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的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0:46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1

合作学习新课程新理念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下面就几个教学案例谈谈我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在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1:

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下)第2章第6节《相似与差异》

教学过程:步骤一、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各放有不同物体的盒子,放入的物品要尽量易于探测。由于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实验的,而且这个探究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分组时成员不宜太多,以四人为一小组比较妥当,否则有些学生会无所事事,但在学业水平差异上要求可以不高,故可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步骤二、组内分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当“记录员”,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当“汇报员”,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另一位同学则可以当“检查员”。步骤三、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由操作员动手为主,记录员及时记录,检查员监督,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是起指导作用,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将学生:看看哪组猜得最快、判断得最准确。步骤四、汇报实验结果。经过一致努力,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

二、在制作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2:

教学内容:制作小型地球仪

教学过程:步骤一、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精巧的小型地球仪。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1、用什么材料:如乒乓球或其他球状体等。2、用什么工具:如要比较精确地做成地轴与公转平面成66.5º;的夹角,则要用量角器;如用泡沫塑料或者木板做底座则要用切割工具。3、达到什么目标:如要能转动,要画上经纬线等,由学生自己制定。4、确定工作目标:可以要求学生用框图来表示制作流程,明确分工和完成日期。步骤二:经过分工,有的学生去找材料和工具;有的学生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去查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家长给予帮助;有的学生负责制作流程。步骤三:小组各成员群策群力,讨论并确定统一的评价表。评价表中的项目一般有:①是否稳定牢固;②是否转动灵活;③夹角(66.5º;)是否正确;④线条是否美观,等等。让学生用该评价表来评价自己的样品,再评价别组的样品。步骤四: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能以适当的形式进行技术交流,写出大致完整的报告,并进行交流。

三、在游戏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3:

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下)第2章第6节《奇妙的身体》中“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的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步骤一、研究资料。课前布置学生仔细阅读图p24-25,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最好通过查资料了解全面透彻些。步骤二、确定演员。由于组成消化系统的器官较多,故分组活动时要以大组为单位。分别在各大组中选出1位导演和12位演员,其中由1位同学扮演食物,另外11位同学分别扮演每个消化器官。步骤三、分配角色。确定每个器官和食物的扮演人员,要求各角色能说明所扮演器官的位置、功能,并能模仿该器官的工作情况,准备各器官的防真道具。

步骤四、表演。各角色按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次序进行表演,食物的扮演者要说明食物在各处的变化。其余的同学认真观看表演,并在表演结束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改进意见。根据各组的表演,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表演组”、“最佳创意组”、“最佳默契组”和“最佳用功组”。

四、在调查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4:

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第6章第3节《环境问题》中“调查噪声污染”

教学过程:步骤一、每个同学写出尽可能多的造成噪声污染的原因。步骤二、将所有的噪声污染的原因分为几大类,如:交通工具噪声污染,建筑、装修噪声污染,工厂机器噪声污染、大声吵闹等。步骤三、以6人为一小组进行分组,就一类污染收集更多的证据,说明污染的存在和程度。(可查找各种资料、走访有关部门、进行实验等)步骤四、提出防治噪声污染的建议。步骤五、交流各小组调查结果。

五、在课外活动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5:

教学内容:观察蚯蚓;

教学过程:步骤一、学生分组。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组由4—6个同学组成,男女适当搭配,主要考虑到男同学相对来说胆子大些,因为在实验中要挖蚯蚓。在小组中选出一位学习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同学,同时也要有责任心,由他来管理小组的讨论和实验的进行。其中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位同学负责控制噪声(也就是小组讨论声音不能太大,影响其他人),另一位同学作为交流汇报员,负责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向全班汇报。步骤二、小组讨论。观察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想要观察哪些内容和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接着学生提出若干要观察的问题,通过讨论,明确了观察内容大致分为几个方面:蚯蚓的习性、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的运动情况、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蚯蚓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步骤三、确定课题。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组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共同讨论出观察的重点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步骤四、开展活动。课外整组同学出去寻找蚯蚓,了解其生活环境,然后进行了多次持续的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对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步骤五、汇报结果。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主角,通过这几年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作用不仅是完成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同学之间能更加深入了解别人对课程的理解角度,以及思想认识,从而更全面掌握知识,在合作中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产生共鸣。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5-02

一、导学案编写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实际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导学案编写的目的,其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不能因为导学案的应用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所有导学案都应以教学实际为基准,根据教材内容,课时需要进行合理编写。

(二)迎合学生兴趣

导学案要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掌握教材内容。因此教师编写导学案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增加导学案中的趣味性,通过情景营造、故事情节设定等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融入生本思想

