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经营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1:45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1

一、目前季节性旅游市场餐饮经营存在的问题:

1、因经营的条件所制,难以办理《卫生许可证》。这些旅游胜地由于受自然、生活等环境的制约,再加上经营设备简陋,经营周期短,经营地址不固定等因素,按照卫生部门要求,不具备办理《卫生许可证》的条件,因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颁发《卫生许可证》。

2、因有关前置手续的制约,为办理营业执照造成难度。季节性强的旅游胜地经营的大部分是商业、餐饮业。在对餐饮业的监管上,由于办理《营业执照》前需要经营者提供卫生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经营人员《健康证》,而绝大多数经营者全年只能经营3至5个月时间,再加上经营的从业人员不稳定,正因为如此,从卫生部门要求获取不到办证的资格,工商部门就无法办理办注册登记手续,经营者就领不到《营业执照》。

3、对工商部门日常监管工作造成困难。工商机关对旅游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严把市场准入关。因大部分经营者的前置许可不够条件,因而就造成了无序进入或违法经营(无照经营)长期存在,给工商部门日常监管造成了许多不便。同时也制约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游客对本地区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的信誉度。

4、经营的饮食质量无法保证。在“三证”尚不健全、监管难以深入、各职能部门职权不及时到位的情况下,经营者经营的饮食质量就难以保证,万一发生饮食方面不安全问题时就无法查处,形成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当地政府以经营的商户属于卫生、工商、公安为理由推辞,卫生部门以没办《卫生许可证》为由不参与处理,工商部门没办营业执照处罚难以介入等问题,到最后处理的结果将导致游客不满意,经营者意见大的问题。

二、监管的方法:

1、配合卫生部门办理临时《卫生合格证》。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本着确保游客食品安全,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景区餐饮业的管理,应由景区管委会协调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联手,形成监管合力。对不符合办理《卫生许可证》条件可以协调卫生部门尝试核发临时《卫生合格证》的办法,以解决前置许可的问题。

2、办理确不具备条件的,实行实名登记制。对办不下《卫生许可证》的,采取实名登记制的办法:一是经营者出摊经营前出示本人身份证有效证件并予以复印,详细登记经营者出摊位置、名牌号;二是登记经营者详细地址,起码知道经营者是什么地方人,万一出了问题,就能及时联系;三是由工商部门对采集到的经营者相关信息进行建档保存、备查。

3、签订食品安全合同,责任到人。在经营前,由卫生、工商部门对经营者签订有关食品安全责任合同书,合同上必须载明有关各负责任承诺等事项,应负的责任范围。

4、建立市场查巡制。实行实名管理以后,对经营者在日常监管中具有以下4个作用:

(1)实行实名管理制以后,明确了双方间的连带责任。经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签订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合同书以后,明确了经营者在经营中各种事项,达到的标准,如发生不安全事故时所负的责任,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经营者不得规范各自的经营行为,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

(2)实行实名管理制以后,弥补了原先经营者地址不详、联系方式不通的局面。彻底改变以往传统地做法,对经营者提供的个人身份证及住所要与公安核实,经审验准确无误后备案,同时所备案的联系方式是否能打通,并每月联系一次。这样万一发生什么问题,就能果断做出应急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2

――思考之一:新、旧《办法》的比较

新《办法》此次修改是在《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相继修改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在旧《办法》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根据笔者的理解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年检定位的调整。对年检的重新定位是新《办法》中最重要的一点。旧《办法》第3条明确规定,企业年度检验是指工商机关依法按年度进行检查,确认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法定制度。这一规定自1997年1月1日旧《办法》实施以来,年检一直作为一种准“行政许可”行为在实施。而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行政许可法》第12条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已经将年检排除在行政许可项目之外。据此新《办法》第3条明确年检是企业登记机关依法按年度根据企业提交的年检材料,对与企业登记事项有关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制度。这就将多年来作为一种准“行政许可”的年检定位成一种定期检查制度。需要强调的是年检只是对企业提交的年检材料的书式审查,而非经营行为的检查,检查的项目必须是与企业登记事项有关的内容。依据行政机关“职由法定”的原则,上述是法规赋予工商部门在年检中的职责。

2.主要审查内容的调整。旧《办法》没有按不同类型的企业加以明确,只是在第11条作出了十四项规定。而新《办法》第13条至第17条按不同的企业类型分别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让年检人员在审查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涉及前置审批审查的调整,旧《办法》对涉及登记前置行政许可经营项目的检查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监管的需要,每年各地:工商部门都会依据旧《办法》第8条第四项及第11条第十四项的规定对前置行政许可经营项目提出一些检查要求。而新《办法》第17条第四项明确规定,凡是经营范围中有属于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经营项目的,应当提交加盖企业印章的相关许可证、批准文件的复印件。这充分体现了工商部门近年来在实施监管中实行分类监管、突出重点的精神。

4.年检报告书格式的调整。申请人在填写与旧《办法》配套的《年检报告书》时,必须将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基本情况具体填写清楚,企业感到费时费力,工商部门审查时也很容易出错。新《办法》实施时同时修改了《年检报告书》。申请人在《年检报告书》中填写基本情况时只需在“与登记时一致”和“与登记时不一致”之间作一个选择,在选中项目前的方框内作上标记就行。只有当不一致时,才要求把实际情况具体填写出来。这样既方便了企业也便于审查人员的检查,同时也便于今后通过电脑系统扫描录入。这将极大提高年检的行政效率。

5.年检结果的调整。旧《办法》第14、15条规定了对参加年检的企业其年检的结果有通过年检与不予通过年检两种情形,对通过年检的企业又分为a级与B级两种,而对不予通过年检的企业则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新《办法》第10条、11条、12条的规定表明,只要企业提交的年检材料齐全、内容完整,企业登记机关在法定时间内完成书式审查。就通过年检。经审查不符合规定的企业在责令改正的期限内改正后即通过年检。这就意味着企业只要申报年检并被工商部门受理只有通过年检一种结果,只有经责令限期年检但仍不参加年检的企业才会被吊销营业执照。

6.其他方面的调整。新《办法》除了上述五个方面作了重大调整外,还在年检期限、年检程序、年检标识及罚则等方面也作了相应调整,但笔者以为这些只是操作层面的细节调整,与旧《办法》相比没有根本的变化,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思考之二:依据新《办法》调整年检思路

自1997年1月1日至2006年2月28日旧《办法》实施已8年有余。各地工商部门尤其是基层监管部门对年检工作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可以讲对年检工作从理念到具体做法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2005年度年检中各地一些不符合新《办法》的做法上看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笔者以为在新一年度开始之前,我们必须依据新《办法》及时调整年检思路。

1.严格依法审查年检材料。新《办法》对年检材料的审查与旧《办法》相比作了进一步细化,检查内容及要求也更加明确。一是在审查形式上明确为书式审查:二是在审查时间上除需要对实质内容进行核实外应当自受理之日5个工作日内完成:三是对各种类型的企业主要审查的内容以列举的形式加以明确。根据“职由法定”的原则,工商部门按上述三方面的要求审查年检材料就已经履行了法定职责,一般情形下对新《办法》规定以外的内容实施检查已无必要。如旧《办法》规定审查第11条第十三项所列事项,即企业成立后是否超过6个月未开业或自行停业连续6个月以上。在新《办法》中已不再作为年检检查的内容,如果以此为由给出“不得开展经营活动”、“不通过年检”等年检结果,则属于违法行政之行为。长期以来按一定的设立年份要求公司提交《年度审计报告》和每年选择部分前置许可经营项目要求企业提交许可证或审批文件复印件等等,这些做法在新《办法》实施后如果不加以纠正则同样是一种违法行政行为。

