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十篇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十篇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2:24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1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后的知识梳理。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建议学生要准备几个本:

基础归类本。这虽是老生常谈的方法,但真正能做好,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文学大家留下的方法,今天仍然可行。从语文学习的第一节课,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有一定厚度的、耐磨的笔记本,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分类归纳、梳理字词或成语之类的基础知识。一段时间下来,笔记本上成语的积累,可以梳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还有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地记忆下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的边沿还可以贴上口取纸,以便于翻查整理,从此开始高中三年的梳理。这样,时时积累,时时梳理,铁杵终会成针。

文言文梳理本。文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大头儿,而且本身有一定系统性。构建知识树,对学过的文言知识进行专项整合,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例如,对学过的一个文言文单元的知识点整合构建,可以由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把学生领上正轨后可让学生自己操作。具体操作可以在横格本上,以三行为一单位,第一行抄原文,下一行用红笔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式,再下一行是字字落实的翻译。单元学习结束时,结合本子中每课的实词、虚词、句式专题再进行梳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何愁学不好文言文?

素材整合本。又叫“作文宝藏库”,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分类做摘抄的习惯,利于写作时的运用。“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作成功,材料积累很重要。但积累的素材杂乱无章,平时回顾或写作参考时就没有头绪。因此应该把摘抄的东西有计划地整合好,分门别类。例如,描写景物的语言、抒感的语言等。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2

一、何为“梳理探究”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其的解释是:“梳理”,就是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而对于“探究”只是强调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以及富有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重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梳理”是对过去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好地保存在自己的头脑里更好地去运用,“探究”是在整理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学习方式、行为能力。

二、“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15个专题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有趣的语言翻译。这些专题与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爱上语文学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一)知识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对培养语文知识的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最不喜欢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不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有关。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一节“文言词语和句式”正好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分散的零乱的文言文知识,通过这节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的梳理学习,可以使学生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有很大的作用的。而下一节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是学生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字词的含义也懂了文言文的语法规律和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识,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也就不会那么难学那么不受欢迎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梳理与探究”每一个专题下面知识的传授都是有一定逻辑步骤的,对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有推动作用。如必修一的“优美的汉字”,先是介绍汉字的起源,其次是汉字的形体,再次是汉字的构成,最后是汉字文化。对于汉字学生早已熟悉,但这样有系统有逻辑地讲授分析之前并没有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或者几个汉字,看它的起源、形体、构成和它本身的文化,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也就随之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了。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孔夫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如果很喜欢语文,那么他的文学素养、学习成绩不会差。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梳理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梳理探究”不像“阅读鉴赏”中的名家名篇有时与读者、学生有些距离,它离学生很近,并且有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如必修一的“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密切,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的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就以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它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姓氏源流、年节风俗和民族探源。高中生在保持好奇心的基础上还有探究的能力,学生会好奇自己姓氏的来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对自己姓氏来源的探究。风俗节日更是学生喜欢的,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节日,为什么有这样的风俗。通过探究,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节日是有历史渊源的,原来我们的语文不只有深刻眼光视角的名家名篇,还有这样丰富而有趣味的知识。

(四)考试成绩方面

无论怎样改革,高考始终作为一根指挥棒在无形地指导着我们日常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仍无法摆脱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状态,但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你有知识、有能力还担心高考吗?并且高考除了古诗文背诵已经很少直接考书上的知识。现在高考更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查阅了辽宁省2010年-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一道题是在语文教材中能找到确切答案的。而“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就是在提升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通过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学生在文言文知识能力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对高考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的帮助与提高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大题的分数高达36分。“梳理探究”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仅就在古诗文阅读方面,更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阅读、写作等等。这些提升不仅提高的是学生的知识更是学生的能力。

三、如何指导“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有许多的优点,但如何在课时安排有限的情况下来对他进行指导?依照现在语文课时的情况,把“梳理探究”全安排到课时计划当中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笔者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打破每册书的界限

