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前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9:39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1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和模型,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微观经济理论中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的得出,都是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感到很抽象、深奥、难懂,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讲解微观经济理论中如何恰当运用数学分析方法,增强其具体应用价值,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微观经济学的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晦涩为通俗,变苦学为乐学,对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改革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方法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经济学科学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在经济学分析中应用数学分析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混乱。但并非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能用数学分析解释和解决,数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在现实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现象很难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和说明。因此,我们应对微观经济学中的数学分析持正确态度,经济学数学化与拒绝数学分析都是错误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数学方法在各章讲授中的使用量和难易程度。对于能较好地说明经济理论且实际应用价值较强的数学知识部分可重点强化,详细讲解推导过程及举实例讨论应用;对一般性理论可考虑简要说明,适当删减,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应用方法的一般思路

 

1、以应用知识为导向,坚持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分析方法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因此经济学知识在最大程度上应以职业应用知识为导向。在微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的基础性是指要把基本理论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讲述清楚,从总体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前沿性,就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及时将微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国内外经济前沿问题引入课堂,这样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激活课程的经典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实践应用性是指并不需要学生精通数学,而以应用为导向,并采用问题场景的方式展开叙述。每一章的数学分析过程都与某个具体问题如何运用及其对决策制定等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演示和互动轻松掌握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如利用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供需原理以及弹性理论说明我国燃油税开征对燃油价格、社会福利的影响。通过数学分析方法证明燃油税开征确实短期内会抬高油价,抑制需求,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如案例讨论教学法及开展课外辅助教学等,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公开等。

 

2、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提高演示效果。使用多媒体和其他课辅软件教学,借助动画和数据图表能直观地向学生阐述有关经济变量的关系,当堂演示计算和推导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构筑微观经济学数学应用方法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经济类专业与非经济类专业的不同,分层次设置经济学课程,应有普及与提高之分。非经济类专业主修初级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而经济类专业主修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深度、难度有很大变化,而且引入较严谨的数学分析方法;侧重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可继续选修高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

 

2、教材建设的更新。现有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无论从理解阅读上抑或习题练习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应根据学生可接受及实际需要的程度,进行教材的改革与更新,使其更适合中国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也有利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流行、普及与深化。

 

3、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若真正能把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还特别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外语基础及世界历史知识等,为此任课教师需进一步学习或进修。

 

4、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规律;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3门核心课程构成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经济类专业,应适当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工具的运用。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2

在我国长达2.2万公里的沿边开放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境城市,这些城市既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据点,也是对周边国开放的窗口,当前崭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沿边开放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了带来了相应的新问题,积极探讨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无疑对促进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背景考察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规划背景影响因素单一性、封闭型复杂性、开放性把握因素的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对象主体政府与官员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城市建设投资渠首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有偿使用规划核心内容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规划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二、问题审视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三、对策思考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广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是国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经济部分,本文有关问题的探讨仅系浅议粗见,只期对增加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性而有所启示,限于时间、水平,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指正。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3

关键词:双语教学;经济学;网络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27-02

1时效性在经济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一方面,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必然要求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对现实强烈关注。另一方面,无论从方法上还是研究内容上,现代经济学理论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仍然在教科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演化经济学等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正逐渐崛起,它们和新古典经济学一起不断改变和深化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认识。因此在授课中,有必要介绍这些前沿的理论,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2现有双语教学模式在提高“时效性”中的问题

目前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师生对课堂的过分依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主流原版教材对经济学理论的前沿性介绍不足。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重点介绍两种理论范式,一种是以新古典主义的范式,另一种是新凯恩斯主义的范式,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theprincipleofeconomics)、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economics)以及布兰查德(Blanchard)的《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等。这些主流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是被经济学家和公众广泛接受的理论,这当然是为了教学的方便,但也意味着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新的进展可能涉及不多,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前沿性的理论很少,最多也只是一带而过,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这些内容,比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economics)只是讲述了新古典的微观理论。

(2)由于教材本身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损害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一方面可能会损害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因为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信心。另一方面,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

3提高双语教学“时效性”的方法

我国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要求教学方式要与国际接轨,以国际上经济学通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双语教学。所以,在本科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兼顾实际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要为培养具有开放精神、能够融入国际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和数据处理、分析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的教学,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了达到上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基于网络资源的双语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时效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电脑和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网络资源也日渐丰富,关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也更加专业化,这为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和理论资源。大体上,有助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在线专业性财经杂志,比如economists(http//省略)和Financialtimes、华尔街日报(theJournalofwallStreet)等国际上著名的财经杂志,这些杂志以其专业性、权威性而闻名于世,可以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加深他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第二类是学术性较强的专业性网站,既提供当前的理论动态和研究进展,也有过去以发表的研究成果。这类网站可以是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比如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iDeaS-economicsandFinanceResearch(ideas.省略)和经济思想史网站(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以及著名大学经济系的网站等,其特点是在站点内可以搜寻到大量的工作论文(workingpapers)和论文;还可以是经济学家个人的网页,主要提供经济学家个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类是一些政府机构网站,比如欧洲中央银行(cepa.newschool.edu)、联邦储备局(FederalReserveBoard)、亚洲开发银行(htt//省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orldBank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也有丰富的数据资料可供查阅。第四类是一些经济学学习网站,包括综合性的网站和专业性的网站,通常他们或者只是一门课程的辅助学习网站,能够提供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和习题,或者是某一个领域的网站,比如博弈论学习网站、微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网站等。这些资源远比教材上的资料丰富,也更加贴近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最根本的优点在于网络使得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学习基于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大大开阔了视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性,在课堂内外、授课前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课前要求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在为本科生讲授经济学原理时,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教师一般要结合一些经济现象或者案例来阐述理论的涵义。与国内经济学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更注重用实际的数据和案例来说明基本的经济原理,而且这些案例和数据大都来源于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国家(oeCD)。这给我们双语教学的启示是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也应该注重用实际数据和案例来讲解理论,而不是纯粹的从抽象理论到理论,这也是因为经济学的传统是“用事实或数据来说话”。对于刚开始接触双语教材的学生来说,原版教材的阅读可能比较困难,但教师在讲授一节课的内容之前就应该给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预习计划,使得授课有的放矢。

以《macroeconomics》(8thedition:Dornbusch,Fisher&Startz)为例,在第七章讲授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内容时,由于会涉及到大量的有关失业和通过膨胀的数据和资料,比如通货膨胀的时间序列、失业率的变化、劳动时间的变化等,教师应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通过互联网查找国内外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有关英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文献和资料索引的能力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通过google的分类搜索、其所在学校的外文数据库以及进入一些经济专业网站或机构网站查寻资料。在亚洲开发银行、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网站上,学生可以搜寻到大量有关报告或outlook,在economists杂志网站上,学生可以查到部分关于货币和就业的文章,这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

但是,案例和数据本身并不能自动说明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于案例和数据的分析和理解。由于课前预习的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为主,而且要求发言尽量用英文,并在发言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对于数据的分析,要结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这对于学生可能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以讲授为主,并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演示。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对于本科生来说,有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说清楚。比如,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很是抽象,但是如果用比较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做一个回归模拟,表明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就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在初、中级经济学中,大部分模型都是比较静态或静态分析,动态模型涉及不多,一般是蛛网模型和经济周期的乘数――加速模型,在课堂上,教师用一些软件可以简单地模拟出这些模型的动态特性,比如excel、eviews和mathlab等,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大好于纯粹的讲授。

