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2:28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1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由单一GDp导向逐步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转化,消费结构升级,旅游休闲成为国民福利和劳动者权利的重要内容。《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颁布实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消费埋念,创造便利条件提振旅游消费,促迸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量旅游休闲项目的推进和宏观指导方针的加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变化很大;至于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自身在内容取舍、编制方法上就有差异。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著述,特别需要百花齐放。

陈国生、赵晓军、彭文武等六位学者撰写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从宏观旅游规划理论出发,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个案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新视角、新思路。六位作者近十年来他们主持和参与了50余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本书正是他们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结晶,具有下述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研究的时代性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行业管理的强化,特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等旅游法规性文件的颁布,旅游规划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启动,旅游规划单位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化。随着这个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旅游专家、学者加入到旅游业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中,旅游规划方面的著作也因此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旅游规划学的发展。但旅游著作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背后,由于规划工作者往往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认识水平、工作经验而选择研究方法,安排规划内容,提交规划成果,使得成果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实践相比,更显得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围绕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作者大量扎实的实地调查和现状分析,准确地抓住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二是旅游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的创新研究。作者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方法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新理论、新知识的涌现,针对现有成果在研究内容、结构框架明显滞后的现状,融会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规划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拓展了旅游规划的内容,丰富了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可操作性强。《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以衡山竹海、双峰雷锋山、耒阳谢维俊故居和耒阳神龙生态休闲山庄四个景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个案,提出旅游发展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如书中明确提出:在旅游开发方面,要从过去资源导向的方法转变为侧重于市场导向的方法,按市场需求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规划和游客的组织和管理;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强调要重视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支出等。此外,全书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尽量运用和引入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也具有法制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78-04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部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部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

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部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部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部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部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科学性;风险机制;全面质量管理;职业素养

1 旅游规划的现状

(1)旅游规划到规划实施的脱节。旅游规划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规划下一步的实施。但是我们现阶段很多规划跟实施完全脱节,规划往往只是一个停留在纸上的空谈。规划者总是把规划当成是一个美好的想象,而没有考虑到接下去的实施问题,不考虑具体实施的难度和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很多规划文本追求所谓的全面,而失去重点,严重脱离了实际。旅游规划的实施单位也有自己的难处,以及技术的限制。这就需要旅游规划者有很丰富的旅游规划经验,能够在规划的过程中就考虑到规划的可实施性。

(2)旅游规划的实施结果严重偏离初衷。当旅游规划经过实施之后,才发现许多规划的实施结果远远达不到规划所设想的效果。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涉及到实施单位、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旅游规划者在规划的过程中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在规划开始的阶段没有进行详细、科学的调查,或者是调查以后没有对调查的结果、数据做科学的分析。对规划结果的预测都是建立在规划初始阶段的分析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分析,最终规划实施的结果也无法预测和把握,结果严重偏离效果也在常理之中。

2 旅游规划缺乏科学性的原因

2.1 旅游规划的目的错误

旅游规划的目的在上文中已经提到,那就是旅游规划最终是为了规划的实施,以及实施以后可能产生的效果。也就是说,规划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为了以后的实施和实施以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着想。但是我们现阶段的规划有很多的目的,造成了旅游规划目的中心的偏移。

从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旅游主管部门来说,这是一个立项要钱的好机会。旅游行政部门是一个清水衙门,平时很少有机会得到经费,更加不能靠副业来取得收入,做一个旅游规划可以为主管部门申请很多经费。现在旅游规划的价格又不低,但要求是“质量服从时间”。 为了得到上级部门的经费,主管部门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规划,不管规划是否科学。在进行资源评估的时候,也只谈旅游资源的优点,而回避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作用;只谈旅游规划所能产生的美好蓝图,而不谈旅游规划的效果在规划实施中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做成一个旅游规划,对于旅游主管部门来说也是一个现实自己政绩的机会,领导的意志往往又成为首要的。

对于旅游规划者来说,旅游规划的目标是能够在规划评审中通过,所以规划文本总是在迎合评审专家的意见。同时旅游规划又要听从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他们的意见代表了更高级领导的意志,所以旅游规划就很难做到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了。

2.2 旅游规划市场经营的无风险性

旅游规划单位的无风险经营原因主要有两点:

(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旅游规划旺盛的市场需求。旅游正在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地发展,旅游业的地位也在国民经济中大大的提高。许多地方政府也将旅游业定位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者主导产业。政府的重视自然引起地方以及个人的重视,全国掀起了一个旅游发展的高潮。一些地区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使下,不作科学的论证,盲目进行旅游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从而扩大了对旅游规划的市场需求。

(2)旅游规划单位的相对短缺促成了旅游规划市场无风险经营的生存空间。我国从2002 年开始,正式启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资质认定工作,迄今为止只通过认定了近百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这么大的一个旅游开发需求市场,仅靠这百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是难以满足的。规划单位成为一定程度的“短缺性资源”,尤其是知名的规划专家更是旅游规划市场的“稀缺性资源”,“短缺和稀缺”让旅游规划单位赢得规划市场的极大宽容,并且只要承担极少的责任。

2.3 旅游规划评审的不科学性

(1)旅游规划本来应该是甲方组成专家对乙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但一般情况下都是乙方在规划评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评审人员由乙方组织确定。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规划单位也是旅游规划评审单位,旅游规划当然能够轻松的通过评审。即使旅游规划评审专家是由甲方组织确定的,有时甲方与旅游规划单位是站在同一条船上的,他们也希望旅游规划能够顺利通过评审。所以这样的旅游规划评审就谈不上什么科学不科学了。

(2)评审专家在评审会上,一般不实事求是,高那一套“捧场式”的评审。这些评委们大都会提前征求甲方意见,是通过还是不通过。一般情况下,甲方肯定希望规划通过。一来可以顺利的完成组织旅游规划的立项任务,为主管部门增添政绩;二是如果规划不能通过,还要花钱进行第二次评审。因此规划评审成了走过场,使旅游规划成为没有任何意义的政绩工程,好坏都能通过。很多不成功的规划因为相关人员的操作与走动都通过了。 

2.4 旅游规划缺乏技术支持

旅游规划的科学性,说到底主要还是体现在旅游规划的技术要求和对待规划的严谨态度上。很多规划没有任何的技术支持,主要是凭借规划者的主观臆想。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许多学科支持的工程,尤其需要工科、艺术、经济、统计、社会、文学以及心理等学科知识。可是,我们的很多旅游规划从业者只有一个学科背景,有时甚至是半路出家,由于偶尔的原因才进入了旅游规划这个行业。这样的规划者肯定是不合格的。

就拿对旅游客源市场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预测来说,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往往相距甚远, 究其原因,一是数据采集的来源和方法不准确。规划者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方法不当,问题设计不合理、偏于诱导性,抽样的数量不够、样本对象不典型,问卷的可信度无法保证。 二是对于调查统计的数据不会进行科学的分析。许多规划者对于调查数据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平均,而没有与客源市场的市场细分进行结合,做综合的分析。这也是很多旅游项目最终因为客源问题而失败的重要原因。就这样一个旅游规划必须经过的前期调查分析过程,即需要心理学和统计学两门学科,有时还需要社会学和市场学的知识。可见,其它学科的技术、知识对于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3 提高旅游规划科学性的方法

