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9:54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机制;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一、办学机制转变的现实诉求

(一)学校教学脱离生产实际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换代”及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高职院校多年不变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安排、人才质量与企业行业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明显相脱离,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实际应用工作能力及专业能力不强,甚至还得企业二次培训,毕业生在一至三年内无法迅速达到“岗位要求”[1]。

(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现行的高职教育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弊端,部门、行业间存有“界限”,企校资源“不共享”,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对接”。特别是,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关系还不能够最优化地得到处理,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主体又隶属于教育系统,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存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等多方参与的倾向,这个倾向既影响了高职的发展活力,又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三)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但地方政府并未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条例,按照“职业法”的规定:“企业等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等机构组织的学生实习、学生实训及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还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等等”[2],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没有规定企业的社会义务,显然,以上关于“校企合作”的条文只是从法律层面上建立了有效的合作保障机制,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做法。“合作教育”的相关条文对院校、企业、行业合作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多方义务、权益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对各方的权利缺乏必要的监管和约束,例如“税收优惠”,这种“优惠”在目前也仅仅是一种政策,没有详细的操作方案及明确的实施准则,而且,法律、政策中存在的诸多与“合作”相关的问题,在制度中找不到答案,导致缺乏政策、法规配套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具体实施中操作性不强。

二、办学机制转变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一)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变趋势的日益加深,教育部门与企业界密切合作是高职社会化发展的方向,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带来的变化,办学机制转变视野下的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以下趋势:

1.“现代学徒制”多种形式的发展趋势。德国的“双元制”,其本质就是一种“学徒制”形式的教育,“学徒制”以技能的学习为中心,“边干边学”,体现了高职固有的“职业+教育”的特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高职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在吸取传统的“学徒制”教育的基础上,在许多新兴的行业、产业积极推行“现代化的学徒制”教育,如在“大众传媒”、“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培训教育,在欧盟各国建立“现代化学徒制培训”网络中心等,而且在“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上更多元化,“培训时间”上更人性化,企业在教育上享有更多、更灵活的“自”。

2.“高职教育”终身化,政府将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政府在高职教育的“主导作用”就是制定和实施法律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高职教育也将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也将在“高职教育”终身化中发挥更强大的主导作用。

在欧洲,如德国政府,对高职教育涉及到的“职业进修”、“培训条例”等内容不断进行完善,各州政府都为“高级技工”和“技术员”提供各种职业进修的机会。在亚洲,如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法律法规等形式来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如近年来颁布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法律条文,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等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使“高职教育”逐步走向终身化[3]。

3.“高职教育”国际化,行业企业参与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交流,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培养技能型的“国际人才”已成为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联合相关行业、跨国企业、跨国集团、国际组织开发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新课程和适应每个职业领域需要的新教材及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频繁,高职院校与跨国企业、跨国集团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加深。

(二)机制转变视野下国内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1.“高职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趋势。“高职教育”的发展既受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制约,又同时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教育的繁荣起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统筹安排”,通过“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措施,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因此,将呈现出“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趋势。

2.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的趋势。通过政府主导,政府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增加教学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其办学质量,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此外,更加突出“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明确和规范合作各方在合作中应承担的责、权、利,地方政府可根据实情,制定更加详细的、具体的实施规则,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贷款优惠、财政补贴、合作立项优先考虑与奖励”等措施,通过各类有效的法规来鼓励和激发企行各方主动地参与合作教育,行企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将逐步提高。

3.企业和高职院校呈现“双赢、共赢”的趋势。通过政府“主导”、统筹安排等措施,制定合作的“办学法规”,建立合作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外部保障机制”、“内部互动机制”,以及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拓展合作培养人才的“领域机制”等,贯通合作教育的绿色通道,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形成合作的良好局面,逐渐呈现出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共赢”的发展趋势。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2

1现阶段新闻传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新闻传播教学的教学理念滞后

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国内的新闻行业更需要全能型的新闻人才,这对于高校的新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滞后,缺乏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导致专业教学局限于理论教学,缺少实践应用,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新闻人才。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难以全面了解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带来的改变,达不到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

1.2新闻传播教学的师资力量匮乏

受媒介融合的影响,当前,高校的新闻传播教师需要具备跨文化、跨专业、熟练掌握媒体技术的能力,才能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新闻传播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在当前的高校中,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以后直接就业,对于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对于教学又缺乏创新能力,教师的眼界局限于校园,不能以新的视角研究新闻传播的发展[3]。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教学经验,对于新闻传播的实训教学能力较弱,不能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教学。可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过弱,不利于新闻传播教学的发展。

1.3新闻传播教学的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现阶段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为主,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围绕传统新闻工作者的培养标准,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数是报刊、杂志记者或者编辑,很难适应当前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发展的需求。尽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极大地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践性的训练,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单一的专业教学很难适应新时代下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更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质新闻人才。

1.4新闻传播教学缺乏实训教学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模式单一,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实训教学。或者实训教学的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只能通过单一的课程实践,缺乏同融媒体的结合,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另外,高校对于实训室的建设不完善,设备更新缓慢,导致新闻传播教学缺少设备,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过少,对于媒介融合与新闻专业结合的操作可能性低。此外,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训教学缺少制度保障,同社会媒体行业合作过少,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机制[4]。

2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对策

2.1优化新闻传播教学的教学理念

在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理念,增强对融媒体的了解和研究,将媒介融合知识引入的专业教学中,重新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拓展更多的专业知识。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借助融合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外,教师还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新闻传播教学手段,将单一的授课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增强对媒体融合趋势的了解。

2.2优化新闻传播教学的师资力量

首先,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进行师资整合,增强教师对融媒体的了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高校要对新闻专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进行师资整合,打造一支跨文化、跨专业、掌握媒体技术的专业教学队伍。这样师资整合能够有效地扬长避短,完善教师的知识构成,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通过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确保教师及时地接触新理论、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知识、技术、社会发展趋势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成为优秀的新闻人才[5]。

2.3优化新闻传播教学的专业课程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于新闻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课程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就要结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改良,尽量消除理论和实践的界限,为教师进行实训教学提供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将专业知识理论融合到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2.4优化新闻传播教学的教学内容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快,很多教育家都意识到了课程教学体制优化的重要性。在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中,逐渐为学生设置了与一些新闻专业相关的公共课、选修课、必修课,极大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教学内容。另外,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还借助新媒体技术在课上为学生拓展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和技术的界限,使学生增强对媒介融合的理解,确保学生在开放性、专业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掌握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成为优秀的新闻人才。

