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0:40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1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种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有形式、无实质”的现象,即虽然有相应的课程、课时安排,但流于形式,甚至被等同于实验课程或者实习,存在着一些狭隘的、片面的认识误区,如认为实践教学从属于知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二是存在“双脱节”现象,即一些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与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三是相应的实践教学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仅以实验室实验、模拟实习等形式散存,缺少真实的实践任务驱动,未能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类有益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高校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势

   1.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是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适应面的关键环节。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通常是大类招生,入学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核心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2.教学组织灵活。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方式是“一对多”的教师讲授,教授内容以理论为主,即便涉及到实践学生也较难主动参与。而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体、团队等多形态存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

   3.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紧贴专业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接受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较快和积极地融入专业学习中。

   4.资源整合的广泛性。与第一课堂教学不同,第二课堂不分校内校外,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领悟人生。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可以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不受时空的限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统一起来,边学习边实践,效果要比在“第一课堂”上更为有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课堂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通过有目的地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引导作用,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鉴于应用型人才所从事工作的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从素质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包括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成熟度等。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执行者,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组织者、管理者甚至创造者,从而使自己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锻炼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主动性。学生从第二课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参与进去,取得的成绩既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同学和老师对其劳动和能力的一种认可,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另外,在第二课堂中将学生视为社会人,让学生有机会与社会接触,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与经验,提高社会沟通能力和适应性,这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人际交往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都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举措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活动内容安排、师资及学校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评价和激励制度设计等方面全面考虑。

   (一)重新定位第二课堂

   在人才培养上对第二课堂进行重新定位,把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二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同时应密切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配合力度,从而形成合力。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层面讲,专业指导教师(包括社会兼职导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一方面,老师需要结合学生和专业实际,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到第二课堂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第二课堂主体,需要重视和积极参与,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与课堂教学包容发展的机制

   改变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互不搭界甚至相互争夺教学资源的局面,促进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相互促进。学校需适当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投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确定教学、科研、学工、团学组织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职能和关系,努力构建适应第二课堂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团委要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规划和引导,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团委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组织和保障职能,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教务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把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参与第二课堂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计算,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三)搭建第二课堂平台

   搭建第二课堂平台时除利用好本校资源外,特别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如下渠道实现:(1)本校师资及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和资源。(2)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利用已有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及行业优势、校友资源等,在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基地和寻找合适的校外兼职导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3)参加各种重要赛事和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参加学校、省级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对抗赛、英语演讲大赛、辩论赛、电子商务大赛等。这些比赛由于竞争性强,促使学生短时间内学习和训练大量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4)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学分制

一、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课堂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3要求在第一课堂以外参加的社会实践、思想道德、公益服务、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经校团委复核,教务科研部审批后被授予的学分。开展第二课堂学分活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广西科技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凡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授予第二课堂学分的范围如下表:

对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经济管理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数据如下:

大部分经管系2011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还没达到4分的标准,这说明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分的活动,导致认定的学分不够。第二课堂学分4个学分中,“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占了1.4学分,“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占了1.5学分,“社会实践类”占了0.3学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占了0.4学分,“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占了0.4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学分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和“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上。结合经管系2011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统计的数据,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类”都是0.3学分,而且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与“公益服务与社会工作类”以及“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的学分差距都不大。学生们第二课堂学分的差距主要就在于“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上。大部分学生第二课堂学分不达标就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不够。事实上,“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类”的学分也是最难获得的。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机会较少;相对来说,经管系开展关于科技类学分的讲座或活动比较少,而且经管系的学生人数是全院里最多的,开展的活动也很难顾及到那么多的同学。因此,大部分同学的“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学分都很难达标,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

二、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与实践方法探讨

(一)加强领导,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科学地调整各类小项在第二课堂学分中的比值。

(二)实施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

(三)多开展与经济管理系各专业相关的活动,多开展有关科技类的学分活动。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课堂建设;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改革,我国经济产业整体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社会发展及经济产业布局培养应用型人才被人们多重视,成为各大高校工作重点。为符合经济发展及社会需要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各大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围绕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是否能够培养出顺应时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各大院校能否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第二课堂建设意义

第一,应用型人才概念。人才可根据内涵划分为学术性及应用型两种。学术性人才主要针对科学理论研究,客观事物探讨,主要工作是将自然及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客观现象整理为科学依据,应用型人才则是直接具备应用型理论,可以进行实践能力的人才,主要工作使将最新科学理论或新型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保证社会物质财富及经济利益。

