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碳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1:57

节能降碳报告篇1

关键词:碳减排碳信息披露披露载体披露内容披露形式

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企业绿色经营的必然要求。企业进行碳信息披露是外部生态监管与企业自适应互动的必然结果。国际碳披露项目CDp(CarbonDisclosureproject)日益受到关注。

一、碳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产权理论。科斯创立的产权理论提供了一条市场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路。碳信息披露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助于降低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由弗里曼提出,利益相关者具有信息获取权,其中环境信息是一类重要的信息。企业作为碳排放主体,有义务对碳排放等信息进行披露。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第五章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其中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为利益相关者获取碳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因而企业负有披露碳信息的义务。

(三)信号理论。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上,任何一种信息的披露都向市场传递了一种信号。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将被视作为一种积极的信号,进而在企业的融资效率、市场估价、资本成本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韩金红、曾晓(2015)以2012―2014年接受国际CDp项目调查的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碳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小,同时,在非国有企业中,企业的碳信息披露在缓解融资约束方面更为显著。何玉等(2014)研究发现资本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负相关,碳信息披露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企业披露碳信息旨在减轻合法性压力,降低资本成本。

二、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现实必要性

随着消费者理性的提高和企业价值链管理的要求,企业碳信息披露逐渐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国家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和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更加强化了这种现实需求。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要求。我国早在2008年就公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其中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企业环境信息。”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新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更加注重信息公开,不仅把“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独立成章,赋予了社会公众更多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还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使未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社会压力。

(二)国际贸易竞争的需要。2015年的大众门事件对企业而言都是一个警醒。巨额罚款自不待言,海外贸易所受到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因此,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对进口产品的环保要求和碳排放标准越来越高,“低碳”将成为新的贸易通行证,任何一个在环境影响上的污点都会让企业备受打击。相反,企业主动披露碳信息将被视作一种积极的信号而倍受青睐。

三、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现实路径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而言,企业披露的碳信息必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对外披露碳信息必然会发生信息搜集、整理、披露等显性成本以及披露不当所产生的隐性成本。因此,企业需要在碳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短期来看有可能选择不披露或少披露,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就会不断地进行博弈,无法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现阶段来看,对碳信息若采取强制披露,有可能欲速则不达,碳信息披露应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渐进开展。笔者认为,实现强制披露之前,可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披露,并从披露载体、披露内容与披露方式上给予指引。

(一)碳信息披露的载体。从披露的载体来看,可以选择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进行碳信息的披露。例如,海尔集团的碳信息是通过环境报告来披露的;华为公司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来披露碳信息。青岛啤酒则是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来进行碳信息披露。

(二)碳信息披露的内容。关于碳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同的机构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CDp在碳信息披露方面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包括碳风险与机遇、碳减排核算、碳减排管理和气候治理对策四个方面。GRi(GlobalReportinginitiative,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关于碳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战略及概况、管理方针、绩效指标等三个方面,其中绩效指标中披露企业直接与间接碳排放总量、减碳措施及效果等。陈华等(2013)认为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机遇及应对战略与方针政策;企业碳排放量;企业实施的碳减排举措与绩效;企业碳交易;碳信息审计鉴证;其他相关碳信息。笔者认为,企业至少应该披露碳管理的机构、碳减排的目标、碳减排的措施、碳管理的绩效。而且企业披露的碳信息应该是全面的,既要披露正面信息,也要披露负面信息,不能“报喜不报忧”。

(三)碳信息披露的方式。企业披露碳信息,可以以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为载体,遵循从文字到数字、从简单到复杂、从非财务数据到财务数据的渐进路径来展开。

1.文字描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对碳管理的机构、减排目标、减排措施等可以以文字的方式进行披露。例如,华为于2010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CSD)委员会,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专门机构。2014年在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单列“温室气体管理”一节。其中披露了如下文字信息:华为将温室气体管理作为企业运营活动的一部分,基于iSo14064国际标准来识别温室气体排放,并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行动。基于温室气体的量化和分析,华为设定了未来五年内单位销售收入减排10%的目标。我们持续监测和改进温室气体管理绩效,并通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节能项目、引入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自身碳足迹。

2.数字信息。企业应当对当年碳排放总量以及单位产品或产值的碳排放量披露具体的数据。例如,华为在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以表格的形式披露了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对范畴一“固定燃烧排放、移动燃烧排放和逸散排放”和范畴二“能源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比例进行了数据说明。2014年,华为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1071832吨,较2013年增加约18.9%。2014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华为整体业务的增长以及华为在各地建筑面积的增加。2014年,华为单位销售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00371kg,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2013年下降1.6%。其中,对单位销售收入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下降百分比在版面上作了突出显示,体现了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对碳减排绩效的重视。此外,华为还披露了通过供应商节能减排项目以及实行绿色物流、绿色包装以及减少能源消耗等而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青岛啤酒在其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中分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三类指标,其中对环境责任的描述中披露了2014年单位产品耗水量、耗标煤量、耗电量、CoD排放量下降的百分比、以及2014年干生冷麦汁二氧化碳回收量提高的百分比。

海尔集团在2014年环境报告中对其2006―2014年的碳减排数据以柱状图的形式进行了披露,其中2014年海尔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97千克/万元。与2013年相比,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2%。

3.货币信息。除了通过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外,在条件成熟时,企业可以进一步地以货币化的信息来反映其碳管理的绩效。

参考文献:

[1]韩金红,曾晓.碳信息披露、产权性质与融资约束――基于2012―2014年CDp中国报告的实证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75-81.

[2]何玉,唐清亮,王开田.碳信息披露、碳业绩与资本成本[J].会计研究,2014,(1):79-86.

[3]陈华,王海燕,荆新.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18-24.

[4]华为公司.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http:///cn/sustainability/sustainability-report

[5]青岛啤酒.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http://.cn/shzr/shzrbg/index.shtml

[6]海尔集团.2014年环境报告http:///cn/social_responsibility/enviromental_protection/book/

[7]王宁宁.低碳时代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2).

节能降碳报告篇2

一、低碳经济下的会计目标

从低碳经济下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低碳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即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利用会计手段,促使会计主体通过技术创新、能源开发等各种手段进行低消耗、低排放生产,在生产中要自觉地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并积极治理污染,降低环境污染,最终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指标要求,并发展生态经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有关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如提供与碳会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相关的会计信息,即披露环境资源流存置、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化;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了解环境投资金额、投资管理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金额及其具体用途等。使得政府能及时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减耗方面的执行情况;使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企业低碳会计实施情况,为他们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

二、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

低碳会计下的会计主体假设既要秉承传统会计假设,又要赋予新的内涵,所以低碳经济下会计主体假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企业核算时,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环境资金,企业内部的资源消耗,污染事项,等都考虑在内;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环境问题是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也要充分考虑本会计主体同整个社会及其他会计主体关于环境问题的联系,从宏观层面把握球境问题。

(二)持续经营。

传统会计中:该假设认为企业以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进行会计核算,但企业走上低碳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碳排放量,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假设是低碳会计构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性约束。