3.1 明确旅游规划的目的

旅游规划的目的就是规划的实施,这一点若不明确,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旅游规划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如果旅游规划的目的还只停留在立项要钱或者增加政绩上,抑或是通过规划评审,那么规划目的的重心就很难移正。旅游规划也会盲目,脱离实际,脱离旅游市场的需求。因为,这时所有旅游规划的参与单位都不会首先考虑旅游市场的需求问题,旅游市场需求对规划项目的检验只是以后的事情。所以明确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实施和实施以后的结果,旅游规划参与者才会考虑旅游市场的需求问题。二是旅游规划与后期的实施控制的脱节,只是显而易见的。规划的目的不是实施,那实施过程的控制谁来保证呢?毕竟在整个规划到实施结束的过程中,规划单位和实施单位都应该是处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的。尤其是旅游规划单位,一定要考虑到旅游规划实施的难处,及时的进行调整,而不应该不所有责任都推到实施方身上。

3.2旅游规划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或tqc,totalqualitycontrol),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在旅游规划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将整个旅游规划的过程看成是由一个个的项目组成,进行细分,然后将整个旅游规划的目标分配给各个项目,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也可称之为项目管理。全面引入项目管理理论为解决旅游规划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念上和技术上的“可能”,是对旅游规划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

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到旅游规划管理中是必要的。从宏观上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旅游规划、策划咨询的专业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规划过程本身也须具有高效益成为时代的要求;从微观上看,旅游规划具有高技术含量、跨学科性、创新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特征,特别是大型规划项目,其过程也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也对旅游规划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来看,规划管理者必须对旅游规划项目涉及的人力资源、时间、成本、技术、风险等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所以,项目管理理论的引入对旅游规划的过程变得尤为必要。

旅游规划的项目管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流程管理,旅游规划流程设计是构建旅游规划制作程序的过程,流程管理就是对规划项目核心阶段的管理,这是对各种要素(时间、质量、成本等)的驾驭过程。各种驾驭必须从规划项目的初始阶段就要开始。比如项目投标的时候,项目管理者就必须与委托方进行良好的全面沟通,并提出针对性强的规划方案。在接手项目之后,项目管理者就必须根据前期考察的基本情况,整合智力,提出整个项目的时间进程控制方案和技术控制方案,以确保规划的进度与质量。二是团队管理,以往编制旅游规划,“课题组长”常常既是技术负责人,又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职责,而两者的职能迥异,难以适应专业化和大型旅游规划项目工作的需要。所以应该建立新的旅游规划团队项目管理系统。这样,让专家专注于规划技术而非项目管理。于是,项目管理者应运而生,他们负责规划流程的设计、规划团队的组织、项目干系人的联络协调。

3.3引入风险机制

(1)建立旅游规划单位业绩公示制。根据旅游规划的实施情况评价旅游规划单位的业绩,定期对规划设计单位的业绩及其所完成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公示,以达到社会监督和约束的目的;对只顾获取经济效益的不负责行为公开曝光,对编制旅游规划不科学的单位,旅游规划管理部门可考虑降低甚至取消其旅游规划的资质,从而增加了不负责任行为的风险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旅游规划市场不良行为的发生。

(2)建立规划效果与利益相结合的机制。规划效果直接与利益挂钩是促进旅游规划单位重视旅游规划科学性的又一举措。目前旅游规划只要规划文本通过了专家评审,旅游规划单位就可以拿到全部规划费用,至于所作的规划到底会产生什么效果,就与规划单位再无关系了。所以引入奖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考虑按规划费用的适当比例设立奖励基金,对于实施效果好、取得预期成绩的优秀规划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励旅游规划单位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性。

(3)建立旅游规划质量保证金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在旅行社行业中已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提高旅行社行业的服务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旅游规划行业也可借鉴这种成功的经验,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此来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性。

3.4对旅游规划师的要求

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与否,关键在于规划师的素养。规划师的素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道德素养,即要关心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并且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负责。在所有规划师的素养中,道德素养应该放在首位。有一个高尚道德素养的规划师一定能够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旅游规划。二是职业素养,旅游规划师必须是一个通才,必须要具备多个学科背景的知识。旅游规划师在规划的过程中要给予旅游规划以足够的技术支持,加大科学技术以及其它的学科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比例。三是管理协调素养,旅游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旅游规划者并不能做到全能,也需要许多其他部门以及同一个部门其他人员的配合。一个好的规划师一定要很好的整合所有的资源,来为旅游规划服务。尤其是遇到自己解决不好的技术难题时,一定要谦虚,请求他人的支持,做到让规划具有科学性。

4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旅游规划的需求越来越高,应该说,现在是旅游规划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在重视旅游规划的量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所有的旅游规划参与单位都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旅游规划。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不是哪一个单位或个人的事,不只是旅游规划单位的事。当然旅游规划单位在其中起了核心的作用。这需要包括旅游规划单位、实施单位、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规划评审专家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许韶立.我国旅游规划市场中的“怪现象”剖析[j].中州学刊,2006,(6):104-106.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4

自从新《旅游法》于2013年颁布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国内分析新《旅游法》对旅游行业可能产生影响的研究文献逐步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冯静分析了新《旅游法》对我国导游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王友明分析了城市旅游化背景下以江苏苏南五个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旅游化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张园媛分析了新《旅游法》对我国旅行社可能产生的影响。张辛分析了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以后针对我国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邹琦分析了新《旅游法》对我国导游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研究新《旅游法》对我国旅游业可能产生影响的研究文献比较多,然而具体将新《旅游法》与一个旅游城市的具体“市情”相结合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力求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本文将以咸宁市为例,系统阐释新《旅游法》可能对咸宁市旅游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阐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新《旅游法》对咸宁市旅游业的影响

1、新《旅游法》对咸宁市导游工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衣、食、住、行”需要导游员耐心、细致的联系才能得到积极稳妥的安排。然而,目前咸宁旅游主打品牌主要为“温泉”、“九宫山”以及“隐水洞”等旅游项目,旅游业的季节性非常明显。因此,在旅游淡季时,挂靠在一些较小旅行社的导游员只能在家歇业或者从事与导游业务没有关联的其它业务来维持生计,客观上导致了“导游”逐渐沦落为一些导游员的副业,以致整体导游员团队素质参差不起;另外微薄的薪酬也使得导游员“欺客”、“宰客”等事情时有发生。相对于巨大的旅游需求而言,咸宁市导游服务人员普遍面临学历偏低以及小语种导游比例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境外游客的需求,同时也难以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影响导游业市场正常秩序的开展。同时,新《旅游法》的出台除了对导游人员的学历、语言等进行了规范以外,还明确规定导游不得向游客索取小费,不得采取诱导、欺骗、强迫等手段引导旅游者强制购物,而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导游人员的薪酬除了基本工资、出团补贴以外,旅游景点门票差价、消费和回扣构成了导游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新《旅游法》实施以后,导游的收入将会大幅度缩水,从而影响导游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会对咸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冲击。

