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十篇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十篇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7:45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1

积极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到城市打工,由于条件限制,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中小学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显著,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当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过分地关注和渲染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诱发了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忽略了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健康儿童的事实,忽略了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积极潜能,阻碍留守儿童的积极评价。所以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主观层面,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佳;(2)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3)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体现在:(1)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发掘和利用它们,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2)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1)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2)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

参考文献

[1]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1(10).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安顺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近年来安顺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缺少正确的引导、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关爱、在课程学习方面缺少充分的辅导,严重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安顺市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组在2015年9月至12月间,到全市6个县(区)、12个乡(镇)和22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选择的调查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段为7~14岁,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概述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以教育心理和社会心理领域的成果居多。如:江琴[1]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概念,这一概念早已被心理学界所应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研时,认定这一群体的心理弹性与其家庭状况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特别是父母在家及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在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此外,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频率、不同的照看群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弹性。当然,学校对这一群体的额外关注以及有效的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张文诺[2]指出: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制度性孤儿”,在心理、生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现行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帮助十分有限。邹先云[3]、张国洋[4]提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缺乏力度和可持续性;政策机制缺乏激励和效果,这导致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成为弱势群体,事实上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应该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整个农村儿童群体教育问题都需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引导多方利益群体来改善。季彩君[5]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缺乏良好的教育软硬件环境和基本心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最大、最无辜的弱势群体,也是谈到社会公平问题时必须面对的一个短板,按照教育公平的思想,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教育支持体系,是有效的解决思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通过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获悉,农村学校各种教育资源较为匮乏,而留守儿童由于处在“留守”状态,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其教育出现了滞后现象。虽然在留守儿童中还是有一极小部分成绩优秀,且不受父母外出的影响的学生,但这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中的特例。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较落后,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据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的调查显示,由于从小疏于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50%的“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作业,有7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下滑,8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绩较好的仅占2%。西秀区旧州镇某完小有“留守儿童”206名,其学习成绩差的182名,其余24名成绩一般。平坝县夏云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主要学科成绩仅在30~40分。2、缺少心理沟通、性格存在缺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关注,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心理沟通,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有心事时,他们通常首先选择同伴,其次是教师,再次才是临时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学习压力、社会交往等方面常常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常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此时,他们需要一个可信赖的、能给予其关爱和帮助的对象来进行倾诉和正确的引导。但是因为和父母分离,不能与父母及时良好的交流,而临时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的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一旦这些心理疾病形成,要矫正就比较困难。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3、行为道德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一般很弱,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导致产生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他们总有一种被别人欺负的感觉,与人交流,相处的时候总是保持警惕,对别人充满敌意,小事也会计较当真,容易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逆反心理。正是由于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之间这种特殊关系,导致出现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思想:只要他们不致于发展到触犯法律,不惹出“大麻烦”,其他无论大错小错监护人都懒得去纠正。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有些留守儿童不听劝导,分不清事物的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例如:组织纪律性差,经常迟到、早退、缺旷,违犯校规校纪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活习惯差,说脏话、粗话,抽烟喝酒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上网成隐或沉溺于网吧,钱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据平坝县一些学校反映:留守儿童早恋现象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监管不严,一些留守儿童接触了一些不良书刊或网络图片、视频、音像制品等,因年龄太小无法抵御诱惑,致使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行为上走上岐途,甚至违法犯罪。普定县某小学生,从原来的“三好生”变成了差生,行为上从优秀学生变成了后进生,他时常拉帮结伙,夜晚到处东游西荡,甚至放火烧教室门等,还经常邀集一些学生看光蝶以及经常逃学等。紫云县火花乡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有打架斗殴经历,有15%的有破坏公共财物和偷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些行为和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缺位由于家庭主体———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因为儿童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辨别是非的意识,所以,此时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令人满意。对正处在成长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力并抵制诱惑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父母的监督是一个影响学习意愿的关键问题。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弱,家庭学习奖惩机制基本废弃,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意愿,但长期在家庭教育弱反馈环境下,学习热情的衰减是无法避免的。2、隔代老人监护隔代老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由于思想认识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这一群体远不能起到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的作用,在留守儿童学习辅导中起到的作用更加微弱。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如果担负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责,由于年龄偏大,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教育手段和行动能力远不及留守儿童的父母。祖父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中重养轻教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年龄相隔较大(一般在40岁—50岁之间),老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有差异,导致沟通交流不畅。老年人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教育政策和学校教学规律基本不了解,也很难对此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些都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被动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长此以往导致他们不学无术。3、学校和社会力量缺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仍然处在教育部门主导的状况下,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人(通常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重视程度,而缺乏应有的机制。第一,缺乏以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的机制。教育部门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中,通常采取在上而下的方式整合资源,开展行动,农村留守儿童只是单方面的受益者,对这些行动只能被动接受。政府部门在对农村人口的关注上,存在着重视农村青年劳动力而忽视农村老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对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缺乏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大多控制在政府教育部门手中,农村社区村级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缺乏相应的资源,而政府资源基本不能直接分配给社区组织,导致他们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第三,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行动中,缺乏表达他们自身需要的相应机会,这便决定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而在现行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架构中,农村社区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而对政府部门资源上的依赖性则决定了他们更多地采取“等、靠、要”的策略。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不能自发地、主动地将农村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实施效果也未能纳入到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范围中,致使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行动中缺乏实质性的参与。

