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十篇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十篇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1:02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1

护理程序整体护理意识教学方法

以往培养的以疾病为中心、技术流程操作为主的医生助手型护士已明显不适应临床需要。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具备整体观念,掌握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为了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初中起点的5年制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1改革方法

1.1注重护理理论及护理程序知识的传授及应用,为以后的单元教学打好基础

1.1.1教师详细讲解护理程序的理论知识,每个护理程序步骤引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1.1.2结合书中《患者入院护理评估单》进行课堂模拟资料收集演练,学生分组,每组1名学生做患者,2~3名问话人,其余学生记录;进行询问中对于有问题各项做进一步探讨。

1.1.3教师根据1~2个组学生收集的资料,带领并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使学生理解分析资料的过程;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找出有关的1~2个护理问题,学生讨论制订护理目标,拟定相应措施。这样使学生理解护理程序每一步的运作,促进学生交流、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1.2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每一单元的教学

制订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病例及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技能操作范例。

具体各单元运用小病例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课本上内容进行分析评估病例确定护理问题及预期目标讨论找出解决措施教师总结并根据护理措施讲授本单元有关的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在学习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分析能力,熟悉护理程序的步骤与运作方法。

1.3技能操作课间实习的改革

在学生练习已熟悉每项操作程序后,给出有一定状况的病例(即给予学生附加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条件的事例),每小组学生讨论评估,找出问题及注意点,进行角色扮演,灵活实施操作技能。使学生明确患者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块石头,一张纸,护士不是单纯地对患者实行技术操作流程。同时经过不断地练习、强化,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及善于思考的习惯。

2改革效果

为了检查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了理论与技能考试。

2.1理论测试

制定出包含2~4个护理诊断的典型病例,学生可以查阅手头资料,以个人为单位分析病例,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提出护理诊断,制定预期目标,写出个性化护理措施的护理大病历。结果:学生完成护理大病历的合格率为81%,平均成绩为84.75分。

2.2技能测试

在考试前给出设定了包含患者几个状况的事例,学生在考试时不但要完成抽签到的操作,还要按照签中所提示的患者的状况,结合患者的情况灵活完成操作。此考核要求85分为及格,结果:平均成绩为89分。

3体会与讨论

护理程序是一种有计划地、系统地解决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并且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过程,它的使用不仅能保证护理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行为者本身在逻辑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也会得到提高。目前,临床实践中许多医院实施以护理程序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为使学生以后能适应临床实践实习和工作,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护理程序,作为护理教师就应在护理教学中系统地进行护理程序的教学,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护理程序的步骤运用方法,以使学生学会“纸”上的护理程序运作,并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评判性思维。改革教学方法的效果显示:学生能理解护理程序的各个步骤的运用方法,针对小型病例能采用临床思维方式来评估、分析和判断病例中的问题。学生反映说,开始学习护理程序理论时感觉很抽象,通过以后的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的各单元的学习,已能理解护理程序的运作方法。同时通过结合事例的技术操作,学生在掌握了标准护理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结合护理对象状况、理解护理对象的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操作,更加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护理程序步骤,初步掌握运用护理程序来护理患者的技能。

整体素质培养需要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护理程序的教学还贯穿在护理教学、实习全过程中,在基础护理教学结束后,各专科的护理教学也应按护理程序的框架进行,经过反复训练、强化,才能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影响。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2

【摘要】目的:了解在急诊科内实施心肺复苏时,在初级生命支持阶段,急诊医生对开放气道(a)、人工通气(B)、胸外心脏按压(C)、电除颤(D)四个步骤的选择情况和实施顺序,以及各个复苏步骤被使用的次数。方法:对51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在初级生命支持阶段的aBCD程序的实施顺序和采用次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中,完全按照aBCD顺序实施的只有5例,有6例患者的是按照DCaB的顺序完成的,其余患者只是采取了部分的复苏步骤。在aBCD四个步骤中,C步骤运用了36次,aBD步骤都运用了29次。结论:在急诊科内进行心肺复苏时,在初级生命支持阶段,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复苏步骤和实施顺序。

【关键词】心肺复苏;初级生命支持;个体化

心肺复苏的初级生命支持步骤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心脏按压和电除颤,简称aBCD。在临床工作中,是否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操作?各个步骤是否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近3年来,我科心肺复苏完全成功51例,现将51例复苏成功患者的心肺复苏程序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5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3例,年龄14-76岁,平均年龄58.35±0.25岁,发生心跳或呼吸骤停的原发病分别为:心脏疾患30例,中毒8例,电解质紊乱6例,呼吸道疾患5例,窒息2例。51例患者有45例发生在院内,其中30例在心电监护下发生心跳或呼吸停止,其中心跳先停止的23例,呼吸先停止的7例。

