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商业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6:40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1

关键词:群众舞蹈、社会作用、健身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舞蹈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早期劳动人民在劳作中创作的缤纷多样的舞蹈形态,到如今社区的各种舞蹈文化,群众舞蹈的发展传承了人类社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重要成分,久而久之,群众舞蹈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使得群众舞蹈成为了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群众舞蹈是以群众为主体,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影响着各个社会阶层的艺术文化。下面就对群众舞蹈的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

一、群众舞蹈的特点简述

(一)限制条件较少

群众舞蹈对行业、参与对象的限制比较少,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有老有少,全国各地都在举行着各种各样的群众舞蹈比赛和表演,可以看到群众舞蹈的推广是非常普遍的,使得广大群众的生活得到丰富,又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二)以健身为主要目的

群众舞蹈主要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这和其他群众文化是不同的,并且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如果群众舞蹈离开了“健身”,那么就失去了群众舞蹈原本的意义。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舞蹈从自娱自乐发展成健身的社区舞蹈,可以说群众舞蹈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三)时尚性

过去的那些踩高跷、跑旱船的健身活动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了,人们不再简单地追求单一的健身娱乐方式,因此群众舞蹈的出现便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时尚感,现代群众舞蹈代表着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如肚皮舞、现代舞、踢踏舞等时尚的流行舞,这使得群众的时尚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群众舞蹈的作用分析

(一)群众舞蹈的休闲娱乐作用

群众舞蹈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娱乐大众,通过舞蹈音乐来激发自身的感性和理性思维活动,调动群众的各种社会情绪。如今城镇的群众舞蹈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开展一些舞蹈文化节、群众舞蹈专场音乐会、社区舞蹈比赛等方式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得群众的审美观念和水平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能使自身的身心获得放松,在参与群众舞蹈的过程中,群众能够发现自我、认知自我、展现自我、张扬活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可以说,群众舞蹈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作用就是使参与的人感到身心愉快,并且也能放松自我,获得解放。

(二)群众舞蹈的医疗保健作用

群众舞蹈可以使得参与人员强身健体,舒展身心,一定程度上具有医疗保健的社会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加上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使得舞蹈在广大群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的医学调查表明,舞蹈能够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较好的改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参与群众舞蹈,使得自身体内的脑部神经受到刺激,从而提高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另外舞蹈可以使人体的骨骼得以舒展,锻炼了整个身体的肌肉,给群众舞蹈参与者带来了健康的保证。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能够缓解右脑的萎缩,保持思维的灵敏,减少一些动脉硬化的病症出现。

(三)群众舞蹈的经济作用

部分群众舞蹈出演活动时,会有一定的经济报酬,这就使得群众舞蹈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经济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舞蹈成为了与消费型社会同步存在的一种精神产品,例如一些群众舞蹈团队为政府、机构进行宣传表演的时候,这些单位都会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但是实际上这些群众舞蹈团队并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存在的,他们很多时候是义务地出演,也就是说群众舞蹈的表演不是一种盈利行为,不过群众舞蹈团队和邀请参演的机构之间存在着隐性的商品交换行为,间接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群众舞蹈的精神凝聚作用

群众舞蹈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交际行为,通过对社会主题的唱奏和表演,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从而促使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可以说群众舞蹈对于凝聚社会力量,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群众舞蹈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这就要求要处理好其中的人际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是通过社会道德、社会情感来体现的,所以群众舞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化许多参与者,让群众处于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中。

(五)培养和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

现代群众舞蹈对广大群众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群众舞蹈中各种形态、动作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有很重要的影响,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予人们一种更加旷达的处世态度。在群众舞蹈现象的熏陶下,人们一直听着民族的文化音调,欣赏着各种各样的优美姿态,久而久之群众舞蹈这种生活方式便演化成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冲击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人们在参与群众舞蹈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和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舞蹈载体,极大地开拓了参与者的视野,增强群众舞蹈参与者的审美体验,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现实的作用。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2

社群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所谓社群,指的是基于相似的利益诉求或者兴趣爱好,通过虚拟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聚集在一个群体中,利用共享知识、交流感情等方式来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流的社会群体。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社群成员之间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成新型的社交和商业关系。社群成员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与其他成员之间就购物信息、购物体验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转变成为某种商品的推荐者,以此来实现口碑效应。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社区运营平台可以在满足社群成员的分享欲和归属感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商业收益,将社群的商业价值加以开发,实现社群经济。生鲜农产品的内涵及特征。所谓生鲜农产品,从狭义上讲,指的是在种植或者养殖之后,完全不进行任何加工或者只进行初加工之后的农产品,主要指的是可食用的生鲜水果蔬菜和家禽等产品;从广义上讲,指的是包括初级加工的生鲜产品、冷冻冷藏的生鲜产品等。由于生鲜农产品本身的属性导致此类产品对生产和储存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并不适于长期储存,因此必须根据种类的不同,对生鲜农产品进行不同条件的包装和储存。一般来讲,生鲜农产品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生鲜农产品的食用都有比较强的时效性,由于典型的生鲜农产品都容易腐败和损毁,随着此类产品储存时间变长,生鲜农产品的品质会相应下降甚至会出现质量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像生鲜蔬菜、海产品和家禽肉类等时效性比较强的生鲜农产品都对自身的新鲜度有一定的要求,而新鲜度也是直接影响生鲜农产品商业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二是生鲜农产品都具有非标准化特征,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种类跨度大、品种差异比较显著,生鲜农产品的个体之间在大小、色泽、口味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它们的质量档次和价格等级区间;三是生鲜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不稳定性特征,在此类产品的加工和物流中,加工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新品种的引进等都能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而自然气候条件和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变化也会对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产生显著的影响。C2B生鲜电商模式。所谓C2B就是指customertobusiness,即消费者对商家,它主要是指消费者根据自身的消费需求从商家处定制相应的产品和价格,并且可以与商家一起参与到产品的前期设计、加工和商品定价的过程中,商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生产。C2B生鲜电商预售模式指的就是在设有无线网络和基础加工厂的渔船上,渔船根据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的需求,来针对性地进行捕捞加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争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将订单完成并用最快的速度将生鲜产品配送至个性化定制的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掌握定制生鲜产品的加工、储存和配送信息。

