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3:19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59-02

一、缘起

网络社会的来临,使得我们的社会现实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看待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成为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曾流行过这样一种论调:在工业社会时代,“工具是感官的延长”,现代信息社会正在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感官是工具的延伸”。现代信息技术将引发一个技术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得以普遍运用,并逐渐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体系。而集成了当前先进技术的互联网,正成为社会技术变迁引发社会形态变迁最雄辩的代言人。“‘网络媒体’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分别从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强烈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1]

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文化载体,网络在日益彰显自身实力和建构新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在消解和解构“前现代”的传统文化及其载体,并在导致新文化危机的过程中带来文化主体新的分裂与解构。事实上,早在网络诞生之前的年代,加拿大著名的传媒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惊人地预见到“地球村”时代的来临,他断言:人类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既是对自我的延伸,又是对自我的截除。网络制造虚拟空间,使人们沉湎于失真的生存空间,对虚拟物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人和真实世界的兴趣。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完整性被解构,任凭感官欲望取性思考,使人从一根“可以思考的芦苇”沦落为“无根的浮萍”。人的生命中最可宝贵的存在感和反思性被冷冰冰的工具理性所剥夺。现代网络用海量信息,制造出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煽动性和诱惑性的信息,让人一接触到它就不顾一切地一头栽进去,失去理性和自我。

面对网络社会的崛起,许多人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从容应对。相反,他们轻易地被信息社会的大海所淹没。网络素养正是在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网络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上网,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网络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网络信息。网络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网络化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四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2]。而网络素养又是构成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主体的网络信息意识、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和对于网络信息的运用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当前,广大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是不容乐观的。在给本校学员上选修课《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的过程中,笔者曾有意识地增设了一堂信息技术文化讲座课。没有想到,我们的学员对这一讲座课异常感兴趣,而且从他们的体会文章中我了解到他们的网络素养达到了相当缺乏的地步,简直让人触目惊心。下面是部分学员在上完此课后写的体会:

学员侯某:“部分大学生享受网络带给他们高速度、快节奏新型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加关注当前和眼下,追求瞬间的满足和快乐,面对学生,他们更愿意沉溺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暂时的心理安慰,在他们看来,追求理想是中小学生的事,理想再好,也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所以大学生谈理想是幼稚的表现,不再追求什么理想信念了。”这个学员的发言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员对待网络的态度。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广大学员的上网行为常常是处于自发状态,他们上网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打破学院相对封闭的状况而寻求的一种信息体验和感官刺激。

学员关某:“有节课上教员讲了一个例子,说台湾一青年为了玩游戏,和现实中的亲朋好友都不交流,基本上脱离于现实社会,游戏已成为他的全部。我当时心惊不已。记得我高中时候为了玩游戏,曾把一周50元的饭钱拿了44元去上网和买点卡,就剩6元钱吃了一周的馒头。”这个学员的发言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接触网络,而他们“触网”的目的完全就是为了游戏娱乐。在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游戏娱乐心态下,网络自然而然沦为他们寻求娱乐和刺激的工具。

为了调查学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免疫能力,我在一次课上请学员上讲台演示信息查询能力,没有想到将近80%的学员都不知道学院的主页上还有可以查询论文资料的网站,95%的学员都不曾使用过学院图书馆花大量资金从中国知网购买的论文、期刊、报纸数据库。尽管学院很早就建起了校园网,而且上载了大量数据,可是我们的学员每次上网大多停留在浏览新闻、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上,根本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下面是部分学员上完信息技术文化讲座课后的反馈:

学员甲:发现网上的资源确实很多,我们现在才发现它的用处,而且很丰富、方便。

学员乙:通过这次上网找资料,发现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应该是很多――的资源供我们利用。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它们。对校园网,我们只停留在娱乐方面,并没有发现它的资源可用性。现在我如发现了一个宝库一样。学院开通校园网,只为了我们的学习,然而我们却退而求其次,只为娱乐。对此我也很羞愧,网上资源是巨大的,我今后会好好利用。

学员丙:上网查了这些资料后有很多感慨。首先就是惭愧,在校这么长时间来,上网的时间也不少,而自己却没有发现网上有这么有用的信息,对学习这么重要,甚至都不会怎么查询。确实,每次上校园网最多看的是电影下载,而图书资源这些网站没怎么关注。我们的思想都被扭曲了。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学员丁:上次课经教员的提醒,我的确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自己上网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少,但上网也并不是学习一些东西,搜索一些材料,而是下点电影看看,偶尔玩玩游戏,经过一次亲身上网体验,按照教员的做法在网上查找搜索一些论文,不用不知道,一用还真奇妙,原来网上有这么多好东西,还真是资源丰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花在了不该花的东西上,而真正有用的东西却没有过问。

以上发言充分说明,尽管我们的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上网知识和技能,但对于上网干什么、网络可以做什么、如何利用网络学习没有起码的认识。最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可怕的上网习惯,每次一打开电脑连上网络就条件反射似的直奔电影下载、游戏娱乐,彻底忘记了自己上网之前准备查资料学习的打算。

三、网络素养的培养

网络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要清楚了解网络素养的具体内容。网络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1)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网络信息;(2)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网络信息;(3)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网络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网络信息;(5)能认识网络信息对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性;(6)能实行与网络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网络行为;(7)能积极参与网民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网络信息已经不是难题,关键在于个人兴趣的范围决不应该是庸俗低级的趣味,如果学员的兴趣只是游戏和娱乐,那么,网络信息获取的能力越强,对学员造成的伤害越大,如网络色情信息。

其次,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培养学员网络素养:(1)有获取新网络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网络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网络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3)可灵活地支配网络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4)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网络信息解决问题。其中,能否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以及理性地拒绝垃圾信息、有害信息是尤其重要的事情。

第三,要明白网络素养的表现能力,它包括:(1)能熟练使用网络传播工具;(2)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网上学习资料与信息;(3)能对收集的网络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4)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5)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6)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7)使网络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8)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其中,最后一点对于良好的网络素养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必须纠正学员头脑中的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认为拥有熟练的电脑网络技术就等于拥有很高的网络素养。这一错误观念甚至在许多早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中同样存在。网络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技术只是它的一种工具而已。如果丧失主体理性,而任由技术理性支配,就会对网络信息失去价值判断和甄别能力,从而迷失在网络这个光怪陆离的信息海洋里。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CampusCulture、networkCultureandnetwork

CulturalQualityofUniversityStudents

tanGwei

(Departmentofeducationaltechnology,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tianjin300204)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campuscultureandcampuscultureissuesinthenetwork,presentsthatnetworkcultureandnetworkculturequalityshouldbepaiedmoreattentionincampusconstruction.Still,ittellsussomecontentsweshouldcareaboutincampusculture、networkcultureandnetworkculturequalityofuniversitystudents.