1.2心肺脑复苏成功的标准[1]:Ⅰ期复苏成功:心搏(窦性、结性、室性加速)恢复≥2h;Ⅱ期复苏成功:心搏恢复后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1mmHg=0.133kpa)〕≥24h;Ⅲ期复苏(脑复苏)成功:心肺复苏后,无严重脑功能障碍(植物状态、脑死亡)、意识清楚(有指令,包括嗜睡)。以上51例患者均达到Ⅲ期复苏(脑复苏)成功,其有效心跳包括窦性、结性、室性加速心律。

1.3复苏程序:复苏过程中所采取的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均按照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的规定进行。

1.4把所有患者在心肺复苏中采取的步骤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记录。a:开放气道,B:人工通气,C:胸外心脏按压,D:电除颤。同时记录每一个步骤的实施总次数。

2结果

2.151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心肺复苏程序如下:表1

表151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在复苏时采取的的复苏步骤

步骤aBCDaBCaBDCCaBDCaBDC

例数585104568

2.1.15例发生在院外的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因为在第一时间患者发病原因不明,心跳停止时间不明,在开放气道,气囊面罩通气,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进行心电监护,心脏按压过程中室颤,电除颤后恢复有效心律。

2.1.28例患者1例发生在院外,4例因为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采取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随后进行心脏按压,在按压过程中有效心跳恢复。

2.1.32例窒息和3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均发生在院内,经开放气道,解除窒息,气囊面罩通气后,缺氧改善,有效心跳恢复。

2.1.410例因为心脏病和严重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在心电监护下发生室颤,值班医生利用床旁准备的除颤器直接除颤,心跳恢复。

2.1.54例患者在心电监护下发生心跳停止,心电监护下表现为心电静止或者室性逸搏心律,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有效心跳恢复。

2.1.65例患者在心电监护情况下心跳停止,表现为心电静止室性逸搏心律,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在按压未能迅速恢复心跳的情况下,开放气道,建立人工通气,在此过程中坚持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直至恢复有效心跳。

2.1.76例患者发生室颤,电除颤无效,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随后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有效心跳恢复。

2.1.84例患者发生室颤,电除颤后心跳未恢复,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有效心跳很快恢复。

2.251例患者,按照aBCD的实施次数计算,分别为:a步骤29次,B步骤29次,C步骤36次,D步骤29次。采用单样本均值检验,t=17.571,p=0.000。在aBCD四个步骤中,胸外心脏按压(C步骤)与其他步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我们通过对5l例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在初级生命支持阶段,我们只有5例患者完全按照aBCD的顺序进行操作,其余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只是部分采用了四项基本操作中的步骤,并且顺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种现象可以见于文献报道:刘再宇等对对9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根据病因,发病时间,发病年龄采取不同的顺序,进行个体化复苏,与94患者进行对照,发现个体化复苏的成功率优于常规组(成功率分别为16.3%和6.5%,差异有显著性)。因此提出在心肺复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aBCD顺序[2]。

这些病例的复苏成功,并不意味着心肺复苏指南中关于初级生命支持的内容的错误。制定心肺复苏指南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施救者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时,可以遵循一定的程序,这个程序可以保证绝大部分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治。其指导对象不仅包括医护人员,还包括救生员、消防人员、警察和其他第一目击者。其主要的目的是指导施救者在第一时间为患者建立起有效的循环和通气。根据患者的发病场所、发病原因、发病时间和医院的抢救条件,灵活运用初级生命支持中的步骤,可以更快捷的为患者建立有效地循环和通气,是符合制定指南的宗旨的。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对于发生在院内的心跳停止患者,也提出先电击[3],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心脏按压,实际上也是采用了DaBC的顺序。如果电击成功,则不需要继续进行aBC步骤,实际上就是只实施了D步骤。在心肺复苏指南第九章意列出了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针对不同的疾病,对于复苏的方法进行了讨论[4]。所以,实际上指南也强调心肺复苏的个体化实施。

我们抢救成功的5l例患者有一定的特殊性:(1)施救者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急诊医生,施救场地是在急救设备齐全的急诊科。(2)大部分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发生在院内,部分患者有心电监护,医生在施救之前知道患者最紧急的问题是心脏原因还是呼吸原因。所以我们所采取的方式比按照指南程序采取的方式能够更快的为患者建立起有效循环或者有效通气。

