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9:34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1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管理治疗诊断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DisorderComplicatingpregnancy)是妊娠期妇女出现的血压异常增高的特有疾,国外人群发病6%~10%,中国发病率5.57%~9.4%[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初产妇、孕产妇年龄40岁、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病史、慢性肾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糖尿病、血管紧张素基因t235阳性,营养不良、低社会经济状况、营养结构等均与发病风险因素增加密切相关[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显著增加胎儿生长抑制、胎盘早剥、DiC、脑水肿、急慢性肾衰、心衰等风险,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只有进行早期筛查、合理预防、正确干预和管理才能保障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国内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4类[3]:①慢性高血压妊娠期或孕期20周前出现血压≥140/90mmHg或产后12周血压仍不恢复正常。②妊娠期高血压: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的高血压,3次测量血压≥140/90mmHg,每次测量至少间隔6小时。此病可进展为子痫,部分患者在分娩后可演变为原发性高血压病。③子痫前期/子痫:是指20周后首次出现的高血压和蛋白尿,常伴有水肿和高尿酸血症。子痫前期分轻、重度。轻度患者血压≥140/90mmHg,孕20周后出现,尿蛋白≥300mg/24小时,或(+),可伴有上腹部不适,头痛,头晕等症状。重度患者血压≥160/110mmHg,尿蛋白≥2.0g/24小时,或(++),血肌酐>106umol/L,血小板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一般可做出诊断。病史中应详细询问有无上腹部不适,头痛,水肿、视力改变及抽搐等;血压为持续性血压升高,三次测量血压≥140/90mmHg,每次测量至少间隔6小时,或使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可在妊娠期20周后血压持续上升;蛋白尿的定义是24小时内尿液的蛋白含量≥300mg或尿蛋白浓度>0,1g/L(定性+);水肿为自足踝部逐渐上升的凹陷性水肿,经休息后部缓解,体重异常增加≥0.9kg/L或2.7kg/月;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测定、尿液监测、眼底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胎盘功能、胎儿成熟度、tCD等,视病情而定。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管理

目前国内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血压控制目标尚无统一意见。参照美国妇产科协会及国内高血压指南,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旨在提高孕产妇及胎儿安全,延长胎龄,保证胎儿成熟,避免出现胎儿畸形和发育迟滞,胎盘早剥等风险,对于血压轻度升高的孕妇,血压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适用于所有妊娠期血压疾病,主要包括加强监测和限制体力劳动,严格限盐有助于降低血压,但对胎儿不利,故适度限盐,同样适当的体重控制。预防管理对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应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开展围孕、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孕期知识,自觉进项产前检查;指导孕产妇合理饮食与休息,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镁、钙、硒、锌等微量元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食物,减少动物脂肪和盐的摄入,但不限制液体的摄入,保持足够的休息和愉悦的心情,坚持左侧卧位;补钙可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国外研究表明,每日补钙1~2g可有效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药物治疗:国内目前尚无统一意见。2005年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计划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报告推荐首选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甲基多巴[5],但此药国内市场很少,拉贝洛尔兼α受体和β受体阻断剂作用,降压明显且副反应少,故可首先考虑使用。美托洛尔缓释剂可使用,但应监测胎儿体重及心率,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可导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故不推荐使用。国内目前使用广泛的是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由于CYp3a4在女性中活性高于男性,钙离子阻断剂的代谢与该酶关系密切,故效果显著。其他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维拉帕米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孕产妇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可影响子宫收缩,临床应注意。利尿剂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价值分歧较多,但临床荟萃分析显示不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并可使其获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绝对禁止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此类药物致畸形作用肯定。子痫前期和子痫的治疗还包括硫酸镁解痉,镇静,促胎儿成熟等,临床依病情酌情使用,综合治疗。

总之,正确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才能有助于改善孕妇和胎儿的预后,只有加强产科与神经内科,心内科等多学科的协作,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提高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全国妊高征科研协作组.全国妊高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1,26(2):67-71.

2林其德.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8):471-473.

3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2

【关键词】内皮素;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45-01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angesofplasmaendothelin-1(et-1)inpatientswith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aswellastoexploretheroleofinthepathogenesisof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methods:theplasmaet-lcontentsin45patientswith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45healthypregnantwomenand15nonpregnantwomenwereassayedbyeLiSa.Results:amongpatientswith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plasmaet-1expressionlevelandmeanarterialpressure(map),urineproteinexistedapositivecorrelation,inaddition,plasmaet-1expressionlevelandbirthweight(Bw)existedanegativecorrelation.Conclusions:thechangesinplasmaconcentrationofendothelininpatientswith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mightplayanimportantroleinpathophysiologyin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

【Keywords】endothelin;pregnancy;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和婴儿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1]。然而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内皮细胞激活和损伤学说成为领域研究的热点,该学说的实质为血管内皮损伤是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中心环节[2]。在血管内皮系统中,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素(et)是目前所知体内最强的收缩因子,et-1被证明具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与生长因子、心血管调节肽之间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3]。已有研究表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体内调节血管收缩的et和血栓素a(tXaZ)增加,而调节血管舒张的eDRFs和前列环素i:(pGiZ)却减少,使血管收缩与舒张的调节处于失衡状态从而导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4]。提示et-1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旨在观察正常妊娠妇女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et-1水平的变化,来探讨血浆et-l浓度的改变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疾病中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实验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五台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产科住院分娩的正常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其中正常非孕妇女15例,正常早期、中期和晚期妊娠者各15例,妊高征轻、中、重度各15例。所有妇女均无药物治疗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例组按照高等院校教第6版妇产科学诊断标准诊断和分类标准。

