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7:17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感安全保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流动人口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与子女两地分隔的局面,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结合皖北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大量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针对的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及其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7至15岁的在校留守儿童进行走访,共形成有效问卷763份。

1.留守儿童安全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监护人素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缺陷等儿童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方面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表现多种多样,既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既可能是身边的熟人,也可能是来自于陌生人;从表现形式上,既有受到火患、溺水、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也可能受到拐骗、犯、殴打等人为因素的伤害。每年全国各地,尤其是留守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注:由于受伤害或恐惧感产生表现可能多于一种,因此人次数大于人数。

1.1受伤害或恐惧感存在的基本状况。在调查的763名留守儿童中没有受过伤害或有恐惧感的为326人,占总数的42.7%,而剩下的437人或多或少地存在受过伤害或存在恐惧的感觉,其中87名留守儿童经常存在,占总数的11.4%,剩下的350人有时存在或偶尔存在,占调查总数的45.9%,可见,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着安全问题。

1.2受伤害或恐惧感的主要表现。在调查的763名留守儿童中,人为的人身伤害是伤害或有恐惧感的最主要来源,人数为193人,占总数的40.5%,心理恐怖居于第二原因,人数为148人,占总数的31%,剩下的204人中,意外伤害和其他原因,分别为78和126人,占调查总数的16.4%和26.4%,可见,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人身安全,也表现在心理恐惧感,同时还存在以外伤害等多种表现形式。

1.3受伤害或恐惧感对学习产生的影响。受伤害或恐惧感不仅对身体和心理产生影响,同时可能对处于学龄期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影响。在调查的763名留守儿童中,认为因为受过伤害或有恐惧感对学习没有产生影响人数为122人,占总数的27.9%,剩下的315人或多或少地对学习产生影响,占总数的70%以上,其中认为有较大影响的人数为57人,占总数的13%,有些影响和偶然有影响的,分别为128和130人,占调查总数的29.3%和297%,可见,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表现在人身安全,也表现在心理恐惧感,同时对学龄儿童的学习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主要监护人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通过父母亲中的一人,或者祖父母辈亲人,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为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而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07年国务院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从的内容,可以看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构成状况(见表2)。超过50%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不是由儿童父(母)作为监护人,其中由(外)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超过25%,由其他人及其他情况的超过27%。由父母一方单独或参与对儿童进行监护的家庭中,又以母亲监护为主体,是父亲单独或参与对儿童进行监护的2-3倍。可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提供较为有力保护的能力明显不足。

资料来自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整理得到。ttp://省略.cn/allnews/02/1985.html

2.2缺乏有效的沟通。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有心理话最想诉说对象选择父母的为317人,占总数的41.5%,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选择把心里话藏在心里的占185人,与选择把心里话与自己的同学和朋友诉说的占189人,相差不大,分别占总数的24.2%和24.8%,因此,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监护人并不是留守儿童有心理话主要想诉说的对象,连同其他家人在一起不足总数的10%,远达不到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留守儿童遭受伤害、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难以及时发现。

2.3学校与老师的关注力度不足。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经常与老师谈心的仅为61人,占总数的8%,有时与老师谈心和偶尔与老师谈心的,分别为110人和213人,占总数的14.4%和27.9%,从来不与老师谈心的为379人,几乎占所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学校与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足,在留守儿童遭受伤害、心理出现问题等现象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3.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

3.1注重亲子沟通的作用。留守儿童需要父母关心,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外出打工时必须随时同孩子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遇到问题及时处理。亲子沟通指的是父母一与子女彼此之间相互分享情感、交流意见及表达需求的行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及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沉、方式不仅会影响到儿童建立道德标准的判断,以及儿童的学业成绩、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够随时发现子女的在遭受安全问题时,提供了最得力依靠。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及安全感[1]。