第二,展开第二课堂建设意义。当前经济及就业压力背景下各高校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校园学习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及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二课堂不仅可以补充巩固专业知识,对人才教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依靠自身生动多样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大高校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工作中,第二课堂起到很大推动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大学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化,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或者竞技比赛、公益活动等,邀请名师名家进行演讲或者授课,经过一系列努力,多方面调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性及优质性。实际教学中第二课堂对于学生影响越来越大,应加大第二课堂建设,以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参与实践,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其他知识与能力,对于建设先进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结合第一课堂进行知识扩展。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应调整思想,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双方面提高自身素质,第二课堂活动具备第一课堂教学无法展现的内涵,这种内涵会根据社会变化而逐渐增强的。各大高校更加主动学生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重点关注知识与实践相统一,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在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中,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另外,各大高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奖惩规定,所有活动均需指派专业教师进行协调,对于学生积极参与或者获奖层次高的活动应该给予奖励,教师应该参与活动及最终评选,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利于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创新水平等,让他们在跨出校门步入社会,面临不同工作时具备稳定的专业知识。各大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展开过程中结合第一课堂相关内容,结合学生自身发展,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参与到实践中。

第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与国外同等院校相比较,我国各大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不论是理论知识传授阶段还是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阶段都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财政及政策扶持,致使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特别是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方面尤为突出。另外学生在校期间以应试教育培养为主,对于创新意识相对不足,各大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建校时间较短,学生培养过程中单纯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个别高校根据自身校情,开展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践活动,例如对学校周围敬老院定期进行爱心慰问,结合经济状况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调互动能力。

第三,以求职为目标,结合实践加强培养力度。各高校立足于大学生求职方向,加强人才专业水平及m应力的培养力度,第二课堂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以大学生将来求职所需能力为前提,有目标有规划的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邀请当地相关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或者面对面交流活动,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为出发点,开展一些列就业、创业技能训练等,有利于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与就业等相关的实习或者实训活动。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与当地企业相互合作,建立与学生专业相关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环境,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提高学生文化交流,提高历史认同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现状是影响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大院校应以当地文化产业为背景开展相关校园文化工作,不仅全面体现自身的思想主体,推动了当地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各大院校逐渐演变成一种符合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另外还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整体科学开发,树立自身特色,创建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各方面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能力,成为各大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工作之一。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前提下,第二课堂充分巩固专业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缓解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学出现的各种矛盾。大学生综合素质稳步上升,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边敏佳,吕庆莉,陈蓉.加强计算机第二课堂教学提高中医人才培养[J].中医药导报,2015(19).

[2]刘芳,边敏佳,边艳峰.开展组织胚胎学第二课堂教学提高中医人才培养[J].中国医学装备,2014(09).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4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第二课堂;教学实践

“第一课堂”是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各种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课外实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目前,高校第一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第二课堂教学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开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参与第二课堂,是培养本科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已成为现阶段医学院校各教研室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2]。特别是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各院校尚待探索与完善[3,4,5,6]。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经验[7,8,9]。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自2004年开始至今,选择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每届学生分别采用自愿报名、随机分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总人数达517人。

1.2研究方法包括社会实践,自查自检,案例分析等。利用自习和周末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查资料处理研究报告或论文。

2第二课堂主要教学内容

2.1透明胶纸法查蛲虫卵

检测对象为80名长江大学附属幼儿园(学前班)小朋友。主要方法:将透明胶纸剪成长6厘米,宽1.7厘米之长条;把胶纸贴在载玻片上备用;检查时揭起胶纸黏擦幼儿园小朋友周围皮肤;取下胶纸,将有胶面平贴玻片上,带回实验室行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2.2鱼肉压片检查华支睾吸虫囊蚴准备实验材料:到集贸市场采集鱼样本,带回实验室,从鱼上剪取米粒大小的鱼肉34块,常规制成压片后,显微镜下观察与记录结果。

2.3自然沉淀法检查蔬菜污染线虫卵取集贸市场采集各种季节性蔬菜样本(每份约500g)带回实验室用水刷洗,将刷洗用水倒入锥形量杯中反复水洗沉淀,取每份留下100ml的沉渣和沉淀液涂片镜检。

2.4透明胶纸法自我检查蠕形螨准备实验材料:发给学生贴有5cm×1.7cm两条透明胶纸载玻片,请参与课题组的学生临睡前洗干净脸,然后将胶纸揭下来贴在面部鼻唇沟处或颊处或额处,次晨将胶纸揭下贴于载玻片上,带回实验室镜检。

2.5案例分析收集人体寄生虫病典型病例,印成材料发给课题组学生,查阅资料,剖析误诊的原因,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讨论