2、新《旅游法》对咸宁市旅行社带来的影响

一直以来,由于发展速度较快以及旅游业整体缺乏一个整体的宏观调控机制,使得我国旅游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此相对照,咸宁市各主要旅行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旅行社往往进行旅游信息的虚假宣传,同时在缺乏双方协商的条件下单方面改变旅游合同约定的行程,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使得处于当事方的旅行社面临信誉危机,同时也会影响咸宁市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新《旅游法》的版本最大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旅游市场,对旅游行业中的不当竞争与不当得利进行约束,因此从长期来看,整个旅行社行业会面临重新洗牌。旅行社短期会面临阵痛,但是长期来说会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以后,“零团费”旅游项目被明文禁止,消费者的旅游成本更加透明,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开始逐步从“价格型”竞争转向“质量型竞争”,即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以及通过“做大”产生规模经济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使得旅行社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小旅行社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最后,新《旅游法》的实施使得旅行社的产品定价更加透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自助游出行,加剧了旅行社之间的生存压力,“倒逼”旅行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游客。

3、新《旅游法》对咸宁市旅游景区的影响

在我国,受到短视行为的影响,旅游景区价格制定缺乏规范、景区门票价格随意上涨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每逢小长假和“黄金周”,许多旅游景区都会出现井喷的现象,旅游景区人满为患,同时旅游环境承载能力也超负荷运行,景区基础设施配套的滞后往往会使得人员大规模直流甚至发生踩踏,使得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景区无序甚至过度开发的背景下受到极大挑战。新《旅游法》规定景区在任何情况下接待的旅游者都不能超过旅游主管部门核准的最大承载量,从而为避免旅游景区超负荷运行以及旅游执法者依法行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从长远来说也为提高旅游质量、保障旅游者旅行安全提供了安全的游览环境。另外,新《旅游法》的出台明确规定景区门票要实施政府定价或者政府定价,并且明确规定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必须实施听证会,从而对旅游景点随意涨价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同时刺激旅游景区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延长旅游服务链、提高服务质量来增加旅游收入、提高旅游效益。

4、新《旅游法》对咸宁市开展旅游资源规划的影响

长期以来,伴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受到短期经济效益的吸引,地方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规划时,并没有考虑旅游发展规划的需要,因此造成了旅游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相衔接,从而导致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瓶颈,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例如2013年咸宁市一季度的旅游收入即达到42亿元,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到801万人次,而咸宁市三家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则仅有656台,游客对咸宁市较大的旅游消费需求与咸宁市相对落后的配套基础设施对咸宁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旅游法》专门设置了旅游发展规划与促进这一章,不仅对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明确,而且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体、内容、原则等方面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规范,因此必将为咸宁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咸宁市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以后,带“温泉”字眼、打“温泉”招牌的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并盛装迎客,然而众多的旅游资源如温泉资源作为可再生性资源必须在合理规划和利用的前提下才成立,一旦脱离了温泉资源循环利用所能承载的前提,那么温泉资源也会面临枯竭的担忧。因此,新旅游法通过明确旅游规划编制的主体,从而明晰了旅游规划编制主体所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三、新形势下加快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1、稳定与促进导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是顺利开展旅游活动、保障旅游活动各方利益的基础力量。因此,重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咸宁市两所高校即湖北科技学院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均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但是考虑到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外省市生源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难长期留在咸宁本地从事导游工作,因此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从业技能,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适当增加咸宁本地生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比例,从而增加旅游市场合格导游人员的供给;此外,由于导游员对于导游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较低,因此市场准入门槛也相应较低,导致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因此要加强导游从业者的培训和学习,并将这一培训和学习的做法制度化,同时加大导游从业者岗前培训的力度,要组织所有导游从业人员学习新《旅游法》,转变观念,避免导游员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的缺陷而导致违规甚至违法的事件发生。最后,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使得导游从业人员的薪酬显性化、工资化,克服导游人员的短视行为,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

2、旅行社发展的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旅行社经营遵循相同的范式,使得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呈现同质化趋势,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因此价格是旅游消费者选择旅行社的主要因素。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以后,旅游团费的上涨导致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自驾游”等户外运动的兴起,旅游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旅行社要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开展市场细分,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利用咸宁市特有的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创造性地推出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产业整体上是一个新兴产业,因此咸宁市各家旅行社要以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提高旅行社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从而加强对各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监督,构造和谐良好的旅游环境。

3、旅游景区发展的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与持续增长的旅游需求相对照的是,我国各旅游景区都没有建立相应的疏散与应急机制,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景区“商业化”趋势日趋显现,“拥堵”已经成为黄金周的代名词。咸宁市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生严重的拥堵事件,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急机制,因此并不能保证在今后的旅游活动中不出现相应的“拥堵”事件,因此旅游景区要建立和完善景区管理机制、梳理正确的服务理念,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具体而言,一方面旅游景区规划要引入第三方机制,邀请专业的规划团队来科学规划,实现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结合,同时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危机意识的培育,完善预警系统,特别是在所谓的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及时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如客房数量、游客数量等,避免“拥堵”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引入旅游景区投融资机制,将社会资本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放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通过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与配套设施来延生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避免对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

4、加强旅游行业的执法、规范旅游市场经济秩序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森林旅游;形象建设;景观生态调控;生态旅游认证;数字规划

目前,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初具规模。但从发展过程及现状来看,我国森林旅游产业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主导功能弱化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一些对策。

一、深化生态意识,加强政府引导

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它构成了我国生态旅游的主体。森林旅游不同其他旅游,它的主体应该包括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政府决策者三个方面,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从旅游者的角度说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的一种高级阶段,同时这种旅游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对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来讲,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先进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是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对我国政府部门来讲,是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护原生和谐的传统文化,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让居民和旅游者在受益和休闲游憩活动中得到教育,并最终自觉保护环境的一种生态经济型系统工程,是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而政府作为森林资源的管理机构,森林旅游的发展要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政府主导并非政府直接经营管理,而是要为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重视旅游地形象建设和产品开发

建设旅游地形象,第一步要进行形象整合。形象整合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来提炼主题,设计鲜明形象的过程。形象整合的第一步是确定形象载体。森林风景资源或森林风光资源不仅仅表现为森林、园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多姿多彩的景象,而且森林中往往蕴涵许多自然、人文景观,与山、水、泉、瀑、洞、峡、寺庙、古墓、历史遗迹、名人游踪等相互映衬,但对森林资源丰富地区而言,首先,要考虑自然风光,因为,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植物物种、山势都体现出不同,同时在周围地区至全国范围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特色鲜明的担任形象使者;其次,从当地物种的演化历史和现存物选择珍奇特异物种作为形象使者;再次,利用人文景观、历史迹踪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优势来展示区域旅游形象。形象整合的第二步是艺术加工过程。主要是结合市场导向,以规划专家为主体,进行巧妙构思与创意,如形象定位和主题词设计等。接下来要对形象载体进行精心设计,凸显它的唯一性、独特性,使旅游地吸引力增强,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场与国际旅游市场结合。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产品结构,改变目前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使森林旅游的活动内容多样化,除观光旅游产品外,开发文化含量较高的旅游产品,如利用动植物资源、空气负离子资源、宜人的气候资源、洁净的水资源以及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环境等开发静养场、森林浴、康健步道、眼睛保健中心、足道馆、运动和平衡神经锻炼场、森林疗养所等;增加参与性、健身性、挑战性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诸如野营、徒步越野、攀高登山、垂钓、水上娱乐等一系列较为古朴原始的健康游乐活动,同时注意加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三、做好景观的生态调控

