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7:21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1

1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缘起

红色文献记载着中国共产党成长并逐渐壮大的艰辛历史,也多角度记录着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风雨历程,它所展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红色文献为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党和人民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思想依托。收集、整理和利用好红色文献是深化研究红色文化的基础,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前提与依托,同时对于存史、资政和育人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遵义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师范传统的学校,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所拥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该校师生就积极响应全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并在遵义地区首先罢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控诉北洋军阀的卖国罪行。随着新民主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该校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35年,红军进驻遵义城之后的第三天就在该校召开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群众大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红军在宣传革命道理的同时也播下了革命火种。作为黔北传播进步思想的中心,该校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加红军、支援革命,学校先后涌现了周林、雍文涛、韩念龙、陈沂等老一辈革命家。

遵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在红军长征期间产生的红色文化。遵义是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后取得首次大捷的地区,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而发生在遵义地区的“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二进遵义”等历史事件以及由这些历史事件所流传的红军故事则更多,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研究价值高等特点。这也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将“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四大红色旅游区之一的重要原因。

与遵义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遵义师范学院的百年红色革命传统相适应,遵义地区有关红色文化的研究也正形成热潮,尤其是遵义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批8个“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之一,当前学校正在开展以遵义会议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专题研究,其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然而若要对本地区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必须对相应的红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以便为研究所用,这也是遵义师范学院建设红色文献资源的初衷。同时,作为遵义会议80周年的有纪念意义的全国性大事——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也更显得有必要。可以说,悠久的红色革命传统作为该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遵义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又为该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该校作为遵义地区的高等院校,理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建设红色文献资源,发挥大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以及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功能。

2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该校于2011年开始筹建红色文献资源,并邀请了遵义地区党史、文联、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对红色文献资源进行建设,尤其是对红色文献建设的重点、筹建方向、相关制度、文献来源等方面把脉会诊。随即学院组建了由学院主管领导为中心主任,历史、政治等相关系部主任为中心副主任,图书馆两位馆员为中心资料员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班子成员。该中心同时根据红色文化研究的需要又下分红色历史文化研究室、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研究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图书馆作为红色文献资料的负责单位,承担了红色文献的建设,并组成由图书馆馆长负责、采编部门协同、红色文献资料员为核心的红色文献收集服务小组。图书馆于2012年成立了专门收藏相关文献的红色文献室,开始对相关红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工作。收集红色文献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以库存图书为基础,抽调相关红色文献。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类抽调了有关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文献;在政治类、历史类、军事类抽调了遵义会议、长征等相关文献;在文学类抽调了相关红色文学作品。②图书采购:图书馆要求采访人员关注相关图书并及时购买;在图博会期间采访相关文献。③相关单位寻求帮助:到遵义会议会址、遵义市政协、遵义市文联、遵义地方文化研究会、遵义市方志办等部门与单位获取相关图书。④个人捐赠:通过征集活动,从个人手中获得一些红色文献。⑤购买或整合相关数据:通过与数据商协商购买相关数据内容;通过协议让数据服务商帮助数字化一部分图书文献。截至目前,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已经收藏相关红色文献约3000种/册,并形成了以遵义会议为核心的红色文献资料。与此同时,学院图书馆也与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合作,创建了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艺术专题数据库,该数据库有关红色文献的数据有17492种篇,其中图书10857种、期刊文献与论文6635篇。目前,该馆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已步入正轨,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初见成效,这些文献不但受到科研人员喜爱,对该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3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中的问题

毋庸讳言,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对于该校图书馆来说是一项崭新任务,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也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

3.1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目前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上出现人力不足、后续资金投入不继、技术落后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若长期存在势必会形成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维护以及数据更新困难——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下降——读者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认同感降低——红色文献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恶性循环怪圈。

3.1.2文献资源仍显单一,缺乏创新。该馆目前所收集的红色文献主要是图书,实际上,红色文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图书仅仅只是它的一种形式,它还可以以宣传单、粮票、徽章、信函、标语等方式呈现;它也并非只有纸质这一种载体,还可以通过歌曲、电影、石刻、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而该馆在此方面还要下更大功夫。

3.1.3红色文献建设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目前该校红色文献数据资源建设标准模糊,网络服务平台还没有建立,甚至对红色文献的界定方面还缺乏统一标准,这就导致后期在收集、整理、建设红色文献资源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本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还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对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标引及揭示。忽略了“内容”发现和摘取的效率,缺乏对各载体信息源进行全面挖掘、整理和②,也更谈不上对非文本内容的深入组织、描述、检索和可视化利用。这种资源服务还停留于单纯的“资源传递”而非“内容提供”服务,尚未建立“内容提供”服务的支持机制,无法发挥“文献传递”——“知识传递”的“超级文献传递”的强大作用③。

3.1.4红色文献建设缺乏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当前在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向遵义地区方志办、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门收集相关资料外,还没有与遵义会议会址、遵义市博物馆、地方档案馆及遵义的其他红色纪念点形成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联合。而这些部门则往往藏有大量珍贵史料。据统计,贵州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就藏有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和资料,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贵州地方组织及中共领导下的革命组织形成的档案资料;红战贵州期间形成的档案资料;贵州解放时从外省区带来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和已故贵州籍革命活动家的档案资料等。这些革命历史档案资料对研究中共贵州地方组织史乃至中共党史和中国人民军史都具有重大作用。加强与这些相关部门的联合、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对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1.5红色文献建设缺乏灵活性。由于红色文献分布广、收集难度大,通过常规途径采访红色文献一般效果不佳。在进行红色文献建设时就要思路灵活,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多渠道进行采访。该校在对红色文献采访过程中,过度依赖与书商达成的文献资源招标协议,而书商提供的红色文献数量与质量往往不能满足最终需求。

3.2红色文献服务方面的问题

3.2.1管理方面混乱。主要表现在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缺乏建设思路,突击建设缺乏长效机制。文献资源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科学规划的过程,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现实中,存在置制度、规划为虚无,逆科学发展规律而行的现象。

3.2.2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服务方式坐等读者,没有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便捷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文献资源建设的数量与速度的现象,缺乏对红色文献的后续整理与深加工。

3.2.3红色文献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理论上讲,红色文献资源建好后要投入一定的力量进行宣传,且宣传的手段也可多样化,这样方便读者利用红色文献资源,最终使红色文献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但现实中,学校图书馆宣传基本没有开展,资料室红色文献资源利用率目前仍不高,这也弱化了建设红色文献资源的作用。

4红色文献资源建设对策

4.1红色文献资源建设是重点

4.1.1加大各方面投入的力度。加大人力投入,尤其是要增加红色文献相关专业人员的数量,确保在红色文献的收集服务方面有足够有能力的人力资源;增加采访红色文献资金投入,当前每年少量的采访经费远远不足以满足红色文献采访需要;红色文献室的服务设备单一,需要学校进一步增加投入力度;在技术服务上也应跟上信息服务的潮流,可以学习与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服务红色文献;针对本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管理上一定要让能管理、会管理、懂管理的人来负责,进一步提高红色文献的管理水平;红色文献资源建设除了研究学习之外,政治思想教育作用尤为明显,这对红色文献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4.1.2红色文献资源要科学建设。基于红色文献资源在数量、价值、分布方面的特点,在进行红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其资源建设的原则,同时还要科学建设、多渠道建设、深入建设。建设过程中可以围绕重要的红色历史人物进行资料收集,由于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涌现出诸多有影响的红色人物,他们作为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其著述、回忆以及对其研究所形成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全面还原历史,围绕红色人物进行资源建设是一条较好的收藏途径。为此,高校可以根据其所处区位的历史及学校所辐射范围,结合教学与科研的实际需要,针对红色人物进行相关文献资源建设;当然学校也可以围绕红色事件进行文献资源建设。中国革命及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红色事件,围绕这些历史事件进行资源建设方便易行,而且资料收集对相关研究及教育也会带来便利。在搜集的方法上可以采用opaC系统关键词搜寻,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与博物馆等相关部门互助或交换,实体书店与虚拟书店购买,还可以求助社会帮助等方法④。当然,红色文献在建设时一定要提高相应的质量与水平,红色文献建设要统一思路,制定建设标准,也可以大范围进行文献征集,针对性取舍,确保重点文献全部收集。

4.1.3红色文献建设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图书馆在建立红色文献资源时应打破条块分割的界限,积极寻求系统内外相关单位或部门的合作,开展红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服务,以求得服务效果的聚集效应。当然,这种联合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还能避免重复性建设。

4.2服务读者是根本

4.2.1提高服务水平。红色文献资源建设一定要站在方便读者利用的角度进行,为此在红色文献资源收集后要对其进行科学整合、标引及揭示,同时也要加大对其内容进行知识“发现”。一定要提高红色文献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建立红色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与教学院系、科研部门及与研究人员建立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为相关信息需求者推送信息。与博物馆、档案馆及私人收藏红色文献不同,高校红色文献资源建设还肩负着教育、政治宣传以及科学研究的任务,因此如何让读者方便快捷地了解相关内容,获取相关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借助现代信息服务手段开展红色文献资源服务。当然,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红色文献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2