现代教育不再一味凸显教师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应融入生本思想。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考虑,并有侧重的关注个体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导学案的制定。

(四)把握学生差异

我国小学教育仍以大班制为主,在进行大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关注度的不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因此经常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差异。所以把握学生间的差异也是制定导学案的关键。一定要保障导学案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并能够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制定策略

(一)第一课时

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

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确定教学重点,增加小学语文教师授课的针对性。

在对该步骤进行实现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并以小组为单位听取各小组学生对预习情况的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步:指明授课方向

该步骤的目的是确定授课重点,减少课堂授课的盲目性,便于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应确定梳理规则,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进行问题的消化,如果小组内部能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则一带而过,如果小组内部无法独立解决,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则适当给予侧重。

第三步:感知课文内容

该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通过一些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对学生的思维给予启迪。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通过朗诵、阅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新学习的课文。并在课文朗读完成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第四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

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出具有提问价值的课堂问题,通过相关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思考,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脉络。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随堂测验,并根据测验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

第五步:为下一课时的展开作准备

该步骤的目的是对学生本课时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到本次学习的真实情况,便于学生对自身不足进行完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下一课时的需要,制定相应的预习任务。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除了由教师进行评价外,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这样可以对评价的角度给予进一步的丰富,增加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二)第二课时

第一步:做好预结

该步骤的目的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安排之后的课堂授课。

该步骤主要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得以实现,教师的工作就是搜集学生的讨论意见,明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困难。

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

该步骤的目的是提出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该步骤在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制定出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并组织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探究,便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进行课堂讨论

该步骤的目的是活化课堂教学,增加师生交流。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并鼓励各组同学将探究结果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判断探究结果的准确性,并提出一些完善性意见。

第四步:对学习情况评价总结

该步骤的目的是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所学进行巩固。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评价内容,除了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外,还要关注学生小组协作情况、探究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就当前教育发展趋势而言,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等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应将创新放到首要位置,积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导学案,借助导学案的作用增加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化和现代化。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3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英语专业师范生;职前培养;职后应用;协作探究式

21世纪初,深受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影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的教学如何在教法上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起的教法革新,即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一职后需要与职前培养——有机衔接,笔者的“七步骤七中心”的“协作探究式”教法可以“让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并参与探求新的行为方式,由此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作为主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协调沟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然而,基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要克服语言与知识双重障碍的事实,“协作探究式”与启发式、讲授式教法的综合运用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英语专业教师职前培养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前培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点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课程改革最终都要通过教师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最关键因素。一些致力于教师教育与学生发展研究的国际组织与机构,如国际教育局(iBe)、国际教育规划院(iiep)和发展研究院(iDS)用调查数据表明,教师的教育素质、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语言知识与表达能力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教育模式研究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命题。在广泛深入的探讨中,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契合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是一种影响最大的新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即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应用和培训进行全程规划设计,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职前在校培养作为一个奠基阶段,无可争议地成为“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一体化”的起点和基石,因此需要格外重视,否则会舍本逐末。在探索“一体化”的途径和模式时,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及“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培训)”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等宏观探讨方面,而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教学中,教法的改革在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一体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实践。

(二)英语专业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中小学传统的“注入式”被“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问题式、情景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所取代,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问题讨论为中心”。

与此相悖,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普遍使用的却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讲授法”。这种教法也有自身的优势。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大多理论知识性较强、难度较大,如语言学类、文学类、中西文化类、翻译类、教师教育类等,“讲授法”在教学中容易突出重点、难点,解决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需要面对的语言与知识的双重难题。然而,“讲授法”在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的师范生身份。对于师范生来讲,与英语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是由“认知结构、专业精神、教育能力三维一体”构成的“教育素质”。这种职前培养方式的偏离会导致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协调沟通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差、教学管理能力差、教学监控能力差、教育研究能力差。这些不足降低了教师专业活动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

当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讲授法”显示出其弊端,以互动为核心的一些教学法便应运而生了。然而,这些教法也无法通过教学活动全面提升高年级师范生的各项教育能力,尤其是人际沟通、分析问题、自主创新、批判式思维的能力。面对这些教法的不足,探究式与协作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协作探究式”教学可以在职前培养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课堂教学人手,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协作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课堂教学环节由学生研究成果演示汇报和教师讲授、组织讨论构成,启发式、讲授式与“协作探究式”的综合运用在高年级专业课教学中显示出较大优势,也符合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语言与知识双重障碍的事实。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也可以提高其教育素质,并且在职后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对职前学习方法的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协作探究式”教法的实施策略

