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基本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9:06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1

关键词:社区教育;现状;需求;对策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而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需要强力推进的教育提升工程。在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下,2013年8月至11月中旬,廊坊市广播电视大学对廊坊市区,并面向全市11个县(市、区),对社区教育资源状况和居民社区教育学习需求做了专项调查。

一、廊坊社区及居民的基本状况

(一)廊坊市社区情况

1.社区的基本情况。廊坊市共有11个县(市、区),90个乡镇3222个行政村,2007年开始的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大部分农村居民也搬进住宅楼,从分散式向集中式居住转变。县城中村居民已经基本迁入新居,形成较有规模的居住小区;廊坊市区随着城市化建设新建社区建设更是颇具规模,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2.社区设施的基本情况。虽然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社区居委会规模不断扩大,但政府投入相对有限,社区经费普遍短缺,办公、活动用房难以得到较好保证。据抽样调查,市城区38个社区到2013年,与教育相关的基本设施还不够完善。38个社区居委会中,能配齐电脑、空调、电话传真、VCD影碟机的不到半数,能够实现社区服务电脑网络化、有配套文化基础设施、市民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的不到1/5。

3.社区管理的基本情况。在调查的基层社区中,目前专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极为缺乏,全市具备社会工作者专业证书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除极少数社区外,绝大多数社区硬件设施不完善,社区居民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社区管理所需的软硬件设施都亟待提高和完善。

(二)社区居民情况

截止2010年,廊坊市常住总人口近436万,市区人口约40万,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市区居民。市区内不同社区居民构成不同,也显现出不同的群体文化特质。从较大范围看,西小区一带社区高校教师较多,中东部社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较为集中,管道局社区则显现出较为突出的局域意识和特色,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改造后的社区中小企业主及商贩、外来务工人员等更为集中,而新源街道办事处、光明东道街道办事处、北大街街道办事处等负责的小区有很多是村改居社区,居民多为原城中村的人员。

二、廊坊市居民社区教育的需求状况

(一)调查的内容及形式

本次调查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调查以有形资源为主,对社区教育需求的调查包括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社区教育的内容需求、形式需求等。调查的形式包括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座谈调查、典型调查和社区内各有关人员的交流。调查中,随机发放问卷,采用百分比统计处理。通过调研,我们对廊坊地区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和社区居民教育的学习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社区的发展和我市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调查的范围及情况

我们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对我市市区内40余个社区,8个县(市、区)的一些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市管道局老年大学、廊坊市老年大学、市楹联协会等机构和组织进行走访调查及问卷。共发放问卷28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46份,发放人群上到80多岁老人,下到10多岁的孩子,涵盖了各个群体,能够反映不同人群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在调查有效样本中,以城镇居民为多,占总数的66.8%;城乡混合区居民占到总数19.1%;农村居民仅占到总数的14.0%。农村社区的居民偏少,这是本次调查的一个不足。

(三)受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中,女性占51.16%,男性占48.84%;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到60%以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近50%;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占到近20%,各类企业人员占到50%以上;50%以上的受调查者收入水平在1600-7000元之间。总体情况看,社区居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相对稳定,具备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基础。

(四)居民社区教育的现状

1.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社区教育不够普及,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9.4%的被调查者“根本不了解”社区教育。这表明当前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尚未达到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层面。参与者的广泛性不足,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社区单位和在职人员参与率不高。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在职人员工作和家庭压力较大,他们认为“工作忙,生活负担重,没有精力”、“社区没有开设所需的课程和培训项目”等都是影响他们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参加过社区教育中的哪些活动时,很多居民的回答是社区没有什么活动。有活动的社区居民回答主要是参加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活动很少由居委会组织,大多为民间自发组织,参加过此类活动的占被调查者的20%。而在管道局社区情况则有很大不同,那里的被调查者大多认为,活动很多,学习很正规,生活非常充实快乐,大家的精神面貌也非常好。这反映出投入不同、管理不同,教育的效果不同,居民的幸福指数也有很大不同。

2.现有社区活动教育性不足。当前我市社区中所开展的大多只能称为“社区活动”,不能称为“社区教育”。从组织形式看,多数为居民或民间组织自发形成的、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文艺体育等娱乐健身活动。由居委会、学校等政府机构或单位统一组织的活动较少,由市老年大学组织的教育活动规模小,覆盖面窄,管道局老年大学情形好于市老年大学,这样就造成了各社区活动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讲,组织越正规效果越好。从内容看,居民或由民间组织自发组织的主要是娱乐健身活动,教育性不足,凝聚力不够,由老年大学组织活动的教育性和凝聚力明显增强。

(五)居民社区教育的需求状况

1.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旺盛。首先,对于是否有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必要,被访者中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77%,表明他们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旺盛。他们对已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表示了广泛认可,54.3%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教育学习,希望主动参与社区交往和社区活动。其次,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很高,67.4%的被调查者“愿意无偿加入”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居民对社区教育抱有多方面的期待,他们期盼“组织更多不同层次的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渴望就近“开办图书馆(阅览室)”,希望“社区内的教育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其中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社区教育的受益面,加大资金的投入,使教育设施、活动场地更多一些”。

2.社区居民学习目的多样。首先,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目的因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人们对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愿望迫切,渴望通过学习,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调节和优化,珍视生命健康,重视生活质量,关注法律知识。其次,社区居民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体现个性化。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上的被访者中选择艺术类的比例仅次于健康类,说明人们正逐渐从老有所养向老有所乐发展,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再次,居民要求教育服务的实用性。居民要求设立图书阅览室,成立“市民学校”,设立少年、老年活动中心,要求社区中的各类教育文化设施应向社会开放等等。

3.居民欢迎网络教育形式。调查显示,有50.9%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社区教育最喜欢在家学习,网络教育形式被社区居民广泛接受。受调查者中,无论年龄、职业、能否使用电脑,绝大多数居民表示,愿意接受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网络教育形式,希望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这充分表明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三、廊坊市发展社区教育的思考

(一)社区教育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4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投入”。这既表明被调查者对社区教育经费投入能否满足实际需要的担心,也表明他们认为政府应在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目前廊坊市终身教育的工作主体是社区市民学校,但是终身教育并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得社区市民学校在经费、师资、设施上与广大市民的需求不相适应。通过对廊坊老年大学和管道局老年大学以及白家务市民学校走访,廊坊管道局老年大学师资雄厚,学习资源丰富,任课教师都是较为有经验的退休教师。而廊坊市老年大学则因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师资和教学资源落后于管道局,在乡镇市民学校中问题更加突出。

社区教育是公益性教育,因此,要得到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只有政策和经费得到保障,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市民的教育需求才能得到切实满足。

(二)社区教育需要社会的协同努力

有27.1%和16.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自身关心程度”和“社区重视程度”,这表明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以及提高社会(社区)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决定社区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要实现社会的协同努力,需要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做出规划,对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要求。强调整个社会的参与,即社会各个部门、单位、组织及社会方方面面均应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充分发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终身学习的网络。

(三)社区教育需要建立四级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管理网络体系,是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提升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建立设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社区教育管理体系,让社区教育真正进入社区。通过管理网络实现对社区教育的管理与建设,促使社会教育资源对社区居民的开放,形成社区居民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的社会环境。通过四级管理网络建立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起四级管理网络,不仅需要市级政府部门的支持,还必须有县(市、区)、乡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这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动各级政府,实现四级管理体系的尽快建立。

(四)社区教育需要搭建终身教育平台

从市民的实际需求看,我市居民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极为欢迎。从对其他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看,多个社区教育区起步较早的地区均已拥有当地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平台,并取得良好效果。我省唐山、邢台已建成本地的终身教育平台,秦皇岛、承德资金已基本到位,正在积极筹备平台的搭建。然而,当前我市在这一方面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搭建终身教育平台是我市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是我市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