3.2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的教育,而且应有意识地向他们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通过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遇到不法侵害时能够有效地选择自我保护的方式、积极应变和自救的能力,把敢于揭露不法社会现象同自我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3.3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近些年来,各类事故、侵害等事件有增无减,亲子分离加剧了儿童生活的不完整性和教育环境的不完善性,把孩子置于一种不设防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之下,留守儿童问题逐渐被社会各方所关注。真正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这不仅需要家庭、在外务工的父母,也需要学校、老师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发生的异常想象。同时,保障农村地区的安全生活环境也是保障留守儿童安全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现状;问题分析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他们还嗷嗷待哺的时候,父母就背井离乡,为了谋生去了遥远的城市。很多时候,他们只能通过电话或偶尔寄来的汇款单,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在亲情的呵护、家庭的温暖中享受花样年华时,他们却被遗弃在乡下,孤

独地像野草一样,人们给这群孩子取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

儿童”。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半年以上,孩子留在户籍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以下的儿童。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全国约有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农村总儿童人数的比例达28.29%,几乎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至少有一个留守儿童。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安全问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的确给农民工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是,我们不应只看到劳务经济蓬勃发展拉动农民收入的一面,更应该关注他们为了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那些被遗弃在乡下、孤独地像野草一样的孩子们。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室主任蒋永萍介绍说:“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很多留守儿童在教育、安全、生活、心理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考验。他们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道德失全,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都明显差于其他的孩子。”我非常赞同她的观点,下面我主要从教育和安全两方面来分析:

1.教育质量低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因此,学校肩负着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紧缺、设备落后,加上又有升学的压力,往往很难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而那些随父母一起出去打工的流动儿童,他们的教育质量也不容乐观。因为流动儿童若想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要交一笔高额的学费和借读费。很多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只能将孩子送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而那些学校大多是由农民工开设的,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批文,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教学必需的设备,也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这种粗放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家庭教育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都是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儿童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以及个性的形成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上父母一面,完整的家庭生活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更别提家庭教育了。这些孩子很多是单亲抚养或爷爷奶奶看管。对于单亲抚养的孩子,由于留下来的父亲或母亲还要承受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往往没有很多的精力监督孩子。

她们对孩子的监管最多限于要求其完成作业,而对于孩子心理、品行等方面往往很少过问;而对于那些由祖父母或外祖母抚养的孩子,问题就更严重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这些长辈往往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照料往往仅限于吃饱、穿暖,而对于其的学习,则往往放任自流。

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变化发展的时期,自觉性、自制性都比较差,极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因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些缺乏监管和约束、正被放任自流的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会有多高。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习成绩差,纪律性不强、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而且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的留守儿童中等或偏下。”

(3)社会教育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个体的发展总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都充斥其中,留守儿童身心尚不成熟,又缺乏有效监督和社会各界的指导,极易受西方不良思想的腐蚀,而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

2.安全隐患多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地方都开始实行拆乡并镇,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孩子上学困难很大。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又年迈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

据全国妇联《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另外一些离校大龄留守儿童往往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很容易成为侵害他人或受侵害对象。据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对广州、深圳、汕头、佛山等10个市、20多个县区的调查显示,广东省未成年犯中有51.8%是外省的未成年人,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些未成年犯大多数从广东省外流入,或从广东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低,且有过留守经历。

参考文献:

[1]董菁.留守儿童情况调研[n].山西晚报,2008-03-10.

[2]中国妇联.关于全国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eB].新华网,2008-02-27.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0061-01

在农村学校,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道德行为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由于父母疏于照顾、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留守儿童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11年6月,阜阳颍上2岁男童被狗咬伤险遭截肢;2011年8月,安徽滁州留守儿童突遭车祸;2012年11月贵州毕节七星关区5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意外中毒死亡。此外,留守儿童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如何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让留守儿童开心、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问题。

一、将留守儿童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德育工作和安全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

健全组织机构,强化领导,这是确保留守儿童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保证。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政教处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思想品德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把留守儿童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和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此外,学校还要求教师签订留守儿童安全责任状,实行责任追究制,将留守儿童安全工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对在留守儿童安全工作中具有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组织管理不善、工作任务不落实、发生留守儿童安全责任事故的教师,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由于学校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留守儿童安全工作得到了保障。

