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4:16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1

【关键词】农村环境;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环卫设施

我县经过十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管理、经费的不足和农民的认识的不足,农村垃圾污染日益加重,垃圾乱倒,污水到处流的状况还较,这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干净,还严重影响群众的工作和生活。

一、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一)垃圾处置不当,乱丢乱倒的现象严重

据调查了解,农村垃圾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可回收垃圾,如金属、塑料、玻璃、废纸;二是有机质垃圾,如剩菜、菜根菜叶、杂草等;三是有毒害垃圾,如废旧电池、灯管等;四是“白色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大量发泡包装塑料、塑料袋以及破损废弃的农用薄膜都被作为垃圾随意丢弃。五是建筑、装修垃圾等。在调查时发现,很多地方根本就没将垃圾分类,而是胡乱地堆放在一起。更有甚者,有的农户将垃圾倒入垃圾圈圈外。西瓜皮、鸡蛋壳、塑料袋等垃圾成堆,馊臭难闻、苍蝇乱飞。

(二)“四无”村较多,村级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还处于缺失状态

据调查,全县还有不少村处于“四无”现状:无专职(或兼职)的环卫人员、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无垃圾清运工具、无处理垃圾(或填埋或沤泡)的专用场地。有些村即使有垃圾池(圈),但缺乏清运垃圾的工具,所以垃圾清运不及时,致使垃圾池或垃圾圈形同虚设。

(三)柴草与杂物堆放无序,焚烧现象严重

据调查,不少农户堆放柴草、杂物呈杂乱无序的状态。农民焚烧垃圾、稻草、秸杆、棉杆现象也比较普遍。特别是每年收获油菜时,农户焚烧秸杆的浓烟弥漫,不仅严重污染我县的空气质量,且严重影响到周围地区。

(四)还有农户尚未改厕,粪污较为突出

随着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有许多农户已用上卫生厕所,实现了“即冲即净”。但污水大多随下水道流入沟渠,导致水污染。尤其是未改厕的农户,其粪便污染突出,成为了蚊虫的繁殖与聚集地,加速了疾病的传播,有害于农民的身体健康。

(五)畜粪治污仍未到位,污染比较严重

据调查,我县仍有一部分养猪大户没进行粪污整治;也未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每年向周围排放大量的畜粪及废弃物,对周边的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成为牲畜疫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对当地农民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二、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成因

(一)农民认识不足,部分乡村引导不力

调查时发现,一些村干部甚至有个别乡镇领导认为,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是家庭琐事,乡村管不过来。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哼着一句顺口溜:“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其中既有无奈,也有无所谓。所以呈现出“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状况。调查中还了解到,许多村民还没有定点投放垃圾的观念,也没有建垃圾池(圈)的习惯,更没有为垃圾分拣的意识。这对乡村整治生活垃圾污染造成了很大难度。

(二)经费投入不足,环卫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经济还相对较困难的情况下,垃圾处理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环卫设施建设随之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瓶颈。整治垃圾方面的筹资难,已成为许多乡村无法跨越的障碍。

(三)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趋势,增加了整治垃圾污染的难度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垃圾在数量上呈现了批量化、在构成上呈现了毒害化的趋势。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容易腐烂的菜叶瓜皮,现在的农村垃圾却成了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工业废品、腐败植物的混合体,特别是由于大量使用塑料,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比例迅速增加。随着无法降解的垃圾越积越多,农村垃圾正呈现出毒害化发展的趋势,大大地增加了农村整治垃圾污染的难度。由于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批量产生的禽畜粪便以及宰杀后的废弃物无法消化,也成了有害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更加增添了乡村治理垃圾污染的难度。

(四)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农村整治生活垃圾污染缺乏刚性

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我国已有多部法律法规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对农村垃圾的处理几乎没有一部法律法规硬性规定,到目前为止,我省在这一块的法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地改善我县农村的村容村貌,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是一项有益于农民身体健康的长期性公益事业,也是一项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惠民工程。县乡(镇)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着力增强治理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将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专门班子抓紧抓好。各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第一线,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做到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切实加大对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投入力度

当前,我县各村在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方面,普遍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环卫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要采取“政府投一点、向上争一点、群众集一点(指村民一事一议集资)”的办法筹措资金,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到“每村有专(兼)职的环卫人员、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有垃圾清运工具、有处理垃圾专用场地”,以确保整治生活垃圾污染的工作长期、有序进行。

(三)有关部门加强配合,形成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合力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县乡(镇)、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畜牧水产局等各有关部门对此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全县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合力。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整治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2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环境污染;现状;问题;对策;云南红河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5-0239-02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面,江外明传“华侨之乡、歌舞之乡、棕榈之乡”的美誉。在加快推进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城乡环境的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形成并呈现,农业环境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形势严峻,已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1-5]。

1生活垃圾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

1.1农村垃圾的分类

垃圾分类是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并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从国内各城市分析,生活垃圾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当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的方式来进行分类。农村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4类:一是可回收垃圾,如塑料、玻璃瓶、废钢铁、布料、废纸(不包括水溶性强的纸巾和厕所纸)等废弃物;二是厨余垃圾,如肉食骨头、菜根菜叶、果皮、剩饭菜、餐具洗水、秸秆等废弃物;三是有害垃圾,如废电池、水银温度计、荧光灯管、油漆、过期药品等废弃垃圾;四是其他垃圾,如砂碎石、水泥渣、砖瓦陶瓷、卫生间纸巾等难于回收的废弃物。

1.2农村垃圾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农村废弃物如作物秸秆、塑料袋、食品袋、药瓶、畜禽粪便、建材砂碎石等垃圾,在农村随意乱堆乱倒乱丢弃排放,造成“脏、乱、差”现象突出,影响乡村清洁文明卫生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3农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脆弱,特别是对农村垃圾设施建设不够重视,导致乡村没有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缺乏分门别类的投放地点,以利于清运回收利用垃圾资源。生活垃圾、污水乱排入周边区域环境,使得垃圾、污水中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水体,影响了植物及有益生物的生长,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1.4农村垃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农村垃圾乱丢弃的塑料废物中含有邻苯二甲酸盐等有机毒素;废电池、油漆、照明用灯中含有铅、镉、汞等重金属毒素;粪便污水中含有氨氮、总磷(氮)、化学需氧量(CoD)等能使水体发黑、产生恶臭的污染物;这些废弃物垃圾中的毒素被大气、水体、土壤、作物吸收传播,影响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2存在的问题

