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十篇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十篇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3:01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是非常完善的,不存在任何问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的产生、种类也呈现参差多态的多元化面貌。公共卫生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新挑战,特别是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制的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现状

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正式实施,表明我国致力于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见表1)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如政府组织化程度较高使得政府在对待突发事件和处理危机上具有相当强大的动员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已经成功处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积累了不少处理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管理非常态社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缺失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屏蔽信息,不愿向公众公开。但事实上,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威信。另一方面在制度缺乏、信息不灵的情况下,公众往往不知道如何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例如早在2008年初,就有部分消费者对三鹿奶粉产生了怀疑,正是由于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的缺失,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终于引发严重后果,给奶粉行业造成致命打击。最后,政府各部门之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互动机制。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多个部门之间通力协作,但是政府各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还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演练不足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观念落后,公共卫生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采取被动防御方针,对模拟演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演习规模小。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一般都是小规模的的演习,很少形成跨部门或跨地区的演习。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负责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且近年来,演练规模和次数逐渐增多。

3.政出多门,权责不清

目前,卫生部的职能仅限于医疗卫生服务,药品食品监督等,但实际上,直接涉及医疗卫生的管理部门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复杂,职能设定上负责全国卫生工作的卫生部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此前,有学者做过统计,涉及医药卫生与国民健康领域管理的至少有10个部门。如药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国境和国际旅行卫生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国家发改委管理医药价格。这种相近的职能,造成了卫生管理部门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缺乏问责、管理分散、效率低下等的一系列行政管理弊端。这也是中国上一轮医改进展不尽理想、新医改方案直到今年才出台的症结之一。

4.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现在公共卫生部门存在着一种问题,就是人才的“假饱和”。这种“假饱和”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卫生部门的人员数量不少,但接受正规的系统培训的比例较少,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二是我们国家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的城乡机构就已经决定了城乡之间公共卫生体系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造成了公共卫生人才过于集中到大中城市,而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学历偏低,甚至没有专业文凭。因此,基层公共卫生隐患要多于大中城市,一些重大传染性疾病一旦在农村流行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讨论与建议

1.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

目前我国的应急演练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应加大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从观念上转变思想,使相关部门认识到应急演练的必要性(如图1所示)。二是要加大财政补偿力度,与卫生有关的金融部门应加大对应急演练工作的倾斜力度。有关部门应将应急演练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演练经费,建立卫生应急演练经济评估与补偿机制,健全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应急演练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议国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应急演练工作尽快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2.推进卫生领域大部制改革

2008年中共十七大闭幕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向着“大部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清晰。所谓大部制是指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照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在大部委体制下,政府部门的管理范盈较广,职能综合性强。卫生部门大部制的设定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当前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系分割严重,部门之间目标不一致、政策不配套,而这也是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把所有与医疗卫生相关的部门统筹协调起来,整合成立统一的部门。而且从世界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来看,大卫生的趋势相当普遍,而我国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长期分开,并不利于和国际接轨。因此,加大力度推进卫生领域大部制改革,不仅有利于解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门间信息沟通的问题,更可以推进我国卫生领域和国际接轨。

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nGo)是政府有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作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首先要发挥nGo在预警系统作用。nGo中介地位使得它们上接政府,下联基层群众。这种“桥梁”角色使nGo能够便捷迅速地发现危机的根源和苗头,从而呼吁并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和重视,这是它们的信息优势。具体来说,nGo利用其极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和成员基础,在危机潜伏时期,大量收集信息,为危机的预警提供信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其次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nGo既可以在第一时间起到人道主义救援的作用,同时,nGo还可以配合政府使各种正确信息公开化、明朗化,切断谣言的传播、稳定公众心理。最后nGo在危机过后的重建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受灾地区接受的社会各界捐款在用于灾后重建工作时,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和nGo共同管理和制定财政预算。

4.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我国虽然早就确定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诸多干扰。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变被动为主动,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以美国非典时期为例,为有效防范非典型肺炎的传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专家从2003年2月就开始对SaRS进行研究。且通过对SaRS患者组织样本的分析,判定出SaRS病原体可能是病毒。并且,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个由10个人组成的科学家工作小组,只用了12天时间于4月14日绘出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图,为阐明其发病机理以及迅速研制相应疫苗奠定了基础。最终,wHo结合有关报道指出SaRS病原体为一种从未在人体出现过的病毒,并命名为SaRS病毒[6]。主动出击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美国人民免受SaRS的侵害。