Keywordscampusculture;networkculture;atmosphere;quality

0引言

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研究和讨论文章频繁见诸各类学术刊物和媒体,在这些研究和讨论中,不约而同地都将网络文化素养列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而在有关和谐校园建设或者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和论述中,更是将营造良好的大学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得到快速普及,因特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网络文化素养也逐渐构成当代大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不但有助于现阶段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意义深远。

一些学者在网络普及初期就对网络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讨论和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专门研究却时间不长,对于网络文化与和校园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更是刚刚起步。虽然有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如何把握和引导网络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等问题还没有探索出成型的模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而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各种负面因素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也日渐显现;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何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摆在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这不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氛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基本状况、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借助于因特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等。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能力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在他们日常学习和课外生活中作用和影响。

其次,是分析和把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以及和谐校园的关系,研究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网络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的网络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归纳,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校园文化的特点,搞清网络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氛围的互动,探讨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从形成到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对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地位问题做出判断。

最后,是探索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着重对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和网络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进而提出一套有利于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这部分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学校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会文化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社会网络文化环境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进而分析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下转第29页)(上接第25页)等教学环节对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影响。

在以上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最终规划和设计出一套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2结束语

现在,各大学都把和谐校园建设问题摆到很重要的位置上,为此而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但是在考虑和设计和谐校园建设的模式时,又不能回避愈演愈烈的网络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网络文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这种冲击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现在,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将来;不但关乎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技能,而且还关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就成为和谐校园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的研究就成为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2]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6.

[3]钟嘉鸣,祝庚.谈“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计算机教育,2008(14).

[4]龚德良.营造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计算机教育,2009(12).

[5]高学敏.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5).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3

根据这一认识,在2007年6月~8月期间,我们完成了山东省青少年研究会2006~2007年度立项的调研课题《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与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构建》。通过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大学专科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尚处在自发自为的低水平欠成熟状态,有待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

专科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的主要特征

一、在对网络信息的接受和判断方面:

1.接触的网络媒介缺乏广度,基本局限于综合性的、交际性的、娱乐性的商业网站,学生大多在商业网站给定的信息空间里进行有限的选择,所接受的信息结构和互动模式符合了商业网站的利益需求,但未必符合促进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自我成长最优化的原则。

2.接受新闻的渠道以主流媒体为主,也有少数学生向网络上的非主流媒体扩展,但多数学生不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机制,独立清醒的批判意识和质疑思维欠缺,判断新闻的价值时易于走向偏激。

3.在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方面,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新闻信息和客观现实的关系并进行准确判断,少数学生对新闻建构现实世界的理解有误,潜藏着轻信传播、盲从盲动的非理患。

4.在判断网络信息的利弊方面,多数学生对明显的网络公害如色情和暴力不感兴趣或保持着批判性的警惕,少数学生接受不良信息时带有探求人性的好奇心并有抵制能力,但不排除学生对隐蔽的有害信息缺乏觉察力。

5.在判断网络信息的美丑方面,多数学生对颠覆传统审美观念的“另类”“搞怪”现象持宽容态度,显示了多元价值观的时代特色,少数学生存在着美丑判断的价值混乱。

6.在网上判断能力的自信方面,有三成至四成的学生表示“不太自信”,透露出网络媒介素养的匮乏,显示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素质缺陷。

二、在对网络功能的掌握和使用方面:

1.不会使用互联网基本功能的学生约有三成左右,比例偏大,影响他们在网络时代的生存质量和发展高度。

2.公共课“计算机文化基础”有关互联网功能的教学针对性不强,技能性实践性的训练环节不足,在促进学生掌握网络功能方面作用有限。

3.花费时间用网络“消遣娱乐”的人次比例过大,与“获取信息”相当,说明许多学生仅仅把网络看作是娱乐工具,没有充分理解互联网促进个人成长的巨大价值,更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促进个人成长的其他功能。

4.主动利用网络服务自我的状况不容乐观,甚至在临近升本就业的三年级,都有三成左右的学生不知主动利用网络寻找信息,网络上大量免费的学习资源也不为大多数学生所知。

5.利用网络参与社会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可能与多数学生没有配备可上网的个人电脑有关,也与学生缺少公民意识和社会关怀有关。

6.学生利用网络选择有益信息的自信心比较强,但判断有益与无益的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学生面临社会转型期间的多元价值观的复杂影响。

这个样本群的学生是在读高职(专科)教育层次,不属于在名校本科就读的精英群体,他们位于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低端。但我们仅从山东省招生考试院2007年8月公布的当年录取数据(考生约71.8万,录取新生47.8万,其中就有约27.8万是专科考生)中,就可以推断他们代表的人群数量庞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青年群体。因此,对这个群体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尤显迫切和必要。

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英国、70年代~8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实践,其目的在于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让公众适应媒介日益发达的社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媒介传播规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辨别媒介信息;二是掌握使用媒介的技能,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参与社会,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及我国的台湾、香港也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覆盖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全过程,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成为正式教育体系中有名有实的教育科目;在我国大陆地区,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在有计划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山东大学也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通选课。总之,媒介素养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教育对象全民化、教育内容阶梯化、教育主体社会化、教育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属于这个教育实践的一个分支。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针对大学专科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下列内容:

1.介绍网络媒体的基本类型和各自属性及其运作体制,让学生了解各类网络传播的动机及对社会的不同作用,增强学生对网上各种价值取向的洞察能力

2.分析网络海量信息的多重意义,让学生学会根据自我成长最优化的原则判断利弊,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择优汰劣的选择能力;

3.介绍网络媒介的多种功能,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提升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各类资源,增强学生对网上各种服务自我功能的利用能力;

4.分析网络媒介的发展前景,让学生掌握制作信息产品进行网络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利用网络媒介促进社会发展的参与能力。

本课题组认为,以上内容可以公共课的形式列入大专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以此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把大学专科生培养成为一个成熟理性的网民群体,使其有效地抵御来自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促进这个群体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4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休闲调查研究关于当前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社交网络应用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6-1-22.

[2]CharlesR.mcClure.networkLiteracy:aRoleforLibraries?[J].informationtechnologyandLibraries,1994(13):115-125.

[3]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4]张鹏,李勇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5):179-180.

[5]欧阳九根.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133-134.

[6]林洪鑫,肖家铭,王彦,吴美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问卷调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4):31-36.

