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典型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9:11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1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总结“教育e时代”工程的成功经验,提高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显示度和示范性,促进广州作为“首善之区”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建设,现向各单位征集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材料。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对象

市属各高校、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局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及教育支持机构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能代表本单位特色与水平的典型材料。

二、征集主题

(一)以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二)以教育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教育信息化变革教育管理模式,提升教育管理效能;

(四)以教育信息化开展“数字教育”,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促进农村教育的新发展;

(六)以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教育提供服务;

(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创新点或建议。

三、材料形式

(一)典型案例

案例的编写要求:一是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既体现成效,又有理论剖析。二是案例编写应以事实为基础,适当加工整合。每个案例字数3000—5000字为宜,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做什么和为什么做);主要做法(如何做);成效分析(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管理、教育效益等方面的成效);经验总结(应具备的政策、方法、条件等);示范作用(在哪些领域、范围可作示范及其意义与作用)。

(二)应用研究成果

成果包括:已经公开发表(或拟录用)或获奖的论文;正式出版的专著;已经取得著作版权的软件;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教育软件等。

(三)总结材料

四、报送要求

(一)请市属各高校,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局属各单位报送一份关于本单位或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总结材料(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

(二)请各单位积极发动下属单位,报送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典型案例和应用研究成果。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2

一、法律诊所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法律诊所教育既包括传统的法学教学课堂,也需要真实的社会案件与处理。首先,前者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各个发表自己看法,以培养独立法律见解,鼓励独立思考,使学生头脑与行动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最大区别是由老师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对法律实务产生浓厚兴趣的舞台,是一个师生面对面平等探讨交流、互动的平台。从教学基地的建设角度看,就必须要有固定的法律诊所教育教室,在这个教室里,应该桌椅可以活动,以便大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将桌椅围成椭圆形,便于师生交流;也可以模拟律师事务所或法院办案的设置场景。同时,因为在法律诊所课程教学中,需要真实案例的说明和证据展示,也需要传授大量的法律规定和具体理论,需要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和文本资料,因此,法律诊所教育的校内基地最好要配置多媒体播放设备。其次,对于真实案件的与处理,法律诊所教育的基地建设也应考虑。比如在学校内或者校外租赁门面设立法律诊所“门诊室”或接待室,在诊室内要安排学生或者专职人员定期坐班,为社会公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涉及到复杂法律问题如需要收集证据、撰写诉讼文书或者出庭辩护的,“接诊”人员要及时反馈给诊所负责老师,由负责老师将案件分给学生并进行指导;同时,在“诊室”内要设置法律服务热线,安排专职坐班人员或者诊所内的学生接听电话,解答法律咨询,并认真填写《法律诊所受理记录表》,并落实好答复、回访和归档等具体制度。最后,法律诊所实践教学基地的完善,需要一系列诊所工作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因此,要科学制定如下诊所管理制度:诊所工作计划制度,对诊所每一年(或者一个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安排,使其诊所教育质量逐步得到提高;会议记录制度,主要包括法律诊所校内课堂案例的会议研讨记录,社会真实案例的研判讨论记录等;一案一卷等制度,主要是社会案例的接待、咨询、调查取证、案件及结果等资料的收集和归档,这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严格执行是培养法律职业素养的必经程序。

二、法律诊所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与创新

法学传统教育受限于教学环境,注重法学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这对于培养应用性、复合性的法律人才十分不利。法律诊所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可以进行突破,如指导学生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提供包括法律义务咨询与法律文书写作、参与调解或诉讼等法律程序运作,这些教学内容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法学的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法律诊所》教学与实践运行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案例要选择典型性,具备可实践性等。在具体的校内法律诊所课堂操作过程中,可以考虑收集以往本校法律诊所学生或参与的真实典型案例,同时要记录学生在具体案件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当事人利益的冲突与诉求、学生与当事人、法官的沟通过程与经验总结等,将这些典型案例汇集成库,作为法律诊所课程的教学资料,有助于该课程的实战性。另外,为了更贴近现实生活,找到最新的案例作为法律诊所课程的内容,我校法学院依托桂林市司法局成立了的“桂林法律援助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站”,同时加强与妇联、农民工团体、所在社区的合作联系,为社会弱者提供最急迫的法律援助活动。对于教材方面,既可以选择最新的法律诊所教学教材,如李傲的《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章武生主编的《模拟法律诊所实验教程》等,也可以根据本院老师的典型案例、法律诊所中学生或参与的典型案例进行内部教材的编撰,当然教材的编撰要本院高水平的诊所教育教师进行总体把握。