“协作探究式”教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之一,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相互协作学习为前提,以教学材料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来获取新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协作探究式”教学与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探究是完成任务的主要形式。协作探究教学活动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协作的、反思的学习。“协作探究式”教学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为宗旨,力图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中,初步构建了包括“七步骤七中心”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即通过七个步骤,围绕七个中心来引导学生解决一些英语文学专业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其师范技能。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步骤一 编制“学习小组”——以明确任务和角色为中心

教师学期初向全班公布教学计划,把整个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列表,每个时期或文学流派都提供三至五个代表作家和作品供学生“学习小组”选择,即制定师生双方都认同的学习“契约”(contract)。

我们处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是以计算机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科学研究。“基于资源”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的支持。当面对“资源海量”时,学生会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分工协作,教师因此首先要在班级内分组。英语专业的班级规模一般都较少,以30—32人居多,每个小组的人数可控制在4—5人,然后再把问题分为相应数量的子问题,小组每个成员在分工搜集信息时承担相应的子任务。这一环节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任务和角色分工由小组集体推出的主持人负责。具体的角色包括记录员、ppt制作人(1—2人)、成果展示汇报人,分别在课外小组讨论中担任记录、整理任务,材料整理、ppt制作任务和课堂成果展示汇报任务。这样的分组可以保证每个成员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能力。分好的小组可以通过抽签等方式决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及按照教学进度计划向全班课堂汇报的时间。全班的学习小组结束一轮的协作之后,再开始第二轮重新分组。学习小组成员在完成不同的任务和分工时,锻炼了自己英语专业和师范专业两方面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分组的基本原则:按优势互补的方式混合编制课题小组,比如一个小组中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与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搭配,网络技术较好的与较差的学生搭配,研究能力较强的与较弱的学生搭配等,这样的搭配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步骤二 提出问题——以激发探究兴趣为中心

“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实施环节是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如何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以英美文学课为例,在学习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前,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睡与诗》、《恩底米昂》、《秋颂》这三首诗的意境,引导、启发学生产生或者直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三首诗展示的生态世界为何如此不同?并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睡与诗》如何描述“欢欣的自然”?《恩底米昂》如何描述“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秋颂》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秋收图”?这样的疑问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这三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所反映的济慈生态观的转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步骤三 分工搜集信息——以筛选、分析资料为中心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分工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阅文献资料、浏览网络资源、咨询专家教师、与伙伴协商交流等。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如果资料收集不全面或者不翔实,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组织整理,把获得的资料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还以阐释济慈的《睡与诗》、《恩底米昂》、《秋颂》中的不同生态世界为例,在作为学习主体探析相关信息,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各自的以往经验,会对济慈的生态观产生初步的认识。

步骤四 协作整合信息——以形成假设为中心

分工收集完资料之后,主持人在课前组织课题小组研讨交流,可以是陈述、表演,也可以是参照发言材料进行的ppt汇报等,阐释形式不限。每人汇报后,组内互评、打分。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演示发言,整理好之后,连同组内的互评成绩上交教师。这种协作学习使得“伙伴们乐于协助,相互支持”,并在讨论中提出种种可解的假设。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假设可以是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在作为学习主体探析相关信息,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的了解,但不同的以往经验会让学生“形成各种各样的假设”,提出假设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整合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识、更新理解的过程。还以济慈的那三首诗歌为例,学生学习小组经过汇总材料、讨论分析,会发现济慈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分别描述了“人类在绿色世界的环抱中欢享自然”、“人类生存于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和“人类神往果实圆熟、温暖洋溢的和谐生态之秋”。讨论中,学生可能会认识到,诗人无论是描摹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的缩影,还是展示天人合一的画卷,都在暗示我们,生态系统处于人类力量的影响之下。学生进而可能形成这样的假设:人类中心论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假如没有形成这样的假设,教师可以在以讨论交流为中心的第六个步骤“师生评价”,即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深入探讨。

步骤五 解决问题——以选择研究方法策略为中心

学生“学习小组”形成假设后,就开始了探究式学习最关键的一步:讨论选择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还以济慈的三首诗为例,在“人类中心论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很可能会利用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济慈的诗歌加以整合,前后贯通,分析其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性。进而使济慈诗歌的生态研究在这个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习小组”的研讨结果经过整合,由ppt制作人形成ppt汇报材料。交给汇报人在课堂进行十分钟的演示汇报。

步骤六 师生评价——以讨论交流为中心

以讨论交流为中心的“师生评价”步骤即课堂教学,这是由“七步骤七中心”构成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

