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探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1:45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1

关键词:"音形义"教识字教学法探究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往教师凭借一张卡片来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来组织识字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体验识字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出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音形义"识字教学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音形义"识字教学法

"音形义"识字教学法仿东汉许慎"解字必依据字形,就字形以说音义"之法。它是依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他们习惯的言语,将汉字这种智慧符号作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使很多汉字中已经支离破碎的音形义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的一种识字方法。

小学语文中的"音形义"识字教学法是针对儿童的思维特征,把绝大多数汉字都变成一幅幅有理、有意、有情、有趣的图画,用小学低年级学生都能听懂的话语和事理,将三千多个常用汉字中每个字的形义音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多方联想、趣味想象,使三者重新合情合理地联系起来,这样几乎每个汉字都成为一个生动的情景,或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识字的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探究"音形义"识字教学法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只强调汉字的字音和字的现代意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探究汉字的本源意义,从而忽视了汉字的形义演变的探究,忽视了汉字的形与义一体以及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汉字的自身特点,忽视了汉字本身富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我提出了探究"音形义"识字法,旨在打破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拓展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性。

1.尊重文化历史,立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音形义"识字法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在探究汉字形义演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汉字、学习汉字,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尽量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学习"女"字,"女"字的甲骨文写作"",是一个双手被捆绑着跪在地上的女子,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最古老的抢婚习俗。在古代,男人把女人的双手捆绑起来,扛回家里,从此,这个女人便成为必须一切服从男人的家庭主妇,这表明了古代女人受男性歧视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认识这个汉字的同时,既理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又习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2.遵循儿童识字认知规律,抓好时机。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6岁左右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儿童识字的认知规律,抓住时机,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为儿童尽早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

(1).突出教学重点。从儿童言语的发展角度看,儿童在入学前的言语交际中,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字音和字义,已建立了初步的音义联系系统,但音、形和形、义系统尚未确立,这就要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把字形的教学作为重点,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2).降低识记难度。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汉字音、形、义三要素中,字形识记是难点。要突破识记字形这个难点,可以依循汉字构字规律,降低字形识记的难度,也可以利用结构重组规律,采用在熟字基础上学新字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操作如下:采用"加"操作,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加笔画或偏旁构成新字,如日白,也他;采用"减"操作,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减笔画或偏旁构成新字,如公么,湖胡;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换偏旁构成新字,如密蜜,跳挑;......像这样采取心智操作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简化了记忆程序,缩小了记忆单位的数量,同样有利于降低识记字形的难度,提高识字效率。

3.遵循识字教学规律,找寻突破口。

识字要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识字时首先入目入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即识字教学不仅要识记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要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识字首先接触的是字形,我们就要以分析字形为突破口,再根据汉字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的特点,先讲音或先讲义,达到音形义的结合。当感知字的任何一个要素时,能准确地再现另外两个要素。这样,才能在语言实践中正确运用学过的字,达到识字的目的。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音、形、义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汉字在音、形、义上各有特点:在字音上有同音字、多音字;字义上有一字多义和多字一义的现象;字形复杂,一些字字形相近。许多字结合词句、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准字音,准确地理解意思,在语言环境中,在学词学句学文中识字,能反复巩固字音、感知字形、理解字义,做到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三者之间稳定的联系。

4.举一反三,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规律。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所识得的汉字,并不全部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探究"音形义"识字法尤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的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如知道了"足"是人的脚,那么和"足"有关的字的意义就表示"脚"发出的动作或与"脚"发出的动作有关的运动,如跑、跳、踩、踏等。

探究"音形义"识字法依据汉字间的派生关系进行识字,通过独体字的学习促进合体字的学习,通过一个字的学习促进了对一类汉字的掌握。如:与"火"有关的字均是火字旁;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与"眼"有关的字都是目字旁;与"手"有关的字都是提手旁等。探究"音形义"识字法对形声字的教学,最能够体现其融会贯通的特点。如"方"做声旁的字:访、防、仿等,类似的字的韵母都是ang;"口"做形旁的字:吵、吃、喝等,类似的字的意义都与口有关。小学1-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913个是形声字,这为探究"音形义"识字法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识字教学强调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但是在具体教学中,音、形、义的学习不一定一步到位,可以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灵活地安排。

参考文献:

[1]王仲杰.探究形义识字法.线装出版社,2008

[2]何苏农.巧识汉字---年级识字教学片段与评析[J].教学设计,2005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2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语音教学需求调查分析

目的语与非目的语环境文化学习方式探讨

近十五年国际汉字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非母语者汉语交际策略个案研究

经贸汉语词汇教学与经贸专业素质培养

拉丁美洲孔子学院发展的现状、困惑及对策

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

国际汉字教材编写的创新与探索

美国名校精英式汉语强化教学模式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

运用影视材料进行国际汉语教学的方法探究

泰国中文教育本科专业考察

泰国汉语教材研究——以《汉语》为例

“政商孔校”优质资源整合,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

基于数据库的美国孔子学院文化交流活动分析

汉韩示形量词用法比较研究

华语二语教学中的“三裸”现象及“去裸”实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述评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泰国汉语高考试卷分析与思考

泰国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

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学考察探析

论语别体教材《循序渐进汉语》的练习设计

对外汉语教材生词注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谈谈ap中文教材和ap中文测试的中国文化成分

汉语传统文献经典国际传播语言文化二重属性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刍议

海外华文教学可持续性发展之探讨——以文莱中华中学为例

保加利亚汉语言文化传播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策略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越南汉语教学现状

泰国公立中小学汉字教学模式调查分析与改进建议

在出国汉语教师培养、培训中应该增加语言文字规范化内容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阅读动机与阅读水平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听说读写课程顺序模式的实践性研究

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初级汉语学生词语偏误分析

对美国小学汉语教学社区资源整合与利用问题的思考

保加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越南中文系学生中国文化需求分析——以胡志明师范大学为例

