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7:11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1

>>浅议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观的理论与艺术教育实践的特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促进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危机传播的理论体系建构与研究展望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旨趣、内涵和时代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研究论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体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研究《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浅析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反思与展望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体系初探继往开来的价值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体系刍议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愉快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启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小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建构研究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教育中到底什么最重要?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是每个教育者都无法绕开的话题。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其实就是为了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教育的最终用途。本研究从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出发,辨析“教育价值”与“人的内在价值”的真正含义,从而探讨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框架,由此进一步完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关键词:价值主义;教育价值;人的价值

一、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教育价值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其实是为了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教育的最终用途。由此可见,教育价值是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心。所谓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的。

(二)人的内在价值

教育既有现实价值又有理想价值,既有个人价值又有社会价值,既有内在价值又有外在价值。虽然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并不完全排斥教育的使用或功绩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张扬它的使用性和功绩性,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这便说明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提倡教育促进个人实现其内在价值。所谓个人的内在价值是指人的潜在价值,它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德性,在它未发挥出来之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潜在力量,相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种潜在价值3。

二、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坚持学生的内在需求驱动,满足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性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4,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生存性需求,其他三者属于发展性需求。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从宏观角度看,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样分为生存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从微观角度看,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包括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人际交往、学习指导、社会实践以及就业择业等涉及学生成长各个环节的需求。因此,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将关于学生自身需求的内容融入其学习的各个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是关注学生的生命、生存以及生活三个方面。

首先,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强调教育要提升学生生命与生存的价值。生命价值是个体生命对于个体自我及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此阶段的青年一方面处于变化、探索、生机勃勃之中;另一方面又处于多种忧虑、问题的压力之下,这在现今的社会里显得更为突出5。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刻不容缓。

其次,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提倡教育要切实走入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社交、学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将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要素的解读与解决学生的择业问题、生涯目标问题结合起来,始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谋福利,将学生的生活融入学习课程之中。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落脚点是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和谐发展。

大学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对于感性的直观事物更易接受,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将学生生活中的要素融入课程之中,不但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利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它提倡用“简、易、微”的活动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要让有关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成为“人人想参与,人人可参与”的身边事。

(四)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理论的实践者是学生,教育应该让学生觉得“能做主”。

黑格尔曾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在当代社会,我们可用“以人为本”来阐释这层含义。学校是发现人、培育人、成就人的地方,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是教育的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学生完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必要条件。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应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说教;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

第一,价值主义教育思想除了要融入到严谨的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丰富生动的课余生活上,在课余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生命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将舞台还给学生,将机会让给学生,将成长留给学生”的原则,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收获成长,体会幸福;第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包括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创新创业等具体实践,使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从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到自觉的理性思考,将生命的价值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m].上海:商务印书局,2012.

[2]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54-156.

[3]马斯洛著许金生,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4]刘建荣,陈延斌.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六中全会还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一条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表明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入人们心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生命线。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①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②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③195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甚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国家领导人、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④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政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政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和“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大多得到官方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6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然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观念大为盛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暴走族”等青少年反文化团体。因此,日本1977、1978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强调要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强调“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求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与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⑤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3月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政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制定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会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则易引起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能藐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潜能。各国的事实对我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1.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措施。从价值和心态层面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一个国家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西方各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绅士到塑造好公民;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此外,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际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更加广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存在着一定程度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重集体、轻个人的倾向以及由此尔造成的意识形态中的浪漫主义情愫。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3.政治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与其他许多欠发达国家一样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强烈震撼与冲击,西方文化价值理念迅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⑦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道德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更为密切,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好的理念和成果,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形成政策制度的新体系,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4.多方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政府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并承担主要责任。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动乱,青少年犯罪率就会升高,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深刻教训。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非常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199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国、德国等国还有“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分。世界各国在齐抓共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①②③④i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1955。

