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3:57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1

__年,安定门街道团工委在东城团区委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各界通过共青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少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工作核心,深入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努力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积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了地区的和谐稳定。

一、结合工作实际,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能够不断强化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安定门街道由主管共青团、妇联工作的处级领导担任委员,一方面能够在较高层面上掌握街道全局、熟悉相关科室的工作实际,能够更好的指导各项青少年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协调相关科室形成工作合力,通过统一部署来开展活动,从而壮大队伍,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扩大了地区开展青少年工作的影响力。

同时,街道团工委在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时,能够针对不同群体类型及时组织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帮扶的领导。同时,在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中,努力结合上级部门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及时予以落实,务求取得实效,竭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安定门街道团工委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着力做好地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优化行动”、切实关心关注特殊青少年群体来开展普法维权工作。通过“法在身边”征文演讲比赛、亲子运动会等形式,对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强势宣传,通过倡导“尊重儿童”、“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等意识,营造了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分类进行指导,确保帮扶实效

1.对社区闲散青少年进行分类管理

一是针对精神或者智力有残疾的青少年,主要采取由家庭照顾、社区定期走访的方式来进行帮扶和管控,切实帮助其本人及家庭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乐观面对生活;二是针对因学历低、单亲家庭、父母双亡等原因失业在家的青少年,主要采取社区管片主任不定期走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的措施进行管控,争取多方资源尽力解决其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经常性的组织其参与社区活动,在心理上给予关怀、生活中及时帮扶,思想上进行教育,尽力防止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针对有不良行为或因违法犯罪入狱的青少年,若在服刑期间则积极进行探访教育,做好家庭工作,引导其积极加强改造,重新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重塑生活信心;日常则由家庭进行教育,社区做好关怀工作并加强管控措施,不断巩固其改造成果,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做好引导,努力杜绝其再次发生不法行为。

2.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积极探索帮扶新形式

认真摸底调查核实,登记造册并及时更新,特别关注农民工子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困境青少年群体,整合多方力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救助工作,努力为其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一是开展辖区内志愿服务队与地区弱势青少年结对子活动,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弱势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多方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二是结合儿童自身具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做出贡献、体现价值的迫切愿望,将弱势青少年和部分社区闲散青少年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组织他们开展治安巡逻工作,使他们能够参与社会活动,以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面对生活,积极为地区的安全稳定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三是结合节点为社区志愿者与社区闲散青少年、地区弱势青少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共同开展座谈会、交流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形成闲散青少年、弱势青少年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与志愿者沟通的良好局面。

三、不断总结经验,狠抓工作落实

安定门街道团工委在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三二”工作措施,认真研究探索,不断提高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的工作水平。

做到“四个及时”:一是及时建立台账,坚持做到“情况清、底数明”;二是及时进行走访,时刻关注孩子本身和家庭需求情况,提高帮扶针对性;三是及时送去温暖,积极争取资源实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四是及时组织活动,通过群体活动进行心理指导和帮扶关爱,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阳光健康成长。

强化“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沟通、扩大影响,及时与团区委及街道宣传部联系,多种途径加大对开展帮扶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形成全地区共同关爱青少年群体的浓厚氛围;二是注重实际、营造氛围,除了针对不同群体的青少年进行物质帮扶之外,还要注重结合地区特色开展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注重整合,形成合力,要坚持加强与上级团组织及街道妇联、民政、残联等各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积极争取多方力量开展关爱行动,不断提高帮扶力度,提升活动效果,形成地区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合力。

加强“两项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2

2、维权今天,为了明天。

3、成长之路,与法相依。

4、家国天下,青少年未来。

5、维护少年,壮我中华。

6、少年维权,中华腾飞。

7、法制维权益,精彩享生活。

8、维护权益,关注成长。

9、法护未来,守望成长。

10、呵护未来,守望成长。

11、我们是孩子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12、法律大无边,守护青少年。

13、执法新时空,守护未成年。

14、执法有尊严,保护青少年。

15、构建法律家园,保护孩子安全。

16、为孩子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努力。

17、蓝盾新时空,维权在行动。

18、维护少年权利,壮我中华发展。

19、法律知识记心间,关爱孩子定维权。

20、我们要保护,花朵明媚的未来。

21、维护青少年权益,从你我身边做起。

22、关爱青少年权益,从今天开始。

23、承担关爱责任,成就法制维权。

24、用心关爱下一代,法制维权向未来。

25、给我一次关注,给你无限春天。

26、齐抓共管为孩子,真心诚意护未来。

27、维权青少年,和谐为明天。

28、加强监督,护法维权。

29、大手牵小手,维权向前走。

30、社会的环镜维护,从祖国的花朵做起。

31、法制维权共拥有,身心健康每一天。

32、依法保护青少年促进健康好成长。

33、护苗成长,托起明天的太阳。

34、加强法制教育保护未成年人。

35、关爱青少年成长,关注青少年权益。

36、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7、关爱成长,人人有责。

38、还未成年人一个自由的空间。

39、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共建和谐社会。

40、全面总动员,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41、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神圣不可侵犯。

42、让明天更阳光,让孩子更健康。

43、保护每一个权益,爱护每一朵花朵。

44、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

45、维护权益,健康成长。

46、关爱孩子,关注未来。

47、全民关注未成年人,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

48、法制维权浓情诚意,大手小手携手同行。

49、维权一颗心,关爱万家亲。

50、法律,孩子最好的监护人。

51、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共创美好未来。

52、贴心的法制关爱,握手的维权承诺。

53、同建维权沃土,扞卫祖国希望。

54、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关爱下一代成长。

55、为青少年维权,促大中华和谐。

56、加大管理检查力度,共创美好和谐未来。

57、维我消费权利,护我健康成长。

58、金盾护花花更红,精心育苗苗更青。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3

一、响应党的号召,如鱼得水,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一直未成为一个社会问题。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期间,由于极“左”盛行,“”一开始就把青少年作为“革命小将”推到了第一线。许多无知的青少年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肆无忌惮地践踏法律,进行打、砸、抢、抓,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致使社会秩序混乱,刑事犯罪猖獗,青少年犯罪数量大大增加,从20世纪建国后50年代的百分之二十几,在“”期间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左右,从此青少年犯罪,开始成为我国令人关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了。

1976年10月,我们党粉碎了“”反革命集团,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十年浩劫”造成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严重破坏与创伤,特别是对人们心灵上造成的“内伤”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社会生活中积累的问题非常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党和国家为了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了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它把我国从封闭型的社会,转变为开放型的社会,特别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领域里,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而又全面的改革,增强了整个社会的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方面。但是,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社会大变革、大前进中,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大震荡。由于新的体制、新的管理措施、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建立和形成的过程之中,法律法规不完备,制度不健全,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空隙和漏洞,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尽管在这一时期,生产发展了,文化教育发展了,政法工作加强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是,在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特别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更加集中地暴露出来,1978年、1979年、1980年的青少年犯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犯罪青少年占整个刑事犯罪作案成员总数的百分比率,大中城市为70-80%,农村为60-70%,并且许多大案要案是青少年犯罪所为。

20世纪70年代末,青少年犯罪情况严重,不仅体现在以上的统计数字上,而且还表现在青少年犯罪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上。这些特点是:(1)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2)在校学生和流失生犯罪增多;(3)青少年团伙犯罪突出;(4)青少年暴力犯罪活动增加;(5)犯罪手段成人化;(6)女青少年犯罪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和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着祖国的未来,从而引起了社会上不少有识之士以及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极大忧虑和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8个单位各自分别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作了认真调查后,于1979年6月联合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接到这一报告后,对该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与关心。并于1979年8月17日以党内58号文件的形式,迅速批转了该报告,要求全党立即行动起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我国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就是响应党的这一号召,如鱼得水,开始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的。

我放弃了在北京大学法律系讲授的宪法、哲学等课程,收集资料,认真阅读,开始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并在我主编的《国外法学》双月刊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开辟了《青少年犯罪与立法》专栏,发表了大量国外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以及青少年立法方面的文章,传播和积累了大量资料,并于1981年出版了《国外青少年法规与资料选编》、《外国少年司法制度与日本保护青少年条例选》等著作,于1983年为本科生开设了《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的课程。

