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碳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2:18

节能降碳总结篇1

一、建设低碳城市要以发展为前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定市更是一个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城市,无论人均占有财富总量还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2009年保定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00美元,仅相当于英国的十五分之一,相当于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何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降低经济发展带给环境、资源的负面效应,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而非总量降低,寻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降低碳排放的最佳平衡点,才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

“低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排放特点,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指标值来评判。比如我国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而法国以核电为主,如果让我国和法国采用同样的二氧化碳指标,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在国内,由于自然资源差异和发展阶段不同,让广东和山西采取相同的碳排放指标也是不可取的。同时,“低碳”是一个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的过程。因此,现阶段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托现有基础,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稳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步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低碳城市。

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明确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们认为,这个承诺既展现了我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符合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实际能力,是我们制定区域减排的根本依据。据此,保定市结合实际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到2015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5%左右;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8%左右。这个目标既是积极的,也是可行的。

二、建设低碳城市要以发展低碳产业为支撑

城市离不开产业,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城市排放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不断降低产业排放强度,才能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工业的碳生产率,发展低碳产业,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保定市提高工业碳生产率主要有两条路径。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型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保定市实现生产部门低碳化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要大力发展碳强度较低的低碳产业,控制或限制高碳产业发展,使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碳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从保定市现有工业行业构成分析,汽车、新能源行业占工业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可下降0.02吨,同时也要把现代农业、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碳排放相对较低的行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第二,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创新,实现节能降碳。传统产业在保定市产业结构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加快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步伐也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电力热力行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工业等行业是保定市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高的行业,要把这些行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

同时,能源结构的调整对降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有重要作用。从保定市的能源资源禀赋看,一次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煤炭、电力、石油及产品、天然气等一、二次能源都以调入为主,火电等常规能源在能源总量中仍占有绝对比重。保定市不具备建设核电设施的条件,水电资源也相对贫乏,而地热资源、生物质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相对充裕。因此,保定市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围绕本地区的能源资源构成,在国家能源战略指导下,重点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替代常规能源的消耗,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从整体上优化能源结构。

三、建设低碳城市要注重消费领域节能降碳

在注重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生活消费的节能降碳也是建设低碳城市不可忽视的领域。保定市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城市建筑、采暖、交通、农村生活等重点消费领域,有许多节能降碳工作可做。

建筑领域是城市碳排的“大户”。截至2008年底,市区现有各类建筑中,节能建筑约610万平方米,仅占建筑总量的15.25%。同时,保定作为一个北方城市,采暖耗能所产生的碳排比重较大,在市区建筑碳排放总量中,采暖碳排量占到总量的69%。因此,保定市建筑领域节能降碳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通过对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节能电器的推广普及、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开采利用等方式,不断降低建筑采暖、热水供应、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是着力实施集中供热。通过以集约化、高能效的集中供热网络取代传统、低能效的分散式供热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城市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样在保定市碳排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保定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私人汽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碳排放量也随之出现快速增长。分析保定市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碳排放情况,公共交通是“性价比”最高的交通工具,碳排占比仅为13%左右,却实现了47%的客运性能,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公共交通的碳排量还会进一步降低。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公交出行和步行,提高能效水平,调整能源结构等方式,降低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保定市作为一个拥有近800万农业人口的城市,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对全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保定全市农村非用电耗能(主要是炊事耗能)占到农村总能耗的83.39%,主要是由于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因而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推进农村节能降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措施,建立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特点的节能体系,降低农村生活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通过发展低碳产业和消费领域节能降碳两种方法是“减法”,而通过加快植树造林,提高固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就是“加法”。因此,保定市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见》,加快在城市、农村和重点区域的植树造林步伐,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强碳汇能力,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通过开展低碳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低碳理念在保定市民中已有了较好的认知度。保定市被确定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更提高了全社会对低碳发展的关注度。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低碳教育宣传,加快低碳知识普及,动员全社会力量,从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共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保定”新图景。

节能降碳总结篇2

摘要:中国是Co2排放大国。内蒙古是能源大省,代表城市鄂尔多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高能耗,高碳排放现象突出。未来一段时间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煤炭消费是主要碳源。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煤炭消费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经济能耗值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06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20%,能源消费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96%。2008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总量达到65.09亿吨,工业部门的排放占80%以上。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气体大幅增加,燃煤产生的Co2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已超过50%。中国已经成为Co2排放大国。为此,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政府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5年期间全国碳排放强度要下降17%。强化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之路,优化能源结构,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比重由3.6%增至10%-12%,煤炭比重由70.7%减少至57%左右。

内蒙古是中国的能源大省,煤炭资源全国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同时能源消费迅速增长,1999-2008年之间能源消费总量从3634.88万吨标煤增长到16268.22万吨标煤,提高了3.48倍。伴随着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量迅速增加,从1998年的2318.9万吨增加至2008年的11804.03万吨,年增长率15.9%。而鄂尔多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1/6,天然气储量占1/3;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能源消耗大,碳排放急剧增加,是内蒙古典型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工业城市。研究碳排放量是研究Co2减排的重中之重,碳排放强度是分析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的重要指标,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指导性建议。碳排放的研究是解决能源资源结构性短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迫切需要。

二、鄂尔多斯市碳排放现状与特征

(一)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估算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碳排放量(万t);Ki为第i种能源碳排放系数;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按万t标准煤计;i为能源种类。根据鄂尔多斯工业能源消耗特征,选取原煤、洗精煤、天然气等13种主要消耗能源品种进行分析,并以各类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和碳排放系数进行处理,如表1。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单位为t/104元;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总量/人口总数,单位为t/a。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来计算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来看,2011年碳排放量是2000年的12.54倍。各品种能源碳排放量逐年增加(除汽油、煤油、燃料油),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费产生的碳排量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电力。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2011年达31.8496吨每人,约为2000的10.68倍。随技术设备的改进,低碳节能技术的引进,碳排放强度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41.51%。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基本原理,长期来看,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内蒙古作为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在U型曲线的左端,因而在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同时其碳排放量也将有很大的增长。

(二)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特征

鄂尔多斯市的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8.78%,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5.87%,如图1中两条曲线走势相似。但是随能耗值的逐年降低,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走势相似,在2000-2004年较高,2004-2007逐渐降低,2007年后平稳波动,且能耗值高于碳排放强度。2000-2011年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为41.51%,能耗值下降幅度为43.69%。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经济结构、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结构等因素有关。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呈现出两个特征:

放强度与生产总值变化

1.“两个”高相关。一个是碳排放总量与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随生产总值的增长,碳排放总量增加。另一个是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曲线走势相似,这是由于碳源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此消彼长”现象。生产总值与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增速呈“m”型,生产总值2004年和2008年较大,2005-2006年较小;碳排放总量2005年和2008年最大,2006年较小。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2.6吨/万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1.5吨/万元,降幅达41.51%。主要原因是:第一,技术设备改进,低碳技术的大力投入,减少了碳排放;第二,鄂尔多斯市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集约化生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鄂尔多斯市能源消费存在三条现状:(1)煤炭消费比重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2)工业耗能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在能源消费总量中,鄂尔多斯市工业消费比重过大,平均为99.6%,与发达国家平均30%-40%的比重相比明显高出很多。(3)能源使用效率低。

三、结论

近年来,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长,鄂尔多斯市尤为突出,本文通过2006年版的ipCC碳排放计算分析,是现有文献中涉及中国碳排放估算的一个通行的计算方法。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内蒙古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鄂尔多斯市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年的21.4倍,年均增长率为28.78%。碳排放总量也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为35.87%,增速2004年达到最大,2008年次之。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费产生的碳排量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电力消费。

(二)随技术设备改进和集约化生产,能耗值和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特征是: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能耗值降幅为43.69%。碳排放强度降幅达41.51%。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

(三)目前鄂尔多斯的能源使用现状是:煤炭消费比重大,工业耗能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

依据实证结果及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减排的政策建议:优化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低碳技术进步,鼓励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2]刘竹,耿涌.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J].资源科学,2011(7).