“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分布在五册必修教材中,教师指导的时候可以不按每册书依次来讲解,把一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结合到一起,安排一个课时来探讨多个板块。如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三的“交际中语言运用”等等,可以进行整合。

(二)善于取舍

在“阅读鉴赏”中标出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我们在“梳理探究”中可以参考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进行选择,不仅是版块间的选择更可以是一个版块中各个部分的选择。

(三)与“阅读鉴赏”相结合

“梳理探究”是对原先学过知识的梳理,我们可以在最初学课文的时候就把“梳理探究”加进去,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在讲授文言文课文的时候把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加到其中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增加了系统性、逻辑性和趣味性,还减少了日后课时的安排。

(四)激发学生兴趣

课时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的课下时间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有问题找老师进行探讨,或者安排一两个课时对学生自学的版块进行答疑、梳理和指导。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3

关键词:高效;梳理;探究;训练;建模;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体操的引导者。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不会提出问题而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笔者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提出了“梳理·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不失为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一个好方法。

“梳理·探究·训练”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模式顺序因课因人而异,且其环节相互交融:梳理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梳理;梳理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梳理;探究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探究。前后梳理的累积时间为10分钟,前后探究的累积时间为20分钟,前后训练的时间为10分钟。基于此,“梳理·探究·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又被称为是121模式。

二、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和效果

(一)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1.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设计预习提纲,把考点知识问题化的过程。探究就是问题考试化的过程,是强化效率意识的过程。包括:探考点命题之特点,究错误原因;探考点命题之规律,究思维建模。训练就是以情景案例或话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新授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考点问题化、问题考试化、考试规范化的过程。

以语法“be+v-ing”表达将来的动作为例。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出课文中的原句子:wherearewegoing?whenareweleavingandwhenarewecomingback?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句子本课多次出现,这是一种语法现象,让学生在warmingUp中找出类似的句子。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句子的时态均为现在进行时,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吗?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得出结果:现在进行时有时也用来表示按计划或安排将发生的动作,能够用于这种结构中的动词有:go、cong、arrive、leave、start、stay、see、meet、wear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完成课本语法部分第二题及workbook中语法部分的第一题来巩固此语法知识。

2.习题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中有用信息的过程;探究就是把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课本文本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训练就是方法、模型应用、完善和熟练的过程,是描述、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从习题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考查四种基本能力的过程。

还是以上面的语法为例来进行一节习题课。首先,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来完成一组句子。接着,教师可让他们进一步讨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最后,教师要再给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练习题应包含能够表达将来动作的形式,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全面理解。

(二)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效果

1.学生变化发展了

实施“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课堂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的现象消失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了可喜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变化发展了

教师的学生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欣赏学生;教师的自我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反思,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了。

3.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

学校办学有了特色,教学有了个性,学生有了特长,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英语学科“梳理·探究·训练”建模实验过程

(一)实验原则

实用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二)实验的进程

1.建模阶段

开展教改教法大赛、建模经验观摩、交流、探讨、修改、总结和示范课堂建模。

2.入模阶段

学校行政干预,科任教师必须按照学校课堂模式教学。

3.出模阶段

建立个性化高效课堂,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灵活运用模式。

四、反思与发展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的确定要遵循“精确”原则;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教师是导演,不是旁观者;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模式。

2.应继续研究、改进的问题

学习小组的构建与评价的研究及落实;课堂评价的研究及落实;各类课型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评价标准等。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4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具备一定的语文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积累越丰富,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就越广,运用的条件就越好。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总要在已有的语文积累中进行搜索,提取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进行组配和加工,以求顺利、有效、快速地输入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因此,语文梳理目的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语言材料和其他语文因素的积累中理出有规律的线索,形成便于提取和吸纳、易于激活和联接的秩序,强化语文积累“储存库”与输入输出的反应机制。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相关素材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和思想素材。作家、诗人,固然需要花大力气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需要从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和提炼思想素材。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像专家那样去积累素材,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养成习惯,随时捕捉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人、事、物、景各种现象,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可能稍纵即逝,把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文积累中,有益于语文学习,也有益于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会一起发展的。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首先说积累。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这里对高中学生语文积累表达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二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接下来说说梳理。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5