二、高效行动,创建《青少年法学》新兴学科

在1983年讲授《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的基础上,1984年我在北京大学创建了《青少年法学》新兴学科。其他系的一些同学也来听讲,座无虚席,很受欢迎。同年5月,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的高等政法院校课程设置会议上,确定该课程为全国高等政法院校的专业课程。从当年起,我即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开始招收青少年法学硕士研究生。青少年法学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兴起,它为研究、治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为制定青少年法规以及建立少年司法制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实践的发展:(1)理论功能。青少年法学的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通过青少年犯罪部分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从理论上明确青少年犯罪是一种与成年人犯罪既有共同性又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现象,进而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特征及其各种类型,从中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以及主客观原因的辩证关系,从而找出青少年犯罪的规律性,以便预防青少年犯罪。其次,通过综合治理部分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从理论上明确认识综合治理是根治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方针,以及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和理论依据,明确我国处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原则、特点,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和改造以及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教育性预防、疏导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重新犯罪预防的重要性。而预防青少年犯罪最根本之点,是提高青少年素质,因为青少年素质提高了,犯罪也就自然减少了。因此,在综合治理部分中,无论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还是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审理、改造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二字。第三,通过青少年立法部分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和了解青少年立法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外国青少年法规类型及其特征,从而明确在我国制定青少年法规的必要性和我国制定青少年法规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应建立的青少年法规体系等等;(2)应用功能。从上述青少年法学所包括三部分主要内容,可以清楚的看出,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实用价值很高的学科,它无论在治理或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或者是司法实践与立法方面,都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具有可操作性;(3)导向功能。首先通过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进一步抓紧和加强青少年教育。其次,青少年犯罪象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使我们从中认识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综合病症”,这就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作了思想认识上的准备。最后,深入地、科学地研究青少年犯罪,不仅对制定有关保护青少年法律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是建立少年司法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青少年正在成长过程之中,辨别是非能力薄弱,善于模仿,因此,为了净化社会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针对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青少年保护法规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少年法庭或少年法院,用以审理少年犯罪案件,我国近年来少年法庭已有很大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显然必须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因此,这一新兴学科的导向作用,是非常清楚的。

三、拥有自信。参与青少年立法等社会活动

1985年10月至1988年,为我国地方青少年立法兴起阶段。1985年10月党中央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文件,提出了十项措施,第10项措施明确指出:“目前,保护青少年的法律还不完备,建议立法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宪法的精神,加紧制定保护青少年的有关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防止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引诱和腐蚀,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1985年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团市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成立青少年保护法规起草办公室,历时16个月,十易其稿,于1987年制定了《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进京征求意见。在访问我时,我除肯定了该条例并着重指出其名称与条例内容不一致的问题,主张改为《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他们解释这是依据党中央文件的提法,约定俗成。我进一步说明这是制定法律,法律的特点就在于其准确性,绝对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名实不符。以后,贵州等地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京咨询,我都以上海为例,进一步阐述我的主张。特别是受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的委托,参与主持起草《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时,当北京市领导参考《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主张将法规名称定为《北京市青少年保护条例》时,我更进一步阐述理由,提出青少年不是法律用语,而是社会学用语,或者说是一种习惯性的称呼,它既包括了成年人,又包括了未成年人,与我国现行刑法、民法等所规定的内容冲突,与联合国制定的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文件也不一致,不能衔接,竭力主张称为《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地方性立法经验,为制定全国性未成年人保护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截止1990年9月,我国已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颁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1987年我应邀参与和国家教委酝酿青少年立法工作,被聘请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咨询委员和顾问,参与不定期召开的由中央各有关部门派人参加的立法联席会议,正式开始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起草工作。由于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机关许多部门,各个方面从切身利益出发都能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很难统一。当然,最后在“求同存异”,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大局出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11次易稿,形成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上报国务院法制局审议。为此,法制局召开了专家讨论会。我收到了附有批语:“制定一部五十七条法律,有三十八条与现行其他法规重复,制定这样的法律有何意义”的邀请函。我看过批语后,立即给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青少年立法的刘延东同志打电话,问她是否收到邀请函,并告知邀请函附件批语的内容,希望团中央作为立法起草单位争取参加讨论会。在第二天讨论会上,我胸有成竹,拥有自信,第一个发言,首先阐明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大意义,然后着重说明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其他现行法规条文重复的问题。我认为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与其他现行法规的有关条文重复是必然的。因为第一,说明了党和政府一贯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教育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系列有关法律、法令、条例、指示、通令、通告中都有大量教育和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条款。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青少年法律条文已有100多条,现在我们要制定专门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显然,这种重复是必然的。第二,这种重复,充分反映了制定一部专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它说明对以前那种分散于各有关法规中所规定的有关法律条文应该加以总结,汲取其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使所制定的专门法律更臻完善。第三,按照前法服从后法制定与实行法律的规律,法律条文重复问题,是不难解决的等等。在我发言之后,与会的专家、学者热烈呼应,一致赞同我的意见,形成一个高潮。因而法制局的负责人发言,说明邀请函所附批语,目的不是为了否定所制定的法律草案,而是作为大家讨论时参考,更好地修改、补充法律草案。经过专家论证和国务院法制局认真研究、修改与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于1991年6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正式通过了这部法律,并决定于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1991年我被聘任为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青少年工作组委员,参与总结起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经验,开始酝酿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4年,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根据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委托成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法》起草小组,并邀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参与起草工作。我作为学者也被邀请参与了立法起草和讨论等项工作,并被聘请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的咨询委员和顾问。从此又参与《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的立法工作。首先是讨论这部法律的名称,经过多次研究,先是将《预防青少年犯罪法》改为《预防少年违法犯罪法》,最后定名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为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多次召开各类座谈会、讨论会,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在我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期间,1998年5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和1999年5月在常州召开的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上,都设立专题,讨论了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问题,全国人大法工委都派了专人参加会议,并组织专门小组,听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意见。返京后,法工委又召开了多次专家讨论会,就“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等进行了讨论,终于达成了一致,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和从小事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将其作为该法第二条明文规定下来。这一条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犯罪学的预防犯罪思想。这部法律,终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我参与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立法工作。这是异常珍贵的,

不仅使我从中学习了很多立法经验,而且锻炼了自己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两部法律是姐妹篇。前一部法律的中心内容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后一部法律中心内容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两部法律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净化社会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我还参加了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历任常务理事、评委、顾问等。参与了该学会每年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以及论文评奖等等活动,扩展了我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视野,结识了许多新老青少年犯罪研究学者,促进了学术交流。

四、美好时光,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感言

1976年粉碎“”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束之后的改革开放,催生了我至今研究青少年犯罪的30年,这30年的经历,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精彩的一个阶段。回首往事,弹指一挥间,我深感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那样短暂。然而,在这披荆斩棘的战斗岁月里,收获极大,感受颇多,集中起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拼搏、创新与奉献。因此,大致可以将我这30年来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的经历,归纳为八个大字:方向;拼搏;创新;奉献。这八个大字是相互联系,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更不是彼此孤立的。

(一)方向

我原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是讲授宪法和哲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的,1979年响应党中央《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号召,投身于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我从事青少年立法工作,则是根据1985年10月党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文件的第10项措施,“根据宪法的精神,加紧制定保护青少年的有关法律”的决定,参与青少年立法工作的。

大方向确定之后,就是将响应党的号召,如何变为具体行动的问题了。我的体会,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号召与决定,绝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要依据客观实际情况,符合科学规律的有所创新。例如,根据党中央1985年“加紧制定保护青少年的有关法律”的精神,从1985年10月至1988年,我国绝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开始制定地方性保护青少年条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法规的名称问题,叫做《青少年保护条例》抑或称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如果叫做《青少年保护条例》,有党中央文件为依据,并且社会上都称青少年,已约定俗成。但是,我以制定法律而论,提出制定法律,就在于其准确性,绝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名实不符。竭力主张叫做《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从而避免了与我国现行刑法、民法等所规定的内容冲突,也防止了与联合国制定的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文件不一致,不能衔接。