二、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

为了做好留守儿童安全管理工作,增强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笔者所在的学校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比如,学校分别制定了《消防安全制度》《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治理制度》《集会、会操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安全防范工作制度》等40多项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预案,使学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第二,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第三,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等,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第四,定期开展防火、防骗、防拐、防溺水、防震等安全演练,教给留守儿童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住宿条件

为了保证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地在学校读书,笔者所在的学校兴建了学生宿舍,方便留守儿童在校住宿。留守儿童住进学校后,学校落实专人负责,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24小时监管,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在校住宿遇到的生活困难,学校还开展了各种类型的“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活动,解决住校留守儿童的吃、穿、住等问题。

四、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构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新格局

首先,学校加强了家校联系,如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学校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和家长座谈会等,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培训,特别是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其次,警民共建,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形式。学校在加强家校联系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当地公安机关和社区、村屯的支持与配合。例如,定期邀请公安民警和社区干部到校给学生作安全教育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校园周边的治安进行整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离校时,学校积极配合当地派出所、运输管理部门,对学生搭乘的班车进行排查,对违规超载的现象予以严肃查处,确保学生的乘车安全。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长问题;隔代监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的逐步松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开始弱化,加上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土地劳作机会的缺失以及进城务工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促使大批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规模农民工进城促进了我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而在此背后,由于自身条件与政策制度,入城务工的农民工被迫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就是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国家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作为全国农民工主要流入地的同时亦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再是孩子们是否有学上的问题,而是在特殊的成长环境里,诱发出的教育、安全、心理等问题,研究如何避免减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让其群体健康阳光的成长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与规模

学术界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广东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据2013年全国妇联公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其中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约150万,主要分布在广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茂名、梅州、肇庆、汕尾是四个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级市。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以及越轨和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宏观上我们从城乡差距入手,微观上从父母的外出与监护人责任进行分析。

宏观上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差距大是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粤北粤西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低,基础建设较差,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这造成了农村的就业机会少,工资低,无法满足农民工就业需求,迫于生活的的压力,农村劳动力只能到城市需求就业,而他们的子女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微观上留守儿童父母在照顾子女与经济收入间的取舍,是造成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凸显的直接原因,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和剩余精力去关心子女的生活,不能及时察觉和关注子女的真正需求以及心理变化,另一方面,据调查,广东留守儿童中近1/3是采用隔代监护,隔代监护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照顾过分溺爱,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成长。

三、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具体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缺失对其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行为上的影响也有心理上的影响。这些影响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教育安全、心理情感等三个维度的成长问题。

(一)基本生活问题

在儿童的成长阶段,家庭对其承担着养育和教育的功能。父母的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不仅仅是少了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更是少了生活上的照料、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受家庭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孩子的照料只管温饱,忽视儿童健康饮食的营养搭配。有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造成营养不良以及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教育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成绩低下,沉迷网络、电视,据羊城晚报的报道,粤北农村留守儿童中75%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这主要是监护人缺乏对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导致儿童在学习动机和行为习惯上出现问题。除教育外,安全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家庭结构松散,监管不力,儿童的思想单纯,辨析能力弱导致了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频发,如2014年1月在广东高州,留守的三姐弟在村里池塘溺亡。广东省教育厅数据显示每年有数以千计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其中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

(三)心理情感问题

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情感形成的关键期。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缺乏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2008年广东留守儿童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被访留守儿童存在自我意识水平低下。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儿童时期留守的经历以及期间的心理发展间接地影响着这留守儿童的一生。

四、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对策与启示

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纷繁复杂,究其原因是在于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打工,家庭结构的解体造成的,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进程务工,但是通过留守儿童的其他社会系统的努力能够避免和改善一些成长问题。