[7]龚成,李成刚.浅析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从面向客体、构成要素和主体责任的角度[J].教育探索,2013(6):134-135.

[8]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3(1):22-24.

[9]何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10]韩永青.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提升

当今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广度进入人类生活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率是100%,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网上虚假、黄色、反动内容逐渐增多,网上聊天交友不负责任并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互联网弥漫着一种消极、颓废、缺乏诚信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尽快的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长效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表现

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运用能力不足

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特点有较清楚的了解,具备利用搜索引擎搜集资料、查找信息的能力,但对网络媒介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从大学生利用网络情况看,一些学生更多地是把网络运用于娱乐休闲而并不是学习。调查发现,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所做的事情是看电影、电视剧,或听音乐,网上购物,交友聊天,下载软件,收发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等,而计算机网络能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作用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2.大学生网络情感认知亟待提高

网络快速传递功能使大学生久而久之产生依赖思想和急功近利思想,造成对网络信息的思辨能力大大降低,误以为通过网络短时期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影响大学生对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目前,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许多学生在网络中任意放飞情感的同时,总试图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人袒露。长此以往,互联网就阻碍了他们面对现实情感的勇气。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造成性格孤僻、冷漠、多疑、不善言谈等。

3.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有些大学生为了投机取巧,放弃了刻苦钻研,公然在网络上寻人替考或替人代考,败坏了学风;有的沽名钓誉,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借助网络搜寻功能,随意盗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更有甚者,连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也从网上下载,这些行为导致大学生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一些学生肆意对个人资料进行多方传播,揭人隐私,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或者匿名在网上对个人信息进行任意歪曲,侮辱他人人格,散布种种虚假消息和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毁人形象,给他人精神造成极其严重的损伤。这些行为,不仅会使他人的精神受到折磨,也会给个人安全带来威胁,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建设。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

1.大学生加强自身网络修养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素养教育是非常陌生的,必须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地意识到处于网络社会中需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如何在网络社会中生存,将这种意识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积极开展一些实践行动。大学生意识到提升自我网络素养的必要性后,还需要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主动接受教师的课程,认真听取讲座,从中吸取自身匮乏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地对课程和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和问题,对网络素养教育形成自我的观点和看法,有效地获取各种所需的知识。

2.规范网络道德,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西方消极意识形态在网上渗透和传播。在网络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的网上行为,使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高校应该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营造—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例如,利用电子论坛、聊天室等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进行有说服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培养青年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6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高校思考新媒体、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当前媒体融合,新媒体不断出现的大背景也为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网络作为一种新生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及时便捷、平等交互的沟通方式,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在伦理与道德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等主观因素,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易受伤害。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是培养他们科学运用网络媒介的有效途径。媒介素养的教育与普及,对学校的发展大有作为。

一、当代大学生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成长于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洲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较为集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大都集中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则任处于萌芽状态或尚未开始。[1]日本媒介素养教育虽然不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家发达,却也具有特色;还有我国的台湾与香港,虽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不长,但很有值得大陆借鉴的地方。

媒介素养教育是人的整体素养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是否在意,媒介在身边的活动,以及我们自身参与的活动,都会随时发生。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彭少健说:“在今天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媒介使用频率日益增加,从而接触有害信息的几率也越来越大。缺乏媒介素养的人就像一个不懂得饮食健康的人,他可能以为色彩的绚丽而误食毒蘑菇,也可能因偏食而营养不良,或因暴饮暴食而上吐下泻。”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但是媒介素养的状况是和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文化发展水平相关。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不同但是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即媒介素养是作为媒介观察世界的方法、媒介认识世界的手段、掌握使用媒介的技巧、解读鉴别信息的能力以及批判驾驭每集的观念而存在的。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需要的主要后备劳动力,我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和形象。二十世纪后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大不同于以前,其中最明显的是通过大众媒介学习,全球互联网的普遍又为获取知识、学术研究、信息交换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所以在学习观念上对大学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社会需要的不是对信息的简单传递或使用,而是要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将庞大的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能够进行归纳与综合,并使之条理化。但是,在当今社会我国大学生如何面对媒介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

现在,每一个大学生都在一个媒介十分普及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在接受正规教育的同时都已经从媒体上等到了许多信息。社会学家提供的数字标明,在美国“平均每个孩子毕业前在教室度过11000个小时,大约比在电视机前过的时间少4000小时。”[2]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城市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里最大的学生群体,城市学生的普遍特点是生活水平高,对媒介(如电脑、手机、mp3等)的拥有水平高,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除了在宿舍里没配电视以外,对其它的媒介接触十分普及和方便。随着电脑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上网冲浪和电子游戏成为许多学生十分热衷的媒介活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媒介融合多种多样,网络时代媒介融合为受众制造的“拟态环境”。网络的发展,促成了各媒体之间的融合,而当所有媒介成为“一家人”之后,报道内容趋同,报道方向一样,人们无从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真假、虚实,人们被媒介所奴役所控制,建构的是一个坚固的“围城”。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对报纸来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读者能很快了解到报纸上将要报道的内容;报纸的报道范围和内容更广泛,有很多来自网上的新闻线索(主要是民生、社会方面)可供报纸的记者去挖掘。对网络来说,有了报纸的公信力作前提,可以更多的新闻资讯,摆脱一直被诟病的“网络无公信力”的刻板印象。所以,报纸和网络在融合初期都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在“收视率至上”的观念驱使下,电视台把手伸向了网络,一种是跟报网合作一样的模式,让网络提供新闻源和话题,丰富电视内容和加强深度;另一种是让网络提供播出平台,电视台将播出或者未播出的内容提供给网络,或者电视台提供人力、物力和设备为网络策划和报道特别的节目。因此,媒介融合在无形中消解了媒介公信力,彼此走向了满足受众“消费心理”的深渊,当受众警醒后,各个媒介已经抱成了一团,报纸、电视的新闻来自网络,网络的信息来自报纸、电视。一种“混沌”的媒介把受众包围了,在无形中为他们建起了“围城”,想获取真实信息,他们就得不断地去分辨、去甄别。最终,受众还是没有找到报网“围城”的出口,只好无奈地生存下去。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须的,学校将承担这一重要责任,但除了教育学生群体以外,还有很多社会个体需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其次,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大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信息已经成为习惯。我们知道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不仅仅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体,也是多媒体传播的复合体。即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是多媒体传播,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文字、影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现在网络视频有原创、有改变、有原著,在这些视频中,有着怎样的不同价值的体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多媒体的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展现自己的网络技巧,体现自己对于权威平等的对视,但不能为了为自己扬名而不择手段。