(三)会计分期。

将一个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平均划分为连续的期间,称作会计期间。在低碳经济下,会计也需要分期,但要不仅要涉及到传统的会计周期,还要考虑到企业污染治理周期,而且许多降低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支出很难正确分摊得到各个收益期中。所以说对低碳会计而言,环境保护收益期的确认和计量将会是会计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计量假设。

货币是主要的会计计量单位,但是对于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有的可以用货币计量,有的却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例如涉及到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由于存在一个范围和年限问题,很难用货币来衡量。这就要求会计计量的形式多样化,不仅仅包括货币计量模式,同时应该包括实物计量模式,劳动计量模式等非货币模式。对于企业的碳排放量,应当设定碳单元,用以计量企业的减排量。并且对每一碳单元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情况,,核定每一碳单元的价格,从而可以将企业的碳排放量纳入企业的利润表中进行计量。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量化到报表中,这就导致企业业务很难用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计量,就必须提供财务报表之外的低碳经济对环境的会计报表,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充分性和各会计要素的可比性。

三、低碳经济下的会计要素确认

企业业务范围内与低碳经济行为相关的项目应当相应地计量并计入六大会计要素中,结合传统会计的定义,对低碳经济下的会计要素做如下定义:

低碳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预期能为企业提供低碳处理和环境保护的资产。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处理污染而购置的专门设备或者兴建的场所;为低碳生产购置的日常材料或低值易耗品;为低碳治理和保护而专门购入的专利技术等。

低碳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且与低碳生产相关的现时义务。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低碳生产,清洁能源利用而发生的长、短期借款、应付的资源环保税费、治理环境发生的应付账款等。

低碳权益指企业所拥有的清洁能源、治理资本、接受的环保投资或捐赠、节能环保基金等。

低碳收入指企业在曰常活动中形成的,可直接归集于节能减排、能源节约所形成的非主营业务收入、低碳环保奖励等。

低碳成本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节能减排、低碳生产而发生的支出。如低碳生产而形成的工、料耗费;环境保护治理费用、补偿费用,低碳设备的折旧费用等。

低碳利润指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低碳收入扣除低碳成本、税金后的净额,反映企业低碳效益。

四、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报告与披露

会计信息的披露通常包括两种形式,财务报告和单独报告。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外乎这两种形式:

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将能够以货币形式量化的低碳信息反映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在相应的科目中,并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里表等报表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一些无法以货币形式量化的信息,则在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存货-碳含量,在损益表中单独列示碳消耗费用,像低碳项目、产品含碳量等信息也可在附注中列报。在附注中,还可以用财务评价指标来披露低碳信息。

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对于无法量化的项目可以编制单独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可以采用数量、文字、图形和技术指标结合的方式;既简便又容易操作更直观地企业的低碳信息。这种方式既能更好的反映企业诸如能源消耗强度,污染治理支出,环境保护措施等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同时还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节能降碳报告篇3

全球性船舶碳排放核查、管理将如期而至,未来越来越严密的碳排放管理体系以及市场减排措施,将在成本和技术上给航运和造船企业带来严峻挑战。

航运业是一个短期内靠商业需求驱动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但是,只有那些将运营效率与显著的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企业,才能在这个愈加挑剔的市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远商业利益。

航运业面临成本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方面的达标情况并不乐观,有近50%的船舶需要在改造措施的辅助下,才能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eeDi基准线。在当前碳交易尚未成型的情况下,达到eeDi是航运企业的主要致力方向。

尽管目前eeDi对航运企业运营成本的影响尚不具体,但按照欧盟限制燃料硫排放量的方案,此举或将使全球航运业的运输成本增加26亿~110亿欧元,幅度达20%~45%。目前,包括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航运在内的许多航运企业,都是通过船舶大型化以及低速航行来减少边际的碳排放量,满足相应的国家碳排放标准。

DnVGL大中华区海事部战略发展总监吴巨圣向记者解释,在船舶大型化状态下,船舶所载货物增多,但消耗的燃料并没有增加,因此单位货物所消耗的燃料就减少,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比于燃料使用量,船舶运营的碳排放也就相应减少。此外,从广义来讲,燃料消耗的增加与速度的立方和功率输出成正比关系,降低航速也能明显降低碳排放,船舶在经济航速下,航运企业也可实现低碳管理。一般而言,航速降低4%,碳排放能降低13%。

此外,对于航运企业而言,降低船舶碳排放的营运措施还包括减小船体的粗糙度、加强日常管理维护等,据粗略估算,每年因船体粗糙度增加的额外燃油消耗为30%左右。加强对船舶的管理,使推进装置等船舶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也可有效降低碳排放。据悉,2008―2009年,中海集运对原使用传统防污漆的10艘大型集装箱船进行改造,在使用新型防污漆后,船舶的平均节油率达到5%,每年可节约燃油1.15万吨。

而船舶碳排放的监测主要由航运企业及认证方来进行,不少先进的大型航运企业已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

马士基航运是该领域的先行者,早在2013年年初,马士基航运便宣布于2012年提前实现此前设定的碳排放目标,即基于2007年的碳排放量数据,在2020年前将碳排放量减少25%。马士基航运进一步提出,将致力于在2020年前减少40%的碳排放量。马士基航运指出,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理运作效率、航线网络、航线优化、减速航行与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通过关注能源效率,马士基航运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2012年节约16亿美元的燃油成本,使整体业绩成功扭亏为盈。

而未来欧盟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mRV)机制的运行也将对航运企业提出挑战。航运业务是国际运输行为,虽然欧盟mRV机制对欧盟成员国以外的船旗国主管机关并不具有强制性,但船舶若想在规则生效后挂靠欧盟港口,必须获得由指定第三方审核后的符合证明,这就迫使欧盟外的国家某种程度也需遵守这一机制。对于航运企业来说,为了适应mRV机制的减排要求,势必要加大对减排技术的投入,提高船舶能效,其营运成本在短期内也将大幅增加。

有消息称,赫伯罗特正准备成为全球首家能满足欧盟mRV机制要求并通过认证的航运企业。赫伯罗特与DnVGL合作开展一项验证项目,以证实其整个船队针对即将生效的mRV机制已做好准备,验证范围包括排放数据监控和报告的全过程,以及监控―报告软件的校验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验证能帮助航运企业确保对mRV机制的认证挑战做好准备,并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差距,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此外,未来参与碳交易或碳税的航运企业,首先要实现企业和船舶级别的碳排放满足mRV机制,因而构建一个规范的数据管理体系尤为重要。然而,除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外的中国航运企业,如今甚至还摸不清自己碳排放的“家底”,在该项买卖中将处于不利境地。

造船业直面技术挑战

近年来,imo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贯彻节能减排、安全环保、质量要求的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如船舶共同结构规范(CSR)、eeDi、涂层新标准(pSpC)、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GBS)和压载水管理公约(Bmw)等。这些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对中国船舶(股票)工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eeDi作为imo提出的衡量船舶能效水平的重要指标,简单来讲,是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货运能力的比值来表示船舶的能效,其中航速、船舶装载量和为达到该航速需要的安装功率是主要参数,采用新节能技术是优化eeDi的一种措施。

