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2:47

汉字文化现状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现状与对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书法文化传承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方面比较薄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具体研究部署,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教育是中国书法文化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它拥有其他文字没有的表现其文化特色的元素——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表征,其对文化继承等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先生甚至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边疆地区)受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语言交流,教育教学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汉字的认识和规范书写的习惯起步较晚,有的连汉语都讲不好,自然对书法的兴趣不高,悟性也较差,书写功底薄弱。这给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带来了客观的困难。2011年8月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汉字书法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有利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保护、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责任感。

二、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为研究样本。该学院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该学院在校生中藏族、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珞巴族、门巴族、侗族、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55%,在少数民族中有62%的来自河北省内,其余的均来自自治区,民族成分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院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现状的相关信息,笔者研制《少数民族学生书法文化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调查对象既有来自的高中生和专科生,又有来自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和专科生;既有学过一年书法课的学生,又有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的学生。从学生层次、数量来说,调查均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调查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二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三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建议。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

在回答“你喜欢汉字书法文化吗”这一问题时,省内93.83%和53.27%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喜欢”,欣慰的是没有选择“讨厌”选项的;对问题“你认为汉字书法文化有传承的必要吗”的回答时,省内100%和58.52%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非常必要”;100%的省内少数民族学生和92.63%的少数学生认为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写一笔好字(汉字)依然重要;77.78%的学生认为中国书法的前景是乐观的。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汉字书法文化还是比较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从学生的区域性来看,每组数据中省内少数民族学生比少数民族的比例均高些,原因为省内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交流、使用的均为汉语,而少数民族学生小时候受母语(藏语等)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对汉字的情感稍弱些,这正说明我们开展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的必要性所在。每组数据还反映出开设过书法课程的学生比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程的比例要高,这恰恰证明我们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是有效的。

2.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

在回答“汉字书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你读过其有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吗”这一问题时,仅为4.12%读过较多,没有读过的学生占30%多;在问及“你以前学习汉字书法(练习汉字书法)的情况”时,在来我校之前仅有19.3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书法课,42%学生自己练过,26%的学生从没练过;根据问卷统计,61.3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书法文化活动、90%的学生不会写毛笔字、近80%的藏族学生认为本民族的文字比汉字写得更好;对没有学过书法的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知识和书写水平进行测试,成绩良好的分别仅占4.17%和5.35%,合格的分别占21.17%和29.55%,而学过书法的学生成绩分别达到60%以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客观因素外,领导不够重视、不开设书法课、不组织书法活动是造成学生的书法知识缺乏和书写(包括毛笔字)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3.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的建议

在回答“为了更好地传承汉字书法文化,你认为应该多开展哪些活动”这一问题时,41.83%的学生认为应该多举办书法比赛活动,30.20%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书法课,29.06%的学生认为多搞书法展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比较喜欢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从数据来看,学生比较喜欢以活动的形式来接受。

三、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对策思考

1.领导重视,落实制度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到当前情况下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重要性。按照“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相关单位配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等制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必要时以红头文件方式,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提出要求,并纳入教育质量考核体系,将国家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形成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长效管理机制。在2011年8月教育部红头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颁布之后,又于2013年1月18日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意见。河北省教育厅拟发通知并下发各设区市教育局。全省积极落实并认真展开工作,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省硬笔书法协会等五大部门推出“石家庄市规范汉字书写百千万工程”,内容包括:创建规范汉字实验学校、举办教师书法培训、学生书法比赛、现场书法笔会等,直接参与学生达15万人次,培训教师3000余人,区域性地推动了整个石家庄市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工作。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汉字书法文化培植,充分利用网络、学校、书法协会团体或专题展览、媒体等宣传汉字书法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扩大其对广大学生的感染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大减,书法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书法的艺术性增强,成了一门纯粹的视觉艺术,网络也给书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因此建立校园书法网站,学生上网可以查阅有关书法资料、欣赏古今名作,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对书法的看法发表出来,网络为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发展平台;另外,学校周末定期播放《千年书法》《中国书法五千年》等书法视频。利用教学楼楼道墙壁、宣传橱窗、展板等阵地介绍一些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介绍有关书法方面的知识、书法家、名作等,使学生置身于书法美的氛围之中,促其感化,争取把汉字写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认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书法文化的情感,对鼓励其积极参与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保护,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优化师资,确保教学

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课程,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实施细则,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学的成败关键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应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教学能力和对开展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书法教师可以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并系统讲授汉字书法文化相关内容,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规范学生练字习惯,包括技法、欣赏、理论,各科目教师督导学生双姿,严抓学生作业书写效果,形成齐抓共管的教学局面,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汉字书法竞赛、展览,组织参观书法展;我校自建校至今一直开设书法课程,配备专业书法教师,开展系列书法文化活动,如:摹帖展、临帖展、校园书法十佳评选、组织参加国家、省、市书法大赛等。

4.成立社团,搭建平台

要真正做到汉字书法文化传承,仅靠开设课程还远远不够。根据问卷调查,参加社团活动是少数民族学生乐于接受、互相切磋的好形式。因此我校较早就成立了书法社团,作为志趣相同的群体,大家定期开展一些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如一年一次的笔会和书法展赛、定期邀请书法家专题讲座和学生交流心得,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书法展览,尤其是在每年12月份全校学生参加的“今年我最红”学生才艺展演活动中,书法特长生在舞台上现场进行书法才艺展示,现场挥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书法水平、增进彼此友谊,而且还可以辐射其他同学,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书法教育成果转化。

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是一项持久的文化体系工程,应该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是一项教育教学系统工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兴趣培养和技能教育,整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配合。所以,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的工作,使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

注: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25)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红胜.关于大学生书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8).

[2]陈绪贵.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书法教学研究.

[3]寇学臣.当前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学周刊,2011(6).

[4]侯贵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一点思考.群文天地,2011(17).

[5]毕芳芳.内地高中班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调查与对策探究.教育,2011(12).

汉字文化现状篇2

【关键词】汉字设计形式意味形象内容意蕴之美

设计在融入大众生活的同时正默默得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一切严肃的文化都在不自觉的受到快餐文化抵制,深层次的文学、音乐、哲学、艺术与现行的流行文化存在很大的隔阂。学生们除了在自己喜欢的、容易的快餐文化中吸取营养外,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的优良文化。在汉字设计教学中,似乎通过构成汉字的内在文化形态进行教学,从汉字的审美意义出发,让学生领域深邃的汉字文化,进一步拓宽学生设计的表现空间,丰富其设计语言,创新现代汉字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汉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字体演变可以说是一种汉文化传承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文化设计的过程。汉字设计同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其审美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设计语言构成的艺术形式,它是直观的美感形式;第二个层面是设计形象构成的内容形式,它也是一种直观的美,但需要认知和思索;第三个层面是设计作品中显现的意蕴美,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审美要求。这三个层面不仅概括了汉字设计的艺术审美要求,同时也分解、提炼和归纳出汉字设计之道,创造出更多汉字设计的形式和意味,以适应现代设计发展的需求。

汉字设计之道,同样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创造形式意味的、创造形象内容的、创造意蕴之美的。在汉字设计中,这三个层面不是截然分离的,有的时候是独立强化,有的时候是强调一个方面,有的时候是完全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时候是先考虑形式,有的时候是考虑内容,有的时候是考虑神似,有的时候是考虑其中两个要素或三者兼而有之。

1以强调形式意味为主导的设计形式

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著的《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的根本性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那么有意味的形式究竟是什么?“意味”是一种审美情感,它不是一般的情感,是对美的一种情感视觉表述。(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是这样对“形式”进行描述的:“‘形状’和‘形式’这两个词在应用中往往被用来标示同一事物。”“多数艺术家所遇到的有关形式的大量问题之一,便是如何通过视觉样式对某种事物进行再现的问题,再现涉及的是素材和再现形象之间的比较。”“形式”是作品中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视觉关系的再现。我们把这两个概念进行综合,有意味的形式可以理解为:一种美的情感的视觉形状再现,也许一个点、线、面、图形、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我们美的欲望,这些点、线、面、图形、色彩和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1.1点、线、面的形式意味

