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十篇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十篇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2:43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智能化建筑;楼宇智能化

0.引言

在国内建筑智能化虽然不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对它的认识和研究不足,系统集成商在技术上的不足导致了智能化项目施工不规范,发展中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影响着建筑智能化的健康发展。工程施工是设计成果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如何将设计和施工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智能建筑行业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作为建筑领域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要注重的是综合技术实力及总包服务管理等方面。以下主要介绍了智能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1.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较大的设计单位没有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资质,有的具有资质的设计院又缺少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人才,对智能化系统设计不重视,将很多设计的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商或施工单位,造成了智能化系统设计不合理,设计质量低等问题,例如系统集成性差、监控点、信息点配置不合理、设备配置方面技术性能差、控制精度低、综合布线不规范等。

建筑智能化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目前,很多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工程都是由系统集成商来承担。但有大部分集成商除有几名不懂工程管理只负责智能化各个系统调试的技术人员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施工力量。承接工程后将安装工程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单位或群体施工,而这些施工单位又不懂什么技术,其结果就是工程质量差甚至不合格,工程存在很多质量隐患,可能会给开发商或业主造成.很大损失。目前,在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问题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智能系统的系统集成商虽有少数的智能系统调试的技术人员,但这些技术人员大多数对工程管理缺乏了解,加之缺少基本的施工力量,难以承担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

(2)大多数施工单位虽然有一定的项目管理人员但又缺少建筑智能化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对建筑智能化缺乏综合的实施能力。

(3)政府主管部门对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没有完善管理制度,只有搞好行业管理,建立完善的施工资质审批、审查制度,才能依法治理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的混乱状况。

另外诸如管理和审批体制不协调,加之有些行业不合理的规定,使之有些系统单独设置,造成建筑智能化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整体智能化的效果;建筑智能化的配套产品绝大多数是进口产品,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还很少,且有些产品技术性能差,集成化不良,使各系统不能相互协调动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智能化效果;虽然工程实行监理制,但国内的大多监理公司缺乏智能建筑智能系统工程专业监理人员,使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由于物业管理或业主部分缺乏对建筑智能化管理的技术管理人才,对己投入运行的设备管理不善、维护不良而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等问题是国内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2.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问题的解决办法

为使建我省的筑智能化健康有序地发展,针对工程实施中的问题要研究相应的对策,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使建筑智能化纳入法治和规范化的轨道。

(1)由政府建设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和行业参加的建筑智能化施工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对建筑智能化的知识和技术教育,以扩大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的技术队伍。建立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建筑智能化技术、经济咨询机构。

(2)政府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系,完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商、工程监理单位及专业咨询机构的资质审批、审查制度和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制度及工程验收制度。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行业对建筑智能化进行政府统一分工管理,并制订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建筑智能化的分类和分级规定来制订和修改设计标准、工程验收标准及设计、施工规范,使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都有据可查。

(3)建筑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商是建筑智能化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为规范建筑智能化的管理体制,政府应对系统集成商进行良好的行业管理,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使集成商的经营行为合法化、规范化。建筑智能化的施工过程中将由多专业、多工种、多个施工单位的配合协调。因此,该阶段必须进行优化施工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优化施工管理,首先必须选择信誉好、重质量、技术力量强的施工单位承担工程的施工,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施工,应将试验检查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工程监理单位应严格按施工规范、设计和监理工作程序做好工序和质量控制、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的质量把关工作。

(4)系统集成商应该充实自己的技术实力,培养一些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能够真正的做到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安全,质量及工期等方面的严格控制。培养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学习,使得能够把智能化的新技术从理论变为实践,更好的应用到建筑智能化的项目当中去。系统集成商还应当提高自己的总包服务管理的水平,大多数的系统集成商没有足够的施工力量,也不适合建立庞大的施工队伍,总包服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就体现了系统集成商的真正实力,很多大型的系统集成企业都是把工程分系统、分项目的包干给其他的企业,如何保证施工质量,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就是体现企业实力的重要因素。

3.结论

系统集成商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包括对产品性能和工艺水平的把握能力。只有在自身技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基于客户的需求提出先进全面的解决方案,并选择适合用户需要的设备产品。未来的智能建筑系统服务商应该重视it技术的应用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从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的服务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智能化项目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还需要服务商帮助挖掘更多对智能化应用的需求,需要服务商以整体规划意识为指导去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只有这样,智能建筑系统服务商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栋,葛宝荣.关于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165.

[2]王浩,魏.智能建筑控制网络安全探讨[J].建设科技,2010,(01):74-75.

[3]文方,孙敏.集散型楼宇自控系统的实现[J].科技广场,2010,(01):159-161.

[4]张久.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59.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2

笔者经过对我国电力自动化系统进行详细考察发现我国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智能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最为典型的就是专家系统控制;线性最优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综合智能控制,这五种智能技术的应用。本文将重点探讨智能化技术在这五个方面的应用。

2.专家系统控制

专家系统控制是一种典型的智能化技术。专家系统控制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专家控制系统是一种用来专门模拟人类专家来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专家控制系统内部包含多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经验和知识。他主要是利用人类专家的经验来解决高水平的难题。专家控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这一系统能够及时高效地帮助人们解决实际中的难题,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专家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用来辨识系统的警告状态,提供紧急处理和系统恢复控制的措施,进行状态转换分析,静态与动态安全分析,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此外专家控制系统在人机接口方面也有很大用处。近些年来这一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有效地提高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在看到专家控制系统所取得的效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目前专家控制系统本身还有许多技术问题亟待克服。笔者认为当前的专家控制系统中,在创造力方面,在深度层次方面,在面对新情况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专家控制系统本身缺乏电力专家本身的创造性,而且系统本身所储备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只能解决一般性的问题,对于专业性的难题则很难解决,此外其自身缺乏专业的分析和组织工具是这一系统的最大缺点。由于缺乏专业先进的分析和组织工具,导致其本身无法对新型症状进行分析。因而在未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专家控制系统的研究,要着重解决好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有效性和试验等问题。笔者认为提升专家控制系统的水平关键在于实现专家系统与其他计算分析工具的结合。

3.线性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理论是现代自动控制的经典理论。线性最优控制理论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技术最为成熟的一种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在大型机组和水轮发电机自动控制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该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也为最优控制在电力系统自动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当前我国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中线性最优控制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经过观察发现线性最优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计算局部线性模型来实现的,但是电力系统具有强线性的特点,该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不是很理想,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4.神经网络控制

所谓神经网络控制又可以叫做神经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主要是对控制系统中难以描述的非线性对象利用神经网络工具来进行科学严禁的建模,优化计算和专业的故障诊断。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最早提出是在1992年,首次使用则是在1994年。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在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笔者观察,神经网络控制在电力系统中起到了以下四种作用:一是起到了优化控制计算的作用;二是在精度模型的控制结构中起到了充当对象的作用;三是在系统可以直接充当控制器;四是与多种技术相结合,提高了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参数优化,故障诊断,模型推理的效率。神经网络控制之所以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应用广泛,就在于其本身具有非线性特征,本身具备很强的并行处理能力,墙鲁棒性和学习能力。神经网络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神经元连接起来来实现各种功能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学习算法调节权值的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权值。当前我国神经网络系统的研究重点是网络模型和结构,此外网络学习算法的确定和实现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作支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硬件设备的检测和维护。