1.2标本采集及处理

取受试者肘静脉血4ml,置于含40μl的10%eDta.na2和500iU抑肽酶试管中,混匀,于4℃放置10min后,以3000r・min-1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70℃冻存待测et-1值。

1.3测定方法

血浆(et-l)eLiSa试剂盒均购自美国R&D公司,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在酶免仪上测450lun处光密度值,绘制标准曲线,计算et-l浓度。

1.4实验室指标

对子痈前期组患者进行24小时尿蛋白含量测定,子痈前期组尿蛋白含量为入院至分娩的平均尿蛋白含量。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3.o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SnK-q检验。

2结果

2.1正常未孕组与正常妊娠各期血浆et-l比较

与非妊娠妇女相比,妊娠早期、中期血浆et-1水平有所增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妊娠进展,妊娠妇女血浆et-1水平逐渐增高,与非妊娠及妊娠早、中期妇女相比,妊娠晚期et-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p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3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症围生儿结局

本研究通过分析25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相关资料,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儿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0月~2010年10月产科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252例,随机抽取同期252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25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中,妊娠期高血压43例,轻度子痫前期56例,重度子痫前期120例,子痫7例,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11例,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15例。

诊断标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依据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7版。

方法:观察指标包括严重并发症(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胎盘早剥、产后出血、DiC)、胎龄、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胎盘重量,列表登记,整理病例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各组间指标比较采用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间指标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两组孕妇并发症比较:从统计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心力衰竭、胎盘早剥、产后出血、DiC的发病率均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见表1。

两组胎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胎盘重量比较(X±S):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与正常孕妇组之间胎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胎盘重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全身各系统各脏器灌流减少,导致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心、脑、肾、胎盘等损害,出现胎盘早剥、DiC、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本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心力衰竭、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病率均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越早,表现越重,对母儿的损害就越大,危害性就越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中心力衰竭、胎盘早剥及DiC等严重并发症主要发生于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

妊娠期胎儿的正常发育与胎盘结构密切相关。妊娠期子宫胎盘血流量的增加与孕龄及胎儿体重增长相平行,以保证胎儿对氧和营养物质的摄取及代谢平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胎盘滋养细胞浸润不足和子宫血管重铸障碍导致胎盘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因缺血、缺氧使绒毛受损,胎盘功能障碍,阻碍了母胎间的血气交换,影响胎儿的宫内生长发育,使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和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本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胎盘重量显著低于正常孕妇组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早产儿、低体重儿、胎儿窘迫、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患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经治疗后病情不缓解,适时终止妊娠是一重要的治疗措施。决定终止妊娠后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以提高围生儿存活率为目标,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孕周、胎儿成熟度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对于病情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绝大多数未临产,宫颈条件不成熟,易引产失败,且阴道试产中极易致胎儿宫内窘迫或死胎。剖宫产因能及时终止妊娠,并且手术时腰硬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症患者的主要分娩方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越早,表现越重,对母儿的损害就越大,危害性就越高。作好孕期保健工作,及时发现高危妊娠,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监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99.

2张曦,侯磊.mmp与妊高征血管重铸.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3,30(6):352-355.

3HeimrathJ,Krawczenkoa,DusD.increasedmaternalplasmalevelsofsol-uble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in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piH).Ginekolpol,2000,71(4):247.

表1两组孕妇并发症比较[例(%)]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4

【摘要】目的:探讨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减少并发症、降低孕产妇及胎儿病死率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发生率占同期住院产妇的0.41%,占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5.3%,孕产妇病死率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3.03%,围生儿病死率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6.1%。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宣教,早期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从而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发生率。对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适时终止妊娠,有利于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力衰竭;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R714.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74-02

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衰是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心衰症候群,是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既往无心脏病症状及体征,突然发生以左心衰竭为主的全心衰竭,约占妊娠合并心脏病的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约有4%发生此病[1]。其发病隐匿、病情凶险,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处理上与一般心衰有所不同,早期诊断、正确处理极为重要。它严重威胁着母婴安全及健康。现将我院5年间收治的3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4年9月―2009年9月住院产妇8469例,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5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35例,发生率占同期住院产妇0.41%,占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3%。年龄23~40岁,平均28.6岁。初产妇21例,经产妇14例。孕周

1.2诊断标准

1.2.1早期心力衰竭[2]:①轻微活动后即出现胸闷、心悸、气促;②休息时心率>110次/min,R>20次/min;③夜间常因胸闷而坐起呼吸;④肺底部少量持续性湿音,咳嗽后不消失。衰竭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卧位性咳嗽,甚至咳淡红色泡沫痰;②发绀;③交替脉;④左室和/或左房扩大,心率增快,心率≥110次/min;⑤舒张期奔马律;⑥两肺湿音,伴或不伴哮鸣音;⑦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1.2.2临床表现:35例患者均有休息状态出现胸闷、气急、不能平卧或端坐呼吸,心率>110次/min,舒张期奔马律5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23例,21例心尖部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一侧或两侧肺底部持续湿音,有哮鸣音9例,血压210~165/110~125mmHg(1mmHg0.133kpa),尿蛋白(+)~(++)。31例X线示心影增大和肺水肿,35例均符合心力衰竭标准。