同时,我们通过对51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初级生命支持阶段的四个步骤进行分析后,发现人工循环的维持相对其他步骤来讲,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与2005年指南进一步强调人工循环的作用是一致的。

我们的经验是,对于发生在急诊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能够确定是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室颤,可以先进行电除颤,如果心电监护呈现心电静止,则应该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对于由于呼吸系统原因导致的呼吸停止应该优先改善通气。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不明或者时间不能确定的患者,可以按照aBCD的顺序进行操作。总之,不应该机械的照搬aBCD顺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步骤。

参考文献

[1]柴湘平,吴祖林.抢救人员的组织分工对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8):504

[2]刘再宇,孙磊,马俊玲等.个体化心肺复苏(CpR)合并急诊中心静脉置管在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6-7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3

关键词:病例导入法外科护理学应用策略

临床护理学科是护理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病例导入法以临床病例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得到启发,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体悟。

一、病例导入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1.确定病例,提出问题

外科护理学的教材一般每一章节只会详细讲述某一种脏器的具体病例,因此,教师可以据此来确定某一脏器病种的典型临床病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据书中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来熟悉和了解病例。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急性阑尾炎病例时,可以引入以下病例:“一位病人,性别为男,26岁。在吃完午餐后不久就出现了脐周隐痛的症状;到晚上后,腹痛逐渐转移到右下腹部,并且伴随着持续剧烈的阵痛和恶心呕吐症状,体检发现病人体温37.8℃,脉搏84次/min,且右下腹的麦氏点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据此病例,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该患者目前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如果你是值班护士,遇到这样的病人,对病人的临床初步诊断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这种典型案例的引入,能使学生留有更深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布置病例,指导预习

护理学涉及极为复杂的医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的前一周,就将案例资料和问题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案例,并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医药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在预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3.导入病例,讲解分析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外科护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病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首先,可向学生展示具体病例并提出具体问题,然后给学生分组,让各组学生经过讨论后总结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但暂时不予点评,要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学习,从而得到更多的感悟。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通过上一环节的小组讨论,教师能够基本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程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略讲或不讲,而对于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对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在讲授结束后,教师要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将之前的病例和问题重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授课后补充的知识来重新解释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布置作业,进行点评

教师要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并通过学生作业中所反馈的信息来了解掌握其知识情况。在修改完作业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点评时不仅要肯定其成绩,也要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找疾病的相关资料和目前的诊治情况,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巩固知识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二、采用病例导入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采用病例导入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病例要和教学内容及目标紧密结合,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且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真实性;其次,根据教学病例所提出的问题要合乎逻辑,且问题的内容要逐渐深入,循序递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再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除了讲解分析、给出答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度。

三、小结

病例导入法是学生在外科护理学学习中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将教学从一个“设问”的过程转移到“解疑”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丽英,张红,尚少红.病例导入教学法在急诊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继续药学教育,2015(9).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4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分层次教学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以疾病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机能和代谢角度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理论性强,具有抽象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实验教学可通过与临床相结合,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如何改进现有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以往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多停留在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阶段,学生仅被动地依据实习指导,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对实验内容的思考、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束后的总结一直处于被动、应付阶段。近年来,我院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即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层推进,减少基础性实验,增设综合性,特别是和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性实验,形成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综合性实验为平台、创新性实验为目标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新模式[1―3]。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很好提高了学生思维、应变、团结协作及创新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次实验教学的开展

1.对象及分组

江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7级、2008级本科生。实验组将原有的“分散委托制教学”改为“教师团队制教学”,挑选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又具有临床知识、工作经验的教师(教师全部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组成教学团队,分小组全程授课、指导。

2.实验教学方案的实施

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是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在回忆、巩固已学相关内容、实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传统的经典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综合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提交设计原理、实验材料、步骤、注意事项等,经讨论通过、修改后,完成实验,分析结果及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实验内容逐层推进,分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1)基础性实验。通过一些传统的经典实验,加强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即基础的复习与巩固。

(2)综合性实验。让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其综合能力。综合性实验不再是对原有经典实验的简单重复和照本宣科,学生在实验实施前需向带教老师提交前期实验设计(实验原理、材料、步骤、步骤是否合理/可行、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经小组讨论通过后再进行实验。

