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十篇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十篇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6:21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1

近几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药品降价令、打击药品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实行强制认证等,几乎涵盖了药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历次政策调整都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变革中经受冲击、在动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即是对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北京医药产业增长缓慢,工业产值增速由2002年的21%、2003年的33%,跌至2005年仅有的3%,医药工业实现利润一度出现负增长。2007年,北京医药行业出现回暖,但困扰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目前,北京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包括: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过度;自主品牌太少,产业竞争能力堪忧;上下游产业环境两头挤压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产业发展环境恶化;新药上市慢、自给率较低,与快速发展的医药需求严重不符等。

北京医药产业陷入政策性困境

北京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上游生产要素持续涨价导致医药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影响了医药行业发展外,更主要的是医药行业的发展陷入了政策性困境。换句话说,当前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定位始终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历次医改中“只重医不重药”,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中忽视了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不尊重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先后出台了一些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医改失去了最根本的物质保障基础,造成前几轮医改基本上不成功,并直接导致医药产业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医药产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医药产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这与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有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政府始终没有明确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未能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相反,在设计历次医改方案或推出相关政策时,存在“重医不重药”的现象,医药产业始终游离于医改体系之外,医药企业利益被忽视。医药企业不仅没有从改革中获益,反而承担了一部分改革成本,使医药行业利益受损。在经历了一次次改革、调整之后,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医疗与医药市场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公众的用药安全也面临许多威胁。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常常被简单的归结为药价虚高、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表面因素,其实深层原因,还是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偏低。目前,我国政府对医药健康投入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以上。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被迫走向市场。这种医疗体制与完全市场化的医药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而医疗机构在医药流通市场占有绝对的强势垄断地位,为保证缺血的肌体能够运转,医疗机构只能向医药企业抽取血液,必然导致“以药养医”机制的形成。而政府对医药生产和流通又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医药市场同质、低效竞争,由多家生产同一药品的企业竞争有限的医院市场,必然导致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现象的产生。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直接导致医疗服务领域出现“看病难”、“看病贵”。

目前,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有十余个,行业管理、药品目录、药品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如药品定价权力在发改委,新药审批权力在药监局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容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有些根本就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的生存。如近年实行的药品降价、招标采购等政策,目的是想降低药品价格,解决“看病贵”问题。但是,因为号脉失准,这些政策并非对症下药的良方。“看病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药价高,而是由于医生垄断处方权、“以药养医”机制、政府对医疗机构“供血不足”等,导致对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逐利行为正向激励的结果,是一系列不合理、不配套、不协调的政策共同作用结出的恶果。

又如医保政策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的矛盾――医药创新风险极大,在美国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也只有1/10。在中国,新药研制成功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上市。因为新药很难进医保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即便进了医保目录也未必能收回投入,因为新药的保护期短,只有5年时间,成本尚未收回,就可能被别的企业以较低代价生产出的仿制药所替代。

同时,我国药品定价政策中“原研药”与“首仿药”存在不合理价差问题。国际上没有“原研药”的概念,只有专利药和通用名药之分。专利药保护期一过,就被称为通用名药,在市场上与其他仿制药一视同仁,不再有什么特权和优惠政策。而我国将这类药物定名为“原研药”,规定其享有行政保护、新药保护、特殊定价优惠等待遇,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也享有特殊政策。即使该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已经过期,甚至有的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也享有政策优惠。按规定,原研药与仿制药可以有合法的价格差距,其中针剂上的价差率不超过35%,在其他剂型上不超过30%。而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药品定价远远突破了国家规定的价差率。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拜尔公司的拜阿司匹林,其专利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过期,但在中国仍享受着一系列的特殊待遇。一片拜阿司匹林的定价,是相同疗效国产肠溶阿司匹林的15倍,而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利益驱动更愿意开价高的“原研药”。目前,我国原研药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25%以上,特别是大医院,外资“原研药”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出台的医药政策和改革措施大都没有涉及到我国医药产业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没有触动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的利益,加上政策不够系统、连贯,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医药生产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患者利益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医药产业需主动应对新一轮医改

目前,新医改方案虽未正式出台,但方向基本明确。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毫无疑问,新医改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业,也关系到医药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这将对现有的医药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并将决定医药产业的未来走向。

当前北京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已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结果是在历次改革和政策调整中,医药产业没有主张权益的话语权,只能处于自我消化、自我调节、被动接受的境地。医药产业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结果在历次医改中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甚至违背了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人为造成医药产业目前的发展困境。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动力,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在决策中的话语权。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医药流通体制不顺。医药产业要彻底摆脱当前被动局面,必须彻底转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根本出路在于抓住当前医改机遇,以创新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医药行业在政策博弈中的地位。

多年的改革探索表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由政府直接包办整个医疗卫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合理的。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困惑,就是政府与市场双向不到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政府主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单纯增加政府投入并不能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所有的问题,但是增加政府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政府增加投入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从而实现医与药和谐发展、同生共荣,确保医改的顺利进行。

药品是治疗疾病、维护百姓生命健康的必需品,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在设计医疗卫生制度时,不能忽视药品的特殊属性,更不能忽视医药产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不仅能满足用药需求,也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医药产业作为医疗卫生制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全民生命健康的物质保障,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重要保证,是决定医改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同时兼顾医与药的和谐发展,同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尊重医药产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政策,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新的医改方案。

要增强医药产业应对新一轮医改的能力,需要建立具有北京特色的医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建立专利补偿机制,调动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实施首仿药保护措施,对首仿药给予有期限的价格优惠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率先仿制国外专利到期药;逐步完善药监部门新药报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用好用足地方对医保目录的调剂权,适当向地方品牌企业、创新药予以倾斜,并为创新药尽快进入医保目录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北京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筛选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扶持,寻求重点突破;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医药产业园区,提升北京医药产业集群度;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增强区域医药产业竞争优势。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现状;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19-03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中国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下降、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中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在发生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随着Gmp认证和GSp认证的强制推行,我国医药行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却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无钱可赚的境地。尽管如此,我国的医药行业仍旧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据统计,中国药品市场每年正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2中国医药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1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将会不断加快

随着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配送需求的进一步加大,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医药物流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力度,大型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将会越来越多,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和运营模式的优化以及医药物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在新的医药物流运营模式下,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先汇集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统一向下游企业进行配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零售企业的进货成本。

2.2现代化和开放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医药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外资以及外企的进入虽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其销售服务模式和物流管理经验对我国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仍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国医药物流逐步走上大型化、现代化、高效化的发展轨迹。

2.3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行业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医药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将愈加明显

目前,第三方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医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统计,通过医药物流供应链及第三方物流运作,可以降低采购费用6%~12%,压缩库存总量10%~30%,降低运输成本5%~15%。因此,在未来中国的医药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将提供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系统化的物流服务。

3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营理念落后,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的很多医药物流公司虽然在软、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基础设施方面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物流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软实力”。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本身拥有的优势,尚不能满足医药企业更加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2物流成本过高,企业效益偏低

目前,我国的很多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足够而又深入的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对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则是相对忽视,与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上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存在的交易环节多、交易渠道复杂、交易信息不对称、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行业内的物流成本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3.3运营管理水平低

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销售和配送不能跟上进货量,造成库存积压的情况。而伴随着每个月都有过期药品销毁,造成了行业内部大量的资源浪费。配送分配环节不合理,待配送货物积压时间过长,配送车辆周转时间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等问题也大量存在。销售环节没有很好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达成有效联络,导致经常出现急需药品缺失的情况,相应地造成信誉下降、客户流失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中国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不能对公司的医药物流提供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差,没有对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闲置人力多,这也是影响中国医药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3.4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上看,医药物流领域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技术和eDi技术等,但是信息技术在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应用范围却非常有限,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货物跟踪系统、客户信息处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限制了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不利于企业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

4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

4.1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在未来的医药物流领域,医药物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医药产品的分销、配送和流转,所以,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优化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环节,想方设法提高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能力,降低库存数量和配送时间,缩减中间环节,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而这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对此,医药物流企业要在参考国外医药物流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这样可以联合更多的企业力量,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以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4.2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质量,甚至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大的物流服务项目,必须要有高效的技术和设备作保障。对此,企业要增强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完善当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完善企业医药物流的配套设施和物流技术支撑体系,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制定科学的医药物流发展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同时,要重视医药物流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行业内部医药物流标准的一致性,促进物流活动开展顺畅,实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3提高行业内部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重要的趋势之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物流信息自动收集与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不断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中国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和营销力的不断提高。

4.4提高企业医药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细化和发展,医药生产企业的物流业务也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这就要求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提供医药物流综合服务的能力。例如,有的医药企业需要医药物流企业提供自动订货、传递信息、转账以及药品全过程追踪的一体化服务,有的企业会涉及物流管理咨询、库存控制策略、物流方案的选择、规划与建议等业务。医药物流业只有具备综合性物流服务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医药物流的现实需要。

4.5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基于中国当前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促进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医药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4.6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医药物流服务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医药物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在增强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对市场进行重新的定位,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策略,为医药物流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的积极转变,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发展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周边医药生产企业的医药物流需求,实现自身物流业务由点到面的拓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结论

总之,在现代物流供应链理论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医药物流业也必然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对医药物流业进行不断规范,遵循医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医药物流现状的研究,重视医药流通体制的重组和长远规划,不断提高医药分销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医药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肇兴,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5).