汉字在设计中具有点、线、面的形式意味。我们的祖先有意和无意中把构成汉字的笔画设定为了点、线、面。汉字是由笔画和偏旁、部首构成的,但不管笔画和偏旁、部首是怎么构成汉字形态的,把笔画和偏旁、部首分解后都是呈现出点、线、面的视觉形态。汉字中的笔画“点”就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点,汉字中的横、竖、撇、捺、弯钩等就是不同方向的线条,构成一个完整的字后就是一个面的关系。点、线、面是视觉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视觉元素。在保持汉字基本的构型原则和符号识别的准则下,运用点、线、面的创造性可以设计出很多有意味的汉字形式。

笔画和偏旁、部首是汉字的构成要素,但笔画和偏旁、部首又是按照构字的骨架组成字体的。骨架是识别字体最基本的框架,对字体框架尺度的把握是字体识别的关键,也是设计的关键。运用点、线、面的形式进行字体设计,可以从两个思路来进行设计。

第一,字体的构成框架不变,通过改变字体的点、线、面来设计字体。点可以变大小,线可以变换粗细,同时点、线还可以改变形状,变换外轮廓线,这样使字体变化不大,更易识别,又预示着新的字体产生。印刷中使用的字体几乎都是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进行的字体设计,象宋体、长宋、黑体、粗黑、隶书等等。这样设计的字体稳重、能够大量的使用。

第二,在保持字体识别的可能性中,字体的构成框架随着笔画的构成而变化,框架、点、线、面按照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的视觉原理,有节奏的重复、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又强到弱,构成有意味的字体形式,这些字体具有点、线、面的韵律与节奏,具有新鲜的视觉效果,是现代字体主流的设计形式。

1.2装饰的形式意味

装饰就是修饰、打扮之意。装饰的手法没有具体的意义,只是通过添加把一些额外的视觉因素依附在具体的设计上,给设计的作品增添艺术的感染力,获得好的艺术效果。汉字设计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出装饰的形式意味。汉字设计的笔画带有纹样、图案或者其它的视觉式样,这些修饰的因素并不改变汉字的结构,它总是进入汉字肌体,成为依附汉字的点、线。在单纯的汉字设计中,运用装饰趣味的纹样、图案或者其它的视觉式样是为了审美需要,形成一种视觉形式,民间的花、草、鸟汉字就是这种设计的典型。一旦汉字设计是为一个载体服务,汉字笔画中的装饰意味就常常与表现的信息之物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是形与意的有机结合。如“可口可乐”的汉字设计,汉字笔画上体现的就是与水有关系的水波纹图案;“汇源果汁”字体,汉字笔画上装饰的是果汁的原材料果子的图案。由此“可口可乐”“汇源果汁”汉字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1.3夸张与变形的处理

人类步入用艺术形式反映、改善生活的时期,就有了夸张与变形的关系。一切艺术无不依赖客观现实,而艺术又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呈现,夸张与变形是强化艺术视觉的方式。夸张与变形是一对孪生兄弟,有变形就会有夸张的出现,变形是对形体形状的改变,夸张是对需要变形的某些特征进行突出,这样进行的艺术设计才会重点突出,具有艺术感染力,成为一种难忘的意味形式。在汉字设计中,可以对汉字外轮廓线进行夸张与变形,也可以对汉字组织内部进行夸张与变形。一个完整的汉字和一组完整的汉字,从形态的角度来说都是呈封闭性的轮廓,轮廓就是汉字和组汉字的形状,当这个轮廓经过夸张与变形就会产生不相同的汉字样式;也可以对汉字组织内部进行变形,汉字是由笔画和框架组构在一起,对笔画和框架的结构关系进行变形,也是创造汉字形式意味的方式。如北京饭店的标志汉字设计,对“北京”二字进行组合变形,对结构特征进行强化,使汉字外型更靠近天坛的形状,传达出北京历史文化的信息。

2以形象内容为主体的设计形式

2.1汉字形象的“再现”设计

“再现”是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模仿论”。“模仿论”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艺术的魅力在于真实。再现设计是汉字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

汉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具体的所指,最早的汉字是在再现社会生活的图形符号基础上产生的,形成了现在的象形汉字形式。“象形”就是像实物之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得很精湛:“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随体诘诎”,也就是随着物体的自然形状,弯弯曲曲地描绘出来。甲骨文就是非常成熟的象形文字,如“日、月、水、雨、木”等,文字的图形都是所代表的内容的形象再现。

在现代汉字设计里,“再现”的设计方法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方式。对于代表物质的汉字可以采用“具象”的设计,如对“米”的设计,就可以把两点和一撇一捺设计为米的形象,对“太阳”文字的设计,可以把“日”画为太阳的图案,具象的再现使文字设计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符号的识别性。对代表动作的汉字设计,以“抽象”再现更为合适。如对“跳”的设计,可以用抽象的形态对“行”的动态进行模仿再现,保持字体的识别性又具有形象的动态。

2.2汉字内容的“表现”设计

直观的事物可以运用再现的形式对具体的形态进行直接的呈现,但有的抽象事物、概念、行为却不能直接地展示出视觉形象,要进行提炼、加工,抽炼出可以反映其内容的形象,“表现”就能够恰到好处的让这些看不见,却能够感受的客观存以视觉的内容让眼睛感知。(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这样描述“表现”一词:“表现是指透过某人的外貌和行为中的某些特征把握这个人的情感、思想和动机。”强调对内心、情感、情绪的表达。

汉字经过长期演变,虽然已远离物象,趋于抽象化、符号化,但仍具有“因形见义”的表意性质。我们从汉字的形体上就可以把握这个符号所标志的概念意义。汉字的构造除了“象形”以外,还有“指事、形声”的构字,“指事、形声”都不能直接的展示,它往往不靠对客观世界“再现”的魅力来视觉呈现,而是靠象征、想象、联想等间接的对“形象内容”来表现设计意图。

在现代汉字设计里,“表现”的设计方法也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方式。“象征、寓意、想象、联想”的思维是抽象的,但视觉图形却可以用具象的图形来代替。如“美丽”汉字,可以用象征美的花草、美的景色等视觉因素与字体混合进行设计,把“美丽”的某一笔画设计为花草,把“美丽”的笔画表面置换成美的风景,汉字变为了形象生动的符号。对抽象类语意的汉字还是要以抽象的图形来象征、联想、想象,比如“宣泄”这样一个表达情绪的汉字,没有什么具体的图形可以进行表达,但可以用抽象形态的图形来设计,“宣泄”就是一种情绪的表露,哪是具有动态的、力量的抽象,在设计字体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线、点的运动感和方向、形态的变化对这种情绪进行表现,使字体的结构呈现汉字的识别性,笔画变成了表现的造型。

3设计的意蕴之美

艺术作品的意蕴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汉字设计的意蕴是一种“行而上”的神韵之美,是超越形态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象外之致”。“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是一种用语言不能简单描述的心里感受,它流淌在人们心中,是一种玩味无穷的意趣,是一种独立而存的艺术精神。但汉字的意蕴是建立在“形”和“色”的基础上,依形而存在,是依靠意象的空间进行汉字设计的。