2.5优化新闻传播教学的实训教学

以往的高校对于新闻传播的实训教学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优化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训教学。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实训室的投入,完善实训室建设,为教师的实训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保证实训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其次,高校要强化校内的媒体实训,通过学校的广播电台、校刊、校园网络平台、课堂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实训,使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高校要增强与社会上不同媒介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在校外媒体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参与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深入社会,完全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3结语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3

摘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新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新要求,总结新经验,把握新趋势,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新要求;新经验;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7)11-0004-05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需要出发,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干部教育管理部门和施教单位,认真贯彻中央和各级党委要求,积极推进和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正是在这种改革创新中,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新要求,总结新经验,把握新趋势,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更加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四、五、六中全会文件中都有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总书记在2005年3月给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的贺信、2006年6月为第二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作的序言中,都对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集中地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

1.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同志在给三院干部学院的贺信中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迫切要求我们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贯彻“两大”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全员培训的新理念。就是说,干部教育培训要面向全体干部,让所有干部都享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将所有干部都作为教育培训的对象,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覆盖面,真正做到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只有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牢牢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正确方向。正如同志在《序言》中所指出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着力引导广大干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具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同志2005年7月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落实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上。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增强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还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党中央和同志提出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培训指明了方向。

4.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开展。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开展工作,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央对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要求。同志在给三所干部学院的贺信中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要自觉地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要求来确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特别是将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要战略部署,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要把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成效作为检验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不断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5.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指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要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办学要求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这也是对整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将这一要求写入了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和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努力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要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基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使干部在思想上、理论上始终紧跟时展前进的步伐;要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法宝,要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永远保持党的本色,永远保持人民公仆形象;要实践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这是贯彻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教育广大干部自觉抵御和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6.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这是同志2006年1月视察延安干部学院时,对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在于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这就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实践中创造新经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和施教单位,特别是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系列新要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同时,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自身也获得蓬勃发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

1.坚持分级分类,按需施教,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是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的各级党校,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重要成果,就是提出了按照分类别、分层次的原则组织教学的思路和办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3年10月,中组部、和中央党校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党校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其基本精神就是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教育规律,遵循党校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从班次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安排、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以及学习考核等一系列具体环节入手,按照分类别、分层次的原则配套展开;通过建构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体系,为“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创造一种更为适宜的具体实现形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要求。近年来,分类别、分层次已成为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坚持的一个办学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条例》把“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应当遵循的原则载入其中。分级就是按照干部的行政级别将培训分为不同的层次,分类就是按照干部担负职责的不同性质将培训分为不同的类别。分级分类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就是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和需要,按照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因需选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开展教育培训工作。2.坚持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为中心,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历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主课、为中心内容。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作出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提出了“一个中心”(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四个方面”(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的教学新布局。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的各级党校,按照中央要求,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这个教学新布局,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校就把教学布局中的“一个中心”发展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党校进一步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引导广大干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用于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干部教育培训条例》总结党的干部培训工作经验,努力体现干部教育培训在内容上的与时俱进,由过去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拓展完善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质和技能训练五个方面。同时强调“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而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就是要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这样,就形成了新世纪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新的内容体系。

3.坚持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目标的重大转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以及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适时地由素质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十六大要求领导干部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干部教育培训条例》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必须遵循“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把提高干部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在促使干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能力。这就标志着干部教育培训正逐渐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适应这一转变,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指向能力,内容要围绕能力,方式要着眼能力,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当然需要指出,强调能力,并不是说理论学习和知识掌握,对干部来说不重要,而是要求干部教育培训要在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下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引导干部将所学理论与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新举措和新方法。改革创新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国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和施教机构,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新举措和新办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培训内容上,注重按需施教,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根据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按照各级各类的原则,设计培训项目、内容和专题,并根据岗位需要和培训对象的特点,设置教育课程。在培训方式上,注重灵活多样,把课堂教学和现场体验、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和在职自学、境内培训和境外培训结合起来,创造了在线学习、菜单选学、流动党校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普遍采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教学互动、学学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效果。在培训手段上,注重现代化,广泛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现代传媒载体开展学习培训。

5.坚持理论研究,着眼于把握和运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伴随着党的产生和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一直显得很不够。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这方面的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对于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教育规律特别是党校教育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已产生一批成果并在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中得以运用。总书记总结的在新形势下做好党校工作的九条基本经验,曾庆红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十六字办学新要求,既是对党校教育规律的高度概括,也为研究和把握党校教育规律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指明了方向。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中央党校成立了“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两个适应、两个促进”的党校教育基本规律。即: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需要,促进党的事业和执政党建设的发展;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干部成长规律的要求,帮助和促进领导干部成长。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认为党校姓“党”是党校教育的第一原则;姓“党”名校是党校教育的突出特点;培训干部是党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是党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党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党校教育的本质要求;加强领导干部自身的学习研究是党校教育的有效形式;紧紧围绕党的建设的主线是党校教育的历史使命。这些研究成果为各级党校教育,乃至整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创造性,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呈现新趋势

1.教育培训需求差别化。把握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是制订计划、确定内容、搞好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按需施教,既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优良传统,也是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干部的学习活力,促使干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基本原则。中央对不同层次的干部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因其履行的岗位职责不同,对教育培训必然会有不同的需求;同一层次、同一类别的干部工作在不同的区域也会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对教育培训提出不同的要求;还有,由于干部自身的学历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状况及个好的差异因而对教育培训也必然地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特点,这是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干部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这种趋势迫切要求我们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从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员和问题为主体上来。而以学员为主体,就是要明确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助学员学习的。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要体现在以学员的学习需求为主,而不是以学校和教师的主观愿望为主;体现在学员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上,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学习,给他们现成的答案和方法;体现在以学员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中心,不能以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为中心,教师的责任是启发和引导学员探索解决他们现实问题的方法;体现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随时根据学员的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内容、方法和程序,尊重学员的学习风格,使学员真正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贯彻这样的原则,还要求我们的调训方式、组班形式、管理方法以及考核办法等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从而适应以学员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要求。

2.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这也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过去很长时间,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主要是组织调训、脱产培训和课堂讲授,“满堂灌”是其最大特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在坚持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调训和脱产学习形式的基础上,在职学习、在线学习、菜单式、学分制等自主选学方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形式,拓展了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渠道和途径。这些方式既能较好地贯彻干部全员培训的要求,也有助于缓解干部的工学矛盾;既坚持了党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又能从干部的实际需要出发,较好地满足干部个性化、差别化的学习需求。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对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和施教机构,特别是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带来发展的机遇。固守既有的教育培训形式,只能是道路越走越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很难充分发挥。而应该顺应这种培训形式多样化的趋势,因势利导,发挥自身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和教学设施设备完善的优势,在进一步提高现有形式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开辟新的干部教育培训形式,更好地满足各级各类干部学习培训的自主选择的需要,为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拓展新的空间。