作为在电子媒介环境中长大的一代,相对于我们的父辈的“文字的一代”,我们是“影像的一代”,或者是“音像的一代”,很快我们中又将成长起来“网络的一代”。我们中的很多人不喜欢传统模式的阅读,不习惯典型的学习方式,而是过分沉溺于图像媒体、网络媒体、游戏媒体和手机媒体。DCCi2009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网络视频受众人均每日使用时长为135.9分钟,而2011年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为145.7分钟。[3]随着网络视频应用的大众化、宽带的进一步普及与资费的进一步下降,网络视频的黏性与依赖程度也会逐步提升。DCCi的调研数据还发现,网络视频与电视形成时段交叉互补关系,网络视频全天接触受众比例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向,网络视频白天成为电视的重要互补媒体。

中国网民接触网络存在以下特点:

1.上网地点:58.8%的大学生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2.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大学生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大学生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大学生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3.上网目的: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服务器占2.3%。[4]

最后,具体来说,虽然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间很长,但他们的媒介行为与社会和家长对他们的媒介行为的要求相去甚远,还存在很多问题。许纪霖认为:“作为互联网革命的产物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宰80后一代青年人的主流文化。我们这些印刷文化的过来人,对这一新崛起的网络文化,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得不认真对待。而最认真的对待方式,就是理解它,熟悉它。两种文化需要沟通和互动,两代文化人也需要对话和交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传统与未来之间获得某种微妙的平衡。”[5]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的一项调查表明,上网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有好处的,并不影响学习,而且大学生网民比非网民与家长交流更多,拥有更多的朋友,社会参与愿望更强烈。[6]这项调查的主持者称: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于大部分上网的大学生来说,上网利大于弊。此外,调查还发现,互联网使用时间越长,大学生网民的社会参与愿望越强烈,他们表示“对社会了解更多了”,“更愿意发表自己对社会或对学校的看法”,“更愿意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也“更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可见,媒介接触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的活动,问题在于怎样引导。

目前,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用做消遣、娱乐的工具。多数情况下,仍将媒介接触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表现在许多学生热衷的只是媒介上的纯娱乐性节目和内容,无论是来自海外或港台的电视剧,还是各种搞笑类的脱口秀节目他们都乐此不疲的观看,甚至上瘾。

2.无目的性的浏览网站。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不知道通过媒介怎样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很多人在接触媒介时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有的人在网上停留一天也没有信息方面的收获。

3.甄别有益信息能力较差。信息的分辨、筛选、利用能力不强,对污染性信息的抵抗能力不强。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信息,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是否接受,缺乏深入了解信息背景的自觉意识。目前的媒介环境中,信息内容极为混杂,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同时被呈现在受众面前,连许多经验丰富的成年人都难免穷于应付,对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学生来说就更难保证不被迷惑。在我国,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渠道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一般不会有什么过于糟糕的信息传播,但是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以外的各种渠道现在却十分发达,令人防不胜防。例如黄色网站、网站、以暴力游戏为主的网站,还有各种非法出版物的地下销售渠道等,都在不停的向学生受众提供各种不良信息。

4.随机性较强。临时抱佛脚、完全出于实用目的的接触媒体,有的人只是在需要完成作业或完成毕业论文时匆匆接触媒体,应付差事。

5.知识产权性较差。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不强,无知识产权意识,整篇的从网上下载论文冒充自己的成果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有的学生专门在网上从事论文出售活动,据说生意还不错。

6.社会诱惑、抵抗力较差。大学生社会阅历短,社会经验少,不了解和掌握媒介接触的安全规则。特别是网络媒介普及以后很多学生容易被网上的各种诱惑所吸引,导致网络经济欺诈、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受骗等情况时有发生。

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对国外媒体接触不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接触不方便。大学生主要是用过网络进入国外网站,还有少部分是通过亲戚朋友邮寄。当然,即使大学生对国外媒体只是仅限于偶尔接触,并不经常利用。表明我过大学生对国外优秀学术资源利用不充分,这对研究生来说是不利的。因为研究论文的成型,离不开大量的资源占有,而国外的学术往往处于前言,需要密切关注当前的研究动向和各种新资料、新成果的发表,以掌握研究热点和获取信息。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方法

大学生无论是在哪个学校,还是学什么专业,进入高校以后学生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一些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在正规的教学活动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知识获取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各种媒介的影响因素。在许多的学科中已经将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列入了学习的内容。但专业学习之外,每个人仍然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仍需要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条件已日趋成熟,社会的发展已越趋向于民主、开放,已经具备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备条件。针对以上大学生中存在的媒介素养问题,我们并不能阻止媒介信息的传播,也不能阻止大学生同网络的接触。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从训练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来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低的问题——那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媒介素养能力。

1.从学校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1)提高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能力

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就要使他们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让他们对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有所认识。如果有可能,可以组织其参观媒体的工作现场,甚至亲自参与一些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从而增加对媒介的了解。通过对媒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大学生就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和“满足”。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目的。

其次,由于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应该让他们具有社会公民的意识,按社会公民的形象来要求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对待媒介信息时,就需要能够正确的处理运用信息。

(2)提高高校教师网络媒介素养,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师网络媒介素养培训,普及网络基础知识,使教师成为计算机、网络的熟练用户,为教师提供在线学习的机会,使教师获得网络学习的体验,掌握网络学习的技能和策略。同时,应尽快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高校教师形成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意识,掌握网络教学技能,为我国高等教育迎来真正的信息时代。

2.校园网应为大学生提供优质资源

高校校园网建设可从两个方面来开展: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在校园网中设置一些权威性的学术站点,提供国内外优秀的专业网站、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的链接、优秀的教学课件、视频、常用学习软件等,鼓励学校教师建设自己的在线学习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在线学习的方法、策略,特别是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践。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上网学习的条件,给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从社会大环境来提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让各级领导、教育工作者和媒介从业人员等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对这一课题有高度重视和认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的一个大的外部环境就是媒介素养的教育主体对其认识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引起各级领导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媒介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关注。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发达,人们对于媒介素养问题的认识也逐步在加深。如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媒介素养问题的文章:《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以北京、上海调查数据分析为依据》、《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和《关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等。同时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正式开通。[7]

可见各级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已经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了,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开始,我们希望各级媒介素养教育主体能够更大程度的关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媒介素养是一个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的课题。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越来越快和越来越多,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日益深入,媒介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备了媒介素养的人,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简单地说,人一旦具备了媒介素养,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大众传媒,懂得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地参与大众传媒。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尤其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主力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能够主动获取信息,正确理解信息,不再成为信息的奴隶,而成为主宰信息的主体。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去认识、识别、利用媒介信息成为必备的社会素养。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就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邵瑞.中国传媒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河南报业网,2011-10-25.