这里的“意象”指的是汉字设计活动中客观意义与主观物象交融合一的艺术表象。在这里“意”指汉字意义的主体,“象”指主体化的主观物象,“意象”即是“意”与“象”彼此相扣的两个方面的契合和贯通。汉字设计创造中的汉字物象与设计者的主观情思通过“意”这一中介得到过渡、融汇、升华,使得作品超越了一般正常化的现实物象,成为一种超然的表现和创造。意蕴汉字不单是字体的设计,还要对汉字的内容进行梳理,是设计者主观情思的创造,使设计出的汉字“形”和“态”具有多意的想象空间,是“是”和“非”之间的臆想,是趣味格调的表征。

3.1以“神”替“形”

具有意蕴品质的汉字设计超脱了具体的“形似”,运用主观的意念将具体的“形”提炼成抽象的“意”,其特点是把握汉字个性化的意象特征,将文字的内涵特质通过视觉化的表情传神构成自身的趣味,通过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的融合一目了然地展示其神韵,这种字体符号渗透了现代设计思想,赋予了汉字以字面以外的想象空间。

以“神”传“形”的字体设计,以笔画竖、横、点、撇、捺、勾与部首偏旁的多与少、大与小、有与无、增与减及空间结构的变化,配合主体的“神韵”进行灵活变化。在汉字设计中利用字义外形特征的相似,以另一物象及特性把创意传达出来,可以达到传神的效果。如张达利的设计作品:“平面设计在中国”,巧妙地利用字形结构与迷宫图形的相似,设计内涵与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字义、形象两类同构综合起来,利用字和字义的相似和形式的相似进行双重构成,这种构成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且具有很强的心理效应。如杭州城市字体设计,把江南建筑中标志性的翘屋角、圆拱门作为表现形式,将航船、城郭、建筑、园林、拱桥等诸多要素融入其中,巧妙地表达了城市、航船、建筑、园林、拱桥与水的亲近感,字体右半部分还意蕴了杭州著名景点“三潭印月”的影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江南杭州的特征,利用义与意的相似和形式的相似进行双重构成,呼应了主题。

3.2移“情”喻“意”

移情是一种美感状态,是指把人的情感移植到其它事物上,把人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注解外射和移注到对象里,使无情感的事物有了情感,无生命的事物有了生命,在聚精会神观察事物时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汉字中有许多这样充满情感的文字,如“梅、兰、竹、菊”等,他们都是植物,但却表现出人的气节,梅比喻敢于与恶劣环境作抗争,兰比喻高尚的人类品格,竹子比喻有节气的志士,菊花比喻能够抵御压力。这种汉字设计以情表意,赋予汉字意之外的精神。

移“情”喻“意”的字体设计,可以运用笔画、部首、偏旁及空间结构的变化,配合字意情感进行灵活设计,也可以运用表征情感的图象和图形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设计。如田中一光的“明石书体”招贴设计作品,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在设计字体时把日本濑户内海作为表现对象,对大海中的岛屿的形象都以字的大小相似形为契合,在图形与字体的形义上设计出了一致性,表现了大海的精神,传递出文字的意义。如靳棣强在海报中“画”“山”汉字的设计,把水墨融在“画”中,把山水之情藏在“山”的水墨中,“画”的一笔变为了水墨,画中有墨宝,把山水的意境浓缩在“山”的笔墨间,在笔墨间我们看见了山山水水,靳棣强先生的情感行云流水在汉字设计里。

4结语

汉字设计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内容的视觉折射,一种文化意蕴的深化,一种视觉语言和中国文明的象征。因此,汉字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融铸民族文化、古今贯通,中外兼收并蓄、提炼升华的创作过程。汉字设计要从传统文化、审美意蕴中吸取营养,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优势,重视汉字的潜质,汉字的设计才会保持民族性,才能具有世界语言,才能创造汉字设计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1](汉)许慎《说文解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九州出版社,2005.

[1]倪伟,朱国勤,陈虹《字体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第1版.

[1](英)罗杰·沃尔顿著,韩春明译《大字体》,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2.第1版.

汉字文化现状篇3

一、当前初中学生汉字书写状况的举隅

汉字书写水平整体下降。随着书写量的增加,学生书写的字迹越来越不清楚,主观随意性很强,歪歪扭扭的字形,仿佛是不合节拍的乱舞。更有甚者,行楷字很不规范,难以辨认,影响了阅读。于是就有教师“初中生写字怎么不如小学生”的感喟,家长的“我的孩子在小学字可写得好,怎么到初中就变差了”的原因追问。

汉字规范责任意识淡薄。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了一定的汉字学习兴趣,对汉字规范必要性应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自己不仅要书写规范的汉字,而且要自觉地维护汉字的纯洁性,正确地认识现实中使用不规范汉字的现象,而且力所能及地加以纠正。但现实是,不少初中生不但没有认识到使用不规范汉字的危害性,而且出于“好奇求新、媚俗从众”的心理,在QQ或其它文字交流区,大量使用自己编造的不规范汉字、字母代码、网络最新用字和繁体字等。

错字数量不能减少,别字数量逐渐增加。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心智应更为成熟,对汉字的理解应更为深入,书写时应更能把汉字的“形”与汉字的“义”联系起来,正确率应更高。但是,长期以来,小学汉字的教学方式绝大部分是以“音”与“形”相结合的,“形”的识记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有时虽然利用了“义”的辅助记忆,但是教师随意曲解,并没有根据汉字的“形”体现出来的意义特征来进行科学的教学。到了初中阶段,随着汉字教学主体地位的让位,错字数量不能减少也就理所当然。更为糟糕的是,随着汉字使用语境范围的扩大,如果学生不能把握具体语境下汉字引申义与汉字本义之间的联系,别字数量增加就难以避免。

汉字审美教育的缺失。汉字既是实用性文字,又是艺术性文字。教师在引导学生书写汉字的基础上,了解、认识汉字的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这些是汉字教学较高层次的要求,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教学任务的提升。但是,在应试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初中学生的书法课程很难设置,它只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美好愿望”,学生很难具备汉字审美能力。

二、今后初中汉字教学目标的展望与构建

1.遵循汉字学习规律,厘清初中汉字教学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毕业时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初中毕业时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从数量上看,识字与写字的数量各只增加了500个。这个数字不仅反映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任务由小学的主要地位到初中的次要地位的转变,而且这个定量要求只是延伸了识字与认字的目标,并没有对初中汉字教学任务提出质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写错字形还是屡见不鲜,而别字的误用情况更是让人担忧。究其原因,文字要达到正确的运用,成为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它应该包含三个阶段:识字、写字和用字。识字是对文字符号的声音正确表述,写字是对字形的正确呈现,它们是掌握一种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而正确、熟练用字才是文字教学的根本目的。例如,“娇”与“骄”的识记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没有难度的,但是放在“江山如此多娇”、“一代天骄”的具体语境中,就有一些学生辨别不清了。两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是:“娇,姿也”;“骄,马高六尺为骄”。“娇”有姿态妩媚可爱的意思,可用作形容词;“骄”是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某些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这里可作名词。对“娇”与“骄”这些语境意义的掌握应是初中汉字教学的关键。

因此,初中阶段不仅仅是在小学基础上的新增500个左右的识字与写字的任务,而是有它自己新的教学任务,这个任务是学习汉字能力要求的更高设置,是初中阶段应掌握常用汉字正确运用在量和质上的规定。针对初中学生别字增加的现象,应由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转化到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运用汉字要求上。因此,不仅要界定好初中阶段新增常用汉字教学对象,而且要厘清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常用汉字的字义、词义的基础之上,到了初中阶段新增义项的学习目标。在复习已学过的同时,更要重视新出现的内容,避免产生混淆。

2.研究汉字教学规律,完善汉字学科建设

在汉字教学中,要把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积淀的人文性结合起来,在感受汉字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使汉字的现实性与教学目标的前瞻性相统一,从文字的关注引发到精神上的关注,从思维的训练迁移到情感上的熏陶。

