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经营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1:50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和处置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第三条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按照经营方式,分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综合经营许可证和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

领取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可以从事各类别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领取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只能从事机动车维修活动中产生的废矿物油和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镉镍电池的危险废物收集经营活动。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审批颁发与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条件

第五条申请领取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综合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3名以上环境工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并有3年以上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经历的技术人员;

(二)有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有关危险货物运输安全要求的运输工具;

(三)有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包装工具,中转和临时存放设施、设备以及经验收合格的贮存设施、设备;

(四)有符合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处置设施、设备和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其中,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医疗废物处置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五)有与所经营的危险废物类别相适应的处置技术和工艺;

(六)有保证危险废物经营安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七)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的,应当依法取得填埋场所的土地使用权。

第六条申请领取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防雨、防渗的运输工具;

(二)有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包装工具,中转和临时存放设施、设备;

(三)有保证危险废物经营安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第三章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程序

第七条国家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实行分级审批颁发。

下列单位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一)年焚烧1万吨以上危险废物的;

(二)处置含多氯联苯、汞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威胁极大的危险废物的;

(三)利用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综合性集中处置设施处置危险废物的。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由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规定之外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第八条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在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前向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并附具本办法第五条或者第六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发证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对申请单位的经营设施进行现场核查。符合条件的,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予以公告;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发证机关在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征求卫生、城乡规划等有关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申请单位凭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向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第十条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

(二)危险废物经营方式;

(三)危险废物类别;

(四)年经营规模;

(五)有效期限;

(六)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的内容,还应当包括贮存、处置设施的地址。

第十一条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变更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和住所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重新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一)改变危险废物经营方式的;

(二)增加危险废物类别的;

(三)新建或者改建、扩建原有危险废物经营设施的;

(四)经营危险废物超过原批准年经营规模20%以上的。

第十三条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继续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应当于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个工作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换证申请。原发证机关应当自受理换证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换证;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终止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应当对经营设施、场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并对未处置的危险废物作出妥善处理。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在采取前款规定措施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提出注销申请,由原发证机关进行现场核查合格后注销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第十五条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

禁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进口或者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电子类危险废物。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

禁止伪造、变造、转让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颁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通过书面核查和实地检查等方式,加强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公众有权查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记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有不符合原发证条件的情形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要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定期报告危险废物经营活动情况。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如实记载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的类别、来源、去向和有无事故等事项。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将危险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保存10年以上,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的经营情况记录簿应当永久保存。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将危险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移交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存档管理。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审批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情况。

第二十条领取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应当与处置单位签订接收合同,并将收集的废矿物油和废镉镍电池在90个工作日内提供或者委托给处置单位进行处置。

第二十一条危险废物的经营设施在废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前,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

填埋危险废物的经营设施服役期届满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土地采取封闭措施,并在划定的封闭区域设置永久性标记。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超过10万元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污染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四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收缴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被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经整改仍不符合原发证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暂扣或者吊销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规定作出吊销或者收缴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同时,应当通知工商管理部门,由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被依法吊销或者收缴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5年内不得再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单位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

(二)发现未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2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以及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态、半固态和液态废物。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于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其所属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全市各级发改委、经委、卫生、药监、公安、行政执法、安监、交通、工商行政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和管辖范围内依法对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活动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接受检查,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六条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危险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危险废物的措施,促进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发展。

第七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需要配套建设的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的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验收同时进行。

第八条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有关规定到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年度处置计划,提前三十天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当所产生或处置的危险废物种类、数量及去向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向原申报登记、备案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备案手续。

第九条全市依据建设规划组织建设规范化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运营。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日常运营必须达到国家有关标准,防止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对不能焚烧处理的无机危险废物,焚烧后的飞灰、残渣等,以及达到填埋标准的危险废物应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进行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场。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接受委托为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处理处置危险废物中,可实行有偿服务。本市范围内处置费用的标准,由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法律、法规对处置费用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本市范围内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技术规范处置危险废物,无能力自行处置的,应当委托相关有资质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并支付处置费用;不按规定处置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承担。

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危险废物特性选择安全的包装材料进行分类包装。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十二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启动应急预案,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村)民,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在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或者有证据证明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可能发生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赶赴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三条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置原则。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监督;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权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并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

禁止销售或者回收利用医疗废物。

第十四条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电池应当收集。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其他废电池。

对应当收集的废电池经营商与电池制造商、进口商必须建立合理的回收渠道,并在销售处设立废电池的分类回收设施予以回收,同时按照有关标准设立明显的标识。回收后的批量废电池应当分类送交电池制造商、进口商或具有相应资质的工厂处置。

第十五条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危险废物产生者自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和场所,应当经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越经营许可证核定的范围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活动。

第十六条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申领,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凡从事危险废物转移活动的单位应当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转移危险废物的名称、种类、特性、形态、包装方式、数量、转移时间、主要危险废物成分等基本情况;

(二)运输单位具有运输危险货物资格的证明材料;

(三)接受单位具有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资格及同意接受的证明材料;

(四)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置方案;

(五)次年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

(六)单位营业执照。

在本市县区范围内转移危险废物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省内跨设区的市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移出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

跨省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转移年度计划执行。转移的危险废物数量超过年度计划,或者转移的危险废物种类、接受单位与批准的年度计划不一致的,应当另行提出转移申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危险废物依法跨区域转移、利用和处置。

第十八条危险废物转移的申请被批准后,申请单位应当按规定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填报《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运输危险废物的,还应当遵守公安、交通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违反本实施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规定应受处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依法查处。

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3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从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强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以下简称“持证单位”)监督管理,切实执行《**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完善企业软硬件技术力量和配备