越南学生使用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

后方法理论视野下泰国高校汉语教学法探讨

泰国学生汉语虚词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以初级汉语水平本科生为例

泰国对外汉语硕士专业研究——泰国高校课程设计模式探讨

浅析新加坡华文“快捷版”教材中我国古代经典的收录现状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材建设——兼评“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的分析与思考——基于第六届“汉语桥”比赛试题

在华日韩青少年对中国语言文化认知与态度研究——以上海日韩国际学校为例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3

振兴中华,汉字大有可为

仁者光风,学界楷模——田长霖、胡秋原眼中的钱伟长

文字与语言

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看中西文字功能

也谈文字与语言

二十世纪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一百项新发现与新进展(上)

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群经音辨》之四声别义探析

施受同词不是反训——反训例词研究之四

由“阴功”联想到汉语的反训

“虚声”补义

释“俞”

说“夷”

“不管”“尽管”的语法化

《汉语大词典》、《辞源》释义商榷四则

《汉语大词典》释义的有关问题

“乌合之众”释义质疑

“转注”新释

基于汉语拼音的拉丁字母音素化旗语前景未可乐观——电脑时代重新审视汉语拼音(之二)

汉字正负数码输入法及其字典的编制

语言学与政治经济学

现代汉字字符切分的分离性原则和理据性原则

古壮字、喃字和汉字的字形构造对比研究

《四声篇海》引《龙龛手镜》字义方面存在的问题

独字音节

挤兑和挤对

《全汉赋》用韵研究

盛唐赋用韵研究

元杂剧中的“诈妮子”是什么意思——兼谈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中燕燕的形象塑造

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历时统计分析

试论现代汉语新成语

论构拟上古复声母的原则与方法——音韵学教学改革探索之一

业外说语

“汉字”译成ChineseCharacter合适吗?

“东司”表“厕所”义的由来

释《诗·大雅·生民》“先生如达”

《逍遥游》“抟扶摇”当为“搏扶摇”

“矇(目曾)(瞢(目曾))”释义小议

第8版、第9版、第10版《新华字典》部首变化情况比较

汉字的永恒性、丰富性、优美性——兼倡议建立全国性“汉字文化博物馆”

《普通文字语言学》前言

否定索绪尔的“音响形象”概念

“衽”注释商榷

《诗缉》(明味经堂刻本)音注存在的文字问题考校(上)

当代汉语词素义的发展演变机制探析

“被”构词特点及词汇化分析

古今汉语词类活用比较

《老子》书中“冤亲词”与“翻案语”论析

“联绵字语素融合”说疑义

朱本《作品选》字词误注商兑

蒙古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评高晶一所著《汉宋(乌拉尔语系语言)语系绪论》

一部把美神头上花冠戴在智慧之神头上的专著——读武占坤先生《汉语熟语通论》(修订本)有感

关于汉字(词)古今读音的问题

外来词要“汉化”不要“英化”

“驯”字为什么要改读为xùn

释“毒”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4

从模因论的视角解读赵元任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体验汉语》(初级)汉字教学“可教性假设”研究

美国两部汉语教材的对比分析——《中文天地》和《新实用汉语课本》

外国学生副词“又”习得研究

完形默读法:汉语第二语阅读理解监控试验教学研究

应答句式“S才X呢”论析

“介词+了”及相关现象考察

“明明”的虚化过程及其对拂意转折的标示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以西南大学为例

英文缩略词的语用功能在汉语交际中的争议分析

论泰国学生汉语语体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老挝留学生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考察

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约旦安曼taG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文化导入

大力推进中国语文的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美国密歇根州高中网络汉语课程的拼音教学模式

汉语教材创新的探索——谈谈《精英汉语基础篇》

语言系统观与综合式互动词汇习得系统的构建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与研究

留学生习得“被”字句的缺失类偏误分析

论课堂语境对课堂交际的影响

韩文对汉字字形习得的正负迁移

“的确/确实”的主观化与语法化——兼议“的确”与“确实”的差异

云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将联合举办首届区域化汉语国际教育论坛

“人称代词+来2+V(p)”构式语义分析——以“我来2V(p)”为例

“玩转”新解

泰国学生汉语谈话语体能力习得调查

泰国汉语本土教师培训实证研究——以曼谷市教育局汉语教师培训为例

论中文、法文中“谁”(qui)的三种功能:疑问、泛指、整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小说的运用与审美互动

韩国加图立大学的中文研究与教学现代汉语副词重叠及偏误分析

方位词“前”“后”在教学中的歧义现象探析

由量词“串”管窥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词缀比较——兼论对外汉语教学词缀、类词缀的范围

孔子学院与世界主要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比较研究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汉字学习策略的介入性研究

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调查

BCt对留学生汉语语用技能的考察论析

竞争模式视角下的情态助动词习得过程分析

类固定短语“边V_1边V_2”的多角度考察

界变义时间副词的语义时间定位模式及类别

近二十年来国内语言态度研究考证

汉语“有"字句与泰语“■”字句的对比研究

汉越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动态研究

管窥哈萨克斯坦汉语热

介词框架“在n的V下”与主句的语义联系及语义特点

次第致使和组元致使的认知语义差别与功能特征

谈“味”觉词的转义与转域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5

在先秦文献里,已经留下人们探求字源的印迹。《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都是通过分析字形结构,追溯造字意图,来阐明某种理念的。这种风气,对于六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系统的、大规模的字源探索,是从《说文解字》开始的。许慎立足小篆字形,借助六书手段,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对9353个汉字逐个进行分析,对字源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由于汉字发展到小篆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字形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据小篆探究字源受到一定的局限。宋代以后,金文资料不断涌现,这些比小篆更早的文字,为字源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林义光的《文源》,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宋至清代利用金文探求字源的成果。

