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十篇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十篇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0:59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复杂系统 综合集成研讨厅

[分类号]F270;C931

信息化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进程中。信息化给企业的战略发展带来新机遇,给企业的管理活动方式带来根本变革,给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质的飞跃;通过信息化,能使企业建立灵活机动、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和反馈系统,并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然而,企业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以其为对象的企业信息化这一复杂系统,涉及到“人、经营、技术”二肯的集成,有其内在的系统复杂性。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三点:①系统要素众多且要素间关系复杂。系统要素包括实现信息化的软件系统、硬件设备、运行流程、规章制度、信息化技术和各类人员等,要素在企业战略、运营、管理、组织各层面上和层面间,通过信息流的流动有机联系起来,交互作用、相互依存。②系统具有动态性和白适应性。企业处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发展、革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不断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系统集成和维护,以提高信息化水平,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引领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对手及合作方也给企业信息化实施带来一系列不可控因素和不确定性。③系统具有涌现性,难以集中控制。企业信息化价值的提升和收益所在,是通过实现企业内各部分的信息化价值提升,并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能力凸显,而不是企业领导或某个项目小组能控制的。

国内外学者从系统角度对企业信息化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pan,J.Y.C.等(1991年)提出采用多a-gent技术建立制造企业集成的计算机基础结构,通过大量agent的交互,实现企业各生产部门知识的共享与协调及各项功能的集成。国内学者陈禹(2002年)从复杂自适应系统的角度指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高复先(2002年)提出应加强企业信息化的系统集成,尤其是从信息资源方面集成,以更好的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倪明(2005年)提出了基于iDeFo的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建设方法。然而,企业信息化是建立在企业这个复杂巨系统之上并为之服务的,在企业信息化实施中应充分考虑主体的系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以上研究没有从此角度研究企业信息化。随着信息化领域大量单元技术或使能技术的应用,系统“集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核心问题。但从系统的角度,巨复杂信息系统的实施与一般信息系统相比,有特殊困难:①在系统开发上,一般信息系统有原型可依,模式可循,可遵循结构化的开发方法,而巨复杂信息系统包含了多种信息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及组织、人员、经营的集成与协调,系统结构和全貌难以完全把握。②在系统控制上,一般信息系统能够按照既定步骤顺利的实施,而巨复杂系统常因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适当调整,在“集成”状态下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调整是人的认识难以完全控制的,这影响企业信息化实现最终战略目标,增加了信息化实施的风险。故,如何实施企业信息化这样的开放复杂巨系统,需要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1 构建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研讨厅

钱学森等(1990年)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解决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方法。1992年,钱学森又提出了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思想,作为实现综合集成方法的有利工具。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研讨厅,是将综合集成研讨厅思想体系用于解决企业信息化这一复杂系统顺利实施遇到的问题。基本思路为:在技术环境的支持下,设计构成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研讨厅的专家体系、知识体系、机器体系,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分析、设计、运行、维护中遇到的问题,根据综合集成研讨厅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通过人一机结合,以人为主导的技术路线集合专家进行研讨,对专家群体的意见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使其在短时间内快速达成共识,形成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方案。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研讨厅是由专家体系、知识体系、机器体系构成的虚拟研讨厅,见图1。

专家体系是由各领域专家,包括企业信息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政府专家、信息技术专家及最终用户在内的相关人员组成。专家体系的设计,保证企业信息化从设计到实现到维护过程中最终用户能够直接有效的参与,并配合研讨厅运作协调企业方、建设方、咨询方、管理方、供应商、下属单元企业等相关的多方利益。专家体系的作用,体现在专家根据经验对企业信息化实施项目设计、构想和控制上,是计算机难以模拟的。

知识体系的构成,知识层次上,由高到低由信息化前沿理论、信息化先进技术、信息化成功经验构成;知识范围上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术,信息、通信、网络硬件知识和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信息化政策、法规知识以及成功企业项目建设经验,企业中层人员业务经验,另外还包括专家在研讨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知识体系的作用在于极大发挥专家的“智慧”,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企业信息化,克服认识上可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弊端。

机器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研讨厅实现运作的基础设施。主要由网络设施、服务器、存储系统、计算机终端以及为整个系统提供服务的软硬件设备组成,以提供海量存储能力和高性能的计算处理能力。网络是由研讨厅内网、企业内网等局域网和广域网共同构成的分布式网络,以增强网络的稳定性。研讨厅平台对不同专家设各种权限,以保护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涉及的商业隐私和专家的知识专利。数据库采用异构的数据库,包括专家数据库、信息化资源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方案数据库等,数据库支持专家存储和搜索所需数据;方法库包括支持专家建模、问题量化、计算机综合求解的各种方法,如支持企业建模的iDeF族方法、网格法,支持决策的德尔菲方法、模糊综合法,支持计算机求解的人工智能法、模拟方法等,作用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模型库包括各种解决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模型,如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模型、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等,模型库的作用是为专家提供信息化方面的建模原型;案例库中包括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成功案例,主要来源于国家信息化标杆企业、行业推荐的信息化模范单位、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典范等,供企业学习和借鉴。

上述三个体系在综合集成方法的指导下,动态结合,构成一个人一机一网络一体化的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研讨厅。

2 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研讨厅的运作

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研讨厅,以非结构化的方法逼近结构化,解决系统结构难以全面把握的问题;应用人一机一网络一体化的平台,发挥群体决策的优势,克服系统“集成”所面临的认识、控制局限性。根据综合集成研讨厅求解问题的一般步骤,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研讨厅(以下简称研讨厅)的运作流程简述如图2所示:

第一步,提出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一般会遇到的问题为系统建设,如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以及系统优化,包括各单元系统二次开发或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协同等问题。对此研讨的三个层次为:①企业信息化规划分析;②企业信息化集成分析;③企业信息化人机协同分析。主要研讨企业信息化的方案设计、软硬件体系的建设及维护、业务流程再造以及构建信息化组织及管理体系、风险及评价体系,制定与修订企业信息化规范、员工信息化操作培训和信息文化培育等。