(一)完善技术人员配备。

持证单位应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配备有经验、专业对口、符合标准的专职技术人员,确保在**年换证时符合有关要求。持证单位还应按规定参加本市环保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并制定从业人员内部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提高环保法规标准知晓率和岗位操作人员的熟练度。

(二)加快实验室和自我监测能力建设。

持证单位应按照《**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及有关实施计划的要求,加快完善实验室建设,**年1月1日前配备完善的危险废物分析及废水、废气等常规指标监测和分析的仪器设备,分析能力应与从事的危险废物类别、规模等条件相符合。持证单位应对接收的危险废物进行抽样分析,并按《**市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定期对废水、废气排放组织开展环境监测,以控制处置效果。

自**年1月1日起,持证单位有焚烧炉或者其他各类炉窑和废水直排环境的,应在年内组织两次相关指标的环境监测(其中二恶英指标一年监测一次),其他持证单位应确保一年一次。持证单位应在获得监测报告后一个月内向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和所在地区县环保局报送监测结果。

(三)不断提高企业自动化控制程度和自动监测监控能力。

持证单位应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程度,并根据污染物控制需要配备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的主要内容可按照处置设施的设置情况确定,一般包括进料和传送系统控制、主体处置设施控制、废水和烟气净化系统控制等。在线监测应涵盖确保主体设备和工艺系统安全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态、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监测等有关参数。**年换证时,所有焚烧处置设施应安装相应的在线监测系统。此外,对贮存库房、物料传输过程以及主体处置设施等重要环节,还应逐步设置现场工业电视监视系统,加强现场监控。

(四)提升危险废物运输环保标准和安全运输要求。

持证单位应使用符合危险货物运输安全要求的运输工具进行危险废物运输。委托运输的,应做好和运输单位的衔接和管理工作,所用车辆应符合申请许可证时备案的内容,发生变更时应及时向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变更备案。

二、加强各项危险废物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

(一)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持证单位应按照联单填写的内容核实验收所收运的危险废物,发现危险废物的名称、数量、特性、形态、包装方式与联单填写内容不符的,应当及时与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做好沟通,并向环保部门报告;接收危险废物后,应按规定向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报送转移联单;同时,协助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实施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二)经营活动的季度报告制度。

持证单位应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继续做好企业经营活动的季度报告工作,核实相关数据,确保与实际经营活动相一致。持证单位应在每季度第一月的10日前向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报送上一季度的经营活动报告,季度报告样式见附件。

(三)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度。

持证单位应按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的要求继续做好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备案工作。持证单位经营范围、处理处置设施和能力、污染防治设施等有重大变化的,应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并向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变更备案。持证单位应按照应急预案落实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定期进行演练和从业人员培训,发生环境事故应及时按程序上报,并采取相关防护措施。

(四)危险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制度。

持证单位应如实记载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的类别、来源、去向,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有无事故等事项,如实反映厂内接收、贮存、处置等各环节物流的实际情况,并按规定做好上述档案的保存工作。

(五)行政许可内容变更申请制度。

持证单位应严格按照许可内容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有重大变更的应按规定变更或者重新申领许可证。涉及工艺改变、生产设施增加、厂区布局调整等的,还需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到市环保局申请办理建设项目改扩建环保手续。在未经批准前,持证单位不得擅自增加生产设施,不得超经营许可证范围收集、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改变核定的危险废物处置方式。

三、其他污染物处理的规定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4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防止危险废物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市环境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转移、贮存、利用、处理、处置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实行管理与控制的危险废物种类,根据本市危险废物管理名录确定。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定义)

危险废物是指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鉴别认定的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传染性之一性质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能造成危害的固态、半固态和液态废物。

第四条(防治原则)危险废物实行预防为主、集中控制,全过程管理和污染者承担治理的防治原则,促进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第五条(主管部门和协同部门)

**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市环保局)对全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区、县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辖区内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关、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交通、港务(航)监督等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职权范围对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规划、土地、工业、卫生、环卫、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设施建设资金应当通过国家资助、引进外资和企业、事业单位集资及社会集资等形式筹措。

处理处置单位接受委托为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处理处置危险废物时,可以实行有偿服务。

第七条(危险废物产生者的责任)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危险废物产生者),负有防止和治理危险废物污染的责任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八条(危险废物管理目录的制定与)

本市危险废物管理名录,由市环保局依据国家危险废物管理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

第九条(建设项目管理)

产生或可能产生危险废物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建设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规定,执行环境影响报告评价制度和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贮存、利用、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专项建设项目,在申请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程序按照本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有关管理规定办理。

第十条(申报)

危险废物产生者应当向所在地的区、县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成份特征、排放方式,并提供污染防治设施和废物主要去向等资料,同时抄报市环保局备案。

危险废物产生的种类、数量、成份特征、排放方式和主要去向等有重大变更时,应当在变更的3个月前进行重新申报;难以确定的,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覆行补报手续。

第十一条(经营许可)

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理、处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市环保局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文件和资料,并经审核批准、取得许可证。

危险废物产生者自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和场所,应当经所在地的区、县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报市环保局备案。

第十二条(转移报告)危险废物转移实行危险废物运输货单制。

危险废物产生者在转移危险废物时,应当填写《危险废物转移报告单》,由运输者将《危险废物转移报告单》随同危险废物运交接受者,并由接受者与转运输者验收签章。

危险废物产生者、接受者在运出和收到危险废物后,应在一周内将《危险废物转移报告单》报送市环保局备案。

《危险废物转移报告单》由市环保局统一编制。

第十三条(禁止进口和控制输进)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境外进口危险废物。

严格控制从本市以外地区输进危险废物,确需从本市以外地区输进危险废物作为原料、能源再利用的单位,应当在双方签订供货合同的30日前向单位所在区、县环境保护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区、县环境保护部门初审同意后,报市环保局审核批准。

