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3:19

社区教育教学篇1

1.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社区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

许多老年人从紧张的工作到离岗、退休生活,一时难以适应,产生焦虑和怀旧心理。提升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主动深入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按需开课。帮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轻松掌握休闲、有效有趣的知识和应对技能,让老年人的思想、言行跟上社会节奏,切实增强老年人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使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也是精神养老的重要方式,许多老年人通过学习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掌握更多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

(2)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现实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老年群体对老年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老年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朋友的关注。在“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面前,创新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策略是提升老年教育质量效果的战略选择。

(3)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老年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活动能够调节老年人的心态,消除离群感、孤独感和失落感,使他们融入社区、融入社会,生活自信,自身和谐,由此带来的是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2.当前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1)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服务保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社区老年教育的支持系统不够完善。在新形势下,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多是依托网络进行的。网络教学、课件、视频点播、教学管理、网络资源等都离不开网络系统。因此,基层的社区老年教育学校应当加强设备设施硬件建设,其运行技术管理水平也需有序、高效地提升,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

(2)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从教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集中在养生保健、急救知识等传统的项目领域,涉及的知识领域不够,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受教育的老年群体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从教学的形式来看,主要是讲座、报告等,形式较单一,老年人参与度有待提高。

(3)对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认识误区

部分人认为老年人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老年人离岗后就应该养养老,不必有活动和再教育。

(4)社区老年教育教学场所不固定

由于社区没有独立的教学场所,靠临时租用或借用学校或会议室等一些公共场所开展教学工作,只能以“快、短、少”的方式进行,难以落实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初衷与效果。

(5)缺乏系统的课程教材建设

受资金、场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单一。现有的课程教材内容新颖性不突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当前活动的需要。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适应性教育、老年健康教育、金融理财等本土化校本课程教少。(6)师资力量薄弱社区教育专业教师的数量偏少,社区学院通过外聘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外聘教师有其自身的工作安排,不可能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老年人教育当中,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老年教育专业性强,授课教师在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

3.提升社区老年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1)提高认识,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引领社区老年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广泛宣传社区老年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发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社区老年教育与学习过程中来。

(2)完善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和服务机制

社区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支持、帮助学校推进老年人教育教学改革,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实践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等教育、文化、科研、体育公共设施,要面向社区老年人有序开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教育活动场所。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促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在落实老年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以教育部门为第一责任者,民政、财政共同参与,协调开展工作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同时鼓励各类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组织、成功人士投身老年教育,共同促进老年教育教学事业的繁荣。

(3)创新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形式上,实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是校内课堂,是从事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规范课堂教学,重抓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是校外实践。走出校门,通过班集体、协会等组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会,展示学习成果。“第三课堂”是服务社会。老年人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为社区建设做事,为社会服务,体现自身价值。将三种形式的课堂做到有机结合,目的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上,实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老年教育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样性,既照顾到大多数群体,又注重个性化,力争满足老年人的个性需求。白天举办核心的课程教学,晚上举办唱歌、舞蹈、交流等活动。可以选择老年人易于集中的地方,如图书馆、社区管委会办公室等,开展小组学习或分享学习,让老年朋友基于兴趣爱好而自然分成不同学习小组。让同一小组的朋友能共同探讨与交流问题,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水平。

(4)加强社区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社区学院应针对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制作一些简单、生动、有效、艺术性强的课件、教本、小册子等,吸引老年朋友的集中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开展丰富的社区老年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深入社区第一线进行调研,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拓展与优化艺术项目教学活动形式,培育老年人的培训项目。结合特殊的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日活动,如社区学院开展“重阳话养生,保健促长寿”重阳节老年教学活动、“老人爱牙日”讲座等,切实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6)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确保老年教育教学的质量

社区教育教学篇2

当前,我国大多数广播电视大学正处在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阶段。通过这一跨越式的转型,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升级教学平台,为社区居民接受终生教育提供便利,实现开放大学的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互动。因此,将开放大学在组织系统、技术、资源、管理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付诸于实践中去参与社区教育,必将推动社区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开放大学;社区教育;优势

开放大学是在原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大学,它的办学宗旨就是大力推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通过自由灵活的办学模式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目标。社区教育的建立是为了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整合利用各类可利用的优质教育资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其对象是社区居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社区管理、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的构建、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等展开。开放大学的建设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平台和师资队伍保障,社区教育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借助开放大学的办学优势,实现自身的升级发展。

一、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目前,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较低,要想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社区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社区教育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使劳动者在接受培训的同时提高自身技能,掌握新知识。社区教育为全民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素质基础。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开放大学是在原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升级转型成立的新型教育体。它主要借助信息技术,集聚优势的学习资源,为各层次人群提供便捷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它的目标也是为一切想学习的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群众,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远程在线学习。因此,社区教育与开放大学的教育目标都是为普通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目标都是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二)开放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放大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开放大学的教育对象已不仅仅是成人,而是以成人为主体的复合人群。开放大学当前的定位应该是通过远程开放教育为全体公民提供素质培训、技能提升的平台。它应该是一个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集合体、教育功能与服务功能并行发展的教育机构。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放大学应该重视与社区教育的合作。通过与社区教育合作,推进全民教育的开展,将是开放大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往的传统电大教育重视学历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些许的成绩,在人才培训方面,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政策的调整,电大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经费投入不足、硬件建设落后、生源紧张等,这也影响了电大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有效缓解危机的同时,必须将社区教育引入远程教育中,使学校与社区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三)开放大学具有参与扶持社区教育的职责