[3]钱贵霞,张一品,邬建国.内蒙古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分解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

[4]巩芳,王芳.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内蒙古碳排放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

[5]史安娜,李淼.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1(10).

节能降碳总结篇3

[关键词]低碳发展长沙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1-164-2

1引言

低碳发展,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政府低碳政策的扶持下,随着低碳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不断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发展。

2010年社科院公布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低碳城市包含四大类指标: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其中包含12类相对指标。

2006年10月,长沙获批成为全国第三个、中部首个国家森林城市;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长沙转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2长沙市低碳利用评价

2.1低碳生产力指标评价

低碳生产力包括碳生产力以及单位产值能耗两个相对指标。根据易东炬在《长沙发展低碳城市评价建议》测算得到长沙碳生产力为3.1672,高出全国平均值0.1820近17倍。从产品单位产值能耗来看,随着长沙市政府淘汰近110家高污染企业,大力引进环保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规模化、集中化促使长沙的单位产值能耗逐年大幅度下降。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18.4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7%,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6.8%。同年,长沙重点监测高能耗企业的15种产品之中13种单位产值能耗下降,86.7%的工业产品单位产值能耗逐步下降。其中,火力发电耗用标准煤同比降幅1.43%;吨水泥综合能耗同比降幅2.2%;铝加工材耗用能源同比降幅6.4%;机制纸及纸板能源耗费同比下降16.8%。

2.2低碳消费指标评价

低碳消费包括人均能源消费和家庭能源消费。对于低碳消费的数据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我们在长沙市六个区以小区为单位按比例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4份。问卷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调查对象房屋所在小区,房屋建筑时间、建筑面积、家庭人数等。第二部分为家庭能耗情况,包括家庭每月电器量、用电量、用水量、产生垃圾量、小汽车油耗量。第三部分为居民对低碳理念的认识程度。通过调查统计得出,长沙户均拥有电视机1台,洗衣机0.8台,热水器0.75台。小汽车人均拥有量0.17台,其中以中档车为主。长沙市居民户均用电量1-8月超过200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0-140度。每人每天用水量超过300升,亦远超国家规定的180-270升。长沙市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碳排放量,长沙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反映了长沙市为一个高碳消费生活方式的城市。

2.3低碳资源指标评价

低碳资源包括森林覆盖率、低碳能源所占份额以及单位能源生产排放量三个指标。

2.3.1森林覆盖率评价

如表1所示,近年来,长沙市园林、绿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5-2012年,长沙新增绿地面积达1423万平方米,增幅高达103%。长沙园林绿化覆盖率增长45%,园林绿地率增长49%。根据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和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专项规划,全市森林覆盖率现已达53.6%,超过全国45%的平均水平。2013年,长沙市获评为全球绿化模范城市。

2.3.2低碳能源所占能源份额评价

原煤、电力仍是规模工业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种。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中,长沙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3.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7.3%的水平。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核能,风能还未真正投入使用,生物能,太阳能等在长沙市能源消费比例中占比例很小,长沙市非化石能源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水电。

2.3.3长沙市单位能源消费评价

长沙市单位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因子为4.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8近一倍。如图1所示,长沙市2005年至2011年间,工业废气总排放量呈迅速发展趋势,这与长沙近年来工业迅速发展相关。而在2011年至2012年间呈迅速下降趋势。长沙2011年全年淘汰高污染企业110家,完成长沙铬盐厂42万吨铬渣解毒处理工程,一些老工业基地污染企业全面退出,对促进废气排放量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李兰在2010年中国控制工业废气排放的绩效和减排潜力研究中分析,长沙市减量排放潜力为76.01%,这说明长沙市工业废气减排还存在巨大的空间。

2.4低碳政策评价

低碳政策包括现有低碳发展政策和规划、监管系统的建立、公众的低碳意识程度。

2.4.1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评价

湖南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长沙市启动了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湖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到十二五期间长沙作为低碳城市发展的任务、目标及重点。目前正在编制的《湖南低碳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湖南低碳经济发展纲要》为长沙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2.4.2低碳发展监管系统的评价

从全国情况来看并没有对碳排放监测和统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长沙市碳排放监测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12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长沙市对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重点监测。2012年,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34家规模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1.5%,同比下降15.8%,这使全市规模工业能耗水平下降9.3%。

2013年5月,长沙市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新调整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名单,将企业节能状况的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区、县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2.4.3居民低碳意识程度评价

对于低碳意识程度我们也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将调查结果按照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学历统计分析得到,听说过“低碳”而没有真正了解的人占据总调查人数的72%,不了解的人数占据16%,非常了解的人占据12%。结果表明,低碳意识逐渐深入人民的思想中,但是低碳的真正内涵还未被人们所了解,低碳的政策宣传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体来说,长沙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长沙市低碳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展空间,我们不仅要从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及低碳城市建筑进一步加强长沙市的低碳工作,而且要制定和执行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加快低碳发展的法制建设,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识。

参考文献

[1]易东炬,李明生.长沙发展低碳城市评价建议与对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报,2010(11).

[2]黄红胜.探索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J].中国集体经济,2011(11).

[3]陈梭.长沙市土地生态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周军辉.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收支协整型及因果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黎孔清,陈银蓉.低碳理念下的南京市徒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3(1).

[6]吾木提汗o沙尔江,李江宏,史磊.低碳视角下的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2013(6).

节能降碳总结篇4

关键词:制氢装置瓦斯单耗解析气

中图分类号:tQ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本文就生产能力8000nm3/h的制氢装置进行调整和创新,此装置作为汽柴油加氢装置的配套装置,于2010年12月投产至今,由制加氢装置生产成本核算可知:瓦斯消耗成本占总燃料动力成本50%,而制氢装置瓦斯用量占整个制加氢装置的90%。降低制氢装置瓦斯单耗就是降低产氢成本,即可大大降低汽柴油加氢装置加工成本,提高装置生产运行水平。这样,对于在其他工厂,有很显著的实际意义。

2、主要调整方法

2.1降低水碳比

水碳比是转化反应中及防止催化剂积碳的主要参数,依据烃类转化平衡,当水碳比小于3.5时,难以保持水汽均匀接触反应(即结碳和消碳平衡),催化剂极易积碳,使催化剂失活,损坏催化剂,所以生产中严格控制水碳比不小于3.5,以防高温条件下的烃类裂解积碳转化或生成难以消除的石墨碳。故转化系统在进料条件下必须保证转化不停汽,以保护催化剂。目前装置生产水碳比为3.9-4.0,而设计值为3.5,理论上讲增大水碳比可以提高转化炉的转化率,出口转化气中甲烷含量低,致使解吸气热值降低,燃料瓦斯用量增加;而且大量的过剩蒸汽不但增加转化炉的热负荷,也会增加后续流程冷却负荷,使装置的能耗增加。转化反应需要的蒸汽为制氢装置转化炉对流段自产的3.5mpa蒸汽,如果蒸汽不合格就会导致催化剂中毒,从而造成催化剂的结碳[8]。因为水碳比太低造成净化系统再生能量不足或者转化出口甲烷含量超标,甚至会造成转化催化剂结焦[9]。水碳比的最简计算公式:H2o/C=水蒸气流量(m3/h)/碳流量(m3/h)[10]