2.1作物秸秆污染

边疆农村农民长期居住着简便的土木茅草房屋建筑结构,传统习惯养猪、鸡、鸭等畜禽繁育后代需要铺垫稻草,养殖牛、马等牲畜也需要储备大量饲料如稻草麦秆,茅草房屋修补需备稻草,在农村每年堆弃、乱丢弃的稻草麦秆没有利用处理,污染环境卫生;加之农民应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农村堆弃置秸秆和田边地脚秸秆焚烧严重,不仅导致火灾隐患发生,还造成再生能源资源的浪费,导致农业水、土、大气环境的污染。

2.2畜禽粪便污染

长期以来,在农村农民畜禽养殖不习惯于家中围栏圈养,乱放乱养的现象难于改变,畜禽粪便除了部分挖坑挖小塘堆沤作田地施肥外,其余粪便乱堆置、乱丢弃,造成生活环境污染,还利于滋生苍蝇蚊虫从而传播疫情疾病,雨水来临把村内外粪便冲流到路沟、田地、下流周边地脚带来恶臭的气味,并产生一些氨氮、血吸虫卵、病原体微生物等污染物,影响农田引水、土壤活性及大气环境,畜禽粪便污染危害严重。

2.3建房废弃物污染

农村人口基数大,住房拥挤、条件差,自然村人行道狭窄,乡村级基础设施水平低。当前,随着加快乡(镇)建设规划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热潮的兴起,在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在乡(镇)村办公条件建设及农户居住条件的改善过程中,一方面缩小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剧了建房废弃物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如废弃的砂碎石、钢铁碎片、水泥石膏粉渣等,这些建材残渣垃圾乱倒丢弃,污染了农村生活环境卫生,破坏了周边原有的水源、土地、植被等农业生态系统。

2.4塑料垃圾污染

在农业生产上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如水稻薄膜育秧,包谷地膜栽培、蔬菜水果薄膜育苗等,促进了农业产值增效,农民增收;在日常生活中塑料袋的利用,如进入商场购买食用盐、味精、糖果等食品是塑料袋包装的,进农贸市场采购蔬菜、水果、畜禽肉食等销售者提供的是塑料袋,进医药农药店购药品也是免费的塑料袋,塑料袋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方便,给经营者带来利益;但塑料产品在推动人类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广大农村农用残膜和塑料袋乱丢弃、乱飘扬现象突出,塑料垃圾污染已经成为农村必须注重解决的问题。

2.5其他废弃物垃圾污染

在农村如人、畜禽治病产生的医药兽药瓶、农药瓶等医疗垃圾;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肉食骨头、菜根果皮、卫生间废纸废巾、婴儿尿布、餐具洗用水、圈舍冲洗水等;这些废弃物(污水)的任意丢弃排放造成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污染。

3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对策

3.1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农村生活垃圾乱倒、乱丢弃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活垃圾废弃物污染生产生活的环境日趋严峻,污染物种类多排放量增长,乱排范围扩大,严重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民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为了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治力度,必须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法治理,使之正常走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3.2建立健全制度管理的体制机制

一是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整治”列入地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成立各级政府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抓成效;二是建立健全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农村垃圾整治资金的投入,村委会(社区)或自然村聘用环保协管员,推进基层环境监管水平和成效;三是推行农村环保“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和实施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试点。

3.3加强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农村自然村寨分布分散,居住地域广,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低,生活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按农村垃圾的分类、垃圾资源的利用和处理方法途径,要高度重视农村垃圾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人畜粪便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有设施条件的村寨,积极发动群众(农户)投资投劳开展挖肥塘肥坑,提高作物秸秆粪便的利用率,特别有毒有害垃圾要建设专用的设施,集中运行处理,达到无害化处理效果,能回收利用的垃圾资源要抓好清运和回收工作。农村垃圾设施做到标牌告示,人人皆知,自觉履行,清洁家园,优化环境。

3.4加快推进农村塑料垃圾治理

科学研发塑料生产及产品的利用,不仅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但同时也给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带来污染环境的问题。当前,农村塑料垃圾污染趋势加剧,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塑料垃圾污染治理的有效方法及措施。一是源头控制。从生产塑料厂家、经营销售商店监控生产量、销售量或增收税费,从而逐步减少塑料排放量。二是制定政策。制定回收政策和专设回收服务网点。三是研发替代品。研究探索无毒无害可降解的塑料替代品。四是强化管理。监管无证生产或无证经营销售,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专项督促检查。五是加强宣传。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渠道宣传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性,使人人参与,减排塑料垃圾。

3.5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结合当前农村国债户用沼气“一池三改”项目建设,是治理农村人畜粪便、作物秸秆“脏、乱、差”的很好机遇,也是解决农村缺电缺柴缺煤等能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人畜粪便、秸秆(砍碎)进入沼气池发酵后产气即沼气,沼气可做饭、照明、烧水等;沼渣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改良土壤及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沼气为纽带,畜禽养殖业、作物种植业有机结合,即推广“沼气―养殖―种植”或“沼气―畜禽―粮食(蔬菜)”等农业生态模式,促进经济的增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清洁农村家庭内外的环境卫生,减少苍蝇蚊虫及疾病传播,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的目的,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协调循环发展。

3.6加强宣传力度,建设美好家园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形势日趋严峻,结合县情村情民情,利用“6・5”世界环境日、联合执法活动、报刊、广播电视、图片标语、民族节假日等多种形式,加大环境保护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把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整治宣传进学校、进家庭、进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强化人类生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民利民惠民的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美丽清洁的家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4参考文献

[1]翁伯琦,雷锦桂,江枝和,等.集约化畜牧业污染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对策思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S1):294-299.

[2]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3]曾祥斌.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7,229.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3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4、转移的处理方式使政府遭遇法律困境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遭遇了法律困境。《物权法》第7章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5条也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根据这些规定,相邻一方在修建垃圾填埋场、厕所、粪池、污水池或堆放腐朽物、有毒物、危险废物、恶臭物、垃圾等的时候,应当与邻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生活居住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空气等污染。如果未与相邻的不动产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其污染行为已损害邻人的,应及时处理,消除损害,排除妨碍,并应按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显然,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连填埋也没有进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办法未能达到上述要求,侵害了垃圾场附近农民的相邻权。据媒体报道,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浒庄村农民董国良,由于住所和田地处于垃圾场附近,10年来天天闻垃圾场的恶臭,自家的田地也被污染,收成不好;因此以相邻损害为由将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场告上法庭。[5]环境相邻权是基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加剧和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需求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法律概念,无疑对我们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严格立法,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减少或禁止一次性使用商品的流通,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对不按要求故意倾倒垃圾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以及违法使一次性使用商品流通的行为进行严惩,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促进人们行为自觉。同时,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作为公共品的属性这一特点,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加快各级环保机构的设置,增强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要探索相应的机制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努力克服环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和可能出现的相关困境。

