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保护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5:06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网络伤害和网络违法犯罪日益增多,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现实或潜在的危险。

为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8年共同启动了“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项目”。有关专家呼呼,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监管体系。

网络伤害导致青少年行为失范

“对青少年而言,最直接的网络伤害是对他们身体健康的伤害。”一位家长告诉调研人员,她的孩子迷上网络后,整个人都彻底变样了,不按时吃饭和休息,基本不参加文体活动,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体重严重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

而沉迷于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2004年,天津一名曾经品学兼优的初中生,因为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产生严重心理内疚而无法自拔,最后跳楼自杀身亡。

调研报告指出,青少年由于长期进行网络冲浪、玩网络游戏容易形成网络依赖,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明显地烦躁不安;上网频率与上网时间都远远超出计划;网络成为其主要的生活、交往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其社交或家庭生活,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自杀。另外,侵犯青少年的隐私权、财产权等网络侵权行为,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侵害都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此外,一些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而选择虚拟世界从而导致社会化不足也让调研人员深感忧虑。“这种不足妨碍了青少年正常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困难,他们的学业、工作、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报告分析说。

在网络中,青少年的猎奇和挑战自我的心理膨胀,价值观念模糊,这往往会导致网络行为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报告指出,“网络行为失范包括一般行为失范和违法犯罪,一般行为失范表现为在网络上浏览不良信息、网络谩骂、在网络上搞恶作剧等内容;网络违法犯罪则表现为黑客行为、恶意攻击、网络欺诈等内容。”

在此次调研中,调研人员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长沙5个城市的未成年犯管教所,并与未成年犯深入交谈,结果发现,不少孩子就是由于受网络的不良影响而最终走进了高墙。一位警官告诉调研人员:“一个在网络中打打杀杀、尽情攻击的孩子,也会在现实中采取暴力形式解决冲突。”

“网络伤害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陈晨说。

青少年网络保护期待立法跟进

“我国网络立法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是青少年网络伤害的重要原因。”在经过详细调研后,调研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其实,针对网络信息内容和网络行为等方面的管理,我国已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无疑,这些法律规定对于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网络是一个新兴并且发展较快的事物,我国的网络立法仍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善性。”报告指出,首先我国关于网络管理方面的立法不完善。关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游戏等级的规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等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其次,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我国刑法规定的网络犯罪的罪名较少,难以完全涵括现实中发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类型。第三,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法律规定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专门法律,相关的规定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并且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为此,报告建议,针对网络立法的薄弱环节,应尽快健全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禁止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实行游戏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专门法律,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保护未成年人的媒介接近权、有益信息知晓权和媒介参与权,保护青少年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实现与网络国际立法的协调性,签署多边或者双边协议,加强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国家性或区域性合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切实取缔黑网吧。

(来源法制日报)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2

据悉,该《指导手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张锦涛博士团队与腾讯研究院联合开发,凝聚了北京师范大学该团队十余年来学术研究上的积累。这份来自国内权威研究机构的《儿童青少年网络健康使用指导手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将于近期推出电子版,供公众免费下载。

未成年人遭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呈高发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19岁以下网民达1.71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网络犯罪、网络不良信息侵害、以及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均呈现高发趋势。

在2017年2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这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和权益保障的行政法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体系建设的建议》,建议加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体系建设,大力倡导在互联网行业内形成规范、统一以及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行业标准。

率先提出四大原则指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网民数量、网络使用时间持续增加,以及网络使用娱乐化趋势,未成年人网络过度使用及依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网络游戏沉迷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外发展最为快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此,《儿童青少年网络健康使用指导手册》率先提出了“有限使用、选择使用、公开使用和工具性使用”四大原则,作为指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准则,通过引导儿童青少年深入思考分析网络使用的利与弊,帮助其从小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张锦涛副教授向记者表示:“研究机构及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常常落在已经出现网络成瘾症状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但实际上这部分儿童青少年仅占很小的比例,大约为未成年网民的10%左右。我们认为,如何指导和引导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网民更有效、健康地使用网络,才是当前更为迫切需要关注的。”

他表示:“这份手册的亮点之一是《践操作篇》,基于动机访谈及行为改变理论帮助儿童青少年做出改变决定,并通过具体的时间管理、情绪调节、放松与冥想等压力应对方法帮助儿童学会有效地积极应对压力并进行自我提升,最终通过综合使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达到抵制网络诱惑、减少过度使用网络的目的。”

主导开发该《指导手册》的张锦涛博士团队,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领域的研究,对儿童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成因、机制及干预都有丰富的经验。团队在学术和实践上十余年的积累保证了手册在专业上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守护好小网民是互联网企业不容推卸的责任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网络空间未来的主要建造者和参与者。已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同伴压力、学校氛围都对儿童的网络使用情况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是关系千家万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大事,需要家长、学校、相关部门、互联网行业共同行动,是每个成年人都需要参与的、长期的,不可逃避的责任。

《指导手册》结合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从儿童、家长、学校三方出发,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网络健康使用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在家长、学校的共同指导下,充分学习和思考网络使用的利与弊,特别是健康使用与过度使用的利弊转化。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博士向记者表示,守护好小网民是互联网企业不容推卸的责任。“儿童青少年是所有互联网产品下一代的主人,守护小网民就是守护互联网的未来。”

他表示,腾讯的各个产品线都在守护小网民这件事上做了很多努力,例如腾讯游戏推出的“成长守护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关联孩子的QQ和微信账号,查看孩子的玩游戏记录、消费记录,防止网络游戏沉迷;腾讯视频推出安全动画平台,让儿童和青少年观看动画时免受黄色、暴力信息的侵害;在微信平台上,腾讯公司对于儿童色情、校园暴力以及各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内容,采取举报与惩罚双管齐下的措施,在打击力度上决不手软。