2.2改变解析气组成

解析气作为pSa单元的废气,作为燃料在转化炉中燃烧,提高解析气中可燃气体的组成,可以提高其热能,这样就可以达到节省装置能耗的目的。

制氢装置的副产品为pSa部分的解析气,直接作为制氢转化的燃料以节约装置的能耗。规格如下:

表2-1解析气组成

表2-1解析气组成

2.3稳定瓦斯气流量

我们通过调节一下几种因素来稳定转化炉瓦斯气流量:

1.调节转化炉各火嘴的球阀开度来均衡每个燃料瓦斯的压降;

2.提高解析气混合罐放火炬压力

3.稳定解析气流量

2.4置能耗计算

表2-2制氢装置能耗计算汇总表如下:

表2-2制氢装置能耗计算汇总表如下

表2-3燃料用量

表2-3燃料用量

通过以上两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整个装置的能耗除去原料外,瓦斯气(即燃料气)的能耗最高,而在燃料气消耗上,转化炉(F5002)的消耗又是极其主要的,所以讨论和实验出更适宜转化炉操作的方法是必要的。

3、水碳比的影响

本文选择了改变水碳比的方式,来调节转化炉的操作参数。从拟合图可以看出,转化气中甲烷含量随水碳比的降低而增加(左上图)。原料单耗随水碳比增加而减少(右上图)。而燃料瓦斯则随水碳比增加而增加(左下图)。总单耗图(右下图)是二者的叠加,拐点出现在水碳比3.5处,但为了确保催化剂使用安全,项目团队决定将水碳比设定在3.6.

图3-1调整水碳比的影响

改善前:

1、水碳比为3.8-4.0,转化炉出口甲烷含量低,解析气中甲烷含量低,反应吸热量大,燃料瓦斯单耗增加,装置总瓦斯单耗增加;

2、空冷,水冷负荷增加,装置能耗增加;

3、装置采用催化干气作为制氢原料,原料组成波动大,烯烃含量不稳定,进料量波动大。

采取措施:

水碳比控制3.6,每半个月技术人员对原料样进行汇总,按平均值调整DCS上水碳比计算设定值;

配氢量控制在400Kg/h,如果绝热反应器温升超过20℃,应该及时提高配氢量和预热炉出口温度,转化炉水碳比可提高至3.7-3.8;

如果进料组成变动应该及时调整蒸汽量,水碳比控制在3.8-3.9。

改善后:

4、解吸气变化的影响

在保证转化炉转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氢气量的大小还取决于pSa部分氢气回收率的高低,目前解析气中氢气含量为20%左右,产品氢纯度99.5%左

改善措施:

改变调节阀开度的设定值,最大开度由90%降低至85%,最小开度由20%提高至30%;

一氧化碳在线分析仪设定值由20ppm,提高至30ppm;

根据产品氢气纯度及时调整吸附时间

改善后:解析气氢气含量有20%降低至17%,氢气纯度有99.5降低至98.5%以上;氢气回收率提高,产品氢气外放量提高,瓦斯单耗降低。

图4-1解析气中氢气含量前后比

经过计算:

1、单耗改善幅度=改善前单耗-项目目标单耗=5.06吨/吨-4.7吨/吨=0.36吨/吨;

2、每小时生产氢气按8000nm3计,氢气密度:0.089Kg/m3,每年生产时间按8000小时计算则每年氢气质量流量=8000立方米/小时×0.089千克/立方米÷1000千克/吨×8000小时/年=5696吨;

3、年节省瓦斯质量流量=5696吨×0.36吨/吨=2050.6吨;

4、瓦斯价格按1200元/吨计算,则年度创效:2050.6吨×1200元/吨÷10000=246.07万元;

5、转化炉燃料瓦斯单耗从0.916吨/吨降到0.893吨/吨,年度节约=(0.916吨/吨-0.893吨/吨﹚×5696吨×1200元/吨÷10000=15.7万元。

5、结束语:

本研究内容表明:通过在制氢装置,对转化炉水碳比的调节,在降低水碳比以后,降低了装置能耗,但是提高了催化剂被积碳的可能;通过调节解析气的组成,氢气回收率提高,产品氢气外放量提高,瓦斯单耗降低;通过稳定进入转化炉的瓦斯量,我们也得到了相应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韩维涛,黄晓晖制氢装置用能分析与节能措施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834003

[2]胡,大型炼厂生产低成本氢气的技术开发和应用[J].当代石油石化,2010

节能降碳总结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上海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10-0035-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07

低碳经济是当前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心,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发展消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对环境也排放了许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尽管在进入21世纪后节能减排为各界重视并取得较好的实绩,但在已有的传统发展模式中仍然延续着资源能源较高消耗、高碳排放与废弃物及污染物一定标准下排放的发展基本路径,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在环境污染治理、节约能源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任务叠加的背景下,以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新认识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梳理和分析实现新的发展方式的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提出上海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路径分析框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和面临的挑战

1.1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基础,同时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背景是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深刻反思的结果,即对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经济主要发展动力并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进而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低碳经济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应该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能减排侧重于能效的考核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的考量,循环经济侧重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与循环利用,更多的是涉及局部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的短缺问题及其应对的问题;低碳经济把对气候变暖有关键影响的Co2的排放作为考量的指标,更多的是涉及传统能源短缺基础上的全球全局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的问题。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生产方面包括了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内容,在生活方面要求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从能源的供给角度采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系统尽可能多地生产与提供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碳零排放”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继续通过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效,降低如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费比例;要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从能源的消费角度,尽可能多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单位能源消耗产出最大;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也要求社会公众着重从消费品与能源消费的角度,在保障适度的生活消费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地通过转变自己的生活消费方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碳排放,实现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1.2上海发展低碳经济溯源

上海走向低碳经济时代,可以说从形式上开始于为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所提出“低碳世博”的口号及其世博会场馆建设,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上海市作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示范项目;从内容上更早地可追溯到新能源建设和节能减排的起始。上海在世博会场馆建设过程中运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建筑节能环保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等系列低碳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无疑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和低碳排放的效果,就目前而言,低碳世博更多的是发挥示范和宣传作用。上海是能源贫乏区,所需能源几乎外来,中国高煤、短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对上海的能源需求和消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能源短缺、城市环保压力下,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煤炭比例并寻找能源替代是上海的一个现实选择。上海在崇明岛、临港新城、虹桥枢纽开展了发展低碳经济实践,2005年崇明岛东滩建设安装风力发电示范场一期工程并正式并网发电,2006年国内首个并网发电进入商业运营的兆瓦级太阳能发电站――崇明前卫村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就已启动。尽管目前崇明岛的低碳实践项目是示范性项目,但作为“低碳城市”的未来建设目标,上海将在未来几年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剧增过程中,结合国家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东海平湖油气田工程、秦山核电站工程等提供的能源对上海的供给,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能源比例大幅下降,但以煤炭为主的结构还没有基本改变,要将低碳经济的理念变成上海整个社会的行动、将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及其技术普遍融入到生产和公众的生活中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上海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系列挑战。