关键词:语文知识积累整合素养

语文知识广博而复杂,要想打下深厚的语文功底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在不断积累、不断梳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也就是说,要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融汇整合,要综合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学习中,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和梳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进入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字词的难度增加了,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种难度除了字词的字型复杂以外,字词的意义更是变得多样而复杂。在课堂上,如果字词教学还是停留在小学时期的简单认知上,引导学生读上几遍以后就不再处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就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因此,从进入初中开始,就要让积累每课的字词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要进行巩固,教材中的所有字词,甚至包括文言文中的基本字词,都要求学生反复摘抄积累,可以通过练字的方式让学生养成积累字词的习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字词练习,如,做练习册上的练习时要首先让每课的字词过关;以试卷的方式考查学生整册书的字词的掌握情况,把字词的积累作为学习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常常把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作为重点进行练习,却把对错误字词的纠正放在次要的地位。孰不知,一旦忽视了字词在文章中的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学生在习作中运用不当的字词得不到纠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基础上产生缺陷,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常常因小失大,因为错字连篇,用词不当,影响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师要科学地引导积累

(一)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

积累的第一捷径是大量的阅读,各方面语文知识的积累都是通过阅读而获得。第一,是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从字词句到整段整篇的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第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积累,学生通过阅读可获得丰富的精神内涵。第三,是阅读方法方面的积累,通过各种文本的阅读,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方法。最后,是历史文化方面的积累,从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学生可以学到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知识。

背诵是阅读积累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背诵要在阅读鉴赏获得理解之后再进行背诵。背诵也是阅读鉴赏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不能为背诵而背诵,而是为了巩固积累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滋养。

(二)通过表达交流积累。

在积累中,表达交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生活素材、文化常识,要在这些方面进行积累,就离不开大量的表达和交流。苏轼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是因为有丰富的阅读积淀和厚实的生活积累,才让苏轼信手拈来写出妙笔生花的锦绣篇章,但是这种卓越的言语智慧,更离不开表达交流的生活实际。

通过表达,可以找出积累的欠缺之处;通过交流,可以发现积累中不足的方面。而反过来,积累又同样促进了表达和交流,在积累中表达的技巧娴熟了,在积累中交流得更加充实融洽了。

三、学生要用高效的方法积累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

(一)注重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语文课因其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结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

(二)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

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经过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识地积累之,语文知识才会与日俱丰,语文能力也会逐年提高。

(三)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

(四)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

我们都知道,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更应该加强记忆、积累、感悟,而理解、运用是积累以后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结合的过程。可以这么说,语文素养如培养(语文学习)没有积累,就没有创造,更不必说创新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这样,才能在点滴的日积月累中,让语文世界真正丰富起来。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一点一滴的积累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小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10-09-01.

2.高兴卫.怎样指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J]教育导刊.2004.

3.李原.初中语文精彩字词在学习中应用.中华教育资源网.

4.徐奋.学习初中语文应重视积累.宁波大学学报.第25卷.第3期.2003.6.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6

一、知识梳理,信息提取再获关注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首先是获取信息,有些信息特点突出,会自然而然地在读者脑中留下印象;有些信息是因读者关注点差异,体会有所不同,才会留下不同印象。课标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要给学生设定“需要”,引导其搜集信息。有些信息是文本要告知读者的,有些信息是为进一步感知感悟文本而要把握的,有些信息是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具备的……在复习时应通过梳理这些知识信息,以竞答的形式让学生把握,使其在今后的文本阅读中学会关注。