3.教育培训机构多元化。与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相适应,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部级干部教育培训院校,中央在办好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同时,又创办了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地方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更是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一些著名高校、咨询公司也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的竞争,国外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进入,更加剧了培训市场竞争的程度。为了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干部教育培训条例》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明确“培训机构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必须获得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的资质认可”,要求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特别是,《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具有相对优势、办学能力与条件较好、有发展前途的培训机构,应当予以重点扶持;对办学特色不够明显、办学规模比较小的培训机构,应当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不具备办学能力或布局、结构不合理的培训机构,应当进行重组或调整。总之,不论承认与否,党校、行政学院(校)主渠道地位面临严峻挑战,都是一个客观存在。面对这种培训机构多元化的趋势和培训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的党校和行政学院,应当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适应形势,主动参与,争取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工作水平。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4

>>论美军院校教育对我军院校训练内容改革的启示刍议美军认知决策训练及对我军的启示美军军需装备发展对我军的启示美军军校管理体制对我军院校建设的启示试析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教育训练的内容及对我军的启示美军信息化发展对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启示浅析美军预算民主决策机制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美军Fa-18飞机基于性能保障对我军的启示美军图书馆组织结构及其对我军的启示美军军事信息安全管理对我军的启示美军外语教育对我军任职外语教育的启示与思考美军管控与运用新媒体对我军宣传工作的启示美军军事体制改革对我军的启示美军用食品特点分析及对我军的启示美军心理教育训练方法对我军心理教育的启示美军高技能士官培养制度对我军气象水文士官培训的启示外军新兵训练管理对我军的启示外军院校任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我军的启示美国军事思想对我军建设的启示美军应急物流保障方式研究及其对我军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2012军事回眸:太空力量建设受到重视”,和讯网,2012年12月,

[3]李德修,“我军模拟训练装备需顺应联合作战训练发展趋势”,《中国军事教育》,2011年4月

[4]nationaltrainingandSimulationassociation.training2005.november2010.

[5]RogerSmith.“theFutureofVirtualenvironmenttraininginthearmy”.HandbookofVirtualenvironmenttraining.2007

[6]王树林,“外军模拟训练的发展趋势”,《现代兵种》,2001年第9期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

中国纺织行业越来越具备国际性特征,如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的纺贸企业几乎都在走外贸路线,于是纺贸行业的外贸谈判人员的从业素质、职业能力也便成为纺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素来谈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养成单纯依赖于谈判实战的锻炼,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似乎显得并不急迫。随着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中国与多国之间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推进,以上海自贸区为中心的江浙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将会直接面对与外商的“零距离”接触,外贸人才需求将大量激增,由此外贸谈判人才的从业素质也会随之水涨船高。绍兴纺贸产业的新常态,必然对外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出更高且更为迫切的要求。

1外贸谈判人员培养何以成为纺贸企业的当务之急

由于国际经济增速放缓,各国都在通过诸多经济刺激政策希冀力挽狂澜,然世界经济下行趋势仍不可阻遏;国内经济也被迫从原来的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及其产能过剩的困局,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也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以往当出口经济受挫,则转而刺激内需保持经济的稳定态势;如今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外贸型经济仍然需打开出口经济的缺口来求生存。从当前的情形来看,由于出口增速下降,国内对高污染地方传统产业的整顿治理,绍兴纺织外贸企业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以及近期我国与多国陆续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使得纺贸企业迎来了最好的国际化环境,然而这当然对于当前绍兴纺贸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外贸业务员是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力军,甚至成为外贸企业打开国际大门的“黄金钥匙”。从外贸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一些纺织外贸企业对外贸业务员这些知识型群体的管理还存在种种问题:如谈判人员与外贸人员的分立现象,即一般外贸人员所承担的只是单一的外贸跟单职能,并不参与贸易双方的核心交易环节;其中的谈判功能多由外贸企业老板直接承担。这种分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让外贸环节变得更为烦琐,及其贸易过程中的失真现象,因为外企老板的谈判是一竿子买卖,谈完即止;而外贸人员只掌控流程,却不享有定价权和谈判权。又如只看重外贸业务员对纺织行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忽略外贸谈判各个环节中业务员应具备的特殊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外贸人员作为订单的直接关联方,不懂如何运用谈判技能去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张扬产品的特征,从而享有外贸价格的影响力,仅仅充当机械的传声筒作用,这无异于自折羽翼。在自贸时代,绍兴的纺贸企业如何通过充分激发每一份人力资源的潜力来适应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是摆在绍兴纺贸企业面前的一道大题。重新更换一批人马,动骨换血之途岂是绍兴纺贸企业堪能承受之重?于是,走纺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之路势在必行。当前,有关纺贸行业内的外贸谈判人员这一群体的继续教育仅仅被当作纺织行业内部职工一个可有可无的培训要点出现,[2]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类别的员工在各个企业中相对分散,且对谈判实务的重视遮蔽了外贸谈判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但是对于作为绍兴经济支柱的绍兴纺贸行业来说,特别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绍兴外贸转型发展的新背景、新常态下,这一群体的继续教育问题却显得尤为凸显。在这一过程中,在绍高职院校需要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在教育中起到主体性作用,主动承担起参与绍兴纺贸行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的重任。

2高职院校介入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绍兴纺织企业的外贸业务正在迅速崛起,对外贸从业人员的需求不断上升,绍兴众高职院校纷纷设立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但由于专业培养模式趋同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及职业能力不强。不过,无论从在绍高职院校参与还是从绍兴纺织企业的需求与承受方面来权衡,高职院校介入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需求维度,在当前市场经济紧缩、国际竞争与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尤其是面对欧元贬值、人民币增值等不利市场因素的重压下,出口受挫,昔日供不应求之势已不复存在,绍兴纺贸企业不得不面对买方市场的现实。纺贸企业受形势所迫,也在积极寻求破解之法,而开启“全员贸易”模式自是其选择之一。[3]作为其核心业务的外贸谈判人才队伍建设也将出现新的需求,即改变原来的外贸人员与谈判人员的分立状况,让权给外贸人员使其成为全能型选手,让其拥有外贸谈判能力,以应对每一个可能的商机。纺贸企业的这一异动鉴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惯性,新需求的满足最符合经济效益的途径依然是继续教育的方式。[4]在供给维度,在绍高职院校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需求,基本都开设了面向绍兴纺织业和商贸类的专业和院系,甚至有较为成熟的合作平台,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绍兴轻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校已与中国轻纺城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多角度、大密度的深度校企合作。如此,当纺贸行业有新的外贸人才培养需求出现时,高职院校自然应主动承接这一重任。高职院校在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同时,国际贸易专业与商务英语等专业可借机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如增加外贸专业学生的谈判课程开设和谈判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出更称职、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铺平道路;亦可在毕业生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培训成熟的情况下直接向相关企业输送适应外贸工作需求的优质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缩短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与短期内返校接受业务相关继续教育的“返学”几率,降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成本。