四、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资源共享机制。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将零散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首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中,加强资源共享,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投入,减少浪费,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果;有利于部门间优势互补,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合力,不断壮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队伍。其次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基础教育、身心健康、农村科普、法律服务等方方面面,在整合各部门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为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新的载体,为部门转变作风、树好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部门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平台。资源共享也是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中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第三、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动员的激励机制。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组建由党政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基层村、支两委。切实明确每个“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并督促其认真履行监护职责。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托管中心,对处于无监护状态或监护不力的“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加强宣传力度,使公众树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对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行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优惠和奖励。其次,要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我国农民相对分散,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工作,不可能单独面对每一个农村家庭和每一个留守儿童,需要一个中间媒介进行沟通和协调,而农村基层组织能够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使社会动员机制在留守儿童与社会力量之间得到有效的连接。要组织动员农村各种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农村的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文化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及农民合作社等要积极配合社会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活动,积极落实具体工作,做好规划和协调,使社会的投入能取得最大效益,还要通过民主监督,使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作者:马微微单位: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江琴.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78-181.

[2]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21-23.

[3]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47-50.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使得孩子与父母无法共同生活的年龄不满14周岁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格内向柔弱。留守儿童从小就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他们的监护人与父母的亲疏不同,当儿童遇到一些困难时总会感到无助,长此以往导致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2)自卑孤僻。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作为自己的依靠,他们在父母外出务工时常常会感到失落,容易产生自闭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问题严重的留守儿童甚至会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上进心。(3)心理扭曲。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总感觉别人会瞧不起自己,斤斤计较。当自己出现思想困惑时,无人倾诉,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下,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自律意识不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监督,他们基本都处于隔代抚养状态,一些祖辈对儿童过于娇惯,缺乏管教的能力,难以形成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道德情感培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意志薄弱,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规违纪的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利。想要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不断加强家庭教育。(1)家长如果想要进城打工,应当在充分考虑子女问题后再做决定。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家长的引导性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若是父母要进城打工,最好让孩子一并跟随,由此可使儿童在父母身边得到好的教育。(2)父母应当与子女多进行交流,争取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通个电话,可以在电话中和他们谈心,对子女的心理和精神需求o予关注,从而使他们远离心理问题。(3)父母应当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主动联系,借此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心理问题,以便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

2.加强学校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学校在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必须加强学校教育。(1)学校可以让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问题,使儿童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2)学校应加强德育,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演讲比赛、名人成长轨迹报告等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3)学校应当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当成重要内容来抓,主动承担起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责任,如可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咨询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辅导,消除他们不良的心理因素。