[2]于芳,李泉.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医疗保障

 

农村卫生是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我们想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情况,包括其房屋质量、医疗卫生人及医疗设备的配备、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情况等。希望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浙江省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组织的基本情况,探究是否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反应农民最迫切的医疗愿望。论证其所作出的有效举措,在浙江甚至全中国是否具有普适性,可推广性。通过对农民意见的收集,农民需求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我们和老师的努力,促进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有鉴于此,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研究”创新小组于2009年8月1日至8月12日在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

一、资料和方法

1.调查对象。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中的操作性等情况,本次调查以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绍兴县齐贤镇和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当地居住人(包括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者),当地的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中心、农村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涵盖的被调查对象具体的个人情况如下。第一,被调查者年龄。18~30岁的占27.0%,31~45岁的占38.0%,46~60岁的占24.3%,60岁以上的10.3%。第二,被调查者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19.3%,1万元~2万元的占25.7%,2万元~3万元的占16.7%,3万元~5万元的占21.0%,5万元以上的占17.3%。

2.调查方法。对抽样的农村卫生机构和当地居住人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县级卫生人力总量、配置情况、人员构成(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以及当地居住人民的就医选择、药品价格、新农合的参保情况等。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由16个问题构成,询问农民对于卫生医疗机构和新农合的基本看法。问卷的发放、调查、回收均由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研究”创新小组成员实施和完成。访谈主要深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与医护人员和病人交流,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对新医改的看法。本次调查问卷总数为300份,回收问卷为300份,回收率100%;有效样本量266份,有效率88%。

3.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1.5,利用频数分析、交叉分析,图表操作等手段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

4.调查结果保证。考虑到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当前中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设置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人力、财力、时间等问题,本调查在设计阶段召开了若干次的小组会议,就所调查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在问卷发放、填写、回收以及数据输入和处理环节中,也遵循了科学、效率的原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看病贵——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各地药品价格不一致

医药价格问题事关民生大计,事关社会和谐公正。当前的医药价格过高,医疗改革没有“中立”的领导机构来管理,存在着投入不足、以药养医、流通不畅、广告泛滥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是看小病大病老百姓对于药品价格的一些反应。可以看到,无论小病48.7%,还是大病65.7%都认为医药价格高的占多数、尤其是大病。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医药价格,包括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前面所说的都是药品价格,而生大病的时候,医疗服务价格就显得异常重要,手术费、检查费、仪器损耗等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很庞大的数字。大病药品需要一段时间服用,所以百姓普遍对大病的药品价格抱怨更大,但这并不是说小病百姓基本满意,药品价格过高是百姓很大的一个反应。

丽水是浙江省最困难的市,在这一方面有集中的体现,将近80%的农民认为药价高,这代表大多数低收入农民的想法。有54.3%的人在使用药品中经济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一般的非处方类药品,所以在希望药品降价问题中,非处方类药占据了46%。

为什么会形成药价居高不下的局面呢?

首先,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1]。医院直接经营药房这种“以药养医”的方式方便了制药方和医院之间的共谋,从而为抬高医药价格提供了温床。药品具有被动消费的特殊性,患者进行药品治疗所需药品的品种和数量由医生决定。医疗机构是药品销售的主渠道,80%以上的药品在医疗机构销售。多数医院药品销售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在50%左右,少的也占到了40%左右,个别医院达70%~80%。其次,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2]。因为医师相对于患者有天然的信息优势,这使得其有开大处方或诱导病人做过多检查的激励。再次,药品流通环节管理混乱[3]。药品流通环节过多,每个环节层层加价,这样一来,药品最终到了患者手中价格早已是出厂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药品市场竞争激烈,监管不到位,药品和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批零环节中广泛存在的制药企业、“医药代表”和医院及医生之间的“灰色利益链”。在我们做访谈的期间,在这三个地区均有农民抱怨药价高,而且有药房、基层医疗机构、医院三者同一种药不同价的局面。这反映出药品价格管理混乱的问题,相关药监部门并没有做好工作。而且,甚至有相差100米路一盒“克痢莎胶囊”要相差1块钱的现象。最后,由于现在实行的医疗机构分类办法将民营医院置于不平等的竞争位置,存在劳动要素流动的壁垒[4]。医保定点的隐性歧视,政府的财政投入只用于公立医院,医疗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压力是该问题的关键。

看病贵的负担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以药养医”的体制,过多的药品流通环节,医患之间的信息部对称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竞争,缺少严格的药品采购机制。笔者认为,不完善的药品供应体制是看病贵负担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看病难

自2003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中国医疗改革的最首先需要面对的困难,但经过政府近六年的医疗改革不断改进和各地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浙江省在看病难这一方面的问题逐渐开始细化,其中主要表现在:总需求发生变化、总体结构投入失衡、绩效比不高。

1.总需求变化。关于总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农合愿意加大参保率上升,总需求上涨;个人需求层次上涨,主要药品支出从常规药品的开始向保健品转换,农民开始更加注重预防工作。从丽水的实地访谈结果来看,人们更加关心的不是非处方药物和处方类药物的价格左右图的对照,加上农民在处方类药物上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和被动选择,居民更加希望国家对保健品市场加大改革,居民的医疗需求对于保健方面的占了75%左右。当前医疗改革尚处于推进阶段,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增长的总量需求和层次提升需求。

2.总体投入结构失衡。关于总体结构失衡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供给体系碎片化,体制不衔接;城乡分配不均衡。体系碎片化是指当前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各地区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体制和标准不同而出现的衔接不通畅,各地之间各自为政,呈现孤岛式、碎片化趋势。本小组的实地访谈了解到,浙江省目前的体制不衔接主要体现在流动人口和城乡报销的口径不一。其中流动人口主要表现在萧山,外省农民工的报销在体制衔接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口。绍兴方面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的严格界定,例如齐贤镇居民在绍兴市就无法享受到更加优惠的福利,医疗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的行政界定而不是由成本划定。这就是人为的区域碎片化。关于城乡分配不均衡,据《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中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9843亿元,城市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67%,农村占33%。同年度,在全国13.14亿人口中,44%是城镇居民,56%是农村居民。城市人均卫生费用1145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442元,城市是农村的2.6倍。笔者认为,在供给方面,农村的卫生医疗服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劣于城市。相较于丽水市市区和丽水市庆元县的医疗水平的支出我们同样可有效证明这一现实问题。

3.绩效比不高。关于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绩效产出比的衡量,学者解垩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农户知道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率最高,但选择最能满足其医疗需求的医疗机构时,只有近三成的农户选择了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由于医生水平的制约,只能承担定点卖药功能。农民舍弃就近的乡村医疗机构而到县以上医疗机构就诊,提高了农民就医的成本,使低收入的农民即使参合也无法负担较高的住院费用[5]。这一点本小组实地调研中发现丽水和绍兴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很多农民即使参加了新农合的医疗保险,但其利用率相当低。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原因如下:第一,地方政府竞争。目前地方政府是“锦标赛模式”的竞争导致各同级政府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对于医疗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各地各级政府对于本级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纷纷设置壁垒,划定区域,以减少医疗公共产品的缺口,以实现本级政府的考核优势。这势必导致医疗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断层和孤岛的现象,体系的碎片化严重。第二,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都是围绕着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展开的,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长

时间偏向城市,这从根本上导致了城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从根本上的发展不平衡,城乡的发展基础和速度存在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农村的医疗资源投入总量不足,很大一部分财政压力需要本已贫困的农村自行承担。第三,市场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体制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的医疗市场的各项法律和规范尚不健全,缺乏先进、成功的管理经验。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产出比不高。

(三)公共卫生体系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对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浙江政府逐渐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在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重医轻防”的思想使得浙江农村的公共卫生情况依旧滞后。

关于健康档案问题,农民不知道自己是否拥有健康档案和没有健康档案的占了将近一半,这说明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农民尚未形成公共卫生意识。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从农村保健与健康教育体系来看,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经费短缺,保健机构分布不合理,一些最基本的妇幼保健无法得到保证[6]。另外,中国“二元化”发展道路,严重制约农村公共卫生[7]。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策略将农村公共卫生推至边缘。当前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生网底破损,农村公共卫生呈现“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技术设备落后、人力资源匮乏、财政短缺的基本特征。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短缺的矛盾突出。

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重医轻防”和市场化改革造成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衰弱,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导致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低下[8]。笔者认为,城乡二元体制,政府投入不足,未形成一个持久有效的城乡三级医疗体制是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分析

就当前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把“强基层,重保健”作为浙江省农村医疗改革的重点方向,着力完善医疗体系和各体系之间的衔接。同时,必须加强基层卫生医疗结构的分工与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首先,针对浙江省农村地区看病贵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出发,笔者认为需要在浙江省农村地区进一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坚持“广覆盖”的原则,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分配公平,并尽快实现浙江省内医疗保障的统一管理和报销[9]。第二,从药品管理体系建设出发,笔者认为应严格监控浙江省地区医疗药品供给市场的稳定,对所有基本药物实行100%供给和零差率销售;完善医疗保险的报销制度,提高报销标准,扩大报销比例和范围,简化手续和流程;同时,积极推进基本保健品市场的引导和管理。第三,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出发,笔者认为应及时推进浙江省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取消“以药养医”的模式[10]。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第四,从医疗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建设出发,笔者认为应加强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制度建设,实行新的药品监管体系、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相关的管理体系,杜绝权责不明、权责不等的制度性和法律性漏洞。应对碎片化难题,采取属地管理和成本选择并行的原则,给予病人一定的自主选择权[11]。

其次,针对浙江省农村地区看病难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健全浙江省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多级联动交流的原则[12]。加大地区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增加村卫生室的医疗配置和就医环境。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人才的流动和培训,拓展人才队伍,优化政策,对支农医疗给予相当的政策倾斜。第二,放活市场、统一管理。充分发挥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建立浙江省统一的管理和共享平台下,逐步对基层医疗机构采取完全放活的管理模式,取消政府完全配置和运营,由民间资本完全运营,政府只负责监管和提供第三方服务,由市场化主导最基层的医疗供需交易[13]。

参考文献:

[1]杜乐勋,张文鸣,等.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吴建文,沈莉,等.药价虚高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7):80-85.