社群经济视角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分析

图1为社群经济视角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商业模式结构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这种商业模式下销售商可以通过社群的多媒体传播属性和终端消费者实现衔接,并且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指导思想,与供应商和冷链配送企业一起为消费者提供生鲜农产品及相应的服务。以下从价值主张、核心资源、运作流程和盈利模式这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种新型商业模式:价值主张。价值主张是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的核心因素,销售商与其他关键因素如供应商和冷链配送企业等共同合作,向消费者提供需要的生鲜农产品和相应的服务的清晰准确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宗旨就是在社群互动中满足消费者社交需求的同时引导消费者表达出对生鲜农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这样生鲜农产品电商可以迅速高效地为消费者提供对应的生鲜农产品及相应的服务。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商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建立或入驻生鲜农产品网上社区,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为终端消费者做好生鲜农产品的知识普及以及生产加工中的小故事等的分享,并且以不同的社交功能为基础建立兴趣型或知识型生鲜农产品社群。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加入生鲜农产品社群之后满足了本身的社交需求并开始向社群中的内容生产者和信息共享者的角色转变,进而使消费者在社交互动中激发自身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并成为生鲜农产品社群的坚定支持者和购买者。与此同时,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商可以将社群用户的各种行为信息和消费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并且连同供应商等进行生鲜农产品的高效订单式供应,快速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通过社群的互动性优势来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广泛传播新型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核心资源。核心资源是生鲜农产品的核心企业销售商与该模式中的其他关键结构因素共同实现这种新型商业模式价值主张的必备要素,也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势之所在。在企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并且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的新型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生鲜农产品商业模式中的组成要素可以借助稳定的价格、可靠的渠道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在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是如何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实现对接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等来集合消费者形成生鲜农产品社群,进而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商与消费者直接互动,激发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带动生鲜农产品电商实现利润增长。社群和社交平台是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差异性资源,它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生鲜农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并迅速高效地掌握该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但是生鲜农产品自身的易腐败易损毁特征使生鲜农产品电商如何与上下游的商业链条进行合作来及时高效提供生鲜农产品和相应的服务,成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重点。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必须设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社群和平台,生鲜农产品电商根据目标消费者在线上的消费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最佳的生产销售商和配送企业进行匹配,及时调度生鲜农产品和物流,顺利将生鲜农产品交付到消费者的手中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关键流程。关键流程指的是生鲜农产品电商为了实现其价值主张而制定的系统级商业活动及具体分工。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线上社群中交流信息、分享消费体验,增加社群和平台的互动性,提升消费者在社群中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参与生鲜农产品电商在线下组织的本地美食分享论坛、美食交友等活动,使消费者对线上社群的粘性更强,通过这种方式使消费者能积极参与社群活动并进一步激发和表达自身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同时,新型商业模式中生鲜农产品电商的运营方式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销售产品转变为经营用户、专注与消费者进行亲密线上和线下互动,引导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搭配对应的生鲜农产品订单,实现生鲜农产品从社群媒体传播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盈利模式。生鲜农产品电商通过提供免费的社群服务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潜在消费者,然后基于社群的媒体属性为消费者提品信息分享、生活知识普及等价值信息,使消费者个体之间以及消费者与生鲜农产品社群平台之间进行衔接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生鲜农产品不再使用传统的产品差价盈利,而是承担社群平台运营费用和线下交流活动费用等,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实现任何形式上的利润收益,但是生鲜农产品电商把社群平台作为消费者接触生鲜农产品的入口和渠道,进一步巩固自身在社群消费者中的地位和粘性,以此来获得虚拟的潜在的商业资本,为自身进行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和配送打下基础。生鲜农产品电商通过将自身定位为社群平台服务供应商,基于消费者联接红利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消费者资源,通过为这些潜在的消费群体提供生鲜农产品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表1为社群经济视角下的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的实践案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根据当前社群社交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社群分为知识型、工具型及兴趣型作为新型商业模式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说明。知识型社群经济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案例。知识型生鲜农产品社群主要是以知识学习为基本出发点,社群用户以分享或获取与生鲜农产品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参与到社群中。这其中“下厨房”这一提供菜谱分享、食材导购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移动应用社群平台就是最鲜明的代表。在下厨房这一应用中,消费者既是知识的分享者也是学习者,通过社群平台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和学习菜谱和食材的相关知识,实现了菜谱应用与消费者之间的衔接。与此同时,下厨房这一知识型学习社群也可以将潜在消费者与相应的生鲜农产品商家进行对接,通过社群用户的推荐引进商家,让消费者在浏览、购买之后分享购物体验和心得;下厨房还可以基于社群用户的消费诉求,通过自身甄选引进商家,为消费者提供需要的生鲜农产品,并联系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至消费者手中。这种模式的核心资源就是能联接美食爱好者同时也是潜在消费者的线上社群平台和知识储备资源。但也存在着平台知识储备不足、无法保证知识持续性等诸多不足。工具型社群经济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案例。工具型生鲜农产品社群主要以消费者之间的个体沟通为基本出发点,社群用户出于社交交流的需求将生鲜农产品社群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而集合到一起。“邻居录”是以邻居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基本诉求进而提供生鲜农产品知识、信息及购物的社群平台。它作为工具型社群的代表,为街坊邻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专业型平台,基于邻居之间的友好信任关系,打造成熟和谐的邻居圈。邻居录创新性地建立了食物社区的新概念,主要模式就是邻居圈的社群用户组成食物社区的购买群体,与生鲜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商进行对接。邻居圈的消费者定期向生鲜农产品生产商下单,形成规模效应,进行规模化、订单式采购,由生鲜农产品生产商加工生产之后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至邻居圈消费者手中。这种模式的核心资源就是短距离内的邻居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向食物社区的带头人即“新农人”收取服务费用实现盈利,但是这种模式存在本地化生产商资源匮乏等不足,还需要社群平台进行努力改进。兴趣型社群经济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案例。兴趣型生鲜农产品社群主要以消费者的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社群用户出于对生鲜农产品的某种消费的兴趣爱好而聚集于社群平台。“青山老农”这一旨在满足城市女性消费者田园生活的生鲜农产品社群平台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它的目标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生鲜农产品,通过旗下的诸多自媒体平台进行知识输出,结合线上线下的各种社流活动来传达社群平台的价值理念,聚拢目标消费群体成为社群用户,打造兴趣型社群经济。这种模式的核心资源就是线上线下的社群活动运营能力,但是某些非相关性广告会损失一部分用户体验,长久以往会影响消费者的社群平台凝聚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文以社群经济为出发点,针对社群经济视角下国内生鲜农产品电商C2B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这对于生鲜农产品电商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获取更多商业盈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才刚刚起步,线上生鲜农产品电商还存在着很多发展问题。首先,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成本比较高,由于生鲜农产品本身易腐败、易损毁等特性,导致生鲜农产品在物流配送中对配送环境温度、湿度等有严格的要求,这无疑增加了物流成本;其次,配送难度大导致生鲜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配送过程中生鲜农产品损耗率比普通产品要高得多;最后,消费者还没有完全培养成在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消费习惯,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消费者要通过看、摸、闻等方式才会决定会不会购买生鲜农产品。(二)建议。根据上文分析,本文提出改进建议:一是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商在加工生产中要将此类产品的特性考虑其中,在加强生鲜农产品增值生产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产品的包装,考虑生鲜农产品在物流配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生产加工能力;二是要加强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的冷链物流体系并不能满足物流配送中生鲜农产品冷藏新鲜度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担忧,因此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商和物流企业要同时加强冷藏冷链设施建设,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降低损耗率,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作者:张丹丹单位: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茹.基于社群的生鲜农产品电商盈利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6(29)

2.但斌,郑开维,刘墨林,邵兵家.基于社群经济的“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C2B商业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8)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3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电商平台;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作用机制

随着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推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举措,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中国农村,并呈现出集群发展的特征。2016年全国共出现了1311个“淘宝村”、135个“淘宝镇”、38个“淘宝村集群”,集群带动效应显著[1]。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起来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在演进过程中受到地理优势、领军企业、外部经济、社会网络、政府行为5种因素的作用[2]。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电子商务平台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对产业集群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影响成为关注焦点。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空间区域内由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组织机构聚集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基于网络与社会资本、知识溢出、信息和创新视角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3-5]。本研究则更关注基于集群演化的视角,ahokangas等认为,集群可以类比为1个有机的生物系统,有着起源、增长、成熟的生命周期[6]。郑风田等认为,创业家在农村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产业集群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最根本的动力因子[7]。田真平等认为,创业导向的创新性、行动超前性、风险承担性、积极竞争性4个维度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进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8]。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更多偏重于集聚效应、创业导向的分析,但却忽略了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忽略了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对集群演进的重大影响。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基于位置的服务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数据在消费行为中的重要应用[9]。消费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为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创新动力。基于上述讨论,提出本研究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如何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进的不同阶段各发挥什么作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本研究基于产业集群演进视角和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理论,提出“演进动因—驱动因素—演进效果”研究思路,具体内容如下:以各种类型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找出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而揭示商业模式创新与集群演进效果的关系及电子商务平台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进中的作用机制。

