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5:49

思政教学内容篇1

关键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优化《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广大《概论》课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影响《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外部环境的因素、教学内容的因素、教学条件的因素等等。本文从教学内容因素进行剖析,思考教学内容的改革,达到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一、《概论》课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内容十分丰富,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深入讲解

目前,高校开设的《概论》课,教材2013年修订版,由原来的15章调整成12章,增强了教材的科学性、逻辑性,但并没有改变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该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以及与时俱进继续创造的党的新理论成果,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我们在社会上面临的一切问题,该课程都有所涉及,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如果老师受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不敢做任何的调整,对每个理论问题的讲解都力求做到全面、完整、系统,结果只能是面面俱到、点到为止、平淡无味,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概论》课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想全面深入地掌握该课程的所有内容,都有一定难度,这对于搞好教学无疑也是巨大的挑战。

(二)《概论》课教学内容存在重复

这里讲的教学内容重复,主要是指概论课教学内容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虽然2013年修订版《概论》教材在这方面有改进,但是还是难以避免重复问题。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与2013年修订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上有重复。再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2013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中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章中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内容上的重复。虽然所讲授的知识诠释视阈不同,但是从内容方面看存在着重复。另外,高校的《概论》课与初中高中部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多重复。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这些重复,不分主次,那就会使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新鲜感,由此便会萌发一种强烈的厌学情绪。

(三)教学内容政治性、理论性强,学生对一些理论难以产生认同感

《概论》课的教材内容是从现当代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原则,是指导我们深化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学生在学习《概论》课的同时,又在现实生活中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社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收入差距问题、党内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就业问题等等,使一些学生认为教材有些理论是脱离实际的,从而对此课程产生“假、大、空”的感觉,对一些理论认同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的特性,学生认为实用性不强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具体的现实的问题,如个人心理问题、个人发展问题、个人就业方向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往往把解决的期望寄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尤其《概论》课上。而《概论》课所提供的理论是指导我们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当大学生在《概论》课中没找到解决那些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时,就会产生《概论》课是解决国家大事的理论,解决不了自身的实际问题,没有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对《概论》课教学内容认可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对《概论》课学习的兴趣,制约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的措施

邓小平曾讲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秉着“精、管用”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达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采用专题式教学,突出重点,深入解析

《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停留在教材的章节中的几个问题的一般介绍上,就会出现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授课老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的同时,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对《概论》课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抓住重点,形成专题。要把这一环节做好,《概论》课授课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认真研读教材及相关原著,体会理论内在的精神实质,把握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之上,集体讨论,共同设计,形成若干个专题,然后根据每位老师的知识结构、科研方向,分别承担不同的专题,写教案,进行讲授。这种专题式教学,即克服了教材内容广泛,难以突出重点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教师专业优势。通过专题式教学,达到教师讲解精辟,学生掌握精华的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疑难热点问题,增强理论自信

《概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教学中只讲理论,回避现实中的疑难热点问题,这种理论说教是毫无实效性可言的。要突破这种状况,《概论》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面对“问题”,通过“问题―解析”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向大学生分析问题的产生缘由与发展动态,并进一步解释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内在关联,帮助大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增强理论自信,提高“概论”课的说服力和威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问题的讲述,如果只是向大学生讲解: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回避当前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假、大、空”的感觉。如果,直面环境污染问题,用材料和数据告知大学生环境污染的真实程度、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还要介绍国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以英国伦敦为例,阐释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必要性,与大学生一起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这样的疑难热点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共产党党内腐败问题、个人收入差距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问题等等,在教学中要直面这些疑难热点问题,有理有据地破解这些疑点问题,把具体的问题讲真,把模糊的问题讲准,把疑惑的问题讲明,让学生感到可信才能真信,感到该学才能真学,才能达到开设《概论》课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本,用理论精髓指导学生自身的发展