5.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方法是一种十分简单且非常容易掌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家用电器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模糊控制虽然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可是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小的难度,其中最为典型的难题就是建立模型。模糊控制是一种非线性控制方法。近些年来模糊控制方法获得了迅猛发展,成为了自动控制技术中非常活跃,应用范围非常广的技术,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向倾斜。在电力自动控制系统中模糊控制应用关键在于对各种数据的观测和指标的把握上。

6.综合智能控制系统

综合智能控制系统是一种应用潜力非常大的技术,综合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实现了智能控制同现代控制的结合;另一方面它又实现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的交叉结合。综合智能控制集合了神经网络控制与模糊控制的优点,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在综合智能控制系统中神经网络对各种数据进行安排和分析,而模糊控制主要用来提供具备挖掘潜力的框架。智能控制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弱点和弊病,把多种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缺点,从而实现高效控制。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就是这样一种集合多种技术优势于一身的控制技术。在综合智能控制技术中,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两种控制方法的结合更为普遍。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农村远程教育高效

人工智能技术是在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进程中一大成果,由于其智能、高效、优化的强大功能,为许多研究者所重视。部分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育行业,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融入教育,促进教育深度发展。研究者们将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及教育技术结合,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农村远程教育虽然也属于远程教育范畴,但由于其自身具有许多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单独将其应用于农村远程教育进行探讨。

1我国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农村远程教育是伴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远程教育的兴起,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由于其不受时间、空间、学习者等要素的影响,充分体现了“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巨大优势。因此,本世纪初,国家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引入广大农村,于2003年推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4年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体统推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这些远程教育工程对推进农村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发展也遇到了困难,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师资力量短缺

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直接造成了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在农村教育中,首先表现在教师配置上,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投、教师工资水平均低于城市,造成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师资力量短缺,远程教育更是如此。据相关研究表明,现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由于缺少懂计算机或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往往用不相关专业的人才作为替代,且大都为兼职人员。这就造成了对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及远程教育教学辅导等方面出现问题。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例,自2004年广播电视大学开始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虽然学员增长速度很快,但其教学点仅延伸至县城,招收的学员往往为县城周边农村的农民,而广大较偏远地区正真渴望接受教育的农民缺少受教育机会,之所以没有延伸至乡镇及行政村,根本原因是缺少师资力量。

1.2资源建设不足

由于农村远程教育是本世纪初才在农村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属于新生事物,因此缺少前期的积累,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积累上。我们知道,是否拥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关乎远程教育成败的关键。而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注重城市远程教育的发展,现城市远程教育已相当成熟,拥有一大批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学习者。但由于农村远程教育与城市远程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广大农村学员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他们最迫切学习的是农业实用新技术及掌握能够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一技之长,而这些课程资源在城市远程教育中设计不多。因此我们没有现成的教育资源可供使用,需要另起炉灶进行建设。但由于投入农村远程教育的经费有限,用于资源建设的经费也不足。造成了现阶段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依然短缺的现实。这不利于农村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

1.3课程设置不合理

如上所述,广大农村学员渴望学习的是改善自身生活的实用农业新技术及一技之长,同时广大农村也需要培养一批懂管理的乡村干部。因此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客观上要求向这些方面靠拢。虽然现在农村远程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慢慢转向适合农村学员的涉农专业,但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不尽如人意,往往只根据自己师资情况及资源情况来设置课程,这样往往造成农民学员需要的课程没有涉及,而农民学员缺乏兴趣的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的问题。这样会严重挫伤广大农村学员学习积极性,对农村远程教育发展极为不利。

1.4网络教学平台存在不足

我国现阶段远程教育的网络辅导教学平台现阶段的形势往往通过QQ对话、email邮件、BBS及一些音频、视频系统进行。这些方式当然是有效的网络教学方式,但存在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如果没有提前联系,教师就不会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缺少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2人工智能应用于远程教育的优势

2.1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科学,部分研究者将其定义为:一个电脑系统具有人类的知识和行为,具有学习、推理判断来解决问题、记忆知识和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人工智能的产生过程:对于人类因问题和事物而引起的刺激和反应,以及因此而引发的推理、解决问题及思考决策等过程,将这些过程分解成一些步骤,再通过程序设计,将这些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模拟化或公式化,使电脑能有一个系统的方法来设计或应付更复杂的问题,这套能够应付问题的软件系统,称之为人工智能。

2.2人工智能切合了远程教育的要求

有研究者指出: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构造智能机器(智能计算机)或智能系统,使其模拟、延伸、扩展人类智能的学科。人工智能在教学领域应用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诞生了智能教学系统。而所谓的智能教学系统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基础而兴起的,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而形成的开放式人机交流系统。由于它综合了知识专家、教师、学生三者的活动,因此,与之相对应,智能教学系统一般分为知识库、教学策略和学生模型三个基本模块,再加上自然语言智能接口。人工智能的这些功能和模块刚好切合了远程教育的特点及要求。我们开展的远程教育一直以来就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学生进行实时和非实时辅导,以此来完成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人工智能适合应用于远程教育教学过程。

2.3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长期以来远程教育为社会诟病的是,由于缺少师生间直接交流的机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困难。如果我们仅仅依据学生登录次数、登录时间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这样往往造成对学生学习的错误评价,但对远程教育的教师来说也只能做到这些。但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引入远程教育,它可以依据自己强大的功能,通过对学生情况的数据分析,科学提供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及当前的知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它能为每位学习者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们远程教育所倡导的最佳服务的效果。

2.4人工智能可以从某方面解决农村远程教育师资力量

如上所述,由于城乡间经济差距,造成了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远程教育方面。这一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村师资力量特别是远程教育师资力量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了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而形成的开放式人机交流系统,它集知识专家和教师于一身。广大学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系统,实现正真意义上的人机对话,完成适时的学习辅导过程,这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为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2.5人工智能能够有效解决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远程教育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数量较少,质量也不高,许多网络课程资源仅仅是课本的翻版,虽然资源制作者利用现代资源制作手段,以文字、视频及图片等手段来展现知识,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性方面存在不足。这给学习者有效学习带来极大不便,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智能加工,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间的层次性、逻辑性进行重新编排,为学习者展示学习重点、难点,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使资源更加优质高效。

2.6人工智能能够提供实时交流,解决网络教学平台的不足

由于人工智能集知识专家、教师与一身,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系统,开展人机对话,通过讨论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能改变传统网络教学平台缺乏及时交互性的问题。能够解决网络教学平台的不足。促进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3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成果之一,它具有智能、高效、优化的强大功能,许多行业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效率。对我国农村远程教育而言,如果能将人工智能引入,能从某种程度解决因为资金问题造成的师资力量缺乏问题;提高对远程教育学生的管理,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高效远程教育服务;能够利用它强大的功能重新编辑网络资源,让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同时人工智能还能提供自然语言接口,打破以往网络教学平台的弊端。相信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我国农村远程教育会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震,王文发.人工智能原理在人类学习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2006(1):39-41.

