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早期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7:37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1

【关键词】早产儿;早期健康教育;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11-01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由于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差,各种并发症较多,所以在新生儿病房住院时间较长,早产儿刚一到人世就经历了生死磨难,在他今后的生长过程中理应得到包括家长、医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应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实施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早期干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鼓励家属参与早产儿的临床护理,护士现场指导,纠正不良护理方式,以其达到健康、有效的护理模式,出院后进行家庭随访的形式[1]。本文着重讨论和分析对早产儿的父母进行育儿指导方法,临床效果观察,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阐述,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早产儿180例,其中男102例,女78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550~2500g,平均(2135.3±548.3)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妈妈是否住妈妈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是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只是早产儿出院时简单的讲解,早产儿护理注意事项,医务人员和早产儿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交流。实验组是每天由一个护士抽时间到妈妈房,对妈妈们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住院时间越长,受到健康教育的时间越多。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健康教育的方法

妈妈房有12张床位,由于早产儿住院的时间较长,妈妈床位都是满的。每天由一个护士抽60分钟时间,对妈妈们进行早产儿的特殊护理知识健康教育的指导,主要是教会她们如下内容。

2.1早产儿喂养的指导:主要是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如何保持泌乳,并且早产儿病情充许情况下可以抱奶,如何观察早产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大小便情况。以及各种常见疾病。配方牛奶的调配方法,如何观察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2.2早产儿的身体护理:教会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和臀部护理方法。如何保持体温,皮肤清洁,口腔的观察及护理,大小便的观察及护理。

2.3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功能锻炼

2.3.1新生儿视觉发育的锻炼:新生儿一出生就有视觉能力,34周早产儿与足月儿有相同的视力。刚出生时,宝宝能够聚焦看清楚的距离只有20~38厘孩子的视焦距调节能力差,最佳距离是19厘米,可以在20厘米处放一红色圆形玩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移动玩具使其上、下、左、右摆动,孩子会慢慢移动头和眼睛追随玩具。健康的宝宝在睡醒时,一般都有注视和不同程度转动眼和头追随移动物的能力。

2.3.2新生儿听觉发育的锻炼:小儿出生前几个月,就有听的能力。新生儿从一出生即有声音的定向力。在新生儿觉醒状态,头向前方,用一个小塑料盒,内装少量玉米粒或黄豆,在距小儿右耳旁10~15厘米处轻轻摇动发出很柔和的格格声。

2.3.3新生儿皮肤觉的锻炼:教会早产儿父母掌婴儿抚触技术,刚开始用婴儿模型训练,包括操作手法,抚触前准备,抚触时间选择,抚触注意事项。抚触是一项成本低、效益好、易于家长掌握和运用的实用技术,可将其贯穿于日常保健工作中,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适于推广。新生儿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这三种感觉对维持个体的生命有重要的意义。新生儿不仅有触觉,而且已很发达,身体的不同部位受到刺激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对触觉刺激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研究表明,婴儿抚触操能提高婴儿生长发育。

2.3.4新生儿游泳:讲解早产儿游泳的好处,鼓励父母带小儿常来保健部做新生儿游泳,促进全身肌肉运动协调发展,帮助消化。

2.3.5新生儿高压氧治疗:讲解做高压氧的好处,定期来做高压氧治疗,同时应用促进脑细胞活性恢复的药品,有助于神经系统发育的提高。

2.4定期回访:讲解回访的时间和意义,设咨询电话对于父母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给予指导。

3结果

3.1两组早产儿100天生长发育情况比较: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两组早产儿出院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4.1心理护理的好处:早产儿母婴分离后,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产后焦虑,明显提高产妇精神状态,有利恢复身体健康[2]。初为早产儿父母的年轻爸妈们,由于宝宝过早的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一定惊慌失措,除了每天很想望见自己的宝宝,以及了解他的病情外,其实他们很渴望知道育儿知识,出院以后如何护理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及时为他们培训新知识,早期健康教育,既能缓解消除产后焦虑的情绪,又能为今后护理早产儿,打下牢固的基础。

4.2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有抵抗疾病的能力,又能增加母婴感情。在妈妈房,由于距离新生儿病房很近,每3小时送母乳一次,母亲挤奶的积极性很高。为日后早产儿妈妈母乳喂养增强信心,为母乳喂养有了坚实的保障。健康教育使母亲树立正确的母乳喂养观念和积极的态度,母乳喂养观念和态度预示着实际的母乳喂养持续时间[3]。

4.3培训早产儿的各种神经系统功能:耳聪目明,说明一个小儿很灵敏。但是早产儿过早的来到了这个世界,各种器官功能都没有发育成熟,并且由于太娇嫩,分娩时大脑神经容易受到损伤。所以需要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尽早恢复神经系统功能。除了听觉和视觉的训练以外,婴儿抚触是一项很重要护理方法。婴儿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的,有技巧的触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婴儿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摩,让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可促进肠蠕动,增强食欲,改善患儿精神状态及睡眠质量,对改善脑神经及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部功能完善有重要作用[4]。

良好的刺激可对神经系统起正面作用,尤其儿童时期,从胎儿期六个月到生后二岁之内,神经系统发育很快,这种刺激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抚触不是一积机械的动作,而是母子间充满爱的情感交流。在抚触孩子的同时,您的手掌皮肤也受到了孩子细嫩皮肤的刺激。抚触不仅使孩子生长发育加快,更重要的是孩子肌肤饥渴得到满足、心理上得到安慰、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免疫功能加快,为美好人生创造了坚实的第一步,也让妈妈得到了无限的宽慰。在婴儿尚无语言交流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肌肤接触这一非语言交际形式进行情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4.4强化培训的好处: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指对特殊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进行与疾病有关医学及护理教育。短期的住院治疗远不能满足早产儿的需要,早产儿出院后得到良好的家庭护理,家长起了关键作用,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更重要的是靠家长来配合。我们要重视早产儿父母的健康教育,在工作中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健康水平[5]。