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概论》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用理论精髓指导学生自身的发展。例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阐释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及内涵,让学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然后让学生讨论:“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学生应该如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身的发展?”。再如:讲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深刻阐释中国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取得巨大成就,什么时候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走弯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指导中国发展的思想路线。同时,实事求是对个人自身的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结合视频《开讲啦》(转型从零开始,邓亚萍),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未来发展之路的选择,一定要从自身出发,结合自身的素质、条件、爱好来选择。还有,在讲授“中国梦”时,即要讲清中国梦的由来、思想内涵、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梦想这个精神动力,更要讲清“中国梦,我的梦”,介绍中国青年偶像王力宏歌唱事业的成功与他儿时的梦想有直接关联,告知学生梦想是个人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同时要阐释个人梦与国家梦息息相关。教学内容中,用理论精髓指导学生自身的发展,拉近了学生与《概论》课之间的距离,体会到《概论》课具有实用价值,感到有用而想学,想学而真学,从而提高了《概论》课的实效性。

(四)高校思政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

目前,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4门课程,一般是一个教研室承担一门课程教学,由单一课程的教研室独立完成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解决无疑有一定的难度。建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积极主动开展各门课教师参加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协同备课,共同探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重复问题。

当然优化《概论》课教学效果,还要与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校风建设等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赵建建,黄冰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究―――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2).

思政教学内容篇2

在合理的教学价值指向的主导下,可选择如下主题构成政治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政治与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政治的类型;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政治体制;选举制;政党制;公民社会;政治全球化、政治发展。在介绍和剖析这些主题时,要围绕专制政治到人治、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到法治、法治到权利、自由、平等、宽容之“组范畴”展开。下面分别对这些主题进行简要的阐述。政治与政府。政治之所以发生,无非是因为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边界需要规范性、权威性的界定,以避免互相侵害,造成社会动荡无序,渐至消亡。社会是不能消亡的,社会的消亡意味着人类的消亡。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社会,人类既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也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资源,让自身存续下去。既然社会不能消亡,那么政治就必然产生。政治的产生是为社会运行提供治理模式,保障社会秩序,使人们之间不会互相残害。因而政治本质上应是一种公益事业。政治活动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政府。人们进入政府治理之中,必须让渡自身没有能力充分行使的权利及其部分财产权给政府,使其凝结为政府权力。这样,政府才能以民赋之权力进行具体的治理活动,进而保障社会秩序。在现实中,政治活动往往以阶级、阶层、行业、集团等集体形式为单位进行博弈而形成治理模式,而不是以个体形式。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政治活动是为界定、确认、保护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的边界提供依据,这种依据构成法治的重要内容。通过法治界定、确认和保护的言论和行为的自由即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的最初来源无疑是人的天赋权利。公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需要公民彼此之间承担一定的责任,它经由政府权威而演化为公民的义务。由此可见,公民的权利派生了公民的义务。

政治的类型。在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政治为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人治和法治两种治理模式。专制政治提供人治模式,民主政治提供法治模式。人治剥夺个体作为公民的权利,把公民变成奴隶,与政治事业产生的初衷相违背。它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因为政府组织中的成员欲望膨胀,利用政府不受制约或者制约不够的组织力量相对社会松散力量的巨大优势,为自身牟取私利,从而改变政治的公益属性,进而达至人治。通过理念的进步和现实的反抗,政治必然从专制形态进化为民主形态,进而为社会提供法治之模式与内容,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特定的政治类型、治理模式需要与之对应的政治文化类型和政治社会化范式作为支持。没有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支持,政治与治理活动的成本畸高,注定流产。因而没有公民文化的培育与传播,民主政治和法治不会实现。公民文化的培育与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企望民主和法治在短时间内建成。

政治体制。专制君主制和贵族制等政体提供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人治,民主制提供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法治。不能带来法治的“民主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任何占据统治地位的权力都需要限制,人民的权力也不例外,这是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原则。现代法治制度设计实际上限制的就是人民的权力,无论政府权力的横向还是纵向分立制衡,其主要意旨就是限制人民的权力(即国会的权力)。选举制度。选举制的确立与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史紧密相关。选举制是民主政治体系的重要构成要件,是法治确立和调适的重要制度设施。