[3]http:///content/2009-05/07/content_5129986_5.htm.

[4]http:///cms/2004/daxuesheng/news/gize/t0051108_40915.htm.

[5]彭少健.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问题;有效途径

在最近几年当中,人们深刻认识到了安全在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安全不仅可以让人类在生活上还是发展当中甚至是生存方面得到保障之外,而且还作为了社会存在和进行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小学校在安全工作方面做得好和坏与学校的稳定甚至是国家稳定的大局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由于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比较特殊的年龄时期,中小学生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与学习当中都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由于网络对于中小学生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非常强,所以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成为了学校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的网络在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非常快速便捷的信息传媒,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通过网络来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经过实践研究表明,目前使用网络最多的人群就是学生,当前几乎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在涉足网络,其中除了大学生之外,中小学生也逐渐成为了应用网络非常广泛的人群与非常积极地参与人群,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与同学的相处上往往都由于网络的融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在应用网络的时候却缺乏网络安全素养,从而这样就使得中小学生在对网络进行使用的整个过程当中会有许多不同方面的问题出现,所以这个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1当前中小学生在网络安全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非常容易上当受骗。由于中学生与小学生都比较注重于学习文化知识,所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老师与家长对于学生们安全方面的教育比较少,再加上他们自身没有具备很高的安全防范意识的能力,那么在对网络进行运用的过程当中,通常就会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对象。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学生运用网络和网友进行聊天的过程当中上当受骗。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多数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的主要手段就是经过运用网络这项平台,在与网友进行上网聊天的过程当中,然后从网友当中寻找目标等一系列犯罪行为,由于中小学生没有进入社会,只是一味地学习,所以他们的防范意识非常弱,在与网友进行聊天的时候,往往会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从而就成为了犯罪分子的诈骗对象,在生活中中小学生聊天受骗的案例是非常常见的;其二,使用网络进行交易的时候上当受骗。在最近几年里,人们开始流行起网络购物,由于网络购物价格优惠、方便快捷等优势逐渐成为了当代学生进行购物的一种购物方式,小学生在网络消费群体当中所占比例比较小,但是中学生所占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大多数初中学生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接触网络购物,因而在进行网络购物的过程当中对于所涉及的网络安全知识没有完全了解,因此在进行网络购物的时候,非常容易就会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了,这样就造成了个人财物损失;其三,运用网络对一些新闻与信息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也特别容易上当受骗。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会对网络的开放性这一特点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就在互联网上下载或者制作大量具有反动性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然后使用网络来对这部分低级庸俗的内容进行大量的宣传西,甚至是对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进行宣传等等。处于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心理生理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很容易就会被外界各种因素所影响到,而且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是世界观都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冲击。这些中小学生要是在网上不能够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指引,而是长期性的接受西方不良思想和文化影响的侵害,那么他们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往往误入歧途,而且还有一些中小学生在被蒙蔽之后作出违法行为,这不仅会对学校的安全稳定产生影响,而且对于国家的安全稳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

2)中小学生出现网络失范现象。大多数人对于网络失范这四个字并不是非常地了解,其实网络失范是包括好几个方面的,比如网络失德与网络违法犯罪等。在当前时代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网络所进行传播的速度也是相当快,从而使得网络文化已经逐渐发展成型,即使这样,可是我国现阶段下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仍然没有得到完善,需要进行构建网络道德,从而这样就会使得在网络道德方面非常的缺失,在网络上总是做出一系列没有道德的行为,比如相互进行污言谩骂以及放任攻击等。在当前这个全新的社会空间当中,实际生活当中的法律道德规范的作用是完全不能够得到发挥的,并且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建立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这样就使得一些中小学生在思想上与行为上形成了网络是完全没有规则的与没有道德空间的一种错觉,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淡薄的,在运用网络的时候,分不清楚是非观念,从而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网络失范行为。举个例子来说,中小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而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中小学生运用互联网危害他人的人身权利,利用电子邮件来进行散布一些虚假信息与谣言、泄露他人隐私、对他人进行心理上与生理上的攻击以及随意乱冒用其他人的网名然后对他人的名声进行损害。而且还有极个别网络技术比较高的学生会通过运用网络黑客这一项技术来对互联网运行安全进行危害,其中包括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和侵入特定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等。中小学生在网络世界当中所做的那些失去道德的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使得学校在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当中的任务越发艰巨。3)中小学生运用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被称作因特网性心障碍,说得详细点儿就是人们在对网络无时无刻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而所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迷恋状态,也就是上瘾状态,除此之外,人们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会有依赖性。当前网络成瘾在中小学生人群里是非常多见的,网络成瘾往往让中小学生从心里感到非常的无助,非常的痛苦,这一现象也广泛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对此,有学校专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症所占比例为4.8%,有一部分学生还由于患了网络成瘾症而直接导致成绩不合格而选择了试读与留级。与此同时,对于使用网络成瘾的这类中小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沉溺在网络带来的虚拟世界里边,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社会,这就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同学和父母以及老师之间交流和接触,在人际交往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其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学这一阶段学习非常紧张,没有活动的空间,被老师与家长管得太紧,完全没有一点点自由,在进入了初中校门之后,认为自己长大了,而且看见许多同学都在上网,于是自己也就在网上进行查阅学习资料或者是进行打游戏,其中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种情况往往男生比较常见;另一个方面是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之后进入了新的人际交往领域与学习环境,假如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的话,一旦不合群就会感觉非常的失落,在这个时候一般就把网络作为寄托,在网络上寻找朋友聊天,向网友倾诉所遇到的烦恼。这样久而久之,上网时间也会在逐渐增加,然后再加上极个别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非常的强,所以这样就会使得网络成瘾在中学生与小学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当中占到的比例非常的大。

2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有效途径

面对当代中小学生在网络安全素养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怎样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中小学生对于网络可以更加安全地进行使用,当然这也是学校相关教育工作者所应当进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1)在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方面全面进行加强。应当多进行创办安全的网络主页,然后在网络主页上及时登载一些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当中小学生在运用网络的时候,就可以在网络主页上学习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还可以给中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非常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也可以专门建立校园网络监察队,从而大力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在网络上做哪些行为是失德的,甚至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中小学生参与到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当中去。

2)学校要创造一种网络文化的健康环境。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性与开放性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在当前信息时代下对中小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学校可以针对中小学生这个年轻群体所具备的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尽最大努力去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进行辨别不良信息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文明”讲座等形式,来教育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从而给学生们创造出一个干净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3)需要对中小学生加强网络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加快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进程,利用非常丰富的网络形式,来对中小学生自觉的、内在的网络道德情感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与自律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在主观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防线,使得他们能够对网络安全自觉进行维护。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这种信息化时代下,中小学生在运用网络时所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要想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那么学校教育工作者就应当高度重视,从而给中小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成长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世伟.浅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有效途径[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5(4).