1基本概念与研究设计

1.1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porter认为,产业集群是同处于特定空间领域的某一特色产业内相关生产、经营、销售及配套服务的企业,以特定的网络组织形式集聚而成的企业群体[10]。参考上述产业集群的定义,可以将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农村地区,聚集大量某一特色产业相关企业和服务机构,应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整合传统农村产业链,创新销售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有机群体。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的是,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是以第三方电商平台网络销售为核心,融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依托互联网对农村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或创新重构,此类集群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积极性。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电子商务销售企业、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相关服务机构等。1.2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技术、市场、价值链、范围经济效应是商业模式创新的4个驱动因素。技术驱动是指随着新兴技术的诞生和演化而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市场驱动是不断改进或创新服务提供模式用以满足早已存在的潜在市场需求[11];价值链驱动是整合价值链各参与方的资源,通过信息共享提升价值链的运行效率,从而服务于日益差异化的用户需求[12];范围经济效应驱动是通过不同类别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实现了交易成本的内部化,同时促进了电子商务平台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变[13]。1.3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进效果。产业集群演进应关注4个方面:创新性、风险承担性、行动超前性、积极竞争性。创新性指集群企业参与及支持新想法、新技术、新模式,并愿意改变现有技术和模式的程度,创新性强的集群在整合内外部资源、组织学习上都更具优势;风险承担性指集群企业投入资源愿意承担风险和接收不确定性的程度,风险承担性高的集群在演进过程中更能抵御各种风险,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行动超前性指集群企业掌握未来市场变化的趋势,并领先于竞争对手采取快速行动,创造先发竞争优势;积极竞争性指集群企业在产品生产、质量、营销等方面主动与竞争对手较量,积极采取竞争行动。1.4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集群演进的关系。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进有主动、被动2种动因。主动演进是基于集群地理优势、外部经济、社会网络、政府引导、集群创业家等因素的集群自内而外的主动转型升级;被动演进一般是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集群自外而内的被动转型升级。这2种动因在现实中可能会相互转化,促使产业集群不断演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技术、市场、价值链和范围经济,商业模式创新的最终效果是实现线上、线下价值链的整合及形成电子商务自组织生态系统。产业集群演进效果可以通过创新性、风险承担性、行动超前性、积极竞争性4个维度来测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构念及测度内容(表1)。

2电子商务平台案例分析

2.1案例选择。本研究主要基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类型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进行分析,根据案例的典型性、差异性和信息的可获得性,选取4类电子商务平台共6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第1类是垂直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第2类是区域性特色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第3类是线上线下整合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第4类是形成电商生态自组织系统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本研究案例数据资料来源有2个渠道:一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的公开数据信息;二是实地调研资料,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2017年1至2月前往目标公司进行调研,访谈公司高管或部门主管,获取了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一手资料,案例基本情况见表2。.2案例分析。2.2.1技术驱动与集群创新性。新技术的出现、原有技术的创新都会引起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14],进而提升产业集群创新性。垂直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沱沱公社”组建了专门的数据分析部门,在消费端,对消费者的消费特性,如年龄、性别、消费偏好、地理位置、生鲜要求等方面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向消费者推送符合其需求特征的个性化信息,使消费者接收到更精准合适的信息。在供应端,“沱沱公社”充分利用大数据在自有农场及联合农场指导农事,选择产品品种,决定种植规模。“沱沱公社”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自营物流体系,做到今日订单次日交付、准确交付,进而提供夜间服务以方便消费者,而且对产品包装进行环保回收。另外,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技术,降低物流损耗,“沱沱公社”所有品类整体损耗率为5%,远远低于传统实体市场30%的损耗率[15]。“沱沱公社”基于地理位置营销技术、冷链物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形成全产业链结构,做到质量控制体系完全公开透明,首先进行健康土壤选址、有机肥料使用及病虫害防治,其次开展产品收获、产品精加工,最后进行物流配送,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控制问题,带动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周边农村有机农产品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有力地提升了产业集群的创新性。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激发了企业和农户销售积极性,打开了巨大的网络市场空间,开拓了获得市场和资源要素的路径,带动了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生产技术、物流技术的创新,为集群形成打下基础。2.2.2市场驱动与集群风险承担性。寻找市场空位,提高商业信用,可以加强顾客契合,有效提高产业集群风险承担性。山西供销农芯乐商城依托供销社体系积极寻找市场空位。一方面,依托山西省114个县级供销社、1177个基层社整合区域特色农产品,采取“电商平台+供销社+农民”的模式,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构建进城农产品的后端组织体系。另一方面,依托山西省11个市级供销社开展农产品进社区活动,以农芯乐商城为平台,发展传统社区加盟商,充分利用社区便利店的连接枢纽功能,构建3个体系:物流配送体系提供代收服务;电商零售体系提供农产品展示、品牌宣传服务;信用担保体系提供无假货和诚信评估、无担保支付等服务。另外农芯乐平台还与学校、政府、企业合作,构建农产品及特色手工艺品集中采购系统,供需对接,信息共享,打通了城乡通道。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提高商业信用来加强顾客对平台的保留度和忠诚度。具体做法是将原有的农村小卖部升级为线下体验店,因为小卖部是农村最普及的线下消费场所,作为农村“微型”的人员及物流集散地,深受村民们的信赖和喜爱。同时乐村淘在山西省98个市(县)建立县级管理中心,负责服务、培训体验店,而同期阿里巴巴集团只在山西省4个市(县)建立农村淘宝运营中心,由此尽显本土电商平台的区域优势。农芯乐、乐村淘2个区域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敏锐意识到寻找市场空位和提高商业信用的重要性,主动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本土电商平台的区位优势,依托供销社体系提高商业信用,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及准入标准来解决诚信问题,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平台交易成本,进而加强平台顾客契合,促使当地产业集群的风险承担性明显提高,保证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2.2.3价值链驱动与集群行动超前性。通过线上线下价值链整合,缩小线上线下体验差距,实现集群行动超前性。苏宁云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采用了“苏宁易购直营店+线上中华特色馆”的o2o模式。一方面,苏宁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分布在农村乡镇的苏宁易购直营店进行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物流中转,并以苏宁易购加盟服务站为补充,通过直营店整合管理分散的加盟服务站,构建农村电商线下价值链,从而为农产品搭建上行通道。另一方面,苏宁发挥线下连锁店的品牌及地域优势,建立线上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构建农村电商线上价值链,从而实现线上销售和品牌推广落地。“淘实惠”发展农村电商采取的是不同于苏宁云商的独特创新模式,主要表现在加盟合伙人方面:一是真正的合伙人制度,将平台操作控制权限全方位下放至合伙人,各个县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地方平台,从而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合伙人掌控自己的命运;二是真正基于县域经济来运行的电子商务平台,可带动县域经济进行转型升级,因此,淘实惠平台的绝大部分数据、人才、GDp等都将留在县域当地,有效规避了纵向一体化组织效率的降低。苏宁云商和“淘实惠”通过整合线上线下价值链,减小了纵向一体化组织的技术非效率和非效率,缩小了线上线下的体验差距,培育了一大批集群领军企业。行动超前的领军企业决定了产业集群的战略发展方向,在领军企业的成功示范下,其他企业和农户会自动跟随和模仿,从而完成初始产业集聚,领军企业所开拓的产业路径成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的惯性模式。2.2.4范围经济驱动与集群积极竞争性。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实现范围经济,可以提升电商生态系统的价值捕获能力,进而加强集群积极竞争性。阿里集团通过协调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社交、金融、物流等方面的服务,逐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农村电商生态系统。在社交生态系统方面,依托阿里旺旺、来往、新浪微博、支付宝等社交工具构建了基于淘宝交易的在线社交网络;在金融生态系统方面,阿里金融推出“小额贷”服务,对电商平台用户的交易数据及支付平台的支付数据进行分析,引入网络信用调查分析模式,向农村电子商务创业群体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从而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在物流生态系统方面,2013年阿里巴集团建立菜鸟网络,打造遍布全国的开放式、社会化物流基础设施,为各类B2B、B2C和C2C企业提供开放的物流服务平台。此外,通过收购高德地图,提升了生态系统的价值捕获能力,打通了高德基于用户位置的营销信息和淘宝基于交易的用户数据。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可以获取电商生态系统内不同企业的供需信息,从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服务策略。此外可以通过电商生态系统各地区成员优势资源的整合来扩大系统的范围经济效应。但是生产制造过程的范围扩大会显著增加交易成本,而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聚集分布广泛的相关企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获得范围经济效益。总的来说,形成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电商生态系统,丰富生态系统成员种类,密切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自组织性,都会提升系统中各类参与者的价值捕获能力。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战略项目依托自身比较成熟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超越产业边界、跨越地域界限,通过多元主体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互动,促成信息、资金、人才、数据等自由流动,促成多样的合作与创新,从而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多样化经营。这种基于范围经济效应的多样化经营可以促使集群内部开始分工和协作,产业链分工可以提高集群运作效率,加速集群成长。此外,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可以激发各类参与者的主动竞争意识和价值捕获能力,从而使集群成长始终具有主动性,避免了许多外部干扰。