(一)改变外出务工方式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留守儿童父母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婴幼儿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务工,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务工。同时在务工期间,多与子女进行电话上沟通,跟进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增加回家频率,多进行亲子互动交流,使父母缺席状况将到最低。

(二)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减少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关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监管整治力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让校园成为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三)引进社工服务

在农村留守儿童极为聚集的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引进社工服务,建立留守儿童社工服务中心,由具有专业素养的社工为留守儿童建档,提供长期的服务,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研究分析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对于广东农村人员的素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如若留守儿童的问题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广东经济竞争力的稳固。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2]刘成斌,吴新慧.留守与流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向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1):35-41.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有关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三个基本要素方面,能够基本达成共识的是“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的孩子为留守儿童。而关于儿童的年龄界定和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则基本没有达成共识。

1.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表现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

1.1安全问题

就留守儿童的安全而言,研究结果基本上都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威胁。由于亲子分离,留守儿童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使其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二是留守儿童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三是留守儿童存在由于监护权的缺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1.2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失调,二是学校教育乏力。许多农村学校教师由于教学负担较重,无暇关心留守儿童,对他们采取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想怎么便怎么”的管理策略,更放纵了这些学生的行为。

1.3心理健康问题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人格与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已经存在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攻击型,体现为动辄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第二类为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

1.4品行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品行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出现品行问题,如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严重者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2.1直接原因

2.1.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结构不健全妨碍儿童的社会化,再加上家长片面认识家庭教育,最终导致亲情缺失。而且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家庭结构不健全、亲情缺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如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长时间缺少交流与沟通,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感情逐渐疏远等。

2.1.2学校教育问题

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存在诸多缺陷,如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制度性安排;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1.3农村社区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缺失和农村社区不良风气造成了对留守儿童在校外社会生活的教育与监护实际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这就为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2.2根本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发挥关键的作用,包括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与户籍政策、社会文化、“三农”问题及其衍生物——农民工问题在内的诸多因素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2.2.1“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相应隔离制度的限制,农民工无力承受让子女进城生活、接受教育的负担,只好让子女在远离自己打工所在城市的农村家乡“留守”,这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

2.2.2农民工问题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农民工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束手无策,根本原因是他们本身也面临着种种自己难以解决的生存问题。

3.对策

3.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对策

如前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部分,也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它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物。这是中国特定时期的历史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承担,尤其是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应提前发现问题并制定前瞻性的政策,做好应对的具体措施。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彻底改革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二元经济体制与户籍制度。

3.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阶段性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治本的难度非常大,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治标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可以阶段性地、逐步地、理性地、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实现最终目标。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标本兼治。治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

3.2.1发挥家庭的功能

切实加强家庭的监护与教育,如尽量加强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交流,鼓励留守儿童自强不息。

3.2.2发挥学校的功能

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如建立留守儿童卡片,有事多和父母联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转变教育理念,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学校应当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

3.2.3发挥社会的功能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务工子校;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的优势缓解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压力。

4.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受照顾权受到损害,他们生活的质量下降,劳动负担加重;其次,生命健康权受到威胁,农村医疗缺乏保障,他们患病时无人照料,易受到人身伤害;第三,受教育权难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辍学率增长;第四,发展权受到威胁,他们的心理、性格容易产生障碍、引起道德失范;最后,参与权遭到忽视,他们人微言轻,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意见常被漠视。

可以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立法保护包括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制定完备的《留守儿童监护条例》,规定委托监护制度、监护人监督制度和国家监护制度;执法保护包括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动态保护网络、加强政法部门执法力度;司法保护包括建立留守儿童代表人制度和适用特别的少年司法制度。

参考文献:

[1]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84-2086.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创造更多的收益,许多农民开始进城打工或者到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寻求新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条件,许多农村父母一方或双方纷纷离开农村进城打工,而他们的子女因为学习不得不留在农村,这就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教导,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他们的性格、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1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