曹建华:上海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路径的框架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0期1.3上海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是国民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低碳排放。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为动力,传统的石化能源是高碳排放的来源,要寻找在经济发展和低碳排放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在高煤炭能源消费结构的前提下,上海通过长期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努力,取得了较显著的节能减排和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的成效,在今后的时间段仅按照传统的节能减排的做法,其难度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大。图1所示进入21世纪之后的能源强度下降速度大为放缓。梁朝晖[1]的研究认为上海市的碳排放总量在2007年5927.9万t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经济增长方案在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6331.06万-6834.99万t之间、7890.78万-9008.1万t之间,2010-2020年的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将大为放缓。

上海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供应紧张的压力长期存在。在上海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对能源的需求与消费总量也在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上海在国内处于能源利用效率的领先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在节能和环境治污作为硬约束指标面临艰巨任务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的指标又即将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指标加以考核,可以想象得到上海发展低碳经济及其实现一定的低碳排放标准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巨大的挑战。

2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传统路径及其效果

2.1上海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98.15亿元,从1985年算起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5.8%。经济的增长需要耗费资源和能源,到2008年的能源消费已经突破亿吨,为10314万t标准煤,和1985年的能源消费相比,年均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为6.26%,见表1。

从上海历年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变化趋势看(见图1),1985年的万元GDp能耗为5.47t标准煤,到2008年下降到万元GDp能耗为0.75t标准煤。应该说,上海市能源利用效率是逐步提高的。然而,和国外发达国家万元GDp的能耗相比,和我国所拥有的资源和能源相比,能源的利用效率还远远不够,上海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模式同样地和全国其他区域一样属于一种需要转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2.2上海发展低碳经济以节能减排为标志的传统路径

上海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人力资本和技术有相对优势,资源和能源贫乏,因此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借助于技术、人力资本和管理优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展资源和能源节约的意识早而有之,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技术和效果也高于其他地区。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日深,早在1985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工业企业节约能源暂行规定”,同时上海发展的战略规划定位,客观上对上海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5年国务院通过调研形成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以及1987年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上海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报告”形成了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和世界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以及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定位的初步框架,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标志着上海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随后的几个十年规划和五年计划以及各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以及“三二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针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定位思路逐步明确和深化。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耗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这些规划和计划已经深入贯彻到上海发展的具体措施和行动中。为满足上海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上海投资建设的电厂采用当时国内甚至国际最先进的技术,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能效,减少了污染。因此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上海高速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剧增的同时,万元GDp的能源快速下降,产生这一结果应归功于上海的城市定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到21世纪,上海根据国内外的节能环保形势,对节能减排从“十五”、“十一五”的规划上、系列政策法规和实施节能减排举措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和行动方案,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2.3上海发展低碳经济以节能减排为标志的节能成效

林艳君[3]利用能源消费强度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上海市能源强度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指出上海能源强度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1994年高速下降期,上海的产业结构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高智力型产业为主的方向迈进,带动能源强度急剧下降。1994-1998年减速下降期,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强度仍以较高的速度下降,但较前半期有所减缓。1999-2004,随着能源强度的进一步下降,上海的节能潜力逐渐减少。胡建一[4]分析了2002-2006年间的上海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经济效率的情况,指出上海的GDp能耗5年间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于0.5的界线值,节能降耗的力度需要加大。与其他国际大都市比较,上海的经济规模总量偏低,能源消耗规模较大,上海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快。上海的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经济效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唐忆文[5]对上海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上海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能源强度下降较快。万元GDp的能耗强度下降取决于直接节能(技术节能)和间接节能(结构节能),分析指出1985-2003年间单位GDp能耗下降53.8%,间接节能的贡献达到74.7%,直接节能的贡献仅有25.3%。

图1和表2所示,进入到2000年之后的“十五”和“十一五”时期,能源强度保持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速度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成型,淘汰落后产品、企业、行业的绩效已基本释放,进一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次落后的产品、企业和行业的难度和成本在迅速增加,节能降耗的技术进步还难以实现突破,尽管万元GDp能耗指标显示“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无法取得和“八五”与“九五”时期那样的节能降耗效果。

2.4上海节能减排的演化阶段划分

应该说,上海的节能减排走过的路程从认识上和行动上也是逐步深入的。尽管在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重视节能和环保工作,但更多的是服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目标,能源工作的重点是如何保证能源的供应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在五年计划和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中,节能减排的内容一般是置于城市建设和环境管理的标题之下,直到2004年前后,节能减排的内容作为单独的项目内容较为频繁地出现在各类的文件中。因此在低碳经济概念还没有出来之前的上海节能环保工作,从认识程度上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济和城市发展为主,兼顾节能环保阶段,此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苏州河综合整治为标志的环境整治之前;第二个阶段经济和城市发展与节能环保并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阶段,此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苏州河综合整治为标志的环境整治开始起,到2004年前后国家将能源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指标作为硬性考核指标、上海将节能减排量化到各种考核并在各类文件中加以突出强调的时间段。第三个阶段就是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上海在已有节能减排工作和出台一批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提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十大工程和十大举措,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节能减排的制度和措施。节能减排从目标转化为行动,并进行指标量化考核的阶段,同时从2004年前后起直到现在,新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经济发展模式将转型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阶段。

3上海发展低碳经济未来路径选择的思考[Jp3]3.1上海发展低碳经济未来路径认识与选择的框架性分析

[Jp]上海发展低碳经济有两个层面上的问题需要考虑(见图2),一个层面是上海市本身的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低于规定标准,长期的节能减排工作属于该层面;再一个层面是在全国乃至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上海形成服务于全国乃至全球低碳经济的具有低碳技术优势的产业和碳交易市场,近期提出的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环境能源交易所的业务偏属于该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是相互作用的,如上海发展新能源汽车向全国销售的同时,上海市采用新能源的汽车为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那么交通环节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排放有助于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

3.2上海碳排放强度目标及碳排放规模预估

就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第一个层面而言,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按照这个指标和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和科学技术与管理先进的区域,上海的碳排放强度目标值如取下降45%这一上限值,2005年上海的GDp为9164.10亿元,能源消费8312.09万t标煤,能源强度为0.91,上海碳排放强度0.606,按此测算假定从2009年起按照8%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时到2020年的碳排放总量见表3。到2020年按照设定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的规模应控制在11496.94万t之内。如果按照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和4%的能源消费增长率,梁朝晖关于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研究结果如煤炭消耗的碳排放系数为0.7329,石油消耗的碳排放系数为0.5574,天然气消耗的碳排放系数为0.4226,以及目前上海的能源消费结构为煤46%(包括电煤)、油30%、气10%、外购电14%等进行估算,碳排放的总量规模为9026.4万t,没有超过设定的11496.94万t的标准;如果按照目前现有的6.5%能源消费增长率估算,碳排放的总量规模为11721.8万t,略超过设定的标准。

