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融资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2:40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大型企业负债筹资方式研究

一、向金融机构直接贷款

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可以依靠良好自身信誉,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本着“诚实信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银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银企全面合作协议,确保及时足额的筹措资金。

从目前情况来看,由省级人民政府主导组建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信用评级单位给予了较高的信誉评级,一般可以获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授予的较大额度的综合授信,可以保证其生产经营、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等多元化资金需求。向金融机构直接借款的优、缺点主要表现为:

(一)金融机构短期借款

筹资的优点:融资速度快,融资风险一般,成本较低,融资资格的限制性条件少,融资资金的使用限制性条件较少。筹资的缺点:融资数额较小。

(二)金融机构长期借款

筹资的优点: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较低低,借款弹性较大,不必公开企业经营情况,有财务杠杆效应,融资资格的限制性条件一般。筹资的缺点:财务风险较大、筹集资金的使用限制性条件较多。

二、发行企业债券

按照1993年由国务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进行项目建设而筹集资金时,可以优先采用发行企业长期债券的方式筹资,且债券发行利率在报主管部门批准后,一般比同期长期贷款利率有所优惠。企业长期债券作为金融机构长期借款的有益补充,发行长期债券的优、缺点(与银行长期借款筹集资金相比)主要表现为:

优点:融资额较大;融资成本较低;有利于保障股东的控制权;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期限长、资金来源更加稳定,具有优化资本结构的作用。

缺点:筹资风险高;融资资格的限制性条件较多;融资资金的使用限制性条件多。

三、发行短期融资券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2号令《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和2008年第1号令《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规定,企业集团可以发行短期融资券,一般期限为一年,到期后应足额兑付,并可以在兑付后滚动发行。短期融资券作为金融机构短期借款的必要补充,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优、缺点(与银行短期借款筹集资金相比)主要表现为:

优点:融资成本低;融资便利快捷;一次筹集资金数额大;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能提高企业的信誉,提升企业形象。

缺点:融资风险大;融资资格的限制性条件较多;融资速度较慢;融资资金的使用限制性条件较多。

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负债筹资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负债筹资管理现状,提出如下建议及意见,稳定区域金融市场,优化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水平。

(一)创建集团统一的筹资管理制度

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企业集团整合初期,各项财经管理规章制度尚不健全,不利于负债筹资管理。要将负债筹资管理作为资金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力争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资金运营效益最大化为中心,以筹资渠道管控为重点,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提高企业集团发展水平为目标”的筹资管理指导思想。集团公司建立健全一套统一的筹资管理体系和制度,在规范集团公司及成员单位的筹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集团整体的筹资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负债筹资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集团负债筹资资金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促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

(二)设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

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集团在重组整合初期,由于独立法人单位较多,筹资管理各自为政,资金管理处于松散状态。要成立集团层面的资金结算中心,作为相对独立的职能管理服务部门,具体负责企业集团及成员单位日常的货币资金集中管理、负债筹资管理、经营资金结算管理等工作。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结算中心资金管理制度,对集团成员单位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确保集团公司整体资金需求,有效规避负债筹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做好资金结算中心的运营管理工作,积累比较丰富的资金管理经验,为今后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日常运营、防范控制经营风险奠定基础。

(三)严格划定筹资及担保权限

集团公司向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金融机构贷款或其他筹资业务,应由集团公司总部授权结算中心统一办理。集团公司所属各专业公司、直属机构及基层单位,无论是否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未取得集团公司正式批复或授权,均不得办理筹资业务。集团公司对外担保,一律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由集团公司统一办理;集团公司对内担保由集团总部职能部门牵头,会同法律事务、风险管理等部门会审后办理。未经集团公司批准,所属单位不论是否独立法人,一律不得提供对内对外担保。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融资风险规避措施

企业内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部控制风险,为了更好的面对和解决风险的不确定性,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就要对企业的预期收益进行科学的评估。融资风险将威胁到企业正常的运营发展,抗击风险的能力关乎着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情况。在规避企业风险的问题上,管理者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宏观环境的经济变化、资金流动的状况和融资结构等因素都进行综合的考虑,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规避企业财务融资风险。

一、企业财务融资存在风险的原因

(一)企业资产流动性差

资金的稳定能够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的经营运作,能够为企业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资产的流动能力和变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购买能力,与企业的成长息息相关,如果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过差,就会容易发生运营风险,在遇到经济市场出现严重动荡的时候,企业很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破产倒闭。所以,在企业的财务内部管理上,一定要对现金管理和应收账目管理采取科学的控制手段,保证企业支付能力不受到威胁。

(二)不合理的融资决策

企业的融资决策的内容一般包括几个方面,即融资方式决策、融资规模决策和融资结构决策等。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具体选择哪种融资方式、采取哪种措施都需要企业管理者依据企业资产情况而定,融资的规模应该能够与企业资本的规模成正比,在企业资本的规模较大而融资的规模较小时,就很容易错失企业盈利的机会。在资本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不能很好的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就会加大企业运营的资金成本,致使企业出现融资风险。

融资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虽然有自身的优势,但同时又在应对市场风险上体现出不同的缺点,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真实情况选择最为适宜的融资方式,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企业管理者要善于预测和发现市场风险,在事前做好应对和防护工作,才能更好的避免威胁出现。管理者要对各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有清楚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市场运营中最准确、最快速的找到融资方式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具体的融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股权融资。优点是企业资本稳定的基础;是企业良好信誉的基础;财务风险相对较小。缺点是相对于债务融资来说资本成本的负担较重;容易造成企业控制权力分散;披露成本和信息沟通成本较大。

直接融资。优点是生产能力形成速度快;容易进行信息沟通;融资费用低,融资手续简单。缺点是相对于股票融资来说资本成本过高;不利于产权交易;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企业管理。

普通股融资。优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能够有效的分散企业控制权力,帮助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没有固定的股息负担;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促进股权的转让和流通。缺点是融资费用过高,手续复杂;生产能力形成速度慢;企业控制权力容易被经理人掌握。

留存收益。优点是不会发生融资费用;能够维持企业的控制权分布情况。缺点是融资的数额受到限制。

债务融资。优点是融资速度较快,弹性较大;能够稳定企业控制权;实现信息沟通低成本。缺点是不能形成稳定的资金基础;企业财务风险较大;融资的数额受到限制。

融资租赁。优点是在企业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可以更加迅速的融资到所需资金;财务风险较小;受到的限制较少;能够延长融资资金。缺点是资本成本过高。

债券融资。优点是一次性融资数额巨大;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受到的限制较少。缺点是加强资本成本的负担;资本成本较高。

