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冷链物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1:30

乡村冷链物流篇1

关键词: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共生医药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医疗改革方案和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执行,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医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医药冷链物流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用药安全,也直接影响了医药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新医疗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1]。由于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当前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实际发展状况,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为例,依据产业共生的原理,探求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基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分析

生物领域是共生理论最初的发源地。共生理论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赖,最后形成一种多赢的共生关系的现象。经过后期的演变,共生理论逐步拓展到社会、经济等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产业共生理论体系,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产业共生理论谋求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实现区域企业积聚体整体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医药冷链物流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三次产业均有所涉及,各产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产业共生理论能够将医药冷链物流涉及到的各个企业看成共生单元,通过理论分析能够清晰地理清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很好地依据这些关系分析各企业之间的竞合互动关系[2]。将产业共生理论应用于分析医药冷链物流,可以对其共生结构产生清晰的认知,找出阻碍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其发展对策。基于产业共生理论,本文将从医药冷链物流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其共生结构。

(一)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共生分析主要着眼于医药冷链物流个体、多个医药冷链物流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医药冷链物流所处的共生环境与模式。从产业共生的组成结构来看,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单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中的主体部分,还包括医药冷链物流各环节中的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防疫站药房、卫生所药房等。共生环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生存环境,不仅包括冷链物流上下产业链的环境,还包括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而共生模式则是指医药冷链物流内外的联系方式,其主要表现方式包括各医药冷链物流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与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

(二)中观层面

本文从整个医药冷链物流的总体生存环境的角度进行中观层面的共生分析。中观层面的共生模式表现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不同形态、不同进程的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基于中国的发展现状,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医药冷链物流与乡村医药冷链物流构成的共生系统。

(三)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环境分析则是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角度分析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中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地域共生相比,宏观层面的共生环境研究则扩大至经济层面上有关联的各行各业,即表现在医药冷链物流内生的共生模式,主要是指在医药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上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及与之有广泛联系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制剂工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等产业之间的联系。

二、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仍显稚嫩,其功能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

(一)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药品冷藏需求空间广阔

据统计,2014年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3.16万亿元,而江苏省2014年该产值达7053亿元,其中,医药产业产值3654.5亿元,占全国的1/7,位居全国第一。医药品中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所有疫苗、部分活菌制剂、部分眼用制剂、部分抗肿瘤药品等均需冷藏储存与流通,这给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高度关注

物流产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江苏省政府关注的重点。2010年,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确保通过不断强化药品冷链管理来保障冷藏药品的质量。近年来江苏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不少政策,旨在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到冷链药品物流系统建设与运营管理中。

3.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

医药冷链物流属于专业化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产业,它对基础设施投入、物流技术水平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都很高[3]。目前江苏省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装备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医药冷链物流高质量、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二)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共生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发展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微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医药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冷藏运输设备和冷库这三个方面。交通设施方面,江苏省属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拥挤堵塞,导致物流运输网络不畅。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和冷库方面,冷藏车和冷库的数量不足以支撑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冷藏技术落后,低温冷库机器人的普及率较低,使得冷库仓储及配送作业效率低下。

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高校相应的专业教育无法跟上物流行业的发展步伐。其中,医药冷链物流是物流行业领域中一项新兴的技术型产业,因此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尤为明显。同时,高校在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不够成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需要。

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等未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冷藏药品信息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无法实现,因而无法达到冷链运输的全程智能可追溯化,从而导致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无法从温度监控系统随时获知冷藏车和冷库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医药品冷链运输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中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城市医药冷链物流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差异化过大。城市医药冷链物流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冷藏设备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基本能够保证医药品的冷藏效果。但是,农村医药冷链物流的设施、装备与交通状况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使得冷藏药品的运输时间大大延长,冷链断链情况次数增加[4]。这种城市―农村封闭式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的情形,直接导致医药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

3.宏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与其他产业的断层现象。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推动。首先,医药冷链物流的源头是制剂工业,也就是说在各类医药品制成之时就应该进入冷链过程中,因此制剂工业与冷链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式微也使得冷链中的冷藏设备的性能难以达到冷链物流管理的要求;最后,有关医药冷链物流的文化产业裹足不前,很少有人了解并且认同医药冷链物流。这些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断层现象直接影响了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

存在区域壁垒。资源是一个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资源的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目前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的优化路径

基于产业共生视角,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要从不同的层面选择适合的优化路径,才能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协调产业链内外部共生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医药冷链物流就是一个共生系统,主要是依靠协调产业内外部的共生关系来推动医药冷链物流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1.大力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对于江苏省的道路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大力建设来改善道路和交通设施的防堵塞能力。首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如大范围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提高运输和通信效率,让司机能随时随地得到交通信息;其次,在冷藏硬件配置上,应该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冷藏设备。但为了节省成本,提高装备利用效率,可以鼓励物流企业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同时应着力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藏车以满足药品市场上小批量、多品种货源运输[5]。

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教育

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讲授冷链物流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高校还可以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定向培养冷链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同时,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更要注重企业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强化其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内扶外引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一体化的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RFiD、GpS等信息技术的推广程度,使得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对各种类型的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控,实施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点的控制),保证冷链医药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提高整个医药冷链物流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从中观层面上来说,江苏省需要构建城市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共生关系,不能再各自封闭式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城市,因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应该致力于不断改变这种结构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改善农村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有选择性地在农村的交通便捷处兴建冷库与冷链设施,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冷链运输与配送。同时还要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互换平台,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三)改善与三次产业的联系和资源分配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与其他三次产业间的关系,而不能割裂其与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而孤立发展。同时,要理清、优化产业间的资源分配。

1.改善与三次产业间的联系

当前,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与三次产业的断层现象较之城市医药冷链物流要更加严峻,主要是文化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断层现象导致鲜有人知道医药冷链物流这个专业名词,更遑论去了解、支持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认识到医药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其次,对于制剂行业而言,能否完全实现全程冷链,则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最后,装备制造业则需要企业不断借鉴、研究发达国家医药冷链物流的技术并持续创新与实践,这样才能在硬件设施上支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2.合理分配资源

江苏省内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分配的竞争尤为激烈,资源的分配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政府相关部门依照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前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同时,要促进相关行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将大大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行业虽然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但仍有隐患重重。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的,其拥有着广泛的内外部共生关系,从产业共生的视角看待这个行业,大力促进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内各个环节、与其他相关三次产业间乃至与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开展彼此间良好的竞合关系,按照互惠共生的模式发展,是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郑庆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研究新思路[J].管理观察,2015(27).