第十四条(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生产同步运行,不得擅自拆除、停用或闲置;确有必要拆除、停用或者闲置的,必须在实施拆除、停用或者闲置行为30日前报所在地的区、县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报市环保局备案。所在地区、县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自接到书面申请之日起30日内给予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同意。

第十五条(限期治理)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因危险废物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实行限期治理,并对被限期治理单位的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第十六条(现场检查与监测)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有权对所管辖范围内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理、处置等活动进行现场检查,索取资料,采集样品。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和样品。检查部门和人员有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的义务。

对危险废物运输活动的检查,按照危险货物和化学危险品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由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执行。

第十七条(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

对危险废物在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理和处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制定相应的救援措施。

危险废物在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理和处置过程中发生污染事故或其他突发性污染事件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防止或者减轻污染危害的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情况,并向事故发生地的区、县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三章污染防治

第十八条(综合防治)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当根据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要求,制定污染防治计划,有计划地削减危险废物的排放。

危险废物产生者应当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对所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当采取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措施,并建立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处理与处置)

危险废物产生者应当将危险废物转移到取得许可证的单位或者志气场所,进行统一贮存、利用、处理和处置。

本市暂不具备统一贮存、利用、处理和处置条件的,危险废物产生者必须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指导要求和有关技术要求予以妥善保存。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危险废物产生者自行保存危险废物的情况进行监督。

需要转移到本市以外地区的危险废物,危险废物产生者必须向其所在地的区、县环境保护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接受者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同意的证明文件及其他有关资料;区、县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2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初审同意的,应当报市环保局批准,市环保局应当在15日内给予书面答复。

第二十条(识别标志)贮存、利用、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和场所,必须按市环保局的规定设置统一的识别标志。

危险废物运输识别标志的申领和放置,按照危险货物和化学危险品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倾倒、抛弃和排放的禁止)

禁止将按规定应当统一贮存、利用、处理和处置的危险废物向未经许可的任何区域内倾倒、堆放、填埋或者排放危险废物。

禁止向自然保护区、水体、农田、下水道倾倒、排放危险废物。

向海洋倾倒危险废物,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海洋倾废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安全包装)

在危险废物收集、运输之前,危险废物产生者应当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形态,选择安全的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并向承运者和接受者提供安全防护要求的说明。

收集、运输、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危险废物特性分类包装。

第二十三条(运输污染的防止)

运输危险废物时,托运者、承运者和装卸者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危险货物和化学危险品运输的管理规定执行。

在运输过程中应有防泄漏、散逸、破损的措施。

禁止使用载客的交通工具装运危险废物或者客货混装。承运者必须按《危险废物转移报告单》的要求,将危险废物运到指定的地点。

第二十四条(贮存污染的防止)

永久性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止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环境的有效措施。

在本单位以外区域临时存放危险废物的,必须有防渗漏、防扬散、防雨淋、防流失的措施,并报经所在地的区、县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第二十五条(处理与处置作业污染的防止)

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作业,必须有防止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措施和设施,其作业方法必须符合有关技术规程。

第二十六条(受污染设备、器具等改变用途时的处理)

受到危险废物污染的设备、器具、包装物品和其他装置转作他用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

第二十七条(设施和场所的管理)

危险废物污染处理、处置设施必须严格管理和定期维护,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停止使用或者关闭危险废物贮存、处理与处置的设施和场所的,必须按照有关技术规范采以防止污染的措施。设施停止使用或者关闭后发生污染的,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承担责任。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毁损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场所和设施。

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场地一般禁止开发利用,确需开发利用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市环保局批准。

规划、环保等涉及城市管理的部门应当建立填埋危险废物场所的永久性档案。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八条(一般违章行为的处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可给予警告或者处以1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罚款:

(一)不按规定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危险废物或者有重大变更不按规定时限进行重新申报、补报的;

(二)不按规定填报危险废物转移报告单的;

(三)收集、贮存、利用、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或者场所设置识别标志的;

(四)收集、运输危险废物时,不按规定进行安全包装的。

第二十九条(严重违章行为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其排除危害,并可以根据危害的程度,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

(一)擅自倾倒、丢弃、堆放、贮存、填埋危险废物的;(二)将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及其他废物内的;

(三)将危险废物委托给不持有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贮存、利用、处理或者处置的;

(四)未经批准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输进危险废物的;

(五)未经批准向本市以外地区转移危险废物的;

(六)擅自拆除、停用或者闲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

违反本规定,擅自开发利用危险废物处置场所土地或者侵占、毁损危险废物贮存、处置设施、场所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从境外进口危险废物的,由海关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非经经营的处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办理许可申请或者未取得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理和处置经营活动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理和处置经济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非法建设项目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或者可能产生危险废物的工程项目的,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污染事故的追究)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30%处以罚款,但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章运输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装卸、承运危险废物的,由公安、交通、港务(航)监督等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行政处罚的协调)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追究行政法律责任,如涉及2个以上行政管理部门处罚权限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相互协调,由其中负主要管理职能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公务人员违纪违法的处分)

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行本办法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复议和诉讼)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5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指示精神,深刻汲取“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教训,严格落实省、市、区关于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部署要求,在全街道深入开展危废固废处置专项整治行动。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上来,深刻汲取“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教训,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及“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明确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各方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标本兼治,全面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建立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到2020年底,全街道危废固废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达到90%,危废固废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努力实现危废固废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监管。

二、整治范围

本方案重点排查整治包含以下产生、贮存、运输和利用处置危废固废的单位:

(一)产废量较大的企业。

(二)街道危废固废使用、贮存、运输、经营单位。

(三)街道所有危废固废经营单位和自行建设危废固废利用处置设施的单位。

(四)街道报废汽车拆解单位;

加油站;汽车维修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具有实验室的教育、科研、检测机构,非法入境且无法退运危险废物堆存场所。