(2)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有关的案例的解释和对经济数据的模拟演示,还应该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挖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熟悉该理论的演进脉络,了解理论发展的前沿,“为学生倒出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除了教材之外,师生还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可用,通过相关经济思想史网站(如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某个经济理论的发展的脉络,通过网上的工作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前沿。

比如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制度(历史)经济理论、演进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复杂性分析方法,对于有志于将来做研究的学生来说,对经济学理论最新发展的适当了解是有益的。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公共产品一章,一般都会涉及到公共产品提供的“萨缪尔森规则”,即个体对公共产品的边际收益之和必须等于其生产的边际成本。对于这个等式,一般的解释是每个人应该根据个体的偏好支付公共产品的价格,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激励人们说真话的机制。这个机制的通常包括两种:命令机制(commandmechanism)或者投票体制(votingsystem)。一般教材对于投票的问题涉及不多,这就需要教师扩展这方面的知识,适当地讲授社会选择问题(socialchoicetheory)和公共选择问题(publicchoicetheory),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活动的本质。进一步,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到法律经济学、经济学等更新的理论。对于一些在宏观经济学中争议较大的理论或政策,教师可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网站,寻找自己支持的观点和论据。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4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智慧导览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56-04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再次将人们关注的目光引向了线性文化遗产。“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丝绸之路沿线景观成为时下旅游的热点,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时空跨度大,历史遗存数量多、品类复杂,给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价值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本文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索如何利用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的智慧导览服务,将这条东西方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内涵直观地展现出来,使游客能够更好地领悟丝绸之路两千年间的文化交融与历史积淀,并为其他线性文化遗产的智慧导览服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线性文化遗产概述

(一)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从单体文物扩展到文化区域,从静态遗产延伸至活态遗产,从文物、建筑、遗址扩延到跨越一个或多个地区或国家、体现不同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河流、道路,文化线路作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理念也被提出。2003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指南》对文化线路的定义做出了具体描述:“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

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从文化线路衍生而来的,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或村庄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自1993年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被评为线性世界文化遗产后,法国的米迪运河、奥地利的赛默林铁路、印度的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阿曼的乳香之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等也作为线性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线性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包括道路、河流、水道、峡谷,以及公路、铁路等形式。它们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不同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国线性文化遗产资源众多,既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武当神道、万里茶道等,也有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红旗渠、青藏铁路等,这些线性文化遗产构成了一幅中华民族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美丽画卷。

(二)线性文化遗产的特征

作为世界遗产领域中出现的新类型,线性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类型的鲜明特点,这些特点既是线性文化遗产所特有的属性,也是我们在研究线性文化遗产移动服务导览时所应挖掘的产品需求。

1.时空跨度大

线性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呈线状或带状,通过内在联系将一些原本不相关的城镇连接起来,因而覆盖了很大的范围,呈现出很大的空间跨度。如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中亚、西亚、非洲与欧洲连接起来,全长约7000多公里,形成了跨越多个国家的贸易通道。此外,线性文化遗产大都历史悠久,在长达几百年甚至数个世纪的时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茶马古道自唐宋以来,历经元明清,至民国时期还在进行着活跃的贸易,甚至在第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也曾一度繁荣,成为内地与藏区沟通的重要通道。

2.内涵丰富

线性文化遗产既包含了沿线的文物、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了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涵盖了多种类型,加之线性文化遗产覆盖范围非常广,包含的文化遗产内容也更加丰富。此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种动态的变化更加深入地反映人类活动,形成点、线、面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遗产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如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在北京到杭州4000余里的范围内,造就了沿线多个城镇、码头的繁荣,形成了无数古庙、古桥、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在这条长河中,哺育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留下了诸如“十里红妆”的风俗习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

3.功能重大,影响深远

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不同地区、国家间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影响深远。如大运河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贯被视为封建时代大一统政权的生命线,它解决了南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实现了物产资源的跨度调配,促进了沿线城镇的经济繁荣,从而在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茶马古道,不仅是汉藏地区茶马互易的商道,也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虽然在明清之后逐渐式微,但是民间形式的贸易却始终活跃,“在鸦片战争以后,川藏之间的茶叶贸易有力地抵制了英帝国主义借倾销印度茶来控制的图谋,川藏茶道也成为一条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政治线与国防线”。

二、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概况

丝绸之路,最初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9世纪70年代命名,后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通常指以古都长安为起点,穿越河西走廊、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因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故得此名。由丝绸之路衍生出“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名称,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上连接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在促进政治邦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研究的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中国段)内容。

早在西汉之前中原与欧亚之间已有交流,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中国和中亚、非洲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丝绸之路正式开通。通过这条贯穿亚欧大陆的通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以及金银器、漆器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亚和欧洲,而中亚多种名贵植物,西方的珠宝、香料、珍禽异兽等商品也传入中国。随着往来商旅、行人的不断增多,在沿线的绿洲、戈壁滩中出现了为商旅行人提供补给、休息的场所,由此也促成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城镇的兴起与繁荣。

伴随着商品贸易的不断深入,在丝绸之路上还进行着文化、宗教等精神方面的交流。季羡林在中印文化交流研究中曾指出:“中国的纸和造纸术先传到西域地区,经过西北丝绸之路传到印度”。沿着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中国的四大发明、冶铁术、丝织技术、医学等当时领先世界水平的技术逐渐传到西方,西方的玻璃制造术、制糖术也流入中国。而来自西域的胡乐、胡舞等活动,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也经丝绸之路传播开来,这些外来的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反过来又对西方的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的智慧导览需求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丝绸之路沟通了农业文明、游牧文明,见证了沿线各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兴衰,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无论是从内部需求还是外部条件来看,都需要将丝绸之路视为一个文化遗产整体,从而开展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的智慧导览,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其文化历史内涵,认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1.内在需求

受制于空间和技术因素,在博物馆橱窗中展示的文物都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在景区内的建筑或遗址也不能完整地反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不论是文物、建筑,还是遗址,它们都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有着自身的关系网络,相互间在环境、时间、属性、作者(收藏者)等多个维度上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丝绸之路这个庞大的文化遗产体系中,各项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使丝绸之路成为一个相互交融的活态文化遗产体系,全面地反映出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内涵。单纯割裂某一建筑、遗址来欣赏,都将影响到游客对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认识,这也是开展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智慧导览的根本需求。

从佛教传播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沿线各个石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展现了佛教由西向东传播发展的轨迹。印度佛教通过丝绸之路最先传入了古代西域(今新疆地区),随之在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石窟群,主要以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和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的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苏巴什石窟等。佛教从西域途径河西走廊段向内地传播,主要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河西走廊石窟的创建在时间上也稍晚于西域石窟。从河西走廊到长安分成了三道,在三条道路上分别形成了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须弥山石窟、彬县大佛寺等石窟。而在佛教东传的基础上,也诞生出河西宝卷、热贡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文化遗产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等价值,但它们在相互联系中展示出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在两千年间的动态变化。由此看来,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体系,丝绸之路更需要我们从全局去认识、了解。

2.现实因素

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大量的驿站、古道、石窟、墓葬,但是历经两千年的风雨,许多遗址遗迹损毁严重,有些甚至已变为废墟,为游客了解文化遗产及其价值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楼兰古城遗址,是汉唐时期西域交通的重要枢纽,中原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等都是在这里进行交易的,楼兰也是往来商队停留、补给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兰古城走向衰颓,甚至被废弃,如今游客到现场后也只能看到古城的残垣断壁,无法了解当时的繁华,无法认识楼兰古城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价值。因此,需要为游客提供智慧导览服务,在游览现场讲述楼兰古城的前世今生,让游客在楼兰古城的废墟前仿佛穿梭到汉唐时期,看到楼兰城内香火缭绕的佛寺,看到熙熙攘攘的商贾僧侣。