在此基础上,腾讯研究院利用内外部的学术资源,与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发了《儿童青少年网络健康使用指导手册》。希望能有针对性构建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包含家长、学校及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多方网络健康使用指导手册。该领域目前在国内、国际上均缺乏优秀的、可供参考的范本。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3

今年,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社会公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文件精神,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文明上网,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维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把网络建设成青年学生学习、成长、创新、娱乐的健康阵地。计算机与信息系团总支决定于2009年5月25日至6月10日在全系范围内开展以“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言行、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

现将有关活动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实施,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强青年文明上网意识,引导青年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科学上网,文明上网,使互联网能够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院团委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我系决定在全系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言行、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活动时间:2009年5月25日——2009年6月10日

三、活动内容:

(一)活动项目:

1、参加苏州“青春网上行”绿色活动启动仪式;

2、向全院发出“绿色网络我先行”倡议;

3、举行绿色文明上网千人签名仪式;

4、“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主题讲座;

5、观看文明网络道德教育专题记录片。

(二)内容简介:

1、积极引领全系学生认真学习和聆听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专家专题讲座。之后举行一个绿色文明上网的千人签名仪式。并不断向全院、向全市发出倡议,掀起一股绿色上网、安全上网的热潮。通过倡议书、宣誓、签名等形式,加大大学生网络文明规范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明辨是非、自我保护和防范不良行为的能力,从自身做起,拒绝“网络”,争作文明网民,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

2、从年级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中聘请优秀人员作为学生论坛的“文明上网引导员”,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加强对网络教室的管理,对网络的使用纳入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中,确保校园网络安全畅通。同时,专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上网质量,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技术性和知识性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并监督和管理学生网上行为,避免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或浏览、传播、拷贝带有迷信、、反动色彩的网站和网页,保证学生的上网质量。

3、积极走出校园,配合团市委和其他各级单位在吴江市发动绿色上网、健康上网的活动。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年级、班级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对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4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法”也需“情”

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干扰学习生活,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犯罪。根据国务院法制办2月6日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送审稿全文共包含六章、三十六条,针对网络信息内容建设、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预防和干预、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送审稿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威胁、侮辱、攻击、伤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学校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现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欺凌侵害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救助,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单位应及时受理。

根据送审稿,违反本条例规定,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目前约占全体网民的23%,达1.6亿。有90.1%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未成年人逐渐成为网民主力军,深受网络影响。

此外,送审稿还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须经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同意;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有权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删除、屏蔽网络空间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送审稿明确,通过网络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未在醒目位置标注警示标识并征得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同意的,或拒绝删除、屏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由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暂停或停止相关服务。

我国第一次邀请未成年人正式参与国家层面立法协商,让小学生和中学生给国家法律制定提意见?没开玩笑,这是真事。

团中央邀请青少年参与讨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参与征求意见环节的讨论。通过网上报名和基层团组织推荐,青少年和网友代表14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代表7人参与本次讨论。

《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规定:“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地对待。

在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姚建龙看来,未成年人的参与权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们重要的一项基本权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涉及对未成年人权利的限制,立法过程不能少了他们的声音。

一开场,主持人姚建龙介绍:“直接邀请未成年人正式参与国家层面的立法协商,这是第一次。今天除了有青少年的代表以外,还有家长的代表,因为未成年人要求监护人陪同,但是我特别声明一下,不要因为家长在场,你们就保留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们知道英美法系国家有陪审团制度,请普通社会公众与专业法官一起裁判案件。引入公的评价,相当于以常识、常理、常情评判案件和法律,可以让司法更接地气,契合民众的诉求。涉及未成年人的立法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会后姚建龙如是评价。

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或可改变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状,该送审稿规定,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零时至8时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网络欺凌未成年人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使用未成年人网络个人信息,须经未成年人本人或监护人同意等。

这份送审稿迅速引起社会关注,相关讨论持续至今。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绝不只是“治疗网瘾”

根据今年1月23日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已经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这其中,还有一个数据需要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那就是我国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也越来越提前。来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上海、安徽、重庆、四川等省市地区的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经由15岁降到了10岁,占46.8%,最低触网年龄3岁以下的,也占1.1%。

一边是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多,一方面是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不良信息依然充斥网络。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迫在眉睫。

在严峻形势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的无疑让社会看到了希望。那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有何亮点呢?

对此,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鸣直言:“送审稿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门制定了一个条例,将行政管理机关,网络设备商、供应商、运营商,网络制作人、人、传播人,社会组织与个人(包括监护人)系统纳入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主体范围,填补了网络社会保护机制的真空。”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法律系副主任郑宁分析了送审稿的五大亮点:“一是‘网游宵禁’条款,对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权、休息权有积极作用;二是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的救助、举报、处理作了规定,并规定了网络欺凌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日益突出的网络欺凌问题;三是对未成年人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注警示标识,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特别指出的是第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删除、屏蔽网络空间中与其有关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删除、屏蔽。这一条确立了未成年人的被遗忘权;四是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直面网瘾这一突出社会问题,通过法律机制加以防范和解决;五是送审稿全面规定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网信、教育、工信、公安、文化、卫生计生、工商、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共青团、妇联以及有关负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互联网企业、学校、监护人、监护人所在单位、居委会、村委会等各方主体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责任,体现了各方共治的理念。”

性教育缺乏与网络害两者共存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有90.1%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然而,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正常活动尚没有得到应有保护,未成年人受到暴力、色情、凶杀、恐怖等网络信息危害严重,大量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充斥网络。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因网络而起。