“学习小组”整合研讨结果形成的ppt演示文稿由汇报人先在课堂用英语进行十分钟的演示汇报,把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显现给同伴。然后是学习小组进行十分钟的“集体答辩”:回答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提问。在“同质小组”的合作和“异质小组”的对抗中,学生学会了合作,适应了对抗与竞争,这对职后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沟通能力很重要。学习小组汇报之后是教师组织的知识讲授和讨论,在学生课外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探讨进一步深入。

步骤七 反省评价——以自主分析探索过程为中心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4

关键词:学生特点创新思维课堂实践师生互动

技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学习理论知识有困难,甚至有厌学、怕学、在课堂里坐不住的特点,加之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了盲目服从。上理论课时往往无精打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但是只要进入实习车间,面对高速飞转的机床,他们就会异常兴奋、好奇,问这问那,不难看出他们对机器非常感兴趣,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想法。这就是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从事车工工艺学理论教学多年。面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应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是笔者在车工工艺学理论教学创新思维之所在。

在这里,笔者以机器中最常用的零件――轴类(锥度轴)工件为例,谈谈对本章节的教学创新思维和具体做法。笔者在车工工艺学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四版,车轴类工件是在第二章。

一、车工工艺学教学创新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轴类工件车削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很活跃的。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采取一定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可以摆脱书本局限性,缓解学习轴类工件车削知识的课程压力,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迸发出奇妙灵感。这种方式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复习车削的基本知识及简述轴类工件车削要具备的应知应会的知识。其次是将班上学生分成4个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各组确立名称、口号,熔炼团队精神。然后展示一个老师准备好的实物:锥度轴,并将打好不同编号钢印的四个锥度轴,按对应组号,每组分发一个。在课堂展示该锥度轴对应模拟挂图如下:(先创设一个实例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实物与图样紧密联系)(见图1)。

2.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对照实物编写加工步骤

项目:要求每组编写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

任务:使零件加工后达到图样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

学生面前既有实物又看得见图样,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学习。

对照实物和挂图讨论学习的内容: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及切削液,所用的车刀,装夹的方法,使零件加工后达到图样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的保证措施。

在小组充分讨论学习、基本形成初步共识的基础上编写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和方案。(必要时,穿插讲解轴类工件车削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

教师展示编写合理的车削加工方案样板,包括要求、目标,分析和加工工艺步骤三部分。

要求、目标:讨论、编写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及切削液,合理选用所用的车刀及装夹方法,使零件加工后达到图样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

分析:零件有3个台阶面、1个圆锥面、1个直槽,前后两台阶同轴度公差为0.06mm,中段台阶锥度直线度公差为0.04mm、圆跳动公差为0.05mm。零件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加工时应分粗、精加工阶段,采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方法。

加工工艺步骤:

(1)装夹工件毛坯外圆,并校正、夹紧。

第一步,车端面。

第二步,粗车外圆φ28mm×75mm。

第三步,精车外圆φ280-0.05mm×75mm,表面粗糙度Ra3.2um。

(2)粗、精车φ24mm外圆。

第一步,粗车φ240-0.05外圆至φ24.8×64.5mm。

第二步,精车右端外圆φ240-0.05mm×65mm,表面粗糙度Ra3.2um。

(3)粗、精车φ160-0.05外圆。

第一步,粗车φ160-0.05外圆至φ16.8×29.5mm。

第二步,精车右端外圆φ160-0.05mm×30±0.1mm,表面粗糙度Ra3.2um,倒角C2。

(4)车矩形沟槽4mm×2mm至要求。

(5)粗、精车圆锥面。

第一步,粗车圆锥面至1:5+30′×24.5mm。

第二步,精车圆锥面1:5±10′×25mm,表面粗糙度Ra3.2um。

(6)调头装夹。

第一步,车总长至75mm至尺寸要求,倒角C2。

第二步,检查:检查零件各部尺寸和精度符合图样要求后,卸下工件。

3.各组自述并回答质询,运用活泼的教学手段加深对基础知识理解

每组必须在填好车削加工方案样表后,选派一名成员以口述的形式论证如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工件用车刀,工件的装夹,工件检测方法,该工件车削工艺分析及流程,车削质量分析及保证措施。

每组还必须回答其他小组的1~2名学生的质询,同时必须回答老师的一个提问。充分让学生发问、学生回答,甚至可以争论。特别提示:此环节老师千万不能提早作出结论,可以提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让学生查阅课本上的内容后,再发表各组的结论或观点,并将各组的结论在黑板上公示记录以备老师做最后点评。