(二)拼搏

按字面含义而论,竭尽全力搏斗或者叫做顽强拼搏。具体就我个人而言,则是由于“”后拨乱反正,冤假错案,恢复党籍,如虎添翼,无比喜悦,在感恩和弥补已损失的大好光阴等思想支配下,化作了一股无穷的力量,浑身是劲,争分夺秒,日夜拼搏,笔耕不辍,做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以及青少年立法方面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国外青少年犯罪及其对策》(1985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获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10年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少年法学》1986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获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10年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少年法学概论》(主编),1987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获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10年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少年立法论》1989年由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青少年犯罪与治理机制》1990年由明天出版社出版,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光明杯二等奖、《中外少年司法制度》(合著)1991年6月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青少年法律保护》(主编)1991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答问》(主编)1992年2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青少年犯罪研究十年》1994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青少年法学新论》199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一套三本(主编),1999年由西苑出版社出版、《青少年犯罪与治理》2000年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少年普法丛书》一套三本(《注意!青春保护》、《小心!别去犯罪》、《留神!呵护未来》)(主编),2001年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国家图书奖,以及2007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关爱孩子面对面》等等。与此同时,我还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犯罪学方面的著作。其中,独著与主编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下:《犯罪学通论》、《比较犯罪学》、《犯罪学――历史・现状・未来》、《当代有组织犯罪与防治对策》、《有组织犯罪透视》、《当代中国热点与新型犯罪透视》、《当代世界犯罪热点》、《当代中国犯罪主体》、《女性犯罪论》、《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与犯罪控制》、《迈向21世纪的犯罪预防与控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犯罪研究》、《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主编犯罪学卷)、《犯罪学大辞书》,以及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两部部级规划教材――《犯罪学》。仅上述所列出版的著作,共计约34部,平均起来不到一年出版一本研究青少年犯罪与犯罪学方面的著作,如此高效的行动,难怪有的学者称我为“拼命三郎”、多产作家,《法制日报》载文,介绍我为“拼搏之师”。

(三)创新

我进行青少年犯罪研究时,在吸取了国内外学者有关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制度方面观点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构想,不断创新。例如,1983年我就在北大开设了《国外少年司法制度》课程,1984年创建了《青少年法学》。该课程被当时的国家教委确定为高等政法院校课程之一,以后我又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比较青少年法学》。这些新兴学科的不断创建,对青少年犯罪与治理、对青少年立法、对青少年特别保护制度的建立,以及建立少年司法制度等等,都提出了深刻、建设性意见。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精神,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对象特征、紧密结合文化背景,全方位地论证了青少年犯罪与治理机制的具体构想。

在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上,鉴于我国犯罪的严重性和治理的艰巨性,早在1987年我在北京大学首开了《犯罪学》课程,并成立了《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和犯罪学教研室,1992年更团结全国知名犯罪学者,共同创建了《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招收了全国第一名犯罪学博士生,主讲了《比较犯罪学》。总之,从我不断创新和掌握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中,可以得出结论,只要我一息尚存,尽管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但是,紧跟时代步伐,拼搏、创新、奉献的人生行动要素,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我之所以能够如鱼得水,畅行无阻地不断创新,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使然,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事业激流勇进的壮观景象。

(四)奉献

我在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著作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青少年犯罪与治理的基本问题。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多角度、深层次、多侧面地研究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几种主要类型、多种原因、根治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方针――综合治理,以及公、检、法的立案侦查、、审理,和对少年犯罪的处罚与教育,并进一步研究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以及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构想,等等。并在《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一书中,将我国青少年犯罪分为五个时期,分析、研究了其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并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反思,得出如下几个方面带有指导性的结论: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的根本措施;第二,我国不同时期犯罪的上升和下降,是与我们党的政策是否失误和工作好坏有着直接关系;第三,政法公安工作的业务指导思想必须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实现斗争方针与策略转移,以提高在变革中的适应能力;第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预防青少年犯罪一项最有力的措施;第五,对犯罪分子进行斗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对策;第六,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监督机制,牢固树立起严格执法观念。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4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2006年工作会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论坛活动,主要是回顾总结一年来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探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个活动的举办,对进一步加强我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年来,我区各级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和有关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以未成年人成长成才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未成年人法制建设、自护教育、禁毒教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我区乃至全市、全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出了贡献。海淀公共安全馆被团中央等九部委评为“全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基地”、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被评为“北京市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在此,我谨代表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向长期辛勤工作的区未委会各委员单位、街乡镇未委会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刚才,××*同志代表区未委会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各位专家学者也针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特点、方法发表了许多重要观点,这种形式也很好。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再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又是培养接班人、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是事关千家万户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把未成年人教育好、培养好,提高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全区各级政府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我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执行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把它们作为落实区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推进和谐海淀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开创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努力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到方方面面,今年,各部门要突出重点,切实维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要进一步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人人有责。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仅仅依靠未成年人保护部门的领导和具体工作的同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来参与,各部门必须发动全体同志来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学习宣传“两法一条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努力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目的、内容、原则、措施深入人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让全区人民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维权功能。全区各级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要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法制宣传、司法保护、法律援助、帮扶救助、权益维护等各项服务。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依法履行职责,接受监督。要进一步发挥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的作用,拓宽创建领域,深化创建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延伸服务领域,提高“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质量和信誉度,真正使“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成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品牌工程和工作阵地,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整体发展。版权所有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工作的力度。自我保护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内部因素。要使未成年人免受不法侵害,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增强他们自身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未成年人自护教育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得到了众多未成年人和家长的欢迎和肯定。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希望能有更多的集体、个人参加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要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对他们坚持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及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化单纯的外力保护为外力保护与自我保护相结合,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掌握一定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能,防范危险,远离犯罪。

三、大胆创新,努力拓展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工作领域。

2005年,中央综治委提出了“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并在广州召开了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表彰大会。一年来,全国各地区、各系统都在不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实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北京市也积极响应,首都综治委于2005年初向我区下达了年内完成建立社工队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试点工作的任务。区委区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海淀区探索建立社工队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方努力,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今年区未委会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在继续进行试点工作的同时,还应发动基层未成年保护组织、委员单位共同加入到试点工作,探索预防工作的新手段和新途径。版权所有

另外,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流动青少年,特别是其中的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权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流动青少年的管理和服务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海淀目标的实现。今年区未委会应该围绕流动青少年的管理和服务做文章,切实打造一些服务流动青少年,维护社会稳定的品牌活动。此外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也应该成为今后拓展未委会工作领域的重点项目。

四、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全面推进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建议

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误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的家庭教育立法,仅在《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中对家庭教育责任做出了一些规定,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监护侵害意见》),对家庭教育中监护人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新疆也于2009年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对家庭教育的责任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是现有国家和新疆地方立法过于原则、概括,缺乏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现有立法大多规范的是监护人的监护职责,未能涵盖家庭教育的其他方面,导致现有家庭教育立法部分内容缺失、滞后。建议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和规范,使家庭教育切实发挥教育、保护青少年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家庭教育地位尴尬,迫切需要立法确认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由于家庭教育大多基于亲缘关系产生,而且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能直接、深远的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人生观、价值观,是其他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目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法律地位都已通过立法得以确认,但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却始终没有得到法律确认,家庭教育大多是自发进行的,缺乏指导、监督和约束。由于家庭教育既具私人性,也具有社会性,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既会给家庭造成损失,影响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效果,阻碍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也会妨害他人正常生活,侵害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损失。家庭教育尴尬的地位严重影响到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教育保护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立法确认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

(二)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需要立法进行明确

现有立法对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应该做什么、禁止什么规定的较为全面,但对如何具体履行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监护侵害意见》也仅对有关机关和个人在规范“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监护侵害行为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对一般性的监护侵害行为和其他家庭教育责任履行和监督、帮扶,并没有做出相应规定。比如:由哪个部门或机构主管、监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经费如何保障?青少年遭遇家庭教育危机时应当向哪个部门申请救济?对没有教育能力或教育资金匮乏的家庭,应向哪个部门申请确认和帮扶?由哪个部门或机构负责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家庭教育的法律监督及帮扶援助由谁负责?这些内容的缺失使政府、社会和法律对家庭教育的约束和帮助很有限,造成原有立法对青少年教育保护的初衷不能完全实现。必须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范围、权利和义务,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三)现有立法不足以调整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整合规范