3高职院校参与绍兴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服务纺贸企业,通过为纺贸企业提供外贸谈判相关培训和输出优质毕业生等为途径的参与方式,借机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双向校企合作机制,为绍兴纺织企业对外贸易谈判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服务,以提升纺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为在绍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与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高职院校有效参与绍兴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的继续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城校合作”途径。这里的“城”指中国轻纺城,“校”指开设相关的专业的在绍高职院校。以往的继续教育,多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即高职院校和相应企业的一一对接。但纺贸企业的外贸谈判人员都比较少,采取一一对接方式成本极高。因此,“城校合作”途径即在绍高职院校直接与中国轻纺城等更高层次的平台建立同盟关系,在轻纺城内开设“双元制”校企合作班,将分散于各个纺贸企业的外贸谈判人员聚集起来进行集中培训,如此既可节约成本、又解决了散点培训所不能的困境。第二,“培训超市”途径。即由高职院校析出外贸谈判主要相关模块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开发具备一定规模的培训包,供企业按照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将原来系统的培训内容切块,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由企业在职人员自由选择,以适应外贸人员继续教育时间的零散性;还可以借助微课、慕课等当前的新型在线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将培训内容分发给企业在职员工,由其付费学习。总之,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软硬件相关教育资源为继续教育提供知识与场地支持,签订长期或定期培训协议或提供应急培训的预约服务。第三,“先行介入”途径。即由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辟介入产业价值链的途径,如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开设纺贸类相关课程,在使毕业生打好语言基础与素质基础的同时涉猎更多的纺织类知识,扫除对纺织行业的一无所知,为企业输出更容易上手和更具竞争力的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业务相关人才。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真正切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人才的一条关键途径,需要高职院校那些紧密结合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专业,特别是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输出人才的专业,重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培养出懂行业、精专业的综合型人才。在“先行介入”培养途径中,尤要重视其中的实训环节,例如可以引入“Roleplay”(角色扮演)教学法,一是由专业培训讲师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商务谈判技能培训;二是由实训学生相互之间针对具体的商务谈判案例进行讨论,并进行实地的角色扮演操练。[5]这一过程其实也可以由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纺贸企业的外贸谈判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实训,从而实现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未来人才的校企合作性实训的融合。第四,“紧急回炉”途径。即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外贸专业人才在从业后定期返校参与继续教育,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做持续性“回炉”再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其“职业性”,而职业属性本身是持续变动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随着产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所以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系统性职业教育与带有终身学习特征的继续教育的捆绑性教育,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应对这一趋势提前做出回应。具体在纺贸企业外贸谈判人员的培养上,地方高职院校应与绍兴纺贸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长期的外贸谈判相关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以持续服务绍兴特色纺贸地方产业的发展。

作者:朱叶丹高亚红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长亮.加强纺织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提升纺织企业竞争力[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5):630-632.

[2]李百桦.按需开展多功能继续教育为纺织企业服务[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1(S1):38-40.

[3]程洁.纺织特色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东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安徽华茂校外学习中心为例[J].继续教育,2011(5):23-26.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6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现状

(一)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机关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学历教育依然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非学历继续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当前各大普通高校对继续教育的定位和重视程度不高,使得高校的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高校一直把主力放在提高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上并且重点也放在对其进行扩招,打响学校的品牌,进而对继续教育各方面进行限制和削减,因此导致继续教育难以拓展。

(二)缺少对继续教育市场的分析研究,竞争意识不强

很少有高校对社会需求进行的调查研究,很难对社会需求有准确的把握,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把握意识,从而导致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没有继续教育的专门职能机构,社会无序竞争招生现象严重,影响了普高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于继续教育机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高校的管理层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难以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不善于借助社会力量

近些年,高校与中等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比例过大,而与社会的、行业、大型企业联合办学校少,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究其愿意是由于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审批非常严格,同时申请办学资格的门槛高。一般地方教育机构很难进入高等继续教育领域,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领域。普通高校对继续教育进行各类培训,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机会也逐渐加大,关系也更加密切,但是高校合作的力度不够大,一般情况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实质上并没有实现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很难实现更深层的合作。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继续教育的培训,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

由于学校教育工作中会出现很多管理问题,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的快速发展。把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大力开展企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岗位培训以及后期继续教育。另外除了成立对高校教师培训中心外,还应该采取与校内外各种办学个人或机构联合办学的方式。这种模式是继续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管理队伍与合作单位的客场开发能力、营销能力有了相互结合的可能。在继续教育学院对学生进行短期的技术知识培训,并应时常举行阶段性的讲座。建立人才委托培养机制,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此外建立技术方法、理论的信息交流制度,提高专业技术更新速度,最后丰富培训方式,加强网络教育,运用远程教育方式等,这将有利于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市场意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在社会注意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加强市场竞意识,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目标位动力,占领继续教育市场。要想满足市场需求,就应该实现发展目标,以期谋求学校长期的经济效益。高校的继续教育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很好的把握和了解,瞄准市场需求,加强市场意识,认清自身的特点,制定品牌化发展战略,品牌是学校教育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并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继续教育机构应该正视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以期调动内部的积极性,明确学校的竞争优势。另外,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内部的信息管理网络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带动相关业务流程进一步发展以实现培训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结合社会力量、开展对外交流,扩大其办学渠道

开展成人教育的对外交流和境外合作办学,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成人教育走向世界、服务实际的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正逐步走向社会化、多元化发展道路,大量不同形式的培训机构开始逐步接入到该领域内,其利用新体制、机制发挥自身的优势,给继续教育领域带来了活力。学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吸引大企业以期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另外,开展对外交流办学,这是继续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外国市场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高校的继续教育理以及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定期组织相关的学术会议,从而使得我国的高等继续教育走向世界。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资培养模式趋同性启示

概括来讲,目前世界上中小学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有定向型、非定向型和混合型三种。“定向”是指以师范院校培养师资为主的教师教育,“非定向”是指以综合大学培养师资为主的教师教育,混合型则介于二者之间。中国是定向型的典型代表,美国、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属于非定向型,法国、英国等国属于混合型。尽管师资培养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各个国家的师资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国外师资培养模式却日益趋同。