景观的生态问题是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目的地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是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景观生态调控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森林旅游目的地景观生态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

(一)做好旅游景观生态功能规划。森林旅游目的地开发中要实行功能分区开发,具体分为六个区域:绝对保护区,具有珍贵的自然景观和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严禁旅游活动,游客不准进入;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这个区域较为广大,在开发中也属于保护的范畴,但和绝对保护区相比,可以有控制地进行一些野外考察和远足活动,其活动量是一定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载力范围内的;旅游建设区,只建设一些人行小道和简易的宿营地;自然风景观光区,这一区域面积较小,具有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可修建简易的宾馆和其他设施;娱乐区,这一区域面积很小,旅游设施齐全集中;旅游城镇区,这一区域是旅游业务管理的中心,主要负责公园游客的食宿、娱乐和购物。

(二)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斑块、廊道、基质、缘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旅游区的斑块,是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从旅游景观资源上讲,它或以自然景观为主或以人文景观为主,或是两者综合景观的功能地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旅游区内的廊道分为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路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缘,又称边缘带,主要指整个旅游地的保护带,或是旅游斑的环境,其作用集中在边缘效应。

旅游景观生态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的设计和宏观格局的设计。在森林旅游目的地,斑块的操作要点主要表现在属性选择、实体设计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观和活动区,并辅以巧妙的空间布局和生态形象设计,这是开发的重点。旅游斑块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斑块相协调,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如旅馆的建材,可部分地利用再生原料,饭店供应本地生产、加工的植物类食品,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损伤各种景观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更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

斑内廊的设计要以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观赏的时间。区内廊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比较强的区域进行建设,并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因为廊道过长会淡化景观的精彩程度,过短则影响景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区间廊的设计就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的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上应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材料,如卵石、沙子、竹木,排斥水泥、矿渣等材料。

基质的设计。基质的作用在于以基质为背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构建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形象,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景观生态学研究证明,“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安全格局,它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过程来说具有主动性、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的改变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斑块的形状、大小,廊道的走向,斑块和廊道组合格局,对许多生物有重要的影响,人为改变景观格局对各种种群的发展十分不利,某些关键物种的消失可能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因此,符合生物的生物特征和生态系统规律的景观规划以及考虑生态安全设计的旅游地的生态系统较稳定、容量大。在对森林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充分研究本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机制,构建符合本地自然生态的安全生态格局,即开发以水脉、绿脉和文脉为先导的空间布局,构成视觉上美观完善,功能上良性循环”的旅游区。

(三)加强景观生态管理。

1.加强旅游设施管理。由于生态旅游对视觉景观的特殊要求,其视觉景观的规划设计保持原有视觉景观多样性等显得尤为重要。要根据旅游目的地景观生态系统层次,制定不同标准,对各区内的设施配置做出规定,严格控制其规模、数量、类型、色彩、用料和风格等,要充分体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原则,保留其木底状况,展现自然保护区的天然风貌和本地特色,尽力减少人工色彩,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景观的斑块、廊道相互协调。

2.加强管理。森林旅游能否持续发展,决定其开发与管理是否科学化与生态化,是否达到既能在开发与管理中维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又能为旅游者提供回归自然的体验,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素质。由于森林旅游固有的特殊性,旅游管理者除具有常规的旅游开发和管理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很高的环保意识,环境管理技能等。因此,森林旅游开发首先应对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在旅游开发与经营中自学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森林旅游产品,促进森林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游客的管理主要是确定合理旅游容量,可利用步道和游径调控客流量,对游客实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划区引导,如提高旅游价格、限制游客进入量。另一方面,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如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增加旅游商品中的生态产品、制定奖罚措施,使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其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3.加强环境监测。森林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想完全杜绝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可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和科学的环境监测手段,确定森林旅游目的地的最佳环境容量,对游客的数量、行为、交通、住宿、餐饮、废弃物、娱乐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减到最小。

四、开展生态旅游的认证

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要使森林旅游真正服务于森林旅游目的地及其周边社区,国际社会通常的做法是进行生态旅游认证,我国的森林旅游刚刚起步,而现在开展的森林旅游,从实质上讲只是以风光旅游和野生动植物观赏为主,这些以自然资源为主要访问对象的游客们其实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反而造成了新的压力,给自然生态保护增加了难度,为了保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森林旅游的发展,必须开展生态旅游的认证,使其成为从高起点引导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使我国旅游业在激烈的国际旅游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进行科学的数字规划

我国森林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感性规划。感性规划的最大特点是缺少独立的技术手段和独立的理论基础,以“借用”、“类推”为主,缺少旅游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和指导,技术含量少,使得旅游规划变的人人都可以做,甚至非专业人员比专业人员做得更好,想象力更丰富,旅游规划成为编节目、讲故事、出点子的规划。

资源、市场、产品是旅游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特别是资源和市场的定位直接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方向,很多规划在这个问题上缺少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泛泛定位,以个人经验代替市场研究,以至于规划缺少可信度、可靠性,其主要是由于研究现状决定了规划难以达到量化的水平,只能定性分析,这就导致了森林公园的数量增加,但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现象。

而数字规划的确是技术含量高的规划,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规划,以数据和图纸为语言,阐述旅游分析与规划思想,使规划具有一种尺度感,数字规划的基本流程如右图:

六、加强人才培养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6

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旅游工作现场会,今天。这是贯彻落实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全面推进全市旅游景区上档升级、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一个务实会。借此机会,谨代表市旅游局,感谢市级各部门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以及相关单位对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高坪区委、区政府为这次会议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观赏现场。下面,根据会议的布置,就旅游消费新趋势、旅游景区发展和旅游部门在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一简要发言。

一、不时创新发展旅游的理念,适应旅游消费“五大”趋势。

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消费上呈现出“五大”趋势。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对象大众化。依照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时,国内旅游随之兴起;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之时,度假旅游开始繁荣;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时,入境旅游开始继续增长。当前,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越1700美元,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时代。旅游活动或旅游消费,过去只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现在大众中得以普及,成为目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

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旅游活动形式休闲化。旅游在人们印象中。没有体力无法进行,出钱买罪受”随着旅游交通的改善,旅游信息的及时普遍,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人们出游可以自由选择,一边休息,一边旅游,让心情放松,旅游的目的从传统的观赏风景、开阔视野转变为以休闲为主,愉悦身心,放松自我陶冶旅游情趣。以休闲为主要形式的旅游必将成为旅游活动中的热点。

这是对传统的组团式旅游的挑战。这种自驾游、自助游,出游方式多样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自驾车、自助游大量出现。主要是突显个性,追求自我自由浪漫,只要哪个地方有新的亮点,新的看头,自驾车就开到哪个地方。