汉字是由一定数量的部件,按一定的构形模式逐级组合而成的,是一个严密而有规律的符号体系。每个汉字所包含的以字义为基础的丰富信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汉字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使得汉字特别富有表现的张力。尤其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这四种基本造字方法,非常富有智慧,即使现代的简化汉字,也能体现出汉字构造的理据,真可谓一字一世界,营造了艺术表达的巨大空间。如“波光粼粼”中的“粼”,它的形旁“巜”就揭示了它的本意“水生厓石间”的明净貌,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写成“鳞”。又如“染”字,如果用丝织品在装有染料(氵)的木桶里(木)上色九次(九)来讲解它的字形,学生就不会写错了。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常用汉字的构形理据,掌握汉字基本部件所表示的意义,进而就能用字理知识进行科学地教学。同时,研究简化汉字的构字理据时,要避免俗形义学对某个汉字的一个部件的说解是讲得通的,迁移到另一个汉字上,就出现矛盾的情况;而要探究与原本汉字字形的联系,在简化后字形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字理分析依据,为汉字有效教学服务。

汉字的构词能力很强。由现成的汉字或汉字的组合构成的词语也很有道理,很有智慧,很有文化的。如“纷至沓来”就是一个并列式的短语,由“纷至”与“沓来”的对称关系,就知道“沓”是“多而重复”的意思,就不会写成“踏”。因此,汉字习得的过程,是与汉语词汇、汉字文化、汉语语法紧密联系的。这种状况也就决定了初中阶段不是在小学阶段的汉字习得途径上简单的延伸,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多样化。因此,了解常用汉字的文化,掌握一些词语构造知识,洞悉基础语法知识,都有助于避免初中生随着用词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用字混淆现象。

3.量化汉字教学达成目标,建立多样评价形式

《课标》里对小学阶段的汉字审美教育基本要求是:规范、端正、整洁。由低年级的在注意汉字间架结构中初步感受汉字美,到高年级的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目标体现了递进性,但是缺少实施的手段及具体要求。在初中阶段,此项要求体现在《课标》里是: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目标表述更为空泛,只强调临摹,忽视了临摹背后的实质:通过临摹各个朝代的名家书法,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找到书法作品鉴赏的途径,进而才能培养审美情趣。这种空泛的要求反映在初中语文教材里,表现为书法鉴赏放在课本的附录位置,在教学地位上给了执教者一个不好的暗示;鉴赏内容不成系统性,只是选了几个名家作粗线条的概述,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要求出发,根据书法学科的规律进行编排。正因为如此,实际教学中它也只成了一个遥望的空塔。至于汉字教学的评价方法,教师也只是根据学生的作业或试卷的书写状况作一个大致加分减分的评判,它完全出于教师主观上的一种判断,而且这也只是对学生钢笔字书写状况的单一检测,毛笔书法的水平和鉴赏所达到的程度,却缺少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

初中汉字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课标》表述宽泛、模糊,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就缺少了执行的标准,评价体系也就难以构建。因此,汉字教学达成目标必须量化。首先,无论什么版本的教材,初中阶段的生字表都应该量化明确,使汉字教学具备有所遵循的硬指标。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小学汉字教学的重复与重大遗漏,又可以避免把冷僻字当做教学重点。其次,对汉字书写要达到的标准给出可参照的具体规定,书写的速度也要做出明确的数量上规定,而不是含混不清。最后,要建构初中书法教学体系。临摹名家书法,既要有硬笔书法,又要有毛笔书法;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既要体现有序性、规律性,又要符合学生学习书法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而不是随便罗列几家作为摆设。评价的体系要把平时的考察与段位考测结合起来,平时考察的功能应注重学生写字的态度、习惯方面的养成,段位的考测侧重于学生写字所达到的水平认定。

4.强化汉字学习动力,续建情感教育目标

学习一种知识,要让学习者在掌握这种技能的基础上,情感上也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有递进性,为这种知识的持续、健康的运用与发展作有力的保障。细寻《课标》,情感养成的目标体现在低年级的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中年级的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而在小学的高年级与初中阶段,此项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在汉字教学情感养成上出现了断裂现象。良好愿望与浓厚兴趣不是汉字教学情感养成的终极目标,它只是实现终极目标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方法和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在主观上树立汉字学习是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观念,进而热爱汉字,自觉地执行、维护汉字的规范性。主观上情感态度培养的缺失,体现在学生身上是对汉字学习热情的淡化,尤其在现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汉字输入方式的智能化,使学生在汉字的书写、运用方面的能力有所消弱,给汉字良好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汉字文化现状篇4

关键词:汉字书写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汉字书写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在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不重视汉字书写,计算机的普及也减少了汉字的书写需求,我国必须要采取措施来加强中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从而保证我国文化的传承。

1我国中学书写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1.1中学书写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数学校忽略了汉字书写教育,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汉字书写教育课,但却没有专业的书写教师,而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大部分教师的字迹潦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书写汉字的能力和学生的成绩没有任何关系,学生自己由于课业压力大,书写时更是求快不求好,字迹难以辨认,家长也没有对学生提高书写能力进行督促,大多数家长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书写能力和孩子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这导致学生的书写能力大幅度下降。

1.2学生书写能力不高原因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的书写能力一直被认为是评判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字书写却不再被人们所重视,中学生更是字迹潦草,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认为导致中学生书写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计算机的普及降低了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当中,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提高打字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导致学生可以很快地在电脑上输入文字,却不能整齐地书写汉字,甚至已经忘记了许多文字的书写方法。

(2)学生面临着极高的升学压力。兴趣是提高一个人能力最好的手段,然而目前中学生面临着极高的升学压力,教师每天都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加快汉字书写速度,这就导致学生的字迹极为潦草,难以辨认,学生在每天要书写大量作业的情况下,已经失去了对汉字书写的兴趣。

(3)教师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随着无纸化教学的普及,教师已经不再利用黑板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导致教师不能在汉字书写上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而且大部分教师对汉字的书写能力不重视,认为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成绩没有关系。

2学生提高汉字书写能力的意义

2.1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要想学习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拥有优秀的汉字书写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一次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加强中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2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

俗话说的好,字如其人。从一个人书写汉字的水平可以很好地看出这个人的素质。汉字的书写练习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一个人如果笔迹潦草,那他在进行其他事情时肯定也是三心二意,没有条理。加强中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可以很好地培养中学生遇事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2.3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生在进行汉字书写练习时,需要对自己书写的汉字进行鉴赏,这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水平。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运动的过程中,肢体反馈给大脑的信息越丰富,大脑的智力开发程度也就越高,因此汉字的书写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

2.4缓解学习压力

汉字的书写练习可以让书写者的内心保持平静,从而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汉字书写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书写的过程中保持书写姿势正确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减少学习压力,忘记学习的烦恼。

3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策略

3.1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必须要获得教师资格证,然而我国目前对教师的书写能力没有任何要求,这导致教师的写能力不高,对学生的书写汉字能力也不重视,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定期对教师的书写能力进行考察,从而提高教师对汉字的重视程度,保证学生的书写质量。

3.2实行书写奖励制度

目前中考和高考在阅卷过程中只是依照解题答案是否正确来评定成绩,学生的字迹只要可以看清就予以接受,这导致学生对书写能力不重视,认为书写能力和成绩没有一点关系。教育部门可以把汉字书写好坏加入评分细则中,还可以定期举行汉字书写竞赛,对在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加分,从而令学生和家长对汉字书写保持高度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3.3编写专门的汉字书写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常用的一种工具,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我国应编写专门的汉字书写教材,从而为学生的汉字书写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相应的汉字教学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3.4加强对汉字书写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汉字书写的重视程度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汉字书写学习,因此,学校领导要经常对教师队伍进行教育,保证教师对汉字教学的高度重视,在教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对书写水平高的学生予以嘉奖,公开展示字迹工整美观的试卷等。只要学校全体成员都对汉字的书写保持高度的重视,对学生的日常汉字书写进行监督,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

4总结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去解决目前我国汉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推行汉字书写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为我国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出贡献。由于自身储备知识的不足,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欢迎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王求真,戴永,樊亮等.汉字书写质量的模糊分析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21):180-185.