5结论

挖掘早产儿早期健康教育的时期,是我们护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一般情况下,早产儿在医院内,都得到正确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各项指标都达到一定的标准以后才出院。但是早产儿在神经发育方面,身体各个器官发育方面都还不成熟。矫正月龄=出生后月龄-(40-出生时孕周)/4,矫正月龄使用到孩子满24个月(2岁)时。所以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健康教育就特别重要。怎样对早产儿进行健康教育?目前正规医院新生儿科,由于病房床位紧张,以及治疗和消毒隔离制度的需要,所以都做全封闭的新生儿病房。创建一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6],有一个距离新生儿病房不远的妈妈房,为早产儿早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场所和合适的时期。多年来,我们运用了这样一个场所,对早产儿的爸妈进行了早产儿护理知识的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健康教育提高了医务人员科学热情朴实的形象,提升了医院和科室的美誉度,应该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容容,黄月佳,张丽梅,许春华,等.早产儿出院前的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0年第21卷第9期.

[2]赵洪英.心理护理干预对早产儿产妇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3]雷明,王燕,周婉平,等.凹陷者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36-1037.

[4]李彦丽.护理干预对神经行为测定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43-44.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2

一、儿童人格与品德的发展比知识灌输、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如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因素,给如今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在儿童教育方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或功利主义)”。家长和教师特别注重对儿童进行早期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如:读写汉字、背读外语、做加减运算、学画、练琴、习武等,而严重地轻视了对儿童在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公德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影响到儿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谐发展。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形成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使世人对儿童有了更为全面和完整的认知。儿童从其降生时(甚至于在母体内),他们的生命就被赋予平等的人类个体之地位和权利,年幼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权利也被视为社会成员应得的自由和尊严。尽管婴儿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不上动物,但儿童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在其社会性培育中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如今的教育现实却是:教养者把对正处于成长期中的幼儿的教育,等同于应试式“知识培养”和掠夺型“智力开发”,对于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中应该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养则考虑甚少。对此,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指出:“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人的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人的精神的培养或树人的另一半教育。”他认为,如果教育者仅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去实施幼儿教育是极为错误的,因为这种早期教育也许能让儿童成为某一专业方面的所谓“英才”,但他们却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说:“教育的最重要之处并非是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能力,而应从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他强烈呼吁儿童早期教养者“要把忘记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产业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对年轻一代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对年轻一代的社会性养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既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漂泊无依、无所适从的迷惑。如今那些社会性发育缺失的年轻人,他们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我、难以在社会交往中扮演适当的角色,他们时时产生一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危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要避免这种社会适应性危机将来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就应该把忘却的“人的另一半教育”重视起来,加强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培养,使儿童的身心自幼年起就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教育和发展。

二、了解儿童生活、应对学习的变化,才能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

以往,知识、技能、文化、道德、观念等的传递都是以学校(包括幼儿园)为中心来进行的。学校(包括幼儿园)不仅垄断文化传递的专门权力,而且也垄断着文化传递的专门能力。如今,在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型社会逐步到来之际,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传递的特权地位受到了挑战,其中心地位正在逐步削弱。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的传递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战。如今儿童的家长都普遍地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其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受到过高等教育。他们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了受教育早迟、多少、好坏与人生幸福与成功的关系,他们已经比自己的父辈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识、条件和能力。他们强烈地期望自己的儿女将来能享有超过自己在社会上的成功与幸福。他们在儿女出生后、入园前,就开始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不过,家庭对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传递能力的挑战还不是主要的,其原因在于:虽然家长已经拥有家庭教育的强烈欲望和具备家庭教育所需的一些能力,但却很少有人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实施对子女的教育。家长一旦将子女的社会文化教养托付给教育机构(幼儿园、学校),他们往往会在子女面前尽量维护学校的教育权威,尽量避免子女在教育机构中过多地产生对抗和抵触行为。因此,可以认为,虽然以往幼儿园、小学坚如磐石的教育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削弱,但是家长的文化传递的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尚未从根本上威胁这一中心的地位。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3

“早恋”问题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难关,曾遇一帮资深退休老教师,闲谈之间交流教学心得,席间有老者感叹:“咱从教三十余年,处理过无数教育问题,但唯独‘早恋’无法根治。学生一旦恋上了,心理的这根刺就很难,比的瘾更甚,人变得又聋、又盲、又蛮,所以,尽早给以学生打好‘早恋’免疫针,才是最有成效的。”

但“早恋”这一针可不容易打,它需要科学的实际理论,掺和大剂量的关爱,并且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同心合注,才能发挥效力。要是个别学生还是被感染了,我们不能采取隔离、歧视的措施,更不能恶言以对,这只会加重病情。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关心、体谅和开导,帮助学生及早走出心理病灶,恢复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人们往往指责是学校、老师没有教好学生。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老师身兼的是教育的责任,但是否把孩子送到学校受教育,家长就不用再负教导自己儿女的责任吗?怎就能割断父母给予子女爱的机会?

所以,要解决学生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的问题,家长往往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学习榜样,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学校教育要紧密联系家庭教育,再联系社会教育风气,让各家的孩子成为人们共同的孩子,让孩子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学习成长。

要想解决“早恋”的问题,社会、学校、老师、家长都不能推托自身的责任,必须好好合作,让孩子感受社会、学校、家庭的温暖,并从小打好“早恋”预防针,不可抱侥幸心理,期望事情不会降临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或待事情真的发生了才想救治的方法。要知道,“早恋”这病,伤的是“心”,要治疗的是“心”,并且是一颗颗鲜活幼小的“心”并不等同于身体表面的伤,这种伤口看不见、摸不着,却让受伤的心永远留着伤疤。

都说老师是“灵魂工程师”,但工程师要建造人类灵魂的大厦,需要很多很多的支持与合作,摩天大楼绝不可能由一人独立筑建,孤军岂能凯旋归?

