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6:12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1

根据2010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高职英语课程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使之真正成为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对英语第二课堂研究的深入,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些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局限性,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二课堂在内容设计、实施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第二课堂实践进行调查,分析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13级学生,从各系选取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问卷380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6%。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调查问卷主要涉及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实施内容、实施方式、教师指导情况以及实施环境等,以数字1至5指代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5个不同等级,学生依据自身体验回答。为了印证调查问卷的一些问题,采用访谈法与学生和老师进行沟通,并考察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确保数据获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英语第二课堂兴趣倾向与参加时间。根据调查统计,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兴趣倾向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即学生中从没有参加过英语第二课堂的比例和总是参加第二课堂的比例都较小,从没参加的比例为4%,总是参加的学生占7%,大部分学生选择偶尔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时间上,每周花在英语第二课堂的时间在3小时以下的学生占绝大部分,占52%,换算到天即每天用于第二课堂时间少于30分钟,每周在7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12%,还有36%的学生介于两者之间。

(二)英语第二课堂的效果。在英语第二课堂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调查中,将近70%的学生认为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对英语成绩提高没有影响,或者提高幅度不大,仅有30%的学生认为英语第二课堂对成绩提高较为显著。

(三)英语第二课堂内容。调查问卷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调查英语第二课堂内容情况。在听的方面,66%的学生选择播放英美影视作品,30%的学生采用播放英文歌曲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仅有4%的学生选择播放教材录音或其他英语学习资料。在说的方面,调查显示仅有12%的学生以通过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等比赛形式参与第二课堂,20%的学生以参加英语角的形式、17%的学生通过学唱英文歌或给电影配音的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将近50%的学生几乎不会有意识地在第二课堂中锻炼自己说的技能。学生在第二课堂的阅读训练上也比较令人担忧,仅有25%的学生会在课后阅读英文报纸或杂志资料,另有20%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阅读和搜集相关资料,而剩下55%的学生则表示从不课后阅读和英语有关的资料。在写的方面同样也非常不乐观,仅有12%的学生表示会关注写的技能训练。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二课堂内容上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内容的娱乐化倾向,表现为英文歌曲和影视在第二课堂中所占比重较大。虽然英文影视和歌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学生会把第二课堂活动误解为是消遣娱乐活动,对学生听和说的能力提高不利。二是内容设置有偏颇,由于学生在影视和歌曲上花时间过多,因此在说、读和写上不愿意多花时间。所以需要在第二课堂内容设置上统筹兼顾,尤其是要加强说的重视力度。

(四)英语第二课堂组织实施。在对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主体的调查中,院级竞赛类的活动主要由教师组织和参与实施,占活动总量的第二课堂活动总量30%;由社团组织的活动占总量的40%;另外有30%的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根据访谈得知,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任课教师把实践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班级学生。因此,总体看来教师仍然在第二课堂的活动组织中发挥了主体作用,而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英语第二课堂实施环境。根据建构主义学者wilson的定义,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利用资源生成意义并解决问题的场所。该定义强调学习者以探究性、自主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此次对第二课堂学习环境的调查,学生对传统定义中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硬件的满意度较高,有85%的学生对活动场所的设施表示满意。通过访谈和观察也发现,无论是英语类的院级比赛或是英语协会的固定活动场所,都配备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但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和英语多媒体学习课件方面,还都较缺乏。全院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英语网络学习平台,而供学生使用的多媒体自学课件也较少,点击率也不高,只有9%的学生会在课后点击多媒体自学课件。因此,建构主义的英语第二课堂学习环境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努力建设。

四、教学建议

(一)大力开发英语第二课堂,提高第二课堂参与率和效率。目前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参与率、效率较低的问题,固然有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但在学校在第二课堂的开发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英语第二课堂职业性不强,缺乏专业特点,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院级层次的比赛总是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翻译比赛和写作比赛,此类竞赛对学生的英语要求较高,由于是面向全院学生,所以职业特色不明显。而以系或班级为单位、富有高职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较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因此,学校和英语教师要统筹好现有资源,积极开发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发多层次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教学效果。在学院层面,除了上述常规的英语竞赛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好学院的校园广播,定期播放英语节目,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而英语角作为会话语言的一种社交活动,有利于学生克服害羞心理,交流学习心得和生活经历,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提供平台。而在班级层面,教师要根据所授课专业和班级的特点,开发适合专业学生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让酒店专业的学生上网查找世界著名的酒店情况,并做成ppt在班级上展示并用汇报;而汽修专业的学生则可以组织开展汽车英语词汇比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汽车绘图上的汽车配件写单词等。这样的第二课堂设计非常富有专业特色,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的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针对调查中出现的第二课堂内容设置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考虑适当调整和扩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在听的方面,从单纯地听英文歌曲和看英文电影拓展到英语新闻、英语故事、英语诗歌赏析,等等;加大说的训练,除了传统的演讲比赛外,增加英语戏剧、电影配音等,继续坚持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最大限度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而以某个具体内容为主题的英语手抄报比赛除了锻炼学生资料搜集、理解能力的同时,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第二课堂还是感兴趣的,但参与率却不高。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有以下原因:一是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二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对英语学习有焦虑。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英语的焦虑情绪和英语基础薄弱问题,才能真正提高第二课堂的参与率。教师只有通过抓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掌握、巩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产生在第二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才能实现第二课堂的实践意义。反之,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提供一个语言实践平台,帮助理解、运用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和作用是教师搞好教学,开展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英语第二课堂管理机制。目前,教师在英语第二课堂管理中承担着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指导者的重要角色,第二课堂基本上还是以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开展,英语社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灵活性。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互动的双向的组织形式,院团委、教研室、英语协会之间要形成上下互动,确保信息通畅。院团委负责下设英语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监督,帮助学生协调场地、设备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研室指派教师对英语社团进行指导;各英语社团负责制订活动计划及具体活动实施。各个组织互相协作,共同配合,使得第二课堂实践的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充分发挥学生和社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需要制定出具有约束力的英语第二课堂考核制度,以保证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质量,或者把学生的表现纳入学生高职英语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范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四)改善英语第二课堂的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的建设上,除了要继续加强硬件的配置,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改善学习环境。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活动的管理者不但包括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带有明确指导信息的课本以及计算机软件等。因此,教师需要根据针对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和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提供多种认知工具,创建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如各种有利于进行语言学习的课件、学习软件、自主学习网站等。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知识,设计各种丰富的与职业相关的真实性任务和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评价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张娜.高校英语第二课堂开展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5)