3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演进分析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4

本文提出了一个冰山动态反馈模型用于研究商业模式演变,并应用其对“罗辑思维”商业模式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分析。罗振宇根据其所处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对“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迭代创新,从最开始的粉丝自媒体,到电商自媒体,再到后来的社群自媒体,都有着其深层的逻辑性。早期的“罗辑思维”是“明星+经济人”合作模式,并且是对自媒体行业的初步探索,依赖于罗振宇的个人魅力,采用优酷广告分成和会员收费的模式很自然;随着微商的兴起,“罗辑思维”找到了一条电商变现的捷径,这个时期罗振宇刚和申音分手,团队建设和产品开发都需要相当的资金,这个模式事实上也证明了确实快捷有效;融资完成后“罗辑思维”开始了新的商业模式探索,这一时期团队稳定,资金充裕,商业社群化逐渐成为趋势,罗振宇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变化,积极构建社群自媒体商业模式。罗振宇表示,今后有相当一段时间,“罗辑思维”将处于社群自媒体这个阶段。

“罗辑思维”商业模式成功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内容、品牌、社群,其中社群是最关键要素。“罗辑思维”商业模式的成功关键要素总结如图7所示:

2、管理启示

(1)内外部环境是企业商业模式变革的隐性知识以及内推动力。环境变革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导致定位、业务、盈利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带动不同的企业设计和规划。变革的频次则取决于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方式和速度,一成不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在本案例中,“罗辑思维”经历了三个商业模式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内外部环境截然不同。每一个阶段商业模式的变革,实际都是在内外环境综合考量下做出了理性选择,而价值定位、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则是选择后结果的具体表现、

(2)未来商业社会的核心动力在于社群,社群经济逐渐成为趋势。工业社会的逻辑是扩大规模,而互联网社会的逻辑是提升影响力。“罗辑思维”成功的本质是互联网社群经济,社群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人,而在于影响力度有多大。只有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粉丝,粉丝变成朋友的时候,才算得上是社群。社群是任何时代、所有商业都在追求的口标,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微信这样的高效率工具以后,社群才得以飞速发展。一个有社群的品牌和没有社群的品牌,其竟争力是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商业可能是一个小而美的社群逻辑,而不一定必须是用户量支撑的规模逻辑。

(3)企业家个人魅力在早期起关键作用,后期则依赖于组织管理和商业社群的成熟。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往往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素,对于自媒体行业更加明显。过去电视台这样的传统媒体以内容为主,但内容是不能带来吸附,在一个过量供给的市场上,这种价值并不大。因此,罗振宇并没有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缀,而是选择通过展现清晰的人格赢得粉丝。但企业家人格魅力的作用会随着企业的不断成熟逐渐被组织管理和商业社群替代,因为粉丝经济难以持久繁荣,而社群经济可以。真正的社群经济,可以为特定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促进群员深度交互和情感体验,激发群员的自主参与度、传播力和创造力,通过有创意的运营,形成可持续性的情感价值和商业价值,如同一个自行运转不断进化的生态圈。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5

【关键词】社群经济商业模式

一、引言

《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说:“20世纪的合作模式是企业模式。21世纪的合作模式就没那么正式了,它是关于社群的”。的确,21世纪的商业模式定有大突破,而社群经济就是突破之一。社群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兴起于互联网大发展时代,移动互联网社群的传播特性,使得其对于整个商业运行过程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我们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入手,针对论文主题,设计了“社群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加群体验并自我创立社群,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综合研究,结合社群运行的生产、传播、营销、消费四个环节,整合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商业模式,以期为社群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社群经济的兴起

社群远已有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社群的现代化。互联网时代的社群,是由一个个感性的社会人,基于传播媒介聚合到一起,进行信息传播、情感交流、文化和价值共享的用户群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大发展和人际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以社群聚合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社会价值与经济运行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创业和经济形态,即社群经济。

三、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网社群的传播特性,对整个商业运行过程,包括生产,传播,营销,消费多个环节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形成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一)用户参与的生产模式

移动互联网,微信等高效率工具的诞生,为这种商业的进化提供了可能。用户可以基于社群互动进行表达分享、创意贡献、协作生产、口碑传播和主动消费,体现着积极的“生产者”,热心的“传播者”,忠实的“消费者”三种身份的融合。

(二)“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

网络社群的基本形态是由多个具有共同认同感的用户,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连结到一起而形成的群体。与一对多的粉丝模式相比,网络社群的传播结构成网状型,节点与节点之间不规则分布,不是传统的一对一传播,而是跨级的、跳跃式的传播,节点之间相互联系并且有规律的扩散,具有强大影响力,更易形成多层级式的效果,这也体现了社群“聚合裂变效应、情感价值、自组织协作”的三个特征。

(三)以用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

1.信息数据化,提高营销精准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成为营销方式改变的驱动力量。社群聚集众多消费者,产生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准确定位目标消费者,挖掘出其消费偏好从而实现精准营销。调查数据显示,就加群原因来说,70%的用户是基于“吸收有用知识信息”,69%的用户为了“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根据用户的消费意愿以及成员之间的体验交流,对用户进行分级分类和关联性分析,从不同维度来展现用户的特征,从而预测成员的消费偏好,实行精准营销。