3.3上海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碳排放目标路径的选择

碳排放强度受到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和消费能源行业比重的影响,同时碳汇能力及效果能够发挥抵扣作用。实现2020年降低碳排放目标的技术路线图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考虑,一是0.5或者更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否支持将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效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开展,如何发展低能耗的先进二三产业,如何促进社会公众在工作和生活中节能,采用低碳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二是能源供应结构的调整,煤、油、气及其风能、太阳能、核能等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是不同的,供应和消费的结构不同,最终的碳排放量是不同的,现有的和未来技术进步条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增加低碳能源的比例,并在2020年碳排放强度控制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为0.333t/万元。2000-2008年间上海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3-1.10之间,显然偏高。2008年的上海煤炭终端消费量为1634.74万t标煤,火电用煤2964.04万t,两项合计占上海能源消费的最大比重。煤炭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最大,降低煤炭能源消费比例是一贯的方针,如何发展碳捕获、碳封存等碳吸收技术,实现低碳排放的煤清洁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市政府从“九五”时期起对节能减排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等形成了整套的节能减排目标、原则、做法和保障措施体系。进一步的工作应该在低碳经济的理念和目标下重新梳理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将低碳经济政策和节能减排政策相衔接。总体上继续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优化能源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工业能效、开展交通和建筑节能一直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领域。赵敏[7]研究指出2006年私家车Co2排放量约相当于出租车、轨道交通和公交车3种公共交通方式之和,2002年以来上海市因居民出行导致的交通Co2排放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私家车的Co2排放量增加速度最快。公共交通中,出租车的Co2年排放量和人均Co2排放量都最大。2008年民用汽车数量为132.12万辆,如果在世博会之后逐步更新现有的公共交通汽车,出租车和公交车采用新能源汽车,以及鼓励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产生成效,通过交通环节节能减排和降低碳排放将取得很好的效果。研究认为如果室温每提高2℃,用电量将减少10%,也就是说如果建筑节能能够达到应有的保温效果,同样可以实现用电量节省。陈东敏[8]的研究指出以中间产品投入形成的间接能源消耗也相当大,对间接能耗强度大的部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作用不明显,对这些部门需要着重提高其对于中间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中间产品的消耗。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Co2减排潜力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减排潜力相差不大,因此发挥中间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其意义同样重要。

目前,上海提出了崇明岛低碳生态实践区、临港新城低碳发展实践区和虹桥枢纽低碳商务实践区的建设,2010年的世博会在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利用、倡导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贯彻和实践低碳世博的理念,这无疑在取得示范宣传效果的同时,也积累了发展和实践低碳经济的经验,对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低碳产业发展,上海市提出了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规划。在“十二五”时期乃至到2020年更长的时期,如何将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明确并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技术路径,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7):79-87.[LiangZhaohui.theHistoricalCharacteris-ticsandLong-termtrendofCarbonemissionsinShanghai[J].ShanghaiJournalofeconomics,2009,(7):79-87.]

[2]上海市统计局.光辉的六十载――1949-2009上海历史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68,238.[ShanghaiStatisticsBureau.Glorious60Years:1949-2009.Shanghai’sHistoricalStatisticalCompilationofData[m].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9:68,238.]

[3]林艳君,冯春萍.浅析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中国能源,2006,(2):40-43.[LinYanjun,FengChunping.ResearchonanimpactofindustrialStructureonenergyintensityinShanghai[J].energyofChina,2006,(2):40-43.]

[4]胡建一.上海节能降耗与提高能源经济效率分析[J].上海电力,2007,(4):351-354.[HuJianyi.analysisontheeconomicenergyandReducingenergyConsumptionwithincreasingenergyeconomicefficiencyofShanghai[J].Shanghaielectricpower,2007,(4):351-354.]

[5]唐忆文.上海能源消费结构分析与推进节能的对策建议[J].上海节能,2006,(3):37-42.[tangYiwen.analysisofenergyConsumptionStructureandCountermeasuresofadvancingenergyConservation[J].ShanghaienergyConservation,2006,(3):37-42.]

[6]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工业能源交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50-157.[ShanghaiStatisticsBureau.ShanghaiStatisticalYearbookofindustryandenergyandtraffic[m].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9:150-157.]

节能降碳总结篇6

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低碳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分析面的形势,安排部署“十二五”低碳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低碳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扎实工作,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

一是节能降耗指标圆满完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43万吨、造纸1万吨、铁合金8600千伏安,工业节能成效明显。大力推进工业三废资源化,全市制糖业已基本形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达22户;完成了46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全市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进非工领域节能,共推广节能灯77万支,每年可节约1.6万吨标煤;累计建成沼气10.6万口,建成沼气化乡镇7个,沼气化村115个,沼气普及率达32.8%,实施节柴改灶36.7万户,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汽、柴油综合单耗从2007年每百吨公里8.64升下降到2010年的8升;公共机构能耗下降5%;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06%。

二是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期间,围绕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削减的目标任务,通过不断强化工程、结构、管理三项减排措施,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全市14户制糖企业着力实施和运行好“pSB光合菌剂治理酒精废液CoD减排工程”,解决了占全市90%以上的工业废水CoD排放问题,制糖业“增产减污”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翔区污水处理厂和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其他7县污水处理工程积极推进,实现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零”的突破。全市污染治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与2005年相比,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83.07%提高到96.8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41.18%提高到52.07%;工业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从86.16%、82.9%和94.35%提高到95.1%、91.97%和100%。全市主要污染物CoD和So2削减量分别达12010吨和566吨,分别比2005下降10.11%和5%,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启动实施了“七彩·秘境”保护行动、新家园行动计划、城市市容市貌百日整治活动、南汀河和西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重大举措,全市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保持良好,城乡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截止2010年,8县(区)17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Ⅱ、Ⅲ类水质标准,全部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要求;境内7条主要河流10个监测断面达Ⅱ、Ⅲ类水质的各占40%、达Ⅳ类水质的占20%,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8县(区)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空气质量状况保持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6.63%提高到60.56%,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由10.42%提高到10.49%。

二、明确目标,确保“十二五”低碳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全市将面着加快发展与完成低碳节能减排目标的双重考验。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的重大机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节能、低碳、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低碳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是:

(一)低碳目标。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9.5%。

(二)节能目标。到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8.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重点企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全市新开工房屋建筑工程全部按国家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设计,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达到省有关要求;营业性公路运输载客,货车汽、柴油综合单耗下降到每百吨公里7.8公升,内河船舶运输燃料单耗下降到每千吨公里34公斤;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高效节能灯具应用率达95%以上,全市60%以上的家庭使用高效节能灯;农村新建户用沼气池5万口以上。

(三)减排目标。到2015年,计新增排放量,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5.2%、氨氮削减7.0%,二氧化硫削减0.1%。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节能环保产业体系。要认真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规划产业和区域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加快发展低能耗、污染少、高附加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网络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企业进行资产整合,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方式向低碳、绿色、高效方向转变。

二是优化能源配置,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比例。要深入挖掘节能降耗潜力,实现节能重心从“单一依靠工业”到“依靠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农业、公共机构等多项”转变;不断优化能源配置,实施低碳节能减排调度,努力提高全市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采取丰枯、峰谷分时电价等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转移用电负荷,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对铁合金、水泥、锌冶炼等高耗能行业,继续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积极争取列为全省生物质能试点市,引进国内外燃料乙醇先进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加大城乡太阳能开发利用力度,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企业为载体,构建以高新适用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链条效应,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继续抓好全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县(县)建设,在制糖、建材、生物等重点行业组织实施重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大力推进制糖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制糖业节能、节水、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回收、市场汇聚、再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循环系统;抓好高耗水企业节水示范,重点支持制糖、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项目,矿井水利用和企业中水回用等废水资源化项目。通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突出重点领域,切实抓好低碳节能减排工作。要认真落实低碳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低碳节能减排日常监管,突出抓好工业硅、锗、铜、锌、制糖、造纸、矿山采选、建材、电力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挖掘节能降耗潜力,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用能设备节能监测;培育低碳节能环保示范企业,促进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抓好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管理;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同步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推进“低碳节能环保型”园区、企业、酒店、社区、单位、学校和村镇的创建。