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中第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在网络空间制作、、传播符合本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但具有以下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情形的信息,应当在信息展示之前,以显著方式提示。其中就包括性接触。

这个范围该如何界定?总不能字典上有描述,就禁止字典吧,归根结底还是学校的性启蒙太晚了。事实上,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少老师都刻意规避“性”这个话题。如今,学生们接触信息的机会多了,对此并不避讳,教育的缺失,反而造成了话语体系中的断层。

有家长会说:“可能二三年级的孩子对性就有意识了,男女生之间只是好奇而已。但现在没有健康的渠道了解这些知识,是不是可以在保护条例里面加入相关规定,给孩子一些正确指导。”

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未成年人得不到有效的性教育,另一方面网络上儿童色情屡禁不止。

有一些家长在这方面对青少年的保护还是很上心的。比如有的家长会说:“我个人是比较爱管闲事的,2016年举报了恋童癖,我除了在网站举报,还给当地网警发私信,还在网络监察网站实名举报。我昨天在微博上搜了一下,发现这个人的账号没有了。”

姚建龙指出:“我们在研究这个条例的时候,也注意到网络空间未成年人遭受害现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有的条例中没有进行规定。我在很多年前就关注到,不只在百度贴吧,还有微信、微博,都有相关的内容,在网上比较泛滥,但是现有条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规定。”

同时提醒大家,传播含有儿童色情题材的内容,在很多国家都是严重的刑事犯罪。

法律要落实但学校家庭责任同样重要

“立法之前有没有大量、翔实的调查?”不免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要有操作性,不仅要调查未成年人上网时长、网络习惯,还要对于未成年人容易接触到的那些不良信息和造成的危害进行摸底,要有翔实的数据才更有针对性。

赵晓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他认为衡量一部法律的优劣,主要看法律的实施效果。高二学生王天然直言:“就是国家把提出来的东西更好地落实。”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公众对第二十三条“网游宵禁”条款非常关注:“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g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林昊男对此并不乐观,作为媒体运营人,他担忧:“pC端游戏可以很有效地禁止,移动端互联网比传统互联网流行得多。”提出建议,现在手机卡已经实名制了,可以通过手机卡来区分是否是未成年人。如果白天把未成年人网速限制一下,只有基础的交流功能,比如从早晨8点到下午4点这个时间段限制网速,可以使用社交软件正常进行交流,但不能登录玩游戏。

要解决网络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问题,绝不是单靠法律就能一劳永逸。

“如果您发现孩子不小心上有游戏或者黄色内容的网站,作为一个母亲,您怎么做?”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史学林当场请教发言的家长代表。有家长回答:“我会告诉孩子这个不好,删掉吧。”

“我估计80%的父母是管好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想过进行举报?”史学林追问。家长坦言:“从没有举报过,也没有举报的意识。”

许多人反映网络举报的流程非常烦琐,存在优化流程的空间,比如让第三方机构参与受理举报。如果同一用户同一个问题多次举报,仍没有满意回复,考虑上报有关部门,进行第二次受理。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亮点不少,可谓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其中一些条款有待进一步细化或调整。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5

丰厚利润的背后,是无数青少年掉进网游深渊,无法自拔,甚至为此失去生命。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也曾发言指出,“从游戏出版内容看,低俗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网络游戏掺杂大量低俗内容,扭曲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游戏内容大同小异,一方面有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未经审批非法经营网络游戏或者擅自添加对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具有不良诱导性的功能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另外部分企业防沉迷系统设置不达标,或者实施不到位,使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据了解,《传奇》、《魔兽世界》等“打怪升级”类网游,参与者大多是青少年,仅针对7?14岁年龄段的儿童版网游就有“摩尔庄园”、“赛尔号”等版本,网游的触角已延展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诸多人群。

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画面美轮美奂,而且充满了挑战性。一般网络游戏都有丰富的故事背景,精美的画面且设置了很多道关卡,正值青少年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便激发了他们的挑战欲望,完成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青少年在实际的学习中总是处于停留或是落后的现象,加之父母、老师的严加管教,再也寻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丧失信心。只有在网络游戏中他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享受自己的快乐!

尽管自2011年3月1日起在网络游戏行业全面实施“家长监护工程”,为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搭建起又一道绿坝。然而现实中,很多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乃至整个一生都因为网络游戏而改变,一些家长痛心疾首。石家庄一位家长在经历了孩子上网成瘾、离家出走之后,对网络游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网络游戏那就是为了赚钱的,青少年是他们最大的利益群体,为了利润,网络游戏会不择手段地坑害孩子们。”因此,远离网络游戏对很多自制力薄弱的同学来说,是最安全、最有益的方法。

网络游戏是游戏开发商凝聚了一大批软件工程师的智慧和辛勤工作创造出来的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虚拟社会,他对人们特别是我们的那些自控能力还不强,社会认知力不足的青少年是非常有吸引力和杀伤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网络游戏的场景非常逼真,情节非常的生动。网络游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使青少年将虚幻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起来。

其次,脱离现实社会,提供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虚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可以对网络中的所有人想打则打,想杀则杀,任意的交友,任意的结婚生子而不用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网络游戏是没有完结性的,随着没完没了的任务的完成,游戏中虚拟的人物的等级也不断升高,朋友不断增多,声望不断提高,放弃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他将伴着现实中的青少年一起成长。

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网络游戏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它就像一样,使青少年陷入,同时非常难以自拔,产生着巨大的危害。

网络游戏因为以上特点,那么,迷恋上网络游戏,会对我们的青少年以及社会有哪些危害呢?

