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管理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0:54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1

第一部分《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总结清理三角债经验》讲话原文

朱镕基同志在1992年12月份总结清理三角债经验的会议上讲话指出:“1991年6月1日,李鹏同志主持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研究清理三角债问题。当时,全国三角债累计达3000亿元左右。1991年6月底,在工商银行开户的4万户企业,三项资金占用达3523亿元,其中产成品占用1306亿元,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许多企业转不动了,频频告急,要求尽快组织清欠。”

在总结形成三角债的主要原因过程中,朱镕基同志认为,形成三角债一是建设项目严重超过投资预算,二是企业亏损严重,三是企业产品库存挤压,销售不畅。朱镕基同志明确在讲话中说:“……结算纪律松弛,信用观念淡薄,也加剧了三角债。”

上述是20年前的1992年朱镕基同志对企业三角债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当然讲话中了总结了成绩,经验和主要工作方法。当时情况下,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的,而现在中国经济中大量的私营企业也面临三角债问题,使用国企的方法未必管用,需要探讨新方法。

第二部分2012年发生的因应收款三角债纠纷引起的实际案例

2010年11月,某甲方房产开发集团a集团首次来到中国大陆进行别墅推销,说只要给400万人民币费用投资就可以买房带移民的某外国。该甲方房产开发集团a集团实力强大,兼做游艇和高档红酒业务,想把别墅、游艇和高档红酒投资一同推广,于是直接找4a广告公司B公司外包推广宣传。B公司作为4a,进行了项目分包,把引擎数据分析和户外广告、Dm传媒资料印刷等外包给C公司。B公司和C公司签订合同,约定2011年3月5日付清全部合同款项320万元。之前全是C公司垫资操作,户外广告垫付160万,占总款项50%。结果到了2011年3月5日,C公司销售代表D小姐按合同去B公司催款,B公司财务经理告诉D小姐,因为这件事情大家都是替a集团做的,a集团没按合同约定在2011年2月5日付款给我们B公司,因此,我们也不能支付给你们C公司,等a集团的款一到位,我们立刻就给你。D小姐说,我们C公司合同是和你们B公司签订的阿,合同只有双方,没a集团,我们给你们做事情,你们应当按合同给我们钱,至于a公司不按合同支付,是你们应当问a公司要,不能成为拖欠我们款项的理由阿。B公司财务经理说,反正我不管,我们高层开会决定的,a公司的款一到位,马上支付你们,现在a公司没支付,所以不支付。

D小姐回到自己公司,如实向C公司各级领导进行了汇报。C公司于是说,那就再等等,后面生意还要做啊。结果过了3个月,到2011年7月,B公司还是没向C公司支付,理由还是a公司没支付。C公司于是派销售总监王总亲自去和B公司销售总监李总沟通。李总说,a公司之所以没支付,是因为他们预期通过推广活动能销售游艇5只,别墅10套,红酒投资吸金1000万。但活动下来,别墅10套达到了,红酒投资吸金也达到了,就是游艇1只都没卖出去。随便销售1只游艇,也两千多万人民币,800多万的推广费用早就结算了。问题是a集团和B公司的合同中并没约定广告一定达成什么效果,任何4a广告公司也不会这么签订合同,毕竟是广告公司不是销售或分销,现在a集团就为此拖延,不说不给。而B公司考虑这么大的集团,今后还要做生意,要是诉讼的话,今后就无法合作了。所以对方一直拖延着,B公司也一直没诉讼。C公司销售总监王总对李总说,C公司心态和B公司相同。但从法律上说,不应当是这样,法律上B公司应当承担法人责任,履行合同支付义务,因为合同不是附条件合同。B公司李总对C公司销售总监王总说,那你法律去好了,今后的生意就不要做了。双方谈判无果。

C公司销售总监王总回来向笔者汇报,说领导,怎么办。笔者说:呃。你先忙吧。于是此事又拖延下去,中间每月对账,财务都认账,签章等,就是不支付,说等a集团来钱。

2011年11月,B公司设立下属的装潢工程公司,想吃设计后面的施工装潢的利润市场,两者是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关系。而正巧2011年11月份,C公司也投资了一家建材超市,主要经营国际一线品牌。a集团此时在国内的工程项目部正好有550套别墅需要装修,B公司的下属工程装潢公司顺利地接到了活,签订了合同。同样,B公司也顺利地和C公司签订了采购建材合同。该国际品牌的建材均是进口,来回周期45天到60天。

2012年元月2日,B公司发出书面通知,要求C公司根据合同把550套产品总价110多万元最迟元月5日送到工地,安装10天,最迟元月17日要完成交房。双方合同明确约定货到后20天付款。

销售总监王总和业务担当D小姐一起来找笔者,说建议发货。笔者问他们:估计对方能按合同约定的时间付款吗?两人都摇头。笔者说,此事情只有笔者当恶人了。笔者当面电话仓库,没笔者签字,货不能发,并告诉财务部门,是否开出库单,等候笔者电话。

B公司老板Bill得到消息,直接电话过来骂笔者,说落井下石,心狠手辣,不讲究等。笔者心平气和,没回嘴。Bill于是干脆开车到办公室找笔者,说你一个文化素养这么高的人,怎么突然这么心狠手辣?说想换别家也来不及了,来回两个月。怎么不能讲义气?笔者说,从私人的角度讲,Bill是朋友,跟笔者学毛笔书法一年了,但从业务角度讲,笔者说知道他们也不会按合同付款的,这次110万,和上次320万,430万的现金流处在应收款的状态,对一个一年营业额八九千万的小企业来说,承担不了。若这次不逼迫,C公司现金流断裂和资金链的断裂的后果,不是笔者当一个好人就能承担的。同时笔者告诉Bill,a集团上次的款项已经在2月5日支付了70%将近600万给B公司,B公司的利润只有大约100万不到,有大约300万a集团没支付,B公司就把这个风险全部转嫁给C公司,并是违反合同约定。

Bill回去后,让财务开期票,60天的期票,新帐老账一起开好,电话让C公司销售总监王总带着发票过去,并拉着货物,一手看货,看好后支付期票,然后卸货。王总请示笔者,笔者明确答复:第一,王总不能去,让D小姐和驾驶员带着发票去拿期票,并转告Bill,如不是老朋友,是不会接收期票,是要收取现金支票的;第二,款到发货,期票交付财务后并经财务确认无错字等后,次日由财务审核批准出库单,然后仓库出货。

事情结束后,2012年1月21日,Bill亲自开车到笔者办公室,送了一箱进口车厘子,10斤,说他的老家意大利进口的,人民币价格要卖到25块钱一斤,送了一项法国红葡萄酒,说a集团在元月18日把所有款项都付给他了,说今后还是朋友,并承诺今后严守信用。

笔者给Bill说,你一个外国人,到中国开4a广告公司,也不容易,你是基督徒,我研究儒道法佛,都得讲究一个信用。Bill说同意。

第三部分 启发

启发一:结算纪律松弛,信用观念淡薄,在中国现阶段将还要存在一段时期。中国人不讲信用在世界上出名了,外国人到中国也学坏了。这是环境使然。好比一个外国人在香港就排队,到深圳就插队,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做法不同,值得深思(参考:沈宗南 张京宏《3t营销功效管理学》,上海世新,2006)。阿里巴巴诚信欺诈问题,淘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假货市场等国际丑闻事件,不会因为马云辞退卫哲就翻过去这一页,影响长存。

启发二:以暴制暴是不对的。按道理讲,C公司应当直接起诉的法院,问B公司要款。但C公司没走正规渠道,而是在B公司业务上做文章,达到了清欠效果。今后并不建议其他企业效仿,建议走正确的道路。当然,正确的道路可能最终要不到钱,谁会把大量资金放在法院随时能查封的帐号里?没一两年下不来,耗费精力和钱财,确实走正确路也难达效果。

启发三:不断强化自身的信用观念,共同促进中国商业环境的诚信化进度。改革开放这多年了,信用的背后是民穷。只有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民富之后,如同管仲说的:仓禀实而知礼仪。现在的情况是,知识分子已经知了礼仪,到现实环境中,得倒退一下,以非常手段达到本来就应达到而确实没达到的效果,来化解一个公司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是笑话,也确实值得深思和反省。

第四部分结束语

正如朱镕基同志指出的:“结算纪律松弛、信用观念淡薄”,将会短期内一直困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除非这个企业不做大,要做大谁没应收款?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产业,都是一个情况。希望本文的真实案例能对读者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2

摘要企业危机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同时任何危机都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如危机应急处理不当,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危机本身的影响,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可以缓解或避免危机事件对企业所带来的损害;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没有认识到危机处理应急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阐述了房地产企业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希望在当前严峻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能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度过难关。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内部控制

一、2011年房地产行业状况

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在2011年受到压制,国家从税收、信贷、行政、土地等方面实行了严厉的调控政策。2011年1-3季度随着调控政策继续升级和深化,部分城市楼市成交惨淡和楼市寒冷,与去年同期销售量比较,房地产市场相对萧条、出现房屋量跌价滞现象;以往房地产企业只要拿地、销售就能取得较高利润的粗放管理时代已经结束。房地产企业只有依靠规模、质量、品牌、成本控制、内控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手段强化内部管理,实现规范运作,才能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生存、发展壮大的目标;这也是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基本生存之道。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是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危机应急处理不当,将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如近期大连万达的质量门、绿城集团的信托门、潘石屹的调侃门等,都对房地产企业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2011年房地产企业主要危机事件

案例1:绿城集团信托门

路透社2011年9月21日电:两位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中国银监会近日发文,要求信托公司展开与绿城集团及关联企业房地产信托业务情况调查。9月22日绿城中国公告回应:相关调查并不是针对绿城集团,绿城的营运及财务状况一切正常,没有出现资金问题。尽管公司进行了紧急澄清否,但市场并不买账,在香港上市的绿城中国昨日开盘后就暴跌不止,最终收盘4.49港元,跌幅高达16.2%。

案例分析:2011年半年报中绿城资产负债率高达160%以上,成为负债率最高的大型房企。绿城的高负债率以及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就像悬在弓上的箭,随时都可能爆发,这正是其股价暴跌的根源,也是市场对其担忧的体现。尽管绿城集团针积极应对信托门事件,比较及时地澄清传言,但危机应急处理必须建立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之上,引导媒体报道、公众舆论导向,而不能规避绿城集团本身高负债率和资金链紧张的客观事实。

案例2:大连万达质量门

2011年9月中国资本证券网接到举报称,四川绵阳市重点工程涪城万达广场在建设中,大量使用三无劣质钢材,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9月27日致电专门负责广场项目的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此事。而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话均无人接听。

案例分析:万达质量门出现后,万达相关人员却表示不清楚,甚至部分电话无人接听。尽管万达宣称:“要铸造精品,质量重于泰山,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完成工程,将万达广场建成标志性建筑”;但当出现使用三无材料问题时,连起码的回应都没有,注重高质量的口号显得多么苍白。万达质量门事件表明万达危机应急处理意识不足,缺乏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也显现出大连万达企业的傲慢自大。

案例3:潘石屹的调侃门

2011年10月6日,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去世,潘石屹微博调侃苹果公司应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产品,让更多人用上苹果产品以纪念乔布斯。但很快遭到了网友的反调侃,“请潘总推出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反映了网友对高房价的愤怒和不满。潘石屹10月7日又微博:看到许多对我建议苹果应生产1000元以下手机不满。我理解朋友们对乔布斯的爱戴和怀念的心情,和对高价房不满。我是从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贡献和多少人接受了他的服务,写下这条微博。我是一名果粉,是乔布斯的粉丝。他的逝世我和大家一样很难过。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创新领袖!