二、企业财务融资风险规避的措施

(一)构建风险控制框架

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融资风险控制框架,要涵盖内部财务管理环境、目标设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等多个方面,其中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监控是整个框架的基础,需要企业管理者深挖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人文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同时针对管理策略和人员配置进行优化评估,才能彻底发现企业财务融资的风险,再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尽早规避风险。

(二)确定企业融资结构和负债结构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进行合理的配置,将投资目标的风险降到最低,管理者要将负债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可偿性。企业要依据现金流的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要将融资弹性进行严格的监督。

(三)选择正确的融资方式

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是保证企业能够规避风险的基础,企业在选择融资机构的时候应该注意资金结构和负债结构,要对资金的期限、来源有严格的规划和控制,要考虑不同融资方式的风险,选择最适宜的融资渠道才能保证企业正常平稳的发展。不同的融资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效益,管理者一定要在资金回报率、资金流传次数和信用风险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对资产负债进行综合评价之后再进行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企业财务在进行融资活动时要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才能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才能保证企业正常平稳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降低风险发生,企业财务部门要在制定融资风险框架的同时,设计最为合理的融资结构和负债结构,才能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运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洪哲.基于企业融资风险的规避与防范策略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

[2]王帮忠.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规避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3

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特征

(一)外源融资比例高,内源融资比例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是按照资金来源的途径对上市公司融资进行的划分。一般而言,根据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按照先内源后外源的融资顺序较为合理。如果上市公司内源融资的比例较高,则表明公司扩张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其自身的内部积累。而且内源融资中的未分配利润,还可以转增股本,因而还有调节资本结构、增加公司股本规模的功能,由此也可向市场传递公司具有充裕资金用以发展的信息。大量的外源融资,一方面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财务风险。

从表1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22.11%上升到2008年的33.01%,但上升幅度不大。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在高速增长时期,自有资金积累较少,内源资金尚不能满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资金来源。

(二)间接融资比例高,直接融资比例低外源直接融资主要有发行股票(增发和配股)和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等形式,外源间接融资则主要有通过中介机构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等形式。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全年累计融资13.1万亿元。其中,全年新增本外币贷款为10.5万亿,股票融资5020亿元,国债8182亿元,企业债12320亿元。从融资结构看,贷款仍然是主要融资方式,但占比有所下降,从2008年的82.4%降至80.5%;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占比则略有下降,从2008年的5.8%降至3.8%。这意味着我国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问题在2009年略有缓解。此前,间接融资占比过高一直是我国金融市场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将导致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的内部,使我国金融体系缺乏必要的弹性,不利于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同时,还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三)股权融资比例高,债券融资比例低股票和债券都属于外源直接融资的最基本的方式。一般在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是公司外源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股票市场则是其次的选择。而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上交所公布的2009年统计快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股票筹资总额3343.15亿人民币,较2008年增长49.37%;债券融资额合计为1474.51亿元,增幅39.53%。相比之下,债券融资额远小于股票融资额。公司债券在我国证券市场构成中占据次要地位,对整个证券市场影响较小。在欧美发达国家,债券融资额通常是股票融资额的3~10倍。显然,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不支持融资优序理论,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四)流动负债融资比例高,非流动负债融资比例低我国上市公司不仅具有股权融资偏好,而且债务融资中以流动负债为主。一般而言,流动负债占总债务一半的比重较为合适。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中,流动负债的比重均在85%以上。如表2所示。

由于流动负债具有风险高、期限短的特点,这种状况会使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还债压力和较高的偿债风险,公司将疲于还债,资金积累严重不足。

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的成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具体包括:

(1)盈利能力低下。我国上市公司首选外源融资而不是内源融资是因为其盈利能力低下。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改制前是国有企业,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倾向而改制上市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等内部问题,从而导致了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股权融资成本错位。我国股权融资成本错位,是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另一直接原因。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认为,股权融资成本是要高于负债融资成本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却显示出与西方主流资本结构理论相悖。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由于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减免使得实际税率远低于名义税率,使得负债的税收收益并不明显。同时,由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弱,财务状况不稳定,所以,上市公司在选择长期融资方式时,更倾向于不增加公司财务负担的股权融资,而不是负债融资。

(二)制度原因主要包括:

(1)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不同于西方国家自发形成的市场,我国股票市场是由政府组织发展起来的。上市公司的发起人多是原来的国有企业。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股票市场存在许多先天性的基本制度缺陷。

一是股票发行定价方法不健全。我国目前实行的股票定价方法是2006年9月中国证监会审议通过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对于股票发行价格的界定有严格的限制。新股上市,股票发行价格的界定应基于对供求关系的考虑。而针对我国新股上市的发行价格,证监会有明确规定,新股发行价格不得高于过去3年每股税后利润的15倍,这样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供求均衡和价格,从而人为地造成发行市场的无风险暴利。同时,询价制度不规范,参与询价的主体缺乏硬约束。我国目前实行的询价制度没有强制要求询价人的认购义务,这导致询价后的新股发行定价不能反映真实价值,新股发行价格容易出现过高或者过低。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持续期缺口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全面实施,宏观经济的过热或低迷、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等都会引起国内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商业银行的成本和收益,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非常重要。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资产(i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iSL)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包括浮动利率资产和负债,以及在分析期内到期的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两者的差额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iSG):iSG=iSa-iSL,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正缺口,存在正缺口的银行称为资产敏感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负缺口,存在负缺口的银行称为负债敏感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零缺口,存在零缺口的银行称为敏感平衡型。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走势的预测而有意识地留下正或负缺口的策略。管理人员首先要预测利率的变动方向,在对利率走势做出判断后,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利用利率变动来获取更大的净利差收入或减少损失。当预测利率上升时,保持正缺口,增加的资产利息收入将超过增加的负债利息支出,从而使净利息收入增加。当预测利率下降时,则保持负缺口。

2.被动策略也称“免疫策略”,其核心在于保持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平衡,使缺口值为零或很小。采取主动性策略的关键问题在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上,如果利率走势与预期相反或利率变动不如预测的来得那么快,则银行将蒙受损失。此外,即使利率走势预测准确,但如果利率实际变动幅度较小,则采用主动策略就可能得不偿失,调节资产组合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一些小规模银行由于缺乏利率预测能力或缺乏调整资产组合的手段,往往采用被动策略。

二、持续期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持续期缺口分析

持续期是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加权平均与其现值之比,它衡量了未来预期的现金流的平均期限。

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银行固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下降,且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越大,随着市场利率上升时,其市场价值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因此,持续期可以用来衡量资产负债的风险程度,持续期越长、利率风险越大。可以看出,利率变动对一家银行的股本或资产净值所产生的变化依靠三个关键的素:

1.持续期缺口的大小。在利率上升时,资产的持续期长于其负债的持续期(正)的银行,资产价值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负债的价值,因此银行净资产价值会下降。当利率下降时,情况相反。

2.利率(Y)变动的幅度。变动幅度越大,银行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3.银行的规模。银行规模越大,对于任何给定的利率变动,其净值变化会越大,反之,其净值变化会越小。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未来变化的预测做出的,保持适当的持续期缺口,以获得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或减少损失。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上升,应减少持续期正缺口或扩大其负缺口,将缺口调整为负值,使未来资产价值的下降幅度小于负债价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银行净资产收入得以增值。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会下降,则可采取增加正缺口或减少负缺口的方法。

2.被动性策略指在保持银行净值的相对稳定,采用零缺口(“完全免疫”)或微缺口(“部分免疫”)的方式避免利率风险。具体就是使一家银行的资产持续期正好等于其经杠杆调整后的负债的持续期,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资产的收益与负债的成本以相同的幅度同向变化,从而有效避免利率风险。部分免疫的策略是从资产负债表中调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进行持续期搭配,使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平衡,保持这部分资产负债价值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三、利率敏感性缺口与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比较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优点有:第一,该管理方法简便、易于理解。就缺口分析而言,通过直接观察各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缺口正负及大小,就可以大致了解银行所呈现的利率敏感性类型及利率风险大小。第二,管理成本低。该管理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银行要做到对利率的变化有准确的预测;缺口的调整要先于利率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改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缺口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缺口调整将变得非常困难。同时,缺口管理要将资产负债按一定的时期加以划分。划分时期的不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值也不一样,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错误的信息,将正缺口表示为负缺口,或将负缺口表示为正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忽视了期权性风险和基差风险。

(二)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1)它对整个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衡量。持续期从长期角度观察问题,有利于制定更为连续、更为系统的管理战略。(2)充分考虑了每项资产负债在未来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的时间价值,从而解决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中分析期的划分受主观影响的问题。

四、现实选择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来衡量利率风险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利率风险管理状况,其理由为: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是以原始成本为基础来计算资产负债价值的。另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主要反映利率变动对利息收入的影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推行全面的持续期缺口管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美]米什金(李扬等译)。货币银行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洛伦兹?格利茨(唐旭等译)。金融工程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资产 负债管理 利率

 

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指金融机构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组合。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通过策略性改变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况,来实现金融机构的目标,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来维持金融机构正的净值。

一、静态资产负债管理技术

静态技术关注资产和负债的完全匹配,但是这些方法都是静态的,且只提供一维的方法,因而缺乏风险与回报之间的权衡,因此,这些方法没有对风险或回报进行度量。

1、现金流匹配。使资产和负债现金流之间的不平衡达到最小化,通常使用线性规划方法。从资产的角度看,资产组合的选择是能够满足所有确定的负债支付,这种方法优于其他集中静态方法。

2、区割。首先根据产品的特点对负债进行区割,然后根据区割后不同区间负债的特点选择与其匹配的适当的资产,如长期负债匹配长期资产,短期负债匹配短期资产。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区割后的负债通常会比较零散,不便于管理。

3、多重情景分析。它为静态方法和完全的动态方法提供了一个连接。多重情景分析本质上还是静态方法,但同时可以模拟各种情景。多重情景分析预测负债和资产组合现金流的未来发展,这种预测是在一些关键变量的未来发展的假设下进行的。这种分析给出了某种情景假设下现金流的不匹配情况以及可能对公司造成的影响。然而,使用多重情景分析者比较可能给予他们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情景进行分析,而对其他情况有所忽略。

4、缺口分析。利率敏感性缺口可以定义为:(1)金融机构的浮动利率资产和浮动利率负债之间的货币差额;(2)金融机构的固定利率负债和固定利率资产之间的货币差额。在这种定义结构下,利率敏感的资产和负债是指具有浮动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缺口管理模型包括到期缺口模型和持续期缺口模型。到期缺口模型测量利率敏感资产和负债之间绝对值的差异,即缺口。持续期缺口管理是通过相机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使金融机构控制或实现一个正的权益净值以及降低再投资或融资的利率风险。

二、动态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1、价值驱动的动态策略

(1)被动免疫策略——盈余保持。1952年f.m.redington提出了保持净值的策略,这个净值即是盈余,是具有固定现金流的资产和负债组合的净值。而凸度表示了利率变化对持期变化的影响,这个策略称为免疫。免疫技术属于被动投资策略,它包括现金流匹配、单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下的持期匹配、缺口分析、或有免疫以及组合保险等。所有的免疫策略都具有相同的目标:动态的无风险资产的复制,即盈余价值的保持。

①标准免疫。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的匹配,用数学的方法要求评估方程对利率的一阶偏导数相等,另一约束条件是资产的二阶偏导数至少与负债的二阶偏导数一样大。对于固定票息资产,一阶偏导数除以初始价值是期权调整持续期,同时相关的二阶偏导数表示的是凸度。持续期是资产或负债利率敏感度的测度,凸度是持续期关于利率变化的测度,资产与负债持续期匹配表示资产与负债价值的变化具有相同的数量和方向。然而,这只是对利率的小变化及短期间距离是正确的。所以,免疫要求组合的连续再平衡,并且是一个明确的动态策略,让资产组合具有比负债组合大的凸度的含义就是资产的变化值是永远优于负债的变化值,即利率上升造成的资产下降值小于负债的下降值,而利率下降造成的资产上升值大于负债的上升值,使资产减去负债的净值而不减少。

②模型修正免疫。它使关于期限结构变化更复杂的免疫理论得到发展,模型修正免疫主要是对假设附加条件,控制期限结构的发展。这种方法是持续期和凸度测度的改变。

③单因子免疫。有条件的免疫策略中最简单的模型,对于短期利率,利用利率长期期限结构的理论作为单独的随机因子确定债券价格,给出期限结构的假设,对于短期利率引起的期限结构变化的债券价格的敏感性可以表示特定模型的持续期。不同的期限结构可能导致不同的测度,一旦适当的持续期测度被找到,则此策略与标准免疫策略非常相似。

④多因子免疫。期间多因子模型表示的是有限数量的独立变量产生债券价格回报,因此隐含了期限结构的形状。期间多因子模型中的因子通常是理论上的参数,即短期利率或利率变化的长期平均值。

⑤关键率免疫。关键率免疫策略提供的解决方法是对于现金流的区别,这里假设期限结构的形状主要由有限的关键利率引起的,与标准免相类似,关于关键利率的其他假设要求估计实际持续期。关键率免疫可看作是标准免疫与完全现金流匹配之间的权衡。它比第一种精确,比后面的更加灵活并具有较弱的约束。其最大的优点是模型具有独立性特点,但比标准免疫复杂。