政党制度。政党是社会利益诉求凝集、输送的重要法治实现形式,它组织政府,处在政治活动的核心位置。竞争性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运行的重要配套制度,政党制度的类型往往和选举制度的类型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选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党制度的形成。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社会力量的公益化、组织化,是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权利行使的重要保障机制,是社会中政治运动的依托,是社会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支撑力量。总之,公民社会是保持政治活力,推动法治不断进步的社会结构。没有公民社会,即意味着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缺失。

政治全球化。当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宽容等成为人类普世价值,政治活动的任务就不仅仅是为特定社会共同体提供法治模式,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人类众多社会共同体的交往提供法治模式。反抗专制,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共同的权利与义务,它使政治超越国家范畴,演变成全球政治。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对更好地保障权利与自由的追求。政治发展需要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政治发展,使政治活动更好改善治理模式。由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因而政治发展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公民文化没有形成的情势下,采用激进的方式发展民主和法治,往往遭至失败。

思政教学内容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32-0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通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应该说这样的教育内容已经较为全面。但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当下的思想状况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教育内容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情感培育、重政治思想教育轻生命健康教育的“三重三轻”现象尤为突出。这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最终导致学生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甚至于出现轻视生命的行为。

应该承认,造成现今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系列重要思想为指引,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与生命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往重在实践中领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原则。它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安排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含义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盲目地将大量的内容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与途径灌输给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够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雕塑,最终仍把人当做了物来对待。

“以人为本”,其内涵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所需的内容应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主动获得,进而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包括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人为本”是要求教育内容安排要全面、科学、正确、合理,以有效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以往的教育内容更多或过于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人对社会的作用,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而忽视人自身的成熟与发展,导致学生在思想意识、身心健康方面出现了较大问题,进而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离开了人的发展来谈社会发展与和谐显然是片面而行不通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加以安排

从《决定》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取舍和增删。它也是我们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我合一”的哲学命题则更是体现“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仁爱,应互相尊重、平等对话。面对一个多元并存、差异显著的社会,只有“和而不同”,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世界万千群类也才能维系至天长地久。我们必须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共处。因为一旦这种和谐被打破,就会造成社会冲突和战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进行。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内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引领思想文化思潮,建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条主线与四个向度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和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条主线:即人自身和谐的内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内容已然形成了科学全面、功能互补和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这里无意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旨在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梳理,使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原来泛政治化的内容具有更人本化的特征,进而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服务。用这三条主线联结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内容,能使内容更具条理性、现实性和可接受性。将三条主线贯穿于教育内容,对整个思想教育内容构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把教育内容的内部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增值、放大,以达到最佳育人目的。为此,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了以生命健康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以践行为本质的新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生命健康教育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

没有生命与健康,一切均无从谈起。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学生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结束生命作为唯一解决方式。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缺乏生命教育息息相关。为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生命教育。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要求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活动,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指出,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既明确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也证实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更反映了国家对学生生命与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它符合人性的要求,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的多层次的人本教育,是促进人自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内容。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个体生命与健康的关注,珍爱自己与他人,乃至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而且还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但高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空白,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虽然有些学校开设诸如职业定向、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但效果很不理想,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生命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以达到人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当前在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还没有完全突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内容,虽然有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课时却很有限。高校配备的辅导员和成立的心理辅导室、咨询室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果只限于关照人类自身,那是远远不够的。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其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人来掌握了大量的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自然的后果给人类又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精神不是坏事,它能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但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树立“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人类总是与自然共存,相即不离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在这方面也相对缺乏,一味要求掌握科学知识去解决自然界的任何问题,却不曾想到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致使学生极度缺乏与自然共存的知识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亟待补充和强化“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知识与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中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或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需要的不同,必然形成对待满足需要的态度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古今中外均有不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存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舍勒认为:“现代性的问题首先是人的实存类型的转变,即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个体的生成可以被视为现代性的标志。”该论断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人的生存标尺(满足生存需要的尺度)是会变的,时代不同,则尺度不同;二是现代人有现代生活、生存的尺度标准或需要才称之为现代性。同样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国家、社会具有不同的价值理念。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如火如荼,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高政治素养、高思想素养的大学生,无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贯彻学习这一核心内容时,我们特别要注意:第一,防止“泛政治化”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政治化。遮蔽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的现实生活,企图把人塑造成为只符合政治需要的单面人是错误的,也是完全行不通的。第二,要防止纯理论化,脱离时代、脱离实践,将理想和现实割裂。要知道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只能是乌托邦。第三,要注重社会价值理念与个人价值理念的整合。说到底,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对个体成员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要求,而人们往往从其实际地位、利益关系出发,去认识、理解、选择或抛弃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某些观念。对价值观念的认识、理解和选择不同,则其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所付出的行为就不同。所以,在教育内容的处理上,应着力解决和整合好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形成社会向心力。