3.1第二课堂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安排同学们按照在第一课堂所学关于人体寄生虫学检验方法进行自查自检。经过自己动手,2004~2007临床医疗专业少数同学查出了蠕形螨,根据实验结果,要求每人课后整理资料,写出有分析、体会内容的总结报告,我们还诱导检测阳性的学生学习性选择防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蛲虫的生活史特点,设计实验方案,到本校附属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包括向幼师宣传防治蛲虫病知识,根据结果撰写检验报告,受到学生与家长好评。学生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要走出实验室,走进社会,走进调查现场,进行实验操作,这就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2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国内许多地方都对当地的集贸市场寄生虫的污染进行过调查分析,而荆州市尚无此方面资料。通过组织学生到农贸市场检查鱼、蔬菜的寄生虫污染情况,形成调查论文,为制定荆州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荆州市此项研究空白。从文献的查阅、资料的收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到文章的撰写,这种早期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了同学们研究设计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第二课堂增进了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学以致用”是医学教育的目标,如何将同学们所学的书本知识、掌握的临床技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一直是临床医学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我们把收集到的寄生虫病典型病例,印成材料发给同学们,在2004级、2007级期末考试中引入案例分析题,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做出诊断,以考查同学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从而加深对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的理解和掌握。

3.4第二课堂促进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第一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第二课堂”的主体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广泛的社会群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在校医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调查,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为医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尽快适应工作、独立上岗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之,我们根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体系与临床寄生虫病的特点,通过探索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续、促进和补充作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钰,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4243.

[2]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商业时代,2008,20:6566.

[3]何昌浩.在寄生虫学科教学中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尝试.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88,1:4041.

[4]杨静.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开展.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6):632633.

[5]黄昌盛.解剖学第二课堂的开展与能力培养.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4:685686.

[6]刘彦华,李晋川.参与式教学在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课程中的应用.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83284.

[7]丁义玲,夏鹏.第六版人体寄生虫学教材变化与教学对策.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1):6062.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式教学模式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04-02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背景下,黑龙江科技学院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社会学专业作为该院的新专业(2011年招生)便以此为契机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模式。

自1979年社会学恢复以来,社会学学科得以迅速发展,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社会学恢复较早的高等院校为先导,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然而,这些研究型院校的社会学人才培养偏好理论,其教学体系突出了研究型能力。因此,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一项有待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且将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许多应用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在实践中把社会调查与研究的实际操作技能传授作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能充其量只是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社会学应用型人才还必须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看,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学科,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协助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是社会学的根本任务。这就使得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与社会相关的方方面面课程,既包括社会学基础社会学理论、社会思想史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包括研究社会各领域的社会学课程;研究社会各区域的社会学课程;研究社会各群体的社会学课程等;研究社会政策与制度的社会学课程等。课程设置的综合与宽泛,容易使学生感到社会学是无所不能又无所能的专业。如何能够将各门课程有机结合形成整体,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学专业课程不是只偏重理论,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集合,课程体系不是分散的而是有机整体,这正是项目式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1.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将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与实践,使教学、科研与实践形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而且要求这种“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的简单问题互动,而是要走出课堂,真正进入社会实践领域,实现理论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互动;改变传统的“全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创新、研究”模式。

笔者在社会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社会学概论、农村社会学、社会统计学等课程。为了使这几门课程形成有机整体,同时又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学第一学期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开始引导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在第二学期的《农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更加具体且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章节的具体问题都提示学生可以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以探究其真相。并要求学生几人一组根据其感兴趣的问题开展项目研究,撰写项目申请书,对所申请的项目进行详细论证。然后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在第三学期的《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在对项目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最终由指导教师审核结题。

社会学专业多门专业课程可以相互结合,针对各种问题开展这种“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如图1所示。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建立服务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或实践中不断提问和质疑,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总之,无论对于学生、教师而言,还是针对课程体系而言,项目式教学模式都是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平台——大学生科研训练。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科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当前已在各大学广泛开展。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科研的进展。然而,当前众多大学生在参加“挑战杯”科研活动过程中往往存在形式化,主要表现在立项申请书论证缺乏条理,逻辑性与可操作性不强,调研报告存在抄袭现象,适用性不强等。追其原因主要在于立项准备时间短(往往一周时间),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指导教师往往力不从心。

社会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科学,即关注理论分析,更强调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管理与复杂的社会问题更需要走进社会实践去客观观察。因此,为了弥补“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存在的不足,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社会学专业角度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社会学专业教师充分以“挑战杯”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专业课程,以渐进的方式引导、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进行田野调查训练,并从专业角度对所调查资料进行科学、系统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

笔者在教授大一下学期的《农村社会学》课程时,正值大学生“挑战杯”科研项目申报时期,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以此为平台,从社会学专业角度开展与农村相关的社会调查研究,指导完成项目申请成为这一学期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与社会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空间,有效推动学生建立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