开放大学是伴随社会发展在原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转型发展而来的,这是国家战略调整的需要。之所以这样调整,也是为了赋予开放大学更多的使命与责任。其一,发挥其补充高等教育的作用,承担起专科、本科的学历后教育,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能型应用型学历教育。其二,依托省、市、县、乡、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及教学网点等开展社区教育,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服务,以此响应国家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其三,职业技术培训,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战略已经赋予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的功能和职责。从学习的对象来看,开放大学的内容、形式均符合社区教育的要求。它由于自身的特点,没有学习时间的限制,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传送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服务基层居民的工作、生活学习,进而有效弥补其它形式教育的先天不足。

二、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组织系统优势

开放大学拥有一个从中央到省、市、县统一的组织系统,也正是这一突出优势,保证了电大持续发展到今天。各个层级的办学机构互不干涉,协调发展,分级合作。电大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的过程,最后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全方位、全覆盖发展,教学组织丰富的远程教育系统。电大系统是第一个覆盖城乡的教育系统,这一完善的组织系统,有利于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避免系统组织的重复性建设。

(二)技术优势

开放大学在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转型发展而成,原有的电大系统在开展远程教育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充分利用了国家先进的地球卫星技术、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平台,已经构建起一套成熟稳定的集数字技术、远程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教学系统。该系统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教学资源保证了远程教育的领先优势。这些优势为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能够将最集中、最实用的教学资源通过先进技术传送到各个角落,便于社区居民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自由地学习、交流。

(三)资源优势

开放大学在历史的积淀中集聚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国内教育、国外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等。从国家开放大学到地方电大已经建立起文、法、经济、工、农、医学、教育、历史、哲学、军事等学科门类齐全的专业。每个专业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每门课程在有文字教材的同时,还配试听教材、音视频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等。此外,开放大学还有集聚全国的共享资源库。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各类人群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服务。

(四)管理优势

开放大学在历史悠久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央、地方、市县的办学实体中,一直实行统一管理、分散办学的模式,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组织实施、学生的教学服务到专业的设置、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管理保证了办学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地方开放大学的独立办学又保证了办学的灵活性,使之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衔接,更好地发挥地方办学特色及优势,更充分地服务地方居民需求。可以说,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已经经历了社会的考验和磨练,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使其更顺畅地与社区教育融入到一起,用自身的管理优势弥补社区教育的欠缺。

(五)经验优势

开放大学在由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先进教学模式和先进教学经验。原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坚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按照民众的教育需求开展多样化、便捷化、时代化的培训。在办学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大学与社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多元主体进行了深度地合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推动广播电视大学与时代同步发展,并顺利转型成开放大学,提高了电大的办学层次及办学信息化水平。所以,当前的开放大学具有经验的优势去深度参与社区教育。

总之,开放大学参与社区教育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具有历史积淀的多重优势,也正是这些优势将直接推动社区教育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现代化的教育服务,进而推动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韩冰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丽霞.世界若干开放大学的共性特征以及基本经验[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1-32.

[2]韦盛奇,乔兴媚.广播电视大学推进社区教育的路径探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45-46.

[3]张荣艳,高彬.长春市居民社区教育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2,(1):21-23.

社区教育教学篇3

整合社区资源、创优质社区教育

—记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风采展示

社区教育学校是一项提高社区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人民生活福旨的惠民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山南镇于2017年3月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也随即成立。山南镇小井庄是个富有历史使命的地方,它是中国包产到户发源地,小井人本着“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中国包产到户纪念馆就坐落在小井庄的中心。先后有万里、张宝顺、车俊等省市领导亲自到小井庄检查指导工作。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负责同志会议上也提到包产到户,肯定了小井庄的包产到户。小井庄有着如此历史机遇,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山南镇对外宣传的有力窗口。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打造小井庄这一品牌,使小井庄这一品牌成为山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主阵地,并多次承办了山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专项活动,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为山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南镇小井庄以“改革发祥地,生态农业区,旅游观光点,小康文明村”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根据功能分为旅游、居住,生态农业三大类,划为六大功能区:小井庄纪念馆核心区、小康住宅区、生态农业区、精品绿化区、商业服务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使纪念馆成为肥西旅游格局的重要景点,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基地和建设现状,整个小井庄在旅游、休闲、教育、实践等多方面初具规模。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积极利用这一有利资源,长期开展活动,将中国包产到户纪念馆、小井庄社区舞蹈队,山南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和小井村党员活动室等场地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每当夜幕降临,小井庄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小井庄舞蹈队带来的广场舞深受人们的喜爱,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锻炼了身体。小井庄舞蹈队是一支有着50人规模的专业队伍,由专人负责舞蹈教学,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并都取得好成绩(其中在香港参加舞动全球,荣获三等奖),获合肥市优秀社区教育团队。山南镇也是打造小井庄这一品牌优势,每年都在小井庄文化广场举办的农根文化艺术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艺术节通过举办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即宣传了党的惠民政策,又教育了人民群众,提升了群众的综合能力。每年9月份在小井庄文化广场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更是为宣传山南,打造小井庄这一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更是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的核心,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达到5万人次,也是省内很多高校和单位的教育基地(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安徽科技大学、合肥社科院和包河区政府等单位的教育基地),更是肥西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开展了农村妇女再就业培训,他们通过家政和月嫂这两项技能培训,解决了农村妇女再就业问题,提高了群众的收入,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山南镇综合文化站更是人们闲暇时节的好去处,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积极和镇综合文化站合作,开展读书阅读,业余舞蹈和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提升社区教育的品牌。2017年6月29日和30日,央视记者来到山南镇小井庄实地拍摄农村文化生活,加大了对小井庄的宣传,2018年9月22日在小井庄文化广场举办“话改革、庆丰收”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更是为社区教育学校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