1.2.3心衰发作诱因:并低蛋白血症30例,产前贫血15例,心衰发作前水肿31例(严重水肿20例),使用硫酸镁负荷量时诱发心衰2例,使用白蛋白及红细胞等扩容治疗6例,双胎妊娠2例,继发于肺部感染2例。

1.3产前检查情况:从未产检14例,产检7次5例。院前发生心衰者均为从未产检或产检发现血压高,未遵医嘱复查或住院治疗者。

2结果

2.1治疗经过:明确病因,积极治疗,让患者半坐位或坐位,双下肢下垂,面罩吸氧,限盐饮食。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应用硫酸镁的基础上,应用酚妥拉明20~30mg静点,根据血压调整滴数。利尿用速尿20~40mg,4~6h1次,酌情用镇静剂。强心用西地兰0.4mg,4~6h重复使用。重度贫血患者心力衰竭纠正后少量输血纠正贫血。存在呼吸道及肺炎的患者抗感染治疗。在心衰控制后24~48h终止妊娠,32例行剖宫产术,3例经阴道分娩,其中阴道助产2例。

2.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对母亲及围生儿的影响

2.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对母亲的影响:本组3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孕妇,32例住院期间经积极抢救,均平安渡过分娩期及产后2周,仅1例死亡,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的2.9%。

2.2.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对围生儿的影响:胎儿37例,早产10例占27%,宫内生长迟缓5例占13.5%,宫内窘迫6例占16.2%,围生儿死亡2例占5.4%。

3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心肌血供不足;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左心负荷过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贫血,低蛋白血症致血渗透压降低,诱发肺水肿和心衰。妊娠期血容量逐渐增加,至妊娠晚期血容量增加30%,心脏负荷增大,相应的左心室排血量明显增加,但在妊高征时,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左心室负荷加重,如血液黏滞度增加,将对心脏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血,心脏间质水肿,严重者可发生出血性心肌变性。左心室负荷过度增加,则导致心力衰竭。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属高危妊娠,直接危及母儿生命,心力衰竭始终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3]。本组3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孕妇,32例住院期间经积极抢救,均平安渡过分娩期及产后2周,仅1例死亡,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的2.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母体对胎儿的血液供应减少,导致胎儿缺氧和生长迟缓,易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本组35例中产胎儿37例,早产10例占27%,胎儿宫内生长迟缓5例占13.5%,胎儿窘迫6例占16.2%,围生儿死亡2例占5.4%。所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和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提醒一定要加强孕产妇保健的宣教,及时发现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发生,对于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症状如活动后心悸、气短、夜间胸闷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发绀、咳嗽、咳泡沫血痰等表现时一定要及时到有救治条件的医院就诊,为抢救赢得时机,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窒息和围生儿病死率。

重视妊娠高血压性心衰的易患因素,及时认识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1)轻微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悸,气促;(2)休息时心率超过110次/分,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3)夜间常因胸闷而坐起呼吸,或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4)肺底部出现少量持续性湿音,咳嗽后不消失。对有以上表现者及时完善胸片,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诊断[2]。本组病例提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本身或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多胎妊娠、呼吸道感染等均是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衰的易患因素。对有易患因素者严禁扩容,对有扩容指征或需输血者必要时输血或输白蛋白前或后予利尿治疗。在发生心衰之前,常有干咳,尤以夜间为甚,但易被误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而延误时机[4]。因此,对所有妊娠高血压,特别是合并以上易患因素者,如有咳嗽,应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心衰早期或呼吸道感染,更应警惕两者合并存在的可能。对有心衰易患因素者慎用硫酸镁解痉,因镁离子为钙离子拮抗剂,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心肌收缩,中毒量可致传导阻滞,且硫酸镁负荷量使用速度较快,易诱发心衰。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是及时终止妊娠。妊娠高血压性心衰为妊娠期特有,随妊娠继续,病情会日渐加重,经治疗后病情好转为暂时的,终止妊娠为最有效的去除病因的措施。因而对高危患者及有早期心衰患者及时终止妊娠,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是预防及治疗的关键所在。分娩时,子宫收缩及屏气时腹压升高和全身肌肉收缩使回心血量增加,周围阻力升高,而胎儿娩出后腹压骤降使血流涌入心脏血管,同时横膈下降,心脏复位,这些变化使血流动力学发生剧烈变化,可能再次诱发心力衰竭,所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患者,不宜经阴道分娩。剖宫产可以避免以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连续硬膜外麻醉也可降低周围的血管阻力,均能减少心脏负担,同时配以心电监护,能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其结果较阴道分娩者明显改善预后。故当心力衰竭症状有所改善后应考虑剖宫产终止妊娠,如孕周小,也应以孕妇为重,术后要妥善处理早产儿。本组35例中32例行剖宫产术占91.4%。若患者及其家属不愿意剖宫产终止妊娠而经阴道分娩,应用心电监护及严密观察下实施,如果经阴道分娩确实困难,应说服患者及家属尽早剖宫产