5.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随着社会进步,网络和电话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因此,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考虑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来确认和指导治疗一些传染性的疾病,以确保医务人员在治疗患者时不被感染。例如英国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严重的欧洲国家之一。截至7月24日为止,甲型H1n1流感在英国已导致31人死亡。为了有效测试甲型H1n1流感的人数,英国政府23日开通了全国流感服务系统,公众可通过网络和电话自测是否感染甲型H1n1流感,并获得相关治疗指导。目前,英国已有数百万人在线测试自己是否感染甲型H1n1流感。

6.提高农村地区抵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要提高农村抵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重要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给农民免费体验,确保象甲型H1n1流感这样的传染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二是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省级地方政府财政也要加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的投入。通过转移支付,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对于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要研究以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与教训。

综上所述,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次爆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其共性特征,对于应对将来的挑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在探索中寻求完善惠及全体公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Hwang.ComparativeHealthSystems[J].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publicHealth.2008,20(8):799-806

[2]李志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探析[n].济南日报,2008.11.27

[3]杨罗蒙英卢祖洵等.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卫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卫生软科学.2007,21(4):291-293

[4]孟庆普:大卫生部:从体制上为医改铺路[n].健康报.2008.03.20(14):14

[5]于保荣高静:对卫生部门实行大部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45(11):728-729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管理

[作者简介]李志友(1967―),男,硕士,宜春学院政法系副教授;(江西宜春336000)易启洪(1969―),男,硕士,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4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它明确了发展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指出的是,当今时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既关系到每个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其它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对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与办法。

一、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府干预比较有力。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与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卫生条件的改善、基本卫生设施的建设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政府的作用更是主导和显而易见的;2、建立了能够基本满足农民健康需要的、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基本建立,医疗卫生质量和防治传染疾病能力得到提高;3、消灭或控制了鼠疫、天花、麻风病等烈性传染病和流行病,以及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4、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网络与管理制度更加完整。

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状况总体上仍然比较薄弱,农民小病拖、大病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乡村两级卫生基础设施差,常规设备简陋,大部分乡村卫生所目前仍以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老三件”施诊;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服务网络不全;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缺乏基本医疗设备,卫生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缺医少药、卫生条件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在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广大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广大农村,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医疗卫生事业活动的基本内涵和范围被无意中曲解,许多人认为,医疗卫生问题就是“打针吃药”,“看病就医”的私人问题;对流行疾病的预防和公共卫生的维护则被认为完全是政府行为。广大村民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的预防观念,以致于面对危及生命的、传染性强的流行疾病时,显得有些慌乱甚至采取极端或迷信做法。

(二)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在我国,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一般卫生事业区域规划大都是按照行政区域来进行的,缺乏全行业的统筹,使得大中城市获得比较多的卫生资源,甚至供大于求,而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获得的卫生资源则相对不足,一些地方更是严重匮乏。

(三)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产品市场的介入不够。卫生事业产品的外部性,卫生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公众对卫生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政府对医疗卫生产品市场介入的必要性,特别对我国广大农村来说,医疗卫生市场还处于培育的初始阶段,政府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政府介入的缺乏,使得许多农村的医疗卫生产品市场失灵,导致一些医疗单位牟取垄断利润,许多村民由于个人支付能力不足,导致病情得不到控制而恶化。

(四)公共支出明显不足。近几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经费在逐年增长,但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就解决具体和突发事件时的投入多,而从长远考虑、规划发展性的投入少,经费投入总体上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与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还相距甚远。

(五)缺乏法制化的行业管理。在我国,尽管卫生行业的执法监督体系基本形成,但仍然缺乏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特别在广大农村更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监测手段,工作中还大量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对公共卫生事业缺乏刚性的,特别是法律管理方法和手段。

(六)医治水平低下。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总体资源配置不合理,从医人员专业水平低,诊疗、预防能力不高,“乡下郎中、土方法、以药养医”等现象严重,医患事故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行政命令、公共政策的和实行,按照行政方式来组织、指挥、调控和监督,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国家可根据公众的需求及变化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提供公共事业产品的能力,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有关命令、条例等,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刚性管理。