1.现有立法标准不清难于操作

家庭教育的责任内容,现有立法规定的较为全面,大致可归纳为:尊重和保障青少年受教育权的责任;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责任;依法履行对青少年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的责任;创造良好、和睦家庭环境的责任;尊重和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权、人格权的责任;教育和帮助青少年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责任。但是,现有立法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何教育?教育什么?教育的效果如何检验?以什么为标准衡量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行为已经需要由政府有关部门介入、干预?细则的缺失,难以发挥立法的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导致家庭教育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除造成严重后果的外,大多处于不涉的自发、自律状态。在国外,很多国家对家庭教育的履责标准规定的非常详细,如:美国明确规定,家长必须对孩子的逃课行为负责,孩子一学期逃课达到一定的量(一般为十几节),其监护人会被因此监禁15天,这样明细的规定,在实践中便于衡量进和操作,值得我们借鉴。

2.监护制度尚不能保证家庭教育真正落实

监护履职是否到位决定家庭教育是否能正常发挥功能,现有相关立法虽然对青少年的监护做出了规定,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监护主体监护资格不够完善。只考虑了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情感的联系状况等”给青少年提供生活保障的抚养能力,没有考虑监护人是否具有认真履行监护责任的品行,是否存在侵犯青少年利益的不端品格以及是否具有对青少年的教育能力。二是,存在监护人实质缺位的情况。比如:留守儿童委托监护的主体,现有立法仅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为:“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什么“是有监护能力”?认定委托监护人的资格应当遵循何种标准?立法均未作出规定。实践中,父母选任委托监护人的随意性较大,大多数留守未成年人被委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它老年亲戚监护,由于年龄、文化、健康等原因,很多被委托监护人根本无力承担对青少年的管教责任,甚至反过来需要被监护人对其进行扶养照顾,使留守未成年人处于“名义上被监护,实质上脱离监护”的状态。立法规定委托监护人只能是“其他成年人”,父母找不到“其他成年人”来承担监护责任时怎么办?实践中存在未成年人独自留守,处于无人监护的脱管状态的情况。监护缺位的情况在单亲儿童、残疾儿童、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中也都有出现,使这些这些孩子陷入亲情失落--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安全失保--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恶性循环。三是,监护失当行为没有有效监督机制。刑法虽然规定有虐待罪、遗弃罪,但刑法的处置都是事后救济,起不到预防作用。而且基本上都是情节严重到犯罪的程度才有有关组织进行干预,对于尚未达到情节严重程度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干预。必须建立事前、事中的干预机制,才能防患于未然。

3.惩罚力度不够或缺少相应罚则,不足以起到约束作用

第一,现有立法对家庭教育失职行为处罚过轻。《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教育缺失

失职行为的处罚仅限于:“劝诫、制止、行政处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同类行为的追责方法也仅限于:“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责令立即改正。”《婚姻法》对家庭暴力、虐待、遗弃行为的干预方法为:“劝阻、调解、制止、行政处罚”。上述追责方法使家庭教育失职行为责任过轻,不足以起到约束作用。《监护侵害意见》虽然通过设置了“撤销监护人监护资格”和“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来约束监护人及保护未成年人,但由于其只针对监护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适用范围较窄,未能规范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监护侵害行为、监护忽略行为和其他教育失职行为。英美国家认为:对监护人的惩罚越重,更能让他们感到责任重大,也就更有利于减少因监护真空而出现的安全问题。在美国,对家庭教育主体失职行为都会有与失职行为相当的处罚,比如:如果小孩逃课,家长每次最高可能被罚款100美元。如果小孩在商店偷东西,或从图书馆偷书,家长每次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如果小孩违反宵禁规定,父母可被罚缴纳运载费用等。我们不认为对于家庭教育失职行为必须给予严重的惩罚,但给予的惩罚至少应当能够让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主体产生应有的重视,否则,无法起到督促作用。

第二,禁止性、义务性规范缺乏相应的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与青少年家庭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家庭的监护、教育职能以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的方式做出了较为全面地规定,但是现有立法缺乏相应的罚则规定。如,《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但是违反了该项规定却没有任何的惩罚性规定,这就使立法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约束力。

二、制定《条例》的可行性

第一,《条例》拥有立法法律根据和法制基础。我国1990年加入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料和协助,深信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作为家庭的所有成员,特别是儿童的成长和幸福的自然环境,应获得必要的保护和协助......”该规定强调了家庭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应当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协助”。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民法通则》、《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陆续对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家庭教育保护的责任及相关要求做出了规定。这都给条例的制定提供了立法法律根据和法制基础。

第二,《条例》拥有国家规划和政策基础。国务院1992年颁布实施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要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制定完善有关保护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1996年全国妇联、国家教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提出“加强中国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制定地方性家庭教育法规,使家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也都再次强调“推进、完善家庭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轨道”。上述规划和文件,为条例的制定奠定了规划和政策基础。

第三,《条例》拥有前期地方立法经验借鉴基础。自2002年上海市人大代表提议制定《家庭教育条例》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很多省份组织专家组进行地方立法调研,论证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科学性,设计了家庭教育地方立法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条款。2014年重庆市更是将《家庭教育条例》纳入立法计划。各省份的有益尝试,给《条例》的制定提供了经验基础。

三、对《条例》的具体意见

(一)明确立法的宗旨、目的和基本原则

首先要明确《条例》的立法宗旨、目的,解决为什么要制定《条例》,《条例》解决什么的问题。其次,在《条例》中明确“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家庭教育平等的原则、政府主导的原则,全社会共同责任原则”,从立法层面保障“保护儿童最大利益;每一个青少年不分性别、民族、家庭经济情况都享有平等地享受家庭教育的权利;政府发挥管理、指导、保障作用;全社会共同参与”等家庭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

(二)明确家庭教育的工作机制

在家庭教育的工作机制上,《条例》应当重点调节家庭教育管理和实施两大法律关系。

第一,理顺管理机制。《条例》重点要明确政府在家庭教育管理中的责任。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由谁来管?具体落实家庭教育的主管机构、指导机构、帮扶机构、监督机构、经费保障渠道等。其次,要明确如何来管?必须细化家庭教育管理、指导、帮扶的组织管理、人员投入、经费保障的内容和程序。理顺管理机制才能确保《条例》有效运行。

第二,理顺实施机制。首先,明确家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家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的内容:一是养,保证青少年得到抚养,确保身体健康成长;二是护,切实承担起对青少年的保护作用,防止青少年受到侵害和腐蚀;三是育,包括对青少年身心、伦理、道德、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教育。通过立法明确家庭教育的内涵、外延和内容,发挥法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促进教育主体依法规范家庭教育行为。其次,明确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责任和义务。一是,承担好对青少年的养护育的责任。在这部分内容里不能仅仅泛泛给出总则性的指导意见,更应对家庭教育行为给出规范的执行标准。二是,要求监护人主动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明确在什么情形下监护人必须接受强制学习以及学习后的考核标准。

(三)完善相关制度

1.完善家庭教育督导制度

家庭教育立法应重在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矫正,其立法重点不是惩戒,而是指导和服务。《条例》在制定时,可从两个层面建立家庭教育督导制度,及时对家庭教育缺失、失职行为进行干预,预防青少年受到来自家庭内部的侵害:

第一,政府层面。立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督导家庭教育的具体部门、督导的范围、方法、程序及问责办法。