三、法律诊所教育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与创新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3

根据XX区纪委《2019年村(居)巡察突出问题以案促改工作方案》的通要求,按照、警示教育、查摆剖析、问题整改、专项整治、完善制度五个阶段的规定动作,结合XX街道工作实际,坚持标本兼治,强化警示教育,深挖问题根源,狠抓整改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廉洁从政的思想根基,推动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宣传动员

XX街道高度重视以案促改工作,把做好以案促改作为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党工委委(扩大)会研究,制定下发了《XX街道2019村(居)巡察以案促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2019年6月21日,组织各社区三委干部开展了专项以案促改活动动员部署会暨村(居)巡察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对以案促改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XX街道按照活动要求,以坚决的态度、迅速的行动、有力的举措,集中抓好以案促改工作,把各阶段工作作为整体统筹推进,做到“抓铁有痕”,确保活动实效。

二、教育全面落实

XX街道以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以“XX大讲堂”为平台,组织各社区三委干部学习了《宪法》、《监察法》、《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和党内制度,集中学习了典型案例。各社区分别召开党员大会,通报了村(居)巡察情况和村组干部典型违纪违法案情,以案为鉴,以案示警,在村组干部中营造“不敢腐”的清廉氛围。

三、深入剖析整改

各社区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会前专题学习,提高三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开展谈心谈话和走访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要求各社区三委班子成员对照查摆“两个高质量发展”认识不深刻、纪律规矩意识淡化,村级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认真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四、完善防控机制

XX街道各社区针对体制机制建设、权利制衡、干部职工监督教育管理等方面问题,查找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廉政风险排查制度,梳理了责任清单,优化了工作流程,为提高执行力、强化约束力打下了基础,为管人管事管权扎起了制度的笼子。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XX街道将以村(居)巡察以案促改工作为契机,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和经常性警示教育,强化作风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做到以案为鉴,认真反思,深入剖析,警钟长鸣,堵塞漏洞,树立干事创业、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良好形象。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围绕案件易发多发关键岗位关键环节,把以案促改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转作风、提效率、树形象”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深挖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堵塞制度漏洞,推动干部队伍作风转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4

关键词:网络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资源共享

一、网络学习社区界定

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表述。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陆教授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网络学习社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也是解决当前一系列教育难题的有意义的尝试,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1]

网络学习社区是一个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新和经历来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二、网络学习社区的构成要素

1.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社区支撑平台。不同的社区支撑平台对于社区成员之间的交互过程的支持是存在差异的,对于社区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者。社区概念的引入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差异明显,在网络学习社区的理念中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助,强调人人都要学习,人人皆可为师的理念。

3.社区的组织方式、管理体制。这是网络学习社区构建者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常见的社区组织方式有:以学校或班级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2]社区的管理体制要求考虑社区成员的角色划分、权限划分、积分制度、奖惩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4.社区的学习资源。社区的学习资源是吸引学习者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社区起步的时候要为学习者提供设计良好的学习资源。随着学习者的增多和社区的发展,学习资源的提供就应该主要依靠社区成员了。

三、网络学习社区案例分析

网络学习社区可以分为专业知识领域作为社区话题核心,如小木虫社区;和以业余爱好或兴趣为社区主题,如橡树摄影网。本文就选取了这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典型案例分析。