1现代服装上的传统元素

传统文化符号以各种形式和形态表现在服装当中,使服装散发着民族气息,呈现出民族特色,其体现在服装设计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显性表达,一类为隐性表达[3]。显性表达是将文化的内涵用直观可视的符号表现,如在服装设计中,通过服装的外部结构、款式造型、色彩、装饰等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有的服装中我们看不到文化符号的直观存在,却能感觉到服装所散发的民族气息。这种隐性的符号也许不能被人们即刻理解,但通过对服装的穿着方式(休闲、放松、随性等)却能逐渐地体会感悟出来。传统元素即服装上具有传统和民族风格的材料、造型、色彩、图案、款式及工艺等,如范思哲春夏男装上的中国龙,迪奥高级时装中的旗袍造型等,它们对体现服装的风格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服装设计大师们的创作源泉[4]。

1.1材料

我国传统的服装材料为丝、麻和棉。丝绸织物是我国服装面料的经典品种,主要有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绸、绒十四种,其以高贵华美的风格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到了清朝,我国的丝织物已有云锦、宋式锦、蜀锦、古香缎、织锦缎等许多品种,其中以真丝织成的缎类织物最为富丽,最能显示丝绸平滑、细腻、光亮、柔软的特点,最能表现出其作为服装面料的典雅、高贵的外观[5,6]。2001年“apeC”会议中,各国贵宾身穿的唐装面料就采用了传统的团花织锦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1.2图案

中国传统服装的面料图案包括动物、植物、人物、景观、物品及文字等,形成团花或散花造型。清朝早期的服装面料的纹样多用拱壁、福禄寿喜字、团花、团鹤、万字联、八宝、暗八仙等;后期多用写实纹样,如折枝花、大朵花、缠枝花、云鹤、寿桃、蝴蝶、山水、亭台楼阁、仕女人物等,改团花为六合同春,鹤、鹿、松枝也变化为团花图案,其中有许多吉祥图案[5]。

1.3色彩

东方传统色彩观念源自于特有的东方古典哲学理念,在于超越科学思维体系的对世界更深沉的探索。我国服饰色彩的主流,渊源于传统的五色,是民族传统色彩的继承和发展[7]。我国传统色彩有“正色”与“间色”之分。“正色”即纯色,“间色”即杂色。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骆黄是也。现代服饰的色彩五彩缤纷,通过颜色来表达离不开红、黄、青三种基本色的调配,这三种色称为“原色”,利用三种原色可以调和成各种不同的颜色。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文化,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我国历来就是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红色的婚礼,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春联等。

1.4造型

我国服装的发展如果从《周易•系辞》中所说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时代算起,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从保存下来的大量图形及文字资料可发现,中国传统服装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各具特色,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服装造型宽松、采用直线式裁剪以及平面化的结构处理,只是不同时期服装的宽松程度和长短上有所不同,这种服装宽大平直,浑然一体,忽略人的具体形体而突出其精神气质,具有飘逸、动态之美,不强调人体的形态特征,而是用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区别男女装。这种将人体隐于服饰之中,不造成视觉上的性感刺激的含蓄性装扮,即削减了服装反映人体活动的敏捷性,又弱化了服装表现人体活动的程度,与中国传统礼教所推崇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完全吻合[8]。我国传统服装在加工中也很重视细节部位的处理,如采用立领,衣襟为偏襟或对襟式,门襟处用带或盘扣系结,并沿着衣领、门襟、袖口下摆等处作线形装饰等。

2市场调研与分析

2.1商场的选择

调研时间为2011年4月1日~2011年4月7日;调查分三个年龄段:17岁以下、17~40岁、40岁以上。郑州地处中原地带,服装行业发展迅速,此次服装市场调研的选择考虑服装的价格、地理位置和年龄段的不同,选择在以下6个服装商场进行。

2.1.1银基商贸城:位于繁华的市中心,属于中低消费水平的大众服装市场,主营各年龄段服装;

2.1.2中原商贸城:位于中原区,属于中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3人民路丹尼斯:位于管城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4金博大:位于管城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5北京华联:位于二七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6裕达国贸:位于中原区,属于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

2.2调研元素的选择

结合笔者对近几年服装市场的观察,此次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立领、偏襟、吉祥图案、刺绣、中国红、改良中山装、改良旗袍、剪纸工艺、缀加响片、高腰、汉字、青花瓷、泼墨手法、细密繁花13种元素进行调研,而其在服装中出现则视为该品牌服装应用了传统文化。

2.3调研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研共计6个商场403的品牌,计算得到所选传统元素在各个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调研服装市场共有品牌403个,除去重复出现的品牌外,其中:17岁以下,25个;17~40岁,225个;40岁以上,153个;由表1可以看出,在17岁以下服装中,所调研的元素总体应用较其他年龄段少,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分别是:细密繁花72%、中国红68%、刺绣36%,改良中山装、旗袍、缀加响片、青花瓷、泼墨手法几种元素在17岁以下的服装中几乎没有应用;在17~40岁的服装中应用最多的元素是:立领59.1%、中国红58.2%、吉祥图案56.9%,而应用改良中山装、旗袍、汉字三种元素的较少;在40岁以上的服装中,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是:立领65.4%、中国红59.5%和细密繁花53.6%,汉字元素的应用较少。不同年龄段的服装应用的传统元素不尽相同,较年轻的人性格比较活泼,形象阳光,思想不是很成熟,与青花瓷、泼墨手法、中山装和旗袍这种时尚成熟元素不符,从安全健康方面考虑,缀加响片这一元素就不易运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阅历更加丰富,对服装的要求和搭配也开始讲究,传统文化也是经过多年沉淀而成,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针对所调研的不同低中高消费市场,从表2可以看出,低、中等消费市场上,立领、中国红、吉祥图案、细密繁花四种元素应用都超过了50%,汉字、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在低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改良旗袍在中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中高等消费市场上,立领、中国红和吉祥图案应用超过50%,改良旗袍应用低于10%;高等消费市场上,仅有立领应用超过50%,汉字、泼墨手法、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应用低于10%,其中改良旗袍和汉字元素没有应用。

在中低、中高消费市场中我国的传统元素应用的较多,而这些服装大都是我国自有的品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服装品牌要走向世界,充分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途径;而高等消费市场中(如裕达国贸)经营的服装品牌主要以国外品牌为主,我国传统元素在这些服装上也有应用,就是意味着国外的服装品牌和设计师在服装的设计上也正在运用我国的传统元素,但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多少也会限制其设计服装的灵感来源,我国的传统服装旗袍、中山装和唐装在世界上比较有名。因此,在高等消费市场上的立领元素所占的比例较大。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更多的传统元素来设计服装,创建拥有我们自己风格的服装品牌,让世界可以通过服装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3

关键词:色彩图案流行色

色彩是图案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图案色彩运用得好,创作的图案就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在图案创作中,除了我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外,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向生活和传统学习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大自然本身的色彩总是很美的,它变化丰富和谐。如金光灿烂的丰收景色,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万紫千红的花草、植物,变化无穷的彩霞,五光十色的焰火,都能激发我们对色彩的美感,启发我们的用色选择。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和学习这些自然色彩现象、色彩规律,把概括、提炼、夸张的手法运用到我们图案创作中,使其更完美、丰富。如曾经在国内外风行一时的“宇宙色”纺织品就是从彩霞的变幻中得到启发,创作出来的。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美术作品和传统图案在色彩运用上也有极大的成就,如仰韶文化的彩陶,汉代的漆器,隋唐的壁画、唐三彩,以及各个时期的丝绸在色彩上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形成了我国民族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创作时应该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要做到古为今用。

二、要注意研究色彩的感情、色彩的语言

工艺美术又称实用美术,它必须和实用相结合,必须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一张作品设计得“很好”,但“曲高和寡”,广大群众不能欣赏,生产制作出来又无人购买那就没有实用价值了,加之装饰色彩本身主观性很强,所以在用色时还要研究色彩的感情、色彩的语言。

任何一种颜色本身都没有什么感情和语言,但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经验可能会引起某种联想,触发感情,再加上不同的人性格、经历、情绪不同也会对色彩有不同的感受。但一般来说冷色具有寒意和沉静感,暖色具有温暖和兴奋的感觉,对比强烈的色彩可以使人感到精神振奋而活跃;相反灰调子可以使人感到安静,淡色可以使人感到轻松,深色可以使人感到沉重……具体的色彩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相联系也就有了它的感情和语言。如:

红色能使人感到热情、勇敢,它与具体的旗的形象联系起来成为红旗,成为我们心目中革命的象征,能激发革命热情。红色又表示危险,在交通信号中是停止的颜色,也是消防汽车的颜色。在西方尽管都是红色系统,但含义却有所不同,深红色意味着嫉妒或暴虐,被认为是恶魔的象征,而粉红色则表示健康。