1.梳理阅读文本要把握的信息。

课文涉及的内容有人、事、物、理,不同的内容需要把握的信息有所区别。如第十册第一单元围绕“走进西部”,介绍了西部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西部建设者,能体现这些事物特点的重点句段,在复习时有必要再赛读一番。如教师可以提出:“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你能背一背、读一读吗?”“背一背最能突出白杨特点的句段。”“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有些信息分散在文章各处,不能简单地找出,需要进一步分析、整合、加工。如“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风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需要浏览课文,抓住迎客、待客、送客环节,关注穿戴、食物、文化等要点进行综述。“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文中提到了“复杂冻土层、恶劣天气、极度缺氧”三个困难,但未用到“困难”等提示词,极易被学生忽视,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关注阅读信息,捕捉敏感字眼。复习时,提取信息不是局限于提问题、找答案,而是通过复习时罗列的一个个例子,得到方法的回顾与潜移默化的巩固。

2.梳理阅读文本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本册教材涉及的名著、名家较多,还出现了新接触的文体,复习时有必要进行梳理,加深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①本学期,我们学习的剧本是《____________》、相声作品是《____________》。②《猴王出世》《景阳冈》《“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分别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课文是《____________》。③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课文《____________》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④《草原》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_____》。

二、文本梳理,整体感知再获方法

课标就第二学段阅读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进入第三学段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应更加娴熟。除了整体把握,本册教材还将感知文本中描述的场景作为训练重点。复习中应精选例子,引导学生复习梳理已经学到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尤其注意以下两点:

1.抓阅读印象,促进较知。

阅读文本留下的信息包含着读者对文中景物、人物、事情等的突出印象,将这些重点印象用短语简单概括,再把这些短语联成通顺的句子,这样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桥》一文,“读了《桥》这篇文章,哪些人物、情景给你较深印象?”请了几个学生回答,大致都说“老汉”“指挥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老汉和儿子都牺牲了”。学生再用这些短语概述主要内容就显得更加容易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一件运动衫》《丰碑》或尚未接触过的文本,进行尝试训练,使方法得以巩固。

2.文图互换,捕捉事件场景。

纵观第十册教材,感知文本具体内容,呈现事件情景和图像场景的阅读训练有不少。复习时,有必要进行归类训练。《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将《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设想为一部微电影,再让你当导演,剪辑一些童年林海音的精彩、有趣的镜头,你会如何选点抓拍呢?”经过讨论,使得“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想为骆驼剪肚子底下的毛”三个画面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可提出:“跟随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街头,或进入德国人家,你会用相机拍下哪些画面?这些相片有什么奇特之处?”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将文字还原于图像,以此来感知事件情景和画面场景。《祖父的园子》一文,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不能忘怀?……这样的复习引导会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想象画面,捕捉镜头,寻找奇特,并掌握相应的读书方法。

三、人物梳理,评价能力再获提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复习时进行针对性梳理,特定的阅读能力提升便会有效实现。第十册教材涉及人物的篇章较多,文章的阅读提示或文后练习纳入了许多关于评价人物的训练。第一次是在《童年的发现》,“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而后对晏子、老汉、武松、严监生等人物评价的习题也陆续出现。复习时让这些人物“相聚”,引导学生在热闹的聚会中回忆辨认――“本学期认识的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学生再次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回忆人物事件,罗列人物品质特点,陈述评价依据。在系列的人物评价中,学生不难获得评价方法与评价能力。当然,教师尚需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人物,有的用典型事例足以说明主人公的特点及读者的喜恶;有的评价,还需从主人公的行为细节入手。此外,也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事例与人物特点的关系”――事例典型,特点才突出;让学生悟到“细节与人物特点的关系”――刻画细节,人物才鲜活。

四、写法梳理,表达方式再获领悟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领悟表达特点的例子众多,有准确的用词、生动的句子、精妙的文章结构、恰当的叙述语气、传神的细节描写……梳理本册教材,复习时这些表达方法有必要再提。

1.人物描写方法。

第七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选用不同的方法刻画人物,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复习时可以列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整理,自主体会写法之妙,然后再做交流补充,使得上述所提的方法都能再次呈现,刻下印象。