结束分娩。无论经阴道分娩或剖宫产结束分娩,必须注意产后子痫、产后出血和感染的发生及防治。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的病理特点为心排血量降低和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治疗原则是降低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全身各脏器的血液灌注,控制心力衰竭后及时终止妊娠,适时终止妊娠对已发生心衰,肺水肿者,治疗应在扩血管基础上强心、利尿,慎用硫酸镁,心衰控制后6~8h终止妊娠,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肺提前成熟,即使32~34周,应以孕妇为重,选择剖宫产为宜,以防再次发生心衰[5]。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妊娠高血压疾病伴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心脏可有低排高阻变化,当有呼吸道感染时,极易发生心衰。产后3d心脏负担重,若无明显失血,一般24h输液控制在500~1000mL为宜[2]。硫酸镁作为基础用药,同时选用酚妥拉明扩张血管,及时强心利尿。

总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常危及母婴生命安全,产科医生必须提高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认识。重视妊娠高血压的防治加强对孕产妇孕期知识的宣传,提高孕产妇对妊娠期疾病的重视,定期产检,对产检者孕期进行饮食营养的指导,预防营养不良致贫血。及时发现并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防治低蛋白血症。早期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从而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发生率。对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适时终止妊娠,有利于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家福,吕新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0):589

[2]乐杰.妇产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1

[3]全国孕产妇监测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1):645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5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预防;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158-02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syndrome,piH),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病范畴,是只有妊娠期妇女才会发生的疾病,在临床上又十分的常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高血压、水肿以及蛋白尿,症状比较严重时会出现头痛、眩晕,更严重的甚至表现抽搐、昏迷等,还可导致心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胎盘早剥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一直都是产科工作者十分关心的疾病,其在我国的发病率为9.4%~10.4%,在国外的发病率为7%~12%[1],在孕产妇死亡的疾病中占12%[2],是围生期新生儿预后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高危因素、病理与生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的研究进展,以及人们生活饮食、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致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所占比例也在逐年降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妊高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孕妇及胎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现实意义。

1妊娠高血压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

1.1妊娠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研究进展,认为妊娠高血压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年龄:孕产妇年龄过大、过小都会增加妊娠高血压的发生,一般年龄≤20岁或>35岁的初孕妇更易患妊娠高血压。②遗传与免疫:研究表明,妊高征与孕产妇自身的隐性基因或者隐性免疫反应基因相关。临床上经产妇妊高征较少见,妊高征之女患妊高征者较多。孕产妇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如孕产妇的母亲、姐妹等有子痫患者的相关孕产妇有较高的妊高征发病率。③身体素质:贫血、营养不良或者患有如原发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肾炎等病史的孕产妇有较高的妊高征发病率。③种族差异与体型:研究表明,美国非洲裔或西班牙裔多高于白人,体重指数>0.24者更易患病。④子宫胎盘状况:如果孕产妇是多胎妊娠、初产妇,或者有羊水过多、腹壁紧张、子宫膨大过度等症状,宫腔压力便会增大,随即引起子宫胎盘血流量减缓、缺氧以及孕产妇血管痉挛,以致其血压升高。⑤前列腺素水平:通常,人体内血压可以维持在一个较为相对稳定的水平,是由于体内一般处于平衡状态的加压与降压物质,而前列腺素可以起到使血管扩张的作用,因此,当孕产妇血管中前列腺素减少时,血管壁对加压物质的反应性便会增高,从而导致妊高症的发生。

1.2妊娠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妊娠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血压升高:收缩压≥18.7kpa(140mmHg)或舒张压12.0kpa(90mmHg),且持续时间较长不下降。②蛋白尿:留清洁中段尿检查,24h的尿蛋白≥0.3g。③水肿:下肢和腹壁水肿,重者出现腹水,且经休息后水肿未消失。一般体重增加过多的孕产妇易出现此症状。④身体异常: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⑤抽搐昏迷:抽搐昏迷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是妊娠高血压病情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抽搐时患者表现面部肌肉紧张,双眼固定无神,牙关紧闭不开,全身剧烈颤抖,思想意识丧失,呼吸骤然停止,大小便暂时失禁等,症状较为严重时可致死亡。

2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妊高征的临床观察

2.1资料与方法

2.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2月确诊为妊高征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24例,观察组24例。其年龄为20~38岁,平均年龄27.8岁,孕周22~37w,平均孕周35.6w。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2.1.2方法48例患者在患病入院时,均对其做相关检查,并给予常规护理。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主要具体治疗方法为硫酸镁静脉滴注,滴注1次/d,滴注速度为1~2g/h,滴注配比为50ml25%硫酸镁溶液与300ml10%葡萄糖溶液[3]。对观察组,不仅对其采用硫酸镁静脉滴注的西医治疗,还对其结合一定的中医治疗,中药成分为枸杞子15g、24g、熟地20g、山茱萸15g、泽泻10g、牡丹皮10g、山药15g、茯苓10g、菟丝子15g、杜仲15g、党参15g。