五是实施示范带动,全面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要坚持在建材、冶炼、制糖和电力等重点行业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煤层气(瓦斯)利用、绿色照明等6大节能示范工程,使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制糖、造纸、食品等行业为治理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实施环保基础设施示范建设工程,使城市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六是强化技术创新,加快低碳节能减排成果应用。要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大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机、节能灯等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节能服务体系,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广泛开展低碳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低碳节能减排国内外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三、强化措施,为完成低碳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切实推进全市低碳节能减排工作,市政府成立由我任组长,中义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低碳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和市环保局分别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推进、检查考核及日常监管;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县区政府是实施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主体,县(区)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全面抓好落实。要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市发改委、工信委、环保局、公安局、农业局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职责,积极配合和认真抓好各自领域的低碳节能减排工作,形成共同推进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合力。

(二)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低碳节能减排的投入,省每年也将安排专项资金,继续加大低碳节能减排投入。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抓住正式成为国家首批五省八市低碳试点省区的机遇,以项目为支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县(区)政府每年要将低碳节能减排引导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增长逐年增加投入,为低碳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强化宣传,全民参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弘扬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使节能低碳和绿色消费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节能降碳总结篇7

[关键词]碳税;低碳经济;经济增长;江苏省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812.42;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之相应的气候污染、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问题也日益严重。碳税的征收被公认为是平衡经济增长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措施之一,部分学者也对此作了相应的研究工作。2011年,刘洁和李文研究表明:征收碳税会降低社会总产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消极影响,从长期看,随着碳税体制完善,税率逐步提高,这种消极影响将逐渐减弱。刘宇等研究表明开征碳税使经济增长放缓大约1%,但是可以使全国碳排放总量下降8.15%。浦正宁提出征收碳税可以有效降低世界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中国的核心出口产业会因主要工业化国家减排政策的执行而遭受损失。这些学者主要采用时间序列的数据,利用不同的分析模型进行了分析。本文将采用更具优势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碳税征收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传统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只研究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为了研究碳税征收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本文将传统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以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费为指标建立数量模型,探讨碳税征收对经济的影响。

2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模型构建,本文共使用了江苏省13个市的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和碳税税额等具体指标。此外,本文计算的时间区间为2000-2015年,具体数据主要来自《江苏统计年鉴》)等。其中,碳税税额由能源消费量、单位Co排放量和Co税额相乘计算得到。经过模型构建,带入数据并计算,得到碳税征收收对经济影响的估计结果(见表1)。

从表1系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南京、无锡和苏州这3个地区,碳税征收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其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78、0.86和0.82,并且都通过了t检验;影响最小的是南通和扬州,其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03和0.05。而且,从系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碳税征收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碳税征收系数为正的地区,说明征收碳税可以促进其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那些碳税征收系数为负的地区,征收碳税对其经济增长将起到阻碍的作用。并且估计系数的大小也表明了碳税征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如南京的δ估计值是0.78,表明如果碳税征收每增长1%,则其经济增长就会增长0.78%;而如果碳税征收每增长1%,徐州的经济增长就会下降0.38%。

通过计算,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08、-1.21、1.02、0.98和1.06,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仅为0.05、0.01、0.01和0.04。显然,征收碳税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远远大于其他行业。再从系数估计值的正负来看,征收碳税对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这些传统的能耗高、污染高的行业有阻碍作用,而对于其他行业都起到促进作用。

3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就现阶段的江苏经济水平,开征碳税对其经济增长影响较大,节能效果有限,不建议现在开征碳税。就节能减排的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调整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优质能源消费比重。煤炭是江苏实现能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的能源消费一直以煤炭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0%。调整江苏能源消费的不良结构是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重要途径。

(2)电力、钢铁、建材、造纸、有色金属、纺织、煤炭及化工等行业是江苏主要的高耗能行业,据估计占全省总能耗的60%以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也是实现江苏节能降耗目标的有效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洁,李文.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境,2011(9).

[2]刘宇,肖宏伟,吕郢康.多种税收返还模式下碳税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基于动态CGe模型[J].财经研究,2015(1).

节能降碳总结篇8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的内涵是能源和各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即按绿色发展要求,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按生态循环与平衡原理,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此可见,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产业作支撑。实现产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是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优化升级的题中之意。它主要包括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提高能效、节能降耗、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两方面的内容。依据国务院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江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在“十二五期间要求下降16%,加上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江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都将日益严峻,这些都给江西产业带来低碳转型的压力和要求。江西要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发展,提高经济的发展效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遵循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推广低碳技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实现产业的低碳调整和升级。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低碳经济模式,梳理影响江西产业低碳升级的因素,探讨相应的解决之道,对于推动江西产业低碳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西产业低碳升级的主要有利因素

(一)能源结构优化为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能源条件“十一五”以来,基于“缺油少煤乏气”、能源消费总量超50%外部调入、传统能源供给结构不适应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需求的现实困境,江西近些年着力于优化能源结构,在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举措有:充分利用环鄱阳湖等地区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改善了电源结构;依靠铀矿资源和铀产品大省优势,将新能源振兴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的重点放在核电,使江西成为国家能源规划中东中部核电站建设带的组成部分和优先发展核电的内陆省份;重视产学研机制建设,成立全国首家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技术促生产,建成日产60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生产出我国第一桶车用生物柴油,实现了生物柴油和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的新突破。这些都为江西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能源条件。

(二)创新能力增强为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技术动力进入“十一五”以来,江西研发投入和技术中心数量一直保持着平稳增加态势,研发投入从2002年的10.7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7.15亿元。在10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有8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家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训基地。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有机硅、半导体照明材料、稀土、铜等有色和非金属材料以及太阳能多晶硅等先进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十一五”时期,共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524项,分别比“十五”期间多11项和166项。其中,高强度船板开发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新钢在高强度船板市场上的占有率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成为世界一流造船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伴随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加速推进。典型例子是晶能光电与南昌大学合作开展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获得发明专利100多项,实现了LeD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总之,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现的产业化成果,使得江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6%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创新能力增强为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技术动力。

(三)生态经济成效显著为产业低碳升级奠定了生态基础依据“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等重大发展战略,江西省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方面,江西致力于直接减排,通过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不断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十一五”时期,取得了万元GDp能耗下降20.0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的成绩。在中部六省中,江西单位GDp能耗指标比较低,排名第一,2011年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651吨标准煤。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业,致力间接减排,全面推进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了天然阔叶林禁伐、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60.05%提高到2010年的63.1%。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从2009年获批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至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加速,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7627亿元,占全省的58.9%。2012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932.3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4.9%,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生态经济区主体地位初步显现,为江西产业低碳调整奠定了生态基础。

(四)产业结构优化为产业低碳升级提供了产业基础江西产业发展在“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巩固和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低碳调整和升级的端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对工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显现。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9%,占GDp的比重达8.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超过1/4,达25.4%。2012年1-11月首次突破千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2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3.6%。二是高耗能行业增速逐步趋缓,低碳产业群成为经济助推器。以2011年1-7月为例,江西绿色食品制造业、文化及创意制造产业、生物产业实现收入分别为605.0亿元、508.69亿元、275.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9%、60.4%、24.1%。江西实现了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增长。三是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快速。“十一五”期间,江西省设施农业、生态养殖业、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种养业发展向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优势产业集聚明显加快。四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比重从2005年的53.5%上升到2010年的63.9%。