4.项目评估,检测学习效果及理论知识的掌握

根据各组的加工方案,请工人师傅按照各组的车削加工方案加工所获得的加工工件,让学生评测。

(1)小组自评。以各组的锥度轴实物为例,按照图样要求测量、检测,并填写在自制的数据检测表中,对照图样给出本组评判结果,并与标准工件对比,自评本组车削加工方案不足之处和产生的质量原因。

(2)各组互评。小组之间交换零件和数据检测表,车削加工方案,指出对方检测中的存在的不足,或车削方案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

(3)教师点评。根据各组代表的口述和检测的精确度、小组团结协作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编写的车削加工方案,进行综合点评打分。

5.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该遵循教师主导、主体的原则。每一门课学习是靠自己去领悟,轴类工件的车削亦是如此。老师主导总体方向,才是课堂主体。故不能只偏爱个别成绩拔尖,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拓展的机会。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时要加强学生与老师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调节现场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教师首先提出:该工件的特点,即有3个台阶面、1个圆锥面、1个直槽,加工时是否考虑分粗、细加工,采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装夹方法。再将学生引导向讨论学习的五个内容方面:合理的车削加工步骤,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及切削液,所用的车刀,装夹方法,使零件加工后达到图样所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的保证措施。然后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讨论、分析、结论的全过程。

二、小结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5

一、教学任务分析

(一)课题:

《我喜爱的植物栽培技术》

(二)

教材简析:

探索植物栽培技术,选择合适的植物,学习具体的水培步骤。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无土栽培的所需的植物、栽培过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锻炼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

养成细致观察和详细记录的良好习惯,亲近自然、爱护自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初步体验无土栽培的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五)

核心概念培养:

学习栽培所需的植物及其过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主题:

1.师导:同学们,你们养过植物吗?看过别人养过植物吗?这些植物除了种在土地上,还有其他方法吗?(泡在水里)不同的栽培技术可以让植物长得更好。那现在,我们来了解刚刚同学们提到的这种植物栽培技术吧——无土栽培。

2. 联系生活,想一想什么是无土栽培呢?重点在哪里?(无土)

(二)无土栽培的对象:

1. 师导:无土栽培技术适合所有植物吗,哪些植物更合适呢,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2.请根据自学要求,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记录。

3.小组交流要求:1分钟时间思考并进行记录;

记录内容:植物名称、特点。

4.

经过讨论,现在我们来听听几组同学的认为适合水培的植物有哪些。(富贵竹、风信子、绿萝、大蒜……)

5.小组展示要求:讲解植物合适的栽培技术;

两人展示资料,一人准备汇报,一人补充。

6.经过小组展示,我们可以发现:适合无土栽培的植物都是对水需求量大的植物,经常可以在水边看见、发现的植物。同学们,这就叫做因地制宜,利用植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才是适合植物生长的。

(三)无土栽培的过程:

1.经过前半节课的学习、讨论和展示,我们认识了无土栽培技术和适合水培的植物。有了技术和植物,那如何进行栽培呢?无土栽培植物的步骤有哪些呢?这就是后半节课的重点。

2. 设计栽培步骤。请小组合作,选择需要栽培的植物,并设计栽培步骤,讨论需要的材料、工具、观察重点。有水培植物经验的同学请分享经验,准备展学。

3.合作要求:选择水培植物;

设计栽培步骤;

填写每步骤需要的材料、工具;

填写观察重点。

4.展学要求:1人汇报,1人补充,2人展示材料;

分享水培经验。

(四)课后观察实验:

1.依据设计好的导学单,课后进行植物水培实验及观察记录。

三、板书设计

我喜爱的植物栽培技术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6

关键词 实验异常设置 甄别作用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2―0042―02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必修)中,有36个“活动建议”,其中至少有20个与学生动手操作有关的实验。在实验教学调研中发现,因种种原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实验不足30%。而这些“活动建议”恰恰是课程具体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近年来,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也凸显考查实验力度,特别是通过对某一实验的异常设置,来甄别考生是“背实验”的还是“做实验”。下面就实验异常设置对实验教学的甄别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实验材料用具的异常设置

1.1甄别实验过程中如何取材

教材中的实验材料都不具唯一性,教师在实验教材中要鼓励学生借鉴教材实验材料,因地制宜,但选取的实验材料一定要科学合理,要为达到实验目的服务。为了甄别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可进行异常设置。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实验时,有意识让部分学生选取西红柿、胡萝卜、菠菜叶子等作为实验材料,最终无法达到实验结果。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的认为这些生物材料中无还原糖,有的认为这些生物材料本身含有大量的色素影响了实验现象的呈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该实验的取材最好是无色或近于无色的生物组织。

