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十篇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十篇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7:52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定义特点区别联系

微观与宏观,顾名思义,宏观就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就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世界存在宏观与微观,当然,在经济学中也会存在宏观与微观。从整体上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宏观经济学;而从局部的深层次上研究某种经济现象的科学,我们则称之为微观经济学。

具体的来说,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它阐述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个体根据什么和什么样做出经济决策,例如:消费者怎样做出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决策;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关系怎样作出的决策;劳动力所有者怎样决定劳动流向与劳动流量等等。

而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变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它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缩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等。

当然,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而它们的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但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这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因而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商品(包括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成交量。不仅如此,而且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

其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相比较,它在理论面貌和研究方法上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1.以个量分析为基本方法、2.以边际分析为主要工具、3.以均衡状态为分析依托、4.以实证分析为主要手段、5.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6.以理论多元化为发展特色。而宏观经济学也有如下几个特点:1.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2.其核心理论是收入决定理论或就业理论、3.其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方法和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方法、4.它是个体理性与总体非理性的矛盾、5.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层次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开放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微观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它对于微观经济现象的众多说明和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阐述无疑是有价值的。在解释微观经济现象或偷袭微观经济问题过程中,人们没有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绕过人类已存的思想认识或研究成果。当然,它也只是提供了分析的逻辑和框架,并不能直接代替对问题的解决。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提供的是理论基础,那么,宏观经济学则是为了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而两者之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而对于区别,1.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或规律,从总量上分析问题。2.其次,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当然,它们的研究方法与基本假设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用个例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个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对于基本假设,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而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最后,它们的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也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等。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2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路线;契合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和以新古典学派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原本是统一的,有共同源头,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主要研究稀缺性资源的配置问题。二是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关注社会关系中人的互动行为。因此,探讨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来促进两者发展,并最终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更为完善、成熟的学科,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两者的契合性作以探究,尤其是探究如何契合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思维、理论来发展马克思经济学。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生命力及当前的困境

马克思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认为基于力量博弈而形成的均衡世界并不是合理的,而是偏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从而出现一种异化状态。因此,马克思经济学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基于这种目的,马克思经济学在研究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时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基本路线:首先,透过现象去探究经济现象的本质。其次,分析事物的现状表现。再次,剖析现状的成因及其偏离本质之处。最后,分析异化现状下的种种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并寻找纠正事物异化的途径。

马克思经济学在如下几方面比西方主流经济学深刻得多。一是在研究的根本目的上。马克思经济学是人本主义的,关注整体社会和弱势群体的福利提高。因此,不仅关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及相应的物质资源的创造问题,而且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社会资源的创造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则是物质主义的,在既定社会制度的情况下仅仅关心资源的配置问题。二是在研究的基本领域上。马克思经济学认识到整个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因而关心公共领域的制度安排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则从孤立的个体主义出发,探究私人领域中的发财致富问题。三是在理想状态的选择上。马克思经济学认识到经济现象从属于社会系统,因而努力探究事物的本质,并把这一本质视为未来所要回归的基本方向或理想状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想状态则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而这种假设往往不现实或根本不能实现。四是在基本立场上。正因为认识到现状与本质之间的差异,因而马克思经济学基本上是批判性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则热衷于通过供求分析来解释现状,并在伦理实证主义的支配下为现状辩护。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所赋予的使命的原因,马克思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有关社会制度的宏观层面,是对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分析,缺乏对微观制度的具体分析。因此,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被后,马克思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国家中具体微观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就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正是马克思经济学目前所面临的根本困境所在。

二、马克思经济学在微观理论基础上的不足

正因为马克思关注的是社会制度问题,导致其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微观基础的支撑。如,尽管马克思经济学从劳动投入角度探索商品生产,并从协作角度梳理了分工的深化和组织的嬗变,但它并没有具体探究微观组织中的劳动配置问题,也没有具体考察组织内部的协调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再如,尽管马克思经济学从权力结构的角度研究社会利益的对抗和冲突,但它分析的基本单位是阶级,把具有相同阶级地位的视为一个整体而采取共同行动,并由此深入探究了阶级利益的对立及由此产生的阶级斗争。因此,其研究的是整体主义,而并没有进一步分析阶级成员的行为心理,从而对集体行动的判断似乎缺乏微观的个体基础。