19世纪末以来,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字,20世纪4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多批战国时期的简牍帛书。这些文字或比金文更早,或补充汉字发展史的缺环,对字源的探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者们运用这些资料,在字源探讨上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大大改变了字源研究的面貌。

纵观字源研究的历史,有两条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吸取:一是要充分地、正确地利用字形资料;二是要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依据的字形必须是未经讹变的形体,分析造字意图必须结合语言,形音义三者兼顾。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通过梳理汉字的演进序列,找到汉字的源头,通过归纳字的用法,理清它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序列,然后结合早期的形体和用法,探求造字意图。

可是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做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掀起汉字文化研究的热潮,字源研究领域出现了庸俗化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和出版界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必须集合全国的力量,编纂一部能够反映时代水平的大型字源工具书。机缘巧合,这项工作历史性地落到了我们的肩上。

为了编好这部书,我们征询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其中以裘锡圭先生、吴振武先生指导最多。22位编委、34位作者也倾注了巨大的心力。编委会先后召开三次研讨会,核心编委两度集中通稿,各位作者对稿件反复修改多次。整个编纂过程,断断续续,前后十余年。大家的毅力、耐心和团队精神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6

关键词:韩语汉字词语素;汉语词素;语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H003

前言

韩国与中国一直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韩语中的词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固有词、外来词及汉字词。其中汉字词主要指的是由一个以上的汉字构成,方便于发音的一种韩语汉字词汇。由于汉字词是韩语词汇中重要的部分,占有较大的比例,韩国与中国具有密切的外交关系,无论是在文化交流上,还是经济往来上,都具有紧密联系。因此,两国在许多方面都互相影响着,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随着两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韩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习汉语,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两国语言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所不同,因此,通过对韩语汉语词语素与汉语词素之间的对比探讨,有助于韩国更多人可以更好地学习汉语。

1.韩语汉字词相关研究概况

随着两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又因为是临近国,韩国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汉字词是韩语词汇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这使许多学习汉语的韩国人在词汇方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母语词汇容易出现“负迁移”的现象,致使学习者在理解和掌握同义词、近义词和异义词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导致学习者在应用于日常交际和测试考试时出现一些偏误。

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已经具有许多韩语汉字词语素与汉语词素之间比较的一些论文和著作等。但没有与语言教学方面相关的研究和著作,由于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手段、策略等。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词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一直比较落后。在词汇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语素教学法进行改革。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韩语汉字词语素与汉语词素的语法对比

2.1同形同义词

同形同义词主要指的是具有相同汉字字形和语序的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其中同义词指的是具有相同的意思但材料构造不一样的词语,这类词语在韩语词汇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为61.89%,是韩语汉字词中重要部分,尤其是名词性词汇及四字成语。但在汉语词词汇中占有39.63%的比例。

2.2同形近义词

同形近义词主要指的是词义不太相同的一组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相同的词语在韩语汉字词中具有较为广泛地意义,但不一定在汉语词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同形近义词在汉语词词汇中所占比例为20.76%,而在韩语汉字词词汇中占32.41%。

2.3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主要指的是在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词汇中具有相同词义的词语。同形异义词在汉语词词汇中占有3.56%的比例,而占韩语汉字词词汇的5.67%。

3.对韩汉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3.1树立强化和弱化的观念

1.强化正迁移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正迁移有助于学习者尽快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对语言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索更好利用正迁移的策略。但对于以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两国之间较深的文化交流,大大促进了学习者学习汉语词。相关韩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韩语的特点和方式,总结和分析韩语汉字词语素与汉语词素之间的语法关系,通过对同形近义词、同形同义词及同形异义词的对比探索,找到语言教学的切入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于词汇实际教学中,促进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联想的教学方式,如以“家”这个词语进行联想,可以先从“家族”这个相关词语说起,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韩语汉字词与汉语词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可以先通过同形同义词进行的联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词汇联想能力和口语能力,大大增加了学习者的汉字词的词汇量。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语言习惯,将其韩语口语转换为相应的汉语写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识记。

2.弱化负迁移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总会多多少少受到本国语言的影响。这主要是负迁移所产生的作用。尽可能的减少负迁移所造成的影响,是目前语言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策略来弱化负迁移的作用。例如在同形异义词方面的教学,可以利用图片之间的对比差别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

3.2强调针对性

1.完善课程设置

韩语中的汉字词对于学习者学习汉语方面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相关韩语教学课程上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对比课程来对学习者进行专门的词汇对比,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通过该课程教学知识的不断重复,逐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语素是语言教学中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进行词汇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因素。采用语素教学法可以通过韩语汉字词素进行词汇拓展,延伸到更多相关词汇的学习。学习第二语言,一般具有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一些学习者在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极易混淆词语,还有可能受到本国语言的影响。可以采用图片辨析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3.3强化语境教学

韩语与汉语都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在不同的语境中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一般汉语具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形式,而韩语则具有汉字词、固有词两种形式,强化语境教学,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朴贵花.简析朝鲜语的汉字词和汉语词语的差异.《考试周刊》.2010年47期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7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三大方面:构词法、词汇化及语音韵律对近几十年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揭示历史研究、语音研究及类型学研究对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性。

语言学界对拟声词的认识较为复杂,因此汉语拟声词的研究颇为特殊。从研究的内容和角度看,可分四大部分:(1)汉语拟声词与民族语及外语的比较研究;(2)汉语拟声词的历时研究;(3)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探讨;(4)拟声词自身语法语义结构研究。本文着重对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一、普通话拟声词研究小结

饶勤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一文,以《马氏文通》为始将发表的有关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著作论文进行概述。论文将这些拟声词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898~1949年、1950~1990年及1990年以后,认为前两阶段“拟声词经历了从附属于其他词类到独立列为一类的过程”,第三阶段以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孟琮《北京话的拟声词》和马庆株《拟声词研究》等三篇论文为代表,开拓了将汉语拟声词放在语音系统中进行分析的视角。