(一)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集体狂欢和集体上瘾。“游戏成瘾”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最大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生活、学习变得极其“倦怠”,有时候到了“没有游戏就天崩地裂,人没法活”的地步。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心理迷失消磨青少年的生活意志,而成为“游戏世界的奴隶”。

(二)玩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比其他未成年人更具有暴力倾向。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网络游戏中充满了血淋淋的打斗场面。未成年人长期玩aK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产生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等行为。目前,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三)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青少年现实角色模糊。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网民最喜欢的网络游戏是角色扮演类,占44.1%。网络游戏可以使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在游戏里,青少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敢试敢闯的欲望,可以什么都尝试,弄不好可以从头再来,拥有极大的行为自由和选择自由。而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要遵守规则,因而开始逃避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产生模糊甚至厌恶。

(四)沉湎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多种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猝死。长期爱好网络游戏的玩家的“职业病”有:假性近视、腱鞘炎(鼠标手)、颈椎病、骨质增生、神经衰弱、失眠、胃溃疡和胃萎缩。一般的游戏玩家也易陷入轻度焦虑、上火和口腔溃疡等生理病症。在医院接收的青少年患者中,由于沉缅网络游戏而引发各种生理疾病就诊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病症也出现在沉缅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身上。更可怕的是,科学研究表明: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沉迷于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的损害极其相似。当今网络游戏的内容,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

既然网络游戏对我们的青少年以及社会的危害是如此巨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防止以及把它的危害减少到最小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研究一下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心里因素,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可以归纳为随流、无聊、攀比、虚荣和交流。

在了解了青少年接触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之后,便是如何解决的问题了,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对此进行研究,网上也有非常多的此类解决方案。

如前面所说,网络游戏的确能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它就如一样,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危害的,只不过现在网络游戏出现时间短,他的危害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是,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游戏,要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政府部门;要及时填补由于互联网这个新兴事物产生后出现的法律空白,形成以法律法规、行政监督、行业自律和技术保障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规范网络游戏的运作,从而保护我们的青少年。

政府从游戏机构内部入手,规范和提高游戏本身的质量与素质。

政府要多提倡“绿色网络游戏”的引进和开发,要强调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的健康。鼓励在游戏中通过设置疲劳度限制游戏时间,提倡团队合作,弘扬精神道德,倡导公平公正,净化游戏语言环境,在网络游戏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黄色以及暴力方面的内容来降低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构建一个和谐、上进、健康的电子游戏产业体系,引导电子游戏产业的平衡全面发展,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多种形式电子游戏。

规范经营性网络游戏以及网吧的运营机制,截断伸向青少年的罪恶之手。

许多游戏的商以及社会网吧一切以利益为目的,从而忽视和不执行政府有关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且把罪恶之手伸向我们自制力和道德观都相对薄弱的青少年,以牟取利益。对此,政府必须加强、加大对他们的管理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与惩处措施。例如,像韩国一样制定游戏年龄分级制度以及对网吧进行年龄以及营业时间的控制,并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团体、个人进行从严,从重,从快的处罚等等,以保护我们的青少年。

国外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娱乐,都有着严格的监控、审核分级制度。像儿童动漫和成人动漫这样的审核分级,在国外是有严格规范的。在国外,少年儿童上网都有家长指导,对于电脑的开关都有时间设定,还有像网络保姆等软件来协助、监督小孩上网,这就很好地规避了青少年儿童上网遭遇一些不良信息。另外,动漫本身形式活泼、形象,如果将其与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做到真正的所谓“寓教于乐”。如有的出版社,运用动漫形式,来制作针对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动画片,效果就非常好。

美国:游戏软件按年龄分级

对美国青少年来说,网络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说它是天使,因为它给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海洋的窗户。说它是魔鬼,因为它也有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内容。美国社会煞费苦心,运用各种手段,以求趋利避害。

美国的娱乐软件业实行分级制度。该分级制度由美国的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简称eSRB)制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位于游戏产品包装背面的内容描述,用特定的词组描述游戏画面所涉及的内容,如暴力、血腥以及游戏中人物对话是否粗俗等。另一个部分是位于游戏包装正面的等级标志,共分7个级别,基本按年龄划分,以游戏适合的年龄段英文首字母来命名。

据了解,美国的中小学如今都对学校的电脑实行联网管理。这样可以集中对那些影响儿童身心发育的网站进行屏蔽。华盛顿市所有公立中学的电脑都实现了联网,网络管理员就是华盛顿市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随时可以监控所在辖区的儿童是否在学校的网络上接触到了不良内容。

为了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免受的毒害,美国从1996年起至今共通过了4部相关法律:《通讯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儿童网络隐私规则》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所有上述法律的最根本出发点,就是把儿童和成人分开,严禁儿童在网上接触只有成人才能接触的内容。

法国:家庭公约限制上网

法国政府在刑法中规定:对传播青少年色情图像的人,判有期徒刑3年和4.5万欧元罚款;对制作青少年色情图像的人,判有期徒刑3年和7.5万欧元罚款。学校则为家长提出可操作的建议,如将电脑安置在客厅里;经常与孩子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了解孩子的喜好和上网的基本情况。学校也向学生提出建议,让学生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如不要随意发送个人或家庭信息,不要轻信在网上与之聊天的陌生人,在网上看到不健康的东西,要立即关闭等。

此外,家长还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公约主要包括电脑放置的地方、每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及使用电脑与学习、体育锻炼时间的分配等,而且双方都要自觉遵守。许多法国专家认为,如果孩子不能自律,任何技术性的和人为的强制措施对孩子的约束都不会完全有效。

韩国:网吧电脑有屏蔽软件

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相当浓厚的韩国社会,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孩子在家上网受到父母限制,韩国城市大街上众多的“pC房”(即网吧)就成了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场所。