3.国家战略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国家积极加强与欧亚非大陆互联互通的同时,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优势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贡献力量,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勃勃生机。由此,丝绸之路也被视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在过去的两千年间沟通了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将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三、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智慧导览服务规划

(一)智慧导览服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手机上网使用率提升至88.9%。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及手机应用体验的飞速提升,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带着智能手机参观博物馆、游览景区业已成为常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博物馆、景区纷纷为观众提供基于个人移动终端的数字导览服务,即移动导览,如大英博物馆推出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museum)》自助导览应用软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文博任我行》等,提供馆内导航、文物欣赏与讲解等服务,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文物价值解读。

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导览提出了更多要求。文博领域也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积极探索智慧导览服务,利用高新技术感知用户行为、计算用户的兴趣爱好,从而及时向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加互动的服务,让文化遗产的旅游参观具有“人情味”。据悉,将于今年9月23日开展的“梵高地图・虚拟现实艺术大展”会为用户提供智慧导览服务,不仅能为到场观众提供作品信息介绍等内容,还将采用微软人工智能技术,届时微软小娜将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解答。在该展览的数据库中包含梵高2000多幅作品、梵高的生平事迹等内容,当用户在应用软件中提问时,微软小娜根据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检索,对用户提问做出回答。当问题范围超过数据库时,微软小娜将通过必应搜索引擎为用户检索答案。

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众多,目前丝路沿线多家博物馆、景区均推出了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为到场游客提供自助导览服务。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莫高窟参观预约》应用,提供景区介绍、预约门票、洞窟讲解等服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易游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易游兵马俑》,针对兵马俑及秦始皇陵提供360°全景漫游、价值讲解、景区导航等服务。这些应用为游客了解馆内文物、景观的文化历史价值提供了很大帮助,但这些应用都是针对单个的文化遗产地,目前尚未出现针对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的智慧导览。

(二)丝绸之路智慧导览服务设计

2015年0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到2020年,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意见》的出台,为文化遗产智慧导览服务的设计提供了方向与指导,针对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智慧导览服务将以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和社交媒体等目前主流方式为主,大致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免费快捷wi-Fi

继智能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后,wi-Fi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刚性需求。而在出行过程中,游客对wi-Fi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如查询门票、交通等信息,以及分享游览心得等。因此,在文化遗产地提供免费快捷wi-Fi成为开展智慧导览服务的基础。游客借助游览现场的wi-Fi,下载丝绸之路智慧导览的应用软件或连接社交媒体继而获得智慧导览服务。对于博物馆、景区方面来说,在wi-Fi后台可获得大量的游客信息,如性别、年龄、所在地区等。此外,可在wi-Fi中植入广告,广告将获得较高的曝光量,此举也将使智慧导览服务获得经费支撑。

2.与丝路沿线各博物馆、景区衔接

前文分析了丝绸之路是一个庞大的文化遗产体系,沿线的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开展丝绸之路智慧导览服务时,需将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的博物馆、景区衔接起来,在提供文化遗产介绍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社交图谱,从时间、空间、人物、价值等多个角度对散落在丝路沿线的古城、建筑、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并关联起来,有助于到场游客深刻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丝绸之路文化历史脉络中的地位。

在技术层面,分别开发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景区的智慧导览服务内容,并打成一个个服务包。游客下载app后直接获得丝绸之路的基础服务包,包含了丝路沿线博物馆、景区的基本信息,当游客到达丝路沿线某博物馆时,将提示游客下载该博物馆的服务包。而该博物馆的内容与其他博物馆、景区有关时,在为游客提供基本信息介绍的同时将提醒游客下载关联博物馆、景区的服务包,从而打破博物馆、景区的孤立状态。

3.兼顾食、住、行、游、购、娱信息

游客在丝绸之路沿线参观游览时,除了欣赏文化遗产外,还涉及食、住、行、购、娱等方面,即旅游体验的六大要素,这些内容是影响游客参观游览体验的重要内容。如游客在陌生的城市经常找不到合适的用餐地点,甚至时常出现“被宰”的现象,此类问题将直接导致游客对文化遗产地所在城市产生负面印象。此外,丝路沿线的很多食住行游购娱内容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夜光杯雕、保安腰刀。在智慧导览服务中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内容,既能为游客提供有品质保障的非遗体验、购买地,也是一种对非遗的宣传。因此,丝绸之路智慧导览服务应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体验要素对接起来,打造智慧导览服务的整合体。

4.结合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人的视觉在感知对象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通常是跳跃性浏览感兴趣或吸引力较强的内容,尤其是在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人们逐渐养成了碎片化、片段化的阅读特征,而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参观的过程中,人们更是难以集中精力阅读大片的文化遗产介绍信息。因此,丝绸之路的智慧导览将采用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使游客能够通过视频、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听到、看到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将古城、文化历史遗迹等过去的原貌以虚拟信息的方式叠加到现实环境中,游客在手机上即可看到古城复活的历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数据库中智能检索,通过语音、图文等多媒体方式回答游客的个性化问题,如苹果的Siri,微软的小冰、小娜等,为游客提供智能便捷的参观体验。

5.基于微信公众号开展服务

微信已不单单是一个手机应用,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根据腾讯公布的业绩报告,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万个。丝绸之路智慧导览服务除了开发专用的应用软件外,还将基于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开展服务。开设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中为游客提供免费上网、景区导航、自助导览、门票预定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将采用诸如iBeacon的定位技术,为到场游客提供精准的展品信息推送,不论游客是否关注微信公众号,都可在现场通过微信摇一摇获得附近展品、景观的介绍信息。

o2o,即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用户可在微信公众号、app中预约导游,到达文化遗产地后导游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这种在线下单,线下交易的方式将优质的导游资源与迫切的游客需求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6.智慧信息推送

利用数据挖掘、检索等技术对免费wi-Fi后台的数据、app用户及微信公众号粉丝的行为记录等信息进行大数据自动处理,精准分析出用户所需的信息,进而“投其所好”,向用户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提升文化遗产的参观体验。如分析出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对铜奔马感兴趣,系统将向其推送武威雷台汉墓的多媒体信息,包括360°全景、图文介绍等,让其虚拟参观雷台汉墓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深入了解铜奔马及东汉墓葬。除此之外,还将根据游客当前所处位置、参观记录等信息向游客推送当地的特色餐饮、门票、交通、天气等个性化信息,使跨越多个省区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变得更加智能化。

四、结语

丝绸之路作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包含的文化遗产丰富、品类复杂。借助于增强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丝绸之路智慧导览将直观展示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内涵,构建基于文化遗产的社交图谱,提供智慧化的推送信息服务,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享受更加便捷智能的出行体验。这对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及智慧旅游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各级政府、博物馆、景区及相关部门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CiiC.CanaryConclusions.Canaryislands,Spaian,1998.

[2]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3).

[3]丁援,宋奕.中国文化线路遗产[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5.