整合教育资源,创优质社区教育。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以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突出“生态旅游名村”的发展定位,以美在村庄、幸福生活、文明乡风为原则,发挥特色文化,倡导和谐乡风。我们将积极依托小井庄这一品牌,结合山南镇的实际情况,为山南镇的社区教育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社区教育教学篇4

社区学前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落实市、区、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让课程改革更深入、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让学生学习经历更丰富的总目标,以“夯实基础抓规范,提升内涵促优质”为抓手,推进幼儿园内涵发展,妥善解决入园高峰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需求。

二、工作目标

以落实《金山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挈机,实现对学前儿童教育和看护全覆盖,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以《金山区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抓手,提高园长课程领导力,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质量的均衡发展;以“五大培训工程”为载体,增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与幼儿发展意识,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重点工作:夯实基础抓规范,提升内涵促优质

难点工作:推进规范学前儿童看护点建设,完成非法学前儿童看护点取缔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形成“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机制

整体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形成“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机制,通过“学区、园际联盟、组团发展、公民结对、对口支援”等形式,实现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监管、服务的全覆盖。

1、关注管理的宽度。

(1)学区式:全区分成4个学区,侧重依法行政、园务管理。

(2)园际联盟式:每所一级园带教2—3所二级园,侧重保教研究。

(3)“公”“民”结对式:每一所公办园带教1——3所民办园和看护点,侧重安全和日常教学常规检查、指导,提升民办园(看护点)办园质量。

(4)对口支援式:与市示范园结对,提升办园品质。

2、关注管理的深度。

(1)城乡组团:均衡城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联席园务会制度、教师交流、联合教研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乡镇优质园的创建。

(2)区外结对:以市优质园合作项目为抓手,建立与长宁、徐汇优质园结对机制。探索“资源共享式、项目研究式、跟岗学习式”的实践,实现部分幼儿园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3)关注团队建设,构建和谐乐园。结合局党委提出的“抓住根本,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抓住核心价值根本,积极引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二)夯实基础抓规范,提升内涵促优质

1、实施《金山区幼儿园工作规程》,开展全员培训,保障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均衡发展,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

2、举办“老师的故事”——提升园长课程领导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园长论坛。推广使用“园长工作手册”。

3、承接金山区建区15周年城乡均衡发展幼儿园论坛。“夯实基础抓规范,提升内涵促优质”,总结已有经验,展望今后发展。

4、均衡城乡资源,加快乡镇幼儿园的优质园创建,20xx年有2所幼儿园争创市一级园,1所幼儿园市一级园复验。

5、配合督导室做好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工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上海市对金山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工作。

(三)落实《金山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硬件保障

落实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对学前儿童教育和看护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加快罗星幼儿园、a5、e21幼儿园的建造以及临朝、松隐幼儿园的改扩建工程,满足幼儿入园需求。

(四)推进《金山区城乡幼儿园组团发展》项目

1、总结组团经验,促进城乡组团项目发挥更大绩效。继漕泾、朱行、山阳、艺术幼儿园顺利通过一级园验收的基础上,本年度廊下、兴塔幼儿园创一级园,东风幼儿园一级园复验,组团园间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2、开展对20xx年组团项目评估工作。

(五)加强园长课程领导力,提高保教工作的有效性

1、加强园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强化课程质量,加强区级质量监控,园长每月上交月主要工作目标及完成情况反思、应对措施,规范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管理。

2、规范园务管理,实施“园长工作手册”,园长一日三巡每月要有侧重点,要起到引领、指导作用。园长每月上交月工作检核表。

3、继续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与幼儿发展意识,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4、幼儿园后备干部班跟岗培训工作。

(六)加强监管,规范民办园(看护点)管理

1、加强监管,规范学前儿童看护点

建立监管机制,加大看护点管理力度。推出三项举措:一是建立专人专管机制。二是建立督查机制。做到:(1)重点突出(每月定检查、指导重点);(2)数据翔实(每月幼儿人数、看护人员变化、安全、卫生现状数据月月更新、据实);(3)反馈及时;三是建立信息通报和反馈制度。

2、加强协作,取缔非法学前儿童看护点

20xx年要全面取缔非法学前儿童看护点。因此,民管中心要积极依靠与区公安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职能部门和所属地政府,取缔非法学前儿童看护点。

3、加强指导,规范办学行为

继续实践“公办民办结对(看护点),促进均衡发展”的模式,充分发挥公办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规范民办园(看护点)的日常管理,公办园每两周一次,在园务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进行对口研讨、确保安全、卫生、规范。

4、通过开办三大员等培训班,提高看护人员上岗持证率

年内初级保育员、营养员培训班开班,提高看护人员上岗持证率。

(七)加强保育队伍建设,保障幼儿身心健康

1、开展保育负责人业务培训和专业知识竞赛,提高保育队伍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全区保育水平均衡发展。

2、实施《三大员操作手册》,开展全员培训。

3、成立区保育工作中心组,开展常态管理和研究。

(八)其他工作

1推进学前网络教研,开展幼儿园网页制作评比,举行“电子白板”基础应用专题研究与交流活动。

2、组织园长外出参观学习,拓展视野。

社区教育教学篇5

一、在学校生活中,社区主动参与学校健康促进活动开展。

二、社区和学校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

三、社区参与学校的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

四、社区参与学校的交通、法制、安全教育。

五、学校主动参加号召和组织的活动。

六、学校把健康知识带入社区并结合实际予以运用。

七、学校、社区共同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有关健康促进活动。

八、共创文明社区活动。

_____社区(盖章)_____中学(盖章)

社区教育教学篇6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首先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而后,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型社会迈进。我们党的十报告上强调“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给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社会提供了一系列学校教育资源,如高等学校的全日制教育、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培训、成人自考、高等学校的远程网络教育、党校教育、职工学校教育、电大系统的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及就业保障部门提供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专门服务退休老年人的老年大学等。社区建设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新起点,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全国大开发、大发展的进程,很多城镇老旧小区居民、城中村村民、城郊农村村民甚至世代种地为生的农村人,很多都在拆迁、扩城、土地流转中陆续搬进了一个个统一建设的安置小区,很多城市居民随着结婚成家的需要或改善生活的需要也搬进了新建成的小区,在这些小区,新的社区形态尚在孕育发展中,人民群众也对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品位的需求比较迫切,客观、主观上都需要加快社区建设。在社区建设中,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活动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其中,社区活动的开展,有了社区教育的积极引导,会事半功倍。社区教育中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人民群众怡情健体,愉快充电,增进了解,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于个人、于集体、于国家都大有好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