韩国对“pC房”有严格的管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pC房”电脑必须安装阻止黄色网页的软件。如果“pC房”安装了不适合18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电子游戏,第一次被查处时,将予以警告并罚款300万韩元(约合3000美元)。

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通过技术手段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有害信息的侵袭。通讯产业部不断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特别是那些黄色和自杀网站。政府网络管理部门还与警察部门合作,建立了举报和调查机制。

日本:游戏网吧税率高

日本只供上网的网吧非常少,多功能的休闲场所“饮茶店”倒是很多,人们在这里可以饮茶、读书、看漫画、上网等。据记者采访的饮茶店老板介绍,专门供人玩在线游戏的地方也有,但这种经营场所和有性质的娱乐场所一样,征收的税高,所以很少有人经营。

目前,困扰日本社会的问题是,一些有黄色、暴力、自杀等内容的网站常常钻法律的空子。在日本法律中,色情、凶杀等网络内容如果不营利,属于个人言论范畴,只能发现后取缔,却不好定罪。

网络游戏产业在日本的行业自律和分级审查都由“网络共同体特别委员会”完成,该委员会是2004年4月成立的。日本计算机供应商协会也派生出相对独立的“电脑娱乐评价机构”。自该机构成立以来,已有几千部作品接受审查。

英国:课余活动占去上网时间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6

隔离“黄毒”,从源头治理“精确打击”

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还从“疏”和“堵”两方面做了7项有针对性的具体规定,但主要针对的是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网吧,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未成年人无需借助网吧而直接用手机上网。虽然2009年公安部部署了打击整治涉黄手机网站专项行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杜绝涉黄和低俗信息在互联网和手机中传播,其根本原因是对经营涉黄网站的“幕后推手”不能有效打击,对电信运营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等制约不够。2010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了《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明确了网站建立者、直接负责的管理者、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广告主、广告联盟、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各方在制作、复制、出版、传播电子信息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提高了针对性,对于隔离“黄毒”,为青少年提供干净的成长环境意义重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打击“手机涉黄”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如没有将手机号码等作为个人隐私信息加以保护。没有针对垃圾短信的专门立法等等,因此,依法打击手机涉黄,还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责任,企业不能“见利忘义”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是为了履行某些社会功能而存在的,虽然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中心任务,但是在实现这一任务的同时,企业也必须对与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道德与伦理的维护者。保护未成年人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相关企业必须切实履行起相关责任,不能“见利忘义”。我国之所以出现手机色情内容泛滥的情况,就是一些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广告主、广告联盟、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一味追逐经济利益,忽视信息安全管理和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对网上电子信息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某些山寨手机生产厂商,在手机上内置涉黄内容和诱惑用户访问涉黄网站的“陷阱”,为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访问涉黄网站打开方便之门。2010年2月12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阶段工信部将采取5项措施,通过规范企业业务推广、网站接人管理、服务器转租、手机上网代收费、手机域名管理等方面治理手机、互联网涉黄问题,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切实履行起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法律还有不完善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切实履行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意义更加重大。

设“防火墙”,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

为净化网络环境,避免青少年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毒害,2009年5月19日工信部出台了一个文件,提出从7月1日起,在国内生产的计算机和销售的计算机上装上过滤软件――“绿坝”,目的是减轻、减少涉黄等不良信息对社会的危害,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涉黄信息在互联网上遭封堵后,手机wap网站便成为此类信息聚集的另一个“窝点”,手机进入3G时代后,用手机上网变得轻而易举,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就可以进入网站下载并查看内容。为了净化移动互联网上网环境,借鉴打击互联网涉黄信息经验,在手机上内置“防火墙”,将涉黄信息“拒之门外”也是非常可行的,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电信服务商推利用类似wap的“i-mode”服务从两个方面对未成年人手机上网进行限制:一是“时间受限”,即晚上10时到第二天早6时停止网站连接;二是“网络受限”,一天24小时对不良网站进行过滤,限制相关链接。而且,电信服务商在办理手机上网相关业务时,如果申请人对受限服务没有明确的主张,则默认申请人接受受限服务,并将自动开通“i-mode过滤”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青少年通过手机网络阅读不良信息的机会,从而实现保证青少年安全安心上网这一目的。

手机实名,将色情信息“斩草除根”

手机传播涉黄信息有两种途径,一是访问涉黄网站,二是不法分子主动发送。目前,出现发送大量涉黄垃圾短信问题时,运营商往往只能采取业务暂停的方式进行管理,因为无法追根溯源。实行手机实名制,主要就是针对手机用户传播“涉黄”信息,在实名制之后,一旦内容出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根溯源,找到涉黄信息传播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问题,从而将色情信息“斩草除根”。2009年12月25日,工信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深入整治手机涉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方案中提到工作任务的第二阶段,也就是2010年的1~9月,基础电信企业要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用户提供有效身份证件等信息进行实名登记和补登记,逐步提高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的比例。实名制除了可以“防黄”之外,还可以有效减少垃圾短信和诈骗短信数量,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既堵又疏,开发适合青少年的内容

网络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如果运用的好,就能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如果运用失当,就会害人害己。《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目的就是着眼于引导未成年人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因为在信息社会,上网是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现如今,信息的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都非常快,而青少年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性、求新、求异的特性也非常突出,用手机上网又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净化移动互联网网络环境对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意义深远。为青少年健康上网筑起一道绿色长城,仅对那些不良信息进行封杀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提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健康内容,打造健康时尚、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青少年网站,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上网习惯,引导他们健康上网、上健康网。