[2]徐萌.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实践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3(5)

[3]刘美良.有关改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学习环境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4)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2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第二课堂;高中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下,第二课堂已经不是一个陌生词,“它是在国家规定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历史知识教育活动。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一些人认为历史第二课堂在高中阶段开展浪费时间,吹捧“无用论”,本人认为历史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历史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中阶段开展历史第二课堂研究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途径

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重点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上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但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视知识传播、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的实现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等各方面全面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单纯依靠课堂的45分钟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当前我们要切实通过历史的第二课堂辅助课堂教学,发挥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形式、感性等问题上的缺陷,以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历史第二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密切联系的,但又不受课时限制,它以丰富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历史知识难免简略,尤其是过多地关注考试大纲的内容,而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事件经过的讲述、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一些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例如历史视频、历史故事会、历史智力抢答、历史猜谜、历史晚会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当前高中生已经是“90后”一代,他们成长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的时期,大多数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有利于学生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但也容易使学生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教师应通过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反面教材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等。

三、历史第二课堂在促进教师成长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第二课堂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导者。在组织历史第二课堂的时候,学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收集的资料来自方方面面,有课内的、课外的、网上的、社会的和生活中的。如何帮助学生鉴别运用这些繁杂的材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所以第二课堂的开展除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密切关注历史研究的新观点,跟上历史研究与时展的步伐,“广泛开拓知识的宽度,以有益、有利的史料促进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教材,提高能力”。历史第二课堂的开展与文学、艺术、建筑、医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这些学科又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开展的历史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中或多或少地与它们有联系。因此,一名历史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对相关学科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历史第二课堂的开展除了需要教师有广博的历史知识,还必须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千生千面”,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各不相同,如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排除学习中的障碍,更是每一位教师认真研修的课题。

总之,对于高中开展历史第二课堂的研究是顺应现代教育改革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它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因此,研究高中阶段开展历史第二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祥云.浅析历史第二课堂的开辟[J].新课程:中学,2008(10):28-29.

[2]田惠岩.历史第二课堂的运用及教学价值[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6):35-36.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3

“05方案”实施十几年来,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已经趋于固定。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一直未能充分得到实施。本文试图总结近几年来的实际教学经验,探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途径――开辟第二课堂,以此模式,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

思政课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思政课理论教学(第一课堂)而言的,以图书馆阅读和网络平台阅读为主,校外实践活动为辅;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带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为补充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式为手段的教学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本知识,又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架构,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有效对接。

二、开设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一)“第二课堂”教学是由《概论》[1]课自身特点决定的内在需求

《概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理论内容(要时刻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最新的尚未编入教材中的思想成果)为主体,又要关注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热点问题、重大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14】16号)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为了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工作,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概论》课引入了第二课堂教学对于完善学生知识架构,实现课本、课堂知识与社会有效对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第二课堂”教学是推进《概论》课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概论》课是教师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政治性很强,而且理论性更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规定:“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客观上说,100人左右的教学班规模,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阶梯教室中,常常是学生乌压压一片坐在下面,授课老师孤单而遥远的站在讲台上。”如果任课教师对课堂的把握稍稍欠缺,学生逐渐对思政课失去兴趣,并开始睡觉、玩手机等几乎可以说是必然。进而影响教师继续授课的情绪,使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一直在家庭和学校中往返,缺乏足够生活和社会经验。在狭窄的范围中生活的成长经历决定了其感性储备不足,导致学生对所学到的思政理论课知识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无法充分理解,大部分是不会应用的死知识,这就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出发,找到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契合点。