人们旅游活动追求的新鲜、抚慰和身临其境。旅游活动中,消费需求体验化。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看。让游客参与自己喜欢的旅游项目,开始自己独特的消费和表演,当消费结束后,这种体验将给游客留下难以忘怀的和永久的回忆。

以游客满意为中心,旅游服务人性化。旅游的服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意细节,优质、周到服务中得到享受,突出亲情服务。

对旅游发展发出了新的信号。这就要求我努力适应发展趋势,旅游消费的五大趋势。不时创新理念,以新的理念指导工作。实际工作中,认真解决对发展旅游认识上的两个误区。

旅游无抓头。如果一说到发展旅游,误区之一:这里旅游资源不丰富。脑里总是想的依托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那是保守的单一的观光旅游的思维。对于现代旅游而言,没有不可用的资源,关键在于怎么用。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就是垃圾,放对了位置的垃圾”就是资源。进一步而言,只要旅游者感兴趣的可以转化成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就应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大英死海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花钱把景区建设好,误区之二:发展旅游。谁来看?这是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理解问题,往往我把游客来源盯在市外、省外,甚至国外。旅游客源市场分为外地市场、外地市场、入境市场,对于旅游刚起步的地方,或者说旅游特色不鲜明,交通可进入性不强的地方,应该把客源主要盯在外地市场,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可开展半日游、一日游,拉动当地消费,肥水不流外人田”何乐而不为?

二、全面推进旅游景区上档升级,掌握旅游景区发展“四高”原则。

规划好旅游景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好旅游景区;高效益,管理好旅游景区;高水平,营销好旅游景区。这里,主要谈一下旅游规划和建设问题,供参考。

防止盲目、低水平、重复性建设。规划中解决好“四个定位”关于高起点规划问题。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形成旅游项目开发的主体构思。如古城旅游景区规划是成都来也公司策划的主题定位中的表述:目前古城的旅游形象主要有风水古城、阆苑仙葩、中国醋城、华夏之源等几种,第一、主题定位。旅游景区的主题定位是根据其旅游资源的品位、旅游市场的需求方向来确定的进而确定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旅游形象过多过杂不鲜明,游客感知度不高。根据对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具体分析,古城旅游景区的主题形象定位为:中国第一风水古城”

近期重点考虑一级市场(即本地市场)辅助考虑二级市场(即成渝两地及邻近省份大中城市)中期重点发展二级和三级市场(即东南沿海乡村)远期重点发展海外市场。这是符合实际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第二、市场定位。旅游景区的市场定位是以市场需求、旅游资源优势和交通可进入性三个要素来确定的明确了市场定位就可以确定旅游景区的建设规范、开发强度和效果预期。如凌云山旅游景区市场定位。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第三、文化定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或者缺少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生命力。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发展到追求精神愉悦的文化享受为主的高层次需求,旅游过程成为旅游者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的过程。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景区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才会给旅游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如桂林漓江《印象刘三姐》云南丽江《丽水金沙》等。旅游景区规划中一定要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文化的东西,营造文化氛围。凌云山景区文化定位在宗教文化上就是非常准确的

这个吸引物就是旅游项目,第四、个性或特色定位。再好的景区必需有吸引物。旅游景区靠旅游项目来支撑,这是一个难点,做好了就是亮点。旅游项目谋划必需在新”特”奇”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以达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游客消费欲望的目的如温江国色天乡游乐园,就是靠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人。又如古城“秀才考状元”让游客参与互动。很多景区缺乏个性旅游项目或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不了游客,来了又留不住游客。

关于高标准建设问题:

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品位。创a解决了景区建设的规范化问题,一是以创a为载体。全市现有的景区(点)完全有条件创建国家1a级或2a级或3a级或4a级旅游景区,一定要下这个决心,力争用35年时间,全市创立a级景区10个以上,平均每个县(市、区)有12个。

对一个景区要求不在乎它建筑物有多少,二是重点放在旅游服务功能建设上。从旅游角度来讲。有多豪华,而在乎它旅游服务功能怎么样,能否方便游客游览。旅游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1旅游交通。包括道路、公共交通服务、停车场;2游览服务。包括标识系统、导览图、导游讲解、游客服务中心、休憩设施;3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垃圾箱设置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志显目、造型美观、与景区景物协调,景区环境卫生、干净、有序、平安;4配套服务。如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邮政、通讯服务、医疗救护等。

景区内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三是处置好几个关系。即正确处置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关系。景区发展与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的关系。

三、旅游景区发展中唱好主角,旅游部门认真做好“四项”工作。

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各县(市、区)旅游景区(点)规划,1制定规划。要符合全市和当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按顺序上报评审和批准。省旅游条例》第八条规定:市(州)县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点)规划和旅游专业规划等旅游规划,经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第十条规定: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在立项时应当书面征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依照有关建设顺序报批”市、县两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为同级政府当好参谋,建立严格的旅游规划评审、执行、监督制度。

指导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要以创建国家a级景区为载体,2把关规范。推进旅游景区建设,提升品质品位。2005年7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方法》凡正式开业从事旅游经营业务一年以上的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维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旅游景区,均可申请参与质量等级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质量等级评定》国家规范,规定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的依据,条件及评定的基本要求。旅游部门的同志要认真学习规范,掌握规范,以便于有效的指导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7

一、贵州发展科技旅游的优势

(一)可开发的科技旅游产品十分丰富

贵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加上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可用于开发科技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开发以下科技旅游产品:

1、科普教育科技旅游产品

贵州省可依托现有的科学技术馆、科研基地、研究所等,全面拓展科普教育旅游产品的升级、创新。除此之外,贵州的许多大型风景名胜区,如荔波樟江、马岭河、万峰林等都是发育在喀斯特地区,三叠系地质遗迹景观十分独特,这些喀斯特地貌景区和三叠纪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科普教育意义,主要的可建设产品有平塘大射电望远镜、三叠纪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质公园、赤水丹霞地质公园和安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等。

2、观光体验科技旅游产品

贵州一直以来的旅游产品都以观光型为主,可结合贵州现有观光旅游产品,在观光旅游中融入高科技服务,支持观光旅游深度发展,进一步提升大众旅游者满意度。主要可建设产品有3D虚拟观光体验旅游产品、旅游景区自助导航科技产品和旅游景点讲解服务产品等。

3、生态科技旅游产品

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省份,主要的农业类型是山地农业,可以利用贵州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依托生态农业、特色农作物、观赏花卉等重要资源,结合生物化学、遗传基因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全面推广生态科技旅游产品。主要可建设产品有贵州原生农业示范区、农业博物馆、休闲植物园等。

4、养生科技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高科技生物技术手段、生物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等,开发具有养生、保健,满足人们对于生命健康要求的旅游产品、购物品。主要可建设产品有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健康食品等药用保健产品、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产品。

5、体育科技旅游产品

依托贵州特有山地环境,打造体育科技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可建设产品有小型飞机旅游产品、热气球旅游产品、户外体育旅游产品和体育旅游装备展览产品等。