1.小木虫论坛介绍。

小木虫论坛,是一个独立、纯学术、非经营性的论坛。论坛的“分类讨论区”中主要有十三个分类,学术科研综合区、化学专业区、人文社科区等,每个分类又分多个版面。除了主要的分类区,首页上还有“休闲灌水”、“我的故事”、“木虫之家”等栏目。凡是积极参与了讨论、发帖子较多的成员都可以称为积极参与者。小木虫把参与者分成不同的等级,“虫友”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发帖、解决问题来提高自己的等级,无形之中提高了交流的积极性。

2.橡树摄影网介绍。

橡树摄影网除了拥有基本的社区服务板块外,分设了模特交流、技术交流、器材交易等内容,基本上围绕摄影相关的内容展开。橡树摄影网的社区文化是“自信,乐于欣赏他人”。来橡树的人,无论是版主还是普通橡友,人人都平等,互相尊重。通过摄影本身的意识感染力来吸引学习者的参与,让大家在友好的气氛中寻找自己的需求,这正是所有这种类型的学习社区所需要的。

(二)典型案例比较。

1.交互方式比较: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往往是几种交互工具的组合使用。Blog是网络学习社区的个人名片,QQ是网络学习社区成员的“口舌”,BBS是网络学习社区讨论的主要阵地,e-mail是网络信任最强的工具。无论是在专业型社区还是兴趣型社区,这些工具都是必不可少的。

2.主题资源比较:两种类型学习社区的主要区别就是学习主题的不同,这就带来了学习氛围和社区文化的不同,小木虫社区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严谨、准确,从而提高自己的权威性,来吸引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橡树摄影网强调的是情感的归属和认同,发帖内容大多数以图片为主,要有观赏性和交流性,评论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多角度的分析就是对发帖者最大的鼓励。

3.社区规范性比较:两个社区都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使得在不断攻城略地中保持稳定和安全。同样每个社区都有自己对会员的奖惩措施,对发帖者适当的奖励是社区交流重要的一部分。小木虫社区对会员进行了简单的等级分类,等级越高说明威望越高,橡树摄影网则是用分值来鼓励学习者。各个版主应该对每个参与者的留言内容进行甄别,及时鼓励和批评。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网络学习社区是否可以吸引参与者学习和贡献知识,是这个社区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网络学习社区的建构与组织策略

网络学习社区的目的是为学习群体建立网上学习环境,从中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本文提出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建构与组织策略几点意见。

(一)增强平台服务功能。

平台服务功能是为学习共同体构建环境支持,是基本要素。“平台服务功能包括交互、搜索、界面的动态性和个人信息管理的服务,服务保障是吸引参与者的基本保障,这都是需要在硬件方面有强大的技术支持。”[3]但要做出交互功能强大的平台,并不是很容易,往往需要求助专业人员。

(二)加快社区知识更新速度。

“学习社区正是一种把知识管理应用于实践的社区。社区同时还要保证学习内容的高质量,这样即使大多数参与者只是作为游客存在,也会有高质量的学习发生。”[4]“小木虫论坛”之所以保持上千人同时在线,与其提供的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及案例分析是分不开的,同时该社区中还有每天都在增加的“FaQ”(常见问题答疑),使带着问题而来的学习者能在这里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增强社区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促使参与者参与社区活动的动力之一,为参与者提供情感支持,是使参与者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各个网络学习社区应根据自己的社区文化,增强其成员之间的互动,让学习者从中获取知识,满足其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的需要。

(四)适当组织面对面活动。

网络学习者身处异地,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全方位的接触与了解。当网络学习社区中的交流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适当组织各种规模的面对面活动会成为继续学习的催化剂。面对面交流是网络交流的升华,能增加成员之间的感情,引导学习继续深入,保证了学习的流畅性和高质量。

大多数网络学习社区应用的适用性不足,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功能设计,但作为非正式教育的典型代表,网络学习社区是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和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应该将这种学习方式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为终身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31.

[2]甘永成,陶舟.e-Learning、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2.