2、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生活垃圾的处理

应该肯定,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还是实事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垃圾到底应该放在哪里?目前,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因此,农村垃圾的一般收集处理的程序,垃圾堆放点确定的原则,方圆多大的村,人口多少的地方,该有几个多大的垃圾堆放点,责任人是谁,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等等,对这样一些问题,都应该有个基本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加以科学规划。这么大的一个国家,9亿农民,这么多的农村生活垃圾,这不是一件小事情!有了科学规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有了“指南”,有觉悟、有条件的地方就可以按照规划先做起来;没有条件的,也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做起来。同时,科学规范生活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农村生态,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问题,“一旦发展到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都难以保证的境况,其现实是十分可怕的”。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

3、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

农村环境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落实,而落实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设施建设。就资金投入而言,因为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上级政府无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环保设施建设的问题,要加快建设垃圾场运转和处理的相关设施,尽量就地解决,不使污染源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根治,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否则贻害无穷。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4

一、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1.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除少数村(主要是省级卫生村)采用简易垃圾填埋外,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到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到在工厂企业的附近。

2.目前农村粪便的处置基本以家庭户厕、公厕化粪池、三格式倒粪池贮存,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为主,由于部分化(贮)粪池的建造未按无害化要求(三格式)建造,原先建造的化粪池部分是二格式或一格式,因此未经真正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河里和田里,但目前还存有少量露天粪缸,部分粪便还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3近几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无序管理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较差,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要用先进的无害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养殖户难以承受。

4.农村生活垃圾、粪便处置严重滞后。

虽然我国各地制定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但在管理职能上没有延伸,规划的制定上对乡镇的环境卫生专业不是编的很细致和深透。按照国家环保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压缩、运转,县(市)统一填埋、焚烧或垃圾资源化处理。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乡环卫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若农村生活垃圾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2.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还存在着氟砷超标、铁锰超标、苦咸等问题。

3.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三、解决建议

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意识,争当保护环境的促进者;

二是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

三是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制定乡规民约等,形成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经常检查,对于那些乱弃乱堆垃圾、污染生活环境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地投入到农村,逐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村屯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设备设施所需费用,尽早结束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历史。

五是应认真贯彻我国现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有地方性法规规定”,各镇、乡、行政村应遵照“垃圾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垃圾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措施。

六是狠抓运行机制,垃圾常清化。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实行开放式的市场运行,鼓励民间投资介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四、2014年先进典型

福建省政府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福建省政府下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责任书》,明确要求列入部、省确定的2014~2014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要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2014年5月,福建省政府与财政部、环保部签署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工作部省协议,将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列为2014-2014年整治的示范区域,目前此项工作已正式启动。

省政府要求,各地要明确工作责任,确保配套资金到位,突出抓好“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示范工程。责任书明确要求,示范区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应达到以下目标:示范区内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截污设施基本完善,取缔保护区范围内排污口,使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示范区内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污水达标排放,整治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示范区村庄畜禽养殖布局符合当地政府划定的畜禽养殖“两禁”区要求,做到人畜分离、畜禽集中养殖、集中治理,养殖废弃物做到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示范项目所在市、县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所在乡镇要建立专门环保机构,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建立农村环保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乡镇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同时,示范工程完成情况将作为下一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示范工程未按计划进度实施、未完成预定任务目标或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的,将采取追缴上年度中央和省级财政已下达资金、核减或停止下达本年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

五、城市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从全国总体来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还有很大缺口。去年全国600多个城市共清理垃圾1.6亿吨,县城的生活垃圾8000多万吨,农村的生活垃圾约1.5亿吨。全国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另外,每年还有5亿吨左右的建设垃圾。中国的垃圾总量基本上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此外,还有餐厨垃圾1000万吨左右。

一面是堆积如山、即将被塞满的垃圾填埋场,另一面则是居民的持续反对和抗议垃圾焚烧的“困局”,让中国城市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所面临的环保技术和公共行政事务处理“双重压力”再次凸显无遗。

近年来,随着环保建设引起重视,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逐渐显现:因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不仅影响了垃圾处理厂的建设速度,更潜藏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外,目前各类垃圾处理技术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从国内到国外,打着各类旗号和示范项目的很多,但建成后运行不了或是造成严重污染的也比较常见。可供选择的成熟稳定的垃圾处理技术只有填埋和焚烧,而现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大型填埋场选址更是难上加难,垃圾焚烧又因污染问题遭到市民特别是一些专家的严重质疑而无法取得环保支持。

国家建设部门主张推行垃圾焚烧的方式,并在其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发达省份的垃圾焚烧量应达到30%以上。国家环保部门对垃圾焚烧也持支持意见。但社会上一些环保专家和环保人士却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垃圾焚烧实际上是二次污染,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目前一些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紧缺的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垃圾焚烧的方式,如日本、韩国、丹麦等。

六、解决问题的建议

城市垃圾处理亟待建立一套垃圾处理长效发展机制来加以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针对垃圾源头管理问题,应逐步建立基于处理设施的垃圾分类标准,根据垃圾分类

二是制定垃圾处理中远期规划,解决选址问题,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中远期规划应该是对未来城市功能布局的一个解决方案。对于规划中的垃圾处理设施,不能轻易改变周边的设施建设。

三是提高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保证垃圾处理企业正常运营。从理论上讲,垃圾处理企业的主营收入应该是垃圾处理费,而目前,各地的垃圾处理费在20-30元/吨之间,普遍偏低。政府应参照污水处理费标准的制定,在科学测算的前提下,制定垃圾处理费的指导标准,各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调整。

四是提高垃圾发电补贴标准。对不同的焚烧技术一视同仁,只要尾气排放达标,电价补贴应一样。按各地垃圾热值确定发电量,并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一个数作为补贴依据。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5

关键词:环境整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饮用水源地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2304

1引言

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因此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是保障全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点。2008年国务院首次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话会议,提出了农村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环保部下达《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十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34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正式拉开了帷幕。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对实施治理的村镇采取“以奖促治”政策,以激励和促进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自2010正式启动以来,全国已经有近半的省份进行了整治,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同样被列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名单。现就以编制过程中的实际经验,讨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方法及存在问题,便于今后更好的稳步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给后续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人员以参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以村庄为单位。实施内容是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及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就以上几方面,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例分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方案。