(2)主动免疫策略——下限保护。主动免疫策略的目标是保证资产组合最低可接受的下限值。对于资产负债管理,这个下限是由负债在期末的值确定的。除了或有免疫,其他都是为权益组合设计的,也可以应用到债券组合管理之中。

①或有免疫。它是一种包含可实现的免疫目标利率与投资者所满意的最低限度风险安全水平的策略。或有免疫是对要求组合匹配的主动组合管理可能性进行结合。主要思想是:资产组合可以在任何时点被免疫,即只要组合具有足够的资金满足负债,它就可以被主动的管理。然而,当组合值下降到提前确定的最低值时,免疫模型开始运用,且组合通过免疫策略来管理,管理者将不再采用积极的组合模式。

②组合保险。设定潜在投资损失限制的绝对值的资产组合管理的活动称为组合保险。组合保险最为重要的方式是套期保值。以期权定价和b1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1981年h.leland和m.rubinstein利用股票和债券开发了一个策略,该策略考虑到了股票投资的潜在优越性,使组合值超过或达到某个提前确定的水平,这种策略的基础是一个股票组合的看跌期权的合成。

③常数比例组合保险(cppi)。它是或有免疫和组合保险的结合。与或有免疫和组合保险相似的地方在于它规定一个最低可接受下限。组合值的一部分投资于无风险资产或策略,保证投资到期时的下限值。余下组合值的一部分投资于有风险的资产或组合,且这部分值的比例是保持不变的。与组合保险的区别在于:cppi部分具有资产风险,而组合保险则是具有全部的资产风险。

④最优模型。它是指在给定的目标前提下,使可能结果最大化或最小化,从而获得最优数值解的模型。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最优模型能够使分析者进行风险---回报分析,其指导思想是收益水平确定时选择低风险,风险水平确定时选择高收益。

2、回报驱动的动态策略

(1)利差管理。是在资产与负债组合之间保持一个收益利差,其思想与区割以及购买和持有投资策略有关。通常,资产和负债组合的收益与国库债券收益的期限结构相联系。更为复杂的利差管理不仅仅考虑利差,而且还要考虑利差中利差确定因素的不同,如持续期差异、信用风险,此时,通常使用期权调整利差分析和利差持续期的概念。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融资;债券;可转换债券

资金是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公司运转所必需的“血液”或“剂”,资金时时刻刻都在流动,资金越充足,流动速度就越快,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越好。公司可以通过资金的筹集来完成公司扩张、公司改组、债务结构的调整、财务困难的缓解或获得杠杆收益等,资金运作、融资上市、并购重组是新经济时代最热门的话题,如何融资也就成为公司所重视的问题,所以融资是公司永恒的主题。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大中小型公司为了自身能有更好的前景都试图进行融资来提高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状况,而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资本市场现状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如今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传统的融资方式无论在投资者眼中还是在企业家眼中已成为“风险高、利息高”的代名词,因此必须采用新的融资方式来改善市场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而可转换债券是传统融资方式的良好替代品,使用可转换债券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以及资金使用成本,给公司带来更好的效益[1]。

1.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1可转换债券相关理论

可转换债券,全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公司债的一种,具有可转换性、债权性和股权性。与普通公司债券相比,可转换债券的持有人可按照发行时约定的价格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为公司的普通股票,若持有人不想转换债券,则可以继续持有债券,直到偿还期满时收取本金和利息或在流通市场出售变现。是否转换债券则取决于债券持有人的主观意愿,如果持有人看好公司股票的发展潜力,在宽限期之后可以行使转换权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为公司股票且发债公司不得拒绝[2]。因为它兼有债券和股票的优点,所以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和发行公司都有较大的吸引力,它的售价由两部分构成:按市场利率将债券本金与利息折算成的现值以及转换权的价值,其中转换权之所以具有价值,正是因为可转换债券具有可以转换成普通股票的功能,持有者需要为转换权付出一定的成本。

1.2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发展情况

可转换债券在我国从1992年开始试点,直到2001年发行文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实施办法》才从政策上承认并保证了可转换债券在我国市场上的合法性。2001年开始我国市场陆续《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并建立相对完善的体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对可转换债券认识的局限性,市场对可转债的导向等种种原因,可转换债券尽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稳定发展,但依旧未达到预期的增长效果。这种状况维持到2017年,国内对可转债的监管政策有了新的转变,证监会对再融资进行收紧并颁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和《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对融资频率和规模等增加了许多限制,终于使可转换债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曙光[3]。将可转债往年的数据与证券市场的总数据对比来说,可转换债券在市场中的占比呈爆发式增长,投资者和企业家逐渐被可转换债券的优势所吸引,但是目前仍处于发展与应用的初级阶段,市场中可转换债券总体来说仍具有充分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2.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独特之处

2.1有效控制筹资成本

新经济时代公司的融资上市迎来了爆发期,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资本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公司筹资问题已成为资本市场公认的难题之一,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筹资成本高导致公司难以负担起高昂的利息和巨大的财务风险。可转换债券很好地弥补了当前筹资贵的问题,可转换债券具有可以优惠的价格转换为普通公司股票的特性,因此可转换债券的利息要低于相同水平下不可转换债券的利息[4]。同时当债券持有人执行转换为普通股的职权时,公司也节省了筹资费用的支出。1997年通过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存款的利率水平”,相对于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的利率要低约19%左右。而与负债融资相比,相同水平下可转换债券所支付的利息则较少,有利于公司控制财务杠杆使资金的利用更加有效,提高公司的筹资效益。对财务杠杆的有效控制同样可以帮助公司提高竞争力以更快占据市场份额。根据以上原因,公司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可有效降低筹资成本。

2.2稳定把控股票价格

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通常包括个别因素和一般因素,个别因素主要包括:公司的经营状况、公司所占市场份额、收益变动、分红变化、增资、减资、股东构成变化和资产价值等;一般因素则通常为宏观层面的影响,这里暂且不谈。因此公司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股价的变动。公司通过吸收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取资金容易分散公司的控制权,采用这种方式投资者会要求一定的经营管理权,这是吸收外来投资所付出的代价,若吸收的投资过多,则会过于分散公司的控制权,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的信心,最终导致股价下跌;而公司若采用发行普通股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公司的积累盈余将由新旧股东共同分配,会降低普通股的每股净收益,最终会引起股价的下跌。可转换债券对比这两种融资方式更有利于公司股票价格的稳定,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在短期内若债券持有人将债券转换为普通股,股本扩大则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均会降低,会给市场传递出公司经营不利的信号,因此可转债在发行初期对公司来说有利空信号;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利用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可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缓解公司的资金困难,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净资产收益率会逐步提高。综合来看,发行可转换债券对个别因素无较大影响,因此不会影响公司的运营和决策,有利于筹集资金的同时稳定股票价格,防止股价出现大幅度波动而影响公司的发展。