[2]武晶晶.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几个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9):159-160.

[3]张红军.人工智能与教育技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228-230.

[4]张小永.陕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11(4):228-230.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系统;控制管理;质量监控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经济日趋繁荣,人们对于生活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在原有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外,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发展方向。其中,人们对于居住生活的建筑的要求也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纯的居住使用性能,渐渐扩大并形成集舒适、环保和智能化等多种特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建筑人居需求。建筑功能的增多,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大了能源消耗。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建筑产业的发展,我国建筑能耗呈显著直线上升的趋势,使得我国原本就较为紧张的资源和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剧,由此带动了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其中,建筑电气节能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当前我国建筑业先后经历了电气化、自动化两个阶段,正在向着智能化的方向高速发展着。有关研究显示,在21世纪后期,我国智能化建筑总量将达到世纪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智能化建筑市场正迎来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依靠看到,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符合时代和市场发展规律,市场潜力巨大,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显著。深入推进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研究,正当其时。

1智能建筑与智能化建筑电气概述

1.1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

智能建筑是现代化生活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想结合的产物。它综合利用了建筑、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构建实施了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以之为抓手实现了现代建筑所需要具备的多种功能和用途。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是现代化智能建筑各项服务功能、用途得以实现的最常见的具体工具,这三个系统囊括了现代化智能建筑常用功能,建筑通过这三个系统,为人们营造了温馨、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智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控制。藉由智能化控制系统,智能建筑对建筑内部的硬件设施进行高水平的控制和操作,从而达成各种使用目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控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建筑的通信、动力、水电、供暖、燃气等多种日常设施的管理和操作。智能化建筑在国外最先出现,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和具体实施都很不完善,现已建成的智能建筑距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1.2智能化建筑电气的概念和其所具有的深远影响

作为现代建筑智能化的核心组成,建筑电气系统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建筑电气系统以建筑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对建筑的各项使用功能、空间布局、建筑结构、美观程度和安全性能等各个方面施加重要影响。智能化建筑之所以能够实现多种作用不同的功能,依靠的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电气、电子设备构成的硬件支撑体系。要保证智能化建筑各项功能的顺利实现,前提是作为硬件基础的电气设备正常运转。智能化建筑涉及到电气、电子设备种类繁多,规格各异,功能作用各不相同,要想保证其完全正常运转,必须要有坚实的电气技术基础支持。智能建筑所应用的多种综合性技术,实际上就是各类基础电气、电子技术的结合体。和一般控制系统相比,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控制标准更高,而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实际功效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智能化建筑电气的水平。所以建筑电气节能的本质是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关乎到智能建筑智能化控制整个系统,任何一个革新和进步都是之恩规划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革新与进步。

2现阶段我国智能化电气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正处于探寻和摸索阶段,并没有就建筑电气节能问题形成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执行标准。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时,还无法做到对建筑电气智能化控制系统节能的优化,这些都对电气建筑节能设计乃至安装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若干具体体现:

一是对智能化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缺乏有效地控制和监管。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建筑电气监控安全优化的控制方面。由于智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理论的缺乏,许多建筑电气技术人员对于当前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不够了解,明显缺乏问题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从而造成建筑电气设计水平不高,许多实际问题在设计阶段未予以充分考虑,致使建成后的智能建筑电气节能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甚至自身安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二是设备硬件基础不够全面。许多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在进行优化时,没有将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及相关附属设施纳入考虑范围。由于缺乏应有的硬件配套支持,导致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系统虽然设计标准很高,但实际应用效果很差,无法实现预计的节能目标。三是智能建筑电气节能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我国智能建筑事业刚刚起步,产业尚在培育期。相关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于缺乏规范的标准,智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松散状态,许多建筑电气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运作方式还比较粗糙,实际效果很难保证。

3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优化的基本方法

3.1做好智能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节能优化

控制系统的优化主要着眼于控制策略、控制方式、控制设备和控制网络四个层面的优化。这四个方面各成体系,彼此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四个层面的优化措施都做到位,整个系统的节能优化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3.2坚决做好建筑电气质量安全控制

要充分重视建筑电气质量安全控制在智能建筑电气节能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的智能建筑电气节能动力系统和监控系统的安全节能保障。

3.3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

具体设计时,要合理规划建筑能源供应系统设计,确保满足建筑能源使用需求,又尽可能降低非必要的能源消耗。要积极推广使用节能灯具等节能设备,扩大新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所占比例。

4结束语

智能化建筑是当前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具体体现。我国在自动化、智能化电器研发方面的能力还毕竟薄弱,生产、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我们要充分认清这个事实,坚定信心,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加快推动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水平的提高,重点做好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突出性能优势,充分发挥智能建筑的优越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需要,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缺陷;优化措施

前言

近年来继电保护技术取得了较快的进步,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在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技术更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需要针对智能变电站的特点,来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进行优化,有效地提高继电保护的安全性、实时性和稳定性,保证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

1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1.1一次设备智能化

在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内,可以将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组件嵌入到一次设备,可以使一次设备在采样和控制方面实现数字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次设备与保护设备、测量设备、计量设备、控制设备和状态监测设备之间的采样数据和控制命令都是通过光缆进行传输,因此通过装置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组件后,一次设备具备了智能化的特点。

1.2通信规约标准化

在智能变电站中,需要严格一定的标准来对所有智能设备进行信息模型和通信接口的建立,从而使设备之间能够完全做到无缝连接,并按照统一标准,各设备与变电站通信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信息之间的有效共享。

1.3提高运行自动化水平

智能变电站不仅可以协调就地、区域和全局的功能,而且支持在线决策和协同互动的高级应用,具备更多样化和更复杂化的自动化功能,所以说智能变电站运行自动化处于较高的水平。

1.4功能集成和结构紧凑化

在当前智能变电站中,由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其应用,功能传感器与智能电子设备和一次设备之间有效地实现了结合,同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有物理集成和功能集成的特点,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实现了紧密融合,变电站内专业界限更加模糊,可以说当前智能变电站无论是功能集成还是结构都更具紧凑化。

2现阶段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的缺陷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存在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当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还存在一些缺陷,这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影响。下面对当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缺陷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针对各种缺陷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2.1智能化水平低