2.结合年检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如何加强对重点行业实施科学监管一直是困扰工商部门的难题。尽管法律上对何为重点行业至今未有明确界定,但把经营范围中属于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项目的行业列为重点监管行业应当无大的争议。新《办法》对这类行业的企业提交年检材料时作出的特别规定更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一方面在年检时应当严格审查许可证或审批文件的有效性,对于一些企业因许可证到期但已申请办理延期手续而相关部门未能及时作出决定的,工商部门可以依据《行政许可法》第50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其有效。另一方面工商各个监管职能部门都应当强化对这类企业加强日常监管的意识。通过年检对这类企业加强监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这类企业的监管应当是结合年检予以加强,而不是只有年检时进行。首先各监管部门对这类企业要针对不同行业的情况实施科学的日常监管:其次对这类企业的监管应当从市场准入就开始规范。由于对许可证

发放实行“谁发证、谁管理”原则在理解上的偏差,企业登记注册部门的一些同志往往只要求申请人提交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复印件,而对其内容尤其是有效期限不详细录入信息系统。这不仅给年检材料审查带来一定难度,而且也不符合监管从准入开始的精神。因此企业登记注册部门也同样有一个按新《办法》调整工作思路的问题。

3.结合年检促进日常监管。新《办法》第11条的规定告诉我们虽然年检审查以书式审查为主,但同时也不排除对实质性的审查。笔者认为在年检中提出实质审查的项目不应当是随意的,应当与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机制相联系,一是规范年检中的实质审查项目。明确哪些内容在日常监管中发现有问题时才需要在年检时实施实质性审查。二是规范日常监管行为。对在监管中发现的企业违法行为、受理的投诉等应当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以利年检人员根据系统提示来判断是否通过年检书式审查或作出实质性审查的决定。新《办法》实施后,就年检本身来讲,它作为一种对企业的定期检查制度注重的是对企业登记事项变化状况的备案,弱化了年检过程中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工商部门要履行好监管的职能,仅凭年检这单一的定期检查制度来实现监管职能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强化日常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通过年检在许多方面可以检验出日常监管是否真正做到了“户口清、状态明”,促进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因此,工商部门在对待年检与日常监管关系上的理念应该是:结合年检促进日常监管,通过年检检验日常监管。

――思考之三:新《办法》未能明确的问题

新《办法》尽管比起旧《办法》对年检问题作了更进一步的明确,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新《办法》依然在某些方面给工商部门在年检及日常监管中留下了一点遗憾。

一是企业被吊销后的注销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第46条及《行政许可法》第70条的规定,因吊销的企业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而现实情况是吊销后办理注销的企业占被吊销企业的比例极小。这类企业往往早已人去楼空,无法督促其办理注销手续。对这部分企业如何实施后延监管成了基层工商部门的难题。建议立法部门出台相应法规,由企业主动注销变成在满足一定期限后为法定强制注销。

二是涉及登记后置行政许可项目的监管问题。对经营范围中属于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查在新《办法》中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但对经营范围中属于企业登记后置行政许可项目的是否要审查却没有作出规定,而这些项目所涉及经营行为的监管责任在相关法规中有些很模糊。有些却明确是工商部门的责任。如化肥销售行业属登记后置行政许可项目,需要办理相关行政许可审批后方能开展化肥销售经营。但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中明确了工商部门对化肥销售企业的监管责任。再如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4条及第6条都规定了工商部门在查处无照经营过程中,对登记后置行政许可项目上的监管责任。新《办法》在这方面未作出相应规定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上的一个缺陷。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3

根据《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对未领取营业执照的纳税人,《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附本。

但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税务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第037号)规定:对应领取而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临时经营的,不得办理临时税务登记,但必须照章征税,也不得向其出售发票;确需开具发票的,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先缴税再由税务机关为其代开发票。现在的问题是:税务部门如何认定纳税人是应领取而未领取营业执照,又如何确认纳税人是临时经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由工商部门来解决,税务部门只能认定是否发生了纳税义务。如果依据这条规定办理日常业务,与《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存在显而易见的冲突。

二、无国税部门征管税种,国税是否可不予办理税务登记或注销税务登记?

从事营业税经营项目的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在没有国税征管税种的情况下,如果不办证,与征管法相悖;如果办证,国税又无实质性的征管内容,并无实际意义。

没有国税征管税种的纳税人申请注销登记,国税是否可以受理,国税是否可以主动要求纳税人注销登记?如果受理注销,纳税人并未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如果不注销,只能平添“空挂户”和“走逃户”。

如何处理上述看上去十分矛盾的问题呢?我们的观点是:本质上税务登记应以发生纳税义务为前提,如果纳税人相对于国税来说未发生纳税义务,就不应在国税登记。如同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自然人应由地税监控而不应在国税登记,是一个道理。同时,为了提高国税管户精准度,减少不必要的垃圾数据,对无国税征管税种的纳税人,如果纳税人申请注销,国税应予受理。同时国税也应对此类垃圾数据定期清理,提醒纳税人注销登记。

三、纳税人生产经营地变更后,是否一定要先在原主管税务机关注销税务登记,再到迁达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登记机关的,应在向工商行政机关或者其它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在目前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省以下税务部门联网办公的情况下,从技术的角度讲,纳税人生产经营地址变更,未必需要通过先注销后新办税务登记的程序。总局CtaiS2.0已充分体现了主管税务机关变更的思想,在税务登记岗位就有跨区迁出和跨区迁入的功能。从提高纳税人办税效率、优化纳税服务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个正常经营的纳税人来说,由于生产经营地变更先在原生产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注销税务登记,然后到迁达地税务机关重新登记,需要经过注销登记、新办登记、税种认定、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供票资格认定、防伪税控发行等若干道环节,无疑会对其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迁出地和迁入地两边的税务部门逐一为纳税人办理上述涉税事项,降低了行政效率。

因此,在同一省辖市范围内,纳税人生产经营地址变更,“迁户”的办法优于先注销后新办登记的办法。

四、非正常户是否可以注销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其应纳税款的追征仍按《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办法”并未对非正常户是否可以注销给出明确的说法。

现实情况是:目前“不辞而别”,导致税务部门无法查找其下落,无法责令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日益增多,“非正常户”已占基层税务部门登记户的相当比重,“非正常户率”越来越高,“垃圾户”也占用了税务部门有限的征管精力。

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对无欠税、无携票走逃、无稽查在案等未结涉税事项的纳税人,在公告一定的时间以后,仍无法查找其下落的,可以注销税务登记证。日后发现其有税务违法行为的,可另案处理。如果纳税人有欠税、未缴销发票、未注销防伪税控、有未结稽查案件等情况,则不予注销并应加强跟踪管理。

五、注销税务登记时如何结清税款?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4

1、*县共有成品油经营户62户,有证经营户14户,持证率为22.6%,其中加油站15户,有证经营11户,持证率为73.3%,无证经营4户;加油点47户,有证经营3户,持证率6.4%,无证经营44户。

2、*县共有酒类经营户980户,其中批发23户,批零售957户。

全县酒类批发户城区16户办证、乡镇7户办证,办证率100%。2009年批发户换新证情况:已换证17户,5户未换证,换证率达74%。

全县酒类零售经营户城区内390户,已办证359户,办证率92%;乡镇567户,已办证449户,办证率79%。

全县酒类经营户2009年新增137户,其中批发1户,零售136户,已办证114户,办证率83.2%。其中城区新增41户,新办证38户,备案登记率为93.6%;乡镇新增96户,新办证72户,备案登记率为75%。