[4]季羡林.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5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金融物理学;实验经济学;鞅论;流形

自从戈森定律的兴起,再加上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门格尔和瑞士的瓦尔拉斯在19世纪70年代掀起“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基础理论便发生了第二次飞跃。经济学基础理论第一次飞跃是由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转到基数效用价值论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是基数效用论朝着序数效用论的转换。而序数效用论之萌发也即是人类开始重视心理效用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如火如荼。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标志着学者对经济生活中的心理效应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行为经济学主要的、成功的运用来看,行为金融学在对主流金融学(又称标准金融学)的批判与质疑中成长壮大,在股票市场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自身包含的一些内在因素所决定,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参与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行为金融学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心理学分析所起的作用。行为金融学融汇了心理学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现在信仰(过度自信、乐观主义和如意算盘、代表性、保守主义、确认偏误、定位、记忆偏误)以及偏好(展望理论、模糊规避)在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从而,行为金融理论包含两个关键要素:(1)部分投资者由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驱使而做出非理;(2)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通过套利活动纠正非理性投资者造成的资产价格偏差。这意味着非理性预期可以长期、实质性地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行为金融学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逐渐为经济学的主流所接受。自诞生起就被奉为经典的现代金融理论受到的挑战一直未停过,主要是行为金融学对其理论前提“理性人假设”、“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甚为激烈。在对传统主流经济(金融)学的批判中,一大批行为经济(金融)学家成长起来,并获得了世人的承认。主流金融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主流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在实践和解释金融市场“异象”中遇到了巨大困难。主流金融学--资产定价理论主要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股票资产定价模型理论及套利定价理论。主流金融学中的资产定价理论是以有效市场假说为隐含前提,建立在数理模型和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不能较好地说明实际投资过程,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在实践中也存在较大的不足。而行为金融理论对作为主流金融学理论基石的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与质疑。

黄树青在《行为金融学与数理金融学论争》一文中,提到DeBondt和thaler(1985)、Statman(1995)、Berstein(1996)、以及Shiller(2000)等行为金融学家在不遗余力地为行为金融学呐喊。而行为金融学与数理金融学争论的起点是1973年——1974年纽约城市电力公司取消红利支付导致中小股东扬言采取暴力行动;其争论的核心是市场有效性---过度反应和滞后反应;其争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对立;行为金融组合理论与马柯维兹资产组合理论的对立;如何看待泡沫与风险补偿的对立等。而刘志阳在《国外行为金融理论述评》(载于《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3期,页码:71——75)一文中,首先指出了emH理论形成过程中,奥斯本和法玛的贡献最大。奥斯本提出随机游走,法玛在这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接着指出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阶段:(1)早期阶段(2)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3)金融学行为阶段。并认为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是:(1)期望理论;(2)行为组合理论。同时,指出了投资行为模型应分类为:(1)BSV模型;(2)DHS模型;(3)HS模型;(4)羊群效应。最后提出了行为金融实证检验:(1)小公司效应;(2)反向投资策略;(3)动态交易策略;(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而与此同时,学者卫珑在《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的研究综述》(载于《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3期)一文中总结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们诸如樊纲、吴晓求、梁定邦、吴敬琏以及厉以宁等人对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其主要问题的研究。但在这一文中,没有丝毫迹象表明这些专家学者们运用行为金融学等基础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研究,而是总结了这些专家在这方面的定性分析。从中可以保守地推出:至少在中国著名的学者圈子里,引用比较前沿的数量方法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数目不容乐观。换言之,我们还是将国外金融学前沿理论基本处于引入的初级阶段,基本上是对国外的金融学前沿理论做综述而简单介绍之,将其运用到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的分析很少,做综合分析的就更少。目前,国内学者引入金融学前沿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研究的主要有:张本祥(《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及其应用——资本市场非线性分析》;吉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孙博文(《中国股市波动的混沌吸引子的测定与计算》[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1,5);金学伟(《用分形理论看当前股市》)等。

除了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国外学者运用行为金融学等前沿理论对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的研究主要有:Kahneman和tversky的期望理论;Kahneman和tversky的遗憾论;Shefrin和Statan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组合理论;LeRoy和porter对过度反应的研究;Bernard和thomas对反应不足的研究;tversky和Shafir对分离效应的研究;tversky和Kahneman的可行性试探法的研究等。除此之外,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为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又一强大武器。实验经济学对经济人理性假设提出了强烈的挑战,使得过去奉为经典的“大数定律”和“大拇指法则”遭受到根本的震撼,从而提出了一个假设:在不同的测度空间下,原有的经济研究将发生面目全非的变化。而这一假设与西方学者们大量引入鞅论、测度论和分形以及流形等理论到股票市场分析当中来是相互呼应的。我们知道,在Grassman空间下与在Hausdorff空间下以及wiener空间下,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标量来刻度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甚至迥然相异。正如在同一反馈函数,对初值的精度稍有不同或者迭代次数不同,得出的结果或许一个是收敛的,一个是混沌的。当然,金融物理学的兴起也促进了金融学研究的革命性变化。金融物理学对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假设(信息充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关于对这一假设的研究很早的时候就有肯尼斯*J*阿罗的经典著作《信息经济学》,随后又有斯蒂格勒等诺贝尔获得者对二手市场的信息占有的研究;接着到了信息滤波经济理论时代。其主要理论为维纳滤波理论和卡尔曼滤波理论。维纳滤波理论比较集中地表述在维纳——辛钦定理中,其主要是采用偏差反馈方法,用于滤波处理。卡尔曼滤波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1960年和1961年,美籍匈牙利学者卡尔曼和美国学者布希提出了递推滤波算法,成功地将状态变量方法引进滤波理论当中来。目前,对滤波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拓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穆斯和卢卡斯等人。穆斯在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滤波;卢卡斯在继承魏克塞尔价格理论基础上,考虑了信息滤波与混淆问题。而搜寻理论实际是滤波理论在现实中的一个具体体现;统计滤波理论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的一种滤波理论。而金融物理学引入纤维束等革命性工具对传统金融学进行改造,也是对原有信息理论分析的一种深化。金融物理学和实验经济学是推动行为金融学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因为,行为金融学的视角从是行为的角度来考察金融领域的。而分析人类行为,主要从物理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来刻画。而金融物理学正是从物理的角度来考察金融问题的,同时另一方面,实验经济学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的。总之,这些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上都能在数学上找到比较合适的表达方式,从而推进金融学研究和金融学前沿理论在股票市场的运用所采用的一般形式的数学化。

沿着这些大师们的足迹,我们可以判定:未来的金融实践活动将越来越超乎一般人的设想,金融学前沿理论的应用将越来越综合化。考虑到国内学者现在的研究趋势,对于金融学前沿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分析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做如下展望:(1)Shefrin和Statan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组合理论。采用Shefrin和Statan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组合理论来分析中国股市投资者的选股优化问题;(2)arrow的风险配置和信息相互关系模型。采用arrow的风险配置和信息相互关系模型来探析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和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相关性;(3)采用金融物理学中的资金流动态模型来解剖中国股票市场定价问题;(4)利用遍历模型和最优停时模型来探求中国股票市场的漂移系数、股票价格优化以及股市政策效应分析;(5)利用数学模型、非线性模型和混沌模型以及分形模型考察中国股票市场的复杂;(6)利用序方法、卡尔夫算子以及微分流形模型探索中国股票市场的局部均衡问题;(7)利用生物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来验证实验经济学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分析效果。总之,中国学者将金融学前沿理论应用到实际经济工作分析当中来还任重而道远,有待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交流合作,去挖掘和探讨金融学前沿理论并将之运用到实践当中来。

参考文献:

1、托马斯J萨金特;《动态宏观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2、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3、姜波克主编;《国际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4、杨秀琴钱晟编著;《中国税制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5、陈共主编;《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6、蒋殿春编著;《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7、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斯坦利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8、周爱民编著;《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9、张定胜编著;《高级微观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10、曾诗鸿主编;《西方经济学习题解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1、KnutSydsetertopicsinmathematicsanalysisforeconomistsacademicpressLondon1981