②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83页、89页。

④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3

建构主义的产生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一是科学的发展以及对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使得以往对科学和科学知识精确性的信念发生动摇,反映在认识论上,则有所谓“新认识论”的兴起;其二是在心理学领域,皮亚杰对人的诸种认识范畴所作的杰出研究推进了人们对认识的深入理解。随后,布鲁纳在20世纪60、70年代将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介绍进美国学界,掀起了一股“维果茨基热潮”,并在布鲁纳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所谓的“认知革命”。可见,作为一股新近崛起的思潮,建构主义具有两大思想背景,即哲学(主要是认识论)和心理学。

(一)建构主义的哲学背景

根据已有的研究,建构主义的哲学脉络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在其《新科学》(1725)中提出的“诗性智慧”假说。“诗性智慧”代指一种人所独具的本能,藉此人运用神话、预言和隐喻等形式指导自身的活动,以对周围的环境作出适当的回应。这种本能类似于卡西尔所谓的“符号”能力,符号使人超拔于动物水平之上。神话、预言等符号形式是由人所创造出来服务自身的,从生存的意义上说,人本身便是自己的创造物,人所能理解的不过是自身所创造的一切。

在建构主义的系谱图上,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末所掀起的“哥白尼式革命”构成了其中的重要一环。康德分别了“物自身”界和现象界,认为人的理性仅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辨识超验的物自身。当人的理性试图超入超验界时,便会发生二律背反这类荒谬情形。康德运用类似于思想实验的方法,认定人先天具有时空、范畴的先天构造,这类范畴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范畴,后者是消极的,而前者是积极的,即通过这些构造(即人的理性)人能够认识经验性的事物。

经由这一设定,康德综合经验论和理性论二家之言,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说,以主体的先验理性构造形筑外部世界,即所谓”人为自然立法”。知识的客观性标准从符合外部的事物本身转为符合普遍的先天理性形式,从而将传统的本体论搁置不论,而专注于从主体出发的认识论问题。康德完成的认识论转向使人注意到主体在知识形成中作用,也为探讨社会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如在康德的启发下,涂尔干对原始宗教所作的社会学研究和皮亚杰对知识诸范畴所作的心理学研究)。

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对于建构主义的兴起也有重大的作用。在《哲学的改造》这本讲演集中,杜威指出,从原始部落以来,人类就因其记忆能力而贮存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为人类应付环境的威胁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并为人类文明的形成和进步提供了基础。经验,在杜威看来,含有两种性质:一是主动性,即经验是由主体主动向环境施以动作而取得的;二是变动性,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不是僵死不变的,相反,在变动的环境刺激下主体为了更好的生存而不断发生着改造,改造之所以可能,则是因为经验本就是由人主动获取的。这双重性质正是“经验”的本意。[1]

既然人所获得的只是经验,而经验从来不是固定的、静止的,那么,知识(即经验)对于学习者来讲就是:主体在特殊的情境下,面对情境中的刺激而主动选择行动所获得的特殊经验;由于情境内在的不确定性和独特性,就使得主体的经验需要不断发生改造以适应新的情境要求。杜威关于“经验”的洞见不仅为知识的建构性研究提供了思考的平台,也重启人们对知识是如何获得的这一题目的兴趣。

以上对建构主义的哲学脉络作了一个大概的梳理,大量的细节则有意忽略,其中,分析哲学和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的当展对建构主义的兴起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不拟一一述及。

(二)建构主义的心理学背景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主要结论就是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不断的活动过程中建构起自身的认识结构,同时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这种认识结构不是一种生物学结构,而是一种功能结构,包括人的外部活动结构和人的内部思维结构(外部活动结构内化于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与之对应的思维结构,即在人的活动过程中产生了认知结构)。