当前我国智能化变电站多是通过对原变电站进行改建和扩建而建成投产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设备数量较多,而且设备资源消耗量较大,这在无形中会导致变电站智能化水平降低,无法达到智能变电站建设r的要求。各种设备之间都有着智能化连接端口,但由于设备及连接线多是由不同厂家生产的,这就导致设备运行过程中,端口和连接线之间存在不兼容的问题,影响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安全,而且对设备和连线之间不兼容现象进行检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2设备接口连线不合理

当前变电站中存在众多的耗能设备,而且设备存在许多接口终端。但在实际设备运行过程中,同一段间隔的SV设备采样和GooSe设备之间的接口连线都需要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这就导致设备接口终端需要增加,这对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利。

2.3电磁设备受环境影响较大

当前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化变电站的诸多零件中都开始广泛应用,这就导致这些电磁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电磁设备测量准确存在一定的偏差,影响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这对电磁继电保护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智能变电站运行时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时当前变电站中所使用的一些电气设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不建议使用新型的电磁式继电保护设备,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部分就地安装的变电站使用设备,由于受制于技术的人们显示器,一些技术端口还无法用到,这些大量的端口存在不仅会对工作人员实际连线带来困难,而且还会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时间,与智能电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不相符。

3目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优化措施

3.1就地化间隔保护

在智能变电站中,当需要进行继电保护设备安装时,需要将其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的附件,这样可以充分地遵循就地化原则,不仅可以有效地缩短事故发生时继电保护设备反应时间,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在当前新型一体化微机线路铺设时,通常都需要与变压器保护措施同时进行,并结合现场被保护设备的合理配置,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平稳性,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另外,当前新型保护装置通常采用的都是电缆采集数据的方式,利用数字化处理时不仅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分配和调配时能够充分地借助于计算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保证继电保护设备的启动,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3.2站域保护功能的应用

站域保护就是在同一网络支配下,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调动全站信息,在收到来自危险的微机信号时,计算机及时的开启传统的后备保护,而且由于整个过程全部采用电信号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所以后备保护动作的时间很短,能够满足智能化发电站的灵敏性要求,还会实现电路的实时保护功能。

3.3优化站内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端口

当前我国智能变电站中所使用的较多电气设备都是进口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这些设备在技术上虽然十分先进,但由于生产过程中是依照本国变电站为模型来进行制造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选购过程中要注重技术的先进性、结构的复杂性、设备的兼容性和单位能耗等诸多问题,在确保设备质量的同时,还要确保智能变电站内部的设备实现优化配置,尽量地降低设备的复杂程度,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端口,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对设备的操作,而且与智能变电站节能环保的要求也相符。需要针对当前我国智能变电站初期的实际水平,来对站内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

4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当前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技术作为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需要通过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合理优化,有效地保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确保智能变电站安全、可靠的运行,推动我国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优化配置[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4(09):68-69.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农田土壤;温湿度检测

1.前言

要改善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法就要对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改革,通过采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方式对农田种植进行全面推广,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稳步提升。采用优秀先进的现代化科技研究成果,有效地提升农业种植的精确性,这样的方法被称为科学种田[1]。科学种田的主要特点包括精准管理、精准收获、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播种等,所以要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行改革工作就要做好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精确农业技术机制的工作。要着力于这方面的开发,既要具备宽阔的市场前景,又要拥有长久的经济价值,特别是要推广和研究农田土壤温湿度智能检测的方法,这对合理开发利用未来的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一般农田土壤温湿度检测方法

因为相对于其他环境结构来说,农田土壤环境具有复杂性,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存在不均一的特性,同时耕种植被对其也有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土壤中温湿度、水分含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梯度产生差异性,所以要采用多点分布和分层测定的方式来测定土壤环境的温湿度,还要做好周期性测定工作来掌握土壤温湿度与时间变化的存在规律。以下三种检测土壤温湿度的方法是一般人们常用的方法。

(1)直接测定法:

①分离土壤固体部分和水分的方法称作土壤湿度检测,这种方法还包括酒精法和重烘干法,它具有简单、直接的优点,缺点是由于人工取土进行实验研究而造成劳动强度大、测定过程复杂等。

②直接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方便理解的优点,缺点是无法保障其精度性。

(2)GpS田间定位法和遥感法:

当采用这两种方法时,要把土壤样品运送到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分析工作,它只能研究某一段时间内土壤的温湿度,无法达到连续检测的目的。

(3)间接测定法:

测定土壤中气体体积或物理参数和水分含量的方法,电测法常用于这种方法中,它主要通过土壤溶液导电性和土壤水分的相关联系来对土壤湿度进行测定;或者通过流经热敏电阻的电流和土壤湿度变化的联系来测定土壤温度[2]。电测法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设备价格低廉,同时可以进行连续定点测试。缺点是精度较低,在高温条件下容易产生失准现象,而且在测定时需要人工进行观察,造成布点量减少。

3.采用无线传感网络的农田土壤温湿度智能检测系统

在采用电测法对农田土壤温湿度进行检测时,结合了现代温湿度传感技术,这种检测方法不仅拥有客观性,人为因素对其造成的原因少,而且还具有可重复性,能够实现连续测定。同时这种方法与现代通讯技术和电子技术有着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自动化检测进行实时监测,是实现智能化农田耕种的前提条件。所以,人们要改革创新电测技术,把传统电测法中运用的温湿度传感器调换成拥有先进信息加工、采集、传递一体化的无线智能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和ZigBee技术来进行多处布点,以实现全面的土壤温湿度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检测系统。

3.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无中心节点构成的全范围分布系统,它采用随机投放的方法,在监控区域内密集部署所有的传感器节点。这些传感器节点包括数据处理单元、通信模块、传感器,它们以无线信道为连接点,进行自由相连从而组成了网络系统。传感器节点利用自身内置的多形式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产生的红外声纳、热量、移动物体的速度、大小、方向等人们所需的物理现象[3]。传感器节点通过良好的协作能力运用局部交换数据的方式来实现全局任务。流经网关,传感器网络还能够与现有的网络基础设备连接上,最终把收集到的信号供远程终端传回使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包括自组织、分布式、多跳路由、拓扑变化、动态性强等,因为其拥有这些多方位的优点,所以被广泛运用到医疗、军事、工业、家庭等领域。

3.2ZigBee技术简介

ZigBee是一种先进的低功耗、近距离、低复杂度、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它主要在不需要注册的2.4GHziSm频段进行工作,以ieee802.15.4为基础的ZigBee传输范围在10-75m之间,这是一项被称为ieee802.15.4(ZigBee)的ieee无线个人区域网工作组的技术标准[4]。它的优点有低成本、低功耗、信息安全、网络容量大等,同时存在典型的传输数据类型,主要包括重复性低反应时间数据、间歇性数据、周期性数据。

3.3农田土壤温湿度智能检测系统模型

农田环境信息智能检测系统模型主要核心部分是无限传感网络技术和ZigBee无线收发技术。通过无限传感器网络传递和收集农田环境信息,结合远程数据处理系统研究分析所采集的数据,最终达到科学耕作的目的。