[2]冯克坚.汉字本源暨汉字书写的若干问题[J].艺术百家,2014,(z1):26-29.

汉字文化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H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在2009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建议用十年的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汉字。”此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而前段时间,一条名为“简体字下,丢失了什么?”的微博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邸北涑闪恕鞍?”――没有心,如何爱?“?x”变成了“义”――不讲道义,因为不关我事,“?H”变成了“亲”――不能相见,怎能相亲?再次把关于汉字繁简体的争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生活中我也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繁体字,特别是在粤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上靠近港澳地区的缘故,繁体字的使用更加频繁。关于繁简字的利弊之争早已有之,近年来,很多人对汉字简化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指责过激,认为汉字简化罪不可赦,不少人甚至把使用繁体字看做了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标准。这不禁引发了我对汉字繁简体的思考。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世界上另外的几种古老的文字,如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现在都已经成为了死的文字,只有汉字沿用至今,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汉字从最早的整体图画中切分出个体来,经历了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的转变,他记录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文化,语言承载能力太大,养成了中华民族的语素意识,他具有拼音文字无法超越的优点,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汉字发展至今,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越简便越好,自古以来,他确实也是这样发展的。从春秋时期开始,到秦统一,确立了小篆的文字规范,小篆比大篆已经有所简便,但在民间仍不普及,于是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隶书,而“隶变”也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而之后产生的草书、行书、楷书,都是在民众为了书写交流普及方便的强烈愿望中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繁到简是汉字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趋势,汉字在几千年中也一直沿着这个趋势发展,除了少数反而有繁化外,汉字在字体和字形上都是趋于简化的,笔画逐渐减少,结构更加简单,音义更加明确,这是由他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让汉字发展,他必定能简化出一套完美的汉字规范。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受到的欺辱改变了这种状况,积贫积弱的中国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现状,普及大众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成了当务之急,而对汉字的改革,也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汉字简化运动。1956年政府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就是后来所称的“一简”,这次简化以“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为原则,凭借其强大的行政推动力,一出台便受到各方推崇,迅速普及全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在政治高压的文革时期推出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则受到了不少的攻击,原因也很简单,它违背了约定俗成的原理,粗制滥造汉字,违反了汉字的结构规律,不是分化得太过就是合并得太过,造成了汉字使用的混乱。周有光老先生也就此发表了意见:“简化汉字只能减不能增,汉字是个无底洞,有多少汉字谁都说不清,所以我们把原来的通用汉字搞好就行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研究、正视汉字简化问题,“识繁写简”的说法不断流行开来,各种街头牌匾、广告、影视作品、出版物都出现了使用繁体,或是繁简混杂、半繁半简的现象,更不用说各种私人领域了。虽然有语言文字部门的重申和管理,但是目前“繁简同堂”,使用混乱的用字现实无法回避,我们只能承认他、正视他,避免采取过激的做法,这也是在汉字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渡阶段。客观来看,汉字的简化对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作用是巨大的,简化字好认、好教、好记、好写,对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是以简化字本就在民间流行而加以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

汉字文化现状篇6

不安的汉字

物理性能静止不动的汉字,由于形态和排列方式的千变万化,开始变得富有表现性而不安分起来。

表情的变化。中国戏曲中,演员的表情有欢、笑、喜、乐、愁、思、叹、悲、哀、惨、哭、怒之分;甚或像眼睛的“看”一样,也有“看、见、瞧、观、瞟、瞅、瞄”之别。

汉字的表情也有同样的情况。由于其在版面中所占体积、色彩、位置的不同,同一汉字会增加许许多多微妙的变化;借助于各种软件技术,还可以简单、快捷地将汉字字形局部放大、缩小、扭曲或将笔画打散、文字叠印……这些变形的文字效果,会直接影响汉字的易读性,但它所造成的变化,却能使二维的汉字看上去具有空间感,具有不同的深度层次。

质感的差异。日常生活中,纸张、布、金属等材质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不同的感受,我们常称之为“质感”。“质感”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性,如干巴巴的、粗糙的、湿润的等,都是形容质感的语言。作为造型要素,质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与感情的表现相辅相成,对于感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触觉并非是获得质感的唯一途径,作用于眼睛的视觉元素也可以通过联想而让人感受到质感。平面设计中,大字的强硬、小字的纤细……这种感觉的成因可归结为汉字形象所暗示的意象对读者心理的感应。文字质感是塑造文本性格、传达内在情感的有效方式,若是以质感的观点去看待汉字、组织汉字,将会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设计,会具有非凡的戏剧感染力。

决定汉字质感的因素,一是字体,二是汉字排列的方法。不同字体、大小、疏密的汉字,组合成或细腻柔弱、或端庄华丽的汉字群,在营造作品意象方面功不可没。创造汉字大小、浓淡的韵律是取得质感最有效的方法,这也就迫使平面设计师必须根据内容的不同去调适不同的汉字组合方式。例如:把汉字之间的字距和行距拉大,可以呈现出松散、柔软的质感;将粗犷的标题字与细致光滑的小字并置,强烈的对比效果会即刻显现,细腻的越发细腻,质朴的则更加质朴。如《星象解码》书名字的设计。《星象解码》是向读者系统介绍中国星名起源及其所包含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一本星象入门书。封面为黑色特种纸,以减网的银色油墨印刷了星系、四象和二十八宿的简图,渲染出了宇宙浩渺无垠的气氛。颇具匠心的是书名字的处理,设计者以略泛镭射光芒的圆点代表璀璨的繁星,并以之为元素精心组织、架构,设计了颇具意象特征的“星象解码”四个字,字的结构宛若浩瀚宇宙中富有魅力的星座,独到地阐释并点化了书籍的主题,既不张扬,又与书籍的整体氛围相融合,为此书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之处。

设计师应深谙汉字字体、字形以及它们不同的组合方式所独具的质感特征,懂得不同的版面空间中疏密、张弛所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以及它们各自对应着的固定内容和精神内涵,才能做到对文本内容精神与意义的准确阐释。

色彩。对于色彩,物理学家感兴趣的是光现象,生理学家致力于研究视觉感知过程,心理学家则探讨象征与知觉反应问题,作为平面设计师,应着重掌握色彩的结构与表现。应知道色彩如何起作用,明了色彩在将文稿内容转化为读者视觉印象的过程中,在激发读者情感,表现象征意象时所具有的潜能。

色彩具有明确的温暖感和凉爽感,但这只是较为概括的含义。一种色彩的温度没有固定不变的品质,它随着纯度、明度、占据形象的形状和大小、与周围色彩连接关系的改变而变化,这也正是色彩极富动感和魅力之处。

色彩对比是平面设计中色彩应用的关键,它通过以下9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作品的空间感:1.明暗对抗;2.各种色相并置;3.冷暖对比;4.互补对比;5.同时对比;6.面积对比;7.色域形状对比;8.饱和度等级对比;9.色域肌理对比。英国的莫里斯・德・索斯马兹归纳的这9种对比方法,每一种都对设计师应用色彩起着指导的作用。实际工作中,并非只是一种方法起作用,不同方法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制约与影响,这需要设计师针对书籍内容,细心地加以推敲。