[3]张映光,戴维.药价之谜[j].财经,2005,(26):36-51.

[4]胡涛.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8,(3):64-148.

[5]解垩.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6]温立洲.对农村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改革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

[7]高红霞,徐娟,张芬.均等化目标下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多元供给刍议[j].医学与社会,2010,(1).

[8]谢国财,陈建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内涵、性质、问题和改革取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

[9]杜月勋,张文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3.

[10]杨菲.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利益性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3.

[11]中央党校科社部城乡医疗保障研究课题组.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j].求是杂志,2010,(2):51.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变革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变迁,最终于2009年国家基础药物制度实施正式启动。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们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保证用药健康以及监管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目前社会因素的主要影响,造成医药流通面临着市场调控失灵状态,对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变革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自1949年我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末期,医药流通体制主要是基于高度集中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医药流通体制还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同时可以被称之为医药调拨体制。医药商品的采购供应体系主要是通过中央一级药品采购供应站以及下属的二级药品采购供应站组成。并按照具体的供应站批次进行药品的调拨,在具体的价格方面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控以及统一的价格,具备高集中度的管理特点。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医药流通的格局逐渐由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走向开放,管理的模式由高度集中向着分散模式转变,医药流通取得极大发展。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使得我国的医药流通呈现出高速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按照层次调拨药品的模式,药品流通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实现了多渠道、少环节的医药流通体制。当时的市场流通状况良好、市场竞争水平较低、流通的效率较高,实现了医药流通的工业以及商业的繁荣发展。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承诺开放药品分销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医药流通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医药流通体制逐渐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期,形成新型的流通模式。这种新型的流通模式,导致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更加困难,呈现出规模小并且恶意竞争的局面。虽然这一次体系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扩展了药品流通的渠道以及市场,但由于各类药品批发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得药品流通长期处于市场竞争的状态,药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第四阶段:2004年之后,国家对于医药流通的调整力度加大,使得现代化的医药流通改革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国有医药企业加快了兼并与重组,民营企业的发展力度迅速崛起,大量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实现连锁经营的模式。2004年GSp实施,使得医药流通开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全国多个医药物流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得以发展。2009年,国际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启动,规定了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充分的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规范了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以及经营。近年来,为深入探索人民群众健康用药的基本目标,需要不断找寻新型的体制变革,保证满足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求。

二、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主要问题

(一)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

所谓的医药流通市场的调控失灵,主要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形成机制失灵,而市场形成机制最为重要的是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影响整个医药流通体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反应市场状况的强有力的信号。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出节节攀升的状况,不能够有效的反应市场的状况,已经阻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当前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求关系缺乏对价格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将近7000余家,并且多数企业存在操作以及生产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在这些小型的药品生产企业当中,其中生产仿制药品、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普通药品生产供过于求、恶意竞争等内容是中小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内容。而流通环节当中的批发企业多达上万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样是规模小、费用高、品种单一以及恶意竞争等。同时,销售渠道也是影响医药流通的关键问题,大多数的药品流入医院,这就需要将价格折扣以及回扣作为主要的推销手段,造成药品的价格虚高现象,不能够体现出供求关系对于价格的影响。

第二,劣质药品盛行。目前在伪劣药品生命,良药逐渐退出市场的现象较为明显。由于我国出台的药品价格管理手段,使得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药品利润空间的缩小。药品的流通主要渠道为医院,部分医院以及医生受到利益的驱使,会减少对于低利润药品的使用,并将利润空间较高的进口药品以及同质高价药品进行代替。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药品流通方面呈现出性价比较低的药品驱逐良药的现象。

第三,药价虚高并且医药流通企业存在经营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药品流通方面,一方面消费者承担着虚高药价带来的沉重压力,但另一方面药品流通企业却濒临微利的边缘,经营逐渐困难。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以及秩序混乱的影响,这是从浅层面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果深入挖掘不难发现,在药品的中间流通环节以及灰色交易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药品的虚高价格。

(二)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

药品流通市场的失灵现象,造成药品流通市场需要通过政府方面的监管才能够保证现代经营现状的改革。而目前政府对于流通领域的监管呈现出低效的状况,使得药品流通市场更加混乱,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政策制定以及执行能力低下。在目前的医药流通市场,普遍存在医院、批发企业以及生产企业等各方利益链条以及主体进行结合,利用医药领域的发挥制度不健全的缺陷,与政府部门进行博弈,使得医药流通市场的行业潜在规则影响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针对于生产企业方面,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凭借信息方面的优势,虚报生产以及销售的成本。并且能够有效的通过重新命名、重新包装以及重新申请药品批号等手段避开政府的降价范围,并将所谓的新型药品推向市场;针对销售批发方面,对于利润微薄的药品,销售方面则不予销售,转而销售高价药品;针对医院以及医生方面,也能够充分的避开政府的执行力以及限制力,将低价药品下架,保证高价药品以及新型药品的开出。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每一次都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执行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药品定价与招标体系的不健全。在具体的招标过程中,医院、医药企业、招标公司以及厂家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同盟,在药品定价以及新药审批环节中政府部门缺乏监管力度,极易产生寻租以及腐败问题的出现,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的实际监管效果。

三、加强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建设的思考

明确了当前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坚定不移朝着规范医药流通完善方面进行改革。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程,需要充分的把握内在联系,合理的安排具体的改革进度,突出改革重点内容。同时,对于现行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以及医药流通的现状进行充分解析,保证体制改革的合理性。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医药流通新格局的建立。

(一)规范市场调控

规范市场无序状态。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的各项改革的推行,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的适应形势的变化,敢于创新,将自身的产品优势进行深入挖掘,保证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满足现代医疗卫生标准。同时,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降低营运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塑造品牌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完善。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监管措施的制定,避免“寻租”空间的产生。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对于市场无序状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优化组织结构。我国药品流通企业不仅数量众多,并且具体布局极不合理,药品批发企业仍延续了行政区划分,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药品统一设置。且药品流通主要是集中于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地区零售网店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同时,我国医药流通已经逐渐走向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状况,想要应对国际医药流通的影响,就需要充分的安排以及优化组织结构,保证合理的布局。政府方面应该提升医药流通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兼并重组,实现结构优化。

实行医药分业。要认真解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农村合作医疗药物目录》以及国家基本药物与国家定价药品之间的关系。在原则方面进行分析,国家基本药物应该纳入到《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当中,各地方医保部门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酌减。对于国家控制的价格的药品,应该限于基本的药物。其他药品方面的定价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可以充分的考虑药品供需、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价格的制定,防止虚高药品价格的出现。

(二)加强政府监管

完善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在现行的体制约束之下,想要完善医疗审批以及定价制度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药品价格管制体系来取来现代简单的药品价格管制。保证药品定价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规划化以及透明化。在医药审批方面,应该对药品的各项标准进行审查,严格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使得审批方面更加规范化,保证工作的全面开展。只有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才能够保证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的完善,使得我国医药流通更加合理,从而实现政府对于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

构建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想要构建招标采购制度要从改革以及打破医院垄断地位和“以药养医”医疗补偿机制入手,保证医疗机构、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施,将各方的利益链条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变医院长期依赖于选择高价药品的局面。努力的改变招标的层次,防止由于药品流通链条方面的中标高价现状。同时,对于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滥收费现象、腐败行为以及暗箱操作行为加大整治力度,倡导与实施阳光制度的建设。只有建立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药品价格以及药品流通规范。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改革的推动,都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主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推动。完善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到医疗机构、医药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方面的实施,把握内在联系,在根本上解决医药流通的问题,促进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博.基本药物流通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胡以一.我国供应链环境下的医药流通新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连华庆.浅析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11,(12).

[4]张师瑞.关于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现代医药物流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5]简文.商务部加快医药流通改革进程[J].商业时代,2010,(16).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5

编者按: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增加群众负担。

但是,医疗费用偏高,难道全是医院的责任吗?

近8年来,我国门诊就医费用增长了1.3倍,住院费用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都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此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增加群众负担。

医疗费用畸高,普通群众看病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对此,老百姓虽怨声载道却无可奈何。难道医疗费用偏高全是医院的责任吗?