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小孩来到世界的第一任老师,但许多家长没有发觉自己的重要性,面对子女的“早恋”视而不见,以为老师会解决。特别是男孩的家长,往往认为儿子不会吃亏,庆幸自己不是生的女孩,可以少操一份心。其实“早恋”是心态病,吃的是思想、亏的是心理;有的家长只会打骂孩子,不论事实与否,“老爸打子总没错”的思想主导,认为这就尽了“责”,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往往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盲目寻找认同与安慰,或者形成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还有的家长,要求子女严格,而自己却不能做好榜样,那又安能尽好教育的责任?所以,要教好孩子就得先教好家长。

现今社会热推早教,幼儿的学习能力不容小看,俗语有云:“三岁定八十”是很有科学依据的。教育一个孩子就像搞一次伟大的艺术创作,人之初,性本无,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我们教授什么,他们就在人生的白纸上绘画什么样的彩图,别让他们任意涂鸦,使人生变得一塌糊涂了,才想办法去擦,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很多生命的痕迹是擦不掉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紧密合作,老师和家长都要多关心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千万别单纯看重成绩。还要适时恰当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生理知识,并加强性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比较保守,对生理知识和性教育的推行造成较大的阻力,这种传统必须打破,要大大方方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别把事情搞得神秘兮兮的,这样只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心理,设法去尝试不许尝试的事情,造成难以收拾的恶果。

若孩子提出生理或性方面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单纯地予以批评,压制问题的提出与评论,而是应该严肃认真地运用科学角度去解说问题,抹去神秘的迷雾,认清事实的本质,并指导正确的行为准则。

有一初二年级的男生,找我诉说他喜欢初一年级一女生,但不敢表白,让我代他向她表白。我跟他说,你不敢表白是因为你自知这行为不当,也自知自己现在没有足以自豪的优越性,你该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价值……接着我找来那名女孩,告诉她这事情,她表现得很别扭,我就跟她说有人喜欢自己是值得自豪的,也应该感谢欣赏自己的人,同时应该尽一份力,帮助他认识错误,回归正路……我让女孩跟那男孩说,感谢他的美意,但现在的他知识水平还很低,看不见光明的前途,人生没有方向,不能给她半点安全感,而且年纪尚小,若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理想高中,就考虑与他当学友,在这之前,也要为她的前途着想,别打扰她的正常学习生活……

结果那男生从此发奋学习,考上了高中,这时他已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前来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知道当初自己有多傻了,现在我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了,我会努力的!”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4

关键词感觉统合早期教育幼儿发展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2到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时期;4到5岁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4岁之前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时期;5岁之前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时期。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革新,双语、艺术、感觉统合、早期智力、个性培养逐渐成为幼教的热点,不仅受到幼教工作者重视,很多父母也参与到其中。在一系列教育热、培养热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早期教育科学性为我们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依据,选择社会孩子发展的内容逐渐成为早期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必须保持冷静与清醒,创设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愉悦的成长环境中,领悟生活真善美、假丑恶,从而开启孩子健康成长的大门。

1感觉统合训练

1.1感觉统合训练含义

感觉统合①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对脑功能进行研究提出的,他认为:感觉统合是把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再反馈给大脑,大脑得到信息后传递给身体,让身体作出反应的过程。感觉统合作为大脑必备的功能,对人体动作、认知、身心健康以及适应外界环境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在身体内部有效利用自身器官,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得到不同的外部信息,再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过程,当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解释、抑制、统一、联系、放大后,得到适合反应的能力。该功能包括脑功能发展、学习以及学习障碍治疗纠正等内容。感觉统合训练是让孩子通过各种专门器械,有指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活动,在输入很强的刺激后,诱发顺应性改善或者增强大脑整体功能。幼儿的感觉统合训练是在幼儿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将单纯的感觉发展到初级感觉统合。

1.2感觉统合训练作用

感觉统合在早期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组织作用。当大脑受到各种刺激反应时,在下达命令的同时,还会对各种感觉信息综合整理。在信息渠道传达的过程中,信息整体上会进行协调,从而让神经系统根据复杂的信息量,确定认知能力。其次,感觉统合训练还具有良好的筛选功能。②从刺激大脑的类型来看,刺激分成多种形式,人脑也不可能对大脑作出对应的反应。此时感觉统合就会发挥筛选作用,将最重要、最有用的信息从整体中筛选出来,再让大脑作出明确的指示。

然后,感觉统合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③拥有良好的感觉统合的人会很容易适应环境,让人产生满足、积极的情绪,从而帮助人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时常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在面临问题时,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同时,开心对幼儿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感觉统合还具有良好的综合作用,人体感觉虽然是分散的、局部的,但是外界环境通常以整体的形式展现在人类面前。此时,就需要人类用感觉统合的形式,将分散的、局部的感觉整合起来,形成整体后再具体反应。

2感觉统合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意义与存在问题

2.1感觉统合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意义

2.1.1有助于解决心理障碍

目前,大部分子女都属于独生子女,孩子对家长过于依赖,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随着学习压力加大,让很多孩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统合失调现象,如:写字东倒西歪、行动笨手笨脚。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感觉统合失调也会随之改变,但是感觉统合心理失调④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孩子发展,如:胆小、自闭、害羞、人际交往淡漠等,尤其在学习方面,统合失调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一旦恶性循环就会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感觉统合作为一种快乐的学习方法,通过各种趣味游戏,把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让孩子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得到快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做游戏。