3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优于对照组,痊愈数大于对照组,相比较来看,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为显著,见表1。

3讨论

妊高征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4],通过本文分析可知,本病除需要积极进行常规救治外,正确的预防与结合中药成分的科学护理也尤为必要。

针对妊高征的影响因素,认为正确的预防措施一般为:①按时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在妊娠早期测量一次血压,作为基础血压,之后定期测量血压,在妊娠35w以后,尤其应每周量血压,测体重,以便及时发现妊高症症状,及早治疗。②合理安排饮食,注意日常休息。饮食、营养与日常休息与妊高症的发生息息相关。加强妊娠期饮食营养,尤其是叶酸、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加上按时休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妊娠高血压的发生。③重视遗传因素,防治原发疾病。有家族高血压病史,尤其是家族妇女有患过妊高症,以及本身曾经患过慢性肾炎等可以引发妊高症疾病的孕产妇,为了自身及胎儿健康,更应做好预防准备,防治妊娠高血压的发生。

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解痉、镇静的作用,常用于血管扩张,降低血压,治疗子痫和妊娠高血压[4]。中医讲究对症下药,枸杞子、、熟地、茯苓建脾益气,其余补血活血、平肝潜阳。气血双补可以优化全身脏器血液循环,恢复可能有问题的肾小球功能,缓解小血管痉挛,提高身体机能。本文通过对48例妊高征患者的研究表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中西医护理,能更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为更优质的护理干预提高途径。因此,单纯使用西药对妊高征患者进行一般护理,效果不及与中药结合护理,即中西医结合护理妊娠高血压疗效效果更加明显,应该在临床应用中更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4-82.

[2]张优玉.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4):75-76.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6

【关键词】电话延续护理;妊娠高血压;妊娠结局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疾病,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由于大部分患者对妊娠高血压缺乏认知及了解,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1]。不良的情绪可进一步增加患者血压及心律水平不稳,加重患者病情,因此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对降低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指出[3],妊娠期间通过随访护理给予孕妇系统化、专业化的孕期指导对降低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改善孕妇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探讨电话延续护理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门诊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为孕早期(孕8~12周)患者;②经血压计测试患者2次或2次以上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妊娠前糖尿病;②肝脏、肾脏、心脏等功能异常患者;③有流产史、早产史、巨大儿分娩史、死胎史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初产妇28例,经产妇14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8.6±5.5)岁,孕周8~12周,平均孕周(9.82±1.15)周;观察组初产妇26例,经产妇16例;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28.2±5.3)岁,孕周8~12周,平均(9.42±1.21)周。两组患者产次、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建立孕期档案后,每次行孕期检查时给予常规性孕期宣教及孕期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观察组患者自建立孕期档案后对其实施电话随访,具体方法包括:①由专门人员建立专科随访单:内容包含患者的姓名、性别、病历号、患病时间、病程、诊断、联系电话、主管医生、一般情况、随访日期以及内容、护士签名等。②成立电话随访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室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2名,病房护士2名,护士长负责制定随访内容,责任护士负责落实护理措施,病房护士负责对患者实施电话随访。③随访方式:每周由电话随访小组对患者实施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20min/次,妊娠晚期随访频次为2次/周,妊娠最后1个月改为每周3次。④随访内容:重点了解患者饮食安排、饮食量、排便习惯、是否便秘、血压控制情况、不良妊娠情况、日常活动异常等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纠正。指导患者自我观察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对于异常情况则给予及时处理。通过随访了解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情况,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则对其增加随访次数,加大干预力度,同时充分调动家庭系统支持积极性,促进患者及时矫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健康行为,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①血压测定:采用水银液压计测量患者SBp、DBp水平。②记录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剖宫产率、感染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巨大儿、早产、新生儿窒息、低血糖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的变化观察组干预后SBp、DBp水平分别为(118.56±7.45)、(75.26±5.48)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69±8.26)、(86.98±6.4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母婴妊娠结局对比观察组出现妊娠期高血压1例(2.38%)、羊水过多0例、剖宫产率10例(23.81%)、胎儿窘迫发生率2例(4.76%)、巨大儿2例(4.76%)、早产1例(2.38%)、新生儿窒息0例;对照组则出现妊娠期高血压8例(19.05%)、羊水过多7例(16.67%)、剖宫产率24例(57.14%)、胎儿窘迫发生率10例(23.81%)、巨大儿9例(21.43%)、早产9例(21.43%)、新生儿窒息7例(1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妊娠合并高血压发生与胎盘源性肾激素增加,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改变有关,导致机体出血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视物模糊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性妊娠合并高血压可引起子痫发作,危害母婴生命健康[4]。研究表明[5],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由于对疾病过度担忧,加之患者普遍对疾病认知程度较低,产妇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因此提高产妇疾病认知水平,积极提高产妇身心健康,坚定产妇分娩信心,对减轻产妇分娩疼痛感及不适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话随访是目前国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疾病管理能力,从而促使患者康复[6]。本研究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电话延续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电话随访能有效改善妊娠高血压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有效提高妊娠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尊医治疗依从性,使得患者将被动的治疗转化为积极主动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韦迪霞.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4):42-43.

[2]谢爱群.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分娩结局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803-805.