这样说,并非无根无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谈到药价虚高时说:“药价尽管涨了几十倍,但你去查查,肯定没有超过国家的最高限价,也就是说,再贵也是合法的!”这说明什么?说明高药价原来有“最高限价”在撑腰,药价虚高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了。医院当然要追求经济效益,既然政府的“最高限价”允许,医院当然要抬高药价。

所谓“最高限价”,肯定要给制药厂留出利润空间,给流通环节留出利润空间,给医院留出利润空间。而众所周知的是,眼下,不管是大型的药厂、医药公司,还是大型医院,大多与各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就是政府部门(如卫生部门)直属的。如此一来,“最高限价”首先考虑企业的利益,忽视消费者的利益,恐怕就不难理解了。

医院的诊疗费用畸高,其情形也与药价虚高相似。医院的诊疗费用,都是经过一个地方物价部门和卫生部门核准的,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医院收费不合理,其实包括了政府部门定价不合理的因素。这当然又和有实力的大型医院多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

医疗费用过高,医院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医生收红包),但最终还要依靠政府来解决。在目前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医药行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如果政府部门不下决心,不采取有力措施拿现有的利益格局开刀,那么医疗费用偏高、老百姓看病难,自然就会变成一个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有人说,“老百姓不敢看病的重要原因是医药费用上涨太快”,“药价不合理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这些观点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按照这个观点进行宣传会误导群众,使改革走弯路。

药价虚高不是简单的定价方法问题

药品是特殊商品,医药行业是竞争性行业,行业的发展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价格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和调整。

回想近十年来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应该肯定政府的初衷是好的。政府多次修改“定价规则”,进行了16次大规模降价,降价品种和规格成百上千,预计金额超过百亿元,但是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据中央电视台几次采访群众,多数人的回答是:“没感觉!”还有群众反映某个药品出厂价4元,招标中标价25元,医院卖给患者狂涨到76元!这是事实,实际上,还有比这个例子更严重的涨价现象。群众反映药价贵是有道理的,表面上看是定价不当,但本质上是政府价格机制问题,存在“招标药政府定价”现象。机制不改革仅仅在定价方法上做文章,再降16次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群众不会满意,企业更不满意。

政府降价、招标压价、医院要利、医生要费,而企业还要承担原料全面涨价,Gmp改造等沉重财务压力,明知低水平仿制会带来恶性低价竞争,又一时扭转不了当前局面,企业生存艰难。

据统计,2004年在生产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全国5014户生产企业利润增幅急剧下降,比前五年平均增幅低17个百分点。而且,历来高于全国各门类工业利润平均增幅的医药工业,2004年竟比统计口径工业平均利润低27个百分点,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利润率仅为8.81%,比上年下降0.44个百分点。名列全国第一的扬子药业利润率也只有10%,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如华药、哈药、石药、新华、鲁抗等,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达17%~81%,有的还出现近40年来的首亏。降价打击了一批骨干企业,医药行业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制药跨国公司研发投入为15%~20%,中国只有1%;制药跨国公司销售收入净利润率超过20%,中国只有不到6%,如此状况怎么能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坦率地说,许多企业为了生存,也用虚报成本的办法获取较高的定价,用“三改”(改包装、改规格、改剂型)的办法去争取重新定价,用技术和质量方面的理由申请单独定价等,这些都是为了应对降价。虽然名堂很多,让人眼花缭乱,但降价实效并不大。这就导致了社会各界对药价管理提出许多严肃而中肯的批评意见。

价格虚高的症结在哪里?

笔者认为,虚高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定价方法问题,无论是管出厂价还是管批发价,设定“最高限价”,还有“差率控制”、“顺加作价”及“差比定价”等,说起来都是“半斤八两”、“按下葫芦起了瓢”。问题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药品供给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能不能更多地让市场机制来形成价格?

笔者认为,行政定价无实效,市场机制前景明。

看病贵的根源在于卫生改革滞后

以上提到更多地让市场机制来形成价格,那么是不是放开价格管理就能够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呢?不是!尽管定价机制存在问题,但它还不是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现行“以药养医”的卫生体制,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才是降药价的治本之道。

卫生体制改革有两方面内容十分重要。

第一,实行医药分离,从源头上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经营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确保医院和医生不是为了获利而开药。当前,回扣、红包及虚高定价久治不愈,甚至愈演愈烈,源头在现行的“以药养医”的体制。

据2001年统计,在药品增值过程中,工厂∶商业公司∶医院三者比例为176∶9.3∶504,医院占70%多,可见不解决医院补偿机制问题,追逐卖药利润来维持医院运转的局面很难改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低,医生收入低,这都是需要同步解决的问题,采取“疏堵结合”的政策才是良策。否则,“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存在下去。

医疗卫生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也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步和成绩。但由于卫生体制问题太复杂,涉及千家万户与社会稳定,所以改革进展缓慢。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6

我县多数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制约着农民的用药消费,全县农民人均年药品消费才60多元。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贫困农民生病之后往往是抗不过去才用药,并且买药专挑便宜药。一些乡村卫生院、诊所、药店等供药单位也是受经济利益驱动,采购药品时一味追求低价格,使药品质量存在很大隐患。这些问题具体反映在药品质量上,从深层次看反映在体制、政策,以及贫困落后的根源上。

农村药品质量及用药安全的现状销售使用过期失效药品。

在调查中发现,零售药店和县一级医院,通过换发许可证,内部执行常规性的报损销毁处理制度,销售和使用的药品在有效期内,并且多为近两年的生产批号,而单体药店、小型诊所甚至乡镇卫生院销售使用过期失效药品的问题比较严重,并且由于普遍实行拆零销售,农民见不到原包装上的有效期,一般难以发现药品失效。

销售使用假、劣药品。

在县城的药店和医院、诊所中,纯粹不含有效成分的假药比较少见,但未经批准擅自配制或购进的非法医疗制剂常能看到其踪迹。乡村的药店、诊所问题较多,某卫生院一次被查出头孢氨苄胶囊、吗叮啉等十几种假药,是院长从药贩手中购入的。一些基层医药网点不同程度地存在销售劣药的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过期失效药品外,中药饮片掺杂掺假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保健食品和所谓“性保健品”、“壮阳药品”,更是肆意标明适应症和主治功能,冒充药品,欺骗患者,谋取不义之财。

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

乡村诊所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大多是从东部省市的药品市场或无证经销处进货,普遍存在进货无发票,质量问题多,使用后不毁形就直接倒在垃圾堆或低价按废品出售等问题,存在不安全隐患。

尤其一些偏远落后、缺医少药的村庄,老百姓无医可看,致使人、兽同医同药,人用药质量无法保障。

药品经营条件简陋,流通秩序比较混乱。

调查中发现,药品经营企业大部分能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建立药品质量管理机构,药品质量验收、养护、储存、保管等制度和药品验收记录,药品质量基本能够得到保证。县一级多数医院药品管理也比较好。但是在乡村,药品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乡村药店和医疗机构进货渠道混乱。

据调查农村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

一是从非法渠道和个体药贩处采购药品,无验收记录和合法票据,也无购销记录;

二是进货无合同,没有质量保证条款,所购药品难以做到先质检后进货,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医院、诊所的自制制剂进入零售药店及基层医疗网点,扰乱了药品经营秩序。

药品经营管理不符合规范要求。

相当一部分农村卫生院所、诊所和零售药店的设施设备,与其药品经营使用规模和质量管理要求不相适应。无论是药房面积、仓储条件、专库的划分、温湿度的控制以及避光、防虫、防鼠、通风等设施条件基本没有达到要求。有的医院将必须冷藏的生物制品精制破伤风抗毒素常温下保存几个月;有的药品和生活用品混放;有的兽药、人药共营;有的中药饮片借斗串斗,顶替代用;有的西药仍用广口瓶储药,拆零药品的标识分装不按规范要求去做等等;因而造成药品积压浪费、霉烂变质、虫蛀鼠咬、过期药品延续使用等问题。

游医药贩流窜乡间,或承包门诊科室,摆摊“看病”,或上山下乡给医药网点“送药”。

不少基层医院、诊所经费紧张,经营困难,将门诊、诊所内部承包或对外出租,只管收费,放弃管理,任其胡为。游医药贩是联系制假用假的纽带,其祸害所至,扰乱了药品经营秩序,成为农村制售假劣药品和坑蒙拐骗群众的窝点。

贫困乡村医疗条件落后,药品供应网点少,农民看病用药困难。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乡村,地广人稀,故医药网点服务成本高,效益差。农民看病很不方便,远的要走10公里的路程。多数行政村没有药店,只有一个卫生所,医疗设施简陋,而且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看病打针卖药,医疗技术难以保证。而且农村医药专业人员极其缺乏,不能有效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

药品监督力量薄弱,边远地区很难到位。

眼下药监队伍组建工作正在进行,人员还未完全到位,经费难以落实,执法装备还未配备。农村药品日常监管和应急案件的查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药品市场秩序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理。

加上农村基层药品监管工作量大面广,情况复杂,问题较多,任务繁重,直接影响药监部门履行工作职责。

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的对策农村药品市场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药监部门必须管好农村药品市场。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加大《药品管理法》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半数以上的基层用药单位主管人员不了解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及其相关法规,农民用药法律意识更为淡薄,发生问题时,不能用法律有效地保护自己。因此,要加大《药品管理法》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仅要教育药品经营者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也要教育广大农民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依法用药的氛围,让违法销售使用药品者失去市场。

大力发展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农村药品零售网点少,群众买药困难,这不仅给非法经营者可乘之机,而且给监督管理造成一定难度。因此,要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在县上设立药品配送中心,统一为基层药店供药;在乡镇开设零售药店,并将这些药店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要研究适当降低在行政村开办药店的准入条件,堵塞管理死角,使农村药品零售网点布局合理。