[2]王玉霞.基于共生视角的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16).

[3]刘晓亮,王文铭.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

乡村冷链物流篇2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问题对策河南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33-02

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也加紧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农业大环境的整体改善促进了一大批县域经济体利用互联网改造本区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使河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了升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物流、农村互联网金融、智能农业生产等均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示范县(市)成效显著,促进了互联网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速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一、河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智能化

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忙碌辛苦,使科学种田、电脑种田得以实现。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契机,依托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物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农村物流建设现状

目前,河南全省境内以现有的物流营业网点为基础,着重打造县、乡两级农村电子商务园区,先期以积极扩大农产品物流仓储面积、中转面积等场地建设为中心,中后期发力先进物流冷链技术的全覆盖,如立体仓储、自动分拣技术等,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全网数据资源共享。

(三)农产品营销网络化

2015年河南省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7720亿元,增长36.4%。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1330亿元,同比增长53.7%。巨大的商机使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认识到返乡创业的可能,仅201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首批7个部级示范县电商交易额突破6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网络零售额28亿元,同比增长88%,直接带动就业人员7000多人,17个示范县(市)合计新增网点12517个、发展电商网民达32.4万人。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拉动了河南“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建设。

(四)信息服务便捷化

互联网便捷的信息收集优势,加速了传统“凭经验”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改变。近两年,河南省把“12316”成功植入各乡镇的信息服务站和区域农技推广站,让农技服务更贴近群众,服务更方便。此外,河南省还积极组织涉农企业、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参加全国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

二、河南发展“互联网+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不足

首先,互联网线路覆盖不全。受河南地形复杂的限制,互联网线路铺设技术较困难,且总的铺线里程较长、要求设备较多、工程耗时长,宽带架设费用高昂。其次,农民对电脑等互联网设备的消费意愿不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河南农村经济总体较弱,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能力的不足,加之农民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优势,直接降低了农户对电脑的消费意愿。

(二)农村物流冷链建设不到位

物流配送效率较低。首先,快递业小、散、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快递行业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农村电子商务膨胀的需求。除中国邮政之外,快递公司在农村设店率较低,配送区域不全,覆盖率不足。仓储设施少,且现代化程度低,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等现代化设备未普及。

农村物流成本过高。农产品季节性强,易损坏腐烂、甚至质变霉变,故其要求具有高质量的冷链物流进行配送。然而冷链物流技术含量较高,作业难度较大,预冷、制冷系统也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运输和仓储成本是一般货品的2~3倍。

冷链技术较低下。全省现有冷冻冷藏设施陈旧,大约有90%冷库为平堆冷库,立体货架冷库不到10%,冷库能力严重不足;全省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平均冷藏运输率仅为10%~20%,无法满足生鲜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低温储存的要求,更难以普及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

(三)互联网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投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对农林牧渔业的投资逐年加大,但各级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比例仍然偏低,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不同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及不等额的资金需求,而农村金融机构大多信贷产品却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农户多样性的借贷需求。二是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比例偏低。受农业收益不定、经济见效慢的影响,各级政府通常更倾向于向二、三产业投资以拉动本地GDp的增长。作为农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偏低的政府财政支持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与其它经济活动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之间的相互比较中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在普遍追寻赢利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显然不是社会资本介入的重点领域。

(四)互联网农业从业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信息化专业人才缺失。首先,河南大部分县域工作条件较差,医疗和教育水平等与城市相比整体偏弱,较低的薪酬及生活配套设施不全导致毕业的电商人才不愿到农村发展。其次,河南教育水平相对较落后,全国百强院校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整体科研教学水平较低,对本省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有限,逐渐导致省内高精尖子生源外流,造成专业人才缺口量大。

农民知识水平较低、网络知识有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直接造成了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且劳动力素质偏低,他们接受外界信息能力较弱,难以吸收、消化互联网下的新技术。

三、河南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应秉承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制定出台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电子商务下产品的纠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提供法律基础,加强依法治国建设。制定出涵盖个人隐私保护、电子交易、电子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全方位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促进全省农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其次,完善政策扶持引导,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减税、减免房租水电费、提供低息免息贷款等实效性强的利商政策吸引更多的电商企业或品牌商入驻农村市场。同时,对农户及小微创业者要加大对其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以村委单位,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简单明了地宣传策略扩大农民对电子商务的熟知度,在此基础上,县乡政府应借鉴示范点的成功运营模式及本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路径。最后,应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资力度,在财政预算上,增加农业总量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优化财政资源整合。同时,加大各种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业补贴标准,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惠,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

(二)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农业”的重点在于加强河南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快“156”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努力建成一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体的数字新型农村社区示范项目。

借助“宽带中国”战略,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运用其重点在于扩大广大农村领域内农村家庭计算机、移动手机等互联网接入设备以及宽带光缆、移动通信基站等的铺设覆盖。加快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产品网络信息推广、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是当前河南转变农业现代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效率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手机通讯、电视电话等建立和不断完善新农村的信息网络。在完成指定宽带建设任务以外,各地电信企业可以结合“光进铜退”和4G网络覆盖等战略来发展农村宽带网络。