黄色让人感到轻松光明,常和日光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古代,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一般人不准使用。在古代罗马也被当作高贵的颜色受到尊重,在马来西亚黄色也是王宫的颜色,而在巴西黄色表示绝望,在伊斯兰教中,黄色又是死亡的象征。

蓝色给人幻觉、冥想、纯粹、希望,是幸福的颜色。蓝色又是绝望的同义词,所谓“蓝色的音乐”,就是“悲伤的音乐”。

白色使人感到快乐、纯洁、善良,是纯粹和洁白的象征。但白旗却是投降的标志。黑色是黑暗的颜色,意味着不吉利与邪恶;橘色,色艳而有阳光感,热情、健康、活跃、动感强;绿色,是大自然中草木的颜色,象征着自然和生长,同时也表示人的青春。

以上是几个单色的例子,若用更多的复杂的色彩相配合,效果就又会不一样,这些都是人们习惯上的认识,但它不是绝对的。随着时代、民族、阶级地位、生活习惯、年龄、个人修养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三、要善于掌握色彩的明暗,处理好层次

明度不同的色彩放在一起,其距离越大对比越强,距离越近对比越弱。黑色与白色并置是明度对比中效果最强烈的,所以色彩的明暗对层次的处理关系极大,因此掌握色彩的明度和色度变化是图案用色的重要一环,假如一个色彩我们把它从深到浅分九度,在画面上同时运用几个色度时,其间隔不能太近或太远,太近了容易发灰,太远了容易乱而不协调,一般控制在三至四度为宜。

根据光源的原理,一般把设计具体的层次处理大致分为三类:

(1)浅地深花:是表现逆光的感受,花纹在前,光源在后,花纹色深,地色浅。

(2)深地浅花:表现向光的感受,花纹在后,光源在前,花纹色亮,地色深。

(3)中间地色:花纹可深于地色,也可以浅于地色,形成花纹受光与背光,丰富效果。画面中,地色要注意使纹样和色彩明确,以免模糊不清。

以上三种方法都要注意控制好明度的差距,否则会使纹样过分突出或者隐而不显,破坏整个画面的完整协调。

四、要善于掌握色彩的对比调和关系,控制好色调

色调是指一个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它统治整个画面的色彩感觉,图案的色调从色度来分有亮调子、中间调子、暗调子;从色性来分有暖调子、冷调子,从色相来分有红调子、黄调子、蓝调子等等。但是色调在一般情况下不是倾向暖就是倾向冷,不暖不冷的色调是很少见的,所以色调的冷暖是研究色调的中心问题。

图案色调的形成是把画面的各色分成主次、轻重,以服从一个基本色为原则,使整个画面统一在一个整体中。图案色彩的调子在一般情况下是由地色来决定的,因为地色在画面中一般是要占较大的位置。由于地色的色相有明暗、冷暖之分,所以纹样的色彩也随之而变化,就会产生丰富的色调。这里应注意地色虽然对画面的色调起很大作用,面积很小的点缀色有时也能直接影响画面色调变化。一个画面的色彩除了明暗,色相也有极大的作用。

五、要注意研究流行色

人们生活在色彩世界中,对于非常喜爱的颜色,如被反复使用,也会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事实上,大多数人使用的颜色是经常变化的,这就产生了流行色。所谓流行色,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爱好变化而产生的新奇性的颜色,是在某一时期内特别引人注目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颜色。我们在创作时,要注意到当时流行的颜色。

总之,色彩的使用是很自由的,要灵活运用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乾钊,谭本玉.装饰色彩技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6.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4

关键词: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38-04

课题申报之后,学校及时召开《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会,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细化措施、积极推进,以提练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校园,开发运用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为目标。总结近三年来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以筑起灵魂的希望工程为目标,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强化校内校外两大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认识,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打下扎实的德育基础。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学校硬件设施配备日趋完善。而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现有高中学生近3000人。由于以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校园文化内容略显单调、枯燥,且未彰显特色,出现了只注重现代化的设施建设,而看不到陶冶学生心智的人文环境的打造,以至于出现“精神文化沙漠”现象。再加上学校周边的社会文化杂乱纷呈,而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一些不良环境的诱导和影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所谓德才兼备,品德在先。不断深入地研究、挖掘、整理习水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并积极将它运用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实践中,抓实习水本土红色文化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为此,我们根据科学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探讨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与运用习水本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的促进作用的策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特色

(一)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程东旺在《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中提到:为了有效实现“红色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要“科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范式”。蔡红梅、龙迎伟认为:“红色文化”可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在其《论“红色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就提出:“我们应该利用、挖掘和发展这种‘红色文化’,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的理论。延安作为我国重要的红色根据地,张诚也在《用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中提到:“党用延安精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现如今……仍然要求我们用延安精神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程东旺、黄伟良在《“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中认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特色

我们课题组通过认真研究,认为上述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上述研究主要围绕“红色文化”理论的提练,缺乏对该理论具体实践操作的关注与运用的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虽然我省、我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对其挖掘与运用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习水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具有资源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

3.习水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中所包含的环境、知识、思想、品德等,有利于促进习水品德培养的、积极向上的成分。

正是习水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通过本课题组的收集、整合,挖掘红色文化最核心的,也具有现实意义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精神,并拟运用这些精神,通过环境、知识、思想、课程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德育渗透,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习水五中2012级和2013级高一年级部分学生的品德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2)利用习水县境内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用以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在环境层面创建了对学生优良品德有潜移默化和积极影响的特色育人环境。(3)收集、整理习水县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编订成一套校本教材(丛书)――《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分为《红色文化润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两册,通过2012级和2013级高一学生选修这两册校本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进而逐步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优良品德培养的预期目标。(4)利用课余时间或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习水境内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青岗坡战斗遗址、土城红军一条街、女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在活动中慢慢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德育渗透,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5)通过编订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积极实施地方校本教程,在课程层面实现了挖掘、开发、创建有习水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目标。

2.研究重点。如何挖掘、整合、运用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有效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如何不断创新德育途径,通过多途径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以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标。

(三)研究目标

1.环境层面:通过课题研究的推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逐步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知识层面: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实施,加强对习水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3.思想层面: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

4.课程层面:通过课题的研究、推进,实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的开发、运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预诊学生品德现状,拟定总体计划及具体计划,进行具体研究,对计划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2.观察法:观察学生品德情况并收集、整理资料,根据资料进行具体规划,让小组成员分组观察,分工合作。

3.经验总结法:分析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因素研究现状,挖掘经典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本课题研究。

4.案例研究法:摘取典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及课题研究中进行横纵向比较。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05―2012.10)。(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及分工安排。(2)做好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省教科院专家作理论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12.10―2014.02)。(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2)请省教科院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实施研究内容。(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注意资料的收集、保存。(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总结阶段和结题阶段(2014.03―2014.04)。(1)根据资料撰写《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结论性论文。(2)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3)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4)召开验收鉴定会,申请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审验收。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向永;课题组副组长:罗雪、汤军、袁欣梁、曾祥胜;课题组成员:缪荣焱、江通、张丹丹、胥升维、张裕、袁富碧、杨博。课题组下分四个小组。①问卷调查小组:负责人汤军、罗雪;②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负责人向永、袁欣梁;③校本教材实施小组:负责人袁欣梁、曾祥胜、张裕;④课题论文、报告撰写小组:向永、曾祥胜、袁富碧。

七、课题保障条件

1.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课题申报、立项之前,学校就成立了专门的红色文化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组。

2.有较完善的制度保障。课题组制定严格的研究计划和检查汇报制度,由学校统一执行、监督。

3.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良好的研究团队是课题研究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4.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自课题立项起,学校先后划拨23000.00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经费、支出。同时积极拓展渠道,寻求相关单位的合作、支持。

5.本课题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6.本课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邀请有关专家咨询,课题设计目标明确,理论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切合学校实际。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研究成果

1.2012.05―2012.10:①《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问卷调查表》;②《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探析》(论文)。

2.2012.11―2013.06:《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

3.2013.07―2013.12:《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以〈红色文化润五中〉教学实践中的感受为例》(论文)。

4.2013.07―2013.12:《红色文化育英才――习水五中“红色文化”课题实施后学生品德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5.2014.01―2014.03:《习水“红色文化”个性研究》(论文)。

(二)最终研究成果

1.2014.01―2014.02:《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论文)。

2.2014.02―2014.04:《〈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总报告》。

3.最终成果转化:用以指导新课改教学实践,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提升了校园文化特色,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主题校园;同时,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了学校德育手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三)总结性成果

1.在环境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与运用,逐步打造我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较好实现了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在知识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编辑了一套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了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更促进了优良品德的形成。

3.在思想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运用,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优良的思想品质,学生的品德缺陷得到一定修复,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4.在课程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编辑,使我校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得以开发、运用,创建了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考