3.可转换债券融资相关问题研究

可转换债券在未被转换前本质上还是债券,所以在会计处理上通常计入长期负债,发行过多的可转换债券会导致公司面临支付风险和高负债率。如果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比较糟糕,债务脆弱且正在恶化,这也直接导致了公司的股价大幅度下降,损失惨重。同时高负债率会影响股东们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一旦股东们对公司失去信心就会使股价产生剧烈的波动[5]。可转换债券虽然具有能够稳定股价的优点,但是发行过多也会导致股价波动甚至严重下跌。另外,发行可转换债券本质上依旧是负债融资,具有偿还期限,并不是永久资本。若在债券到期之前债券持有人并未将债券转换为普通股票而是选择持有至偿还期满获得本息,则公司将会承受巨大的债务压力。若流动性不足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完成债务的清算,就会发生流动性风险。

4.可转换债券改善方案

资产负债率通常用来衡量公司负债经营的能力并代表着公司的还款能力,以期末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可以得出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当公司发行债券或直接借款时,资产负债率是债权人的重要参考对象,对于债权人来说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导致公司的大部分风险由债权人承担,对公司信用有不利影响,并且会使再次举债变得更加困难[6]。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可以给公司带来诸多好处,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是没有合理地利用就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损失。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有利于公司的财务状况,也有利于公司股价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扩张。此外,公司在市场上发行债券募集资金通常有公募与私募两种主要方式。从方式上来说,公募以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资金,而私募则无法对债券进行宣传,只能进行非公开发售;在募集对象方面,公募面向所有公众群体并且没有投资门槛,私募则设有投资门槛且只面向少数群体;公募的资金规模通常为几亿至几百亿不等,远超过私募的资金规模。因此私募市场要远远小于公募市场且缺乏流动性,在私募市场上发行债券时也会产生部分贴水成本造成总筹资成本增加。

5.研究结论

公司在进行融资时可以选择从未发行过的可转换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在公司处于财务困境的状况下筹集了大量资金的同时,大大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实现了最有效的融资。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上日益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拓宽融资渠道对我国企业来说是解决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可转换债券的出现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公司要注重拓宽融资渠道,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资本结构和发展前景选择最适合公司的融资方式。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当前停产的公司中有部分是因为资金短缺或无法负担高昂的筹资成本,高昂的资金使用成本是限制大部分高新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却因为资金问题无法应用在我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可转换债券融资不仅能降低融资的成本,还可以帮助公司筹得大量资金克服资金短缺并实现由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快速发展[7]。总的来看,公司可转换债券可以带来各种好处,但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不合理的使用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和损失。公司使用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需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选择合适的市场和票面利率、构建完善的融资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可转换债券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邹秉辰,王玉龙,章卫东.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股东财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0(01):49-54.

[2]韩晶.可转债转股后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3):27-28.

[3]唐晓晶.可转债,你了解多少?[J].金融经济,2019(03):47.

[4]宗永华.当前文化公司融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论,2019(24):31-32.

[5]方重.异军突起的可转债:融资效应待考[J].金融市场研究,2019(06):17-31.

[6]魏露露.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分析[J].市场研究,2017(07):66-67.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7

国民经济领域同时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全民泛金融化”的两种不健康倾向。化解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金融改革创新,从而实现经济与金融更加紧密的结合,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不匹配

(一)金融创新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为金融创新缺乏与金融风险隐患上升。2007年至今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过度金融创新和过度证券化产生的危机。中国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金融创新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为正规渠道的金融创新严重不足,非正规渠道的金融创新过度泛滥,由此同时导致的“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全民泛金融化”两种不健康倾向而使得金融风险隐患上升。

(二)国民经济过分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不可持续。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超过50万亿元,而在2012年就已超过翻番,资产快速增长主要源自两部分:一是贷款增长太快,贷款余额从2007年底的27.8万亿元,到2012年底已达到67.3万亿元;二是银行持有的其他生息资产如各类债券增长太快。截至2012年底,债券市场的发行余额已超过23.8万亿元,但债券余额的60%以上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持有,这些债券的实质仍是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

这都表明了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实质依赖于银行贷款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快速增长,由此引发了银行对资本补充的“饥渴症”,银行陷入了“扩大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再扩大信贷规模”的怪圈。国民经济增长对银行体系间接融资的过分依赖也使得银行体系的风险过度集中,同时由于资产负债的结构不匹配,银行的风险还在进一步地累积。

(三)由于缺乏“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股票市场更多时候只是融资工具,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价值创造和价值投资功能。

中国的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2012年末,境内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2494家,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达到18.2万亿元,创业板市值达到3335亿元。其中,2005年至2011年,六年中国股市市值增长超过5倍。目前,国内股市扩容速度太快,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由于缺乏“优胜劣汰”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上市公司的“壳”成为稀缺资源,股票市场更多时候只是成为融资工具,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价值创造和价值投资功能,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股市的健康长远发展。

(四)债券市场仍没有真正实现“买者自负”,且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国内的债券市场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包括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地方城投债等多个债券品种,到2012年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各类债券托管量余额为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债市规模超过股市。

债券市场尽管发展迅速,但这些债券总体而言,信用等级较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高收益债等债券创新品种仍然缺乏,并且各类债券的发债期限较短。最重要的是,债券市场60%以上的持有人仍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展债券市场来分散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目标并没有实现。

2011年债券市场发生的“滇公路”和“湖南高速”事件,2012年发生的“St海龙”事件均无法通过市场原则实现真正违约,在各方压力之下,最终由地方政府出面予以解决。债券市场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机构投资者无法实现真正的“买者自负”,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债券的定价机制不能真正市场化、高收益债券缺乏相应的投资者,这些因素必将制约多层次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从投资主体看,金融市场中机构投资人缺乏。尽管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人数量获得了一定的增长,但主要仍然是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专业投资者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国内金融市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需要。机构投资者的单一性和同质性也导致金融市场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容易出现单向波动加剧的特点。整体而言,金融机构作为国内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在风险偏好上过于保守的特征,也使得金融市场不能很好地实现“买者自负”和风险定价,实现真正市场化。经济体系中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与金融创新不足有很大关系,积极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金融改革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六)从融资主体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普遍不健康,企业债务特别是短期债务偏高,需要更多的股本性投入。近年来,部分中小企业破产加剧,企业“三角债”重新抬头,企业负债的杠杆率上升,借贷成本加大。十多年来,中国企业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迅速从2000年的95%上升到2011年的151%,这一比例高居世界各国前列(日本为113%,英国为115%,美国为75%,台湾地区为109%)。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微观单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不难发现,国内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普遍负债偏高,股本性投入不足;债务中大部分为从银行获得的短期负债,不同于美国企业债务中有相当的比重是企业发行的债券,而且大多为长期负债。以市场化改革促创新