(五)社区教育需要提高管理队伍专业素质

目前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管理人员是社区管理主要力量,也是日后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就当前社区管理队伍的状况看,专业素质急需提高。就全省情况看,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地均已开展起基层社区干部培训项目,对于提高基层社区干部的专业素质,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市也应借助社区教育这个平台,建立我市社区干部培训基地,加强全市基层社区干部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管理水平。

(六)社区教育需要顶层设计

社区教育需要具有现实性、前瞻性和导向性,这涉及到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顶层设计问题。所以,需要市委市政府站在廊坊社会发展的高度,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市民素质发展的要求出发,对社区教育做出规划和设计。调查中所反映的教育需求是居民当前的现实性教育需求,是我们当前发展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我们必须应广大居民的要求实施社区教育,使社区教育走入人们的生活。要进行学习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帮助居民扫除学习障碍,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参与率。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人的要求趋势,我们也要对居民进行具有导向性的思想观念改变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

(七)社区教育需要推进教育公平

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也难以享受到发展社区教育带来的好处。受调查者中的失业或下岗人员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但这部分人群却游离于社区教育之外。当前的社区教育过程中难以顾及此类群体的需求,因此,产生了社区中弱势群体的主观与客观的边缘化问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社会和教育公平问题。原城中村改造社区中的居民,需要完成农民到居民到文明市民的角色转换,相对于其他居民而言他们也处于弱势状态,需要通过社区教育得到更多地关注。我们需要对社区弱势群体体现出“教育关怀”,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补偿性教育培训,以多种途径满足社区弱势群体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终身学习事业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7,(5).

[2]杨燕燕.杭州市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与教育对策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4,(28).

[3]张本波.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需求分析――北京市调

查报告[J].人口与经济,2001,(3).

[4]陈珂.关于厦门市鼓浪屿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的调查

报告[J].成人教育,2004,(7).

[5]郭桔光,戴雯.杭州市依托电大建设社区大学(学院)的

现状与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2

白下区社区教育宣传工作的

基本情况

我们对白下区社区教育宣传工作一年的情况从一个侧面进行了汇总、统计,时间跨度为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统计数据来自白下区教育网社区教育部分和白下区社区教育网。

1.总体情况

由下表可见,一年中,区级社区教育工作信息26条,平均每月均有信息,说明区级层面的社区教育宣传工作抓的较紧,基本能够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白下区下辖的7个街道均有社区教育工作信息上网,可见,每个街道均在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各街道信息数量不等,则反映出各街道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宣传重视程度各有不同。

2.宣传报道的信息数量较多

从表中可见,白下区一年社区教育工作仅区级网络就76条信息,平均每月达到6条多,这一方面对该区宣传社区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市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提供了信息,方便了市民参与学习及组织的各种活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3.开展的活动报道及时、准确

从报道的时间来看,绝大多数信息均是活动开展后,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达到了时效性的目的。报道的信息基本遵循信息报道的几大要素,信息简捷、明了,图片搭配得当,能够反映活动的主要要素。

4.注重重大活动的报道

该区十分重视重大活动的报道,每开展一次重大活动,均安排专人负责宣传报道。从信息的标题可见,白下区对开展的较为大型的或较为重要社区教育活动均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报道,并同时报送省、市有关媒体,有些信息被省、市社区教育专刊或网络登载,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区教育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1.社区教育工作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

所有信息虽然均能反映所报道的社区教育工作,所反映的活动或重要工作也能讲清来龙去脉,但在如何通过一个活动或一项重要工作来反映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方面挖掘得还不够深入,就事论事的信息多,深层探讨社区教育工作的信息少。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活动的亮点挖掘不够,显得热闹有余、深度不足。

2.各街道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从上表中可见,有的街道月月有信息报送,有的街道平均一个季度才有一条。事实上,城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已经趋于正常化,每个街道均正常开展活动。信息数量少的街道,并不是开展的活动少,而是相关人员没有及时主动上报,这既与领导的重视有关,也与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有关。

3.报道的内容较为单一

基本上都是因为开展了某项活动,才进行了报道,此类报道占报道总数的80%左右。对特色项目,尤其是在全国、省、市有影响项目的追踪报道较少。

4.报道人员水平不够高

该区从事社区教育宣传报道工作的人员多为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虽高,但宣传报道的专业能力不够高,报道中常出现诸如人称使用不当、活动或工作的开展情况讲不清晰、道不透彻等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教育工作宣传的效度。

提高社区教育宣传工作效度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教育宣传工作地位的认识

社区教育的重点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道德文化素质,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强化对社区全体成员的教育,从而推动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社区教育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广大公民提供了学习和参与社区活动的平台,在优化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虽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重视的程度还不够高,还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努力通过自己的宣传活动,让全社会都懂得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强化社区教育宣传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做好社区教育宣传工作的关键在于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宣传工作者队伍,正如所说“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因此,要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要建立社区教师的准入制与岗位职级制,进而形成一个新的社会职业,使社区教育的发展获得社会职业制度的保障,并转化为激励社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要依托社区大学、本区培训机构、街道社区相关部门,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要依托社区大学或者自行组织,坚持以人为本,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加强队伍建设,突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工作,特别要重视新闻信息工作的培训,杜绝那种新闻信息工作简单化、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思想,真正将社区教育的宣传工作抓紧抓实,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宣传工作的水平。

3.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工作的制度建设

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工作的规范管理,强化社区教育信息报送的责任意识,发挥社区教育宣传工作在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调动基层各单位报送社区教育新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区社区教育宣传工作的水平,使社区教育宣传工作更好地为社区教育发展服务。为此,要制定社区教育宣传工作考核激励实施办法,并将工作成绩与绩效挂钩,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通过制度的建立,保障社区教育宣传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搭建更多的宣传平台

目前,社区教育宣传的平台较少,综合宣传报刊对社区教育的宣传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宣传、影响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宣传的专门平台,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宣传。各种综合性报刊杂志要多关心、多支持社区教育宣传工作,采取开辟专栏的方式,将社区教育的宣传工作提到一定地位,形成全社会都关心社区教育宣传工作的局面。

5.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大力兴教办学,构建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建立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省人民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贯彻实施《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课题组对广东省农村成人教育现状和如何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等进行了调研,以期为广东省农村成人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广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研究方法

 

结合终身教育理论、再社会化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对广东省农村成人教育进行了研究。

 

1座谈会

 

(1)座谈对象。2011年5—9月,课题组对广州市、中山市和佛山市3个市级教育局,番禺区、南沙区等11个区(县)成教办,万顷沙成人文化学校等28个成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及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

 

(2)座谈内容。座谈的内容主要有15个方面:广东省各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办学经费来源,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成校)主要的依托单位及办学场地、办学条件、教学师资力量、教师的职称及待遇、学员参加学习的情况、所开设的课程、时间安排、对当地经济所起的作用,农村成人教育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所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今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一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感受及体会。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分别以区(县、市)成教办和成校为对象。

 

(1)其中以区(县、市)成教办为调查对象共发出80份调查卷,问卷回收52份(其中,中山市以镇区为单位),问卷回收率为65%。调查内容有10个,分别为:所属区(县、市)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依托机构情况,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与性质,乡镇数和成校数,省级示范性成校数、市级成校数和其他等级成校数以及所占比例,公办培训机构(含成校)的经费来源情况,成校在岗教职工情况,近三年(2008—2010年)的年均培训规模情况和所占比率,成校办学条件是否满足其培训任务需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改革建议,制约所属区(县、市)农村成校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改革建议。

 

(2)以成校为对象共发出调查卷200份,问卷回收144份,问卷回收率72%。调查内容有10个,分别为:学校主管单位、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学校的校长兼/专职等情况、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学校聘用制工作人员的经费来源、学校的在岗职员数编制等情况、学校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种类、学校近三年(2008—2010年)的年均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学校2011年的办学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否满足其教育培训任务需要。

 

对问卷调查数据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其中以区(县、市)成教办为调查对象的结果与分析

 