12、郭庆旺编著;《现代经济增长模型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13、卡里尔伊林斯基著;《金融物理学-非均衡定价中的测量建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14、申曙光等著;《中国保险投资问题研究》;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5、伍海华等著;《资本市场复杂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6、劳伦斯克莱因著;《经济理论与经济计量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17、肯尼思阿罗著;《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18、L.schoonbeek,e.SterkenandS.K.Kuipersedited;methodsandapplicationsofeconomicDynamics;north-Holland;1995

19、Roberta.Becker,JohnH.Boydiii;Capitaltheory,equilibriumanalysisandRecursiveUtility;Blackwell;1997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6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范文一:海洋经济景气指数构建研究

[摘要]辽宁省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海域资源,但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省并不是一个海洋强省。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陆域景气分析理论初步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合成框架,并利用有限的数据计算了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以期研究成果能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洋经济;景气分析;海洋经济运行监测

一、引言

辽宁省作为一个海洋大省其海岸线近2000公里,约占全国的12%,随着十一五期间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辽宁省海洋经济增长较快,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682.5亿元增长到2013年5263亿元。然而,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省仍然没有成为海洋强省。十二五期间是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机遇挑战并存。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合成的相关方法,并利用目前有限的数据,运用一些方法合成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从而来综合判断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研究结果对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海洋经济景气指数方法

景气指数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的,任何一个经济变量本身的波动过程都不足以代表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因此应考虑多种因素来判断和预测经济的发展状况。景气指数的编制不仅可以综合地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状态,还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合成景气指数的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基准指标。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基准指标通常选择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在海洋经济统计资料中能够反应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的指标主要有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生产总值。根据我国《海洋统计报表制度》,可以选择用于景气指数合成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类。这一指标体系与殷克东和刘雯静(2011)所建立的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殷克东等人建立的指标体系中还包括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但未包含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外溢指标。由于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统计还不完善,加之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指标较难度量,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将暂不考虑这类指标。

三、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实证研究

合成景气指数首先要对指标进行分类,即区分为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和滞后指标,但由于指标个数较少本文参考了殷克东(2011)关于海洋经济指标分类的结果,它们利用灰色关联和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将海洋经济指标分为三类指标。根据这一分类结果本文选择的先行指标包括: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本文选择的一致指标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额、涉海就业人数、海洋全员劳动生产率(海洋生产总值/涉海就业人数)、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沿海地区人口。根据景气指数的合成方法可以计算得到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从扩散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都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发展态势,其中只有2003年扩散指数小于0.5,其他年份的扩散指数均超过了0.5。特别是最近的2007-2009年扩散指数始终稳定在0.78的高水平,这说明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不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其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定的。将本文计算得到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与殷克东(2011)计算得到的中国海洋经济扩散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如表2的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首先中国海洋经济Di指数与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的走势相似度比较高,两个指数都在2003年达到谷底。这一年海洋经济出现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走势疲软,而2003年的SaRS病毒的肆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其次,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要低于全国的Di水平,特别是已经低于临界点0.5,根据扩散指数的合成原理,Di值在0~0.5之间表示经济处于不景气区域,Di值在0.5~1之间表示经济处于景气区域。可见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处于经济不景气区域。最后,2003年之后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其中除2006年外其余各年海洋经济景气水平都高于全国的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并且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十分平稳。根据上文选择的5个一致指标和4个先行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也可以构造出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运用SpSS16.0可以得到如表3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选择主成份分析中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在表3的结果中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有两个,且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解释百分比达到了90.42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还可以得到这两个主成份的构成情况。利用表4中的权重可以计算得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并以表3中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解释方出差百分比为权重计算得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预警指数,如图2所示。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走势来看,其与扩散指数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有一些细节之处存在差异。首先,两种方法合成的景气指数都显示出2003年后辽宁省海洋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其次,运用主成分法合成的景气指数2002年和2009年的水平要低于用扩散指数合成的景气指数,这主要是由于Di指数合成的缺陷造成的。正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扩散指数只能表示景气的方向而不能准确表示景气的幅度。另外,从表4的权重来看第二主成分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两个指标的权重比较大,而在2009年这两个指标有比较明显的下跌。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51.76%下降至42.42%;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2008年的17.88%下降至9.97%。众所周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辽宁省海洋经济的走势也充分说明这次危机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运用传统的景气分析方法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并扩散指数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中2003年和2008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速。另外,通过与全国景气指数的比较可以发现,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国水平,且比全国的发展要稳定。

[参考文献]

[1]殷克东,于婷婷,秦娟.基于自组织数据挖掘理论的海洋经济预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陈磊.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殷克东,马景灏,王自强.中国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

[5]何广顺.海洋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6]殷克东,刘雯静.中国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5).

[7]殷克东,方胜民.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8]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范文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公路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优化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资料,保证一个区域内部和区域相互之间信息,物资和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同时不断优化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公路运输;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个国家致富的关键是要先修路,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但是总体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要保证各种资源对所需区域更好的分配,急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包括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等,公路运输具有直接,便捷和覆盖面广的优势,我国区域之间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公路。公路运输方式已经贯穿我国各大城市和城乡,主要用于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已经成为了区域内和区域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能够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从微观方面推动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以下具体分析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

1.对公路沿线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激活。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和激活公路沿线的旅游和土地等资源。也就是说交通运输可以对区域的区位进行改变。我国还没有修建公路时,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不能被有效开发和利用。如果公路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能够对上述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从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2.保证企业成本的降低。通过改善公路交通设施,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状况。运输距离可以大幅度缩短。特别是对一些以交通运输为主要成本的企业,公路交通运输情况的改善可以可以明显降低其运营成本。此外,如果当地的公路交通情况很好,就会方便流入资本和人才,从而降低本地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成本。同时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也有助于企业之间交易费用和仓储费用的减少。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如果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生产者对这一变化的反映速度更快,及时采取有效策略。

3.推动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便捷的交通运输能够使企业劳动力和其他资本的利用率提高,从而使企业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提升。如果提高本地的生产要素组织效率,会降低费用和生产成本。交通运输的便捷程度,可以保证生产要素向所需企业的顺利流动,从而保证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使企业所占有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一个环节提高效率,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推动企业其他环节甚至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急需对组织效率进行调整。

4.促进物流规划的调整。企业物流主要的运输载体就是公路。如果区位发生变化,对企业的物流体系会产生影响。实践表明,建成的高速公路会带动沿线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具体来说,能使物流速更快,区域内也能连通各个经济单体,从整体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以上这些,企业选址的最佳位置是公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通过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丰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

以上主要对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进行了分析。从宏观角度看,交通运输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下对其具体分析。

1.区域产业结构得到改变。公路交通运输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能保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更严格的交通运输条件。现阶段,我国需要运输的企业的状况是运输批量较小,运输频繁,时间要求高,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因此公路运输必须满足这些要求。我国现代企业的第一选择就是高速公路沿线。现代企业不断依赖高速公路,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网,从而更好的保证城市优秀人才的流入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企业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区域产业结构,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公路沿途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我国公路设施的建设可以推动沿线投资环境的改善。公路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投资,公路一旦建成,会改善区域的交通条件,能够使需要运输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公路运输维修费用也会降低,从而降低成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如果一个山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交通不便,就需要建设公路交通网络。因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会吸引很多投资者。通过建设公路交通网络,能够对山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实现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对企业学习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比较方便。同时先进地区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也方便向落后地区扩散,可以调整不同地区的资源,保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公路建设项目对各项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好的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保证各个我国领域和行业发展的协调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路交通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公路交通建设。本文主要从沿线自然资源的激活,企业成本的降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物流规划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并从区域产业结构的改变,沿途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公路运输能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鹏岩.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风,2010,04:54.