(三)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

公民意识教育与生命教育一样,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既没有相应的课程也缺少相关的系统内容。虽然我们在高喊要培养学生民主、权利、自由、公平、正义、责任等意识,但却极度缺乏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以至于落入形式主义的圈套之中,而无一点实际效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缺乏责任心、缺乏诚信,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现实是公民意识缺乏的集中体现。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几千年臣民教育积淀下来的“臣民意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马克思曾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有赖于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人”。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

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说明党和政府已经强烈意识到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指出,公民意识除了主要包含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公民道德的内容,如仁爱、宽容、感恩、友谊、尚礼、诚信、责任、尊严、合作等主题,这些都与中国传统的优秀的道德观是共通不悖的。最近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东亚国家,公民意识被认为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与西方的公民意识不同。西方的公民意识更加强调公民是“政治人”。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王东琥认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应包括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平等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据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显示,国内大多学者持有这种观点。从内容上看,这与上面所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部分内容相似,如荣辱观的教育内容。其实并不奇怪,核心价值中确实包含相关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的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多种载体、媒体,挖掘传统文化中合理因素,吸收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当前我们急需考虑的时代性话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前提。

(四)以践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停留于口头或书面语言上,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涔现在行动上,落实于现代实际生活中,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正如《朱子语类》卷九中所说:“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强调学生记忆理论知识、忽视知识的理解内化、轻视学生身体力行的做法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践行是什么?翻阅《辞海》并未找到该词的解释。“践行”一词包含两种含义,其一是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963年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出了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观点。说到底是人们从事改造环境、改造自然、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其二是履行,即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遵守道德规范、法律约定、民主公平原则,履行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将实践和履行两项有机结合,更全面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更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实践和怎样实践的道理。故我们在安排教育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内容的实践性特点,绝不可仅停留于理论和口号之中。

思政教学内容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中国分类号:G621

1.概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发展与创新

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含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课题。研究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准确把握其内涵,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要求大学生接受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思想观念体系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层次清晰,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那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就有一个如何根据时展的要求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的发展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也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据。因此,我们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2.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要求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依据

2.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这一原理为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2.1.2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理

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出了灌输理论,“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学说”。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合理地采取灌输的教育方法。

2.1.3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和创新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的目标,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衔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集中体现。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时代要求

从国内层面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拜金主义、急功近利、不正当竞争、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国际层面上看,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有理论勇气去不断突破传统意识,勇于创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理念陈旧,缺乏新意。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灌输”教育,这样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

3.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全面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应该如何应对等。其次,要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具体思路

4.1不断深化理论教育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可以看出,理论的力量是极其庞大的。在当代中国,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

4.2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教育

重视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面对着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方面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4.3注重延伸网络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首先,搞好校园网建设。其次,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技术研究。最后,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4.4重视拓展心理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等。

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卷.

思政教学内容篇5

关键词中西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7.01.042

aComparis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between

ChineseandwesternUndergraduates

ZHanGShihan

(Collegeofmarxism,ChinaJil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

abstractCollegestudentsareapowerfulforce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society,thehealthygrowthofthei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closelyrelated.inwesterncountries,thereisagreatdifferencebetweenthemaincont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toaccept,thisarticlethroughthecomparisonbetweenChineseandwesternstudentsacceptedindifferentsocialsystemsandculturalbackground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providereferencefortheperfectionofdomesticdevelop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hinaandwest;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omparativeanalysis