(3)创新性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领域,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实验前的准备:①在实验之前,带教老师需向学生简单介绍其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及内容,让学生对科研有初步认识。再安排几次专题讲座,例如综述的撰写、实验基本知识、多种实验技术的专题讲座(细胞培养、westernblot、免疫组化等),以及相对应实验技术的演示,让学生熟悉实验室、掌握实验仪器的实验规范,以及有毒物品的使用方法、防护措施。②在学生对科研实验有了初步认识后,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安排文献检索、完成科研设计。考虑到学生科研背景知识欠缺,学时有限,我们会先给学生提供几篇与课题相关近年发表的综述、文献(中文+英文)及由带教老师撰写的科研立项。让学生在查阅文献后,对科研立项进行补充、修改,提出自己的思路。最终的立项方案由小组讨论后决定,学生自行完成课题设计书的书写(包括实验的背景、原理、目的、材料、步骤、预期结果等)。实验操作:通过专题讲座和实验演示的学习后,学生在带教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小组分工,自行完成实验。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做成ppt,先进行小组汇报,讨论、分析结果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再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年级的结题汇报,学习交流。

3.考核方式

总成绩=基础性实验(20%)+综合性实验(40%)+创新性实验(40%)。考核中注重学生考勤、实验技能操作、实验参与(前期实验设计(实验原理、材料、步骤是否合理、可行,ppt的制作与汇报),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熟练,面对实验中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相结合,不单单以实验的成败、结果判定成绩。

二、分层次实验教学改革实施的总结

分层次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分散式融合分段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学中逐步递减教师的重要性,递增学生的重要性,形成角色转变,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创新。基础性实验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以多学科的前期知识为基础,新旧知识相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加强了其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团队协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学生通过简单培训(讲座、实验观摩),在带教老师的协助下完成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操作、结题、汇报,培养了其独立思考、严谨求学、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为进入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我们进行的分层次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反应热烈。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说,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训练,知道了科研是怎么回事,且使他们对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主动地去了解、去学习,体会到了主动求知、探索知识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认为的:“离开学生本身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如果学生不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那么不管教师教学安排得如何出色、讲解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在分层次实验教学的实施中,我们也正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分层次教学的开展,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为实验教学做好周密的实验前准备和引导外,更需要及时更新本学科与各交叉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为更好地完成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师海蓉,邓昊,镇鸿燕,刘丽江.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35:207-208.

[2]张磊,李艳,师海蓉,邓昊,镇鸿燕.病理生理学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79-80.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5

一、病例导入式教学法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学习法)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1],它以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中,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和主持人的作用,负责控制病例讨论和分析的时间,简明扼要的讲解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其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其目标是增强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特殊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其应用日益广泛。

二、实施步骤

1.课前预习。在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中,课前预习很重要。它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跟上老师的思维,因此抓好课前预习是重点。我们的做法是提前1周把精心选择的听力学典型临床病例资料和问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去查询相关参考资料并寻找答案,同时设定一定的要求和激励机制,如纳入平时成绩计算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动力,达到良好的完成课前预习的目的。

2.课中首先展示典型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听力学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学侧重介绍与听力学专业相关的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及保健,尤其是与耳聋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为以后从事听力康复、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医学基础。因此,应选择一个与听力学紧密相关的临床典型病例,设计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导出本次课的重点。如当我们讲授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时,首先引入病例资料:患者,男性,9岁,发现波动性听力下降7年,听力明显下降2周就诊。2岁时因发现患儿对声音反应较差,仅会讲简单词语,首次就诊我听力中心,附内耳Ct检查图。多年来听力呈渐进、波动性下降趋势,近年来听力波动在75~95(HL)之间。双耳使用全数字助听器,在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后,现已进入正常学校学习。就诊前和同学玩耍时不慎打了头部,患儿即感听力明显下降,无头晕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检查见双耳纯音听阈大于115dB。针对此病例我们提出几个核心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讨论:(1)初步的诊断是什么?请说出您诊断依据?(2)病史询问是否完整,还需不需要补充询问?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其中听力学检查还需要补充哪些才能确诊?(3)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4)你打算如何进行治疗及干预,干预方法是什么?通过对这一病例和其问题的导入、讨论、提问和总结,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3.解决步骤和时间分配情况。合理的时间分配也是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所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很好的把握讲课的节奏,既能让学生积极的参加讨论,又能让学生通过总结很好的掌握关键知识点。我们的方法如下:(1)病例讨论阶段。先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就所给的典型病案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小组6~8名学生,设立组长一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简单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有不同意见和相互争论,组长总结讨论意见,这样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也能锻炼团队协作精神。此时老师不予点评,时间占课时约2/5;(2)教师讲授。老师简明扼要的就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等进行讲授,提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该疾病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掌握和理解,时间占课时约1/5;(3)再次讨论、分析病例。再次让学生逐个补充回答相关问题,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合理,对仍有疑虑的问题可举手进行继续讨论,老师同时给予点评和指导,时间占课时约1/5;(4)总结与布置思考题。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或作业,时间占课时约1/5。