尽管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事物的本质展开深刻的分析,其经济学结论之间存在较为严密的逻辑一致性,但不可否认,其基本理论也是建立在特定的引导假定上,这种引导假定并不一定就反映事物的真正本质,一旦某些微观假设出问题,那么,整个理论的可信性也就会受到质疑,其应用于实践也会带来深重的危害。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同质劳动的基础上,而同质劳动显然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的发展现实。再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但这显然不符合现实。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总体性质方面,而很少对其微观理论基础进行审视。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往往缺乏更为微观的具体分析,马克思经济学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并构成一个更为完美的理论逻辑,就必须注重微观方面的探究。

三、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契合

要进一步为马克思经济学提供微观分析的基础,就需要契合两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一是其他社会学科近年来的发展,包括心理学的新近发展、道德哲学的新近发展,等等。二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近年来的发展,包括不完全信息下的人类行为、互动行为的博弈基础,等等。其实,不仅马克思经济学缺乏对微观行为的探讨,即使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也存在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脱节:以理性选择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集中于微观方面,而以心理学定律为基础的凯恩斯经济学则关注宏观方面。当然,后来由于新凯恩斯经济学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借鉴新古典的理性选择理论,从而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基础。同样,也正是基于这种契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行为机理也逐渐为其他的宏观社会现象提供有益的分析基础。显然,马克思经济学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也是经济思想长河中各有侧重的两个主要支流,它们也理应汇合在一起。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进一步演化的规律。特别是,尽管目前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学科存在很大分歧,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经济学理论体系。

纵观经济学发展史,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一是经济学本质上是统一的。当前割裂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范式的研究内容各有偏重但更具互补性: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层面,西方经济学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二是研究内容的不同导致两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西方经济学偏重于抽象演绎、个体主义、形式理性及均衡的分析,而政治经济学则强调历史归纳、整体主义、实质理性及演化的分析。三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政治”是“社会关系”的含义,它研究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把经济学视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并注重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作用的内在因果机理。四是西方经济学从功能主义出发,有助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分析均衡状态,基于自然主义取向而偏重研究抽象人的行为,这导致其逐渐走向数理模型化道路,而这种模型化道路并不适合于探索事物之间内在因果机理和本质的政治经济学。五是基于内容和方法的差异。两者在分析的前提假设上也存在某些不同:西方经济学讨论的抽象经济人是同质的,而政治经济学探索的社会人是异质的。六是尽管方法论存在差异,但这些方法也都是兼容的。如,历史归纳和抽象演绎、演化和均衡等仅仅是经济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因而两大经济学范式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契合,从而促使经济学的发展。

尽管马克思经济学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有一个共同源头,但自古典经济学以后,这两方面内容却越来越分裂了,并形成两个越来越对立的学科。一方面,自从边际革命开始,西方主流经济学逐渐抛弃了对制度反思和改进的思路而将其研究对象逐步限定在物质财富上,从而演变为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后来,经过几代人为建立“纯”经济学而不断地借鉴数学工具,西方主流经济学终于发展出了在表达上越来越精确的微观技术,但却因抛弃了伦理学内容而越来越与现实相脱节。另一方面,基于马克思经济学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内容抽象化、永恒化而主张历史地分析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及其动机,逐渐形成了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从而缺少对微观行为的研究。因此,西方经济学会越来越倾向抽象而孤立的形式主义分析,而政治经济学则更倾向于结合其他社会科学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显然,从两者的基本特质上讲,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更为生动和多样,也更具启发性,从而具有更重要的发展意义。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3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27-03

微观经济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科基础课。所有高等财经、管理专业均要开设这门课程,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在高等财经、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微观经济学由于其抽象性比较强,加上数学工具的广泛运用,因此教师对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谈些认识。

1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的把握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总结、抽象和概括,基本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市场化改革必然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学生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劣,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先进性。但是,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实践中,微观经济学是学生最头痛的课程之一,学生挂科率较高。

以我院2018年财务管理专业某班成绩五段分布表为例,学生的期末微观经济学成绩并不理想,该班总人数39,及格率只有66.7%,成绩偏低。从评卷过程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肤浅,客观题学生能较为顺利地作答,但主观题回答正确率和完整性偏差;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15分的材料分析题普遍只能得6-7分。

一、微觀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一)从学科地位来讲,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基于资源稀缺基础上探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的学科。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主要研究经济个体如:消费者、企业等微观个体与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有关的经济行为,因此又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许多定理、方法和模型,都是对现实市场经济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1]。课程内容包括各市场主体的生产消费目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不同市场条件下达到各自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策。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主干课程,是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在经管学院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基础主干课程地位。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经济类学科如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的基础。