《小红人的故事》是吕胜中老师多年来乡土文化采风、考察所获感受以及自己创作剪纸小红人的故事讲述。书籍整体上下、里里外外,均为一抹的红色,汉字和剪纸作品以黑色游于其间,处处传达出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意蕴。黄永松老师所设计的一系列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书籍,如《碛口》、《惠山泥人》等都具有醒目、独特的色彩个性。《碛口》采用本色的牛皮纸张,外函以单纯的纸色配以硕大的粗宋体汉字“碛口”,封面则在牛皮纸上印刷碛口镇的整体景观图片,牛皮纸自然淳朴的色泽和汉字、图片融为一体,营造出古镇历史久远的沧桑感。《惠山泥人》则采用红、黄等纯度较高的色彩配置,以突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特色。

版面中,色彩控制的是汉字的情绪与美学趋向。我们可以改变汉字的色彩,以创造出某种情感,传达某种意义;可以凸显汉字趣味的中心;也可以为汉字营造一种情境与氛围,以利于作品总体艺术构成的形成,因此,必须经过仔细选择并加以整合的一系列色彩才能发出真正的灿烂光彩。

汉字的运动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道:“任何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我们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所感受到的汉字“运动”是一种“不动之动”,是由汉字向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或倾斜在版面上形成力感造成的;是由字与字、行与行、面与面之间汉字的流动造成的。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是汉字表现力的生命所在。

对比。当两个汉字并置,其中一个汉字的形态或大小发生变化时,变化的汉字就呈现出运动的状态。

1.当形状对比时,变化的汉字呈现出运动状态

2.当大小对比时,小汉字呈现出运动状态

3.当模糊与清晰对比时,模糊的汉字动感较强

4.当明暗对比时,昏暗的汉字有运动的感觉

5.当色彩对比时,颜色特异的汉字有运动的感觉

将这些“运动”方法运用到设计作品中,汉字的形象是惟妙惟肖的。如《黑与白》书名字的设计。此书是一本反映澳洲人寻根的小说,设计者力图将白人和土著人之间的矛盾,用黑与白对比的方式渗透于全书。漂浮波荡、若实若虚的书名字处理,使人在视觉上得到刺激和缓冲,很好地阐释了白人与黑人之间既紧张又微妙的关系。游动的文字与袋鼠的跳跃形成相对运动,并引发历史进程的潜在启示。

倾斜。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无不受重力的影响,所以必须随时调整身体的平衡,平衡感因此而生。根据形式美法则,平衡、平稳带来安静舒缓的视觉效果,如被打破,就会产生视觉的紧张,进而产生运动的感觉。

版面的边框是衡量汉字平稳与平衡的基准。汉字上、下、左、右、正、倒、侧、卧、斜等的全部表现,均是在这一矩形空间内产生的方位变化。当单个汉字、文字群的外形走向与版面边框平行一致时,汉字就呈现出静止、平衡的状态,视觉张力也是柔和、平缓的;反之,当文字群的外形与版面边框呈现一定角度时,视觉的紧张感就开始产生,并随着角度的增大,运动感不断增强。所以,如想使汉字具有运动的感觉和超强的视觉张力,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使它定向倾斜。

《纸白》是香港理工大学廖洁连老师为刚古纸业公司设计的极富艺术性的纸张样本。此书中的汉字像奔放的舞者,尽情洒脱地在舞台上奔走着、跳跃着,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时而默默独舞、时而群情绽放……此面文字的倾斜设计,富有极强的动感。

本文对汉字的表情和动作做了一些探讨,但汉字的表现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在组合变化时它还要表现出力感、流动性,进而表现出音乐的感觉,还希望广大的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慢慢体会。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英]:《视觉形态设计基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康定斯基[美]:《平面中的点和线》,1926年版。

汉字文化现状篇7

关键字:汉字简化;分类;方法;利弊;前景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体系与字形都在不断变化着。就汉字的体系而言,几千年来,汉字越来越繁难庞杂。就字形而言,除了少数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部分汉字都发生了易变,有的变简为繁,有的变繁为简,但汉字演变的总趋势还是由繁入简。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有利条件。

一、简化的分类

汉字的简化总体来讲有两部分,其一精简体系,其二精简字形。

汉字体系的简化,即汉字去异体字,除繁体字的过程。由中国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依照从俗、从简、照顾书写方便三个原则,对810组异体字进行精简,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

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的趋势,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初见端倪,其后经西周金文而战国古文,规范化为小篆,又演变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种简化趋势更是越加明显。汉字字形的简化使汉字的表意性逐渐减弱,而使其符号性、记号性更为增强。

二、汉字简化的方法

1、汉字体系简化的方法

汉字的总数是不断增多的。从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到当前的《汉语大词典》收字六万多个,汉字增长的幅度可见一斑。但是《康熙字典》一类大型字典中包含了许多极为生僻的字以及很多异体、讹体。限制与减少这些异体字与生僻字就是对汉字体系的“瘦身”。

2、汉字形体结构简化的方法

⑴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在古文字阶段主要有一下五种方法:

变图形为符号。早期的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图画味道很重,比如“车”,就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双轮车,写起来非常复杂,后经逐步简化,现在只剩下四画。

删除多余或重复的偏旁部件。为求简单,将一些合体字不必要的或重复的偏旁删去,如“渔”字,造字时以水中有鱼取捕鱼之意,多至两水四鱼,后把重复的去掉,留下了一水一鱼。“渔”字一繁一简共见于甲骨文,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结构简便的“渔”代替了其繁体。

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以代替本字。截取表示本字特征的形体而删去附加性形体。如“旅”,甲骨文作旗下二人的形状,古金文则强调旗帜的特征,至周代金文有些还附以车的形象,表示行军作战要有战旗、战士和战车。而后去掉了“车”,旗帜也符号化,只取其中旗下二人会意的“旅”。

更换偏旁,以简代繁。形声字中改用比较简单的形旁或声旁来代替原来复杂的部分。如“庙”字,西周金文大多数从广从朝,战国时便简省为从广,苗声。

更换字体。以简单字体代替复杂字体。如,以“原”代“”,以“粗”代“”,以“岳”代“”,以“尔”代“”等。

⑵现代汉字简化的方法可以归纳为省略、改形、代替、新造四大类,具体有以下几种:

1.保留原有轮廓。如:“”作“虑”,“”作“窜”,“”作“树”。

2.保留原有的特征。如“”作“虐”“”作“开”,“”作“医”。

3.改换形符或声符。如“”作“亿”,“”作“痒”,“”作“剧”。

4.将非形声字改为形声字。如“”作“审”,“”作“邮”,“”作“态”。

5.同音归并。如“困”代“”,“台”代“”,“丑”代“”。

6.草书楷化。如“为”代“”,“书”代“”,“马”代“”。

三、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趋向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从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但是,简化字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比如,因过于简化而产生的大量形近字,既难分辨,又易写错。并且过于符号化使得有些简化字与原形相差甚远,无音义可循,造成了学习者的困扰。加之汉字规范化不够,社会上用字混乱的现象还很明显。

总的来说,汉字简化的目的既然是便于书写、交际,当然也要以不影响交际、不致引起混乱为原则,并非笔画越少越好,字形越简越好。并且,汉字简化的同时,还要重视汉字规范化的约束,这样才能确保汉字简化的初衷的实现。

四、汉字简化的未来

汉字简化既然是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客观规律,现行汉字仍然有繁难之处,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会继续简化。但是,继续简化并不是不断简化,天天简化。汉字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稳定性仍然是其必须特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运用于交际。因此,对于全社会而言,我们在承认并尊重汉字简化规律外,还必须强调汉字的规范化,否则,社会用字将必然处于混乱状态,正常的交际活动就会收到影响。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陈炜湛.《汉字古今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3]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章太.《论汉字简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2)

汉字文化现状篇8

玛丽维提雅学校从2005年始开设中文课,从某种意思上讲,不属于零状态汉语学习者(除幼儿园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更为严重的参差不齐的情况。本文根据调查分析,分别从语音、语法及汉语书写等方面进行分析,尽可能解释偏误存在的原因。