当前,我国金融创新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能通过正规金融得到有效满足,只能更多借助于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甚至是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其结果只能是实体经济吞下“有毒”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了融资成本,增加了金融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经济体系中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与金融创新不足有很大关系,积极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金融改革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举措。

如果说,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得资金价格客观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实现真正市场化的资源有效配置,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那么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之所以出现了诸多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和“全民泛金融化”趋势,就是因为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不能反映市场上资金的真实价格,资金的价格出现了“双轨制”,即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两种价格。

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巨大,如同当年商品市场的价格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需要很好地把握改革的时机、步骤、节奏和力度。考虑到银行体系近年来大量的信贷资产投向了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隐患有所上升,且实体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体系间接融资,风险过分累积在银行体系,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需要稳步、渐进式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要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当前,金融改革的重点还在于推动金融领域中信贷、股票、债券等各个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联通各个市场的更多金融产品的创设,通过各类投资人参与金融市场的更多投资交易,形成各类风险与收益属性不同的金融产品的市场发现价格机制,最终有利于形成市场的基准利率和发现资金的真实价格,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一)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解决融资过分依赖银行体系的问题。

由于银行长期持有信贷资产到期,资产缺乏流动性,受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及相关规模管理的约束,表内资产具有强烈的出表冲动,由此导致信贷资产的表外化将成为近期监管的难点。

当前,我国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甚至社会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发展很快,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的“通道类”业务。以证券业为例,全国75家证券公司2012年末受托管理资金规模为1.89万亿元,较2012年初的2819亿元增长近7倍,大多是为银行信贷资产从资产负债表内转出表外的业务。这不仅表明银行需要缓解资本金补充和存贷比的压力,也表明了银行在商业银行多数信贷资产为持有到期,且信用风险管理渠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发展统一的信贷资产交易市场,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因此,可以考虑引入机构投资者和合格投资人机制,实现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向银行体系外转移的制度性安排。

其中,机构投资者可包括保险、证券、信托、金融租赁、集团财务公司等各类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的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其他各类机构投资者和合格投资者。同时可考虑要求机构投资者的单笔购买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个人的合格投资人的单笔购买金额不低于2000万元;各类资产管理计划作为信贷资产的机构投资者,应实施严格的总量或比例控制,并可对产品进行优先级和劣后级的结构化风险收益设计,防范机构投资者将风险简单转嫁给零售投资者。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应该避免重走西方的老路,应设计简单、透明的产品结构和交易架构,允许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将其作为配置投资组合资产的一部分或一定比例,同时让发起的银行持有一定比例(如5%)的证券化资产。

目前,国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处于小规模的试点阶段,需要将其常规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有利于改变目前过分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也有利于发展壮大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场,使得金融体系更加均衡。

(二)建立上市公司市场化优胜劣汰机制,重新明确股票市场的纪律。证券监管部门不应过度干预市场,应利用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允许投资者“用脚投票”,强迫业绩表现不合格的上市公司及时退市,重新明确市场的纪律和约束,避免市场约束失效。

(三)债券市场应进一步丰富品种和期限,并真正实现“买者自负”。债券市场除了大力发展信用债之外,也应该考虑进一步丰富债券的品种和期限,特别是发行高风险和高收益特征的“垃圾债”,发行中长期的各类债券,并且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特别是风险承受能力和意愿较强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入场,真正实现“买者自负”,建立多层次债券市场。应该看到,债券市场丰富品种和期限,不仅有利于债券市场本身的发展,也将非常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现“多赢”的效果。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负债经营;有关问题;利与弊;举措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自有资金,无法充分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资,避免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多种筹资方式筹集资金,包括发行债券、吸收资本、负债等。其中,负债经营凭借弹性大、成本低、筹资速度快的优势,在很多企业中发挥着财务杠杆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负债经营概述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借款、融资租赁、发行各种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以解决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活动方式。企业负债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融资成本低。一般来说,企业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只需要承担一定的利息,不需要承担其他的手续费用,也没有其他的支付义务。

(二)融入资金的用途限制少。对于负债经营方式获得的资金,企业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较为灵活便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灵活使用。

(三)融资程序简单。通常情况下,负债经营企业只需要向银行提供相关证明,在获得债权方认可的基础上,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负债资本。

(四)融资风险高。企业负债经营的融资风险高主要表现在,负债经营企业承担着如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安排不当,就可能为了偿还债务使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企业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积极作用,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做好筹资规划,在筹资的过程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从而利用负债经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如果企业对负债经营可能造成的风险认识不足,不能做到适度投资,就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甚至造成企业的财务危机,限制企业的长效发展。为此,企业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负债经营的利与弊,合理规划企业的筹资活动,趋利避害,加快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企业负债经营除了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程序简单、融入资金的用途限制少等特点外,还有着其他方面的优势。

1.有效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租赁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筹资方式的手续较为繁杂,融资周期较长,时间跨度较大,缺乏时效性,无法充分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现阶段,企业面临的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筹措资金,企业就会丧失很多重要发展机遇。因此,企业必须利用更为灵活的筹资方式,通过负债经营的方式及时筹措资金,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2.具有节税作用。通过负债经营的方式,负债利息将列为财务费用,可以在税前扣除,具有节税作用。负债经营的节税额度为:节税额=所得税率×利息费用。由此看来,企业的利息费用越高,其节税额度就会越大。正因为负债经营具有节税的作用,企业的债务资本的成本通常低于权益资本的成本,因此,利用负债经营的方式,企业可以有效降低资本成本。

3.能够发挥企业财务的杠杆效应。企业在举借债务之时,一般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费用,但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是一项固定费用,会被计入到当期的费用当中。因此,一旦企业的资产收益产生变动,就会导致权益资本的更大波动,进而导致杠杆效应的产生。通常情况下,企业资本结构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很大,如果企业的负债比重提高,将会使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幅度增大。

4.不会分散企业的控制权。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来说,负债经营的方式不会影响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企业所有者仍将牢牢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作为企业的债权人,借款方仅仅具有针对债权的本息求偿权,而不会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来,也不会掌握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只要企业对负债经营的安排合理,并能够保证定期还款付息,企业的所有者的经营和控制权将不会得到分散。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弊端。