1.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促进了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区教育可以提供一部分职业技能教育,充实了居民的头脑,能为居民再就业提供帮助;而学习的习惯,也会让每一个工作者受益终身。

3.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居民业余时间被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活动吸引,自我充实的同时,增进了邻里的了解;由于观念的改变,营造了和睦幸福的家庭,又为居民努力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4.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电大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8年起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迅速下滑,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刚刚的《2014年高招教育报告》,高考生源的下降,主要是适龄学生人口的持续下降,而这个趋势将一直延续到2020年。生源危机的逐步显现,给我们提供了挑战,也提供了改革的机遇,必须下功夫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办学功能,以对社会新的贡献求得学校的新发展。介入社区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及成效

在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居民提供学历教育,也为居民提供大量应用技术培训课程和知识讲座,为中小学生提供兴趣爱好培训。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也都有社区学院,公立私立都有,主要职能是传播科学技术。20世纪80年代,我国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在不同地区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了社区教育。2001年教育部确定首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蓬勃发展,对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起到了支撑和引领作用。2008年,教育部评选出第一批共3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截至2013年底,已评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共计90个,社区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社区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暂行规定》,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上海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镇创建工作指南(2013-2014)》,北京朝阳区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条例》,为地方社区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全国性《社区教育法》还处于空白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进行补充。从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阵地建设

尽快完善社区文体广场、阅览室、健身场所、计算机房、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让社区居民有去处;

2.进行队伍建设

除了聘任相关专业教师、组织志愿者,更要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发挥居民中文体骨干的作用,举办面向社区居民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生活;

3.传播知识、普及技术

实现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体化,如医疗保健知识、育儿科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等,提高居民素质,担负社区常规性培训;

4.发展居民的业余爱好

如书法、绘画、摄影、厨艺等,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大力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5.企业社区环境建设

参与企业职工培训,共同建设企业社区环境。

三、我国社区教育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有些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全国范围看,还面临一些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就不能很好地推进,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区教育活动的内容上有“学校化”的倾向;单个地区社区教育的资源还不够充足;因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工作人员不足和教育经费紧张是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最大的障碍。如何解决好上述问题,还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社区教育的法制地位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制定终身学习法的要求,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迫切需要进行立法。通过立法,确立社区教育的法制地位,使社区教育发挥其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为其工作开展提供法律上的支撑,明确其管理方式、责任单位、服务支持、经费保障,为其进一步推进提供组织上、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

(二)完善社区教育的组织机构

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如财政厅、民政厅、教育厅、消防、科协、妇联、工委、律师事务所、早教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大学、电大和职业教育院校、企业等部门,发挥各单位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社区教育的管理与服务。社区教育的组织机构大致分为三层:

1.省级的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

在省政府、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的支持下成立,是具体的业务实施机构,可以依托省级电大。其职责主要是对市县级的社区学院进行工作协调、业务指导、服务,具体有:对社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对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对网络平台和学习资源进行整理、建设和共享;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互认工作。

2.市县级的社区学院

为社区教育提供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学习场所,可以依托电大分校或职业技术学院。其职责是为街道上的社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具体有: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学习资源进行建设;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3.街道的社区学校

为社区提供学习场所和服务,其职责是组织社区居民参加教学、参与活动;发掘社区内有热情、有精力、有能力的居民加入工作中;做好居民建议的征集。

(三)做好制度和队伍建设

建立能保证制度长期正常运行、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稳定、规范地开展。调研和制定《社区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对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资源整合、队伍建设进行规定,使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有规可依、有规可管、有规可查。队伍的构成采用管理和教职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志愿者为有益补充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资源,如电大系统、职业技术学校、老年大学,发挥其一技之长,为社区教育提供便捷的专业服务;充分吸纳社区内的热心人士,如离退休干部、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参加到活动中来;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精诚合作,谋求共赢。教育活动不局限在学校式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争取居民的广泛参与。

(四)搭建平台,促进资源建设和共享

1.建设社区教育网站,搭建居民网上学习平台和数字化管理平台

平台建设不需从零开始,可以请比较先进的省市的社区教育网站建设公司,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开发建设。教师登陆平台挂学习资源,管理人员登陆平台信息,居民使用学习卡进行社区学校的学习活动。通过平台,既可以开展学历教育,也可以开展非学历教育。

2.资源的来源以资源整合为主,以自主建设为辅

2012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大、四川大学等约百所国内高校结成了“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联盟主要用于建设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并共享资源。另外,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上海开放大学、中国终身学习网等,其中以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社区教育资源为例,经调查,截止到2013年底,已有6406条社区教育资源,共计约1731小时的资源,内容涵盖安全教育、生活技艺、文化涵养、教育育人、医疗保健、科普知识、法律法规、宠物饲养等方面。整合受居民喜欢的资源。在大数据时代,要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例如针对社区老年人群体,了解对资源的关注程度,可以参考内蒙古老年大学资源点击量。内蒙古老年大学主要视频资源依托上海老年大学建立。从前期调研来看,最受老年人关注的是:养生保健、营养与食疗类;其次是生活情趣类,如旅游、摄影、音乐欣赏;再次是家庭养花、养宠物;写一手好字、花鸟画、学电脑、抚育孙辈也受老年人喜欢;老年人对自然、科技等关注度不高,这些特点在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时可以有所侧重。