一、泰国学生汉语学习语音方面的偏误分析

泰语有44个辅音,32个元音。泰语有5个声调:中平(第一声),低平(第二声),降调(第三声),高平(第四声),升调(第五声)。

1.声母方面

(1)由于J、q、x在泰语中没有对应的辅音,因此在拼读时学生发音困难,常常发不准。(2)平翘舌不分,常常平舌不平,翘舌不翘,而是处于中间状态。特别是发“ch”时破擦不够,听上去像“sh”。(3)声母“r”通常发成“l”,比如,日本“riben”发成“liben”。

2.韵母方面

韵母方面问题较多,尤其是复韵母,问题主要出现在“ü,ie,üe,ou,uo,er”等韵母中。

(1)“ü”常发成“u”。如:去(qù)读成(cù)。(2)“ie”发成近似[ia]的音,如:谢谢(xièxiè)读成(xiàxià)。(3)“ou,uo”唇形的变化常常互相混淆。泰语中没有uo,近似的有[u:a],这个u是个长音,学生常常误读。如:坐(zuò)/走(zǒu)。(4)卷舌音“er”的卷舌不明显。卷舌元音er在汉语中常附在平舌韵之后成为“儿化韵”并大量出现,而泰语中没有卷舌元音,因而学生在发这个音时往往卷舌不到位。

3.声调方面

由于中文拼音是4个声调,而泰语有5个声调,而且在调值上有区别。因此,泰国学生的声调问题就出现了:第一声不够高,发音调值达不到[55],通常停留在中平调[33];第二声上升不到位;第三声调多以半上声[211]形式出现;第四声音节时长过长。

二、汉字书写

泰语属于字母文字,它的书写方式和拼读方法跟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在他们的汉字书写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的偏误。

(1)笔向。

这里所指的“笔向”即笔画运转方向。由于中文笔画有一定的规律,竖向基本笔向都是由上到下,横向基本笔向从左到右,而泰语字母就不一样了,它们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字母。因此,在书写汉字时,泰国学生很难正确掌握好汉字书写笔向,从而导致在书写汉字的时候通常是画字而非写字,这也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

(2)笔顺。

笔顺既体现在由多个部首或者偏旁的书写上,也体现由多个部首或者偏旁构成的字的书写上。由于泰语属于字母文字,由辅音和元音组成,在书写泰语字母时,通常先写辅音,再写韵母,这样就造成了跟汉字书写刚好相反的笔顺规律,因此,泰国学生在写上下结构的汉字时,有倒笔顺的倾向,如“员、早”等字,均存在这种错误。

(3)笔数。

这里的“笔数”指的是一个字书写停顿的笔画数。如汉字“口”,虽然看起来没有缺口和停顿,但是由于汉字书写的笔顺和笔向规定,因此它并不是一笔而就的,而是分三笔书写的。但是在泰国学生看?恚?汉字“了”“凹凸”“尸”等封闭或半包围结构的汉字都是一笔写成的,因此就会犯多笔画连写的错误。

三、语法

(1)定语的位置。

汉语和泰语最主要的语法区别就是语序。首先反映在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上。汉语通常是定语加中心语的定中结构,而在泰语里,刚好相反。

例如:那是我的书(汉);那是书的我(泰)。

(2)状语和补语的位置。

在泰语里,凡修饰动词的名词可放在动词后,也可放在动词前,而汉语的状语位置确定。

汉语“我去图书馆看书”,在泰语中则表示为“我看书在图书馆”和“我在图书馆看书”两种,而通常用前一种,这样一来,泰国学生就常常会受母语影响而说出类似英语的汉语来。时间词作状语,泰语一般放在动词后,而汉语相反。如:我回家下午三点半。

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做状语,泰语也通常放在动词后,而汉语相反。泰国学生还能说出这样的句子:

今天我去学校和同学。

汉语的副词放在动词前,如“再说一遍”,而泰语置前置后都行,通常副词置后,如“您说再一遍”“你吃再一碗”等。

(3)否定的表示。

在汉语中,我们表示否定有“没、不”,在“有”前一定要用“没”,在“能”等前则要用“不”来修饰。然而,在泰语中,表示否定都是同一个词。因此,泰国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你有弟弟吗?不有。同时,在教时态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混淆:你吃饭了吗?(完成时态)――不吃。

汉字文化现状篇9

关键词:对外汉语表义状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水平大纲,是我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1]对大纲中2905个汉字的表义情况进行分析,抓住其中的规律性,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师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也有助于学习者对字义的理解。

1对外汉语教学用字的表义状况分析

对外汉字教学着眼于现代汉字的现状,现代汉字受到语音变化、汉字形体演变等因素的影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运用苏培成的现代汉字新六书的分类方法[2],同时与传统的六书造字类型相对比,分析如下: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字形在表义的理据性上依旧较强,大纲中大约73%的汉字仍能通过字形传达相关的字义信息。本文我们讨论等级大纲中汉字的表义状况,不仅包括新六书中的形声字,还把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六书中形声的半意符半记号字囊括在内,虽然其表音偏旁已不准确,但是意符的表义性不容忽视。通过占等级大纲69.3%的汉字中意符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归纳意符的相关规律。

按照新六书的标准,形声字占总字数的50.6%,虽然与现代汉字总量中形声字约占总数80%的比例相距太远,但与王小宁的统计结果较为相似,其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年常用字进行统计时,归纳出形声字为1290个,占51.6%。[3]其中甲级字形声字比例为39.5%,乙级字中形声字的比例为47.39%,丙级字中形声字的比例为57.24%,丁级字中形声字的比例为61.29%,形声字的比例逐级提高。传统形声字中68.3%仍保留形声结构,能揭示一定的音义关系,但也有7.4%完全失去表意和表音功能,变为合体记号字或独体记号字,这类情况的出现大多因汉字的简化,如“严、击、头、卫、变”等,另一小部分汉字是因为隶变(如“更、在、卷”)或省声(如“奖、事、商、袁”)。还有24.3%的形声字只能提示大致意义范畴或读音,只提示字义的如“环、沉”,只提示字音的如“剂、罕、属”。

等级大纲中共有意符140个,统计时把汉字中可以单用,但参与构字时改变形体的意符同等看待,因为其表义功能是相同的。统计发现,在等级大纲中仅出现一次的意符有51个,超过意符总数的三分之一;而构字数量超过20的意符只有29个,只有意符总数的五分之一强,由此可以看出多数意符的使用频度很低。但其中构字频度达到40次及以上的意符有14个,共构字1146个,占等级大纲中总字数的近五分之二,可见也有少数意符具有比较强的构字能力,学习者对这类意符的掌握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是意符教学中的重点,在意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分别是:

同时统计发现140个意符中,84个意符已在甲级字意符中出现,其它意符在乙级字中出现23个,丙级字18个,丁级字15个,意符的出现次数逐级递减,并且近五分之四的意符已在甲乙级字中出现。成字意符在四个等级的汉字中依次出现65个、28个、4个、9个,如果汉字教学顺序与《大纲》完全相应,那么学完甲乙级字后,有66.43%的意符是已经学过的汉字。

诸多研究表明,部件的位置信息是影响汉字加工的一个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除部件形体、功能的教学外,部件的位置特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4]根据意符的位置,我们可以把所统计的汉字分为以下七类:

从中可以看出,意符的位置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意符在左的比例最高,意符在下在外的比例相对与在上在内的比例要高,但差距不是特别明显。汉字中许多部件都有自己的常规位置,如意符“扌、氵、口、木”的构字能力分别是168、147、104、100,而它们分别出现在左的频率为168、143、91、82,这说明其位置分布相当有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适当地讲解相关意符的部件组合知识,掌握其常规位置,关注非常规位置的变化,了解汉字的特征和规律。