[3]王海东等.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zlvbarcode”为你整理了这篇教育整顿查究整改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安康市司法局周密部署,认真组织,真查实改,推动教育整顿查究整改取得实效。

迅速行动强部署。及时召开动员部署会,安排部署查究整改工作,党组会专题审议通过通过《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环节实施方案》和《顽瘴痼疾整治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清单,有条不紊推动第二环节工作。

政策学习筑根基。在党组会、全体干部会组织学习《关于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适用“自查从宽、被查从严”政策的意见》,深入开展文件宣传、政策解读工作,引导全局干部全面掌握政策、准确理解精神、打消思想顾虑、务实自查自纠,为顺利开展查纠整改工作筑牢思想根基。

谈心谈话畅思想。对照“政治生态、作风纪律、执法司法公信力、素质能力”四方面查找问题,制定“五必谈”清单。局领导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与干部积极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进一步打开大家的心结,畅通民主查纠整改的渠道,明确查纠整改的目标和方向。截止目前,市局机关在职在编干部,除因住院无法谈话特殊情况以外,做到了应谈尽谈。

典型案例再检视。结合英模典型事迹及梳理的本系统近年来违法违纪典型案例,切实用好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真正触及干部灵魂。坚持“一案一反思”,深刻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检视问题症结滋生的土壤,推进顽瘴痼疾整改落实,做到边查边改、彻底整改。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6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高职国际商法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选取和应用案例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以期更好的为高职教学服务。

关键词:高职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法;应用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把要解决的问题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加以典型化处理,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评价,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掌握目标知识,形成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国际商法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领域即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掌握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播转为根据设定的条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通过解决设定的问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从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高效准确的掌握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学习的能力,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才能散发出活力。

2、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一些岗位实践可操作性差的课程和专业就需要通过其他的辅助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就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供了一种可能。案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科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能做到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要求,并且达到能力培养要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这一要求。以案例引知识,以问题促能力,增加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教师分析和讲授的环节,使学生掌握工作领域的基本法律运用能力和解决简单的法律冲突的技能。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国际商法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取与应用

案例内容涵盖知识面的宽与窄、质量的高与低、针对性的强与弱都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也要兼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何等作用而定,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在案例的选取中采取“简单到典型到综合”的一个原则。具体如下:

1、简单案例的选取与应用

一般而言,在高职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应用中,简单案例多用于导入案例,其作用是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告诉学生这次课我们要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案例的简单体现在,字数不宜过多,200字左右,用简洁直白的语言直接叙述一件事,针对这件事提出3个左右的问题,用问题让学生明确此次要学习的法律能解决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到一次课的学习中,事半功倍。

2、典型案例的选取与应用

典型案例应用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起到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加深学生对法条的理解和应用的作用。典型案例可以有多种形式,在高职国际商法课程的讲授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用于强化知识点,一种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用于强化知识的案例,在选取时要注意案例的针对性,如合伙企业的入伙与退伙、内外部转让出资的不同法律规定等,这样的案例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使学生形象深刻的记住法条知识点的目的。

其次,锻炼学生能力的典型案例的应用与强化知识的典型案例的应用就有明显的区别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在案例的设计上,只是描述一个事实,不加以问题,但不表示描述的案例不存在问题,这样设置案例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强化知识的案例相比,这种案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相对就增加了很多,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熟练、灵活,因此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不仅能解决基本的法律问题,也要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就用了一种非实际操作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综合案例的选取与应用

综合型案例应用于每部法律内容的学习之后,对于相互联系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时,起到的作用在于锻炼学生对总体的操控。综合性案例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很多,但解决起来相对复杂一些,例如跨国侵权案等。学生在做综合案例时不能一目了然,要综合几方面法条或几国法条才能解决一个问题,因此这种高难的案例对于老师要求也是很高的,考验教师如何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

(二)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应兼顾高职教育的特色

案例的选取应注意学生的能力高低结合高职办学层次和特色的要求,案例在选取时难度不宜过高,但实用性一定要强。不论是选取的案例还是自编的案例,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注重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职责与要求,已达到有的放矢。

2、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能力提出的要求

使用案例教学法就要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严格区分开,不要看似引入了案例,可是案例都是由教师一个人在分析和讲解。因此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小组内轮流发言,小组间互相评论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能力要强。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不是个别而是全员。