3.发挥社会力量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这一特殊人群可以健康成长。(1)应建立健全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并对工作方式进行创新,通过网络通信手段和个人媒体平台开展相关活动,如家长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给留守儿童最大的关爱。(2)应不断加强大众媒体的宣传,借此来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如媒体可对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进行大力宣传,帮助他们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更多社会组织的建立,从而为更多的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3)建立农村社会教育监护体系,可以为留守儿童选聘义务监护人和辅导员,并引导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专长,使其心理能够获得健康成长的机会。(4)应加强村镇文化建设,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的清理、整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带来重大的影响。为此,必须调动起家长、学校、社会的力量,形成协调合作的教育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呵护,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月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及其对策研究:以云南保山L区两所乡村小学为例[D].云南大学,2013.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体育参与

中图分类号:R6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5-0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且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我们体育工作者可以从体育学的视角,对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体育手段、体育方法等体育功能与教育途径对这种特殊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与改善作用。

一、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现状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性格孤僻不合群。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具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某段时间里不爱沟通、不愿和他人交往、性格抑郁封闭,具有焦虑与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产生羡慕非留守儿童的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和扭曲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抵抗思维严重。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转变或偏移,道德意志薄弱。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儿童尚未具备自律道德的能力,在这一时期就需要外界的帮助,那重要的就是外界给予的帮助是否起到教育的作用。

2.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通过调查,得到数据利用Bmi指数来评定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程度。调查结果见表1:

注:Bmi指数越高,说明体质健康程度越差,两组差异在1%以上为差异显著。

表1充分说明,普遍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在辽宁省特别是辽西北和辽中地区差异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辽东半岛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促使外出打工人员较少。在调查中也体现出辽东半岛的留守儿童相对数量较辽西北和辽中地区较少,所以辽宁省留守儿童问题重点在经济欠发展地区。

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问题的情况如下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的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

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通过调查得知,辽宁省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完全没有普通学生的体育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项目。农村还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又都是靠双手劳动获得收入,那么繁重的农田劳作,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因此留守儿童基本就丧失了家庭体育的权利。

2.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师资概况。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学校调查表明,有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应有的事业心。更多的体育教师缺乏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进取心,应该体现出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作风,教学中要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规范教学,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日常工作中“不拘小节”,作风严谨。在工作业务上,以学习新课程改革为工作契机,发扬创新精神,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创新场地规则,发明实用器械。创新教法,更新教学内容。

3.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形式。调查显示,学校体育设施紧缺,除了单双杠以外,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体育设施,在玩的过程中,留守儿童显得特别被动,有时没有得到同学的允许,只能在一旁观看,这样对留守儿童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的体育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也有现在流行的滑板、轮滑、呼啦圈等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富裕,温饱都是问题,更不用说玩了。

三、结语

辽宁省农村还有十几万留守儿童,是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运用体育干预,通过体育教学手段,消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体质,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玉军等.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理论[J]青年探讨.2005(6)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5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6

调查结果显示,我县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水平偏低,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存在价值感的留守儿童占28%,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和存在价值感的留守儿童占64%,没有生活目标和存在价值感的留守儿童占8%;对于自杀这一选项,7.2%的留守儿童回答“曾认真想过”,1.3%的留守儿童回答“自杀是一种解脱之道”,91.5%的留守儿童回答“从未想过,也不会考虑”。在“我的生活是否有目标、意义”这一选项回答“否”的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另外,从调研结果中还发现,留守儿童的生命意义感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并没有差异,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其生命意义感都偏低。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普遍较低,这与他们年龄有关,但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却有寻找生命意义的强烈动机。

从与监护人的访谈结果中发现,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情感教育。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家长在跟孩子有限的电话交流中主要询问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而极少涉及对孩子情感、心理教育的话题。二是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对孩子的亏欠心理和补偿心理,从而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愧疚感。三是部分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顾,他们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身上的缺点、不足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引和纠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这些家教观念的偏差致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难以涉及到孩子精神和意义层面的教育。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学校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教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对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给予引导。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村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大多是围绕着学习问题,很少关注他们留守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给予他们一些心理上的抚慰和鼓励,有个别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抱怨多于关爱。一位初三的农村留守儿童说“我们老师只是抓我们的学习,其他方面基本不管,对学习好的学生很关心,我们只有犯错误的时候,才找我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也比较难以获得教师对他们心理上的抚慰和关爱,造成了他们精神世界引领上的缺失。