4.课后作业的修改与点评。布置课后作业后不能放任不管,而应选择时间对其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巩固教学效果。尤其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误诊、误治病例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避免医疗误诊的发生,就必须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三、实施的注意事项

1.病例教学的病例要典型%典型的教学病例,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听力学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学侧重介绍耳聋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因此尤其要选择与听力学有关的典型临床病例如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听神经病等,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且印象深刻,能很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听力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以后参与临床实践动手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CBS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临床检查结果,更加真实地模拟临床实践环境,唤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病例教学的导入、讨论、小结三个环节[2]提倡采用启发、讨论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避免灌输式教学。务必使课堂气氛宽松、活跃,学生的兴趣高,表现积极。

4.强调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否充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应制定激励机制,如折算成平时成绩,鼓励学生课前充分预习。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6

结合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我们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是中医药中专专业,学生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差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简单明了的传授知识,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生动的动画插入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一定的兴趣性。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学校职业能力和实践教学的灵活多样性;注重案例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重点培养学生的的问诊能力、体格检查的实践能力。常用教学方法如下[1]:

一、传授法

属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针对这种教授法的缺点,我们在讲授过程当中争取做到简明扼要、抓住重点,并且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按体格检查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个步骤来组织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问诊的要点及沟通技巧、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正确进行体格检查。

二、实践模拟法

体格检查部分和心电图实际操作,实验前先把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重新复习一下(标准按照执业助理医师的操作规范准则),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项体格检查的手法和步骤。实验时安排学生先观看相关视频并由教师逐项示范,边示范边说明各项操作的要点与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组按要求逐项练习,教师在旁给予以辅导和纠正。实验结束前教师抽查1-2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在旁观看,指出该组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最后由教师总结。模拟触听诊在心、肺触诊和听诊的实验课教学中,采用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增加异常心肺触、听诊学习的真实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竞争力。

三、主题讨论法

今年我们新开展了“主题讨论法”,针对症状学的教学中,教师作为“病人”,到医院就诊,教师提出“主诉”,学生针对教师的主诉,根据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问诊,在问诊的过程中,教师不断的给出相关的伴随症状,学生根据自己问诊所得到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得出自己的初步诊断。这样的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各个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就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相关疾病的特征,这样也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四、病案教学法

病案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围绕一个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相关疾病的病历,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且提出自己的初步治疗意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充分发挥病案教学法的优势,同时还需增加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促使临床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根据病案教学的特点,我们在心脏检查学习结束后,运用了病案教学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我给出一个病案(二尖瓣狭窄病人),要求学生从视(面容)、触(心尖搏动、震颤)、叩(心脏相对浊音界)、听(心音、杂音)四种方法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与探讨,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中医药专业的《诊断学基础》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成为社会实用人才。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7

[关键词]急救护理学护理本科学生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综合应用护理理论知识的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急救护理知识,我们在护理本科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2个年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现对教学实践和课后调查情况加以总结分析。

1实践与改革

1.1突出专业重点,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急救护理特征

本课程从急危重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入手,培养学生横向联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中注意从护理角度出发,重点阐述对病情的观察、分折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目的在于使学生明了,作为一名护士,当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应做什么、怎样做,包括对急诊病人要首先从呼吸、循环、体温、脉搏、意识、瞳孔等直接与生命有关的方面来观察判断病情,如何进行有预见性的护理,结合病情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抢救准备工作,主动协助医生及时进行救治等。

1.2强调因材施教

护理本科学生的特点是专业基础水平较好,有较强的求知欲,理解力强。针对这一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内容适应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就让学生参与进来,除开展预习外,分组制订抢救预案、练习、竞赛、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3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需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故应加强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1.3.1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1.3.1.1丰富单项实训内容

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急救护理技术,包括徒手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气管插管、心电监测、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吸痰、吸氧、微量泵和注射泵的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其中前4项技术为临床重要急救技能。实训与理论学时数比1∶2,丰富的实训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1.2增设创新性实训