[2]任向前.浅析公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294.

[3]王巍.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才智,2015,30:3.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7

王道林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制造技术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先进制造的前沿科学,并展望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问题;先进制造技术;前沿科学;应用前景

论文

制造业是现代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其生产总值一般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0%~55%。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专家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其竞争能力最终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

1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能力,必须借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制造系统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行状况是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主要目标。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不仅对制造企业的敏捷性和对需求的响应能力及可重组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制造企业底层生产设备的柔性和可动态重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制造观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制造系统,以满足制造系统新的要求。

(2)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集成、坐标测量(cmm)和机器人学等方面,在三维现实空间(3-realspace)中,都存在大量的几何算法设计和分析等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几何表示、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测量和机器人路径规划及零件的寻位(如localization)等方面,存在c-空间

(配置空间configurationspace)的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物体操作(夹持、抓取和装配等)描述和机器人多指抓取规划、装配运动规划和操作规划方面则需要在旋量空间(screwspace)进行几何推理。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3)在现代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量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4)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

这些问题是当前产品创新的关键理论问题,也是制造由一门技艺上升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突破,可以形成产品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

2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

不同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产生新的科学聚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从而形成前沿科学。前沿科学也就是已解决的和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之间的界域。前沿科学具有明显的时域、领域和动态特性。工程前沿科学区别于一般基础科学的重要特征是它涵盖了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超声电机、超高速切削、绿色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创新的关键是机械科学问题还不明朗。大型复杂机械系统的性能优化设计和产品创新设计、智能结构和系统、智能机器人及其动力学、纳米摩擦学、制造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超精度和微细加工关键工艺基础、大型和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基础、虚拟制造和虚拟仪器、纳米测量及仪器、并联轴机床、微型机电系统等领域国内外虽然已做了不少研究,但仍有许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信息科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是改变21世纪的主流科学,由此产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改变世界的面貌。因此,与以上领域相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会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

2.1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制造信息科学

机电产品是信息在原材料上的物化。许多现代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信息上。因此制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十分重要。信息化是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一方面对制造技术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本质,另一方面对制造技术本身加以改造,以使得其适应新的信息化制造环境。随着对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们正试图以全新的概念和方式对其加以描述和表达,以进一步达到实现控制和优化的目的。

与制造有关的信息主要有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管理信息,这一领域有如下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1)制造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大量制造信息向知识和决策转化。

(2)非符号信息的表达、制造信息的保真传递、制造信息的管理、非完整制造信息状态下的生产决策、虚拟管理制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设计和制造、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的控制科学问题。

这些内容是制造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融合的产物,构成了制造科学中的新分支--制造信息学。

2.2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完整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微型化、集成化来探索具有新原理、新功能的元件和系统。mems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各类产品的袖珍化、微型化,成数量级的提高器件与系统的功能密度、信息密度与互联密度,大幅度地节能、节材。它不仅可以降低机电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完成许多大尺寸机电系统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用尖端直径为5μm的微型镊子可以夹起一个红细胞;制造出3mm大小能够开动的小汽车;可以在磁场中飞行的像蝴蝶大小的飞机等。mems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技术全新的领域和产业,具有许多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通信、农业、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家庭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机械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早在1959年就有科学家提出微型机械的设想,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出转子直径为60~120μm的硅微型静电电动机,显示出利用硅微加工工艺制作微小可动结构并与集成电路兼容制造微小系统的潜力。微机械技

术有可能像20世纪的微电子技术那样,在21世纪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近10年来,微机械的发展令人瞩目。其特点如下:相当数量的微型元器件(微型结构、微型传感器和微型执行器等)和微系统研究成功,体现了其现实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多种微型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微细加工等技术已成为微系统的支撑技术;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是在微电子工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

目前对微观条件下的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微小构件的物理特性和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等尚缺乏充分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微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只能凭经验和试探的方法进行研究。微型机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微系统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等。微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2.3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

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是制造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基础。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成功制备和应用,都会推进物质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21世纪中,世界将由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要求材料和零件具有高的性能以及功能化、智能化的特性;要求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实现定量化、数字化;要求材料和零件的制备快速、高效并实现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材料和零件的数字化设计与拟实仿真优化是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及二者一体化、集成化制造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完成拟实仿真优化后可以减少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实验性环节,获得最佳的工艺方案,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磁性能等,研究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形式。进而结合传统的去除材料式制造技术、增加材料式覆层技术等,研究多种材料组分的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形成材料与零件的数字化制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如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材料逐渐增长的原理,突破了传统的去材法和变形法机械加工的许多限制,加工过程不需要工具或模具,能迅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又具有一定功能的三维实体模型或零件。

2.4机械仿生制造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机械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全新概念的产品(如智能仿生结构),开发出新工艺(如生长成形工艺)和开辟一系列的新产业,并为解决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系统中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这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挑战的前沿领域。

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所积累的优良品性为解决人类制造活动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范例和指南。从生命现象中学习组织与运行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是今后解决目前制造业所面临许多难题的一条有效出路。仿生制造指的是模仿生物器官的自组织、自愈合、自增长与自进化等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一种制造系统与制造过程。如果说制造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延伸了人类的体力,智能化延伸了人类的智力,那么,"仿生制造"则可以说延伸了人类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进化过程。

仿生制造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是生物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其内在机制的驱动下,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上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对于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仿生制造的"自组织"机制为自下而上的产品并行设计、制造工艺规程的自动生成、生产系统的动态重组以及产品和制造系统的自动趋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

仿生制造属于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远缘杂交",它将对21世纪的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仿生制造的研究内容目前有两个方面:

2.4.1面向生命的仿生制造

研究生命现象的一般规律和模型,例如人工生命、细胞自动机、生物的信息处理技巧、生物智能、生物型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以及生物的进化和趋优机制等;

2.4.2面向制造的仿生制造

研究仿生制造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与方法,例如:基于充分信息共享的仿生设计原理,基于多自律单元协同的分布式控制和基于进化机制的寻优策略;研究仿生制造的概念体系及其基础,例如:仿生空间的形式化描述及其信息映射关系,仿生系统及其演化过程的复杂度计量方法。

机械仿生与仿生制造是机械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高度融合,其研究内容包括生长成形工艺、仿生设计和制造系统、智能仿生机械和生物成形制造等。目前所做的研究工作大多属前沿探索性的工作,具有鲜明的基础研究的特点,如果抓住机遇研究下去,将可能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今后应关注的研究领域有生物加工技术、仿生制造系统、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组织工程学,以及与生物工程相关的关键技术基础等。3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作为国家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先发展,如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p、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ims)国际合作计划、韩国的高级现代技术国家计划(g--7)、德国的制造2000计划和欧共体的esprit和brite-euram计划。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九个方面:

(1)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制造生产模式会获得不断发展。

(2)设计技术与手段更现代化。

(3)成型及制造技术精密化、制造过程实现低能耗。

(4)新型特种加工方法的形成。

(5)开发新一代超精密、超高速制造装备。

(6)加工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

(7)实施无污染绿色制造。

(8)制造业中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8

一、背景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

“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规划背景影响因素单一性、封闭型复杂性、开放性把握因素的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对象主体政府与官员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城市建设投资渠首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有偿使用规划核心内容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规划措施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