所属区(县、市)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依托机构主要是成校的占76.9%、同时依托成校和民办机构的占15.4%、同时依托成校和社区教育的占7.7%。所属区(县、市)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上,以公办机构为主的占96.2%,民办培训机构远多于公办机构的占3.8%(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所属区(县、市)的乡镇数和成校数基本上一致(佛山市有些乡镇成校是有名无实,不具备法人资格,且没有任何编制)。所属区(县、市)的省级示范性成校数、市级成校数和其他等级成校数量上,基本上都是市级成校为主,最好的也只有1所省级示范性成校(占11.54%),其他都是市级和更低层次的成校。所属区(县、市)公办培训机构(含成校)的经费来源情况主要是财政拨款和自筹经费,其中全额财政拨款占3.8%。所属区(县、市)成校在岗教职工情况都比较差,基本上都以兼职人员为主。所属区(县、市)近三年(2008—2010年)的年均培训规模和所占比例情况,公办培训机构(含成校)为主的占96.2%,公办的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所承担培训量相当的占3.8%(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所属区(县、市)成校办学条件满足培训任务要求的占30.8%,基本满足的占65.4%,不满足培训任务要求的占3.8%(有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

 

2以成校为调查对象的结果与分析

 

成校主管单位是教育局的占32.4%、是当地政府的占29.4%、业务归教育局行政归当地政府的占38.2%,通过调查发现广东省成校的归属一直不明确,甚至出现多头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是校长的占64.7%,是常务副校长的占26.5%,还有不明确或者没有法人代表的占8.8%。学校的校长绝大多数是兼职(主要是镇成教办主任、镇党委委员或副镇长兼任)的,占88.2%,专职校长较少,占11.8%,由于领导兼任校长,经常会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或者乡(镇)政府拨款,共占66.7%,自筹经费占16.0%,其他占17.3%,这样的经费来源导致很多成校发展动力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聘用制工作人员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乡(镇)政府拨款,占59%,学校自筹占32.4%,其他占8.8%。与学校办学经费相比,自筹比例提高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加强发展,提高教职员工的待遇,尤其是聘用人员的工资待遇。学校政府核编人员数,0人占62%,1—2人占18%,超过5人(含5人)的占5.6%。数据表明,广东省成校基本上没有核编人员,都是靠一些临时聘用人员在工作,这样容易导致人员频繁流动,不利于教职工队伍稳定,容易导致工作脱节。学校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会计资格考试、会计培训、电工维护、服装设计和缝制、英语口语、汽车修理(含美容)、驾驶培训、计算机维护、办公自动化和美容美发等,从培训内容来看,基本上脱离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学校近三年(2008—2010年)的年均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都比较大,超过5000人次的共96个学校占67%,最多的高达30675人次。学校2011年办学规模中,存在学历教育的共116个成校,占80.6%,没有开展学历教育仅有28个成校,占19.4%。各成校都加大或者拟加大学历教育,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学校的办学条件满足当前的教育培训需要的占14.7%,基本满足的占76.5%,不满足当前教育培训需要的仅有12个成校,占8.8%。

 

四、启发与思考

 

1制约广东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社会上重普教、轻成教的问题很突出。政府部门、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未能形成“大教育”的观念,整体上忽视了成人教育,成人的培训教育工作无法统筹规划。同时农民也对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不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对成校的工作热情不高,开展工作力度不大,方法不够创新,成果不显著。

 

(2)政府统筹力度不足。目前人社、民政、教育、农业等部门和党、工、青、妇等组织各自建立教育阵地(或基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职能重叠,经费及资源极不均衡。

 

(3)办学设施不足、教育经费紧张。政府对成人教育投入太少,很多镇区级的成人教育没有专职的人员编制,有偿教育制约了学校办学规模的拓展。

 

(4)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吸引力。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是:成人教育普遍都是针对成人的学历补偿,民办培训机构仅仅将开展技能培训当成一种创收手段,忽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自身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积淀,导致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完全脱节,未能协调互动,形成合力,没有任何吸引力。

 

(5)师资和配套教材等跟不上。成校基本上都欠缺专职教师队伍,教学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稍好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靠各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或是劳动部门的考证教材。

 

2改革和发展广东省农村成人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1)提高认识,明确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开展成人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农村成人教育,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成校除大力宣传、发动、引导农民学文化、学技术之外,还需争取办学单位的支持,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另外,成人教育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办学原则,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模式,让农民从学习中真正偿到甜头,使农民学科技逐步由被动行为变成主动行为。

 

(2)成校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避免多头管理不到位。政府要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成人教育发展,整合资源,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3)增加编制和经费保障,划定应分担的责任。结合实际,由教育行政部门协同人事编制部门核定,各成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人员编制,专门负责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专职教师从现有公办教师中调配,纳入教育部门管理,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兼职教师根据教育培训任务由学校自行按需聘用。

 

(4)建设开放式社区学院,搭建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议由政府牵头举办社区学院(或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建设覆盖每个镇区和社区(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一是实行“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运作模式;二是依托市广播电视大学创办社区大学,把镇区成校建成社区学院,村(社区)成校建成社区学校;三是大力推进图书馆、科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青少年宫及其他各类文化、体育、科技场所的建设与开放,为广大市民接受继续教育、丰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5)增加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编印专用教材。建议乡镇一级必须配备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事业心强的精干的成教专任教师(有编制或者长期聘用)队伍,并对该部分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持续性。同时还必须组织专人研发或编写农村成人教育专用教材,绝对不能直接用普通中高职或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4

关键词:就业;职业教育;民族地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国发改革委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肯定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部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就业对于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更应植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现实要求,努力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改革体系。

一就业导向视域下我国现阶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13亿人,占8.49%。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6.92%。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4%,汉族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36%。可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我国现阶段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着各种困难与问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1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仍然长期存在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生源质量相对不高。从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线来看,各自治区与其他教育资源较好的省市相比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见表1),在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也相对较为落后。内蒙古自治区生源内部情况来看,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普通本科与蒙授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始终相差100多分;普通高职较之蒙授高职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则始终相差40分(见表2)。根据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的公布,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文科630分及以上共有10人,523分及以上共有2818人,而蒙授文科523分及以上仅有11人。由于学校办学规模及水平,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加之基础教育的薄弱,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相对偏低。此外,各职业院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源地比较偏远,不光存在基础教育薄弱导致的生源质量问题,甚至有学生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对汉语授课接受能力有限,从而影响专业教育质量。而这一点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言语表达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可与人际交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组织、沟通、协调、适应等能力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加之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毕业生更是处于同一平台上竞争就业岗位,这些情况无不对民族地区的生源现状及人才培养现状敲响了警钟,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改善生源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要求脱节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要求的脱节。这种现状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所导致,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脱节所造成。此外,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所能获得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少,科研基金有限,部分院校地处偏远,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信息较为闭塞,教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项目机会也较少,学生的信息收集与社会发展情况认知能力都相对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高效对接。针对这一现状,一些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院校进行参观、研修、培训等学习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基础条件限制及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本身所独具的特点,使得很多学习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要求脱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3对学生的学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出台了很多有效的政策措施力促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教育部自2008年起,也提出建议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列为必修。但是部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学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仍不够重视,很多院校存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短缺,岗位职数不足,机构设置缺失等问题,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从业人员,兼职管理就业工作的老师由于时间精力的有限很难针对本院校、本专业的学生学涯规划及就业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管理、服务等具体工作中,教师自身对与学生就业的经济形势、产业发展、技术革新等前沿信息的关注不够,在学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学习及实践训练也存在不足,在指导学生提高职业发展力及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中既缺乏理论支撑,又缺少实践案例的积累与整理,教师本身的理念、知识就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自然压力重重,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团结与共荣的重要问题。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更应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建设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己任,努力在职业教育方面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调结构、转方式、保就业、惠民生,结合本地区及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与社会用人需求接轨。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更要正视目前的现状与问题,努力寻求破解之道,力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改革。