3.促进资源共享,探索学分银行制度

社区教育资源不是原有的各类资源的简单汇总,而是促进适合社区教育的各类资源的互相认可、沟通,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学分银行制度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社区教育中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即居民学习课程,就能积累学分,按种类积累到一定数额,就能相互转换,非学历教育的成果可以认定到学历教育;某一学习机构的学习成果可以得到其他学习机构的认可。也就是说,当被认定的学分积累达到规定数额,可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资格凭证。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另外,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层次较多、管理部门较多,因而已开展的学分银行探索主要是小范围的尝试。

4.根据需求开展活动

随着社区教育开展的不断深入,需要加强不同省市的沟通交流,统计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资源的建设。在适当的条件下,推动学校体育场、计算机房、单位图书馆等等各类原本属于单位私有的场地资源,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向社区居民开放。

(五)创新社区教育经费来源

社区教育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要财政支持,但在财政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也要不等不靠,只要挂了牌子,就要积极主动先把工作开展起来,工作的影响力有了,经费问题往往也就不是问题了。在没有专项经费的背景下,可以先征取其他职能单位的合作,如妇联、科协、老年大学、早教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等,先开展儿童教育、科普、医疗保健等服务。同时,多开展一些文艺、体育、娱乐活动,如普法教育、趣味运动会、宝宝爬行比赛等,使邻居间逐渐熟悉,鼓励大家发挥专长,参与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社区教育网络平台搭建、学习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等,除了专项经费,在社区建设经费中也要划拨一定比例用于社区教育,主要用于工作检查、表彰先进、开展调研等工作。

(六)重视社区教育研究和宣传工作

社区教育教学篇7

论文关键词:社区教育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论文摘要:社区教育教学需要解决两个基本的问题,即解决个体的需要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其本质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过程受社区教育生存的场域环境、目的、任务、对象、教学支撑条件等显性和隐性因素影响。在社会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的视角下,教学过程呈现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组织形式的泛组织化、主体关系的扁平化结构等特征。采取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的教学最优化。  

 

一、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研究 

 

我国社区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对社区教育本质及其属性、特征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模糊阶段,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社区教育功能与任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的观点和理论并没有很好地指导社区教育实践。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被广泛接受的同时也被称为逻辑学上的“模糊泛化”现象,社区教育的实质应立足于社区还是教育也产生了分歧。一方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区性”,更为新颖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社会工作的新模型;另一方的观点认为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是主要作用于个体的区域性、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的影响都被涵盖在社区教育范围之内。目前大部分人认同第二种观点。结合有关社会教育、社区工作的研究以及社区教育实施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观点存在重新审视的需要。社区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方式的补偿性、领域的广阔性的特征,都被广大理论研究和实践者所认同。这些特征就决定社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不是其教育的属性,因为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还不具备如此巨大的能量去调动社区教育所需求的资源和完成社区教育的目标,而且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尚缺乏教育的自觉性与自发性。因此,在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大教育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弱化和泛化了的教育。在全面考查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依据其本质的层次和递进性原则,结合社会工作的目标和特点,社区教育首先应属于社区工作或者社会工作范畴。在这一前提下,社区教育才是对个体施加影响和促进社区工作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基于上述的认识,社区教育教学分析范式就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奠定了本文分析的认识论基础。社会工作特性的本质表现是整体视角和尊重差异,关注人的整体性,包括环境和行为,因而社区教育教学的目标就不再局限于提高个体素质,以及职业教育、文化消费、生活教育等功能领域,而是需要解决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解决个体的需要,称之为个体生命意义的安顿;二是从社会本位出发,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 

社区教育教学过程具有更多的社会制约性和实践性,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适应与平衡过程。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本质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就是说,社区教育教学的目的、过程和方法与学校教育教学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其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社区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将有利于实现社区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二、社区教育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 

 

在上文的分析中指出,社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解决个体的需要和促进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本质是其过程自身的实践性。在社区教育教学过程中,显性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仅是这一过程的部分影响因素,更为深刻的影响因素在于社区教育生存的场域环境、目的、任务、支撑条件等隐性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决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主体关系状况等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实践过程,要具体、准确描述这一过程的特征,社会学习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可以作为这一分析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个体不是被动适应环境,而是参与构建学习环境,且个体的认知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社区教育教学的理论分析基础,并不是说学校教育的教学过程就不适应这一理论,而是说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更符合这一理论的描述。个体积极参与构建学习环境,以及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影响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这一点在社区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后现代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多元化,而社区教育是一种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阶层和职业的个体经常性互动的活动,这也就决定了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1 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 

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教学施加影响的达成度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习对象的需要和教学是否具有艺术性。教学对象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主体关系的多元化,就可能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多个教学影响。教学影响的多中心化是指学习对象可以选择接收何种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拒绝接受任何的影响,或者将自身的知识通过多中心的师生关系对他者施加影响,从而模糊、淡化施教者预设的教学影响,出现多个教学影响。这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结构特征和师生关系密切相关。教学对象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构建教学环境和反应,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与特征,都使社区教育教学过程更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从而淡化了社区教育教学的教育属性。在这里,施教者如何提高自身教学内容的影响水平并将学习对象自身观点、知识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变得十分重要。学习对象适当的自我表达有助于促进个体学习和完善教学目标,过分凸显则很容易造成过程的失控和教学目标的落空。 