[3]刘金梅.妊娠高血压行剖宫产术120例围术期护理.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193.

[4]王岩.优质护理对改善妊娠高血压母婴结局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4):25-26.

[5]施围群.细致化护理管理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1):1494-1496.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7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治疗,研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disordercomplicatingpregnancy)是妊娠特有疾病,以全身小动脉痉挛为基本病变。本病常发生在妊娠20周后,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以及母婴死亡。仍为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对我站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两年间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经验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治疗该类患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站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85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妇产科学》(第6版)的诊断标准,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6岁。孕25-42周,轻度妊高征48例,中度妊高征30例,重度妊高征7例;先兆子痫13例,子痫4例(均为产前);初产妇63例,经产妇22例。所有对象均做相同检查。

1.2治疗方法。

1.2.1内科治疗。

1.2.1.1一般治疗: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取左侧卧位;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适当限制热量,防止过食;补充复方氨基酸片、钙片、维生索与铁剂。

1.2.1.2解痉:首选硫酸镁,镁离子能使骨骼肌、平滑肌舒张,舒张血管,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少脑水肿,提高母儿的氧代谢,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具体方法:首次负荷量,硫酸镁5g+5%葡萄糖200ml,1h内静点,继以15g硫酸镁+5%葡萄糖l000ml,以1-2g/h的速度静点。硫酸镁的有效浓度是4.2-7.2mg/dl。在能够保证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硫酸镁的用量。

1.2.1.3降压:当收缩压≥170mmHg以上或舒张压≥110mmHg,用硫酸镁后血压下降不明显,为防止心脑血管意外,或早发性的重度子痫前期应加速降压。但舒张压一般不能低于90mmHg,以保证胎盘灌注量。方案:①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或500ml静脉点滴,以0.1-0.25mg/min滴速,每10-15min测血压,若有肺水肿者,增加剂量30-40mg静脉点滴,或10mg舌下含服。②甲基多巴250mgtid口服。③硝苯地平10-20mg每日3次口服。

1.2.1.4扩容:扩容指征:血细胞比容≥0.35,全血黏度比值≥0.36,血浆黏度比值>1.6,尿比重>1.02。扩容剂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自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溶液,扩容时应严密监测心肺功能及肾功能。

1.2.1.5利尿:如果出现全身性水肿,心脏负担过重,可以使用利尿剂,两种利尿剂交替使用的同时应注意补钾。20mg/d,口服;氢氯噻嗪,50mg,口服每日2次。针对病情可予呋塞米20-40mg静推。

1.2.2产科处理:重度妊高征在积极治疗24-48h无好转时宜及早终止妊娠,胎儿未成熟者予地塞米松等促胎儿成熟后终止妊娠,终止方式为剖宫产。

2.结果

85例患者中无死亡,妊娠高血压及子痫前期者中无一例出现妊娠并发症,1例子痫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于第35周终止妊娠,其余病例均于37周以上终止妊娠。胎儿体重在2400~3800g之间,平均体重2697.34±438.41g,婴儿出生时apgar评分为5~7分,无新生儿并发症出现。

3.讨论

3.1妊高征病因及病理、生理妊高征是妇产科临床特有异常的疾病。其发病和病理涉及全身多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妊高征病因较为公认的学说是:由于遗传方面某些缺陷导致母胎免疫功能失衡,胎盘缺血、缺氧或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毒性因子产生而损伤血管内皮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发病。由于小动脉痉挛,造成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大,血管内皮受损。表现为血压升高、蛋白尿、水肿、血液浓缩等。全身各组织器官因缺血缺氧而受损,严重时可损伤脑、心、肺、肾、胎盘等而致使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

3.2妊高征的预防:医院应利用现有的宣传途径,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孕妇的关注,孕前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动员孕妇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按时参加孕妇学校听课提高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危害及防治知识的认识,做好自我监护,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到医院就诊,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可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孕中期开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预测性诊断,对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倾向的孕妇增加产检次数及心理沟通,保持心情愉快,适当休息,目前已发现多种营养素缺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钙浓度降低可使血管对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性增强,并可直接减少血管组织中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而pGi2/tXa2(血栓素)的比例与全身小动脉痉挛有关。在孕20周起每日补钙,即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即将发生时补足血钙,减少了该病发生的可能。微量元素中的硒可防止机体受脂质过氧化物的损害,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避免血管伤;锌在蛋白质和叶酸合成中起重要作用。Vita、VitC、Vit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内皮细胞损伤;VitC还促进钙、铁吸收;VitD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其他维生能促进和调节物质代谢,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均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从源头上降低孕和围生儿的死亡率。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8

大量文献报道,孕妇患原发性高血压可使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率增加。Sibai将初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危险因素依次列为:血压、肥胖、流产次数及吸烟,血压越高或越肥胖,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危险越高。