案例分析:潘石屹对死者十分不恰当的调侃言论,引起了网民的愤怒和不满。尽管后来对自身的幽默调侃发表了新微搏来澄清,表明他也对乔布斯的爱戴和怀念的心情,但没表达他调侃言论的道歉和歉意,未体现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胸怀。危机应急处理缺乏真诚和诚意的反应,使潘石屹并未能通过辩解获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影响了自身的形象。

在高度透明的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成为社会舆论发表的新热点;公众通过微博、博客等平台表达观点、也在全方位、实时监督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的产品和品牌运营。危机事件历来是房地产企业或行业发展的绊脚石,一次次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使房地产企业深受重创,历次惨痛的危机事件警醒房地产行业: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刻不容缓。

三、房地产企业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概念、种类及特点

(一)房地产企业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概念

房地产企业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紧急处理机制,是房地产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事件所带来的损害,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危机处理程序和原则。

(二)房地产企业危机表现形式

房地产企业危机主要有:财务危机、质量危机、形象危机、诚信危机、事故危机。

1.财务危机是指房地产企业在筹资、融资和投资决策中,由于受资金、利率、汇率的调整变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无法偿付到期债务,甚至被迫倒闭的危机。

2.质量危机是指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出现设计不合理、质量低下、配套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大规模客户投诉和维权的危机。

3.形象危机是指房地产企业家、管理层因道德行为或企业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等,损害了消费者或社会公众的利益,使企业处于形象受损、信誉降低的危机。

4.诚信危机是指房地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实际履约情况与合同约定不符、不能按合同履约等情况,如延期交付、配套缺失、数据虚假、价格不实,使企业处于不诚实守信的危机。

5.事故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灾害(台风、地震)或人为事故(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巨额损失,使企业持续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的危机。

(三)房地产企业危机的特点

1.普遍性:房地产行业生存发展环境在快速变化,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这是一种正常、普遍的现象,但可能因危机而造成巨大损失。

2.聚焦性:随着社会大众传播业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多样、速度迅速、范围广泛,企业如发生危机事件会迅速被公开,很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3.破坏性:任何危机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害,由于危机应对决策的时间、信息非常有限,会导致决策失误或不及时,造成损失扩大,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内众多危机案例时刻提醒房地产行业要重视危机事件带来的巨大伤害。

4.紧迫性: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程度,是无法预估或预测的。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发展非常迅猛,如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四、如何建立房地产企业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但由于危机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企业无法避免的危机发生。当发生危机事件时,企业应急处理机制的建全与否、是否有效,决定了危机对企业的损害程度有多大。2011年众多危机案例说明了房地产企业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设置应急处理机构

房地产企业危机事件应急处理往往会涉及工程管理、营销策划、财务计划、公关管理、法律顾问、新闻发言人等部门,不仅会对各部门许多业务流程和企业政策进行改动,还需及时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调拨,同时还要与政府机关、媒体、客户、供应商等进行沟通、协商。这是任何一个部门负责人都无法胜任的,必须由能够支配资源和协调各个部门的项目负责人才能解决。目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没有意识到设置危机应急处理机构的重要性,危机发生后往往不知道需要公司的什么人来组织应对和处理。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时,必须设置以项目负责人为首、其他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处理小组,以更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要制订新闻发言人制度

企业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在出现对企业不利的“负面新闻”或危机事件时,新闻发言人及时企业相关信息,让公众和新闻媒体及时了解危机事件发生的真相和进展,引导舆论,促进和公众、媒体的沟通,来维护企业形象。未设置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统一、及时信息,会出现危机发生时各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危机应急处理的效力和形象。目前大多数政府机关和大型国企认识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意义,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房地产行业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好危机应急处理,提高危机应急处理效率和效果,维护自身形象。

(三)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

危机爆发的时间、规模、态势和影响程度,都是无法预测的;且危机应对决策时间以及信息非常有限,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事先制定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以应对危机爆发的随机性和破坏性。应急预案必须制定不同应急措施;如火灾、地震应急预案应侧重于人员疏散,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重点于人员抢救,售楼部开盘日应急预案要关注人员秩序疏导,企业财务危机和形象危机预案着重于信息和沟通等。

(四)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预案演练是针对企业某种突发事件、事故或者灾害,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和步骤所进行的演习和训练活动。组织房应急预案演练能检验应急预案的操作性、适用性和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各相关部门以及专业队伍之间的危机应急处理的协调和配合,能提高房地产企业危机应急处理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房地产企业要加强各种危机应急预案的演练,以减少危机事件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五)应急处理的重要原则

1.应急要及时。当危机事件发生时,房地产企业要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机制,以最快速度调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各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理。新闻发言人要第一时间介入并事件发生的真相,让公众、新闻媒体、政府机关及时准确了解相关信息,避免各种谣言产生和传播。因此企业必须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

2.要勇于承担责任。无论事件发生是否企业自身导致的,房地产企业都要站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高度上,积极应对危机,不要推卸责任,让社会公众知道房地产企业是负责任、有道德的企业。冷漠、推委的态度只会把危机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放大,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

3.沟通要真诚。危机事件发生后,房地产企业应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如实公布危机事件发生的真相和处理进展,以求社会公众、媒体和政府机关的理解与支持,甚至获得帮助。7.23动车事故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先生发表了“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言论,以及新闻会上始终面带笑容;这个不真诚的发言和不恰当的笑容,引起广大网友愤怒与不满,引起了更大的危机。

2011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下,各房地产公司销售业绩惨淡,往年的“金九银十”变成了“铁九铜十”,生存与发展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只能通过成本控制、品牌管理、内部控制等精细化管理来获取利润,而房地产企业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能使房地产企业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甚至避免企业的突然死亡;所以房地产企业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参考文献:

[1]林景新,赵玉竹.2011年上半年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分析.

[2]陆金峰.房产交易纠纷引发的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3]佘廉.企业危机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中国信息报.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3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72)

摘要:针对陕西省企业危机频发,而企业危机管理研究不足,缺乏整体的危机管理运作体系及处理计划等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了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面临的问题后,构建了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框架,以“陕西铜川玉华煤矿事故”为例,论证了所提体系框架的可行性,并从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角度出发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望能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http://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战略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23-04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陕西省软科学重点项目资助(2012KRZ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1171162)。

作者简介:封超(1985-),女,江苏徐州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0引言

企业危机通常是指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或者是外界特殊事件影响,而给企业或品牌带来的危机。然而在危机面前,陕西省有的企业可以镇定自若,在最短时间内平复危机,而有的企业却应对无措,损失惨重。毫无疑问,对待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能力等因素,决定了企业遭遇危机事件后的结果。因此,如何使我省企业树立积极、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企业危机管理体系就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

“企业危机管理”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StevenFink的《危机管理:为不可避免的事而计划》中[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学者们才开始关注企业危机及其理论研究。其中,孙明贵开创了我国学者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2]。苏伟伦认为,企业危机管理就是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检测、预控、决策和处理,达到避免、减少企业危机产生的危害[3]。胡际春认为,危机管理是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危机及其诱发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并对己发生的危机进行控制和处理,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和过程[4]。魏加宁认为危机是指事关组织或个人生死存亡的突变[5]。何苏湘认为危机管理就是企业首先要预防危机[6]。邱毅认为危机是组织为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威胁和损害而进行的长期规划、持续学习和调整的动态过程[7]。佘廉等人通过对大量处于经营困境企业的调查,提出了企业逆境管理理论和企业预警理论以预防企业危机[8]。此外,游昌乔还率先系统提出危机应对“5S原则”[9]。

纵观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大部分企业仅停留在危机管理个别要素的理解与准备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局限于企业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危机发生后如何应对的策略以及手段等问题,而缺乏整体的危机管理运作体系,危机应对和处理计划,对企业危机成因的研究深度及企业危机管理实践研究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挖掘和深化。

1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由于陕西省各大企业是在一个不太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方面受自身条件的制约,比如规模较小,管理体制不健全,常常会面临一些危机;另一方面,与成熟的跨国公司及国内比较优秀的大企业相比,该省企业自身在管理水平、市场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弱点决定其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不科学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漏洞百出,频繁发生危机[10]。

因此,如何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使其在面临危机时转危为安,以保证其健康发展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使企业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必须找出目前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省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及系统的危机管理思想。②缺乏专业处理危机的人才和独立团队,危机处理能力薄弱。③缺乏与媒体的沟通能力。④忽视危机后的善后及恢复工作。

2针对陕西省的企业危机管理体系设计

近年来陕西省大多数企业逆势而上、稳定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积极培养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与企业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危机,在危机发生时沉着应对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部分企业,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存在盲目乐观心理,认为危机不会对生存造成威胁,缺乏危机警觉意识,结果造成危机的发生。

因此,如何使陕西省企业树立积极、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企业危机管理体系就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

2.1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经验比较分析,再结合陕西省企业自身特点,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成本低、成效大,反应迅速,能独立运行”的特点。企业危机管理也因此有基本的操作流程,主要是明确应急行动的标准、职责、权限、内容和程序以及启始、结束的路径,包含预警信息、先期处置、应急响应、指挥协调、紧急状态、应急结束和恢复重建七个程序的闭循环,如图1所示。

要使这个系统有效的运转,有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信息整合流转平台[11]。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的准确信息,对企业危机处置特别重要。往往危机爆发之后,信息不对称是一道屏障。越是需要情况的时候,越不能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如何把各种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是一个难点。

二是建立健全分类分级的应急平台。每一个危机的影响、规模、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各不相同,应当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款结合和属地为主的原则,实现领导负责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系统的作用。

三是完善联动协调机制[12]。危机发生后,危险因素尚未排除,公众安全受到威胁,潜在的威胁正在升级衍化,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比如,伤亡人员的救死扶伤、现场群众的逃生避险、危险源排查消除、救援力量指挥协调、资源的调拨分配、公共设施监控、媒体的应对和治安维护等等,往往会造成现场非常混乱,指挥无序或多头指挥,贻误时机。联动协调和分级响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2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系统设计应包括危机识别、分析、预防、控制和处理的危机管理机制,如图2所示。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模块和三项输出,是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三个层次是界定对象、系统框架与步骤方法、输出结果;三个模块是危机识别与评估、危机分析与预防、危机控制与处理;三项输出是危机分级表、危机预防措施、危机应急预案等。

3案例分析

3.1案例回述

2014年10月1日凌晨5时许,陕西铜川玉华煤矿井下发生工人伤亡事故。10月7日,华商报记者接到群众举报,同时华商报向铜川煤监部门了解玉华煤矿事故,煤监部门称,没有接到玉华煤矿上报事故信息。随后,煤监部门根据华商报记者提供的信息,介入调查。10月8日下午,华商报记者见到玉华煤矿相关负责人,矿方负责人再次明确表示,井下事故确实发生,但没有造成死亡,只是3人受了轻伤。9日晚,省煤矿安全监察局铜川分局相关负责人向华商报记者证实,铜川矿业公司玉华煤矿在井下实施爆破时,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初步调查,已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10日下午,陕西煤监局及相关部门召开了安全生产现场会,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对事故调查处理和善后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3]。