*县食盐规划网点450户,其中城区规划42户,乡镇规划409户。2009年9月1日开始发证至12月9日止,全县新办证85户,办证率18.9%,其中城区新办证9户,办证率21%;乡镇新办证76户,办证率18.6%。

*县现有家庭宾馆384户,床位11324个。截至12月5日止,我们全年共接待游客投诉356起,挽回经济损失18万元,受理率100%,游客满意率98%。

州分商务信息月任务数每月30条,8月份开始州分商务天气月任务为每月10条。截至12月5日止,全年完成商务信息为1326条,其中商务之窗496条、商务公众信息网635条、商务天气195条;商务之窗信息量1、5、7、8、9、10月进入省前10名;商务公众信息网信息量5、6、7、9月进入省前5名。

省政府红网采用信息1条,团结报采用信息1条,县政府门网采用信息22条。

二、一年来商贸股工作回顾

在全县范围内对食盐、成品油、酒类、宾馆客栈等商贸领域开展全面调查摸底,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现状确定了商贸股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全股室开展为期1个月的业务知识学习,理顺理清办证程序,尽可能简化手续,为经营户提供优良环境。

对全县52户无证经营户下达了停业整改通知,耐心细致为经营户办证解释政策,针对成品油经营办证难的问题,专题与省、州主管业务科室联系,输通渠道,解决了多年来因供销协议制约经营户难以办证这一瓶颈问题。今年新发证4户,其中加油站3户,加油点1户。目前有11户正在申请办证之中。

加强宾馆客栈规范管理,发放宣传资料350份,下达整改通知220份。从9月份开始,商务与旅游、消防、公安、卫生、工商、税务、执法局八家单位开展的联合整治活动,进一步净化了商务环境,为来凤游客营造良好的经营秩序。

加强盐业市场管理,规范食盐经营秩序。具体举措如下:①*县商务局成立了以局长张长良为组长,分管领导裴锡镁为副组长,米成林、龙云超、麻秋梅、韩旭为成员的食盐专营检查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商务局内,米成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事务。②制订*县商务局开展对大型集贸市场进行食盐专营检查活动整顿方案。③4月28日至5月12日期间重点对*县腊尔山、禾库、山江、阿拉、吉信和廖家桥等集贸市场进行全面检查。5月13日至5月26日期间重点对县城内沱江和团结桥农贸市场、佳惠超市、阳光超市、旺家超市、高级中学、一中等售盐和用盐户进行检查。④5月15日是“全国碘缺乏病宣传日”,*县商务局和防疫站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商务局和防疫站工作人员认真向群众门宣传盐业法律法规、食盐真假识别方法、如何消除和预防碘缺乏病的方法。此次活动,共发放盐业法律法规资料300份、食盐真假识别方法450份、如何消除和预防碘缺乏病的方法资料510份。

6、成功组织*县第二届“呷夫子”名店名厨名菜评选大赛,评选出县政府宾馆等6家名店,蒋远忠等11位名厨。

组队参加州政府组织的首届湘西州民族特色餐饮大赛,*县选手通过竞技角逐,获得了2家名店、5位名厨(1个金奖、3个银奖、1个铜奖)、4道名菜的好成绩。

7、通过对过来酒类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及全县现有酒类经营现状调研,今年的酒类管理工作,我们采取集中办证,统一管理,澄清底子,多次上门宣传酒类知识,让经营户对酒类管理规范经营有了进一步全新的认识。全年发放宣传资料550份,下达办证通知120份。

我们加强酒类执法工作,10月份依法处理佳惠超市经营的茅台醇王子酒无随附单一案;同时,还就县政府宾馆销售的郎酒罐装数量不足一案作了依法处理。

为了规范酒吧经营秩序,针对酒吧管理混乱的局面和现状,采取行业自律的方式,组织酒吧成立协会,将县城区内现有22家酒吧有效组织起来,促使其酒类经营走上合法有序的经营轨道上。目前,该协会正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各项工作正在紧急筹备之中。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酒类、成品油和盐业的管理都存在着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支持,难以完成工作任务,难以推动工作开展。因财政没有安排专项资金,难以保证正常运转,建议局里进一步争取专项资金。

2、盐务管理局和酒类产销管理局没有成立机构,没有专职人员进行专管,商务局工作人员变动较快,正常业务工作难以连续性开展,盐业管理执法工作也因无机构,不能执法,使我县盐业管理处于任其自然状态。建议上级尽快批准新机构成立,以确保酒类和食盐安全。

3、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希望上级能进一步明确职能,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促使各部门间形成连动机制。

4、历史遗留的成品油经营户较多,大多属无证经营,有些农村经营点设计不规范,安全系数低,人为地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次性全部取缔将影响农村正常生产生活。建议对现有的无证经营户应区别对待,符合网点发展规划的且有积极性的经营户要帮助和指导其办理申报手续,培育一批合法经营户。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5

一、加强执法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按照“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的原则,狠抓队伍的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组织严、作风正”的稽查队伍。专门制订了年度学习计划,把每周二下午定为集中学习时间,全体执法人员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关于2010年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以及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知识。在今年县法制办组织的全县行政执法证换发工作中,12名执法办案人员全部通过行政执法业务能力测试。今年5月份,根据市局关于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公系统试点工作的要求,我们组织全体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了为期1周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公系统集中培训工作,全面掌握了执法办公系统的操作规程,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队长负责制,明确专门人员实施执法系统的操作、维护,对文化经营单位管理信息、日常检查情况和查处案件都及时、准确、如实地录入到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执法办公效率,增强了队员执法办案能力。

二、狠抓制度管理,确保办案质量。

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狠抓制度管理,严格按照文体局执法委托书的要求,在法定的职责权限内开展行政执法工作,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坚决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年初,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举报受理工作制度》、制作了《执法办案流程》,统一了执法办案文书格式,对举报、检查、立案、调查、处罚、结案等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规定,确保办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依据正确,处罚内容适当。切实抓好执法文书及案卷的制作,由稽查队长对处罚案件程序和案卷质量进行亲自把关,凡是经审核存在问题的,一律要求办案人员进行补正。在案卷管理方面,专门建立了《档案人员岗位职责》、《执法文书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执法案卷文书借阅利用制度》等,开展了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行政处罚案件质量进行专题培训,将日常案件中主体认定、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程序合法和文书规范等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整改的具体方案和要求,全面提升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和技能。多年来,我县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事件,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

三、严格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

先后组织开展了“平安世博”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校园及幼儿园周边文化环境集中整治、文化市场暑期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等,针对音像市场、演出市场、艺术品经营、网吧及游艺娱乐、歌舞场所等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治理整顿。一年来,开展突击检查32次,零点行动11次,联合执法行动5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20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480家次,立案查处违规经营39家次,收缴违法音像制品2500余盘(盒),关闭取缔无证照经营的电玩场所及“黑网吧”8家,取缔非法演出活动6起,全县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在集中整治文化市场的同时,突出抓好平安创建工作。结合本县文化市场实际,专门制订了《文化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周密的预警反应机制。在市场管理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安全检查工作,定期联合公安、消防、安监等有关部门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执法行动,及时排除消防安全隐患,组织歌舞厅、游艺厅、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开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逃生自救疏散演练,有效地提高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由于思想重视,措施到位,我县从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确保了市场平安稳定。