3.项目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学习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即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如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学是现代性的产物,从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开始便倡导将社会学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正如中国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吴文藻说:“社会调查比之照相,社区研究比之电影。社会调查了解的是横断面、一时的、局部的静态,而生活是纵贯的,连续、全形、动态的。”因此,对于社会学专业学生而言,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那就需要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有过硬的能服务于社会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具备基础实、肯吃苦、会协作、上手快、能扎根的基本技能。项目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就是引导学生将第一课堂中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开展项目研究,综合运用于社会实践中,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一方面,这种项目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将第一课堂中的理论知识通过第二课堂予以延伸和补充。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间接获得丰富的社会学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如果欲将第一课堂中所学书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立体化,并综合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服务于实践,则需要第二课堂来发挥作用。从社会学专业知识的平面拓展来看,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时的第二课堂可以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强化、加深其对第一课堂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来看,第二课堂的调查研究活动需要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多门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项目研究。笔者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模式时,引导学生从第二学期开设的《农村社会学》课程的角度进行立项,然后利用暑假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利用第三学期开设的《社会统计学》针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这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众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建构社会学专业知识结构并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或发现知识的不足,再将其它课程纳入此立体知识结构中。

另一方面,项目式教学模式也是将在第一课堂中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予以升华。社会学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相比较理论性较强,容易导致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中感到知识乏味。所以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模式,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找到社会学学术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方向。学以致用,就会因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达到理论的创新,这也是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含义之一。

三、小结: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作为应用型大学在这三个基本功能方面也应体现出应用的特质。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侧重与地方、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提倡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在社会服务方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强调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强调解决当地生产建设和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通过上述论述可见,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亲自去检验知识,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反思,建立学习目标,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可以保证社会学专业学生具备系统完备与扎实的实践技能。

项目式教学模式在科学研究方面,可以做到注重学思结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践学习中,都能够具有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创造性冲动,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主。所以说,实践与研究是源,教学是流,有效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在社会服务方面,项目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带着项目走进基层社区,去观察、思考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探寻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出路。虽然学生知识有限,不可能对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全面分析并提出完全切实可行的对策,但这种实践形式却可以培养学生建立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为其就业从事基层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7.29

2.吴文藻.社区的意义与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J].社会学刊,1936(1)

3.高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突出第二课堂活动是延伸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同时,对高职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磨炼抵御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也有很大帮助。

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现状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强化技能”,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尽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大学生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最能展示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存在着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

3、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性不强,缺乏与第一课堂系统性衔接。笫二课堂活动具有学生群体性、时间灵活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特别是由于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它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时在同一时间争夺同一对象,导致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受到影响与冲击。

4、认识不足,第二课堂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个别院校容易出现忽视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作用的现象,常常存在缺乏组织保证,资金投入不足、活动开展艰难等问题,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十分艰难,象一些层次较高、评比工作复杂、经费投入大、牵扯精力多的活动,很快“夭折”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第二课堂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和专业教师的指导,造成一些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

5、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不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6、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第二课堂建设深度鲜有提高。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活动,还是由教师一方包揽的活动,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因此,学生的各种活动深度不够。

二、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以实训基地和鉴定中心(站)为依托,实施基地开放式管理,拓展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

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仟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操作思路为:首先根据行业人士和有十富经验的技师对岗位进行分析,将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开发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模式能使高职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2、举办技术节,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武,激励学生参加实践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能力的评估。

3、实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

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但效果如何,必须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为此,必须建立受教育主体——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训练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测试、信息反馈的结果,来反映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变化,这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要切实做好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的工作,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量化评价指标,及时、准确地进行考评和登记。

4、实行”导师制”

结合专业特点,聘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或有一线现场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导师”,实行专项专人负责。导师在选题、可行性研究及过程研究等方面给予学生理论指导;还可以在教师的课题中设立一个子课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在较高的层次开展。

5、将志愿者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学院的各级团组织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拓宽青年志愿者的空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6、组建“开放式兴趣小组活动”

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开放式兴趣小组若干,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报名参加任一小组,并将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及表现情况纳入对起整体实践能力评估范畴,并使之成为制度化。

7、实战训练

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综合性项目,如品牌策划、外贸接单、社区服务等。设定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过程运作、业绩评估、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我院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与第一课堂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找到了合适专业教学与职业实践能力训练的结合点,探索一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学生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使之系统化,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师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7

摘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有效开展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高职文秘专业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遇到的问题、开设的原则、已有的实践与探索进行分析和初探,旨在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文秘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文秘专业;第二课堂;建设与探索

高职文秘专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属于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目前,全国设有文秘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达700余所。随着社会转型的日渐加速,社会对秘书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日益突出。这对高职文秘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高职文秘专业近年来却普遍进入发展的低谷,“从1984年开设至今,高等院校文秘专业开设增长率逐年下滑,从76.11%退缩到10.45%”[1],其中,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秘书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应重视学生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训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于促进文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第二课堂的含义