单项实训锻炼了学生某一项急救护理操作技能,但在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急救思维、综合急救技能、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其不足,我们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创新性急救护理实训――综合性实训。在单项实训结束后,教师以真实临床病例为背景设计一套综合性实训预案,预案涉及到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心电监护等常用护理技术。在综合性实训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急救护理学中的常用急救技术,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静脉输液、吸痰、吸氧等技术。综合性实训强化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紧密衔接,淡化了不同课程实训内容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急救技能,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

1.3.2.1变演示性实训为探索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是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示教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模仿,因而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索性实训中,教师不直接讲授仪器的使用方法,而是提出学习要求,如学习某仪器控制面板按键功能、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课前自学实训理论,实训课上要求学生分组看仪器说明书和实训讲义,观察并练习仪器部件用途,启迪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总结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尽量小组讨论解决。这种学习方法实现了由模仿操作向探索尝试的转变,通过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3.2.2变机械性实训为情境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指标,学生缺乏真实感知和体会,往往机械记忆演示的步骤,实训变得机械化。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改善实训教具,引进多具全功能急救模拟人,模拟血压测量、心电监护、输液、气管插管等操作,增加了仿真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无创的操作尽可能用真人实做代替用模型操作,如伤员搬运、包扎、吸氧、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等,同学之间相互演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3.2.3变封闭式实训为开放式实训

为确立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护理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实训课前每组学生与实验室老师预约登记,约定实训日期和项目,自行准备实训仪器,辅导教师针对预先演示的实训方案进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训,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造力,培养了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1.3.3完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在原来单项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时实训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环节,使考核过程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3.3.1平时实训考核

平时成绩考核贯穿于全学期的各项实训中,贯穿于每项实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实训操作阶段,考核学生能否按规程、仪器说明书正确操作,有无钻研精神,操作是否严谨、认真,仪器、物品有无损坏。实训报告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实训报告项目是否齐全,步骤是否准确,卷面是否整洁。

1.3.3.2期末理论考核

期末理论考试中增加病例分析题,题型设计突出体现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4应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

在讲解各专科的急救护理知识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将重点放在对病情的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上,并启发学生思考在医生到达之前应做些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例如,讲到“创伤”这部分内容时,先选择颅脑、胸部外伤病人的实例,进行讨论。围绕这一病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简要询问病史来了解原因,通过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初步判定伤情并进行评定其创伤的程度,创伤的紧急处理原则和重点护理措施。通过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提出合理的紧急处理意见,参与制定护理方案等。

2课后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急救护理学》教学实施效果,我们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2个年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采用问卷式,共发调查表170份,回收170份,有效率为100%。结果表明:

2.1学生普遍认为,开设《急救护理学》课程十分必要,让她们学会并掌握了多种急救技能,为到临床实习和将来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8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实践教学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重点基础课程,决定未来护理人才的方向[2],学院将《护理学基础》列为重点课程建设,根据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有关标准,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课程建设包括对课程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等,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实践教学措施

1.1改革课堂实验教学

(1)实验操作小班化。每位教师带教10~15名学生,首次操作从准备用物至结束,全程在教师指导进行。具体做法是:主讲教师讲解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操作练习,教师巡视辅导,纠正不规范操作动作,实验课下课前抽查1~2名学生,评估掌握的程度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2)团队练习。主要用于学生课余练习,将各班分成5~6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设“学生小老师”1人,每组“学生小老师”由各班课余指导老师重点辅导及考核后,再有“学生小老师”带组内同学一起训练,并对其组员考核,部分实验操作课学生与主讲教师共同带教,共同考核。经过3届学生的实验,“学生小老师”由不愿参加到积极报名参加;学生考核学生,由不认可到认可。(3)模拟情景学习。在实验课中部分项目采用学生互为“病人”和“护士”,两人角色互换学习,按护理程序步骤进行护理操作,最后要让“病人”对“护士”的操作进行评价。(4)操作竞赛练习。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操作竞赛教学。按照知识、态度、技能目标质量评分标准和操作时间要求进行学生自评,然后学生讲评,最后教师小结。

1.2设计尝试综合实践考核

(1)考核准备。教师统一讨论准备模拟病例,学生在监考老师处抽签模拟病例,组织组员进行病例讨论,要求对模拟病例按护理程序步骤提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制定护理目标和具体措施、措施的依据、实施的人员安排等。(2)考核过程。各组分别推荐或自荐一名学生进行5分钟的口头汇报,主要针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制定的具体目标及措施。接着由监考老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的护理问题、护理目标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合理,同时还对汇报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判断问题的思维等综合性能力进行评价。操作考核,技能考核的学生现场5分钟内完成准备操作用物后进行操作考核,未参加操作考核的组内其他学生笔试或口头回答与操作考核项目有关的问题。(3)考核后总结反馈。考核结果,成绩评定包括病例讨论后护理问题与目标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全面、汇报表达能力、仪表仪态、团队合作、操作技能考核、技能笔试等,各项分数综合,取平均分,作为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考核分数。整个过程结束教师反馈考核结果。