认知的基本机制是同化――顺应――平衡,认知结构在这个循环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整合和调整,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建构起来。皮亚杰从知识的范畴角度揭示了知识的发生本质,指出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应当说,认识和知识的建构性观点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呼之欲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另一位对建构主义的产生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维果茨基分别了两种心理机能,即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具有的,而高级心理机能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得以形成。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心理结构的变化)的关键在于符号和活动的作用,即通过对各种工具的运用以及符号的中介,人才能够获得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系统。作为中介的语言,既是思维和认识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交流和理解的工具,还是自我反思和调节的工具。儿童在习得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步获得了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比如思考、反省等等。同时,维果茨基假设:活动与意识[2]相统一。在与其养育者、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中,儿童获得重复的、多样化的经验,经验的内化逐渐促进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活动与符号之所以能够起作用,根本上在于个体的内化机制。显然,维果茨基的活动、符号中介、内化等概念都十分强调社会建构与个体建构的作用,这为布鲁纳发起结构主义学习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观的艺术教育实践特征

在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个人主要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图式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个体所掌握的有意义的知识是在他与知识的不断的互动教学中建构起来的。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动态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艺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指出:教学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安排,而且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二)协作共享

协作发生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者认为社会性相互作用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以协作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性互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教学群体,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教学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的协作对教学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教学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协作教学环境,教学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对话交流

对话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要放权给教学小组,而且“这种教学小组要足够小,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教学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对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计划、规划完成规定的复杂任务的思路;此外,协作共享的过程本身也是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明确化和外显化了,他们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教学小组所共享。

(四)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教学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新知识的有效迁移,并能对新知识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理解客观事物的独特视角。

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传统认识论正是由于其克服了以往的认识论所不能解决的矛盾。因此,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思考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注释: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不仅是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实际教育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由此带来的新挑战,使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述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就已经提出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不断的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总体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基本原则,促使社会发展中的各个因素之间协调配合,平衡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包含的范围很广,它包含了社会发展中的各个因素,所以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需要考虑全面。

(二)和谐社会特点

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的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等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特点,已经深入人心。实现民主法治,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体现,加强民主法治的建设才能促进社会的规范化。而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的特点是为了协调社会更方面的关系,主要可以解决人民的内部矛盾。诚信友爱则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的规范,民众关系友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对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上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水平都很高,思维活跃,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快。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少,缺少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偏偏不全面,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总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三观的正确确立,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使其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合格的建设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素质上,我们更加注重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观念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体现人的内在价值,所以高校为了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教育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客观的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做到以人为核心,正如同志在思想教育会议上所说,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展开,尊重学生的思想认识,对于不同精神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引导,时学生在被教育中学会自我教育,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肯定自身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形成校园特色独特的文化氛围。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思想基础;而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大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和谐校园的独特魅力,加深对“和谐”的深刻理解,这种思想氛围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解决实际问题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为人接受,就要真正要到以人为本,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给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思想政治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当代思想素质极高的一类人群,其肩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不断更新观念,加强教育,使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增强其责任意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莹,赵玉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新西部,2014,(08).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5

关键词: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05-05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什么是?为什么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放在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度?学校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拟就上述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核心价值体系,听起来似乎很深奥,很晦涩,其实它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们的一个个具体行动中。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要受到一定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价值观就好像人生航程中的罗盘针,引导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丑、善恶、是非、荣辱等做出判断和选择。

民族国家作为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共同体,毫无疑问,需要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动员社会力量和凝聚人心。每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都会逐步形成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观念,在这些意识或者观念中起主导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文化风尚和道德观念的根本,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在特定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指引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和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新任务,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与中国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方法,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我们的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旗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新的变化着的国际与国内形势,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理想既是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前进的动力。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共同理想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是上下一心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更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彼此认同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是国家繁荣以及民族复兴的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万众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必须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描绘的共同理想,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将各阶层、各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一定能够动员、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这个共同理想努力奋斗。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维系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成为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和推动当代中国繁荣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21世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还要将这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特有的民族精神气质,继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其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以简明通俗的话语表达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其内容包含了人生态度、行为规范与社会风尚的诸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古语云:知荣辱,方能兴家国。无数的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社会的和谐,民族的昌盛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分美丑,既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基础。