减少碳排放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改进船舶设计、提高发动机效率、供应岸电、利用替代燃料等。船检专业人士表示,尽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援引相关免除条款,可以将eeDi的适用期限推迟,但中国并未推迟执行。目前来看,中国造船企业在改进船舶设计满足eeDi要求方面应对较为出色,中国建造的新船均能达到eeDi基准线,并陆续有新船交付。

在上述专业人士看来,eeDi更多是船型设计和主机选型的问题,对造船企业影响并不是主要的,因为大多数造船企业没有自主设计能力。对5年之后eeDi碳排放量再降10%、10年后降30%的要求,相关船舶设计院、主机生产厂家需采取更多措施努力达标,如优化船型、开发新能源船型、开发少压载水船型、采用螺旋桨节能技术和采用节能涂层等。

对船舶减排技术要求提升,这将增加造船成本,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中国造船行业的低迷。同时中国造船业还面临与日韩的技术竞争,在eeDi下,不同类型的船舶会有不同的设计标准。此前,有报道指出,某国际航运企业抱怨某中国造船企业建造的散货船并未如预期节省燃油,致使其更新新型节能环保船的设想落空。而在中国造船企业接获订单较多的散货船领域,也有船东表示,日本造船企业建造的环保型散货船表现更为突出,每天最多能节省5吨燃料。

节能降碳报告篇4

低碳城市的建设,将有力推动城市实现从高耗到低耗、从浪费到节约、从高排放到低排放、从高污染到低污染、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从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到和谐相处的历史性转变。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一般来说,低碳城市应包括以下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建设低碳城市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以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为近期目标,首先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即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经济总量增速。长期和最终目标是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碳排放总量。

(三)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对单个城市而言,低碳应当包含两个层次。狭义上,城市内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能被自然系统正常回收;广义上,一个地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或产品,其应用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

(四)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需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核心技术,特别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生产应用技术,是城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基础。2,需要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行动需要政府、公司、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其中,政府对低碳的认识程度决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高度,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发挥着主要推动和激励作用。

二、杭州市发展低碳城市的现状

杭州市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思路: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了杭州的方向标和助推器。

到2010年底,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157.9万辆。其中市区114.7万辆,主城区55.3万辆。车辆造成的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成为一大问题。

(一)低碳建筑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

美国环保总署2008年报告,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建筑业占38%,其中居住建筑占20%。在城市,这个比例更高,大约60%的碳排放源于建筑。在我国。每建成l平方米房屋,约释放0.8吨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认为,低碳建筑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具性价比”领域,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杭州打造低碳建筑,将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扩大太阳能光电光热等低碳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和“屋顶绿化”计划。

(二)免费单车倡导低碳交通

2010年初,奥斯陆气候和环境国际研究中心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幅达到25%,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杭州推出的免费单车,让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杭州计划到2020年,市区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达到50%以上;免费单车服务体系覆盖8城区,从现在的5万辆增加到17.5万辆。

三、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途径

(一)能源发展的低碳化:基底低碳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相当困难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为69.1%,石油比重为21%,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9.9%,而同期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只占27.8%,石油占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35.8%。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另外,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二)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结构低碳

经济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2006年第一产业的能耗强度为0.34吨历元增加值,第二产业为1.73吨/万元增加值,第三产业为0.41吨/万元增加值,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5倍多,为第三产业的4倍多。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

(三)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方式低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物质和舒适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00年生活消费耗能量为14911.83万吨标准煤,2006年增加为25387.87万吨标准,为2000年的1.7倍。主要原因是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规划的失误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平均交通距离不断增加。而公共交通相对滞后,使得对私人汽车的需求不断上升;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加。家庭户规模呈下降趋势等。

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整交通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发展可以有效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城市建设应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通过调整消费方式,民众应优先选择低碳产品。每个家庭尽量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用塑料袋。通过调整居住方式。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对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

(四)技术发展的低碳化:支撑低碳

节能降碳报告篇5

关键词:低碳会计;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企业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经济危机过后,企业急需一些新的经营方式来降低成本,减小风险。环保是企业节约成本,发展壮大和改革创新的新源泉。环境的压力正迫使企业界发生永久性的变革,绿色浪潮正悄然逼近。毋庸置疑,无论是否情愿,企业必须在应对当前经济挑战的同时,应对当前以及长远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威胁,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正因如此,低碳会计应运而生。

一、低碳会计

(一)低碳领域

1.低碳的含义

低碳,英文LowCarbon,“碳”,狭义上是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低碳则要让碳的强度降低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有效配置和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2.国际局势及构建低碳会计动因

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如今,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理念,家电类产品更是抓住了消费者的环保心理,以节能省电作为销售的卖点之一。人们的目光朝向了一个新的领域――低碳领域。

2009年12月1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总理在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二)低碳革命

绿色是颜色中的一种,人们用它来代表高质量的环境,例如“绿色食品”,就是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低碳会计作为绿色会计的一个分支,先在本地区,继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三)低碳会计

1.低碳会计的含义

由于对低碳会计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上属新兴学科,所以学术界对此并无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个人认为,低碳会计是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种计量手段,依据相关的会计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反映和监督主体中与碳的排放有关的经济活动,并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决策者提供与环境有关的低碳排放量的新兴会计学分支。

2.“低碳会计”闪亮绿博会

2010年11月24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了为期四天的“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简称“绿博会”)。此次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经济,互利共赢”,旨在引导企业转向“绿色经济”。

“aCCa资深会员,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财务总监孟岚女士指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大大突破了传统资金核算的范畴,它所考虑的是除资金以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及生态循环价值。因此,绿色会计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对设计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并予以正式记录报告,为各经济单位进行经济及环境决策提供帮助。这也对会计标准的细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思考。”

二、传统会计与低碳会计的区别

(一)会计目标

传统会计目标就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动,并没有体现企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低碳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降低碳的排放量,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要自觉地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碳的排放量,减少环境的负荷,少投入多产出,谋求发展生态经济。具体目标是帮助企业提高环境效果与低碳环保经济效益。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企业,在关注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环境效益,承担社会环保责任,努力做到保护环境与追求利润协调发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围绕低碳环保及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力争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达到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会计假设

传统会计的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低碳会计对会计主体进行了新的诠释,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融入了环境法规对每一会计主体的要求。具体来说,对于碳的排放,企业应当出具有关方面的报告。从环保的角度加大对高碳排放部门的责任追究。对于某些可再生资源的清理与回收,不应该单单是社会的责任,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无限期的延续下去。会计分期假设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

低碳会计赋予了持续经营假设更广泛的含义。这是一种建立在环境责任风险履行基础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低碳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内部的经济性,还要结合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企业环境责任和风险考核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至于会计分期假设同样适用于低碳会计核算。将企业各个时期的环保经济效益及时对外公布,有利于提升大众对企业的综合印象。

3.货币计量假设

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低碳会计则采用多种计量方式,在使用货币计量方法记录经济业务的同时,也使用非货币的方法记录购买的材料、销售的产品等,例如“含碳比”。采用多重计量形式能给人们提供更直观、更形象的信息,便于人们理解,有助于人们对货币指标的进一步理解。