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得到省教科院、县教科局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非常关心、大力支持,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负责,做了大量的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但是,本课题在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在今后的课题再实践、再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1)我校的课题研究才刚起步,经验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还没有也无法在三个年级全面深入地展开。(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观念也没有彻底改变,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3)由于高中教育仍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而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课题的推进。(4)由于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积极影响力。

2.今后的思考: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也没有很突出的成果,但是,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在接下来的新一轮课题再实践、再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切实转变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更多支持,尽力排除其他影响学生品德提升的不利因素,全力争取新一轮课题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网络出版,2009.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5

本文运用色彩地理学的理论对羌族地区自然和人文色彩进行研究,并对该地区的色彩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地区色彩形成方式与构成特色,为羌族文化产品设计做出色彩指导,推动羌族地区文化产品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

色彩地理学;色彩设计;羌族文化;文化产品设计

一引言

羌族,自称“尔玛”,意思为“本地人”。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最早关于羌族的记载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卜辞中,其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历经发展变迁,古羌人的一支迁徙到今川西北一带,发展成为今天羌族的主要成员;另外一支则融入藏族和汉族。从民族发现历史源流来看,羌族与汉族、藏族、彝族、傈僳族等都是同源民族,都来源自古羌,并且继承了羌族名称及其发展了羌族传统的民族文化。[1]人类对色彩的感受来源于自然界客体本身,也来源于人类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大自然带给人类一个色彩丰富的世界:天空、云彩、山川、树林等,而人类自身的创造性活动编织出了完全不同于自然的色彩:建筑、景观、服饰、民俗活动等。根据法国朗科罗教授“色彩地理学”的观点,对一个地区的色彩研究要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色彩和人文环境色彩进行调查研究,从地缘及其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考察和研究色彩及其他相关问题。[2]本文尝试从地理气候条件、建筑人文景观、服饰、民俗活动几个方面来分析羌族地区的色彩风貌,了解羌族色彩渊源。

二羌族色彩研究

1羌族建筑色彩

根据色彩地理学的研究,对一个地区的建筑色彩提取必须从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分析。羌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面,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形成强烈的“焚风效应”。这样的气候条件造成周围山体陡峭,山顶植被少,岩石较多,的岩石风化后呈现出自然的层次丰富的中性灰色。羌族建筑羌寨,就地取材建立在群山之中。羌寨修建最初是以防御为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为辅,所以在取材方面非常简单,以的山体岩石作为基本建筑材料,除了点缀的白石,外墙没有任何装饰性纹样和色彩,保留了岩石本来的色彩和质感。根据伊顿色彩调和的理论,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色彩并置在一起,进行合理有序、协调统一的组合能够产生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羌寨依山势等高线修建,建筑群落呈阶梯状分布,灰色的岩石主体,干枯后黄泥的中黄色,木材的日然色,点缀的白石,在强烈的日照条件下,羌寨的外部空间色彩统一协调,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呈现出一幅中性灰调的色彩画面。羌族建筑色彩调和偏重于满足统一和谐的视觉生理需求,能产生舒适协调的色彩效果。

2羌族服饰色彩

羌族男子服饰比较单一,主要以黑色或者藏青色长衫、长裤为主,冬天着灰白色羊皮袄,黑色或者青色头帕;节庆时候,羌族男子还要穿上五彩绣花的云云鞋,五色编织的长腰带。羌族男子服饰色彩以黑、青色与白色为主体色,交错艳丽的绣花或者织花,色彩饱和度高,色调明快,色彩搭配简单,制作精美。羌族妇女服饰艳丽多彩,尤其是年轻女性传统服饰更为鲜艳。基本以蔚蓝色,水红色或者深红色的长衫为主,衣领、衣襟、袖口、裤边都绣有五彩花边,衣领上镶嵌有梅花银饰;戴蓝底桃花头帕,头帕上绣桃红色大花。羌族女性无论年纪都要栓围腰,羌族围腰以黑色或者藏青色为基底色,绣有红色或者桃红色鲜艳的图案,上端有银扣,两边是自织的五彩精致腰带。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是这个民族心理的物化表现形式,折射出该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具有深刻的寓意。羌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鲜艳,美观大方,虽然根据地区的不同样式有一些变化,但是总体来说,羌族服饰在色彩上更多的是体现了色彩的对比关系。羌族服饰不论男女,都是以黑色或者藏青色为基础色,搭配五彩的绣花或者织花,在色彩学中,这样的配色方案体现了色彩明度对比关系;五彩绣花的颜色包括深红色、桃红色、深绿色、土黄色和湖蓝色,五彩斑斓体现了色相上的对比关系。色彩的对比关系,主要是体现色彩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差别,突出个性。羌族服饰色彩中大面积的使用色彩对比关系,使得羌族服饰徇丽多彩,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

3羌族民俗色彩

在世代沿袭的传统民俗中,羌族有崇尚白色的传统。羌族信奉的神灵,除了释比以猴头为象征以外,其他都用白石代替。羌人视白石为神,供奉于房顶上的白石代表天神,供奉于火炉旁的白石就代表火神,供奉与田野间代表土神。所以在传统羌楼上,可以看见白石装饰点缀的屋顶,或者用白石围成一圈的碉楼,这些白石都是经过释比精心挑选过后的白色石英石,安放位置也是精心准备过的。白石崇拜从外在因素上研究,为羌族建筑大面积的中灰色调做出了明度上的点缀,使得羌族建筑更加层次分明;从内在因素上研究,白色符合羌人的、审美心理和传统色彩观,象征神与自然生活的结合,表达着朴实羌民的虔诚的心。对白石的崇拜、供奉是羌族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羌人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传统,这些独特的宗教意识使建筑外观拥有了丰富的图案与色彩。[3]羌族人尚红,有挂红的习俗。所谓挂红,既是用红色细细的布条,悬挂在庙宇前的树上,称羌红,将羌红悬挂上的仪式既是挂红。亦是最具羌族特色的一种文化。凡是羌族人的贵宾、喜结连理的新人、凯旋的英雄、高寿的老人以及羌人敬信的神祗都要挂羌红。挂红是男左女右,即男从左肩斜挂于右胁下方并挽结,余下的顺垂在右下方,女的则相反。给神祗挂红,即将羌红平放在白石神的前下方。[4]挂羌红表达了羌人对神灵的尊敬、对长者热爱和对客人的欢迎,是羌族传统的最高礼仪,代表了羌人热情、淳朴的一面。羌族人在婚嫁中要挂红,丧礼上要包黑纱头帕,羌年时要互赠美食,载歌载舞,祭山会上奉白石。不管是尚白喜黑也好还是挂红也好,羌族人在日常民俗生活中和宗教活动中处处表现出对色彩的偏好。羌族人在民俗活动中的高纯度色彩,红、黑、白都来源于自然中最本真的颜色,代表羌族人在世代生活中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羌族色彩应用

1羌族文化产品设计现状

现今,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中,人口约30万。地处岷江和涪江上游,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受地理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影响交通不便。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滞后,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缺乏特色和创新,严重制约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羌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怎样让羌族文化产品具有羌族自己的文化特色,具有羌族元素的视觉识别度,树立羌族文化的特色品牌,通过设计来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和发展地区经济是一个迫切的问题。目前,现有的羌族文化产品,起点低,规模小,效益差,同质性高,缺乏自己的特色。羌族文化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农副产品(包括水果和山货等)、编织工艺品(包括草编和竹编类)、雕刻工艺品(包括羊角、牛角制品)、羌绣服饰类。相比沿海发达旅游城市相比,这些本土的旅游文化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作上,从包装宣传上都缺乏自身的特点。比如自常见的牛角制品,羌族地区的牛角制品与藏族地区的牛角制品基本相同,从包装到产品上都缺乏羌族的特色,可识别度低。

2羌族文化产品色彩设计对策

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形体感觉占20%,2分钟后色彩感觉占60%,形体感觉占40%,5分钟后各占一半。”[5]可见,色彩对于生理和心理影响的重要性。同时,色彩也是产品设计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本着对羌族文化的发展,加大对羌族文化成品的设计,提取羌族特色的色彩元素尤为重要。羌族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注意一下两点:有序的羌族色彩:羌族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就是要在协调统一的色彩基础上,寻求对比与变化,做到有序的色彩。统一,主要指在明度、纯度、色相上达到或者接近一致性,给人以整齐、和谐的感觉;协调是指色彩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的程度达到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羌族建筑与山势河流,中明度、有层次的中灰色既是体现了这种有序的色彩关系。突出个性与文化特色:羌族色彩在设计中,重要的是突出羌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体现色彩特质性。以羌族文化产品中最常见的羌绣为例,羌绣色彩饱和度高,明度高,色彩运用上多以白、红、蓝、绿为主,代表羌族人民对自然崇敬。这些色彩在其他民族服饰上也常用到,怎么体现羌族的个性,就要在色彩的构成性上做文章,将明度、纯度和面积上的对比做好,形成羌族独有的色彩构成形式。对羌族色彩进行分析研究和提取,有利于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且有利于提高羌族文化产品设计中的识别度,对羌族地区的旅游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有利。本文试着对羌族色彩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对羌族文化产品色彩设计提供有利的帮助。

作者:谢林王军峰吴凡叶根军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薇.四川茂县羌族民俗形象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C]硕士论文,2012,:1923-1927.