综述中围绕拟声词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的问题,认为拟声词的词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拟声词语法功能的认识。但事实上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讨论不仅局限于此。正如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方言系属问题作为争论的焦点,这种一开始就确立了某种方言系属权威性的作法,会导致其后的调查研究局限在某个框架内,从而限制方言研究的灵活性。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将精力放在汉语各方言特别是一些濒临消失或者具有混和性质的方言特点的探讨上,构建新理论。拟声词研究也应如此,词性问题固然重要,但拟声词特殊性质的讨论更有意义,因此探讨拟声词应从多方面角度进行。

就普通话拟声词自身结构特点的研究,目前探讨的范围主要有四方面:(1)词性问题;(2)构词方式;(3)语音形式结构;(4)修辞功能。而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多有异同。

二、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1.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总况。方言拟声词研究从80年代才刚起步,至近几年才逐渐展开,但发表的文章并不多。由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系列共收集了全国四十多个方言点的词汇,其中也包括拟声词的材料,但并无专门的著作文章对这些方言的拟声词进行分析探讨。

更多的文章将拟声词作为一种构词法平面描写,如《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歙县方言的aab、bba式结构》《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闽中、闽北方言的分音词》《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夏县话里“圪”的用法》《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武宁话的重叠式》《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宜昌话“aa神”式论析》《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等。这些论文仅介绍某一方言拟声词的构词形式,并未对该方言拟声词的整体特点深入探讨,因此也只能作为一种方言调查材料。

专门对方言拟声词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是从《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和《北京话的拟声词》两篇相呼应的文章开始。但这些研究并未被马上继承,直至《吴语拟声词的状态标记“叫”》《潮阳方言的象声词》以及中国社科院王晓君的博士论文《汉语方言拟声词调查与研究》等文章的出现,使语言学界才真正开始关注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2.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具体方面。(1)构词法描写。与普通话拟声词研究相似,大多数方言拟声词的研究都局限于特殊构词法的描写及语法功能的简单介绍:

例如山西大同方言中以“圪”为前缀的“圪a”和“圪a圪a”两种构词法;闻喜方言以“古”作为词缀的“古a”“古里古a”“古古aa”等结构。吉林方言的“一aa”式和“一ab”两种格式中各字的声调是固定,为“一35a51a0”“一35a51b0”。安徽歙县方言主要结构为“拟声词a+动词性b/形容词性b”的“aab”式和“动词性b/形容词性b+拟声词a”的“baa”式。江西武宁方言为aa式、abab式和aabb式,仅作状语和定语。湖北宜昌方言的结构为双音拟声词加后缀“神”,主要充当补语和谓语;宜都方言也有“aas?圮n”式的重叠式拟声词。湖南汩罗长乐方言主要以“哩”为后缀,结构为“aa哩”,语音为“中重轻”的格式。厦门方言的结构则分“一字格”“二字格”“三字格”及“四字格”,等等。

这类文章对拟声词的讨论较拘泥,仅从字面构词的特点进行描写,未对这些拟声词具体特点进行研究,因此无法揭示出该方言拟声词在词法和语法的特殊功能。

(2)词汇化。随着词汇化语法化在语言学界的兴起,方言拟声词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词汇化。在调查中发现某个方言中存在着几种不尽相同的拟声词格式,或者几个方言中存在着相似或相异的拟声词格式,若将这些格式对比分析,往往可能发现不同拟声词之间亲疏关系,从而可揭示出某类拟声词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属的阶段特征。这样,一些论文开始从这种动态研究的角度对拟声词构词特点进行解释。

江西赣语新余方言介绍了三种格式:重叠式、a沙式和aa叫式。文章指出aa叫式拟声词与普通话不同在于,“叫”在新余话中已语法化为一个词缀。通过对比赣语吴语中aa叫式拟声词在语法语义上的差异,试图解决“aa叫”式语法化的历史过程。

北部吴语嘉善方言中的拟声词的状态标记是“-叫”,文中指出双音节拟声词与“叫一记”在组合的过程中日趋紧密词,并发生词汇化,“一”语音弱化读轻声,所有后附于拟声词的“叫”都可以用“叫一记”来替换,而语义没有变化。所以,文章认为,“叫”已经语法化为一个状语标记,而“叫一记”则在使用中词汇化,也开始逐渐接近于一个状态标记。这些论述揭示出吴语中这两种拟声词所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相互关系。

(3)语音层面分析。拟声词最初表达的是要摹拟自然界某种声音的某些属性,本质上与声音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各方言拟声词在语音和韵律上的独特之处,这把对拟声词的认识推进了一步:河南获嘉方言中的拟声词的词头是一种表音字,拟声词若以这类词头为第一音节的时候,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就会受到严格限制,但文中对这种限制并未进一步讨论。闽中闽北方言的拟声词中存在着一种分音词,将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各自扩充为一个独立的音节,第一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双声叠韵,第二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叠韵。声母固定为1,并且新的两个音节均与原单音节词同调”。

马庆株以北京话拟声词为案例,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音素的角度切入,把拟声词看成一个语音单位,根据北京话拟声词的发音机制,分析了各拟声词声母韵母各自的特点。研究发现这些拟声词的声母多以塞音边音塞擦音充当,韵母多为无韵尾,有韵尾则多以ng尾为主的客观情况,并通过对不同音节中各相应的语素进行对比,总结了不同音节声母和韵母的特点及各自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文章从音素的角度看待重叠,得出变韵重叠(语素重叠)和变声重叠(音节重叠),这些变形重叠后的完全再重叠就发展至文字形式上的拟声词重叠。