(三)会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

传统会计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财务报表和附注,其中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低碳会计财务报告在原有财务报表基础上,增列了许多和低碳有关的会计项目。附注中也增加了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比如在资产中可以增加“存货――碳含量”、“固定废弃物处理”等会计科目。总之,企业会提供例如能源消耗强度等非财务指标与信息,便于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碳足迹,

三、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碳排放量的监督与管理,可以设置“碳审计”部门。其审计监督的范围要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扩展到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和固体废弃物治理等相关审计领域。对希望看到的现象要加以鼓励,对不希望发生的现象予以惩罚,从而达到对碳排放量的控制,力争做到事前预防,事后解决。还可以高薪聘请环境专家,配合相关审计人员,检查公司碳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公司领导进行低碳环境保护意识培训,增强环保概念,让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重视低碳问题。在实践中协调环保、财政和监管部门的工作。

财政部门在制定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时,要多参考其他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建议,充分利用环保部门提供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数据,把有关环境问题的各项指标也纳入到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体系中来。并且还应该制定有关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的法律法规,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许可、分配、收费、交易、管理等内容做出规定。具体来说,可以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税收优惠,提倡使用更新型的能源网络,安装清洁水系统和其他降低污染的项目等等。

(二)企业自身

企业不能因为自身利益与环保措施有冲突,就不顾其发展对环境的危害。公司的财务部门则应严格遵照国家的政策和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对本单位的碳会计信息做到披露及时、准确。各部门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打造低碳会计信息监管与披露的软环境。

另外,企业可以在原有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设或单独列报与低碳有关的项目。比如在资产负债表“存货”下,可单设“碳含量”科目,“无形资产”下设“环保专利技术”科目,“负债”下设“用于预防环境的借款”、“用于治理环境的借款”科目,“股东权益”下设“吸收低碳环保投资”。利润表中“营业收入”下设“环保费用”、“环保收入”,其中,环保费用包括排污费、环保机构经费、因违反环境法规而发生的罚没罚款,对职工特殊工作环境的补偿等费用。环保收入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和利用“三废”获得的减免税收入,国家对企业环保成效显著给予的奖金,环保专利收入等等。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设“低碳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销售低碳产品收到的现金”、“收到低碳产品税费返还”、“使用低碳材料带来的能源节约”、“收到其他与低碳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购买低碳材料、能源所支付的现金”、“购买低碳技术和设备所支付的现金”、“支付其他与低碳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等。

(三)社会方面

现在,低碳型的专业会计人员稀缺的很,作为会计人才的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对相关教程学科知识的普及与学习理解,致力于绿色经济核算的钻研,多关注与参与有关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培训与讲座,开拓眼界,建立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眼光,及时关注国家的信息,响应国家环保的政策,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低碳达人”,利用自身所学,效力于企业,贡献于社会,让低碳环保和企业盈利紧紧相结合。相关部门应提倡环境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共同参与公司低碳环保事项,让低碳不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

四、低碳会计任重而道远

节能降碳报告篇6

一、美国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一)法律约束完善具体

美国对于低碳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历了由鼓励企业自愿报告到强制性要求企业进行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历程。

1990年,美国出台了《酸雨项目》,该文件中明确规定企业需要监测并上报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自此,美国在《证券交易法》和《证券法》中明确指出上市公司需要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披露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重大法律诉讼等,另外针对环境信息披露,美国还相继颁布了《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债务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等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截至2009年底,美国的18个州政府强制要求当地的上市企业量化碳排放活动并予以报告。

(二)碳信息披露内容全面规范

美国对环境会计披露问题的研究投入大、起步早,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经在S-K规则中要求企业披露环境风险因素、环境成本等要素,美国会计学会(aaa)为了研究环境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披露问题成立了专门组织---环境影响委员会。

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统一健全的低碳信息披露的核算体系和实施方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ent90-8环境污染费用的资本化》、《eitF93-5环境负债会计》等财务会计准则,为企业披露碳会计信息提供了法律指引,也为企业解决具体的碳信息披露问题提供了详细指导。

(三)上市公司披露积极性较高

为了提升企业形象和规避政策风险,美国上市公司积极主动的将低碳目标将纳入公司的整体战略中。2014年,在美国委托书征集季中,20家国际领先的美国上市公司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源于资本市场的压力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美国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年度报告、中期财务报告、布告栏、环境报告说明书等多种渠道披露碳排放信息,针对碳信息披露的内容逐渐具体、范围逐步扩大。例如:2010年1月1日以来,美国的31个工业部门和种类均要向美国环保局(epa)提供年排放报告,覆盖了美国约85%的碳排放源。

(四)监督机制完备有效

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一方面,经过公司管理层和内部监管部门的审核后,企业相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要求,通过财务报告、官方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众传递公司的碳会计信息及气候风险相关的财务影响,以便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第三方见证机构和政府监督部分通过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确认和审核,对企业提供的有关碳信息的报告进行见证,并出具外部鉴证报告。

二、中国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零散、不健全

为推进企业实施节能低碳行动,国家通过多项政策予以支持。例如: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将重点耗能企业把入企业节能行动中期,经5年的关停并转,1008家企业剩余881家。

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对国家实施的政策予以反馈,但是我国还未针对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也散见于《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等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中,导致披露要求笼统宽泛、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披露内容不全面、模式不统一

从已披露的碳会计信息来看,各个企业主要采用定量描述的方式,另外碳信息存在于年报的各个部位,披露内容和格式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不同行业间的碳会计信息差异较大。

一方面,由于缺乏完整、成熟的环境会计作为依据,企业很难对排放的碳进行分类和对碳排放成本进行计算,从而难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另一方面,财务数据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的缺少,导致利益相关者无法借助企业披露的碳会计信息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

(三)碳会计信息披露意识逐渐提高

在节能减排政策和多源头压力的推动下,企业逐渐意识到披露环境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主动地对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2014年10月,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了《碳信息披露中国报告2014》,报告中指出2014年CDp对中国1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回复企业从2013年的32家增加到了2014年的45家,增加40.6。

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性规定,大多数上市公司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只是表现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内容也局限于环境保护计划,这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缺乏碳会计信息数据搜集体系,使得会计人员只能定性的描述碳会计信息,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短期成本大于收益,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企业不愿主动而全面的披露其履行环境责任的状况。

(四)监督体制作用有限

随着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企业面临着多方面的碳会计信息披露压力,例如国家环保部门、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投资者、证券交易所等。

但是,由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具有跨部门性及相关法律法规处于正在完善过程,各监管方仍未形成相互协作的互动机制。例如:2003年以来,环保部和证监会联合实施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并尝试建立信息协调机制,但是截至目前,环保部与证监会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关于上市公司披露碳信息的奖惩制度不统一,相关的责任与权力也不明确。

三、中国和美国上市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差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上市,因此为了分析中美双重上市企业在国内与国外碳信息披露的差异,本文选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一)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

美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制性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碳信息相关的内容。在编制针对美国的财务报告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必须遵循《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债务法》等法律法规,披露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碳会计信息,并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说明包含在年度财务报告之中。

然而,我国近几年才展开碳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有关内容仅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几部法律法规中,这些文件该并未明确要求企业要对其碳会计信息予以披露。在编制中国财务报告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仅需提供碳排放的情况和有关技术资料。