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照顾的,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监护人疏于对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管理,没有及时督促他们学习,再加上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经常出现不及时完成作业或者做作业不认真的现象,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相比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家庭教育,学习成绩平平,辍学率高。

1.2初中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严重。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与关爱,许多初中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不能与父母及时、充分地沟通,留守儿童的一些想法很难充分表达,并且在与同龄人交流、沟通时,由于一些原因,他们的想法不能及时疏导,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其次,留守儿童都面临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的问题,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与肯定,这就使留守儿童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性格冷漠,有的留守儿童还缺乏自信;最后,由于一些外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体现在金钱方面,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的生活费充足,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因而与孩子缺少沟通,这就导致留守儿童自私任性、叛逆冲动。

1.3初中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多,安全意识差。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吃住问题,而疏于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这就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在初中时期,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很容易受到一些新鲜事物的诱惑,如果不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他们很可能会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例如逃学、打架斗殴,甚至吸毒、等。此外,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安全教育,留守儿童对一些危险事物认识不多,因此对身边的不利因素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使他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

2.解决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2.1政府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农村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在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除了加大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外,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净化初中留守儿童的生长环境,使他们不受网吧、游戏厅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让他们专心在学校学习,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

2.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因此,为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应担起大部分重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懂得利用社会力量,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建立起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在教会留守儿童知识的同时,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分辨事物的好坏。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担当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最后,学校在开学初对留守儿童家庭住址、学习情况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建立相关档案,时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以便于对每位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地解决。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各种方法发现留守儿童的优点,并及时对其进行夸奖与鼓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

2.3社会各界帮助家长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7

(广西博白县水鸣镇上庄小学培贵教学点537629)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了解、掌握本镇“留守儿童”的数量情况、分布情况以及教育情况,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寻找妥当的解决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分发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在面向小学生的抽样调查而分发的1000份问卷中,共回收950份有效问卷。通过大量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本镇,“留守儿童”基数较大,在受调查者中所占比例很高,他们的教育问题、心灵健康问题岌岌可危。

关键词留守儿童;面临问题;解决建议;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亦或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因素导致水鸣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质量而涌向了沿海的发达城市,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

根据此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束于2010年10月13日,历时63天),在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90%,14.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85.7%的“留守儿童”则是父母同时外出。父母同时外出的“留守儿童”中,90.4%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9.6%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在这个落后的小镇里,“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等问题成为水鸣镇政府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这群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方向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因缺乏正确的引导,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正逐渐偏离正轨……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①疏于照顾,人身安全无保证

“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落实不严格。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自我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群体中,位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高居第二位的则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②与他人缺少心灵沟通,导致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被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③成绩欠佳,无法正确认识学业的重要性

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20%的学生成绩较差,15%的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0%的学生上学经常迟到,45.6%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

④“留守儿童”经常说谎,面临道德危机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溺爱。

31%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留守儿童”有过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⑤法律意识薄弱,违规违纪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中有22%的人沉迷于打游戏,30%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①父母不离家,孩子才不苦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根本之策还在于从法律上加以保障农民的权益。现在如果只让农民种地,改变不了农民收入少的问题,改变不了农民穷的命运。只有农民在农村收入有保障,他们的子女才不会饱受离别之苦。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头疼医脚”,从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顽症入手,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②学校多关注,孩子才温暖

父母的远离,监护人知识水平的有限,使得学校成为了“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儿童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学校的环境氛围无疑成为了攸关“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的重中之重。但令人堪忧的是,现下的学校环境,特别是农村里的小学,环境安全性的建设尚无法达到理想的地步。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在环境安全性方面的建设投入更大的力度,加强学校内部及周边的安保力度,严肃安保气氛,谨防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渗入到校园中,以确保儿童纯洁的心灵不受玷污。更重要的,则是严控防范社会上的暴力因素危害到校园中的学生,以确保儿童的人身安全。