2.激活参与,增强用户忠诚度。社群的活跃性是企业获取信息和开展营销活动的基本保障。实践证明,社群活动是促使潜在消费者向忠诚消费者转变的有效方式,调查数据显示,就在社群中的一般状态来说,40%的用户是“常参与但不主动发起”,成员的参与度低下。因此在社群经营中,企业需要定期举办提高参与互动的社群活动,通过线上(微博、微信)宣传吸引成员关注度,结合线下(交流会、答谢会)活动增加社群成员的消费体验。使成员间的彼此交流增多,更加融入社群,进而成为忠实消费者。

3.意见领袖,提高扩散度。当社群成员加入社群后,在社群活动参与的过程中,社群意识逐渐增强,形成对社群的忠诚,会更加积极主动的维护品牌声誉,增强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因为自己良好的品牌体验,社群成员更愿意把自己的超然消费体验传达给身边的朋友,形成口碑传播。意见领袖是口碑传播的源头,成员在社流与传播中会接触到不同的各种意见,其中意见领袖的建议往往会受到重视与关注。故应注意发现和培养意见领袖。

4.体验至上的消费模式。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是社群的重要特征,形成了体验至上的消费模式。传统的体验经济处于生产消费链条的下游环节;而社群经济是体验经济的发展,将体验要素渗透到整个产业链条的生产、营销、消费多个环节。

四、关于社群经济商业模式的反思

(一)问题指出

结合建群加群实践经历,根据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式模型,指出当前社群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表:

(二)问题解决

社群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问题,从萌芽期-高速成长期-活跃互动器-衰亡期-沉寂期是一个社群的普遍规律,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会根据运营者的投入有不同表现。作为社群经营者,如何在社群活跃互动期和衰亡期建立一个缓冲期,克服社群本身及其与市场相结合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社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1.功能市场定位清晰。社群运营之初不能急功近利,盲目急于活跃社群,反而会降低用户的体验度。社群最关键的是通过价值吸引达到关系连接,关系质量的高低决定社群质量的高低。移动互联网社群,一方面使人们主动参与社群互动,寻求满足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人们的满足感和归属感的加强,又会反过来促进社群的进一步l展。因此,根据用户需要的价值类型及情感附着,确定自己的横向社群范围,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非常重要。

2.多平台运营降低风险。目前社群主要依托自媒体平台发展,其弊端显而易见。这类互联网平台一旦出现问题或者被其强制封闭,社群也就不复存在。并且这些平台本身也存在着被替代的风险。故社群应结合自身的特色,拓宽运营渠道,多平台运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平台坍塌的风险。同时社群运营者要充分满足用户的参与需求,从设计研发、营销传播、消费服务等多个环节都赋予消费者全方位的融入式体验。

3.把握关键资源能力。运营社群应实现社群成员的自我运营,建立起社群机制,在社群内部进行分级管理。在社群组织内部,社群成员根据参与度和活跃度的不同,分为社群运营者和社群参与者。通过组织化管理形成社群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借助社群领袖的魅力聚合粉丝,接着激发粉丝参与,扩大口碑传播,获得新的产品创意,不断优化服务和体验;,最终创造出独特的产品和品牌。

4.构建社群生态圈。去同质化是保持社群活力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社群形成自身的品牌个性。然而,一个封闭的社群是得不到持续发展的,社群应通过跨界整合的方式构建社群生态系统,整合各方资源,通过不同社群之间的连接,嵌套不同的企业主体,在社群生态圈中形成连接红利。

5.打造成员参与的众筹商业。众筹的前提是社群成员高度的信任与期待,加强社群成员的参与度,在社群运营中设计出各种类型的线上线下社群活动,不断改善社群体验,为用户和企业创造一个开放连接的平台,社群成员通过项目众筹实现资源互换、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从而形成情怀营销。

五、结束语

社群经济的从产生到发展都不断经历着演变和研讨,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目前对其理论的探讨还未成熟,国内外对其商业模式的运用尚处于初始阶段,其潜在的商i价值还有待挖掘。本文从社群经济的现状出发,结合现有理论及自身调研数据分析,通过自我加群、创群体验,理论联系实践,从生产,传播,营销,消费四个环节整合出一套适用于广大社群运营的商业模式,即从用户价值需求、情感附着进行社群定位;通过社群文化、价值共享、激活参与进行社群组织经营;以资源为产品打造社群聚合与市场选择的商业价值链。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规范性研究入手,尚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强实证部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勇.社群和社群经济[J].浙江社会科学,2016.2.

[2]裴扬,王丽斯.基于《罗辑思维》的社群及社群经济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

[3]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6

论文摘要:人们由于各自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客观上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群。这种文化群一般可分为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和离散文化三个层次。同这种文化分层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存在着主流价值、边缘价值和离散价值的区别。一般地,不同文化群对各自的价值情有独钟。广告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可避免地反映、承载和传播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任何广告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受众群。因此,为提高广告效果,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受众群的文化层属,并在广告创意中赋予广告以恰当的价值表现,这是提高广告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般地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现有社会秩序规范的对象和程度不同,人们从现有社会秩序中获得的利益也不同,这种利益上的差别必然地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这种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层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不同利益群体基于他们从现有秩序获得利益的程度,以及基于这种利益程度可能提供的整个生活形态,逐渐形成自己与这种生活形态相适应的价值和价值判断。这些具有相同社会利益和价值形态的社会群体经过长期交往互动,逐步形成各自特定的文化圈,使社会不可避免地衍生出文化分层现象。

    关于社会文化分层的划分,从宏观上讲,可笼统地归结为三种文化形态,即“主流文化”、“边缘文化”、“离散文化”。“主流文化”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倡导并标榜为正统的社会文化层次和形态,它直接服务于现有社会秩序,代表着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边缘文化”就是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统治阶级所容忍和部分地公开、合法存在,但受到主流文化明显限制的社会文化层次和形态,它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建设作用并存,是主流文化的不完善性与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一种不稳定的边缘价值观在文化上的反映。而“离散文化”就是体现着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对立,并为统治阶级所不能容忍,不能公开、合法地存在的社会文化层次和形态,它起着直接破坏现有社会秩序的作用,代表着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断然否定的价值观。

    一般说来,现有社会秩序的主要受益者和规范者自动构成主流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发展者和维护者,同时也是主流价值观的结构者、倡导者和维护者。包括受过现有社会秩序的良好教育或已在现有社会秩序中起着基本结构作用的人群,以国家公务人员、知识分子、普通市民为主。他们对于中乎主流价值观的文化现象充满天然的亲和感和期盼感,而对于外乎主流价值观的所有文化现象有一种本能的紧张和防御反映,在经过评价其偏离主流价值观的程度后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而现有社会秩序的边际受益者往往成为边缘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儿童青少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来源。他们对体现和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通常没有恶意的破坏企图,只不过由于他本身不是现有社会秩序的主要的、直接的受益者,受现有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影响相对较为薄弱,加上他们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容易接受外界刺激,从而更容易突破现有主流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体系的束缚,去接受、适应、创造和倡导新的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现象。那些被现有社会秩序遗忘,不能或很少感受到现有社会秩序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或是企图获取超越现有社会秩序最大许可限度利益的群体往往蜕变为离散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各种持不同政见者,所有违法犯罪分子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它对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体系有着直接的冲击和破坏作用。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么理想地将社会简单地划分为这三个主要的社会文化层,而且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多元化,社会文化群体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各个主要文化层里又不断分化出若干个亚文化层。但无论如何,各个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都会自觉地接受、偏爱和维护与群体自身特有价值观相适应的社会文化行为,同时会自动地对与自身价值观不一致的文化行为产生防御反应,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反感或抵制情绪,甚至采取对立行为。广告作为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极为重要的商业文化现象,它必然会有意无意地承载并体现着一定形态的价值观,或明显或隐约,尽管这不是广告的主要功能。但广告所体现和渲染的价值与受众群体的价值相容程度必然地构成广告效果的一个维度,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川因此,广告要表现和宣泄的不是广告人的价值和感受,而必须是目标消费群的价值和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获这奖那奖的广告作品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的原因,因为他的作品多半是讨好了评委的价值感受,而偏离了市场真正消费群的价值需求。