(二)碳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不一致

碳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有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两种方式。在美国会计标准细则中,碳信息披露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企业不仅需要公布碳排放的非财务信息,而且必须确认、计量和披露关于碳排放相关的财务信息,例如在2014年度财务报告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根据SeC的第92号会计公告列报了环境成本、预计环境负债等。

与美国的碳信息披露内容相比,我国更侧重于定性方式。在《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中仅涉及到相关环境事项,因此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仅在2014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排政策、减排目标等内容,没有对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进行报告。

(三)中国上市企业自愿披露水平较低

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履行社会责任,中石化积极披露碳信息,获得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赏。2014年6月6日,中石化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中指出:与2012年相比,中石化全年综合能耗下降2.01%,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4.71%,危险化学品和三废妥善处置率达到100%。

然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公布的碳信息仅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了相关阐述,可以看出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是迫于行政要求和国家统计的压力。但是根据美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来看,为了获得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多数企业针对碳会计的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的披露。

(四)中国监管体系职能模糊

在监管机构方面,美国采用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模式,中国对于碳信息披露的监管主要由环保部门、证券监管部门、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政府部门完成,但是中国强化的政府职能使得各监管分工不明确,职能重叠,导致披露的碳信息质量无法保障。

四、完善中国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及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应根据《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法律法规完善《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将碳会计核算、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批判性的借鉴国外经验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在碳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体系,例如美国通过《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债务法》、《应急计划和公众知情权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等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碳会计信息,我国应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本国国情构建一套碳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制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和细则

首先,应建立独立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我国可借鉴由英国标准协会制定的《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规定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与报告方法;

其次,为了提高各个企业间披露信息的可比性,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应该与环境保护部门和各行业协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尽快制定出统一的、符合各行业特点的碳信息披露体系和标准;

最后,为了形成完整有效的体系,我国可采用报表内与报表外相结合的形式披露碳会计信息。一方面,在会计报表中应增设相关会计科目,以价值形式量化碳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低碳情况说明书的形式报告企业的碳排放情况。

(三)提高企业自愿披露的积极性

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和实施恰当的政策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碳信息披露的积极性。目前,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对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程度具有重大影响,为了鼓励和引导企业披露高质量的碳会计信息,国家采取恰当的制度:对于那些披露不完整、不合规碳会计信息的公司,监管部门应该按照公平有效的奖惩制度予以处罚;对于在碳信息方面进行完整披露的公司,可以在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税收减免等方面进行奖励;另外,对于真实披露碳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政府部门可以设立有关奖项对其进行嘉奖。

节能降碳报告篇7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①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政府把降低碳排放量作为国家战略,2014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40%~45%。上述政策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政府部门需要了解企业是否有动力去从事碳减排活动。企业从事碳减排活动的动力与企业碳减排活动的经济后果有密切关联,即企业从事碳减排活动之后,有什么好处或者坏处?我们从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债权人和投资者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也是债权治理和股权治理的实施者,如果企业从事碳减排活动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并且增加了企业价值,企业将积极主动地从事碳减排活动;反之,缺乏债权人或者投资者任何一方的认可,都将影响我国企业的碳减排效果。例如,如果企业从事碳减排活动获得了债权人的认可,企业有了碳减排活动的资金来源,但是碳减排活动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降低了企业价值,企业将缺乏动力去从事碳减排活动,发掘其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我国完成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的学术意义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国内外欠缺企业碳减排活动与企业贷款相关性的经验证据;第二,国内外对于企业碳减排活动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由于国内外制度背景不同,国外的研究结论不能简单地照搬到国内,而且国内也缺乏这一问题的代表作。本文拟对中国企业碳减排的经济后果进行综合研究。

二、文献回顾

多年以来,研究者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碳减排活动所带来的价值相关性方面,更多地关注投资者的态度,而债权人的态度如何则一直被忽略,通过我们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检索,仅有部分文献论述了金融机构贷款对企业碳减排的重要性,例如,高歌、余敏、章伟和Rainforestactionnetwork等的研究,但上述研究者或者非政府组织并没有进行相关的经验研究。

国内外已有的碳减排活动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碳减排活动与企业价值正相关。Johnston等以美国58家公司的195个跨年度横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排放权与公司市场价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王仲兵、靳晓超以我国89家上市公司的178个跨年度横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表明,碳减排活动与企业价值弱正相关(p值为10.3%)。第二,碳减排活动与企业价值负相关。aggarwal和Dow使用美国、加拿大、欧洲的600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碳减排活动与企业价值负相关。Chapple等以澳大利亚58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碳减排活动与企业价值负相关。以上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对碳减排活动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制度背景不同、碳减排活动的成本不同和技术差异。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内外尚未见到企业碳减排活动与银行贷款相关性研究的经验证据,本文不但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证据,而且把这一经验研究结果与中国的制度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解读。第二,国内外对于企业碳减排活动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而且,针对国内数据的研究结果还不够显著(例如,王仲兵等的研究,p值仅为10.3%)。由于我国的制度背景是实施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而非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全面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因此,探讨我国企业碳减排活动的价值相关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第三,揭示了上述两个实证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碳减排活动将带来更多的银行贷款,但是,仅仅有了资金来源还不足以让企业积极主动地从事碳减排活动,这是因为碳减排活动降低了企业价值,因此,要建设发达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减排企业获利,适度增加补贴额度让减排企业抵消减排成本,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企业碳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让我减排变成我要减排。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碳减排活动与银行贷款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阶段,政府管制是转型经济国家的重要特征,我国的碳减排工作受政府管制因素影响很大。早在2007年5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上述制度与我国政府激励机制中长期存在的晋升锦标赛现象有密切关联。从2007年开始,中央政府把企业碳减排效果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标准之一。2011年9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并且将各个省的碳减排目标细化到2015年底必须完成的、以万吨为单位的碳减排数量值。在晋升锦标赛的政府激励模式下,各级政府负责人必然要求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配合国家的碳减排要求,制订相应的政策。例如,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在2007年7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被媒体称为绿色信贷政策),规定对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的企业加强授信管理、严格控制贷款;对于环境友好企业、清洁发展企业给予信贷支持。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了相应的规章,例如《山西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等。上述政策使得银行业积极支持企业进行碳减排,不但能够满足国家碳减排的宏观调控要求,使各级政府官员完成碳减排考核任务,而且能够相应地降低银行涉足高污染行业所带来的风险。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说:H1:限定其他条件,碳减排越多的企业,越可能获得银行贷款。

(二)碳减排活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在我国,企业从事碳减排活动存在着如下限制因素:

1.碳减排技术限制。任力认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变最大的障碍是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发达国家并没有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那样,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技术转让,按照2006年的状况估计,中国从国际市场引进低碳技术每年需要资金250亿美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高碳排放的重化工业,中国成为全球重化工产品制造大国,但减排的责任却留在中国。碳减排技术落后和研发碳减排技术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无疑增加了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