③教师贴心关怀,孩子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则是心灵关怀的缺失。在本次调查中,就有将近99%的受调查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哭了,父母的远离,导致儿童精神上最主要的支柱分崩离析。在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则是引领学生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社会上的诱惑太多,儿童的是非分辨能力还不强,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分辨是非,抵制诱惑。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迅速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变化。比如,哪个学生突然变得孤僻了,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应该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学生走出阴影,走向健康。总的来说,教师应该努力演绎好良师益友这一角色,使师生间能够互相信任。

④社会尽心尽力捍卫校园安全

在农村中,因安保措施的尚不完善,社会上的不良因素还不断侵扰校园。在本次调查中,就有超过50%的学生坦言曾受过人身伤害或害怕受人身伤害,所以社会必须加强对校园的保护力度,尽力排除校园内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因素,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还师生一个温馨的校园。

在制度设计面前,“留守儿童”——一个缺乏话语权的阶层,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方式,提醒着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被梗堵的危险。欣喜的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是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各级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就现下形势而言,我们教师、学校竭尽全力付出的,对于“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而言,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今天,我们寻找典型、呈现苦难,除了重温“留守儿童”的困境之目的外,希望能够引起“我们能做些什么”的反思,更期望这种反思能够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1.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方师范大学。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8

关键词:初中教育;留守儿童;安全感;初中生心理;班主任管理

一、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意义

近年来,留守儿童尤其是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因为他们集留守儿童特征与青春期少年特征于一身,就有复杂性、敏感性等特点。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其内心应该是极其脆弱的,情绪化、患得患失,极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身心缺乏安全感等,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教育界人士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问题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甚至出现过分夸大的问题,以至于使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成为“弱势群体”,从这个方面来看,这种观点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很有必要结合自身班级管理经验,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特点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的照顾,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的内心情感更加复杂,就更加值得我们去探索。

(2)安全感

安全感是指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它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的代名词。通常来说初中生安全感缺失有以下几种表现:沉默不语、拒绝交往、拒绝交流、易情绪化、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犹豫不决、害怕竞争等。

2.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特点分析

(1)安全感水平相对较低

在多年初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总体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安全感水平上要低于同龄的其他学生。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缺乏父母的关爱与亲情呵护,同时还要承受着各种负面信息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压力,因此总体上来说,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容易出现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安全感水平偏低的现象,而相对于留守儿童,同龄的其他儿童由于不会接触到这类负面信息,不会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安全感水平上就要相对高一些。

(2)安全感水平与年龄相关

如果说“安全感水平相对较低”是将初中留守儿童与同龄其他儿童进行的外部横向比较,那么“安全感水平与年龄相关”则是以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安全感内部进行的纵向比较。通过我们对个别安全感水平较低的留守儿童进行个案跟踪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水平与其年龄成正相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价值观、人生态度也逐渐成熟,能够意识到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和意义,进而感受到父母正是因为对他的爱护才选择了离他而去,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对父母给予了理解,其安全感水平低的问题也会逐渐消失。

(3)个体安全感存在差异

此外,我们还发现,处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安全感的发展方面存在不均衡的个体差距,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表现不同,即同样是缺乏安全感,但留守儿童的外在表现并不相同,例如有的沉默内向,有的则敏感易怒,甚至有暴力倾向;另一方面,个体态度不同,即同样是留守儿童的身份,部分留守儿童并不认为自己与其他同伴有什么不同,还有一部分则极其敏感,同时安全感水平极低,受留守身份影响大。

三、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弹性发展

正如上文提到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在个体安全感上存在差异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同样的留守儿童身份,部分留守儿童却并不觉得自己与其他同伴有何不同,能够与同龄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弹性发展”。“弹性”的本质是个体在困难情境下的正常发展,这种发展既是一种过程,同时更蕴含着积极的适应结果。从我们的日常教学经验中,我们得出如果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关爱,在家中能够经常与父母沟通,诉说心事,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其安全感水平呈现出上升趋势,进而感受不到自我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安全感缺失是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一个基本特征,但这一特征并不是固有的,如果教师与家长能够通力合作,在社会正能量的帮助下,留守儿童是可以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的,为此,我们呼吁社会在对留守儿童给予关注和同情的同时,不要大肆渲染,将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少年,而是应该鼓励留守儿童正视自我身份,找到自身价值,强大自己的内心,提高自我安全感!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孩子;相关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得广大农村产生了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生长在农村,却因缺少父母亲的关爱而偏离常人的轨迹,因缺少父母亲的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处于法律的边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政策漏洞的表现。现实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需要我们擘肌分理,为保护好、培育好农村留守儿童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最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心理问题