第二,社会层面。借鉴国外做法,建立强制举报制度,发挥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一是,规定任何人发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尽监护、教育职责,都有义务向司法机关或家庭教育管理部门举报。考虑到教师、医生、处理儿童工作的人员及行政执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和家庭教育缺失、失当或监护不到位的孩子有近距离的接触,应当明确规定上述人员发现青少年处于监护、教育缺失、失职状态,必须及时向司法机关或家庭教育管理部门举报,否则,将受到相应制裁。二是,对于举报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范围,不应当要求“情节严重”,只要存在“可能对青少年产生危险或危害”就可以举报,否则,举报起到的更多的是对正在进行的严重侵害青少年权益行为的制止和惩罚作用,很难通过及时干预一般性的侵害行为而达到预防可能发生的严重侵害行为的。在美国,以下行为在各州都会被视为危害儿童罪:将子女单独留在家中或车内;车上载有儿童时酒后驾车;雇用有前科的人看护儿童;孩子无人看管或者交由其他儿童看管;子女面前制造;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危险地带等。任何人见到这种情形都有权向有关机关举报,父母可能会为此坐牢。甚至父母在酒店吃饭,让未成年孩子独自在酒店楼梯上玩耍,都面临有目击者要去报警的威胁。这种对监护、教育侵害行为举报范围尽可能大的设置,才能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对青少年不利后果。三是,明确规定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的处理程序和内容,包括可以代表被监护人侵害的青少年向法院提讼的权利。使家庭教育、监护缺失、不当的行为能够及时得到有效干预。

2.完善家庭教育干预、追责制度

《条例》应当完善对监护、教育失职行为干预制度,同时制定与失职行为过错相当的处罚方法和力度。

第一,建立监护、教育失职行为的干预制度。建议在《监护侵害意见》对拒不履行监护责任、严重伤害青少年的监护人,建立暂时剥夺监护权制度,剥夺监护权案件调查期间及剥夺监护权后青少年的教育、监护转移、安置制度和被剥夺监护权的监护人的行为、品行评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一般性监护失职行为和其他教育失职行为的及时干预制度,防止一般性的失职因为没有被及时干预而演变为严重失职行为。一是,可建立对一般性监护失职行为和其它教育失职行为的告诫及行政处罚制度,有关部门在发现或接到有关上述失职行为的报案、举报后,可视情节,对行为人进行口头告诫,经3次告诫行为人仍未改正的,可给予拘留的行政处罚。二是,建立对被告诫行为人的跟踪评估制度,以评价行为人在被告诫之后是否改正,对未改正的及时督促或再次提出告诫。

第二,建立强制接受培训指导制度。《条例》应当明确相关家庭教育强制性指导和帮助的条款,强制教育方法不科学、缺乏教育能力的家庭或有偏差行为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接受有关部门的培训和指导,促使其从教育思想和方法上都能得到提升。在《条例》中应当明确由哪个部门或机构来确定父母或监护人是否应当接受强制培训、指导,由哪个部门或机构担任培训、指导的教学机构以及培训、指导的内容、范围和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

第三,细化行政追责条款。要细化《条例》中的追责条款,规定追责标准,便于监护人、管理部门和监督机构衡量、操作,做到义务性、禁止性规定都有相应罚则呼应,使《条例》发挥应有的约束力。

3.建立、完善特殊青少年家庭教育帮扶制度

《条例》应当针对对心智特质、生理特质、神经动作、感觉能力、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偏离常态儿童的青少年,以及流动人口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未成年人、流浪未成年人、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家庭教育帮扶制度:一是,家庭教育福利制度。建立上述特殊青少年家庭教育补贴和社会活动补贴申领制度。在经济上保证特殊青少年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二是,建立家庭教育帮助制度。对于上述特殊青少年的监护人,提供各类帮助、指导,帮助其承担好家庭教育职能。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在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法》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制定地方《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来规范家庭教育的管理、指导、监督和实施,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减少、纠正家庭教育的失职行为,预防家庭内部对青少年的侵害行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乔磊.美国父母对子女为何有绝对的权利.新浪博客.2010.3-9

[2]袁志芬.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立法的经验与启示.教育导刊.2014-5.

[3]关颖.预防青少年犯罪基础在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2.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6

刚才,区法院,平谷镇作了典型发

言,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王何义同志全面总结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并对2011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各委员单位、乡镇(街道)未委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再讲三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未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历届区委、区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对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协调解决。区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真抓实干,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伴随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比如:前两年国内发生的多起针对未成年人的案件,引发了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区未成年人成长的整体环境是好的,未保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是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仍有发生,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未保工作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非常复杂,既有青少年自身素质和交友关系的原因,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存在着社会管理上的漏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希望区未委会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未保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站在对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立场上,从长远眼光来看待这项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未保工作。要从建立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意识,健全未成年人维权工作机制,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打击未成年人侵权案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我区未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广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做出新的贡献。

二、认清形势,突出重点,切实开展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各委员单位和有关部门都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把握服务与发展、服务与履职的关系,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事件和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要认真对待、严格执法、及时处理。要继续巩固原有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品牌,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注重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使法制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校长、法制村长队伍的建设,在选树典型的同时,重视对后备力量的培养;要密切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开展公开课、举办法制校长报告会等形式,增加学校德育工作者与法制校长的沟通与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公、检、法、司等各单位领导,要对法制校长入校时间给予充分保障,通过内部考核、专业培训、学校反馈等形式不断提高法制校长的授课质量。

学校要充分发挥法制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担负起保护在校未成年人的职责。要防止个别学生失学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和家庭信息的收集工作,以便在发生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工作。要妥善解决受到司法处理的学生的复学问题,不能歧视已经悔过自新的青少年,更不能将他们拒之校门外。要通过细致耐心的工作,探索青少年思想变化的具体规律,找出预防和挽救青少年犯罪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好青少年犯罪的突出问题。要积极配合区未委会各委员单位在学校开展的“家长法制大课堂”等各项未保工作。

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要认真抓好网吧经营秩序整治等专项工作,加大文化市场整顿力度,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良、健康的精神食粮;民政局、人力社保局要做好特困生群体的就学、就医、就业等综合救助工作,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学生营养餐卫生检查的力度,要不断提高儿童集体保健水平,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卫生保健环境。政府办、财政局等单位要切实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协调支撑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的保障。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做好未保工作。

各委员单位要在面向全体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和帮教工作。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和问题青少年群体是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发人群,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点工作对象,是加

强社会面控制的重点人群,也是影响平安奥运的一个可能因素。要通过完善工作平台等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跟踪管理、及时服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重树信心、回归社会。各街道、镇乡要充分发挥街道、镇乡未委会的作用,深入社区、村开展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的动态调查工作,及时更新社

区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和问题青少年管理档案,对本辖区重点青少年群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就相关情况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社区、村是青少年日常生活活动的主要区域,各社区、村有更为独特的工作优势,必须进一步把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总而言之,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履行职责,敢于直面各种困难,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推动全区未保工作深入发展。

三、认真履责,把握规律,开创我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局面

我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关键在于能否抓好落实、取得实效。各委员单位必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全面推进我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一是要加强领导。各委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把此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为本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充分保障。要高度重视未保工作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的工作水平。从事未成年保护的工作人员,要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加强对“两法一条例”和相关政策法规知识的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与水平;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密切配合。各委员单位或基层组织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做好未保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抓实抓好。团区委作为未委会的具体办事机构,要加大统筹协调和服务力度,扎扎实实地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广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并予以宣传推广。要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联席会制度,有效整合全区法制教育资源,深入研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是要加强督导。要完善各委员单位责任分工,探索督导考核机制,督促各单位切实提高认识,认真落实职责。要建立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责任追究和倒查机制,对履职不力的单位,采取发出建议书、整改书等形式予以警

示。要在继续完善对街道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相关委员单位综治考核内容之中。要注意加强前瞻性研究、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倡导开展符合当前社会热点、符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未保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7

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委、市政府正确坚强领导和市综治委的具体指导下。以“教育年”活动为契机,以“素质育人工程”为载体,紧紧围绕构建“平安校园”目标,始终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突出地位,全市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

一、加强组织领导。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全市教育系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方案要求,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机构,为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周密部署,

二、加大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力度。市教育局统一要求。组织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认真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对“两法”地深入学习,广大师生既掌握了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具体做法是一是制定规划。认真总结几年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工作计划。二是组织培训。教师培训中。一方面积极组织系统地学习两法内容;另一方面全面提高班主任法律意识,强化“两法”贯彻落实。学校给每位班主任教师购买了霍懋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书、定购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流媒体《德育报》学校利用网络下载文章供教师学习,以更新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坚持月培训制度,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科学指导,聘请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怎样写学生的个性化操行评语》如何有效加强班级管理》等讲座。三是搞好宣传。为使“两法”深入人心,学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了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学生上街发放宣传单、悬挂过街横幅、校园广播、召开主题班会等宣传形式,使“两法”逐渐深入人心。