    基于不同的商品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不同的目标消费群又有着与各自群体的价值观相适应的、特定的文化需求和偏好,一种商品要获得自己特定目标消费群的特别青睐,仅仅强调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广告及一切企业行为中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塑造,保持与目标消费群相适应的价值观,至少是不与目标消费群的核心价值观相违背。所谓核心价值观,指的是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文化群体所有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性的价值观,它是该群体所有成员维护自身价值观的最后防线。如果某一商品在广告或其他企业行为中不遵守这一基本原则,反而有意或无意地去与目标消费群的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必然会引起目标消费群的反感和抵制,即使这种商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它非常符合目标消费群物质的、自然的需求。这是受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来决定和规范的,不以广告主的个人意愿为转移。脱离了社会属性的决定和规范,人就不成其为人了。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就有“不食磋来之食”的古训。这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准则。在民族危难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自发地去抵制“旧货”、“美货”,更有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要美国面,这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人民的坚定的爱国主义和追求民族独立的核心价值观。也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自己的营销战略中,不得不首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确的市场定位分析,找准自己的目标消费群,并在自己的广告宣传以及其他一切企业文化行为中传达出与目标消费者一致或相容的价值观,让消费者在接触该企业包括广告在内的一切文化行为时,充分感受因坚持自身价值观而倍受尊重和认同的无比自豪感,从而对企业和产品产生信任感和购买欲。因此,对于广告来说,它承载着为讨好目标消费群而必须与之保持价值观一致的重任。所以广告不能采取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无所顾忌的内容,它必须对它的目标消费群投其所好。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7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营销;顾客满意原理

[中图分类号]F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39-01

1房地产营销中“顾客满意”的内涵及形成机理

在房地产营销中,顾客满意是指顾客把其在消费房地产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际效用价值与其对房地产品的效用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一种感知状态。房地产企业提供给顾客的实际效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及形象价值等方面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而顾客期望的形成,取决于顾客以往的购买经验、周围群体的评价以及房地产营销者与其竞争者的信息与承诺。顾客满意与否取决于其在消费房地产品的过程中实际感受到的效用价值与期望之间的对比:如果顾客感觉在使用房地产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际效用价值超过了购买前对房地产品的期望效用,顾客心里就会觉得十分满意,增加对房地产品的认同感;如果顾客感觉房地产品带来的效用价值等于期望,顾客就会觉得物有所值,心里会产生满意感;如果顾客感觉在消费房地产品的过程中得到的效用价值小于期望,顾客就会产生不满意感。

2房地产营销实现顾客满意的意义

首先,顾客满意与否是顾客在使用房地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感知状态,代表产品对于顾客期望效用的满足程度。顾客满意与否构成了其本人对房地产品评价及是否再次购买的重要依据。因此开发商在房地产营销过程中追求顾客的满意有利于企业和项目品牌的建立与维护,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与忠诚度。其次,顾客满意与否的这种感知状态又是建立在顾客使用房地产品的过程中其“真实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的基础上的,因而这种感知状态又具有客观上的体验依据,属于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值的一种客观评价,这种评价对于顾客周围的群体而言具有很强的可信度。因此在房地产营销过程中实现顾客满意在顾客群体中获得良好的口碑的同时通过这种声誉的传播自发的吸引了已有顾客群体周围人群的购买欲望,在无形中自发地建立了房地产营销的第三渠道。

3房地产营销实现顾客满意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房地产品本身价值量大且使用周期长、房地产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及房地产企业赢利性等方面的特点,房地产营销要实现顾客满意需要把握以下三大原则:

(1)追求顾客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房地产品属于耐用品,使用期限长,因此不仅要考虑它能满足顾客当期需求的程度还要关注它为顾客所能提供的长远利益。首先,在户型设计、功能定位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兼顾顾客群体现在和未来对房屋的效用需求的变动趋势并在产品上实现。其次,顾客购买房地产品属于一种投资行为,因此开发商不仅要追求能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当前性价比,而且要注重房地产品以后的保值、升值潜力,为顾客群体提供长期利益以博得市场的持续认同。

(2)追求顾客、企业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房地产业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要想实现房地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道路。开发商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可引入节能环保技术落实绿色生活理念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房产开发商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应与政府密切配合关注并满足被拆户的合理利益诉求,防止负面拆迁事件的发生以促进城市的和谐建设与发展。

(3)顾客满意的实现要与企业自身条件相符。在顾客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开发商没有能力去追求所有顾客的满意,因此开发商只能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实施目标聚焦战略,通过专业化的开发水准追求目标顾客群体的高度满意。同时,追求顾客满意应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在追求顾客满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财务、技术及营销等方面的可行性,以实现顾客满意和企业健康持续成长的双赢。

4房地产营销中实现顾客满意可采取的策略

在房地产营销中实现顾客满意的关键是在营销过程中要处理好顾客群体的期望与其从购买房地产品中所得到的实际效用价值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而言,在房地产营销活动中实现顾客满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并选择目标顾客群体的价值需求。明确目标顾客群体的价值需求是实现顾客满意的前提。顾客的满意是建立在其价值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房地产企业必须把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根本依据。首先,要系统地掌握目标顾客群体的价值需求。开发商应该通过专业性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掌握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偏好并把其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的依据。其次,在明确顾客需求的基础上评估、选择顾客价值。在顾客需求偏好极端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一家房地产企业都没有能力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因此房地产企业只能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分析每个细分市场的价值需求并结合企业自身资源优势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

(2)塑造高品质的产品价值。房地产品本身所具备的实际价值是实现顾客满意的基础。要赋予产品实质性的高价值内涵以实现顾客满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创造优秀产品价值。开发商应以顾客需求为依据研发产品并抓好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其次,应完善配套体系。开发商在满足顾客群体的居住要求的同时要完善商业、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为顾客群体提供一个完善的生活平台。最后,提供完善的服务价值。开发商应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以确保业主在买得放心的同时能住得安心。

(3)传播良好的产品期望价值。传播良好的期望价值是实现顾客满意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发商必须在目标顾客群体中塑造良好的产品期望价值:首先,创造品牌价值。品牌从本质上是指顾客对该产品在理性、情感上的认可与拥护,因此开发商应着力打造包括企业、项目在内的多层次品牌效应。其次,塑造产品差异价值。在差异化的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房地产企业及其项目容易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影响,有利于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最后,做好价值推广宣传。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维护良好的销售势头,开发商应该及时对企业和产品进行推广宣传,提高公众对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激发潜在顾客的购买热情。

参考文献:

[1]菲利浦•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卢泰宏.营销管理(中国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6-97.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8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日趋成熟,社交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巅峰,社群经济的概念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诸多媒体给社群经济做了大量解释,然而总结下来无非以下三点。第一,通过有价值的内容引起拥护者的共鸣。第二,通过共鸣者的集结形成高度活化的社群。第三,通过社交网络的属性放大社群的影响力进而产业商业价值。