1.2甄别不同化学药品在实验中的作用

不同实验需要不同的化学药品和不同的剂量,学生往往对此细节不予关注,即使关注也多为死记硬背,一旦遇到具体的实验情境,可能就联想不起来。

比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借鉴2004年的一道江苏高考题,将学生分为四组,生物材料都为新鲜、浓绿的菠菜,其他实验方法步骤都相同,只是将每一组实验要添加的化学药品进行了限制(表1)。

用纸层析法将研磨后的滤液进行色素分离,四组的实验效果截然不同,第一组的滤纸条上得到层次分明四条色素,第二组的滤纸条上得到两条色素带,第三组滤纸条上无如何色素带呈现,第四组的滤纸条上得到颜色很淡的四条色素带。实验现象呈现后,大部分学生有实验失败的意识倾向。在这一节点上,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如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实验现象?难道只有第一组实验是正确的吗?通过讨论,学生认同这四种实验效果都是正确的,只是不同化学药品在实验中的作用不同而已。

2 实验原理、现象(结果)的异常设置

2.1甄别对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

实验原理是做实验的理论支撑,不同的实验其原理可能不同。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原理的错位设

置,检测学生对不同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

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中,笔者发现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按照教材实验药品的剂量使用,在2mL蛋白质溶液中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液后,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B液,振荡摇匀观察。笔者有意没有指出,而是让其将实验完成,结果溶液颜色呈蓝色。在最后的实验分析中,这些学生也找到了导致溶液变蓝实验操作上的原因,但却不能进行正确解释,说明这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蛋白质鉴定的实验原理。

再如在指导学生做“模拟尿糖的检测”的实验之后,笔者给学生一道命题:有学生借助生物组织中蛋白质检测的实验原理和步骤,对刚采集的尿液进行蛋白质检测,若尿液呈紫色,说明尿中含有蛋白质。这一实验思路和结论科学吗?讨论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正确的。但当教师指出这一结论是不科学时,学生们满脸疑惑,此时,教师及时呈现一幅关于尿素分子结构示意图,当学生看出尿素分子中也含有肽键(-nH-Co-)这一结构时,疑惑顿消。

2.2甄别对现象(结果)分析能力

对教材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是课标要求的能力之一。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有些学生在高倍镜下始终没有找到细胞分裂期的物象,与教材实验比较,这属于实验结果的异常。笔者让学生找一最佳视野,如实的将其视野的细胞绘制在实验手册上。课后在批阅作图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看到细胞分裂期,因为这些学生绘制的图形以未分裂的细胞为主。但笔者没有放过这些“错误”的图示,并整理出两幅具有代表性是图,一幅侧重描述根冠细胞的,另一幅是侧重描绘伸长区细胞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造成这两种观察结果“错误”的原因。2009年我省高考生物试卷第6题呈现了此图(图1),是以选择题形式呈现:有1位同学做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①取材位置不合适;②取材时间不合适;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④解离时间不合适;⑤视野选择不合适。

此题就是通过实验结果来评价考生是否做过该实验、理解该实验的较佳案例。根据图中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分析,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正方形,说明有的细胞是根尖伸长区细胞,有的是分生区细胞;图中细胞几乎都没有处于细胞分裂期,说明取材的时间不适合或视野选择不适合。图中细胞为单层单个,说明解离时间和制片时压片力量均合适。

3 实验过程的异常设计

教材中某一实验的实验步骤的排序体现科学性原则,若将某些步骤颠倒,则可能影响整个实验现象或结果。

比如在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笔者有意识将某一实验小组解离液换成蒸馏水,但试剂瓶上的标签还是解离液。该小组学生在不知情的条件下。按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步骤操作,实际上等于缺少“解离”这一实验步骤。可以想象,这组学生实验现象肯定不佳。实验之后教师当着全体学生亮出“底牌”,学生对“解离”这一步骤的在该实验中的作用理解更加深刻。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7

关键词:商务沟通和谈判;商务英语教学;案例教学法;能力培养

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在具体商务环境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商务沟通的能力外,还需要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综合能力通过实践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中能力培养要求

综合能力培养是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里的综合能力主要指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等关键能力。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商务写作和演讲、电话营销培养的是学生表达能力与个性能力,而商务谈判和产品推销和展销会则主要通过模拟任务操练锻炼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从上述能力培养要求可以看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的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商务沟通与谈判教学应该使用特有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二、案例教学法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特征介绍

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主题,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与教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的高层次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有效的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故其常常运用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领域中。