2.1.2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促进智力发展

大脑作为人体所有器官的总指挥,它是心理、情绪以及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大脑活动也意味着心智的成熟与完善。大脑活动能将基本信息处理,再将分散的信号形成完整的信息,帮助大脑功能完善。由于整个统合训练对大脑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促进孩子智力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2.2感觉统合在早期教育中存在问题

2.2.1统合训练缺乏科学性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方针与计划,只是盲目地减少孩子活动量,从而缺乏对幼儿实际状况的了解。由于孩子心理、生理发育⑤在幼儿阶段存在很多局限,所以必须给予孩子充足的玩耍、休息时间,帮助孩子成长。

2.2.2练习过于盲目

在统合训练中,由于没有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在幼儿差异中,盲目统一训练。而这一练习对于个别孩子也是不能接受的,长此以往就会对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孩子参与游戏的信心,甚至影响孩子心理发展。如:某个孩子的特长是唱歌,却让她跳舞,这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还会对积极学习造成影响。

2.2.3统合训练解读错误

由于对统合训练的理解不太到位,在简单增加活动难度以及训练幅度的过程中,会忽略很多细节性教育。在这种不能正确解读统合训练的教育方式中,大部分教育都只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性效果。

3开展感觉统合教育的具体途径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感觉统合训练在早期教育的应用,必须结合孩子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孩子的特长、性格,合理、科学地实施。

3.1科学系统地玩,增强游戏难度和深度

幼儿作为性格、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喜爱游戏是每个孩子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用不同的游戏激发孩子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孩子感悟到统合训练的乐趣,从而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到统合训练中。在这过程中,也可以选择孩子喜爱的音乐配合各种感觉统合训练,通过不同的道具,集中孩子注意力。

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应该根据入学状况不断加深游戏难度,在完善游戏各个细节的同时,让游戏蕴含更多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乐趣。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教育也是,所以在游戏配置中,应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在逐步增加难度的过程中,让孩子始终以饱满的自信与兴趣参与。⑥

另外,在早期统合训练中,一定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发展特点,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实时领略新鲜信息,例如:“世界第一座玻璃桥”、“不换片的电影”、“头发上雕刻的图案”等新鲜的事物,激发孩子对社会与自然的热爱和关注。在学习中,为了培养合作精神,使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促进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意志、情感、行为等)⑦发展。

3.2科学练习,增强早期教育服务体制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待教育工作,正确理解早期教育的教学目标、理念。在统合训练中,根据学生特长,陶冶学生情操,而不是学生学习就必须有造诣,成为舞蹈家或者音乐家。在统合训练中,根据学生性格特征,让孩子以生活情趣为出发点,进一步带动孩子智力和身心发展。如:双语教育,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多说多听,而不是为了学而学。

另外,好奇心作为孩子上进的动力,只要有兴趣,学习就会持久、主动,而儿童智力发展正是从冲动、好奇心开始的。因此,在早期教育中,老师应该在编排游戏趣味性的同时,融入适当的知识教育,开发孩子智力。

3.3增强早期教育科研力度,让领域教育和感觉统合相互融合

在早期教育中,感觉统合训练还可以和健康教育相融合,进而不断提高孩子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早期教育作为感觉统合训练顺利开展的环境,应该讲早期教育活动与感觉统合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让早期教育与感觉统合训练相互融合。感觉统合训练和早期体质训练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发现美、感受美,还可以培养孩子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通过艺术领域和幼儿训练的融合,在锻炼孩子本体感觉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4结束语

科学有效的早期教育对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早期教育,感觉统合训练也受到相关研究人员和家长的关注。因为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在促进幼儿骨骼发展的同时,能带动身体机能、大脑机能发展,它对幼儿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与认识分析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因此,感觉统合训练被应用到早期教育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足,在整合存在问题与国内外幼儿教育经验的同时,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从而进一步带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注释

①唐丽华.早期教育需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2012(29):65-66.

②何娜,张金凤,卢志敏等.感觉统合教育进入幼儿园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7):100.

③张银波,代光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感觉统合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J].四川医学,2011.32(11):1815-1817.

④李红.国内外感觉统合研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价值[J].金陵瞭望(教育),2011(5):124-125.

⑤郝丽丽.早期教育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3):153,177.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5

关键词:早期教育;重要性;发展原则;早教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20-02收稿日期:2016-04-19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阶段接受启蒙教育乃是教育的基础,幼儿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尽量多地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育,促进其智能发展,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生活不断地升级变迁,近现代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目前,对幼儿早期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早期教育广义的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点是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狭义的早期教育,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这里以广义的早期教育为例加以论述。

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1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

早期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早期教育可以使幼儿的脑力思维、语言、动作得到很好的发展。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大脑更好地发育,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幼儿坚持按照早期教育计划接受教育,会使得其智商大大高于同龄的孩子。经过科学验证,早期教育可以让儿童更加聪明。在同一个班级里,对孩子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比起没有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某方面的成绩更好。4岁的孩子的智商大概是成人的一半,有的甚至达到百分之七十,因此,在4岁左右对幼儿智力进行开发最为重要。

2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潜能

人的很多重要习惯都是在6岁以前培养起来的。因此,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充分激发孩子的潜能,是十分重要的。潜能开发的时间与年龄成反比。潜能在幼儿早期如果获得很好的开发,就可以比较充分地被开发出来。潜能开发的时间越晚,开发的效果就越不好。若是超过了10岁,无论怎么开发,都不能够完全地将潜能开发出来。孩子的潜能开发就是要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时期,对事物有着兴趣和积极性时进行,这样潜能开发的效果就会更好。[1]所以,要想开发儿童潜能,就必须在幼儿早期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3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婴幼儿时期,婴幼儿与成人之间会建立起一种依恋行为。这种早期的依恋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后来的人格,以及与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婴幼儿时期安全的依恋行为让其更容易接近别人,不依赖别人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和别人亲密接触,不利于交朋友。因此,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还需要陪伴孩子成长,给予孩子温暖,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三、早期教育的原则早期教育一定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在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中,应力求直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动静配合,多采用讲故事、听音乐、唱歌、手工劳作来进行,采用和幼儿生活接近的教材。除了掌握早期教育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人类的思维在婴儿期开始形成,具有具体形象性。在早期教育中,我们应发展幼儿的思维动作,满足他们既陌生又新鲜的心情。爱问、爱动、爱想是幼儿的典型特点,在进行启发教育时不可以不加理睬,更不可粗暴地扼杀掉幼儿的这些特点,要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启发。[2]为了促使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好用比较法进行学习,使孩子感知同类事物的各式各样的属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新鲜事物。