(三)强化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农业,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挖掘农业全产业链能力,形成互动性、融合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产业链上游,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便捷性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准确、权威的农业市场信息及农业生产信息,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及农产品营销策略组合,杜绝农产品滞销,保护农户的经济利益。其次,搭建安全的农资电商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打破传统农资流通体制,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让农民真正享受互联网的实惠。在农业生产产业链中游,政府应重点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运用。以发展精准农业与架设物联网设备为重点,提高机械化水平。突破物联网技术的瓶颈,研发使用门槛低,即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软硬件设施。在农业产业链下游,应鼓励互联网商业巨头下沉农村,与县乡政府合作投资共建农村电子商务园区,创新农村物流模式,改善农村物流环境,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展,以逐渐改善农村传统的营销思维与支付习惯。

(四)整合现有资源构筑农村物流现代化

综合15个部级综合示范县(市)及2个省级综合示范县(市)对于县域物流体系的改造经验,政府应依托前期工程的建设成果,着力扩充试点的物流覆盖面并积极推进县级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由电商巨头牵头,在各个县域内设立大型物流中转站,主要负责将各个物流企业的快递集中,然后根据各个快递的地域不同进行分类,而不再以快递的物流公司名称作为分类的依据,从而降低单个物流企业铺设网点、增添劳动力的成本。其次,由县城的物流中转站为各个乡村配送点,即农家店进行配送。为了盈利,物流中转站建成后也可向其他物流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回收前期投入、保持长久经营。新建的农家店选址可依托乡村超市或者是家庭便利店,这样可以在配送点选址交通相对比较便利的情况下,大大降低配送点的运营成本。配送点数量应足够多,这样才能有效地将配送范围覆盖整个乡村地区。农民家中一般自备有交通工具,时间也很充裕,因此,大可到农家店自行提货。其好处一是充分整合资源,打通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二是利用农家店的信息化改造为互联网电子商务宣传造势,由线下服务逐渐培养农户家庭线上的操作习惯,以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深入发展。

(五)创新农民教育方式提高农民信息化知识水平

政府对于人才建设的制定要建立在“本地人才培训、原籍人才回流”的原则之上,采取“市农办牵头、社会培训机构承担、市县两级实施”的培训合作模式。结合“互联网+”大趋势划拨专项电子商务培训资金,并与大、中专院校或相关企业合作,培训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业务技能,特别要有意识地培训一些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合作社社员,让他们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积极支持当地设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园区),通过其设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针对园区内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提供网络客服、美工设计、仓储物流、运营推广、平台建设、物流管理等方向的岗位,培养尽可能多的高素质本土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扎根家乡,从事农村电商行业。培训部门应该结合实际,对接市场,着力研编出一套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大力研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在线课堂、互动课堂以及认证考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免费进行“绿色证书”培训。鼓励电子商务平台设立培训机构,如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专业培训,以加速培养出适合农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商务型和战略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着力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7)

[2]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2015(12)

[3]胡永洲.构建“互联网+农业”智能生产模式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8)

[4]王文生.“互联网+”驱动中国农业大转型[J].中国乡村发现,2015(4)

[5]蔡晓辉.河南省冷链物流的Swot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

乡村冷链物流篇3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

[Doi]10.13939/ki.zgsc.2016.05.088

1引言

农产品的流通渠道较短,农产品物流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农户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发展农产品物流能够将产需更好地衔接起来。电子商务的应用为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直接沟通提供可能,使农户摆脱对传统中间商的依赖,既节省了开支又提高了次序,提高了市场的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正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到流通领域,重视并加快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在必行。惠州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为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要求。

2惠州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1成效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惠州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提高农产品价值,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度和安全性,惠州市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措施,如加大对生鲜食品物流的政策扶持,利用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放心肉”、“放心菜”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配送中心设施设备的投入;冷链运输工具、冷藏保鲜设施设备的投入等,为发展惠州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有效保证。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惠州市农产品物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惠州市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与惠州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和提升社会化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1)基础设施落后。惠州市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至今仍处于落后阶段,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较少,其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也是十分滞后,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如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造成农产品配送及时高效性降低;特种仓库(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短缺;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巷道堆垛起重机等装卸设备少;在配送过程中对农产品的控制与管理使用的技术低,如冷链保鲜技术,防震防腐技术等缺乏。农村道路建设水平低,铁路和物流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农产品在途运输时间长,运输损耗大,降低了农产品的鲜活度,也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农产品配送能力差。据了解,目前惠州市农产品配送仍以农户自营配送为主,从惠州市总体物流水平上看,农产品配送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大多数都选择自营物流配送,且大多数农业主体不具备现代先进的物流配送意识。另外,专业化农产品配送企业较少,惠州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屈指可数,据调查的物流企业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虽都从事农产品的配送,但专业化农产品配送的却极少,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配送的需要。农产品配送能力不强已,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农产品流通加工水平落后。惠州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加工水平落后。在整个物流链条上,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现有的物流水平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造成农产品浪费。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很低,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种类单一,农产品的部分附加价值得不到实现。

(4)专业物流技术人才短缺。专业物流人员的缺乏也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农产品物流涵盖面广、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在各个环节上都需要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农产品物流主体还主要是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即使是第三方物流从业人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巨大的人才缺口,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5)物流标准不一,质量控制不规范。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目前,惠州市大部分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农产品储存、运输和加工困难,提高了物流成本,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产地到销地、从地头到餐桌,从包装、仓储、运输、加工到配送等诸多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方能保证农产品物流的有效运行,才能获得更多的价值实现。由于不同于工业品的特殊性,农产品在流通中更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而惠州市还比较欠缺,急需进行科学规范。

3推进惠州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按照惠州建设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与绿色食品流通中心的发展规划,今后的5~10年惠州的现代农业应当把加工和物流配送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惠州的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配送业的软硬件在短时间内上一个台阶,按从点到面的发展原则,逐步建立惠州市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网络。

3.1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立足惠州市实情,改善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环境。