鼓励举报,让涉黄网站成为“过街老鼠”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有关学者们把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本文将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入手, 就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剖解,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资料显示,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不仅最高,而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根据2009年年底至2010 年上半年, 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开展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结果显示,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 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 万人。闲散青少年、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乞讨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这5 类人群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易发群体。

青少年犯罪直接危害了社会, 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 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1900 年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在21 世纪的今天,如何让我国的青少年变的“智”“富”“强”

“独立”, 应该如何重视并提高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保护, 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因素。

1.理性信仰危机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拜金主义、腐朽主义等思想乘虚而入。

一些青少年对人生悲观厌世,面对社会、学校的激烈竞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2.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 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

(二)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因素。

1.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和带有黑社会性质“黑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最为严重。低级、庸俗的文化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侵害、腐蚀青少年的灵魂, 对黑社会的模仿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

2.家庭问题和学校教育缺失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人们常说“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 有些学校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出现了只管教学不管育人状况,放松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等教育。

3.网络游戏与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密切关联,因沉迷网络、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易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特别表现为青少年与网络环境的强烈互动, 网络游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 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强化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

强化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 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大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 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相关部门要坚决取缔含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宣扬色情、暴力、迷信、、恐怖等内容的出版物,防止青少年接触不健康文化和不良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

推进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建设绿色互联网,不断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规范监管网络游戏软件的开发, 培育发展和谐健康的网络游戏产业,积极推进我国行政、刑事法律关于网络游戏制度的健全完善。继续定期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坚决取缔非法网站。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8

论文关键词:学生 网络 道德 教育

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2000年束.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250万.其中,年静在24岁以下的网民占56.13%.这部分的网民绝大多教是在校的青少年学生.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是网络交往的主体.而且我国圈民的低龄化正在加速发展。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隔络社会、隔络道德的建立拐}深影响其道德情操。并客观地要求青少年学生作为网络社会道德的主体参与网络道德的构建。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道德问题

网络作为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话,促进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但是,它是一把取刃剑.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与道德问题。

首先,在道德意识方面.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垃圾使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青少年学生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知识的海洋,信息的海洋.各种信息应有尽有、包莠惺杂。根据有关专家调查技现.网络上非学术赢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有2万多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思想活跃.难以抵抗这些信息垃圾的诱惑,长期接触,使学生在思想上,对道德容易产生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同时.在网络环境中,没有国籍,没有边界.没有政府。网民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名实姓.用一个或多个“虚拟的身份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网上的人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既不能驱使别人.也不会玻人驱使。这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网络环境导致青少年学生忽视道德普遍性.陷^道德相对主义。因为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高尚品德持怀疑态度你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肯干的,什么都是可以干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原则.

其次。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结果容易造成道德情感冷漠。网络的时空无跟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学生陷入“虚拟的世界,人与人之问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学生个体间的直接沟通形式逐渐变为间接形式.以符号为人的特征.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削弱了学生与他人面对面的交往,使之与社会中的亲属、同学、邻居间感情联系淡化。有的对现实中的学校、班级、同学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事。

再次.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冲击了现实的道德规范。在网上,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越来越少。;少学生阿民将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网络技术高超的表现。网上黑客到处乱闯.电脑病毒层出不穷.相当一部分黑客就是青少年学生。2000年全球很多重要的网站都受到黑客的猛烈冲击.有的网站甚至因此而瘫痪.虽然各国政府加大打击力度.要将黑客绳之以法,但由于网络固有的灵括特点收效甚微.人们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遇到重大的功能限制。忠诚老实、维护真理、服务社会、实行人道等基本的道德规范面临严重的挑战。

最后,网络的使用为上网青少年学生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由于网络活动交往的场所具有极太的虚拟性,网上的各种角色可以虚拟到只能被视为能动的智能符号.致使有的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摘下自己真实的面具,以自己的意志赤裸裸地为非作歹。文雅腼腆的在校学生在网上可能变为一只大灰被、粗鲁不堪。网上撒谎、谩骂、诅咒等行为司空见惯;网土犯罪也屡见不鲜。据《辽宁晚报》报道:吉林省一青年学生,在网上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一女中学生相认识,今年1月6日,诱骗该女生到长春、城等地游玩,并将这位女生劫持到葫芦岛一旅社.然后通过电话,威胁女生的姐姐要给自己两万元钱.否则,就对女生下毒手直至替方出击,女生才获解教。

2.青少年学生上网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网络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带米危害,关键在于墟用它的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因此,青少年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庞大群体.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2.1具有较强道德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学生以极快的速度接受新的知识,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空间,增加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面对黄色、反动、迷信、暴力等各种信息,面对各种网络犯罪的诱惑,网上的青少年学生如不具备较强的道德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就会乱闯禁区,实施犯罪括动,破坏网络系统。

2.2关心国家有利社会。计算机网络应该是造福社会报效国家的工具,不应该成为破坏社会正常生括、损害他人利益以争取个人不正当私利的手段这是人类发明与应用网络的根本宗旨与道德目标也是维护阿络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要条件,是青少年学生阀民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2.3平等公平、互利互惠.这是现实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网络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必颁共同遵循的,青少年网民也不能例外。网络不仅体现出网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而且要求网友之间的交往关系正常化。台理利用网络资源,每个网络用户或网发都必须平等相处.公平对待、被此尊重、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在互惠中互利,于相予中取利。