张盛裕对粤东闽语潮阳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以音素为单位。他指出除了无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外,潮阳话主要有①a下叫,②aa叫,③ia叫,④ia1a2叫四种格式。其中,后三种格式在语音上各有规律,除去词缀“叫”,拟声词每个音节的声韵调有固定的音变规律,并重点论述④式拟声词的语音结构中声母与韵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章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到的所有拟声词的声韵调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比较,并联系人类发音机制特点进行解释。

王晓君通过170多个词条将调查所得的53个方言点的材料进行分析,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方言的一般拟声词、摹拟动物叫声的拟声词和使唤动物声的语音使用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语音规律。此外,论文将拟声词的音节分为主音节和次音节(包括衬饰音节、衍生音节、前缀音节和后缀音节等),并运用主音节和次音节的概念分析了汉语拟声词的韵律构造。

以上的文章都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拟声词声韵调等各个音素进行了频率统计分析,这是以往拟声词研究中所不曾运用的方法。拟声词一般是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人类选择以哪种语音表示哪种自然界事物的声音通常也带有随意性。但是语言又是约定俗成的,在任意选择语音的同时,又受到人类自身的认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的制约,具有某些优选的规律性,显示出语言的排除机制。用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事实上是将拟声词的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从方言中一些现象总结人类对语言的选择方式和接受程度。

三、研究方法的总结

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方言调查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只重视语法结构描写以及在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模式下进行两者对比,并没有立足方言自身内部特点的探讨。此外,对拟声词在语法修辞上描写也过于笼统。事实上,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应有自身的特色,可从多角度展开探讨。

1.历时研究。由于拟声词是用自己的方言去模拟某种声音,这种模拟必然带上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从音素到音节到字词,都受到形成该方言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影响,因此,不同的方言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然而,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渗透使得一些方言带上相似的语言现象,系属相近或同属一方言的方言小片中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将这些特点系连在一起,则可能为某种语言现象展示了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王福堂①从方言语音演变中得出:“多数方言中音变过程完成后,原来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复可知。需要借鉴其他方言的情况才有可能对音变过程的某些阶段加以复原”。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具有历史性。例如吴语、赣语、闽语中都存在着以“叫”为后缀的拟声词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差异性。从历史移民的考证中,古代时就存在着一批移民从长江中下游区迁往江西最后再迁至闽地的历史情况。拟声词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的特点,是同源的关系,还是仅为偶合,这需要结合文化历史的进一步证明。可见,将不同方言中拟声词的结构特征串连起来,能为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语言事实材料。

从历史层次上分析,突破了拟声词仅关注平面研究,从而把拟声词的研究引进历史变化发展的动态立体研究中,对于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语音韵律研究。国外拟声词的研究一般从音素入手,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字词组合上的结构。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这让汉语研究者通常关注以字为单位符号的汉语,着眼于字面上的汉语,忽视语音层次上更具有变化意义的语言价值。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因为它是以声音作为产生载体和条件,因此对语音深入探讨才是真正认识拟声词特点的研究。

石毓智②以广泛存在于各方言的拟声词、联绵词和分音词为基本材料,提出大音节结构这种韵律单位,认为在这个结构中,音节与音节间相应的位置上的音素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从普通话拟声词中归纳出五条音节配合规律,然后从历史材料及闽语吴语等方言材料中印证了这些原则。这种从音系学和韵律的角度探讨了拟声词及其相关的问题,为进一步认识汉语方言拟声词的共性及拟声词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由最小的语音单位分析至词组合层级分析法,事实上与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接轨。拟声词的研究,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汉语方言,都应跳出字词上的局限,将语音引入,结合词法语法进行研究。

3.类型学研究。汉语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着各种方言,千年来各方言自身变化不断,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类型各异。汉语方言的丰富性,不仅数量上而且类型上也为汉语的研究提供大量了的语言材料。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拟声词,是对汉语拟声词认识的总结。

方言拟声词的调查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开,但已初步总结出一些类型,包括:各种没有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重叠式(常式和变式;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缀式(前缀、后缀和镶嵌词缀等)、分音词等。可见,除了字词上的格式外,我们更应将语音和词汇化引入,从微观的动态中进行研究。

随着方言拟声词调查的广泛展开和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拟声词结构将被逐渐揭示出来,这就为语言类型比较的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种类型学的研究角度研究应该成为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进一步揭示和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第21页,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曹文安:“宜昌话‘aa神’式论析”,载《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陈山青:“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载《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贺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载《方言》1980年第1期。

4.刘新友:“吉林方言里的一类象声词”,载《四平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5.马庆株:“拟声词研究”,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孟庆惠:“歙县方言的aab、baa式结构”,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

7.孟淙:“北京话的拟声词”,见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饶勤:“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9.任林深:“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载《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0.阮绪和、陈建华:“武宁话的重叠式”,载《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邵敬敏:“拟声词初探”,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4期。

12.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13.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洪君:“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载《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15.王洪君:“汉语语音词的韵律类型”,载《中国语文》1996年第3期。

16.王晓君:“汉语方言拟声词调查与研究”,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2007年。

17.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8.杨树森:“论象声词与感叹词的差异性”,载《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

19.杨文娟:“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载《大同职业技术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0.姚洁青:“吴语拟声词的状态标记‘叫’”,载《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1.张盛裕:“潮阳方言的象声词重叠式”,载《方言》1982年第3期。

22.张盛裕:“潮阳方言拟声词研究”,载《中国方言学报》2006年第1期。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8

关键词:人体同称语;语素字;显著度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14-02

人体语,是用于指称人体部位或器官的词汇或语素。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同一人体部位可由成词或不成词语素以及语素合成的词汇来指称的现象:比如指称头部的语素"头"、"首"、以及合成词"脑袋"、"脑壳"等。本文拟从语言系统中"最小的音位结合体",即语素的角度出发,反思在现代汉语中有部分人体部位可由两个不同的语素字来指称的现象:譬如"目"与"眼","口"与"嘴","足"与"脚","齿"与"牙"等等。现有文献也多从语素的层面出发,关注现代汉语人体语中的同称现象。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了描述或者解释,研究的立场大致可以分为历时性探讨与共时性分析。