[2]肖锐,符宗荣.建筑色彩设计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分析[J].重庆建筑,2004,05:17-19.

[3]蓝海瑞,吴伟.羌寨建筑色彩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7-281.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6

关键词:防伪新技术欧元纸币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S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035-02

1前言

目前,欧元是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流通货币,也是欧元区12国3亿居民的唯一法定流通货币。我国自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世界的贸易日益广泛,对其中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欧元依赖程度也在与日俱增。然而因为消费者对欧元鉴伪知识的缺乏,加之鉴别仪功能的单一,致使欧元假币猖獗,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对于如何加强消费者欧元鉴伪能力、改进鉴别仪鉴伪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针对欧元的防伪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其防伪特征,给人民银行、消费者、鉴别仪生产厂家提供必要的参考,以便能更好的促进金融市场有序发展。

2欧元纸币防伪新技术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欧元假币主要经伪造而来,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真币的外形尺寸、图案特征、颜色等信息进行的仿照。为了防止假币流通,欧洲中央银行不断加强防控和打击力度,改进防伪技术。目前欧元纸币采用的最新防伪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黑白水印防伪技术

水印的原理是在造纸过程中通过改变纸浆纤维密度来呈现各种明暗纹理图案、数字或文字信息。它因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强,形态逼真、图案清晰的特点而被各国广泛应用。

观察图1可知,欧元纸币采用黑、白两种水印,图案水印以黑色呈现,图案形状和票面的主景图案相同,数字水印以白色黑体字呈现,数值与纸币面值相同。黑、白水印的产生主要是在制作工艺上纸浆加压方向的不同而引起。

2.2油墨防伪技术

欧元纸币所使用的油墨是特制的专用油墨,由专门机构的加密配方配制而成,其特点是墨色鲜亮而不浓,线条细而清晰,墨层薄且亲和性好,色调配合协调。这种防伪油墨是在油墨连结料中加入了特殊性能的防伪材料。根据加入的成分不同,可以分为光变油墨、磁性油墨和珠光油墨等:

2.2.1光变油墨

光变油墨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防伪油墨,在欧元纸币上应用的是干涉、衍射型光变防伪油墨,主要由颜料、连结料和助剂配制而成。以此印刷的图案具有流光溢彩的金属光泽,在自然光下随着人眼视角的改变,会呈现两种或三种不同的颜色,色差变化明显,比如:红-绿、绿-蓝、红-金等。而其颜色的变化类型是由使用的颜料性质决定。

2.2.2珠光油墨

珠光油墨(pearly-lusterink)中的主要发光成分为珠光颜料,是一种无机颜料,由云母晶片构成。其外层包裹具有高折射指数的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钛、氧化铁。

通过控制云母晶片上金属氧化物种类及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可产生不同颜色的反射光,从而产生银白色、干扰色、金色及古铜色等不同颜色的效果。银白色是通过在云母薄片外包覆锐钛型或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实现,呈现出晶莹闪烁的银白光泽,看起来非常细腻柔和,其特点是墨层薄、基本不变色,由于可视角窄,在一定的角度会造成失色;彩虹干涉色系列也是通过在云母薄片外包覆锐钛型或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实现,和银白色所不同的是二氧化钛层较厚且均一。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反射光线进行有选择性地干涉。在一定的视角情况下,能使某些特定颜色的光线得以突出,而其补色光消失,产生“变色”的特点。因为包膜几何厚度的改变能使光学厚度变化,从而使其产生黄色、红色、紫色、蓝色和绿色等干涉色的效果;金色系列是通过在云母外复合包裹氧化钛和二氧化钛实现,具有良好的透明性,柔和的色泽,很强的立体感;金属色系列是通过在云母外直接包覆云母实现,具有暖色调的金属光泽。

通过控制云母晶片的粒径可以产生不同的闪烁效果。珠光印刷以其独特的珠光效应以及无毒、不导电、耐热、耐化学腐蚀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金属塑料、皮革纸张等材料表面的装饰着色。

2.3激光全息图案印刷

5、10、20欧元正面右边贴有全息薄膜条,变换角度观察可以看到明亮的欧元符号和面额数字;50、100、200、500欧元正面的右下角贴有全息薄膜块,变换角度观察可以看到明亮的主景图案和面额数字。图4是50欧元的全息图案效果图。

除以上最新防伪特征以外,欧元纸币还具有“制版印刷防伪特征”、“双面对印图案”、“隐形文字印刷技术”、“缩微文字印刷”、“彩虹印刷”等防伪措施。

3结束语

通过欧元防伪特征的研究,使我们对欧元的各大防伪特征有了深入了解,它不但可以为消费者、人民银行增进防伪知识了解,提供辩伪指南,也为欧元鉴别仪生产厂家的设备开发提供必要参考,以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7

关键词:体验经济红色体育旅游营销

前言

随着红色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升温。实践证明,红色旅游对于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偏远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休闲时代,消费者对“体验”的需求会空前高涨,世界经济形态也将因此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渡。使得红色旅游产品自身暴露出一些不足,特别是单一的观光性产品,难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奇等个性化需求,致使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不足,严重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置于体验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对于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等综合能力和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也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体验经济要素融入绝色旅游产品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体验经济从旅游者表象的和潜在的需求出发,当旅游者的需求被充分发掘出来,他们会自觉地为体验付费。一方面,旅游者体会到体验的美妙感觉后,其消费行为往往受非理性因素的支配,这时,他们只要认为通过进一步的货币支出可以得到更高级的体验,甚至是高峰体验,必然意愿支付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在服务经济下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利润空间。例如在拉脱维亚的港口城利巴雅,有一座100多年前沙皇俄国建造的监狱。用红砖建成的监狱是一座二层建筑,位于高墙内。打开铁门进入其中,可以看到,在黑暗的单人牢房的墙壁上刻有“我想回家”等犯人的笔迹。据导游讲,监狱曾经用来关押苏联军队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犯和扰乱军队内部纪律者。在苏联军队撤退后,自1997年被关闭,这里就成了一片废墟。如今,该国将这座在苏联解体后被关闭的监狱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人们可以在这种另类旅游项目中体验到囚犯的生活。游客们走过两层楼内阴暗的走廊,依次参观前克格勃监狱内部牢房,沿途可以感受到混合着血腥汗渍和悲惨过去的气息。如果额外消费,还可体验“遭受虐待”,体验严刑拷打的感觉,参与模拟处决,体验被处死的感受,也可以在牢房内过夜,不喝水、不睡觉。这个项目一经推出,不仅吸引了国内各界名人,而且还吸引了欧洲人前来参观。

2.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社会效益。体验文化,就是指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与思维能力,对所经临的环境与过程,进行体会与感验。旅游者通过购买一个设计水平较高的产品,不仅能够学习知识、丰富经历、完善自我,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使产品的社会效益得到发挥。例如,旅游者通过参与红色旅游产品中的各种体验活动,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红色旅游文化,这令他们不由自主地对革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更真实的了解和体会,从而将会珍惜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革命老区人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得到加强和振奋民族精神,他们将会为革命老区美好的明天而拼搏。

3.有助于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效益。体验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的品味和格调有所提高。在文化的引导下,旅游者势必容易得到较高层次的体验,而非单纯的感官体验。从旅游者角度看,他们若能得到精神的启迪,就说明产品的文化效益得到了有效发挥;从红色旅游角度看,若旅游者可时常参与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的消费,那么整个红色旅游的文化氛围会日益浓厚。这两方面都是红色旅游产品文化效益得到提升的表现。在体验经济的指导下设计红色旅游产品,必然要牢牢把握红色旅游的文脉,充分展现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的文化底蕴,使各个活动项目围绕特定主题展开。

二、红色景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内涵及不足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参观浏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传统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工程。它融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教育性、观赏性与一体,具有很强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和文化功能,是一项专项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中,将革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而且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红色旅游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可观性差。红色旅游依托的是革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遗存。由于中国革命的人民性、艰苦性和流动性,加上反动势力对革命根据地的疯狂反扑中对革命遗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红色产品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数少、量小、陈旧、分散、具有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的局限性,一些着名的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或小船,与其他旅游景点相距甚远可展现、可参观、可吸引的内容有较大差距令旅游者难以尽兴。2.时效性强。由于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有较大纪念活动受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因素影响。因此,红色景区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三个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

3.旅游形式单一。大多是以参观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为主,基本上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一块床板、一盏灯”内容的解说也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难以

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市场吸引力差。

4.客源市场面窄。红色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两种力量在支撑:一是集体组织学习考察,红色旅游因其特殊的思想和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意义得以发展;二是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他们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充满了怀念与深情。