三、整治内容

(一)排查源头风险

1.排查整治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是否履行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用地、安全生产、消防、环境保护、建设等相关手续,切实从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

2.全面开展危废固废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重点整治工业园区、产危废量大的企业、汽车4s店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废固废的贮存、运输、处置安全。

3.核实产生单位的危废固废实际产生种类、数量与环评文件的相符性,是否履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程序,环评文件是否存在错评、漏评、错误定性为副产品逃避监管等情况,是否如实申报,是否交有资质单位处置。

4.核实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的,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及库存的危险化学品,不得丢弃危险化学品。

5.核实加油站在日常经营、地下储罐改造、废气治理等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种类、数量、贮存、包装、标识、转移和去向等情况,排查汽车维修、零部件更换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废催化剂、废铅酸蓄电池等危险废物数量、贮存、包装、标识、转移和去向等情况,督促规范安全处置。

6.核实医疗、教育、科研、检测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实验室废物及其他危废固废产生、收集、贮存、包装、标识、转移、去向等情况,督促规范安全处置。

(二)严格贮存管理

1.按照危废固废贮存标准和识别标识设置等相关要求,设置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装置,规范危废固废信息公开栏、贮存设施警示标志牌,在出入口、设施内部、危险废物运输车辆通道等关键位置设置视频监控并与企业中控室联网。

2.根据危废固废种类和危险特性分区分类贮存,建立规范的贮存台账。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贮存设施累积贮存量不得超过年许可经营能力的六分之一,贮存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

(三)强化转运监管

1.转移危废固废的,应核实运输单位、车辆和人员资质信息,告知需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如实填报危废固废转移联单。

2.运输危废固废的,应核实是否遵守国家相关危险货物道路、铁路、水路运输的规定。

3.对危废固废运输车辆开展常态化检查,设立综合检查站,并开展不定期随机抽查,严控危废固废非法转运。

(四)规范利用处置

1.将危废固废集中处置设施纳入本地重大环保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危废固废集中处置设施,建成满足本行政区域实际处置需求的危废固废集中焚烧、填埋设施和突出类别危废固废利用处置能力,消除处置能力瓶颈。

2. 危废固废应委托有资质单位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及环境保护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等要求做好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五)加强废弃危险化学品管理

1.完善危险化学品废弃备案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应当向相关部门申报备案。

(六)严格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1.严格环评和安评等中介机构监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聘请权威机构及专家对中介机构评价成果进行抽查评估,对发现中介机构评价存在重大问题的,由政府对权威机构及专家给予奖励;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有不良记录的安全、环保评价机构,依法吊销资质证书,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并在媒体曝光,并纳入诚信评价体系。

四、时间安排

(一)学习动员阶段(2019年12月)

各社区(村、居)和相关部门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检查重点内容,确定检查范围,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广泛宣传发动。

(二)排查整治阶段(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底)

各社区(村、居)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全面排查工作,督促各企业开展自查,制定整治计划,明确整治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相关整治计划和问题清单于2020年1月底前报各社区(村、居)。督促相关企业落实主体责任,2月至9月按照整治计划确定的时限和要求开展整治工作。

(三)督查落实“回头看”阶段(2020年10月至12月)

各社区(村、居)和相关部门应组织开展督查,督促完成整改工作,特别是对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的整改实施跟踪督办、闭环管理,推动问题隐患整改落实。对整改不力、进度迟缓的或无法完成整改的,应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街道办事处,提出处理建议,并于2020年11月底前将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报送街道安环办。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社区(村、居)和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当前危废固废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全周期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二)强化问题整改。

各社区(村、居)和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专项整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边整边改、整改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产废和经营单位依法主动向社会公开危废固废产生、利用处置等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对发现存在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用地、安全生产、消防、环境保护、建设等方面相关问题的,要督促企业制定整改措施,限期落实整改要求,对限期无法整改的,依法提请政府予以关闭。

(三)强化问责问效。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建立健全专项整治工作责任制。对本次整治行动中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依法从严从速查处,顶格处罚。对未按要求开展专项整治和危废固废管控工作不落实、仍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企业,纳入诚信体系管理“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保障环境安全。

附件:XX街道危废固废处置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XX街道危废固废处置专项整治行动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XX

副组长:XX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6

一、强化责任,建立工作机制

一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持续推动企业落实处置危险废物的主体责任,确保环境安全。

二是强化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督促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落实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处置能力保障等工作的组织领导、方案编制、责任落实、能力建设、工作成效等事项。

三是建立分级负责工作机制。市级层面,市生态环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检查辖区内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情况。县(市、区)层面,市生态环境局各分局自行组织辖内专项工作,抽查产废单位和经营单位,对产废单位和经营单位进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年度考核工作。

二、突出重点,开展督查考核

一是按照工作要求,针对重点产废单位和其他产废单位,重点关注经营单位、重点产废单位、重点督办单位等开展年度规范化考核工作,同时核实其他产废单位的危险废物管理情况。

二是结合“双随机”抽查、各类专项督查或行动等工作,开展辖区内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年度工作,将其融入日常环境监管工作中。有条件的,可以采取购买第三方社会服务或者专家审核等方式,为危险废物规范化日常管理及年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督查考核以全年分散督查和集中考核方式开展,分散督查即结合其他执法督查工作,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进行规范化管理工作检查,提高督查效能。集中考核实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考核各地全年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三、加强执法,强化结果应用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十报告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创建部级生态文明区为依托,强化源头管理,严格监管措施,使辖区内机动车清洗、维修行业产排的各类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切实改善全区环境质量建设美丽打好基础。

二、检查范围

对全区范围内从事机动车清洗、维修经营活动的企业(名录见附件),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通过专项整治对未按规定进行污染控制的单位要求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进行处理。