以“05方案”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的规定为指导,探索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即是通过对在校学生调查,并总结教师的授课经验,而积极探索出的一种旨在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起来的有效模式。通过教学计划,安排全体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增加感性和实践认识,满足学生的差别性要求,提高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概论》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三、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思政理论的完整框架和知识背景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理科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的学习历史,对历史知识把握不足。以至于像“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党的诞生”、“秋收起义”、“百色起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仅停留在略知皮毛,对事件的详细内容缺乏系统的理解。而理解这些事件,又是思政课教学的必备知识基础。

图书馆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空白。它寓教于人际交流,寓教于生活,寓教于阅读。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各高校因历史沿革和投入不同,而使得图书馆的馆藏有较大区别。但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图书馆良性互动――由思政课教师向图书馆推荐购书书目,而图书馆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是一种新的,且可行的教育模式。

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并按照不同学生在课堂上所反映出的认知水平向图书馆列出推荐书单,由图书馆定期推出推荐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逐步提高其对思政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保证了个性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辅导学生写出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的小论文,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由此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养成的读书习惯,可帮助他们在今后形成独立学习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和“唱红歌”、观看红色影视等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深度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2]

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共有370多处红色旅游资源和7处部级教育基地。如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友谊关、昆仑关、金田起义纪念馆等[3]。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这些红色基地和清明节、建军节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深度。

“唱红歌”、观看红色影视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学工部门合作,定期组织“红歌”比赛,利用周末放映红色影视也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深度。

(三)利用网络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会议上曾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因此,在思政教学上借助于丰富的网络平台,使“第二课堂”与网络充分对接,能够更好地贯彻中央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网络教学平台,既可以是自建平台,(如清华的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等,)也可以使用网络上其他与思政课教学有关的平台,如新闻app等。教师可以将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背景和课程课件上传到在自建平台上,要求学生进行提前学习或课后了解。也可以把一些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的关键词推荐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网上阅读,拓宽学生的视角,引发学生的思考。另外,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在课堂上被学生使用,很难避免。但通过把智能手机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网络平台,则化害为利,对思政课教学能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总之,上好《概论》课,且使《概论》课不流于“教师讲授、学生考试”的形式化教学,使学生真正能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应当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地运用图书馆、红色基地、网络教学平台等,将思政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开辟好第二课堂。(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原则模式

2004年10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全面、创造性地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向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2009年教师节前到北京35中调研时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做事。这实际上向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各科教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第二课堂”教学有其显著优点和独特优势,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至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第二课堂的研究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现状

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第二课堂的探索实践以及理论研究活动中。在实践上,不少单位、部门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方式。同时,在理论上,一些专家学者在总结第二课堂的成功经验,研究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途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中,“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第二课堂的实效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这主要是因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开展与组织在思想认识上不到位:一是认为第二课堂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与其他学生课外活动不同,它主要以课程为背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例如,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如果事先能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教师的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调研选题和提纲,社会调查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二是认为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要有好的形式,故在开展第二课堂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分强调其娱乐性,而忽略其思想性和内容的教育性,导致出现“低层次”、“简单化”的活动方式。这样,在不少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看似轰轰烈烈,而实则并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不能起到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拓展作用。这是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宗旨的,显然不利于第二课堂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2.结合各地具体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形式,还做得不够,理论指导针对性也欠缺

各高校办学体制存在着差别、经费支持也不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水平、能力及专长也各不相同。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形式势必各不相同、侧重也会不同。可实际上,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真正探索出富有特色、富有成效,并稳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服务的第二课堂形式尚未品牌化,还需要继续努力。

3.从管理的角度看,第二课堂管理机制不健全

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其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监督体系等不完备,甚至欠缺,使得第二课堂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4.缺乏必要硬件及经费

很多高校重视第一课堂教学的投入投资,相对忽视第二课堂的建设,致使第二课堂出现无场地、无经费、无专人管理的“三无”现象,这在客观上打击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第二课堂建设的原则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正确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应坚持如下的原则:

1.一切从实际出发

各高校应从具体的校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形式。例如,有专门组织机构、经费充足的院校可组织一些跨专业、跨年级,甚至跨校的第二课堂形式;暂时没有专门组织机构,经费短缺的院校,就要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开展一些方便、经济、有效的第二课堂形式。

2.思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应围绕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它必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无论开展的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必须以转变学生思想为宗旨。同时,第二课堂也要顺应大学生的需求、特殊情感以及兴趣,适当增加一些娱乐性,使青年大学生乐于参与第二课堂,并在快乐中学习、或体验所学的知识,由此带来的必然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与“用”相结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理论,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也迫切希望参与社会活动,尝试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发挥和思想的升华,第二课堂活动如果做到“学”与“用”的结合,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舞台,就能够满足他们的上述愿望。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还可以培养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总之,“第二课堂”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空间。

4.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希望有更多的自,以便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课堂在内容安排上应尽量贴近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广泛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实践的感受和体验,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主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第二课堂不单单是学生自己的事,需要教师的指导,它才能更好地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第二课堂的具体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即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为此,结合河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我们创设了以下第二课堂形式:

1.打造网络第二课堂

互联网等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网络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教育的平台。为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我们主要做了三件工作:一是搭建教学网络平台。教学网络平台属于局部开放性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号进入教学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教学网络平台的优越性在于即时性、开放性和参与的交互性,网络学习、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二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开辟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集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充分发挥渗透式隐形教育的功能,把网站办成给人以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提高素质修养、指导科学人生的平台。三是通过QQ空间,博客、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开展集体或者个人的咨询服务,给进一步想提高的同学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及时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2.建立服务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1)推行导师接待日制度

每周一次,畅通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渠道,提供理论或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实现师生间的共情。

(2)建立经典著作课外学习小组

为了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成立“经典著作课外学习小组”,进行好书推介,交流读书心得。

(3)学长及校友经验交流会

学生更喜欢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更愿意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所以,我们注意搜集学长及校友的信息,重视对他们的跟踪与宣传,邀请他们与大学生交流在学业、工作甚至人生其他方面的心得体会,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在校大学生。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探索社会实践新路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加强实践教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大学生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具体有效的手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既包括社会实践教学,也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狭义的实践教学仅指社会实践教学。这里主要谈广义上的实践教学形式:

就课堂实践教学而言,我们主要探索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专题,学生在课下以小组的方式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形成观点,然后课上相互交流认识。

就校园实践教学而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部门组织的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专家讲座报告等各种实践活动。

就社会实践教学而言,鼓励学生走出去,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参观考察、刘庄、红旗渠等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实,在实践中进一步消化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锻炼和提高就业能力。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5

一、主线明确――丰富了学习现场

2010年春季,义教室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段课堂教学改革建议》,正式启动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改革”。依据该建议,义教室随后进行了导学案的编写、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听评课的研究等活动。又于2011年9月启动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研究”。围绕着这一核心,义教室扎实开展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评价活动,力争让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被教师理解和内化,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比如,开展听评课研究时,义教室要求全体领导、教师同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在此基础上,义教室设计了这样的现场:“课堂观察二十问”研讨会、领导干部课堂观察大比武等。教师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现场研讨中,不断地提高了现场学习力。

二、活动科学――提升了现场学习力

1.课例大教研

义教室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全员参与的课例大教研活动,将课例研究与校本教研、校际教研、网上教研有机融合。整个活动历时一个月,分六步进行。

第一步,义教室下发活动配当表,确定研讨的主题和课例、在线研讨时间和市级研讨的具体安排;第二步,分学科组织网上研讨,围绕主题,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思维碰撞,统一思想;第三步,各校组织教师在集体备课、在线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教案,人人献课,开展校级课例研讨;第四步,分学科组织市级研讨,通过展示典型课例,全员参与评课、议课,在研讨主题上达成共识;第五步,市级研讨会后,在一周内,教师将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后附活动反思)上传到学科网站;第六步,再次网上论坛,教师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研员对活动进行全面评价。

2.小专题研究

义教室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遵循行动研究的思路,在教研员的引领和指导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小专题研究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各校广泛收集制约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然后进行梳理、归纳,找出关键问题作为小专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第二步,各校广泛查阅资料,进行小专题的课题申报;第三步,教研员深入学校进行专题调研,与教师一起进行研讨,让小专题更有可行性;第四步,各校按照“问题一计划一行动一观察一反思”的步骤进行研究,教研员定期到学校进行指导、研究;第五步,进行优秀成果评选。

3.主题论坛

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义教室把实验各个阶段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炼出来,作为论坛主题。确定好主题之后,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准备阶段,根据论坛主题,结合各学校实际,搜集论据,自我思考;二是开展论坛,各校依次发言,在柔性碰撞中展开“质疑性”对话,并联系自我,进行“照镜子”式的主动反思;三是延伸阶段,对活动进行深入反思,并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

4.“工作坊式”研讨

“工作坊式”研讨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经验分享。一般会请几位教师围绕研讨会的主题,进行互动交流,让与会的每位教师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二是方法讲解。由教研员根据研讨主题,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变化的例子讲解问题解决的过程,让教师在比较中掌握方法。

三是教师实践。教师现场“操刀”,独立完成,并以伙伴校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每个人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

四是交流碰撞。由每个伙伴校推荐―位教师进行交流,会后所有教师进行实践,把学习到的方法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评价多样――固化了现场学习力

1.课堂教学达标

2011年春季,义教室下发了《义务教育学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又举行了以“更新观念,全面细化课改实验”为主题的课例大教研活动。随后,各校开展了历时一个学期的“树标、学标、达标”活动。“树标”就是人人都献一节课,人人都是评委,评出“树标课”;“学标”就是人人实践,向“树标课”靠近;“达标”是由教师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组织评委听课,确定其是否达标。

义教室在各学校已经达标的教师中随机抽取两人上课,对学校的“树标、学标、达标”活动进行了全面评价。随后,义教室分学科召开了以“关注细节,深化课改实验”为主题的研讨会,通过此项活动,较好地促进了课改实验的均衡发展,实现了人人发展,共同提高。

2.教师素养大赛

为了全面展示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义教室于2012年暑期组织了“教师素养大赛”,参赛教师进行了模拟课展示、现场答辩、基本功展示和才艺展示四个环节的比拼。素养展示活动分三个层面进行。