2.借物喻人与象征手法。

复习时,可借用两篇课初步的比较:《白杨》一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白杨歌颂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用“白杨”这一物来比喻人――“边疆建设者”,依托白杨,抒发志向。《金色的鱼钩》采用象征手法,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鱼钩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但不能说“把老班长比作鱼钩”。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7

【关键词】课堂小结;初中语文;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结是教与学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师生共同梳理本课知识,归纳阅读与写作技巧,进行自我反思,实现知识的重构与升华,从而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巧用课堂小结,归纳方法,提高综合技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良好素材,学生可模仿与学习文本结构特点与写作技巧,得到阅读方法与技能,从而丰富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但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语文中的技能与方法并非显而易见或集中呈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阅读与探究文本时,师生不但要分析文本结构特点,还需分析文本的表达内容以及语言形式等知识,因而在理解文本时,学生是较为零散的理解。而若想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教师则需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使其系统而清晰地认识所学知识。如引导学生梳理与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或者所含的阅读方法,从而构建与完善原有认知结构,学会迁移知识,灵活运用,为今后写作与阅读奠定坚实基础。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后,教师可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把握文本脉络,加深记忆。

然后要求学生分组由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等画面中各选一幅进行品析。教师可为学生点拨赏析要求:在品析时,需注意理清所描写的景物顺序、景色特点、写景角度、写作手法、语言表达、修辞手段,然后重点赏析自己认为描绘得最精彩的语句,把握关键字词,发挥丰富想象与联想,说说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当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教师可点评与补充,并进行小结:这几幅图画均抓住了景物本身特点,并根据一定的顺序,利用总体轮廓与局部描绘的不同写作手法与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运用形象生动、明快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大地回春与生机勃发的美好景象,同时赞美了春的活力以及其给人的希望与力量,抒发了朱自清对春的喜爱之情。这对我们的写景作文是很有指导作用的,我们需要用心感受、领悟。

二、巧用课堂小结,理解文本,升华思想情感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生生以及生本的对话过程,通过这些对话可让学生碰撞思维,点燃智慧火花,拨动情感心弦,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与作者以及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入文本,抓住文本内涵,感悟思想情感,学会感悟生活与人生,全面而健康成长。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若随着教学结束,但学生思维却没有得到碰撞,学生未进行巩固与归纳,这就制约了学习价值的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中,积极诱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归纳知识,利用吟咏诵读等方式来加深文本理解,亦或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则有助于强化文本认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如教学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文时,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感悟文中“父母的心”。学生紧扣如下情境,使用两句话来总结文中父母的心理活动。

情境:财主夫人心理活动

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用次子换长子时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要回女儿时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过渡:文章结尾中写道“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那么他们团聚之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呢,这让读者为之担忧,担心他们是否可度过这艰难岁月,担心他们是否会“饿死在一起”。于是,读起来总感觉有缕哀怨的情调,形成一种伤感情绪。在课文中,川端康成不管是泼墨挥洒浓浓亲情,还是轻点丹青流露淡淡哀怨,总会拨动读者心弦,使其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作者创作魅力所在。请设想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之后会有何遭遇,为本文续写一个故事。这样,通过课堂小结,可深化知识,升华情感。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8

一、交流小组组织策略

1.交流小组组织策略的应用

交流小组组织策略顾名思义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分配的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学习,从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团结、共同协作的精神。当前我国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中采用交流小组策略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针对教学任务制订小组分配方案。该过程必须针对教学计划和班级内部学生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醉翁亭记》文言文语法学习和翻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和作者的心理情感进行教学方案设定,将学生分为注重情感分析组、注重语法分析组、注重翻译语序分析组,利用小组内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分解学习,然后进行小组学习心得交流教学。

第二步,实施交流小组合作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计划,对班级内学生进行小组分配教学。

第三步,小组之间进行学习成果交流。由每一个小组选取代表就其组内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

2.交流小组组织策略的应用效果

交流小组策略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单方面地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通过交流小组策略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行组织教学还能够在传统的合作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合作教学对学生团队力量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从而全方位改进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合作教学的教学效果,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质量。通过交流的方式打开学生的策略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过程探索组织策略