(1)加大农产品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除大亚湾和惠城区等的部分办事处外,建立或完善乡镇级的田头农产品集散市场,在其中选择交通便利、农业生产相对集中、规模大,辐射服务半径大乡的镇建立乡镇级田头农产品集散市场,如:在惠阳区的平潭、淡水;惠东的平山、稔山;博罗的龙华、罗阳和龙门的龙城、永汉等建设成配备有气调库、气调运输设备和现代化分级包装设备的物流配送中心。

(2)提高农产品储运能力。积极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加快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还要加强棉库、粮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产地预冷设施、防潮设备的建设。

(3)加强城乡道路建设。据相关统计,每修好一条行政村公路,能为当地村民节省40%左右的运输成本,增加30%左右的收入。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提高惠州市农村道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

(4)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与各地区农产品生产、运输和销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高农产品物流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帮助它们对物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通过消费信息的反馈去指导农产品的合理生产。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为市场提供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

3.2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1)重视冷链物流技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农产品的高效流通、降低损耗依靠冷链物流技术及配套设施为其提供保障,惠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硬件设施落后,主要以大城市的生鲜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生鲜批发市场为节点。要制定规划目标,如至2015年建立或完善乡镇级的田头农产品集散市场,有配备有气调库、气调运输设备和现代化分级包装设备的物流配送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起现代化鲜活农产品分级包装和冷链物流配送系统,远期到2020年惠州市全部鲜活农产品实现现代化级包装和冷链物流配送,不断完善惠州市农产品物流冷链技术。

(2)加快自主研发。自主研发各种节能环保的新型冷链物流技术,引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重点加强各种高性能设备的研发与推广,例如:经济型预冷设施、节能环保型冷链运输装备及销售陈列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将科技落实到实践,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来进一步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介入。

(3)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由于冷链物流的专业化程度高、难度大、基础设施投入大、进入门槛高,导致一般的物流企业都很难加入。但是,无论站在市场需求、企业长期发展,还是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等角度看,未来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主体必然是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在调查中也发现,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链物流供应不足,农户分散经营,冷链运作能力差等问题,这都需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介入才能解决。对于实力强的物流企业,将触角延伸到第三方冷链物流市场,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商机。

(4)完善冷链标准化体系,降低安全隐患。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安全认证及市场准入制度,这不仅是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更是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保障。制定一系列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处理技术标准、全程质量监控与安全认证、追溯制度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等,在农产品冷链各环节应执行统一的标准,形成详尽、配套的标准化体系,并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强制执行,降低安全隐患。

3.3加强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1)建设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给学员提供实践环境,实训基地要具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实践功能,包括中职与高级物流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实训,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企业人员短期培训,物流与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目的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的人才。

(2)专家指导与人才引进。可以聘用高校专家、物流咨询公司专家、培训机构讲师为惠州市物流企业的资深物流顾问与培训讲师,有针对性对各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提供农产品物流发展方案与培训员工,同时为这些专家提供灵活的工作机制,就惠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从而为惠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稳定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加强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推广普及,开展农产品知识的培训,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中,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农村乡土人才,充实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库,分级、分层培训和管理,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3.4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

(1)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上,应当具有针对性。在经济发展较快、农民信息素质较高的地区,应积极发展互联网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帮助农民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在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农民信息素质较差,应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信工程,实施“三网(计算机网、电话网、电视网)合一”工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并传授以上述网络为依托的适合农民的信息获取技术,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直接面对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信息应用能力。

(2)积极营造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要积极宣传,营造有利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来,将物流各环节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或组织以及个人的行为进行鼓励、承认和限制,如在交易过程中电子合同书的有效性、电子签名的合法性、电子协议的有效性等,都需要相应的政策文件予以规范。通过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相关法律法规,使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电子商务物流业统一标准的形成。

(3)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人才的培养。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对农产品物流人才的要求,与一般的物流人才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要掌握物流相关技术外,还要对农产品特性等相关知识较为精通。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与管理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高校应该从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及实践锻炼等方面更新理念,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芸.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9).

[2]杨杨.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农业信息化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9).

[3]吕健.农产品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铁道货运,2009(1).

[4]广东省交通运输协会,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投入使用[J].广东交通,2007(3).

乡村冷链物流篇4

流通制约贫困地区发展

流通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它和交通、邮电、金融、科技及能源水利等一起,构成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循环”系统。商品流通序列的延伸,可以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产品、不同地域的生产与消费联结起来,扩大贫困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商贸交流。因此,加快建立完善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贫困地区流通体系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看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流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等配套服务设施。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中介组织发展缓慢、信息服务等软环境条件薄弱,难以及时把握市场动态。

主要以个体商户构成的农村流通主体,运行方式和交易行为很不规范,政府监管难以到位,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假冒伪劣商品肆虐农村市场。

订单农业、连锁经营发展零散,农村专业合作社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因素制约,难以有效组织农民参与到流通环节中。缺乏适度规模的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导致产品无法错峰上市,无法实现储存增值、加工增值,难以做大做强。

特色农产品品牌规模效应不强,在区域特色、挖掘历史产品风味品质等文化、包装宣传品牌方面做得不够。物联网、农村电商建设覆盖虽已形成规模,公开数据汇总,农村电商网点在去年年底达到25万个,但示范性质多于个性化、精细化服务,销售链条呈碎片化,农业经营主体还无法通过自主应用获取利润。

建立农村完整的流通生态链

据有关机构预计,未来农业是个千亿级的市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两万亿,结合贫困地区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流通生态链势在必行。

在政府扶持之下,贫困地区要加强农村公路、水电、网络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产销“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商贸批发零售市场、特色商业街、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形式;打造专项运输、冷链物流等基础建设;加大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直供直销等多种产销衔接;鼓励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活跃农村市场,

积极推行现代“互联网+扶贫”。完善管理信息化系统,重点打造一批村级商务营销平台,提升产销信息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减少农产品损耗,提高流通效率,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移动互联网化、社交化、本地化结合,要以“工业链+产业链”代替原有的“点+平台思维”。根据农村市场特点,依托电商平台构建工业品、商业服务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将农产品运出来,也要把农民需求的商品和服务送进去。将流通环节嵌入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建立完整的流通生态链。