实行了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突出重点。切实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了未成年人犯罪。一是从学校教育入手,强化法制意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组织学生收听法制报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参观监狱等教育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二是从社会环境入手,治理校园周边秩序。为巩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效果,证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校领导坚持值班制度,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三是从父母影响入手,抓好家庭教育。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切实提高家长的责识和法律意识,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建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学校每年集中举办家长培训班,并把“两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家长明确监护职责和扶养义务,自觉地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和适当的方法影响和教育未成年人。四是从教育转化入手,及时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了思想、道德、纪律教育,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使之成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有效途径。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8

一、由单纯的司法消极预防转变为对青少年进行积极保护

我们知道,早期制定的青少年法,除了强调保护少年之外,许多法规都是关于如何处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单纯地对于青少年罪犯进行审判与处罚,并不是根治青少年犯罪最有效的办法,只有杜绝违法犯罪的产生,才是最根本的措施。于是,各国纷纷重新制定了青少年法规,废除了早期的青少年立法。例如,日本于战后1948年重新制定了少年法,废除了1922年制定的少年法。德国在1953年的少年刑法中,增加了有关年长少年的规定;1974年12月11日又重新颁布了青少年刑法。该法中所指的年长少年犯是年满18-21岁的犯罪者。对年长少年处以刑罚的上限一般为10年。同时,该法规定,对年长少年判刑时,应从宽处理。例如,按一般刑法对年长少年犯应判处无期徒刑的,法官可以判处其10年至15年的有期徒刑。法官对年长少年犯不能施行作为预防措施的羁押,以及取消刑事污点等等。

有些国家则是在他们原来制定的青少年法的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和补充而形成了既规定审理与处罚青少年的内容,又规定保护青少年的内容的青少年法规。不管重新制定也好,或者在早期制定的青少年法规基础上修改与补充也好,都形成了既规定保护青少年内容^又规定审理与处罚青少年内容的综合性法规。我国已制定的现行各地方青少年保护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加突出地反映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例如《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分别规定了国家机关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青少年自我保护以及对几种青少年的特殊保护。与此同时,也规定了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矫治与安置等问题。再如《福建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也分别规定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几种特殊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以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矫治等等。

二、青少年立法与少年司法制度向“司法福利”发展

早期,各国对待少年犯罪的方式与对待成年人犯罪的方式相同。一般地说,都是在刑法中明文规定,由成年人法院对未成年人罪犯进行审理、处罚,几乎无大的区别。工业革命以后,在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虽然没有设立专门处理违法犯罪少年的少年法院,但却设立了社会福利委员会或福利委员会。它们缩小了审判范围,优先注重于“不追宄罪过责任”。在这些国家中主要是对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像医生一样进行诊断处理,不追宄他们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责任。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处理违法犯罪少年的体制,我们将其称之为以福利为主处理违法犯罪少年的体制。

如上所述,世界上第一部《少年法庭法》是1899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产生的,而世界上第一部《儿童福利法》是1895年在挪威通过的。从内容上看,这两部法律的立法者都没有相互参考对方的体制,显然是因为互不了解。挪威在1895年通过《儿童福利法》时,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14岁,瑞典1902年通过《儿童福利法》时规定为15岁,并且对15岁至未满18岁的少年罪犯,法院不宣判刑期,而是处以保护与教育作为目的的矫正训练处分。这种处分,从保护观点出发,不确定收容期限。如果少年被收容最低一年以后能改恶从善,则允许其退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进一步采取了非刑事化的措施,经过对儿童福利法进行多次修改后,在1952年的法令中规定,对于18岁以下的违法犯罪少年,原则上都由儿童福利委员会处理。1960年的法令则更重视保护儿童的福利。英国的青少年立法也是促进向儿童福利方向发展的一个典型,1965年发展到了顶点。在代表英国政府立法意图的以《儿童、家庭和青年犯》为书名的白皮书中,甚至干脆提出彻底废除少年法庭,而由社会工作者和别的有关对少年问题具备相当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组成一个“家庭委员会”(theFamilyCouncil)来取代少年法庭,行使处理少年案件的职责。英国在《1969年儿童和青年人法》规定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向加强儿童福利方向发展的设想。

但是,应该着重指出的是:英国的青少年立法,由于两党斗争,自从1971年以后,围绕着少年法院是向福利方向发展还是向司法方向发展的问题,英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围绕青少年犯罪者处遇问题进行争论的结果,体现在1980年10月保守党政府公布《青少年犯罪者白皮书》上。该白皮书的主要内容都是对青少年犯罪者采取的严厉对策,最终是企图将青少年犯罪者封闭在设施之内,因而得到那些对以福利主义思想为背景的青少年对策不满的人的热烈拥护。

1982年10月,为了解决围绕过去少年司法制度的争论,保守党政府制定了1982年《刑事司法法》。该法由于援用1980年白皮书的基本宗旨而贯彻了保守党政府的主张。因此,对这一法律,英国犯罪学者评论说,它为早期干预青少年罪犯及其父母的生活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战后,日本首先于1947年12月12日公布了《儿童福利法》,半年之后公布了日本《少年法》。《儿童福利法》就儿童福利保障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国民皆应培养儿童,并致力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一切儿童平等,其生活必须得到保障与爱护。”而《少年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健康培养少年”。可见,两法的目的相同,对象也相似。所以,在日本新《少年法》中规定了许多与《儿童福利法》有关的条文。例如,第六条第三款规定:“都道府县知事或儿童商谈所长,如果根据少年的行为,认为符合《儿童福利法》的规定,需要采取限制其行动自由或采取剥夺其自由的强制措施时,除根据《儿童福利法》第三十三条(儿童商谈所长对暂时保护儿童携带物品的保管)及第四十七条(儿童福利设施领导代行亲权)的规定外,应将其解送家庭裁判所。”再如,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家庭裁判所进行调查的结果,认为所采取的措施符合于《儿童福利法》规定的时候,应做出裁定,将案件解送有权处理的都道府县知事或儿童商谈所。”第二款规定:“家庭裁判所根据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受理的都道府县知事或儿童商谈所长移送的有关少年,做出裁定,附有期限,并指示对于该少年应当采取的保护方法及其他措施后,可以将案件移送有权处理的都道府县知事或儿童商谈所。”这些规定都是旧《少年法》所没有的。上述规定,不仅反映了日本制定新少年法时注意与《儿童福利法》的协调关系,更反映了青少年立法与少年司法制度向“司法福利”发展的趋势。

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后,在其召开的历届联合国预防犯罪与罪犯处遇大会上,均重点讨论了少年的特殊保护和少年司法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与一系列关于少年司法的国际公约、规则。这些公约规则都明文规定,各国应当在制定各项政策、处理儿童事务中,对儿童的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例如,1989年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明文规定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这一规定,正好与少年司法福利化观念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三、青少年立法与少年司法制度向成人化发展

美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青少年犯罪与年俱增,20世纪50年代末已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们抱怨少年法庭对少年犯的处罚过于宽大甚至纵容了少年犯,使得青少年在犯罪中更有恃无恐。同时,由于少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引起了其他许多问题的产生。因此,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掀起了一场加强法制的风暴。1967年美国最高法院对哥尔特案进行了判决,哥尔特案件的判决,是研究美国少年司法制度学者一致公认的、在美国少年司法制度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判决。哥尔特是一个15岁的少年,因被指控给女邻居打下流电话而被抓走,抓他的时候没有逮捕证,也没有通知其家属,少年法庭审讯时也没有证人出席,最后被押送教养机关,直至21岁。如果哥尔特案件不是由少年法庭处理,而是由成年人法庭处理,那么所告诉的事实即便属实,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也只能判处50美元罚6金的处罚。因此,美国最高法院对哥尔特案件所进行的判决,着重对少年法庭法官行使的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了批判,并郑重宣布,凡被控告犯罪,因此将被监禁的少年享有如下权利:(1)有权聘请律师充当顾问;(2)有权得到内容详细的控告书;(3)有权与原告对质;(4)有权拒绝承认自己犯了被控告的罪行;(5)控告的成立,必须证据确凿无疑;(6)有权要求上诉审复查。这些基本权利通过上诉法院的判决和各州对少年法庭法的修改,进一步得到具体化,使得美国的少年司法制度进一步向成年人司法制度发展。由此可见,哥尔特案判决,在美国少年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如,德国于1943年修订了原来的少年刑法在新法中规定了准惩罚性措施。1953年制定的少年刑法在第四条中明文规定:“少年的违法行为看作是犯罪还是过错以及时效问题,皆依照一般刑法规定处理。”在第六十七条第三款中明文规定:“家长也享有法定人所享有的选择律师和提出申诉或上诉的权利。同时,又新规定了缓刑措施,重新解释了缓刑以及传统的假释原则。经过对少年刑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德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正逐歩趋向于向成年人司法制度靠拢。