1.3优化临床见习与实习前教学环节

(1)始业教育进医院。组织学生课间到医院参观门诊,病人就医环境,病区病人治疗、护理环境;授课到护理程序章节时,组织学生去病房,采集病史等。通过三届学生的尝试,学生反应较好,部分学生写出参观报告中谈到对所选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改变了不喜欢护理专业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坚定其掌握基本技术的决心。(2)改革临床实习前实训。学生临床实习前,采取平时集训为主的形式,提前2个月左右,每周安排2次集训,集训期间采用实习组长、“学生小老师”、指定辅导老师三方面负责制度,其形式培养自觉练习为主,但加强监督机制,如1~2周辅导老师及“学生小老师”分别或共同考核集训效果。

2结果

通过三届学生的实验尝试,其《护理学基础实践》课程成绩逐年提高,将三届学生成绩比较,其年级平均分为05届85.22、06届88.63、07届90.06;及格、中等、良好、优秀率也有较明显的变化。及格分数比例05届有1学生,06、07届均没有,中等分数比例06届比05届有下降,其最突出的是优秀分数比例从13.67%提高到64.77%并且呈逐年提高。

3体会

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并实施了新颖的综合实践考核,优化临床见习与实习前强化实训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及实践教学的现代化建设方面继续努力以使《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9

关键词:药理学;oBe;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地方性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服务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拓展能力,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实用医学人才[1]。

1药理学教学改革背景

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与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等学科有紧密的相关性。随着人们安全用药意识不断提升,药理学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突显了重要价值。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有药理学课程,其总学时为64学时。药理学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的定位是: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证,具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同时也为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药理学课程标准明晰,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目标并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存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药理学考试对接不充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通过前期文献查阅发现,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的课程改革是围绕预期成果产出来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最终收获的是知识和能力双重成果[2-4]。课题组将oBe教育理念引入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药理学基础知识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能力。

2oBe理念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课程目标

oBe理念强调学生预期的学习产出应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为制订合理的课程学习产出,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岗位能力需求(走访一线临床医生、科室主任,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药理学考试对接(对照执考大纲及历年真题)、本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情况(调研一线专业课教师)。药理学课程的部分课程目标见表1。

2.2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

在oBe理念指导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要求以及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中的作用,设计符合临床岗位能力需求的药理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包括药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包括药物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我们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开贞[5]主编的《药理学》第七版教材进行理论教学,简化了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等内容,重点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在理论教学方面,加强教学内容与先导及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临床病例、媒体新闻报道案例贯穿理论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设计观察药效的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设计“三理”(生理、病生、药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让注:在知识中:a了解,b掌握,c应用;在能力中:a专业能力,B学习能力,C综合素质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在某些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以及敢创新、爱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2.2.1改革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整合,提炼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理论知识要点,包括药理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心血管系统药理、利尿药与脱水药、呼吸系统药理、消化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抗菌药物等,而对于调节水电解质药、维生素类药等内容简要介绍。2.2.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重、难点,也有简单的知识点,不同难易程度的知识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恰当处理。药理学中药物作用机制是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即难点,对于抽象复杂的机制,可以用视频、动画、图片、思维导图展示,如强心苷通过抑制na+-K+-atp酶,na+-K+交换减少,促进na+-Ca2+交换,心肌细胞内Ca2+增加,因此增强了心肌收缩力。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直观看到离子交换的动态过程,难理解的机制就容易突破了。药理学中重点知识点可采用临床案例、热点新闻、身边故事导入,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如讲解肾上腺素临床用于抢救心跳骤停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心跳骤停病人的抢救视频,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心跳骤停临床表现?肾上腺素如何治疗心跳骤停?带着问题详细讲解肾上腺素治疗心跳骤停。最后发送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中设计家兔呼吸循环抑制解救实验,检验学生在家兔出现心跳骤停时应用肾上腺素抢救是否及时合理。简单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达到课程预期的学习产出。此外,由于药理学内容更新快,教材内容更新相对滞后,向学生推荐用药助手、丁香园等医药软件,了解同类药物的特点。教师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分享到在线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讨论,教师在线答疑。同时还提供自主学习网站供学生碎片化学习。此种方式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2.2.3与后续课程协调统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等课程都有药理学知识点融入其中。因此,药理学教学内容既要求学生掌握药理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又要基于后续课程与药理学的需求协调统一。如在讲授抗菌药物有关章节时,增加了β-内酰胺类药、大环内酯类药、林可霉素类药、氨基糖苷类药、四环类及氯霉素类药、人工合成抗菌药等常用抗菌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等。