(二)改革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改革增强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活力,逐步达到资源配置合理、网络运行健全的目标。一是要改革卫生机构经营机制。要在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探索多种经营管理方式,重点解决目前一些医疗卫生单位因管理不善而面临办不下去的问题,彻底纠正少数单位“竭泽而渔”的做法,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自身建设上去,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生存能力。二是改革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资金的投入机制。公共卫生产品的生产及其组合,决定了相应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可以采取政府公共支出为主和社会投资的非公共支出为辅的筹资模式,公共支出要坚持公平、稳定和效益原则;非公共支出则要按照非营利、安全原则进行。条件具备的地方可采用Bot项目融资方式。三是改革人事制度。要把对职工的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根据单位各自功能、任务和社会服务需求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逐级聘用制和全员竞聘上岗。四是改革卫生机构内部分配制度。要打破平均主义,做到赏罚分明,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制,把工资报酬与单位的效益、职工的贡献和表现挂起钩来,合理拉开分配档次。五是改革卫生服务体系。要对现有医疗卫生单位的资源配置、服务功能和地域布局进行控制和调整,部分功能相似的单位要予以兼并,形成互补优势。要通过自身功能的完善,扩大服务项目和范围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同时,在控制医疗机构总量的前提下对现有布局、结构不尽合理的各类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不具备执业资格,又无法履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社会医疗机构、个体诊所坚决依法取缔。六是改革医疗保障制度。依靠政府在农村强制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保障制度,才能真正使公众享受到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当前情况下,要在继续实行预防保健报偿制度的基础上,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与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储蓄为主、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从而保证广大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

(三)加强公共卫生事业的法制化管理。要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的法治意识,依法加强行业管理。一是强化卫生资源管理,通过合理调整、配置卫生资源,努力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要采取调配、对口支援、巡回医疗、下乡锻炼等多种途径,将县一级卫生单位的富余人员充实到乡村医疗单位。对部分医疗单位闲置或更换的医疗设备,采取无偿划拨、租赁经营、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合理利用,努力改善乡院村所的卫生设施。二是强化医疗市场管理。对全县范围内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特别要对社会及个体医疗机构的行医资格办医条件进行严格考核审批规范管理,杜绝乱办医、滥办医现象,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三是强化药品市场管理,积极推进药品管理体制改革,大力规范药品经营和销售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犯罪行为,尤其要注重规范农村个体医疗网点的进药渠道,保证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严格监督药品价格的执行,控制医药费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负担。四是强化疾病管理。健全基层防保网络,落实计划免疫接种措施,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对某些传染性疾病进行控制和归口管理。五是强化饮食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完善防疫检测手段,装备基本检测设备,加紧对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执法检查,倡导公共卫生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等环境卫生条件。

(四)依靠科技振兴和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农村卫生事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兴医的思想,要千方百计把农村公共卫生的管理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卫生人员、管理人员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要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对现有农村从事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年龄、知识结构等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立志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医疗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二是要重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应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管理方式,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的需要。三是要制定相应办法,针对目前西部边远和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外部毕业生或医疗卫生人员又不愿去的现状,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政策。

(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目前我国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关键。本文认为,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在宏观上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实施以外,为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长足发展,当前最为关键的举措是建立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为解决8亿农民医疗保障实施的一项伟大工程,经过多年的试点,取得了明显进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然而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和行动:1、强化政府职责,改变目前重“城市”轻“农村”、重“硬”轻“软”、重“专项”轻“日常”、重“高层”轻“基层”的状况,各级政府都应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正常开展;2、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刚性,在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应制定专门法律或法规,以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有法律的保障、有统一的目标、有科学的管理体系;3、尽快建立科学、便捷、长效、低成本的社会筹资机制,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健康发展;4、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补偿比例;5、保持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面;6、探索科学、严格的管理模式,坚决控制医药费用的暴涨、乱涨。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是指为了促进、改善和保护全人民的健康,政府给予支出,医疗服务部门和各级卫生部门给予卫生产品和卫生服务。作为三级卫生网络之"网底"的村卫生室是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之一,其工作成效是影响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有效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就农村公用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

1目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工作量偏大且其专业人才短缺经2009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出台以后,公共卫生服务就成为了农村基础医疗服务单位的主要职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11项,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2]。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简陋,几乎无发展空间迫使农村的人才大批量涌向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导致农村人才缺乏,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面对大量的工作,以少数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同时也影响了服务质量。

1.2日常管理机制不健全按照国家要求,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建立了公共卫生考核机制,对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分级考核和评估,并强化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日常工作的监管和督查,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3]。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卫生服务的日常计划不周全,没有将服务内容实施到具体化,没有具体到每周、每月或每一个村,日常监督不到位,工作态度松散,通常将工作积攒成堆,每到上级通知要检查工作才临时加班加点,大概完成任务,虽保证其数量,但质量却难以保证。

1.3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执行力较低要想搞好公共卫生的执行第一步是要操作,第二步是要考核监督。而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散漫的工作态度、不足的工作能力都影响了工作的执行力。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且状况有所好转。但目前农村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都为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工作不积极等现象。在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中大部分为专业人士,这也大大降低了行业的专业性,对工作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与专业工作人员是有差距的。同时,也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尤其在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中,农村居民更加重视怎样进行治疗。