1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促良性循环,提高生源质量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首先要致力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为此,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从师资力量、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充分结合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狠抓学科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教学质量提升机制,着力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首先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应努力推行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充分考察社会用工需要,积极开展学校各专业的就业质量动态管理,依据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及社会行业发展趋势、技术革新发展趋势、本地区企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学科体系建设,要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实时动态管理结果对招生专业进行有效调整,力争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及技术革新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既要澄清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不要薄于基础,又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增强与目前产业发展实际相关的技能学习,紧跟社会发展要求,使学生不要弱于实践。另外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要着力于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学高身正为基本要求,积极吸纳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民族语言过关、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并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性培训等模式,完善教师授课的检查和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授课水平。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基础教育水平,但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也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开展工作,达到提升学校生源质量的目的。第一,全面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以吸引优质生源;第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院校的优势与特点,帮助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完善提升生源质量。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充分认清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互为基础的互动关系,认清招生、就业两项工作的联动关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源质量与人才质量的良性互动发展,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建设。

2强化教育的就业为导向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检验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民族地区地处相对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较为闭塞,人才培养长期滞后于社会生产的现实需要,这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及技术革新情况,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了解各专业对应岗位的生涯成长要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首先,可对各专业对应的产业发展情况及技术革新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学院或专业为基础,对学生予以分组,进行对应行业的产业发展情况分类管理及技术革新情况信息收集,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其次,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摸底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开展以本民族地区为主,以其他学生主要就业意向地区为辅的企业用人信息收集,开展重点企业招聘要求及用人要求访谈。再次,积极构建专业创新团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与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信息。最后,建立校友反馈机制,定期进行校友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校友所在企业用人要求、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等情况。针对以上信息,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汇总并向相关学院分管教学部门进行反馈,以便随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达到学以致用。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质量,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指导能力及指导效果。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过程中,应以努力保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设备五到位为基础,选拔职业能力素质强、对就业指导及学涯规划指导有浓厚的兴趣及较强的实操、研究能力的人员长期稳定地承担该项工作,以达到稳定地对人员队伍进行各种培训和素质提升的目的。此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普及学涯规划意识、普及就业竞争意识,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实操性的淬炼,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认识专业,了解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情情况、技术领域情况、重点用人单位情况,以帮助学生明确成长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学涯,有目的地对相关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进行专项锤炼,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满意度水平。目前,民族地区的产业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尚且处于较低水平,贫困现象相对较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工作担负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未来与希望,这也是达到富国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经提出扶志、扶智、扶贫的“三扶观”,他还同时指出教育扶贫(即扶智)的重要意义。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积极发挥独特的作用,积极致力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努力在“扶智”攻坚战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文涛利爱娟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峦,马小洁,姜波,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2):109-11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5]刘文涛,晁卫宁.朋辈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7).

[6]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l(19).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5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基层电大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4―0105―06

社区教育是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内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为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教育新机制它具有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社区发展为出发点,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本。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全面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的和谐社区。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是为满足农业经济为主的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而进行的,各类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网上虚拟社区的教育活动。

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共同的《“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社区。但就全国来说,社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差距较大,因此,研究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新农村的建设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农村社区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关于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调查

1 调查内容

本调查从社区数字化基本情况、社区数字化设备和内容、社区公共服务数字化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共设计了20个问题,用3个选择性的标准化问卷进行。其中,社区数字化基本情况5个问题;社区数字化设备和内容5个问题;社区公共服务数字化情况10个问题。

2 调查的时间、地域

调查时间是2009年9月20日至2010年1月10日;查区域是宁波市鄞州区的22个社区及象山石浦、舟山市的个别社区。宁波市鄞州区的22个社区中有6个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其余社区地处农村,石浦和舟山的社区属于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占样本的2/3强。

3 样本概况

样本来自宁波市鄞卅i区的22个社区及石浦、舟山的个别社区。鄞州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网络普及率相对较高我们共下发调查问卷273份,其中废卷40份,有效问卷233份,有效率85.35%。样本中,男111人,占样本总数的47.64%:女122人,占样本总数的53-36%;平均年龄31.39岁:每个样本家庭平均人口3.97人。因此,整个样本共涵盖925人

表1显示的样本基本概况呈现以下特点:(1)样本涵盖了鄞州的所有社区,明显具有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农村占大多数);(2)样本男女比例基本适中;(3)样本平均年龄偏轻,最大年龄49岁,最小年龄17岁:(4)样本家庭人口呈现小户型,不足4人,三代同堂的家庭很少,只有8户;(5)样本职业依人数排序依次是:学生、职工、个体劳动者、干部和农民;(6)样本文化程度依人数排序依次是: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有:多年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家庭人口减少,这也说明居民生育观念的变化;由于学生答卷比较认真,废卷很少,所以在职业排序中占的比例最多;从社区居民的文化构成看,高中以上占样本总数的2/3强,可见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在逐年提高,这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有很大关系。

4 调查结论及分析

(1)社区数字化基本情况。我们在调查中设置了5个问题,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

社区数字化基本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在社区上网回答“很方便”和“不能上”的,占样本总数的1/3左右,可见在农村社区和城乡结合部社区网络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均衡,不同的社区上网方便与否是很不一样的;在被调查者自己的上网情况调查显示,75%以上的人“经常”或“偶尔”上网,只有不足25%的人从来不上网,可见大部分社区居民都有上网的习惯或者说上网的意识;与上述二项调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来“不登陆社区网络平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3,“偶尔登陆社区网络平台”的占近30%,可见社区居民在上网时并不关注社区网站;社区居民为什么不关注社区网站呢?第4个问题给了很明确的回答,因为,近1/2的人“在杜区网站上不能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有2/5的人“偶尔”能找到,可见社区网站还不能达到社区居民上网的需求;对社区网站表示“不满意”的接近40%,“一般”的占一半以上,两项加起来达到90%以上。

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社区大部分社区居民都有上网的习惯或上网的意识,但关注社区网络平台的却很少。因为,在社区网站上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近九成居民对社区网站不太满意。

(2)社区数字化设备和内容。我们在调查中设置了5个问题,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

社区数字化的设备和内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社区的上网设备“很好”的占1/5,“没有”的1/3强,其余是认为“一般”;社区网站的工作人员“有、很专业”的占1/5,“没有”的占45%多,其余是中间状态。可见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社区网站的硬件设备,包括技术人员还很欠缺。社区网站的内容“不登陆”和“偶尔”关注的占90%以上;“不能”和“偶尔”解决关于社区服务的问题占90%以上;“不喜欢”和“有点喜欢”社区网站的也占90%以上。所以,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网络平台,无论从设备还是从内容上来讲,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令90%以上的居民不太满意。

(3)社区公共服务数字化情况。我们在调查中设置了10个问题,调查统计结果如表4。

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社区网站公共服务的情况调查显示,社区的文体活动、民俗民风、卫生服务及物业管理情况参与的居民达到20%以上或接近20%,其他诸如培训、家庭教育、治安、解决邻里关系和参与社区管理的都在20%以下;有80%左右的居民不参与或偶尔参与上述活动。可见,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社区网站公共服务平台几乎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没有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这是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的。

总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社区。大部分社区居民都有上网的习惯或上网的意识,但关注社区网络平台的却很少。因为,在社区网站上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近九成居民对社区网站不太满意;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网络平台,无论从设备还是从内容上来讲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令90%以上的居民不太满意;农村和城乡结合部

社区网站公共服务平台几乎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没有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和积极参与。

5 调查数据信度效度检测

(i)信度检测。由spSS13.0软件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总体的信度系数为0.775,因此总体上该调查结果的内在信度是比较理想的(见表5)。

(2)效度检测。由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在40%以上,且基本上每个问题项目都在一个公因子上有较高荷载,因此调查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较好(见表6、表7)。