3.3.1分析系统需求

在创建检测网络系统时,要仔细、综合的研究农田环境的特点和所需要求,有效运用其自身优点,防止运用其缺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环境检测系统存在的特点有通过利用环境的可知性,得知农作物的固定生育周期,利用环境的动态变化性,开发充足的太阳能资源等。此外,在系统模型建立时还需要认真考虑的条件,包括任何农业机械的田间作业和各种天气条件以及家禽的活动。

3.3.2设计系统模型

通过研究分析以上应用特质,汲取国外研究分析的经验和结果,创建先进的农田土壤温湿度智能系统模型结构。由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和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组成监测系统,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再通过位于农田中的多个智能传感器节点构成,进行收集土壤水分,并记录温度参数,以构建mesh网络的ZigBee无线通信协议。所有节点参数最后传输至网关节点,可以把太阳能电池板运用到检测网络供电的所有节点中,远程数据中心主要负责分析、接收、储存数据。

一台具有固定公网ip地址的计算机可以作为远程数据中心,其中采用的基站数据管理软件功能包括:达成数据的分析、储存、决策、接收,从而完成对应的控制过程。它的技能板块包括数据库存储模块,数据接收模块,监测量空间变异分析模块,检测量时间变化分析模块,还可以设置操控其它农业机械的运行模块。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科学耕作必须开发先进的农田环境智能检测技术,本文通过对电测法进行描述,结合先进的ZigBee技术和无线传感器技术进行调试修改,创建出有效的农田土壤温湿度信息智能检测模型,从而进一步提升农田环境信息智能检测技术,最终达到科学耕作、精细种植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楠,刘成良,李彦明等.基于3S技术联合的农田墒情远程监测系统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169-174.

[2]庞娜,程德福.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监测系统设计田吉林人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28(1):55-60.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若干关键技术

引言

我国信息以及网络技术在高速发展,相应地,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流量也在迅速增长。当前较为普及的是4G移动通信技术,但是5G移动通信技术也已经进入到研究开发的阶段,并逐渐地应用到通信过程中。与4G技术相比,5G移动通信技术能有效地提升数据传播速度,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全球智能终端普及的要求。因此,对5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以及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当前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1.15G技术的发展优势与特点

就当前而言,整个移动技术正着力于发展5G技术。直至2020年,5G移动通信技术有望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将5G技术与其他的无线移动技术相结合,共同构成更加先进的无线通信网络。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离不开移动互联网。这为5G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在发展5G移动通信技术的过程中,与当前的移动通信技术相比较,5G技术自身具有质的飞跃,与2G、3G、4G相比较而言,5G技术自身具有自身的优势,其优势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①使用效率高。5G技术具有更强的使用效率和利用能效。②传输质量更优化,安全可靠性高。当前普及4G技术,而进一步发展的5G技术,在传输质量、安全可靠性、时效性以及覆盖能力等方面来看,5G技术优势更加突出,比4G技术的应用效能更强。③增加用户体验。当前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网络不稳定、收费高以及传输的速度比较慢的特点,而进一步发展5G技术能有效提高网络的稳定性、传输速度,减少收费等。发展这有利于为能提供给用户一个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④传输效率快,实现智能化。5G技术具有传输效率更加迅速,移动通信系统更加智能化的优势,同时能满足用户对海量数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范围,使其使用效能更好。⑤其他方面的优势。5G技术的性能指标更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网络覆盖率,实现无线移动网络构建的要求,同时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以运营商的管理需求为标准,进一步调整与分配网络资源,使得网络通信的成本以及能源消耗降低,这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1.25G技术的发展前景

当前处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5G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会对当前的移动网络发展造成较大的冲击[1]。在进一步发展与应用5G移动通信技术的过程中,整个网络的传输速度与质量将会有质的飞跃。随着网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更多的移动业务实现进一步发展,5G技术是否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成为衡量其技术水平的关键。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相比较,5G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点到点的物理传输的基础上,达到多个用户、区域、天线以及多个网络组建,这能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移动网络的科学性与整体效能。因此,在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广阔地发展前景。

25G移动通信若干关键技术

2.1高频段传输技术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就当前而言,通信系统的频段低于3GHz,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用户量以及流量在迅速地增加,导致频谱资源大量的缺乏。在高频段,其毫米波频率在28GHz范围内。采用64根天线,同时借助波束赋形技术,在2km的范围内能够达到较快的下载速度。现在不断地研究5G通信,其未来的发展愿景便是达到高频段传输水平。高频段传输的优点是将大量的天线以及通信设备纳入到通信过程中,这样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频谱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但就高频段传输技术而言,其具有自身的缺陷,如其自身传播的距离较短,天气条件等因素会影响其传播的速率等。所以,在系统地进行高频段传输技术时,要加大研究的力度,解决高频段传输的缺陷,表1为高频段传输技术的优缺点。

2.2多天线传输技术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当前5G通信着力于将频谱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达到其利用效率是当前利用效率的数十倍,这也是5G通信技术重点发展与研究的方向[2]。利用多天线传输技术,能有效地减少使用时对其它用户的干扰,使无线信号的覆盖性能得到提升。之前多天线技术是2D形式,而5G移动通信技术将其提升到3D技术,这能有效地提升频谱的效率。因为在5G移动通信技术中引入了有源技术,这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天线的数量,天线数量达到128根。同时形成了3D-mimo技术,这种技术能极大地减少用户之间的干扰,进一步改善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

2.3同频全双工技术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在5G移动通信技术中使用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这能使得频谱率进一步提升。原有的频谱资源使用比较局限,这能有效地打破之前频谱资源利用的使用限制,使用其频谱资源更加地灵活多样。另外,将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应用5G移动通信中能有效地消除用户间干扰的能力。利用该项技术有利于弥补tDD和FDD等技术的不足之处。从理论上来看,这能有效地提升频谱的使用效率,为原来频谱使用效率的1倍以上。但是,在实际应用该项技术的过程中会发现,在多天线的使用环境下,应用该项技术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被广泛地普及。

2.4密集网络技术在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将数据流量提升到现在的1000倍以上,这是5G移动通信网络想要实现的目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应用密集网络技术。将5G移动网络数据流量集中于室内以及热点地区,进一步扩大网络的覆盖率。在未来,我国会大量地使用智能终端,相应地,用户使用的数据流量也会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在5G移动通信中应用超密集网络技术能实现提升数据流量1000倍的愿景。应用超密集网络技术能进一步改善网络的覆盖范围,将系统的容量大大地提升。但其缺陷便是造成小地区间的互相干扰,使得网络的使用效果降低。

2.5直接通信与智能化技术在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云计算是5G移动通信技术组成的平台,借助云计算平台的智能设备以及自动切换的模式,能有效地推动5G移动通信形成智能组网,实现通信的智能化[3]。另一方面,5G通信技术中还应用了直接通信技术,使通信设备之间能直接地进行通信,这大大地降低了能耗,这样能充分地发挥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网络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提升5G通信效率与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大力研发5G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移动领域亟需工作的内容。进一步完善5G技术能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应用与服务,使得移动通信的质量进一步提升,降低运营的成本,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最终促进未来移动信息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景乐.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相关关键技术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5,56(45):36~63.