1.负债比率过高会影响企业再融资。企业应当合理控制负债的规模,将负债比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如果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就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也会使企业负债经营的利息费用大大增加,导致企业的盈利水平降低。一般情况下,债权人往往会倾向于为没有较大负债压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提供资金,因此,如果企业的负债比率过高,将会对企业再融资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财务杠杆的负面效应。当企业的借款利率低于企业的资本收益时,负债经营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杠杆效应提高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但如果企业的借款利率高于企业的资本收益时,负债经营企业就会产生财务杠杆的负面效应,降低企业的所得利润,甚至导致企业亏本经营,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

3.存在不能到期还本的风险。作为负债经营的企业,必须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如果企业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不能取得预期收益、筹集资金安排不当或财务恶化,都可能会导致企业到期无力还债。一旦企业面临着不能到期还本的风险,就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也会使企业丧失原有的信誉,限制企业的长效发展。

三、科学利用负债经营的举措

(一)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资金短缺是很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限制了这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资金投入带动,致使企业缺乏自我风险意识,对资金风险的约束和控制能力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企业负债的盲目性。当企业的负债资金过多,一旦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生产经营中断等情况,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息负担,使企业不能到期偿还债务,就会使企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并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正确认识企业负债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将负债经营的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二)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从理论上来说,企业的负债额度越高,资本利润率就会越高,企业的利润空间就越大。但对于债权人来说,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就会使债权人的贷款风险增大。债权人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就会采取紧缩政策,从而不利于企业获得贷款,使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给企业的经营安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企业必须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科学地预计企业负债资本成本,坚持负债经营的适度原则,以维护自身的经营安全,避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负债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投资,期望提高企业的自身价值,赚取超过资金者要求的报酬,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增加企业的财富,反之,将会使企业的利润率降低,甚至造成企业的亏本经营,使企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为此,企业必须合理利用和管理债务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通过评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加快存货周转速度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使负债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合理的资本构成。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使负债资金保持合理的比例,建立合理的资本机构,对投资、资产、负债、资本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在市场环境不利的条件下,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在允许现金流波动的情况下,密切关注汇率、金融形势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币种结构和银行结构,降低和预防汇率和借贷风险。

(五)维护企业的资金信誉。企业的资金信誉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负债量,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为此,企业必须全面分析自身的资金信誉情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资金信誉维护制度,高度重视企业的资金信誉维护工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维护企业的资金信誉。此外,要及时、积极地整理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及时了解企业自身的资金信誉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负债经营是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投资报酬和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措施。但是我们在认识到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时,也要认识到企业负债经营的负面影响,充分了解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根据客观的经济环境和自身条件,权衡负债经营的收益与风险,选择合理的负债比例,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合理规划企业的筹资活动,趋利避害,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加快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哲.浅谈企业负债经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高艺,段飞龙.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J].管理学家,2012(01).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9

关键词:融资;种类;特点

中图分类号:F83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资金筹措又叫融资,是以一定的渠道为某种特定目的筹集所需资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按照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融资可划分为境内融资和境外融资。境内融资包括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发行公司(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及其他产权融资方式,下面将就国内融资的特点做个简单阐述。

一、商业银行贷款融资

申请商业性贷款应当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不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商业贷款融资的特点:1.手续比较简单,融资速度快。2.借款企业与银行直接交涉,融资具有弹性。3.借贷双方直接商定,无需作广泛的宣传,所需正式文件也少,交易成本较低。4.银行贷款融资费用低,利率也低于债券利率,并且利息可计入成本,减轻企业税负,降低融资成本。5.中小企业利用股票及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较为困难。银行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而给予的长期贷款,是中小型企业长期资本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按照国际惯例,由于长期贷款期限长,风险较高,因此银行为了避免到期不能收回本息的风险,一般都在签订合同时附加一下限制性条件,称为“保护性契约条款”,主要包括:1.提供担保品或抵押品,一旦借款企业到期不能偿还本息,银行有权处置担保品或抵押品。2.具备最低流动资产比率。3.提供相关信息。4.参与企业的管理。5.其他限制条款。

二、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融资

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一般期限较长,贷款利率较低,并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但是不在政策扶持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获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的几率很低。国家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要负责对政策性项目配置资金并发放政策性贷款。国家开发银行配置资金的对象时国家批准立项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中国进出口银行专营国家政策性出口信贷业务,包括出口买方信贷及出口卖方信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国内债券融资

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依据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间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债券反映了持券人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并具有以下特征:直接性、约束性、流动性、风险较小。债券的优点:1.与股票相比债券的利息允许税前列支,故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成本一般低于股票成本。2.发行债券的企业只需支付固定的利息,付息后的利润可用于分配给股东或留作企业经营,有利于增加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3.债券持有者不能参与发行债券企业的管理,故债券的发行不会稀释企业所有权或削弱企业原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4.企业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或在发行债券时规定可提前赎回债券,有利于企业调整资本结构,确立负债与资本的合理比例。

缺点:1.融资数量有限。2.限制条件多。3.财务风险较高。

四、国内可转换债券融资

可转换债券是指在规定的期限内的任何时候,债券持有人可以按照发行合同指定的条件把所持债券转换成发行企业的股票的一种债券。在转成股票之前,持有人可得到合同中规定的利息,也可以将可转换债券在市场上出售。可转换债券具有一般债券的特点,同股票和普通债券相比,可转换债券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对于发行人来说,可转换债券具有融资成本低;集资效率高;能够溢价发行;具有保护现有股东权益的作用;募集资金时间长;募资容易;融资条件有利的特点。

五、上市公司股票融资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措自有资本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反映股东对企业资产所有权的凭证。股票融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形式,具有股票所融资金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股票融资没有固定股利负担等特点。股票上市的目的在于:资本大众化;分散风险提高股票的变现能力;便于筹措新资金;提高公司知名度,吸引公司更多顾客;便于确定公司价值。股票上市的不利因素表现在:公司将负担较高的信息报导成本;各种信息公开的要求可能会暴露公司的商业秘密;股价有时会歪曲公司的实际状况,丑化公司声誉;可能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六、非上市公司产权融资

产权融资是指将企业目前的部分产权转让,或扩大产权规模,吸收新的投资者加入,从而改变目前的产权结构而发生的投资和融资行为。产权融资和前述的负债融资的很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要吸收新的投资者加盟,产权结构发生变化,所融资金不需要按期还本付息。非上市公司的产权融资主要方式:兼并,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吸收直接投资。

七、国内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存在的优点有:迅速获得所需资产;保存企业举债能力;租赁资产限制较少;不必承担设备过时的风险;租金费用可在税前扣除。缺点为:成本较高,租金总额与设备价值的比例一般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承租企业不景气时,固定的租金会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

以上是对国内几种常用的融资方式进行的简单叙述,资金筹措是企业生产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理财的核心内容。企业应该时刻研究融资机会,分析融资渠道,把握金融市场运动规律,进行明智的融资决策,使企业不断的增值。

参考文献:

[1]李荣融.中国企业融资运作全书[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国有资产评估办法》.