二、农村社区教育情况调查

调查问题之一,鄞州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情况的了解。不知道也没兴趣占5.6%;对了解社区教育的信息感兴趣占23.5%;知道社区教育占34.7%;对社区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占18.3%;自己或是家人曾参与过社区组织的学习活动占17.9%。

调查问题之二,从哪些渠道了解到关于社区教育的信息?报纸占33.4%;电视占27.8%;网络占36.4%;街道居委会宣传占11.3%:他人告知占2.7%。

调查显示,占多数的居民表示对社区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占70.9%),但是在针对性的访谈中,也发现本地区的社区学院对于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在表示知道社区教育的34.7%的居民中,仅有28%的人表示知道有社区学校。36.2%的居民知道本区建有社区学院,但其中参加过社区学院学习的居民只占17.9%,看来社区学院的教学活动与居民的学习生活的联系还不是很多。同时有35%的居民认为所在街道不存在教室、教学设备、图书馆、文化馆等社区教育资源的现象。特别是作为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街道居委会的宣传,仅占了所有社区教育宣传的11.3%,这点反映出社区学院与社区还没有做好有力的结合。而网络凭借快速信息传递,时间地域不受限制的特点,成为了社区教育的有力的宣传媒介。

调查问题之三,认为参与社区教育的最适合的时间的选择?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占14%;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占40.6%;双休日的白天占82.5%;双休日的晚上占82.1%。

调查显示,把接受社区教育的时间段主要选择“双休日”的居民中,年龄段在30以下的占27%,30-45岁的占了71%,同时选择“周一至周五晚上”的居民年龄在30-45岁也有53.8%。可见居民把大多数票都投向了“双休日”和“晚上”,而事实上,占被访人数总数56%的人认为应该在“双休日”接受社区教育;其次是“晚上”占32%,而选“周一至周五的白天”的最少,只占8%。这反映出比起青少年和退休的老年人,那些面对较大工作压力和激烈竞争环境的中年人更需要有一个适合他们时间的学习进修机会。有近八成的人认为接受社区教育应该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和“双修日”。可见大多数人是希望工作、学习、生活三不误,能够合理配置,这也体现了居民希望真正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态度。

三、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分析

1 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的现状

(1)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硬件和专业人员短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宁波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人员配置还没有普及和建立。没有网络设备的农村社区占1/3强,没有专业人员的近一半。在经济中等和欠发达地区,这个问题就会显得更加突出。

(2)社区教育网站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可,关注社区网站的居民很少。在社区网站上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近九成居民对社区网站不太满意。80%左右的居民不参与或偶尔参与社区的诸如培训、家庭教育、治安、解决邻里关系和参与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的各项活动。

(3)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社区,大部分社区居民都有上网的习惯或上网的意识,但关注社区网络平台的却很少,只有二成左右的居民关注社区教育网站。

(4)参加社区教育和学习的居民不足二成,但大多数居民希望参加社区教育和学习。有1/3的居民知道社区教育,但其中参加过社区学院学习的居民只占17.9%;35%的居民认为所在街道不存在教室、教学设备、图书馆、文化馆等社区教育资源。社区居民中的大多数人希望工作、学习、生活三不误,面对较大工作压力和激烈竞争环境的中年人,更需要有一个适合他们时间的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

2,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问题的分析

(1)农村社区教育缺乏教育对人的发展必要性的理念支撑。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剧烈变革中,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在智力上、情感上、技能上、行为习惯上向高水平、高文明度发展,是农村社区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农村人口大多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能力,他们所需要的是建立在他们经验基础上的机会和能够发出他们自己声音的话语权。近来震惊国人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这些农民工,既没有给他们机会,也没有给他们话语权,因此,他们才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屈辱和不适应,用生命和鲜血来呼唤公平。这引起我们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深思,如果在他们迈出农村走向城市之前,进行过相应的学习和培训,比如,如何维权?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城市生活的技能技巧等,悲剧就会减少。因此,当前农村教育,它除了正规的基础教育之外,缺乏的就是各种各类的非正规的学习和活动,内容涉及与个体和社区发展相关的一切领域。农村社区教育的理念应建立在:促进农村所有人口的个人发展,体现对每个居民的社区关怀。这正是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极其缺乏的。

(2)农村社区教育意识不强,数字化建设属于盲区。调查显示,大多数中青年希望能参加社区学习,但由于农村社区的教育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因此这种美好的愿望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从根本上来分析还是农村社区教育意识不强。其原因是受传统农村、农业观念的影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领导层面;二是农村社区成员层面。只有这两个层面都充分认识到农村社区教育在推动社区发展中的双向影响(推动社区经济、文化发展),才能有利于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育人新格局。但是,目前的农村社区无论是领导,还是社区成员都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甚至误解或者根本就无暇顾及社区教育的问题,那么,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自然也就成为社区建设的盲区。

(3)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缺乏坚实的“社区公共财政”基础。农村社区教育具有全员性的特点,是针对本社区所有成员进行的教育,属于公共和公益的事业。它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和专业工作人员等基本要素,经费主要来自于社区经济本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就要求农村社区作为一个共同体必须有集体收入作为基础。但是,农村社区自家庭联产承包以后,原有集体经济被削弱了,集体公共积累很少,甚至相当困难。缺少了“社区公共财政”的支持,社区教育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因此,数字化更无从谈起。

(4)农村人口结构失去平衡,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缺少

专业技术人才和学习者的有力支撑。农村人口是农村社区教育的主体因素。教育对象的人口不仅是一定数量的构成,而且指人口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质量的构成。目前农村人口出现了老龄化、幼年化和女性化等现象,青壮年单向流动到城镇,造成农村人口的“精英流失”。这种人口的单向流动,造成农村人口在数量和质量构成上的下降。这样,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中有学习愿望的人口减少。青少年在学校学习;老年人几乎没有了学习的意愿;承担在农村照顾老小和主要劳动力的中青年妇女,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学习。因此,农村社区教育缺少学习者的有力支撑。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需要最基础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操作这些设备的“软件”――专业人才,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短缺,这些硬件和“软件”几乎有2/3的社区都是空白。

(5)农村社区教育组织管理的机制不健全。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政府或教育行政领导部门指令性调拨,由学校管理,限定使用。而农村社区教育是“大教育”,只有构建一个能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组织机构,才能真正开展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文化的封闭性和地域的分散性更增加了组织管理上的困难,单一的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调动社区的内发性教育资源,就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

四、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1 构建人文关怀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

农村社区教育的理念,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文关怀,其本质属性是促进人的发展。这种人的发展,主要不是指收入及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是指有机会使人们获取一定的手段和资源以开发人的潜能并行使其选择权,以过上物质丰富的创造性的生活。教育促进农村发展必须落实在社区发展上,通过向人们提供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信息来增加农民的选择机会,并使他们能够利用这些机会,从智商、情商和身心上构建健康、和谐和完善的自己,发展农村社区。

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教育的知识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一理念来构建,建立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料库,还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知识体系要满足农村社区每一个成员的学习需求,涉及到教育服务的整个领域。它包括:儿童早期养护与发展;对所有儿童的优质的初等教育;对青少年和青年的第二次教育机会;为青年和成年人的扫盲和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生活质量所需的信息、技能和知识。农村社区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使人能够在发展中发挥作用:获得读写知识以激励个体去获取、传递与个体和社区发展相关的信息;培养态度应使人具有更大动力参与发展过程并动员他人共同参与;交流技能和教育本身具有团队纪律和培养人的合作精神。此外,教育培养人的各种技能应能够在个体每日生活和提高收入方面起到作用。

2 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在于挖掘农村的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需要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在2亿以上,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土地上,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着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培养有前瞻意识的乡村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他们是农村工作的决策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起着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化管理知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拓宽知识面,增长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管理的能力,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在教育上应该对中青年农民进行新农业技术的推广。使他们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前提下,强化先进技术,淡化传统经验,接受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新型的材料技术、先进的生产方法,从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树立起中青年农民在农村创业的意识。另外,通过社区教育,建立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实行培训、就业介绍、就业管理的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的双向合理配置。