2研究区域概况

眉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秦岭主峰太白山处于境内,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地形地貌由南到北依次为秦岭深山区、黄土台塬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渭河冲积平原和渭北黄土台塬。境内形成了东西沟塬相间、坡面南高北低的自然地貌,素有“七河九塬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863km2,辖8镇,123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2.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5万人。

眉县多年平均地表水量为2.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18亿m3,水资源总量为3.54亿m3,全县平均径流深283.7mm,平均径流总量2.448亿m3,按多年平均值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9.7m3,占全国人均值的37.64%,占全省人均值的64.3%,属于贫水区域。

3项目规划时限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整县推进,涉及全县8镇的123个行政村。项目实施规划为2012~2014年。为确保项目逐年,有计划的推进连片整治工作。规划2012年实施4个镇24个行政村,农户数12364户,145组,共计47846人。2013年实施7个镇48个行政村,农户数27507户,355组,共计106645人。2014年实施7个镇51个行政村,农户数28846户,382组,共计108925人。

4眉县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眉县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特别是通过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容镇貌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境处理处置设施运转费用高昂,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居民缺乏广泛的参与热情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致使眉县农村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4.1生活垃圾方面

根据计算,眉县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7.6万t。调查显示,眉县还有3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是任意堆放的,即使是收集堆放的部分,60%以上也以简易填埋为主,距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还有较大差距。4.2生活污水方面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黑水和灰水两部分。灰水主要为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等,黑水主要为冲厕排水。经计算可知: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为240万t,其中BoD年排放量约为144t、CoD约为288t。目前,眉县除了首善镇的葫芦峪村正开展农村生活废水(灰水)的人工湿地处理试点外,其余村庄均无相应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旧村改造中虽然建设了简易污水管网,但未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村中的集水坑渗入地下,或流到街道上,或直接排入村中的沟渠后进入水体。尤其是各镇周边各村的污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给眉县周边流域水体水环境、地下水、土壤及周围环境均带来严重影响。

4.3饮水水源地保护方面

8个示范镇区中除了汤峪镇的楼观塬村和营头镇的街道村部分村组的饮用水水源为地表水外,其余示范镇的饮用水水源均为地下水(深井水),井深均在100~200m之间。眉县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307处,其中采用地下水源共有257处、地表水源共有50处。目前已有92处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并实施了水源地保护措施,还有215处未划定保护区范围,尚未设置标志牌和界桩等警示标志及隔离保护措施。个别地表水水源地上游存在小尾矿库遗留矿渣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些地下水水源地范围内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杂物任意堆放,存在潜在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风险问题。

4.4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方面

眉县涉及的养殖小区共计19个,其中养牛小区9个,养猪小区6个,养鸡小区4个。经计算,年排放污水量约2.5万t,CoDCr、氨氮和总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241.5t、37.3t和28.1t,畜禽养殖小区污染物产生量见表1。

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和污水任意堆放和排放,对大气、水体、土壤、动物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示范工作内容及实施计划

5.1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一直是解决农村环境的热点方面,研究一种高效、投资低、运行费用省的污水处理设施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方向。根据相关规程及规范\[1~7\],结合眉县的实际考察情况,考虑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自然排放、回收利用、蒸发与下渗的损失较大,其排放量占总用水量按70%考虑,农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25L/d·人,镇区周边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35L/d·人。由于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到渭河水体,其排放标准执行《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一级标准;研究过程中随即抽取首善镇第五村、段家庄村、横渠镇街北村、豆家堡村水样进行检测,检测水质结果见表2。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宜采用无动力和微动力的自然生态净化处理工艺,其中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水冲式厕所不太普及,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连片村庄,宜采用无动力的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污水分散处理技术;镇区及周边农村村庄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卫生条件好(水冲式厕所普及率高)、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的连片村庄,宜采用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等集中处理技术。根据眉县实际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眉县适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处理法,其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包括污水主干管、集中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分散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等。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以自然生态处理法为主,即人工湿地法和氧化塘法等。经计算分析,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需共建设89处,其中集中式处理设施为14套,分散式处理设施为75套,污水主干管总长度57.68km。其工程量和总投资见表3。

5.2乡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

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生活垃圾应实现分类收集,并且分类收集应与处理方式相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宜采用有机垃圾(农业果蔬、厨余等)和剩余以无机垃圾为主的简单分类的方式收集。有机垃圾进入户用沼气池或堆肥利用,无机垃圾结合当地废弃物收购系统,对其中可回收利用垃圾(纸类、金属、玻璃、塑料等)进行回收利用,有害、危险废弃物运至指定危废机构进行统一处理,其余不可利用无机垃圾填埋或进入周边镇垃圾处理系统。眉县垃圾处理模式见图2。

图2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根据计算研究,眉县农村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75kg计算,人口增长率为3.14‰,到2015年,预测全县日垃圾量为125.35t。经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眉县每10户配置2个垃圾收集桶(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以红、绿二种颜色分别代表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每50户配置1辆保洁车(三轮手推车)和1名保洁员;1个行政村配置1辆机动三轮车、1个垃圾分类收集房、1个有机垃圾堆肥房和1个3~5亩的建筑垃圾填埋场。眉县大部分连片村属于经济较发达和欠发达的村庄,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在垃圾填埋处理的同时,建议建设自然通风静态堆肥场。

眉县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由收集与清运项目、资源化利用项目、垃圾中转站、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构成,项目总投资3352万元,其工程量和投资汇总见表4所示。

5.3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应按照“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要求,推广生物发酵床、干湿分离堆肥及厌氧发酵、“畜沼菜”、“畜沼果”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用技术。

畜禽养殖治理的基本工艺流程是: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或厌氧反应器)(生化池)氧化塘人工湿地农田灌溉或达标排放。

根据对国内同类地区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的类比调查,各种畜禽粪、尿及污水的产生系数详见表5和6,眉县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7。

根据现场调研,眉县全县畜禽养殖户234个,其中80%无处理设施,需要建设10m3沼气池188座。畜禽养殖小区和散养密集区分布20处,需要处理池容积为3600m3,建造干粪堆池57个,设置固液分离机(脱水装置)57个。建设集中处理设施20处。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8。

5.4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根据眉县农村饮用水工程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眉县农村饮用水需要开展8个镇110个村组215处的水源地保护工作。水源地保护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划定保护区范围,建立界桩、围栏和标志牌,并对周围植树绿化,进行源头保护。

地下水大口井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为30m(最小15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砖墙围井或铁丝网封闭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地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点向上游延伸50~100m,向下游延伸30~50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铁丝网封闭(泉水也可采取砖墙围泉)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同时对保护区实行生态恢复治理,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保证水源水质合格、水量稳定。定期进行水量水质监测,观察水环境变化,掌握水环境变化规律,确保供水安全、正常。