第二步,搜集资料。围绕研讨问题,在上述研讨层次上,搜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化建设背景资料,搜集关于企业的信息化实施历史及现状资料,如资金投入、管理改革、人才引进、信息化观念如何,企业实施信息化前后的经营和管理情况。搜集行业中企业的信息化实施情况、信息化软硬件供应商情况、技术发展水平、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的信息化政策等方面资料。并与行业内其他成功企业或案例库中类似的信息化标杆企业作比较。专家可通过社交关系、案例库以及搜索引擎搜索资料,其目的是让专家对问题背景有充分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根据资料对问题做出定性认识。专家在研讨厅平台中共同讨论,确定问题的决策目标和约束条件。企业不同,信息化状况各异。专家可以根据搜集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到初步的判断,如提出对CaD、Cam、miS等系统初步实施方案,并对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内部运营的可承受能力分析,提出员工对实施信息化的培训方案、决策信息的提供方案等。并对政府的宏观政策限制、可获得的技术支持、软硬件供应商的实力等给出相应的对策。为使企业信息化价值显著提升,专家着重认识现有系统的可改进程度、组织管理的协调能力、信息化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市场技术、合作伙伴、政策规范的调整情况。

第四步,根据资料提出问题分析方案,对问题逐步量化,建立问题的局部或全局模型。由研讨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问题的定量化过程,最重要的是确定研讨层次和描述粒度。问题各研讨层次的粒度为:①在系统规划层,按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的战略规划、系统运行(包括设计)、风险评估方面划分子类任务;②在信息资源集成和共享层,上层各子类任务按系统的数据集成、处理集成、流程整合、共享模式再划分;③在人机协同层则继续将上层各子类任务按照各研讨专家领域细分任务。各专家在任务期限内,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用UmL和各种视图方法及统计等分析软件对任务问题量化、建模。如数据库专家为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资源分配问题建模,风险评估专家建立信息化风险防范操作流程等。过程中可利用方法库、模型库、搜索引擎和计算机等辅助工具的帮助建模。

第五步,模型评审,通过则继续第六步,若未通过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修改意见重复第二至第四步骤或其中某些步骤。专家对求解问题的建模是由专家个人或小组独立完成的。各参与方专家,建模时可能受利益或感情因素影响。例如,建设方专家希望从企业的项目多获得利润,供应商愿意把先进且利润高的产品推荐给企业,而企业希望选择廉价并且信誉好的供应商和建设合作方。另外,参与专家的知识层次和知识范围决定其所建模型具有相对局限性,前沿理论往往缺乏实践经验,而实践成熟的技术及经验又难以创新;技术专家对管理者和实际用户的考虑欠全面,可能难以系统地解决企业信息化复杂系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消除可能的影响,全体专家应对模型同步评审,共同讨论。选择方法库中适当决策方法,在研讨厅平台由专家共同评审问题模型,若不合理,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第六步,计算机综合求解,生成系统方案。根据第二步的定性认识,专家利用计算机构建了较为通用的问题解决模型,分析人员可以直接用计算机对这个系统进行综合模型重构。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会形成许多支持企业决策的信息,在专家提供决策模型后,计算机可以直接对模型求解,从而形成对问题较为完整和体系化的求解方案。除此之外,计算机通过知识挖掘、文本挖掘等方法库中的方法,multi-agent等技术,可以根据多个求解模型和方案,生成新的模型与求解方案,如信息资源分配模型、信息化风险控制模型、协同生产的施行方案等。然后调用数据库中数据,由分析人员整理出综合求解方案。

第七步,仿真和执行。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重置的,计算机模型系统仿真可即时发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降低企业信息化风险。仿真考察重点为,求解模型与方案的仿真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如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的控制,业务流程再造各个环节有无系统矛盾产生、企业各组织单元重组的模拟是否存在人才、资金等资源的缺乏或冗繁等。仿真结果由专家撰写成容易理解、针对性强、有说服力的仿真报告,递交企业领导,最终由企业领导决定是否采纳与执行。若不被采纳,方案及仿真结果存人备选方案数据库。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2

【关键词】企业信息集成;信息数据;电子文档

在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永平铜矿档案馆使用清华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根据永平铜矿档案馆的实际情况,设置了:档案查询子系统、服务器设置工具、光盘制作子系统、借阅管理子系统、权限设置子系统、收集整编子系统、数据录入子系统、数据维护子系统、数据转换子系统、统计报表子系统、系统设置子系统、销毁管理子系统。我们档案工作者将发现企业档案发生了巨大变化。

档案载体的转变。

首先是企业档案载体的转变。在企业实现计算机全程管理后,适时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远近传递交换和处理。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文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产品图纸的设计、存储、查询和修改变得快捷又方便。例如生产或开发一项较大项目的产品就需产生上万份的图纸,而其中许多又要承袭老产品的大部分成果,因此电子图纸显示了其比纸质图纸更旺盛的生命力,保存电子图纸要比保存底图方便、省时、省力并且有意义得多。

其次是企业档案的分类变化。原有的企业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各企业档案信息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计算机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档案分类更能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状况,分类也将更详细、更科学、更规范。此外,在企业档案接收和保管上也有所改变。以往的企业档案工作者以参加科研产品鉴定、重要设备开箱及重要建设项目、技术改造竣工验收作为对其企业档案的监督、指导和接收就显得有些滞后了。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如果不对随时大量产生的电子文件加以管理,势必带来以下风险:

(1)导致系统瘫痪或导致任何人均可无控制地存取信息而使系统变得不安全。

(2)大规模的、无系统的、随时可能产生的违法破坏的风险增加。

(3)使有价值的公文与档案丢失。

(4)安全措施遭到破坏的风险增加。

(5)造成文件被非法变更与删除,从而使数据丢失。

(6)给社会带来麻烦。

(7)造成不必要的延迟与公务处理故障。

(8)造成不必要的在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在传统档案管理理论指导下,人们只能将电子文件再转换为纸质文件,然后按纸质文件管理方式加以整理、归档和保存。目前的这种电子文件管理方法不但没有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负担,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步伐。

被转化为纸质文件后的电子文件被人们存入光盘中,放入档案柜内加以保存,而很少再去利用,由此造成数据丢失与资源浪费。有人甚至将这类电子文件当成书写数据库的工具,依工作需要随时对原数据加以修改、补充,致使原文件被弄得面目全非。例如,人事部门每年的职工基本情况数据统计都在上一年度的文件上修改,这既是因为单机容量有限,也因为图个工作方便。再有,机要打字员因打印文件数量太多,不再统统存盘,或保存一段时间后便以删除。既然档案部门未规定电子文件归档,这样做也无不妥,反正已有一份纸质文件归档了。由此,造成大量电子文件损毁。