2对汉字教学的启示

2.1意符的教学

意符与音符相比,在数量上相对较少,部分意符的构字能力又较强,同时近五分之四的意符已经在甲乙级字中出现,其中成字意符又占了绝大多数,经过初级阶段的汉字学习,学生对形旁的教授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对表义度高、构字能力强的意符,如“扌(手)、氵、口、亻(人)、忄(心)、讠(言)、艹、纟(系)、辶”等,可先行讲授。意符能提示与字义有关的信息,在中级阶段,通过意符系联大量具有相关意思的汉字不失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者可以通过此方法归纳字义,并且较快地理解新字新义,如“愁恋态惫惑慧怨怒忍愿想感急思懂愉惯慷怖悟忆悔怪”、“逐追迫迈迷达适迟运辽遍迎通进近远道”、“蹲踩跪跨距跃跌踢跟路践跑跳”、“鞋鞭勒靴”等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汉字的情况,现代汉字由于语音的发展演变与字形的简化,理据性正一步步减弱。形声字虽然有68.3%的汉字保留了形声结构,但其表义表音功能存在局限性,对意符大多只能表示汉字大致的意义范畴,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因此,在汉字学习的高级阶段,既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构造理论,也要注意让学生全面看待汉字构形的规律性知识,了解其局限,避免因一味地利用造字的理据性知识而造成汉字认读的错误。同时能有意识的对意符进行分析和理解,提高对汉字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较强的分析和猜测陌生汉字的能力,如学习丁级字中的“酶酿酗酌”时,可以通过对“酸(甲级字)、醋酱醒醉(乙级字)、酬(丙级字)”已学相关汉字的了解,猜测其意符“酉”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丁级字“颊”字中意符“页”在甲级字中即已出现,此意符组合成的其它字还有:颜领预顿顾题(甲级字)、顶颗项(乙级字)、颤顽额(丙级字),其本义都与人头有关,“夹”为乙级字,作为声符,揭示其读音。

2.2意符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中可以推出过去文化的遗迹。张淑贤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应该是给语言习得者建立一种文化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的同步性以及不可分割性。[5]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透过汉字中的意符也可以了解汉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如“贵赔费购贡贷贩贪赌贿赂贼贬”揭示了古代的货币制度,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从“缝编纺纤经织绍级纪红绩绿细结缎绞绅纳缠缀终续组绳绢绕统线练纸绣绑纯纲纹纵缚络纱”等字中,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达;“娶婚”二字揭示了古代的抢婚制度;“嫉妒妄妖奸妨”说明了女性地位的低下;“蛮”字反映了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虹”字表明古人对于自然现象无法进行科学认识等等。

通过汉字了解文化,结合文化学习汉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汉字的热情,充分明白汉字的奥秘,使学习者真正学会并掌握汉语,深刻了解汉字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小宁.从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度看现代汉字的性质[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

汉字文化现状篇10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趣味性

一、现代汉语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现代汉语教材存在着体系陈旧、知识老化、举例与习题编排和现实生活脱节、信息量不足等问题。

课堂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很少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听得索然寡味;部分学生中学阶段的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甚至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严重厌学。陈旧的教材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等因素致使现代汉语课变得枯燥无味。

二、现代汉语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一)教师引导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现代汉语教学也不例外。为改变现代汉语课教学现状,教师要运用联系、比较、融合等方法,打破原有的僵化封闭的教学体系,调整原来的教学内容,勤于捕捉、搜集、整理、分析各种语料,增加新信息,不断补充、调整、完善授课内容。教学用例做到常教常新,永葆现代汉语的“现代”特色。

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增加富有时代性、针对性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把现代汉语中枯燥抽象的理论趣味化、具体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用例绝不能信手拈来,必须精心准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每堂课设计一个以上有关语言方面的趣味问题,或选择一个语言热点,或引入一些精彩范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乐中有得。

在讲授声母时,不妨举这样的例子:“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本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在南方方言中,声母“x”也有发成“h”的,于是“鞋”读成“hai”,故这里的“孩子”应是“鞋子”;现代汉语声调能区别意义,如果把“hǎo(好)吃的东西”念成“hào(好)吃的东西”,把“这是我的mā(妈),念成这是我的mǎ(马)”,把“这是我mǎi(买)的”念成“这是我mài(卖)的”,意思表达则大相径庭。

现代汉语的词汇很丰富,同一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词或短语来表达。“人死了”,可用“逝世”“老了”“见马克思”“百年之后”“与世长辞”“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上西天”“见阎王”“呜呼哀哉”等表示,感彩褒贬皆有;歇后语风趣幽默、生动形象,如“稻草人救火――自顾不暇”;“枕边细语――柔道”;“狗掀门帘子――全靠一张嘴”等等。这些在讲课时适当予以补充,既可受学生欢迎,也容易把课讲活。

在讲解病句时,要尽量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他们分析并加以修改。复句好比是火车的车厢,每一个分句就是一节车厢。各节车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分句间关系亦如此,它们各自相对独立,每个分句都是一套句法结构,然而又通过关联词语或内在语意串联起来成为复句。单句则如卡车的车厢,只有一节,即便有的单句内部被隔开,变成了几个部分,那也是同一节车厢的内部分隔,它们仍属于同一个单句的句子成分。如此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将抽象的语言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在文字教学中,分析一些汉字的造字法,可通过有趣的例证将趣味教学贯穿其中。如“男”字表示在田地里出苦力劳动,“安”字表示古人穴居野处,女人住到房子里就很安全了。还可增加一些有趣的文字对话,如“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办”对“为”说:“平衡才是硬道理。”“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适当增加趣味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学习修辞时,可以选取一些有趣的语料,使学生容易领悟。说河水会“笑”属拟人手法,因为它有哗哗的水声,不能说“河水站起来”,是因为本体和喻体没有相似处。

(二)学生参与

教师要当好现代汉语课堂的导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放弃”,课堂讲授中尽量做到少而精,对于学生容易理解或以前有所接触的知识尽量少讲,如“修辞手法”是学生在中学时接触较多的,这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搜集材料,总结归纳。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分析、思考活生生的语言现象,并参与对现代汉语的认识和评价,进而形成一种师生互相切磋、探讨的学术氛围。这种教学方法会给课堂注入活力,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每讲完一节,都要留一定分量的练习,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课后做,以巩固所学知识。

讲词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手机短信、网络词语、校园流行语等等,引导学生从词汇规范化的角度进行讨论,甚至运用词汇学知识撰写论文,培养科研意识。

讲文字时,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街头,深入了解社会用字的不规范现状,让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错别字、生造字等进行分析整理,以提高对汉字规范的认识,自觉使用规范汉字。

讲语法修辞时,可让学生搜集、查阅各类资料,研究成功语言的运用范例,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文化导入意识在现代汉语趣味性教学中的渗透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重视这种文化因素的发掘。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在草创之时就被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文化信息。随着汉字的演变发展,这些信息又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信息。如“娶”与“嫁”这两个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男女在婚姻关系中不平等的历史现实。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趋势,一些单音词逐渐变成双音词,甚至一些多音词或短语也逐步紧缩为双音词。这与汉族人民喜欢整齐美、对称美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大量联合构词现象还体现了汉民族思维活动的一种习惯性表露形式:平衡对称、中庸和谐。代词的大量使用则反映了汉族人重简约、尚经济的心态。新时期大量新词语的产生更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心态诸方面显示了汉语的社会镜像作用。

现代汉语教学在不削弱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应当把文化要素统一于语言教学之中,从而使现代汉语教学更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宁方民.现代汉语课程的三个层面[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5).

[2]岳方遂,孙洪德,阮显忠.试论搞活现代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

应用,1994,(4).

[3]王小敏.新时期现代汉语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探索[J].甘肃科技纵

横,2006,(5).

[4]曾宪林.刍议现代汉语课堂讲授语的“四化”[J].赣南师范学院

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