2 教学过程的泛组织化 

社区教育教学及其过程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这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教师与教学对象的构成、课程内容的组织、评价等诸多方面。在社区工作领域,社区工作手段具备结构导向、集体参与和运用社区资源三个特性,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社区教育的研究者、倡导者、组织者、联络者、策划者、教师等多种角色。而在教育视域下的社区教育当中,上述角色由不同个体或组织承担,采用不同手段和方法以完成不同目标,甚至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首先,在社区教育教学的施与主体呈现着松散的组织特性。其次,在教学过程内部,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演进、评价、反思,都没有固定的可遵循的模式和路径。这一过程包括的要素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各个要素有不同的选择,且相互之间呈现网状交叉结构。再次,在教学活动之间,不同的教学活动有不同的目的,由不同的组织者和教师组织进行,缺乏必要的彼此关联性,这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异质性。因此,在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足和缺乏支撑条件时,社区教育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 主体关系的扁平化结构 

主体关系可以分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扁平化结构主要是指主体间关系去中心化。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认知水平会影响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与自己气质类似的人进行模仿的倾向,行为具有选择性。因此,在社区教育教学中就可能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任何一个个体都更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而影响其他个体行为的选择,或者倾向于选择其他个体的行为,教师的权威在社区教育教学进一步趋向消解。其原因在于,首先,社区教育的教学对象多为社区内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和社会化的个体,其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结构、社会化过程、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对学习的自我选择,都影响着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以施教者扮演的角色和权威为前提,而是从自我认知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可能将施教者对其自身施加的影响的过程转化为自身对其他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原有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概念及其关系进一步变得模糊和难以辨别。其次,由于教师的来源和构成的影响,作为施教者的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深入研究,其自身权威和组织、主导教学过程的可能性进一步削减,从而导致主体关系出现多中心化。 

 

三、社区教育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一般原理,即反映着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专门特点和规律性,并且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向的基本的指导原理,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和主要规律的体现。相对来说,社区教育教学没有独有的教学原则,但部分原则相较其他教学形态更适合于社区教育教学。它包括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 

1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适切性原则 

满足学习对象的迫切需要是社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因此,社区教育教学首先必须遵循适切性原则。适切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二是发展的阶段性。整合施教者与教学对象的目标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为社区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同时学习者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社区教育和教学随时可能被终止。因此,首先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并且要考虑如何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满足学习对象的现实需要,这一点比其他任何一种教学都显得更为重要。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一方面主动构建环境与反应,同时其自身的认知水平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和模仿质量。这就不仅要求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求它必须符合学习对象学习和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因此,适切性原则包含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两个方面。 

2 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原则 

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教学理论、杜威的五环节教学等其他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社区教育教学的发展实践。艺术性原则成为社区教育选择教学手段的主要原则。这一原则建立在学习对象对是否参与学习、选择吸收学习内容、以自我喜好作出评价等方面的高度自主的基础上。实践也表明,社区教育教学效果的缺失与采取的教学手段直接关联。社区教育教学对象的特征决定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主体性和意见,在与教师和其他个体的交往过程中更易于表现出自我实践的趋向。多个个体的自我实践便会造成教学影响上的冲突和淡化,因此,如何将学习对象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便成为考验施教者教学能力的重大课题。要实现教学的艺术性,就要求施教者必须明了社区教育的教学目标、生存处境、教学对象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属性,从而将教学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体验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3 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原则 

概括起来社区教育教学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活动和生活实践。社区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应体现灵活性原则,这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加强各种组织形式间的综合运用。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是社区教育教学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学组织者明晰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其实践环境,有计划地组织推进,并制定充分的救济和应急措施,才能保障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总结 

 

社区教育教学的研究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新的并且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本土化情境下,对如何发现和实践社区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应该进行充分的研究。本文试图简要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指出教学过程部分结构,并尝试提出部分教学原则,以期能对社区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有一定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团,教育研究,1999(3), 

[2]金辉,论社区教育的概念界说及其方法[j],上海教育情报,1994(4), 

[3]顾东辉, “社区教育”的概念构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 

[4]黄云龙,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9(7), 

[5]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8), 

社区教育教学篇8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供稿

为探究上海“如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问计于专家的“上海科协大讲坛”又一次请来科学“大牛”―美国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应邀来到上海,在科学会堂带来一场名为《玄妙的点击化学》的主题演讲。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戴立信、丁奎岭,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胡金波与夏普莱斯展开对话,共同探讨科学的精彩与无奈。

“Lifeisfullofsurprises.”(即使是“生活的旮旯”里也满溢惊喜。)―这是巴里・夏普莱斯在4月8日举行的上海科协大讲坛上留下的一句话。这句看似与讲坛主题“玄妙的点击化学与科技创新”关系不大的话,也许恰好可以道出这位化学泰斗何以凭借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研究,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后,一转身又开启“点击化学”这一全新的化学领域,并被看好有望再次问鼎诺贝尔化学奖。而这句话对于“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考或许也会提供一种别样的思路。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徐老师”公众微信号正式开通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供稿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日前开通公众微信平台,徐汇区未成年人及家长又有了新的心理引导和问题咨询渠道。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微信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和家长,通过微信扫描该微信平台公众号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xulaoshi64642525即可添加关注微信平台。微信平台目前有“心动态”、“心交流”、“心分享”等栏目,每天更新有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各类特色活动、介绍如何读懂孩子、快乐成长、助人自助等家庭教育知识,同时,还介绍了中心志愿者教师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该微信平台开通后将继续完善并添加更多栏目,服务更多的学生、家长。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隶属于徐汇区业余大学(徐汇区社区学院),是徐汇区委、区政府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帮助未成年人解决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与烦恼,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中心工作重点围绕宣传、服务、培训、整合、评估五大功能运作,积极构建并完善“一体两翼”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一体”即成立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两翼”即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和街镇建立心理辅导室。中心发挥指导、研究、引领和协调作用,重点加强整合、培训、评估等功能的开发和实践;街镇、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重点围绕宣传、服务开展工作。