3.2应对分析

玉华煤矿隶属于陕西陕煤铜川矿业公司,是目前铜川矿业公司产能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一座新型现代化煤矿。一旦发生事故,对企业和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根据2.1节和2.2节所提危机管理工作操作流程和系统框架,结合3.1中的案例,有如下的应急处理工作框架设计,如图3所示。

首先,玉华煤矿的值班领导接到事故通知后,应迅速、准确的向事故报告人员询问现场的重要信息,并立即按应急救援预案规定顺序通知、召集人员,同时依次上报主管部门。其次,领导小组负责人要根据事故情况及时下达救援命令。

如:采用最快有效传送方法、通知引导灾区受威胁人员迅速撤离;所有井下受灾情影响范围内人员都必须在班长或老工人带领下,安全有序的撤到安全地点直至地面,如果采取技术措施,应由总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拟定周密方案,总指挥作出决定,首先抢救遇难人员及受害人员,防止事故扩大等。然后,领导小组在做好现场处理的同时,及时对事故开展调查。包括:收集与事故发生有关的所有材料、现场采样、进行监测分析、对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进行评估、编制上报调查报告。最后,责任追究,由领导小组组长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部门,根据事故调查情况对事故进行讨论,研究事故处理意见,对事故的任何责任单位,按本矿制定的安全管理有关制度进行处罚,涉及刑事责任的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但是,在事故应急处置期间,对煤矿原有的应急准备工作及预案的不足之处,也应该根据经验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以防止今后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政策需求

针对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从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角度出发给出以下六点完善我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4.1加强企业危机管理的战略地位

从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出发,构建现代化的危机管理体制,全面提升陕西省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陕西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为此,把危机管理纳入陕西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企业危机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

4.2加强基础装备和资源的投入力度

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在事故发生后的短时间内,用以应对事故的资金和物资严重缺乏,这不仅会降低初期应对事故的能力,还会扩大事故的危害程度,因此,储备专门的资金、物资和通信系统应成为生产安全事故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3重视危机预警和危机后的恢复工作

一些预警防范搞得好的地方,成功的做法是:①不留死角抓排查,对一些可能造成突发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隐患性问题,进行摸排和风险预测;②及时准确抓研判,重内幕性、预警性信息处理和危机征兆评估,加强危机的识别防范,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③锲而不舍抓化解,从源头上加强治理,化解矛盾纠纷,把可能发生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危机后,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受损,这对企业的打击是比较大的,企业要加强企业形象的恢复工作,重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品牌形象。针对危机给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的破坏,企业进行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恢复重建,就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实事求是地兑现危机时对公众的承诺;②企业要开展形象弥补公关活动;③恢复与重振企业品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4.4企业危机观念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针对此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企业文化不仅是从上到下的传达,更是由下至上的沟通。第二,企业危机观念不仅是压力,也是动力。第三,在干部考核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加入企业危机观念和企业文化的内容,并形成手册方便企业内部人员阅读。

4.5营造与媒体的和谐关系,树立正确的媒体宣传向导

在企业危机处置的过程中,有效沟通对于缓解危机和稳定人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企业与媒体有效的沟通步骤是:一是制定有效沟通的行动方案。二是建立有效的都通渠道。三是消除沟通信息的“瓶颈”。年来,随着媒体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演变,企业与媒体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越来越多的收到媒体带来的挑战。

因此,与媒体打交道要在以六个方面下工夫:①重新认识媒体;②高度重视媒体;③善于借助媒体;④主动引导媒体;⑤学会善待媒体;⑥认真研究媒体。

4.6加强政府对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的监管力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资源规划,危机处置流程,将责任和义务通过制度的方式固化下来,才能保障危机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很多企业在面对危机的过程中,不是由于缺乏资源没有做好危机处置工作,而是由于缺乏既定的沟通、协调和应对机制而丧失了及时响应的机会。因此需要事前以制度的形式将这些机制固化,明确各部门在危机应对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及义务,为危机应对提供保障的。

5结语

本文从陕西省企业自身现状出发,并借鉴国内外企业文化危机管理经验,构建了陕西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框架,以“陕西铜川玉华煤矿事故”为例,论证了所提体系框架的可行性,并从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角度出发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使陕西省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临危不乱、积极应对,将危机造成的效益、信誉、形象等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并将危机转化为生机,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而且能够完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http://

参考文献:

[1]StevenFink.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visible[m].newYork:americanmanagementassociation,1986:15.

[2]孙明贵.浅谈西方企业的危机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0(2):22-24.

[3]苏伟伦.危机管理—现代企业实务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

[4]胡际春.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J].宁波经济管理,2001.

[5]魏加宁.危机与危机管理[J].管理世界,1994,6.

[6]何苏湘.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界定[J].商业经济研究,1998(5):29-31.

[7]邱毅.危机管理[m].台北出版社,1999.

[8]佘廉.企业预警管理论[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游昌乔.危机应对的5S原则[J].企业文化与管理,2005(4):12-16.

[10]桂维民.应急管理十日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11]桂维民.应急百例警示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2]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4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模型构建;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5-6131-03

theResearchonmodelConstructionofenterpriseCris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DaiYi-sheng,YanGYong-she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212003,China)

abstract:themodernenterprisesfaceofhighlyuncertaincompetitiveenvironment,howtoestablishaperfectcris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accordingtotheenvironmentisstillthechallengesfacedbyenterprises.Basedontheintroductionofthemeaningofenterprisecrisismanagementandtheclassificationofenterprisecrisis,thispaperanalyzedtheconstitutionofenterprisecris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giventheinitialmodelconstructionprogram,andproposedbasicrequirementsofconstructingenterprisecris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withaviewtoprovidingsomereferenceforthedesignationofenterprisecris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Keywords:enterprise;crisismanagement;modelconstruction;cris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在信息化日益加快的今天,现代企业面对高度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企业危机管理对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也愈发显得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都没有建立自己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危机很难事先预计,常令企业防不胜防,一旦危机发生,对企业的生存和经营将会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企业危机,如何对危机进程进行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是所有企业组织者和管理者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并顺利发展。将信息管理理论与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对接整合,构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完善危机管理机制,最终使企业能够主动预防危机和避免危机[1]。

1企业危机管理的涵义及企业危机的分类

1.1企业危机管理的涵义

国内外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颇多,但对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仍处于发展中,总结起来,企业危机管理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定义,如表1[2-4]所示。表1中七种定义从不同角度对危机管理进行解释,它们各有侧重。本文认为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点:①企业危机具有普遍性,企业危机管理不可避免;②危机管理包括危机前的信息收集;③企业危机管理是一种主动行为;④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⑤要将危机的预测与控制统一于企业的整个系统管理过程中;⑥在动态的危机管理中要充分挖掘有利因素,尽可能变害为利。

1.2企业危机的分类

从广泛的科学意义上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企业实际活动,只有明确问题的种类,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5]。为了便于构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可将企业危机具体分为以下几类:①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它的出现总是以某种危机事件为标志;②企业营销危机;③企业人力资源危机;④企业财务危机,以企业破产为标准的危机状态;⑤企业物流危机;⑥企业生产危机;⑦企业信用危机,是由于信用管理失败而造成的危机。

2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模型

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必然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企业是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开放系统。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是企业的确定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均衡问题[6],环境的变化就意味着均衡的打破,会直接导致企业危机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危机系统可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就是基于企业日常和非常状态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本文认为企业应该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它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根据危机管理的过程,可将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危机预测、警报、处理、反馈修正六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

2.1信息收集子系统

系统科学方法论认为,信息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使危机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决策实施后又得到新的信息。信息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应收集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7]。信息收集是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基础性工作。要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的结构特点和企业的发展规律收集企业危机管理信息。导致企业危机发生的因素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两类。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竞争对手情况、供求信息、消费者等。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企业战略决策、产品失败、观念滞后等。信息收集子系统应能最大限度的搜集这些与企业危机发生相关的危机信息,以便及时准确地察觉危机前兆。

企业危机管理信息搜集应当遵循广泛性、及时性、动态性三个原则。所谓广泛性是指信息的搜集不能只局限于可能发生危机的业务部门,而应该涉及到所有的职能部门,以及与企业处于同一供应链的其他所有企业;及时性是指信息收集系统要在第一时间搜集所需信息,尽量避免信息的滞后性;动态性是指对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做到动态更新。搜索引擎是实现信息搜集的重要工具,它是信息查找的发动机。搜索引擎能够在internet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同行业中与本企业经营规模相近的企业已经搜集到的或已被广泛认可的现成数据信息,这样可以减少搜集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2.2信息整合子系统

信息收集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任何虚假、失真的信息都会给企业危机管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排除虚假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信息整合的重要方面。如何对收集来的海量信息整理分类,去伪存真常令人们手足无措,所以有必要对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利用信息整合技术,可以将企业的信息资源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方便系统调用和查询。通过信息整合,可以达到如下目标:①消除信息孤岛,使企业信息系统形成互通互联的整体;②形成了各个应用系统的统一访问入口;③提供满足信息安全的统一数据平台;④为建立企业决策系统提供了数据准备;⑤规范信息模型,解决数据不规范、编码不一致等问题。数据挖掘作为一种信息处理技术,能够针对大量信息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模型化处理,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经整合后的信息包括危机处理方案信息和与此危机事件相关联的信息,这些信息经标准化后存入案例数据库,可供模拟演示时调用。

2.3危机预测子系统

科学的预测是危机管理的前提[8]。危机预测子系统的功能是确定危机的种类和严重程度,以及危机发生的概率,以便建立各种危机管理的优先次序。可以通过阀值判断机制确定不同危险等级的阀值(包括危机临界值)和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如图1所示,当危机程度达到危机临界值时,应该立即调动系统资源对危机进行处理,当危机程度未达到危机临界值但已达到相应危机等级的阀值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正常运行。只有根据预测指标(即阀值)评价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危机的等级,才能准确的进行危机预测。如果指标定义过低,本来并不是危机,而错误地发出了警报,就会造成社会动乱;指标定义过高,实际上危机已经发生了,但系统却还未报警,则失去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10]。为了对危机等级及其影响程度做出准确的估计,阀值判断机制必须使用量化的方法进行,例如,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使用较多的Z计分模型,其阀值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根据Z值的大小可将企业财务危机分为三个等级:1)当Z<1.81时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较大,达到企业财务危机临界值;2)当1.812.675时表明企业财务不会出现危机[11]。

2.4危机警报子系统

危机警报子系统主要是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了危机警戒线,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以及用什么方式发出警报。首先是确定每一个指标的可接受值与不可接受值,以可接受值为上限,以不可接受值为下限,计算其现实危机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评价值;其次将各个指标的评价值加权平均得到企业危机的综合评估值;最后与企业危机临界值相比,即可进行危机警报[9]。一旦危机等级达到危机临界值,立即发出危机警报。如在Z计分模型中,Z值减小到1.81时,应立即发出警报。危机警报子系统是一种对企业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它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其重要意义在于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及时把产生危机的根源消除,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促进企业决策者预先采取相应措施,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确保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2.5危机处理子系统