荣辱观既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又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人口庞大、民族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要想凝聚人心,实现共同理想,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又需要立足日常生活实践,确立起社会民众普遍认同、普遍奉行以及妇孺皆知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在整个社会达成道德共识。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务的战略意义

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信仰和追求等等形态。它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进行评价的标准、原则和方法的观念的体系,反映着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社会大众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取向,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判断。任何一个社会无论,其社会价值体系如何多样化,总有一个处于主导地位、支配地位,并反映这个社会根本利益及发展内在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毋庸置疑,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又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它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的相互关联日益紧密,我国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等,简言之,使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深刻挑战和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利益诉求、观念碰撞、文化交融以及思想波动都会随之而来。如何应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全新的战略任务。因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党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2.1我们党通过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任务,目的在于巩固和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

任何一个党、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必然是以共同的思想基础为其根本前提。离开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缺乏凝聚力,国家就少了向心力,民族就没有亲和力。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例如,同志就曾反复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这里的“共同语言”和“统一意志”指的就是共同思想基础;邓小平同志也谈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强调的仍然是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同志更是明确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突出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进入21世纪,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仍然在强调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而共同的“民族精神”、“精神支柱”以及“共同理想信念”有时却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和淡化。基于此,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对于明确揭示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显得尤为必要。

2.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观念碰撞和文化交融的同时,形形的各种国外社会思潮的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与此同时,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致使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等发生了剧烈变动,由此而来的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就业选择性的多变性和收入分配的差异性日益凸显,这一方面有助于激励人们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带来政治信仰迷茫、理性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足、道德失范等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新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快速做出反应和应答。

2.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日益成为缩小地球空间距离以及沟通不同民族感情的重要媒介。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活动中,各国经济表现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得态势;在不同民族国际的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表现出既相互碰撞又相互借鉴得倾向。经济的全球化及其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既挑战着各个国家的内涵,又撼动着不同民族民众的国家观念、价值判断以及民族认同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的竞争,而且日益突出地表现在诸如制度、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等的“软实力”的相互交锋与较量上。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分别在《政治学季刊》(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和《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等杂志上发表了《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Softpower)等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一本书,题为《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明确提出了“软实力”概念。

“软实力”(Softpower)是相对于“硬实力”(Hardpower)而言的,“power”也可译为“力量”“权力”。约瑟夫·奈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过去,对一个大国的考验是其在战争中的实力,今天,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文化、价值观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

在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轴心是“硬权力”,军事机器、核威慑力等,特别是大国使用军事力量来平衡国际体系的实力地位。现实主义强调的也是“硬权力”的作用。而现在,随着两个超级大国全球军事对抗的消失,经济、文化因素、价值观等,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世界变革的情况下,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源泉来实现其目标:操作全球相互依存、管理国际体系结构、共享人类文化价值。约瑟夫·奈认为这种新的权力源泉就叫做“软权力”。当前,“软权力”的新形式正在出现,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和大众媒介方面,“软实力”中,核心价值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软实力”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凝聚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提上议事日程,对于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条件下,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以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具有特别的价值。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恰恰在于其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起来的,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继续巩固和发扬这些好的做法,促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宣传。

3.1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的动力和保障作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理论若要掌握群众,成为物质力量,应当在这样三个方面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做人的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通过细致而贴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修正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的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值观;激发学生们建设和追求美好生活动力,努力使青年学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生力量。

3.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牢牢占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主阵地

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等课程开展宣传、教育和启发,帮助学生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开拓人的视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提高人们抵御各种错误、腐朽思想的侵蚀。课堂教学作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方能达到教育和育化的目的。为此,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改进方式方法。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题班会活动、社会实践和咨询服务等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平时教育和生活中。可以重点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相关专业课和人文选修课等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如,结合重大时事和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去客观分析事件,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鉴别,提高辨别善恶、美丑和是非的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开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人文选修课,既引导学生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提高人文素养。也可以采取参观考察、专题报告、专题辩论、知识竞赛、主题班会、节日纪念等活动形式。如果活动设计的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这将是非常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