辅导中心现有面积300平方米,设有热线室、咨询室、专家室、放松室、宣泄室、游戏室、团训室、测试室、分析室等多个功能室,融合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立足徐汇,覆盖全市。中心为全区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灵家园”网站(http:///)向未成年人及家长、教师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教育服务社区教育惠及民众

─2015年徐汇区基础教育指导及政策咨询活动陆续开展

徐汇教育新闻中心郑亚捷供稿

社区教育教学篇9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策略

我国近年来对终身教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不同的教育体系,所担负的教育责任也有所不同,将二者协同发展,将有利于居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同时对我国终身教育的推进也有这人重要意义。下面将对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

当前我国正在逐步的推行学习型社会建设,将终身教育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社区有着社会性和休闲性,在社区教育中将这些元素归纳到教育体系中,成为社会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学校教育内容理论性比较强,而社区教育的实践性比较强,但两者都属于教育范畴,对全民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尽量的实现教育互补作用,使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两者之间又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学校是知识传递的主要场所,有着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有着完善的师资队伍,能推动教学任务正常的进行。而对于社区教育来说,主要依靠的是社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以此来作为教育的辅助,达到提升教育目标的效果。要想实现二者之间的互补,可以在进行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学校教育,并将社区教育的特点重点突出,保证教育的有效性提升。社区教育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场所,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延伸平台。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将两者之间融合,将对终身教育有着起到重要作用。

二、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的效果

(一)对社区教育的影响

将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之间协同发展,学校可以为社区提供更多的活动支持。首先,为市民提供场地和设施等方面的帮助,解决社区的困难。其次,学校中为社区开设了很多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满足市民学习的愿望,并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升。同时,学校将教育的先进理念融入到社区教育中,给社区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同时也产生了文化辐射的作用,使得社区当中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此外,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有利于社区教育的教育方式和目标等方面趋于正规化和完善。使社区形成正确的教育体系,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二)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社区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环境是任何的学校教育都无法代替的。社区的环境氛围可以有效的弥补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社区作为学生实践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能给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比较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社区中的物质文化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更加容易融入到社会团体中去,成为未来发展中的重要领头人。

三、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策略

(一)机制制度上的协同发展

首先应建立起双向互利机制。对此,学校应向社区主动的进行开放,让学校内的教育资源能与社区资源之间进行共享,实现资源的真正价值提升。同时,应积极的建立起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合制度,保证制度的顺利实施。主要包括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等,充分的发挥示范效果,推动协同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强化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

在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升和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协同发展效果。因此,在进行二者协同发展活动中,首先,各地应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标准,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育者考核体系,保证所有的入职人员在自身素质和其他方面都能达到规定标准。其次,应对社区教育者定时的展开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使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展现出教育的作用。

(三)建立起社区与学校资源共享机制

为了提升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的效果,应积极地建立起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使社会各个方面能参与到其中。同时,应将街道、财政和民政等各个部门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给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和帮助。此外,作为学校应更加深入来探究社区中的资源条件,积极组织各项有利于学生实践和发展的活动,让学生能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学校还应在校园的基础教育之外,来为社区教育提哦共一定的帮助,满足居民们的正常教育需要,使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能健康发展。

当学校在充分的利用社区资源的同时,也应积极的为社区做出一些贡献。学校中有着专业的教师团队,同时还有比较正规的教学设施,对此,学校可以向社区提供教育场所和师资。当前很多的社区中都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而学校正好具有这样的场所,学校应积极的利用自身原有的资源来辅助社区教育的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或者其他的时间来向社区进行公开教育讲座,所讲的内容要与居民的实际情况相符,也可以直接在学校进行讲座,满足居民的教育愿望。此外,学校通常都有空旷的场地,可以用来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学校应在建设的过程中开考虑到这一点,为居民们提供一定的避难场所,使社区和学校融为一体,共同发展。

四、结语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社区可以给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也能为社区提供教育资源。将二者进行协同发展,无论是对社区教育还是对学校教育来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重视起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积极地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教育协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曾乾,张庆堂.加强现代化社区教育建设[J].江南论坛,2011,02(12):52-55.

社区教育教学篇10

一、目前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从1981年开始的自学考试制度,迄今已走过30年的历程。在这期间,自学考试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的学习热情,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现阶段自学考试的发展不断受到冲击,无论是制度本身还是实施过程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重考试形式,轻教育过程。以考促学是自学考试这一教育形式的显著特点,国家考试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还是衡量社会助学机构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考试的重要作用似乎掩盖了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目前的自学考试过分关注考试形式,忽视教育过程,以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考试内容注重死记硬背,轻理解运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少社会助学单位盲目追求自考通过率和考试成绩,把正规的“助学”变成纯粹“助考”,把对自考课程的总体辅导简化为猜题、押题和应试技巧的培训,而放弃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社会助学的根本任务与宗旨,从而影响与限制了自考制度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2]

(二)重经济效益,轻教学质量。为保证自考的公平公正,国家制定了“教考职责分离”的基本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高校助学的权利,把助学辅导的任务推向社会,其直接后果是助学主体虚化,社会助学处于零散的自发状态。[3]致使社会助学机构以民办教育为主。由于自学考试助学单位盈利空间大,许多社会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纷纷涉足于自考助学领域,一味谋求经济效益,置教学质量于不顾。在具体的教学辅导上缺乏有效的引导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基本办学条件、规范管理、师资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各助学机构间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违规办学、虚假宣传等问题比较普遍。这些严重影响了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