2.4以诚招待·杜绝欺诈。由于网络交往中的人的行为的符号化.使真正的人隐藏在菩案后面,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被淡化.便容易使青少年网民滋生种种欺诈行为.为消除这类弊病.网民之间,特别是被此龉生的网民在交往中的互相诚实更应成为自律的行为.使“虚拟”世界成为真实世界的正确体现,使网上的人际关系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趋于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交往中得益,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5维护网络安全,反对黑客“侵袭。为了使计算机网络发挥其造福人类的积极作用,使网络成为我们美好的家园,必须同危害国家、社会、网络用户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2000年1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为维护我国网络安全,同网络不法行为作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但是.我们认为.在进一步提高网络拉术水平,加大法律打击力度的同时,刨设网络道德规范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3.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青少年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是网络交往的主体,所以.必须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3.1发挥广大教师的育德功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传道”的主导者,在剐络时代: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网络,既看到网络不足之处,更要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学生自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网络时代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同时广大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只有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得到转变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好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向和度,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

其次,提高广大教师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嘲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参与式的道德教育;将德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目前,网络教育已在发达国家普遍兴起,并日趋完善。我国的网络教育也方兴未艾,成为信息化的主要奋斗目标。广大教师必须通过培训、自学等各种渠道,真正了解网络的功能、特点,提高网络技术运用的能力,才能热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使道德教育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3.2防范青少年学生个体不道德的网络行为。上网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只是按照自己在网络信息中的需要来活动,这不但对现实社会中的主导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且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所以必须对上网学生个体的不道德行为加以防范。

首先,培养学生个体道德意志,提高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力。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按照所掌握的社会道德原则来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内外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里的道德意志是指刚上学生个体为实现网上道德行为所作出的顽强努力,是调节网上学生个体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意志薄弱的个体,容易受到朋络信息垃圾的干扰和网上犯罪行为的诱惑、侵害,而道德意志坚强的个体,则能克服诸多不良信息的影响,自觉抵期反动、色情等信息的侵扰,坚持正确的道德规范。道德意志的培养,一方面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网络作为获得知识的来源,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沉溺于玩乐和刺激的不良信息中。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和不良诱园作斗争的能力。作为信息媒介。网络具有信息量太、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这不仅使教育信息的迅速传递成为可能,而且有利学生间的思想沟通,从而在硬件技术环境上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提供了条件。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学生网上括动、特别校园的信息交流、自我教育都普遍存在着消极、无序、自发、信息虚假、把自我教育等同于自由教育等等现象。学校、教师、社会都应进行积极引导和必要的监管,使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自我教育从消极变为积极,从无序变为有序,从自发变为自觉,从无为变成有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自我教育能力。

其次,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阴谋。有人箍机选掸了浙江大学四十校区的491名学生进行上同情况调壹.在回答“你觉得网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如何时.有16.1%的学生回答“力度不移”9-4%的回答“正好7.7%的回答“太多了”:回答没有注意”的高达668%。一些学生对网上歪曲中国的报道所持态度是很模糊的。由此可见,学生上网后,只凭兴趣,不讲政治的倾向比较普遍。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跨国界、跨文化状态的,使得在国际传播体系中,信息富有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文化、意识形态等成为青少年学生阿民接触最多的内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一切手段向我国青少年学生推销他们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采取防范措施.关键在于加强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同时.政府、学校必须加大对网络信息监控力度,建立有关的监控帆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再次.防范色情、暴力、迷信等黄毒信息的侵蚀。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学生90%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一些白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器力信息在捌络中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时站,青少年学生一旦找到这些捌址.就很容易去看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窥淫”的心理。面对汹涌而来的黄毒恶流.除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各个部门,特别是有关拄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责任,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软件开发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信息资源并上网,向学生网民传输,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最后.防范侵害他人安全的网络行为。阿上的交往是在电脑上进行的,象现实交往那样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些人警惕性大大放松,给想侵害他人安全行为的人有可乘之机因此.每个时络用户都必须提高警惕。但更重要的是对捌络的主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当前,网上青少年学生实施侵害他人安全的行为主要有三种:人身侵犯、稳私侵犯、感情侵犯.前一种出现较少但也应引起我们注意.后两种较为多见如盗窃他人帐号、密码、偷看他人信件以及利用网络宣扬别人隐私事件在网上时有发生,对女性进行情感纠缠和性骚扰行为随处可见。对于这些侵害行为的防范,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了立法。我国公安部1997年12月3o日颁布了t计算机阿络周际网安全保护条例》,2000年12月28号,九届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对防范网络侵害行为.维护网络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面对爆炸性发展的嗣络业.仅有的这些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整套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使网络管理法制化。同时,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法制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9

一、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概念及特征

目前,学届对何谓青少年网络暴力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多的是对网络暴力进行概念界定。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网络暴力是指不特定的网民群体在虚拟网络上采用暴力言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并对他人身心产生严重影响的违法行为。部分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肆意妄为,忽略道德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严重影响,即构成青少年的网络暴力。

青少年网络暴力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攻击性和暴力性。青少年网络暴力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攻击对象,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甚至可能是国家政府机关以及社会整体,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性和反主流行性。二是形式多样性。网络暴力的发生渠道和传播平台呈现多元化特点为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提供了基础。比如,金权亮的研究认为部分青少年网民为避免被指责为“网络暴民”,选择用打油诗、段子、pS等形式对热点事件或者当事人进行嘲讽和恶搞,进行偏激和情绪化的发泄。三是主体的不确定性。姜方炳认为基于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性,网络空间聚集着各类群体,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

二、青少年网络暴力带来的影响

(一)阻碍青少年自身人格健康发展。网络暴力行为阻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缺乏自控的情绪宣泄以及暴力展示不仅导致青少年极端和冷漠的人生态度,更可能触犯法律。

(二)挑战了社会道德和法治价值。青少年网络暴力不顾公民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肆意进行言语攻击和信息泄露,并将这种伤害蔓延到现实社会当中,不仅给当事人来带法律之外的永久伤害,更挑战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核心价值体系,严重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