3.3通过日常学习及行为习惯的管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内化功能,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环境造的产物。这意味着人的品格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环境造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想方设法,营造适合学生的、合乎人性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知识”,人之为善为恶,不决定于人的本性,而决定于人的知识,所以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外部氛围,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人,特别是教育好青年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的培育尤为重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过程中,要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内化功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渗透到全部教学活动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同时,通过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各类精神文化创造活动,积极传播民族精神、讴歌时代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正如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所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一、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我党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和合理构想,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理论创新。因此,必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规定正确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其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其内在的规律,要求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实践,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同时,要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工作目标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矫正,保证主导方向上的一致性,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朝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前进。2.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构筑的思想基础。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社会思潮以及人们社会行为的整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他们首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进而达到搞乱社会、颠覆政权,搞垮社会主义的目的。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但是不是所有的价值取向都符合社会和谐的要求,有些价值取向甚至与社会和谐要求完全相悖,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整合的作用,引导各种价值追求不偏离主流社会和谐价值的导向管道,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的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融洽的人际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协调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到既巩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信念,又能够包容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由于现实的不平等所产生的贫富差别而引起的不满情绪,正确看待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可以说服人们认可那些通过正当渠道合法地富裕起来的人,并向他们学习,走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共同致富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起沟通、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三、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政治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调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不断解决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2.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绝对不够的。只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加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给予切实的保证。在对象上,既要抓好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十分重视抓好重点,尤其要抓好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教育工作,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变革面前能够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同腐败及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时刻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3.用改革的精神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仅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能产生多大的作用,更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如何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此,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确立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但是如果人的发展脱离社会的要求,则本身不符合社会和谐的要求。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承认人与社会的一致性,但教育过程中更多看到的是两者的矛盾性,而忽视两者一致性的方面。其实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发展要求上,既有矛盾的一面,亦有一致的方面,一致的方面即是和谐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发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的方面,肯定人与社会和谐一致的发展意义,以和谐的思路引导教育对象去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度。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一种空洞说教的印象,似乎与社会现实、与教育对象隔了一层,显得不太贴近,不够融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谐的问题,确实值得反思#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度固然关涉诸多方面,而最直接可行的方案就是“三贴近”要求。因为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共同点,了解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在此基础上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方案,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满足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灵活性;既要立足国内建设实际,又要着眼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和未来发展,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姚小泉.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

[2]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熊月之.和谐社会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时事出版社,2005.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7

关键词:思政教育和谐社会构建

       引言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精神激励功能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我们党正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个伟大胜利。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激励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春风化雨,启迪人的思想,感化人的心灵,激励人们前进;通过关怀体贴,信任理解,使人心灵得到慰籍,情感得以交融,精神得以振奋;通过设置激励目标,增强人的动力,激发人的奋斗热情;通过鼓励参与、鼓励竞争,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有效促进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精神激励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要通过这种精神激励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和凝聚力作用。

       .信仰定位功能信仰的存在,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它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或整合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理想和信仰不但给人以行动的动力和勇气,而且它能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冲突愈益激烈和公开化,这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合理性的怀疑,由此导致理想信念上的动摇,心理上的离散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针对此种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对理想目标的认同和信仰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与方向上来。

       .疏导防范功能保持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疏导,即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强制压服、简单堵塞,而是疏通开导、说服教育。采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达到使后进者感动、感化和感染的效果,使不同意见得到交流和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发挥其预见性、预期性和预防性功能,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样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所难以取代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教育体系方面的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这个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校园建设和管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的科学体系。一是要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