“留守儿童”原本是一个从人口学角度做出的对某一个人群听界定,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只是用于标明这些儿童的人口学特征。然而在本研究的过程中,在笔者所走访的缴乡镇、学校、村,“留守儿童”似乎已不再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不少人在提到留守儿童时所给出的界定是“不听话”、“难管教”、“品德差”等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描述——留守儿童已经逐渐被标签化了。从与学校老师的访谈结果中发现,他们对留守儿童群体却有着极为相似的评价:在生活方面,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上网、打游戏现象比较严重;在性格方面,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关怀,比较冷漠、自私,打架现象比较严重。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被这个标签所影响的留守儿童内心极易受挫,变得情绪低落、自卑自弃、孤辟离群,公众的标签和污名降低了儿童的自尊、甚至会掠夺了他们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不少是在误误解、被歧视之后才自暴自弃、诱发种种不良行为的。这就间接导致这些儿童对生命使去应有的尊重了。

对于留守儿童,他们需要的是关注和关爱,并不是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评价。为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的质量,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也为增强留守儿童应对挫折的能力,预防留守儿童出现自我伤害、自杀或伤害他人行为。在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提升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工作建议后,并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提升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的根本之计就是开展生命教育,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学校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的生命教育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生活处境发生改变,亲子教育缺位,缺少心理上的支持和关心,容易陷入孤单、孤独等消极情绪体验之中,所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在情感和精神上更需要生命关怀。

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教育的关键。把生命教育列入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依托各级教师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有关生命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基础培训,引导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出发,将生命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多关心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健康,提高广大教师的健康水平,让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成因;对策

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行户籍制度、义务教育等制度的产物,是我国农民工问题乃至“三农”问题的孪生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建成问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约2000万人;2008年全国妇联调查表明,已经超过了5800万人;而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已达到6100多万人[1]。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度逐年提高,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但是,近年来频发意外死亡甚至自杀事件、女童事件、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特别是今年春节前安徽9岁留守儿童自缢身亡事件引起了强烈反响,总理春节期间专门来到陕西商洛山区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家庭,白岩松在央视一套“新闻1+1”栏目做了关注留守儿童专题报道,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三留守”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课题组去年对宝鸡市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调查情况,谈谈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相关问题。

一、宝鸡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基本情况

宝鸡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宝鸡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BJSKGH―201311)课题组,对宝鸡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有代表性的岐山、凤翔、扶风和陇县等4县10个乡镇15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访谈、跟踪观察等形式的实地走访调查和评估。结果发现:1034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647名,占62.57%;小学阶段占在校生总数的60.31%,初中阶段上升为64.71%;留守儿童父母亲一方外出打工比例为71.6%,双方比例为28.4%;监护类型以单亲抚养和隔代抚养为主,单亲抚养占61.8%,隔代抚养为29.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52%,非留守儿童41%。可见,宝鸡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父母外出打工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安全、道德行为养成和心理健康水平。

对“遵守校纪”、“课堂违纪”、“参加集体活动”、“考试作弊”、“撒谎”等指标的道德行为问卷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水准和一般少年儿童道德行为水平基本吻合,但留守儿童产生不良道德品行的可能性增加、很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对“你和父母电话沟通中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的回答得分排在最后的项目就是“思想道德”,仅占6%。可见,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远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这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最为典型的是,在与一中学校长访谈交流中发现,该“留守校长”带领着一帮“留守教师”教着一群“留守儿童”的“留守教育”现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总体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思想品德、法制意识、身心健康、行为习惯、个性养成等多个方面。