负债融资的优缺点篇10

关键词:资本结构;理论;公司;融资

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如何通过融资行为使负债和股东权益保持合理比例,形成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不但是长期以来金融理论研究的焦点,而且也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一、现代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融资偏好

资本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最优资本结构的问题。最早提出该理论的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杜兰德(DavidDurand).他认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净利法、营业净利法和传统法建立的。1958年,莫迪格莱尼(F.modigliani)和米勒(m.miller)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指出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当公司税和个人税不存在时,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后人在此基础上,纷纷放宽mm定理中过于简化的理论假设,尝试从所得税、破产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控制权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研究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的理论表明:(1)在负债比例不超过一定点时,负债企业由于能够获得所得税抵减利益和杠杆利益,从而比无负债或低负债企业有着更高的股东收益。因此,在公司经营状况较好时,应多举债以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提高每股收益。(2)发行股票及可转换证券。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会造成股价更大跌幅:①每股收益的摊薄效应。股票和可转换证券的发行增加了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数量。所以公告的每股收益下降,并对股价造成了不利影响。②财务杠杆利益的减少。由于债务利息在计算税收时可以抵免,而普通股股息不能,增发普通股降低了杠杆率,从而企业获得的杠杆利益减少。③信号传递及不对称信息。企业公开发行股票筹资,表达了公司价值被高估的信息。可见,从市场表现来看,普通股也是后续融资最差的选择,西方公司一般将其排在可选融资方式次序的最后。从而企业筹资的顺序为:先是内部集资,然后是发行债券,最后才是发行股票。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政策的现实选择

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化融资体制导致了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而过度负债的不合理增加了国企还款付息压力和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障碍,因此成为许多国企改制上市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最根本的政策动因。

根据2000、200l、2002和2003年这四年的财务报告,计算出上市公司历年的资产负债率,并和全国工业生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行比较。从下表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历年均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2003年底,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50.11%;相比之下,全国企业平均的资产负债率为59.05%。

另外,2000年时,有人曾对1000多家上市公司和5000家非上市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做过对比,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低于40%的占总数的五成以上,50%一70%之间的占四成多,而只有极少数的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70%。与之相对应的是。国有非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65%,其中有四成以上高于80%,也可以得出上市公司负债比率总体来说偏低的结论。资产负债率偏低说明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多来自股权融资。下面再看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所采取的具体方式。企业经过改制并上市后,将享有留存收益、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公司债券和银行信贷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从现有融资环境来看,上市公司长期资金来源有利润留存、长期负债以及股权融资三种渠道,其中前者属于内部融资,后两者为外部融资。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内部筹资比例甚少,而外部筹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中。股权融资在外部筹资中的比重又占较大的分额。如在2000—2002年的各个年份中.配股融资或增发融资额占最大比重.长期负债融资占长期资金来源的比重一直都比较低,但在2003年,由于证券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监管,并且再融资受到投资者的普通厌恶,股权再融资在长期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趋势,长期负债占长期资金来源的比重达到历年中的最高。

由此可见.从上市公司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比较偏向于将股权融资作为其长期资金主要资金来源。上述事实与资本结构理论要先依赖内部资金,其次是负债,最后才是发行新股的融资顺序行为有着截然的不同。

通过上表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行为倾向上采取普通股筹资方式,且在普通股筹资上又存在较显著的“配股偏好”现象,配股和增发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主要方式,合计融资额占累计融资额的88%。虽然近年来可转换债券融资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过低的转股价格以及转股条件的可修正性,可转换债券在我国演变成了“必转换债券”,使其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股权融资,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国上市公司争相采取普通股这种高成本的融资方式?而在股权融资方式的具体选择上又如此一致地选择配股方式呢?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原因分析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到资金成本、公司控制和融资工具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至今,我国已七次大幅度降低了存贷款利率,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仅为5.31%。另一方面,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前提条件是“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但任何一年均不得低于6%"。因此,对于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而言,理论上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增加债务融资的比重,但为何现实中上市公司的行为却与此相反,资产负债比率不升反降,偏好使用外部配股融资,这也是在现有市场环境与制度框架下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1.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行为的最根本决定因素。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股票市场仅仅只有十年的历史,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二级市场股价大部分时间处于高估的状态,并且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使得证券市场市盈率和股价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与之相比的公司派息水平则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投资者并不指望通过获取公司的派息来得到投资回报,而是希望在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中获得资本利得。这样即投资者也偏好以股本扩张进行分配的公司。可见,与债务融资必须还本付息的“硬约束”相比,配股融资具有“软约束”的特点,其资金成本并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自然将股权融资作为一种长期的无需还本付息的低成本资金来源。这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根本原因。

2.公司治理结构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国家股一股独大.控制了股权的绝大部分,并且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转让,因而削弱了证券市场敌意购并和权争夺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国家所有权主体的暂时缺位。上市公司在实践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股权融资并不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构成强有力的治理约束。与之相反,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筹资时,对投资项目的审查较严格,对资金投向的约束具有较强的刚性,从而构成对企业行为经常性和制度性的约束。在这些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显然愿意通过配股,而不是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

3.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广义或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上具有多样化的融资工具,那么企业可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一方面,在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企业债券发行市场的计划管理色彩过浓,发行规模过小,导致企业缺乏发行债券的动力和积极性,也使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而长期贷款的风险又较大,使得金融机构并不偏好长期贷款。这两个因素导致债权融资的渠道不畅.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只有选择配股的方式进行融资活动,从而影响其融资能力的发挥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4.股权融资易选择配股筹资方式

简单地说。由于新股增发比配股审批困难,配股自然也就成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其次,配股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不仅筹资费用低。而且筹资风险也很低。因为配股是向现有股东按持股的一定比例出售股份,而且配股价一般低于股票市场价格。

目前我国国有及法人股股东一般采用实物资产或者实物加现金认购配股,或者放弃配股权,而中小投资者则以现金认购。在配股后,公司股票价格会落到除权除息价位上.如果公司业绩很好,其股票配股后的价格会走出填权行情,并达到配股前的价格水平。然而对一些业绩平平或较差的上市公司来说.则股价走不出填权。中小股东若放弃配股权,则会导致股权价值损失。因而一般会选择认购配股。这是上市公司选择配股方式融资的直接原因。再者,就现实来看,我国目前处于转轨阶段,证券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者投票的功能并没有发挥,上市公司并不担心采用股票再融资引发市场股价的下跌。

四、影响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