危机处理子系统主要是在危机发生时将危机解决方案落到实处,制定危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按步骤实施对危机的控制和管理,让危机管理者能够进行直接的、连续的战术控制,指挥现场处理工作,及时更正媒介传播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做好危机中的信息交流,及时监控危机局势的变化。该子系统需要大量危机处理方案的数据支持,因为没有哪两次企业危机完全相同,也不存在一套对任何企业危机都适用的处理方案。危机处理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还要充分借鉴以往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这就要求危机处理子系统能够调用案例数据库资源,再协调各种企业资源消除危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统一协调企业行为,尽可能减小危机影响范围。

2.6反馈修正子系统

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企业的每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叉蕴藏着成功的种子[7]。合理有效地处理危机,可以变危机为机遇,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系统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动态地研究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危机消除后,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还没有结束,企业还要对危机进行追踪,及时进行危机总结。建立完备的企业危机管理信息反馈和修正系统对于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如果说信息搜集是一种扩散,信息整合是一种收敛性的行为,那么信息反馈和修正则是一种扩散性和收敛性的综合整理行为。企业危机信息具有可传播性,危机过后应对企业的内外信息环境进行分析,重新搜集相关信息,标准化后存入案例数据库,同时,通过模拟演示形成新的标准案例,以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时有数可依,有计可施。

总体来说,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六个子系统中,信息收集子系统和信息整合子系统是基础;危机预测子系统和危机警报子系统是核心;危机处理子系统和反馈修正子系统是关键。

3构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企业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且在高效的组织结构中运行,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系统对预防和消除危机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危机管理信息化应该是高效的组织结构、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12]。

1)快速响应的危机管理组织结构

企业危机阶段,赢得时间就意味着赢得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在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中,众多的中间层使得信息只能逐层地缓慢传递,有时甚至难以达到高层,企业很难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快速响应的危机管理组织结构要求企业能够快速的收集和传递信息,组织中不存在任何信息障碍,在该组织结构中,企业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判断决策,调整战略方向。

2)高水平的信息管理工具和技术

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设备、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化的通讯系统等手段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和安全的改造[12]。在企业信息管理工具和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做到两点:①危机信息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把搜集到的与危机有关的信息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随时查询;②危机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把已经规范的企业危机管理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

3)高素质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

毋庸置疑,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①提供危机处理程序、危机处理效果、危机处理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咨询;②搜集、评估和总结企业危机的影响信息和处理危机中的经验信息;③分类、认定企业危机的管理责任。危机信息管理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交叉型的人才,信息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危机处理能力,还应该具备危机情境中的领导沟通能力。

总之,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一定的管理基础和功底。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

4结束语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危机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科学实施危机管理,企业有必要构建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在目前我国企业规模、资源和实力都普遍较弱的情况下,企业很难着手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层面的危机信息管理尚处在研究阶段,危机信息系统的引入和推广仍然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13]。它有赖于社会对危机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和危机管理软件等信息商品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同时,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真正投入到企业的运作过程还需要完成与企业内部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这也将成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勃侠.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16):139-140.

[2]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赵东.企业危机系统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单业才.企业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畅铁民,贺正楚.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李蓓.企业危机动态管理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

[7]徐远纯,柳柄祥.浅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J].北方经贸,2002(5):101-102.

[8]何蓉.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模型的建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3):46-49.

[9]贺正楚.论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J].系统工程,2003,21(3):34-39.

[10]覃小旅,朱庆华.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子政务,2005(3):76-81.

[11]杨玉娥.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J].新西部:下半月,2009(6):60,64.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5

[关键词]“家乐福事件”网络新媒体传播工具危机公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危机案例浮出水面,陈冠希的“艳照门”,cnn辱骂

2008年4月7日,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受到藏独分子在法国巴黎干扰,同时各大法国主要媒体不真实报道西藏问题大肆指责

网络危机最大的制造者往往是自己。那些最为致命的危机,比如产品中毒等恶性事件,或丧失商业道德做出破坏环境、售卖过期商品等行为,本就该遭人唾弃,激发危机可谓顺理成章。所以,如果企业要想对网络媒体实施危机管理,首当其冲的是做好自己。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风险与危机管理研究室主任王微认为,在you时代,危机变得更频繁、负面信息如病毒扩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危机处理原则。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网络媒体尽管在形态、特点上与传统媒体迥然有别,但网络世界事实上也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因此,企业在对网络媒体进行危机管理时,可充分借鉴危机管理的内在规律,同时结合网络媒体的特性进行创新应用。www.133229.Com

一是体系管理的建立。企业应当建立体系的、专业的危机管理小组,把网络媒体有效整合到危机管理的构架中,并在人才配置、资源组合上进行平衡。

二是立体监测系统建立。任何危机的处理,第一要义当然是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这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实时的、立体的监控系统和即时电子传输、警示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监测的方式,全面有效地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测和过滤,从中发现可能发生危机的关键信息,要及时警示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给予重视。

三是日常维护。危机管理的真章不在于危机发生后的火速处理,而在于日常看似平淡的维护。此处所做的维护既包括和主要媒体平台以及核心群体的关系维护,也包括对传播信息的维护。当网络媒体中有关于自身企业或行业的信息时,企业应尽可能全面地提供客观的信息,或进行及时而妥当的反馈。

四是危机处理。当危机终于无可避免地发生,危机管理进入最为关键的环节——危机处理。首先要做的是对所发生的危机进行定性,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其次,要对危机的形态和未来走向,做出清醒的判断,设置好和危机源头媒体或当事人的谈判底线,同时协调一切资源进行沟通,必要时可以做出底线之上的最大妥协,尽量争取第一时间消除负面影响,赢得各方谅解,并防止其他媒体跟进。

五是冷处理。企业在对网络危机进行处理时,一方面需要快速反应,但另一方面,也要秉承冷处理的原则。企业应切忌做出一些鲁莽手段,如金钱收买等,这将会再度提供新的炒作话题,进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形成波浪式的传播浪潮。

六是尊严为先。企业要切忌在危机处理中造成对抗性局面,更不要借势压人,践踏网络媒体或当事人的尊严,否则即便危机能够平息一时,报复性攻击将会更加凶猛。

综上所述,危机的传播在网络环境中传播工具,途径,速度,范围等因素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必须对网络媒介内部外部环境同时作用,在加强网络监管传统媒体网站品牌建设及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培养的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管理系统,及时的调整应对危机变化的方式方法,关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百精.公共关系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6

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的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目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公布,并适时调整。

第四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

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以下统称危险化学品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安全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应当接受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作业;对有资格要求的岗位,应当配备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使用国家禁止生产、经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

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有限制性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限制性规定使用危险化学品。

第六条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实施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以下统称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履行职责: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组织确定、公布、调整危险化学品目录,对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下同)的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审查,核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

(二)公安机关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三)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核发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不包括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固定式大型储罐,下同)生产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并依法对其产品质量实施监督,负责对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实施检验。

(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监督管理,组织危险化学品的环境危害性鉴定和环境风险程度评估,确定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负责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依照职责分工调查相关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应急环境监测。

(五)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许可以及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对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安全实施监督,负责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的资格认定。铁路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负责危险化学品铁路运输承运人、托运人的资质审批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航空运输以及航空运输企业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

(六)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毒性鉴定的管理,负责组织、协调危险化学品事故受伤人员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部门的许可证件,核发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企业营业执照,查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违法采购危险化学品的行为。

(八)邮政管理部门负责依法查处寄递危险化学品的行为。

第七条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

(二)发现危险化学品事故隐患,责令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

(三)对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或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设施、设备、装置、器材、运输工具,责令立即停止使用;

(四)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查封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危险化学品的场所,扣押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的危险化学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使用、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原材料、设备、运输工具;

(五)发现影响危险化学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责令限期改正。

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支持、督促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协调、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依法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举报,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条国家鼓励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采用有利于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以及自动控制系统,鼓励对危险化学品实行专门储存、统一配送、集中销售。

第二章生产、储存安全

第十一条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行业规划和布局。

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确保安全的原则,规划适当区域专门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

第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应当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条件审查。

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评价,并将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的情况报告报建设项目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45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新建、改建、扩建储存、装卸危险化学品的港口建设项目,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安全条件审查。

第十三条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其铺设的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标志,并对危险化学品管道定期检查、检测。

进行可能危及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的施工作业,施工单位应当在开工的7日前书面通知管道所属单位,并与管道所属单位共同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管道所属单位应当指派专门人员到现场进行管道安全保护指导。

第十四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前,应当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

生产列入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负责颁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部门,应当将其颁发许可证的情况及时向同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

第十五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提供与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并在危险化学品包装(包括外包装件)上粘贴或者拴挂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标签。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所载明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有新的危险特性的,应当立即公告,并及时修订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

第十六条生产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将该危险化学品向环境中释放等相关信息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七条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材质以及危险化学品包装的型式、规格、方法和单件质量(重量),应当与所包装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用途相适应。

第十八条生产列入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企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经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销售。

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及其配载的容器,应当按照国家船舶检验规范进行生产,并经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对重复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使用单位在重复使用前应当进行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维修或者更换。使用单位应当对检查情况作出记录,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十九条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除外),与下列场所、设施、区域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居住区以及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

(二)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三)饮用水源、水厂以及水源保护区;

(四)车站、码头(依法经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通信干线、通信枢纽、铁路线路、道路交通干线、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以及地铁站出入口;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渔业水域以及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六)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七)军事、军事管理区;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场所、设施、区域。

已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或者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监督其所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需要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

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的选址,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容易发生洪灾、地质灾害的区域。

本条例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储存、使用或者搬运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二十条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根据其生产、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监控、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泄漏以及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设备,并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安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在其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二十一条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在其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并保证处于适用状态。

第二十二条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每3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提出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对安全生产条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的方案。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在港区内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生产、储存剧毒化学品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的可用于制造爆炸物品的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如实记录其生产、储存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流向,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丢失或者被盗;发现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丢失或者被盗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生产、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设置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

第二十四条危险化学品应当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以下统称专用仓库)内,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应当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并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方法以及储存数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

对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当将其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区内储存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六条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并设置明显的标志。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专用仓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相应的技术防范设施。

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其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的安全设施、设备定期进行检测、检验。

第二十七条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的危险化学品,不得丢弃危险化学品;处置方案应当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对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未依照规定处置的,应当责令其立即处置。

第三章使用安全

第二十八条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其使用条件(包括工艺)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危险特性以及使用量和使用方式,建立、健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第二十九条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除外,下同),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

前款规定的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三十条申请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化工企业,除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三)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四)依法进行了安全评价。

第三十一条申请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化工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其符合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审查,自收到证明材料之日起45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其颁发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情况及时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

第三十二条本条例第十六条关于生产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的规定,适用于使用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关于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的规定,适用于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第二十二条关于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的规定,适用于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

第四章经营安全

第三十三条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经营(包括仓储经营,下同)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危险化学品。

依法设立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在其厂区范围内销售本企业生产的危险化学品,不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的规定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的港口经营人,在港区内从事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不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

第三十四条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经营场所,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还应当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储存设施;

(二)从业人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三)有健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四)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五)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五条从事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经营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从事其他危险化学品经营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有储存设施的,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申请人应当提交其符合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审查,并对申请人的经营场所、储存设施进行现场核查,自收到证明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其颁发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及时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

申请人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活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经营危险化学品还需要经其他有关部门许可的,申请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时还应当持相应的许可证件。