一是校级展示。以学科组为单位,全员参与,学校组织评委进行评价,选拔参加伙伴校展示的人选。二是伙伴校的展示。由中心校组织,展示地点分散在各个学校。三是市级展示。抽签确定顺序,评委由各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组成,当场亮分,全体教师现场观摩。

3.优秀成果评选

首先,小专题主持人组织填写《义务教育学段小专题研究结题申请鉴定书》,按照要求整理好材料;其次,义教室组织评审小组对申请鉴定的小专题研究情况做认真评议,并提出评审意见;最后,在结题的小专题中评选出优秀的专题,颁发优秀成果证书。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6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由此,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1]。

一、高校教育中第二课堂的价值作用

第二课堂是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每一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与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第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为主,第二课堂是一种更多体现学生自我,重视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最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

二、高校教育中第二课堂的主要开展形式

第一、科技创新活动

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科竞赛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有益的科技活动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科技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的欲望。

第二、校园文化比赛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功能,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形式和内容。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打造的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活动”为核心的文化活动体系,每年一度以“机械之夏”为主题开展篮球联赛、足球竞技等体育赛事,诗朗诵、演讲、辩论等语言类赛事,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娱乐项目。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不仅能浓郁文化氛围,彰显青春活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阵地和舞台,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多年来,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每年坚持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如调查农用机械使用情r,义务为居民修理简单生活用器械等)、大学生志愿参与我国西部计划和服务我省欠发达地区地区、每个假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在岗实习等。很多同学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全面素质的重要性,不少学生因参与社会实践而坚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认识不到位。

因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有大多数高校依然认为,第二课堂的作用仅仅是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处在一种补充和从属的地位,所以大部分教师甚至领导都不重视第二课堂,他们认为第一个课堂才是他们的真正的工作内容和任务。

第二、高校普遍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对第二课堂作用认识的不足,许多学校在校园规划、教学设施等硬件和设备的安排中更多注重第一课堂教学的需要;在经费的投入、人员的安排、设施的健全、政策的制定等方面第二课堂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2]。如在实验室硬件方面,少许几个甚至一个实验室将承担全院甚至全校该专业的实验课教学环节,因实验资源的缺少,学生在实践环节往往只是停留在作壁上观,看实验老师演示,无法亲自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甚微。

第三、第二课堂自身内容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

目前,许多高校还未将第二课堂真正列入培养计划,对第二课堂内容的系统规划更是少之又少,导致第二课堂在开展中内容随意化,产生了大量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质量较低的活动,严重影响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第二课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与第一课堂不同,第二课堂缺少明确有效的评价方式来反馈第二课堂开展的成绩。学生老师不能直观的感受第二课堂产生的“分数”,同时对做得好的老师和学生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学生和老师参与的主动性。

四、第二课堂开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学生教学培养计划,系统规划,第二课堂学分化。进入培养计划后,第二课堂课程内容将规范化、开课形式合理化,这样有效促进第二课堂的开展。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和第一课堂一样纳入学籍管理。对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且获得优异成绩学生给予肯定,对愿意投入大量精力的老师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方面给予倾斜。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

教育要搞好,特别是素质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更需要经费及必要硬件设施的投入。所以,学校应通过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建立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3]。其一是硬件支持,如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文体活动场地和相应的设施设备等。其二是师资力量,目前许多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承担者大多都是共青团组织,由团委或一些学生辅导员来指导开展,指导是零散的、随意的,缺乏延续性和专业性[4]。学校应该安排专门的老师从事第二课堂教学,建立第二课堂导师指导制度,使第二课堂教育能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从而真正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第三、以学生为本,拓展第二课堂的空间。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要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安排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是否愿意指导,更要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只有学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素质教育才能达到效果。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有利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的活动都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教育的内容。

总结: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精通的全方位人才。高校只有改变第二课堂目前的尴尬地位,切实保障好第二课堂的开展,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达到高校培养和企业需要相匹配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陈恩.新形势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浙江防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第二课堂拓展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1.1理论依据

第二课堂活动基于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Jonassen(1995)指出建构主义核心内容:人的知识是由个人构建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1]。在教学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都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处于核心作用,教师是有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起到中介的作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参与所给信息的诠释与理解,从而实现意义构建的过程。

1.2必要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大班制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学生在有限课时内很难有机会得到锻炼。为此,课堂学习之外,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构建多样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很有必要。

2如何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2.1组织管理和教师指导

大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热情很高,但缺乏自主管理和自主组织活动的经验,有必要给予组织管理方面的指导。比如,我们将第二课堂拓展性活动纳入学院大学英语改革实践项目中,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协调下,成立协调小组,有学院大学英语教研部门指导和协助开展,下设大学英语社团组织安排各项活动。每学期制定详细的计划、目标和实施步骤,每一项活动都安排教师给予指导。