由此可见,对电子文件的产生不加管理或以传统文件管理方式来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使文件无法充分地满足本部门责任要求与其他部门要求;产生的文件被破坏或当需要它们时找不到;当文件有多个版本存在时,无法对真实可靠的版本进行识别与检索;产生的数据无法资源共享等。

以纸质为主体的传统档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丰富才成为一门科学的。但电子文件与传统文件各有其特点,在许多地方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在管理方法上如果照搬纸质文件管理方法,就会造成电子文件的文件价值、利用价值的损失。

传统档案可以不管文件的形成、承办过程的具体情况,只要对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文件,在它完成文件阶段使命后,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就行。但电子文件的归档,档案人员必须在文件的设计与形成阶段就要进行指导,承办过程中档案人员要参与对其管理并进行监督,否则将无收集、整理、归档可言。

在电子环境中,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者提供利用。这就是说企业档案人员如果不进入到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去,则很难掌握到企业信息的核心部分甚至接收不到档案。的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电子文件、电子图纸使企业档案工作者再也无法坐等档案的最后形成与归档了。他们必须在产生电子文件的源头就行使档案的监督指导职能。参照国家有关文件制定出本企业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提请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编制人员在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加入电子档案文件的鉴定、归档、保存、利用等档案管理内容。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要求计算机详细记录设计、加工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及相应的更改信息,要在不同的版本上注明当前的有效资料,以确保最终归档使用的是正确版本的图形或图纸。

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会运用专门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平台,要懂得如何控制和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掌握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

此时企业档案的保管也不再只以卷盒和柜架为装具,更多的经过档案人员鉴定归档的企业档案信息将存入“虚拟库房”。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3

一、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导致企业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则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档案部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一,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脆弱的电子文件,因此只保管传统的纸质文件或打印件,轻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流失。极端二,将实体档案做数字化处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式,其本质都没有超越传统模式,档案部门在企业中仍在扮演着被动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动提供参考信息的意识,无法创造直接利润,因此不被管理层重视。传统档案工作面临危机,档案部门亟需重新定位,开展改革,实现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资源中心的转型。

二、企业档案部门定位转型的依据

从上述现状中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基于此,企业档案部门应告别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型为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服务,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体来说,企业档案部门转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理论上,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徐拥军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介绍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核心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档案作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记录,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作为这一资源的管理者——企业档案部门,除了对档案的整理保管外,也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之责,对企业内的文件、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总之,正是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为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2. 实践需求上,企业需要设立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内各部门纷纷采用了适当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eHR系统、财务系统等等,但据原国家经贸委等调查表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产生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软件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信息需多次重复输入,费时费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无法保障,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内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设进程。

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不仅要改良、升级系统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借鉴国外经验,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现。就我国企业而言,大多数都设有信息部门或数据中心等类似机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系统、软件的技术维护,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而不是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急需专门部门来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冗余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企业档案部门接收各个部门的文件,企业的各方面的数据在此汇总,这使得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变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 自身优势上,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信息管理有潜在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大多为程序员、网络管理者和技术支持人员,这种人员结构的后果是导致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管理,这一缺陷正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档案人员来弥补。

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具有对信息分类、查找和重新发现的技能,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档案人员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业及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因此可作为联系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中介桥梁,他们与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对信息需求做出响应,可创建起“信息资源中心”。

三、企业档案部门的转型策略

企业档案部门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的过程,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1.明确档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档案部门的定位变化。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实体保管转向信息资源管理,定位成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从长远来看,更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提炼显现知识,挖掘开发隐性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将档案部门打造成“知识中心”,推动企业知识共享。

档案部门的职能变化。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好基础档案工作,保存企业记忆,这也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其次,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综合集成各部门形成的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加工,使其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构建知识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员工积淀的知识经验。采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知识平台,将各个业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都“归档”到知识平台,形成可共享的知识。

2. 优化档案部门的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标准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即通过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文件信息的流动规则,界定与档案部门相衔接的业务部门在操作中应遵循的步骤和依据。另一方面是文件数据的标准化。确保企业内不同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能够兼容、归档、浏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集成化。对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包括企业档案)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立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实质是将企业内其他业务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采购系统等)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集成,无缝衔接,建立起企业内部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和知识平台。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模式

对企业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在一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的效果可以充分体现出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以及企业对信息的重视程度,较好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体现档案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企业更应该重视档案管理对企业以及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让档案管理工作向着科学、信息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与时俱进,制订创新管理措施,开拓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档案信息收集不全面和保存不完整

就目前的情况看,电力企业早期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不能及时、全面、有效地收集信息。在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从信息的收集到信息的入库保存,都是由相关人员负责的。但是,根据调查结果,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并没有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没有及时、主动地进行信息收集工作,而且,目前还有一部分电力企业没有采用先进的信息采集方式来收集信息。采用纸质的方式进行档案信息的记录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有人来企业调取档案信息,就可能会出现在纸质档案进行涂改的情况。电力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档案信息不全面、信息保存不完整的情况,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1.2专业部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

档案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工作不仅仅是对资料的收集、分类、存放,还涉及到资料信息的分析处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资源,为企业制订后期的发展目标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档案管理不仅见证了企业的发展过程,也将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当前电力企业中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该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单位档案人员出现“断层”,青年多、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有的单位档案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实操能力虽强,但理论知识匮乏;而地市公司的二级机构或县级公司,档案人员几乎全部由综合专责担任兼职,业务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高,分配到档案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有限。

2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

2.1超前规划、创新发展

电力企业应始终坚持先行思维,主动对接公司核心业务发展与管理变革需要。在企业开展大规模特高压电网建设之初,狠抓工程档案质量控制机制建设;针对“三集五大”改革部署,同步制订档案工作预案;面对“大数据”趋势,国内率先建成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以适度超前的工作,确保档案管理能够始终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增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安全保密力度

随着电力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强化:①防护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开展边界防火墙策略优化及档案信息系统开放端口排查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帐号弱口令导致越权访问和信息泄露,加大对系统的运维检查及监控。②严格管理档案系统帐号权限。定期审查系统账号、备案运维帐号,清理临时帐号,确保档案信息系统业务授权许可使用合规,数据安全共享。③实现档案资源安全存储。制订档案安全备份策略和恢复测试方案,定期开展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和恢复测试。