一、国外中小学师资培养的趋同性

1.师资培养从师范院校走向与综合大学的联合

如今世界许多先发国家,已彻底改变过去由师范学校或大学培养师资的单一性的师资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在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空间下整合学术性和师范性,师范生可以接受到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同的四年大学文理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使其学术水平不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又能在此基础上接受一个相对独立和集中(1—2年)的教育科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将学术性与师范性结合起来。美国已经彻底取消了师范院校,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德国教师的培养基本上由大学、专科大学完成,仅在巴登—符腾堡仍有六所高等师范学校负责师资培养。法国的“3+2”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大学和高等师范学校合作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所有师范生的职前专业教育在大学完成,3年学历和学士学位是报考师范学院的起码条件,师范学院负责未来教师的职业培训。英国的中小学师资也主要由综合性大学、大学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等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培养。

2.教师资格认证更为严格

国外对教师资格的认证比较严格。如在德国要获取教师资格需经过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是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在实习教学完成后再通过一次考试才能取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认可。日本所有的教师都要参加国家或地方的考试或考核,合格者才能获得一定级别的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日本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改革方案中规定,国家将制定各种评价标准,其中包括使命感与责任感、社会性与人际交往能力、对儿童和学生的理解、教科的专业知识、指导能力等对申请者进行全面考核。此外,申请者在认证资格取得以后还将在大学以及各教育委员会举办的课程中接受20-30小时的培训,而且每隔5-10年将重新接受资格及专业性的认定。

3.师资培养走入中小学校

各国师资培养普遍趋向于走入中小学。英国“以学校为基地,通过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来培训教师”的师资培养模式,即在中小学师资培训中采取由高校、地方教育当局和中小学三方密切合作,联合培养,使中小学成为师资培训机构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它由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形成一种新功能,使得教师教学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性的关系。加拿大出现的一种教师伙伴学校,与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类似,大学通过不断创建新的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实践,利用微格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作业、案例课程开发与评价等方式,使师资培养立足于中小学,特别关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系的构建。这种使教师教育走入中小学的师资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为师范生提供了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参与中小学正常教育教学的机会,尤其是提供了同有经验的教师合作工作并受他们指导的机会,从而使师范生获得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处理日常教育问题的能力。

4.延长实习时间,改变单一的实习模式

国外师资培养计划中,对实习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时间比较长,而且形式多样。英国“3+1”培养模式中规定实习期为24周,占教育专业训练的66%。美国“4+1”培养模式中教育实习达到教育专业训练的60%-70%。德国要求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担任教师前,要先经过18个月的教师职业培训,其中2/3的时间是实习。日本爱知教育大学1999年制定的新“教学计划”提出了“四年实习制度”,即从1999年开始.由原来的在第三年进行为期五周的教育实习,改为在四年教学期间每一年都有内容不同的教育实习,以期增加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及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指导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5.普遍重视学士后教师教育

学士后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综合大学的文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接着进入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一定年限的教师教育专业学习。这种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显示了教师教育体系由独立走向开放,增强了教师教育自身的功能,顺应了社会对高水平师资的需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地实践了这种模式。例如,美国“4+2”模式要求在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包括学习一定的教育学科课程,参加教学实习。德国要求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担任教师前,要先经过18个月的教师职业培训。英国要求学生在经过3年

的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进行1年的教师职业训练,才能进入教师行业。总的来看,国际上的“学士后教师教育”基本上都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接受教育专门训练,重视学士后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6.师资培养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美国教师教育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据统计,美国已有55%的中小学教师拥有硕土学位。日本的师资培养趋于高学历化,中小学教师的高等教育化已经基本上实现。近年来,获得硕士学位者在中,1、学任教的人数不断增加。瑞典的大学开设面向师范生的硕士课程及博士课程,以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学历的要求。韩国在各师范大学里设置硕士和博士课程,还在普通大学里成立了教育研究生院,韩国的师资培养朝着高层次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启示

1.建立“培养+定期考核+资格认证”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教师教育基本上是一次完成,学生在职前培训中获得师范专业的毕业证书,并同时获得教师资格。这种单纯培养,忽视考核和资格认证的做法很难保证教师的质量。应该建立一种“培养+定期考核+资格认证”的制度,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做出严格规定,并进行考核,成绩合格的才有资格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另外,资格认证还要有一定的有效期,每隔几年进行一次考核,以保证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

2.“前延后续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

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时间比较短,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时间约为6-8周。仅占总课时的3%-5%。为了改变我国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实习模式单一的现象,有的研究者通过对国外的借鉴,提出了“前延后续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在这一改革方案中,“两段式”是指把一次实习变为了两次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安排一次教育实习,为期4周。大四下学期安排一次教育实习,为期6周。这样实习时间由原来的6周延长至10周。“前延”是指在第一次实习前开展两周左右的见习和三周左右的模拟实习,这样共用15周左右的时间开展教育实践训练。“后续”则是为了深化对中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认识。这种实习模式对于改变我国教育实习力度不足,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举措。

3.重视“4+x”模式和“3+x”模式中的“x”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定向走向非定向,出现了新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为三种,一是“3+1”模式,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在第四年根据自己的志愿,可选择师范教育,获得师范专业学士学位,也可以选择除教育学以外的专业课程,获得专业学士学位;二是“4+3”模式,学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考取本专业的三年制硕士研究生;第三种是“4+2”模式,学生在完成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后,通过适当的筛选,直接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两年,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尽管目前我国已经进行新的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究,但是对于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一定年限的教师教育专业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今后要在这方面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4.建立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

各个国家的教师培养模式都是受本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形成的,是富于本国特色的。我国在师资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成功经验,而应该结合现有国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培养模式。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比较大,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不同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4+1”的教育文凭教师、“4+2”的教育硕士教师和“4+3”学科硕士教师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应该因校制宜,针对高校自身的层次和类型积极开展培养模式的改革。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英语培训;现状;对策;品牌;外部监管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以及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等英语利好因素的推动之下,我国英语培训产业发展迅速。据专家预测,我国英语培训市场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当前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亿元,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达到了50000家。到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市场总值将会达到300亿元。但是,在全国英语培训市场巨大而且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由于中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万到50万之间)人口相对大城市少,就业竞争压力相对来说小,外语培训市场机构数目少,行业集中度不高,且竞争日益激烈。一些规模大、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设备精良的培训学校逐渐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而那些家庭小作坊式的培训机构因缺乏诚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开始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不断被淘汰出局,英语培训市场开始转向“精品”时代。