2.2第二课堂形式及实施

第二课堂实行层次化、多样化、自主化的英语教学扩展性活动。主要有:(1)英语联欢活动或校园巡游活动(Campustour)。每学期初,由学院英语社团组织英语联欢活动。由一个系或多个系或班级中的英语爱好者组成,根据所学课本内容,自编自演节目(英文歌曲、戏曲、课本剧、话剧等)。同时,开展校园巡游活动,由任课教师负责,各系高年级班级组织,可以小组活动形式带领新生参加,介绍校园设施、院系学科建设等。(2)英语比赛活动。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英语比赛,分为院级和各个系内部级别和班级级别三种,例如口语比赛、听力比赛、词汇比赛、课本剧大赛等形式,以调动大家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3)知识讲座或学习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需要,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例如学生社团策划组织选取高年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介绍大学英语四、六级学习经验等。(4)兴趣小组。以班级为单位,按自愿组合和协商调配的原则,组成多个兴趣小组(一般6人)兴趣活动形式可以戏剧表演、角色表演(role-play)、即兴表演、情景模拟等。例如,大学体验英语CollegeLife一单元中,可以小组形式设计话剧“myCollegeLife”。(5)电台及网络交流。针对很多大学生听力比较薄弱的情况,学院建立“英语广播电台”,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段播放三次,可以使Voa/BBC片段截取,或由学生自己选取和广播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利用好网络优势,例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教师建立公共邮箱、博客等,进行活动交流、信息分享或网络辅导。

2.3活动评估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结合新教学模式的特点,确定了评价内容和方法,将课堂和课外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体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2]。我们将评价内容量化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操作是百分制中平时成绩占50%,和50%期末卷面成绩。50%的平时成绩主要是评价课堂活动占25%和第二课堂活动25%,将第二课堂按百分制最后取25%的比例分值。学生自选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联欢节目、校园巡游、英语比赛、经验交流、英语比赛、知识讲座、小组活动等,对参与策划、组织、展示的学生按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评估,

评价方法多样,但其共同点都是为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综合能力的发展,至少要考虑一下三个方面:情感指标、语言指标和文化指标,具体指标细节不赘述。根据不同活动形式,采取不同主体评价,主要有两种:小组活动形式: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本组自评和其他各个分组评价相结合,去掉评价中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均值,即为该小组成员的评价分值。个人活动形式:由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评相结合。对学生第二课堂表现的最终评定,教师可以根据活动表现对定量数据做出调整,最终按量化成绩计入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对具体的活动评估应该建立在以分数+评语之上,并挖掘学生的长处,给以

鼓励[3]。

2.4实施保障

(1)教学设施。专门设有大学英语活动区域,增设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台设备及计自主学习中心等。(2)教学材料。采用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及配套的网络教学系统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研发的大学体验英语网络教学和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系统。(3)经费保障。一是将拓展性第二课堂英语学习活动纳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中,争取教改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学生组织活动获得资金赞助。

3结语

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参与、组织和展示语言活动,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实践也证明,第二课堂活动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

能力。

参考文献

[1]Jonassen,D.Constructivismand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inDistanceeducation[m],newYork:the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1995.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8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高校承担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根据“社会培养需求”,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尤其要注重学生分析、表达、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而对于高校来说,传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渠道,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而第二课堂的教育主要是强调“实践教育”环节,贯穿育人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优势,提高大学生知识巩固、技能娴熟运用、人际交往、创新创业等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开展的意义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设计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些列实践活动的总和,是与学校课堂教学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育活动的延伸。第二课堂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合理运用在各类课外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

(二)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机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交流互动,促进专业课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第二课堂是一种学生成才衡量标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人才的标杆;第二课堂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成长空间,它可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制度结合体;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它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更多全面自我发展的有效空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坚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第二课堂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农学院开展情况为例

根据金职院办[2016]29号文件执行近一年以来,农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做了一定的思考,促进了大学生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创新创业竞赛。

(一)第二课堂执行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

农学院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院组建了一个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助农团,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将周末服务广场、社区志愿服务、植物义务养护等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与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尽可能大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6年9月正式实施第二课堂以来,共有17381人次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共计50693小时。

2.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农学院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全员参与文化校园建设的局面,在学风建设、诵读经典、婺文化进校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促进学生积极开展并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宿舍文化活动、各级各类文体活动等,不仅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彰显了涉农专业学生的青春活力,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校园文化的阵地与舞台。

3.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

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学科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加入挑战杯、互联网+、学科技能竞赛中来。2016-2017学年,共有7个学生团队申报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10个学生团队加入挑战杯比赛、7个创业团队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学生积极参与小动物骨科技能竞赛、园林景观设计大赛、食品检测等技能竞赛,共计411人次,比2015-2016学年从质量上、参赛人次上均大幅提升,学生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现阶段,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的规划与培养,所以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没有统筹规划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履行育人职能,这取决于青年成才规律、素质教育发展规律和第二课堂建设的认识,其归根结底就是加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阵地的建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共同作用。第二课堂其实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但目前存在许多活动的开展为了搞活动而活动的情况,缺乏与第一课堂的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檎体规划,内容形式单一,跟不上涉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步调。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专业技能、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社会适应性活动,但相较传统课堂来说,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问题,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求不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求的问题,例如,缺乏活动场所、活动多而杂、学生理解不到位、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情况。

3.第二课堂活动还未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除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管理也缺乏系统的规划,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还未完全得到验证。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比较大,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与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建立科学的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如何科学的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解决对策