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要打破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教育的平等,加强对妇女的生产、生活、娱乐教育,对于社区的老年人要使他们老有所享,提高他们的养身、娱乐及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 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的有效组织管理体制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首先要贯彻《教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实施依法治教,加强统筹管理。农村社区教育有其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在组织管理上要因地制宜。当前,可考虑设立由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使社区教育实验更加贴近社会的广泛需要、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镇、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实施、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因时制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等社会教育培训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先导性和辐射性。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社区教育活动在依靠事业实体来组织实施的同时,产业实体也开始积极参与,这样可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4 建立“三网”融合的农村社区数字化教育平台

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是困家的发展战略,三网融合将使各网络在技术上趋向一致,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在农村社区基本上普及了广播电视网和党员远程教育网之后,现在正在推广的互联网和电信网络是农村社区建立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有利契机。因此,农村社区要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的资源、设备、人力,推进农村社区“三网”融合的数字化教育和学习平台的建设,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更主要的是节约成本的有效措施。

5 基层电大和社区联合共建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工程

(1)共建双方要统一认识,实现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的转变。为了实现电大远程教育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每个基层电大一定要认识到:和所在地区的社区联合建设具有远程教育特色数字化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使每个电大教师和管理者成为扎根于本土社区教育、了解社区现状、有先进社区建设和教育理念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作为社区工作者,要在新形势下开拓创新,要走出去,请进来,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的社区工作向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并重转变;由社区建设为主向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转变;由过去以自身为主的“小社区建设”向与社会和高校结合的“大社区建设”转变,这种新认识和理念,使社区工作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社区。

电大和农村社区结合或“联姻”双方共建发展,社区可以把电大已经成熟的远程教育网及创建程序和经验引进社区:

可以利用高校的师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型社区的建设;使社区的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提高社区的工作质量。使农村社区进一步加快建成国家要求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建成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通过共建,可以使更多的居民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提高整体居民的文化素质、文明习惯及道德修养,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共建双方要达成协’义,明确双方应承担的任务、责任及应享受的权利。这一点在共建开始是必须的,使共建双方都有了法律的保证和约束机制

(2)基层电大应该担负的职能体现在:第一,建设和完善社区远程教育体系,使电大努力成为社区教育的主导性实体,如何让社区教育从零散无序走向系统有序,形成实体性、网络型的功能完备、上下协调的社区教育办学体系,是电大参与社区教育数字型建设需要实践的方向依托电大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强大的远程网络体系,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教育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务实、稳步地实施社区教育管理,建设功能齐全的社区教育数字化体系。第二,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创建和完善社区教育资源中心。电大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已具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多形式的媒体资源优势,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电大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学习及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当然社区教育需要各领域、多形式的教学素材和模式,电大可以通过自己拥有的专业教师优势,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居民的切实学习欲望,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组织人员进行文字、音像、网路媒体资源等本土化教材的开发。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可以帮助社区进行网站的建设;法律专业的教师可以协助平安社区数字化的建设等。第三,抓好社区队伍建设,落实和完善社区学校、社区专职人员的考核制度。培育和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理念创新、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数字型社区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以宁波鄞州区为例,现在社区学院已经正式划归鄞州电大,借助电大人员、师资队伍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专业从事社区教育人员,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第四,深入探讨社区建设理论研究,指导进行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实践工作。电大参与社区建设,需要首先提高和学习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成功的经验,这样才能对社区建设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参与。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6

1.座谈会

(1)座谈对象。2011年5—9月,课题组对广州市、中山市和佛山市3个市级教育局,番禺区、南沙区等11个区(县)成教办,万顷沙化学校等28个成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及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

(2)座谈内容。座谈的内容主要有15个方面:广东省各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办学经费来源,农村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成校)主要的依托单位及办学场地、办学条件、教学师资力量、教师的职称及待遇、学员参加学习的情况、所开设的课程、时间安排、对当地经济所起的作用,农村成人教育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所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今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一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感受及体会。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分别以区(县、市)成教办和成校为对象。

(1)其中以区(县、市)成教办为调查对象共发出80份调查卷,问卷回收52份(其中,中山市以镇区为单位),问卷回收率为65%。调查内容有10个,分别为:所属区(县、市)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依托机构情况,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与性质,乡镇数和成校数,省级示范性成校数、市级成校数和其他等级成校数以及所占比例,公办培训机构(含成校)的经费来源情况,成校在岗教职工情况,近三年(2008—2010年)的年均培训规模情况和所占比率,成校办学条件是否满足其培训任务需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改革建议,制约所属区(县、市)农村成校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改革建议。

(2)以成校为对象共发出调查卷200份,问卷回收144份,问卷回收率72%。调查内容有10个,分别为:学校主管单位、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学校的校长兼/专职等情况、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学校聘用制工作人员的经费来源、学校的在岗职员数编制等情况、学校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种类、学校近三年(2008—2010年)的年均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学校2011年的办学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否满足其教育培训任务需要。对问卷调查数据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其中以区(县、市)成教办为调查对象的结果与分析

所属区(县、市)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依托机构主要是成校的占76.9%、同时依托成校和民办机构的占15.4%、同时依托成校和社区教育的占7.7%。所属区(县、市)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上,以公办机构为主的占96.2%,民办培训机构远多于公办机构的占3.8%(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所属区(县、市)的乡镇数和成校数基本上一致(佛山市有些乡镇成校是有名无实,不具备法人资格,且没有任何编制)。所属区(县、市)的省级示范性成校数、市级成校数和其他等级成校数量上,基本上都是市级成校为主,最好的也只有1所省级示范性成校(占11.54%),其他都是市级和更低层次的成校。所属区(县、市)公办培训机构(含成校)的经费来源情况主要是财政拨款和自筹经费,其中全额财政拨款占3.8%。所属区(县、市)成校在岗教职工情况都比较差,基本上都以兼职人员为主。所属区(县、市)近三年(2008—2010年)的年均培训规模和所占比例情况,公办培训机构(含成校)为主的占96.2%,公办的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所承担培训量相当的占3.8%(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所属区(县、市)成校办学条件满足培训任务要求的占30.8%,基本满足的占65.4%,不满足培训任务要求的占3.8%(有佛山市禅城区和南海区)。

2.以成校为调查对象的结果与分析

成校主管单位是教育局的占32.4%、是当地政府的占29.4%、业务归教育局行政归当地政府的占38.2%,通过调查发现广东省成校的归属一直不明确,甚至出现多头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是校长的占64.7%,是常务副校长的占26.5%,还有不明确或者没有法人代表的占8.8%。学校的校长绝大多数是兼职(主要是镇成教办主任、镇党委委员或副镇长兼任)的,占88.2%,专职校长较少,占11.8%,由于领导兼任校长,经常会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或者乡(镇)政府拨款,共占66.7%,自筹经费占16.0%,其他占17.3%,这样的经费来源导致很多成校发展动力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聘用制工作人员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乡(镇)政府拨款,占59%,学校自筹占32.4%,其他占8.8%。与学校办学经费相比,自筹比例提高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加强发展,提高教职员工的待遇,尤其是聘用人员的工资待遇。学校政府核编人员数,0人占62%,1—2人占18%,超过5人(含5人)的占5.6%。数据表明,广东省成校基本上没有核编人员,都是靠一些临时聘用人员在工作,这样容易导致人员频繁流动,不利于教职工队伍稳定,容易导致工作脱节。学校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会计资格考试、会计培训、电工维护、服装设计和缝制、英语口语、汽车修理(含美容)、驾驶培训、计算机维护、办公自动化和美容美发等,从培训内容来看,基本上脱离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学校近三年(2008—2010年)的年均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都比较大,超过5000人次的共96个学校占67%,最多的高达30675人次。学校2011年办学规模中,存在学历教育的共116个成校,占80.6%,没有开展学历教育仅有28个成校,占19.4%。各成校都加大或者拟加大学历教育,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促进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学校的办学条件满足当前的教育培训需要的占14.7%,基本满足的占76.5%,不满足当前教育培训需要的仅有12个成校,占8.8%。