三、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

1.以体验思维的新视角审视红色旅游产品的塑造。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品牌时代,培育红色旅游产品品牌将是红色旅游竞争的关键。创品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红色旅游又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活动,创造产品品牌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体验经济中,应强调以品牌为核心的体验式营销:针对红色旅游景区资源特色,作好景区的形象规划,利用着名红色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形成自己的产品消费市场,大大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产品的宣传成本。如开发如“重走长征路”旅游产品品牌,使旅游者对旅游地产生未见其形,先领其意的效果。

2.注重红色旅游产品主题的新奇性与创意性。旅游者的眼球只会被具有独特性和创意性的主题所吸引,因此同类题材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构思风格迥异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对于周期性的体育旅游产品来说,要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对主题做相应的调整,使主题对旅游者永远具有新鲜感,并借此迎合或者更加深入地开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在紧密围绕主题的基础上升华和演绎主题,可以深化旅游者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在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体验景区的各种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从而获得难忘的美好体验。例如以高科技手段再现红军的某些战争场面,如群马奔驰的蹄声、嘶鸣声、枪声、炮声、火光、硝烟等,通过高科技都是能艺术再现的,而且更逼真,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在纪念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纪念馆中,以色列政府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再现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场面,使参观的每一个人从内心感到震撼。

3.为旅游者创造体验的机会。在体验经济中,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假如不考虑旅游者的体验,就可以把他们当作纯粹的观众来对待,在活动方式上仅仅选择静态的欣赏和观看即可。但是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要求登上舞台做主角,通过身心的全面参与获得体验。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可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体育旅游项目。注重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扩大“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在产品设计上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如通过设计“四渡赤水”、“打游击战”等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体育旅游产品既可扩大红色旅游的产品链,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增加体育旅游爱好者,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又可给游客以全方位的切身体验,提高对游客的感染力,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4.满足旅游者个性体验,利用多种旅游资源形成复式开发。由于组合型红色旅游产品能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为旅游者提供多种体验和感受,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消费价值,其吸引力往往大于单项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为依据,选择受旅游者欢迎、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在红色景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与绿、古、蓝、俗、新相结合。用“红色”感召市场,用“绿色”、“古色”等拓展市场,如红、绿(自然生态)结合,红、古(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结合,红、蓝(海洋)结合,红、俗(民俗风情)结合,红、新(新都市风情)结合等等,形成优势互补,打造综合性产品,产生叠加吸引,从而参加旅游者的多重体验,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能起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8

本项目以“生态、海洋、低碳、环保、和谐”为指导思想,景观与环保建议方案密切结合土建工程,采用“公路建筑学”理伦体系规划全线景观,将公路景观作为一个建筑艺术品进行研究。从环保角度提出“低碳、生态、和谐、自然”的建议,采用国外先进生态环保理念与污水减排理念,做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同时尊重珠海市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在景观设计中用艺术的手法予以表现,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及道路结构形式反映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珠海机场高速公路海天相依、山水相拥,与岭南建筑艺术交相辉映,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融海洋、生态、低碳、环保、和谐于一体,汲海洋文化、绿色生态文化、金色果园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之精华,成为国内外著名公路建设的绿色生态教育基地。

2基于公路建筑学的珠海机场高速公路分区环境设计

2.1带状的公路建筑空间带状的公路建筑空间是公路建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相对于建筑单体的内部空间而言,公路建筑群总体上是一个带状的外部空间;相对于公路占地以外的自然界而言,公路建筑群又似一个“相对封闭”的带状空间(如全封闭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或“半封闭半开敞”的带状空间。在研究公路建筑群时,我们将公路建筑群视为带状的外部空间,以一个公路行为人来审视公路建筑群的空间特性。1)带状公路空间环境背景。对拟新建的公路而言,公路线位两侧的空间环境背景由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背景所决定。这些环境背景包括农田、林带、民居、厂矿、鱼塘等,也有公路穿越或平行城乡、管道、铁路、公路、河流及其他设施时的桥梁、街道、管道、铁路、公路、河流等。珠海机场高速公路全线桥梁和隧道较多,路基段较短,路线途径三灶工业园区、小林镇工业园区、新青工业园区等,沿线野生植被较多,甘蔗林、香蕉林较多,周围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良好。2)带状公路建筑空间的心理序列。空间序列体现出空间之间的一种关系。公路是有特定的几何线条和空间节点共同组成的空间序列,注重建筑群或景观随时间和地点、时间和空间这些维度而变化。这种空间序列与心理及视觉空间序列存在相同的一面,也存在许多差异。不同道路空间序列的形式之间,其心理及视觉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带状公路建筑空间的心理序列有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1)两段式。公路起点至终点,终点达到心理的高潮。中间没有立交、平交等节点,这类公路比较少见,多为较短的低等级公路、农村公路或林间公路、厂矿公路。空间形式基本不变,空间没有断面宽度变化,平面有曲线或纵面有起伏,有时存在填挖形成的空间封闭、半封闭或两侧绿化形成的半封闭或半开敞。(2)三段式。在公路起点与终点之间存在立交、平交等节点,空间断面宽度基本不变化,仅在节点段存在变化,之后又保持原状,平面有曲线或纵面有起伏。这类公路多为低等级公路。(3)多段式。在公路起点与终点之间存在多个立交、平交、服务区、收费站等节点,也存在大量的交通工程设施(如标志、标识),一方面起到引导心理的作用,另一方面每个节点多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兴奋,尤其有些与旅游景观相关的节点,有些可以让人有所知、有所感的节点或标志性建筑(如服务区建筑、跨线桥、雕塑),之间存在多次可以掀起高潮的环节。

2.2公路建筑小区根据全线建筑群特点,结合珠海机场高速公路项目自然环境特点和难点,遵循上一节100km/h的设计速度对应的5~8km公路建筑小区的长度推荐值,基于“生态、海洋、低碳、环保、和谐”思想,将珠海机场高速公路划分为以下五个公路建筑小区,此种分区划分方式既表达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又表达了珠海地区低碳、环保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分区景观表现手法:采用“形、势、境、细”的设计手段,运用乡土植物、景观石、色彩变化等方法塑造沿线景观。景观方案表现形式:按照行车速度和区域特征划分不同的小区长度,细化设计小区景观。采用各种设计方法,突出沿线景观,各小区沿线公路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心理与景观、文化角度各阶段的主题分别如下。(1)起点~YK7+000:瀚海明珠此段山水相间,路线途径老机场旧路、机场西互通、眼浪山一号、二号隧道。提出以“瀚海明珠”为主题,突出海洋文化,寓意为承瀚海之辽阔,赛明珠之璀璨。(2)YK7+000~K12+600:红树林景观特色带此段跨越大门河,路线主要途径三灶互通、红树林风景区等。此段建设红树林景观特色带,借景于公路景色之中,突出红树林湿地风光。(3)K12+600~K22+510:香蕉林景观特色带此段跨越鸡啼门河道,路线主要途径红旗互通、鸡啼门特大桥、香蕉林等。此段建设香蕉林景观特色带,突出岭南果园风光。(4)K22+510~ZK26+000:生态鱼塘特色景观带此段有大片渔塘,路线主要途径乾务互通等。此段建设生态鱼塘特色景观带,同时可在附近开发建设渔村旅游餐饮行业,将生态鱼塘特色景观带与地方旅游开发相结合,既成为本项目道路建设的一个亮点,又极大地促进的地区经济的发展。(5)ZK26+000~终点:生态荔枝园特色景观带此段有大片荔枝园,路线主要途径金台互通、锅盖栋隧道1号、2号等。此段建设生态荔枝园特色景观带,同时可在附近开发建设荔枝生态基地,吸引机场过往游客驻足停留、品尝佳果;将生态荔枝园景观特色带与地方荔枝生态基地相结合,打造岭南第一荔枝园,成为本条路建设的又一亮点。

3研究提出的分区景观建设方案

2010年至2011年项目组多次进场调研,并基于分区设计思路提出景观建设方案,也多次与建设方等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多次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对于路侧和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形成以下分区景观建设方案。