三、组织领导

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境监察大队,主要负责工作方案的制订,督办工作方案中的各类事项,协调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时掌握工作进度和完成情况,定期向领导汇报实施进展情况,保证方案的有效顺利执行。

四、责任分工

环境监察大队负责牵头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拟定工作方案、撰写总结、开展现场检查、下达文书、组织整改验收等;组织召开工作联系会,协调解决实施方案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定期向领导汇报实施进展情况等。

环境监测站负责为专项检查工作及时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环境管理办负责将机动车清洗、维修项目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

污染控制办负责机动车清洗、维修企业新改扩建项目、限期治理项目和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处置情况的验收。

综合办负责做好相关宣传教育及后勤保障工作。

五、整治目标

1.检查辖区机动车清洗、维修项目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排放的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在开工建设前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对违法行为及时予以纠正,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

2.在项目完工、竣工验收前,检查噪声、大气、水、固废污染防治等方面,是否分别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进行施工建设。对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即投入使用的或试运行的,以及未完成整改任务或处罚未履行的,一律不予通过竣工验收,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同时施工”。

3.对进入运营期的项目,分类别、分重点检查其污染防治设施是否100%投入使用、是否正常运转,对存在违规、违法行为或被举报投诉的及时依法处理,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同时投产使用”。未办理环评手续的责令限期补办环评手续,

4.对机动车维修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废机油Hw08)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建立并落实危险废物管理计划。设置符合标准、防雨防渗的危险废物暂存设施,危险废物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与经营单位签订处置协议,机动车维修单位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按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6月3日——6月30日)

通过工商部门调取机动车修理、清洗行业名录,结合2014年排污申报登记信息,确定整治名录。

(二)开展机动车清洗、维修项目专项检查(7月1日——10月30日)

1、7月1日-7月30日,开展第一次专项检查,检查环评制度落实、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危险废物管理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单位下达整改通知。

2、8月1日-8月30日,开展第二次专项检查,主要对前一阶段检查情况进行复查,对整改不力的立案处罚。

3、9月1日-9月30日,开展第三次专项检查,检查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危险废物管理情况。

4、10月10日-10月30日,开展第四次专项检查,检查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危险废物管理情况。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8

全国人大常委会《行政许可法》。作为第一部专门规范行政许可制度与程序的法律,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规范、便民和权利保障。《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需要设定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相对集中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受理行政许可实行"一站式"审批或"政府超市"的方式;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审批的期限;申请人依法获得的行政许可,其适用范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禁止地方或行业"画地为牢"。此外,《行政许可法》的一大亮点是规范了行政许可收费,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行政机关实施和监督检查行政许可事项,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即取消了所谓的"工本费"。今后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明确了收费的才能收费,其他的都不可以规定收费,确保了行政权力与利益的脱钩,防止为部门甚至是个人攫取利益。

民政部《民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办法》。该《办法》是把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一系列重大制度具体化,建立健全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决定各个过程、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规程,是确保行政许可法确定的有关制度得到切实施行的一项制度创新。这个部门规章主要规定了民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4项制度。这4项制度包括关于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制度;关于实施行政许可的具体工作程序和有关制度;关于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制度;关于实施行政许可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办法》明确规定,民政部门由服务窗口负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没有服务窗口的,具体办理某项行政许可的有关业务机构应当设立专门岗位,负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

国家工商总局《企业登记程序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4个规章。

《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统一了登记程序,该《规定》提出:申请企业登记,申请人或者其委托的人可以采取直接到企业登记场所或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申请。需要对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以及实行互联审批和需要报上级机关审批的情形外,只要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就当场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方便了名称核准,着重对企业名称核准程序和应提交的文件进行了简化。该《办法》明确指出,直接到工商机关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的,工商机关应当场对申请预先核准的企业名称作出核准或者驳回的决定。提高了企业名称核准工作效率。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规定,公司申请增加注册资本,除了《公司法》规定的五种出资方式以外,又增加了以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三种。同时规定,股东或者发起人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出资,设立登记后6个月未能办理财产权转移过户手续的,经股东会同意,股东或者发起人可以新的出资方式出资。

与1995年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暂行规定》相比较,《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明确了必须审批的和企业自由申请的经营范围,减少了让企业摸不清的审批事项。该《规定》明确许可经营项目的登记注册是以审批机关的批准为前提,审批手续不完备的企业从事有关许可经营项目的经营,将构成违法经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该法为管理部门在调控煤炭出口时提供了相关的依据。这是我国就煤炭出口的配额管理出台的第一个法规。《办法》中明确规定,发改委将会同商务部确定全国煤炭出口配额总量及分配工作;在确定煤炭出口配额总量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如果遇到国际市场、国内资源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出口企业配额使用进度明显不均衡等其他需要调整配额的情况时,有关部门可以对已分配的配额进行调整。这意味着煤炭出口必须首先保证国内经济发展和资源状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004修订)》。与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相比,修订后的外贸法在内容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修改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原外贸法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不相符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对我国享受世贸组织成员权利的实施机制和程序作了规定;根据外贸法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情况和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要求对原外贸法作出修改。具体包括:个人可以从事外贸经营活动;准许货物与技术的自由进出口;保护与外贸有关的知识产权;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内产业的利益,对外贸易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的相关内容。调查的内容有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际服务货易对国内产业及其竞争力的影响;有关国家或者地区的贸易壁垒等事项。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得出调查报告或者作出处理裁定,并公告。