重点加强了对网吧市场的治理整顿。目前,县城乡共有网吧50家。我们把落实好网吧实名登记制度作为有效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加强对网吧日常巡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突击检查,加大了学校放学时间、“双休日”、“节假日”等非正常工作时间的检查力度,加大对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时刻保持严罚的高压监管态势。同时,经常性组织召开网吧法人会议、网吧管理座谈会,与网吧法人签订了《守法文明经营责任书》,有效地提高了网吧市场从业人员守法经营意识。今年8月份,我们举办了全县网吧法人及网管人员法律法规培训班1期,会期3天,培训网吧管理人员100人,并颁发了《网管人员资格证》。为杜绝网吧超时经营,我们协调网通、电信部门对网吧实施了“零点断网”,于每日晚12时至次日早晨8时停止对所有网吧的互联网信号服务,从源头上防止了网吧通宵经营现象的发生。今年,从全县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中精心筛选了55名网吧义务监督员,进行了专门培训,颁发了《网吧义务监督员证》,协助文化部门开展监督管理,形成了对网吧市场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我县网吧市场经营秩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网吧市场出现经营者自觉杜绝接纳未成年人的可喜局面。

四、健全长效机制,发挥服务职能。

一是抓好信息报送工作。按照《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定期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文化市场执法数据报送工作,按时上报每月、每季度、每年度的经营单位信息和执法数据。高度重视执法动态宣传报道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积极撰写执法简报、工作信息和调研报告,《浅谈如何科学管理基层音像市场》、《注重疏堵结合、加强网吧管理》等多篇在文化市场网、省文化市场执法网发表。一年来累计报送执法简报40余条,在全市位列第一,为上级领导了解文化市场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二是抓好监管平台管理工作。2005年起,我县网吧监管平台正式运行。我们专门成立了网吧监管中心,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和电脑网络设施,建立了《网吧监管中心岗位职责》、《监管中心日常工作制度》,实行专房、专人、专机管理,24小时值守,充分发挥出网吧监管平台对网上色情违法游戏和信息的屏蔽过滤作用,为广大网吧上网消费者创造了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今年以来,我县净网先锋网吧服务器在线率和客户端安装率一直处于全市前列。

三是抓好网吧实名制登记工作。为确保网吧实名登记制度落到实处,有效杜绝未成年人和不登记身份信息的人进入网吧上网,构筑严密高效的网络防控阵地。我县把网吧实名登记工作作为日常检查的主要内容,为每家网吧发放了统一印制的《公用上网服务业实名制登记薄》,帮助网吧建立健全了《入场登记制度》、《场内巡查制度》,要求网吧经营者严格核对上网消费者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认真做好登记,拒绝未成年人上网。执法人员每半月开展一次拉网式检查,对上网人员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与实名制登记簿进行严格的对照、审查,确保上网人员、有效证件和登记内容相一致。同时,将所有网吧的登记簿进行收回,安排专人进行集中审核,并保存备案。

四是抓好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监管工作。重点抓好庆典演出活动的监管工作,严厉打击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行为。在严格清理检查的基础上,我们印发了《致全县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一封信》,告知其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应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其在举办活动前,先将营业性演出团体有关申请材料提交文化主管部门,由文化部门对提交申请材料和演出场所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情况作出准予演出的答复文书。对批准的营业性演出,文化部门安排专人到现场对演出节目内容进行监督和审核,对是否有假唱、假演奏行为进行重点监控,严肃查处违法演出行为。

五是抓好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工作。严把文化市场审批关,坚决杜绝在校园周边设立网吧、游艺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今年,我们以网吧年审工作为契机,对网吧经营单位的名称、法人、经营位置、微机数量和营业面积等与《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注明的内容进行逐项对照、认真核查,网吧微机、经营面积达不到标准不予年审,净网先锋安装不到位不予年审,消防安全审查不合格不予年审,力争在数量上严格控制,在质量上不断提升。在游艺娱乐场所设立审批工作中,要求娱乐场所经营面积必须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并严格按照文化部《第一批游戏游艺机市场准入机型机种指导目录》购置机种机型,切实达到规范起步,守法运作的要求,促进全县文化娱乐市场朝着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年来,尽管我队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发达市县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执法办案经费不足、执法设备缺乏、执法人员编制少,农村边远地方巡查不到位,文化市场违规经营容易反弹等问题,这些已经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011年,巨野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按照省、市创先争优工作的有关要求和工作部署,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优化服务质量,力争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繁荣发展巨野文化市场再立新功。

1、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积极开展“学习型”文化执法队伍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岗位培训规划,加强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执法文书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努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学法、懂法、会执法,能说、会写、会办案的执法队伍。

2、加强网上办案实施力度。充分依托综合执法办公系统进行文化市场案件的办理,实现案件从受理、处置到结案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切实将受理、调查、审核、处罚等项工作全部在网上操作,增强网上办公的透明度和实效性,力争网上办案走在全市前列。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制订、完善《文化市场日常检查制度》、《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制度》、《监管平台日常管理制度》、《执法文书立卷归档制度》、《文化市场举报受理制度》、《执法办案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执法人员工作纪律、行为规范等,强化监督考评机制,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的有序化开展。

4、加强执法信息报送。进一步加大执法信息报送力度,加强调查观察和理论研究,将工作动态、案件查处、工作经验、执法亮点等及时编发上报,不断提高执法信息报送质量,多报大稿、报长稿、报好稿,出新意、写实情,努力把信息报送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5、加强“净网先锋”的管理。对“净网先锋”管理平台实行实时监控,保证网吧服务器在线率和客户端的安装率。对网吧内停电、断网事宜及时给市级监管平台请假汇报。督促做好“净网先锋”游戏服务器的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实施好网吧、娱乐场所等视频监控,利用高科技手段,搭建解决文化市场违规行为的良好平台。

6、深入开展好“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一是打击网络游戏“私服”、“外挂”,重点查处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网络游戏及进行格调低俗宣传推广的网络游戏。二是清理歌舞娱乐场所歌曲点播系统。对使用非法出版、生产或者进口的音像制品,播放含有禁止内容的曲目或荧屏画面,或者擅自与境外曲库联接的歌舞娱乐场所,依照《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从重处罚。三是严查侵权盗版网络音乐。四是清查违法动漫游戏产品。五是查处假冒伪劣美术品。严肃查处经营假冒、盗用他人名义美术品的经营单位;对经营含有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美术品的,依法没收作品及违法所得,从重予以处罚。六是严打假唱假演奏。按照《文化部关于建立预防和查处假唱假演奏长效机制维护演出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对重点演出活动,采取技术手段进行现场监测,有效预防假唱假演奏行为。七是排查网吧影视服务器。集中清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严禁经营者未经权利人许可,将影视作品等上传至网吧内局域网服务器,供消费者浏览、下载、播放。

7、加强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一是继续加大网吧市场管理力度,运用多重有效手段,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经营活动。二是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打击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各类非法演出等违规行为。开展非法电子游戏专项整治。三是加大对演出市场特别是农村冬季演出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街头广告商业促销演出管理,严厉打击演出市场色情表演等各类非法演出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游商地摊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侵权盗版活动。严厉打击盗版教材、教辅,进一步规范图书、报刊和教辅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盗版盗印等非法出版活动,力争查处一批大要案。

8、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将文化市场行政审批项目、申报程序、法律依据、办理时限、收费标准等通过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公开,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为群众办事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规范执法办案行为,严格办案程序,切实强化和谐执法理念,在执法活动中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造福于民”,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氛围。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6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力量抓好文化市场管理,努力做到统一部署、整体推进,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营造健康文明、规范有序的文化环境。