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支持引导连锁商业企业以及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农业”,农民负责生产,专业合作社负责收购。

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发挥好现有特色农产品品牌作用。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等农业产业链重要环节信息化水平提升。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扩大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使之成为贫困户收入新的增长点。

积极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村流通经纪人队伍,加强对经纪人的培训,引导组织农民经纪人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合作,共同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强农民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主导权、话语权,减少他们在生产中的盲目性,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这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乡村冷链物流篇5

(一)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完成情况

1.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一是县新供销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基层供销社、加盟店,充分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建立送货上门、质量承诺制度,为全县广大农民提供送货上门、到田服务,庄稼医院开展配方施肥用药服务。据统计全公司43个网点,销售化肥34400吨。二是县中心基层供销社惠农服务中心开展统防统治服务,与、、三个乡,38个行政村,450家农户签订了农资连锁经营加盟协议,配送化肥、农业、农膜等农资150万元;与186户农户签订了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合同,防治面积达1500亩。三是县新供销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和县中心基层供销社,聘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免费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共开展5次培训,参加培训的农民3000人次,同时免费同时免费发放实时农事信息6000多份,农业生产知识手册2000多本。四是尝试开展乡镇电商服务。基层供销社在县乡、佐龙乡、沙溪镇、石马镇、藤田镇、沿陂镇设立6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其中电商服务站平均每天进单220件,出单25件,并将当地的特优农产品山茶油、白莲上网销售。五是开展就业和扶贫服务,全系统聘用农村人员就业28人(其中3名低保户、3名贫困户家庭成员);基层各超市、购物中心向贫困户发放特惠卡280张,年让利给贫困户近万元;在超市、购物中心场内设立了“扶贫专柜”销售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对贫困户人员来惠农服务中心参加专业合作社农技培训的每人次给予100元补助。

2.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县供销合作社农合联、各专业直属公司和基层供销合作社,全力打造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创新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县供销合作社已基本完成各流通服务网点的构建,其中,农资连锁流通服务网点有43家;乡镇日用工业品超市家;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网点121家;再生资源网点62个;“3+2+n”综合服务社34个;区域农合联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惠农服务中心6个;乡镇电商服务站6个。

3.打造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一是深入推进“3+2+n”综合服务社建设,增加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2017年、2019年,由县中心基层供销社、县烟花爆竹公司出资10万元对县乡江头村综合服务社和县沙溪镇其坑村综合服务社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当地群众提供手机话费代缴,电费代收,火车、飞机票代购,网上购物,农产品代销,快递邮件代收、,用工信息、资讯等方面服务。三是根据综合改革目标要求,因地制宜,解放思想,充分盘活、挖掘基层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价值,与社会资本合作打造农村社会化服务平台。县沿陂基层中心基层社利用在鹿冈乡圩镇的一块2300平方米的土地和部分老旧仓库,由社会人员出资500万元,改造成经营面积900多平方米的“亿达购物中心”;利用在沿陂镇的一块850平方米的土地和一栋仓库,由社会人员出资130万元,改造成“沿陂阳光幼儿园”,招收了250多名学生入园;县佐龙中心基层供销社,引进社会资本,兴办社会养老机构。由开办方出资180多万元改造的“县富鑫老年公寓”,目前该老年公寓已开始营业,20多位老年人入住。

(二)构建新型基层组织体系,推进基层社改造。

1.加快推进基层社改造。2016年、2017年县供销合作社为加快构建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改造提升现有基层供销合作社基础设施,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服务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以县中心供销社为试点的基层供销社“三社一体”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在省、市供销社合作社“引导资金”和“合作发展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260万元,对县中心基层供销社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新建了购物中心、惠农服务中心、农合联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了农资经营网点、村级综合服务社,新设立了乡镇电商服务站、点。通过升级改造一是新建了一栋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三层购物中心、惠农服务中心、农合联经营服务用综合楼。二是将原有小型工业品超市改造为中型购物中心,经营场所面积从不足300平方米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增加新鲜菜蔬、水果、肉食等2000多个经营品种,经营效益大幅提升。三是完善了农资经营网点、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经营设施。四是新增了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3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五是开展了统防统治、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知识培训等基层供销社开拓为农服务项目。

2.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至目前,县供销合作社领办和帮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协助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品牌2个,帮助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改造,协助各农民专业合作完成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财务核算、二次返利制度。创建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家,区域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

3.加强对基层社发展的扶持。一是《县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中明确县财政每年给予50万元支持,统筹用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二是县供销社联合社加强了对基层社的制度建设,规范了基层社人事、财务和社有资产的管理。三是县级直属公司加强了对基层供销社的业务联结,在基层供销社设立业务机构,并实施返利制度,每年各基层供销社可获得手续费、返利费共120多万元,基本满足了各基层供销社的运行需要。四是对基层供销社的升级改造进行资金扶持,为县供销中心基层供销社的改造争取“省引导资金”和“省合作发展基金”共90万元。五是以股金的形式帮助购物中心筹集改造资金23万元。

二、培育壮大供销社新兴产业(冷链、第四方物流、中药材等)等1.5分

自评:已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得1.5分。

完成情况:

(一)建设农资大市场,壮大新兴供销社产业平台。全力推进农资大市场项目建设,农资大市场是县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实施县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构建“基础扎实、设施一流”的为农服务平台。建设以农资仓储、物流交易市场为主,兼容县级冷链、第四方物流、电子商务运营、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综合性平台,形成功能完备、管理先进、运营高效的综合型大市场。该项目占地91.152亩,规划建设农资化肥仓库6栋10000平方米;2栋多层21000平方米轻质货物仓库;农资和农产品交易中心6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至12月,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即4栋农资化肥仓库7200平方米、2栋多层21000平方米仓库的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