规范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的经营行为。依法治药,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认真推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管理规范,督促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规范其购销、使用行为。要特别加强对农村小型医疗机构和药店的管理,帮助他们建立药品进货制度和程序,规范进货渠道。要加大对无证经营和游医药贩的打击力度,净化农村药品市场,确保合法药品进货渠道畅通无阻,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

协助农村基层大力推行驻店药师制度。抓好执业药师、从业药师、驻店药师考前培训工作,提高合格率,使县、乡药店有药师服务,能够指导农民合理用药。要积极培养农村药店从业人员,采取专题讲座、综合培训等多种方式,灌输专业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药学服务;医药营销;作用;市场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医药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增加了医药企业的竞争,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营销水平,要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还要增加营销手段,这样才能开拓更大的营销市场,才能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提高医药企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在发展的过程总,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做好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提高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1、医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医药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很多企业医药营销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医药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1.1市场定位不够准确

为了提高医药营销的水平,企业首先需要做好产品定位工作,但是有的管理人员由于水平不高,对市场的定位不够准确,使得生产出的产品关注度比较低,消费者对产品的属性并不重视,产品缺乏特性,销售情况也比较差。做好市场定位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在药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定位时,需要把握市场主体的需求,还要保证产品的特色,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如果存在市场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会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所以,在医药营销中,一定要结合市场实际,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在市场定位时,要从产品的利益出发,要保证患者的需求,还要维护患者的利益;要合理确定药品价格,还要保证药品的质量;要了解患者用药的习惯;要分析产品的特性,了解该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区别。

1.2医药营销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在医药营销时,销售人员需要了解一定药品知识,但是很多药店的销售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对药品的疗效并不了解,对药品的功能并不清楚,这无法给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指导。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果用药错误,会威胁患者的健康,药品一般都具有标识性特征,其标明了主治功能,也规定了用量,但是很多医药销售人员没有掌握这些专业的知识,降低了服务的水平。

1.3缺乏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有助于医药企业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供求变化关系,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也节约和优化了社会资源,为管理者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医药市场调查的步骤一般分为6步,1.调查目的2.调查具体问题3.确定调查方案4信息收集与实地调查5.资料整理与分析,6调查报告撰写。

1.4药品信息不够公开透明

缺乏对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相关的药品信息正确和及时地传递给客户。这些信息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报告、假劣药品识别,最新用药动态等。在我国医药企业营销过程中,产品销售的背后隐蔽着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因素。

2、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的作用

医药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医药营销不仅仅围绕着传统的4p组合[四个基本变量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promotion]要素进行,而更因趋向于从产品服务的特性出发,在4p组合的基础上,加强用药学专业知识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客户。近百年来,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看,基本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生产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服务)观念。营销的实质是一种交换关系,此交换的最终不单是产品,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在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及其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在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人员所提供的药品应是合格的、优质的,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从合法的渠道购进、销售药品。并建立一套贯穿于药品采购、销售、储存、调配全过程的切合实际的、公正的、合法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2.2药学服务人员应对所提供的药品可能具有的不良反应有比较清晰地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更应熟知。在此基础上,药学服务人员应对客户详细说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量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药学服务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适应证、使用方法、配伍禁忌等也要全而的了解,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客户,帮助患者正确、合理的使用药品。

2.3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现有农村人口占70%左右,在城乡消费总额中,农村人口对药品消费已占53%左右,药品市场消费总额到2010年可达到400多亿元人民币,即城乡用药消费比例缩小为6:1。目前,我国有七至八成假劣药案发生在农村,农村成为假药劣药的重灾区,由于农村药品消费市场处于高增长阶段,这给医药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商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农村医药市场的性质基本上属于otC市场。otC市场的特点是:①以"消费者为中心"直接而对消费者;②多为治疗一般性疾病的常用药;③药品多通过医生、店员的推荐形成购买意向;④广告宣传。因此药学服务型业务人才对农村药品市场的营销服务是大势所趋,也是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了。谁先掌握了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医药市场。在医药行业里有"第一、第二、第三终端"市场的称呼,现在通常把农村医药市场归称为"第三终端"市场。能否打赢这场战,关键就看医药企业在营销中是否运用个性化的服务(药学服务),要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双赢合作。

2.4随着"三医"(医疗、医药、医保)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学人员的职责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充分重视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的作用,通过药学服务来优化医药企业的营销组合,获得客户的接受和好评,创造整体客户价值(产品价值、人员价值、企业形象价值、服务价值)。我想未来医药营销中药学服务是决定医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医药商品流通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应首先遵从客户的服务满意度,而这正是服务价值的本质体现。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药学服务在医药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药学服务的质量,才能促进医药行业更好的发展,才能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当前医药营销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医药销售人员的素质不高,无法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药学服务人员的培训,要使其了解基础的医药知识,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一定要提要药品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国俊.药品市场营销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128.

[2]江凤鸣.医药营销渠道建设环境变化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09(02)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新医保一体化;间接定价理论;诱导需求;道德风险;委托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1)01-0094-06

一、引言

医疗改革向何处去?目前对于医改方向的争论主要表现为两类观点:一是医疗服务供方。的市场化。即与其他产品或服务市场一样,竞争是可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有效配置的,因而政府应当鼓励医疗服务市场化和民营化,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原本不得不直接投入公立医疗机构的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二是医疗服务供方的行政化,即市场走向导致了医生的逐利行为,这是之前医疗改革方向的迷失和对宗旨灵魂的败坏;主张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由物价部门统一掌控,使公立医疗机构成为政府的一个预算单位,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进而在制度上遏制医生的逐利行为。由于在当前医院仅提供医疗服务的边界上。,市场化和行政化的两条医改路线均分别具有明显的优点――由于严重信息不对称和诸多不确定性的影响,医疗服务事前很难定价,也很难确定疗效,导致两种体制均有弊端:在服务供方市场化医疗体制下,医生为了增加药单收益提成的好处常常利用自己的专业垄断权和信息优势多开药、开高价药、建议病人多做些不必要的高价格仪器检查等,产生诱导需求(David,1988),使民众医疗价格居高不下;在服务供方行政化医疗体制下,由于采取“收支两条线”,医生的收入与药单费用无关,的确没有了诱导需求的激励,却催生了与对称信息下相比服务不足的道德风险――由于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医院长期不更新技术设备,医生没有积极性更新医疗知识,诊疗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医生消极怠工,医生诊病、开处方时专业服务劳动投入不足等引起的平均意义上疗效普遍降低。两条医改路线的支持者们都过分强调对方所持路线的优点,而忽视其缺点,导致长期以来两条路线的支持者们争论不休。

在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世界里、在现有医院的边界上,无论是医疗服务供方的市场化还是行政化,都不能通过相应的医疗制度对医疗服务准确或近似地予以定价,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扭曲。定价扭曲的存在导致患者事实上享受医疗服务的价格总是高于其真实价值(对称信息情况下的价格),二者的差额可视为交易费用。医疗改革问题的实质就是寻找一个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医疗服务定价机制,使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成本能够被其价格准确或近似地反映出来。沿着这个思路,笔者站在服务供方市场化的立场上,提出新医保一体化的改革模式――把传统医疗市场上的三种服务产品“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因病伤残保险”一体化,用企业交易费用理论论证该一体化能够同时达到药单费用和因病伤残成本内部化,是医疗服务间接的准确定价机制。

二、文献评述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1963)就已经注意到医疗市场的特征是医患双方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使患者购买医疗产品时出现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患者购买的可能是“物非所值”的医疗产品,隐含地指出了医疗市场存在价格扭曲的问题。arrow对美国医疗保险市场的不完备性与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医疗保险领域存在某种类型的市场失灵,提出了具有修正意义的保险原则:不足额保险,亦即患者分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Holmstrom(1985)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可能产生以下问题:医生的努力程度可能不足(本文作者按:导致隐性价格扭曲);诱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或更昂贵的医疗服务(本文作者按:导致显性价格扭曲);难以区分或选择优劣医生(本文作者按:导致事前定价困难);医疗伤害发生时,消费者无法判定其原因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只看到坏的结果,因此往往导致医疗纠纷(本文作者按:导致事后定价困难)。

经济学家Stiglitz(1988)发现医疗市场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认为信息高度不对称正是医疗市场最主要的特征。医疗市场区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特殊性导致以下各种不利结果:使患者无法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比较判断(无论事前还是事后),相对来说搜寻成本大大增加;不确定性增加,各交易参与者的道德风险更难以控制;很难达到有效竞争,医疗价格居高不下。医疗保健市场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有限的竞争和有限的信息,单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国家的介入。

尽管arrow(1963)、Holmstrom(1985)和Stiglitz(1988)都注意到了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并且提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医疗市场“看不见的手”功能紊乱的原因,但他们在探讨解决问题之道时却没有把医疗制度看成是外生的,而是在既定的传统医疗制度框架下试图得到问题的求解,这注定了他们的分析是修补性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市场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传统医疗市场上人们所面对的都是单件医疗服务,它只不过是社会上个人一生中购买一类医保产品的“零部件”,严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其生产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外生的和内生的),患者事前(治疗前)客观上很难确定这类单件医疗产品的价格――其含义是很难通过市场(包括搜寻、比较)掌握合理价格的信息――加之事关身体健康、生命安危,患者的需求缺乏弹性,这一切致使患者不得不接受一个与对称信息情形相比相对扭曲的价格。既然医疗服务直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进行配置面临定价困难(高昂的定价成本),那么是否由企业家利用权威指挥生产、并配置它(为何种疾病的患者做何种治疗)会节约成本呢?与arrow等先行者比较而言,笔者的贡献:发现以医疗服务作为“零部件”的一类同质态医保产品,并给出节约成本(交易成本)的医疗服务间接定价机制――新医保一体化。