2.3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在电子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应当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电力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促进电力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首先,应当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可将oa系统中形成的各类电力信息直接转入到档案管理系统当中,简化文档的转存流程,突出电子文件归档控制,形成覆盖全面、管控到位的“大档案”资源体系。

2.4加快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信息处理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并且已经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应根据“大数据”时代要求,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打造文档一体化格局,建成企业级“档案数据资源池”。档案库正在从过去的“信息孤岛”变为一个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能够产生聚变效应的“资源池”;另一方面用“大数据”思维推动业务数据集成与归档控制。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数字档案馆),有效提升电力档案数据治理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和服务利用能力。在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为新技术的开发提供有效的参考。在新技术研发、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借鉴其它专业的研究成果,拓宽研发人员的思路,保证信息化档案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2.5拓展档案服务能力

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价值,对此,要巩固已有数字化成果,完成目录检索向全文检索的转型,全面提高数字化成果开发利用效率,为维护电力企业权益提供支撑;创新服务模式,借助网络和协同办公系统,优化传统的档案阅览、复制、出借等利用方式,在智能化检索、一体化利用和专用化专题服务等方面创新档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档案凭证价值。对档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有效利用,使其在服务电网技术创新、保障电网项目建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结束语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涉及部门较多、专业性较强的全局性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充分发挥档案的参考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伍伟珍.关于加强电力企业基建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2(13).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5

一、充分认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二)企业档案部门要做好对计算机系统及数字设备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数据)的采集、归档、存储和管理工作,做好对已有纸质、照片及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工作,为企业提供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

二、明确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以促进、完善企业信息化和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为总目标。企业应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科学适用的文件归档、保管和利用管理系统,正确处理循序渐进与整体提升的关系,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四)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的原则。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的联系,提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将档案管理系统纳入企业信息化系统之中,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

(五)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以管理统领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创新。企业档案管理理念、方法、技术和手段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管理的需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整体要求。

三、建立健全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

(六)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的形成、流转、处置和监控制度,收集、归档、鉴定和销毁制度,利用和保密制度,安全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实施的保障措施,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执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电子文件的数据格式,实现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全程管理。

(七)企业应保证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和有效。对保管期限为永久和长期的电子档案,应同时保存相应的纸质档案,并确保相关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一致性。

四、建立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

(八)重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应与企业有关管理系统(如设计、生产、经营、财务、材料、管理、服务等)相衔接,确保档案部门对本企业各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遵循模块设计、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九)依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定、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应具备适应多种文件存储格式、支持实时浏览、具有互联网及内联网检索功能,能够实现收集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浏览、借阅管理、权限控制、统计报表、鉴定销毁、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满足企业文档一体化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五、完善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信息数据库的管理

(十)企业档案部门应参照国家有关文件材料归档规定,根据文件和数据价值,确定电子文件归档的范围、内容及保管期限。企业档案部门应与信息管理部门共同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类业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制造、产品数据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电子邮件系统等)所形成的文档及数据库信息提出归档管理方案。

(十一)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企业档案部门要建立严格管理制度,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库的安全。

(十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信息技术为档案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档案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根据企业经营需要,提供专题或集成的档案信息服务。

六、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

(十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及控股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十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改革与流程再造相结合,与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相结合,要积极开展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研究,及时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6

论文摘要基建施工企业档案工作会随着项目的不断竣工而变得繁琐,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加之信息化建设在施工企业中的推广,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向信息化方向迈进。本文从施工企业集团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档案人员建设、监督考核、保密措施以及档案信息系统建设角度探讨了企业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化工作。

建设项目指建筑、安装等形成固定资产活动中,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施工,独立组成的,在经济上统一核算、行政上有独立组织形式、实行统一管理的单位。基建施工企业档案工作会随着项目的不断竣工而变得繁琐,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加之信息化建设在施工企业中的推广,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向信息化方向迈进。在国家刺激内需的四万亿基建投资接近尾声之时,年初国家4万亿水利投资、万亿城轨规划、保障房建设等投资建设项目规划又相继出炉,为基建施工行业新一轮发展加足马力,也为基建施工行业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现在国内档案学者紧紧围绕档案馆和事业单位档案室周围对传统档案工作、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却忽视了国内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化工作。随着国家在建重大基建项目陆续完工和新项目不断开标,基建档案正在成倍的增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了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工程档案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应该做成一套套记录着项目生命力鲜活档案。大多数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是强手,然而在施工后期工程资料竣工鉴定、归档、保存、利用和销毁方面却暴露出了薄弱的一面。

国内大中型施工企业的集团管理性、业务繁忙性、部门与下属单位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对档案工作的关注力度不够,往往在需要利用档案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才想到要综合治理好档案工作。由企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根据国家各项档案法规和标准制定本企业档案制度,在企业‘一把手’支持与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与协助下,加强档案工作各项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同时将加强档案人员的考核与提高兼职档案人员工作技能相结合,做好档案的利用与保密工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好本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

一、针对集团型企业下属分公司及项目比较多,实际生产活动工作量大,产生文件资料与实物档案多的特点,集团档案工作者易采取集中领导、分级保存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来做好档案工作。

集团内部设置专职档案主管人员,直接上级为主管档案工作的副总经理;各分公司设一名专职档案主管负责所在公司档案工作,由分公司副总经理主抓;各项目设兼职档案员,负责监督办理项目档案归档。集团总部设档案室,负责集团本部档案资料保存;各分公司设档案室和档案库房,档案室和档案库房的规模设计时要根据公司发展状况考虑能存放10-15年数量档案;各施工项目设临时档案室,由兼职档案管理员负责项目文书档案与工程档案归档的监督和指导工作,项目竣工后档案交由分公司档案库房集中保存。建立一套集团档案主管监督指导、分公司档案管理人员密切配合、项目兼职档案人员严格执行的集团内部档案工作者网络,加速企业兼职档案工作者业务能力培养,同时,企业在发展壮大中也要不断增加档案人员数量。

二、制定一套详细的集团档案整理、分类、归档、保存、鉴定、销毁、保密制度,明确档案工作者与各部门负责资料归档相关责任人员的具体职责,做到岗有其人、人有其责,确保集团各部门及各基层单位所属部门资料、文件以及有记录价值特殊载体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