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

胰岛素是一种血管舒张因子,若无交感神经对抗其作用,将导致低血压,而非高血压。外周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功能缺乏的标志,将导致血管功能失调,近年来提出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指:胰岛素的葡萄糖调节功能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正常的葡萄糖浓度,这样胰岛素刺激钠的重吸收,并有拟交感活性,使血压升高。胰岛素还可刺激非脂类脂肪酸增加、抑制脂肪分解、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肥胖可能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最常见因素。肥胖者24小时胰岛素释放率是消瘦者的3~4倍,肥胖亦是妊高征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文献报道身材矮、肥胖、颈短的孕产妇较易患妊娠期高血压病。体重指数大于24的孕产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性是体重指数小于24的孕产妇的2.669倍.肥胖或胰岛素抵抗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危险性增加的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认为:①肥胖时血容量增多且心输出量增加以满足代谢需要,从而导致血压升高。②肥胖不仅与高血压有关、而且与脂类利用、游离脂肪酸向组织转运、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有关。尢其是tnF-α。它由人类前脂肪细胞及脂肪细胞产生,肥胖者的tnF-α比正常人高3倍,肥胖、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可使细胞激动素介导的氧化作用增强,这与先兆子痫的发病机理有关。

血栓形成、高半胱氨酸血症

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常有血液及代谢异常而导致血栓形成,Dekker等随访妊娠期高血压病孕妇产后10周血栓形成、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生率,85人接受凝血干扰试验,24.7%存在β蛋白缺乏,50人接受蛋白抵抗活性实验,16%阳性;79人接受高半胱氨酸血症实验,17.7%阳性;查95人抗心磷脂肮体,29.4%存在lgG、lgm抗体。Dekker等人首次系统研究高半胱氨酸血症与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关系,以空腹半胱氨酸浓度>15μmol/L,餐后>51μmol/L作为诊断标准,高半胱氨酸血症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率是正常孕妇的7倍。

镰状细胞病

Larrabee等人研究发现镰状细胞病是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镰状细胞病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明显增加(24.7%,p<0.0001),且新生婴儿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孕妇所娩新生婴儿。

多胎妊娠

多数学者认为,双胎妊娠时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均明显增加,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双胎妊娠时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性增加4倍,三胎比双胎的危险性增加,但总的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与双胎相似。

染危体异常、葡萄胎

Vessce等研究表明,先天异常者,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性增加,oR为1.34,包括胎儿水肿、13三体、三倍体等染危体异常。

泌尿系感染

Schieve等研究表明,孕期泌尿系感染是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是任何一种感染可使感染产物增加,如细胞激动素、自由基片断、蛋白水解酶等,这些因素导致已处于高危中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病。

营养不良

现已发现多种营养素如以白蛋白减少为主的低蛋白血症,钙、镁、锌、硒等缺乏与妊娠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关。钙可稳定细胞膜,维持钠泵和钙泵活性,降低细胞膜对钠、钙离子通透性。低镁可使钠钾泵和钙泵活动受损,导致细胞内钙的堆积和细胞外钙的减少,激活了血管平滑肌内的肌凝蛋白与肌纤蛋白,产生收缩效应,造成血压升高,锌在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硒是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防止机体受质脂过氧化物酶损害。硒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维持细胞膜完整性,避免血管壁损伤,血硒下降可使前列环素合成减少,血栓素增加,从而导致妊娠高血压病的发生。

孕妇妊娠时的年龄

庄氏等[1]研究发现,35~39岁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病率为16.88%,明显高于20~29岁孕产妇的9.98%,这与患者年龄大,有动脉硬化倾向有关[2]。

低社会经济状况

由于经济原因,不能系统检查,忽略了对孕妇全方位监测,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营养不良、缺钙等妊娠并发症,使疾病在早期得不到治疗,增加了患病风险[3]。

不良情绪

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与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有相关性。国内外多项调查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不稳、焦虑、忧郁、睡眠障碍、心悸、生活空虚感等症状,同时认为这些精神因素对妊娠妇女有负面影响而且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Kurki等采用焦虑忧郁问卷对623名妊娠早期无任何症状的初产妇做了孕期追踪调查,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伴有明显的忧郁焦虑情绪,沮丧抑郁的负性情绪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焦虑、忧郁作为应激源,由感觉系统传至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从而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类递质增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

总之,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病病因未明,尚不能做到完全预防其发生,普及健康教育,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孕妇加大监测力度,可望把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病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汪敏,谭进成.钙镁与妊高征关系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2,8(9):509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9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力衰竭预防及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精河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以汉族居多,其次为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这四年半共收治6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其中收治28例为维吾尔族,平均年龄为24岁,哈族为17例,平均年龄为29岁,12例为蒙古族,平均年龄为27岁,8例为汉族,平均年龄为31岁,2例为回族,平均年龄为24岁。其中初产妇为54例,经产妇为13例,心衰病程最长为19天,最短为3天。

我院收治的这6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衰患者,文化水平初中以下32例,高中13例,大专以上22例;家庭经济人均月收入≤300元30例,人均月收入>300元25例;家庭月收入>2000元的12例;未参加正规孕检者51例,参加了正规孕检者16例;产前发生心衰33例,产时发生心衰30例,产后发生心衰4例(4例病人为乡村医院转入我院)。

1.2方法:本文分析了我院收治的6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力衰病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急性左心衰征候群,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母婴安全,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对这67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的产科处理视病情而决定分娩方式。6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病例入院后均在心电监护下予以积极治疗后,其中有18例病人宫颈评分良好,胎儿大小与产道、产力均无异常,进入第二产程后行会阴侧切术助娩,余48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1例顽固性心衰在全麻下行剖宫产术。