一、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特点

(一)办学主体多元化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中小培训机构多。英语培训市场的主力军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培训机构。他们在培训理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管理机制上采用市场化运作,因而潜力大,发展快。如有青少年宫或总工会与个人合办的少儿英语培训班,有民办的外语学校,还有一些英语老师业余办的英语培训班。具有强大的专业支持和品牌优势的高校资本办的专业英语培训班也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如高等学校外语系办的四六级英语培训班等。大城市独有的独资和中外合资的培训机构在中等城市基本缺失。

(二)办学内容的多层次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的办学内容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有幼儿英语、中学生英语,大学生英语三四六级,职称英语,商务英语等各种层次,内容不一。中等城市大多英语培训机构开展的都是以低端的青少年为对象的初级培训项目,但面对高学历的托福、雅思、GRe的高端培训项目少,甚至缺乏,因此英语培训市场发展不够成熟。

(三)学生市场较稳定

儿童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段是6~12岁,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外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和家长对英语的重视与日俱增成为各地少儿外语培训机构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培训市场不光有以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为主体的启蒙英语教育需求,有普通小学生的大众性英语基础培训需求,有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中学生的各项应试技能培训需求,还有在校大中专学生及大学生群体的四六级英语培训需求。目前青少年英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的大型少儿培训机构不多,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四)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机构的一些主要培训项目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整个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进入有序稳定的发展时期,竞争将日益剧烈,价格和培训服务质量成为保持市场份额最主要的手段。

二、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准入低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有本土的大学机构,有社会力量办学;有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外语学校,也有很多作坊式的英语培训机构。这表明,各类培训机构、培训班还没有较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英语培训市场准入的门槛还相当低。甚至还有不正规的甚至是非法的培训机构进入,鱼目混珠,造成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二)市场的监管不力

目前的培训机构仅仅依靠自身的经营理念来进行培训的教学管理。整个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只是在机构的成立审批方面发挥作用,而对成立之后的培训管理则是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工商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也只限于财务和税收方面,这样就形成了英语培训市场的监管盲区。在外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很多英语培训机构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

(三)培训效果的良莠不齐

师资是决定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老师和在校大学生。由于兼职老师与学校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老师仅仅抱着赚外快的心态在校任课,教学难以全身心的投入。而在校大学生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学训练,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和评估。学校请的外教也是没有任教资格的外国人凑数,由于对中国学员的需求状况和思考模式不了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些培训机构急功近利的心态严重,目的是为了迅速地赢利,这样容易造成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现象,结果得不偿失。不正规、缺乏诚信的培训机构在学员正式学习时,采取随意更换教师或减少课时来降低成本,这样,消费者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和目的,还白白损失了金钱,浪费了时间。

三、解决策略

鉴于目前在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良好的行业自律,树立地方品牌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加强外部监管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保障。

(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英语培训机构的市场进入资格,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考察,从而全面提升英语培训机构总体的办学水平,从组织和硬件上保证培训机构办学的质量。(二)良好的行业自律,培养地方英语培训品牌是地方英语培训机构生存发展的方向

品牌是质量的保证,它能够帮助培训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为培训品牌培养出大批忠实客户。由于国内外知名英语培训大机构的品牌刚刚处于加盟时期,有50万以上的非农业人口的大城市是它们的首选,尚未计划进入市场偏小的中等城市。(如新东方要在未来3~5年内进入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洋话连篇也在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开了30多所加盟学校。)因此,在国内外大品牌尚未进入中等城市的情况下,培养发展地方培训品牌很有必要,中小培训机构仍有竞争优势。加之地方有几家零散的质量良莠不齐的英语培训机构,树立英语培训的地方品牌显得十分重要。

发展地方品牌,首先,英语培训机构必须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各类课程。无固定的时间表,根据报名的情况可随时开班,灵活性较大。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水平、需要开设和制定教学任务,根据学习者日后工作所需的专业英语进行重点培训。

其次,发展地方品牌,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英语培训机构通过锁定目标人群在主打课程、培训期限、价格以及服务等方面办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许多培训学校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也是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如新东方,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学校创立之初就定下了它的校训是“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并把这种激励的人生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特色办学往往是民办外语学校生存的法宝,如新东方凭借对应试能力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不仅在托福考试培训上独领,更将这种能力延伸到更多的领域,雅思,职称英语,甚至计算机类的各种考试。

再次,要发展地方品牌,质量必须有保证提高服务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是培训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培训质量应注重师资质量,师资的质量是外语培训业的生命线,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培训机构的经济利益和声誉。培训机构还应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专业的管理人才等其他过硬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

最后,发展地方品牌,专兼职的教师队伍要合理搭配。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老师和大学生,而专职老师只占了一小部分甚至没有,这种搭配方式是不合理的。专职教师和培训学校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因此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校建设中去。而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中去,能够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兼职老师的身份决定了自身的流动性比较大,与培训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部分兼职老师对教学并没有完全投入,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避免上述问题,培训学校是要建立起一支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可以给培训学校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有利于外语培训学校适应市场的需求。但培训学校对兼职教师要有所约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或直接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把他们培训的结果和收入挂钩,来调动兼职老师的积极性。一些国内外大型外语培训机构迟早会进入中等城市,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学习理念。本地的各类培训学校要抓住机遇,尽早应对需求变化作出相应对策和措施,要做大做强。

(三)有力的外部监管是保障中等城市外语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条件

英语培训机构缺乏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因此,很多英语培训机构在外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为实现英语培训产业化,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培训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对英语培训产业的监管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方法。其次,发挥行业协会能够相对全面真实掌握监管对象相关信息的优势,完善英语培训行业的自律监管制度,通过监管纠正市场缺陷,保证有效竞争。最后,监管组织应该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格、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复查并及时公布,对那些有严重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培训质量低劣的培训机构采取取消培训资格或限期整改等方法,促进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制度的完善,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四)品牌的连锁加盟是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的趋势

虽然当前的国内的英语培训市场尚处于地方品牌占主导地位,市场割据的局面,但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将出现高度的整合和集中。因此品牌至上,适度集中将成为未来英语培训市场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度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调查报告)。品牌经营方式之一就是做连锁加盟。由于连锁经营可以凭借知名度较高的外语培训机构的声誉使加盟者在短时间内以较低廉的成本获得成功,所以一些实力较弱的地方外语培训机构可以加盟知名的外语培训机构。通过引入名校的教学理念,金牌培训项目以及名校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使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快速发展。各校也可通过这种手段迅速壮大自己的队伍扩大自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瑞国,焦丽芳.规范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8).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9

摘要作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新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并逐渐得到普及是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在当今大学体育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引入使得传统体育教育与之有机结合,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将从大学体育教育中拓展训练的概念和特点入手进行阐释,探讨拓展训练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教学意义发展趋势