1、思想品德教育弱化,理想信念模糊不清

受经济条件和环境影响,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对基本国情、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一知半解,认为这些离自己遥远,更谈不上理想信念、“三观”“小康”、时事政治等。亲情缺失导致情感淡漠,金钱补偿导致享乐思想侵蚀幼小心灵,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

2、法制宣传教育欠缺,法律意识淡薄不强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接受语文、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极少接触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等,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自身及家人的合法权利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极容易形成不良倾向。

3、心理健康教育缺失,人身安全保障不力

隔代监护甚至无人监护,使得留守儿童自卑孤僻、冷漠抑郁、自私自闭,甚至有被遗弃的想法,畸形思维产生不健康心理。缺乏疏导矫正,极易出现心理疾病,直接影响到日常行为,在学校或者集体生活中容易出现行为失控,有些会选择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自杀,而且易受不法分子的利用,加之一般距离学校较远,在上学途中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这就使得留守儿童尤其是女孩子容易受到侵害等事件的发生。

4、行为习惯养成不良,个性自私孤僻冷漠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教育,加之隔代监护人因为体力和知识的原因,加之长期的亲情缺失,性格上孤僻怪异、合作意识差、情感冷漠、缺乏爱心,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使得留守儿童坏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有效的纠正,处事上不能分清好坏是非,容易养成撒谎、脏话、偷盗、打架等道德上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经济贫困、家庭教育缺失是基本原因

留守儿童的父母到了城市打工以后,主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门心思挣钱,思想上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极少且主要关心孩子的温饱和学习成绩,孩子身心健康成为死角。隔代抚养、单亲抚养存在文化背景、认知结构、思维方式、情感依托等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心理摩擦、人格冲突。留守儿童也存在自卑、信任等自身问题。

2、社会环境影响、关爱关心不够是重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基本处于真空和自发的状态,地方政府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农村最基层的集体组织,各级村民组织和社区缺乏有效的帮扶措施;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充斥农村,有“乡村沦陷”之说;社会传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相对较多,正面影响力不足,先入为主的“问题儿童”成了留守儿童的代名词,正确的自我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难以形成。

3、政府制度制约、政策体制缺陷是根本原因

受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以及教育体制的限制,留守儿童无法在城市学校就读,农民工也没能力带着孩子走入城市。只能在农村学校接受较少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农民工把孩子带到了城市,也付不起高额的就读费用。而打工子弟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缺乏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甚至把留守儿童的思想向不好的方向引导。

4、学校普遍重智育轻德育、强调“素质教育”实为“应试教育”的现实状况是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

“升学率”和文化课成绩是学校和老师更为关注的要素,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开设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班会也常常被老师占用,一些德育措施更多的则是放任自流。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德育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安排负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的教师。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教育机制,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既没有相应的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也没有设置相应的教育机构,更不用说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保障机制[2]。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优化教养方式,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基础教育的责任,在“情感”上加大暖心力度

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改变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观念,不要溺爱孩子,改变只注重成绩不重视思想教育的错误观念,积极加强联系沟通,增进亲子感情,改变务工方式,寻找合适的监护人,要认识到父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使孩子的思想从根本上健康发展,这也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环节。

2、构建良好社会环境,社会各界唱响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曲,合力发挥社会影响力,营造好氛围

社会环境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要共同构筑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社会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政府服务、儿童自我教育五位一体,互补共生。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3、发挥政府的管理、监督等主导作用,加大教育投入,调整人口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加大对打工者子女学校的扶持力度

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切身利益,保证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顺利进行。

4、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做好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角

农村中小学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农村中小学校应该建立并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监测;农村中小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校应该完善寄宿设施,加强寄宿制管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指导;学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在承担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时,必须做好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工作,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5、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调控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发挥自身主体作用

(1)加强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会认识自身存在哪些良好的或不良的个性特点,从而自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这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发展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2)要指导、督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教育现状,从法律、制度等方面考量,建立健全家庭主“情”、社会主“唱”、政府主导、学校主角、留守儿童主体的教育机制,形成合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心理健康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目前2~6岁的“留守儿童”占幼儿园幼儿总人数的14.0%,其中,55.5%的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6.5%的留守儿童是母亲外出,38.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44.4%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7%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那么,留守儿童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又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呢?