根据以上各种表现,67例妊娠合并心衰均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方法:①硫酸镁解痉治疗为基础,解除小动脉痉挛,纠正“低排高阻”。②减低心脏负荷,应用血管扩张剂、强心及利尿剂,纠正心衰。③抗感染支持治疗。④心衰控制后适时终止妊娠。

2结果

2.1临床表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并发心律衰竭之前常有干咳,夜间明显,常被误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而延误诊疗时机,因病情进展并发心衰后均于休息状态下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咳嗽,不能平卧或端坐呼吸;血压140~210/100~140mmHg;呼吸28~38次/分;心率大120次/分;心前区可闻及Ⅱ~Ⅲ收缩期杂音;一侧或双侧肺底可闻及湿啰音;水肿(++~+++);胸片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心电图均存在窦性心动过速及St-t改变,左室肥大,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

少数民族、汉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比较

2.2预后:在密切心电监护及严密治疗措施下,24小时内病人心衰控制56例,占83.5%,产后48-72小时内心衰控制21例,占31.3%。67例病人均在产后7~15天全部出院。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即往无心脏病症状及体征,而突然发生以左心衰竭为主的全心衰竭者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这是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周围小动脉阻力增加,水、钠潴留及血粘度增加等因素所诱发的急性心功能衰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饮食习惯(少数民族喜好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发病率较高)。②遗传因素(汉族以遗传因素多见)。③肥胖体型(以少数民族多见)。④摄入热能量过高以及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衰竭机理较为复杂,可由高血压、水钠潴留、妊娠低蛋白血症等引起。其诱发因素为:①不适当扩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过量补液利少弊多,不适当补液过快、过多可引起左室舒张期末压力上升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进一步下降,导致左心衰、肺水肿。②感染: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人左心功能低下,如合并感染易发生心衰。③肾功能损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肾小球血管痉挛,肾小球损伤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通透性增加,诱发心衰。④贫血:妊娠期氧耗量增加,贫血进一步增加心脏的负荷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产后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心衰症状,本组有4例发生产后心衰,故产后应密切观察血压及心律情况,严格控制血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证产妇充分的休息,避免刺激。控制液体量和输液速度,预防感染,纠正贫血,预防和控制心衰的发生。

参考文献

妊娠高血压管理篇10

【关键词】孕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补钙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09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nensivedisordersinpregnancy)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的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为主要特征,伴有全身多器官损害的综合征。该病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脑出血、心力衰竭、胎盘早剥,甚至死亡,对母婴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发病率约为9.4%~10.4%[1],国外约为7%~12%[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3],有不少学者认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缺钙有关[4]。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对孕中晚期的孕妇采取口服补钙的方法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与未补钙的孕妇对照,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行产前检查的孕妇200例,年龄20~35岁,平均26岁;孕周15~24周,平均20周;正常饮食,身体健康,无心、肾疾病,排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可导致高血压的其他疾病,近期无口服药物史。

1.2方法随机将200例孕妇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钙尔奇D补钙,每天1次,1片/次;对照组未补钙。观察两组孕妇血清钙水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孕妇血清钙含量的比较两组孕妇补钙前血清钙含量平均为2.03mmol/L,补钙后治疗组血清钙含量增加为2.48mmol/L,对照组前后无明显变化;补钙前两组孕妇血清钙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钙后治疗组血清钙含量明显增加(p

2.2两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的比较治疗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发生率为4.0%,对照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4例,发生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在机体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组成人体的元素中居第五位。细胞内外钙离子的交换是跨膜信息传递、调节细胞代谢和完成多种生理活动的重要环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维持,酸碱平衡,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心肌的收缩和舒张等均与此有关。妊娠高血压疾病其病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基本病变是全身小动脉痉挛。

多数学者认为钙剂可以改变甲状腺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水平,稳定细胞膜结构,抑制膜离子通透性,减少钙离子内流,同时激活细胞膜钙泵增加钙的外流,从而防止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的聚集,起到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效果。妊娠期除母体自身需要钙外,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胎儿于妊娠30周以后需钙量的增加量是妊娠20周的7倍,因此,妊娠期钙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大量研究证实,当孕妇缺钙时,会刺激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后者可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使细胞外钙内流增加,这一部分内流的钙能大大促进细胞内“钙库”向胞浆释放游离钙离子,引起肌细胞收缩,即引起腓肠肌痉挛,使血管张力升高,血压升高。另一方面,甲状旁腺素的分泌增加可控制钙离子泵活动,使钙离子-钠离子交换减少,从而提高血管平滑肌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与钙调蛋白(Cam)结合形成Ca2+-Cam复合物,该复合物可通过一系列酶链反应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这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的病理生理变化相符合。

孕中晚期补钙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其原理在于补钙可直接升高血清钙离子浓度,反馈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释放,纠正全身小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改变,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周卫卫,沈雁萍,孙敏.妊高症早期防治成功病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17(3):256-257.

[2]KirkpatrickCa.theHeLLpsyndrome[J].actaClinBelg,2010,65(2):91-97.

[3]YoungBC,LevineRJ,KarumanchiSa.pathogenesisofpreeclampsia[J].annuRevpatho1,2010,5:17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