3.1路侧景观珠海机场高速公路全长约30公里,以高架桥和隧道为主,4个穿山隧道总长度达22公里。公路全线的桥梁隧道占线路总长的70%以上,比山城重庆高速公路的桥隧比还高。因此路基段绿化较少,研究根据沿线环境情况,选取典型路段进行设计研究,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地貌环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出地域景观。路侧绿化景观工程设计亮点:路侧景观划分5个不同主题段落,根据不同段落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景观设计,重点对分离式路段等典型段落进行了景观改善设计,景观绿化设计独具特色。1)典型路段一景观建议方案(ZK3+970~ZK4+070)(1)原方案分析ZK3+970~ZK4+070路基为填方路段,连接机场西路高架桥和眼浪山一号隧道。路线左侧周围地势较为平坦,主要种植荔枝;路线左侧有一采石场,影响景观视觉效果。原方案中ZK4+000~ZK4+058段采用填方补衬拱植草防护、ZK4+015~ZK4+030采用撒草籽间种灌木防护、ZK4+058~ZK4+070采用液压喷播植灌草。原设计方案不能遮挡路线左侧不良景观,整体景观效果欠佳;由于此路基段位于眼浪山一号隧道洞口,原设计方案不能有效遮挡眩光,易造成安全隐患。(2)建议方案设计与分析建议此路段以“果香”为主题,路线填方路基左侧边坡ZK4+015~ZK4+030段采用本合同段清理苗木中的大乔木进行遮挡,如樟树、榕树、竹等。右侧边坡ZK3+970~ZK4+070段采用芒果、荔枝、桂圆、木瓜等苗木进行自然式栽植。建议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绿化,突出了岭南独特的田园风光,既快速美化了坡面、降低绿化工程的造价,又遮挡了不良景观,有效控制眩光,取得良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2)典型路段二景观建议方案(ZK6+190~ZK6+287、YK6+155~YK6+230)(1)原方案分析ZK6+190~ZK6+287、YK6+155~YK6+230为挖方路段,连接龙塘村1号大桥和龙塘村2号大桥。四周生态环境较好,植被茂密,主要种植松树。原方案中ZK6+190~ZK6+287、YK6+155~YK6+230段,路肩外侧最远距挖方边界约16m,均采用挖方整平植草,缺乏过渡处理,造成视觉景观不和谐。(2)建议方案建议ZK6+190~ZK6+287、YK6+155~YK6+230取消路侧护栏,挖方整平路段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自然式栽植,利用不同植物高度逐渐过渡与占地界外部自然相接。主要采用植物有:松、棕榈、蒲葵、猪屎豆、山毛豆、狗牙根、百喜草、画眉草、葱兰等。(3)类似路段沿线挖方整平植草、填方整平植草、浅挖地填路段均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绿化,使路侧环境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3)典型路段三景观建议方案(K9+680)(1)原方案分析K9+680段为路基与大门河高架桥连接处,原方案采用10号浆砌片石护坡,景观效果较差。(2)建议方案建议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将浆砌片石护坡改为正六边形骨架防护,并在上面撒播草、灌种籽,适当添加花灌木草籽。适合的主要植物有:高羊茅、紫羊茅、木豆、山毛豆、猪屎豆、刺槐、马尾松、盐肤木、万寿菊、波斯菊、鸡冠花等,从而增强景观效果和水土保持效果。(3)类似路段沿线桥头锥坡段均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绿化,尽可能恢复自然生态环,塑造良好的景观效果。4)典型路段四景观建议方案(K22+279~K22+300)(1)原方案分析K22+279~K22+300为半填半挖路段,距路线左侧70米有石狗水库,四周有散落分布的小型鱼塘,主要分布植物有松、荔枝。原方案边坡仅植草,景观效果较差。(2)建议方案注重边坡绿化所采用的乡土植物尽量与背景相融合,建议采用“荔枝”进行自然式栽植的方法,既能与背景荔枝园巧妙融合,突出岭南田园风光,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绿化成本。(3)类似路段由于本项目桥隧比较大,除去互通立交边坡外,主线路基段较少,本方案设计方法适用于全线路基边坡绿化。

3.2中央分隔带景观中央分隔带景观工程景观设计亮点:利用乡土植物树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塑造地域风情浓厚的景观;其中K2+300~K2+864段、K9+400~K9+680段,中央分隔带景观绿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景观设计独具匠心。(1)原方案分析K0+000~K2+300为机场西路利用路段,中央分隔带已经绿化。本项目中央分隔带宽度设计为2m,实际绿化范围是1.6m。中央分隔带采用凸型,种草绿化,植物防眩。中央分隔带缘石为C20混凝土预制块,中图2桥头锥坡绿化示意图央分隔带纵向碎石渗沟深度为35cm,纵坡同路线纵坡并不小于0.5%。原方案未确定植物种类、冠幅、半径、间距,缺乏景观效果且不能有效遮挡植物眩光。(2)建议方案中央隔离带绿化起着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和改善景观的作用。由于中央隔离带土薄、土地条件差。因此,防眩树钟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抗逆性强、耐干旱、抗病虫害、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灌木,乔木花灌木多层次进行搭配,显示不同地段风情。本项目从K2+300机场西互通开始新建道路中央分隔带设计,采用不同植物搭配,平滑、自然地引导司乘人员视线延伸,遮挡对向车辆产生的眩光。方案一:选用矮杆大红花、尖叶杜英、海桐球、葱兰。本方案适合于整体路基段中央分隔带设计,注重景观与防眩功能效果,强调景观层次与色彩搭配,达到舒缓司乘人员紧张情绪、美化环境、降低噪声的良好效果。本方案采用尖叶杜英(胸径3~5cm)株距3m,矮杆大红花(冠幅60cm)株距1m;沿线两侧海桐球(冠幅60cm)间距1m,撒播葱兰草种160cm。适合路段:K2+300~K2+864方案二:选用红绒球、桧柏、大叶紫薇、葱兰。本方案适合于整体路基段中央分隔带设计,注重视线引导作用,采用大叶紫薇、桧柏和红绒球混合搭配,平滑、自然地引导司乘人员视线延伸,遮挡对向车辆产生的眩光,避免产生视觉错乱。本方案设计规格为:大叶紫薇(胸径3cm)株距2m、桧柏(苗高1.6m)株距100cm、红绒球(冠幅60cm)株距100cm。

适合路段:K9+400~K9+670方案三:选用勒杜鹃、垂榕柱、葱兰。本方案适合整体式路基段中央分隔带设计,注重视线引导和防眩效果,以垂榕株为基调树种,沿线两侧各栽植勒杜鹃(冠幅60cm)间距100cm,并撒播葱兰,添加景观美感。垂榕柱(苗高160~200cm)设计高度将采用“渐变”手法,从1.6m渐变到1.8m,株距1.5m,其设计结果大大增强夜间防眩效果,基本消除夜间眩光安全隐患。适合路段:K11+050~K12+560方案四:选用蒲葵、软叶刺葵、葱兰。本方案适合整体式路基段中央分隔带设计,注重景观和防眩功能效果,强调景观层次和色彩搭配,达到舒缓司乘人员紧张情绪、美化环境、降低噪音的良好,充分展现亚热风情和独特的岭南文化。本方案采用软叶刺葵和蒲葵自然式组团栽植。蒲葵(苗高1~3m)株距1~5m;软叶刺葵(苗高2~4m)株距1~5m;撒播葱兰,宽度为160cm。适合路段:K22+270~K22+500

4结语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9

作为一种传统的瑶族文化符号,服饰图案记录着本民族沉厚的历史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瑶族服饰的美。从图案种类看,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等纹样。动物图案有鱼、鹿、锦鸡、飞鸟、凤凰、乌龟、蝴蝶、蜘蛛等,反映了古代瑶族的渔猎生活;植物纹样有八角花、莲花、梧桐花、韭菜花、柏树花等,在日常劳动中常见的植物均被吸收为图案题材;人形纹多是象征祖先和神灵的图案;几何纹有圆点波纹,水波状、三角纹等,各含寓意。例如,点波纹代表太阳,常见于女子头巾上,且一定摆在头部正前方。在新郎礼服后背中心也绣有12组变形的太阳花,即“盘王印”,背中即代表“心”,可见太阳在瑶族信仰中的重要性。水波纹和三角符采用红、黄、绿丝绣,代表山与水,表现了瑶族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尚。这些趋吉、避凶、祈福的图案内容,体现了瑶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在表现手法上,以谐音表达吉祥的有蝙蝠和寿字组成的“五福捧寿”图案;以象征手法寓意美好生活的有“四季花香”图案。从色彩看,一般以红、黄、橙等暖色为基调,配以绿、蓝、白等冷色,主次分明,给人以繁缉瑰丽之感。年轻人多以红、黄、橙等艳丽、对比性强的暖色线织绣图案;中年人偏好冷暖相间的色彩;老年人则选用红、蓝、白、青等冷色,显得素雅、温和。图案对服装不仅具有引人注目的装饰作用,还能保护衣物,常装饰于人体活动之处,如袖口、裤筒、衣肩、门襟、后背、腰带、下摆等易磨损部位。