1 建立留守档案

在开学初,幼儿园各班级通过填写家庭联系册、家庭问卷调查、家长会、家访以及其他途径掌握了解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从中再筛查出留守儿童对象,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而建立较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我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样式如下:

2 开通心理渠道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从心理上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名声”。社会上有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将留守儿童定义为时代的产物,归纳进“弱势群体”,太多的关注和议论使部分家长存在心理顾虑,以至于在正常与他人交往时或入园之后,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歧视或欺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说自己是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从小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有的是怕老师因为孩子是留守儿童不给予孩子关心或照顾等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家长个人心理上对“留守”的拒绝和对孩子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不太愿意填写老师发放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不乐意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专题讲座,不乐于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游戏活动等。在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尤其以祖辈的这种心态最为突出。

“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那就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考别人的问题是做好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地基础。要想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同理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既会教孩子又会帮助家长,能与家长沟通的教师才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既能同理学生又能同理家长,教师能和家长形成共识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身上所存在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先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入手,从“心”入手是开展工作最关键的第一步。主要策略如下:

2.1 积极开通幼儿、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让大家正确认识留守儿童问题,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后,使教师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科学化,从而有能力建立幼儿园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2.2 沟通是最优先的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络沟通都是途径和方法。日常工作中,教师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利用来园、离园时间、电话的形式、家长会、家教知识宣传栏、网络聊天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亲切地与家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加强心理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园信息,并注意留意家长的性格、心理状况、家教观念等,做到对家长情况心中有数。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感受到集体中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教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传递给家长之后,一般会解开这部分家长的顾虑和心结,向老师敞开心扉。打开了第一个大门,教师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

2.3 关注留守儿童,实施科学教育,落脚点在幼儿,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掌握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教师摸清班级留守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观察了解这些孩子,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孩子个性特征、性格爱好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获得了家庭之外的幸福体验,在和谐的集体中身心健康成长。

3 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智力发展、身体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其他儿童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笔者对黄冈老城区留守儿童调查和反馈的信息,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善于与人交往,不独占、不自私、独立能力强,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智力发展正常,与其他独生子女或非留守儿童并无差距甚至发展更好。幼儿园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鲜活事例,让其他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享这些教育的资源和成功的家庭育儿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借鉴和启示。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的现身说法:举行班级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幼儿园家长学校专题交流活动或举办育儿成功经验交流专刊,让家长主动参与学习;邀请优秀家长担任教育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上课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效果最大化。

4 提供适时援助

“留守儿童”是社会现实,是有别于非留守儿童的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环境、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生活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使不同的孩子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使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援助”策略。尤其是在留守儿童中有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有的明显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

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缺乏安全感等;有的自私霸道如专横跋扈,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等等。而造成这些特殊儿童的原因与家庭环境和监护人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援助”方法,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家长建立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4.1 观念上的“援助”。人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尤其是老年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孩子年龄小,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于是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可怜,对孩子给予无限关爱,把一切事务都包办下来,过分保护和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有的老人从安全原因出发,觉得孩子在自己手上责任重大,万一有什么事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于是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外出玩耍,缺少正确引导。说教、包办、溺爱、过度保护等等。

针对这些家长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家长学校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从理论上对家长进行引导,从为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案例进行剖析。②以年度评选“优秀爷爷奶奶”、“优秀爸爸妈妈”的形式,表彰科学教子的家长。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有科学家教理念,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③教师针对问题、针对个体,采取一对一专门指导。观念上的“援助”是最根本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援助。

4.2 方法上的“援助”。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家访或电话,提醒孩子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经常用电话或其他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是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则要注意弥补另一半亲情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利用节假日增加相聚的次数。有的家长因独自带孩子,缺少教于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教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让家长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导致孩子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有的还可以让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孩子的活动,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学习观摩教师的教育方法。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特困留守儿童;三大困境;政策帮扶