二、工作目标

坚决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坚决清除色情出版物,为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和社会风气服务;坚决查处文化市场中的违法违规活动,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净化文化市场服务;坚决打击盗版活动,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稳固的文化市场监管网络和队伍,健全文化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区已成立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工业区要于20*年年底前成立相应的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文化市场监管及“扫黄打非”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类工作机制。

1、组织协调机制。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协调、处理、总结全区文化市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区文化市场管理日常工作,根据市、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制定本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计划,督促落实工作要求,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做好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组织、协调、监督重大的文化市场专项整治突击行动。各镇、街道、*工业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本辖区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其成员单位职责参照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职责。

2、现场处置机制。在联合执法现场中,由各执法主体按以下分工进行现场处置(包括现场取证、出具暂扣单、制作现场笔录、谈话通知等法律文书):涉及“黄”、“赌”、、色情以及政治性和“”等违法案件的执法主体为公安机关;涉及未经许可设立网吧、开设印刷企业、从事印刷经营活动(出版物印刷除外)、从事音像制品放映经营行为及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经营行为等查处取缔的执法主体为工商部门;涉及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的游商(地摊)的执法主体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涉及合法经营单位违法经营行为的执法主体为文化行政执法机构。

3、移送处置机制。各行政执法部门在查处案件过程中,发现暂扣物品超出本部门执法权限的,按下列程序衔接:各执法主体应在暂扣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暂扣物品抽样及鉴定申请书交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送鉴定。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暂扣物品抽样送交鉴定机构鉴定,且在收到鉴定结论起3个工作日内将鉴定结论送达申请鉴定的行政执法主体。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不属于本部门处罚的案件移送给有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接收案件移送的行政执法部门应将案件的查处结果在查处结案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抄告移送部门。

4、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区文化市场应急处置行动小组,根据上级部署或市民举报开展临时性、紧急情况下的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行动。应急处置行动小组由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按需处置的情况由领导小组成员中相应的执法部门或管理部门安排1至2名人员参加。

5、信息通报机制。建立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信息联通渠道。各职能部门确定一个信息通报联络机构,凡以职能部门名义发出的文件均由联络机构负责转接。经各职能部门审批、核准、备案进入或退出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及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应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各职能部门依法查处的各类涉及文化市场经营行为的行政处罚案件基本情况,应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重大案情应及时通报。各职能部门在日常执法检查中发现涉及文化市场经营违法行为,但又不在自己的执法范围内应当及时抄告或移送相关案件至相应行政执法部门或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及时将国家和市有关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最新动态和有关会议精神、业务学习培训信息等通报或转发各职能部门。

6、舆论宣传机制。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和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意义和成果等,通过新闻报道、专题报道、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文化市场管理中执法活动及时报道,对查处的各类违法经营案件进行公开曝光,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组织新闻媒体对典型案件跟踪报道,以达到宣传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文化经营者遵纪守法意识,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惩防体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改善执法环境,提高执法成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开展工作。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治理销售盗版及非法出版物游商地摊和无证照经营行为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主动负责、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各镇、街道、*工业区要组织协调好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确保辖区内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各司其职,不断加强常态、常效管理。

文化执法部门应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制度,了解和掌握文化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文化经营者和文化经营单位守法经营。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应加强对主要道路、景观地带、商店、超市门口等地区的巡查,及时查处取缔无证照摆摊设点、流动经营的非法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的经营行为。公安部门应将歌舞娱乐、营业性演出场所和网吧等重点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纳入日常治安管理范围,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未经许可设立网吧、印刷企业、从事印刷经营活动(出版物印刷除外)、从事音像制品放映的经营行为及从事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各镇、街道、*工业区文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应组织人员加强对辖区内的文化市场巡视,把握文化市场动态,发现文化市场违法经营行为及时与执法部门联系,组织辖区内相关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并报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依法对文化市场相关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提出加强监管措施,协同相关部门严把市场准入关,承担文化市场领域管理的法制宣传和培训工作。

(三)整合资源、加强合作,不断提高工作合力。

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各镇、街道、*工业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要设立1名联络员,在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单位分管领导的统一协调下开展工作。各单位联络员负责在每个月25日前将本单位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信息数据以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报告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为日常检查数据、罚没物品数量、处罚情况、案件移交情况、市场动态分析、发现的新情况和重要举报信息等),如有重大情况,应及时报告。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联络员上报的有关信息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汇报工作。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负责人例会和联络员例会。主要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部署区文化市场管理阶段性工作和集中行动,研讨重点、难点工作,交流工作经验、沟通市场信息等。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组织一次文化市场管理集中行动。各镇、街道、*工业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文化市场管理集中行动。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7

第一条为加强药品经营许可工作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药品经营许可证》发证、换证、变更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药品经营许可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药品批发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发证、换证、变更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并指导和监督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开展《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接设置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药品零售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发证、换证、变更和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条件

第四条按照《药品管理法》第14条规定,开办药品批发企业,应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批发企业合理布局的要求,并符合以下设置标准:

(一)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二)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无《药品管理法》第76条、第83条规定的情形;

(三)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一定数量的执业药师。质量管理负责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且必须是执业药师;

(四)具有能够保证药品储存质量要求的、与其经营品种和规模相适应的常温库、阴凉库、冷库。仓库中具有适合药品储存的专用货架和实现药品入库、传送、分检、上架、出库现代物流系统的装置和设备;

(五)具有独立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能覆盖企业内药品的购进、储存、销售以及经营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能全面记录企业经营管理及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方面的信息;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经营各环节的要求,并具有可以实现接受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机构)监管的条件;

(六)具有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营业场所及辅助、办公用房以及仓库管理、仓库内药品质量安全保障和进出库、在库储存与养护方面的条件。

国家对经营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预防性生物制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符合当地常住人口数量、地域、交通状况和实际需要的要求,符合方便群众购药的原则,并符合以下设置规定:

(一)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二)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必须配有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质量负责人应有一年以上(含一年)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验。

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以及农村乡镇以下地区设立药品零售企业的,应当按照《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15条的规定配备业务人员,有条件的应当配备执业药师。

企业营业时间,以上人员应当在岗。

(三)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无《药品管理法》第76条、第83条规定情形的;

(四)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以及卫生环境。在超市等其他商业企业内设立零售药店的,必须具有独立的区域;

(五)具有能够配备满足当地消费者所需药品的能力,并能保证24小时供应。药品零售企业应备有的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数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国家对经营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预防性生物制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内容组织制定,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第七条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范围的核定。

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范围:

品、、医疗用毒性药品;

生物制品;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原料药及其制剂、生化药品。

从事药品零售的,应先核定经营类别,确定申办人经营处方药或非处方药、乙类非处方药的资格,并在经营范围中予以明确,再核定具体经营范围。

医疗用毒性药品、品、、放射性药品和预防性生物制品的核定按照国家特殊药品管理和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程序

第八条开办药品批发企业按照以下程序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

(一)申办人向拟办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筹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拟办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学历证明原件、复印件及个人简历;

2.执业药师执业证书原件、复印件;

3.拟经营药品的范围;

4.拟设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及周边卫生环境等情况。

(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申办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1.申请事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发给《不予受理通知书》,并告知申办人向有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

2.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错误的,应当允许申办人当场更正;

3.申请材料不齐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发给申办人《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4.申请事项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办人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发给申办人《受理通知书》。《受理通知书》中注明的日期为受理日期。

(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依据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同意筹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办人。不同意筹建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办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四)申办人完成筹建后,向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药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拟办企业核准证明文件;