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建立围栏和标志牌\[8\]。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9。

表9农村水源地保护工程量及投资汇总

结语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包括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镇与村的生活垃圾治理、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四大方面,总投资费用:8510.3万元。项目实施后水源地保护率达到100%,水源地常规水质考核指标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且综合利用率达到70%,受益人口26.5万人,收益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不低于95%。可以说从根本上提高了眉县农村环境面貌,对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居民对于环境的意识还应该不断提高,加强宣传,并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建议根据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与环保协调、融合的政策及相关规定,明确农村环境保护有关要求,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监管巡察制度,保证农村环境的改善长期有效。对于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研究及工作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今后会不断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结合更高效的节能处理设施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CJJ123-2008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J124-200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村镇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发〔2010〕20号,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574-20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8]陕西省环保厅.陕西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环境建设工程技术规范(试行)\[12\].西安:陕西省环保厅,2012.

收稿日期:20130129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6

关键词: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对策分析

1前言

垃圾,指不需要的或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城市垃圾处理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常见的处理方法一是收集后卫生堆填;二是分类后焚化炉焚化,余热利用、飞灰堆肥。两种方法都可能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填埋区饱和或不当,填埋区中的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挥发性臭气污染空气,而且很多城市可供堆填的土地面积已越来越少;焚化则无可避免会产生有毒气体(如二英),危害生物体。现在多数的城市都在研究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和鼓励资源回收。过去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垃圾,以可生物降解的菜皮烂叶和草木灰等为主,基本都被用于畜禽饲料或农肥而得到了妥善处理,因而并未成为一个主要环境问题。然而,随着农村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加之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垃圾排放问题也就日益凸现。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日益现代化,过去只是在城市中出现的垃圾也成为影响和污染农村环境的一个大问题。因此,解决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问题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新农村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2周文庙乡垃圾产生、处理现状

湖南省常德市周文庙乡地处汉寿县城以东9公里的沅水下游南岸。东连岩汪湖镇,南邻大南湖乡,西抵龙阳镇,北隔沅水与坡头镇、洲口镇相望。乡辖先锋、龙口、龙王、陈军堤、南台、王家铺、寿南、杨树山、木子树、南湖、辖神庙、小龙湖、周文庙、龙凤、曹坪、洲头塞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551亩,水面7568亩。共5462户,198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0人。以每户家庭每天产生2.03kg垃圾计算,周文庙乡每天产生垃圾总量为11087.86kg,这对当地垃圾处理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

2.1农村生活垃圾

过去农村垃圾以可生物降解的菜皮烂叶和草木灰等为主,基本都被用于畜禽饲料或农肥而得到了妥善处理,因而并未成为一个主要环境问题。现在,随着人口增多,以及化肥等新兴肥料的广泛应用,这些可生物降解的垃圾大量堆积、随意排放,也易成为蚊虫、细菌的滋生地,造成水体、大气的污染。

2.2农村“白色垃圾”

各种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市场,既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塑料袋、饭盒、可乐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破化肥袋子、烂塑料薄膜等不可降解物污染,还有电池等化工产品产生等化工污染。且农村垃圾来源多极化,城镇的垃圾往农村转移,使“农村垃圾”数量猛增,组分复杂化。农村“白色污染”、水污染等是技术发展产生的副产品。

2.3农村生产垃圾

由于农村住宅大多较为分散,造成农村生活垃圾较为分散,且许多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被胡乱遗弃在田间。另外农村生活方式使得环保意识在农村地区较为淡薄,垃圾收集、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思想暂未广泛传播。目前许多农村地区还保留着大面积焚烧秸秆、随意丢弃垃圾、不注重水源保护等陋习。这些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难以形成规模,宏观调控,农村垃圾处理成本偏高。

3农村现有垃圾处理手段

3.1对于可降解垃圾

有兴建沼气池、化粪池,集中沤肥等措施,这些手段使得农村由于化肥的广泛应用使得多余有机质造成污染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防范了蚊虫及其带来的疾病。

3.2对于不可降解垃圾

有规划垃圾定点投放区,发放垃圾桶等措施。这些措施引领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养成环保意识,遏制了“白色污染”,但对当地财政有较大要求。

面对越来越多的垃圾,这些手段远远不够,我们应采取更多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农村垃圾污染的问题。

4农村垃圾综合整治的对策分析

4.1综合整治的原则

农村垃圾综合整治应与城市垃圾综合整治一样,遵循“三化”原则,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

4.2综合整治的对策分析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洁。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和循环利用重视程度是明显不足。目前还没有完善的适用于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针对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有的研究,特提出以下对策措施,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4.2.1制定适应实情的农村卫生管理政策

农村环境的整治,需要制定有力的法规和制度,通过制度化保证农村环境整治长期化。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起步较晚,现行的环卫标准和处理模式大多以城市为参照依据。建设部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总则1.6条中指出:“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都有相应的适用条件,在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适度规模、综合治理和利用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或适当组合。”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完全照抄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标准过高、建设费用过大、运行成本昂贵,当成本一旦超过了当地的经济承载力就会使巨额投入的垃圾处置设施遭到闲置。

农村垃圾处理的根本目标是:①保证垃圾达到无害化的前提下,采取相对简单的处理方式;②建设符合当地经济条件的垃圾处置设施;③垃圾处置设施要保证运行期间在当地环境承载力之内。诸如可通过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就农村环境的领导管理体制、目标、内容、方式、财政投入、提高农民素质、违规处罚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规范公众行为,并为健全农村环卫管理体系提供法律依据,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正规的轨道。

4.2.2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复合型的农业耕作形式利于处理各种有机垃圾。农民可利用沼气池将易分解垃圾和人畜禽粪结合进行厌氧消化,以单个农户或集体为生产单元,将沼气池、禽畜舍、厕所、蔬菜温室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即“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农业生态模式。这样,既使人畜粪便得到了合理、有效利用,又改变了农村庭院卫生“脏、乱、差”的状况,从而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因此,农村垃圾的处理要结合农村的特点,将垃圾处理与再生能源结合起来,使垃圾处理实现资源化,处理垃圾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4.2.3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市场管理机制

在现阶段,由于财政投入有限,仅靠政府部门包揽来处理农村垃圾是行不通的,关键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开放式的市场准入;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在使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可以放开投资市场,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在构建新的农村垃圾处理收费机制过程中,必须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要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积极听取农民的意见,拟定集资方案,做到财务公开,以免打击农民参与垃圾处理的积极性。

4.2.4加大对村民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做好监管机制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涉及的面大、量广,并且人人有份,时时刻刻发生,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根本所在。而且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当地政府的投资。比如,定期召开会议,或发放有关宣传卫生的资料加大宣传力度,或每年评选在卫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农民们的参与热情。

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由建设、环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运行监管主体,将运行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与运行责任挂钩,监督运行效果,建立健全运行监管体系。建设(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对达不到处理标准和服务质量的,应责令其改正;对有存在污染隐患的垃圾处理厂应责令提出改造方案,限期整改。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垃圾处理设施周围环境质量的监测检查,对处理不达标造成二次污染的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此外,乡镇政府通过与各行政村签订垃圾管理协议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村级领导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实施较好的行政村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形成农村垃圾管理的激励机制。

5结语

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有相匹配的基础设施、责任体系,更要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及生活方式,需要做长久、细致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佳财,孟凡勇,陈丽春.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环评主要问题探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0):183-187.