集团应严格参考国家《档案法》、《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国家保密法》以及地方档案局制定的档案管理办法,制定出本企业的《档案管理办法》,并将《档案管理办法》纳入企业管理手册中去。各分公司参照集团《档案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行业档案工作规定制定出分公司以及所属项目的档案管理办法。各《档案管理办法》中应明确归档文件类型、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文件保管期限、归档文件整理方法、销毁制度、保密制度以及归档文件所属部门责任,制定各种载体类型档案材料的归档方法、保管与定期检查措施,做好档案室及档案库房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档案保护技术要求搞好档案室以及档案库房的防虫、防腐、防高温、防光、防蛀、防盗、防尘工作。

集团应当制定《企业档案人员保密责任制》,确保档案人员认清自己的职责和工作中保密的重要性。划分明确的归档范围,提高其在日常档案工作活动中责任心,确保日常生产活动形成的具备查考价值的档案文件都能够得到有效归档;定期开展保密工作教育,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保密意识,确保公司商业秘密不被竞争对手窃取,机密不泄露。建立明确的保密责任制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保密意识,使专兼职档案工作者有一种做不好自己的工作就有可能被做得好的员工淘汰,使得其不得不提高工作能力,为实现集团最高利益而努力。

三、购置专业信息化系统,制定企业信息化工作发展方向,搞好集团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大中型企业应当配置现代化的机房,高端的服务器和高容量移动存储设备,建立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加强档案信息化录入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各岗位员工档案信息化水平。

从国内或者国际上的大型档案系统服务商处采购一套基于网络平台的集团版档案管理软件(也可购置具备对接功能的单机版档案管理软件),并与其签订软件维护与版权开发服务协议,确保档案系统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少许调整便能够更为合理的服务于本集团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每个单位配备一台专用于档案信息化的扫描机器,经过扫描的文件可以直接形成pdf加密格式文档。

在集团服务器机房配置一台专用于档案管理的服务器,服务器硬盘至少要达到10tb,将档案管理系统装入服务器,设好管理员帐号,做好数据库自动备份程序。给集团所有人员分配档案信息系统帐号和对应的权限,组织并做好信息系统使用前调试,用户操作培训,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被所有员工掌握。

在信息系统使用初级阶段,努力发现各模块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可以完善的地方,及时联系软件服务商,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使系统能够更为合理运用于本集团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要定期维护与检查,制定信息系统安全制度,防止黑客入侵。档案信息系统运行时也要制定明确的系统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录入人员职责以及录入信息的格式和数据文件类型、大小以及格式。

四、制定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的利用制度,并监督执行,搞好档案利用工作。

档案最原始的形态就是构成记录性的介质,故在一个企业内部,形成的档案多为纸质档案,或者基于磁介质的录像带、磁带、磁盘等。纸质档案在做好电子数字化之后,按照档案整理办法进行整理、组卷、装订成册;数字化的档案上传到档案信息化系统中去。纸质档案利用时根据利用对象,档案室专职人员按照档案利用制度填写利用者信息,填报利用内容;电子档案借阅只能通过档案信息化系统利用,利用者需使用专用软件狗,只能打印不能下载(如果要下载需要办理特殊的下载利用手续),不能修改档案的原始信息,电子档案利用时,数据库自动通过软件狗识别利用者信息,系统自动记录和统计利用者操作记录。

电子文件的处理和保存应符合国家的安全保密规定,针对自然灾害、非法访问、非法操作、病毒侵害等采取与系统安全和保密等级要求的防范对策。

五、制定档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工作。

根据国家档案局相关法规规定,专职档案人员每年至少要进行两次集中的在职继续教育用以提高档案人员的档案工作素质和技能。继续教育包括国家档案协会会议,档案知识交流班等用以提高档案人员技能。企业内部应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档案培训会议,由行政部经理组织,档案主管主办,邀请1-2名档案学者给施工企业专兼职档案人员讲习档案技能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考核措施,考核培训效果。

六、制定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归档工作监督制度。

制定每季度档案工作自查制度,每季度末由档案主管、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档案工作自查。有档案室和档案库房的单位,每月开展一次库房自查,并上报自查情况总结。制定不定期抽查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总结抽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及时辅导兼职档案人员改正,力争做到促使档案工作向完美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档案监督制度,档案主管要坚持在公司领导支持下,认真落实档案工作监督职责。

总之,搞好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持续性、技术性,并带有管理者管理艺术性的工作。档案事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近代档案工作起源比较晚,档案人才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薄弱。中国企业档案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大型国企企业、外资企业、大型民企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专业人手比较少,特别是基于信息时代的档案信息化工作者数量远远跟不上国家发展的脚步。每年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国有企业招聘中,档案专职管理人才需求数量比较大。可以说,档案工作正逐步从手工工作转化为基于信息化网络的管理技能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m].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2]丁海滨.档案工作空间论[j].档案学研究,2011(2):15。.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7

关键词:企业档案存在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工作的创新

一、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企业档案是企业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生的最真实、最可靠、最权威的原生信息,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多数企业利润出现滑坡甚至亏损,档案工作陷入困境,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

1.企业档案工作边缘化

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削减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裁减管理人员,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在企业扁平化过程中,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往往成为清理的重点对象。许多企业在薪酬方面,档案人员的工资水平低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甚至一些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档案人员不再享受原有的职称待遇。如某大型国企,建设初期,档案机构是处级单位,档案工作遇到难处,主管经理通过档案处领导的信息反馈,能及时掌握实情,在人、财、物方面对档案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而且工资待遇与其他处室也完全相同,因此,当时的档案工作开展得相当顺利。如今,档案机构几经精减,最终变为科级部门,今天合并到技术中心,明天又挂靠到公司办公室,档案工作不再是所属部门工作的重点,集团高管也不掌握档案机构工作的实际情况,使其工作不能提到企业工作的议事日程上。同时,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其主业由当时的一条生产线变为七条生产线,下属公司也逐步增多,档案的馆藏量由原来的两万多卷,增加到九万多卷,过去基本上保存纸质档案,而现在还要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数据,人员少了,工作量却增加了,而工资待遇却没有增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档案人员工作无积极性,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下降。