第二课堂指的是除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2]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发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以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有益地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用性、实践性、高等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3]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强调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过程应始终贯穿实践性和职业性,学生完成学业时应成为符合企业所需素质的“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有:表达和沟通能力、领会和满足服务对象个性需求的能力、判断与执行能力、理解与洞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良好心态和调适能力。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潜移默化、丰富有效的训练和体验来实现,这些是第一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而第二课堂具备深挖的潜能。

二、高职文秘专业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遇到的问题

1过于注重形式

当前每所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第二课堂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组织,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系部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硬性规定学生参与种类繁多的第二课堂活动。而且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的结合性不够,专业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每天疲于应付这些活动,很难保持精力深化专业知识,不但不能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受到影响。因此,文秘专业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展,一定要考虑专业的实际需要与学生的接受心理,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

2缺乏有效的指导

有些高职院校直接放手让学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相应指导,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为例,大部分学生在创作演讲稿时多喜欢空洞地讲大道理,缺乏感染力;观点不鲜明,缺乏说服力;整体风格类似,缺乏个性。导致整个演讲呈现出理论有余、深度不够、感染力不强的局面,削弱了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

3经费保障不足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必然有一定的经费支出。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场地、设备、经费、人员等多方面的保障和配合。学校的实训室、实验室、会议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场馆等场地和设备在课余时间要能为学生开放,管理要灵活机动,为第二课堂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但是学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经费供应不足往往会导致设备供应不足和指导的削弱,弱化了教育效果。

三、高职文秘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开设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第二课堂的开设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尽量缩短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时间,让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根据市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多方调研,高职文秘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中小型企业中就业,这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对秘书的分工不太细致,秘书往往集文秘、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秘书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具备多种职业能力,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领悟能力(理解能力、洞察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等)、信息处理能力、决断能力、协调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等。因此,高职文秘专业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中不能片面追求娱乐性,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多开展能提升上述职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

2与第一课堂活动紧密结合,兼顾趣味

高职文秘专业的第二课堂不仅仅是学校学工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系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中,应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统筹规划,按照资源优化的原则[4],按学期、分年级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活动内容、活动要求和评价形式。在第一课堂上,主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在第二课堂上,应结合专业知识内容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专业技能竞赛、校内外实训等活动。两类课堂紧密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相配合

第二课堂想要收到实效,学生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促进第二课堂发展的激励机制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丰富活动内容,让活动内容本身具有吸引力;二是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提高师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及时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评价。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应变能力的培养,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协调能力的培养等,对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跟踪、调查和反馈,总结第二课堂活动经验,优化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和管理使其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阵地。

虽然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可以不断下放“权力”,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不断将理论知识融合在实践活动中的自由,也可在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加以科学的引导;也可以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趣味式、读书指导式等互动式指导方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总之,教师的指导和把关是拓宽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引导深挖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四、高职文秘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实践与探索

一般情况下,高职文秘第二课堂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一是身心素质类,主要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发展个性,保持身心健康。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类,主要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形势与政策宣讲、感动身边的人物的评选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公益活动类,通过学雷锋、三下乡活动等激发学生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文化素质教育类,以协会和社团为载体,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建立各种社团,如读书社、动漫社、文学社、吉他协会、舞蹈协会等;举办各种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五是职业素质教育类,这是第二课堂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开展多层次的秘书技能大赛。开展从班级、系部、院级到市、省、部级的各级秘书技能大赛,训练各种职业技能,展示职业形象,树立职业理想。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文秘专业为例,在校内定期举办单项的秘书技能比赛,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汉字录入比赛、书法比赛、情景模拟大赛等,考查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同时定期举办综合类的秘书技能大赛,两种比赛相结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效果很好。

二是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主要依托专业实践基地,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到秘书岗位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培训、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和操守,使得“准职业人”符合秘书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其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需求保持一致,为未来从事的职业打基础。

三是专业社团活动。专业学习型社团是专业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扩展,是学习和锻炼专业技能、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文秘专业可成立秘书事务所、速录协会等专业社团,主要由文秘专业的学生组成,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还能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加一定的社会经验。

近年来,我院文秘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我院文秘专业精品课程《秘书实务》今年还成功入选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扎实,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然而,第二课堂较第一课堂而言,实践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要想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更大作用,应在经费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方胜.试论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2):136.