可以f“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带有中国特色概念的词汇,带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经济性”的范畴。①在绝大多数的西方国家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但几乎都采用了所谓的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意识、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在本质上也都肩负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1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没有发生过多的变化,这也体现出了我国政治生活的稳定和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四个方面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教育;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和民主法制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健康的情感等。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统一的。②

2西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注重的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的课程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在这过程中,并不主张单纯的灌输和说教,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主张价值观中立,帮助学生挖掘内在的素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觉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制教育,树立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行为规范;宗教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宗教崇拜和信仰为目的,通过与社会现实相融合的宗教道德标准,来增加学生的道德力量。③

3中西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异同点

3.1相同点

中西方国家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坚持把社会意识中的主导性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首要功能在于政治导向。④美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对美国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热爱为其主攻点,让大学生们产生对本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狂热信心和绝对忠诚。英国、法国和德国都在宣传资本主义的卓越优势,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⑤回观我国,在对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趋于多样性。由于对个人主义的过度推崇而导致的青少年极端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等问题的大量涌现,西方国家不得不做出调整,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强调个人奋斗、维护个性发展,逐渐转变为越来越重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精神,以达到个人和集体、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相统一。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旋律一直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冲突时应该服从大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逐步转化为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在把国家和人民摆在首位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带有明显的民族性。中西方国家由于社会制度、文化渊源不同,民族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以欧美国家为首的西方国家则极力推崇民主、平等、自由,主张尊重个人意志的实现,保护个人利益和私有财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精神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比如,在近年来的西方国家中,出现了“集体主义”、“和谐”等东方思想文化元素的内容。

第四,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个人教育的重要的一点是发展“自己”,即发展人本身,发掘潜力,培养个性,强调“个人信仰”。而我国的大学教育现在也处于转型阶段,从传统的授课传授知识,正在向着重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组织学生参与课余活动,组织各种社团,让踏进校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锻炼自己的机会,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因此,无论是在美国、英国、法国还是在我国,大学的教育越来越多样化,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公平竞争、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等观念。

3.2不同点

在认识到国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西方国家有相似点的同时,还有很多差异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第一,在内容上,我国与西方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不同,即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不同。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培养与教育当代的大w生弘扬民族精神,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以欧美国家为主的西方国家长期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加强调尊崇自己本身的自由和所拥有的权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在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二,中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推崇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在我国更加注重的是以集体主义为中心,在此之上发挥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潜力和力量,更好地发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更好地处理好公民自身和国家的关系。而欧美国家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为主要目的,所倡导的是自由主义和所谓的人权主义,更加推崇的是个人享乐主义和以自身为主体的价值观。

4西方做法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在过去的60多年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就其部分内容和教育方式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西方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仅没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积极开拓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方式。在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同时,我国也需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之处,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有益成分来提高教育实力与教育理念,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1)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在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借鉴西方有益思想的同时,也应注意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和“西化”。

(2)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目前,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碰撞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不同的价值意识形态都在发展着,各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在当今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中,如果一味地盲目强调社会价值,无视个人价值,将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教育成效。

(3)加强教育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惟有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学习和理解,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这些理论灌输。西方国家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实践中求真知,在实践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我国的大学中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活动来促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也应丰富学生活动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多方位建设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比较单一没有特色,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以班级为基础,由大学辅导员或者班委成员来进行,这样就容易趋向形式化,并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培养;再加上高校易忽视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的认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我国仍需要多方位地建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多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性来完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注释

①陈晓芸.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启示.中国电子教育,2006(4).

②宋伟玉,兰卉.中西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浅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③李祖超.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途径比较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④欧阳林.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

⑤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

参考文献

[1]黄瑞雄,王卉.中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

[2]曹春艳.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

思政教学内容篇6

【摘要】面对刚升入高一并刚开始接触高中政治课程的高中生来说,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使得他们迅速的适应高中政治课程的流程是所有的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人教版高一的政治课程内容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何巧妙的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及高中政治本身的特点研究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重点。【关键词】高一政治