2.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老化

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电子档案的归档模式、标准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企业档案机构,面对大量电子文件的涌现,仍然固守传统的针对档案实体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电子文件自生自灭,造成了档案资源的严重流失。由于部分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看不到档案信息资源给其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不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使得企业的oa办公系统,eRp生产管理系统,以及财务、销售、供应等管理系统与企业档案电子管理系统相脱节,造成了企业大量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流失。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不少企业档案机构为迎合上级档案部门检查或与同行业进行竞争,盲目地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只重视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忽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实效性不高。笔者认为企业应将重要职能管理机构的软件管理系统与档案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使档案机构成为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所形成的电子档案信息源头,采集大量档案信息资源,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收集工作的完整、准确与系统。

3.企业档案工作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企业档案工作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将绝大部分资源与精力集中在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业务环节上。传统的企业管理机构注重保存企业历史,忽视了创造现实价值,而且还需要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企业管理成本,自然就成为被精简的对象,因而被企业管理层冷落。

总的来说,企业档案工作要努力适应以资产为纽带的管理模式,企业主业是什么,档案管理的重点就是什么,它是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的。企业档案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摆在企业档案人员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之后,企业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企业对档案需求的内容和数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冲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正在步入信息社会,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应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扫描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数字化,将新产生的档案信息系统地组织成具备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使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全面、准确、及时的档案信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主要包括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网络环境等。企业档案部门要根据企业现有的资金与实力,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保证系统软硬件设施的质量与性能,满足档案信息化业务的顺利开展。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的网络化、档案信息检索的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五个方面。

总之,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企业必须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服务。

三、创新是企业档案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因为创新是对常规的突破和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将档案管理紧紧融入企业的生产、建设和管理中,档案的管理才能有生机与活力。企业档案创新工作应在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人才方面下工夫。

1.创新思维

牛顿说:“我只是整天想着去发现而已”。创新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拥有创新的意念,整天想着去发现,思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创新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作为档案部门,往往习惯了数十年所形成的老传统、老套路,恪守老经验、老做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重复性工作。但经验告诉我们那只是过去成功的过程,并不代表未来如何成功。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档案收集范围及数量日趋增大,传统的档案分类规则,已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我们打破了常规,将文书前四类档案调整为三类,即党群档案、行政档案、经营管理档案,将技术管理、经营管理档案合并为经营管理档案。因为,立卷部门档案人员很难准确分清其业务部门产生的文书档案,那个属技术管理类、那个属于经营管理类,鉴于两者都属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产生的业务档案文件,所以统一归属经营档案类。党、政、工、团自发文及上级来文的红头文件――为党群档案;行政办公室自发及上级来文的红头文件――为行政档案。在档案的整理方面,我们重在收集档案文件的内容完整,不再注重文件的装订。如此,效果是档案分类准确,查找方便快捷,为立卷归档人员减少了大量繁琐的工作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创新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创造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目标而展开的。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内部动力应源于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服务,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传统的企业档案工作“重藏轻用”,注重保管企业基本活动的历史记录,忽视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现实工作服务。如我企业建设初期,我们只注重对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及红头文件档案的收集与保管。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各子公司及下属单位的各类档案逐渐形成,甚至造成积压。我集团公司档案机构为加强对二级单位的管控力度,开展了深入基层调研与帮扶工作,使许多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职能机构的档案被及时接收与归档。如机关职能处室的各种经营管理档案、集团各控股法人单位的会计档案、产品质量办证书等产品档案、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的科研档案、大型设备采购的国内外合同档案、国内外备品备件合同档案、物料采购合同档案、技术改造项目档案等,由此丰富了企业档案的馆藏量,扩大了档案服务范畴,为企业的技术改造、财务审计、股票上市、反倾销、资产核算、质量、安全、环境认证等提供了优质服务,体现了档案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高额利润、服务大局的宗旨。

3.创新人才

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是档案工作的第一资源,是开拓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档案人员素质直接影响档案工作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档案人员由于不受企业的关注,往往处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知识老化、狭窄的现象比较多见,严重阻碍了企业档案事业的发展。

比如,企业集团专职档案人员年龄偏高,男女职工比例严重失调,学习档案专业学科的人员少。因此,档案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计算机技术运用水平低下等问题。

要提高本企业档案工作的竞争力,引进既有档案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同时,也应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现有的档案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改变目前档案工作动力不足的现状,来适应当今档案工作的需要。

企业档案作为重要信息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的档案、,面临着信息网络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多样化的改进,在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加快速度,努力适应新时代对档案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企业档案工作回顾与展望”――中国档案学会企业档案学术委员会

2完全论文网,“论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刘春金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8

关键词: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集成决策支持

企业动态联盟是基于盟主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外部优化整合,即盟主企业将投资和管理的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核心能力上,而一些非核心能力或自己短时间内尚不具备的能力则依靠外部盟员企业来提供。其特点有:分布性,联盟企业各成员在地理上是较为分散的,他们之间的协作沟通需要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为基础;临时性,动态联盟企业是面向某一机遇产品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所以具有明确的生命周期;“联盟”模式,“联盟”代表了一种通过紧密合作去响应变化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要求各个结盟企业能用一种更加主动、更加默契的方式进行合作;动态性,指联盟企业能够把握市场机遇,应对环境的不确定。

企业动态联盟的特点决定其运转是要有信息技术支撑的。它的分布性、临时性和“联盟”模式的特点,需要盟员企业间有进行信息共享、沟通协调的信息平台,这是实现“联盟”模式的基础条件。而企业动态联盟的动态性,则需要它有快速决策的能力,在分析各种不同类型数据信息知识的基础上,支持盟主企业的快速决策,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企业动态联盟的核心功能。

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围绕企业动态联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盟主企业的快速决策来展开的。通过集成各盟员企业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和数据资源来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利用多种决策支持方法来支持盟主企业的快速决策。

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构建

动态联盟信息系统是由分布于若干个成员结点且具有独立自治和相互协同能力的信息子系统优化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它支持动态联盟企业协作,具有快速可重构、安全良好运作、动态自适应等能力,又能对信息需求及其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的构建有多种方法。有把盟员企业看作为一个智能agent,基于multi-agent系统的构建方式,还有基于敏捷供应链技术的构建方式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从头来设计开发一个新的系统平台,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本文提出了在各盟员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基础设施来集成构建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的方法。