通过对比古代商业模式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这三点在古代商业社会中就已经存在,社群经济事实上是商业社会对过度营销和炒作的一次反思,是以诚信商誉为基础的对商业本源的一次回归。在经过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商界精英终于醒悟了过度营销对于商誉的重大伤害。

由此可见,社群电商的概念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它只是一次回归原点的商业新征途罢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社群电商都不会成为大的电商模式,但能变成一个很好的推广渠道,一个健康商业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筹码。

社群电商出现,非偶然也

纵观目前的pC电商环境,虽然阿里巴巴还是稳坐老大的位置,但随着唯品会与京东等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冲击了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尤其是京东。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的份额达到58.6%,而京东商城也从去年同期的19.2%攀升至22.8%。

除了日益激烈的平台竞争环境,平台内的商家本身也在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一些中小卖家,本身有一些优质的产品,却无法在pC电商平台卖出好价钱。所以,最终微商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我今天所说的微商,并不是刷屏式的微商―这种微商,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不会做生意的表现,最终也不会成功。能够做成功的,只有在经历了淘宝的艰难困苦,转而寻求更好的宣传渠道和推广媒介的电商人。

如果你一直在关注微信电商,或许对“社群经济”有一些了解。在笔者眼里,“社群经济”算是开创了社群化的先河,也带头做了社群电商。从那之后,社群电商逐渐兴起,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已经把社群电商玩得很“溜”了。由此可见,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社群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微商,社群电商的“初体验”

在社交网络蓬勃发展的最初,一群社交网络的活跃分子玩出了自己的影响力,偶然间用自己的影响力获得了变现,这就是微商的最早来源。

最初的微商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可以简单的归结于社交网络的红利,我们更多的需要看到他们在这之前所付出的时间和情感成本,这些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浸泡社区所置换回来的无形资产。微商的爆发只是最后收成的表像。

虽然微商和淘宝的入会门槛几乎是差不多的,但微商更加功利,会通过各种方式去逼迫下线压货。而压货造成就的经济紧张感促使了下线也加入了的招募当中,从而使得依靠信任经济的微商逐渐向逐利的“奸商”偏移。然而微商最大的败笔在于没有打造自营流量中心的能力,这也是其最终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社群电商,未来该怎么玩儿?

在这里,笔者用了一个“玩”字来代替传统电商中的运营推广。我们看到了《微信》使用者所用到的功能,除了社交聊天就是生活服务。既然主要功能是社交聊天,基本就断定了大家是在“玩”《微信》,是一种比较娱乐的方式。

所以,社群电商的关键就是娱乐。这个娱乐,不是表面的娱乐。而是拥有以下4点属性:第一,优质的内容或产品,即能够给整个社群成员带来好处的东西,它可以是内容,比如学习交流的经验分享,可以是质优价廉的产品。第二,良好有趣的互动。这个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是激起群友持续保持激情的重要因素。第三,通过互动,培养群友对群主认同,对产品的价值转化。第四,通过前面的培养,让客户主动的分享好的产品,让口碑成为宣传的重要渠道。

目前很多“小而美”的品牌,都是以这个思路在运营的。对于网上的一些小卖家,尤其是以农特产品等比较有地域特色,比较有个性创意的产品来说,社群电商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通过社群化的运营思维,可以积累一批原始粉丝,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9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政府、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三者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逐渐援引商业企业运作模式,而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企业也开始向公共产品市场开放。Young(2001)指出,政府、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三者之间边界的逐渐消失意味着“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式通过跨部门的协作来解决社会问题,”[1]。同时,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兴起,其旨在寻求市场机会而不囿于资源限制,充分组合和利用资源及开发机会,创造价值[2]。在此背景下,社会创业应运而生,社会创业也译为“公益创业”、“社会创新”或“公益创新”。社会企业是社会创业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入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服务公益组织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且兼具社会与经济双重属性的混合组织,在创造社会价值、增进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3]。社会企业的独特社会属性决定了其要更多地服务于弱势群体。德鲁克曾预言其有可能成为后资本主义时达经济体中真正的“增长部门”[4]。由此可见,社会企业已经成为顺应社会组织演进趋势的跨部门创新形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5]。

社会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在许多方面跟商业企业类似,一方面需要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高品质商品或优良服务,同时解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成本问题如发放工资、支付租金等;另一方面需要对社会企业规划中相关的财务问题进行全面准确地说明。这就意味着社会企业必须解决其在市场营销中面临的会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及企业获利情况的定价问题。交叉补贴型社会企业是从交叉补贴的角度描绘的以低使命导向获取的净收入用于补贴高使命导向的亏损,从而达到优待交叉补贴客户目的的一类社会企业[6]。对社会企业而言,使命性服务是其社会目标的体现,高使命导向是社会企业为实现其社会目标对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低收费,而低使命导向则是社会企业对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正常收费。值得探讨的是,为了实现使命和清偿能力的均衡,什么样的定价模式对于交叉补贴型社会企业的应用是可行的。本文尝试以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定价目标的区别为出发点,借鉴三级价格歧视理论,分析社会企业的交叉补贴定价及其福利效应,并对典型交叉补贴型社会企业――印度aravind眼科医院的定价模式及福利效应进行分析。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比较

1.社会使命收益最大化的定价目标。作为社会创新领域的最新动态,社会企业还是一个较为新鲜的名词。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2003)认为,社会企业是介于公益与私人组织间的非营利组织,并且其主要形态为利用交易活动实现财政自主以及达成目标,但是社会企业和商业企业在经营动机、企业使命、企业目标等方面是不同的[7,8]。英国政府与欧洲委员会均认为社会企业拥有的基本社会目标是所获得的利润再投入到企业与社会中,而不是商业企业追求股东的最大化利益[9]。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资本主义经济方法即工资、收益等对其进行衡量,而是把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衡量产出,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平衡[10]。我国学者潘小娟(2011)也认为社会企业赚取的利润绝大部分用于社会公益或自身发展的再投资,而不是商业企业股东之间利润的再分配[11]。虽然社会企业的概念没有统一定论,但是基本上认为其盈利动机以及利润流动走向始终围绕其社会使命的实现,这一点与商业企业有显著区别。因此,商业企业的以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的定价模式对于社会企业显然是不合适的,社会企业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与社会使命相关的收益。为此,亚瑟建立了净收入与社会使命之间的关系,图1中的两个轴分别衡量社会企业运作的净收入量(R)和使命忠诚度(m)[12]。当净收入等于零时(R=0),社会企业就会破产,无法完成它的使命(m=0)。当净收入达到最大时(R=Rmax),社会企业同样无法完成它的使命(m=0)。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点,在最优点处,社会企业恰好能够筹到足够多的净收入(R=R*)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它的使命(m=mmax)。

2.社会企业定价手段的创新。Young(2001)认为社会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对社会进步或对公共财政做出贡献,并且通过采取商业企业市场运作来获取收益实现目标[1]。社会企业获取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商业运作,因此需要一个商业模式在社会使命被定义、陈述、提炼和改进后,使得社会创业者的机会变成具有操作性的社会事业[12]。从这一点来看,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和社会使命同等重要。Goerke(2003)提出面对竞争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压力,社会企业必须对商业模式中的市场营销策略做出相应的改变[13]。因此定价手段作为定价目标实现的载体,更加需要在借鉴或是参考商业企业的定价手段基础上进行创新,找到匹配净收入与使命忠诚度最优点组合(R*,mmax)或是接近的模式。