三、对高职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提出的建议

虽然引入了案例教学法,而且几乎所有案例都给自然人和法人冠以真实的名字,时间长了,学生难免对此有些麻木,总感觉是真实名字下的虚拟事件,因此,作为教师应广泛搜集一些新闻实例,将这些实例进行整理应用到典型案例或综合案例之中,或增加必要的假设形成新的具有教学意义的案例,增加案例的鲜活性。

参考文献

[1]王芳.案例教学法在非法律专业《国际商法》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都市家教.2011年12期

[2]闵永明.论案例教学法在国际商法课程中的优势及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案例教学机械组件的装配

[作者简介]徐兵(1966-),男,江苏如皋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项目教学研究工作;朱金凤(1981-),女,江苏杨中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工作。(江苏苏州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SJG08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54-02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事关专业建设的质量。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类型特点,高职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广案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案例教学及案例的界定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首先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870年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案例教学法也已经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其在高职中的内涵及运行方式,也成为高职研究人员探索的课题。

案例教学在学术界尚有很多不同的界定,我们可以对一些已有的案例定义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职业教育中案例的真正内涵。墨西思认为,案例是一种以叙事形式呈现的描写性研究文本,它源于真实的事件或情境。它强调了案例必须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用于向学生介绍真实的活动。劳伦斯也认为,案例作为某一情境的记录,是一种师生共同分析与学习的工具,用于把真实生活引入课程,并将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学会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从劳伦斯的剖析中可以看出,案例是学生认识社会、学习工作的一种有效载体,更是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案例教学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我国教学改革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郑金洲认为,案例除了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外,其还应包含情境中的诸多疑难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邵光华也指出,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是对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的具体的叙述。它具有典型性、有效性,但不是课堂实录。马冶国等研究者研究分析了中外教育专家所描述的案例定义,提出了案例的构成要素,即由事件、情境、叙述和问题,在事件中强调其典型性,在情境中要求其真实并且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叙述中追求过程的完整性,在问题中则是要求问题明确,针对性强,同时还隐含着问题解决的其他可能性。

根据上述案例定义的分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高职提倡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要求,我们研究得出职业教育的案例的具体内涵。案例是单门课程的学习载体,是对在真实的、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发生的典型成果工作过程的完整叙述,阐明了典型工作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与方法,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引导作用,对技能训练有指导作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启发作用。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案例的建设原则及其结构

(一)案例的建设原则

为切实加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实现以案例为逻辑主线的课程重构,突出过程性知识的获取,体现“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融知识、技能、素养于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建构,案例的建设应具备以下特性。

1.鲜活性。案例既然作为课程学习的载体,承载现代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快速适应岗位,故案例应能反映现代企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特别是有助于更新现有教学内容。

2.典型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课程内容与职业面向的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有密切关系。因此,案例应选取行业企业中所反映的内容比较全面,所体现的过程比较规范,所隐含的解决问题方法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所呈现的形式一定经过教育加工,有利于工学结合学习的典型工作成果,从而使学生掌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与素养。

3.逻辑性。案例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进行选取并加工。在案例内,案例的描述要素要与工作过程的结构要素一致,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提高。在案例间,要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关系,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4.操作性。案例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任务,应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与技能的形成。案例的描述要利于学生进行剖析与小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对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隐含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并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案例的工作过程应描述清楚,结果明确,指导性强,有利于学生在基于案例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5.成果性。案例应有明确而具体的物化成果。在引入新课时可以演示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实现从已有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在学生操作前,学生观看成果,可以明确学习的目标,从中学习工作过程性知识,并可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案例的结构

关于教学案例的结构问题,不同的教育类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主要基于学生的智力类型。在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师范教学中,就把案例结构分为实录式和条例式两种形式。实录式案例是以事件发展的真实情况为主线,把过程真实记录下来的一种形式,其包括背景描述、过程活动描写、特殊情境的说明以及一系列供学生讨论分析用的讨论问题。而条列式案例是一种按事件背景、问题、解决方法和评论等顺序组织材料的形式。借鉴师范类案例的结构模式,结合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及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案例结构模式。