三、启发与思考

1.制约广东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社会上重普教、轻成教的问题很突出。政府部门、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未能形成“大教育”的观念,整体上忽视了成人教育,成人的培训教育工作无法统筹规划。同时农民也对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不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对成校的工作热情不高,开展工作力度不大,方法不够创新,成果不显著。

(2)政府统筹力度不足。目前人社、民政、教育、农业等部门和党、工、青、妇等组织各自建立教育阵地(或基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职能重叠,经费及资源极不均衡。

(3)办学设施不足、教育经费紧张。政府对成人教育投入太少,很多镇区级的成人教育没有专职的人员编制,有偿教育制约了学校办学规模的拓展。

(4)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吸引力。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是:成人教育普遍都是针对成人的学历补偿,民办培训机构仅仅将开展技能培训当成一种创收手段,忽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自身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积淀,导致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完全脱节,未能协调互动,形成合力,没有任何吸引力。

(5)师资和配套教材等跟不上。成校基本上都欠缺专职教师队伍,教学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稍好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靠各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或是劳动部门的考证教材。

2.改革和发展广东省农村成人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1)提高认识,明确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开展成人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农村成人教育,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成校除大力宣传、发动、引导农民学文化、学技术之外,还需争取办学单位的支持,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另外,成人教育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办学原则,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模式,让农民从学习中真正偿到甜头,使农民学科技逐步由被动行为变成主动行为。

(2)成校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避免多头管理不到位。政府要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成人教育发展,整合资源,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3)增加编制和经费保障,划定应分担的责任。结合实际,由教育行政部门协同人事编制部门核定,各成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人员编制,专门负责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专职教师从现有公办教师中调配,纳入教育部门管理,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兼职教师根据教育培训任务由学校自行按需聘用。

(4)建设开放式社区学院,搭建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议由政府牵头举办社区学院(或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建设覆盖每个镇区和社区(村)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一是实行“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运作模式;二是依托市广播电视大学创办社区大学,把镇区成校建成社区学院,村(社区)成校建成社区学校;三是大力推进图书馆、科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青少年宫及其他各类文化、体育、科技场所的建设与开放,为广大市民接受继续教育、丰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7

第一,网络教学优越性明显。学员可通过专门的网络教育平台获取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具有搜索简便、容易获取,内容丰富的优点。学员不受时空条件制约,能随心所欲地搜索课程资源解决社区学员的家学矛盾和工学矛盾。第二,面授教育能促进学员与学员、教师与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对班级进行宏观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可直接激励、感化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第三,面授教育能使得教师及时捕捉学员的学习效果,可及时根据情况改变教学策略。这可让教师教学计划更加合理,突出难点、重点,做到循循善诱。因此,把网络教育及面授教育有效组合,使彼此优势互补,能达到学习型社区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提高社区教育的灵活性,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社区居民是一个年龄跨度、知识程度、职业经历等差异明显的居民群体。运用“混合型学习”模式能使得社区机构或组织灵活地根据当地社区的人员构成、计算机水平、年龄等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比如,对于年轻的学员来说,他们计算机水平较高,在网络上也往往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采用适合网络教育为主面授为辅的模式。但一些中老年人计算机水平不高,有时还需要专人指导。因此,社区机构可针对这个群体的特征采用面授教育为主网络教育为辅的模式。

二、建立“混合型学习”社区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创立网络教育平台,为社区“混合型学习”教育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型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部分网站能为网民提供基础知识。不过,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不成系统、较为零散、实用性不高的特点。这对于有志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希望获得终身服务的社区居民来说,只能是海底捞针。建立专门的社区教育网站能集中整合大量的学习资源,提供专业化及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学习服务。早在前几年我国一些大城市已开始初步建立完善的社区学习教育网,如上海终身学习网、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等。

2.探索社区网络教育方式,根据相应的方式选择面授教育的对象,处理好面授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关系要实现良好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效果,要对社区学员的基本情况做相应的分析,以便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开展“混合型学习”教育教学模式。社区学员的层次较为复杂,其职业经历、信息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区别显著,网络教育的内容及程度也要有所不同,网络教育方式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从我国当前的社区网络教育方式的实际情况来看,有较为常见的四种方式:活动型网络教育方式、自主型网络教育方式、协作型网络教育方式、讲授型网络教育方式。各个社区可根据此四种方式就评价激励、学习支持、教师角色、资源形势、教育内容,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

3.提高社区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提高社区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将教师派到有经验的企业、机构学习和培训。在面授辅导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要有效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计算机教学理论,将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高资历老师丰富的面授教学经验有效组合,促进教师的老中青的协调互补,达到带、帮、传的作用,优化面授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组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以学生为本”,积极听取学员的意见,适时进行调整并做相应改正社区人口的复杂性容易导致产生“众口难调”的效应。所以,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关键作用,让其管理与控制自身学习行为。教师可借平时网络及面对面授课的机会,广泛咨询不同学员的建议及意见,如面授指导和网上授课的时间比例,网络课程的教学计划、课间讨论的内容等,都应认真采纳,虚心接受,并做相应的改进对策。最重要的是要在已定的教学计划及框架内,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知识能力的学习资源。

三、结束语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8

一、志愿者队伍组成

1、党员志愿者队伍:以社区学院、各中小幼职的党员教师为主;

2、团员志愿者队伍:以社区学院、各中小幼职的团员教师为主;

3、学生志愿者队伍:以各中学、职校的优秀学生干部锻炼为主;

4、家长志愿者队伍:以各中小幼职校的家长委员会代表为主;

5、退休教师志愿者队伍:以70岁以下的退休党员教师为主。

二、主要任务

(一)各基层单位党组织

1、在暑假之前,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以自愿报名和组织动员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好本单位参与今年暑期社区教育的党团员、学生干部和家长志愿者队伍。要在全校做好动员工作,尤其要动员党员教职工积极报名参加。

3、各单位党组织落实本单位志愿者队伍的负责人和联系人。将今年暑期志愿者名单汇总交所属街道社区学校,由社区学校落实具体服务任务。

4、与社区学校保持联系,积极组织志愿者教师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尝试暑假期间在社区学校对义务制教育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开设免费补习班。党组织了解本单位志愿者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情况,收集好人好事。暑假结束前夕,及时进行小结,申报先进个人。

5、社区学院、各中小幼(一级幼儿园)职校要制定暑期校园开放的计划,安排好志愿者执勤,负责校园安全卫生工作,确因校园大修不能开放的,要告知社区居民,并报区学生暑期工作办公室和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教育关工委

1、组织各校关工小组适时、适度地开展志愿者工作。

2、做好各关工小组志愿者活动的统计汇总工作。

(三)各街镇社区学校

1、主动与区域内相关单位党组织联系,落实组建志愿者队伍的有关事宜。

2、汇总区域内各单位今年暑期志愿者名单,填妥《××街道(镇)××学校年暑期志愿者汇总表》,交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3、参与研究和制定街镇暑期活动项目,合理安排志愿者;落实师资,为学习困难学生参加补习班提供相应服务。

4、制定《暑期志愿者工作联系表》,和各基层学校志愿者负责人和联系人保持经常性联系,向基层党组织反馈志愿者活动情况,协调暑期志愿者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

5、及时向街镇、居委会了解各单位暑期志愿者工作情况,做好相关评价工作,向社区教育网和教育信息网传送相关信息,及时报道特色和经验。

6、积累暑期志愿者工作的资料,及时做好小结。

(四)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1、制定年暑期教育系统志愿者活动方案,设计街镇和学校《年暑期志愿者汇总表》,报区暑期工作办公室,并告知街镇暑期工作办公室和社区学校。