(二)社会企业的交叉补贴定价

1.交叉补贴定价模式。社会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费用收入、捐款和政府投资[12]。其中费用收入主要是指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来获得。estelle在1983年构建的交叉补贴模型是基于费用收入最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交叉补贴模型认为,社会企业往往开发出至少两种产品:一种是高使命导向却会造成亏损;另外一种是低使命导向的,但却可以将其投资净收入来补贴第一种产品[6]。值得探讨的是,为了实现使命和清偿能力的均衡,什么样的定价模式对于交叉补贴模型的应用是可行的。社会企业的定价需要找到匹配净收入与使命忠诚度最优点组合(R*,mmax)或是接近的模式,那么交叉补贴型社会企业应该如何给产品或服务定价呢?亚瑟(2009)指出,一般而言经济学家为社会企业提供了五种定价实施方案(见表1)[12]。其中明确指出为了补贴优待客户的社会企业采取的创新定价方案是混合定价,基于此,本文尝试建立具体适用于社会企业的交叉补贴定价模型。从一种产品或服务对象处获取的收益可以用来补贴另外一种亏损的产品或服务,这两种产品或服务可能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用一些手段或措施使之加以区分开。

2.交叉补贴定价的福利分析。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有内在的缺陷,都有可能失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市场发展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最佳结合点[14]。将市场形态关系与运作模式引入到社会福利领域的社会企业,即“福利市场化”便是这个结合点。随着柏格森和萨缪尔森在20世纪40年代分别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关于社会福利方面,汪忠等(2011)通过公益创投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整来影响社会福利[15];罗婧(2013)认为资源配置效率如果不高,社会福利便会损失[16]。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福利的改善不仅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而且也受到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仅仅关注资源配置效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适当的收入分配状况。交叉补贴型社会企业的社会使命就是为收入有高低之分的普通群与弱势群提供相对应的产品,效率与公平并重。另一方面,社会企业通过引进创新的交叉补贴定价方法从而改善了公共服务,弥补了政府和企业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不足。此外,创新的运作模式给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使其在达成社会使命的同时,能够继续“造血”服务于社会。

三、模型建立

(一)基本假设

对于大多数新创社会企业而言,“使命性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亏损,为了维持自身财务的可持续,这些机构必须将提高净收益的活动和降低净收益的核心服务进行区别。因此,estelle构建的社会企业交叉补贴模型,服务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服务于低使命导向(所提供产品或服务为正常收费)的普通群;一类是服务于高使命导向(所提供产品或服务为低收费)的弱势群。交叉补贴型社会企业的交叉补贴定价与营利组织的差别定价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要把普通群与弱势群的定价进行分离,且低使命的收入用来弥补高使命的亏损。社会企业的交叉补贴定价更接近于三级价格歧视,但是对于弱势群的定价又有所区别。为了更清晰地阐释交叉补贴定价模型,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交叉补贴型社会企业的收入主要由费用收入(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获得)构成。

假设2:交叉补贴型社会企业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同时满足两类顾客,即有高使命导向(所提供产品或服务为低收费)的弱势群和有低使命导向(所提供产品或服务为正常收费)的普通群。

(三)aravind医院的交叉补贴定价福利分析

aravind眼科医院有着30多年记录的世界级水平,aravind模型表明为金字塔底端的贫穷群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是可能的[21]。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aravind眼科医院的门诊总数是3522527例,付费的门诊是1907928例,在总门诊中占的比例是54%;间接免费和直接免费的门诊数是1614599例,在总门诊中占的比例是46%(如图6~1所示)。手术总数是401529例,直接免费和间接免费的手术是203106例,在总手术中占的比例是51%;付费手术是198423例,在总手术中占的比例是49%(如图6~2所示)。一方面,aravind医院的交叉补贴定价模式,不仅使得支付能力低于价格的眼疾患者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同时通过具体的医疗服务的差别让具有高支付能力的患者获得较高水平的服务。另一方面,aravind医院的商业模式还为患者解除了伤痛,在某种程度上为印度政府解决了一部分公共问题,改善了公共服务。此外,定价模式的创新也让aravind医院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及启示

社群的商业价值篇10

一、引言

德鲁克提出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适合的商业模式十分关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基于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很可能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一枝独秀。因此为了使企业不被社会发展的潮流冲击,必须使得其商业模式与时俱进。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学界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经济层面,运营层面和战略层面。经济层面的商业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盈利模式上,重点诠释企业的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层面的商业模式重点关注企业的运营结构,也即企业的价值链。战略层面的商业模式集中于企业战略的总体考核涉及企业的价值主张、客户分析、关键流程等多个方面。

(二)商业模式特征。首先,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把企业的各个价值模块连接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其次,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独特性。再者,优秀的商业模式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盈利结果。不仅对企业内部而言,对于企业外部也能做到双赢的效果。最后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可更新性,考虑到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以及随着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可以迅速调整商业模式进行应对。

三、商业模式的发展

(一)传统的商业模式。店铺模式,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就是店铺模式,经营者根据经验和分析,把店铺开在潜力消费人群较大的位置。其供应链就是商品从厂商―商―零售商―客户。赚取中间各层级差价是主要的获利方式。直销的商业模式,直销模式就是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缩减中间环节,减少层级结构,使得生产商和客户建立面对面的交流关系。

(二)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产生后使得整个商业模式逐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经济的平台进行不断创新,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正在进行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和重构,其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类:工具+社群+商业模式,首先搭建一个社交平台,然后基于社交平台产品内容这些内容在海量的客户群之间通过信息的渗透,强大的社群关系使得这种渗透性裂变性的扩散。最后通过支付手段使得产品变现。长尾型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媒体行业从面向大量用户出售少数的拳头产品到销售庞大数量的利基产品的转变。通过C2B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跨界商业模式,凯文・凯利表示真正的威胁来自于你看不到的行业之外。该模型的实质既是利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对核心要素再分配。

(三)数据驱动下的商业模式。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数据集合。

四、几个主要类型商业模式综述

(一)一体化战略商业模式。指出行业的突出问题是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导致无法达到规模效应,由此削弱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纵向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可以使价值链上的各个成员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经营,关注和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进而提高客户的依赖性。纵向一体化过于关注顾客的总体需求,拉长了企业的价值运作系统,使整个企业对外部市场变化反应过慢,并且在企业不擅长的部位浪费过多的投入,降低了公司的效益。

(二)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作者提出构建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立足于解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的问题,以战略为出发点设定符合其实施的商业模式。以战略为指导,延长其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配衬理论最早由porter(2004)提出战略不仅在于选择适当的经营领域,因为建立在经营领域选择基础上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复制,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将企业体系营运活动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为其所选择的经营领域提供特别价值的系统。而这种可以实现各项活动间相互协调的机制称为配衬。

(三)基于模块化的商业模式。童清华(2012)提出了模块化背景下商业模式的生产网络,企业价值模块在重新组合时,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同模块化价值链的企业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进行战略合作,形成具有模块化价值链特点的价值族群,进而演变成包括供应商内容提供商互补者等各种产业角色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四)基于价值网理念的商业模型。价值网络包括一系列承担不同专业分工的不同组织,是一种组织间关系更为灵活和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链接起来的价值体系,且这种连接是基于对公司业务进行重新分解后的核心能力要素,不同企业把他们各自的核心能力要素连接起来,通过紧密合作同其他价值链进行竞争,是模块化重构的一部分。构成价值网商业模式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模块价值的相互关系,核心能力和客户价值。

五、小结

商业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社会背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变化,以及为了适应自身战略结构等。依靠一种理论去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很难适应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融合不同的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的优势和特点,建立适合商业模式并及时与时俱进的更新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王琴.董静.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