第三十六条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二章关于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商店内只能存放民用小包装的危险化学品。

第三十七条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不得向未经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采购危险化学品,不得经营没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者化学品安全标签的危险化学品。

第三十八条依法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凭相应的许可证件购买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凭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购买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前款规定以外的单位购买剧毒化学品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取得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购买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应当持本单位出具的合法用途说明。

个人不得购买剧毒化学品(属于剧毒化学品的农药除外)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第三十九条申请取得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营业执照或者法人证书(登记证书)的复印件;

(二)拟购买的剧毒化学品品种、数量的说明;

(三)购买剧毒化学品用途的说明;

(四)经办人的身份证明。

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前款规定的材料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制定。

第四十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销售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应当查验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明文件,不得向不具有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明文件的单位销售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对持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购买剧毒化学品的,应当按照许可证载明的品种、数量销售。

禁止向个人销售剧毒化学品(属于剧毒化学品的农药除外)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第四十一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销售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应当如实记录购买单位的名称、地址、经办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所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用途。销售记录以及经办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相关许可证件复印件或者证明文件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年。

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销售企业、购买单位应当在销售、购买后5日内,将所销售、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以及流向信息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并输入计算机系统。

第四十二条使用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不得出借、转让其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因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等确需转让的,应当向具有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明文件的单位转让,并在转让后将有关情况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告。

第五章运输安全

第四十三条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应当分别依照有关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第四十四条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的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应当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从业资格。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

危险化学品的装卸作业应当遵守安全作业标准、规程和制度,并在装卸管理人员的现场指挥或者监控下进行。水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集装箱装箱作业应当在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的指挥或者监控下进行,并符合积载、隔离的规范和要求;装箱作业完毕后,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应当签署装箱证明书。

第四十五条运输危险化学品,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器材。

用于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槽罐以及其他容器应当封口严密,能够防止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因温度、湿度或者压力的变化发生渗漏、洒漏;槽罐以及其他容器的溢流和泄压装置应当设置准确、起闭灵活。

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应当了解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包装物、容器的使用要求和出现危险情况时的应急处置方法。

第四十六条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应当委托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的企业承运。

第四十七条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应当按照运输车辆的核定载质量装载危险化学品,不得超载。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安全技术条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当悬挂或者喷涂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警示标志。

第四十八条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应当配备押运人员,并保证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处于押运人员的监控之下。

运输危险化学品途中因住宿或者发生影响正常运输的情况,需要较长时间停车的,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运输剧毒化学品或者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还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四十九条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划定,并设置明显的标志。

第五十条通过道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托运人应当向运输始发地或者目的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

申请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托运人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运输的剧毒化学品品种、数量的说明;

(二)运输始发地、目的地、运输时间和运输路线的说明;

(三)承运人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运输车辆取得营运证以及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取得上岗资格的证明文件;

(四)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购买剧毒化学品的相关许可证件,或者海关出具的进出口证明文件。

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前款规定的材料之日起7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制定。

第五十一条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在道路运输途中丢失、被盗、被抢或者出现流散、泄漏等情况的,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警示措施和安全措施,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立即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通报。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十二条通过水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关于危险货物水路运输安全的规定。

第五十三条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确定船舶运输危险化学品的相关安全运输条件。

拟交付船舶运输的化学品的相关安全运输条件不明确的,应当经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机构进行评估,明确相关安全运输条件并经海事管理机构确认后,方可交付船舶运输。

第五十四条禁止通过内河封闭水域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

前款规定以外的内河水域,禁止运输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剧毒化学品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

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剧毒化学品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的范围,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危险化学品对人体和水环境的危害程度以及消除危害后果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规定并公布。

第五十五条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对通过内河运输本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以外的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实行分类管理,对各类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方式、包装规范和安全防护措施等分别作出规定并监督实施。

第五十六条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应当由依法取得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的水路运输企业承运,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承运。托运人应当委托依法取得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的水路运输企业承运,不得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承运。

第五十七条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应当使用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适装证书的运输船舶。水路运输企业应当针对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制定运输船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为运输船舶配备充足、有效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

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取得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担保证明。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担保证明的副本应当随船携带。

第五十八条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的材质、型式、强度以及包装方法应当符合水路运输危险化学品包装规范的要求。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单船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数量有限制性规定的,承运人应当按照规定安排运输数量。

第五十九条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作业的内河码头、泊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范,与饮用水取水口保持国家规定的距离。有关管理单位应当制定码头、泊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并为码头、泊位配备充足、有效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

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作业的内河码头、泊位,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六十条船舶载运危险化学品进出内河港口,应当将危险化学品的名称、危险特性、包装以及进出港时间等事项,事先报告海事管理机构。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在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通知报告人,同时通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定船舶、定航线、定货种的船舶可以定期报告。

在内河港口内进行危险化学品的装卸、过驳作业,应当将危险化学品的名称、危险特性、包装和作业的时间、地点等事项报告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通知报告人,同时通报海事管理机构。

载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在内河航行,通过过船建筑物的,应当提前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申报,并接受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管理。

第六十一条载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在内河航行、装卸或者停泊,应当悬挂专用的警示标志,按照规定显示专用信号。

载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在内河航行,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引航的,应当申请引航。

第六十二条载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在内河航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规定。内河航道发展规划应当与依法经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相协调。

第六十三条托运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应当向承运人说明所托运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危险特性以及发生危险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托运的危险化学品妥善包装,在外包装上设置相应的标志。

运输危险化学品需要添加抑制剂或者稳定剂的,托运人应当添加,并将有关情况告知承运人。

第六十四条托运人不得在托运的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化学品,不得将危险化学品匿报或者谎报为普通货物托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交寄危险化学品或者在邮件、快件内夹带危险化学品,不得将危险化学品匿报或者谎报为普通物品交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不得收寄危险化学品。

对涉嫌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邮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开拆查验。

第六十五条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依照有关铁路、航空运输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危险化学品登记

与事故应急救援

第六十六条国家实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信息支持。

第六十七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以下简称危险化学品登记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

危险化学品登记包括下列内容:

(一)分类和标签信息;

(二)物理、化学性质;

(三)主要用途;

(四)危险特性;

(五)储存、使用、运输的安全要求;

(六)出现危险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

对同一企业生产、进口的同一品种的危险化学品,不进行重复登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发现其生产、进口的危险化学品有新的危险特性的,应当及时向危险化学品登记机构办理登记内容变更手续。

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六十八条危险化学品登记机构应当定期向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铁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部门提供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六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铁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十条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将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十一条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第七十二条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按照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救援,不得拖延、推诿。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一)立即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二)迅速控制危害源,测定危险化学品的性质、事故的危害区域及危害程度;

(三)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大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四)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措施。

第七十三条有关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指导和必要的协助。

第七十四条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有关信息。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五条生产、经营、使用国家禁止生产、经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经营、使用活动,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前款规定行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还应当责令其对所生产、经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违反国家关于危险化学品使用的限制性规定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理。

第七十六条未经安全条件审查,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未经安全条件审查,新建、改建、扩建储存、装卸危险化学品的港口建设项目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十七条未依法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或者未依法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生产的,分别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违反本条例规定,化工企业未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违法经营的危险化学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一)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对其铺设的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的标志,或者未对危险化学品管道定期检查、检测的;

(二)进行可能危及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的施工作业,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书面通知管道所属单位,或者未与管道所属单位共同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或者管道所属单位未指派专门人员到现场进行管道安全保护指导的;

(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未提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者未在包装(包括外包装件)上粘贴、拴挂化学品安全标签的;

(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提供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与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不相符,或者在包装(包括外包装件)粘贴、拴挂的化学品安全标签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不相符,或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安全标签所载明的内容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

(五)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有新的危险特性不立即公告,或者不及时修订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的;

(六)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经营没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的危险化学品的;

(七)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材质以及包装的型式、规格、方法和单件质量(重量)与所包装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用途不相适应的;

(八)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在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者未在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的;

(九)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未设专人负责管理,或者对储存的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未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的;

(十)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建立危险化学品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的;

(十一)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未设置明显标志的;

(十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不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或者发现其生产、进口的危险化学品有新的危险特性不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内容变更手续的。

从事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的港口经营人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专用仓库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相应的技术防范设施的,由公安机关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生产、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设置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的,依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九条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销售未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由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将未经检验合格的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及其配载的容器投入使用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十条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其相关许可证件,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重复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在重复使用前不进行检查的;

(二)未根据其生产、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关安全设施、设备,或者未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的;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对其安全生产条件定期进行安全评价的;

(四)未将危险化学品储存在专用仓库内,或者未将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的;

(五)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方法或者储存数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的;

(六)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的;

(七)未对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的安全设施、设备定期进行检测、检验的。

从事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的港口经营人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不如实记录生产、储存、使用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流向的;

(二)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发现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丢失或者被盗,不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的;

(三)储存剧毒化学品的单位未将剧毒化学品的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的;

(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不如实记录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购买单位的名称、地址、经办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所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用途,或者保存销售记录和相关材料的时间少于1年的;

(五)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销售企业、购买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所销售、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以及流向信息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的;

(六)使用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转让其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未将有关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告的。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或者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或者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将其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分别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生产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或者使用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未按照规定将相关信息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十二条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未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妥善处置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的危险化学品,或者丢弃危险化学品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转产、停产、停业或者解散,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其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以及库存危险化学品的处置方案报有关部门备案的,分别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三条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向未经许可违法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采购危险化学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其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八十四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

(一)向不具有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明文件的单位销售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

(二)不按照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载明的品种、数量销售剧毒化学品的;

(三)向个人销售剧毒化学品(属于剧毒化学品的农药除外)、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

不具有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明文件的单位购买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或者个人购买剧毒化学品(属于剧毒化学品的农药除外)、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由公安机关没收所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使用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出借或者向不具有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相关许可证件的单位转让其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或者向个人转让其购买的剧毒化学品(属于剧毒化学品的农药除外)、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八十五条未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分别依照有关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八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的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未取得从业资格上岗作业的;

(二)运输危险化学品,未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或者未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器材的;

(三)使用未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适装证书的船舶,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

(四)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承运人违反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单船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的限制性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

(五)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作业的内河码头、泊位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范,或者未与饮用水取水口保持国家规定的安全距离,或者未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

(六)托运人不向承运人说明所托运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危险特性以及发生危险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托运的危险化学品妥善包装并在外包装上设置相应标志的;

(七)运输危险化学品需要添加抑制剂或者稳定剂,托运人未添加或者未将有关情况告知承运人的。

第八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委托未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的企业承运危险化学品的;

(二)通过内河封闭水域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

(三)通过内河运输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剧毒化学品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的;

(四)在托运的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化学品,或者将危险化学品谎报或者匿报为普通货物托运的。

在邮件、快件内夹带危险化学品,或者将危险化学品谎报为普通物品交寄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收寄危险化学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规定处罚。

第八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过运输车辆的核定载质量装载危险化学品的;

(二)使用安全技术条件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车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

(三)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的;

(四)未取得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通过道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

第八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未悬挂或者喷涂警示标志,或者悬挂或者喷涂的警示标志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

(二)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不配备押运人员的;

(三)运输剧毒化学品或者易制爆危险化学品途中需要较长时间停车,驾驶人员、押运人员不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的;