(二)从学科性质来讲,微观经济学注重实践性

微观经济学是实践性学科,经济学的美妙在于它的理论,经济学的力量在于它对现实问题的应用。[2]微观经济学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考察较多。微观经济学专业名词多、图表多、公式多,定理的推导需要借助多种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不能仅限于知识点和定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应更注重培养其应用知识点认识现实经济现实的能力。杜威曾经说,科学不仅是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其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即原理形成的思路和过程更为重要。实训教学是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活动,探求知识获得体验的教学模式。[3]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推导过程是经济学家寻找发现和验证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获得路径,自己亲自去“探求”基本原理,重现理论的形成过程,这样能够防止学生出现“高分低能”和思维僵化等问题。

(三)从学科发展方向来讲,微观经济学发展趋势是数理化、实验化

上世纪3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经历了四大变革,垄断竞争、不确定性、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及异质性、搜寻、匹配与机制设计等。[4]随着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在微观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一直相伴相生。微观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采用数量分析方法,通过设定一定的假设条件模拟现实,在数理模型里验证经济假设。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过程,也是其不断按真实世界修正自己假设理论的过程,其理论越来越逼近现实,其假设条件也越来越宽松,但是其数学方法和抽象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精准。[8]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数理化在经济分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这是经济学科学化的表征之一,数理化发展必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实验化趋势,经济学实验是经济学两大研究方法之一,经济学使用实验的方法成为实验经济学,让实验对象在设计好的实验环境下,根据真实经济环境合理简化归纳而成,分析实验对象的行为模式,并据以检验理论的均衡是否形成。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利用规范的实验室研究经济学。[5]thurstone利用实验室对个体无差异曲线的研究,Flood对博弈论的实验研究,张伯伦1948年对产业组织的实验研究等。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国外很多大学如哈佛、布里奇波特等都开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将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大、上海交大、上海财大等高等学府开始成立经济学实验室,进行模仿形式的实验教学探索。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也是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化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不再是以纯粹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能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和社会的考核和检验是人才的培养关键,也更加强调本科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在高等教育更为重视应用化的时代,作为应用性、实验化趋势较强的微观经济学而言,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全过程设计、全方位分析,多管齐下方式提高。建议将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教学前端即学习课程之前必备之数理统计分析工具的学习,这部分课程包括高数、计算机、统计学等;具体教学过程包括:课堂学习、课后习题练习和实验室实训等方面;课程学习后端即期末试卷考试阶段,这部分考核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习题成绩+实训报告成绩等综合化考核方案。三位一体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课程教学前端扎实化

学习微观经济学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如高等数学、统计学、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和预备知识。从我校的课程设计看,微观经济学与外语、高数、计算机同步学习,在统计学学习之前开设的。因此未来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学生具备高数、统计学等数理统计知识之后,再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过程多样化

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数理逻辑基础上的,教材内图形、公式、经济模型、表格和经济学术语等较多,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容易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多元化改革具体如下:首先是加大课题授课时现实案例的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应用。通过选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热点案例,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格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能教学相长,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准。其次,借鉴慕课(mooC)、雨课堂和微课等成功经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既延长了学习时间,也方便教師和学生沟通,可以方便老师布置作业,发放教学资料,解答学生疑难等。

最后,实训教学是理论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是经济类专业完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实训课程设计,开展实训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也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等,最终提高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验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教学后端综合化

考核方式综合化即课程考核降低侧重记忆力考核的试卷考试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增加学生课下学习如课后习题、实训报告、小论文写作及针对某一专题的讨论会等综合成绩,真正做到全面考核、能力考核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考核等,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目的学,有目的考核。《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应用性和实验性课程,提高学生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效果需要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达到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均衡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微观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思想及其新挑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68-74.

[2]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7-120.

[3]周常青.开发实训项目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163.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演进轨迹及其下一步改革[J].中国经济学新论,2016(10):128-138.