2树立榜样,坚持正面教育

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应尽量用“榜样”来教育孩子。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习惯性格等都对儿童有着巨大的影

响。例如,有的幼儿存在打人、骂人等不文明行为,大多数是由于父母的不文明言行所造成的。所以说,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断地为幼儿提供可以学习的榜样;同时,注意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3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认识事物的老师,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在幼儿早期,家长和早期教育的工作者们,需要用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对幼儿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幼儿主动、活泼地学习。

4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活动方式,也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好手段。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具体地学习社会生活。幼儿在游戏时常常用语言和动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促进其身体的健康发育,还能促进情感和意志的发展。[3]家长或者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指导幼儿做一些游戏,使幼儿逐步获得与游戏相关联的知识,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等。

四、早期教育的内容1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处在发育成长的初期,健康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对于幼儿而言,健康的身体是幼儿其他方面良好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要经常组织幼儿参加一些体育游戏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例如,通过游戏发展大动作:走、跑、跳、平衡等技能。结合一年四季的不同气温,选择合适活动量的游戏,使孩子们的身体棒棒的,同时辅以健康知识的学习。

2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

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口语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因此,早期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注意丰富幼儿的口头语言,以它为奠定思维发展的基础。有关实验证明,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未曾学会口语,今后的学习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很难学会相关知识。印度曾发现的“狼孩”,说明了错过最佳关键期的口语学习,后期无论如何弥补,都无济于事。因此,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说话,努力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感与良好品德

早期教育还要注重孩子美好情感与良好品德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讲述故事、情景剧、故事表演等方式,向幼儿传达美好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品德,使幼儿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提高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幼儿情操。

参考文献:

[1]金祖涌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则[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2,(3).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6

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恰当的阅读培养,可以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幼儿识字欲望,进而积累一定的书面语言知识和识字能力,而且还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总之,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的误区

1.幼儿教师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内涵认识片面,忽视幼儿早期阅读,未意识到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部分教师对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存在误区,追求教学过程中阅读的数量和学习的效率,而忽视对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利于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

2.幼儿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误区

部分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概念模糊,把早期阅读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幼儿园,而忽视自身对幼儿教育的责任,缺乏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相关知识,从思想上对幼儿阅读教育不够重视;同时,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幼儿能够多背几首诗词,多识几个字就算有效果,而忽视幼儿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三、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创新途径

1.创新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法

幼儿教师在幼儿早期阅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教师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幼儿的阅读效果。幼儿教师要创新早期阅读教育方法,游戏阅读法、多媒体阅读法、自主阅读复述法、故事阅读法等等。例如,故事《我被亲了好几下》,根据画面文字内容“爸爸亲妈妈一下”“我的鞋子亲石头一下”……幼儿边听文字讲述,边观察欣赏动画画面,有利于幼儿正确地复述阅读内容,提高幼儿阅读理解能力。

2.创设宽松的幼儿早期互动阅读氛围

要想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早期阅读氛围,幼儿教师要在幼儿阅读和书写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早期阅读《早上好》,教师可采用表演互动的方式,让身穿不同服装的四国娃娃玩具相互打招呼问候“早上好”,幼儿通过视、听两方面感知动作、含义和语音。幼儿会对中、美、德、日四国的语言产生兴趣,还进一步拓宽了幼儿的语言范围和视野。

3.创建幼儿教师与家庭的系统联系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7

早期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儿童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陈鹤琴是爱国主义教育家,在他早期求学和从事教育活动中,目睹了中国早期教育的落后。他认为国家要强盛,要从教育抓起,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起步,早期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早期教育是人生成败的关键。面对旧中国早期教育极其落后状况,许多少儿童因早期教育缺失,断送其发展前途,因而造成贫困世代相传的现状,陈鹤琴呼吁应该从抓好早期教育入手。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不能错过,如果错过就会贻误教育时机造成终身遗憾。“幼稚期(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主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1]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就开始,父母是儿童早期教育的老师,教育儿童越早越好,由于儿童出生后对于家长的依赖性,其独立意识差,家长有责任教育好儿童。“幼儿自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保护和关怀。幼儿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得到抚爱,这对于幼儿感觉和情感上的发展特别重要。同时,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基础,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极大的。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2]

早期教育关系国家命运。陈鹤琴在一生教育实践中,目睹了中外早期教育的发展状况,为我国当时不重视早期教育的现状而担忧,并大声疾呼国家要富强,必须从抓教育开始,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打好基础。“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3]陈鹤琴在论述早期教育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上,有其独特的观点,一方面他指出不能把少儿看成是家庭和家长的附属品,他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小孩子教育好,父母得到幸福,国家也得到人才。所以作为父母,不论从自己着想,还是从国家着想,都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子女。另一方面他认为培养孩子的爱国心要从早期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儿童同情心和仁爱之心,会为将来爱国之心打好基础。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用大量的实例说明救国保民要从培养儿童爱人之心开始,并叙述了爱人之心与爱国之心的关系。