重点是要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强调德育首位;把学校、家庭和社会高度统一起来,建立起协调的、高效的德育网络,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之间的合力,实现教育目标的和谐与全面发展。二是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中,关注学生中的各类弱势群体,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力量。三是建立和谐的育人体系。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以建立和谐的教学体系。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创新育人方式,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教育内容方面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人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产物。这就对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进而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从而发奋图强,努力成才,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所在。二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三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和谐社会构建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

  

值取向性。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8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的战略目标。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从理论上提高青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帮助青年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培养其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真重视的一个新课题。

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这一目标的提出不仅对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青年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去指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传家宝,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生命线”,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之所以把思想政治工作比作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因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都是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作指导的。而正确思想的树立,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觉悟,统一人们的思想,才能促进各项工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发展,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整合最有效也是最为根本的方式和途径。党的奋斗历史证明,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勤于和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特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这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实现。

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这是由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所决定的。首先,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青年是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青年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风貌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社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未来社会和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证明,青年离不开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有在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历史舞台上,青年才能大展宏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离不开青年,没有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其次,青年代表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可见,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面貌;再次,青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思想活跃但辨别力相对较弱,有正义感但容易冲动和盲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青年的这一特点,把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来抓。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引导、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使之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成为青年的自觉行动。青年又是一个联系社会、家庭的特殊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党拥有了青年也就影响、带动着亿万家长及周边的人群,和谐社会也就有了载体。这就决定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居于战略地位。

二、按和谐社会的标准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提高青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意义的认识

我们党今天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确立的战略目标。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上讲话不仅指出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指出了规划这一目标的现实的科学依据。

新世纪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人了一个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我国社会原有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分化,在这个利益多样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潜在隐患。诸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收人差距扩大,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所有这些不平衡状况与突出矛盾不进行有效引导与调控,将必然影响、钳制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站在全局、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的应对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体现着每个人的切实利益。

青年由于其思想活跃但辨别力相对较弱,有正义感但容易冲动和盲从的特点,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往往会影响青年的思想和情绪,因此,提高青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就尤为重要。只有青年在思想上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认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现实意义,才能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和自己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就能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从而安心学习、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帮助青年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启发、引导、教育人们超越个人、家庭、群体的狭隘界限,认同、接受、实践我们党所提出的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追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决定了,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青年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

我们着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活力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和特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和谐社会理念的宣传和灌输作为工作的重心,把以上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成青年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追求。通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教育,帮助青年正确的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青年树立自觉崇尚民主、遵纪守法、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通过诚信友爱教育,帮助青年正确的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引导青年树立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善于沟通的正确的人际价值观。通过活力有序的教育,帮助青年正确的认识、评价自我,培养青年充满活力、健康、健全的心理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生态教育,帮助青年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青年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引导青年树立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特征和理念的宣传,来引导青年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青年全面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青年树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再次,培养青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肩负着对成人教育脱产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是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者的主渠道、主阵地。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要针对成人教育脱产生的特点,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1.进行课程改革,做好“三进”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心,积极落实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成人教育脱产生真正理解、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一方面,要压缩那些超越成人教育脱产生接受能力的抽象理论内容,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与现代化发展相悖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增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内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与和谐社会构建紧密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加

具体化、现代化。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进是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重中之重。要根据成人教育脱产生的特点,彻底改变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教学模式,要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联系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困惑、模糊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二、积极发挥党政社团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党政社团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对成人教育脱产生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既有党团组织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又有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覆盖了成人教育脱产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1.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学院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组织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强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引导成人教育脱产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从根本上提高他

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使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思想。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成人教育脱产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并严格要求他们,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的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学院团总支和各班团支部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深刻认识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共青团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加强班级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内化,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成人教育脱产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班集体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的功能。