1.4激励机制和考核不完善目前,农村公共卫生考核还只是针对服务的提供机构,很少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相联系,缺乏政府问责制,工作推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4]。基于对公共卫生的考核机制已建立,通过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考核评估,提高乡镇、村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考核机制的奖罚制度并未完全得到实施,对于表现良好的地区得不到奖励政策以及全额的奖励经费。这样奖罚不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执行力。

1.5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程度低同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健康卫生需求跟随着科技的发展的脚步,政府逐渐为乡镇、村配置电话、打印机、电脑,使信息网络化。但是,在基层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一套集居民健康档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软件,没有这套软件信息化就不能形成,特别是健康档案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连接不起来,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等不能融通[5]。这降低了信息利用率,影响流行病调查和科学研究。

2对策

2.1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投入少,成效大,但时效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在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下提供的服务[6]。只有国家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真正的重视起来,采取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增加公共卫生办公设施,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工资等措施才能吸引专业人才,留守在乡镇、农村为人民服务。同时对通讯设施也进行升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负担,增加乡镇、村卫生医院的门诊问诊率,随之减少城市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对公共卫生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吸收最新技术和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基本文化水平。满足村民就诊需要。

2.2完善管理机制和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农村的主要投入是来源于政府,所以,既要以正确的工作态度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日常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保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和发展。建立一个政府和社会共同监管的机构,全面监管日常公共卫生服务过程,及时评估其效能和成绩,进行有效的监督,奖优惩劣,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7]。

2.3信息网络的建设对村卫生室、基层卫生院的信息网络进行重整和建设,使村民的档案资料信息发挥作用,解决和利用资料中所出现的问题,对村民进行提前预防和治疗,达到"三早"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当村民身体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携带在卫生所存入的个人档案,供医生参考,有助于医疗诊断和治疗。

2.4加强考核和奖罚机制在给公共卫生人员进行培训结束后,也要对其进行严格考核。上级卫生机构严格检查地方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表现突出者进行嘉奖;对表现恶劣者进行给予处分和纠正,及时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加强人员管理。

3讨论

经本文分析,对于公共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应该从基础抓起。提高工作人员基本素质,提高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注意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让人们受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斌,徐琼花,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分析和思考[J].社会保障研究,2011,5: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S].2011-04-25.

[3]尹红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7):1.

[4]张燕,曹志辉.新形势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22):72.

[5]张顺利,李载永.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eB-oL]..湖北省审计厅网站,2013-03-15.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公共卫生危机;思想关系管理;和谐公共卫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86-02近几年受到来自多个方面负责因素的影响,公共卫生危机作为社会公共危机中的一种,其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其也给社会带来的严重的影响,不仅严重影响着社会公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稳定和和谐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此对公共卫生危机进行管理已经得到了国家以及社会各层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也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本文笔者也将对公共卫生危机中的思想关系管理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今后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思想关系和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系

为了对思想关系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系展开全面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系统的内部入手分析,二是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系统的外部入手分析。由于外部分析涉及到的因素和关系等都较为复杂,因此为了能够进行清晰明确的分析,本部分将从内部的角度,对思想关系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系展开全面的分析。

思想关系和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系主要包括:包含关系和依存关系两种。其中包含关系是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包含思想关系管理,也即是思想关系管理包含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是其管理中必要的义务,两者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依存关系是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和思想关系管理两者共同组成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完成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职能。在现实管理工作中,人们经常会存在重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而忽视思想关系管理的倾向,从而使得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经常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纠正,应该重视思想关系管理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够过分强调其作用,应该使两者兼具共同发挥其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中的功效。

无论公共卫生管理和思想关系管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重视两者之间的作用,将他们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以传统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作为基础,以思想关系管理作为补充,有效发挥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实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

2将思想关系管理融入到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措施

思想关系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只有很好的融入到传统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才能够增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功能,使其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公共卫生危机的科学化、高效化管理,不断实现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思想关系管理融入到社会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引导、调适和激发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的思想关系。

2.1引导法纪规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纪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法纪规范发挥的作用将更大,但是通常由于影响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经常会忽视法纪规范的作用。因为没有法纪规范的指导准则和行为约束,所以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有失规范的现象发生。于是,思想关系管理融入到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措施就是引导法纪规范,使其能够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一定的指导和约束。

2.2调适思想道德思想道德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从现实中的实例中就可以看出思想道德在公用卫生危机管理中的影响,对于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其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在这个方面缺乏应用的法律规范,但是深入分析这和奶源供应者的思想道德没有关系吗?在这个事件中很明显也包含者很多参与者思想道德方面的冷漠带来的问题。因此,为将思想关系管理和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更好的结合起来,应该充分发挥思想关系在调适思想道德方面的作用。