2、确定专人分管暑期志愿者工作,与各街镇和社区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

3、做好评选先进和表彰工作,评选区先进暑期志愿者。

4、加强宣传工作,要在社区教育网、教育网、《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志愿者事迹。

三、日程安排

(一)6月1日-10日

制定活动方案,报教育党工委主要领导审定。

(二)6月11日-30日

1、向教育系统各基层单位党组织和街镇暑期工作办公室及社区学校下发方案。

2、社区学校将暑期活动项目和相关工作以书面形式报区域内各学校党组织,由各学校落实具体志愿者人选。各学校党组织组建本单位暑期志愿者队伍,将志愿者队伍名单报社区学校。

3、各社区学校召开辖区内中小幼职党组织负责人会议,落实暑期志愿者相关工作。

4、社区学校汇总本街镇暑期志愿者队伍名单并报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三)7月1日-8月15日

1、各基层单位组织志愿者参加社区暑期活动和校内各项活动,党组织及时了解志愿者活动情况,作好协调工作。

2、各社区学校组织各项活动并安排各类志愿者参加,做好过程积累评价和反馈。

3、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基层单位党组织和街镇社区学校及时组织新闻报道,积累原始资料。

(四)8月16日-20日

1、社区学校总结暑期志愿者工作,向区里推荐优秀志愿者。

2、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做好优秀志愿者评选的相关工作,并报区暑期工作办公室。

(五)8月21日-30日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9

论文摘要:民族地区教育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育发展就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在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因地制宜,要将学校环境与当地家庭环境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好教育,教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撇开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观念束缚,充分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与家庭及学校教育的关联性。在本文中将对二者的协调关系做进一步延展性分析。 

 

1.在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摆脱家庭教育的附属地位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伴随着时代潮流,家庭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更大的历史责任,而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的社会现实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与匮乏,对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不足致使在这方面的理论水平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摸出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先天优势,加强其与学校教育的充分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有着更长久的历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初始性,亲密性等优势,而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可以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来解释,也可以用教育投资、办学形式和师资水平等内部因素解释。然而无论给予怎样的解释,都不足以让我们忽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各民族文化在内涵和特质上各有差异,构成了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特性。我国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这也决定了每个民族教育观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观念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人类教育学永恒的主题,家庭因素、环境因素都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民族教育,都会在孩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不应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应当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新科学,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而片面强化民族情绪,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民族地区家庭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能使孩子能够更好的接受学校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新价值取向。 

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本民族之外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分辨性的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取舍,舍弃不适应时展的消极成分,这些任务和工作从家庭教育着手有着根本性的优势,从少数民族地区产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学校工作如果想取得成功,家长们的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施加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更不能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务完全认为是学校的事情,学校与家庭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开的。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更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观念上要解除地方偏见,民族偏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不能因为地区上,民族上的一些原因给学生灌输“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同时家长要尽量与时代同步,与孩子同步,与学校教育同步,对自己的孩子有较深刻的了解,加强与学校交流,有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家长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任务就是传播给孩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根据现实情况学校教育更加偏重于科学文化教育,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在学校的科学文化教育之后必要的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民族地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要的社会主义必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教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有着特殊的情况需要面对,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的教育时间活动,这几个特性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但不得不提起注意的是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地区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尽量规避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之处,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要扩大矛盾性,尽量减小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负面小效应,在特殊问题上更是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只有这样才有将民族地区教育办好的可能。当前的学校 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而自由的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不改变这一基本格调的前提下,尽量加强学校教育的自主设计,加强重视人的丰富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方面的肯定性,必须要认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征,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摆脱传统价值的局限性重新定位民族地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方式,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相协调,树立民族教育的整体观。是民族教育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民族文化相统一,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从近些年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调查情况来分析,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受文化程度,地区,民族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还相对保守,在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与思想倾向上还不够正确,存在着较为简单的,落后的的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究其根本是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与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还存咋一定的偏差,所以,加强学生家长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融会贯通,因为不管从特性还是效果上两种教育方式是可以成互补之势的。只有构建好学校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桥梁,才能满足学生从道德到知识的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才能让教育一路走好。 

3.小结 

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上,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在尊重民族感情的基础上,逐渐缩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增进交流,加强校方,家长之间的互动,不能让二者脱钩,因为这两方面本身就是同步前进的。家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校方提合理化建议,学校也应当为双方沟通积极假设有效地沟通平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更好的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8). 

[2]赵取花.论族群意识与山区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 

社区教育基本情况篇10

关于社区音乐教育的调查方法探讨文章来源www.3edu.net

摘要:社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文化现在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社区音乐教育到底发展程度如何?人们对它是否认同?发展现状又是怎样?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广泛关注和思考。因此,对于社区音乐教育的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对社区音乐教育方法进行一下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社区音乐教育;必要性;调查方法

社区音乐教育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学术领域,现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尽管在国内起步较晚,然而却发展的尤为迅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也加入进来,并对社区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社区音乐教育

社区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活动在社区活动范围内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建立在培养人们学习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教学基本技能以及艺术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人们进行美的教育,并且要求有广大社区成员的参与,不受年龄职业的限制。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是集各种音乐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等在内的对社区人员的综合教育形式。

二、社区音乐教育调查的必要性

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

社区音乐教育调查重要的意义在于,透过对社区音乐教育的调查可以掌握一个社区的民风民俗。一个地方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这个地方的人们的精神文化,从而关系到这个地方的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教育的调查也能使个人广泛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以便于更好的了解现在的社区生活。因此,无论是从个人来讲还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进行一次社区音乐教育调查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社区音乐教育调查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主题,选择调查的方向,全面考察社区人员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以更精准的了解社区人员所受到的音乐教育情况,并要邀请有关专业的音乐教育人员进行修改。在发放问卷时要选择几个不同居住人群的社区,最终完整的整理问卷,统计结果。

(二)访谈法

访谈法又称晤谈法,就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由于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在与社区人员进行访谈中,应注重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们的不同谈话技巧。所询问的方法应灵活多变以适应不同人们的心理特点。但是所谈论到的主旨内容应保持围绕社区音乐教育带给大家的意义与帮助,以及社区人员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自身受到了提高与进步。相应的社区音乐教育对于社区人员的利与弊在访谈中也应该注意权衡。

(三)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观察员可在与社区人员谈论音乐教育的同时观察其所流露出的自然反映,以侧面的观察出社区人员的真实心里情况。观察员可适当的引导,但是主要应该让社区人员自己从个方面谈论自己对于社区音乐教育的认识与体会。

(四)资料分析法

有时候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现场的调查无法顺利进行,此时就需要我们对一些原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因此资料分析法也是有必要用到的。

资料调查法不同于实地调查,因此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同。通常情况下,资料分析法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1.资料的搜集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事半功倍;

2.资料的收集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数量和质量,二者缺一不可;

3.注意资料的时间性,对于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资料进行收集,否则不予采用;

4.注意对资料的保密,切勿在未经本人允许下公布他人信息。

为了更好地说明关于社区音乐教育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拿出网上的一个例子,这是关于《您经常参加社区音乐教育吗?——音乐教育/活动的调查问卷》的最新数据分析,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1题:对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概念的了解程度?[单选]

第2题:您所处的社区是否有专门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的机构或者个人?[单选]

第3题:您所处的社区是否有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场所?[单选]

第4题:您是否参加过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单选]

第5题:您所知道的社区音乐活动是否有组织性?[单选]

第6题:您是否组织过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单选]

第7题:您所参与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是否得到过资助?[单选]

第8题:您是如何得知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信息的?[单选]

第9题:您是否接到过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邀请?[单选]

第10题:您是否参加过社区音乐教育课程?[单选]

数据整理:在这次调查中有这样几个数据值得我们关注。针对此次调查参加投票的有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人。其中20-49岁青年和20岁以下青少年较少;50岁以上年龄参与者较多。在这次调查中,投票的大部分人都投了赞成票,并表示对于现在的社区音乐教育比较关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现在的社区音乐教育已经被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