商务部《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办法》。为了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实施,《办法》指出,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向商务部或商务部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商务部委托符合条件的地方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负责办理本地区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手续;受委托的备案登记机关不得自行委托其他机构进行备案登记。《办法》明确规定,备案登记机关在办理备案登记或变更备案登记时,不得变相收取费用。《办法》实施前,已经依法取得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资格、且仅在原核准经营范围内从事进出口经营活动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不再需要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对外贸易经营者如超出原核准经营范围从事进出口经营活动,仍需按照本办法办理备案登记。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条例》统一了各地道路运输的准入条件、管理制度,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规范了机动车维修经营和驾驶员培训等与道路运输相关的业务。针对道路运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条例》杜绝疲劳驾驶,要求驾驶人员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个小时;要求道路运输车辆不得超载运输旅客和货物,对于超载行为的处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采取措施安排旅客改乘或者强制卸货。这意味着过去一些执法单位罚款放行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为了防止运营中发生甩客、甩货等侵害旅客、货主合法权益的行为,《条例》指出,客运经营者应当为旅客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保持车辆清洁、卫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侵害旅客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从事包车客运的,应当按照约定的起始地、目的地和线路运输;客运经营者不得强迫旅客乘车,不得甩客、敲诈旅客,不得擅自更换运输车辆;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险;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者应当合理安排客运班次,为旅客和货主提供安全、便捷服务。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与1995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相比,该办法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活动及管理作了更加具体的规范。《办法》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名称应当反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性质、层次和类型,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字样。中外合作办学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在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中载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照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的承诺,开设相应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审批机关应当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对实施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办学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骗取钱财的;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的;管理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将被处以最高3万元的罚款。

司法部《开奖公证细则(试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开奖公证制定如此细致的规则。尽管其中大部分规定和目前公证处的做法是一致的,但以司法部规章的方式将这些程序确定下来,使开奖公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该说对规范开奖公证程序,发挥公证监督职能,维护有奖活动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意义重大。《细则》充分考虑到开奖公证的特点,对中奖公证的全过程,包括事先审查、开奖时器具的检查、开奖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等,都有了统一、具体的程序要求。《细则》的突出特点是设置了开奖公证程序,明确规定了开奖公证是公证人员对开奖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实质性监督和公证证明的公证行为。细则还对公证人员重点审查的内容和拒绝公证的情形做出了具体规定,并且规定了相应的违规惩戒措施。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与1999年的《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指引》相比,该《办法》有了较大变化。其一,删除了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发行协调人、基金发起人、上市推荐人等基金信息披露义务人对披露信息负连带责任的规定;其二,《办法》强调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披露基金信息,以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其三,《办法》扩大了基金信息披露文件的范围,首次将基金合同和托管协议作为基金信息披露文件;要求披露基金募集情况以及基金的申购赎回价格作为基金信息披露内容;其四,在招募说明书的披露方面,《办法》要求以定期更新的招募说明书取代公开说明书;其五,在基金资产净值披露方面,《办法》明确了开放式基金净值披露的起始时间、披露频率和披露方式等内容;其六,在定期报告的披露上,为方便投资者阅读基金定期报告,获取基金信息,《办法》还增加了基金定期报告的披露形式、拓宽了披露渠道,将基金管理人的互联网网站作为基金年报和半年报正文等文件的披露渠道。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除依法在指定报刊和网站上披露信息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公共媒体披露信息;其七,在临时报告的披露上,新《办法》列举了临时报告可能涉及的28项重大事件。对其中的持有人大会决议、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重大人事变动以及涉及到管理人及基金财产的诉讼等信息,作了详细说明。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9

第一条为了防治电子废物污染环境,加强对电子废物的环境管理,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产生、贮存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也适用本办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电子类危险废物相关活动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规定。

第三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全国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控告和检举。

第二章拆解利用处置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新建、改建、扩建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项目,建设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前款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是否纳入地方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三)选择的技术和工艺路线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是否与所拆解利用处置的电子废物类别相适应;

(四)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五)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方案;

(七)对本项目不能完全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电子废物以及其他固体废物或者液态废物的妥善利用或者处置方案;

(八)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六条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应当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设项目需要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验收。

前款规定的环境保护措施验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是否竣工;

(二)是否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的技术人员,建立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制度和计划;

(三)是否建立电子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制度;

(四)是否建立日常环境监测制度;

(五)是否落实不能完全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电子废物以及其他固体废物或者液态废物的妥善利用或者处置方案;

(六)是否具有与所处理的电子废物相适应的分类、包装、车辆以及其他收集设备;

(七)是否建立防范因火灾、爆炸、化学品泄漏等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机制。

第七条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具备下列条件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临时名录,并予以公布:

(一)已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取得营业执照;

(二)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近三年内没有两次以上(含两次)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没有本办法规定的下列违法行为的列入临时名录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名录,予以公布并定期调整:

(一)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二)随意倾倒、堆放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的;

(三)将未完全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电子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列入名录且具有相应经营范围的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拆解、利用、处置活动的;

(四)环境监测数据、经营情况记录弄虚作假的。

近三年内有两次以上(含两次)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本条第二款所列违法行为记录的,其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个体工商户经营者新设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经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不得列入名录。

名录(包括临时名录)应当载明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名称、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个体工商户经营者、住所、经营范围。

禁止任何个人和未列入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活动。

第八条建设电子废物集中拆解利用处置区的,应当严格规划,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九条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环境保护措施验收的要求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日常定期监测。

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电子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制度的规定,如实记载每批电子废物的来源、类型、重量或者数量、收集(接收)、拆解、利用、贮存、处置的时间;运输者的名称和地址;未完全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电子废物以及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的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及去向等。

监测报告及经营情况记录簿应当保存三年。

第十条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经验收合格的培训制度和计划进行培训。

第十一条拆解、利用和处置电子废物,应当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有关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的要求。