1.安全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监管与关爱,加之家庭与学校间安全监管衔接上存在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对危险的识别与自救能力,被拐卖、溺水、女童被委托监护人犯等事故就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2.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更容易产生焦虑、偏执、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不擅长与别人交流,在某些时候表现得较为怯懦。在遇到困难时,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指导和慰问,使得他们易产生挫败感和孤独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安全感,不轻易信任他人,团队意识较差。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懦弱怕事,没有自信,也不愿与监护人或者小伙伴们交流谈心。另一方面,孩子们缺失了父母的管教变得性格乖僻,行为失范,任性易怒,动辄打架斗殴,甚至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

3.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为隔代照料,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帮助和监督较少,甚至没有,使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太稳定,易走“坡行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祖辈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限制了对儿童学习管理的空间,无法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个人的上进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容易过早地进入社会,被一些不法分子诱使干一些破坏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事,给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隐患。

4.德育问题

留守儿童正置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仅仅依靠祖父母来照顾相当于将孩子置于无人监管状态,而寄养的亲戚们又常常不便于对孩子过于严苛,监护人们也只能在衣食起居方面尽职尽责,在心理及德育方面教育缺失。留守儿童所处的这种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环境对他们道德的培养影响很大,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对其行为的管教和道德的引领,道德方面长期放任自流,导致他们在道德观念、情感、人格和行为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偏差,甚至走向犯罪之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农村的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的增加,进而吸引农村青年在居住地就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劳动力的流动速度,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完善立法,从法律层面上为留守儿童提供制度的保障,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如、蓄意伤害留守儿童等违法行为。以外,还应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并至少涵盖基本生活、照管、教育、医疗四个领域。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提供了政策保障。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最后,要强化监护人的角色意识。在外打工的父母应借助电话或者脑等信息技术,定期与留守在老家的孩子进行沟通。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来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适当地做出引导和鼓励,对孩子某些表现突出地方给予奖励,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3.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正视留守儿童问题。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通过信息登记、走访等方式了解学校内部乃至各个班级内部的留守儿童数量,由有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帮助。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师表,不应该有歧视和蔑视留守儿童的观念,应该尊重留守儿童的隐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班主任应m织好留守儿童的家访活动,正视这些儿童的相关问题,将鼓励和期待渗透到孩子的心目中,帮助他们成长和成才。

4.加强社会的综合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及有关职能部门达成共识,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公平的义务教育政策。国家和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切实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关于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也是儿童受教育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能落实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政策,也能帮助实现城乡经济社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家庭、社会和政府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制度、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让他们保有和同龄人一样的童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生活在爱的阳光下,正如总理所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社会;未成年人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谋生,而还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其中尤其指那些已经到达入学年龄,在学校学习的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见,农村留守基本上是由处于在学校读书阶段的未成年人组成。因为缺乏第一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而其在身体上、思想上又未成熟,故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焦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据相关报道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十分悬殊,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49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大幅度低于城市居民。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为2185元,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182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达到3.29∶1。目前这种经济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中。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不同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条件。以追求经济为目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不说他们无法照顾孩子,就是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问题。因此,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本身就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经济条件,而来到城市谋生的他们,不可能再用高昂的经济代价,将孩子带在城市上学,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当然,也有一些来到城市,很快适应城市节奏,用自己的本事,在城市站稳脚跟,在经济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经济条件大为改善。他们也想将子女带到城市读书。但是我国城乡存在着中国特有的“二元结构”问题,尤其是二元户籍制度。这种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即农民虽然可以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市定居的权利,而是实行暂住证制度。而根据《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来到城市务工的家长们者必须缴纳较高的借读费和学杂费,才能让孩子在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不但是经济上的原因,本身也是一种人的地位的不平等。这也客观上促进了更多留守儿童的产生。