一、构建与完善有关帮扶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政策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但是他们在城市的各种利益和诉求无法得到保障,无法将整个家庭迁移,父母只能将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由孩子的祖父母或者是亲戚照顾,有的甚至是单独留守在家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农民工的衍生品-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可以这样定义,指父母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的一部分,既可以称之为留守儿童,又可以称之为贫困儿童,这些儿童是留守儿童中的弱势群体,这一类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的交叉群体,问题更加的突出,如何做好对这一群体的帮扶工作,对于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三大主要困境”

作为普通留守儿童殊群体,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所面对的困境更加的突出,他们不仅要在心理上承受与留守儿童一样的孤独与无助,更多的还有物质匮乏的自卑感。目前农村特困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物质性困境

首先,留守儿童是的原生家庭正是由于家境的贫困导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简言之,造成留守的原因其实就是贫困,因此贫困成为留守儿童家庭的首要特征。作为贫困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物质条件方面显得更加匮乏。在近几年的留守儿童突发事件中可以得出,限制留守儿童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物质贫困。在2012年毕节市七星关区街头,5名儿童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中毒死亡,即是有这一困境导致的悲剧。匮乏的物质不仅使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谈不上儿童的发展。物质资源稀缺、家务及农活繁重、伪劣日常用品充斥是留守儿童物质性困境最突出的反映。其次,政府可提供的物质保障相对贫乏,社会各界对于特困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加之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地方财政无法给予足够的物质性保障。

(二)心理性困境

留守儿童长期独守在家,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加之隔代教育的弊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被抛弃感”,内心极度的缺乏安全感。[1]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情绪焦虑、心里脆弱敏感。同学或者老师无意间的话语会导致这些孩子心灵受挫,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导致性格孤僻或者性格的不完整性。第二,自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在需要的时候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物质的匮乏及心里情感的缺失,导致这些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三)社会适应性困境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等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随之改变,以实现对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适应。[2]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的外出打工导致其家庭结构的异位,从而造就抚养模式的转变,社会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支持系统,这样的社会环境转变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偏差,最终导致与主流社会发展脱轨。家庭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困境。在对社会的认知方面,由于长期缺失家庭教育使得特困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偏差。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由祖辈抚养,隔代教育问题会在这些孩子身上更加的突出,加之无法享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特困留守儿童在面对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时,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不符合道德法律的行为。

三、农村特困留守儿童政策性的建议

(一)完善国家各级政府制定的留守儿童帮扶政策,并围绕其形成相关的制度

2004年,在教育部召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座谈会”之后,相关的政府部门开始对留守儿童加以关注,相继出台具体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完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帮扶性制度是依据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是保证帮扶工作开展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到帮扶工作中,集合帮扶力。[3],其次,依据2013年国家首次由5部委共同制订《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意见》,转变以往妇联为主的帮扶结构,建立多部门协同帮扶的综合机构。

(二)建立与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经费保障制度

经费分配不足是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短板。不管是在资源相对匮乏还是富裕的地区,在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层面投入的较少,有的地区对此并未关注。就此情况而言,需要建立一项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帮扶经费的保障制度,是帮扶留守儿童的经费落实到实处。首先,对留守儿童所需经费展开实地调研,在此基础建立以中央财政牵头,地方政府财政为辅,加之各类社会力量的参与的经费投入体制。其次,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根据其财政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财政帮扶。可以在地方的项目建设中增加留守儿童帮扶项目,同时在一些特困地区,依据国家政策,设立留守儿童帮扶经费专项点,近年来中央财政也通过设立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经费等来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3]