[2]刘勇,吕军.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的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76-78.

[3]张翠花,范小振,施民梅.农村垃圾处理探讨[J].沧州师范学校学报,2009,25(3)

作者简介: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提高农村(社区)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水平为目标,按照“点连线,线扩面”的工作思路,以办事处辖区内道路、沟渠、居民区脏乱差为重点,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集中整治,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营造洁净美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十个一”建设,全面升级垃圾清运、处理设施,完善“三员合一”运行体系,规范考评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社区)环境水平,努力改善农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整治范围和重点

以办事处辖区内道路、沟渠、居民区为重点,在全处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开展以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为重点的“清洁乡村(社区)”活动。

三、工作目标

将全处道路、沟渠、居民区作为全处第六轮“三万”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集中整治,力争实现“五个洁净”,即通村道路洁净、河道岸坡洁净、沟塘堰边洁净、公共场所洁净、房前屋后洁净,营造洁净的乡村(社区)环境。

四、主要任务

(一)积存垃圾集中清理。对道路、沟渠、居民区的积存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做到道路两旁、河道岸坡、沟塘堰边无垃圾和白色污染,水面无较大的可视杂物和漂浮物。

(二)农村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对全处村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乱牵乱挂等进行集中整治,做到房前屋后杂物摆放整齐有序,周边环境洁净。

(三)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根据农村生活垃圾特点,按照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推行有机物就地堆肥或沼气厌氧处理,无机物定点、定时收集的分类收集处理办法,实现生活垃圾就地减量。

(四)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各村对垃圾集并房、集并池、垃圾桶进行维修和补充,力争每村配备1至2个垃圾钩臂箱,配备垃圾钩臂车。江口社区要加强垃圾压缩中转站的管理,将污水积液引入下水道,全面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五)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收集纳管处理。将社区生活污水尽量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归集,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农村污水推广采用建设小型生物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办事处选择一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处理设施试点示范。

(六)建立长效机制。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巩固“户分类、组清扫、村收集、处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做到有固定垃圾收集点,有稳定的“三员合一”垃圾清扫、清运队伍,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七)开展“十个一”工程。以江口社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十个一”工程,形成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垃圾清扫保洁体系,服务和引领办事处清洁乡村行动,共建城乡一体洁、净、美的大环境。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1月份在全处召开动员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及工作组,对“清洁乡村”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全面实施阶段(1月中旬至5月中旬)。根据工作任务和进度安排,2月5日前完成积存垃圾集中清理任务;2月下旬至5月中旬完成沿线房前屋后环境整治任务。

(三)检查验收阶段(5月中旬至5月底)。根据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检查验收各村(社区)“清洁乡村”工作成效。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办事处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办公室和各村(社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办。各“三万”工作队牵头负责组织实施“清洁乡村”活动任务,帮助解决有关设施、设备问题,督促清洁乡村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8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法律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06-02

当下,农村普遍存在着比较严峻的垃圾围村现象,大量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给农村生态、农民生活带来极大危害与困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8条第3项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农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农村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有机、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废物四类。从垃圾形态上看,除固体废物,还应包括农村人口日常生活和服务产生的厨厕垃圾中的液态废水。在许多农村,厨厕废水直接排放,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习惯将生活垃圾等同于固体废物。

一、农村生活垃圾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量的快速增长。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量快速递增。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每年清运量1.79亿吨,农村垃圾每年产生量是1.5亿吨左右。除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剩菜、柴草废渣、果皮、废纸等,废弃的家电、包装盒(瓶)、塑料袋(膜)、建筑垃圾等难降解物质逐渐成为农村生活垃圾的主流。

扔俏唇猓又添外患,城市垃圾的下乡为这一增长“默默”做着贡献。2016年7月初媒体曝光上海2万多吨生活垃圾偷倒太湖湖岸事件,短短几天时间,静美湖山化为恶臭之所。包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全国多地不同规模的城市都存在城市垃圾转运农村的事实。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较落后。农民们将废旧家电、废纸、塑料瓶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废品出售给废品经营者,废弃食品、果皮用于喂养牲畜,其他垃圾往往丢弃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湖边池旁。这些露天的垃圾堆大多无人管理,或被人放火焚烧。有时为应对检查,垃圾山被村镇组织转移到湖边、塘边、坡下等地势低洼地。随手扔弃、放火焚烧、露天堆放、位置转移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二、垃圾围村的危害

1.环境污染之痛。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导致农村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在长时间堆放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渗出液,这种渗出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它易在雨水天气时,与雨水混合,流入小溪小河、土壤中,地表、地下水都受到污染。污水灌溉的土壤也遭受其害,田间地头的塑料包装物、电池、日光灯等废弃物在漫长的降解中也给土壤带来不可逆的影响,目前我国湖南、江西等农业产区粮食作物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影响农作物质量。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腐败分解,向大气释放大量的氨、硫化物,恶臭熏天,污染空气。

2.农民健康受损。环境污染导致我国癌症村的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学者统计中国癌症村的数量超200个。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农民死亡于癌症的概率接近全球水平的四倍,而我国农村居民每死亡5人就有1人因为癌症。除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所导致的水质污染与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是农民健康受损的重要诱因。

3.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阻。“粮以土为本,土以质为先”,田间地头垃圾成堆,白色污染触目惊心,这大大降低了土壤的肥沃程度,粮食的产量受影响,农产品的质量降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受阻。