[5]周业安.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经济学迈向科学研究的关键一步?[J].南方经济,2014(8):91-96.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质量的经济把对人才的要求推向新高度。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课程,在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的背景下,也应当不断革新,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本文对在当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浅谈几点优化改进的策略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当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偏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用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实践活动,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然而,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少专业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觉得微观经济学太过抽象,本身有种畏惧心理,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选材的局限性,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际案例,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由于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的状态下,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就很难提高。

(二)课堂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和接收,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的授课方式,而且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单一,缺乏趣味性,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参与的主动性也差。依据金字塔学习理论,主动性学习的方式知识保持率最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探究出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借助实验教学资源及其他辅助手段,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模糊

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院校的微观经济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层次不鲜明,没有像国外的教学目标那么清晰,国外的学科设置主要有基础课程、高级课程、研讨班等级别,学习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别化。相对国外的课程设置,我国多数财经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层次模糊,多数都将经济学课程设置成专业基础课,造成学习阶段分化不明显,教学目标不清晰,而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就造成学习分化越来越大的现象。其次,我国学科之间的划分界限比较严格,就造成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性学科,缺乏与其他学科交叉,也就会造成对学科前沿的发展关注度低下,不利于学科的教学成果。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更新与优化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各种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及分析能力,对于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设定上,应以经济直觉为首要目标,展开数理工具的辅助教学,重点突出实践教学部分。“经济直觉”是学习者对经济能力的一种自我感觉,是经济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直觉。对于初涉经济学的学生,更要注重锻炼他们的经济思维直觉,对他们以后的知识构建大有帮助。“数理工具是帮助学生掌握数理分析的一种辅助学习工具,教师教授学生使用数理工具的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经济能力。“突出实践”体现得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理念,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要全面更新和优化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实际运用能力。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微观经济学课程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经济实用能力。

(一)还原情境法进行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还原情境法,选取典型性案例,借助环境和情景进行设计,把交易过程尽量还原,使之贴近现实生活,增加学生对现实交易的认知和理解。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很多都是国外事件,还有一些案例年代久远,让学生难理解。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上应结合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得实际情况,可以从网络、报刊上选取新闻热点做案例,不仅让学生感觉亲切,也能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教师以春节购买车票为例,帮助学生加强对供给弹性和需求规律的理解;以明星演出设定不同价位门票为例,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消费者剩余及价格歧视的理论知识。以还原情境法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情境的体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经济敏感度。

(二)循环体验法进行实验教学

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经济学课堂中引入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研究潜能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循环体验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应用能力。例如在我校设计得实验课上,学生就可以运用软件模拟企业运营流程,学生通过模拟采购原材料、研发和销售产品环节,增加对企业运营的认知。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练习方式,完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6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材规范化

1引言

从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大学教育后,其教学安排一直是被分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所用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名称,最近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教学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但是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这3类的边界区分不明一直是现在大多数大学教学安排面临的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时学习难度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也出现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

2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在众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下得出一系列理想的模型,这样才能对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之后修改前提和假设,再加入现实因素,使得经济学与现实情况更为贴近,并为现实经济提出有效的指导建议。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并不是十分全面,不能满足在教学上的授课需要。

2.1理论体系庞大且复杂抽象

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观点不一或有时出现观点相互交织等情况,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教师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众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其本质,把握不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入高年级后仍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茫然失措,缺乏尝试。

2.2教材内容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由于经济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对于教材的选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目前的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宋承先等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同时还有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实践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各不统属,缺乏系统性。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3教师教学形式、手段单一

微观经济学应用性较强,不适应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目前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缺少启发性。使得学生只限于理解和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教学内容,很少主观上去理解思考与总结。

3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3.1基础性原则

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性强,概念和原理抽象,并且使用大量的数学模型,逻辑严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这些基础性的重要概念及原理,并结合相关数学模型详细演绎基本原理。二是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是对整个学科的一个纵览和基础研究方法的介绍,在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中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原理的讲解,以便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3.2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是指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中三门课程相关内容各有侧重且层次不同,一方面,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三门课程,其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各有侧重,从而避免了教学过程中讲授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另一方面,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应有其相对系统且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由于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共同组成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从而,相关理论三门课程都有涉及,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重点讲授。

3.3整体性原则

遵循整体性原则,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并确定理论形成的范式,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清晰,为学好课程奠定基础。

3.4综合性原则

一般来说,综合是按照事物本来面貌、运动的本来过程、系统的本来结构所进行的概括,是对概念结构系统中的内涵与外延的协同组合。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既涉及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由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的理论体系;又涉及众多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这些理论及观点有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有的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同时涉及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领域。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构架,高度系统地概括总结。