[2]李萍.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探析[J].师范学院学报,2013(8).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8

我国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

媒介消费主义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

1、盲目追求名牌,消费观念错误

很多未成年人错误地把消费额的多少、消费档次的高低当作衡量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把高水平消费目标的实现当作人生终极目标。在消费行为上,不少未成年人受媒体、广告和富有阶层消费示范的影响和诱导,紧盯流行和时尚,以“时兴”、“前卫”、购买洋品牌为荣,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去模仿、攀比,陷入异化消费的误区。

2、生活情趣奢侈化

据《南方周末》2005年特稿《第三次消费浪潮席卷中国》报道,中国从1977年开始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消费行为与父母辈最大的不同是,他们追求消费而不是储蓄,大都市这一代年轻人被称为“月光族”,不仅用完自己的钱,甚至很多独生子女乐意消费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储蓄,而在年轻一代的消费中,对奢侈品的追求己成为当今中国消费观念的“新宠”,人们把对奢侈品的消费看作是成功的标志,看作身份的象征。

媒介传播的文化帝国主义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

目前这种渗透主要表现在:未成年人对各种媒介的认知能力较弱,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不够,预防能力更不足。现今未成年人对待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动宣传信息的态度较理智,但处在各类媒介竞争白热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各类虚假信息难辨真伪,导致未成年人对媒介信息可信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手机上网、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飞速发展,是由于未成年人作为这些新兴功能的主要推动力。现在网络对未成年人带来的已不仅仅是精神信仰隐患堪忧,物质财富也遭受极大的威胁。

完善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构想

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家庭与社会在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父母等长辈的引导,使家中的未成年对象能正确学会选择媒介、筛选信息,建立应对信息流的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现代社会中,媒介在家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家庭己成为未成年人绝大部分媒介行为的发生地,也是未成年人受媒介影响的主要场所,因此,要提高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让其成为独立的媒介使用者,就离不开家庭媒介教育的参与。

2、学校在未成年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就我国目前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应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的途径,这是因为学校教育的规模化有助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迅速普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中小学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有统一的管理和课程设置,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项教学要求都能得到迅速的实施,因此,相对于社会教育的分散化和家庭教育的多样化,学校教育在当前是最迅速和便捷的一种途径。

确立以保护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从现实中的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上分析,学校需要完善各项相关学生使用网络的规章制度,按照保护主义的方法,做好ip地址的过滤,主动构建学校专用网络“防火墙”,尽可能减少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选择和处理网络信息,树立正确网络观念,认识网络是学习的工具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而不是获取不良信息的工具。学生应正确和理性地分析网络信息,提高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并克制自己抵制诱惑。

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密结合

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背后应是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所以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深入研究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判断网络媒介信息承载的意义和价值;②深入分析网络信息的发展及其传播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信息的特点,从而提高驾驭网络信息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媒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9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伦理道德;培养

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现代远程教育,对教育的影响将越来越深远。现代远程教育在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巨大方便的同时,也相应地改变着教育的价值观念。我们仅仅关注现代远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公民的信息素养是主要因素。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要求

1.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原则

信息社会开始于1956年和1957年。在美国1956年,担任技术、管理和事务的白领工人在历史上超过了蓝领工人。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全球信息化的开始。在信息社会,明显特征是信息从业人员的数量居多。信息时代的教育也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将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教育形式。当然我国目前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时期,所以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很明显。但是,现代远程教育所表现出伦理道德问题,值得人们关注与思考。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是隶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所以现代远程教育伦理原则同其他应用伦理原则一样。卢风在《应用伦理学》中提出应用伦理学的四条基本原则是“双向反思”、“系统整体原则”、“普遍正义原则”、“自愿允许原则”③。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道德原则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网络教育信息有效传递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时,要从现代远程教育所涉及的教育信息活动出发,结合传统教育信息传播的特点,运用复杂系统理论的方法对现代远程教育传播信息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能够直接指导现代远程教育机构把握教育信息传播原则,对网络教育传播活动中诸要素的进行概括。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原则我们可以概括为在“为己利他”的同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道德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道德要求,我们可以根据人性伦理行为的要求来建设。王海明在其著作《新伦理学》中将人类的伦理行为归为四大类16种,第一类人性是纯粹利他和利己的行为(包括完全利他、完全利己、为己利他、为他利己);第二类人性是纯粹害他、害己的行为有目的害他(包括利己以害他、利他以害他、害己以害他、完全害他4种)和目的害己(利己以害己、利他以害己、完全害己、害人以害己四种)之分;第三类人性是己、他内部厉害混合行为(有害己以利己、害他以利他两种);第四类人性是己、他外部厉害混合行为(包括自我牺牲、损人利己两种)。这些人中,恒久的是“为己利他”和“损人利己”两种行为。④由此,王海明将“为己利他”定位为优良之道德。⑤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道德立场应以“为己利他”为根本要求。

“为己利他”并不是说伦理道德要求以功利主义或者完全利己主义为导向,而是把利益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之上。现代远程教育在承担教育(利他)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利己)问题。我们研究伦理道德史会发现,人们一直把“无私利他”作为人类高尚品德的典范。虽然无私的行为是存在的,但我们也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无私行为是人们偶尔的行为。而不是恒久的行为。虽然有些看起来是无私利他的行为中,往往夹杂着更大的利己行为,这种行为也是一种“为己利他”的人。这种“无私”行为常见的有募捐、资助、公益事业等的宣传。

3.现代远程教育的伦理思想

在信息时代,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应围绕“为己利他”的伦理思想来为广大受众服务,而不是一夜暴富想法来丰富自己的口袋。消费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应当以“为己利他”的道德理念来充实自己,而不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道德理念上。只有这样。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办者和学习者才可能实现双赢。和谐地发展。

构建和谐、持续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不能把不道德的责任归结于网站经营者或者网站消费者(受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道德文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于网络的虚拟和匿名功能导致“人们一旦上网就变得厚颜”。于是学者们寻求解决现实伦理问题和虚拟环境中道德规范。有人追根寻源提出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的哲学思想作为伦理规范来治理国家,从而解决现实世界中突出问题,这是一种行不通的想法。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以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道德行为得到社会普遍谴责,道德原则失去了信仰的支持。面对市场经济,现代远程教育主办者在为消费者服务的同时,应合理的得到应当得到应得的报酬,而不是违法的不当得利。