1.背景描述。背景描述部分主要介绍案例实际的工作条件、任务要求、资源配置等,以利于师生了解案例发生的实际情境,建立工作的关联,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案例。

2.工作过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案例实际发生的工作顺序、操作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利于学生工艺改进与实践操作。有时,也会在工作过程后增加一些相关知识,如以学习者的身份介绍与案例学习和操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主要用于学生案例剖析与基于案例工作学习时的需要。

3.讨论问题。列出案例操作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以利于解决问题的提高。

4.成果附件。主要是案例的实际成果证明材料,如产品、软件、视频、报告等。用于学生学习案例时参考。

三、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其教学过程中,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成为师生剖析的共同对象,并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改进、操作、评价等过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下面以笔者主持的国家精品课程“机械组件的装配”为例,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机械组件的装配”课程是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机械零部件的装配与调试”,经过教学加工得来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主要以来自威特立创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典型组件为教学案例,并以此为载体建设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8个学习情境,其中,第一学习情境为调整块的装配,承载紧固件的装配技术、零件的调整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点,其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如下。

案例剖析。在上课前,教师首先引出调整块的案例,展示实物,介绍其在企业的运用背景,然后安装配图分析、工艺阅读两个步骤进行案例剖析。在师生共同分析装配图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新内容,如紧固件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师生共同阅读装配工艺规程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装配的工艺过程、装配技术语言、装配工具与紧固件的装配技术。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引出本学习情境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工艺改进。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的要求,对调整块的装配工艺进行分析,讨论其优点与缺点,进而编写出一个适合在实训室操作的装配工艺规程。每组学生编写完工艺规程后,由各组代表进行交流,并由其他组进行点评发言。

实践操作。学生按照自己编写的工艺规程进行实践操作,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并适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指导学生根据操作的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掌握紧固件的装配与调整技巧。

问题讨论。各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讨论题展开讨论学习,如调整块的装配顺序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平行度的测量与检查方法有几种、某一尺寸的测量方法等。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紧固件装配技术的理解与零件调整技术的掌握,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评价共享。学生在操作完成后,由各组派出一名代表就本次操作进行总结发言,交流装配的工艺、工具的使用、调整的方法等方面的体会,从而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然后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软技能(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时间管理、主动性等方面)和硬技能(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5S活动。在学习结束最后阶段,由各小组分别进行5S活动,如物品及时归位、工具与设备的清洁与、工作台的清理与地面的清扫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在案例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基于案例的工作过程进行学习与训练,通过每个案例的“整体、连续”行动过程,让学生学到普适性的机械装配工作思路,掌握工作过程性知识,适应机械装配的完整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装配作业养成习惯。同时,本课程又通过8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机械部件的“反复、提高”的行动过程,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美)凯瑟林・K.墨西思.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12).

[2]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8).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5]马冶国,孔彦.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2(2).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8

关键词人文地理案例教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现代教育模式,为此案例教学就成为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提出具体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在的地理教科书上每一章或者是每一节的编排都出现了案例,特别是在人文地理中出现的案例尤其多。虽然案例教学看似已经被引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但是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案例选取不当,没有很好地紧扣教材内容,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不是取材于生活,不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内容没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就会有很多疑问了:什么样的案例才是最好的案例,怎样选取案例呢?案例教学应该按照怎样的教学范式?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与新课改的理念息息相关,对于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都具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为例,对以上问题再进行探究。

2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

首先案例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是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其次案例教学还必须是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是他们从“要我学”上升到“我要学”。好的案例还具有启发性,因为案例本身不只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隐含着地理概念和原理,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维,自主建构地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第三选取的案例还要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它是教材相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能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便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选取案例时,不能随意选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使用了没有突出教材重点内容的案例,不仅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会使案例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南辕北辙。第四,选取的案例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地理课堂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最后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不是所有真实、生动的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要进行严格地筛选,选取最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的典型案例来。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规律就越准确,蕴含的道理就越深刻,而且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角色。人文地理中有很多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的代表性、科学性、典型性都非常的强,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和地理意义。例如本章教材中的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对于“农业的区位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3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呈现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在人文地理中案例教学具有以下步骤:首先是呈现案例,其次是提出问题,第三是分析案例、讨论交流,第四是应用拓展、整合提升,第五是总结和评价。下面我们根据上面案例教学步骤为依据,针对本章的不同内容进行教学,从中体验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价值。