3.拟办企业组织机构情况;

4.营业场所、仓库平面布置图及房屋产权或使用权证明;

5.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及聘书;

6、拟办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及仓储设施、设备目录。

(五)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收到验收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依据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组织验收,作出是否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决定。符合条件的,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办人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办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九条开办药品零售企业按照以下程序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

(一)申办人向拟办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接设置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筹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拟办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的学历、执业资格或职称证明原件、复印件及个人简历及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聘书;

2.拟经营药品的范围;

3.拟设营业场所、仓储设施、设备情况。

(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申办人提出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1.申请事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发给《不予受理通知书》,并告知申办人向有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

2.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办人当场更正;

3.申请材料不齐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发给申办人《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4.申请事项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办人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发给申办人《受理通知书》。《受理通知书》中注明的日期为受理日期。

(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依据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同意筹建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办人。不同意筹建的,应当

说明理由,并告知申办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四)申办人完成筹建后,向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药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拟办企业核准证明文件;

3.营业场所、仓库平面布置图及房屋产权或使用权证明;

4.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及聘书;

5.拟办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及主要设施、设备目录。

(五)受理申请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在收到验收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据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组织验收,作出是否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决定。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办人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办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对申办人的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到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受理部门应当听取申办人、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依法应当听证的,按照法律规定举行听证。

第十一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应当将已经颁发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有关信息予以公开,公众有权进行查阅。

对公开信息后发现企业在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过程中,有提供虚假文件、数据或其他欺骗行为的,应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二条《药品经营许可证》是企业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法定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和出借。

第四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变更与换发

第十三条《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分为许可事项变更和登记事项变更。

许可事项变更是指经营方式、经营范围、注册地址、仓库地址(包括增减仓库)、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及质量负责人的变更。

登记事项变更是指上述事项以外的其他事项的变更。

第十四条药品经营企业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事项的,应当在原许可事项发生变更30日前,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登记。未经批准,不得变更许可事项。

原发证机关应当自收到企业变更申请和变更申请资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变更或不予变更的决定。

申请许可事项变更的,由原发证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变更手续。

药品经营企业依法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许可事项后,应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的有关变更手续。

企业分立、合并、改变经营方式、跨原管辖地迁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

第十五条企业法人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事项的,必须出具上级法人签署意见的变更申请书。

第十六条企业因违法经营已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或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尚未履行处罚的,发证机关应暂停受理其《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变更申请。

第十七条药品经营企业变更《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登记事项的,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变更后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登记。原发证机关应当自收到企业变更申请和变更申请资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为其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八条《药品经营许可证》登记事项变更后,应由原发证机关在《药品经营许可证》副本上记录变更的内容和时间,并按变更后的内容重新核发《药品经营许可证》正本,收回原《药品经营许可证》正本。变更后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不变。

第十九条《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药品的,持证企业应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原发证机关按本办法规定的申办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收回原证,换发新证。不符合条件的,可限期3个月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注销原《药品经营许可证》。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根据药品经营企业的申请,应当在《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其换证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换证。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应加强对《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的监督检查,持证企业应当按本办法规定接受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企业名称、经营地址、仓库地址、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分支机构等重要事项的执行和变动情况;

(二)企业经营设施设备及仓储条件变动情况;

(三)企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情况;

(四)发证机关需要审查的其它有关事项。

第二十二条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书面检查、现场检查或者书面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一)发证机关可以要求持证企业报送《药品经营许可证》相关材料,通过核查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职责;

(二)发证机关可以对持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必须进行现场检查:

1.上一年度新开办的企业;

2.上一年度检查中存在问题的企业;

3.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

4.发证机关认为需要进行现场检查的企业。

《药品经营许可证》换证工作当年,监督检查和换证审查工作可一并进行。

第二十三条《药品经营许可证》现场检查标准,由发证机关按照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验收实施标准、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检查标准及其现场检查项目制定,并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对监督检查中发现有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经营企业,由发证机关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对违反《药品管理法》第16条规定,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按《药品管理法》第79条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发证机关依法对药品经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有关监督检查记录。现场检查的结果,发证机关应当在《药品经营许可证》副本上记录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注销:

(一)《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换证的;

(二)药品经营企业终止经营药品或者关闭的;

(三)《药品经营许可证》被依法撤消、撤回、吊销、收回、缴销或者宣布无效的;

(四)不可抗力导致《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应当自注销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药品经营许可证》包括正本和副本。正本、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八条发证机关应建立《药品经营许可证》发证、换证、监督检查、变更等方面的工作档案,并在每季度上旬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发证、变更等情况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机构)。对因变更、换证、吊销、缴销等原因收回、作废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应建档保存5年。

第二十九条企业遗失《药品经营许可证》,应立即向发证机关报告,并在发证机关指定的媒体上登载遗失声明。发证机关在企业登载遗失声明之日起满1个月后,按原核准事项补发《药品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条企业终止经营药品或者关闭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缴销。

发证机关吊销或者注销、缴销《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及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正本应置于企业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药品经营许可证》应当载明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姓名、经营方式、经营范围、注册地址、仓库地址、《药品经营许可证》证号、流水号、发证机关、发证日期、有效期限等项目。

《药品经营许可证》正本、副本式样、编号方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制定。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做好取缔无证无照从事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等经营活动的工作,彻底整顿上述场所内的经营秩序和治安环境,形成打击黄、赌、毒工作的整体合力,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二、工作目标

1、形成“属地管理、综合治理、工商牵头、部门协同”的良好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日常监管、信息交流、执法保障、联合整治等长效机制;

2、本区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的无证无照经营总量明显下降;

3、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的首善之地(即各镇、街工业区党委、政府、办事处所在地周边300米范围)、购物放心街内上述行业无照经营得到彻底解决;

4、区主要商业路段内上述行业无照经营得到基本解决;

5、城中村以及其他区域内上述行业无照经营得到有效遏制。

同时严厉打击上述服务场所内、等违法活动,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使区平安建设实事项目得到进一步推进。

三、工作重点

1、重点行业:美容、美发、沐浴、足浴。

2、重点区域: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首善之地内、区购物放心街和主要商业路段以及上述行业无照经营集中的区域。

3、重点整治内容:无证无照经营美容、美发、足浴、沐浴的违法行为,以及在上述服务场所内的黄赌毒等影响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职责分工

建立由区工商分局牵头,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经委、区食药监分局、区劳动保障局、区房地局、区城管监察大队、区规划局、区整规办、区综治办等部门参加的取缔美容、美发、沐浴、足浴无证无照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相应成立上述部门参加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各有关部门应明确职责,将职能工作与此次整治工作有机结合,按照本实施方案,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认真抓好情况上报和工作指导,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务求取得实效。

1、区工商分局:作为牵头部门,负责整治方案的制定、检查行动的组织协调、整治情况的汇总分析和信息报送;会同卫生、公安等部门对无证无照从事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活动情况进行排摸,并依法查处取缔美容、美发、沐浴、足浴无证无照经营活动。

2、区卫生局:配合工商等部门对无证无照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活动进行排摸;配合工商、公安等部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活动;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开展监督检查。

3、区公安分局:负责查处无证无照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等服务场所内的、及从事介绍或者容留等违法行为;配合工商、卫生部门对无证无照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活动情况进行排摸;配合工商、卫生等部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活动;配合城管执法等部门拆除违法建筑。

4、区经委:对一些基本符合办证办照条件的无证无照经营者,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调研,有序疏导,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行业自律。