二、公民信息素养提高对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问题解决起着促进作用

1.现代远程教育代替传统教育是信息时代教育的特征

有人说信息时代的教育将是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联姻,二者不可或缺,但我们发现现代远程教育代替部分学校教育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还有网络教育的特征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例如网络教育既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也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认知、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思路的拓宽、专业知识的提升提供了帮助;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变为现实;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网络教育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将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的优势。在这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中的价值去向、伦理内涵将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2.现代远程教育伦理内涵

现代远程教育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这一边缘学科。现代远程教育既有教育属性也有技术属性,因此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既属于教育伦理研究范畴也属于技术伦理的范畴。现代远程教育伦理研究不是将现成的教育伦理和技术伦理加以简单地揉合、延伸、推演,而是借助于已有的伦理学理论的指导,对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网络教育实践活动及网络技术在教育应用中所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从网络教育的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育信息和非教育信息的交往现象,进一步做出新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形成网络教育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在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道德研究中,我们将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结合分析。来探讨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本质和形成规律,从而找出适应网络教育的价值去向。

现代远程教育涉及的伦理道德包括教育信息开发、教育信息传播、教育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是新时期教育的最基本伦理问题之一。现代远程教育伦理是在网络教育领域内调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关系的制约,既是对现代远程教育主办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权益的保障也是一种制约。

3.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道德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终身教育成为时代特征,公民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培养,为此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在1989年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个人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itoniLteracy),也被翻译为信息文化,但素养与文化意义相差很大。在不同时期信息素养称呼不同,如“媒体素养(mediaiLteracy)”、“电视素养(tViLteracy)”、“计算机素养(ComputeriLtera.)”、“数字素养(DitaJLiteracy)”、“网络素养(intemetiLteracy)”、“电子素养(e—iLteracy)”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我国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我国教育部在2004年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中,对信息素养的解释是“广义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个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能指信息能力”;并提出:“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将信息伦理纳入重要研究内容,现代远程教育伦理道德是信息伦理道德的一种,也是教育伦理的研究新内容。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电视或广播支持下的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或移动通信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教学。现代远程教育具有的快捷性、高效性、方便性、广泛性是以往任何教育无法比拟的。

影响我国公民信息素养的因素之一是网络教材以文字为主、教学方式简单搬家。虽然“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极大的推动了我国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信息素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校园数字教育信息的内容单一化和泛化,影响和制约着公民信息素养的后天发展。在构建校园数字化环境时,由于受到专业人才缺乏、资源欠缺、网络技术与速度的影响,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级学校教育中,条条框框上墙进网、政策法规见于红头文件。而视音频信息,尤其是有关情感教育、知识拓展、前沿知识、智力开发等方面的视音频信息很难与师生见面。同时,在e—Learning教育实施中,视音频信息不仅是对文本信息的补充,也不仅是文本对图片或视频信息的说明,在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图形信息和文本信息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这些对推动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起着制约因素。而公民信息素养的形成又有利于e—Learning的发展和创新,促进网络教育文明的发展。

影响我国公民信息素养的因素之二是公民文化水平低下、信息素养培养不到位。据CnniC第19次(2006年12月)统计,我国上网人数达到1.37亿,上网费用、计算机、地址、网址等都比2005年有明显的上升⑥。通过网络调查也可以看出,我国公民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如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较差,信息伦理道德低下,信息法律差,尤其半文盲、文盲及计算机盲是制约公民信息素养普遍提高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影响网络教育的开展,也影响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也指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既是在高校,大多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院校仅仅是讲授计算机操作方面知识,如编程、应用软件的使用、考级等,而关于计算机能为人做什么和可以为人做什么的学习很少。造成各地学生信息素养偏低的重要因素主要因素虽然不同,但主要是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刻不容缓。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要努力提高各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基础教育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事实上,信息素养是在一定的信息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公民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应当从娃娃抓起。公民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是净化网络空气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网络伦理道德修养的主要因素。当然公民整体信息素养的提高不等于个体信息道德的提高,但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整个社会信息伦理道德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的伦理规范

1.现代远程教育对学生道德的影响

网络教育传播不同于传统教育传播,突出特点是虚拟性和匿名性。现实世界中,教育传播是“真实—真实”,而在网络教育中出现了“真实—真实”、“真实—虚拟”、“真实—匿名”、“虚拟—匿名”、“虚拟—虚拟”、“匿名—匿名”⑦等六种可能存在的教育情况。远程教育无论怎样的真实,教师一般不与学生见面,为此学生伦理道德形成和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因为教育的实质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根本。

对学生道德培养和形成而言,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对学生道德的形成一般是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相结合,而网络教育一般是间接说教或者更本不说。由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背景、知识等是不确定的,所以往往是负面影响远比正面的强大,对于性格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是非标准的判断能力低下,有些人对基本对错有时也无法判断,有些是非行为一旦缺乏正确的指导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因此,远程教育网页设计要全面考虑,比如教育网页设计中不要出现色情、暴力、、违法乱纪等不健康的信息,同时也不要让广告、营销、歧视、侵权等充斥页面,这些信息的出现有些是“恶”、“不应当”、“不应该”的或者“至恶”,网页设计中更不能出现纯粹“至恶”的东西。同时作为主管者,应当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别人修改自己的教育主页,或者侵权。

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篇10

关键词 网络 视觉文化 视觉素养

网络是由视觉驱动的。网络空间里视觉所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大于听觉。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基本素养,网络视觉素养应该说已经离我们近得不能再近了。

一、网络视觉文化的焦虑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视觉文化的发展空间。当我们打开电脑,接通网络,各种各样的图像就立,即充斥在我们的面前、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可以说无处不有图像的踪影。网络文化正在日益演变成为一种视觉文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深度丧失、身体叙事、视觉暴力等问题。