三、垃圾围村困境形成的原因

1.现有相关法律原则性、理论性强,缺乏具体实施细则。我国目前有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和防治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了县级及相应的基层政府在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上负有责任,但无具体条款。一些地方立法对农村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实际情况考虑不周,致使法规在农村的具体适用大打折扣,且现行政策法规很少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提出具体明确要求,也没有明确政府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组织、管理责任。所以,在法律层面,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几乎为空白。实际监管方面,绝大部分乡镇没有配备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监管人员,农村环境监管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这也是大量城市垃圾得以转移到农村很重要的原因。

2.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农村基本的生活和发展的条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投入。可近年财政支农水平总体偏低,农村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都需大力投入建设,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往往容易成为被忽略的角落。我国大部分村镇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财政困难,又很难在农村征收垃圾处理费、开征环境税和生态税。资金短缺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农村应建的垃圾收运及配套设施计划搁浅。一些农村地区虽然在村落设置垃圾箱,但是垃圾箱设置服务半径不合理,村民倒垃圾不方便、不顺手,所以村庄里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依然常见。有些村庄的公共产品无人维护看管,垃圾箱丢失或损坏严重,村庄垃圾收集车辆不多,垃圾处理率低下。

3.农民环保意识缺失,行动缺位。农民是垃圾围城困境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应该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最主要的参与者,维护自己环境权益的积极主体。而受千百年的小农生产局限,“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农民普遍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公共物品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且认为一切公共物品的提供都是政府的事情,垃圾围村就得政府来管。政府现在不管,将来肯定也要来管。农民们对自身应得的利益不了解,也不争取,一直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被动地等待政府的政策。作为困境中被动的受害者,农民也是积极的加害者。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因为生活水平低下,农民迫切追求短视经济效益,农药化肥齐上阵,使用剂量与频率具有随意性,农药瓶等有毒有害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

四、垃圾围村困境的法律对策

1.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立法。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谁来立?立什么?也就是立法主体与立法内容。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我国东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和实际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生活垃圾的特点具体立法。富裕的人口密集地区,可将农村的垃圾处理纳入城市垃圾处理范围,中西部地^更多考虑沼气池的建立。从立法的内容看,应立足于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尊重生态规律,建构农村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模式,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要实现垃圾的减量与资源化,首先要对农村的生活垃圾实现分类。

2.建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相较于中国城市,农村地区更具环境消纳能力,这依靠于农村普遍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笔者所在的江汉平原的农村为例,在过去,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田,房前屋后还有家庭菜园、鸡窝、猪圈、马厩。而占农村生活垃圾相当比例的,是厨余物质。剩菜剩饭可用于制作畜禽饲料,或肥田再利用。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村民注重自己居住环境,人畜空间分离,家庭院落养殖萎缩。再加上农民们一度轻视有机肥的效力,这都抑制了传统分散式、就地消化处理垃圾的能力。建构农村生活垃圾循环处理模式,首先要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确立垃圾分类标准。在城市,生活垃圾被简化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对于农民而言,可回收的有哪些,不可回收的又是哪些?他们的分类标准要形象,便于他们理解,确保分类制度的可执行。比如浙江金华农村将垃圾分“易烂”和“不烂”两类,农民依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做出相应的选择。利用高温堆肥处理技术将那些容易腐烂的厨余垃圾生产为沼气、制作成有机肥,解决农业生产生活能源所需;不烂的废纸、塑料制品、废弃金属收集售卖;建筑垃圾可用于填坑造地;不烂的有害垃圾则集中后运往有资质和技术的专门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为便于村民的垃圾分类处理,当地乡镇政府应统一给村民每家每户配备分类垃圾桶或编织袋。除此,基层政府也要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比如物质有偿、精神奖励等手段。金华农村为推行垃圾分类,村委会定期评选处理垃圾分类得当的家庭,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大家你追我赶,垃圾分类的意识得到提高。

3.提高村民守法意识。意识指导人的行为。云南玉溪有一对姊妹湖,抚仙湖与星云湖。两湖相距不远,但状态天壤之别。前者为一类水质,清澈见底;后者长期在四五类水质间徘徊,时有蓝藻暴发。差别的原因是抚仙湖岸的村民非常珍惜自己的环境,沿着漫长的湖岸线,看不到哪怕一点点垃圾的身影。村民深谙大湖与自身休戚与共的利害关系,美丽的湖光山色迎来游客如织,村民获得生态旅游的大好商机。而星云湖前世也是清澈见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湖。破窗效应使得湖岸的村民无忌惮地继续排污、丢弃垃圾。你扔,我也扔,大家都这样,这是许多村民的共同心理。对此,乡镇及村一级要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对农民进行科学处置垃圾的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办展览、发放环保法律书籍和宣传画、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沿袭已久的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习惯公开剖析,促进农民更新观念,认识随意倾倒垃圾的危害。通过对中小学生普及合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知识,发挥他们环保宣传主力军的作用,全面提高农村的整体环保意识。总之,在村庄营造重视垃圾处理、积极参与垃圾问题解决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国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房豪殿.农村垃圾处理法律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王迪新.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9

目前,我们可以实在感受到的危害主要包括:

(一)污染土壤和水体。农村生活垃圾在地表上随意堆放,时间一长会损害被覆盖的植被,尤其塑料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慢慢埋入地下后需要至少两百年才能腐烂,对土壤危害相当严重,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聚集,造成土壤自身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深远。

(二)污染空气。各种生活垃圾大量堆放,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变成白色污染,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中产出大量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一百多种,这种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随意对垃圾进行简单的焚烧处理更是直接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

(三)危害人体健康。这包括垃圾产生的微生物对人体的直接损害;垃圾长时间对方变成滋生蚊蝇虫蚁的温床,这些生物会导致疾病的传播,间接损害人体健康;另外由于对土壤、水体污染,在这样的土壤和水源生长出来的农作物也会带有一定的危害性。

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产生原因

(一)农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道路旁、河道中、耕地里,目之所及都可以发现各种生活垃圾,根据中国环境网的调查,农民人均日生活性垃圾量为0.86公斤,其中随意堆放占36.7%,收集堆放占63.3%。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74亿农民计算,生活垃圾年产生量接近5.8亿吨,其中约2.1亿吨垃圾属于随意堆放。

(二)政府财政支持不够。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三)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法规较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第四十九条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但是各地真正贯彻落实制定法规的很少。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

(一)明确政府责任,强化政府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一项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指导。由于不用付出代价,生活中人们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往往是过度的。在应对环境问题上,绝大多数每个个体人不会自己理智地意识到保护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的个人和组织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现状,政府必须责无旁贷的担当起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资金支持,并保证专项资金真正落在实处。由于农村环境危机具有滞后性,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仍以政绩突出为办事准则,把原本属于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挪到能立竿见影的项目,甚至挪用于行政管理费用,使农村环境问题得不到明显好转,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