禁止使用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拆解、利用和处置电子废物。

禁止露天焚烧电子废物。

禁止使用冲天炉、简易反射炉等设备和简易酸浸工艺利用、处置电子废物。

禁止以直接填埋的方式处置电子废物。

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应当在专门作业场所进行。作业场所应当采取防雨、防地面渗漏的措施,并有收集泄漏液体的设施。拆解电子废物,应当首先将铅酸电池、镉镍电池、汞开关、阴极射线管、多氯联苯电容器、制冷剂等去除并分类收集、贮存、利用、处置。

贮存电子废物,应当采取防止因破碎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电子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的措施。破碎的阴极射线管应当贮存在有盖的容器内。电子废物贮存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要求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单位定期报告电子废物经营活动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书面核查和实地检查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监督抽查和监测一年不得少于一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有不符合环境保护措施验收合格时条件、情节轻微的,可以责令限期整改;经及时整改并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予处罚。

第十三条本办法施行前已经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20日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准列入临时名录,并提供下列相关证明文件:

(一)已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取得营业执照;

(二)环境保护设施已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竣工验收合格;

(三)已经符合或者经过整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环境保护措施验收条件,能够达到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

(四)污染物排放及所产生固体废物或者液态废物的利用或者处置符合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时的要求。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对申请单位的经营设施进行现场核查,符合条件的,列入临时名录,并予以公告;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列入临时名录经营期限满三年,并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所列条件的,列入名录。

第三章相关方责任

第十四条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者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限制或者淘汰有毒有害物质在产品或者设备中的使用。

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者、进口者和销售者,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开产品或者设备所含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不当利用或者处置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的信息,产品或者设备废弃后以环境无害化方式利用或者处置的方法提示。

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者、进口者和销售者,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回收系统,回收废弃产品或者设备,并负责以环境无害化方式贮存、利用或者处置。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将电子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列入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具有相应经营范围的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进行拆解、利用或者处置:

(一)产生工业电子废物的单位,未自行以环境无害化方式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

(二)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翻新或者维修者、再制造者,废弃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的;

(三)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不能完全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电子废物的;

(四)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收缴的非法生产或者进口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需要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

第十六条产生工业电子废物的单位,应当记录所产生工业电子废物的种类、重量或者数量、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贮存、拆解、利用、处置情况等;并依法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电子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拆解、利用、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记录资料应当保存三年。

第十七条以整机形式转移含铅酸电池、镉镍电池、汞开关、阴极射线管和多氯联苯电容器的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或者电子电气设备等电子类危险废物的,适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

转移过程中应当采取防止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或者电子电气设备破碎的措施。

第四章罚则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现场检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但尚构不成刑事处罚的,并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任何个人或者未列入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获得环境保护措施验收合格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责令停止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取得营业执照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依法予以取缔,没收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等财物,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一)将未完全拆解、利用或者处置的电子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列入名录(包括临时名录)且具有相应经营范围的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拆解、利用、处置活动的;

(二)拆解、利用和处置电子废物不符合有关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的要求,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禁止性技术、工艺、设备要求的;

(三)贮存、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作业场所不符合要求的;

(四)未按规定记录经营情况、日常环境监测数据、所产生工业电子废物的有关情况等,或者环境监测数据、经营情况记录弄虚作假的;

(五)未按培训制度和计划进行培训的;

(六)贮存电子废物超过一年的。

第二十二条列入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违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予以处罚:

(一)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污染防治设施、场所的;

(二)未采取无害化处置措施,随意倾倒、堆放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的;

(三)造成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扬散、流失、渗漏或者其他环境污染等环境违法行为的;

(四)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行为的,分别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列入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违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造成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规定,责令限其在三个月内进行治理,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在三个月内停产整治;逾期仍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关闭:

(一)危害生活饮用水水源的;

(二)造成地下水或者土壤重金属环境污染的;

(三)因危险废物扬散、流失、渗漏造成环境污染的;

(四)造成环境功能丧失无法恢复环境原状的;

(五)其他造成固体废物或者液态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应当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电子废物,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以下简称产品或者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规定纳入电子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报废产品或者设备、报废的半成品和下脚料,产品或者设备维修、翻新、再制造过程产生的报废品,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废弃的产品或者设备,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生产或者进口的产品或者设备。

(二)工业电子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电子废物,包括维修、翻新和再制造工业单位以及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在生产活动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电子废物。

(三)电子类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电子废物。包括含铅酸电池、镉镍电池、汞开关、阴极射线管和多氯联苯电容器等的产品或者设备等。

(四)拆解,是指以利用、贮存或者处置为目的,通过人工或者机械的方式将电子废物进行拆卸、解体活动;不包括产品或者设备维修、翻新、再制造过程中的拆卸活动。

危废经营管理办法篇10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全面落实环保“一岗双责”规定,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问题集中整治,严厉查处违法建设、违法排污、违法倾倒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防范和应对汛期次生环境灾害,持续加大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监管力度,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环境安全,确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社会稳定,为推进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保障。

二、工作重点

(一)持续推动重金属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1.抓好涉重金属企业的排查及整治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认真分析筛选重污染问题突出的区域、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深入开展以涉重金属矿采选、冶炼、以及皮革鞣制、电镀企业为重点的涉重金属企业的排查及整治行动。开展晋江上游重金属洗(选)矿企业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要按照规定频次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和监督性监测,建立监督检查台帐。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强涉重金属企业的生产全过程监管,督促所有涉重金属重点企业限期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各地应于2012年6月日前,在公开媒体上公布辖区内所有涉重金属矿采选、冶炼以及皮革鞣制、电镀企业的有关情况(含企业名称、详细地址、污染物排放情况、清洁生产审核情况、应急预案编制情况等),接受公众监督。

2.继续巩固铅蓄电池行业整治成果。各地要在年全面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整治措施,加大督查督办力度,防止铅蓄电池企业污染反弹。对关闭取缔的企业,要拆除生产设备,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对责令停产整顿的,要杜绝整改要求未落实企业擅自恢复生产;要加强对投产企业的废气、污水、雨水排放口及周边环境的监测,加强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强化企业自行监测。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各县(市、区)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每半年更新一次铅蓄电池企业整治信息,并报送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强化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监管工作