4.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进社团,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加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是小型社会,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构建和谐的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谐的人文景观等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并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因此,校园规划必须重视环境育人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在校园建设风格、校园色彩、校园音乐、师生着装、教室布置以及各种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雕塑、画像、喷泉、假山、名言警句、标语口号的选择上,都应统筹考虑,精心制作,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建筑文化,达到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塑造全民族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方面,高校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成人教育脱产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构建校园文化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先进文化的建设,用优良的民族文化陶冶成人教育脱产生,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容易接受的载体之一,对成人教育脱产生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举办各种棋类比赛、书画比赛、歌咏比赛、辩论比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规范成人教育脱产生的行为,指导他们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切实有效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研究互联网的技术特性、运行规律和学生上网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规律,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机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内容,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1.在互联网上大力弘扬主旋律,增强阵地意识。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必须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干部和群众不断地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所以,要利用网络,把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重要内容,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努力开创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开展系统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积极地将互联网的巨大优势为“我”所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用现代化手段开辟网络虚拟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宣传主流意识的思想和声音,积极创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文化和文明建设的特色网站,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把有关理论教育内容编成寓教于乐的电子软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利用网络工具,如QQ、BBS论坛、电子信箱等与学生直接对话,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以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网络建成成人教育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社会作为一种虚拟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扩展。网络中的一切活动都是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的统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增强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唤起成人教育脱产生自觉维护科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道德防线,使网络空间最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健康的精神王国。

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坚持专业化培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和本领,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和塑造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效能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同志指出:“重视和加强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考察、认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自己在工作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成为成人教育脱产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研讨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智能素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富有感情、思想、性格和智慧特性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智能素质,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育艺术、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具有较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不仅能准确地表达和阐明马列主义理论,而且善于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支队伍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网络技术水平,深入研究网络发展规律,了解网络技术的“两面性”,熟练地驾驭网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和运用现代化传媒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新的手段,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

创新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创新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成人教育脱产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成人教育脱产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荆蕙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4]王忠桥,章旭东.基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4.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方向。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根本上讲,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社会内部的和谐、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和谐。其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其他和谐关系共同作用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就是要使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世界文明。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所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做好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敏捷的一个群体,他们所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思想问题,所以高校更加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努力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目标体系

1.基础性和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处于较好的状态,但是还存在诸如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机制不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属于基础性不和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亟待解决。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健康素质的和谐统一,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

2.适应性和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客观变化的,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与时俱进,构建适应性和谐的目标体系。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文化冲突背景下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良好心理素质。要精确把握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增强民族精神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吸收现代文明成果,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要积极创新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3.功能性和谐。功能性和谐与适应性和谐是相互联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在变化,这就要求其功能不断发展,充分发挥管理功能、育人功能和预警功能。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近年来,高校出现了一些突发事件,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预警功能。同时,这种预警功能要与管理功能、育人功能共同发挥作用,以化解矛盾,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和创造力迸发相统一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又要维护好高校和社会稳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要求。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意识,这样既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

2.确立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力量源泉。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力量。

3.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创新的精神搞好校园文化。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情况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着力倡导高雅文化,让思想内涵丰富、有质量、有品位的高雅文化走进师生生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有效的途径。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络用户中在校学生群体约占三分之一。学生是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互联网的影响日益广泛,它不仅是新兴产业,而且正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强有力地影响着公共舆论,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网上各种思想的影响,所以高校必须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利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营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环境,向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迈进。

5.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良性工作机制。和谐社会并不是说社会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而是说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互相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是因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难有说服力和实效性。因此,高校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必须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增长较快,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而且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甚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当前解决贫困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将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尽快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6.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大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各种挑战,能否用冷静、理性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上和学校里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不公平现象,在一定程度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主要途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满足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在到内心的全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专门机构,充分利用心理测试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鼓励、引导大学生发挥长处,合理竞争,取长补短,追求进步。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方向、新目标和新任务,要求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认真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切入点,创新教育形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2]叶禾友.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3]尹伶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

[4]李春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4).

[5]邵海萍.论构建和谐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J].新西部,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