1.现有研究综述

较早从语言历时发展的角度关注人体同称语素字的是王力先生,他在《汉语史稿》中指出上古时期的基本词汇"首、领、面、目、口、齿、足、肌、肤等"在后代口语里分别被"头、颈(普通话则为"脖子")、脸、眼、嘴、牙、脚、肉、皮"等取代[1]497。此后,人体同义语素字的历时性研究层出不穷。从研究对象来看,多以研究某对人体同称语素字为主;从研究侧重点来看,部分研究考证人体某对同称语素字形成的确切时期:譬如考证"脚"具体是在什么历史时期有"足"义的董志翘《"脚"有"足"义始于何时?》(载《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吴金华《"脚"有"足"义始于汉末》(载《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以及张雪梅《"脚"有"足"义始于西汉》(载《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等。大部分相关研究主要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重点描述某对人体同称字词形成之后的意义演变、历时竞争以及导致的"主导词位"更替的问题①。该类研究结论印证了汪维辉先生有关新旧词"单一线性替换"的规律,即"在更替的过程中,新旧两词并存,相互竞争,此消彼长,最终新词代替旧词"[2]。另外也有少部分研究从人体词汇演变更替表现出的整体特征与规律入手:冯凌宇在《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刊发题为《汉语人体词语的演变特点》的论文指出人体词语更替过程是逐步进行而非突然完成。马清华则由语义负荷的角度出发,解释人体语语言形式变更的动因,认为"语义负荷越重,形式更替的要求就越强"。[3]166另外,现有文献除了将此类现象归属到为常用词的历时更替外,徐时仪在其所著的《乳、в肽碳捌、丢与扔的兴替考》(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中将人体同义词的替换纳入白话词对文言词的替换之下。

与历时性研究相对立的是共时研究,该类研究主要以现代汉语中的人体同称语素字为研究对象,关注现有语言体系中人体同称语素字的义项分布问题。一类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对比描述与分析同称语素字各自的共时义项分布以及语义发展的倾向性特征。该类文献材料认为由于语言需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故人体同义词具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即语义发展方向"[4]。

与上述对比式共时分析不同的另一类共时分析是人体同称语素字"捆绑式"研究。该类研究以个案探讨为主,主要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因素影响多义词词义的发展与延伸。对应着同一概念化认知对象的人体同称语素字在相关研究中被捆绑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如宋来全、杨忠在题为《eye与"眼/目"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分析》(载《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第6期)的论文中将汉语的"眼"与"目"捆绑在一起与英语的"eye"进行对比研究等等。

纵观相关研究材料,可以发现:目前人体同称语素字的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而该类现象的整体性分析较为少见。实际上从整体上探讨人体同称语素字是有必要的。经过语言的历时演变发展,古汉语中的相当一部分替换下来的人体词并未遭到淘汰。虽然已经不再做词使用,但是降级成为人体构词语素保留在现代汉语中。[5]它们与新的人体语素一起存在于现时语言体系中。根据徐通锵先生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汉字的"字本位"观点[6],本文选择从汉字的角度出发,考察人体同称语素字,旨在了解人体语义场中该类基本结构单位分布的相关特征。本研究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考察现代汉语中的同称语素字现象,希望可以借此窥见影响语言基本单位分布的认知因素。

下文将从整体上探讨现代汉语中的人体同称语素字,包括具体的分布及其特征以及形成方式。

2.现代汉语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分布及其特征

经过整理分析,我们参照冯凌宇将汉语人体词语归为六大不同语义场的分类方法(即头部,躯体,四肢,脏腑,毛发,生殖器)[5]11,将人体同称语素字归在相应的类别之下:

头部语义场同称语素字:首/头,面/脸,目/眼,齿/牙,吻/唇,口/嘴

躯体语义场同称语素字:身/躯,腹/肚,颈/脖

四肢语义场同称语素字:足/脚

脏腑语义场同称语素字:肾/腰②

分泌物语义场同称语素字:涕/泪

另外还有分别表示人体表皮和肌肉组织的同称语素字组:肤/皮和肌/肉。

有意思的是,并非所有的人体器官或者部位在现代汉语中均可由两个语素字进行指称。同称语素字分散在不同的人体语义场中。其中,以头部语义场中的同称语素字分布最为集中,躯体类语义场次之,剩下的零星分布在其他语义场。值得注意的是,脏腑语义场中的同称语素字仅发现一对,与表达五脏六腑的语素总量相比,比重偏小。

根据刘露营的观点,"语言是现实生活的投射,名词所反映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名词的显著性就是它所代表的事物能吸引人注意的程度"。[7]而人体同称语素字均是语言系统中的名词性成分。一般而言,不同语素字表达的人体部位或器官在现实生活中引人注意的层次不同。本文认为,同称语素字的分布反映出来了一定的认知倾向性特征:其出现的可能性与所对应的人体部位或器官的显著度有一定的关联,即认知显著度较高的器官或部位较有可能由不同的语素字分别指称。沈家煊先生提出"显著度是知觉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显著的事物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事物,是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的事物。"[8]另外,"事物的显著度还跟人的主观因素有关"[8]。它"并非事物固有的特征,而是一种心理表征"。[7]