4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边界的界定

4.1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涉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涉及众多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同时涉及相关学科知识领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轻重有别,主次分明。

4.2教学层次的合理区分

初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它们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加上共同构成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关内容未免重叠。在各自的课程讲授中,可以遵循差异化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重点讲授。如相关数学模型,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运用这些模型解释对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则运用这些模型探讨这些理论的内在逻辑及联系;高级微观经济学则根据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及联系,修正相关数学模型,进而提出新的理论模型。

4.3教学手段方法的科学运用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课,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在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应用学科的运用也应各有侧重。如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理论,分析相关理论形成的环境及逻辑思路;在相关应用学科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运用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事物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及环境,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应用经济理论。实验教学手段除了达成微观经济学和相关应用经济理论的教学目的外,其本身也是相关应用经济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相关数学模型,除了应用于分析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形成的环境及逻辑思路,以及计量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及数学模型分析经济实践外,其本身也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弈分析也是类似情形。

5微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

5.1当前微观经济学教材应用述评

从微观经济学教材建设历程与当前高校微观经济学教材使用现状看,大体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是直接引入西方原版教材或翻译教材,如萨缪尔森《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二是在引入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上,结合中国的数据和案例国内自己编著的教材,如上述提到的梁小民的《西方经济学导论》、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微观经济学不同阶段教材混用情况,如初级微观经济学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级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中级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不同授课老师所选各阶段教材不是一个体系的,这会造成相关知识点的脱节,导致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困难增加。

5.2微观经济学教材体系重构

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出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边界区分方案,最终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村体系,以避免重复授课,教育资源浪费、低效率等现象。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7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目前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主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学生普遍觉得难度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1)作为大一、大二学生只是初步接触专业知识,对经济的认识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开始学习中会感到经济学过于抽象;(2)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当利用数学方法解答经济问题时,就比较难理解;(3)缺少对社会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身边的经济社会关注较少。总之,普通高等院校无论在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上都先天不足,如何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需要专业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互动不足

中国传统教育,永远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在现在大学大班教学中也是主要形式,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比较被动,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很少有同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

(二)教材的理论性太强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刚上大学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加上数学知识有限,对于理论和模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现在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缩减,内容都讲理论很难讲透,删减部分内容理论体系就不完整。数学又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普遍运用微积分,图形,图表等来推导、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经济模型,使得数学基础薄弱的、特别是文科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三)教学方式单一

鉴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的严谨性,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把理论和模型讲透,所以在教学的方式上,主要以讲为主。学生理解理论和模型,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把这个理论和模型应用与分析现实经济生活,导致学生认为课程枯燥,实用性不大,不愿意学。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重视交互式教学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最早由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他强调教学的实质是沟通,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教学中的对等的双方,是平等、合作、协商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直接与客体发生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交互式教学法的优点就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选择适合的理论教材

目前国内编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内容不够深入浅出;教材内容以公式和图表为主。而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大多有经济学大家编写,无论是总体把握、还是编写方式都能做到深入浅出,只是教材案例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理解起来缺乏生活实际。所以在教材选取上,只要学生经济条件允许,最好把原版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

(三)丰富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课程在讲述过程中,在重视理论讲述前提下,我们可以引入情景式案例教学。我们在讲授理论前,引入一个适当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好奇,思考甚至讨论,最后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推导出理论,再对理论进行强调。《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情景式案例导入式教学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引入案例。例如在讲“机会成本”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大学四年时间的机会成本。

四、结论

普通高等院校无论生源和教学条件方面都有明显不足,而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变化教学思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拓展他们思考问题角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陈亚雯.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8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案例教学 课程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属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而案例教学法合理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应用平台,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了解到经济学和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1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课程涉及面较广,内容较抽象,而授课对象一般为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对于处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

首先,微观经济学内容面涉及较广,包括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等。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很难将这些理论与模型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论多又容易混淆,比如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做出决策,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对边际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这时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如此昂贵?”来使学生加深对边际决策的理解,所以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到实际中是值得推敲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时一般要进行假设,很多理论只有建立在假设基础上才能成立,而不同的假设又会导致不同的理论结果,这使得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使用的工具较多,有些理论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进行推导,有些理论需要运用图形来分析,有些则需要构建模型进行理论推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数理基础,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难度。最后,尽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如果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学生掌握的只是空洞的理论,无法理解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现实意义,也就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鉴于微观经济学的以上特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易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运用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经过几年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主要的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应用方式。