我国学者朱恒鹏(2007)认为现行医疗体制存在的弊端是导致药品定价扭曲的原因。他指出“解决药价虚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政府管制,放开处方药零售权,改革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打破公立医院垄断。”笔者认为,由于医疗市场具有区别于一般产品市场的特征,根本无法通过竞争消除“诱导需求”,即使在药价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医生也可以通过增加处方药量的办法增加自己的提成收

益,出现隐性的药价扭曲。因此朱恒鹏所提的“解决药价虚高的根本措施”至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价虚高的问题,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此外,药品同医疗手术器械、仪器检查(服务)、医生诊治疾病过程中的专业技术劳动投入等一样不过是医疗服务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投入要素而已,药品定价扭曲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其他诸如多进行高费用的仪器检查、延长住院治疗时间等引起的医疗费用增加。即使解决了药品定价扭曲问题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朱恒鹏讨论的只是问题的局部,而笔者试图从医疗市场整体讨论医疗服务定价扭曲问题,同时在制度上使药品定价扭曲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国内学者张亚东(2007)认为,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的纵向一体化策略,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的合并,可以对交易成本和医疗费用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张亚东的着眼点在于解决保险公司(医疗费用支付方)与医疗服务供方(医院)严重的问题,为防范后者过度服务的道德风险展开讨论并得出该结论的。而笔者的着眼点在于医疗服务的定价困难(较高的定价成本)。张亚东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他所倡导的医保一体化制度类似于事前收取固定费用采用包治契约的医疗服务方式。张亚东所倡导的模式的确可以防范医生过度服务,却无法消除医生服务不足的道德风险。严重信息不对称和充满不确定性条件下可能会导致医疗市场上到处都是“吝啬的医生”,造成下文所说的隐性价格扭曲。必须指出的是,张亚东的研究对笔者具有启示意义。如果他的视野更开阔些,进一步扩大其一体化的边界,可能笔者的研究就没有必要了。

三、医疗服务与定价扭曲

医疗服务是指当前医院流行的医生为患者检查、诊病、提出治疗方案(开药、手术)等流程服务的总和。它具有一定的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功能。医疗服务价格是指医生治疗疾病过程中以恢复患者健康为目标提供诊治服务前、过程中或过后需要病人支付的总费用,即医生为治疗疾病而投入各要素费用的加总。

患者(或其他付费方)向医院购买医疗服务时,其定价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具有专业垄断权力的人(主诊医生)现场确定的生产它的要素(包括他自己付出劳务、药品、仪器检查和使用)组合费用的加总。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患者很难确定生产医疗服务要素的边际价值(决定购买什么?购买多少?),这种情况导致人(主诊医生)发生道德风险:倾向于按照自己利润(效用)最大化原则配置要素资源,而不是按照患者效用最大化原则来配置资源,导致严重的价格扭曲。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缘于医疗服务供方道德风险的医疗服务定价扭曲在不同的医疗体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服务供方市场化医疗体制下,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在医疗市场上,每个医院出售医疗服务以获得利润,患者购买它以获得健康带来的效用,即医疗服务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此时由于存在逐利驱动下的药单费用。提成,医生的收入与药单费用正相关,致使处于信息优势的医生发生过度服务的道德风险:更倾向于开高价药、多开药、诱导患者做不必要的高费用仪器检查等,其结果使患者(或其他第三付费方)支付了与对称信息时相比偏高的医疗价格――笔者称之为显性价格扭曲。显性价格扭曲意味着医疗服务实际成交时的价格正向偏离于对称信息下的理想价格,二者的价格差额即是非对称信息引致的交易费用,由患者承担,可看成是显性价格扭曲带来的定价成本。

在服务供方行政化医疗体制下,患者消费医疗服务时,由于采取“收支两条线”,医生的收入与药单费用无关,的确没有了显性价格扭曲滋生的土壤,却催生了与对称信息下相比服务不足的道德风险:由于诸多的不确定性,客观上无法将疗效写入契约,这导致医生每次向患者提供低质量――主要通过长期不更新技术设备,不及时更新医疗知识,消极怠工或诊病、开处方时专业服务劳动投入不足等手段降低服务成本实现的――的医疗服务时,可以相对增加自己的效用却把对患者不佳的治疗效果归结为客观上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也就是说,该体制中患者常常在既定价格下事实上享受一个质量偏低的服务,这是区别于显性定价扭曲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定价扭曲,笔者称之为隐性定价扭曲。隐性价格扭曲意味着医疗服务实际成交时的质量负向偏离于对称信息下的理想质量,二者的质量差额换算成等值货币即是非对称信息引致的交易费用,由患者承担,可看成是隐性价格扭曲带来的定价成本。

由上述讨论可知,当医院仅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服务供方市场化还是服务供方行政化医疗体制都存在医疗服务定价扭曲问题,存在高昂的定价成本,这些成本以成本的方式最终由患者承担。

四、市场化医疗体制下的新医保一体化与医疗间接定价机制

Coase(1937)认为配置生产要素资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价格机制;一种是企业家利用权威指挥生产。两种方式都是有成本的,如果在边际上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发生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家利用权威指挥生产所追加的管理成本,就应该采用企业家利用权威指挥生产的方式配置资源,此时“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张维迎,1995)。Coase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既然服务供方市场化医疗体制下,医疗服务单靠“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配置会产生价格扭曲,很难达到医疗资源有效配置,那么是不是改为企业家利用权威配置,而非在现货市场上交易更有效率呢?Cheung(1983)曾经沿着科斯的思路分析指出“如果顾客对商品的每一贡献或每一零部件付费,而不是对单一完成的产品付费,成本经常高得无法交易。作为一种替代选择,所有合作的投入所有者可能与另一个人订立契约,每个人都同意为他的服务支付的价格,然后所有这些价格可以叠加为最终产品的价格”。(盛洪,2003)Coase和Cheung富于洞见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打开医疗市场“黑箱”的钥匙。

在零交易费用的对称信息情形下,每一次来自服务供方的医疗服务都能被准确地定价,是不存在医疗改革问题的。而在非对称信息的现实世界里,现存的医疗制度很难准确地为医疗服务定价,引发各类医疗改革问题。事实上,由于医疗服务固有的特性,为每件医疗服务直接准确定价是相当困难的,亦即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直接配置医疗服务资源的代价相当高昂。以往大多数学者将研究视野局限在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纵向边界内或许是至今无法圆满解决医疗改革问题的根本原因。那么,能否绕开对每件医疗服务的直接定价困难,而找到一个交易费用尽可能小的医疗服务间接定价机制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区分医疗保险和因病伤残保险两个概念:尽管医疗保险和因病伤残保险都是因伤、因病引起的,但其保障的范围和作用是不同的。医

疗保险为直接用于医疗服务的费用补偿,而因病伤残保险是对因病伤残后不能工作、影响生活的一种补贴或保障。两种保险一般都是针对自然疾病而言的,不包括意外事故、意外伤害、主观故意(如自杀、自残)等所致的各项损失。医疗保险是按实际所用医疗费(或其一定比例)来赔付。因病伤残保险的赔付责任范围仅包括:(1)基本生活保障和残废补贴;(2)丧葬费补贴及遗属抚恤金等,不包括医疗费用的补偿。

首先考察医院的边界扩大到提供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两项业务一体化的情形(不妨称所提供的服务型产品为“产品i”):产品i较单纯医疗服务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是事前可定价的,这个价格就是通过精算得到的医疗保险价格。相对于产品i而言,每个医疗服务不过是其一个“零部件”。人们无需再关注这个“零部件”的价格,亦不必每一次为之在市场上的交易进行搜寻和讨价还价――因为每个“零部件”只是产品i的组成部分而已,如何生产这个“零部件”、生产多少、生产的质量如何,此时完全由企业家通过权威管理来完成生产和配置。在市场化医疗体制下,尽管逐利的激励依然存在,但由于事前产品i的价格是固定的,企业家通过管理手段为投保的患者提供单一医疗服务时,药单费用是其发生的成本而无需再由患者承担,医生的收入与药单费用负相关,即此时实现了药单费用的内部化。如果医生仍然过度服务(如多开药,多做高费用仪器检查),发生的额外成本由其自己承担。这意味着医生已经没有了诱导需求的激励,单一医疗服务显性定价扭曲的情形将得到充分纠正。然而此时的一体化企业尚有先天性不足:尽管它有抑制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出现显性定价扭曲的激励,却缺乏医生提供这个“零部件”合格质量的激励,原因是产品i相当于一个事前承包治疗却不承诺疗效――由于诸多的不确定性,客观上也无法将疗效写入契约――的契约,所以产品i与单纯医疗服务一样是“信任品”。这一特性导致在事前既定价格下,医生每次提供不合格“零部件”时――通过减少与对称信息情形相比药单费用的方式,这意味着生产产品i时的低成本――可以相对增加一体化企业的利润却把对患者不佳的治疗效果归结为由客观上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消费产品i时,可能得到的是既定价格下较低质量的一系列的医疗服务,即出现隐性定价扭曲。