2.案例教学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法根据其特点,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由于其重视任务从提出到完成的过程,因此总体实施步骤比较好把握,现就以商务谈判为具体示范,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谈判能力。

案例主题:教学案例之“商务谈判会议记录”

教学任务:商务谈判的会议记录模式和现场模拟

教学目标:掌握商务谈判会议记录格式、文体特征和相关语言词汇学习

任务活动:小组讨论、口头报告、会议记录撰写和现场模拟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步骤:

步骤一,导入。教师把学生分成2~3人一小组,并提供一段商务谈判视频(案例),让学生在5分钟内对谈判内容做会议记录,此项任务完成后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记录信息,并初步讨论谈判中会议记录的要点和特征。

步骤二,商务谈判会议记录文体学习。教师在完成上述导入步骤后,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商务谈判英文文本资料(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该文本资料中的文体特征,并且找出文中文体使用表达不符合英语语言,使用不得体和不规范的地方,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讨论总结报告。

步骤三,商务谈判会议记录语言词汇学习。教师应根据商务英语文体特征,对商务谈判文本资料中的相关商务词汇和句型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相关性练习,从而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

步骤四,小组模拟展示。各小组针对上述的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商务谈判场景,并进行谈判会议记录撰写。

步骤五,任务完成性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对其组员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个性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内容可包括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小组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内部和外部环境

要合理高效使用案例教学法,要考虑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因素。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考虑案例材料的真实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以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案例进行自主学习。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类似商务沟通和谈判实操性强的课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尤为明显。但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校也需要考虑其实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便使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能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苗译丹.商务沟通与谈判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学园,2013(21).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8

英语课堂讨论活动是为了某一特定英语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任务,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活动目标,活动材料,活动难度,活动程序,活动人员与分组,活动产出,活动评价,活动调整。

二、设计与实施有效讨论活动的策略

一个高效的讨论活动应具备有效性,学前准备,活动量,教师帮助和兴趣等方面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明确讨论活动目标。这主要是解决讨论要做什么的问题,是呈现新知识,还是训练技能;是发展策略,还是陶冶情操等。教师要告知学生他们能从讨论中获益,学到知识。告知学生讨论有助于他们准备某项考试。告知学生讨论之前或之后的联系。

2.有效利用讨论活动的材料。如活动所需的语言材料:讨论所需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讨论所需的其他材料:如实物、图片、印发的材料、音频、视频和电脑课件等各类相关的媒体材料和设备以及黑板、粉笔等教具。讨论材料的利用是否有效,首先要看选材是否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其次要看它是否发挥了其价值和作用。

3.分层设置讨论活动难度。同一活动对于不同学生难度也会有所不同。活动过难或过易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提倡中等难度,而且应该由易至难分层安排,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生的信心,又不至于太容易而使学生对讨论任务失去兴趣。

4.简要交代讨论活动程序。活动程序主要指活动分几个步骤完成,每一个步骤的内容是什么,大致要多长时间。如,交代活动的操作步骤:主要交代活动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交代活动的时间:学生在活动中花的时间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一。因此有必要在讨论开始前向学生交待清楚活动所预设的时间。活动的时间包括三个方面:(1)教师许可的时间—活动分配的时间;(2)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活动时间;(3)活动时间内学生各级参与,并成功完成活动的时间—有效活动时间。讨论中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巩固和拓展学习成果。

5.合理安排讨论活动人员与活动分组。讨论的安排指的是全班学生都参与还是部分参与;是个体参与还是男女分角色参与等。分组指的是两人一组,还是四人一组;是个体活动还是全班活动。人员和组织方式的选择应考虑活动目标、学生能力、教师性格与教学风格、学习场所的文化因素等。无论是哪种方式,目的都是尽可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组织活动时还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搭配,避免发生“动而无效”的局面。

6.明确告知讨论活动的产出。活动产出是指一项活动应当产生的成果形式,如讨论后复述,完成表格,口头汇报调查结果等。此外,还要告知学生要以什么形式来反馈活动成果,是口头反馈还是书面反馈;是小组代表反馈,还是小组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反馈任务等。

7.教学机智促进活动生成。讨论的实际实施情况与预先的活动设计在很多时候并不吻合,所以活动中教师要敏锐把握活动的生成,并对生成内容和形式做必要的调整。

三、高效课堂讨论活动的作用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9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活学生思维