为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在高校教育中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作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训练方式,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得到发展和重视。大学教育中拓展训练的引入使得大学体育教学扩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育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同时也揭开了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一、拓展训练的内涵及特点

拓展训练是最初用于战争中对军队的训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拓展训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拓展训练的引入起初主要是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拓展训练开始走进校园,与传统的体育教育相结合,并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但是,不管拓展训练如何发展,其本质还是基于对生存技能和参与者身体素质的训练,其核心是一项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的目的在于让个体充分参与到训练过程中,获得个人体验,与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和相互配合,共享信息和经验,最终达到自身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它主要是在特定的情景环境下,以游戏为载体,通过学员之间的共同参与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发展,拓展训练的形式也是越来越多,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行军野营训练、野外穿越训练、攀岩和探险训练等。但是不论何种形式的拓展训练,都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首先,拓展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主要是通过参与者身体的运动来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员去了解和感受事物,从而获得经验和真理。另外,拓展训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拓展训练是对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考验,这些项目的完成需要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挑战自己和团队的极限。训练中加入的游戏成分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使得学员能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满足。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价值

(一)拓展训练扩展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需求。拓展训练的出现让传统的体育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对某个体育项目的不断优化和发展,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参与其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扩展了教学内容。拓展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拓展项目都适合大学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在选取拓展项目的时候应考虑本班学生的总体数量、男女比例的构成、所学专业、训练时间以及培训场地等实际情况。将拓展训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水平来选取适合本班级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并且要选择适合本项目的体育器材作为辅助手段。在训练方法的选取上,不要拘泥于现有的教学方法,要用于创新,大胆尝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拓展训练丰富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

拓展训练本身的表现形式很多,每个拓展训练项目的训练方式也很多,所以包含着很多的教育方式。因此,拓展训练被引入大学体育教学后可丰富其教学方式,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实践已经明显的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拓展训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拓展训练,让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释放了心情,体会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例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信任大考验的拓展训练方式,通过这种带有一定刺激性的拓展训练活动可增强队员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帮助学生战胜内心的恐惧,勇敢的面对挑战。体育教师应合理借助拓展训练,引入一些新型的训练方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进行拓展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和团队成员合作去完成一些极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学生的挑战意识得到增强,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从而充分的突破自己的潜能。尤其是当今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没有经历过任何的困难的挑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手足无措,拓展训练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还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

大学时代是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所以,大学体育拓展训练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重要衔接。拓展训练的合理使用使大学生树立起较强的体育精神,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提升学生的意志力,能够勇敢、积极的面对出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以后从学校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拓展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要求参与者充分的融入团队,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还要分享个人心得与体验,从而使自己获得自我认识与进步。拓展训练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使个人的意志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团队都获得了一定的收获。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由于其受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意识还不够成熟,导致其不懂得与他人相处,无法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拓展训练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学生的困扰,使得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他们要以大局为重,学会协同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角色,并且与团队成员互帮互助。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体能,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了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教育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社会对各种新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与综合素质人才匮乏的情况相矛盾,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可以为给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另外,拓展训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授和学生模仿的固有模式,而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将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课程相结合可以使课程变得更加活跃和有趣,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调查显示,目前环境下,拓展训练并未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得到广泛普及,甚至可以说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并合理利用的并不多。在引入拓展训练的大学校园内对参加过拓展的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体育教育中引入的野外生存训练,目前的开展都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拓展训练也越来越受到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视,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课程的设置不够成熟、师资力量缺乏、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培训设备不够健全等。有的学校甚至把拓展训练当成是一种游戏,虽然娱乐了学生,却未能起到训练的目的,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所以,为了更好的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使拓展训练能发挥其作用,应对其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解决以上问题。

(一)拓展训练与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有机结合

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传统课程有机结合,这也是未来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让前沿课程与传统课程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和层次,也符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入具体的拓展项目,比如说在球类比赛加入小组竞赛,在田径项目中加入越野赛。让拓展训练项目充分的融入到传统的体育训练项目中,让学生全面的参与到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大学体育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课程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以必修课的方式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

大学体育教学的另外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提高拓展训练的教学地位,将拓展训练项目以必修课的方式引入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课堂。由于拓展训练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展了教学方式,将拓展训练以必修课的方式引入到大学体育教学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通过必修课的方式给拓展训练以教育地位,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的长远发展也需要有更多的能够面对困难和挑战、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性格的员工,员工的这些良好的素质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源泉。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正好培养了学生的这些精神,为他们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种方式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引入拓展训练

当前高校运动会中的项目设置到运动员的选拔大多沿用了竞技体育运动会的方式。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大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后挑出的项目骨干,而大部分的学生则只能作为观众来参加运动会。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运动会的热情不够高,这与学校运动会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相违背。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将某些团队项目引入大学运动会,让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拓展训练项目便是团队项目的典型代表之一,拓展训练项目的引入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也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中,不仅扩展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了体育教学的方式,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重视。虽然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普及并不是很广泛,但是在未来的体育教育教学中却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大学体育教育应当注重拓展训练的引进,提高拓展训练的地位,使其与传统体育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帕力哈提・达吾提.大学体育教育中拓展训练的发展趋势分析[D].教育学论坛.2015.

[2]王宗友.大学体育教育中拓展训练的发展趋势探究[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5(23).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实习;趋同性;启示

当今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实习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培养未来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纵观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一、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的趋同性

(一)实习前的教育理论准备趋同——重视教育课程

国外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课程比重呈上升趋势。教育实习与教育课程相结合,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各国的共同特点。国外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加强实习前的教育理论准备:一是增加教育理论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二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美国教育理论占教育总量的25%,教育专业课程中的2/3为教育理论课。英国教育理论占35%,“教师职前培训改革”中,提出教师应具备27种职业技能并建立教师技能档案。法国在教育专业科目里,学生需修40学分,占总学分的25%。德国把教育科学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之一,教育科学课程设置范围相当广泛。

(二)实习形式与时间趋同——实习形式灵活多样

实习形式上,不同国家在教育实习实践操作中各有特色,但总的来看,体现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见习、实习有机结合的共同特点。教育实习大都由模拟实习、见习、实习三大部分组成。国外特别重视见习效果,通常要求学生在见习时能发现问题,并能从理论上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能站在教学的前沿。实习时间上,国外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教育实习时间在总量上不断增加。表现为阶段性和延续性的结合。在法国,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三类教学实习,共计486学时。