[2]刘晓凤.创新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J].神州,2012(2):57.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8

关键词:培正学院;行政管理;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0—02



一、引言

广东培正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第二课堂是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和有酬性的(如勤工俭学)、服务性的等等活动。我们认为,第二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营造起了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园学习娱乐氛围,它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和开放性地培育人才的园地。

纵观学院近几年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社团数量庞大,规模空前,全校42个社团组织,包括文化交流协会、红蓝电脑协会、知识加油站、证券期货投资协会、连锁经营研究协会、酒店管理协会等,几乎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社团组织和成员;校园活动异彩纷呈,包括各种知识讲座、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文体和娱乐活动等。这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发展的学校所必备的优秀的学生活动传统,已经积淀起来的第二课堂文化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从而确保了其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虽然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同学们对于课堂之外的学习和兴趣要求,但是从总体上讲,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的关联性还不够强,其中文体娱乐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第二课堂时间。专业的拓展性还不够广,知识性也不够深。也就是说,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没有形成学科方面的特色,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化专业内涵。现在,我们以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本系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围绕专业知识展开组织和构建。

二、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构想

(一)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

我所在的公共管理系目前只有行政管理一个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它受到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方面学科的影响,学科本身的交叉性、边缘性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定位的模糊性,要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凸显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原因是本专业同学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不甚清楚,对将来的就业趋势缺乏了解,有的出现了消极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有必要制定出适合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借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辅助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拉近专业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专业拓展教学还没有能够渗透到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尤其对于培正这样一个民办高校的新兴专业来说,大部分同学都是调剂后分配到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学习的,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专业意识,专业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系部也还没有前瞻性地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围绕专业来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以上造成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难以建设性地开展本专业的活动,面对其他专业的特色活动则有盲目跟风的倾向。同时,2012年的学士学位评估工作马上就要展开,专业评估建设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则是检验我们办学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专业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回答同学们普遍反映和关心的对于本专业不知道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的问题,也可以使大家对自己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可以使学位评估找到有力的落脚点。

(二)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原则

1、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院团委学生会的统一领导下展开的具有专业建设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对专业的认同度和了解度也不同,因此,需要让学生树立专业素质培养第一,辅以第二课堂促进学习的集体意识。以往第二课堂留给同学们的印象是一种主要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对于自身专业的学习帮助不是很大的课外活动。一些老师也有这样的看法,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完成学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保障,至于第二课堂应该属于学生的自由安排,不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指导。这种想法既违背了教学相长的素质教育目标,也割裂了课堂学习与课外辅导手段相结合的教书育人的关系。我们应该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搭建平台,让学生能够在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活动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这又不是单纯的学生课外活动,需要教务处和科研处的在学习管理上予以支持。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向全国高校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最近,《广东培正学院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实施办法》已经出台,当中将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选修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本科专业学生至少选修课外科技活动2学分,学生参加后在学期末记录取得0.5课外科技活动学分。通过学分鼓励同学们多参加校内外的专业拓展活动是一个良好的举措,但我们的目标并不仅此而已,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厚的专业收获。

2、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应凸显专业的学科特色。它既不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修养的作用,也不提倡学生只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等素质教育。本专业相比其他门类专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特别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活动就失掉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要将课堂上僵硬的、封闭的、狭窄的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的知识理论内容融会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组织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知识容量大的优势,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检阅他们对行政管理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升华他们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行政管理学科交叉化的知识内容,影响到了我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选择,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认为不管我们如何创建自己的第二课堂都会带有其他专业活动的色彩。实际上,内容上的重合并不影响第二课堂形式的创新,我们要在第二课堂中重点开展深入社会,关注民生的实践活动,让社会成为我们最宽广的第二课堂。又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行政管理的政策法规,具有行政管理业务能力与素质,能适合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能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所以我们更要走向社会,从中了解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制定决策的依据,掌握社会各类机构的行政管理规律,也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专业意见。

3、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必须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校内外的现有资源,在院系配合的基础上发挥同学们的首创精神。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们提供精神支持的和物质保障。当下第二课堂活动在培正学院蓬勃开展无疑是与上级的重视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关乎到学校荣誉的大型文艺表演、学科竞赛等对外活动更是受到格外关照。反观系部组织的一些活动,因为规模小、影响力有限,所以基本上都是自己筹措经费和申请场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时间和精力去拉赞助、搞宣传以缓解学生经费预算有限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对第二课堂活动要做到量力而出,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例如,可以通过承办协办特色的专业学科竞赛获得学院的物质支持;也可以与其他系部或学生社团开展合作,举办针对我系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第二课堂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参加政府部门或者政管理部门的各类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等。以上办法在控制活动成本的基础上既兼顾了学院对于各系部活动的整体组织,又使得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参与,对他们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将来就业的帮助不言而喻。