5、区食药监分局:依法查处美容、美发、沐浴、足浴无证无照经营中销售、提供不符合卫生标准、国家标准的食品、药品、化妆品的违法行为。

6、区劳动保障局:负责查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超越认定的经营范围从事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活动;查处出租、出借、转借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的非法经营活动;依法查处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者的违法用工行为。

7、区房地局、区规划局:按职责分工依法查处擅自改变房屋结构、房屋属性从事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活动的行为;按照职责分工对无证无照从事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的违法建筑配合区(镇)拆违部门拆违需要,进行认定查处。

8、区城管监察大队:按照职责分工依法查处为从事美容、美发、沐浴、足浴无证无照经营而实施的违法搭建行为。

9、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对辖区内的整治和疏导工作负总责,落实分管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对辖区内无照经营美容、美发、足浴沐浴行业进行综合整治,根据辖区情况,统一部署辖区各部门的联合执法行动,整合执法力量,形成打击合力,并针对辖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有效的疏导工作。

10、区整规办: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从事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活动中的职责分工;配合综治部门对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整治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验收。

11、区综治办:把专项整治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掌握实事项目推进情况,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验收。

五、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此次专项整治工作时间为*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分四个阶段实施:

1、组织部署和调查排摸阶段(3月1日至4月10日)

建立区整治机构,形成整治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工作部署。由区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组织开展调查摸底,掌握辖区内的上述行业无照无证经营的基本概况,建立无照经营台帐,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确定问题比较集中、群众反响较大的重点整治街区,以此为切入点,为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打好基础。

2、集中整治阶段(4月11日至9月30日)

区工商、公安、经委、卫生、劳动、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认真加强日常巡查和开展整治行动,取缔无照经营,严厉打击涉黄行为。在区综治办协调下,工商、公安、卫生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开展三到五次的集中整治行动(具体集中整治方案另行拟定),通过集中行动,基本完成重点区域的上述行业无照经营整治目标。在抓好面上整治工作的同时,追根溯源,抓一批大要案,从严惩处。经委出台相关的具体疏导措施,配合整治工作,形成疏堵结合的工作机制。

3、巩固规范阶段(10月1日至11月30日)

在集中整治阶段的基础上,由区综治办、区工商分局牵头会同各相关部门,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复查。同时,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属地责任制的要求,针对辖区内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改进和加强有关工作的措施,巩固整治成果,防止违法行为回潮。

4、总结完善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

各单位对前三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并加强日常管理机制,实现长效管理。区综治办牵头各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的整治行动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整治目标的完成。检查验收情况纳入区政府对镇、街道、莘庄工业平安建设工作的考核之中。

六、查处依据

1、无照经营行为。各级工商部门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或《*市取缔无照经营和非法交易市场暂行规定》,对无照经营行为以及为无证照经营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取缔。其他许可审批部门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二款、第十七条规定,对无许可证及超出核准登记范围从事有关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相关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十五、十六条规定处罚。

2、超范围经营。对未取得许可证,超越营业执照的许可范围从事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等经营活动的,拒不改正的,工商部门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六条的规定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妨害人身权利的行为。对无证无照美容、美发、沐浴、足浴经营者销售、使用伪劣商品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以及、或者从事介绍或者容留等侵犯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违法行为等,构成犯罪的,由各级公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刑法》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4、其它违法经营行为。对于违反《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城乡规划法》、《劳动合同法》、《标准化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等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经营行为,由相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七、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积极动员,切实将本项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本项整治行动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各单位分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明确责任部门并落实相关责任人员,确定一名联络员定期参加联席会议或联络员会议,并于每月13日和28日将本单位上两周工作情况通过电子邮件报送区工商分局,以便汇总整治工作的总体情况,掌握工作动态。

2、完善机制,加强协作

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各单位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完善日常巡查、联合整治等工作机制,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加强协作和配合,进行联合执法。在整治中,各单位在做好本单位工作的同时,要与其他相关单位互相配合,加强沟通和协作,充分发挥抄告制度优势,对检查中发现不属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及时抄告相关部门,形成整治合力,共同完成此次专项整治的工作任务。同时各单位在整治中要注重各类素材(包括整治前后各类影像资料)的收集和固定,强化履职痕迹,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合重点,强化措施

整治工作要围绕建设平安*、巩固国家卫生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等工作要求,结合城中村综合治理、拆除违法建筑等专项行动,在地方政府统一部属下,综合治理。要坚持重点整治和一般整治相结合,在一般整治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整治区域的整治力度,全面监控,采取反复查、查反复的检查方式。坚持常规整治和非常规整治相结合,根据违法从事美容、美发、足浴、沐浴等行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在进行常规检查的同时,采取非常规方式,加强对违法场所的踩点和线索分析,选择节假日、傍晚和深夜等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的时段,有的放矢,主动出击,对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4、注重实效,综合治理

针对美容、美发、足浴、沐浴行业无照经营违法成本低、易反复的情况,各单位在整治中要注重实效,疏堵结合,进行综合治理。要加强无照经营的源头治理,即控制场地和加强场地出租者的教育处理,有条件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要以调整经营业态为重要手段,切实减少上述行业中无照经营和从事行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整治后的巡查回访,巩固阶段性的整治效果,督促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情况互通机制。同时,尽可能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使其明确自身责任,切实履行各项管理职责。各单位要始终把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完善体系、标本兼治。

5、宣传教育,加强监督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加强基层单位的宣传力度,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开展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及时通报专项整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教育经营者,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及时受理相关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于接到的举报和投诉,要做到有报必查、查必有果,维护服务场所良好的经营秩序。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安全至上、防控兼备、综合治理”为方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经营责任体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遏制突发时间和重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商贸领域安全生产持续经营持续稳定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镇街经贸办要从持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把这次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为减少隐患、遏制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的重要举措,作为当前安全生产经营的主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市经贸局已成立了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叶葆华副局长任组长,专项行动办公室设在市场管理科。各街镇经贸办要相应成立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作好动员部署,研究和落实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

(二)全面检查和督导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经营单位

各镇街经贸办要密切关注流通领域重点行业经营情况,认真指导本辖区人群集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农贸失常商场、超市等商贸经营单位,完善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严格把好商品质量安全关,验收商品准入和检验检疫制度。并结合实际制定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密切关注节假日期间商场、超市的促销活动,采取有效措施防火、防挤、防人破坏,杜绝发生安全事故。

(三)加强对定点屠宰管理职责。

督促屠宰企业严格遵守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省政府颁布的《广东省生猪屠宰管理规定》、国家颁布的《生猪屠宰操作规定》和《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等标准进行屠宰加工和肉品品质检验。健全生猪定点屠宰厂管理、屠宰车间卫生、肉品卫生管理、肉品召回等制度,以及生猪进厂、生猪产品出厂、病死猪及肉品无害化处理等登记台帐制度。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生产经营。同时,要保证进场屠宰的生猪100%来源于供莞生猪定点基地,承担屠宰厂信息化管理和肉品可追溯体系所需相关信息的报送责任。

(四)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

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工制售病害肉、注水肉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防认为破坏生产和肉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维护肉品质量安全的肉品流通安全。对本地区重点整治区域进行经常性巡视检查。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城乡结合部的私宰户和加工制售病害肉、注水肉的黑窝点。对举报投诉的违法行为,及时组织力量核查处理,切实做到举报一起、查处一起。

(五)在全市建立肉品安全信息化监管联网系统

通过建立肉品流通跟踪监管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手段,将生猪进帐、检疫、定点屠宰以及肉品流通、消费、监管等关节连接起来,从而对生猪从供莞生猪定点基地进入定点屠宰场到肉品进入终端消费的整个流程实行全面、动态监管,保障我市所以农贸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企业销售和使用的肉品来源于定点屠宰场。