2.碳减排成本较高。碳减排成本包括购买碳减排设备和技术、编制碳减排量报告、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贷款、碳减排政府补贴等五个方面的成本。购买碳减排设备或者淘汰产能落后设备,购买或自行研发碳减排技术都将支出巨额资金;在编制碳减排量报告方面,如果地方政府要求辖区内的企业报送本企业碳减排量的相关数据,就涉及碳减排量报告的编制、报告编写人员的培训、碳排放大户还需要被独立第三方审核等,这些都将给企业增加成本;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碳排放权交易人员培训、寻找交易方、与政府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谈判碳排放权配额③、确定交易价格等活动都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在碳减排贷款方面,碳减排涉及的资金量往往很大,企业按照绿色信贷政策即使获得了碳减排贷款,也必然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本金偿还压力和利息压力;在碳减排政府补贴方面,补贴金额往往低于减排成本。

3.碳减排的获利途径有限。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始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12月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但是,我国目前唯一实际启动交易的是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2013年6月18日上线至11月,深圳碳市场整体交易量不大,约为12万吨。碳排放权交易量较小,而且存在着定价机制和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机制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获得足以超过减排成本的碳减排收益;对于那些没有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省份,企业从事碳减排活动的获利途径更加有限。就碳排放权交易的国际市场来看,近年来不但交易数量低迷,而且有一半左右的、涉及中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面临违约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缺乏碳减排技术、碳减排成本较高、企业通过碳减排获得收益的途径有限,使得碳减排越多的企业,减排成本就越高,投资者将降低企业市场价值的预期,所以,提出如下假说:H2:限定其他条件,碳减排越多的企业,企业市场价值越低。

四、研究设计

(一)我国上市公司碳减排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因为碳减排活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从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手工搜集企业的碳减排数据。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的碳减排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是按照温室气体种类来披露碳减排活动的,因此,我们使用温室气体种类并运用国际主流的内容分析法来估测企业的碳减排情况。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六种气体,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并非严格按照上述六种气体进行披露,根据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的碳排放数据进行预检验的结果,我们把上述六种气体简化为二氧化碳、甲烷、氮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等五类,上述五个项目为等权重,没有披露是0分,披露定性描述信息或者定量数据为1分,既有定性描述信息又有定量数据为2分,即每家上市公司的最高得分为10分,最低得分为0分。从2012年1月1日到5月1日,共有586家上市公司了201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根据统计结果,在586家上市公司中,碳减排得分为0分的有183家,占31.23%;碳减排得分为1分的有226家,占38.57%;碳减排得分为2分的有98家,占16.72%;碳减排得分为3分的有42家,占7.17%;碳减排得分为4分的有20家,占3.41%;碳减排得分为5分的有14家,占2.39%;碳减排得分为6分的有3家,占0.51%。

五、实证结果与说明

本文使用SpSS21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单变量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由表2的单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碳减排情况(Carbonindex)与下一年度的总借款指标(Loannext)显著正相关,与下一年度的长期借款指标(Longloannext)也显著正相关。这初步验证了假说1。通过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碳减排情况(Carbonindex)与托宾Q值(tobinQa和tobinQc)是显著负相关的,这初步验证了假说2。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更加稳健,所以,我们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二)多元回归结果与说明

通过表4的第2列和第3列可以看出,无论是下一年度的总借款指标(Loannext),还是下一年度的长期借款指标(Longloannext),都受到碳减排情况(Carbonindex)的显著正影响,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假说1。这表明我国企业碳减排活动获得了银行的资金支持,说明金融业履行了绿色信贷职责。长期借款是指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期以上的各项借款,短期借款是指公司借入的尚未归还的一年期以下的借款,长期借款这一指标的显著性更加具有说服力,原因在于碳减排活动需要购买先进设备或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往往涉及几个年度,只有长期借款才能满足碳减排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求。在控制变量中,公司当期的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opcash)越多,企业下一期越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较高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使得企业偿债能力增强,表明贷款的风险更低,银行更有可能贷款。公司当期的盈利能力(Roa)越强,下一期需要的贷款越少,表明企业自身盈余可以维持经营活动,不需要更多的贷款支持。公司规模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不够稳健。

假设1得到验证说明企业从事碳减排活动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资金,表明企业有资金进行减排活动,但不代表企业将积极进行减排活动,对碳减排活动的价值相关性的检验能够发掘企业是否有动力进行碳减排活动,若碳减排活动增加了企业价值,则企业的减排动力大;反之,则减排动力小。既能够获得碳减排资金又能够增加企业价值是最有效的减排模式,反之,就要寻找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表4的第4列和第5列可以看出,碳减排情况(Carbonindex)对托宾Q值(tobinQa和tobinQc)有显著负影响,这再次验证了假说2。实证结果的负影响是在情理之中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着碳减排成本高于碳减排收益的状况。例如,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处于七省市试点阶段,尚未在全国推行。而且,即使是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地区,总体碳排放权交易量也较小。如果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能够将碳减排活动节约下来的多余碳排放权配额出售给那些需要碳排放权的企业,将增加企业碳减排活动的获利途径。除了碳排放权交易不够发达之外,我国目前的碳减排成本也高居不下,以碳排放量较大的发电企业为例,2011年11月29日,广东、北京、河北等14个省市开始试点脱硝④电价,对安装并运行脱硝装置的燃煤发电企业,试行脱硝电价,每千瓦时补贴0.8分,相对于1分左右的脱硝成本,每千瓦时8厘钱的加价标准偏低。除前述14个实行补贴的省之外,有的省仅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发电机组才有补贴,例如,江苏省仅对13.5万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的脱硝达标排放,进行每度电0.008元的补贴;功率较小的发电机组没有脱硝补贴。此外,还有一些省市没有脱硝补贴,这就意味着那些没有获得补贴的企业的运营压力更大。由此可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够发达、碳减排成本高于碳减排收益导致碳减排活动带来负向的价值影响。

在控制变量中,公司盈利能力(Roa)对托宾Q值有显著正影响,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越有可能获得正的托宾Q值。公司资产规模(Lnasset)对托宾Q值有负影响,表明规模越大,公司价值可能越低。在不同的行业方面,服装行业(Fuzhuang)、设备行业(Shebei)的托宾Q值显著低于其他行业,说明这两个行业不被投资者看好。国有股持股水平、负债比率虽然有负影响,但不够稳健。多元回归结果和单变量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碳减排带来的资本市场价值相关性是负向的。

六、政策建议

(一)企业碳减排活动对债权人决策行为影响的讨论

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碳减排活动越多的企业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尤其是长期借款。债权人提高碳减排企业的贷款数量体现了绿色信贷政策带来的政策动力,如何进一步发挥债权人的政策动力呢?