(四)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在道路运输途中丢失、被盗、被抢或者发生流散、泄露等情况,驾驶人员、押运人员不采取必要的警示措施和安全措施,或者不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的。

第九十条对发生交通事故负有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由公安机关责令消除安全隐患,未消除安全隐患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上道路行驶。

第九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未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

(二)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作业的内河码头、泊位的管理单位未制定码头、泊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为码头、泊位配备充足、有效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的。

第九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一)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水路运输企业未制定运输船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为运输船舶配备充足、有效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的;

(二)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未取得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担保证明的;

(三)船舶载运危险化学品进出内河港口,未将有关事项事先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并经其同意的;

(四)载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在内河航行、装卸或者停泊,未悬挂专用的警示标志,或者未按照规定显示专用信号,或者未按照规定申请引航的。

未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经其同意,在港口内进行危险化学品的装卸、过驳作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的规定处罚。

第九十三条伪造、变造或者出租、出借、转让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分别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伪造、变造或者出租、出借、转让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许可证的,分别由相关许可证的颁发管理机关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四条危险化学品单位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其主要负责人不立即组织救援或者不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危险化学品单位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五条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立即组织实施救援,或者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六条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章附则

第九十七条监控化学品、属于危险化学品的药品和农药的安全管理,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放射性物品、核能物质以及用于国防科研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不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对燃气的安全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危险化学品容器属于特种设备的,其安全管理依照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九十八条危险化学品的进出口管理,依照有关对外贸易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进口的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的安全管理,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第九十九条公众发现、捡拾的无主危险化学品,由公安机关接收。公安机关接收或者有关部门依法没收的危险化学品,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交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其认定的专业单位进行处理,或者交由有关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处理。处理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

第一百条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尚未确定的,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组织对该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环境危害性、毒理特性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需要调整危险化学品目录的,依照本条例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办理。

第一百零一条本条例施行前已经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化工企业,依照本条例规定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应当在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7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早在1998年,成思危便以《努力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为题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此后每年都要主持召开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对中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日前第一届清华一博龙(Cerberus)pe并购案例论坛中,成思危对于中国企业如何成功进行海外并购的一番演讲令人印象深刻。理论与案例并举,非常生动有趣。

按照2009年最新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大概为2%,而成思危个人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会有所好转,例证之一便是跨国并购的开始,这不仅表现在跨国公司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也体现在中国对外投资数额的增长。“三年前,中国对外投资大约是1000亿美元,2009年。我估计这个数字会达到1600亿至2000亿美元。”成思危表示。

海外并购要谨慎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着自己的理想目标,成思危总结:“如绕开贸易壁垒、获得稀缺资源、开拓国际市场、获得品牌影响力或生产方面的关键技术等。”

通过并购iBm,联想不仅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知识产权,加快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速度,在品牌影响力方面的提升更是大大超过并购前。在获得稀缺资源方面,中国矿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取得了不错成绩。如2009年2月,中石油以4.9亿加元收购加拿大油气公司Verenexenergy在利比亚的石油资产;山东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FelixResourcesLimited)的申请获得了中国和澳大利亚政府批准,借助此次收购,兖州煤业在澳大利亚的煤炭产量资源将接近其国内产量的三分之一。

通过跨国并购,中国企业收获颇多。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地前三名为加拿大、开曼群岛、中国香港地区。尽管这些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越来越多,但是成功较少,失败案例却较多。成思危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即“知己知彼不够,以及短期的抄底心态”。

许多中国企业对海外相关法律政策、社会风俗等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其海外并购遇到难题。成思危以当年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为例。五年前的2004年,上汽作为国内汽车企业第一次以控股方身份并购国外汽车公司,曾被看作中国汽车业跨国并购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事情的发展绝对出乎上汽的预料,两国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工会制度的不同,使得这个收购案最终以失败告终。早在收购之初,双龙汽车的工会就曾强烈抗议韩国政府将公司卖给中国企业:在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裁员计划,更受到了双龙汽车工会的强烈反对,他们甚至扣留了中方的管理人员,导致矛盾激化。2009年1月初,上汽不得不向韩国首尔法庭申请双龙汽车破产保护,随着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这个曾经辉煌的并购案宣告以失败结束。

而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第一次海外并购则取得了成功,成为中国企业出走海外的经典案例。2005年北京第一机床厂全资收购德国阿道夫・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厂。面对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德国家族企业,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崔志及其团队的并购整合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北京第一机床厂只派少量的中方人员参与德国工厂的协调管理,对德国公司给予极大的自,并制定了中方人员“参与不主导”等原则,与德方工厂的工会也沟通良好。几年过去,北京第一机床厂不仅为德国工厂新增了200个就业岗位,也掌握了不少德国的先进技术,接单能力增强,实现了双赢。

许多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大多抱着抄底、买便宜货的态度,这种心态要不得。成思危表示,虽然没有付出多少资金,但这种“零并购”看似便利,实则包袱。而且成思危还强调,评价并购是否成功有许多种方法,企业要进行全方位评估。

并购后提升价值是关键

普华永道近期的分析报告显示,尽管与境内并购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份额比较小,但2009年的增长十分显著,下半年海外投资并购交易量较前几个半年期均增长了50%。普华永道预测2009年中国全年的海外投资并购交易金额有可能取得创纪录的突破,达到300亿至350亿美元左右,比2008年高出3倍多。

面对如此增长态势,成思危指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要使用多种科学估价方法,要对目标企业进行综合评估,这其中有几点主要因素,包括对环境因素的评价,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品牌、技术、客户等)的评价,而且一定要进行动态的评价。“不只看现在,也要看将来。”

企业进行并购,目的当然是希望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加营收,获得成功。在此,成思危特别分析了企业并购后如何提升企业价值的几个有效方法。

第一是改善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需要公司将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有效统一,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目标充分沟通统一。成思危谈及与柳传志的见面,柳传志表示联想并购iBm后碰到的很大问题是管理整合,于是在出现亏损后选择重披战袍出山。柳传志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其实主要是为了让董事会能够更好地跟管理层有所配合。”联想200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在连续三个季度亏损后,联想成功实现扭亏,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是企业的产品结构要不断调整,要保住有竞争力的产品,淘汰没有竞争力的部分。成思危表示,“在危机当下,要注意大力发展那些能带来现金流的产品。”但他同时指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也要与企业自身实力相匹配,切不可不顾企业的优势所在。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8

关键词:煤矿;职业健康;粉尘;噪音;对策措施

1矿井概况

新安煤矿位于洛阳市新安县附近,素有“矿山生态公园”之美称,矿井1978年开始筹建,1988年建成投产,井田面积50.3km2,开拓方式为斜井分翼双水平上下山开拓,设计和核定生产能力均为150万吨/年,开采煤层为石炭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煤种为贫瘦煤,倾角5―15°。煤层厚度0~18.88m,平均厚度为4.22m。矿井保有储量为2.3亿吨,可采储量1.68亿吨。2005年末升级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煤层自燃发火期6个月,属不易自燃煤层。全矿现有职工4000多人,井下从业人员2500人。

2矿井职业健康工作现状

2.1国内煤矿职业危害情况。

目前,我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尘肺病患病率高发。煤炭行业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高湿5大类,其中以粉尘危害造成的尘肺病最为严重。尘肺发病率高的原因,一是作业环境差,粉尘浓度普遍超标;二是接触粉尘工人多,患病人数总量大。以下是近三年全国尘肺病患病情况统计表。

2007年全国10963例尘肺新病例中,89.37%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矽肺;2008年全国新增尘肺病10829例,煤炭行业占89.32%,发病工龄比2007年缩短2.35年,实际接尘工龄不足10年的有3420例,占31.58%;2009年全国14495例尘肺病新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占91.89%;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尘肺病发病工龄缩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有专家指出,由于现在的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是从覆盖率仅达10%左右的职业健康监护中发现的,因此实际病例远远高于有关报告数字,专家估计尘肺病实际发生的病例数不少于100万人。从表1也不难看出,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在逐年下降,但因尘肺死亡人数却稳中有升,形势严峻,将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按照国务院领导“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转变,把职工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1],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深入开展迫在眉睫。

2.2矿井职业安全健康现状。

新安煤矿自建矿投产以来,历届矿领导就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工作,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不断改善井下现场的作业环境,给职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条件。针对井下存在的粉尘、噪声、振动等主要职业危害,通过采取防尘、降尘措施,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等手段,竭力降低职业危害对职工的生命健康侵蚀。据统计,2009年全矿接尘人数1860人,应体检人数1540人,实检人数1527人,本年度新增尘肺病2例,累计64例,累计死亡4例。劳动防护用品应发人数2500人,实发人数2468人。虽然在职业危害防治方面人、财、物力投入较大,但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一是职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不够,自我防护意识不强;二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机制与制度不健全,防治责任不明确,工作力度不够;三是职工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开展不扎实;四是职工个人职业健康档案管理不规范;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需再接再厉,细化管理、落实责任。

3提高职业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认识

一是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重要体现

对煤矿企业而言,职业安全健康的实质就是降低或减少在煤炭生产中煤矽肺病的发生率。煤矿职工的作业环境恶劣,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生命安全的威胁,也面临着各种职业危害,尤其是粉尘等对健康的侵蚀。一些煤矿,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不注重安全投入,职业病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病率,不仅对职工个人带来了巨大痛苦,也给其亲人带来了深深的不幸。因此,搞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是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医疗康复支出的根本举措

职业危害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的损害以及由此支出的各种医疗费用是极为昂贵的。它不仅使劳动者失去了劳动能力,减少了企业的劳动力,而且,高昂的诊治、康复费用,也给劳动者家庭、企业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煤矿,每年需为现患矽肺职工支付较高的诊治费用和护理费用,每年职业病造成的损失近百亿元[2]。

三是建设和谐、文明矿山企业的有效途径

煤炭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工作在千尺井下的矿工,不仅要时时防范煤矿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还长期接触恶劣的作业环境,对职工的社会地位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人们愈加重视生命健康的今天,受煤矿职业特点的影响,大多数煤炭企业招工难,井下工人的主体大多为农民工和外来打工者,造成煤矿职工队伍素质低,对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后果。

4提高职业健康水平的对策措施

4.1、加强领导,依法治理。煤矿企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工作思路,加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法规的落实力度,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领导,认真扎实地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治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关注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煤矿主要负责人为本矿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体系,设立专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专业人员及设备,认真履行其职业危害防治的工作职责。加强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危害防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纳入煤矿发展的总体规划、生产经营计划。

4.2、强化职业卫生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防治职业病离不开职业卫生专业技术和专业队伍的支撑[3]。煤矿企业应当在不断充实配备本企业职业卫生专业队伍的同时,与社会中开展职业健康服务的专门中介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在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职业卫生技术保障作用。

4.3、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及防治技术的培训。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及时接受有资质煤矿安全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加强职工上岗前和工作中的定期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培训,特别要加强对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的职业病预防教育,使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危害的危害性,掌握职业危害的防范技术、措施,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危害的防范意识。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卫生常识、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知识、职业危害事故典型案例分析等。

4.4、提取职业危害防治的专项经费。职业危害防治经费对搞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做好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煤矿企业应提取职业危害防治的专项经费,明确提取比例、使用范围等经费管理办法,以保证职业危害防治所需资金的足额投入,确保职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4.5、加强职业危害日常监测评价及健康体检工作。煤矿企业应当开展由专人负责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应当经资质认证合格的培训机构培训,持证上岗,有与监测能力相适应的监测设备和条件(对不具备监测能力的项目,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监测),并实施经常性维护、检修,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检测、监测的频次和范围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监测结果应当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及时向作业人员公布检测、评价结果,并报有关单位。