2.1案例讨论式

教师在讲完某个章节或者某个理论知识后,将与该理论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大家,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加以总结。比如在讲到“供求弹性”问题时,提出为什么会“谷贱伤农”(农民丰收反而收益下降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深化对“弹性和收益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应该营造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大家各抒己见,这样有利于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还应注意的是,教师所选的案例应贴近生活,让学生容易理解,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案例,紧扣知识点足矣。

2.2案例导入式

所谓导入,即通过案例来导入即将学习的内容。理论化的经济学知识较抽象,通过先引入案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讲“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这章前,先引入经典的灯塔案例,以及提出“为何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无繁衍之忧?”让学生先思考并讨论片刻,然后进入到理论部分的学习,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3案例专题辩论式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采用专题辩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这门课。教师可选择贯穿各章节的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为正反两组,每大组又分成若干小组,以每小组五到六人为宜,确保小组人员的分工。比如,在讲完“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后,组织学生辩论“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的行为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这样,学生会在课后大量收集资料,进行讨论,理清辩论的观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应注意对时间的控制,以及明确辩论规则,并且可以采用激励法,对最后被大家推选出的最佳辩手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

3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1)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尽量选择能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作为案例,以国内经济热点为主,可以适当结合国外案例进行分析。在确定案例后,教师还应进行案例设计,弄清楚案例所关联的章节内容,清楚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截取案例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讨论,避免案例过分冗长和复杂,达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即可。

(2)适当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贴近生活,通过播放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与所学知识点串联,可以增强学生用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完理论部分后,可以利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截取视频中的重点部分给学生观看,如《财经郎眼》《经济半小时》等视频。在播放视频前,提出几个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9

我国经济正处在以新常态为特征的新阶段,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转型,在此背景下,经济学教育也处在关键性的转折时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培养面向市场并为市场服务的人才是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且更加多元化。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长期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其二次就业能力。但在短期内,却不能直接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给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重,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常常缺乏思考和创新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内容广泛、前沿性强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也应当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国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案例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了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等概念。二是利用复苏情景的方法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理解理论及课堂互动有显著作用,能够弥补案例研究的部分缺陷。三是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经济学实验来解释和检验微观经济学理论,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的大力倡导。诸多经济学家也针对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检验寡头市场的价格形成柠檬市场公共物品搭便车等问题都设计了精巧的课堂实验。

国外的研究为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实验软件和实验平台建设也为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出国内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案例和实验,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增加,促进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改善。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从微观经济学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着授课内容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来源于微观经济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市场机制、需求、供给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普遍感觉经济学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内容难以理解。国内教材编写内容偏重于理论方面,概念、公式多,案例缺乏,习题也偏重于理论。碍于授课时间和实践条件等原因,学生经过讲授式学习,仍不能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和能力。面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能应用所学理论。如何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又让学生有所收获,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经济学素养,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

(二)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都比较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知识保持率最高的是主动性学习,模拟实际案例,主动做事和参与的有效率高达90%;讨论和演讲的知识保持率达到50%;如果仅是被动听讲,知识保持率仅为20%。改变传统的听讲课堂,教师设计以探究性、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和自主性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可有效运用web3.0分享与参与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背景,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以项目汇报演讲的形式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和讨论。目前各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日益重视,还可借助实验室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和辅助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的传播、人的认知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模糊

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培养目标清晰,学科设置在不同学习阶段差别化特征较为明显。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等名校课程的设置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相比之下,国内地方财经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面对层次、基础、目标各不相同的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渐次提高的特点。

其次,国外微观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学科和理论发展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以问题分析为导向,以能力培养和鼓励思考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国外经济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丰富,一年级多为通识教育,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课,在随后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将系统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目标定位细化,如斯坦福大学强调三项目标定位:熟知现代社会各类经济现象、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技能、具有评估公共政策的实际才能。相比之下,我国各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较少,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与授课方法改进

(一)课程目标定位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

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即基于经济人假设,在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最优选择。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习中,应始终贯穿着对经济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各种现实,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运用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直觉为主工具为辅突出实践。直觉为主指的是在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经济直觉就是一种用经济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了解基本原理,更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对于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应该把重点放在培育经济学直觉上,对其经济学素质的构建将大有裨益。工具为辅指在强化经济思维培养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必要的数理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必要的分析工具。但是与经济思维相比,数理工具处于辅助的地位。突出实践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把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从黑板经济学到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飞跃。