教学内容

反思一、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密切关联与区别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是对于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教学的特点与方法上,高中政治课程和九年级的政治课程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课程内容讲述得更为具体,且侧重点不同。九年级政治课程内容虽然有专门的讲述经济学内容的章节,但侧重点是在介绍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只限于这些纯理论的架构而缺少了实质性的介绍与扩展,而高一政治课程内容则讲述得更为具体和微观,从更深广的角度探究了经济活动中会涉及的货币体系、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其次,高一政治课程内容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更加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将教学目标定得更为具体和实际,并且要从学生们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最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要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力求让学生们更易接受和理解政治教学内容。二、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总体来说,九年级政治课程的内容设置仍是以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继而简要的概述了在基本国情这个大框架下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国情,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新鲜的,所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占据“主导型”地位,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解释这些内容。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对于政治经济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便有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对于先前学过的内容可以略讲,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分配制度”时,可以让学生们首先进行自我学习,而后再补充讲解九年级政治课程当中没有的教学内容。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更加关注“人本位”,所谓“人本位”,就是要更多的体现和尊重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让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成为一个思想上健全的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高中政治课程相对于九年级时的教学思维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突出和确立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已经具备较好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而且,教师在对政治课程内容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先前的知识保持一致性,可以进行创新和探究,但绝不能偏离主旨,可以尊重学生们的自主创造力但绝不能脱离书本内容。而且对于一些新的知识,诸如货币体系等新知识要介绍得详细具体,不能同九年级政治教学一样进行简要的概括。三、高一和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反思在将九年级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和高一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因为接受主体的不同,导致无论在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上都会有很大差异。(一)如何做好课文内容的衔接首先是对于先前学过的知识点可以略讲,比如在第二单元的第四课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这个知识点在九年级时已经讲述得较为详细,教师在上这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学习课文,并尝试着回顾先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更好的将知识点串联和衔接起来,达到一举两得的功效。诸如此类情况在人教版高一政治课程内容中比比皆是,比如第三单元的第七课中的“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这一节也是如此,高中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很有必要将它们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相结合。(二)对于衔接课文内容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有其自主性,和初中阶段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作为新时期下的高中政治教师,在要求学生们拥有新想法、新观念之余,教师需要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对于政治学科进行系统性的把握,同时,教师不仅要在备课中熟悉掌握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中的内容,更多的是注意学科知识体系的开阔度和严密度,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间隙不遗余力的适当加入其他学科内容或者一些时政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加可以增长学生们的知识面,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面对一些学生们先前学过的教学知识点时,高中教师们也要“擦亮双眼”,要清楚的看到高中政治课本和九年级政治课本内容的不同之处,尤其是要针对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来将他们和九年级的学生们区别对待,对于一些新知识和核心内容,更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讲解,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尽力的多让他们熟练的掌握教学内容。总结综上所述,利用九年级学过的部分政治课程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学习高中的政治课程,可以让他们更快的适应和感受乃至掌握政治课程的要点所在,但是坚决不能出现漏讲、少讲甚至错讲的现象,也不能用先前的知识来代替现有的知识结构,要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讲授与授课。

思政教学内容篇7

【关键词】艺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当前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具体内容包括政治理念、社会道德、素质教育,人格完善等方方面面,大学当中专门设置思想政治类课程来系统进行这一教育,更有思政教师、党团支部、辅导员等等相关责任人来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对于所有大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操作层面又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加以区分。艺术类大学生是普通高校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在学校各项考评当中的特殊表现而区别于一般大学生,作为一名艺术院系的辅导员,在工作当中既要遵循思政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案和教育方法。

艺术类大学生在性格上感性重于理性,他们往往善于感受而不善于分析,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热情洋溢,思维活跃,敏感好奇,喜怒形于色,随意性强,容易冲动,同时有着较强的观察力、创造力。由于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以及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绩,大部分学生表现出独立自信,也有小部分学生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和其他同学的经济差距过大而产生自卑感;进行艺术创作的个性思维方式,也使得艺术类大学生更多看重自己的心理感受而集体融入感差;高考文化成绩的低门槛,使得相当一部分艺术生不注重文化学习,文化素质偏低;随性的生活习惯常常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发生冲突,而形成了艺术生自由散漫的印象。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而面对有着独特性的艺术生群体,辅导员除了贯彻好“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这一工作原则,更应该在深入探究艺术生特点的基础上,从思想上、方法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理想信念教育与艺术追求的引导相结合