1.继续推进金融业向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绿色信贷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形象。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不但履行了社会责任,从长远来看,尤其是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碳减排活动将为碳减排企业带来长久收益,银行的绿色信贷资金是安全的。因此,银行应该继续增加碳减排企业的贷款,增加其未来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获利的潜力。而且,银行通过绿色信贷活动,可以避免国家关停高碳排放量企业所带来的贷款本金无法收回的风险,这对债权人规避贷款风险是有利的。

2.债权人应当履行债权管理的责任。目前,我国现有的绿色信贷政策是商业银行是否支持企业的碳减排活动,至于企业在获得了银行的贷款之后,是否按照原有的合约,真正从事碳减排活动就不得而知。因此,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碳减排活动重要的债权人,可以由银行管理机构或者聘请中介机构对碳减排企业按照贷款前审查、贷款中检查、贷款后评价三个阶段对企业碳减排贷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打击虚假碳减排行为。

(二)企业碳减排活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影响的讨论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碳减排活动所带来的价值相关性是负向的。这表明在资本市场中,我国的投资者更加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总资产收益率与企业价值是显著正相关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全面发展起来,碳减排成本较高等因素是导致碳减排活动与企业价值负相关的原因所在。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如前所述,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是碳减排企业获得收益的重要渠道。当前,国际清洁发展机制交易并不活跃,在国内,由于中央政府已经确定了各个省在2015年底必须完成碳减排目标,所以,那些拥有碳排放权的企业出售排放权给那些碳排放量超标的企业是碳减排企业获利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当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尽快总结成熟经验,使得碳排放权交易在国内全面开展。Demsetz认为,任何可接受的资源配置机制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交易者可以获得交易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交易者有动力考虑这些信息。对于碳排放权交易来说,低排放的企业将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益,高排放企业将付费购买排放权,所以,买卖双方都有动力去考虑企业的碳排放量信息。因此,真实、详细的碳减排数据将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对于与碳排放权交易密切相关的碳减排数据披露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碳减排数据真实性的监管。碳排放权交易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企业碳减排量的数据准确,如果企业存在着碳减排量数据造假的现象,将降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甚至导致市场失灵。为此,政府各级发展改革委员会除了聘请中介机构或者审计部门进行碳排放量抽查或定期检查之外,还要加大对碳减排数据造假企业的处罚力度,不断提高碳减排数据的可靠性。

二是增加企业碳减排数据的透明度。企业披露碳减排数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向政府相关部门报送碳减排数据;第二,向民众披露碳减排数据。在国际上,政府部门强制要求企业报送碳减排数据渐成趋势,例如,美国政府了《温室气体强制报告规则》、澳大利亚政府了《国家温室气体和能源报告法案》、日本政府了《强制性的温室气体会计和报告制度》。因此,我国若要完成《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所确定的各省以万吨为单位的碳减排量目标,各省、直辖市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该强制要求辖区内的企业向发改委报送碳减排数据,并且建立数据备案制度,以便于及时掌握企业碳减排动态,为碳排放权交易定价、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建立数据库,为完成各省的碳减排目标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向民众披露碳减排数据方面,各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部门、证券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投资者意识到企业投资于碳减排活动符合中央政府的总体未来规划,任何企业都不能避免,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碳减排活动将为减排企业带来收益。政府部门的这些举措将促进投资者的环境意识和公民意识不断提升,使投资者意识到企业披露碳减排活动是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增加品牌知名度的一种举措,这样,向民众披露碳减排数据也将慢慢发展起来。此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不同企业之间,也将因为企业公布的碳减排数据,更加容易寻找交易对象,了解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减排动态,降低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效率。

节能降碳报告篇8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完善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建立千户重点用能企业网上直报制度,确保我市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符合GB17167-2006要求,督促企业建立能源计量器具、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城市能源计量示范建设。

二、具体措施和工作内容

(一)、以《规划》为指导,深入扎实推进能源资源计量工作。

《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能源资源计量工作的任务、要求和方向,是指导我市能源资源计量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规划》主要从构建能源资源计量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节能减排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强化能源资源计量监管,强调用能单位主体责任,推进用能单位节能减排两个方面,对能源资源计量工作进行了部署。

因此,抓好能源资源计量工作既是落实《规划》的具体行动,也是质监部门服务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全市质监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规划》为指导,积极履行质监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计量服务体系,强化能源资源计量监管,确保2013年质监部门节能目标和能源资源计量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宣贯培训,认真组织实施能源计量审查工作。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是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情况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所开展的定期审查活动。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以下简称《审查规范》),对能源计量审查的内容、要求、方法及结果做了详细规定。为发挥好能源计量审查对能源资源计量工作的推动作用,根据总局要求,我市的相关工作安排如下:

1、组织《审查规范》宣贯培训、企业落实工作。一是在5月底前完成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计量服务队人员对能源计量审查工作的认识,确保相关人员知道能源计量审查的内容、要求和处置方法,以指导重点用能单位做好能源计量审查准备工作。二是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驻滨48家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人员的宣贯培训。三是抓好企业《审查规范》落实工作。采用召开座谈会、进行现场辅导等形式,组织企业逐一梳理分析《审查规范》要求,开展全面自查,进一步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健全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2、认真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工作。各县(区)局一要高度重视。要精心组织安排,确保审查工作不走过场,通过审查,进一步夯实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二要缜密安排。要根据各自所辖区域内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数量,制定详细的审查计划,组织参加过《审查规范》培训、技术水平高、长期参加能源计量监督检查的人员组成审查组,用三年时间(截止到“十二五”末)完成全部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的首次审查工作。对于2012年以后年度(含2012年)获得“省能源计量标杆示范企业”或获得测量管理体系认证aaa证书的企业,审查采用企业自查的方式进行。2013年各县(区)局完成的能源计量审查企业数不应低于应审查企业数的三分之一。三是强化整改。对能源计量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指导并督促企业限期整改,以保持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有效性,对重点用能单位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或拒绝整改的,则由组织审查的县(区)局将相关情况报市局后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3、7月中旬市局将使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能源计量审查功能,形成能源计量审查信息档案。届时市局组织审查组在平台上填写“能源计量审查报告”,并导出纸质报告(具体开通时间另行通知)。

(三)、认真组织开展2013年能源计量监督检查工作

依据《节约能源法》、GB17167-2006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及省局制定的《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督检查报告》,对未组织能源计量审查的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继续开展能源计量监督检查。2013年监督检查继续采用自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做好企业能源计量网络图的修订完善工作,同时参考《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督检查报告》,对能源计量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和完善,并将自查结果填写至《监督检查报告》。自查工作可视情况安排服务队人员参与;千家企业自查工作要于6月30日前结束。

2、在企业自查基础上,各县(区)局要抓紧制定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按照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a、B、C分类管理的要求确定现场检查的比例,确定各企业检查方式、检查时间及检查人员分组安排等。各县(区)局现场检查中要按照《监督检查报告》的规定做好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的现场检查,提高检查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分类;要在信息平台“监督检查”项目中填写“监督检查报告”,并导出纸质报告签字盖章后留存企业;要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对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分析、预警,形成监督检查情况分析,指导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应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指导企业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1、各县(区)局应认真组织完善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能源计量信息。一是组织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对由服务队负责填写的企业基本信息进一步检查、完善,重点补充企业获得计量检测体系的证号、有效期等信息。二是组织企业对能源计量管理信息进行检查、完善,补充“企业信息”栏目中2012年能耗状况、企业产品、输入用能单位能源信息。三是补充修订能源计量网络图。指导企业充分发挥《能源计量网络图通用技术规范》(JJF(鲁)93-2012)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能源计量网络图、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表修订完善工作,并上传至信息平台。四是补充能源计量器具信息,要求重点补充完善进出用能单位、进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及用能单元或主要用能设备的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