(二)政府重视,旅游业成为贵州的经济支柱产业

2012年的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贵州省建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说明国家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贵州省省长赵克志在第七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说到,经过贵州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251.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1.23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由3127万人次增加到12913万人次,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4.3%和32.8%。与2007年相比,2010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达到6.6%和14%。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贵州科技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贵州可开发科技旅游的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在开发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开发力度不够,与市场需求脱节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其所具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贵州至今都还有没一部关于科技旅游方面的规划,从而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导致科技资源浪费与闲置的现象出现。贵州的许多科技场馆、科技园区、工农业园区、科研院所、以及自然景观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游客对科技旅游需求越来越多,许多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对科技旅游有着强烈的需求,而贵州的科技旅游产品目前还无法满足其需求。

(二)科技含量较低、吸引力有待加强

日前,与其他行业相比,贵州旅游的科技水平还较低,致使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主要表现在科技旅游产品的简单模仿,科学设备的展示和陈列方式单一,科技成果、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的说明和解释不到位,自然景观类产品和人文产品比例失调,即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综合开发设计的新产品为数稀少,高科技特色不突出,科技成分少,真正称得上科技旅游的景点屈指可数。总之,科技旅游科技含量的缺乏,使贵州旅游业的吸引力不强。

(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解说体系有待完善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科技知识和旅游专

业背景的综合素质人才,以适应科技旅游的要求。一方面,由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科技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的成效,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贵州绝大多数的科技旅游景区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科技内涵的挖掘不够重视,基本解说系统不完善。游客在旅游时,更想知道人们创造这一科技成果的原始启发、创造过程和基本原理。

三、贵州科技旅游开发的策略

(一)规划引领,项目带动

规划编制在旅游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需要做一些与科技旅游相关的规划,如《科技支撑促进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可以邀请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成立由专家小组和编制团队,对规划进行指导和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规划的先进成果,深入挖掘国家和省内外的政策资源,在搞好与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和贵州省相关规划衔接的同时,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交流与沟通,征求多方意见,提高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要让规划停留在“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阶段。

(二)政府重视,投入财力,培养专业人才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有潜力的产业,政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积极引进项目的同时,要加大对科技旅游的财政投入。并在税收、金融等各个方而给予优惠政策。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人才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条件和氛围;相关的旅游院校要不断完善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与旅游相关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进一批旅游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整体提升旅游人才素质。

(三)科技与旅游有机结合

新信息技术与功能系统的运行和实施将会引起人们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并将带来旅游业的重大变革。利用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贵州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力实施智慧旅游计划,包括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两个方面的建设。通过推动贵州智慧旅游的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对贵州旅游业发展促进作用,提高信息技术在贵州旅游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实现智慧旅游改善贵州省整体旅游环境,更好的保障旅游安全和旅游品质,提升游客全程旅游体验。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8

【论文摘要】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陕西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引导和支持这一行业的发展。?

一、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是全国旅游大省,2006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到705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6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省11个市、区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开展,2006年“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经达到4000多家。今年来,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先后下发《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和《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省旅游和农业部门还联合成立“陕西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全省已经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要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2.1万人,间接就业5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均增收5%,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5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000个特色“农家乐”经营户的目标,力争使乡村旅游成为全省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之一。?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全省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

[jp2]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陕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改善了居住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分工,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陕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和引导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陕西,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陕西省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陕西省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

4、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三、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

[jp2]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予以扶持,简化手续?

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工商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税收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

陕西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营销策略还较缺乏。全省各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陕西的乡村旅游。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9

1需求透视:假日旅游与市场促销

1.1假日旅游现象与对策

1999年9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内旅游市场首次出现了“十一”爆发性出游峰值,形成了假日旅游现象。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出现的全国性旅游热潮,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针对假日旅游存在的各种问题,政府部门从法规政策、工作机构和工作体系、产品供给、流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经过数年的运作,假日旅游“井喷”式的现象已逐渐转型,走上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健康发展轨道[1]。但是降低假日旅游压力而同时保持居民强大的出游需求,从而促进假日旅游平衡协调发展还有待于其他相关措施或政策的实施,如带薪休假制度等。

1.2旅游市场开拓与旅游地形象设计策划

随着各地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旅游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市场开拓受到了极大地重视。在促销内容上已突破拘泥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招徕游客,更注重品牌、名牌产品的促销,区域联合促销和地区旅游形象整体促销;在促销的方式方法上,除运用传统促销方法外,大型旅游推介活动、旅游交易会、旅游节庆热销、互联网营销等手段被广泛运用。从其促销活动的地区来看,大致可分为以客源地和目的地为中心的两种情况:

以客源地为中心的促销活动。海外市场主要以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为主。国内市场的促销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华东、华南等客源地。

以目的地为中心的促销活动。主要有:①节事活动;②旅游交易会或博览会;③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推介;④定制旅游促销剧目;⑤请海外旅行商或媒体踩点考察;⑥开展旅游活动周;⑦兴办旅游示范街及旅游超市;⑧开展旅游社区服务。

许多地方已认识到通过旅游形象设计策划来树立自己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加强了旅游形象设计策划的研究与实践。如北京市提出的旅游形象oRientaLCapitaL&GReatwaLL(东方古都长城故乡)[2];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3-4]公开向社会征集旅游标志和旅游口号等。

2供给透视: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

随着各地相继把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重视旅游规划编制,加大旅游产品开发成为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2.1国外专家编制多处旅游规划、国内规划单位资质认定体系出台

近年来,旅游规划工作受到各级政府和投资商的极大重视,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围绕策划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项目进行。国家旅游局已经完成《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编制。截至2001年我国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的省级旅游规划有北京、、四川、云南、山东、重庆、宁夏、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市。四川、云南、山东、贵州、安徽等省相继筹资聘请世界旅游组织委托西方专家主持编制全省旅游规划[5]。外国专家进入中国旅游规划界并主导省级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反映了我国旅游业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外国专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和改变中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完全由外国人主持编制省级旅游规划是否妥当已引起广泛地讨论。

旅游规划推动了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更加有序和理性的发展。但是在旅游规划实践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短缺,缺乏统一的旅游规划技术规范,规划管理手段滞后,规划市场混乱和规划水平参差不齐。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加强了对旅游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监督。一是出台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加大了对地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6]。二是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对部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资质认定工作。三是完成了《旅游规划通则》和《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两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7]。

2.2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

结合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2001年国家旅游局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周边旅游和假日旅游开发工作;为了促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扶贫等发展,确定了首批100个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单位名单,全面启动了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和旅游度假区的建设[1]。通过新景区的开发、新线路的开辟、新思路的开拓,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导,替代性旅游产品和新兴旅游产品的比重迅速提升,结构日趋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

2.2.1传统旅游产品开发

以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产品,通过深度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优化组合、更新换代;推出新产品和联合推出旅游线路等方式的大力改进,已趋向完整和成熟。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观光旅游产品的加速开发,观光旅游产品在全国空间上的分布日趋合理。