(三)破坏了网络秩序和教学秩序。网络暴力或欺凌造成的后果包括缺勤、回避学校活动、逃学或彻底的辍学,这些不仅会严重破坏教学秩序,更会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身心成长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受教育、影响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受到网络暴力影响的不仅是案件中的受害者,其施暴者、旁观者的身心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个学校秩序、学习环境、对父母家庭影响的连锁性反应都将给社会秩序带来更大的潜在危险和现实危机。

三、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信息、双向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暴力等诸多网络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本身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青少年更难以抵挡网络暴力的侵蚀。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众说不一的舆沦面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做,遇到事件难免冲动,容易被舆沦所左右,失去自己的主观判断,误将一些过激的言行视为仗义执言或者打抱不平。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层对网络暴力现象认识不够全面,既缺乏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有效教育和引导,更缺乏相应的防控和治理机构及措施学校对有关网络暴力预防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知识以及网络监管法律法规的普及。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孩子如何使用网络上没有尽到责任;社会在营造晴朗网络空间上力度不够。

(三)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虚拟网络空间为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主体多元、责任分散的舆论场域;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难度加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以及法律的震慑作用。在“网言无忌”的情况下,发生网络暴力的门槛可以说几乎为零,青少年参与各种新型开放性社交平台的概率更高,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则相对更差,因此更容易引发网络暴力攻击。

(四)网络监管的滞后性。网络领域的灰色管理地带和模糊管理空间助长了网络暴力等问题的蔓延。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但是管理起来非常困难,一味删帖会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但主动引导规范又存在其他方面问题,管理上的平衡在不断摸索中完善,但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开始出现。

四、治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路径

笔者建议从从宏观和微观、道德和法律、校内和校外、虚拟与现实等诸多角度综合施策。

(一)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自我保护。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我道德素质水平和网络素养。青少年应该多接触学习哲学知识,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所谓的言论自由,客观看待网上的各种观点,理性看待网络暴力行为,坚守内心道德标准,用法律约束自己,不随意谩骂、侮辱他人。青少年应保持极强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网络行为素养以应对网络暴力,自觉约束行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营造良好虚拟网络氛围。青少年也要增强自我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个人兴趣,提升情绪管控能力。有研究认为,青少年要不断提升自我生活乐趣和社会资本,不断提升情绪管控能力,才能免于陷人网络暴力的陷阱。

(二)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加强对相关热度问题的精准声量分析,用大数据进行预测、管理并积极应对,应该能最大限度预防网络暴力的发生,尽快将青少年网络暴力的破坏程度减到最小。针对青少年广泛重与的网络平台,要建立针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快速反应机制,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举报信息过行单独、重点跟踪、溯源,并优先解决处理。鼓励和倡导互联网相关企业积极开发青少年相关的上网app,为青少年开辟一个更加多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如开发相关家庭app,设置父母锁,限制青少年浏览不适当的页面,从“非礼勿视”的角度防范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网络立法及网络治理水平。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符合我国需要的防范、遏制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区别对待儿童和成人,保护儿童不在网上遇到只有成人才能接触的内容。二是要严格确立软件分级制度,对网络行为进行严格的年龄限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也是震慑网络暴力的重要手段。明确规定互联网言论可以成为犯罪事实,通过刑罚进行惩罚。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增设网络暴力应负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严惩“人肉搜索”及网络暴露未成年人隐私等泄露青少年隐私的行为。二是修改刑法规定,严惩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暴力犯罪的累犯”罚应夺其志“,使其不敢再犯,不能再犯,在社会上发挥震慑作用、教育作用。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篇10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犹如给现代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绚丽多彩的窗户,它让人应接不暇,给人以无穷的欣喜,尤其对青少年的求知、娱乐、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就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养,使他们懂得维护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网络环境,要从我做起,要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绝不能有玩世不恭态度和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报复心理。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孩子才有明天,网络才有未来。

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青少年上网的指导。

三、控制非法信息对学生的侵扰

随着国家对网络环境的重视,公安部门就网络环境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企业相继开发出专门用来隔离有害信息的应用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网络管理人员控制信息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健康有益的网站,丰富大家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四、加强家庭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1、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2、家校互动。对于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严格规定他的作息时间,规定上课时间不得离开校园,加强值日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到校上课,就要进行跟踪调查,查明学生的确定去向,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教育。对于校外时间的控制,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自己孩子放学后回家的时限,严格控制其多余的时间。

3、制定合理的上网规定。直接和孩子商计上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并坚持下去,可以避免与孩子就上网问题发生争执,也有助于孩子的自我约束。

4、设法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你的身边上网,也可以在网上安装监督软件,当你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时,你才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5、及时发现并强化孩子与迷网行为所做的斗争。一些孩子也能认识到自己迷网行为的危害,他们有时也会自觉做出一些与自己迷网行为进行斗争的行为。家长们应当及时发现并且肯定他们的行为,适时告诉他们,你永远和他们站在一起。

6、作为家长,对孩子在家上网,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比如利用那些青少年上网保护专用软件,这些专用软件不但可以防堵、进滤不良网站,而且可以控制孩子上网时间,有的还具有推荐优秀网站的功能。

五、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藉慰,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上转移开来。

六、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倡导网络文明公约

对于同络的虚拟性,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为了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网络生活空间,在学校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可以倡导以下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骗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虽然仅短短70个字,“网络文明公约”却为我们的青少年在网上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言行道德规范,鼓励我们的孩子:信守公约,加强自律,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积极学习,科学探索,做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善于沟通,学会自护,做网络家园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龙锦华.青少年沉迷网吧引发的思考[J].金色年华.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