[2]翁武林.关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6,89(01):36~43.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8

关键字: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智能化技术的含义

智能化技术是人工智能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合后的重要产物,它是21世纪才兴起的一项高新技术。从兴起到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经被广泛地关注和应用,由此可见,智能化技术的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智能化技术被称作人工智能(ai),也可其为机器智能,该技术是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体。ai隶属于计算机技术,它重点研究:将人们的收集信息、识别图文、自动做出反应、分析判断等这些能力,通过运用计算机的编程设计,来加以实现,让计算机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目前,ai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到语言和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的处理、专家系统和机器人等方面。在电气自动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专家系统。

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了:信息搜集、信息处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等。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能增强控制效果,改进、弥补自动化控制中的缺陷和差错,提高设备运行、设备处理的精确度和准确性,进而提升系统的工作效率,促进行业发展。

二、实现智能化控制的好处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智能化控制器的开发使用上。与传统控制器相比较,智能化控制器具有很多优点,如取消了控制模型、调整控制更加方便、对于数据处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等,以下是对其好处的具体分析。

(一)取消了控制模型

过去的自动化控制,由于控制对象的动态方程非常复杂,使得控制器不能对其进行精确的掌握,从而在设计对象模型的过程中,增加了较多的不可测量和不可预估的客观因素。由于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就无法保证设计模型的精准性,也就降低了自动化控制工作的效率。智能化的控制器,无需设计控制对象的模型,这也就在根本上避免了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产生,从而保证了自动化控制的高精密度。

(二)调整控制更加方便

依据响应时间、鲁棒性和下降时间的变化,智能化控制器可以随时对控制程度进行调节,让工作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与以前的控制器相比较,智能化控制器更便于调节,也更符合实际的使用。另外,智能化控制器的调节控制是根据数据变化而自动进行调节的,而不需要专业人员的在场操作,它还可以进行远程的调节控制,从而实现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无人操作。

(三)较高的一致性

智能化控制器在处理不同的数据时,即使是陌生数据,它也能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针对控制对象的不同,其控制效果也不一样。在对某些对象进行控制时,尽管智能化控制器没有任何行动,但其控制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当然这也仅是相对的,若换了控制对象,可能就得不到同样的预期效果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分析每个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化的设计,切实满足智能化控制的高要求。

三、人工智能的具体运用

在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其应用领域也不断得到拓展。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电气故障的诊断、优化产品设计、智能控制三方面。

(一)诊断设备故障

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是电气设备故障的基本特征。传统的故障诊断,其准确率和效率都较低。智能化技术的引入,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率,从而保证了故障诊断的高效率。智能化故障诊断主要有专家系统、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三种方式。比如,在对发动机、电动机进行故障诊断时,采用智能化技术中的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方法,在保留故障诊断的模糊性的同时,使用神经网络的强学习能力对故障进行诊断,有效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

(二)优化产品设计

优化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它综合应用了实践经验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使用实验手段与设计经验的综合验证,由于技术支持的缺乏,导致其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其设计方案也不尽科学、合理。

在优化设计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包括了遗传算法、专家系统两种方法。专家系统是以优化设计领域中的部分专家所提供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对专家的决策过程进行模仿,然后对复杂问题进行处理。目前该方式还处在研究阶段,在实际中的应用较少,但是其发展空间非常大。遗传算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可对结构对象直接进行操作,具有全局寻优能力、内在隐并行性;其次,它可对搜索空间继续指导优化、自动获取;最后,它可以对搜索方向进行自动调整。在优化设计中,它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对于优化设计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智能控制的实现

在电气工程中,综合运用智能化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有助于自主化、无人操作化和远程化控制的实现,并为提供给智能控制更好的发展平台。将智能化技术成功运用于智能控制,是对智能化技术本身的肯定,也为今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智能控制的方式包括了专家系统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控制。智能控制运用的主要方面有:所有开关量、模拟量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记录故障并进行在线分析;使用鼠标和键盘实现系统控制;对主要设备和系统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四、总结

智能化理论是对人的智能进行开发、延伸和模拟的理论。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分支技术,智能化技术以人工智能的实质为依托,生产出类似于人类智能的智能机器。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可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促进电气产品的优化设计,实现智能化控制,从而提升电气系统效率。由此看来,只有加快电气工程智能化进程,才能促进电力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集武.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9).

[2]王楠.浅谈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9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控制网络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以太网楼宇自动化系统

目前日益流行的智能建筑(inteUigentBuidings)是建筑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智能建筑主要由楼宇自动化系统(Buidingautomationsystem,缩写为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三大系统组成。其中,楼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高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将大楼内部各种设备连接到一个控制网络上,通过网络对其进行综合的控制,这些设备包括空调、照明设备、电梯、消防设备、安防设备等等。它确保建筑物内的舒适和安全的办公环境,同时实现高效节能的要求。

一、现场控制系统FCS的出现以及在楼宇自控中的应用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可靠性提高,价格大幅下降,出现了由多个计算机递阶构成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简称DCS)。DC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一种综合控制系统。它的测量变送仪表一般是模拟仪表,因此它属于一种模拟数字混合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较以前的各种控制系统有了较大的进步。DCS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也开始应用到楼宇自动化控制领域。但是DCS存在如下一些缺点:

(1)安装费用高。采用一台仪表、一对传输线的接线方式,导致接线庞杂、工程周期长、安装费用高、维护困难;

(2)可靠性差。模拟信号传输精度低,而且抗干扰性差;

(3)系统封闭。各厂家的产品自成系统,系统封闭、不开放,难以实现产品的互换与互操作以及组成更大范围的网络系统。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FCS),FCS克服了DCS的缺点,它是一种全数字化的、全分散的、全开放、可互操作和开放式互连的新一代控制系统。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中的一个热点,备受国内外自动化设备制造商与用户的关注。FCS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与传统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相比,FCS具有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成本低、实时性好、实现了控制管理一体化的结构体系等优点。现场总线的出现,为工业自动化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从而开创了工业自动控制的新纪元,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鉴于FCS的许多优点,控制专家们纷纷预言“FCS将取代DCS成为2l世纪控制系统的主流。”现在,FCS已经被应用到楼宇自动化控制领域。