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

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

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

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

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

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

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

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

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

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

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

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

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

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

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

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

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

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

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

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

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

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

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

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

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9

关键词:范式;流域经济;产业生态化;产业食物网;产业生态园

一、发展范式选择

“范式”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是“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科学首先在“范式”支配下,为解决“范式”所提出的“疑点”的高度定向的研究活动,当已有“范式”不足应付新的问题挑战时,科学陷入危机,最终导致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的科学革命(美:托马斯・S・库恩)。借鉴科学发展的范式理论,针对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全球化这两种全球化观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高桥润二郎,2004),可以探索和总结出不同的发展范式,一种是传统的经济增长范式,即是莱斯特・R・布朗(美)归纳的a模式。该发展范式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强物质化模式,强物质化模式表现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稀缺同步发展,在GDp做大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也变得更大。另一种是生态化经济范式,即是莱斯特・R・布朗归纳的B模式。生态化经济范式要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大规模的减物质化,即在经济持续正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生态化经济范式不仅强调生态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内生性,而且更强调制度、体制、管理、文化、道德伦理等因素的生态化观念和系统协同。当前,传统的高资源、高环境污染的强物质化经济增长范式在人均资源稀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肯定不可行,但是,生态化经济范式要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绝对“脱钩(De-linking)”的减物质化范式太理想,从我国当前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资源生产率来看,实现这个减物质化模式难度很大。资源环境的约束和技术管理的滞后迫使我国既不能继续延用传统的经济增长范式也很难实施理想的生态化经济范式。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十一五”规划下,选择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流域经济区来研究产业的生态化问题既能克服传统经济增长范式的缺陷又能为实现理想的生态化经济范式打下基础,不仅可行而且必要。“生态学主要是关心技术系统自身的运作,而产业生态学关心产业生态系统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集中研究人类这一物种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美:t.e.Graedel)。我们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综合运用生态经济规律,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利用一切有利于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从宏观上协调整个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微观上,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手段,大幅度提高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产业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可见,产业生态化是生态学的生物学原理在产业上的仿生与泛化应用,不仅微观层面的产业技术要求生态化,而且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和体系更要形成一个产业共生生态系统。

二、实证研究对象的概括性描述

皖江流域经济区的规划范围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七市以及滁州市的东部地区,区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约40.3%,区域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33%。皖江地区地处省境中南部,古代称为“吴头楚尾”,西与湖北、江西接壤,东与江苏、浙江毗邻,长江横贯东西,流程400多公里,京沪铁路穿越其东部,是连结江浙与首都以及北方各省的要冲,是长江上下游交通的枢纽。该流域旅游资源丰富,巢湖烟波浩渺,天柱山、九华山自然人文景观俱佳,闻名遐迩的黄山离芜湖、安庆仅几个小时路程。该流域矿藏资源中以铁矿、硫铁矿和铜矿最为丰富,马鞍山铁矿总储量约占全省60%,马钢公司在全国10大钢铁企业中,铁矿石产量列第五,金属量列第四;该流域铜矿及其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居皖之首;该流域石灰石的储量最负盛名,安庆储量达8420.75万吨,铜陵高达6.9亿吨,马鞍山也有8087万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皖江地区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了以冶金、化工、建材、汽车、机械电子为5大支柱产业的皖江开发战略,目前,马鞍山市有年销售额200多亿元的马钢集团、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纺织集团、跨入全国最大的原磁性材料生产和出口的磁性材料集团、耐磨材料集团、金属制品集团和煤化工集团;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皖江经济区唯一的部级开发区,区内已形成了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群。海螺公司年产10万吨pVC型材、华亚公司年产6万吨pVC管材和可耐福公司2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规模在全国都位居第一。2005年,奇瑞全年共生产汽车185588辆、销售189158辆,实现产值83.8亿元,产销量位居全国汽车生产企业第八位,轿车行业第七位,安徽省第一位;安庆市“十五”期间基本形成了以纺织、石油化工、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的产业布局;铜陵市是全国重要的铜工业基地,在铜工业的带动下,形成了矿山开采、化工原料、农用肥料、塑料型材的产业链。总之,皖江流域经济区特别是位处长江南岸一线马芜铜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全省最高,已超过江苏平均水平,与浙江基本接近,是皖江地区的精华。然而,沿江布局的重化工业的发达是以牺牲该流域的资源环境为代价的。

皖淮流域经济区是安徽沿淮河流域的城市群,包括亳州、宿州、淮北、蚌埠、阜阳、淮南和六安7市。该流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约41%,人口占全省约55%,人口密度615人/km2,是全国的4.6倍,居各大流域之首,该流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3.5%,“三农”问题突出;该流域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煤炭、电力、化工、纺织、烟草是其支柱产业。该流域2005年三产比为26:36:38,一产比全省高8%,二产低5.4%,所辖22个县有17个县以一产为主,2005年其工业增加值占比仅为28.5%,低全省5.6%。该流域经济区产业层次低,工业化程度在整个淮河流域水平最低,流域内人均GDp低于全国水平,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该流域与上游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强度大,自然地理环境脆弱,旱、涝灾害接二连三,且该流域粗放增长特征明显,沿淮布局的造纸、纺织、印染和化工业对淮河污染严重,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又造成大面积的地面塌陷,经济危困,资源环境问题严峻。

三、流域经济产业生态化实践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资料,我国的河流、河段已有近1/4因污染而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全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污染。中国社科院200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显示,从1998年以来,重化工相关产业以年均18.5%的速度增长。由于重化工业对GDp的贡献和拉动明显,目前在珠江流域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化工沿江布局,甚至在环境敏感区分布的现象。在中部,涉及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第三大河流淮河,带给流域四省特别是中部两省河南、安徽不仅仅有旱涝自然灾害,还有沿河布局的化工、造纸业带来的更严重的水质污染。上世纪90年代初,淮河水污染不仅对流域水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时严重影响全流域居民生活。2004年淮河污染严重反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流域约60%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响1.3亿居民生活。鉴于此,流域经济产业生态化在实践上要做到:

(一)微观层面的产业食物网构建与宏观层面的生态产业结构提升是流域经济发达区的当务之急

皖江流域经济区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2005年三产比为10:50:40,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产业生态化在宏观层面上要求该区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三产比三二一的次序,减少重化工业对资源与环境的毁坏。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充分利用黄山、九华山、河流峡谷、人文景观、古民居等无数名胜,从而形成特有的天然生态旅游产业。通过食物网分析,我们认识了物种的相互联系以及物种间的能量和资源转换。同样我们可通过对产业食物网的研究,揭示产业组织间、不同行业间、不同企业间的材料(如金属、塑料、纸张等)和废弃物(如各种废料、残渣)的再循环与再利用。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以甘蔗制糖为核心,形成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和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以及多条副线工业生态链。皖江流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微观技术层面的产业食物网构建就是各重化工企业不仅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必须回收再利用各种废弃物,做到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如马钢的炼铁矿渣和铜陵有色的炼铜矿渣,两家公司可构建矿渣造有机肥的产业食物链,变废为宝,既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有利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保证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生态园构建是流域欠发达经济区的最优选择