1.全面排查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各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相关信息,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采取有效措施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制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严肃查处不设置危险废物标志、不按规定申报登记或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无证经营危险废物或不按照许可证规定的经营范围经营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要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要进行限期治理。

2.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严禁委托无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运输危险废物,严肃查处将危险废物提供或委托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单位的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在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丢弃、遗撒的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废物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危险废物产生企业主体责任,对倾倒危险废物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办,并依法追究企业承担清除污染,赔偿损失的经济责任。

(三)深入开展重点企业污染减排工作

1.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监管。严格落实污染减排核查要求,加强对已建成投运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督检查,加大对污泥处理处置的监管力度,切实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加强配套管网的规划和建设,推进排水系统雨污分流的改造和完善,提高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加快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脱氮的升级改造;加强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监管,杜绝超标废水排入污水处理厂。严厉查处擅自停运、自动监控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超标排放、污泥违法处置和非法倾倒等环境违法行为。各地应于2012年6月10日前,在公开媒体上公布辖区内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名单、详细地址、处理水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情况和环境守法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2.加强电力行业燃煤机组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的监管。对未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的发电企业,不予颁发电力业务许可证。加大对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和在线监控设施的运行监管,督促煤电企业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确保有效运行。督促电力企业不断提高在线监测的准确性、真实性,确保自动监控数据与污染源监控中心稳定直传。逐步建立电力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对电力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按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污染事故、群众投诉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对偷排、超标排放,无故擅自停运脱硫设施,无故开启烟气旁路,连续在线监测设备数据弄虚作假的,要依法从重从严处罚、追缴排污费、扣减脱硫电价。

3.推进重污染行业深度治理。组织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食品、制药等重点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风险单元围堰和事故应急池。实施同类整合,园区化、区域式集中治污,园区废水实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中水回用。对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重金属污染特别排放限值。依法关停一批缺少治污设施,不能稳定达标的重污染企业。对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坚决实行停产整顿。

(四)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工作

1.开展全市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工作

全面查清全市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推进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全面查处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及非法建设项目,包括一、二级保护区内非法设置的排污口(指在相应区域内的工矿企业废水排放口和集中式生活污水排放口)、畜禽养殖、网箱养殖、旅游开发活动等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山美水库、桃源水库、惠女水库、石壁水库、菱溪水库等重点水库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重点水库水质安全,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2.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密切关注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加强南、北高干渠等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巡查力度,及时查处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活动,消除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隐患。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规划和评估,按照国家环保部的统一部署,完成我市晋江干流、北高干渠、南高干渠、山美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评估工作。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必要的隔离设施,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一旦发生水环境突发事件,应统筹安排、有序调度、妥善处置。

(五)防范和应对汛期次生环境灾害工作

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严防因暴雨、台风等灾害气候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确保汛期环境安全。一要结合环境风险排查工作,加强对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尾矿库、化工石化企业、涉重金属企业、污水处理厂等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落实各项风险防控措施,全面防范汛期环境风险。二要完善监测与预警机制,严密监测监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重点工业污染源,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有关预警信息。三要加强汛期值班,注意及时掌握天气预报和汛情,强化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制度,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做好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环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2012年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各地要继续把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作为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强化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环保专项行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各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排查和整改工作的重点、目标、时限、责任人,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从今年起,“环保专项行动”落实情况将作为县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之一。

(二)落实“一岗双责”,密切部门配合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履职,坚持定期协商、联合办案制度和环境违法案件移交、移送、移办制度,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群众权益为目标,扎扎实实推进今年“环保专项行动”,确保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环保部门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强挂牌督办、后督察等环境执法手段,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发改部门要加强产业投向引导,严格准入标准,严把项目审批关;经贸部门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要切实发挥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依法查处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为;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监察局市环保局关于在市污染减排核查工作中实行行政问责的有关规定的通知》要求,督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司法部门要有序推进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公用部门要加强对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管;工商部门要严肃查处企业违反注册登记法规的行为;农业部门要督促、指导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的关闭和取缔工作;安监部门要督促危险化学品企业和涉重金属矿采选、冶炼企业做好生产事故防范工作,坚决杜绝因突出安全事件引发环境污染事件;电力部门要积极对依法关闭的企业采取限电、停电、断电等措施。

(三)加强督查督办,提高工作效率

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强对火力发电厂、钢铁厂和污水处理厂等污染减排企业的重点监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进一步规范挂牌督办制度,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做到处理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对挂牌督办问题开展后督察,对逾期未整改解决的,要追究督办单位的责任。对企业拒不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群众反复环境投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方,要采取绿色信贷、实行区域限批等措施。

(四)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公众监督

要严格落实“六个一律”的工作方法,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一律取缔;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对环境保护、安全措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对排查整治工作不到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一律追究责任。同时,对重金属污染整治工作不力,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实行“双否决”:即一律否决各种环保荣誉称号,一律否决重金属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考核,并对该地区实行涉重金属行业区域限批。要及时公开政府信息,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定期召开新闻会,公布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和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充分发挥“12369”环保热线作用,畅通投诉渠道,积极鼓励群众举报环境违法问题。

五、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月至6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台商投资区管委会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整治重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完成“环保专项行动”的动员部署工作。动员部署情况和实施方案于2012年6月日前报送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阶段(6月至8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台商投资区管委会要对涉重金属企业、涉危险废物运营企业和污染减排重点行业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严肃查处一批典型违法案件。2012年6月日前将涉重金属企业整治情况和涉重金属企业、污水处理厂信息公开内容、方式报送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