(一)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与管理,并非弱化第一课堂,相反,我们要更加注重第一课堂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推动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校而言,特别是涉农专业的高校而言,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实践平台和重要途径,要以第一课堂为主,加强第二课堂管理,全面提高大学生素养。在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两者的进行设计与整合,从而正确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也表现出了多元化需求的表现。学校在第二课堂搭建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平台,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紧抓学生心理特点,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队方面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去接受一些高雅有内涵的活动,让第二课堂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

(三)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力有助于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在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迎更多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意识的提升、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科技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等,应该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从学生的发展性指标来进行评价,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评价考评。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整改意见,使第二课堂教育真正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贴近高等教育培养需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

[3]杨海燕,段晓燕.浅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0).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输入假说;输出假说

2004年1月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尤其强调要“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无疑对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大学英语教学(即第一课堂)在空间,时间,形式上有其局限性。虽然第一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主渠道的作用,但是时间有限,空间拘束,所以如果学生单纯地依靠第一课堂进行英语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自由时间进行补充式学习,可以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语言的学习可以归纳为:输入吸收消化输出内化。根据这个流程,不难看出,第二课堂学习在整个链条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因为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导(student-directed),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不受教学大纲的束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这片天地里自由驰骋,以情动人,以景引人。真正实践:“语言的教学不在教而在学。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学生如果没有加工知识的过程,没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他们的语言学习只是完成了进程的一半。”由此可见,第二课堂教学是继续进行完成这个进程的另一半。

一、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指导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书中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其中输入假说是他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习得和学习两种途径来学习语言:一方面,外语学习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另一方面,外语学习又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有意识地按一定的自然顺序从简单到复杂学习语言规则、记忆单词、阅读文章等。克拉申理论中的输入是指“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这是“输入假说”理论的核心,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假设我们把这个输入看成是“a+1”,那么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语言能力就是a,输入的语言材料要略微高于a,即a+1。而这里语言输入的材料应该具备可理解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相关文化性。

从以上“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的阐析,第二课堂应该是“可理解性的输入”,应该是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的输入,应该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能够植入相关文化性。第二课堂应该努力为学生搭建这种“可理解性输入”的平台,即语言应用的真实语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化,第二课堂应该时刻提供学生垫一下脚就能够得着的阶梯,让他们永远处于吸收“a+1”中1的最佳状态。所以第二课堂的内容不应该是晦涩难懂,单调乏味,组织形式可以多元化。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第二课堂为例:

1.英语美文晨读

让学生们自己挑选感兴趣的英语美文进行晨读。众所周知,语言的积累离不开日积月累的背诵。为什么要挑选他们自己喜欢的文章呢?这就是“可理解输入假说”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让他们在背诵中得到乐趣,并且持之以恒。

2.英美节日系列活动(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

这些节日已经在中国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对他们的文化意义知之甚少,在第二课堂上以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习是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并且也是假说理论中“相关文化性”的最佳体现。

3.英美电影电视名著

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离不开学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英美国家的很多名著翻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通过对这些名著的放映,激发起学生们自己渴望读原著的欲望,从被动的学习者成功转型为主动的求知者。

二、美林斯文“输出假说”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指导意义

在克拉申输入假说的基础上,加拿大语言学家美林斯文(merrillSwain)提出了“输出假说”,这可以看成克拉申输入假说的延续或补充。美林斯文指出可理解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前提条件,没有可理解输入就没有语言习得;但仅仅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外语学习者准确而流利地使用语言;要想成功地掌握一门外语既要有大量可理解材料的输入,又要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做到足够量的可理解的输出,美林斯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输出可以增强输入,对学习语言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语言的教授者应努力为语言的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出机会。

从以上美林斯文“输出假说理论”的分析,第二课堂应该是一个具备轻松氛围的课堂,学生们会以他们的热情交流,表现。只有这样没有束缚的环境,才能消除学生们的焦虑感,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这里没有“丢脸”,没有“胆怯”,让他们安心地,毫无保留地展现他们的才华。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第二课堂为例:

(1)英语角。由英语教研室和学生会共同组织的英语角,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在每周三晚上的英语角上,英语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们才是主导者,他们在这里喝咖啡,聊电影,聊理想,做游戏,看电影。开始他们羞怯得不敢开口说英语,随着音乐声,咖啡味弥漫开来时,他们开始慢慢融入进了这样的氛围。

(2)“英语之星”演讲比赛。演讲赛是对之前晨读,名著欣赏的有效输出方式之一。演讲赛是英语学习一个比较直观的输出模式,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反过来也作用于“输入”。“输入”与“输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得到了非常好的印证。

(3)课堂上的展示。在每堂课前的五分钟,安排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多样化:生活感悟,风土人情介绍,英语美句欣赏理解。这么做可以跟第一课堂有一个流畅的衔接,并且消除紧张的课堂氛围。

三、结束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把“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说”运用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上,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提供宽松愉悦并且是振奋人心的平台,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各种“可理解输入”,进行尽可能多的“可理解输出”,使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无限的延伸。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二课堂的定义篇10