(三)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构建

1、筹备阶段:按照学院的要求,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各系(部、中心)应将本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目的、内容、时间、场所和经费预算)上报学生处,由学生处审核批准后才能正式开展活动。因此事先做好一份切实可行完整有专业特色的策划书非常关键。待策划书做好后,需征询科任老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在目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上给予指导。辅导员做好时间、场所和经费预算的审定,以不影响教学秩序为前提,保证学生经费总体不会超支,规定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校场地有计划地开展。学生会必须做好通知报道工作,可以通过广播、互联网等快捷便利、信息涵盖面大的手段进行宣传。

2、实施阶段:在校内方面,主要是利用课外学习时间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如定期开展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讨论活动,“定期举行时政知识竞赛、时政演讲、时政辩论赛以及公文写作竞赛,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时政报告、政策分析讲座,提升他们对于时政理解能力。利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现代化办公和行政信息处理能力,练习编制行政计划与人事考核方案,举办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网络模拟考试等。在校外方面,主要利用周末和假期让学生走入社会,考察各种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和运作流程,“组建社会调查服务队,就时政热点、民生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写作水平。”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每一年的省考和国考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实战机会,也会为将来的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辅导员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强调专业学习拓展活动的重要性。学生会须安排人员做好考勤和记录,在学期末总结的时候为教师统计成绩和辅导员德育分评定的依据。

3、总结阶段:第二课堂活动结束后应该及时总结,对于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如果是集体参与的,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的一周都必须填写我院的《第二课堂活动记录表》并把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起上交学生处备案。如果是个人参与的,需要到学期末填写《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取得情况汇总表》统一由辅导员交给科研处,作为学分统计的凭据。学生会在每学期末须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效果较好,影响力比较大的特色活动系部予以继续支持,对于学生反映效果一般的活动予以淘汰。同时应该邀请教师和辅导员对我系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点评,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

三、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展望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越来越趋向于实用性,而实用性的核心是要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只靠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很难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质是研究国家政策、研究社会发展的学科,更应该具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的创新实践勇气。要训练和培养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依赖于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就人才培养而言,没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只能是哗众取宠的表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把我系第二课堂变成求真务实的精品活动,有助于检验和转化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第二课堂要包含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活动,否则便不能满足学生进入大学求知创新的根本要求,偏离“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培育良的好第二课堂文化,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将是我系学生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才会使得我系学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会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走出一条符合我系学生工作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9

关键词共青团第二课堂职能拓展

1共青团第二课堂职能拓展的必要性

1.1顺应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共青团第二课堂的职能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我国“大趋势”的变化而变化。在革命年代,共青团第二课堂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重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第二课堂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建设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共青团第二课堂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发挥作用,共青团第二课堂的职能必定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发展做出相应的拓展。

1.2增强第二课堂有效性的需要

共青团针对青少年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拓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课堂的有效性即课堂的质量、吸引力、生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第二课堂是否有效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参与积极性的高低,而且关系到青少年参与第二课堂后所取得“成绩”的好坏。第二课堂的内容、活动类型、实践途径等都必须不断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出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一个组织只有具备某些职能才能更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因此,教学内容、活动类型以及实践途径的创新必然要求第二课堂的相关职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拓展,从而为增强第二课堂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1.3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青少年将面临着更加开放、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国外思想的涌入、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等在为我国青少年全面发展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为他们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正确的日常行为的采用带来诸多风险。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栋梁和主力军,再加上当今激烈的就业环境,青少年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有效的、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青少年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共青团所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第二课堂教育是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具体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转型期不良社会现象的不断出现,共青团必须根据需要拓展相关职能,不断创新和完善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1.4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建国60余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勤劳拼搏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注定它的完全实现还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奋斗。随着wto协议中各条款的逐渐兑现,我国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多方利益调整的艰巨任务。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他们能否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将决定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共青团作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组织之一,必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作为重要育人途径的第二课堂的职能做出相应的拓展,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实践形式,从而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2共青团第二课堂职能拓展坚持的原则

2.1职能拓展必须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先进性决定了自身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最具科学性、最具方向性以及最具代表性。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这有这样,共青团才能保证自身工作方向的正确性,才能保证所开展的工作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课堂作为共青团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方法,其职能的拓展也不得与党的大政方针相违背,否则就会有迷失方向、误导青少年并使组织陷入混乱的危险。第二课堂职能的拓展只有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才能把实践活动开展好,进而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2.2职能拓展必须从共青团组织自身实力出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以及党在“十二五”规划中任务的新调整,共青团第二课堂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新的任务。新任务必然导致第二课堂的职能做出必要的调整与拓展,例如由传统的思想政治职能,准行政组织职能拓展为思想政治职能、准行政组织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心理调适职能等,但职能的拓展必须从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实力出发。从根本上说这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的结果。共青团只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内合理地拓展第二课堂的相关职能,才能更好的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2.3职能拓展必须从青少年的根本利益出发