传统企业联盟信息系统集成是在两个系统的结合处开发一个专门的接口,也称为“点到点”集成方案如图1所示。“点到点”的集成方案提供了部门之间和应用程序之间信息交换的自动化工具,但“点到点”的集成方案存在以下缺点:开发费用高;不便统一管理;难于维护;效率低;结构不灵活。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中心的信息系统集成如图2所示,提供了标准化的机制,实现产品开发环境下的功能、过程、数据和信息的集成管理,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标准接口为盟员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支持联盟企业信息流和控制流的管理。该集成方案要求:采用统一的接口定义标准,并且对联盟企业之间的应用、数据、经营过程之间的接口建立相应的标准;信息基础设施以统一的模式,管理产品开发过程环境下的过程和数据信息;各联盟企业也要遵循统一的标准才能加盟企业动态联盟。该集成方案克服了“点到点”集成方案的诸多缺点,体现了盟员企业的自主性和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便于快速搭建一个临时的企业动态联盟组织。

企业动态联盟的决策支持

(一)企业动态联盟的决策环境

在企业动态联盟环境下,盟主企业需要对动态联盟组织的整体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仿真,对财务、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决策,同时在确定销售量和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对企业总体资源,包括生产设备、人力、物料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规划。这些决策问题类型各不相同,有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和非结构的决策问题之分,决策问题的多样性给盟主企业决策带来了困难。

盟主企业还要面临着决策数据信息复杂性的问题。在一个企业动态联盟中包含有众多的与组织目标决策有关的数据,有来自于企业经营、生产、销售、财务等的各种业务数据,这些实时更新、数量庞大、结构化的业务数据被保存在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中,是组织决策最基础的数据来源;有来自于对企业业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到的大量敏感决策信息,这些决策信息一般表现为规则或模式,是一种半结构化的数据,可以直接被应用到组织决策中;有来自于企业中个人、组织或咨询机构等的经验数据案例,这些大多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在企业中以经验知识的形式存在,对组织决策起重要的作用。这些复杂的决策数据信息类型为盟主企业快速决策增加了困难。

(二)企业动态联盟快速决策的框架

企业动态联盟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了联盟中合作企业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和经验知识的共享,这样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操作平台、不同数据格式、不同商业运作模式的企业数据库,被集成在一个数据信息平台上,为企业动态联盟的快速决策提供了信息基础。

企业动态联盟的快速决策框架如图3所示,它利用多种决策支持技术集成在一起,并行运行来应对企业动态联盟中决策问题的多样性和数据的复杂性。框架中集成了各种数据和知识处理技术,数据知识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决策问题适应面不断扩大,这些技术的集成运用有利于复杂情况下的快速决策。

在快速决策框架中,各种决策支持技术都有其特点。数学模型借助运筹学的定量模型,对确定性、结构良好的决策问题进行求解;数据仓库,通过对多数据源信息的概括、聚集和集成,建立面向决策主题的数据集合,有针对性地为决策提供可用信息;联机分析(on-Lineanalyzingandprocessing,oLap),通过对数据仓库即时、多维、复杂查询和综合分析,得出隐藏在数据中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来为决策服务;数据挖掘,是一个从大量数据中析取有用的、前所未知的知识的过程,用获得的知识来进行推理为决策服务;基于案例推理技术,是从过去的案例经验知识中发现解决当前决策问题的线索,来支持复杂问题决策的,适用于理论基础较弱的非结构化决策问题。

(三)企业动态联盟决策支持的过程描述

在企业动态联盟中,盟主企业快速决策的过程可以这样描述:首先是通过人机接口系统中的人机交互从系统外部的决策用户获得对决策问题的描述,问题处理系统对决策问题进行类别识别,并为此选择不同的方法支持决策;其次是决策问题候选方案的生成,系统内部为决策问题候选方案的生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支持技术,可以通过对底层的企业业务数据的处理、规则知识和案例经验知识等的处理快速生成问题的候选方案;最后是方案的评价和选择,该过程是通过人机接口系统与决策用户的交互实现的,借助对候选方案的评价结果和决策者的直觉感觉来快速选择候选方案。这样整个辅助盟主企业决策的过程就完成了。

本文主要抓住了企业动态联盟中各盟员企业数据信息共享和盟主企业快速决策问题来展开研究的。提出了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的集成构建方案和多种决策支持方法有机结合支持盟主企业快速决策的框架。

参考文献:

1.杨海霞,王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9

关键词: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集成决策支持

企业动态联盟是基于盟主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外部优化整合,即盟主企业将投资和管理的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核心能力上,而一些非核心能力或自己短时间内尚不具备的能力则依靠外部盟员企业来提供。其特点有:分布性,联盟企业各成员在地理上是较为分散的,他们之间的协作沟通需要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为基础;临时性,动态联盟企业是面向某一机遇产品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所以具有明确的生命周期;“联盟”模式,“联盟”代表了一种通过紧密合作去响应变化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要求各个结盟企业能用一种更加主动、更加默契的方式进行合作;动态性,指联盟企业能够把握市场机遇,应对环境的不确定。

企业动态联盟的特点决定其运转是要有信息技术支撑的。它的分布性、临时性和“联盟”模式的特点,需要盟员企业间有进行信息共享、沟通协调的信息平台,这是实现“联盟”模式的基础条件。而企业动态联盟的动态性,则需要它有快速决策的能力,在分析各种不同类型数据信息知识的基础上,支持盟主企业的快速决策,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企业动态联盟的核心功能。

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围绕企业动态联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盟主企业的快速决策来展开的。通过集成各盟员企业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和数据资源来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利用多种决策支持方法来支持盟主企业的快速决策。

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构建

动态联盟信息系统是由分布于若干个成员结点且具有独立自治和相互协同能力的信息子系统优化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它支持动态联盟企业协作,具有快速可重构、安全良好运作、动态自适应等能力,又能对信息需求及其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的构建有多种方法。有把盟员企业看作为一个智能agent,基于multi-agent系统的构建方式,还有基于敏捷供应链技术的构建方式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从头来设计开发一个新的系统平台,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本文提出了在各盟员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基础设施来集成构建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的方法。