煤矿企业必须按有关法规的规定,委托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机构承担职业性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治疗。对新人矿工人进行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接触粉尘、毒物及有害物理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查出的职业病患者,按国家规定及时给以治疗和调离有害作业岗位,同时,做好健康监护工作。

4.6、建立职业危害突发因素的应急救援预案[4]。煤矿企业应针对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事故的危害因素,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和控制措施,提高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应急救援的原则、应急策划内容、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措施、现场恢复的方式及方法、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与评审等。

4.7、要加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的宣传工作。由于煤炭生产在井下的特殊工作环境中进行,黑龙江省煤矿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地方国有、乡镇煤矿的综合防尘工作基础薄弱,煤矿井下的从业人员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其素质较低,防尘、毒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对这部分人要加强宣传工作,教育煤矿井下的从业人员要做好尘、毒危害的预防工作,维护自己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介定期向广大劳动者提供免费健康教育。

4.8、建立、健全职工职业健康档案和接尘、接害人员健康监护档案。搞好职业查体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均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工业卫生档案,接尘、接害人员的健康监护档案,保证职工的职业查体和岗前查体,督促企业对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改善工作环境、改进工艺、加强个体劳动防护,使企业职业病发生率降低到最低程度,更好的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

4.9、以科研促进职业危害治理。利用科技进步改进矿井生产操作规程,改良劳动保护用品,降低职业危害程度,从而进一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为保证职业危害治理工作取得实效,通风和劳动卫生管理部门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积极开展通风、防尘和职业病防治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万彬.江西煤矿职业健康安全监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煤炭科技,2009,(4):102-104.

[2]禄祺.试论煤矿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开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26(2):174-175.

[3]李涛,张敏,李德鸿,等.中国职业卫生发展状况[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30(2):65-68.

[4]张富有,杨建国,康国峰,等.煤矿职业危害分析与防治对策[J].煤矿安全,2007,(4):70-73.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9

在光明牛奶公关危机爆发的前一天,卓跃咨询与国内另一奶业巨头企业的公关公司老总探讨雀巢奶粉事件及其对行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该老总强调,现在包括其所服务的企业在内,整个行业都很紧张,一方面作为竞争对手,要抢占雀巢危机而产生的潜在商机,抢夺雀巢所拥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更要加强防范,决不允许企业本身出现任何问题,否则在目前公众高关注度的状态下,一旦产生问题,势必将是毁灭性的!

然而,光明还是步了雀巢的后尘,由河南“回炉奶事件”开始,然后是浙江杭州乃至上海光明大本营“早产奶”危机爆发!

综观系列危机事件以及光明乳业所做出的表现,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光明乳业只能算是一个危机管理的新手,其公关行为漏洞百出,败笔不断,使本来可以最小化处理的危机被无限度地扩大了。简要总结一下,败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光明乳业危机意识淡薄,没有建立一套危机预警和避免机制。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发生以后,光明乳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醒,也没有及时导入危机的预警和避免机制,使雀巢的危机故事在光明身上再度上演,只不过剧情不同而已。

应该说,作为像光明这样的大公司,理应有一套比较系统而完善的危机预警和避免机制,而且以公关经理为主导的所有员工都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和娴熟的应对技巧。然而事实上光明根本不具有危机管理的能力。尤其当雀巢奶粉危机甫一发生,作为竞争对手,上海光明正确的做法不仅仅是想着去抢占市场,而是第一步先引起警觉,并在整个集团系统内部进行自查,使整个系统对雀巢危机事件引起足够的重视,看有没有管理漏洞和可能存在危机的隐患。但结果是,光明没有这样去做。

其次,态度怠慢,对公众及媒体的质疑不予理睬,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当光明“回奶事件”发生后,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佳芬直接跳出,一口否决了光明存在“回炉奶问题”,而且肯定地说上海光明尽可以放心饮用,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事态并没有朝着王佳芬的理想状态发展,随着浙江和上海光明“早产奶”被揭露和查处,王佳芬及其公关部经理一干人等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通讯设备要么无人接听,要么索性关机,整个光明断然拒绝与外界进行任何的沟通。正因为缺乏企业方面的声音及引导,这无疑促成了光明危机的进一步扩散。

根据卓跃咨询的经验,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危机控制与否跟两样东西最为相关,一是揣测,二是事实。企业要尽可能地告知公众事实,最大范围内避免揣测的发生,而不是选择逃避。当公众或媒体不了解事实真相,也没有正常的渠道获取信息的时候,他们会紧张,会揣测各种可能事件。因此,在危机发生以后,作为企业当事一方,应该以主动、客观、坦诚、负责的态度积极着手危机的处理和沟通,告知危机的真相,企业为防止危机的发生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下一步还有什么样的危机应对计划,并要表达对受害方安抚和慰问,更要感谢社会舆论的监督。但是,光明没有做!

第三,危机应急及后续处理手段单一。当光明公司遭遇危机后,拖延、躲避、声明等构成了其危机管理的主要手段,从而我们几乎听不到作为企业危机当事方应该有的正面的声音和主张,即是有声音给人的感觉则是底气不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这显然与光明乳业这样的大企业和大品牌的地位不相称,更反衬了危机管理的薄弱性。

其实,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说,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与其逃避不如主动应战!企业应该与公众作坦诚的沟通和交流,要告知公众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发展到哪个阶段,企业为防止危机及其可能对消费者产生的危害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相关责任人是不是受到追查,企业对整个危机事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等等。坦诚、充分、毫无保留地与公众沟通是企业危机公关的最有效手段。另外,企业还要积极与媒体保持必要和及时的沟通,并有策略性地引导媒体的报道方向。

第四,发言人选择失策。应该说,光明“回炉奶”被河南电视台曝光后,上海光明是在第一时间,不自觉地把该公司董事长王佳芬推向了“最前线”,由其代表上海光明乳业直接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但是我们却看到,王的答辩不仅不高明,而且还存在着诸多被事实证明是矛盾的地方。从危机管理的策略层面来讲,王佳芬的这种回答其实代表了上海光明最终的回答,没有可以回旋和调整的余地。而雀巢呢?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我们则看出,该公关部经理根本就不称职!

其实,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性和策略性非常强的科学,是基于坦诚、沟通基础上极为讲求策略的科学。当企业危机爆发以后,在内部,光明应该设立一个临时的“战时最高领导机构”——危机管理小组,来全权负责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这个危机小组的组成成员应该由企业副总挂帅,公关、市场、技术、生产、财务、行政等相关部门直接负责人共同组成,必要时也可以邀请1-2名危机管理专家作为顾问共同参与。而在对外接受采访或者发言时,企业应该设立一位“新闻发言人”,而此人应该由公共关系部经理或者有一定演说和应变能力的相关副总裁担任,一般不主张代表最高层Ceo或者董事长直接兼任。卓跃咨询之所以建议这样做,是为了给企业留有回旋和调整观点的余地,只有在危机来龙去脉已经非常清楚并得到妥善处理,或者到了危机非常糟糕的时候,否则企业最高层不适合出面。

除了以上分析,光明在如何给消费者信心、如何积极与政府和行业协会沟通、汇报,以获取它们的宽容等方面也存在着亟待提高之处。

光明“公众参观日”公关传播案例回放

光明乳业终于觉醒了,在危机爆发一个月后。7月初,光明乳业在某公关公司的辅助下,展开了主题为“光明乳业公众参观日”的公关活动方案。此方案几乎同步被南方某家媒体披露。在此,我们特将本方案简要介绍如下:

方案名称:光明乳业公众参观日活动方案

公关目标:

·树立光明牛奶“质量可靠,安全放心”产品形象;

·抵消(化解)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让公众对光明乳业形成正确的认知,重树消费信心;

·正确媒体广泛、积极的正面报道。

公关策略:

·采用“公众参观日”的形式,通过大众、财经及电视媒体的现场参观和广泛宣传,全方位传播光明牛奶“质量可靠、安全放心”的产品形象和光明乳业“负责任企业公民”形象;

·邀请技监、工商、行业协会专家等意见领袖参加,达到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深刻性;

·采用媒体、专家恳谈的形式,通过推心置腹沟通,从不同角度深入传递光明核心信息;

·确定媒体中心(北京、广州)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区域。

公关主题:优质牛奶,我负责你放心

活动内容:

·时间:7月3—10日

·地点:广州/南京/德州/天津、北京

·参加人员:

意见领袖:技监/工商部门、行业协会人士、专家

新闻媒体:各区域所在媒体记者

公众:社会大众、消费者、经销商

意见领袖、媒体记者参观流程:

媒体恳谈会

·时间:11:00---11:45

·地点:工厂会议室(贵宾室)

·参加人员:意见领袖/媒体记者/光明乳业领导、公关经理、工厂总经理、质量负责人、经销商代表(注:广州活动建议质量副总裁参加,北京活动建议王总及质量副总裁都参加)

·恳谈主题:

面对危机态度——邀请社会各界监督

光明产品品质

企业社会责任

时间进度表:

光明公关传播案,阴差阳错难见效

无论从终端销售的反馈,品牌美誉度的检核,乃至王佳芬董事长企业家形象的塑造,光明乳业都为这次“回炉奶”和“早产奶”危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郑州光明山盟乳业开始,波及浙江及至大本营上海,光明被危机步步紧逼,而光明公司危机应对策略则又显得笨拙,从一开始矢口否认和信誓旦旦,为了为光明开脱还强调日期标注是行业通行的做法,激怒同行。最后,光明方面索性拒绝接受任何的质询和媒体采访,不发表任何声音,从而使得舆论一边倒,光明步步被动,负面新闻和评论及猜测不断。

光明或许认为,时间能够沉淀一切。或者是光明的公关公司给予光明乳业这样的建议:即当危机得到一定程度控制,或者公众的关注度略微下降的时候,企业应该考虑辅助一些新闻报道、广告投放,甚至启动一些公益类的公关活动等,以引导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以便于留出更多的时间妥善处理危机。

从6月初危机的爆发,到本方案7月初拟订实施,已经一个月有余,对于经受危机困扰的光明乳业和广大消费者来说,这无疑都是一种“煎熬”,两者都需要寻求解脱,只是解脱方式不同而已。光明需要给商、消费者以信心,借以迅速恢复和提升形象,而消费者则需要了解事实真相,给自身再度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信心支撑。光明乳业能够寻求的公关公司协助处理危机,至少说明了光明的觉醒,它已经不再仅仅被动地等待着事件被公众自然消退和转机!如果说本策划方案里面隐含着亮点的话,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此。

光明实施“公众参观日”活动,主要从媒体角度着眼,试图通过此公关活动强化光明行业地位、对社会和行业所做的贡献、以及现在饮用光明奶“正当时”,进而树立安全、健康、诚信的企业正面形象。

纵观整个案例,卓跃咨询以为,显得比较粗糙,更缺乏新意而落入俗套,至少说明没有真正研究光明系列危机的来龙去脉,更对光明前期危机应对的败笔了解甚少,即没有“深入进去”。与此同时,无论光明乳业还是提供服务的公关公司,对危机管理的一些精髓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缺乏结合光明危机本身的公关策略提炼,即没有“跳出来”。

就技术角度而言,卓跃咨询以为,光明“公众参观日”方案有如下几处欠缺妥当的地方:

首先,整个方案的跳跃性跨度太大,没有搞清楚当前光明最应该做的事情,方案明显“生不逢时”、“文不对题”。卓跃咨询以为,就“公众参观日”方案虽然缺乏新意,但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在时机的选择上不够明智,因为现在还不是导入这个方案的最佳时机,由于光明在前期危机阶段的“失声”,故而本方案的突然出台多少有点唐突,缺少“过门”的一些前期公关策略做铺垫。

要知道,对于光明事件,广大消费者目前最急迫的是要知道事件的真相,即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样的?至少,这样一些问题光明乳业是绕不过去的,是必须要坦诚面对和给予解答的:

1)到底有没有“变质奶再加工”,“早产奶”的问题?如果有,这些产品对人体是不是安全的?