《意见》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在家长庇护下的未成年人成长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开始以独立面貌接触社会,各种思想潮流交汇,对主体的三观进行塑形。艺术生由于所学专业的关系,接触国外知识和资料较多,同时艺术生在校期间也有更多机会进行社会实践,通过演出、参展、兼职等多种形式接触到社会的复杂性,这些都会对其正确三观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应该注意的是,艺术生的理想信念是会反映到其艺术作品当中的,艺术创作是人思想意识的传达,唯有拥有积极的、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真正优秀的作品。

辅导员在对艺术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可以尝试着从艺术追求的引导方面出发,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技艺、注重形式的同时,更多关注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从优秀的艺术作品当中汲取思想力量,作为我们进行正面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资源。例如从《黄河大合唱》当中感受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体现出来的民族力量,从徐悲鸿的画作当中感悟爱国情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辅导员要对学生的所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多多接触和学习各类艺术知识,从心理上、思想上更加贴近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培养创新意识与人文素质的提升相结合

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学习的思想倾向,特别是在学艺术的初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上,而非创作上,他们能够明显意识到自己在技艺方面有待进步,而对于艺术的深层次内涵往往感受不及,这直接导致了他们文化学习的松懈,艺术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处在较低的层面。但是学习艺术并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这样的学习模式是没有发展远景的,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然而人文素质偏低是创造力不足的重要症结,为数不少的艺术生没有基本的历史文化素养,对于人类历史当中存留的文化瑰宝,即使是艺术领域的也知之甚少,开口不能谈典故,下笔会出现错别字连篇的情况。任何的创造都不是凭空而造的,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作为支撑,再华丽的形式也都是空中楼阁,是没有生命力的。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把帮助艺术生提升人文素质列为重要内容,在日常的思政课程、班级会议中引导学生了解人文素质与创造力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时把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使学生从行动上有章可依;多组织一些读书思想交流会、人文知识竞赛、主题创作征集、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主题演出等展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在提升人文素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勇于创作、展示自我,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三、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良好个性的塑造相结合

《意见》要求,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集体观念较差,服务意识不强的情况,喜欢追求时尚潮流,难免有奢侈浪费现象出现。这些既是道德问题,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说又体现为个性问题,有些艺术生在生活中习惯我行我素,事事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对同学、室友、班集体漠不关心,以至于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只知利用不知维护生活和学习环境,专业教室和宿舍卫生脏乱差;不融入适应环境,过多强调个人感受,导致和同学、室友矛盾冲突不断,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则多有触犯。

最近发生的四川师范大学滕刚案,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仅仅因为室友在宿舍唱歌,影响了他的心情,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小摩擦,滕刚就对室友痛下杀手,且手段残忍,这反映出该生的心理是不健康的,排除抑郁症等病理因素之外,以自我为中心,包容性差,是其主要的问题所在。这个案件提醒着广大辅导员,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生良好个性的塑造,重点在三个方面:

(一)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根本的,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交友、工作的基础,当前校园当中存在的诸多校园暴力、自杀他杀事件,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心理问题不只是少数人走向歧路的重要因素,更影响着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成长进步。辅导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入学之初就要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解,平时在各种班级活动、谈心谈话中加强观察,利用好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信息来源,发现问题;在思政课程和各项活动中,加强正面引导和影响,多弘扬正能量;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同学,要多多关怀,加强沟通,运用谈心交流、同学关心等方式,及时化解矛盾,防微杜渐;要勤与家长沟通,更多的了解学生背景、反映在校表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成长;还要注意对不同性格、背景、健康状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人制宜,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集体主义精神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集体当中,即使再特立独行,也难免被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笼罩,艺术家也不能免俗。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一方面是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班级、年级、学院、学校以及社会,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在集体当中找准自我定位,成员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考虑,任何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只有充分的深入环境,才能获得更多的创作素材与灵感,集体是创作的源泉。培养艺术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要求辅导员做好班集体、团组织的建设工作,多组织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班团活动,以及以宿舍、小组为单位的交流、竞赛。此外,注重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利用演出、合唱、合奏、舞蹈、写生、集体创作等各种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锻炼其协作能力。