(三)多重措施并举,补偿农村弱势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功能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导致其家庭教育的长期缺位,随之产生各种问题。因而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来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功能迫在眉睫。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设立“家长”制,主要是由学校的老师或者是企事业单位人员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并且对其工作进行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补偿手段可以有效的弥补家庭功能的缺失。我国实行的较好的地方是重庆市南川、陕西石泉、四川青神等。[4]。二是建设留守儿童住宿学校,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家,通过与老师的交往和同学的交流,来补偿缺失的亲情,使老师的角色和家长的角色统一起来,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目前,寄宿制学校是国家帮扶留守儿童的主要举措,2006年的教育部文件就已经提出寄宿制学校要“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入住”。三是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立各种有效的帮扶机制。如“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俱乐部”、“留守儿童活动室”等等,以履行其家庭教育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留守儿童教育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大一部分农耕地由于城镇的再规划而不断被国家征用。农田被征用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员纷纷涌入各个城市,推进了整个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农村出现了大批缺少父母监管、关爱、教育的孩子,即所谓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接受的文化知识较为贫乏、在生活很多方面,自理仍是问题,此外,他们的是非观仍处于塑造期。在许多留守儿童中,有的留守儿童冷漠、不思进取,甚至作出严重的攻击行为和行为。鉴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则显得较小。那么如何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提高其身体素质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文的写作立足于大量有关“留守儿童”的文本和学术资料,在此基础上,力图做到不停留于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更深入的分析,力争用自己的方法来整理。本文所用文献及学术期刊来自于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电子资源、期刊数据库以及学术网站和信息网站。(2)逻辑分析法。本文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结合社会学、管理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在留守儿童参与体育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结论。(3)访谈法。笔者通过面谈、打电话等方式及时请教、咨询了部分专家、农村体育老师、留守儿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上课情况。刘瀚文在“抚顺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研究”认为:(1)在分组活动的时候往往都是一个人、两个人或者与其他留守儿童一起活动。(2)很少与非留守儿童在一起活动。(3)在体育课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4)不听体育教师口令的情况。(5)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

笔者通过调查家乡附近的留守儿童,发现他们之所以不愿意与同其他同学一起活动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他们会受到非留守儿童的歧视,甚至出现非留守儿童侮辱留守儿童的情况;在分组活动的时候,出现了排斥留守儿童的现象,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处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慢慢疏远体育课,把其当差事来应付。通过观察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体育课上可能会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不听教师口令等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单独活动,甚至会出现不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二)留守儿童参与体育的兴趣状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留守儿童对体育课是否有兴趣,这一现状直接影响留守儿童能否投全身心去参与体育活动,亦或者其能否从中感受到幸福感。在访谈中发现,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较为孤僻,不喜欢团体活动。大多数时候,留守儿童会选择躲在角落里,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在进行一些集体项目时,会尽可能地采取回避,即使其参加活动,其求胜望也较小,他们认为,体育活动索然无味,不参加也罢。

三、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意义

人类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十分巨大,同样地,作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对其健康、茁壮地成长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有以下益处: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尤其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作用更为明显;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

四、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探讨

在访谈中表明,不论是单亲监护、还是隔代监护或者是亲临监护或者是同辈监护,留守儿童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他们多是被动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在其人际交往中缺乏交主动性与积极性。留守儿童的性格多有些不好的因素,例如,自我封闭或自暴自弃;在他们面对困难时,往往缺乏勇气;更不谈不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的完善。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他们处于弱势,他们,具有弱势群体所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例如,压抑感、孤独感等,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发生影响的。

从现实层面考虑,留守儿童在心理康复方面工作的难度颇大,仅凭一般意义上心理学原则所进行的一般性思想教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特殊心理问题。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面临的种种难题,我们需要做以下工作: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这一工作的具体实施,在大多数层面,需用学校生活中思想情操加以陶冶;同样地,我们还需要遵守重要的原则,即,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做到因人而异原则,其最终目的要使留守儿童更好地认识体育对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五、建设性意见

(一)注重研究留守儿童身心特点,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加强留守儿童的体育教学。同时,我们还要把视野放到全社会,即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每个人都能关心爱护留守儿童。

(二)教师、班主任平时应该应当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时常鼓励留守儿童,增加其自信心;正确引导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能够彼此接受,实现真正的融合;同时,每个体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和责任,把“留守儿童将体育课当成自己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身心得到良好发展的课堂”当作其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刘瀚文.抚顺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