2.3课程评价

在药理学课程评价中借鉴oBe评价体系,并结合课程开展情况制订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见表2。

3结语

本文结合我校三年制专科生教学情况,在oBe理念指导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课程评价与后续课程学习、临床岗位能力需求、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对接更加准确。在教学过程中,oBe教育理念与药理学课程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达到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蒲永莉,,谢桂英.以全科理念为核心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76-77.

[2]周洪波,周平.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92-94.

[3]汪潇潇,刘威童.基于oBe理念的mooC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6):104-110.

[4]汤俊.面向oBe模式的“GnS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测绘工程,2018,27(10):71-75.

总结病例讨论的基本步骤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粉吸入剂;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4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恶化、大气污染加重、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因素,CopD患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居全球死亡的第4位。患者使用吸入剂药物的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吸入剂治疗具有药物直达肺部、用量小、作用快、安全性高、疗效好等优点,已成为呼吸系统治疗药物的基石,被推荐为一线治疗药物。本文是2015年11月―2016年3月对110名CopD患者使用吸入剂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将2015年7月―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0例符合标准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标准;患者意识清楚;其中男63例(57.3%),女47例(42.7%);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为(73.0±10);文化程度:文盲26例(23.6%),小学63例(57.2%),初中16例(15.5%),高中及以上5例(4.5%)。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抽样的方法,调查工具包括问卷调查和演示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发放问卷110份,收回问卷110份,有效率为100%。由调查人员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1)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病年限、吸入剂使用年限。(2)问卷内容:①吸入剂规律使用;②知晓吸入剂名称;③使用方法;④随身携带情况;⑤吸入剂的先后顺序。(3)吸入剂使用后的处理方法:①检查余量;②清洗装置;③漱口。

3.数据处理。采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录入。

二、结果(表1―表3)

三、讨论

1.患者基本资料情况。使用吸入剂的CopD患者平均年龄(73.0±10),其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患者有89人,占总人数的80.8%。以上数据说明使用吸入剂患者中老年人居多且文化程度低,此类患者多数记忆力减退、易遗忘、理解力下降、行动迟缓、感知功能减退、自理能力下降,导致接受和掌握吸入剂使用方法不容乐观,使用吸入剂患者依从性差。患者获得药物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医务人员的讲解,因此针对此患者,医务人员要更加有耐心,健康宣教做到位。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护理量大,繁杂琐碎的事很多,如何更有效,讲解的方法更合理,患者更容易掌握,为此,我科针对患者采用了teach-back的宣教方法,在教会患者使用吸入剂的方法以外,另外每个病房都放置了健康教育手册,其中附有详细的使用吸入剂的图解步骤,走廊还贴有吸入剂的使用步骤及详细的图解步骤,有利于年龄大、文化低的患者学习。

2.患者使用吸入剂的情况。未按医嘱坚持使用吸入剂,自行停药的患者占57.28%,原因分析如下:没有退休工资,收入少,经济差,无力购买;家离医院比较远,交通不便利,购买药品困难;文化程度低,对疾病认知不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担心服药会有不良反应。未规律使用吸入剂的患者占56.37%,可能因为年龄偏大,常常忘记按时吸入药物。未知晓药名的患者占60%,可能因为药品种类多、药名长或刚开始接触使用而难于记忆。未掌握使用方法的患者占66.37%,可能与患者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吸入剂步骤多、烦琐,行动缓慢,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等有关。

3.患者使用吸入剂后的情况。携带吸入剂患者有65人,占总人数的59.9%,使用吸入剂有先后顺序的有57人,占总人数的51.81%,同时使用两种以上吸入剂时,应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然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并向患者说明随身携带吸入剂的重要性:利于及时缓解急性发作时呼吸困难的症状。检查余量患者有58人,占总人数的52.72%;患者药物快用完之前要提早备药,清洗装置的有72人,占总人数的65.45%;漱口患者有90人,占总人数的81.81%。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CopD患者使用吸入剂药物的方法不理想。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做好吸入剂药物知识及注意事项的教育,还要做到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疾病,配合治疗,这样才能更有效、规范、正确地使用药物,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