(三)纪律意识

艺术生的组织纪律性差是管理当中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辅导员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发展个性不等于离经叛道,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艺术规律,生活和学习也要遵循客观规律,纪律能够促使人不断审视自我,完善自我,遵守纪律,更好地协同环境、适应环境,是个人获得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具体工作当中,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和督导,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制定班级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管理的具体规章,明确奖励惩罚等各项制度,在学生干部的协助下严格执行,特别要重视管理当中的细节,增强管理的可接受性和落实度。

参考文献:

[1]梁文博.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论[J].中国校外教育,2011,(08)

[2]齐文生,郑培国.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特点研究[J].沧桑,2010,(01)

[3]王德友,杨艳兰.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1)

作者简介:

思政教学内容篇8

一、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现状

1.课程计划

目前,我国高中教学课程计划主要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等,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履行公民义务等,由此可见,在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否则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2.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途径,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主要由必修和选修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内容有四个,选修课程内容有六个,大体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内容。但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过于依赖教材,无法抓住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使得整个教学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既然是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发展,那么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化教学素养,才能使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得到新的改善,教师最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正因如此,若加深教师的政治态度,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政治思想,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提供良好教学环境

思政教学内容篇9

——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政治内容有感

曾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及“凝聚共识”这个主题,那么,什么是凝聚共识呢?在他的谈话中为“凝聚共识”下了这样的定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全党和全社会凝聚共识,把思想和意志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共同目标上来,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来。”

由此可见,凝聚共识是针对于目前国家形式提出的每个人都需要完成的主题。那么我们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威胁呢?

首先是国内形势——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我们首先要做好第一个一百年的收尾,以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后我们还要顺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这个时期,可以说关乎着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其次是国际形势,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式日益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文化差异与安全问题也是大国必需的担当。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作为一名民航安检护卫队的成员,也是基层的员工,我们所能做的,平凡却不普通。民航这个行业,与每个人的出行息息相关,而安检,则是保证每一位乘客平安出行的最重要屏障。在我看来,学习了的思想后,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这些。

思政教学内容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月4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书记的讲话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要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大学是育人的摇篮,而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成材的首要条件。一个既掌握了创业本领而又具备道德修养的大学生才能为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文明修养和精神道德,这种现象无论对青年学生未来,还是对人类的未来都是不应忽视的。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大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和学风校风建设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分阶段、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广大团员青年充分认识到,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在同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与风气,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同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规划进行更深层次探索。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科技节、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依托,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以“我与学院共奋进”、“民族精神代代传”、“节约型校园我先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和以“知荣明耻,争做文明大学生”、“知荣辱、树新风”、“我为文明校园做贡献”、“关爱弱者,心灵共建”、“做诚实大学生”等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审美教育。在系列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大学生在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教师的教育之恩、感谢学校的培育之恩,感谢党和国家的哺育之恩的同时,增强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具有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修养;使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广大团员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校园内蔚然成风,成为广大团员青年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途径

1.加强宣传,统一认识,营造良好氛围

召开院级、系级、班级动员大会,并利用条幅、展板、学生刊物、校园广播、网络、文艺节目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努力宣传报道先进典型,批评不良倾向和不良现象,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广大师生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个目标、一项事业,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荣辱观教育占领课堂教育的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人文社会科学有关专业课中要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以及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回报社会、遵守公德、健全身心。

3.在实践育人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要在大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大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要不断深化青年创业行动、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年文化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等重点项目,深入开展“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民族精神代代传”、“三下乡”、“四进社区”、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坚持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推动团员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4.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健康成长。各类学生社团尤其是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理论社团要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活动,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5.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明荣知耻、从我做起”、“成长、成才、诚信”、“历史、未来、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我荣校荣、我耻校耻”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能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使教师能够更加牢固的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业观和道德观,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感和公民人格意识。

6.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