1.1应用于楼字自动化领域的几种现场总线

由于诱人的市场商机和不同的应用领域的存在,世界一些大公司或公司联盟纷纷提出自己的现场总线协议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上有40种宣称为开放型的现场总线标准。这些协议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计算机网络开放式互连系统的oSi参考模型来制定的。大多数现场总线只是用其中的一、二和七层协议。于是现场总线呈现杂乱纷呈的局面。在这些现场总线中不乏优异的现场总线,如Can、modbus、profibus、Lonworks、BaCnet、Devicenet等等。其中Lonworks、BaCnet、Can、eiB等现场总线在楼宇自动化领域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尽管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克服了DCS的许多缺点,但还是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最明显的缺点:多种现场总线并存而互不兼容,导致FCS的可互操作性只能在同一种现场总线系统中实现。后面将对FCS的缺点做进一步说明。

(1)Lonworks

美国echelon公司1991年推出了Lon(Local0penationnetworks)技术,又称Lonworks技术。

它得到了众多计算机厂家、系统集成商、仪器仪表以及软件公司的大力支持,已经在楼宇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供配、消防监控、停车场管理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具体地说Lonworks具有以下优点:

①网络结构灵活、组网方便。它支持多种网络拓扑形式,包括总线型、星型、树型、自由拓扑型等,这样可适应复杂的现场环境,方便现场布线;

②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光纤、无线射频等;两种传输速率:78bps和1.25mbps,最大传输距离由网络拓扑形式和传输介质决定,一般可从500m到2700m。可接人的节点最多为32385个;

③完善的珏发工具。提供完善的系统开发环境,采用开放的neURonC语言,它是anSiC语言的扩展;

④无主的网络系统。Lonworks网络中各节点的地位相同,网络管理可设在任一节点处,并可安装多个网络管理器;

⑤开发Lonworks网络节点的时间较短,也易于维护。Lonworks采用的Lontalk协议固化在echelon公司的neuron芯片中,这样可以节省开发Lonworks网络节点的时间,也方便维护。

同其它现场总线一样,Lonworks也有自身的缺点。首先,Lonworks的实时性、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有些欠缺;其次,由于Lonworks依赖于echelon公司的neuron芯片,所以它的完全开放性也受到一些质疑。尽管Lonworks存在一些不足,但是Lonworks的FCS还在楼宇自动化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世界上有2万多家oem厂商生产Lonworks相关产品,其中种类已达3500多种。目前世界上已安装有500多万个Lonworks节点,Lont~k协议也被接纳为欧洲CentC247、CentC205的一部分。自1996年以来,Lonworks也开始在国内获得大量的应用。在建设部的支持下,国内一些研究所和企业开始陆续开发出基于Lonworks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在一些新建智能大厦和建设部智能化小区试点工程中得到应用。

(2)BaCnet

BaCnet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楼宇自动控制网络的数据通信协议。它代表了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Bacnet不是软件或硬件,也不是固件,严格地说,Bacnet并不是现场总线,而是一种网络协议,即通信规则。为不同商家产品的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提供平台和支持。BaCnet详细阐述了系统组成单元相互分享数据实现的途径、使用的通信介质、可以使用的功能以及信息如何翻译的全部规则。BaCnet采用了etherent、aRC-->、mS/tp、ptp、Lontalk五种网络技术进行通信。可根据系统通信是和通信速度选择不同的网络技术。相对其它现场总线,BaCnet标准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与etherent、Lonworks等网络进行无缝集成。不过BaCnet主要为解决不同厂家的楼宇自控系统相互间的通讯问题设计,并不太适用于智能传感器、执行器等末端设备。BaCnet标准已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生产和经营楼宇设备和楼宇自控设备的主要厂商均支持BaCnet标准。BaCnet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从一个行业学会标准迅速成为楼宇自控领域中唯一的iSo标准。虽然我国是wto和iSo成员国,但是BaCnet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还是相对较小,而且在工程中采用的BaCnet产品和技术也基本上全部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BaCnet相关产品。

(3)Can

Can总线最初是德国Bosch公司为汽车监控控制系统设计提出的,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标准,在电力、石化、空调、建筑等行业均有应用。Can具有以下优点:

①采用8字节的短帧传送,故传输时间短、抗干扰性强:

②具有多种错误校验方式,形成强大的差错控制能力。而且在严重错误的情况下,节点会自动离线,避免影响总线上其它节点;

③采用无损坏的仲裁技术;

(4)Can芯片不但价格低而且供应商多。

Can缺点是:Can总线上最多可挂接110个节点,这不完全能满足整个智能建筑的需要。不过可以通过利用中继器进行扩展,相对其它一些现场总线,Can总线技术比较简单,Can相关产品的开发费用也远远低于其它现场总线技术产品的开发费用。因此,很早国内就有一些企业推出了基于Can总线的楼宇自控的相关产品。如狮岛、索龙集团开发出了$2000楼宇自控系统。

(5)eiB

eiB是欧洲安装总线(europeaninstallationBus)的缩写。它在1990年被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欧洲最有影响的建筑智能化现场总线标准,在欧洲得到了进300家厂商的支持。1999年eiB被引进中国的智能化建筑领域,并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立了eiB认证技术培训中心。在短短的几年里,国内的会展中心、博物馆、办公大楼、别墅等场所的灯光、窗帘、空调等控制和安防系统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如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大连国贸中心、浙江人民大会堂等。国内的eiB项目基本上被aBB公司和SimenS公司所垄断。

二、以太网开始进入楼宇自控领域

以太网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程,作为局域网组网的主要技术,以其简单、价廉、高带宽、维护方便以及不断发展等优点一直在局域网领域中牢牢占据着统治地位。近年来,以太网技术获得了快速地发展。交换型和全双功以太网的出现,克服了传统以太网的共享公共传输媒体和半双功传输的弱点,实现了站点独占传输媒体并同时收发数据,也减少了网络上的数据碰撞。以太网的标准不断更新和扩展,目前的以太网不仅在物理层(包括拓扑结构、传输速率、传输媒体),并且在数据链路层与原来的传统以太网标准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太网标准系列已扩展成20余个。现在已太网不但由局域网向着接入网和城域网领域发展,同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和楼宇自控领域。新的ieee802.3af标准开始对以太网供电作出了规定,它消除了以太网技术进入现场控制领域的一个严重障碍。目前,3Com、华为、DLinK等公司开始提供符合ieee802.3af标准的交换机产品。另外,一些现场总线的协会或组织也开始提出基于其现场总线的开放式以太网标准,即工业以太网标准,如oDVa(开放Devicenet供货商协会)和Ci(Contolnet国际组织)的ethernet/ip标准、FF(现场总线基金会)的HSe(Hig}lSpeedethemet,高速以太网)、profibus国际组织的profinet。支持这些工业以太网标准的交换机、网卡等产品也开始出现,如moXa公司的eDS-508系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支持ethernet/ip)、北京航天华辉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anyBus-Sio/100m(支持ethemet/ip和modbus/tCp)等。美国VDC(VentureDevelopmentCorp.)调查报告指出,ethemet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市场占有率将从2000年的ll%增加到2009年的23%。