2.项目第二期工程市场道路和市政配套项目已于11月开始建设,投资1070万元。

3.抓紧农资大市场招商工作。一是确立市场主要功能为“农资供应配送中心、第四方物流集配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二是成立招商小组。根据功能定位,成立了农资招商、对外客商招商、宣传推介三个招商小组。各招商小组正在按招商目标开展招商工作。三是与省供销电商公司洽谈合作意向,邀请客商到现场参观考察。

(二)着力推进“第四方”物流集配体系建设工作。一是根据县供销社实际情况,制定《县供销合作社“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建设方案》;二是依托农资大市场正在建设的农资和轻质货物仓库,构建以县新供销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为主导的县供销社“第四方”物流集配中心;二是整合和改造、提升农资连锁网点、基层供销社超市、烟花爆竹连锁零售网点、村级综合服务社共289个,搭建全县乡镇第四方物流集配网络。三是已与遂川天力科技公司及相关合作方达成合作意向,组建县供销第四方物流集配公司。

(三)积极争取冷链物流项目。根据省、市供销社对建设冷链物流项目的工作意见,我社及时向县政府领导汇报该项工作,建议将该项目由我社承建,在得到初步确定后,积极向县发改委申报冷链物流建设项目。我社拟建的冷链物流项目的基本情况为:占地面积为24亩,规划建设8000平方米的冷藏、冷冻仓库,购置和配备冷链物流设施和设备,计划总投资为6000万元,由县新供销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承建。

乡村冷链物流篇6

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预警机制及系统

通过构建农产品物流安全预警机制及其系统,以确保政府对农副产品的安全控制,达到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并降低政府宏观调控成本的目的。通过运用应急管理、预报预警、网络信息技术等技术,建立农副产品物流安全预警系统,以提高农产品物流安全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为主要目标。此外,遵循“农产品安全第一,兼顾效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指导下,完善监管体系,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农产品物流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推断、预测,根据风险程度事先发出警报信息,提示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决策者(政府部门)警惕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控和应急对策。

推广应用农产品冷链物流新技术和管理体系

鼓励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推广利用保鲜、保温技术,促进生鲜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发展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及配送。加大对全程进行低温控制的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宣传力度,营造商业气氛,提高公众对冷链物流生鲜农产品的认知度,扩大优质生鲜农产品市场销售规模。

鼓励肉类产品、水果和大众消费类水产品发展从屠宰采摘、捕捞、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物流。重点发展猪肉冷链物流,减少生猪活体的跨区运输,控制生猪的疫病传播,稳定生猪生产。选择部分高价值蔬菜,推广产后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发展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积极发展乳制品、冰淇淋等重点产品冷链物流。

优化冷链物流发展的区域布局

乡村冷链物流篇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升,水果蔬菜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是由于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果蔬的品质还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对人们的饮食安全构成重要威胁。本文首先从冷链物流入手,再到果蔬冷链物流,并详细的分析了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果蔬冷链物流发展道路,使其推动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果蔬冷链物流;制约因素;信息化管理

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食品等的保鲜保质和储存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果蔬冷链物流产业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如何在果蔬冷链物流领域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如何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重点在于果蔬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认真研究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把握果蔬冷链行业发展的关键,正确制定行业发展对策就成为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1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的特点

1.1果蔬冷链物流投资大,运营成本高

由于果蔬的易腐性和实效性,果蔬冷链物流从果蔬的采摘到消费者的手里整个过程都需要严密的温度控制来保障果蔬的品质。这一过程中,冷链运输设备,冷链储藏设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的费用是一般仓库和普通车辆的3-5倍,这就意味着果蔬冷链物流的投资要比常温物流大的多。

1.2果蔬冷链物流需要全程温度控制

基于水果蔬菜独特的化学性质,如何保证水果蔬菜的新鲜程度,减少浪费,这就需要依靠低温温度控制,从而达到延长果蔬保存周期,降低损失的目的。因此,果蔬冷链物流最大的特点是需要进行全程温度控制以保证水果蔬菜的品质以及降低物流过程中的损失。

1.3果蔬冷链物流技术含量高,监控困难

一般来说水果蔬菜的冷藏率在0℃左右,但由于果蔬的种类、品种不同,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如果贮藏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将会缩短贮藏期;如果贮藏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将会导致冷害和冻害的发生。因此果蔬冷链物流对冷藏温度及湿度控制技术要求很高,并且监控困难。

2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2.1冷藏设施有限,冷藏运输率低

近几年,我国在整个果蔬冷链中冷藏设施主要包括:冷藏车、冷库、冷运船、铁路冷藏车,截止2011年我国冷库的容量为1000万立方米,冷藏车4万辆,铁路冷藏车7492辆,冷运船200艘,这一数据较之前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的需求。我国果蔬冷藏运输率仅为15%,除少数出口果蔬外,国内的果蔬流通90%以上基本是常温运输,至多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

2.2信息系统有所发展

目前我国约61%的物流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手段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工具;78.2%的企业有独立的it部门;80%的企业有专职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70.5%的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这说明大多数的企业都开展了基本的信息化建设。

3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资金投入不足

2010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总投入1.80万亿元,中央财政安排6.8亿元支持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建设,截止至2010年3月份,全国已建42万家农家店和1467个配送中心,覆盖65%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虽然国家开始重视我国农产品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距甚远,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运流通和配送中心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充分满足农产品销售需求。

3.2交通运输设施缺乏,存储设备不足

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我国果蔬冷藏运输主要采用公路和铁路两种形式。2010年我国公路交通总里程400.8万公里,铁路交通总里程9.1万公里,但是,我国运输网络密度还远低于发达国家,铁路网密度仅为美国的38%、日本的8%、德国的17%;公路网密度和高速公路网密度分别只有美国的58%和72%、日本的13%和40%、德国的22%和21%,交通基础设施缺乏,影响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1000多万立方米,大多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仓储型冷库为主,很难满足现代城市配送的要求,而且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存,果蔬冷库储存量只占库容总量的20%。