(六)开展全市整治农贸市场后续管理工作

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管理,维护农贸市场交易秩序,督促落实相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狠抓重点品种整治,确保重点品种严格达标。以生鲜肉品、畜禽、熟食品、豆制品、蔬菜等为重点品种,加强对农贸市场食品的监管力度,保障上市食品安全卫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严格把关。各镇街经贸办要高度重视与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肉品质量安全,督促商贸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商务部的具体要求开展商贸领域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精心组织和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强化监管手段,完善规章制度,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我市商贸领域不发生安全生产经营事故。

(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各镇街经贸办要按照专项行动方案要求,督促个生产经营单位彻底排查身产经营各环节的隐患和存在问题,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商贸经营单位,要规范促销方式;各镇街经贸办要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对供莞生猪定点基地生猪养殖、饲料使用以及检验检疫的动态管理,严格生猪和猪肉市场准入。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签定责任书,确保销售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重点检查个体猪肉经营户和农贸市场、社区超市和镇(街)之间结合部肉菜市场;严厉打击无证照经营猪肉行为,对非法临时摆卖窝点开展执法检查。

(三)加大力度,强化执法。各镇街经贸办要加强执法力量,落实执法队伍、经费和手段,密切联合执法,抓住重点单位、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反复多次的地毯式检查,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从重处罚,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公安部门处理,依法严惩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行为。

(四)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各镇街经贸办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各生产经营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经营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举报安全隐患。建立完善举报投诉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对接到的举报、投诉,要调查核实,依法查处。

(五)及时总结、沟通信息。各镇街经贸办要对每月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在百日安全经营行动期间,每月3日前报送至市经贸局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措施得当,成绩明显的企业及时给予表扬,对安全隐患多的企业给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发生突发事件和重大质量安全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处理,及时将情况报当地政府和市经贸局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四、督查和巡查制度

各镇街经贸办采取逐级督查的方式,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场所进行监督检查,要结合本地区安全生产经营工作实际情况建立巡查制度,对辖区内的商贸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市经贸巨从5月下旬开始,将不定期组成专项行动督察组对各镇街专项行动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实施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1日至5月31日)

2008年5月31日前,各镇街制定本地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方案,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健全组织,部署工作任务。

(二)自查阶段(6月1日至6月10日)

6月10日前,各镇街按工作方案、工作进度对辖区内的商贸领域进行安全自查。

(三)集中整改阶段(6月11日至7月20)

各镇街针对全面检查阶段发现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督促商贸领域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对整改结束仍不能达到要求的,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追究主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总结验收阶段(7月21日至8月8日)

日常经营管理办法篇10

一、切实加强对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

我区沿海农村历来有大量存放、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给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增加了压力。同时,一些地下非法经营、运输、储存烟花爆竹的活动有所抬头,极易造成烟花爆竹安全事故发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抓好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责任,迅速召集有关人员,研究部署本辖区、本系统的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区政府成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曾金清副区长任组长,区府办、公安、安监、工商、质监、交通、邮政、供销等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各乡镇也要成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二、进一步明确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职责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各自的烟花爆竹监管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指导各乡镇“烟花办”烟花爆竹日常安全监管工作,审查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安全条件,办理烟花爆竹安全经营许可手续,烟花爆竹经营许可由辖区派出所对网点的安全条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报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公室审批;“烟花办”负责烟花爆竹零售许可证的发放工作;组织查处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等违法活动。

公安部门负责烟花爆竹公共安全管理,许可烟花爆竹运输和焰火晚会燃放,组织销毁、处置废旧和没收的非法烟花爆竹,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邮寄、携带烟花爆竹的治安、刑事案件。

安监部门负责做好烟花爆竹申请经营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负责对“烟花办”提供的已审批符合条件的烟花爆竹零售网点的制证工作;对取得许可的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组织烟花爆竹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交通部门负责烟花爆竹承运单位、运输工具及驾驶员、押运员的资质、资格认定及其监督管理。

工商部门依据有关部门的批准、许可文件,核发烟花爆竹经营、储存、运输单位营业执照,并监督管理烟花爆竹市场经营活动。

质监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质量监督和进出口检验。

邮政部门负责邮寄烟花爆竹的监督检查。

供销合作社负责本系统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安全管理。

各乡镇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公室要加强对本辖区内的烟花爆竹安全日常监管,指定人员负责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检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协助上级机关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三、严格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经营许可

区、乡镇烟花办要按照“统一规划,确保安全,只减不增,总量控制”的原则,全区规划数为160家(其中常年证为30%,临时证为70%),认真做好烟花爆竹经营网点的审查、培训、审批、颁证等各项工作。要严格审查经营网点的安全条件,把好烟花爆竹市场准入关。具体准入条件为:

1、各零售场所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50米。

2、零售场所营业面积不得小于10平方米,并且是砖混结构。设置专柜的需配套10平方米以上的专用仓库。每个零售点(含专用仓库)的数量严格控制在30件之内。

3、不得在以下地点280米直线距离内设立零售场所:文物保护单位;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以及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输变电设施安全保护区内;医院、幼儿园、学校、敬老院;山林等重点防火区;商场、超市、影剧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木屋毗邻区、禁炮点。

4、根据市公安局《关于调整对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进行审核的通知》的要求,进入我市销售、燃放市场的烟花爆竹产品限定以下规格和品种:一是D级产品:各种规格的D级喷花类、线香类、旋转类和造型玩具类产品。二是C级产品:(一)各种规格的C级喷花类、线香类、吐珠类产品。(二)长度≤50毫米、内径≤5毫米且单个装药量≤0.2克的C级鞭炮。(三)长度≤60毫米、内径≤8毫米且装药量≤0.3克的C级单个爆竹[带升空效果的多响(含双响)爆竹除外]。根据福建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公室文件《关于烟花爆竹仓库储存产品级别等问题的批复》文件要求,C级烟花爆竹储存仓库不能贮存a、B级烟花爆竹成品(喷花类除外),只能贮存C、D级烟花爆竹成品(其中组合烟花类成品单筒药量须在25克以下)和喷花类(含B级)成品。除以上规格的烟花爆竹外,批发企业、零售网点不得调入其他烟花爆竹品种。

5、根据市公安局关于《市公安机关办理民爆物品、烟花爆竹和剧毒化学品审核审批工作规范》的要求,市内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必须配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危险物品专门配送车辆,负责对烟花爆竹零售网点的配送业务。在本县(区)或本市辖区内(指四个区),用专门配送车辆运输烟花爆竹不超过20件的,可不办理《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凭加盖批发企业印章的“配送单”随车运输即可;超过20件或跨县辖区运输烟花爆竹的,应办理《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

6、原网点因违法经营被打击处理过的,一律不予申请。

四、加强烟花爆竹日常安全监管

区、乡镇烟花办要按照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加强对烟花爆竹经营网点的日常监督检查,督促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加强自身安全管理。要严格禁止经营网点销售非法来源烟花爆竹、超量存放烟花爆竹以及与其它易燃易爆品混营等违法和不安全行为。对拒不整改或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区、乡镇烟花办要责令停止经营,并暂扣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条件的,要吊销其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

五、加大烟花爆竹非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区、乡镇烟花办要集中力量深入开展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组织公安、安监、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无工商营业执照、无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经营烟花爆竹以及地下非法生产、运输以及储存烟花爆竹等非法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公安部门要立案侦查,从严从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