3.1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对的形成

学习本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时,笔者利用案例1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如下:(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探究农业地域类型时,利用案例2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地区(澳大利亚)了解混合农业,进一步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目的是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中分析问题,掌握规律,提升能力。设计的问题如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案例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其背后反映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中涉及的以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合理布局农业区位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案例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学习本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商品谷物农业时,教材中提供了该案例。探究的重点之一是通过学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取得的经验,推动我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快速发展。在讨论分析美国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中央大平原);土壤肥沃深厚(黑土):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水运、公路和铁路相衔接。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四通八达;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教师提出了如下的知识迁移:(1)根据所讲案例结合我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概括中国东北部地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两个地区从农业结构地域类型看都属于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2)影响两地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3)世界上有很多地广人稀的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发展这种商品谷物农业?(4)这对我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教师“教案例”和学生“学案例”并不是学习案例本身,并不是案例的一切内容都要求掌握,而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悟出案例背后的地理的基本原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对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学习,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3.3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

案例四: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在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教材提供了该案例探究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措施,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很好地为我国西北地区游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对此案例,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法,课前2―3天成立“改善我国西部游牧业智囊团”,以考察“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改善西部游牧业”为主题分4个考察大组:政府官员组、经济学家组、牧民组和环境保护组。每个考察大组的主要任务以导学学案的形式下发。将每个考察大组分为两个考察小组(考察任务相同),使小组之间产生竞争,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小组内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组时,先由学生根据考察任务自愿分组,再由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调配。分组完成后,要求每个考察小组的学生在报刊。或者网络上搜集“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和“西北游牧业”的相关图像和资料。

通过模拟考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力求使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对案例的学习研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西北游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炼出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组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研究。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案例选择的一系列原则、教学三维目标等进行综合总结研究认为,本章案例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而且也学会了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分析迁移能力,并且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内容,根据案例教学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了人文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4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案例教学进行演绎教材、创新教法,提升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并且学会了人文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解决人文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学习及其在人文地理中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员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员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4)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雪梅.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

[3]靳玉乐.,宋乃庆.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保庭春.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地理案例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1).

[5]敖道.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9

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之一,经过深入研究制定的案例教学法,有益于全科医学的学员整体医学统一疾病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全科医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适合该专业教学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全科医学;案例教学模式

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开始出现并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欧美,是整合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生物医学的一门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西方整体医疗体系中,全科医学已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临床医学平台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开始引入我国,我国于1997年1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制定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的决策,使我国的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有了重大突破[1]。

1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努力提高全民的基本医疗质量,具体措施之一就包括全科医生的培养,期望可以满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全科医生是全科医学体系的主要执行者,能够满足基层医疗队伍发展的需求,并为基层医疗队伍提供综合、经济、便捷、有效的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所以充分施展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全科医生也因此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只有全科医生的整体队伍合格,才能有合格的“守门人”,优秀的全科医生是我国卫生事业长远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人才,医学教育应紧跟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2]。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健全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及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使命。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提出综合解决方案的临床学科,培养能够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是其最终的培养目标。其对学员应用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要求全科医学的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全科医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之前,我们的传统教学多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围绕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多个资料显示,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在全科医学中提出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优势与必然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课程体系设计上沿袭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3],课程内容多以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知识为主,预防医学及医学人文部分的课程设置相对较薄弱。(2)教学方式上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性受到限制,接触实际患者机会偏少,不益于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训练。(3)培养目标上重治疗轻预防,各课程之间联系不够,针对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相悖。