首先人体同称语素字绝大部分表征的是人体外部器官或部位而非人体内部脏腑。和通常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部脏器相比,人体体表的认知显著度更高,因为人体外部更加容易被观察和认识,可认识的频率更高。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容器,内部脏器是其内容,那么以上观点也符合沈家煊先生"容器比内容显著"的观点。[8]另外,头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头部的面孔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分辨识别的重要评判部位,具有相当高的认知显著度,而对应的头部语义场也确实集中了较多的同称语素字。本文如下描述人体同称语素字现象:汉语里部分具有较高认知显著度的人体部位或器官在概念范畴化并由语言系统某一基本单位表征后,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获得其他语言基本单位表征而被再次标记。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有部分具有较高认知显著度的人体部位只由相对固定的一个语言表达式表称:如"手",手其实是人体与外界互动相当频繁的器官,但未见其由不同的语素字表达。所以对应的部位具有较高的认知显著度只是影响人体同称语素字形成的一个因素而非决定性条件。

3.现代汉语中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形成方式

上文尝试着分析了现代汉语中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分布所体现出的倾向性特征。实质上不同的同称语素字组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接下来仍然以现代汉语中所存在的同称语素字为考察对象,整理现有相关文献,描述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形成方式。

不同语素字形成人体同称语的方式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某个语素字经过语义变化后,与其他语素字同称,第二种则是后来出现的人体语素字与早先的同称。蒋绍愚先生曾经提过语义变化分为"扩大、缩小、转移"。[9]经过语义变化产生人体同称语素字的一种情况是单音节语素字经过语义扩大后,与其他单音节语素字同称。比如,"皮"原来指兽皮,而"肤"指人皮,"皮"后来语义扩大,也可指称人皮[1]501,便与"肤"形成了同称关系。该类情况还包括:"齿",原义是犬齿与獠牙,经语义扩大后与"牙"同称[10];另有"嘴"经语义扩大后与"口"同称。"嘴"的原义是"鸟嘴"。[1]499语义变化产生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另一种情况则是语义转移:某一个人体语素字意义发生转移后与另一语素字同称。比如"足"与"脚":"脚"的原义是小腿[1]500.还有"脸"与"面"也属于这种情况:"脸"的原义是"脸颊",意义转移后与"面"同称[1]498。另一类情况是后来出现的字词直接与早先出现的字词同称:如由方言进入的"头"与原有的指称头部的"首"形成同称关系[1]497等为此类情况。

在人体同称语素字形成的方式中,有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是语素字原来只能或者主要用于表达动物(不包括人类)的相关部位或意义,经语义扩大后可以用于指称人体的相关部位,故与原指称该部位的语素字同称。车淑娅(2007)将该类现象称为"类义词融合",并且提出"认知因素"是导致类义词融合的因素之一,即"认知基本层次的改变"。[11]人的认知因素,包括认知对象的显著度以及认知层次均可能影响到语言表达。

4.结束语

在已有的人体同称语研究中,多以个案研究为主,从整体上探讨人体同称语素字的相关研究较为少见。本文认为人体同称语素字的分布与人的认知倾向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人倾向于多认识显著度较高的事物:而现代汉语中的人体同称语素字多用于表达具有较高认知显著度的人体部位或器官。另外本文对人体同称语素字形成的方式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对人体同称语素字的研究尚可进一步深入,在此作者仅作一个初步的尝试,旨在抛砖引玉,未来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该类现象。

注释:

①"主导词位"最早由解海江和张志毅在题为《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载《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4期)中的论文提出。

②需要说明的是,"肾"与"腰"虽然可以同时指称肾部,但和其他同称语素字相比,情况较为特殊:"肾"是通称,而"腰"是俗称,指肾时可用"腰子"。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96.

[3]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66.

[4]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

[7]刘露营.显著度与名词转喻指称的限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53-56.

[8]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9]蒋绍愚.词义的发展与变化[J].语文研究,1985(2):7-12.

[10]张春玲,王永波."齿"、"牙"考辨[J]宁夏大学学报,1987,(1):38-40.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9

关键词:梳理探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人教版必修“梳理探究”模块的意义与对策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351)成果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材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程在编排上与旧教材有一定的不同,新增了“表达交流”“名著导读”“梳理探究”三大模块。前两个模块教师在教学时处理得都较好,但“梳理探究”这一模块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一模块的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梳理探究”模块的设置体现的就是“积累·整合”“发现·创新”两大方面。”在这两个目标的要求下,“梳理探究”这一模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的每个专题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小课题,涉及某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从学习语文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了,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而这一模块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更加深入、全面、系统的掌握。

如在《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的学习中,之前学生大多只知道一个字怎么写,有什么意义,但对于一个字在音节、结构、意蕴方面的特点不甚了解,因此在读古文时,遇到的障碍就较多。而且学生对于汉字在语言运用中、文化发展中、对外交流中等方面的知识和作用的了解更少,在阅读理解中有些现象就会吃不透。通过认真地学习《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就会提高。《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理解古文的能力。《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探究了新词新语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并可以从中感悟到语言深层次的文化蕴涵。

二、方法与过程方面

“梳理探究”共设计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汉语成语》等15个专题,5册必修教材,每册3个专题,每个专题涉及的内容含量都很大。而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与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必修“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两个模块的教学中,因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讲授“梳理探究”。因此,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代劳梳理探究的过程,将结果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则可以灵活多变。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个专题切分为若干个小专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小专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每一个小组将梳理探究的结果汇总整理出来,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汇报。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探究结果汇总起来,汇编成册。这一过程既达到了积累创新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在《汉语成语》专题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两个课题,并将学生分为两组,每个组负责一个课题,每个课题组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然后分别对先秦诸子作品中的成语和与生活各方面有关的成语进行搜集整理,编成《先秦诸子成语手册》和《生活常用成语手册》。最后,学生对自己课题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课题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分工合作,不仅增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而且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同时,在《奇妙的对联》《新词语与流行文化》等专题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从而切实优化本专题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梳理探究”模块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从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设置的,在很多专题中都融入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通过学习这一模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增加文化底蕴,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成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追随者和继承人。