伴随着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成功应用,以太网技术也必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楼宇自控领域。目前,以太网多用于基于现场总线的楼宇自控网络集成到智能建筑中的信息网(如图l所示),在一些新开发的楼宇自控系统中,以太网直接进入了控制层,如北京楼宇自动化中心开发的基于以太网的enC-2001ip智能建筑测控系统。enC-200lip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一般的空调、照明等系统通过enC参量控制模块集成到以太网上;带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系统通过网关转换模块集成到以太网上;ip电话以及ip摄像机直接连接到以太网上。

在楼宇自控网络中采用基于现场总线的FCS的优点是:

①可靠性、实时性好。现场总线为工业控制设计

楼宇自控网络集成到信息网的,有屏蔽、接地与防爆等措施,同时其实时性也比采用CSma/CD的以太网的时实性好;

②用户的投资成本低。现在,开放的现场总线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多公司提供的相关产品可供选择。其缺点是:实现现场总线无缝接人以太网复杂,当多种现场总线共存在一个系统中时,集成起来更复杂,系统的扩展性差。

在楼宇自控网络中采用以太网的优点是:实现了从管理层(信息网)到现场设备控制层(控制网)的“一网到底”,即实现人们期望的通信协议的兼容和统一;这样系统扩展起来也比较方便;与智能建筑中其它系统(信息网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集成起来更加容易。其缺点是:首先,目前开发基于以太网的控制系统产品的难度较大,开发费用和成本相对还是较高,用户可以选择的厂商也很有限,垄断利润较高,研发成本还没有被消化,这些都导致产品价格过高。其次,以太网的实时性、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不管是应用在楼宇自控网络中的基于现场总线的FCS还是以太网,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它们也必将会被进一步完善。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从事楼宇自动化业务的企业3000家以上,产品供应商约3000家。另外,随着我国绍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和社区的数字化建设正在兴起,FCS和以太网都必将在楼宇自控领域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两者在竞争的同时也将继续并存。

参考文献

1郭维均.俞洪.《智能建筑基础》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6

2陈秋良.自动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综述》2001;20

3李光辉.缪希仁.现场总线技术及在低压电器领域中的应用.电工技术杂志,2002

4郝晓弘.马向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一新一代控制系统.《工业控制计算机》2001;14

5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张振昭.许锦标.万频.《楼宇智能化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7董春桥.BaCnet标准在我国推广和应用的思考.《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

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篇10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科学技术已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众多的产业、经济、科技和社会问题,无法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和技术加以解决。智能科学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它是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构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智能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在国外,智能科学技术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且,国外一些著名学府,如东京大学、爱丁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先后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该方向的高层次人才。智能科学技术也得到国内专家的密切关注,早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就建立了以智能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并且已有计划将其列入我国新近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

智能科学技术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在2007年中国人工智能年会上指出:“智能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前沿和制高点,充满重大的创新机遇。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谁先掌握智能科学技术,谁就有可能掌握制胜的主导权”。目前,智能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推进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智能科学技术人才,正当其时,适应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求。自2003年10月北京大学自主设置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备案以来,先后有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先后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我校申报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也于2008年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批准。

为加快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步伐,进而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新专业建立以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先后于2004年8月在北京、2004年11月在北京、2005年11月在武汉、2006年12月在北京、2007年12月在哈尔滨和2008年10月在北京六次组织“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研讨会和座谈会,上百所大学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加快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己成为众多院校的共同愿望,但由于该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各高校对于该专业的建设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因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

我校建校50多年来,坚持以信息学科为特色,不断调整学科结构,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国家及地方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的人才。近年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智能、模式识别、文本分类、图像处理等研究方向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在科学研究方面,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在Rough集扩展理论模型、决策信息系统不确定性度量、自主式机器学习、信息系统知识约简、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知识获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针对复杂问题求解,模拟人类问题求解的自然方式,以Rough集、模糊集和商空间理论为基础,开展粒计算研究工作,在二进位粒表示、模糊商空间、覆盖粒计算模型、粒计算知识获取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计算智能理论成果应用于一些特色领域,例如,研制了emaiL过滤系统、基于语音和图像的双模情感识别系统、Rough集智能数据分析仿真系统(R1DaS)、图形图像智能分析与处理系统、棉属植物生物基因信息智能分析系统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都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结合重庆邮电大学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对我校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2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

2.1培养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以下三个方面。

(1)紧扣专业内涵,弥补“智能缺位”的专业漏洞

智能科学技术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如何设计和建造具有高智能水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何设计和制造更聪明的计算机。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专业现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弥补“智能缺位”的漏洞。现有的电子、自动化和计算机等专业本身都在向纵深发展,人才需求强劲,都是不可或缺的朝阳专业,与智能技术虽有交叉和结合,但每个专业都不能独立地覆盖智能科学技术的整体范畴,更不可能丢弃原有的专业核心将重心转移到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定位于弥补信息领域“智能缺位”的专业漏洞。

(2)紧跟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大系统。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即加强英语、数学、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二是突出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即突出对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三是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即强化智能系统、智能网络等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3)紧随本校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多样化。各所院校不可能制定完全一致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的培养目标必定导致人才培养的失败。因此,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本校的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院校。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我校十分优越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方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现有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结合,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而且必将大力推动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加速我校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2.2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撑。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是教学之根本,其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靠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

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大学教育期间学生应学习的知识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开放选修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德、智、体三方面基础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为本专业后续课程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本专业的基本能力,主要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为主。专业开放选修课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也是体现本校专业特色的模块。

新专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特有学科体系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将成为区别于相关学科的重要标志。“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不是信息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和自动化科学核心课程的简单堆砌,而应该对信息科学核心课程进行有效的裁减和调整。通过对各相关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发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尚没有形成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开放选修课是各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课程。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可以将智能科学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开设相关课程,如智能通信技术等。

2.3 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教师具备相关专业的坚实基础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如何整合师资力量,如何共享资源,如何进行高校之间的联合培训、互聘教师等问题都是新专业建设和规划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20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上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但是,为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除了依赖本院已有的师资队伍,还需要整合其他院系的师资力量,比如控制技术相关的课程和实验可以借调自动化学科的老师,而生物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则可以让生物信息处理学科的老师来承担。

然而,为了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后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加强。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调整和培养:

(1)调整教师队伍。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一些在智能科学技术方面有专长的老师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

(2)组织教师培训。针对当前师资队伍薄弱的课程,组织老师到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和专业学习。

(3)引进高级人才。建设科研团队,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根本保证。

2.4 就业前景展望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的好坏是本专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产业、经济、科技和社会对智能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至少包括以下几条重要途径:

(1)从事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智能科学技术已成为新世纪争夺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加之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的迫切需要,在国家各部门各领域从事智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一个去向。

(2)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随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逐步建立,高校急需大量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在高校从事人才培养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又一个去向。

(3)从事智能系统和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和智能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需要大量的智能科技人才,结合我校的行业背景,将智能科学技术应用到通信网络领域,培养学生从事智能通信技术、智能网络、智能信息安全等的研发能力,将为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开辟最主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