3.3相关冷链技术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由于现阶段缺乏高素质的冷链低温专业技术人才,国内各个冷冻冷藏企业的制冷技术仍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阶段,保留着以往的老一套制冷工艺和技术,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冷藏专业技术的缺乏,致使制冷效果能耗高,冷链成本居高不下。我国果蔬冷链物流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链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4改善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现状的建议

4.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扶持果蔬物流产业发展。拓宽果蔬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的融资渠道。出台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社会多元化投资加大专项引资力度,广泛吸纳民间资金,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的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

4.2加强硬软件建设

加强交通运输基础道路建设,实现城乡交通便利化,缩小城乡之间交通往来的障碍,为农村果蔬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提高冷链物流设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冷藏运输设备和冷库装备。引进先进果蔬物流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果蔬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计算机化,例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GiS与GpS)和电子交换系统(eDi),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冷链运输动态和库存产品的保质期与库龄,确保果蔬冷链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4.3加强冷链物流行业管理

果蔬的冷藏运输应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同时加大对装卸果蔬运输车辆的停时、中时的考核力度,严格果蔬冷藏运输车辆在途时间的考核标准,缩短冷藏运输的运达期限。整合冷链物流流通环节,实现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能够提高果蔬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果蔬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营运成本,可以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和人力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年鉴》〔2011〕

乡村冷链物流篇8

原文提出: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r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的并不晚,但缺乏系统化、工程化的统筹安排,主要依靠成熟电子商务平台与村民的对接。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质量的农村电子商务的平台以及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农村信息化知识培训,培养信息人才,建立适应农产品电商平台的行业标准。

目前有一些较为成熟的合作试点,例如2016年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京签署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共同支持300余试点县(市、区)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根据协议,未来三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不断改善试点地区创业环境,并组织试点地区对接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则提供包括农村淘宝在内的农村电商项目落地支持,对接试点地区,实现项目落地生根。对于部级贫困县,阿里巴巴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辅以重点资源倾斜。此次合作一方面助力试点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发展农村电商进一步吸纳更多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届时,随着生态链和生态圈的发展,将会吸纳更多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乡村冷链物流篇9

关键词:农产品;武陵山片区;物流效率

一、引言

与文献回顾2017年10月,党的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产品的产销两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农产品具有容易变质、保质时间短等特性,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减少农产品损耗的主要途径。因此,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农产品物流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杨军等[1]运用距离函数和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以1984—2009年间我国主要省份的农产品物流效率为对象,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城镇化与农产品物流效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村城镇化对农产品物流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黄福华和蒋雪林[2]以长沙生鲜农产品为研究样本,从物流规模、物流损耗、物流费用和物流滞销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方法研究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三种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升模式。李耀华[3]在传统效率考核指标的基础上,考虑了物流过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财务水平、业务运营等六个方面构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樊俊花[4]探讨了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和原则,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流程两个方面,然后构建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农产品物流总值、物流成本和物流损耗率的变化趋势。欧阳小迅和黄福华[5]基于我国28个省份2000—2009年间农村农产品流通数据,综合运用距离函数法和非参数线性规划法,对我国农村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进行了测算,探讨了农村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决定因素。在国外,Soysalm等[6]研究发现,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及易腐坏特征对农产品物流效率有重要影响,从而提出需从政策措施和基础设施方面着手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GaddleLe[7]认为农产品损耗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密切相关,并从供应链的视角提出了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相关措施。KristinaL和KaipiaR[8]通过对多种物流方案的比较,分析了农产品损耗的原因,提出可以通过协调物流活动和物流目标来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目前,关于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集中于物流效率的测算方法、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测算与分析以及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升策略等方面。然而,农产品物流效率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交通状况、技术水平、信息化程度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因此,对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也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内陆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11个连片特困区之一。关于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因此,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该地区农产品产品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该地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现状分析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等四省市的71个县市,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该片区内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多样,盛产各类特色农产品,例如茶叶、水果、烟叶、中草药等,其中许多知名的农产品,例如“古丈毛尖”、“龙山百合”、“湘西猕猴桃”、“麻阳冰糖橙”等都享誉国内外。随着产品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产品销售量不断上升,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农产品物流是衔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桥梁。农产品是一种保质期短、易腐烂的短周期产品,对于物流效率的要求很高。尽管武陵山片区经济上落后、道路交通设施条件较差、信息化水平较低,但是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扶持下、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推动下,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得到了较好发展。目前,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现状有如下特征。第一,道路交通设施较差,农产品物流支线集货路线较长。武陵山片区多山的地形条件以及农产品产地的分散性使得农产品支线物流条件较差,同时,也没有开辟专门的农产品物流线路使得农产品物流集货路线很长。道路交通条件的不足,制约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但是,经过集货环节后,干线物流道路交通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第二,政府部门对农产品物流的重视使得农产品物流效率有了政策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该片区的政府部门对于发展农产品产业非常重视,牵头组织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在财政、税收、用地等方面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意愿涉入农产品物流领域。第三,农产品物流设备条件不断改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推动下,武陵山片区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乡村节点正在快速发展,使得生鲜农产品可以实现产地到销售地的全链条、全过程冷藏保鲜,大大降低了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和农业生产风险。第四,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需要经过多个物流环节,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会极大影响农产品物流效率。因此,加强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有效措施。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目前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在农产品计量、农产品包装、农产品流通加工以及农产品物流信息处理等环节中都没有实现标准化,严重降低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第五,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有待加强。实现物流信息化和自动化是提升物流效率的主要途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也是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的关键一环,物流信息化又依托于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设备。目前,武陵山片区信息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亟待完善和加强。综上,尽管目前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方面存在支线物流路径长、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下等不足,但是政府部门和农产品物流企业对于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非常关注和支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问题分析