(三)重知识教学,轻素质培养。虽然自学考试制度不同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它们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造就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不仅要使考生获得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助学大多以知识传授为宗旨,以通过国家考试为目标,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更缺乏实践操作性质的练习,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品德和心理需要。自考生在课堂上只学到静态的书本知识,没有能力的提升,更缺乏人文素养的陶冶。

(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目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没有固定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支持和推动作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自身也面临着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致使普通高校在社会助学中的角色有所调整,资源投入不断下降。社会资源方面,随着现阶段多种高等教育形式的兴起和发展,许多社会助学组织走上了办独立学院的道路,继而把有可能利用到自学考试中的教育资源转向其他方向。长此以往,必然对自学考试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结合的优势

学习型社会,教育不再是特定年龄的特殊活动,它已超出了传统教育的范围界限,在时间和空间上,日益向着个人终身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目前,自学考试不仅有学历性质的教育活动,也包含了非学历性职业证书考试,不仅大大满足了人们的教育需求,开辟了社会成员学习的宽广渠道,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与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学考试在教育资源、目标以及对象上都有很大的交流和共享空间,这是两者结合的基础,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两者的结合不仅拓展了自学考试的发展前景,也给社区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共享教育资源,壮大社会助学力量。就自学考试而言,开放的报考条件,灵活的学习环境,多元、弹性的学习方式是其具备的先天优势,这与社区教育的特点相契合。因此,淡化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的界限,逐步建立两者的沟通机制,共享教育资源,利于不断改善自学考试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要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特别是高等院校,民办和职业院校,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打开共享通道,向社区开放,并参与自考助学系统,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应挖掘企事业单位的物质及信息资源优势,把部分闲置的资金和物资投入到社会助学中来,逐步把一些企业发展为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的实践基地。同时,要发挥社区的人力资源优势。社区中不乏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一些高校在职教师、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社会助学机构可以挖掘这些潜在的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共享文化资源,加强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由于自学考试没有固定的学习环境,相对于正规学校教育的学生来说,自考生的校园活动相对匮乏。但是,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自学考试的宗旨来说,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利用社区教育开展社会助学,可以使自考生享受校园文化,促进人际交流,提高人文素养。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人际关系将出现新的组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将会更加紧密,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不断加强,从而极大地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自考社会助学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自身的校园文化,这不仅可以弥补自考制度对考生校园文化熏陶方面的不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克服自考生中存在的纯应试的社会偏向和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强化自考生对助学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学校、教师和自考生之间的和谐关系。[4]

(三)共享实践机会,提高自考生的实践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方面,自学考试更有必要整合社区教育,共享实践机会。社区教育包含各种职业技术培训、转岗和就业培训;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和电大、老年大学、计算机专修学院等机构的资源,为社区居民学电脑、学外语、学各种实际技能搭建了平台。这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居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目前,我国的自考系统中包含了各行业的职业准入和职业技能考试,也涵盖了计算机、外语等非学历证书考试,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培训实习条件可以有效弥补社会助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对于培养自考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三、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结合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促进自学考试的理论创新,同时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制和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那么如何整合这两种教育形式呢?笔者认为可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作用,构建资源共享体系。自学考试和社区教育的良好发展及规范运行离不开政府在资金和制度上的支持,两者的沟通与衔接更离不开政府的协调与引导。在国外,社区学院的投入有40%来自政府,加拿大甚至达到60%以上;同时政府倡导社会团体参与投资和管理,并为投资教育的社会团体和机构提供免税优惠。[5]以此为鉴,我国需改变过去那种将教育投资主要投向学历性高校的做法,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资力度,用于添置一些必需的教育设施以及开展公益性的培训和文化活动。同时,政府应扮好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中间人和服务者的角色。在政府指导下,双方组成合作团体,共同研讨发展规划,探讨和制定符合时展的政策、法规,构建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使自学考试和社区教育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形成新的合力。

(二)在社区内创建自考助学点,成立独立的社会助学体系。在社区内成立独立的社会助学领导机构,制定和完善社区与自学考试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规章制度,对各助学机构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可下设自考助学点,为自考生开设各种学习中心。在这里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社会教育资源得到有机整合,各类形式和各种层次的教育得到有效的衔接与沟通。根据自考的类型,将学历教育放在专门的助学机构实施而非学历教育主要由各种学习中心承担。这种学习中心既包括正式的学习场所,也包括一系列服务设施,既可以正规教学,也可以自由活动。只有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自考助学点,才能为自考生和社区成员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要通过助学点的建设,努力促进自学考试学习途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不断完善社会助学体制,对自学者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让更多的自学考生在社会助学中得益。

(三)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促进自学考试社会化。教学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载体。设置一套内容多样的课程体系,使其不仅满足自考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要满足社区居民接受教育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自学考试在满足社会成员的学习文化、提高能力方面有很大优势,而社区又是自考生了解社会的窗口,也是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基地。因此,自学考试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及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术的需求方向,并因地制宜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根据“需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的原则,开设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专业和课程,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为所有社区成员的人生发展各个时期的教育需求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6]这样,既可以加强自学考试专业设置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

(四)依托社区资源,拓展社会助学的渠道。社会助学既要结合自学考试的独有特色,更要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辅导。首先,为提高自考助学机构的师资水平,可以根据办学的实际广泛聘用高校有关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分批分层次地对各助学机构的师资进行培训。其次,自考与社区内的技术部门合作举办职业技能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考应将社区内的企业和团体发展为自身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强社会助学的实践环节,不断修正自学考试的封闭性和自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建立网络助学系统。从国内外各种教育形式的经验看,引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整合多种资源,还可以共享一流的师资,打破时空局限性,使两者的发展潜力倍增,从而为学习者创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