青少年是各级共青团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的对象。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各级共青团在工作中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第二课堂作为共青团培养人才的特色和重要途径,更多的是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准行政组织能力的提升、社会服务技能的改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

2.4职能拓展必须从第二课堂的创新力出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繁荣发展需要从技术上、制度上不断创新,而技术和制度创新归根结底还是由人来完成,特别是由那些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来完成。可见,一个国家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决定我国未来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的强弱。共青团作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织,第二课堂作为共青团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不断通过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各种活动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第二课堂职能的拓展必须从增加创新力出发也就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篇10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043-03

党的十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全局出发,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作出了有力部署。日前,中办、国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高校,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所肩负的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拓展和补充,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对第二课堂的科学优化,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贯彻中央精神,改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极其宝贵的人才资源。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激烈,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变,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这一形式更加严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全面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引导青年思想立足自身实际,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全面武装头脑,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必然是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扎根中国大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国家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根本的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育的根本遵循,也是实现其最终目标的重要抓手。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以及研究的重要阵地,加强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学生的自我主导作用,强化做实大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四进四信”工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高校第二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党的十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要使其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共识;践行就是要将其外化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重在凝聚共识,树立价值标杆,提供精神旗帜,另一方面重在群众掌握理论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第二课堂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普及面。第二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限制,能够运用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媒介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且相比传统课堂而言,第二课堂课堂容量增加,有利于形成辐射效应,加快传播,形成学习、实践氛围。此外,第二课堂能够通过在各类活动中渗透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实施隐形教育,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熏陶。第二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学习、理解并领会,才能确保活动符合相关政策和精神。此外,第二课堂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相比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灌输,与其相结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第二课堂有利于推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效果。学生作为第二课堂的主体,其建设和参与的过程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第二课堂要求学生身体力行,亲身实践,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践行。

三、合理优化高校第二课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作为青年最主要的群体,他们理应是主流价值观的承担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系统教育,第二课堂应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体现到日常的工作中,营造良好氛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坚持开展政治理论、思想教育学习活动

政治理论、思想教育学习是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了解党的路线和方针,了解时事必不可少的思想教育方式,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常常由于政治思想学习教育形式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理论空谈多,容易流于形式,没有效果,难以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为基础,扎实创新第二课堂形式和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长久坚持,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通过经常性地通过教育意义、有特色、有创新的主题班团组织生活、讲座等形式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弘扬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凝聚人心、明确导向,实现情感感染、思想凝聚、道德导向和意志激励的教育目的。坚持组织开展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及专题培训等形式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强化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的朴素精神。

(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内容涵盖了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导向明确,体现了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深广含义,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师生思想意识的提升在实践中固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探索“依托社团、面向学生”的自治型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实践育人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实习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悼念革命烈士、重走红军路等活动,追忆革命历史,接受革命洗礼,培养爱国情怀,谋划祖国未来。积极推动和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活动,根据学生的参与度、满意度适时调整和改进活动方案,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人心。

(三)发挥学生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始终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离不开典型的示范引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努力形成信念坚定、敢于担当、崇尚先进、追求崇高、乐于奉献的浓厚氛围,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风尚的需要。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形式学习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典型事迹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评优活动,对学校学生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发掘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同时,通过身边的先进来影响和教育其它学生,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作为学习的榜样,影响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激励他们努力向上,引领校园风尚。

(四)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前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使各种文化内容无时不在影响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校园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有利于促进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生社团作用,每年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实施“一院一品”和“一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专项。以此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素质,促进有利于校园文明进步的群体行为形成。深入推进校园微观文化资源的共享联动,在引导和规范师生行为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好图书馆、宣传栏、广播站、新媒体等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流学习体会,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性、互、互促性。

(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要改变主流的价值观以传统的方式传播,非主流的价值观以现代的方式传播的问题。积极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重视网络文化和虚拟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网络新媒体建设,使其内容更加充实、表达更具活力、效果更为明显的校园媒体风格和话语体系,唱好主旋律,释放正能量,讲好“校园故事”,充分发挥媒体育人功能,合力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辅导员要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推动互联网一体化发展,推进传统媒体和校园网、微博、微信、微视频、理论学习网络平台的融合创新,形成立体化交叉覆盖的全媒体阵地,使其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工作交流和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思想观念愈加多样,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最前列的群体,其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思想需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势在必行。在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前提下,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不断创新,尽可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满足多元的思想需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建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长效机制,确保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效高质推进。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5).

[2]陈明,周志强,张慧春.高等学校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3]耿家娜.大学生党性教育实施原则及长效机制的建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55.

[4]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