传统企业联盟信息系统集成是在两个系统的结合处开发一个专门的接口,也称为“点到点”集成方案如图1所示。“点到点”的集成方案提供了部门之间和应用程序之间信息交换的自动化工具,但“点到点”的集成方案存在以下缺点:开发费用高;不便统一管理;难于维护;效率低;结构不灵活。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中心的信息系统集成如图2所示,提供了标准化的机制,实现产品开发环境下的功能、过程、数据和信息的集成管理,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标准接口为盟员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支持联盟企业信息流和控制流的管理。该集成方案要求:采用统一的接口定义标准,并且对联盟企业之间的应用、数据、经营过程之间的接口建立相应的标准;信息基础设施以统一的模式,管理产品开发过程环境下的过程和数据信息;各联盟企业也要遵循统一的标准才能加盟企业动态联盟。该集成方案克服了“点到点”集成方案的诸多缺点,体现了盟员企业的自主性和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便于快速搭建一个临时的企业动态联盟组织。

企业动态联盟的决策支持

(一)企业动态联盟的决策环境

在企业动态联盟环境下,盟主企业需要对动态联盟组织的整体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仿真,对财务、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决策,同时在确定销售量和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对企业总体资源,包括生产设备、人力、物料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规划。这些决策问题类型各不相同,有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和非结构的决策问题之分,决策问题的多样性给盟主企业决策带来了困难。

盟主企业还要面临着决策数据信息复杂性的问题。在一个企业动态联盟中包含有众多的与组织目标决策有关的数据,有来自于企业经营、生产、销售、财务等的各种业务数据,这些实时更新、数量庞大、结构化的业务数据被保存在企业动态联盟信息系统中,是组织决策最基础的数据来源;有来自于对企业业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到的大量敏感决策信息,这些决策信息一般表现为规则或模式,是一种半结构化的数据,可以直接被应用到组织决策中;有来自于企业中个人、组织或咨询机构等的经验数据案例,这些大多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在企业中以经验知识的形式存在,对组织决策起重要的作用。这些复杂的决策数据信息类型为盟主企业快速决策增加了困难。

(二)企业动态联盟快速决策的框架

企业动态联盟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了联盟中合作企业间的业务数据信息和经验知识的共享,这样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操作平台、不同数据格式、不同商业运作模式的企业数据库,被集成在一个数据信息平台上,为企业动态联盟的快速决策提供了信息基础。

企业动态联盟的快速决策框架如图3所示,它利用多种决策支持技术集成在一起,并行运行来应对企业动态联盟中决策问题的多样性和数据的复杂性。框架中集成了各种数据和知识处理技术,数据知识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决策问题适应面不断扩大,这些技术的集成运用有利于复杂情况下的快速决策。

在快速决策框架中,各种决策支持技术都有其特点。数学模型借助运筹学的定量模型,对确定性、结构良好的决策问题进行求解;数据仓库,通过对多数据源信息的概括、聚集和集成,建立面向决策主题的数据集合,有针对性地为决策提供可用信息;联机分析(on-Lineanalyzingandprocessing,oLap),通过对数据仓库即时、多维、复杂查询和综合分析,得出隐藏在数据中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来为决策服务;数据挖掘,是一个从大量数据中析取有用的、前所未知的知识的过程,用获得的知识来进行推理为决策服务;基于案例推理技术,是从过去的案例经验知识中发现解决当前决策问题的线索,来支持复杂问题决策的,适用于理论基础较弱的非结构化决策问题。

(三)企业动态联盟决策支持的过程描述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篇10

何为“电子商务”呢?电子商务即通过电子手段完成整个商品贸易活动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网络来实现从原材料的查询、采购、产品的展示、定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贸易活动。电子商务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机环境下,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因特网(intemet)、企业肉部网、和企业外部网结合起来的应用。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互相沟通和交流。

伴随着企业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档案管理也伴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互换进入到社会信息网络的新天地。企业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档案的来源与形成的关注由原来的企业内部网而扩展到地区、国内及至国际范围内的整个网络。在这一新的网络环境下,档案人员除了继续做好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保管,更多的要了解企业需求,扩大服务内容。一方面配合现代企业的营销手段,档案人员应同企业领导及专业人员一道,建立企业信息资料库,选取最能体现企业优势、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信息资源上网,宣传自己和展示自己。吸引客户和占领市场;另一方面从网上获取有效信息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为企业生产建设发展提供服务,主动的、全过程地提、供、销、科技、质量、资金、政策等多层次的信息,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多功能的、高效的、灵活的紧盯市场的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体系。这的确给企业档案工作者提出又一次挑战。

二、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下的档案工作

现代企业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步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走向自动化、程序化。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计算机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辅助数控编程(Capp),计算机参与企业管理系统的制作文件、统计和数据处理,进而发展到把集合3C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与有关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等组合在一起的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置身于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企业档案工作者将发现企业档案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企业档案载体的转变。在企业实现计算机全程管理后,适时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远近传递交换和处理。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文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产品图纸的设计、存储、查询和修改变得快捷又方便。例如生产或开发一项较大项目的产品就需产生上万份的图纸,而其中许多又要承袭老产品的大部分成果,因此电子图纸显示了其比纸质图纸更旺盛的生命力,保存电子图纸要比保存底图方便、省时、省力并且有意义得多。

其次是企业档案的分类变化。旧有的企业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各企业档案信息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计算机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档案分类更能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状况,分类也将更详细、更科学、更规范。

此外,在企业档案接收和保管上也有所改变。以往的企业档案工作者以参加科研产品鉴定、重要设备开箱及重要建设项目、技术改造竣工验收做为对其企业档案的监督、指导和接收就显得有些滞后了。“在电子环境中,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者提供利用”。这就是说企业档案人员如果不进入到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去,则很难掌握到企业信息的核心部分甚至接收不到档案。的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电子文件、电子图纸使企业档案工作者再也无法坐等档案的最后形成与归档了。他们必须在产生电子文件的源头就行使档案的监督指导职能。参照国家有关文件制定出本企业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提请企业信息集成系统的编制人员在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加入电子档案文件的鉴定、归档、保存、利用等档案管理内容。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要求计算机详细记录设计、加工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及相应的更改信息,要在不同的版本上注明当前的有效资料,以确保最终归档使用的是正确版本的图形或图纸。企业档案工作者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会运用专门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平台,要懂得如何控制和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掌握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