3案例式教学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典型真实的临床病例给学员建立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学员通过积极认真的讨论思考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主动性,鼓励学员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员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极大提高了学员的教学效果满意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施行,加深了学员对全科医学内涵的理解,加深了学员在处理健康问题上的整体思维和逻辑思维,反映了案例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是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4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整个案例教学的主要依托在于临床病例,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重中之重是要选出符合全科医学教学要求和符合全科学员基础的典型病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对大量的临床病例进行逐一筛选[4];其次,选择大多数全科学员可以理解接受的典型病例,通过学习拓展思维,促进其综合能力发展;第三,经过筛选最终入选的临床病例能够给学员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引导,启发学员进行讨论;第四,课堂讲授与课后巩固相结合。课堂讲授的病例应简短精悍,课后巩固的病例适度向外延伸,让学员结合已学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加强学员的参与意识;第五,可选取某些典型的反面病例,在学员纠正反面病例问题中,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的目的是要强化理论知识和临床课程之间的关联,建立较为整体的医学框架,因此,案例教学应由具有一定临床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是决定授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应充分准备,尽可能熟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案例教学的技巧,必要时还可进行演讲技巧和心理学的培训。案例成形后,教研室内部应组织充分的讨论和预讲,对正式授课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反复完善案例,以期充分体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正式授课前,还应对学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详细说明授课过程,动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选取的病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富有启发性[5]。课堂上,教师首先介绍教学目标,然后对病例进行简单总结,逐步引导学员进入临床情境,随后,围绕与该疾病相关的基础、临床、预防等知识提出问题,学员分组讨论,可以解答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解决,不能解答的或学员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统一解答,并要求学员课下查阅相关文献,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及时穿插渗透全科医学的教学思想,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理论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案例式教学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方法,学员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生动的情景,获得直接的经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由于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特殊性,对学员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均高于其他专业,故教师在授课期间,更应该减少讲授为主、理论为主的被动式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经过深入研究制定的案例教学法,达到了比较好的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有益于全科医学的学员整体医学统一疾病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获得实际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科医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适合该专业教学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者:纪文静刘海英冶玉萍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学科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吕兆丰.全科医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

[2]李迎春,胡传来.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193-194.

[3]周远忠,申静波,刘俊,等.以社区为导向的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模式探索[J].重庆医学,2013,42(13):1552-1553.

[4]章宏,苏建军,王志武.实际案例教学法在全科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5):799-800.

社区教育典型案例篇10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部署安排,认真贯彻落实。根据省、市、区委《关于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的工作方案》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部署。一是成立学习小组,研究部署关于推进“三个以案”相关工作;二是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三是召开警示教育交流研讨会,谈学习心得、体会。

(二)学深悟透笃行,强化政治警醒。为持续推进“鸣警钟”“守初心”“严纪律”等“三个课堂”活动,我局积极组织全体人员学原文读原著,并结合省党纪法规学习教育在线测试平台,通过以考代学、以考助学、以考促学等方式,不断巩固“云宣讲”系列“微廉课”教育成果,切实加强全局人员党性修养,筑牢防腐拒变思想防线。

(三)学习典型案例,筑牢思想防线。区医保局于5月13日组织召开“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交流研讨会。会上通报了赵正永、张坚等典型案例。要求全局人员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查摆本部门存在的问题,认真对照整改,逐项加以落实,达到“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的预期目标。

(四)深刻检视问题,强化落实整改。区医保局紧紧围绕“三个以案”主要内容,结合身边典型案例,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深入查摆我局主要承担的城乡医疗救助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两项民生工程落实情况,对于查摆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整改。

二、存在问题

1、对全局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放松了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去联系实际工作;对全局人员的思想、政治和作风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把握;对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系统,学习上还有待加强。

2、工作上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思路不宽、不活,习惯于“上传下达”,满足于“照抄照搬”,上级布置什么就完成什么,开展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和原创力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全局上下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端正了思想态度、改进了作风、规范了管理,推动了全局工作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此,我局下一步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项目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系列读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党的以来关于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论述摘编》等,紧跟理论前沿和时代步伐,不断提升理论修养,为医保工作健康发展奠定扎实思想基础。

(二)积极开拓进取,提高工作水平。部门所有工作人员要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及工作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及服务意识,要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开展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