1、深度丧失。网络视觉文化生产的平民化和简易化,使创作者以惊人速度大规模地复制着人们的表层经验,用作品的量取代了作品的质。一对于理性思维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很容易沉迷于这种感性的愉悦而摒弃相对而言略显沉重的理性思考。比如“网络自拍”。“自拍”本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沉重的词汇,1839年摄影技术被发明后,部分艺术家惊讶于摄影图像可以如同镜子一般真实地呈现画面,所以他们就将自己放置在摄影镜头前,试图透过镜头原本呆板、肤浅的表象表达自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如今,随着摄像头、数码相机等摄像设备的普及,“自拍”已经完全脱离了艺术的襁一褓,进入到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当中。据《北京科技报》报道,每隔3秒,就会出现一位“自拍”爱好者上传自己的自拍照片,仅到2004为止,全国就约有50万个网站设置了与自拍有关的栏目和频道。目前除了论坛、门户网站设有自拍频道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自拍网站,如拍客网、365自拍网、花王自拍网等,任意浏览一个,都会看到花样百出的自拍照片,甚至不乏一些露骨的照片。当自拍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品时,其涵义与特性也从时间转向了空间,从深度转向了平面,从整体转向了碎片。这种去深度、去艺术、去思想的自拍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主客关系反转的文化,在这些铺天盖地的数字自拍像面前,青少年虽然大大开阔了视野,但另一方面他们却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图像的牢笼、感受着从未有过的漂浮和失落。

2、身体叙事。身体叙事本是带有性别政治意味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是女权主义者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的一种策略,也称为身体写作。在“前网络时代”,身体叙事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在绘画、雕塑等艺术中,身体是被模仿的对象,具有仿真意味;二是在文学作品中,身体只是一种潜在,人们无法产生直接的身体的视觉愉悦,身体处于想象之中;三是在舞蹈、戏剧、图腾、文身等艺术中,人们直接用身体叙事。但一般来说,这时的身体是可思之物,身体是艺术和灵魂的载体,身体叙事是作为精神言说的符号。但如今网络时代的、身体叙事已经模糊了传统艺术中身体叙事的界限,无论“可思”还是“可见”的身体均以可见的形式出现,视觉的需要变成了一切,身体的肉身性成为了身体的第一要义。2004年一个网名叫“竹影青瞳”的广州某大学女教师,在天涯虚拟社区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配自己有文字的裸照;2005年5月,一个网名叫“流氓燕”的女子,又在天涯虚拟社区的“天涯真我”版上了自己清晰的半身裸照;而大肆宣扬自己的魔鬼身材和天使容貌的“芙蓉姐姐”,更是把这场“女体盛”推向了顶峰,成为200~5年的网络重大事件。而芙蓉姐姐的另类表演(“s”型的十八种摆拍),她最乐意展示的就是她那“非同一般”的丰满胸部,不管是趴在草地上,还是做“弱柳扶风状”,都会刻意将其“性感”的胸部放在自拍照中最焦点的位置,“挺胸翘臀”便是她自拍照最显著的特征……这种主动显现女性隐秘和暴露女性情欲的身体叙事,要么是停留在“自恋”的层面,要么是掉进了表演和展示的旋涡,要么已成为了某种色情文化的同谋。

3、视觉暴力。暴力来自于人类长期的生物竞争的压力,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各种制度使人很少有机会随意展示自己的体能,现实不可能提供施展暴力本能的一面。但近几年,网络视觉文化中的暴力倾向却越来越严重。如“虐猫”、“烧狗”等凶恶、残忍的暴力图像与视频在网络空间里得到了空前地传播与“注目”;而深为,青少年所喜好的网络游戏更是充斥着种种暴力,在游戏中,青少可以扮演施暴者的角色,让自我个体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着“真实”的屠杀快感,浸泡在暴力的视觉梦魔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暴力虽然具有“宣泄”的作用,对于各方面已经进入稳定和成熟阶段的成年人来说,论坛中的暴力图片、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场景也许是他们释放“心中的野兽”的手段,但对于各方面仍处于急速发展而又极不稳定的青少年来说,就不是如此简单了。特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把握能力还相对较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还相当片面和幼稚,网络视觉暴力将会导致他们自我意识模糊,情感庥木,内心冷漠、道德责任感缺乏甚至犯罪。

可见,在以纷繁芜杂和激烈变革的消费型社会为背景的网络视觉文化生产中,网络媒体出于自身获利的需要,有时会对受众获取图像的欲望给予不加节制地满足,而对图像的审美深度、价值理性失去兴趣。同时,由于网络“把关人”的缺位,虚拟空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创作”和发表“作品”,网络视觉文化内容也就很容易夹杂淫秽、色情、暴力、迷信、歪说等黄色、灰色和黑色内容。

二、网络视觉素养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

1、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浸泡在图片与影像的海洋里,由于缺乏理性的思维意识,容易沉迷于网络视觉信息所带来的感官快感中不能自拔。通过网络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视觉信息,批判地接受网络视觉信息所传达的意义,从而培养正确_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网络视觉素养的培育能促进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发展。网络视觉素养的培养过程必然内在地包含了对美的追求,通过引导青少年对各种视觉艺术的解读和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网络视觉信息的创作和交流能力进行学习,可以让青少年创造更多有审美价值的网络图像,这对于网络发展、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3、网络视觉素养的培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自我节制的伦理选择。网络身份的隐匿往往使得传统伦理道德的根基——身份与角色被弱化了。在淫秽、色情、暴力等网络视觉内容的刺激下,青少年的“主我”往往会逾越“客我”所代表的群体规范,为所欲为。在“把关人”缺失的互联网上,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主要还是要依靠青少年的自觉意识——自觉地抵制不良图像和违法图像对自身心灵的侵蚀,自觉地培养对图像的良好审美情趣。而这种自觉意识正是青少年具备视觉素养的基本体现和对其网络视觉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二、青少年网络视觉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幅裸露的人体画像,艺术家看到的是“美”,文盲看到的也许只是“露”。艺术家不是天生的,人类“视而能辨”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

1、网络视觉素养培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在“读图时代”,大量视觉信息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对视觉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以及创造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姜的方面,这与视觉素养的目的就有了共通性。从香港和台湾的现状来看,已经有将网络视觉素养的培养放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相关的网站来进行(如香港的突破网站,台湾的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的尝试。而且,从可行性方面来说将网络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是扩大视觉素养宣传面和提高大众的网络视觉素养的一条捷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介素养原有的资源,来推广网络视觉素养的相关知识和提高大众的视觉素养。

2、网络视觉素养培养与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网络视觉素养,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原有的艺术教育课程中,这应该是网络视觉素养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其实早在200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举行的第四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就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为讨论主题,来自台湾、香港和大陆的学者探讨了如何在视觉文化语境下进行艺术教育,探讨了在网络视觉信息大量冲击下,艺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快速地选择图象?如何培养学生有批判性的头脑?如何提升学生的网络艺术素养和虚拟生活素养?因为艺术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能提供更多视觉素养相关知识,能在课程中能更好地渗入网络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