截止2001年1月,我国已共有27处景区(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许多地区把世界遗产旅游产品作为带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产品来开发。如四川省把世界遗产地组合起来形成以成都为轴心的乐山—峨眉山、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旅游热线。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大连等地,商务、会议旅游产品发展较快,在这些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商贸旅游街和专业会展场所。国内客源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形成的环城游憩带度假旅游产品的发展尤为迅猛,已成为度假产品中的主打产品。

2.2.2替代性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旅游成为人们获得自然经历的有效方式,生态旅游产品作为原有产品的替代性产品在许多地区得到了强劲发展,生态旅游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我国无论是狭义的生态旅游产品还是广义的生态旅游产品都有了范例,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精品[9]。如西南六省推出的“世界遗产系列游”、“世界屋脊探秘游”、“云贵高原之旅”等系列生态旅游产品等[10]。

2.2.3新兴旅游产品开发

随着旅游活动形式向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及参与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一些具有实践性、冒险性、知识性的新兴旅游产品发展较快,其中观光农业游;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和校园旅游;工业旅游及科技旅游等产品发展尤为突出。

兴起于发达大中城市周边市郊的观光农业游,是近年来现代旅游业最富有活力的新增长点之一。

由于旅游的教育功能受到重视,修学旅游、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旅游等成为近年来众多旅游产品中的亮点。在针对国内学生市场开发了不同形式的修学旅游产品的同时,中国开始成为海外修学旅游的重要目的地[11]。“红色旅游”席卷神州,延安、井冈山、韶山等革命纪念地推出了多条爱国主义教育线路[12]。大学校园也作为一类特殊景点被开发,旅行社推出了“我到北京上大学”等校园旅游线路。

以参观、学习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工业旅游产品迅速兴起。集知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科技旅游产品在北京、上海等高科技产业密集地蓬勃发展。如北京“中关村科技旅游月”推出了科技旅游新产品[13]。

以体育健身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得到加快发展。集健身、娱乐、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冰雪旅游产品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刮起了一股强烈的银色旋风。作为冰雪旅游发源地的黑龙江、吉林二省,冰雪旅游产品成为它们的金字招牌”[14]。

3支持系统建设:环境整治和政策支持

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和完善旅游支持系统,是近年来我国旅游开发与管理发展中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

3.1城市创优和复核,旅游目的地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城市是旅游的主要集散地、消费地和客源地,是旅游业的发展主体,其旅游环境建设极为重要。创建和保持“优秀旅游城市”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各地人民极为关注的大事。

国家旅游局分别于19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三年审核公布了三批共计13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旅游城市创优和复核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强调政府主导和重视城市的旅游功能建设;②突出了旅游区(点)建设和管理以及城市旅游促销的重要性;③重视城市的生态质量和游憩环境的改善,强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要与国际接轨。这些特点反映出新世纪我国旅游业以创建更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目的地为中心,来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新特征。

3.2抓好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评定工作,规范旅游区(点)管理

为了规范旅游景区(点)的管理,2000年国家旅游局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对国内旅游区(点)质量首次进行了评等定级工作,评定并公布了首批187家aaaa级景区(点)[15]。2001年4a级旅游区(点)已增加到230个,3a级旅游区(点)评定了107个,与此同时,各省(市、区)旅游局开展了首批2a和a级旅游区(点)的评定工作,产生首批213家2a级和41家a级旅游区(点)[16]。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是我国旅游部门管理旅游景区(点)的第一项国家标准,它的实施体现了旅游区(点)管理应以游客为本的服务宗旨,规范了旅游区(点)的质量管理,促进了旅游区(点)的发展。

3.3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景区(点)环境整治

针对旅游市场存在问题较多的现状,各地都加大了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力度。200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17]。各地为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采取了组织机构、监督机制、制定法规、创建示范等有效措施[18]。

为了与处于增长中的旅游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形势相适应,各地旅游区(城市)都加快了环境整治的步伐,开展了狠抓景区(点)安全检查和改善景区卫生环境的工作。其中一些已经列入或准备申报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的旅游景区(点)环境整治尤为突出。

3.4构建与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方针。2001年1月国务院第一次召开了专门研究旅游发展的工作会议,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文件),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

中央政府对旅游景区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使旅游行业继续成为社会投资的重点。国务院从2001年新增中央财政预算内西部专项资金中安排3.2亿元,用于支持西部地区旅游景区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了第二批部级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155个,建设资金16.8亿元。2001年,国家共安排旅游国债资金16.2亿元,安排旅游投资项目66个[20]。

近年来,我国旅游法规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加快综合性旅游法规的建设同时,还加快了单项旅游法规的制定。此外,地方旅游立法也取得显著成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出台了旅游业管理条例、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和旅游业管理的部门规章,初步完成了地方旅游法规的制定。

3.5建立旅游创新体系,加强旅游教育和科研工作

中国旅游业要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进一步运用以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的高新科技,提高产业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为此,各地都在积极建立旅游创新体系,internt网、网络预定、多媒体、旅游信息系统、卫星地图、高科技主题公园等已被我国旅游界广泛采纳[21]。

近年来,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新焦点,旅游景区(点)资源开发及管理、旅游规划、游客管理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各地都加大了旅游人才培养的力度。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为加快中西部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还定期举办了“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局长培训班,多次组织专家赴云南、贵州、四川等省送教上门。

旅游景区(点)开发经营方式的改革和争论已成为引人注意的一个问题。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涉及管理体制的顽症,也涉及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四川省把包括三星堆遗址、九寨沟等十大景区,实行对外合作经营开发,已引起各不同利益主体广泛注意,并引发了对于景区资源市场化开发的空前激烈争论[22]。实际上景区经营管理问题的探索远不止四川一地。

旅游事业的发展及相互竞争态势的形成,催生了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理论研究。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投资商,对此认识不断提高。仅2001年召开的有关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理论研讨会就主要有:国家旅游局与世界休闲组织(wLo)首次合作,在杭州联合举办的“2001年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国家旅游局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首次合作,在哈尔滨联合举办的“国际滑雪产业论坛”。中国旅游协会在四川乐山召开的首次“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发展研讨会”。《旅游学刊》编辑部主办的“中国旅游规划高峰研讨会”等[23]。

4结论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需求、旅游供给和旅游支持系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研究这些特征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正确把握和预测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经验和主要教训是:

旅游规划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推动了中国旅游开发与管理更加有序和理性的发展。但是在旅游规划实践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突出的旅游资源,而且要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设施和服务。旅游目的地营销在竞争态势中呈迅猛增长势头。但是,一些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重视市场,对市场缺乏深刻了解,导致旅游开发失误的现象。

政府的重视和积极支持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最有力的保障。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一些地方仍存在着政府对旅游产业的特点、规律不了解,导致产业定位不准确、决策失误等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旅游开发与管理问题的关键是人才问题。目前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还远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开发与管理的调查研究工作,把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以指导各地旅游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光wěi@①.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力争我国旅游业更快更大的发展[m].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7-12.

[2]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0-71.

[3]江苏省旅游事业管理局.江苏省旅游事业管理局征集“江苏旅游标志、旅游口号”启事[n].中国旅游报,1999-07-31(1).