三、江西产业低碳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偏小、粗放型增长是制约产业低碳升级的根本原因

首先,江西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总量依然偏小,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仍未改变,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在全国仍处于中下游水平。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江西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分别仅占全国的2.4%、3.2%、1.5%。其次,虽然江西在推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水泥、钢铁行业等高能耗、高污染、装备差的落后产能依然占到了总产能的30%左右,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配套的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低碳技术仍然处在较低水平。2004年,江西省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为45.69%,较1999年的全国水平低近8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25.8%,与全国近6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大。《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显示,江西国内生产总值(GDp)质量内涵与排序位列全国倒数第10位,表明江西经济发展距离理性高效、少用资源、少牺牲环境与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生产成本、社会成本和制度成本的“品质好的GDp”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经济总量偏小、粗放型增长是制约产业低碳升级的根本因素。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是产业低碳升级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江西服务业发展虽有所加快,但受原有基础较为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以及服务业外包较少等因素影响,增速滞后,服务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2.2%下降到2011年31.1%,下降了1.1个百分点,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居第25位,处于较落后水平。2012年虽然上升至34.5%,与2009年基本齐平(见表2),但产业结构总体偏重。同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强。2011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8.3%。同时,耗能较低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业发展更为滞后,服务业内部构成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咨询、科技、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不足。总之,耗能低的服务业发展滞后,能耗高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大,将直接制约江西经济绿色发展和产业低碳升级。

(三)能源利用率偏低,产品能耗高,低碳化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江西无论整体技术水平还是低碳技术水平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沿海发达省份。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江西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主要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部分高耗能产品单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9年为例,在统计监测的55种产品单耗中,有26种产品单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47%。其中,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每吨纱(线)混合数综合能耗高13%,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高10%。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手段单一,江西尚未建立起系统的有效的低碳化激励约束机制,节能减排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制约,不能综合运用行政、税收、补贴、金融等手段解决外部性、垄断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再加上政府投入机制不稳定,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奖励少、惩罚多”,使得低碳技术的改造和应用成本较高,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就能获得超额利润,能源环境成本的约束作用弱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压力不足,导致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大量存在。

四、江西产业实现低碳升级的应有之策

低碳产业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发展阶段、能源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影响,基于江西产业低碳升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江西产业实现低碳升级应将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一)加快产业低碳调整,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基于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粗放型增长的经济发展现实,江西必须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低碳化经济转型的战略重点。在建设以“六大发展区”和“工业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工业产业群,在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江西省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低碳产业体系。在推进产业低碳发展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增加水、森林和绿地等资源,提高碳汇能力,形成生态农业。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快淘汰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有效降低GDp中的碳强度,控制重化工业的比重,从而控制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度需求。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加快培植新能源、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低碳工业。最后,充分利用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引导资金投向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引导资金往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低碳、高效产业的转移,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生产手段的升级,并且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投资扩张。

(二)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技术激励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滞后于发达国家,缺乏核心技术的前期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差,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制约产业低碳升级的步伐,而江西这一情况更甚。目前,江西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左右,发明专利申请数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省份,科研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都处于较低层次。从企业创新能力看,江西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仅占到全国的1%左右,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居中部最后一位。当前,应强调两个举措:一是重视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咨询等方面构建有效的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搭建低碳技术创新平台。江西目前已经做了一些有效的安排和工作,例如,建立江西省低碳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二是加强低碳技术激励,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对企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鼓励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同时,统筹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发展低碳建筑材料、低碳运输、绿色照明技术等经济适用的低碳技术。

(三)加快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创新和改造

目前,江西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依然超过40%,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与调整是当务之急。因此,必须依托现有低碳技术,加快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创新和改造,把重点放在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创新和改造上,注重引入碳捕获、碳中和等先进低碳技术,积极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传统高碳企业低碳化创新和改造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在技术、流程、制度等方面作出低碳创新行为,以更好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政府应通过技术标准、产业优先发展政策、产品和流程标准等多种手段,鼓励企业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低碳产品的比重,引导与规范低碳产品的开发与认证,淘汰落后的高碳产品、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进而推动产业升级。我国已经出台了低碳领域相关产品和技术的扶持政策,其中包括鼓励使用获得低碳认证的家用电冰箱、家用空气调节器、平板电视等六类产品,编制了“国家优先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并正在逐步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采购比重。因此,落实政府“低碳”采购政策,由政府购买和使用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利用政府消费的推动作用,为江西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创新和改造助力。

(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碳汇林业

充分利用江西生态优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并使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种植、养殖及绿色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优先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通过特色农业的聚集,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低碳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的减排和碳汇能力,强化第一产业的低碳特征。同时,利用江西林业大省的优势和潜力,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多渠道增加造林和森林经营的投入,争取公共财政支持,加大植树造林的投入,进一步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碳汇造林资金投入机制,确保森林资源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碳汇增加。确保森林抚育经营和可持续管理,强化现有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生长率和蓄积量。开展好绿色屏障建设,加强林、草业生态体系建设,保护好鄱阳湖流域及主要支流森林资源,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积极建设沿湖、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

(五)积极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低耗能、低排放的行业,具备低碳特征,要从根本上实现江西产业的低碳化升级,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一方面,必须注重生产业的发展。生产业以知识、技术等“软投入”为主,能源、资源消耗的“硬投入”少,对于降低工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节约型产业模式和绿色增长方式具有重大作用。生产业是江西省服务业发展中的软肋,应充分利用江西的资源、区位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将发展重点放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方面,促进资源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等。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科教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兴服务产业。另一方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低碳化水平。在传统服务业领域,应当通过改进管理理念和模式,加强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低碳化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全面向低碳化方向转变。

(六)用好用足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当前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选择了低碳经济转型,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绿色低碳产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在投资、科技开发、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倾斜,形成了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也推出一系列规划和政策,从多方面力促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的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发展目标。由发改委等部门研究提出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具体方案《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即将出台。该方案拟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激励性政策来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国家拟将通过一揽子财税政策扶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城镇化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发展一系列低碳产业。此外,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研究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引导并促进绿色低碳消费。鉴于此,江西各级政府应用足用好国家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各项相关政策,加快制定与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用政策来引导江西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助推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同时应配套出台鼓励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除了上述应有对策外,通过积极培育低碳消费市场,改变公众的消费选择来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也可以从消费需求层面推动江西产业的低碳发展。为此,江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公众对健康、节能、环保、低碳的消费认知,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方式,使低碳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市场对低碳产品的消费需求,倡导绿色消费,使公众自觉践行低碳消费,使有效需求与江西产业结构的低碳调整相契合,更好地促进江西产业的低碳发展。

五、总结

节能降碳总结篇9

关键词:碳排放;节能减排;建筑业;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tK4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171-02

1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引起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统计,建筑业消耗的能源总量占全球40%,排放的Co2占全球36%。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8%~30%[1],Co2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的40%左右[2]。因此,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对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及全球气候变暖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宁省是一个建筑业发展迅速的工业大省,“十一五”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5.8%上升到6.6%,2014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87万人,比2011年增加43万人,成为推动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建筑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的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2009年以来,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品种增加了煤油和燃料油,因此为了分析过程的一致性,选取2009~2014年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对这一时期辽宁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及趋势分析,并进行建筑业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建筑业总产值的关系研判,进而提出未来辽宁建筑业碳减排的途径和策略。