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一直是传统实验教学所固有的教学模式,实验时,学生总是在教师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具体指导下完成实验学习,致使实验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思维得到束缚,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中的“欧姆定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1)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什么?(2)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学过的实验还有哪些用此方法?(3)如何设计实验方案:①实验需要的器材?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④如何用图像法分析数据并归纳得出实验结论?老师要让各组学生讨论出每组的实验方案并指出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指出各个器材在实验中的用途,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对于每组同学的方案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指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及如何改进.这样的实验课堂,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以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用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奇妙关系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大大激活学生思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垫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动手实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对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练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例如,教学“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教师要先从小处入手,让学生讨论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和使用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欧姆定律的估算法,确保实验时选择合适的量程,并让学生对比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找出两实验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电学实验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开课本,不必完全按照课本所要求的实验方法来动手操作,对促使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有一定的益处.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实验原理,掌握电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又可以通过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给出的实验步骤往往是固定和单一的,致使学生习惯在教材中寻找实验方法,按照步骤一点点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发展的空间,在不违反实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让学生来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物体质量和其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实验的对象”、“实验时我们需要哪些工具”、“为了更好地探究物体质量和其体积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步骤”等.学生根据教师循序渐进的问题会逐步思考实验所需的对象、工具以及步骤等,从而对实验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实验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思考添加一些步骤或工具等,完成探索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实验设计,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落实创新教育有积极作用.

四、拓展课外实验探究,延伸学生创新精神

小组讨论的步骤篇10

摘要:pLC课程属于中职院校电类专业极为关注的专业课程,其中实际运用是教学之重。项目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文首先介绍项目教学法的定义,然后针对一个实例对项目教学法运用于pLC课程教学中进行探讨。

关键词:pLC教学教学创新问题对策

近年以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电气类专业新设立了一门关于可编程控制器的专业课。在职业教育中的“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各种相异的施教方式实行教学,然后进行比较,最终研究出了一种能够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的模式,称为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将课本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的质量也能随之得到相应提升。

一、项目教学法定义的界定

经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行的教学活动称为项目教学法。在运用项目实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需处理的问题或者需执行的任务运用项目的方式给予学生。学生各自成立小组,在教师引导下,依照实际项目设立的健全的步骤,一起设计规划,然后将完整项目分成小块步骤,各自完成负责的步骤。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学习进程中的创造与实践,领会与掌握课本重要的技能与知识,感受创新的辛苦与兴趣,提高解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才能,也能够提高对于团队合作重要性的意识。因而,“以用促学”就是项目教学法模式中的最大优势。

二、项目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实行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氛围六个程序,分别是项目任务的解析、数据的搜集与传送、项目计划的设定、项目计划的实行、项目进程的核查、项目成果的评估。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项目教学法在pLC教学的应用,下面以“液体搅拌器系统的设计”的项目教学为实例实行探究。

1.项目的制定与分析

(1)项目的制定由教师负责。本文引用的项目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液体搅拌器,首先运用仿真课件、视频与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致。教师再提出相应的问题:搅拌器要如何掌控。学生自己探索掌控的方法,教师对不足之处进行相关的指导,同时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潜力,规划项目完成的难易度。

(2)项目的分析是学生依据掌控的理论知识和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项目设计的关键点与难点。教师在项目分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实时掌控学生对项目认知的阶段。在这个进程中,教师需要留意每个学生的动态,激励学生主动思索与发言,积极融入小组讨论。

2.项目的计划与实施

小组分工合作,备齐并检验电器元件的质量,按工艺要求进行系统的安装与接线,用编程软件编入pLC梯形图,检查接线和程序的正确性,完成pLC程序调试和pLC控制系统调试。学生按分工各自完成相应内容,教师随时做好指导的准备。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碰到自己无法处理的相关疑问,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指导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处理这些疑问。在这个进程里,教师要随时留意每位学生对于项目线路的接法和实践的操作是否规范。

3.项目的检验与评价

(1)项目的进程核查。每个小组把设计好的步骤让所有成员都参与输入,然后进行调试,最后核查步骤进完成后,实行带电试车。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任务检查,确认小组任务完成结果的正确性。若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教师再安排每组的所有成员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确定改正步骤,核查线路。教师需要时常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成果的评估。学生按要求完成项目后,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估,最后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教师应该注重项目在进行实践和调试进程的评估,对项目实践进程中出现的疑问,可召集所有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处理的方法。最后评估时,教师应该总结项目教学中出现的相关知识,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有信心实施后续项目。

三、小结

总而言之,在实行项目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应该运用一体化的方法实行教学,使得学生独立操作与教师理论指导在项目实行中相互配合,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实时总结评估与反馈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及时感受到项目任务完成的实际效果,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教师的主导教学发挥了作用,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石莉.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与pLC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32).

[2]刘必旺.项目教学法在pLC课程中的应用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