陈鹤琴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儿童,对于早期教育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把儿童当作“小大人”对待,在教育中使儿童失去了应有的天真,摧残了儿童活泼的天性。早期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实现早期教育的科学化。“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于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4]为此,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他在《家庭教育》总结了儿童心理的基本规律。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小孩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作为父母不仅要为儿童提供游戏的设备和条件,而且要为儿童选择适宜的游戏伴侣。这样就会使儿童身体变强健,心境常快乐,知识有增进,思想得启发。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基本途径。陈鹤琴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模仿声音和动作,随着年龄增长,进行语言和行为的模仿。儿童在模仿中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因此,作为教育者,其举动言行要文雅,父母要事事谨慎,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的教育价值,做好孩子的表率,为其树立榜样。

好奇是儿童的求知的动力。陈鹤琴认为,儿童不仅生来好动、好模仿,儿童生来也很好奇。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弄明白。他借用柏拉图的名言“好奇者,知识之门”,说明就是这种好奇心,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动力。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成功是儿童自信力的强化剂。陈鹤琴实例告诉人们,儿童很喜欢做事情,而且很喜欢其成功。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赞许。成功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成功。因此,父母或老师要注意让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了就不会成功,没有成就失去自信。

野外活动对于儿童成长具有综合效应。陈鹤琴以儿童一呜为例,说明了让儿童终日呆在家里,就会闷闷不乐,甚至哭闹不止。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野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开拓视野,学到知识,还可以强健身体,愉快精神,收到综合教育效益。

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保证。陈鹤琴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同伴群体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与同伴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和群、乐群,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从而增进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称赞是激励儿童向上的基本方法。陈鹤琴认为,儿童由于年龄幼小,总喜感受家长和老师的称赞,在受到称赞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受到激励,家长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儿童,才能鼓励儿童不断进步。

对于儿童心理特点的认识,是进行早期教育思想基础所在。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西方精神分析学派早期教育的观点有许多相同点,同时,又具有中国现代特色,对于我们把握早期教育的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分析和认识早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了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观点一致的教育合力等。

1、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

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更不同于社会教育。模仿是早期儿童的认识的显著特点,身教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认识到这一特点。“小孩子生来是好的,也是无知无识的,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学。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子。做父母的是怎样的一种人,他的小孩大概也做怎样的一种人。”[5]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来为儿童做出表率,才能使儿童教育取得实效。

2、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是在幼年时开始形成,经过在生活中长期训练,多次重复加以巩固,使其形成观念,并发展成为做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早期教育中要注意儿童的道德养成和培养。“人类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要注意习惯的养成。”[6]对于儿童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教育就是靠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而且会使人受益终身。

3、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

陈鹤琴反对专制式的早期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不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而是以成人标准来约束儿童,打骂儿童,限制儿童,实为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对于儿童成长极为不利。陈鹤琴也反对家长代替儿童吃苦的溺爱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会剥夺孩子肌肉发展、养成懒惰性质、不识世物、不知劳苦。早期教育要宽严重适度,做到爱护儿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我们教小孩当折其中,一方面予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7]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8

摘要:早期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但许多年轻父母的心态都不大端正,主要表现是急功近利,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盲目地实施“超前教育”,给孩子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其结果肯定是得不偿失,甚至事与愿违。要认清盲目实施超前教育的危害和“早期教育决定论”的社会原因,克服浮躁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关键词:早期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盲目超前;心态平和;尊重年龄特征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9-0040-04

近些年来,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应当说这是好现象。但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注意,那就是:并不是说什么样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有利的。科学的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仅是无益的,而且还是有害的,还不如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天性自由地发展。

一、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当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有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有的省市的“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一些商家也迎合家长不正常的心态,乘机推波助澜,鼓吹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进行一些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差的时侯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刚出生几十天就教孩子练“迈步走路”;刚刚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背唐诗、学外语;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四五岁时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的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3岁,比如“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我始终坚持这种看法,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要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是更着重于“成熟”。

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双生子爬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时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但到两周以后,这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那个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其愿望是指望孩子将来在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学习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一些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些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即或是有一些优势,但很可能只是一时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

有这样一个研究很说明问题。那就是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3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地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上述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不见得是一件有益的事。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的人,自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材”,出高水平的人材。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证实。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过:“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许多事实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不进行必要的培养教育,那是不好的。极不可失,时不再来。应当抓紧及时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但不能任意超前。太随意、太超前了,从近期的眼前的效果看,是令人振奋的。但最终的结果,不见得也同样令人满意。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恐怕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培养出“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的“早熟果实”。

二、任意超前的智力开发得不偿失

进行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是有可能促使儿童身心早期发展的。但应该特别的慎重,不能草率,不能盲目,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单打一”,不能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如果在某一个方面强迫他们学习、掌握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尤其是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可能会收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那是片面的发展,往往会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课题。人为地“一相情愿”地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对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尚很有限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只能是以牺牲、丧失或抑制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这是得不偿失的,很不合算的。从长远看,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肯定是有害的。

我们应当明白,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不是孤立的,各方面的素质不是隔离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不和谐的发展,就是畸形发展,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近来,我国的杭州大学和日本的大阪教育大学、筑波大学,联合进行的中日两国幼儿“认知能力”比较研究,对中国和日本的3岁至7岁的儿童认知能力测查结果表明:在总共18类指标中,中国儿童分辨数的概念、分类、时间、序列等能力,都比日本孩子强;而在运动、组合、容积、空间转换等方面,则日本孩子要强。