[4]山东省旅游局.征集“山东旅游标志、旅游形象口号”[n].中国旅游报,2001-6-11(B2).

[5]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抓住重点、开拓难点、促成热点、夯实基点,推动旅游行业发展[J].旅游调研,2001,(9):23-25.

[6]中国旅游报讯.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n].中国旅游报,1999-04-12(1).

[7]潘肖澎.旅游规划[m].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50-51.

[8]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8.

[9]国家旅游局.99生态环境游方案[J].旅游调研,1999(1):53-55.

[10]刘远达,徐玉长.西南地区推出一批精品线路[n].中国旅游报,1999-06-10(3).

[11]张广瑞.从“大巡游”到现代修学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1-6-11(C1).

[12]侯辛.永远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线路成为国内旅交会热点[n].中国旅游报,1999-06-3(1).

[13]李玲.展现科技成就社会变化的新产品科技游:北京旅游新亮点[n].中国旅游报,1999-05-25(1).

[14]李玲.银色旋风刮起来[n].中国旅游报,2001-3-14(1).

[15]何光wěi@①.在2001年全国旅游会议上的讲话[J].旅游调研,2001,(9):2-6.

[16]潘肖澎.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m].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51-52.

[17]徐海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m].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62.

[18]国家旅游局.2001年旅游大事记[m].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31-37.

[19]钱其琛.在200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3-6.

[20]侯辛.第二批部级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公布[n].中国旅游报,2001-1-11(1).

[21]郭来喜.创新体系与旅游业发展[n].中国旅游报,1999-08-26(2).

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篇10

当前正处于旅游旺季,大家都很忙,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我们见缝拖针,召开这样的会议,也是当务之急。因为江苏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产品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品质,是我们江苏乡村旅游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有关问题我再补充说明三点意见:

一、关于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问题。

这次会议是面临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局长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他在讲话中,对全省的乡村旅游,从改变现有状况,不断提升层次;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生活品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市场复苏,实现旅游振兴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和全面提档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对下一步全省乡村旅游如何上台阶、上层次,全面提档升级,促进升级转型,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七点具体意见,讲得非常好,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具有很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周局长的讲话精神,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旅游工作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对周局长的讲话精神,请同志们回去后及时向各地方的领导同志汇报,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也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能尽快召开各地的相关会议,一方面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周局长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研究并提出推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指导意见。建议同志们在向各地领导汇报的同时,应尽快取得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推进乡村旅游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为,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这一点很重要,对此,我们一定要形成共识。目前,在旅游行业的具体抓手中,最能迎合和牵动党委政府的抓手就是“创优”“创强”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相联。

二、关于我省乡村旅游全面提档升级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经过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现状、基础、总体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次、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等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判断,并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质”上也有了重点突破。目前,全省各种形态的乡村旅游点170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4家,年接待量已突破四千万人次。本世纪以来,特别是04年全国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建一处景点,保一片生态,富一方百姓。2004年以来,省政府已连续两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省旅游局先后四次召开现场会和观摩会。全省各地各级旅游部门为发展乡村旅游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涌现出了蒋巷村、旺山村、鸿山生态园、吴楚农耕文化园、傅家边生态园、翠谷庄园、大石山休闲农庄、世外桃源、星期九农庄、沭阳苏北花卉园,以及当时的江心洲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大批在江苏,乃至在华东地区,甚至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的乡村旅游产品。江苏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中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国家旅游局领导曾多次赞扬江苏的乡村旅游工作,国家旅游局曾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专程视察江苏省的乡村旅游工作,并向国务院提交视察报告,国务院将此报告批转给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视察报告对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及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旅游局认为,江苏乡村旅游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明确要求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中,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提档升级方面,在全国应率先突破,尽快打造一批精品,塑造一批品牌,在全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多次指示我们,江苏的乡村旅游现在不仅要注重量的发展,更要注重品质的提高。

应该看到,当前我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数量繁荣的背后,还存在着质量不高、低档次、低水平重复,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已推出的众多产品中,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精品并不多,更多的产品在刚刚推出、密集推销的当时热闹一阵,过后就归于沉寂,具备可持续吸引力的产品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尽管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众多方面的品质差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众多不平衡性,但总体来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江苏乡村旅游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

事实表明,消费者需要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市场迫使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要求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推动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的内生力也需要突破传统产品的模式转型升级。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和高端产品,比如像国外的庄园和乡村俱乐部等等。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给人以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曲、梦幻情的感觉和意境。

促进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是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要。如果说前一阶段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注重“量”的扩张和规模效应,那么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注重“质”的提高和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更加集约化、品质化、科学化的经营和管理。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工作是基层做的,经验是基层创造的,成功的经验来自于基层。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旅游部门要加强指导,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实践,总结,创新,突破。对一些品质高,市场化程度高的产品,我们要重点关心、支持和培育。明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一些富有潜力、可塑性大的产品,我们各级旅游部门要重点支持,省里的乡村旅游引导资金及乡村旅游点道路连接线资金,在照顾“面”的同时,将会有所侧重的进行调剂和倾斜。

三、关于乡村旅游规划和单体产品的策划问题。

规划更多的是区域性的,是政府层面的。而对单体产品而言,策划与创意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地区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高起点规划,以规划来统筹和协调本地区或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这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就会乱套,就会一哄而上,产品就会出现更多的更为严重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现象。同一区域或近区域内,必须坚持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必须努力打造各自产品的特色,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

对单体乡村旅游产品,要精心策划和创意,一个好的创意或策划,对产品的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品质、品味和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

乡村旅游产品,缘于乡村,高于乡村。乡村旅游,应该具备“乡”的特色,“村”的感觉,“旅”的便捷,“游”的功能。全面提档升级,并不是一味地去讲究设施的豪华,其核心与本质是要讲求产品的品质和品味,高品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欠缺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产品的规划或策划者们是以一种简化和僵化的模式来开发的,规划或策划理念既不来自对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也不来自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深切感受。而是在规划或策划之前就设立了套路,然后按照这些套路拼凑,甚至伪造资源,这就造成了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类形化、体验表面化、项目同一化。

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经典产品经久不衰。走遍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乡村旅游产品,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往返。富有经典品质品味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在市场上能始终保持旺盛状态。这就是精美的策划与创意的成果。

在规划中应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产品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把握区位优势,寻找自身依托。乡村旅游业态有它的特殊性,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普通旅游产品注重的是游览性,而乡村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体现休闲、放松、参与和体验。要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村落等,以观光、参与、休闲、体验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其半径距离在90公里左右,基本上在一小时城市圈内。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不一样,消费群体不同,所以它的品质品味要求也不一样。城市是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长三角是世界五大城市集群之一,客源市场旺盛,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

在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打出品牌,营造精品,讲求效益。对现有产品中产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品质品味也较高的产品,应该进行再润色,做到锦上添花,进一步创新突破,做到好中创优,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或不太成熟的产品,应该充分挖掘潜力,集思广益,好好谋划,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高品质建设,后来居上。

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人才与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培育一支有水准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各级旅游部门的相关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我们还将组织第四期专门培训班。计划明年适当时候组织人员第三期赴境外或国外学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