1.过程探索组织策略的应用

过程探索组织策略主要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建立已知、未知、合作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教学构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其应用的详细内容为:教师针对学生对课程内容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已知内容的分类;其次,根据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梳理程度进行未知的分类;最后,根据分类结构对学生展开合作教学。

例如,在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过程探索组织策略的高效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根据《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信息调查,从而掌握学生的已知知识内容和未知知识内容;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将他们分为两组进行课堂教学,两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最终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内容;最后,根据组与组之间的学习成果,由教师对《群英会蒋干中计》课堂的关注点和重点知识内容进行结构梳理,帮助学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过程探索组织策略的应用效果

过程探索组织策略的应用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和强化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整体、全面进行知识内容的梳理。

例如,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课堂过程探索组织策略合作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更加有效地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历史背景、中心思想、古典知识、文字技巧等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分析,与传统教学中单一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相比,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和分析。最终,充分发挥合作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9

一、初三英语复习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的中考试题倾向于写作能力测试、阅读能力测试、交际能力测试、听力能力测试等方面,更加注重英语应用能力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英语卷面上,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有所减少,而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适当增加,尤其是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发挥。客观上在原有基础上极大变动了考试题的类型,强调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而主观上仍然保留有对英语知识的连续性与强化性。因此在初三英语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详细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总结相关的规律,并制定统一的复习计划,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合理安排复习进度,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做好英语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英语知识面,促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初三英语复习教学策略

(一)建立知识框架

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建立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由于初三阶段的英语知识既广又深,建立英语知识学习框架时要做到三点:①理清语法规则:语法规则也称之为语言规则,每一节课的语法点不多且易掌握,复习时只需适当梳理学过的动词,明确哪些动词接现在分词、哪些动词接不定式,反复练习所列的动词,即可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语法与句型的联系十分紧密,练习语法的同时也可以巩固句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梳理知识点:及时梳理每课中的知识点,将其归纳成句型,然后找出典型句进行记忆,这样碰到类似的句型可以适当套用典型句,举一反三;③巧记单词:对每课的词组和单词进行理解,根据词意、词性用专门的笔记本进行分门别类,列成条目,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记忆。

(二)梳理思路,优化设计

中考复习灵活性大且涉及面广,必须要全面认识学生实际、教材、大纲,梳理思路、优化设计、科学训练,以便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初中英语教学的大方向就是素质教育,从能力层面出发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从能力立意的角度出发,系统整合零散的学科知识,梯度提升基础性知识,以考查能力和知识为目标,全面实施对能力考查点和学科知识要求的考前演练、能力提升、系统复习,综合单纯的知识点,实现跨学科的交叉综合。在初三英语复习教学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由于中考复习的时间较短,可以借助题型归类或语言知识归类的方式进行复习,总结概括课本所学知识,合理小结初中所学的内容;②加强阅读训练,增加阅读量,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凭语感猜出词汇和语法题;③积极复习语言知识,做好听说训练,对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实际语言加以重视。

(三)巩固复习与全面复习

复习时应按照时间的顺序整理语法、语言点和词汇,如初一年级共有多少条语法,语言点和词汇共有多少,哪些为不常用且易忘的、哪些为常用的,以其功能为依据做好摘录,然后依次做好初二和初三年级的知识归纳整理,对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进而确保所学知识点的网络分明、条目清楚。通常新旧知识加以衔接时,可以从自身的知识网络中提取所需信息,以便新旧知识的互补,形成系统的知识概念,以动词时态为例,从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初中阶段的动词时态基本完整。另外,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梳理好知识结构,从三个阶段做好全面的复习:第一阶段:初中分段综合复习过程中,做好综合练习和重点归纳,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温故知新;第二阶段:在中考分类题型专练和基础语法练习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熟练考试的题型,巩固基础知识;第三阶段:在中考模拟练习环节,鼓励学生进行仿真冲刺演练,以便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恰当点拨解题技巧