淮河流域经济带是我国沿江沿河经济带的“谷底”,而皖淮流域经济区则是“谷底”的“谷底”。2005年,皖淮流域经济区三产比为26:36:38,工业化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生态化在宏观层面上要求该区域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只要能减少对资源的依赖、能节能、环保,能够以需求为导向,不管重化工业与否,招商引进,大力发展,增加存量。在此基础上,当存量足够大规模效益递减出现时,才有实力和条件去转型发展技术含量、附加值、竞争力高的、自主创新为主的、以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先进制造业!而产业生态化在微观层面上的要求就是如何使第二产业能减少对资源的依赖、能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园的设计和建设是最佳路径。皖淮流域欠发达经济区的工业化一大半是“白纸”,但这“白纸”有“白纸”的优势,通过细致科学的规划,在“白纸”上更容易描画产业生态园!共生是经历长时间进化而形成的生态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产业生态学中的产业共生区别于生态学中的共生在于前者既可自然发生也可通过规划形成,而通过规划形成的产业共生系统称为产业生态园。丹麦卡伦堡产业生态园值得煤炭资源丰富的皖淮流域经济区借鉴,卡伦堡产业生态园是没有围墙的生态园,坐落在该市6km直径区域内的多家企业之间进行蒸汽、热、粉煤灰、硫和其他资源的交换,从而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共生系统。目前,资源丰富的皖淮流域欠发达地区一定要改变“资源全国共用,风险损失独享”的现状。皖淮流域的煤炭城市群承载着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煤供应和电力供应,而廉价的资源使得皖淮流域的煤炭城市群不仅不富反而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涸泽而渔式的开采,送走了光和热,留下了烟和渣,污染了自己的蓝天碧水。因此,只有通过产业生态园的构建,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开采的霍特林法则可充分运用,即耗竭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产,可以将它开采转化为货币资本而获取资本的市场利率,也可以让它在地下以市场利率的速度而自然增值,从而才有可能实现青山绿水与经济增长齐飞。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前沿篇10

关键词:高数;微积分思想;实践应用;必要性;举措

前言:微积分作为高数课程中的关键内容,时刻呈现出覆盖范畴广泛、内容繁杂等特征,不过其对于各类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确有着不可小觑的服务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数教师,要保证在充分理清微积分思想内涵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的实践经验,探讨这类思想科学的实践应用方式。

一、高数微积分思想的内涵

微积分属于高数课程中的重要板块,可以顺势细化为微分和积分的变化规律,对应的思想分别是无线逼近、等效替代,和无线求和。初始阶段,微积分思想主要用于分析解决抛物线下弓形面积和球的面积问题,随着学科的日渐完善,为了更好地处理曲线切线、物体运动速度、函数最大最小值、曲线方程等相关问题,有关极限等全新理论得以衍生,至此微积分思想得到空前的发展机遇。

二、高数微积分思想实践应用的必要性

(一)辅助解决各类学科的常见问题

数学作为科学性语言,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完善其余学科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性问题,避免对其手头科研活动进程和水平造成过度的约束效应。如在组织文科专业调查活动期间,研究主体经常会开展问卷调查,数量统计和不同选项比例分析等工作,如若持续沿用传统人工处理方式,将难以借助感性分析途径精确地把握各类选项的特征和实际变化规律,而经过高数微积分思想贯穿融入之后,则可以令一系列现实问题得到数学抽象化转变,保证研究主体可以不再烦恼于解析过度繁琐的选项信息,而可以基于数学模型与公式计算便利快捷性地划分匹配。除此之外,包括经济、管理、气象等工作范畴之中,微积分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啟发式媒介。

(二)有效提升有关实际问题的处理效率

正如上述内容阐述,以往我国在处理经济和管理等学科研究工作期间,通常单纯依靠人力收集整理和运算批量化的数据信息,整个工序流程过于复杂,额外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暂且不说,还经常会遗留较大的计算误差隐患。如在组织气象分析活动期间,需要凭借较多的函数完成极值分析、临界点演算等任务,此时如若单纯沿用简易性的线性方程加以计算,几乎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考虑凭借微积分思想适当简化问题和构建专门模型之后,更高效率地求解。须知在计算机技术日渐进步过后,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特别是经过matlab、maple等软件程序的融入之后,能够保证令函数解析、函数制图、方程解答等工序流程流畅化地衔接延展,至此维持数学计算结果的精确性、人力和物力等资源数量的节约性,以及各类实际问题解决的高效率性。

(三)全面强化民众日常选择和判断的合理性

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眼前问题时,实际上就是结合既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和主观思想进行控制的行为流程,但是随着现实生活环境的日渐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处于持续波动的趋势之上,即需要配合愈加丰富的感性思考,分析制定有关决策,在此期间,非常容易令有关选择和判断出现科学合理性不足的问题。特别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主体来讲,一旦说阶段化判断出现误差,势必难以维持最高产能和最优库存效果,令企业竞争发展过程中遭受诸多约束。相比之下,选择在上述问题思考中持续贯穿高数微积分思想,则能够令企业管理主体秉承严密性的数学运算法则前提下,持续获取精准化的验证结果,方便日后作出一系列科学与理想化的决策,以及选择。

三、高数微积分思想在现代实践应用中的有效措施

(一)物理学科中的应用

在面对物体匀速或是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问题过程中,尽管说能够理清在匀速直线运动期间,位移和速度等不同变量的关系,即a=vt,,不过物体速度快慢始终处于波动的趋势之中,究竟怎样确认物体的位移便令广大研究主体长期困惑。选择在此时此情景沿用高数微积分思想,则可以很好地进行当中的物理问题分析处理。试想当我们逐步细分有关物体的运动消耗时间过程,在细分的每一部分时间内速度变化量极小,因此可以选择针对这部分微小变化结果加以忽略处理,视该类物体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方式,之后便可以结合已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答,并且将预先划分的各类时间段内的位移叠加,也就是所谓的无限求和理念,就可以顺利确认出这部分物体的总位移结果。

(二)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如今微积分思想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现象已经变得日渐频繁,包括企业利益最大化、产品成本缩减等问题处理过程中,都必须要沿用微积分思想。如某类企业加工产品数量为a,对应的边际成本计算公式便是C’(a)=100+2a,C0=1000元,而当产品单价确认为500元时,想要确认企业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才可以赢得最大利润成果,相关工作人员便可以借助方程求解途径演算出产品实际需要的生产数量。除此之外,结合题目亦可以确认出企业总成本函数a2+100a+1000,总收益函数R(a)=500a,总利润函数为400a-a2-1000,进一步确认出企业当前务必要生产出两百个产品,才能保证赢得最大的利润。由此可以予以判断,微积分的确适用于日渐复杂的经济领域之中,尤其可以为企业实际生产提供更多科学人性化的指导服务。

(三)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国工业日渐兴盛的背景下,有关环境污染隐患也同步变得愈加深入,急需各类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加以处理。在此期间,如若选择融入高数微积分思想,则能够保证精确化演算认证工厂周边空气污染的具体浓度,保证日后快速制定富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方案。高数微积分思想同样能够在天气问题研究中应用,如借助微积分思想认证不同阶段天气的变化趋势,具体方式就是凭借高数微积分既有的极值内容和统计规律,以及高端的信息化技术,针对每日特定区域温度等天气状况进行细致化校验认证,方便相关工作人员预先掌握天气状况并为后期出行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结语:综上所述,高数微积分作为一类科学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民众进行各类实际问题解决,顺势带动工业革命性发展、社会现代化改革进程。希望日后各类行业领域和人员都能够加大对微积分思想的重视和应用力度,长此以往,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长期理想化地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宝萍.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26(06):155-173. 

[2]高颖.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2,23(21):77-84. 

[3]王娇.浅谈高数微积分思想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16(14):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