我们知道,人的左右大脑有所分工。一般来说,左大脑分管推理、语言、数字等抽象思维,右大脑则分管形体、空间、画面、想象等形象思维。左右大脑均衡发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才能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次测查结果,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国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问题是:对幼儿过早地进行以数字、文字为主的所谓“早期教育”,而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空间转换、形体感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果使其左脑的智力发展比右脑发展超前,从而影响了幼儿大脑的左右均衡、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强,而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一个孩子是否聪明的评价标准,往往是看其认字的早晚,认字的数量多少,会不会数数,会不会算算数,等等。把在学龄前就能“熟背唐诗三百首”、“会加减乘除”的幼儿,看作是“神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只有学习认字读书、算算数才是“正经事”;而自从孔夫子那时就片面地认为“勤有功,戏无益”,一句“玩物丧志”的话,就把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玩耍的价值完全否定。

近些年来,中国有些人迎合中国做父母的的这种心理,推出了许多以认字、算算数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神童培养方案”,把这种偏向推向了极端,致使许多孩子对数字和汉字的认识,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而严重忽视了对幼儿画图、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中国儿童动手能力等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同龄儿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纠正,将有可能导致孩子今后左右脑智力的畸形发展,而这种畸形发展则会大大限制孩子整体智力的发展水平。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据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中国儿童联合调查表明,幼儿对数的概念接受多了,往往较难适应以后正规的教学程序。许多“神童”上学以后成绩并不突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是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人材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是重要的,但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不充分估计它的地位和作用,会使人们忽视,错过发展的良机;但任意夸大它的地位和作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会出现“强人所难”的训练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

中国过去有这样一个成语:“杀鸡取卵。”比喻只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甚至损害长远利益。现实生活中,为了要早一点儿得到鸡蛋,不惜把鸡给杀了,“开膛破腑”,取出鸡蛋。当然,这种蠢事,一般人们是不会去做的。

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却有不少这种急功近利的类似的现象。比如,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训练孩子掌握这个年龄阶段难以做好的动作,教孩子学习掌握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不能理解和接受的知识,这无异于“杀鸡取卵”。这是有害无益的做法,必须加以纠正。

做父母的是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条件促使儿童身心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呵护他们的童心、童趣,保留他们“固有的东西”,遵循他们成长的自然要求,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成长,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学会生存。而不是“自作聪明”地、“一意孤行”地做“拔苗助长”一类的蠢事。

一个人成材,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哪个阶段的培养教育和训练都是重要的。不能哪方面的教育和训练都要抢乘“头班车”。现在,国际教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人从出生到65岁之间,都是发展智力的有效时机。当今世界上,人们越来越推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而不是“早期教育决定论”。

一个人成材,也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决定的。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哪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哪一个方面素质的发展也都不能忽视,都不能偏废。应当持续不断地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应当全面地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

三、出现任意超前教育倾向的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上出现这种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倾向,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定客观环境的产物。

早在“美苏两霸”对恃的那个年代,就有一种说法:就是国家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美苏两国为了增强竞争实力,早在30年前就“不约而同”地进行教育改革。改革的重点也都是“不约而同”地加大早期教育改革的力度。在学龄前阶段,就开始进行高难度的教育,高强度的训练,把3到6岁才该训练的内容,提前到0到3岁进行,把许多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提前到学前阶段。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美国是布鲁姆,在前苏联则是赞可夫。

他们都认为,早期教育决定人一生的发展水平,甚至决定人一生的社会成就。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验后,他们又是“不约而同”地总结了教训:经过实践,他们都认为按照这种“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进行早期教育的改革,从眼前的效果看是好的,但从长远效果看却是不好的。因为它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对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素质是不利的,使儿童青少年缺乏发展的“后劲儿”。也就是说,缺少自我发展的能力。于是,先后都早已放弃了那种盲目的教育改革实验。

就在人家放弃了这种改革实验的时侯,我们国家开始实行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知识,重视人材,逐步形成了社会舆论。在这种环境里,广大家长望子成龙之心十分急切。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长期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迅速传到了中国,它正好迎合了中国家长急切的望子成龙之心。于是,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就在中国开展起来。

我们应当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汲取外国失败的教训。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人家通过实践已经否定了的东西,我们又要重新再做一遍。

“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潮,之所以能在中国盛行,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子女越来越少,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及,家里只有这“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家庭和家长的全部期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龙心切,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庸中佼佼者”,这是“早期教育决定论”盛行的温床。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有些丧失学者良心的所谓“专家”,在经济利益地驱动下,不负责任地宣扬、鼓吹,极力夸大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作用,推出种种没有经过实践证实的什么早期智力开发“工程”、“方案”,曲意逢迎那些望子成龙之心过切、心态不大正常的家长。这是很不应该的。而我们有些年轻父母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甚至达到了“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程度,很容易轻信那些很诱人、但并不科学的早期智力开发“工程”、“方案”之类的东西。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是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也都论述过早期的重要意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的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时完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甚至说过:“婴儿生下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了。”

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话。我以为,这些都是针对传统的忽视早期教育的现象,采取了有一定夸张成分的说法,是“矫枉过正”,不能过于“较真”。如果真的是“5岁以前就完成了90%的教育”,“3岁就是人的一生”的话,那么,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岂不成为可有可无、多此一举的事了?终身教育不就更属于“画蛇添足”了?况且,他们所强调的早期教育,绝不仅仅指的是早期智力开发,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认字”、“算算数”之类,而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就像巴甫洛夫所说出生3天以后开始进行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了”,可以肯定地说,他绝不是指的是“认字”、“算算数”之类。

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也是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反映。过去的古典教育,是“重义轻利”;现代教育与此恰恰相反悖,是“重利轻义”。这种偏向,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就出现了。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预见性地指出了现代教育的这种偏向。“重利轻义”的功利化倾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上去了,道德水平下来了”。

多少年来,人们培养教育子女,目的就是升学、就业,只要是对升学、就业有用处的,就下工夫、下本钱,尽可能提前培养训练;对升学、就业没有直接好处的,就放任不管。也就是说,只考虑培养孩子“成材”,不大注重教育孩子“做人”。不仅在外国是这样,近些年来在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试想,不会“做人”,又怎么能成材呢?即或是有很高文化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是不会“做人”的话,不能融入社会群体,社会根本不接纳他,那么,他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到哪里去发挥呢?