上述分析表明医院边界扩大到提品i情形时的确可以防止医生过度服务(如多开药,多做检查),却无法消除医生服务不足(如少开药,少做检查)的道德风险。严重信息不对称和充满不确定性条件下可能会导致医疗市场上到处都是“吝啬的医生”,此时医疗服务的定价扭曲以另外一种形式被继承下来,依然存在医改问题。

再考察医院的边界进一步扩大到其兼提供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和因病伤残保险三项业务一体化情形――为了区别于其他学者关于医保一体化的研究,笔者称这种情形为新医保一体化。不妨称新医保一体化企业提供的服务型产品为“产品ii”。医疗服务仍然是产品ii具有特定功能(医疗)的“零部件”。如何生产这个“零部件”、生产多少、生产的质量如何,此时仍然完全由企业家通过权威管理来完成生产和配置。对特定的社会人群来说,通过保险精算得到的产品11的价格也是固定的,承袭了产品i可以有效抑制医生过度医疗的优点,即新医保一体化企业同样能使药单费用内部化。

与产品i不同的是,产品ii另具有因病伤残保险功能。新医保一体化企业不但需要提供诊治疾病的服务,还需要在投保人因病伤残(包括死亡)时承担赔偿的责任。尽管人们健康的价值在伦理上是无限的,但在经济社会中很多时候需要按伤残级别给健康定价。不妨把患者因病伤残损失的健康的价值称为“伤残成本”。在新医保一体化的医疗制度下,当充分治疗后患者确有伤残(包括死亡)时,只要按各种伤残级别的赔偿额度确定得当,就能近似地实现患者因病伤残成本的内部化――在既有的医疗技术水平下,对特定社会的人群,在充分治疗前提下因病伤残赔偿的总额能通过保险精算获得,可平均下来记到产品ii的价格内。如果医生每次治疗时向患者提品ii的不合格“零部件”,将增加新医保一体化企业因病伤残的赔付成本,使之减少利润乃至亏损――新医保一体化的企业家则会积极地管理医生,使之尽可能与对称信息情形时相比不多“制造”伤残,使之尽量能够像对称信息时一样权衡如何治疗、继续治疗与否的利弊,甚至使之能像为他自己看病那样给病人看病。

综上所述,以服务供方市场化为前提的新医保一体化医疗体制下,产品ii是传统医疗市场上下面三种服务产品的“三合一”: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因病伤残保险。单件医疗服务可看成是产品ii的“零部件”之一。产品ii继承了产品i的优点,单件医疗服务不过是它的一个“零部件”,生产这个“零部件”的药单费用完全被新的契约内部化了,医生失去了过度服务的激励,是不会发生显性定价扭曲的。此外它还改进了产品i的不足,由于增加了按因病伤残等级的赔偿功能,投保人因病伤残成本也完全被新的契约内部化了,医生同样失去了服务不足的激励。因此以服务供方市场化为前提的新医保一体化是医疗服务间接的准确定价机制。

沿着Coase(1937)――Cheung(1983)关于企业的研究路径,结合上文分析可以得出:信息不对称的医疗市场上,为了绕开单件医疗服务的定价困难,传统医院的边界必须扩大。当它的边界扩大到新医保一体化情形时,重要的不仅仅是增加了其所提供服务的功能,而是节约了大量的定价成本。脱离产品ii去讨论单件医疗服务定价问题就好像脱离某产品去讨论生产该产品的某一零部件的边际贡献一样,十分困难。与一般的企业一样,新医保一体化企业不应是为了生产具有更多更完整功能的成品而产生,应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存在。它可被视为人们一生中可能消费的系列医疗服务的间接定价装置,其实质是由企业家利用权威组织医疗服务的生产与配置,替代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价格机制,这样可以节约现有医疗制度下医疗服务直接定价交易的高昂成本。

五、服务供方的行政化不可能解决定价扭曲问题

在服务供方行政化的医疗体制下,如果仍然按单件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如前文所述,医疗服务供方会存在与对称信息下相比服务不足的道德风险,产生医疗服务的隐性价格扭曲,原因是医生较多的工作努力投入无法由政府僵化的定价及时地反映出来,既然较多的专业劳动要素投入并不一定意味着较高的价格回报,理性的医生为什么要多工作呢?此时屡禁不止的“红包”现象可能会更加泛滥――患者通过向主治医生送红包以激励其努力工作,降低手术风险――因为该制度下病人向主治医生送红包对彼此来说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此外在第三方付费的情况下,患者过度消费现象依然存在。医生虽没有积极性与患者合谋,但也没有积极性防范患者的过度消费。此模式存在所有者缺位(由于产

权不明晰)引致的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者缺位导致的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上述几点完全可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医疗行业实践中找到证据,否则医疗行业延续已有的体制即可,就不会存在改革问题。

在服务供方行政化的医疗体制下,如果实行新医保一体化,仍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由于该体制下新医保一体化公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既没有做到药单费用内部化,又没有做到因病伤残成本内部化,其情况可能会比直接按单件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更糟糕,这是因为前种情况下投保人事前支付的是固定价格,事后如果生病,所有药单费用、因病伤残的赔偿都由新医保一体化公司承担,导致它可能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那些与新医保一体化公司管理人员、医生有关系的人,如亲人、朋友可能得到过度的医疗服务和因病伤残赔偿,引发的过高成本由政府行政部门承担,最终转嫁到纳税人头上。此外还有诸如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者缺位引起的医疗服务质量改善缓慢、医生专业劳动服务不足等导致隐性定价扭曲的因素依然存在,缺乏自动纠正的机制。以市场化为前提的新医保一体化制度真正做到了药单费用和因病伤残成本内部化,上述情况会得到企业家的积极管理和有效控制,否则市场竞争将淘汰该新医保一体化公司。

由此可见,沿着服务供方行政化的路径,无论是否实施新医保一体化,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服务定价扭曲问题,或者说,在此路径上,根本不存在为之准确定价的机制。

六、结束语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关系营销;顾客忠诚;辉瑞公司

[Doi]10.13939/ki.zgsc.2015.44.025

近年来,医药企业大量兴起,竞争对手的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医药企业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方法组合运用,力争在医药行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产品同质情况下,企业营销策略的优劣将显得极其重要。而关系营销模式强调以“关系”为导向,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与参与营销活动的各方成员建立并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追求每一笔交易的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各方利益最优化。然而,我国医药企业在关系营销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研究关系营销在医药企业中的有效应用,了解辉瑞公司的关系营销策略就会显得极为重要。

1关系营销的起源与发展

关系营销发迹于20世纪70年代,由北欧的诺丁学派首先提出,但是当时并未完整提出关系营销的实质概念,只是提出市场营销存在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关系导向。而科特勒于1991年提出全面营销理论指出,关系营销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还可以在企业与社会中各相关对象进行普遍的应用。此后,众多学者也就将市场营销的任务确定为创造和保持顾客。当前关系营销的研究更加注重保持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更重视通过高质量的顾客服务、顾客参与、顾客联系来创造顾客忠诚度,从而为企业创造长期的利益。企业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客户为导向,时时刻刻把握客户的需求和利益,善于捕捉市场信号,及时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1]这不仅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有较强的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更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关系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力量。

2辉瑞公司简介

辉瑞公司创建于1849年,迄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公司。辉瑞公司的产品覆盖了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疫苗、健康药物等诸多广泛而极具潜力的治疗及健康领域,同时其卓越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辉瑞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包括“客户至上”以及在日常营销活动中运用关系营销的策略都是领跑在整个行业前沿。其在日常营销活动中十分注重关系营销,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企业与客户(医生与终端客户)的关系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企业所有其他的经营活动,基本都是在为其服务。

3关系营销在辉瑞公司的应用

关系营销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将营销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企业与分销商、供应商、竞争对手、公共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等各种关系上,从而划分为六个市场,即企业营销活动以顾客市场为中心,围绕它还存在五个支持性市场,分别是供应商市场、分销商市场、竞争者市场、影响者市场和内部市场。[2]本文主要从顾客市场角度分析辉瑞公司在关系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3.1学术推广会议策略

学术推广会议是辉瑞公司典型的学术性会议的代表经典之一。公司邀请在医学界有一定权威及学术影响力较大的主任作为会议讲者,主讲医药产品的相关适用患者及产品优势。邀请小范围内的周边医院的主治及以上医师参与,通过病例讨论以及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推进医生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的规范性。学术推广会议的展开能为公司带来稳固的客户基础,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同时可以通过学术探讨来促进医生了解企业药品的知识,为客户提供较高水平的学术展示共享平台,从而巩固公司与客户之间、公司营销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预期的产品推广效果。

3.2病房科室会议策略

公司市场部以及销售部在市场战略上也相当注重学术推广会议策略应用,要求定期在病房科室中开展科室会议,邀请科室主任、高年资主治医生或者公司营销人员通过幻灯片向科室内部的医生讲解相关疾病以及药品等知识。在科会结尾还会进行互动讨论环节,可以让轮转医生和医学生向主治及以上医生请教平时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和用药知识,进而增强医生对公司及其药品的忠诚度。病房科室会议不仅能够对拥有直接处方权的医生进行产品普及,更能深入地与临床客户进行无障碍的医学信息沟通与合作,推动产品的推广进程。