(三)实习活动目标趋同——目标明确

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具体的要求和安排,是国外教育实习目标定位的共同特点。国外教育实习改革中,系统研究了教育实习应达到的目标,并加以分类向学生公布。前苏联对教育实习目的与要求作了如下规定:1.培养对教师职业的兴趣;2.培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工作的能力;3.培养讲授各种类型课的能力;4.培养组织和领导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的能力;5.培养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6.培养独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7.培养初步的学校管理工作能力。日本规定实习生应达到的目标是:1.从总体上亲自体验学校教育实际;2.培养基本教育实践能力;3.认识教师职业活动的规律、基本原则、基本方式,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加深对学生的感情;4.能恰当地评估自己担任教师的能力和职业适应程度;5.培养在教育实践中所需要的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实习任务趋同——实习内容丰富

国外教育实习内容发展呈现综合化趋势,各国大都制定了教育实习指导手册,对各方面的任务作了详实周全的规定,让学生真正参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英美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全面担当起一名教师实际应做的工作,实习内容不限于纯粹的教学实习,还包括参加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教师家长协会的活动,甚至参加在职训练活动等。要求至少有两周时间,全面负责其所在班级全部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估工作。日本的教育实习内容全面丰富,包括学科教学、道德教育、特别活动、学生指导等,使实习生直接掌握学校各个领域的经验。前苏联的教育实习内容安排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渐趋复杂,并且低高年级的实习内容能连续和继承,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教师职业的全过程。

(五)实习管理趋同——协同合作管理

国外在实习管理上基本都实现了制度化与合作化。实习基地相对稳定,实习计划由大学与实习学校教师共同制定。英国采取协作管理形式,由实习学校、地方行政当局和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组成“伙伴关系指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管理教育实习工作。小组任务是制定教育实习计划、分配实习生、组织教育实习和实习评价。日本教育实习机构比较完善,建有许多附属学校作为教育实习和研究基地。有些大学还成立了实习指导中心,下设研究、指导、实践、调查四个部门,共同做好教育实习的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工作。法国的教育实习由师范学校和有关分学区的省督学组织管理,学院与实习学校之间实现密切合作,有关学校把安排师范生的实习纳入本校年度工作计划。

二、六个国家教师教育实习的特色

(一)美国——交互一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逐渐取代行为主义,“教师作为专家”成为美国教师教育的新理念。由此美国的教师教育由训练模式走向了开发模式,由注重技术性的训练走向专业化的构建,且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反映在教育实习环节上,则形成了交互——自省型教育实习模式,强调知识形成、获得过程中主体的行动参与和反思。这一模式促使学生将教学理论用于反省教育实际问题,并将反省之心得实际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二)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重负荷教学训练教育实习模式

1983年,英国“提高教师质量”白皮书提出新教师培养的措施是:提高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严格选拔学生,明确课程标准,重视实践经验。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人们发现师资培训的关键在于加强师资教育胜任能力,突出中小学在培训中的作用。因此,“以中小学为基地”和“重负荷教学训练”成为英国教师教育实习的一大特色。英国教育实习中心整体下移,实习课程安排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企图通过在中小学的学习和传帮带中顺利实现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德国——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

德国自建立师范教育以来就很注重教育实习工作。1926年,普鲁士皇家“通谕”首次在法令上诏告设立实习教师见习研习班,正式规定取得教师资格须经两次考试,在两次考试中须经历三年的实习。1970年以后,西德各邦均为确立实习教师体制及第二次国家考试立法,规定任教者必须通过修业和见习两个阶段。第二阶段由教育行政当局专门负责,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德国师范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能力,一进入学校大门后,就能作为一名“熟练劳动力”,独立开展工作。

(四)日本——分批集中教育实习模式

日本教师教育改革把原来一次性集中实习的时间提前和分散,增加了教育实习时间,从一至四年级有计划地安排6-7次共14周的教育实习,而且教学内容也较为系统化。日本定向培养中小学的教育大学实行全程实践法,在整个学习期间分期开展教育实践,一至四年级有阶段地连续地进行。根据教育实习过程是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把教育实习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步骤,即观察——参与——实习。

(五)法国——职业一自主化训练教育实习模式

法国在1989年教育指导法中提出“将儿童置于教育体制中心”的思想,尤其关心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如何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这一教育改革深刻影响了法国师资培训体制和课程结构的变革。从1990年开始,法国国民教育部开始建立新的教师教育体制,即师资培训大学及学院(简称iUFm)的课程设置中将教育实习制度化、序列化和系统化。教育实习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运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试图重构教师身份,培养教师从业能力。

(六)前苏联——连续性教育实习模式

前苏联是对教育实习最重视的国家,他们经过试验制定出1985-1986年度师范学院连贯性教育实习方案并付诸实施。该方案规定实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具有渐进性、综合性特点,实习内容既有阶段性又有衔接性;教育性实习与教学性实习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苏联连续性教育实习已成为培训未来教师的重要措施之一,实习活动一方面把完成教学任务同理论课程的研究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的趋同性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教师教育在实习前的教育理论准备、实习时间、目标、任务与管理等方面的趋同性为我国教师教育实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延长实习期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教育实习观

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创造性观点为基础,克服传统的“理论——应用”实习观,建立“批判反省性”大教育实习观。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期限,实习时间由毕业前向修业全程演化,强调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多次教育实习,每次带着具体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做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效结合,着眼于学生反省批判力的培养,把实习看作是教师终身持续发展的教学反省历程。

(二)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做好实习前的理论准备

教育实习通过适宜的理论准备和指导,使师范生在实习前对课程的师范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很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教育实习的价值和效果。在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上,课程内容一般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所占学时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不到6%,而美国占11%,日本占13%,差距非常显著。因此,必须加大课程改革,增加教育理论课程、削减专业课程,使教育理论课程占教学计划总学时15%左右,达到国外的平均水平。

(三)丰富实习内容,拓宽实习范围

国外教育实习内容不但丰富而且规定得非常细致务实,可操作性强。这就要求我国对教育实习内容进行改革,丰富实习内容,拓宽实习范围。从教学准备、班主任工作计划到它们的实施和评价、从课内到课外、从学生到老师到家长,要让师范生了解并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内容不成为纸上空文而落实到实处。

(四)科学合理地定位实习目标,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我国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及教学技能的训练。与西方国家相比,目标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安排,学生在实习中能否自觉地、有计划地按照预先规定的任务和要求来做,能否达到上述目标,都难以评价和把握。因此,在实习目标的定位上,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教育实习不仅要着眼于培养一位好教师,更要着眼于未来教师的整体成长和终身发展。

(五)构建合作化管理模式,发挥大学的主导作用

教育实习要走出象牙塔,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充分展开合作。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实习学校应各有所为,负起责任来,加强协作,共同来管理教育实习,增强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三者作用的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大学的作为。大学拥有智力资源优势,应深入中小学,加强与实习学校的科研合作、教学联系,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努力创设并推行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