(二)综合利用各种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还原到现实经济生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案例、实验中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方法。

1.以复苏情境法进行案例教学

采用复苏与再生情景法,选取经典和成果案例,结合环境、结合情景和结合演化三部分构成,设计模拟表演模拟设计,把交易过程再现,尝试生成和测试案例,尽可能使案例研究结论贴近现实,加强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与分析。

在案例的选取上应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设计案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众多经典案例,但大多来自于西方国家,还有一些案例年代久远,会让学生觉得脱离现实,说服力不强。从报刊、网络上选取当下新闻热点为案例,取材于日常生活,又能反映热点问题,本土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在体现知识性和时代性的同时,表现出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如以春节期间购买回家火车票的案例,增强学生对需求规律及需求、供给弹性的理解;以明星演唱会门票价格变化的案例,体现价格歧视和消费者剩余的理论分析。以情境复苏法进行案例分析,还原真实经济情境,理论与所设的经济情境相呼应,激发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增强对经济情境的思考和体验,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使得微观经济学教学回归真实世界,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问题的敏感性,又锻炼了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2.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运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游戏中深刻理解经济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国内诸多著名研究型大学也纷纷将经济学实验引入课堂,通过实验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反馈,改变被动式听讲的单向信息流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与研究潜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我校的经济学综合实验课堂上,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企业生产经营,通过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市场竞价销售等环节实景模拟参与某个产品的生产、买卖过程,对市场竞争中价格机制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及背后的深刻原因有了亲身体验。通过模拟实验启发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深入思考,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微观经济学的经济现象篇10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系统思想;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成新华(1963-),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江苏?扬州?225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85-02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方法既是确定目标的方法,又是实现目标的方法。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诸方面的问题,并在教学中树立整体的、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一是认识课程教学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二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新系统,使其存在与发展合乎培养目标的需要,即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教学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阶段学习。对于走过高考“独木桥”的路、长期习惯于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学习“微观经济学”普遍具有较强的恐惧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感到迷茫,对繁杂的曲线和变化缩手无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自然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1]综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状况,结合笔者多年课程教学体会和课程建设的经验,将系统思想运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上,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从创立到不断补充完善,再到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科。19世纪后期,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效用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并引入了边际分析法。马歇尔在综合上述成果基础上,以自由放任为最高准则,将研究从生产转向消费和需求,明确提出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形成了以价格为中心的理论——微观经济学创立。20世纪30年代以后,罗宾逊、张伯伦提出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补充了马歇尔的理论。[2]市场失灵理论与微观经济政策调节是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博弈论和企业产权理论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丰富了马歇尔的理论,形成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评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地剖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及发挥“看得见的手”在弥补这些缺陷中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遵循整体性原理,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并确定理论形成的范式。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和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就内容体系而言,是在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分析工具基础上,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行为;通过生产论、成本论及市场论研究厂商行为;通过自由市场机制下供求两种力量的形成及相互作用,分析市场均衡状态的实现;通过分配论研究市场出清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或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想状态;通过微观经济政策对非均衡状态和市场失灵进行调节,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就研究范式来看,微观经济学不同于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采用“问题—假设—推理—结论”的范式,研究方法则以实证分析,辅之以规范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突出这两个方面,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清晰,为学好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中的联系性

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系统设计中,既要重视系统组成,更要关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设计“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教学时,对实证分析形成理论的过程及各个环节要进行详细地勾划,实证分析第一步就是概念的界定,即对于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要有明确的解释,这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概念,而是要从培养学生以后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的基本素养上来设计。比如,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首先界定清楚什么是农民。纯粹从户籍角度来谈,农民否包括在校读书而没有转户口的大学生?纯粹从职业角度来界定,农民是否包括农业大学的老师?就这样从小就知道的概念,其内涵学生并不一定能表述清楚,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诸方面都跟概念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遵循联系性原理,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

实证分析中假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一种结论(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忽视假设条件,死记结论,从而会出现运用上的错误。比如,传统上将农产品市场看成是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由此用完全竞争市场的相关结论来解释特色农业就存在认识和结论上的错误。笔者在评审一在读经济学研究生论文时发现,这个学生将目前房地产市场假设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且借用已有的研究模型,对某地房地产的定价进行研究,看上去模型做得相当漂亮,结论也鼓舞人心,但假设脱离实际,这种论文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