第二、政府应积极引入新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困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填埋和焚烧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约有90%以上垃圾都采用填埋处理方式。这种填埋只是简单的垃圾转移,所有的垃圾未分类通通埋入地下,一来最终造成无地可埋,二来有毒有害物体残留地下进一步造成环境污染。焚烧也存在成本大,或者条件简陋达不到无害化焚烧的要求,最终造成二次污染。

第三、政府应积极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积极合理地处理生活垃圾的意识。农村消费者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应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在消费时不仅要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同时在消费过程中应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与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二)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作用,因地制宜管理各个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了政府的支持首先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农村分布分散,情况复杂,各村村民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

第一、除了政府拨款应对大的环境污染方面的事务外,各户应缴纳部分资金来弥补财政资金不到位之处,毕竟环境保护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部分资金可以用来聘用专门的垃圾回收员,补贴垃圾运输费用等,对于积极响应政策,参与环境保护的村民还可以从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

第二、因地制宜,管理各地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在富裕的沿海人口密集地区,将农村的垃圾处理纳入城市垃圾处理范围。将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城市,不仅可以扩大原来城市垃圾处理规模,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而且可以导入市场机制,资金来源多样化。有了更大的规模和更多的资金,我们就可以寻求更好、更有效垃圾处理方式。在人口比较稀少地区或牧区,建议建立沼气池。

第三、积极的环保意识应该从每户村民开始建立。政府宣传环保理念同时每户村民应该从自身接受这种理念,主动学习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活垃圾处理的知识,这不仅仅关系到我们这代人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更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一时私利而毁长远利益。只有村民从内心愿意接受这种理念,才可能在生活中积极采取措施尽量防止生活垃圾污染。

(三)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政府和村镇的政策是我们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第一步,同时我们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保障政策实施。这主要表现在地方性法规方面,法律只能给出大的原则,各地应因地制宜颁布法规,如生活垃圾收费的法规、严重污染的责任制度等等,如西安市未央区《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收费办法。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首先保证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村镇行政机构执法也有法可依,其次制裁违法的人时也有法可依,否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违法没有违法成本,最终导致政策流于形式。

四、结语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不仅仅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更关系到未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进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有效模式,集中各方力量,最终一定会解决好这个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农村环境一定会得到良好改善。

参考文献:

[1]宋秀杰等.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环境保护[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4月版

[2]张梓太主编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篇10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农村生活垃圾对策

农村实现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增加。根据农村调查报告显示,农村每户垃圾日产量约为5千克,每人每天产生约1千克的垃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垃圾组成以有机物成分(厨余、果皮等)为主,玻璃、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不大,并且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垃圾组成越来越接近城镇垃圾成分,无机含量、易堆腐垃圾和可回收废品含量持续增长。由于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已经向城市垃圾发展,其中化学品的含量越来越高,致使这些垃圾被填埋地下数10年、甚至上100年都不降解。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有效手段,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生活垃圾带来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不断变化、产量不断增加,垃圾污染问题也趋于严重性。在城市生态化改造和城市创卫过程中,城市环境日趋优越,但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少。一些村庄垃圾没有进行统一处理,随意丢弃现象时有发生。生活垃圾暴露堆放,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甚至还有工业垃圾、变质过期的药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未经任何处理随意堆放在外。这些垃圾带来的主要问题有:

1.污染水环境

垃圾长期堆放产生渗出液。渗出液是生活垃圾本身分解产生的污水和雨水、地表水或地下水流经垃圾层摄取其中的污染物质而产生的污水的总和。生活垃圾渗出液属高浓度污水,会严重污染水体。而水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根据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污染的水灌溉农作物会造成灌溉区域农作物农作物产量下降,若食用了这些污染的农作物消化系统癌病发率偏高,进而造成Dna修复能力下降,影响人体免疫能力。

2.污染土壤

生活垃圾及其滤出或滤涸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结构,致使土壤的净化能力日趋饱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并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污染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3.污染大气

长期堆放的生活垃圾,经微生物分解作用,不但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还能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尤其夏季,露天垃圾散发有机物质腐烂的恶臭及含有致癌物质散发的气体对大气都有严重的危害性,直接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饲料作物、绿化作物的正常生长;畜禽因摄入含污染物过多的饲料后,致病或死亡,导致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

二、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上述农村垃圾带来的问题既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1.现有农村垃圾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农村各郊区县的市政行政管理部门设有综合执法机构,负责对本区县的执法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市及区县市政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范围更多地是集中在市区、卫星城和中心镇,在农村生活垃圾的执法管理方面明显不到位。

2.农村垃圾治理缺乏资金

由于资金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的保洁人员和设施配置等参差不齐,一些好的做法难以为继。在不断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程度提高的同时,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能同步,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规范处理的难度,尤其对财力薄弱的乡镇和行政村无疑是难上加难。

3.农民环保知识了解不多,卫生意识不高

当前农民由于经济的因素还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还没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进行环境教育。

4.缺少农村垃圾处理处置的整体规划

对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上,没有形成一个在市、乡镇域或属地范围内的整体规划。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行政村负责自己辖区内的生活垃圾的清理,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各自为“政”,在乡镇和村村结合部地带容易出现垃圾“三不管”的死角。

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和建议

1.确立生态文明新理念,走循环经济之路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就需要转变旧有的观念,树立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新观念,确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新理念,这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前提。农业循环经济以经

济活动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在遏制农业污染、促进和谐农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之路。

2.建立健全的农村垃圾管理制度

要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清理问题,要制订可行的垃圾管理制度。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垃圾集中倾倒、统一收集、统一处理。

3.多种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到农村垃圾治理事业中

农村环境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落实,而落实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设施建设。就资金投入而言,因为绝大多数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上级政府无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应该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原则。既要注重县、镇两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对环卫投入力度,又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要求,实行环卫设施有偿服务,更要按照“谁投入、谁经营、谁收益”要求,通过建立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各种资金、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垃圾治理与环境建设。在环保设施建设上,要加快建设垃圾场运转和处理的相关设施,尽量就地解决,不使污染源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治理,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否则贻害无穷。

4.实施村域多样化保洁

由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症状。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可以借鉴城市社区垃圾管理办法,实施村域多样化保洁,根据不同镇村经济实力,选择自觉收集、义务清扫、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农村多样化保洁,这也是目前农村垃圾收集阶段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官计北.浅谈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与解决问题的对策[J].农业考古,2005,06:50-55.

[2]黎煜.土壤污染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n].科学时报,2006-07-20:a15

[3]周惠.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