总之,随着现代青少年立法和少年司法制度趋向于向成年人司法制度靠拢的事实出现,在少年司法制度中出现了律师制度、证据制度和上诉制度。这些都是少年司法制度诞生之初所没有的。以上三种制度与成年人法院的这些制度,虽然存在着许多差别,但是,在性质上,特别是在少年刑事案件中,是比较接近的。

四、立法及少年司法制度对少年犯处理向社会化和多样化发展

一般地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综合性污染。也就是说,它是本人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问题互相结合的结果。而就青少年本身来说,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正处在从未成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也是可塑性很大、易受外界影响的人生时期。因此,特别需要国家制定专门法律予以保护,更需要全社会对青少年予以正确指导*以使他们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身心健康成长。在这方面,日本东京都制定的《关于健康培养青少年条例》可谓典型例证。该条例在前言中说:“我们都民作为社会一员,热爱肩负未来社会重任的青少年,并且期望他们在良好环境中,获得身心健康成长。我们都民都必须铭记,无论在家庭、学校、或者工作岗位以及其他场所,都要竭力对青少年予以正确指导^以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做出贡献。……”各国少年法庭正是采取多种手段对少年犯罪进行处理,以期违法犯罪少年早日改恶从善。其中,社会化措施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发展。

第一,以社会为基础的矫正。例如,美国不只是对青少年罪犯实行监禁,而且还以各种形式将青少年罪犯置于社会之中,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少年犯加以监督、控制,施以所谓感化,使之改恶从善,即所谓以社会为基础的矫正。目前,美国的以社会为基础的矫正措施,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体可以分为寄宿设施和非寄宿设施两种类型:一是寄宿设施。这是对违法犯罪青少年训练指导的的地方。虽然,这些场所是用于青少年居住的,但是它却不是用来监禁青少年的,因而它没有特别形式的对自由的限制,也不与社会脱离。例如,团体之家。它是接收由设施转来的青少年的场所。它的目的是在限制自由的生活与完全自由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青少年能够顺利地重新回到社会。团体之家由专门工作人员对青少年进行个别规劝和集体规劝,并鼓励家长来访,还鼓励青少年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用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培养他们集体生活的习惯。被安置在团体之家的青少年,不是进当地学校学习,就是从事正常工作。有的州还在团体之家中设有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设施,允许在这里的青少年继续接受教育,获得工作经验,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二是非寄宿设施。所谓非寄宿设施,顾名思义,就是仍然让违法少年住在家中,但要按时到非寄宿设施工作、学习。这种非寄宿设施采取了培养和提高违法少年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以便使违法少年学会生存技能,为将来安排工作创造条件。

第二,赔偿损失。例如,加拿大由少年法院法官判令犯罪少年以金钱或劳动的形式归还或赔偿因其犯罪造成的物质损失。在做出这种决定时,法官要考虑该少年的收入或偿付能力。判定以实物偿还是以该少年为受害者提供服务的方式进行:可以要求少年犯为公共事业的服务项目中完成一定定额的劳动。例如,在教堂、公共场所或中心区、市政厅、公园、公寓、医院、邮局等场所劳动。

第三,保护观察。这是一种对犯罪少年不剥夺人身自由的改造措施。其目的,具体地说,就是预防少年重新犯罪,根据《日本犯罪者预防更生法》第34条第2款所规定的犯罪少年必须遵守如下事项:是居住于固定的居住地,从事正当职业(保护观察原则上是在本人住所的居住地进行)。二是从事正当职业。三是禁止与具有犯罪行为的犯罪者以及与品行不良者交往。四是转换住所或长期旅行时,事先必须经对其进行保护观察者的许可。

此外,按照每个少年的具体情况,分别规定其生活目标和禁止事项等特别遵守事项。与此同时,还给予就学、就业的辅导以便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的正常生活。

第四,司法外处遇。司法外处遇,在美国称之为“转向”指尽量将少年罪犯交由社会机构进行监督或采取其他处理办法,以使其不进入少年司法的正式审判程序。‘转向”计划主要适用于轻微触法的少年罪犯。司法外处遇既可发生于正式审判前的“预审”阶级,也可在审判之后适用。狭义的“转向”是指完全避免法官的介入而直接交由司法系统外的各类社会性机构和组织采取相应的处遇办法。广义的“转向”则是指尽量减少少年罪犯进入少年审判或普通刑事审判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减少少年犯在矫治、教养机构中的教养期限亦可包括在内,故运用更为广泛。

总之,除上述较为典型的四个方面之外,国外对违法犯罪少年的处理社会化和多样化已成为青少年立法与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发展趋势。例如“向公私机构购买服务”、“缓刑”、“不定期刑”、‘委托人制度”、‘寄养家庭”、“短期处遇”、“定罪不判刑的考验斯”、“教养院和训练学校”、“特修科”、“累进处遇”、“判决后的继续管辖”、“不计前科”等等,五花八门,都是现代青少年立法与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五、特别规定危害少年的成年人犯罪

将危害少年的成年人犯罪特别规定为青少年法规的主要内容,借以保护少年。这已成为国外青少年立法与少年司法制度的一种发展趋势。例如,印度中央少年法设有专章规定成年人对少年的特别犯罪。该法第41条规定的虐待少年罪:(1)实际保护或观护少年者,对少年施以暴行、遗弃或者故意不予以保护,或者使用某种可能引起该少年痛苦的行为,对少年施以暴行、遗弃或者不予以保护者,判处六个月以下监禁、罚金或并科。(2)告诉,未取得事务次官或享有赋予该职权官员事前许可时,任何法院均不得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作为应处罚的犯罪而受理。第42条规定的雇佣少年进行乞讨罪:(1)任何人雇佣或使用少年乞丐,或者使少年乞讨食物,均判处一年以下徒刑、罚金或并科。(2)实际保护或观护少年者,对少年教唆第一款所规定的应处罚的犯罪行为,判处一年以下徒刑、罚金或并科。(3)根据本条规定,应处罚的犯罪列为审判权内。第43条规定的对少年供给酒类与麻醉药品之罪:在公共场所使少年饮酒或供给麻醉药品或者造成给予的原因者,除有资格者所采取的医疗措施、治疗疾病或者接受指示有其他紧急理由外,一律判处200卢比以内的罚金。第44条规定的雇佣少年进行剥削罪:以雇佣为目的,对少年公开进行斡旋,剥削少年工钱,或者为了自身的目的使用少年干活者,判处1000卢比以内的罚金。日本等国的少年法也都设有专章,明文规定危害少年健康成长的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向少年法庭提起公诉。其中,《日本少年法》第37条规定,关于下列成年人的案件必须向家庭裁判所提起公诉:(一)违反《禁止未成年人吸烟法》之罪;(二)违反《禁止未成年人饮酒法》之罪;(三)违反《劳动基准法》之罪;(四)违反《儿童福利法》之罪;(五)违反《学校教育法》之罪。例如,违反《儿童福利法》第60条之罪是指违反《儿童福利法》第60条所规定的“不准使儿童进行奸淫行为,不准使残疾、畸形儿童供群众观看,不准利用儿童乞食。不准使未满15岁的儿童充当杂技、马戏演员,在街头或其他场所从事卖唱或其他演出,充当饭店侍者等等。”再如,违反《学校教育法》之罪,是指违反《学校教育法》第90条所规定的。“不得妨碍子女受义务教育”及91条所规定的“家长、监护人负有使子女就学的义务”对于违反前款所列之罪者,按照刑法第54条第1款的规定从重判处。将危害少年的成年人犯罪特别,规定为青少年法规的主要内容,已成为青少年立法与少年司法制度的一种趋势。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9