2、各县(区)局组织企业按时开展能源消耗数据网上直报工作。要组织服务队对分工负责的企业加强指导、督促,组织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按月填报能源数据,于每月15日前完成上一月能源消耗数据的填报工作。

3、各县(区)局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建设。及时调整充实服务队人员,于7月20日前登录“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通过“用户管理/单位列表”栏目对服务队人员名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加强服务队业务培训,定期依据《省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工作情况考核细则(试行)》进行评比,督促服务队各项工作的开展。

节能降碳报告篇9

[关键词]企业低碳经济企业社会责任

一、低碳经济下企业的外部环境与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化呈现出的新特点之一就是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问题凸显。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严重损害,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改变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责任。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按照目前水平,世界探明石油储备能够满足40年的消费需求,而天然气储备能够满足60年的消费需求。ipCC评估报告的结论是:为实现全球温度上升的控制目标,未来10―20年必须扭转碳排放增长趋势,2050年必须低于目前排放水平甚至减半。英国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法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各国低碳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为了人类的生存,从现在开始,企业必将导致一场以低碳产品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我国企业要提高与保持清醒的认识,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导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充分认识低碳革命给企业与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生活消费等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影响,抓紧转变观念、加大研发力度、生产低碳和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营造人类生存与世界的未来。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

利润最大化理论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求在合法获取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截止2006年上半年,我国尚无一家企业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报告)与公司责任报告。而现实情况更令人担忧,一些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破坏生态环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等问题频频发生,江河污染、偷税漏税、拖欠工资等事件不断震撼人们的心灵,特别是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危及到人们的生存。如何减少碳排放、如何帮助和引导企业积极的承担起社会责任,既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的健康发展。

1.我国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碳基燃料共排放出Co254.3亿吨,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Co2;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公斤Co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Co2。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企业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速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经济GDp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的提高,必然增加碳的排放量,企业和国家面临着生态变化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巨大挑战,形势严峻任重而道远。

2.企业低碳经济下的发展现状

传统的企业发展的最根本的使命是创造利润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企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实施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优势,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缺少人才、融资难、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改变上述现状,企业自身要认清今后发展的方向,以低碳产品、节能减排为导向发展的目标。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完善相关的政策,鼓励与支持、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3.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

一些企业经营者缺乏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往往置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人权益于不顾,采用逃避社会责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使许多原应由企业承担的责任转嫁到政府和社会,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时却增加了社会上的生态成本与治理环境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单纯依靠工人的低工资来降低成本,不能再通过工人权益的践踏与漠视来追求利润。推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义务,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增强竞争力,获取企业与社会的最大利益。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企业应承担的一般社会责任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利益。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提升品牌形象、增强社会公信力、推动创新、激发员工创造活力、提升对投资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符合企业投资者的长远利益。这也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1)依法纳税,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为政府实现二次分配提供必须的、足够的资金。(2)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按时发放员工工资,解决民众的就业问题,促进和谐社会与安定发展的组成部分(3)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2.企业应承担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企业就应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在产品生产中,生产碳排放较少、或者碳零排放的产品。优质的产品会减少碳排放、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原材料,保护环境与生态。(1)企业管理者要将低碳经济纳入企业发展决策中,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2)企业要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从产品设计、减少碳排放上下功夫,优化产品结构。(3)创新能力,加速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生产技术,低碳经济不仅是单纯能效的提高,而是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方式的改变。(4)生产企业要在提高能效,生产、回收各环节加强监控,提高效能、降低碳排放。(5)企业加大低碳经济的培训和必修课程。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一定的低碳经济技术队伍。

四、低碳经济是企业未来战略发展的核心任务

企业是循环技术、低碳技术和生态技术等方面应用的主体,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者。以低碳经济推进企业战略发展,以清洁开发利用能源为主攻方向,环保绿色转型为主要目标,我国政府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201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低碳元年”。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我国企业要以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2010年起乃至今后投资领域备受青睐的主题,企业生产节能低碳产品和使用节能产品,是企业的承担着社会与生态责任,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

五、政府立法与出台相关标准强制推广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也说,要更注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领域立法”。可见我们国家政府及领导人已经充分意识到低碳时代的到来,并积极采取对策。主席在2007年9月8日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一些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利益,会做低碳的一些尝试,但市场上更存在一批企业,为了赚取利润没有了标准及制度的监管,低碳也就会沦落为其促销产品。在消除污染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为企业增加一些补助以及区域性的补偿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由政府出面,靠社会、企业自律很难实现,必须出台强制性的政策落实。政府有责任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在政策、信贷、税收等方面,可以给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补贴,帮助企业制定节能减排规划与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和支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节能降碳报告篇10

中国政府曾承诺在2005至2020年间降低碳排放40%至45%,为此就需降低相应的单位能耗。2005至2010年间,政府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能耗降低幅度高达19%,接近原计划20%的目标。而这一成绩主要是政府通过颁布政策指令的形式,调控钢铁、水泥、化工等重工业行业来实现的。“千家企业扶持计划”即是代表性举措之一。如此政府得以付出最小努力,实现最为明显的能耗降低效果。

但是,对少数高能耗企业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却很难奏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在于私营企业数量巨大。政府认为除了政策监管之仍需引入经济调控手段。2012年5月的《国家气候变化基本法》草案,既提到排放配额分配与交易方式,也提及征收碳排放税方式。2008年以来,部分城市自行启动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很大程度上也只有象征意义。2012年9月,广东启动了更为务实的运作方式。2013年2月,中央政府就开征碳排放税给出了更多细节。

2月份新华社刊发的公告包含几种不同的财政政策机制:对能源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开征环境保护税,以取代排污费;对电池等高耗能产品征税;对奢侈品(如私人飞机)征税;煤炭开采税改为按照销售金额计征,抛弃按销售数量征收的方式。

尽管对上述构想,公告未能给出具体说明,但新华社的报道明确提出:财政部较早时曾提出碳排放税将从10元每吨(折合1.6美元)起征,但到2020年,这一标准将提升至50元每吨(折合8.0美元)。这些数字都大大低于《斯特恩报告》(SternReview)所建议的每吨80美元标准,但作为一个起点,上述举措或更为现实。

对税收手段的倚重,折射出财政部在此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就会将收入从地方政府转向财政部。碳排放税的设想,看似也与国家发改委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设想存在冲突,因为征税和碳排放交易并行的做法,会带来不必要的复杂性。

煤炭生产税抛弃以交易数量为准的做法,转而按照销售金额征税,堪称姗姗来迟的改革,这将促使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接轨。早在2011年,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就已推行同样的改革。

如此大力推行碳排放税和环境税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使用成本,从而使利益攸关方有更强的意愿降低能源使用和碳排放量规模。这些成本将会被传递给最终用户,也会影响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假设多数能源密集型企业和碳排放大户都采用上述方式,那么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会大大减少。但是,碳排放的绝对水平,仍然有赖于经济增长状况。对于未能及时采取减排措施的公司企业,财政部都将对其征税。

但《国家气候变化基本法》目前还仅仅是一部草案。全国人大批准和颁布这项法律,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能源法草案》就已被审议6年之久。有鉴于此,国务院可能会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推行某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