2贺州瑶族服饰的工艺特征

贺州瑶族服饰主要有染色、织锦和刺绣三种工艺。据《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瑶族先民很早就会用植物染色,自那时就存在有“衣衫斑斓”的景象。从民族学调查资料看,传统染色有靛青、桨染和蜡染等三种工艺。靛染是用一种蓝草发酵得来,蓝草又称作蓼草,把蓝草的枝叶放在加水的木桶里浸泡发酵,等枝叶全部腐烂后就变成蓝水并散发香气时,就可把残渣捞起加入碱性材料进行化学作用,最后将沉淀在桶底的蓝靛膏捞起即可。先将布料放进染料水中浸泡两三个小时,拿出晾晒到半干状态再次浸泡,反复多次直至理想颜色为止。浆染和蜡染基本相同,区别体现在原料上。蜡染最巧妙的是利用蜡液来防染的方法,使织物纤维某些部分不被染液浸入,最后去蜡现花,这种用原始方法染成蓝花布,民族风情浓郁。瑶绣发源很早,东汉时已有五色衣的记载。贺州瑶绣喜用红、白、黄、绿、橙等彩线在黑、蓝色布料刺绣,多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构图,针法有乱针绣、错针绣、叠针绣、网绣、反面绣等。无论是方形、锯齿或圆形等图案,均不需画稿就能根据布色和经纬直接用彩线绣出,如彩蝶双飞、二龙抢宝、游鱼戏水、凤凰、鸳鸯等花鸟纹样,寓意丰收、爱情的图案,常绣作花边、花带使用。在精美绝伦的瑶绣中,挑花首当其冲,针法有十字挑和平针挑。它是利用布料的经纬线,以丝线、绒线或纱线作料,将布折成若干部分,数纱下针的方式挑出预期的图案,先挑出大骨架,再挑小骨架,后挑花样。取材多源于河流山川和花鸟树木,如天上的飞鸟、蝴蝶;地里的芭蕉、柿子;水里的游鱼、螃蟹等。挑花最突出的特点是耐磨洗、结实,因此一般装饰在易磨损的部位,审美与实用兼具。瑶锦则以棉线做经,彩色丝绒做花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交织而成。受工艺限制,织纹以象征性的矩形、三角形为主,组成对称性、连续性图案,善用蓝、红、橙、赭、褐等色做基调,间以绿、黄、白、紫等色。例如,富川平地瑶织锦,疏密有致,古艳浓厚,厚实耐用;又如盘瑶织锦,结构严密,程式化强。织锦腰带中间的黑色双线分十七双线、十三双线和七双线三种,有瓜子花、大树花、小树花、八角花、节子花等四十余种传统纹样。瑶锦常被做成服饰、被面、床品、头巾、腰带,具有民俗文化象征物与日用品的双重功效。

3贺州瑶族服饰之应用价值及走向

独特的瑶族服饰经历了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集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是瑶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2006年6月,贺州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瑶族服饰及所包含的传统技艺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当地民俗文化之中,其艺术遗产价值与当地风俗有关,与其原生性和独特性有关,也与其艺术品质有关,它具备了该项民俗艺术的最高品质,表现出贺州瑶族妇女的精湛技艺。保护和传承贺州瑶族服饰,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能为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宝库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保护、开发贺州瑶族服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工作。

3.1专业收藏、整理和研究

在收集、整理、保护、传承的宗旨下,对贺州瑶族服饰及其传统技艺进行系统、深入调研,挖掘服饰民俗的原始资料,采用现代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散布在民间的传统服饰工艺流程进行静态和活态的采录、研究,以留存其多样性的艺术形式,维护、探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3.2建立有效的传承路径

传承民族服饰及传统技艺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接受型传播。因而,贺州瑶族服饰不应只将其作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对象,还应通过功能嬗变、载体创新、时空变换等应用本体的实效变异和形式创新途径,为其寻找当下的应用空间和生存土壤。例如,当前贺州瑶绣最大的变化是制作方式,近年来贺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对瑶族服饰的量化生产增大,部分瑶绣开始使用机器制作。但不管是机绣还是手绣,传统图案是不变的,且仍采用十字绣。还有一种瑶胞做装饰用的“哈袋”,如今也变成装有拉链的手机袋,成为当地瑶族文化旅游的一个创新产品。另外,瑶族服饰传承人的培养也得到了当地文化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五个瑶乡和六个瑶族文化生态村,就有12所中小学开办了瑶族文化普及班,聘请当地瑶族民间艺人传授织绣技艺。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也从2010年开始,分别在黄洞瑶族乡民族学校、步头中学民族班、贺州镇城厢中学民族班开设瑶绣传习班,从贺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瑶族服饰生产基地”派出老师传授传统工艺,培养新一代的瑶族服饰继承人。

3.3开发旅游产业资源

红色文化调研方案篇10

绍,加深了解黎族文化及黎锦文化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黎锦;图案;织锦特色

【中国分类法】:F768.7

一、海南黎锦工艺概述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棉纺织业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善良勤劳的黎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特而悠久的黎族传统文化。在所有的载体中,笔者认为,最值得赞美的就数海南黎族织锦了,大力挖掘、开发黎族织锦工艺对弘扬黎族文化、发展黎族自治区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黎族织锦,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可称得上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根据研究考证,黎族先民是我国各民族中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宋元两代,黎族的棉纺技术和棉纺织工艺品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这一时期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黄道婆,一个在海南黎寨生活了40年的江苏女子,40年后,她回江苏老家,并把黎锦手艺带回和传播到中原地区,她在学习和总结黎族纺织技术的基础上,不仅改革和创新了去籽、弹花、纺线、织布等纺织工具,还运用和推广黎族纺织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等技术,织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花纹图案。

然而,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兴起,黎锦逐渐淡出黎族群众的生活,黎族年轻人很少穿这种堪与杭州“双面绣”媲美的织物。由于黎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文字的民族,黎族织锦工艺的传承又主要是靠母女间口口相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织锦技术的提高和传播,一度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为了全面挖掘整理黎族织锦工艺、弘扬黎锦文化,海南一些市县采取了多种措施。保亭黎族自治县2005年提出打造“黎锦县”的工作目标,除大规模进行文化普查外,还成立了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并先后设立了黎族传统织锦编排技术、手工提花织机改良、织造工艺、黎族织锦图案和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等5个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海南黎锦的图案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黎族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黎锦的图案,这些图案集中反映了黎族妇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图案都是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加工变化而成的,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黎族织锦的图案是很多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集中表现在当地妇女服饰上的各种图案,比如头巾、上衣、筒裙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都是抽象的,以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形纹样为主;另一类是反映在龙被、壁挂等艺术品上的图案,一般以吉祥物为主,比如鹿纹、青蛙纹、龙纹、白鸽纹、蝴蝶纹以及自然界中的风、火、雷、电、日、月等图案。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并将这种崇拜直接反映在了织锦图案之上。这些图案都是采用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此来表示岁岁平安,人丁兴旺,或用于“辟疫”。这些图案总结起来,有5种类型:一是人形纹;二是动植物纹;三是器物纹;四是几何形纹样,包括方形、三角形、菱形以及直线、平行线、曲线等组成的图案;五是由汉字组成的图案,汉字图案主要有福字纹、喜字纹、寿字纹、禄字纹、万字纹等,这些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黎族织锦图案的色彩主要表现在服饰图案上,多以黑色或者暗的蓝色为主,加上红、黄、绿、白;棕、粉红、紫、咖啡为辅助的色彩,有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也有相对调和的色彩效果。

三、海南各黎族地区织锦的特色

据考证,早在3000年前,黎族人就已经生活在海南岛这片土地上了。在长期的迁徙、繁衍和发展过程当中,黎族形成了哈、杞、赛、润和美孚等5个方言支系,由于各方言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们的喜好等因素的不同,黎族织锦的风格也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饰图案是各方言的标志符号。

第一个方言区是哈方言。哈方言是五支方言中人口最多的一支,这些人大多聚居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区。哈方言织锦的突出特点是:表现的题材内容较丰富多样,造型生动活泼,构图饱满灵活,色彩对比热烈,概括性很强。图案的主体花纹以几何纹和人物纹为主,植物纹和动物纹为辅。比如《婚礼图》《婚礼图》,主要流行在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图中将黎族婚娶中的迎亲、送亲、送彩礼、拜堂、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等一系列热闹的生活场景织绣到筒裙上。场面开阔,热闹喜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典型的哈方言风格织锦。服饰的特点是上衣无纽扣,以红色小而短的绳子或红色的布条系着;筒裙不仅宽,而且较长,一般都长及膝盖;老年妇女的头巾一般以黑色居多,几乎没有图案,中青年人的头巾绣有各种精美的黎族图案。

第二个方言区是杞方言。杞方言分布较广,人口仅次于哈方言,主要居住在五指山市。织锦的图案一般以人物纹为主体,再加以自然界的太阳纹、月亮纹、云彩纹以及动、植物纹做衬托。为了突出主体图案的颜色,在该图案的周围还用绣的方式来勾边。杞方言服饰的特点是妇女的上衣一般无领,无纽扣,用短红布来系,男子的上衣则用短麻线来系。杞方言妇女织锦图案,采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整体构图较大胆、色彩变化多样、比如人们正在生产劳动的场面、传统节日的舞蹈、婚嫁等,以此来祈求岁岁平安,人丁兴旺。杞方言图案《狩猎纹》反映的是黎族人们集体打猎归来的热闹欢快的场面,聪明的猎人是机智勇敢的代名词,在黎族人民中比较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