今天是调整后的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内容十分重要。刚才,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和市民政局结合自身职能,就20__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行了述职。__同志代表领导小组就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行了工作回顾和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强调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同志指出:“要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抓手,坚决扫除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着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要明确责任、大力协同,综合防治,通过教育和法制相结合,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得到明显好转”。在今年召开的湖北省青年工作会议上俞正声同志指出:“要大力维护下岗失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残疾青少年、辍学流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努力为青少年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市委书记黄关春同志多次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以关爱、帮扶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实际困难。这些重要指示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关爱,体现了对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高度关注。

20__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狠抓落实,预防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在今年全省综治委全会上通报的全省地市州的群众安全感暗访调查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危机感普遍排在十个突出问题的第2至5位。__市排在第2位。20__年至20__年上半年,全市刑事案件作案人员中14—17岁未成年人分别占全部犯罪人数的23.4%、17.6%、22.6%;的未成年人分别占19.1%、14.5%、18.9%。07年上半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又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以及暴力性、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偶发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是闲散青少年等群体违法犯罪凸显。闲散青少年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54.2%,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今年3月,发生在__的系列胁迫在校学生案,龙某等五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均为社会闲散青少年。二是14至17岁青少年犯罪状况日益突出。今年6月17日发生在__县王店镇某中学致2名初中生被刺伤的校园暴力案件,犯罪嫌疑人胡某是年仅14岁的7年级学生。三是侵犯财产犯罪严重。城区入室盗窃、偷盗机动车等以侵财为目的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增多。四是因非法网吧、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五是家庭问题和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仍将呈高发态势,诱发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从构建和谐__的高度,从控制和消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入手,加强调查研究、协调配合、区域联动,提高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和就业的重要场所,也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阵地。学校、社区的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要从领导、组织、机构、措施等方面加强预防工作。

要充分发挥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功能。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也最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侵蚀。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大力宣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活动,认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的宣传,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和明礼守信的基本准则。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司法

机关的联系,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和自护能力。全市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配备率要达到100%,推进法制教育计划、教材、师资和课时“四落实”。学校要配合司法部门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青少年主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配合政法等部门加强青少年警示教育,教育青少年远离犯罪。联合公安等部门围绕治安防范、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等主题,宣传自护知识,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对边缘学生的帮扶,避免其过早流入社会形成闲散人员。学校要指定教师对边缘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在学习、生活、心理上进行关爱。要进行耐心细致地教导,端正其品行,激发其学习热情,消除其自卑心理,促进他们迅速转化。要严格落实规范中小学校开除、劝退学生的相关措施,对处分条件及审批程序做出严格规定,防止和减少辍学、失学人数的上升。避免未成年人过早踏入社会,对社会治安造成潜在影响。四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同家长的联系,填补监管空缺和盲点。学校要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弱势群体的关爱。要经常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通报家长,并通过“家长学校”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给予指导。充分发挥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功能。一是加强“四无”社区创建,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社区环境。去年,团市委联合公安、教育、民政、卫生等10家单位开展“四无”社区创建活动,全市第一批8个省级创建社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还将有4个社区要纳入创建行列,希望有关单位积极配合,认真开展“百岗百区千千结维权行动”,加强青少年维权岗同社区、问题青少年结对,实现维权岗的预警和预防作用,落实关爱、帮扶措施。二是加强社区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在社区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区延伸,通过开放教育阵地,为社区学校提供师资等方式,服务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需求。三是加强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建立社区青少年管理档案。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做到社区殊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有人问,思想工作有人做,发生问题有人管,遇到困难有人帮。对残疾、下岗以及因父母服刑、吸毒而无法获得正常家庭监护的困难青少年,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困服务,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制定社区综合帮教措施,安排专人开展结对帮教,矫治其不良行为。四是完善社区服务内容,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基本需求。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培训。要联合劳动、教育、工商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辍学、失学和学习有困难的青少年完成学业。

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建立较为完备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网络,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青少年工作队伍,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实现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预防和控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履行职责,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参与性和广泛性

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预防和打击相结合,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加强对涉及青少年案件的协调。公检法司部门要坚持联席会议和通报制度,在侦查、、审判、交付执行过程中加强合作,一方面加大对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维护,另一方面积极挽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公安部门要加强对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案件的侦查和打击力度。运用青少年维权岗做好对被处非监禁刑、刑释解教和有轻微违法行为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加强禁毒工作力度,结合“6、26”国际禁毒日,通过培训班、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开展禁毒知识宣传。加强对重点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切实构筑青少年反的社会防线。检察部门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和“宽严相济”原则,探索审查批捕、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办法,依法保障其诉讼权利。协助做好对依法不捕、不诉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人民法院要严格执行《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不断健全完善少年法庭,抓好庭前、庭审、庭后教育,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和审判工作。司法部门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贯彻监狱和劳教工作方针,提高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改造质量。

加强对青少年弱势群体救助。民政部门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加大困难青少年低保覆盖面。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机制。采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关爱孤残儿童。

加强对青少年就学就业帮扶。教育部门要认真开展“春雨工程”。加强督促县市区、乡镇基层落实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关爱措施。督促“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共青团、妇联要深入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帮扶救助青少年就学。建设、

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和就业指导。针对当前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现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加强对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和文化市场整治。教育、公安、工商、文化部门要深入实施中小学校“校园净化工程”,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文化、工商部门要继续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大力整顿文化市场。特别是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网吧,下半年将组织相关部门对网吧经营情况进行一次彻底整治,要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通过开展“零点行动”、聘请网吧义务监督员等措施,从技术和监督层面解决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突出问题。

加强预防工作社会化参与。要结合预防工作实际,将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加强进城务工青年法律援助中心、未成年人维权中心、青少年维权岗同基层的联系。加强预防工作队伍建设,调动广大青年志愿者、社区离退休老同志等社会力量参与。

加强预防工作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的力量,广泛深入宣传各地、各部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好作法、好经验、好典型。特别是通过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杰出(优秀)青年卫士等评选活动,在社会上积极推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强化示范引导,形成全社会都积极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领导,转变作风,促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各地、各部门必须树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大局和全局意识,切实转变作风,推动预防和维权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1、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各地、各部门主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秉持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高度负责的正确态度,胸怀关爱子女和兄弟姐妹般的真挚感情,来高度重视、认真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实力量,切实发挥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预防工作经费的保障力度,将预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拨付到位。

2、开展调研,积极创新。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基层,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留守儿童关爱、青少年维权岗创建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专题开展调研。要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快12355服务热线向12355服务台的过渡,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社区服务等实践手段,促进预防工作开展。

青少年未成年保护法篇10

为了保护全乡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特制定本活动方案。一、成立乐水乡宣传、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两法”)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吴广担任,副组长由乡党委副书记杨景担任,成员包括乡团委、妇联、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领导。具体负责《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我乡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的领导。二、多形式、多层面开展法制宣传,使保护未成年人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重点在各中小学校开展宣传学习,各校点要选聘好法制副校长,安排好法制课程,请法制副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到校开展法制宣传,针对青少年的的特点讲授“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传授安全防范知识,教育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树立崇尚法制,遵纪守法的观念。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防止学生因心理不健康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切实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和周边环境整治。各校点要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落实具体负责人,规范校内治安巡逻,及时制止各种违法犯罪倾向。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查找各种基础设施、消防设施、饮食卫生设施等安全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杜绝校园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的发生。加强校园周边治安问题突出地段治安巡逻,严厉打击各种危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四、积极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既要加强家庭保护,又要重视社会保护,充分发挥家、警、校、单位的作用,依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依法追究、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五、对有违法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要及时给予正确耐心的教育帮助。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侧重加强教育感化,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六、加强闲散青少年的管理。未成年离校青少年管理是一难点,家庭和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对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帮助、关心他们的成长,防止他们在人生转折关头走向错误的道路。

乡镇宣传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活动方案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