四、克服早期家庭教育功利化的倾向

家庭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不仅反映在学龄儿童的教育上,更反映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上。其表现主要是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就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培养、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记忆忽视思维能力培养、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重营养忽视体育锻练、重视生理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等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急功近利的早期教育和超前的智力开发。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对孩子进行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和训练,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不能达到切实提高孩子素质的目的。这不仅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还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样做,表面看似乎是“太慢”了。其实,教育从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进行的。这样做,肯定是会从根本上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9

现今的家长们是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鼓励孩子多学知识、增长能力,课外班、特长班、英语班遍地开花,里面的学员越来越低龄化。但是,对孩子过早地进行早期教育,真的对他们的发展有利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早期教育呢?

一、早期教育是否越早越好

很多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于是,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和超前智力开发,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让四五岁的孩子学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有些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3岁,比如“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根据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0岁至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如果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好,也没有那个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年龄和身心发育规律教育,不应盲目地让孩子过早背上身体和心理包袱,过早地接受力所不及的学习任务,使幼儿学习兴趣减弱,自信心不强,甚至造成幼儿厌学、消瘦、性格呆板,这将严重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早期教育不是超前智力开发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早期教育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是,这种科学的早期教育应该特别慎重,尤其在教育内容上,不能错误地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超前智力开发。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各方面素质不是孤立的,各方面素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获得充分持续的发展。如果在早期教育中只注重智力开发,强迫孩子去学习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尤其是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智能训练;那么,这种片面的教育和训练,必然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课题,人为地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只能是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任意进行超前智力开发,强制性让孩子去学习掌握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能理解和接受的知识,这是有害无益的。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条件促使孩子身心发展,也有责任有义务呵护孩子的童心、童趣,保留他们“固有的东西”,这就需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成长,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获得发展。

三、早期教育应注重孩子全面发展

早期的早期教育篇10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习惯;教育;现状;实施策略

一、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具备的三个先决条件

第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就要为幼儿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这才是早起阅读的基础,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选择一些色彩鲜明,形象直观,深入浅出,富有教育意思的图书。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孩子阅读的基础、环境。幼儿直接还可以开展读书之类的游戏,通过孩子对游戏的渴望,达到阅读的目的

第二、要很好的方法进行指导

首先,应让幼儿观察图书的结构,知道每一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为了便于幼儿理解,可让幼儿把封面比作前门,把封底比作后门,中间就像是一间小房子。看书时,先把前门打开,然后走进小房子里去看故事,看完了把后门关上,有了这样生动形象的看书方法,幼儿就不会出现乱翻的现象了。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由于幼儿已认识1-10的阿拉伯数字,因此,先教他们按页码顺序翻阅图书,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

其次,教幼儿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过程中,让幼儿直接感受画面与教师讲的故事之间的联系。亲自感受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而故事是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的,从而慢慢了解知道故事的内容。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正确翻书的榜样。

第三、要提供适宜的材料

1.根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在为幼儿创作和挑选故事书时,要考虑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

2.从孩子兴趣出发,选择他们"喜欢"的书籍

现在市面上的阅读材料良莠不齐,有些幼儿读物中竟然充斥着不雅和暴力。对于没有鉴别能力的幼儿来说,我们要为他们把好第一关。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幼儿早期阅读的基础,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选择一些色彩鲜明、形象直观、深入浅出、富有教育意义的图书。实践证明,有趣的童话故事是孩子的最爱,而一些以幼儿视角编写的科普作品如《少儿十万个为什么》等,也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对象。考虑到内容和文化的多元性,我们还可以为幼儿选择《安徒生童话》等外国作品开拓视野。

二、早期阅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一切跟书有关的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是均衡全面发展、超越特长发展的特色教育。通过早期阅读,孩子会个个想说,个个愿说,个个会说,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说什么样的话,对什么样的交往者做出什么样的语言反应,这是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个方面,如在故事《打不开的门》和《贪吃的哈罗德》中,均有不同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幼儿在熟悉故事角色间对话的基础上,会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三、实施早期阅读教育的有效方法

1.明确早期阅读的目标定位

早期阅读教育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早期阅读教育在语言教育中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构建目标时,应体现其特殊性,同时必须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兴趣培养,阅读的范围也不应只局限于文字,还有图画、标识标记等也应该纳入阅读的范畴。另外,通过早期阅读帮助幼儿积累一系列社会文化方面的经验;促进儿童人际交往和认识世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成为流畅的阅读者等等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2.提供新鲜、优秀的文学作品

到底应该给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优秀的有价值有味道的呢?虽然目前还没有量化的衡量标准,但可以从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反映儿童的真实感受;注重作品的趣味性、戏剧性;注重作品的新颖性;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3.创建适宜的阅读环境

早期阅读教育环境的创设,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软环境包括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开放而平等,营造开放、宽松的阅读环境,还包括尊重阅读学习的个别需要,享受个别教育。硬环境包括社区、家庭、幼儿园的环境设置让幼儿感受到和谐、浓厚的阅读环境。例如,幼儿园中通过设置图书角、墙面设计等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发儿童的主动阅读的兴趣。促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阅读能力获得发展。还可以定期向幼儿推荐优秀的图书,使孩子主动接触、喜欢并选择书籍,让幼儿真正喜欢阅读,并从中获益。

总之,早期阅读有效方法实际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提炼。本文对早期阅读教育的思考还比较肤浅,但愿能给关心早期阅读教育的幼教工作者一些启示,希望大家共同来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出一套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早期“和谐阅读”环境,为提高中国的幼儿语言教育水平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周兢.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J].幼儿教育,2005(2).

[3]钱郭小葵著.婴幼儿生长及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