汉字文化的探究篇10

一、项目活动设计

本项目的驱动问题是: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及书画结合的内容,探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书写汉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努力完成项目任务。

本项目一共设计两个任务,分别是“汉字和我们的生活”(完成本任务约3课时);了解书画同源,创造性地使用、书写汉字(3课时)。

1.任务一:“汉字和我们的生活”。

该任务源于教材,是对教材的整合。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材料为先导,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收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学习并利用阅读资料为开展活动引路。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跟汉字相关的资料,比如名人书法、字谜、汉字演变材料等。课内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资料交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写出计划,让学生通过互相传阅资料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学习课本之前,谈谈没有文字的不便,例举“结绳记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结绳记事”的弊端,表示事情大就结大绳子,表示事情小就结小绳子,意义非常模糊。古时画上一个帐篷、一座山、一棵树旁两个人、一条蜿蜒的小路,如果让学生猜其表达的意义,答案会千奇百怪,其实真正表达的是两人相约的路程和地点,可见图画记事同样意义不明确。让学生通过事例体会文字发明的重要性,了解中国汉字的悠久历史。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激发了进一步探究汉字奥秘的愿望。

走进课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

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完成本项目约1课时)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班内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硬笔书法、软笔书法作品都可以,展示在教室里。

2.任务二:“了解书画同源,创造性地使用、书写汉字”。

(1)课前预习任务:针对活动内容和分工,收集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小组选定的活动内容,按照具体的分工开展课外收集资料的活动。

(2)自主交流,师生互动,复习汉字的基本造字方法之一――象形,进而了解“书画同源”,感受绘画与汉字结合之美。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与中国画,比较绘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会有什么发现?国画笔墨技法与中国书法用笔密不可分,都用同样的工具,都以线条为主,线条运行的本身都流露着书写者的情感,故有“书画同源”一说。

(3)合作探究,欣赏书画结合之美。小组交流,对组员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根据活动内容,从中选择最能体现书画结合妙处的作品和全班同学交流。

例如,2005年乙酉鸡年邮票采用了传统书法和中国刺绣的设计技术与技巧。设计师巧妙运用了中国书法,字与形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中国文化与现代魅力。

再如上图的“茶”字:单单一个“茶”字,便可以如孙悟空般千变万化,变成一杯飘散清香的茶茗,变成一片片翠绿欲滴的~子,变成一幅幅精致的图画。

(4)在深入研究书画结合的基础上,能够对由汉字组成的一切文本生发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汉字进行富有个性的再创造。

(5)学生个人原创作品在小组里展示,并汇报创作意图和对这个汉字的解读。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出改进意见,学生个人修改和完善。

二、项目评价设计

本次活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来评价,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学评价是贯穿始终的。合理科学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下一次的活动课。

1.评价要素: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以下评价要素:

(1)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规划、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用书面语言、图表等形式陈述的表达能力。

(3)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5)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6)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评价活动过程:

(1)表格式评价。

(2)语言描述式评价。

3.评价办法:

一评学生的成果,包括过程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二评认识,通过学生写反思感悟,从中了解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

三、项目实施

1.方法指导:

(1)阅读教材,习得基本知识。同步阅读教材:《木(末林焚森休集)》《神奇的足迹》《神奇的打字》《文字的老寿星》《汉字的故事》《小学生规范字典》,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通过阅读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培养欣赏汉字的兴趣,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汉字。进行社会用字调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书写绘制书画作品,举办书法展览。

(3)了解多种学习方式,为项目学习做好准备。首先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收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最后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4)广泛收集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汉字的造字方法、字谜、有关谐音的歇后语、笑话、对联、古诗、故事等。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询,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摘录,还可以通过咨询父母、亲朋好友获取信息等。

2.分工合作,实施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第一组收集汉字的造字方法,第二组收集书画同源的资料,第三组收集书画同源在现实中的应用,一二三组共同完成汉字的再创造。

(1)“字谜擂台赛”。由第一组成员组织。第一,把他们事先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字谜出示,让其他同学学习。第二,教给大家猜字谜的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第三,开展有趣的字谜擂台赛,形式可以是:灯谜、字谜游园会、猜字谜接力赛等。谜面的形式多样,有文字谜、画谜、动作谜等。活动要有层次,可以分成猜课本上的字谜、收集和猜课本以外的字谜、自编字谜互相猜等几个阶段展开。第四,小组成员说说猜谜制谜过程中的体会。

(2)“谐音大本营”。由第二组成员组织。第一,出示他们事先收集的各种各样的有关谐音的歇后语、笑话等,让其他同学学习。第二,讲解谐音的知识。第三,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例如经过学习得知谐音分为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谐音故事和谐音对联等;小组自己创编的作品。第四,话说谐音:学生说出自己收集的歇后语前半句,其他人说后续的谐音字;学生说出自己收集的对联的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出下联,并指出其中的谐音字;学生讲带有谐音的笑话,其他学生说出笑点在哪里。第五,小组成员讲述通过收集、制作谐音歇后语、笑话、对联、故事等活动后的体会。

(3)探索汉字起源。由第三组成员在多媒体教室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第一,学习课本上的阅读材料《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第二,通过电脑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汉字起源的资料,给同学们提供网络学习地址,让同学们也上网络浏览学。第三,投影展示他们收集的图片和拍摄的资料。第四,展示他们小组探究后总结的收获。

(4)展示交流:各个小组以手抄报、黑板报、材料手册、贴图等形式展示成果,互相交流评价,形成评价表,并在评价表附上自己的活动心得体会。

四、项目反思

1.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并且从过程中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拓展性以及创造性的特征。

2.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力。学生通过“我与汉字交朋友”的项目学习,对汉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汉字之美,激发了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和热爱,沉淀了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深厚的感情,使他们树立起从小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他们探究意识的形成。

3.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收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