2)如果存在问题的话,产品都流向了哪些地区?光明乳业对流向市场的产品做了怎样的处理?

3)光明乳业对本公司及旗下企业如何整顿和管理?事故责任人是不是得到了“惩罚”?现在出产的产品是不是能够保证绝对的安全?

4)光明乳业在整个危机事件中应该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光明遭受了什么样的损失?

5)目前官方机构对光明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有多少机构愿意为光明说话?竞争对手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如果以上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答和处理,那么再导入“公众参观日”活动,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通过现场观察和体验可以进一步消除消费者的顾虑,并形成口碑和媒体双重传播之功效。否则,像光明乳业目前这样,以上问题没有向公众解释清楚之前,即实施所谓的“公众参观日”,无疑会给人“大跃进”感觉,唐突至极,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其次,公关选择的地点值得斟酌,而且公关对象的选择范围又太过狭小。我们看到,本公关方案主要以广州和北京为主导,并兼顾南京和德州。我们以为,公关公司和光明可能考虑到媒体因素,因为广州和北京的媒体最为活跃。但是卓跃咨询以为,媒体只是一个外在考虑因素,只要与其保持持续性、坦诚性的沟通和交流即可,而最根本的还是结合危机的源头进行公关更有意义。我们都清楚,危机的最大“发源地”有三个,一是郑州光明山盟乳业,二是浙江杭州生产基地,三是上海光明总部,那么最理想的公关场所非三地莫属。通过三地的选择,让消费者、媒体了解整改后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生产设施和管理流程前后对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正好是重树信心的理由。卓跃咨询以为,以危机发源地为中心的市场应该是受影响最大的市场,是必须要尽快矫正和引导的市场。至于媒体倒是在其次的,可以通过异地邀请参与其中,而且并不影响传播效果。

我们看到,此方案的最直接公关对象有两个,一是媒体、二是消费者,显然公关面过于狭窄。要知道,自从危机发生以后,有不少行业分析师、危机管理专家等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讨论,并一直主导着舆论的走向。那么既然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危机公关活动,光明乳业为什么不邀请这些人参加呢?通过邀请他们现场参观、消除疑虑和猜忌,或许能够改变其将来的观点走向,并极可能通过文章、演讲等形式再度转变舆论走向。

即使邀请媒体,卓跃咨询从案例中没有看到郑州电视台,以及最早报道浙江、上海危机事件的媒体的身影,这显然是本方案缺乏周全考虑的一大缺憾。“解铃还得系铃人”的谚语,到目前还依然有效,值得公关公司和光明乳业认真揣摩。

第三,王佳芬现在不适合再度出面,时机不成熟。我们从方案中看到,有安排王佳芬接受媒体专访的计划。卓跃咨询以为,此刻王佳芬还是不出面为妥。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当郑州“回炉奶”事件发生后,王佳芬董事长充当了“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接受了媒体的电话采访,并强调“上海厂不可能出现任何问题,请消费者放心”,甚至“诚告消费者书”。然而,随后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想必连王佳芬都没有预想到。之后,光明乳业无论是王佳芬董事长,还是公关部经理乃至董秘都拒不发表任何言论,连电话都不接听甚至关机。就此而言,卓跃咨询以为,王佳芬暂时是不能够代表光明乳业再度接受采访的,因为她在消费者心目中多少会被认为是没有诚信或者是缺乏诚信的。要转变这种认识,同样需要时间,以及光明本身再度被社会认可得以改变。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王佳芬才适合再度“露脸”。

企业危机管理案例篇10

关键词:危机管理预防准备确认控制解决总结

企业经营活动的发生总是伴随着企业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以及内部员工与股东间利益的调整行为。由于各种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它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当这些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对企业声誉、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造成强大压力和负面影响时,就演变成了企业危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多种危机,并且无论哪种危机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于企业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突发性事件,而注重挖掘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原因日渐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呢?法国管理学家费尧曾说过,“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危机管理也是这样,它的过程是消除企业危机因素的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危机的预防、为危机管理做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危机的总结。

1、危机的预防

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www.133229.Com

要预防危机,第一,要将所有可能的突发危机事件一一列举出来,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并且估计预防所需的花费。这样做可能很费事,但却很必要。因为企业内的任何一个人、一个环节的失误或疏忽都可能将整个企业拖入危机。

第二,谨慎和保密对于防范某些组织危机至关重要,比如由于在敏感的谈判中泄密而引起的危机。1993年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与通用电气宇航公司(generalelectricaerospace)通过多轮磋商终于达成了30亿美元的收购案,这一秘密消息在高度紧张的日子中被封锁了27天,结果却在预定宣布前两小时泄露给了媒体,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要想保守秘密,就必须尽量使接触到它的人减到最少,在谈判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加入一些不确定因素(专家们称之为“噪音”),这会使窃密者真假难辨。即使做了这些,也应当有所防备,因为任何秘密都可能会泄露。

第三,引入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以前,人们总是在危机发生时建立一个危机管理小组来协调和控制危机及其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小组是临时组建的,不具备行使一些特定任务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同时用来挑选小组成员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第二部分是决策系统,第三部分是运作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工作,由信息整合部、信息对外交流部和咨询管理部组成。信息整合部对外派出信息侦察兵来收集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评估鉴定;信息对外交流部负责应付公众媒体、利益团体和危机之外的人,咨询管理部主要负责分析危机的影响和危机管理造成大众及相关利益集团对企业组织的看法,并提出改善的建议,把一些重要信息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

决策系统由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他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决策,一般由首席危机管理者,如公司的经营决策层担任,也可由中级或基层管理者担任,但是这时必须由高级决策层授予其较大的权限。

运作系统由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组成,其中部门联络部负责联络公司内部受危机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是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系纽带,而实战部则负责将危机管理者的策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反应策略和计划,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这种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不管应付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危机,都清楚地限定了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和目标。将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和提供给外部团体的信息分开,减少了误解和对抗,降低了对企业信誉所造成的影响。

第四,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2、为危机处管理做准备

危机就像死亡和纳税一样是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为危机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比如行动计划、通讯计划、建立重要关系等。应急方案要按最坏的情况设计,不能留下盲点。例如,美国在1991年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一家危机公司为美国政府模拟了128种可能出现的危机,并逐一分析其发生的或然率,并制定了相应的危机预案,对发生几率高的状况更是格外重视。虽然其中有许多都没有发生,但可以想像,一旦发生,有一套完整的应急方案将会减少多少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在为危机做准备时,还要考虑到第二层的问题。例如,在1992年安德鲁飓风过后,电话公司管理者们发现,他们在南加利福尼亚州短缺的不是电线杆、电线或开关,而是日间托儿中心。因为,在这场灾难中,许多电话公司的野外工作人员都有孩子,需要日间托儿服务。当飓风将托儿中心摧毁之后,必须有人在家照看孩子,这就导致在最需要人手的时候工作人员反而减少了。最后公司招募了一些退休人员开办临时托儿中心,从而将父母们解脱出来,投入到电话网络的恢复工作中去。

3、危机的确认

这个部分的任务是确认预想的危机是否是真的危机。有时候,管理者为他们假想的危机忙碌很长时间后才发现,真正的危机在别的地方,而不是他们正在忙碌的。

以发生在1994年年底的英特尔公司奔腾芯片的事件为例,引发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英特尔将公共关系问题当成一个技术问题来处理了。随之而来的媒体报道简直是毁灭性的,不久之后,英特尔在其收益中损失了4.75亿美元。更可笑的是,当公司愿意更换芯片时,很少有用户肯接受。估计仅有大约1%到3%的个人用户更换了芯片。可见,人们并不真的要更换芯片,他们只要知道他们有权利换就行了。

这个部分的危机管理通常是最富有挑战性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寻找危机发生的信息时,管理人员最好听听公司中各种人的看法,并与自己的看法相互印证。

4、危机的控制

企业亲临危机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控制: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当然不能照本宣科,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

(2)应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想取得长远利益,企业从危机爆发到危机化解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的短期利益,拿出实际行动表明公司解决危机的诚意,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弥补损失,这样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

(3)开辟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危机发生后,应尽快调查事情原因,弄清真相,尽可能地把完整情况告诉新闻媒体,避免公众的各种无端猜疑。诚心诚意才是企业面对危机最好的策略。企业应掌握宣传报道的主动权,通过召开新闻会,使用互联网、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公众告知危机发生的具体情况,公司目前和未来的应对措施等内容,信息应具体、准确:随时接受媒体和有关公众的访问,以低姿态、富有同情心和亲和力的态度来表达歉意、表明立场。

例如,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交通部紧急指示联邦航空局命令所有在空中的飞机降落,避免民航飞机继续被恐怖分子当作武器。另一种途径是加强媒体管理,在防止谣言流传的同时,把准确和权威的信息传递给危机的冲击者。事实上人们感兴趣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管理层对事情的态度如何。

(4)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策略,如危机中止策略、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排除策略。

隔离策略,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连锁效应,一种危机爆发常常引发另一危机,为此,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应设法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隔离在最小范围内,避免殃及其他非相关生产经营部门。

中止策略就是要根据危机发展趋势,主动承担危机造成的损失,如停止销售、收回产品,关闭有关工厂、部门等。

消除策略。需要企业根据既定的危机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善于利用正面材料,冲淡危机的负面影响,如通过新闻界传达企业对危机后果的关切,采取的措施等,并随时接受媒体的访问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5、危机的解决

在这个部分,速度是关键。危机不等人。2001年,连锁超市雄狮食品(foodlion)突然间受到公众瞩目,原因是美国某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指控它出售变质肉制品。结果公司股价暴跌。但是,雄狮食品公司迅速采取危机处理行动,他们邀请公众参观店堂,在肉制品制作区竖起玻璃墙供公众监督,改善照明条件,给工人换新制服,增加员工的培训,并大幅打折,通过这些措施把客户重新吸引回来,而且还吸引了很多新的客户。最终,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它的检测结果是“优秀”。此后,销售额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与这一案例相似的是,当有消费者投诉百事可乐的软饮料罐中发现了注射器时,公司采取了类似的策略,迅速向公众演示,用事实证明这些异物只可能是由购买者放进去的,结果,公众的喧闹很快便平息了。

6、危机的总结

危机总结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应对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

(1)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系统的调查分析。

(2)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修正。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修正措施,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完善危机管理内容,并以此教育员工,警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