关键词:第二课堂;数学与物理素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8-03

一、问题缘起

数学与物理类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五类公共基础课(“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物理)之中的两类,无容置疑,数学与物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数学与物理学院除了承担本院数学与物理专业的教学外,很大一部分教学任务是全校各专业大学生的数学与物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2009年底学校召开了《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讨会》,我院对教学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其中,对我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也作了认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其特点有(1)分散性,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有些是团委、学工处组织的,学院内部没有统一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组织和协调;(2)临时性,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每年都开展,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3)无固定经费,有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无经费或仅有极少经费支持,导致活动质量差,相关教师与学生缺乏积极性。逐一为每一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十分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4)无监督和评估,无法了解和改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针对上述问题,学院班子进行多次的讨论和研究,向学校提交了《关于建立数学物理公共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金的报告》。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立了数理学院教学改革基金,每年拨款20万元专款,用于本院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第二课堂是什么

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理解第二课堂的作用、目的和意义。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之外的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各专业培养方案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性的问题;而第二课堂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专业人才的个性化特长,丰富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和知识多样性,解决特殊性、个性的问题;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规定性、基本性和主体性,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可选择性、深化性和延展性。因此,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作用,对于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数学与物理第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进行第二课堂教改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数学与物理素养。众所周知,数理素养在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仅就地学领域,院士和著名学者都拥有非常扎实的数理素养。这里,所谓数理素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数学与物理知识,它们是已经被理论证明和实践检验的规律、认识和事实,被当今社会广泛使用,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们还是生产力提升、各类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平台之一。(2)数学与物理技能,它们包括作图、计算、推理和交流等基本技能,还包括更为重要的数学建模和物理实验的技能。(3)数学与物理语言,它们是数学与物理的交流工具,具有通用、简洁准确的特性。在物理中广泛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还是数学的载体,它能不受具体国家文字的限制。(4)数学与物理思维,它们包括: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等非形式化的思维。物理更直接研究自然世界,因此,实证思维是物理思维的突出特征。(5)数学与物理意识,指用数学与物理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物理信息和物理属性关系,进而达到运用数理逻辑的观点科学地认识世界。我们大学的第一课堂(专业培养方案)主要传授数学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部分优秀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例如,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交流的技能,物理竞赛和更复杂的物理实验技能)则有赖于第二课堂。一些数理素养,如数理语言、思维和意识需要在大量的训练中培养和完善。第二课堂正是提供这种训练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厚实的数学物理素养,才能成长为真正高水平的理工科人才,才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三、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

为了过去第二课堂无系统组织结构,五固定经费、无监督、无考核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并执行了如下数理学院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见图1)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的建立给学院对第二课堂教学实行统一管理、监督和评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每年各单位进行第二课堂教学项目申报,填写第二课堂教学项目申请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根据各单位教学实际需求和师资情况确定开展项目的数量、内容、经费及项目负责人。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年终进行第二课堂教学项目考核,每个项目负责人都提交相应的项目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项目负责人,可以申报下一年的第二课堂教学项目。2011年年底,通过对一年来第二课堂的总结,学院对项目设置及经费做出了一些调整,例如删去了“专家、名师门诊”项目,增加了系、部的教学研究项目,单设了各、系部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为了切实发挥教改基金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例如,《关于建立数学物理公共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金的报告》、《加强教学的中心地位,开展数学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数理学院教改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数学与物理学院教改立项申请书》、《数学与物理学院教改项目工作计划书》、《数理学院教改立项结题报告》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引导广大教师重视第二课堂,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使得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实现持续化和规范化,保障第二课堂顺利开展。

四、实践的成效与认识

从2010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第二课堂的成绩有一些是短期看不到,例如“高等数学知识团体赛与教学研究”、“数学自主学习与数学开放实验”、“物理自主学习与物理开放实验”、“大学物理知识对抗赛与物理科普周活”、“数理学院学生志愿者学习服务中心”等项目,但有些竞赛类项目,则可以看出成绩。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三年来,我校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2项;湖北省首届数学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我校(7队参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4队参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2010~2012三年共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5项、国家三等奖3项,第二届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8项、国家三等奖11项。

回顾近三年的实践,对我院第二课堂教改有如下几点认识。

1.建立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使我院的第二课堂教学有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第二课堂教改立项,明确了负责人和参与教师。我们认识到有负责任、肯投入精力的教师去开展某项第二课堂教学,是该项活动成效好坏的关键。

2.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过去第二课堂活动的临时性,保障了第二课堂经费的固定性和人员的相对固定性,有利于参与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有利于各个项目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3.建立年终项目结题制度,便于学院宏观上掌握第二课堂教学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整个学院的第二课堂教改实施方案,发扬成绩,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

4.关于评价第二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只看是否获奖或得奖的多少,主要考察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工作是否到位。

5.关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考察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课堂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大学生实践性学习和深入性学习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物理基本素养以及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条腿走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之路才能迈的更加稳健、更加坚实。

参考文献:

[1]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8,(10).

[2]韩鹤友,陆冬莲,等.农林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9,(10).

[3]杜其奎,宁连华,周兴和.浅谈数学与数学素质[J].中国大学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