2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趋势分析

2.1范围界定

(1)建筑业范围。建筑业研究范围依据我国投入产出表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指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

(2)能源种类范围。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10-2015年)中的“分行业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建筑业能源消费种类包括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6种能源。

2.2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测算

根据ipCC第4次评估报告(2007)中的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公式如下:

C=∑ni=1Ri+ti(1)

其中,C为建筑业碳排放量,单位为万t;R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单位为万t标准煤;t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单位为吨碳/吨标准煤,i为能源种类。根据辽宁统计年鉴建筑业能源消费种类,选取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6种能源品类进行分析。为计算需要,先将各类能源消费量的单位对标准煤进行折算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所列,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见表1。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依照ipCC第4次评估报告(2007)《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volumeⅡ》整理,结果见表1。计算结果如表2。

2.3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特征及趋势分析

将2009~2014年辽宁省建筑业总产值、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绘制三者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趋势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到,2009年以来辽宁省建筑业发展迅速,到2014年建筑业总产值比2009年增加了1.3倍,但同时建筑业能源消耗随之增加,2009~2013年碳排放量的增速达到了7.4%,2014年稍有回落,而碳排放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高度正相关性。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与建筑业总产值的增长趋势高度吻合,两者呈现高度正相关性。

(2)弱脱钩状态。从辽宁省近几年建筑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来看,一直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建筑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弱脱钩状态,表明辽宁省建筑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继续加大减排力度有望实现建筑业总产值和碳排放的完全脱钩。

出现这两个特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经济活动频繁必然导致碳排放量增加,建筑业产值的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加密切相关;第二,辽宁省近几年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加大了力度,减少了能源消耗,正在向着绿色、低碳、高效、环保的集约化道路前进;第三,在建筑活动中进行技术创新,碳排放强度不断减少。从长远来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仍将占有重要地位,而建筑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也将存在持续走高的风险,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辽宁省建筑业碳减排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3辽宁省建筑业碳减排对策

3.1推行绿色建筑发展

为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切实转变住房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辽宁省于2015年出台了《辽宁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对辽宁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建筑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建设污染)的特点,因此,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对建筑业实现碳减排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绿色建筑应涵盖到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大型公用建筑、民用住宅,还要在城郊及农村推行绿色保障房及绿色民房建设等[3]。

3.2优化建筑业能源结构

建筑业的低碳发展,不仅需要在建设阶段实行生产方式的调整来减缓碳排放,还要在使用阶段减少能源的消费强度来降低碳排放。因此,需要从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加大风能、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进一步优化建筑业能源结构,通过能源利用的多样化来实现建筑低碳化。第二,结合辽宁省产业空间布局和能源平衡,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供应和运输渠道,减少运输压力和运输过程产生的碳排放。

3.3提升建筑业的产业技术升级

优化建筑设计,加强源头的材料消耗控制和末端的建筑垃圾处理,降低单位面积的建筑材料消耗量,对废旧建筑的施工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建筑业能源结构碳强度[4]。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推动辽宁省建筑业的绿色转型。

3.4转变居住观念

居民的居住条件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但在现今低碳社会发展中,要摒弃追求超大居住空间的观念,尽量选择中小户型的住宅,减少建筑使用阶段的住宅能耗碳排放。住宅使用阶段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煤炭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和依赖,同时降低火力发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例,从而减少电力的碳排放系数。

参考文献:

[1]2013年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8%以上[n].人民政协报,2014-05-22(11).

[2]胡文发.中国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6):960~964.

节能降碳总结篇10

为了配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与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相符合,在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由于旅游业本身属于服务行业,需要的资源较少,因此低碳旅游模式成为了旅游业未来发展中的重点。笔者以某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情况为例进行分析。某地区过去采取的是传统的旅游模式,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一味的重视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了许多重要旅游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在旅游景区周边建设了大量的旅店和餐馆,修建了过多的旅游设施,破坏了该地旅游景区的生态平衡。因此该地区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转变传统的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使用节能环保能源和生态能源,在景区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旅游景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旅游通过运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实现了旅游与环保的有机结合,在大力推广低碳旅游过程中,应当将低碳旅游中的设施建设、旅游环境建设等方面都进行适当的调整,构建出低碳旅游吸引物,激发旅行者进行低碳旅游的兴趣,完善低碳节能的旅游服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降低旅游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获得最大的低碳旅游经济效益。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据荷兰环境评估机构和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碳排量以每年3%到4%的速度增长,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一速度明显放缓,2014年中国的碳排放量仅增加了0.9%,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降低全球碳排放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符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减少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旅游、社会、环境的多重效益,促使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发展低碳旅游理念,能够加强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降低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依托于旅游的饭店、旅游的景区、旅游的商贸公司等相关资源的发展,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系统化的低碳发展体系,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

(一)低碳旅游景区建设原则

近几年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而增长最快的是占比25%的汽车尾气排放,建筑排放占比27%,据相关数据显示,旅游业中飞机成为了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来源,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3%,而其他的旅游交通工具以及住宿等相关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到3%,若旅游者选择住普通宾馆通常一天大概会使用100到300升的水,而住星级宾馆通过一天大概会使用500到2000升的水,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降低我国碳排放量,在不同区域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低碳旅游的发展符合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条件,在建设低碳旅游景区时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坚持动态性的发展原则,及时发现和处理在建设低碳旅游景区中的问题,协调低碳旅游景区中的各项资源,统筹资源、环境、人才等要素,保证低碳旅游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特点

建设低碳旅游需要明确旅游的具体形式和目的,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倡旅游者自身能够深刻认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意义,结合相关低碳旅游的理念设计出特色的旅游产品,改变传统粗放型的旅游发展方式,将低碳旅游的概念与技术应用到实际的低碳旅游景区建设之中,在衣、食、住、行、购、娱等方面全面践行节能减排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低碳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住宿业和旅游交通在2005年时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84公吨和1192公吨,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旅游业应当有5%的责任,2035年之前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大致会以每年2.5%速度增长,预计2035年住宿业和旅游交通业的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728公吨和2436公吨。因此在大力发展低碳旅游时,需要促使旅行者能够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和环境观,增强旅行者个人的理念和意识,倡导旅行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建设中来。

(三)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

根据相关低碳旅游景区建设标准,进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旅游业中交通会产生最多的碳排放量,因此加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可以利用清洁型等能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建设生态停车场,积极呼吁旅行者使用电动汽车、自行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建设出更多的低碳旅游景区线路,加强对低碳旅游交通的建设。第二,旅游住宿的碳排放量仅低于交通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所以在进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需要重视对宾馆、饭店等建设,发展低碳建筑设施,实施低碳的建设工程,降低旅游住宿建设中的碳排放量。第三,应当在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增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各种级别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构建出绿色乡村、生态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大力开发文化山水游、休闲度假游、健身养生游等低碳旅游景观。第四,可以在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比如使用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新型门票、支配出售寝具和洁具的商店、进行垃圾分类等。第五,在低碳旅游景区建设规划设计中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减少旅行者的旅行足迹,倡导低碳文明的旅行方式,比如为旅行者提供多种低碳旅游线路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