3.3患者教育策略

辉瑞公司除了注重与客户关系营销的忠诚度培养,还注重患者(药品最终使用者)。因此,辉瑞公司实施患者教育策略,公司营销人员在自己所负责的医院中定期邀请科室中高年资主治医生及以上以患者教育的形式在医院病房或社区服务站点开展患者教育会议,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方面的教育,正确认识疾病并且科学合理用药。公司也通过电话会议的形式,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来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3.4重点客户策略

企业要实现盈利目标,必须依赖于客户。处方药是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消费的特殊商品,辉瑞公司的药品以处方药居多,医院又是医药企业的必争之地。因此,面对竞争激烈的医院市场,公司实施重点客户策略是关系营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其建立一个稳定长期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互惠互利,彼此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合作关系。重点客户策略对公司营销人员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以及销售技巧,能够发掘重点客户的真实需求,传递公司的推广策略,培养重点客户忠诚度。

3.5社区服务策略

辉瑞公司的社区服务策略正是公司企业文化“社区精神”的体现。在社区服务站点,公司通过展览、咨询和讲座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教育,定期展开义务血压血脂筛查服务,使得社区的老年人提早预防疾病,增强定期检查的意识。

4关系营销在辉瑞公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

辉瑞公司作为医药企业的领先者,其在关系营销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公司内部的管理者以及市场部、销售部等都非常注重关系营销的应用,但由于管理者、营销人员以及顾客市场等各方面原因,关系营销应用仍存在问题。为辉瑞公司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关系营销,使关系营销在应用中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公司在关系营销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4.1管理者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对关系营销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应开展关系营销的相关培训计划,对关系营销有更具特色的见解,提出更具前瞻性的策略。应适当地跟随营销人员实施重点客户拜访等策略,实地考察关系营销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时和营销人员沟通并共同讨论对策,为公司获取理想的效果和收益。同时,公司管理者通过定期开展周会的形式与营销人员进行沟通,形式单一,可以适当改变流程,增加趣味性的环节,使营销人员不感到乏味枯燥。这要求管理者在与营销人员之间的关系营销应用要恰到好处,可以适当增多团队建设活动,提高团队凝聚力。

4.2营销人员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辉瑞公司对于营销人员的培训机制是比较完善合理的,营销人员是在市场上直接与客户接触,其形象及表现将影响客户对于公司的印象。营销人员也应具备良好规范的职业操守,具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表现于平日的行为规范中,为公司树立专业规范的优质形象。在平时的医药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往往对关系营销的理解不到位。辉瑞公司需要重视对营销人员的关系营销应用的培训,使得营销人员对关系营销有更深的理解,对于公司制定的关系营销策略,积极主动配合。营销人员也应积极主动向上级反馈日常工作,与上级保持沟通,及时解决在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4.3患者教育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辉瑞公司在患者教育上,需要管理者制定多种形式策略,鼓励营销人员实施内容新颖且形式创新的患者教育会议,通过增强患教会议的趣味性来增强会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采用通俗易懂的会议宣教内容,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健康教育。如今社会的信息传播迅速,且媒介发达,公司可以打破患者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例如通过网络上传疾病知识视频,利用互联网进行患者教育,方便患者及其家属学习健康知识。

4.4病房科室会议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在病房科室会议中,辉瑞公司也不应局限于讲解幻灯片,这往往使得医生感到枯燥乏味。可以适当在会议中增添病例讨论,及时为医生解决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或者组织科室医生一同外出活动,增加科室医生间的感情交流和工作沟通,有利于平时工作中的协作,同时让医生感受到公司的真诚与热情,了解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增强其忠诚度。

参考文献:

[1]李娜.关系营销的理论蕴含和本土化探析[J].中国商贸,2014(12):33-34.

[2]董雅丽,刘荣华.关系营销理论评述[J].社科纵横,2006,21(5):31-33.

[3]于海飞,冯宇,葛涵.关系营销在我国医药企业营销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209-210.

[4]徐翠阳.浅谈关系营销中客户信任的建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7):110-111.

[5]解娜娜.基于关系营销的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3.

当前医药市场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浅谈;医药市场管理;思考

一、医药市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药品进入了市场经济,医药工业有了销售自,从而扩大了药品供应、销售渠道。虽然国家对销售对象作了具体规定,但由于利益的驱使,使医药生产、经营单位只要有现款购货,谁来都卖,只要价格低廉,不管质量优劣,不管渠道如何都想购进,人人都从事药品经营,为无证药贩、制售假劣药品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二、加强法规宣传力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药政监督执法和合理整顿医药市场工作,深入宣传《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医药市场,加强药品管理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印发了诸暨市卫生医药管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医、药法规汇编》32100余册,有效地加大了宣传力度。

1.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由卫生医药管理局起草,以市政府的正式文件印发关于治理整顿医药市场、加强药品管理工作的通知、布告、规定等文件,以提高文件的权威性。

2.采取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先后召开了20余次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及有关业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研究部署医药市场整顿工作,要求各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开展自查自纠,严把药品购进、在库保养、销售、使用质量关。

3.将市卫生医药管理局关于整顿、规范医药市场的规定多次在市电视台和市教育电视台播放,广泛向社会宣传。

4.每年均拟定市卫生医药管理局关于坚持主渠道进货、确保药品质量,关于加强毒麻药品的管理,关于加强药品监督和抽检的通知等文件及查处假劣药品的情况简报,前后共11000多份,下发各单位和个体人员手中进行广泛宣传,规范行为,大造舆论。

5.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药品管理、整顿医药市场的文件下发后,局领导先后25次在全市医疗卫生、医药单位负责人会议上组织传达学习,对监督执法等问题提出严格的要求。并对医疗卫生、医药单位的有效证件、制剂配剂使用条件、药品质量、票据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

6.药品监督执法人员深入到全市各医疗卫生医药经营单位及个体诊所、药店宣传法律法规知识近万人次。

7.举办假劣药品展览和销毁假劣药品群众大会。通过这些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不仅使从医药人员增强了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规的自觉性,也增强了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深受群众欢迎。

8.国营医药公司要转换经营机制。占稳自己主渠道位置。国营医药公司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虽作了不少改革,但要在竞争中稳住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彻底转换经营机制,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多种形式经营,结合医药市场的特点,分散网点经营,遏制药贩走家串户推销药品,特别在山区,要保证24小时值班,随时送药上门,保证进销药品的质量,杜绝伪劣药品的流通,若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品种,一律退货处理,并赔偿经济损失,医药公司在严格执行国家价格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各医疗单位实行优惠政策,优惠部分允许各医疗单位作专户单位,可用于单位设备购置,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等项目支出,杜绝非法回扣。

三、医药市场管理

1.我国已进入了法制时代,通过实施《药品管理法》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此法与实际工作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药品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这就与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的职能有矛盾。

2.新近成立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演变而来,而市、县机构的数量相对控制,即或强调不搞上下对口,但若在管理体制上继续不顺的话,要使今后的医药市场管理工作有新的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

3.畜牧兽防部门大肆经营人用药品的问题,仍是今后医药市场治理整顿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畜牧兽防部门在体制中由原来的行政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改为自收自支的企(事)业单位,大量人员分离出来,几乎是一人一店,从事名为兽防药店,实则经营人用药品,而假劣药品不少是来自这些药店,且又不服从卫生医药部门的监督管理,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加之畜牧和卫生医药又各是一个市长分管。出了问题,领导很难决断。

4.“打假除劣”工作发展不够平衡,有的地方行动无力、查处不严,甚至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情况仍有发生,执法办案仍有阻力。特别是药品监督力量不足,且不到位,有的把药品监督员抽去搞中心工作,搞第三产业,还有的监督员待遇没落实。要求调离监督部门、下海经商等。由于力量不足,监督就很难落实。仅蓬安县各类医疗机就达800余个,而药品监督员只有6名,其中还包括局长和一名分管副局长,监督面之宽,监督对象之多,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5.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活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止,违法分子作案手段及造假程度越来越高,并越来越向高档次、高价格、名优品种发展,人民群众用药面临着威瞎。但我们的监督检测手段又非常落后,没有象样的住房,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办案经费,很难承担起药品监督检验任务。已经影响到打假工作。因此,解决药品监督、检验的专项经费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6.医药商业企业生存危机问题。目前县级国有医药商业企业尽管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旌,但由于企业历年来的包袱沉重,职工多,应收贷款多,资金困难,加之国有企业在品种、价格和税费上无法和“游击队”相抗衡。对此,企业首先要全力催收应收贷款;调整商品结掏,提高库存商品的适销对路率,注重资金效益,资金运用向重点品种和效益好的热销品种倾斜,解决好划小核算,分组承包,回笼贷款与效益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优质服务,送货上门,扩展市场。

7.笔者认为,近几年来,医药市场的极度混乱,年年喊整顿,但整顿的效果就是不佳,且难以巩固。这当中除了体制不顺、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执法不严以外。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药品价格的混乱。凡是从医从药的,最终目的是要有利可图,而正是这导致了市场的混乱,县、区、乡乃至乡村医生乱跑市场,国营医药商业纵然有天大本事,也难以改变“名存实亡”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