此外,最近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由于国家对高校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政策,而是自谋职业,导致一部分高校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经常发生,而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因此产生。农民挣钱本来就不容易,从小学到大学,往往一个农民家庭要承担十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巨额的借贷,一个农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问题。但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一旦产生,其影响直接是整个农村地区对教育的信任问题,几年前,农民孩子上大学看做是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最好途径,而如今,将其视如粪土,一个大学生一个月的收入甚至不能和邻家在城市打工搬砖的孩子相比,甚至还要低,那么这将是震撼的坏消息,读书无用,到头来还是去打工,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家庭显现。这导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放在心上,认为,让孩子认识几个字,等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学点手艺混饭吃,既节约教育成本,也不用在如何教育的问题费尽心思。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各种调查,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资料显示,当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2300万左右,其中87%分布在农村地区,高度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海南等省,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而《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我国2009年流动人口达到2.11亿人,其中14岁及以下儿童占20.8%。由此可见,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是一数量庞大的群体。

目前,有三种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是“典型留守儿童”,即出生后,基本上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学校接受教育,虽然偶尔也会到父母工作的城市去,但是基本上是探亲性质,在城市生活很短暂,就又回到了农村。另一种“游荡型留守儿童”,即在父母刚外出打工时,孩子留在农村家乡,在城市站稳脚跟后,就把孩子接到城市,后来又由于种种原因,如工作变动或收入减少等,孩子又被送回农村老家留守的儿童。这类儿童中甚至出现多次往返城市乡村的现象,故而我们称之游荡型留守儿童,即曾游荡与城乡之间的留守儿童。还有一种“返乡型留守儿童”,即留守孩子出生在城市或者父母一出生就被带到城市,在城市长大甚至接受了幼儿、小学教育,但是后来又回到农村老家读初中的儿童。这三种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面临着不同类型的问题,但是基本问题都类似,目前研究最多,就是“典型留守儿童”。

三、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是未成年的在校学生,他们本身因为身体上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上正处于受教育时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还很不成熟。而他们的监护人有大多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其他亲戚,要么是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要么是肯本不关心他们的成长,所以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教育令人堪忧,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康,学习成绩欠佳等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隔代监护,即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监护人一般只限于满足留守儿童物质生活上需求,吃穿不缺就行,很少注意在思想上教育留守儿童,造成他们在行为习惯等方面较为任性。而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将孩子留在家乡,内心有一种用物质来补偿他们的潜意识,于是在金钱等物质条件上,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养成了留守儿童在生活铺张浪费,不知道节俭的习惯。而如果监护人再不加以约束,留守儿童就很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这些生活习惯的形成将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生。此外,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陪伴,而变得胆小、懦弱和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存在障碍,表现出明显地缺乏自信。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无法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当然一些留守儿童因为自己很小就要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因此锻炼了自己的自立行为,留守生活对他们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培养了他们的独立自主等性格。但是对他们来说,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在照顾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因为这些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身体状况一般不是十分理想,要么是有季节性的疾病,要么就是患有慢性病,需要人长期照顾。这就导致另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照顾自己的监护人。这样就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过早的承担起来自己的社会责任,使他们不能专心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首先。造成他们习成绩欠佳,且不能遵守学校的纪律,存在不按时上课,经常逃学等问题。其次,由于需要照顾自己甚至是自己监护人生活,使他们不能专心学习,而这些又成为他们不学习的借口,在心理上也出现了厌学情绪,因此留守儿童辍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难以保证。

其次,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又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管,农村儿童的安全很难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