在复习课堂与作业讲评关节,教师传授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还要对英语主要题型的技巧及方法进行讲述。第一,听力。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考前保持稳定的心态、集中注意力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准确抓住听力材料中的地点、时间等要点。第二,短文填空和完形填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全文主旨进行通览,注重首尾作用,填入答案后认真检查所选答案是否逻辑顺畅与上下连贯。第三,阅读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捕捉关键词句,对文章细节加以关注,提醒学生切记将自己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第四,书面表达。学生可以结合文章提示的内容对时态和人称进行确定,然后以内容为依据确定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适当穿插简单的基本句型,恰当选择句子结构和关联词,并注意卷面的整洁,以免失去不必要的分数。

高中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篇10

【关键词】结课艺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05-01

所谓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成功的结课,不仅对教学内容起总结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因此,结课艺术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结课的方法有很多种,方式也很灵活。要选择最恰当的结课方法,首先应该明确它的重要作用和应遵循的原则。其重要作用主要有:1.梳理知识,突出重难点,画龙点睛;2.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启迪智慧;3.激发兴趣,鼓励创造。

教学“结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性

在新课导入时,英语教师常常会设置一些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者会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运用,然后逐步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因此,在课的结束,也应当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相呼应。如,教Howmany…doyouhave?这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班级分成若干组进行比赛,以红花为奖品。接近尾声时,教师就针对比赛结果分别问每一小组:Howmanyflowersdoyouhave?

二、适度性

艺术化的结课可收到曲终意长、言尽旨远、课停思涌的效果。为与新课标接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可采取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结课方法:

1.归纳总结,梳理法

总结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在结课时,适当的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结可由教师做,也可以先启发学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节课的结束工作做得认真,合理而灵活,就会使学生感到一节课的完整性。”梳理法结课可以采用归类、总结、对比等多种不同的手段。比如,在学过andyou?句子后,我们可以把以前学生学过的与该句子意思、用法相同的句子进行归纳(whataboutyou?Howaboutyou?)。一课一归纳,几课一梳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融会贯通,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2.回归课本,朗读法

朗读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英语语感、陶冶美好情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小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对话,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本课重点内容自编的有趣的对话或语段。朗读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

这样结课,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点到面,把知识融会贯通,又不缺乏幽默,从而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英语语言的知识点。

3.回顾知识,拓展法

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教师除应对课堂上所学内容作出概括总结外,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例如,在教学tasty,sour,salty,sweet等形容口味的单词后,利用书中的绕口令(chant)来结课,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绕口令来自编一个绕口令,既复习升华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想像和创造能力。

4.练习巩固,竞赛法

练习巩固的内容与安排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英语课上的练习巩固可以是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表演,亦可以让学生朗读、阅读简单短小的语段,还可以进行一些竞赛活动。尤其是竞赛活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结课方式。因为竞赛活动紧张激烈的特点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

5.寓教于乐,放松法

四十分钟的学习过程,虽然很短暂,但如果只一味的进行枯燥的讲解、朗读,就会让学生感觉疲惫、倦怠,久而久之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与耐性,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那么教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放松休息,特别是在结课时要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活动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如我们可以唱唱英文歌,读读英文小诗,猜猜谜语,说说绕口令,讲讲幽默故事,演演英文短剧等。

6.利用资源,迁移法

当课堂教学进入结课时,学生最高兴的莫过于在课堂结尾时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就学生身边的人、事,让学生在课堂中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来体验成功。如,在教longhair,shorthair,quiet,friend,thin,strong这几个单词时,结课时教师让一位学生描述本班内长相典型的学生,其他同学来猜。他们个个情绪高涨,所学知识,在体验中不知不觉巩固、内化,而当英语与儿童游戏糅合在一起时,孩子们感觉更深刻的是:英语好玩。

总之,结课的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取舍,机智应变。更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求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结课方法。只有这样,结课阶段的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儿童的主体地位,激发儿童的创造性,点燃儿童智慧的火花,使之熊熊燃烧,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胡生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教师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