我们选取了武陵山片区中的湖南怀化、张家界等地区为调研对象,结合互联网的搜索和查询,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将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第一,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物流设施包括物流节点和物流线路。这里讲的物流设施不够完善主要是指道路交通设施条件欠佳。除此之外,还有集货点、农产品物流仓库等农产品物流节点设施也不够完备。由于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产品物流的集货、中转和装卸搬运等环节流转不畅,农产品物流效率受到了显著影响。第二,农产品物流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足。尽管目前冷藏车已经在农产品物流中快速推广使用,但是因为购置成本、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均较高,因此使用率还不是很高,仅有约40%的农产品物流活动使用了冷藏车。此外,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质量检测技术等,是农产品物流技术中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和完善。第三,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物流专业人才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要有效提升武陵山片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则需要大量专业素质过硬的物流技术人员。目前,武陵山片区从事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很少受过专门的训练,农产品物流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很常见,农产品物流设备使用不熟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升。第四,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方面需要加强。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水平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物流效率受到严重影响。经验显示,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要多管齐下,加强引导和扶持。可以在政府部门的牵头组织下、在农产品物流企业的支持和推动下,实现农产品运输、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方面标准化,从而有力推动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第五,政策支持力度还需要加强加深。目前政府部门鼓励和扶持在农产品物流中使用冷藏车实现冷藏保鲜,产生了显著效果。然而,农产品运输只是农产品物流的一个环节,在农产品物流的其他环节,如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等环节也需要加大扶持。特别要认识到,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是农产品物流的薄弱环节,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依托于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因此,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

四、结论与展望

农产品产业是武陵山片区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是实现武陵山片区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限于地理条件和技术水平,农产品物流已成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是实现该地区农产品产销两旺、促进农户增产增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武陵山片区农产品物流效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促进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升提供了决策参考。然而,本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限于时间和条件仅选择了几个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没有对武陵山片区进行广泛调研,调研结果能否全面准确地反映现状有待商榷。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专家咨询法进行调研,采用理论分析法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在这两方面进行加强。

参考文献:

[1]杨军,王厚俊,杨春.我国城镇化对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10):63-68.

[2]黄福华,蒋雪林.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影响因素与提升模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2):40-49.

[3]李耀华.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31-32.

[4]樊俊花.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19,(2):141-142.

乡村冷链物流篇10

关键词:区域物流;河北;农产品物流;京津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71-02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就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

我们列举一个简单的蔬菜数字,就可以知道京津的农产品消费能力。据新发地市场统计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每人每天大约吃掉1公斤的毛菜”。如果按照京津常住人口3000万计算,也就是说,京津每天消费蔬菜要3000万公斤,一年就是1095万吨蔬菜。有分析人士称,加上饭店、宾馆及浪费等情况,实际上京津一年的蔬菜消费量可能要达到1500万吨。这上千万吨的蔬菜从哪里来,七成多来自周边省市。面对京津庞大的农产品消费工程以及京津自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河北应利用区位优势,立足京津市场,发展农产品物流。

一、河北农产品物流现状

河北农产品物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由小到大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主要表现如下:

1.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河北各地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市场,对加快农产品流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钱袋子起到了积极作用。基本上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众多的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化程度低也影响了河北农产品物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2.农产品物流主体呈现多样化。河北的农产品物流主体有:不仅有国有商业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各类企业,还有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等一些经济组织。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物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河北农产品物流从业主体绝对数量大,但是众多的参与主体因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缺乏竞争力。

3.农产品交易方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外,还相继出现了期货、拍卖、订单等新型交易方式。农产品的流通手段也有所更新,连锁经营、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方式也有所发展。有些农产品已进入大型商业销售网络。总体来说省内的物流企业很多还是粗放式经营,由此可见集约式经营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4.农产品流通网路逐步形成。从县城到集镇、乡村,县城商业网—集镇商业网—乡村商业网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集中分布固定网点,并以流动网点作为补充,以中小型网点为主,以县城为中心,集镇网络为骨干,联系乡村分散网点并与农产品采购网络结合起来的新型流通格局已逐步形成。随着农产品零售市场渠道的不断拓宽和规范化,特别是超市农产品销售等新型农产品销售业态的出现及规模的扩大,使农产品企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河北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流通渠道疲乏不畅、物流设施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等。

二、农产品物流对接京津对策

1.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对接京津提供后勤保障。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对在“河北省出口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县(市)”活动中批准的泊头、晋州“出口鲜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迁西“出口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唐海、乐亭“出口河豚鱼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平泉“出口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探索“公司+基地”的管理模式,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二是构建面向京津的“蔬菜物流体系”,实现河北的“菜园子”与京津的“菜篮子”直接对接。在2008年年末,商务部、农业部首次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到2012年,国内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建立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近日召开的河北省农村工作会提出,河北省将加快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力争今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十二五”末达到2500万亩,同时积极发展物流配送,构建面向京津、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蔬菜物流体系。重点依托廊坊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发挥张北错季蔬菜城,充分利用廊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张北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建成面向京津市场特别是首都高校和机关单位,以经营净菜、礼品菜等为主,集蔬菜加工、检测、包装、配送、销售为一体的果菜配送中心。拓展新的蔬菜物流业务,争取成为京津蔬菜深加工基地。三是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建立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如保定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项目。为周边地区提供化肥、农药、农地膜、农药械、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服务,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2.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商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商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制冷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倡导绿色物流的朝阳行业。中国零售的农产品中50%需要温度控制,但是需要温度控制的农产品中仅有15%采取了温度控制,由此每年因运输缺乏温度控制造成的损失费用高达千亿美元。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简单测算:由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中国每年在运输途中总损失达到750亿元人民币。如果用这笔巨款来购买粮食,可以解决两亿人的温饱问题。结论很明显:中国缺乏系统高效的食品物流供应链和现代化冷藏储运基础设施,导致中国每年数百亿元食品的巨大浪费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