2.3激发精神资源精神资源是公用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中的经脉,是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动力源泉。只有具有充足的精神资源,才能够确保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有足够的动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满足社会这样或者那样的需求,安抚来自人们群众的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思想情绪,使其能够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思想关系管理应该能够激发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主体的精神资源,使整个管理能够满足合理性的需求,即安全、生存和发展需求以及适当调整人的期望值;能够理解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主体的思想状态,主要包括面临不利处境以及困境的思想状态;使其能够化解来自多种因素的压力,勇于承受挫折,处理好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3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上升,公共卫生危机日益成为的社会公共危机中的棘手问题。传统的公共卫生危机关系管理方法,就是单纯的想通过采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就导致严重的就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错误,使得公共卫生危机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思想关系管理能够与公共卫生危机关系管理共同从法纪规范、思想道德、精神资源以及实际方法等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断的满足社会公众对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需求,满足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真正实现对公共卫生危机关系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叶琳,刘雅文,王伟,石东风,金明华,马萱钺,栗学军,曹锦丹,王丽伟,孙志伟.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01).

[2](苏)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94-02

卫生监督是国家卫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人均GDp2000――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为此,抓住时机紧跟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搞好卫生监督工作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场所也随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公共场所是指对公众开放,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其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群的身体健康,亟待我们解决。因此,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卫生监督部门积极探讨的问题。

1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条例》于1987年颁布并于1991年颁布《实施细则》,为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公共场所如网吧、按摩院、足疗馆、减肥中心、公寓等等场所,未被列入《条例》规定的七类28种公共场所范围中。这个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条例》第二条第一项中的饭馆、第七项中的候诊室分别是以餐饮卫生、传染病监督为主的公共场所,《条例》监管内容少且简单,为避免与食品、传染病监督重复一直未发证[2]。

1.2执法主体已不存在,执法机构也发生了变化。《条例》第十条规定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监督工作卫生防疫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监督工作。条例规定的执法主体卫生防疫站2001年机构改革时已不存在,原来的卫生防疫站一份为二,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但现行法规缺乏该规定条款。

1.3政府经费投入有限,卫生监督技术含量低。由于监督监测仪器落后,种类不全,卫生设施的审查缺乏准确性、科学性,大大地削减了卫生监督工作的监管力度。

1.4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存在地区和场所差异。我国西部地区和小城市相对于大中城市及东部地方来说,经费、检测的设备和力量相对不足。缺乏技术支撑,直接导致管理滞后[3]。

1.5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处罚种类单一。《条例》及《细则》中规定对违法行为的处罚20院至2万元,力度小,而且对违法行为须经警告后方可实施,起不到对经营者的教育作用

1.6实际工作中从事卫生监督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再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甚至相对一部分人工作盲目,对工作的目的和卫生学的意义知之甚少。

2对策

2.1尽快修订出台有关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法律及实施细则,确保有法可依。卫生场所的管理实际上是典型的综合监督。加快执法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加强卫生执法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监督监测的经费投入,提高卫生行政执法的工作效率。提高监测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执法监督的技术含量。根据不用问题选择不同的法规,恰当好处地运费公共场所的各项法规,更好地体现公共卫生监督的力度。

2.2普及全民卫生法律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是卫生行政执法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在各地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环保城市的活动中,积极配合开展卫生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卫生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媒体营造声势,促进社会对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了解和关注,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2.3明确公共场所行业内部交叉监督问题。如宾馆内设立美容美发店、游泳馆、洗浴中心等等、建议国家尽快明确具体的工作程序,避免一个公共场所出现多证现象,同时避免无人管理造成监管空白点。

2.4加大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力度。避免突击性的检查。必须对美容美发、按摩院、茶馆等场所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加大力度。确保群众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上诉地方的用品用具卫生状况及其不好。

2.5加强对人民健康有隐患的因素的监督。随着城乡建设的步伐的迈进,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对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环境中存在的低浓度的长期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们已经把发病前机体的变化作为评定环境质量好坏的依据,对避免可能发生的污染隐患的重视,公共场所的预防性监测工作显示出了重要性。

2.6丰富监管手段,改革监管思路。目前,公共场所的服务内容,经营方式多样化,数量大幅增加,原有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结合风险管理的原则,对人群密集和安全卫生隐患较大的场所实行更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如远程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等管理模式。

2.7与疾病控制中心协调配合,提高监管能力。卫生监督执法需要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监督质量,所有脸颊要保持和谐稳定,共同发展做好此项工作【4】。

总之,国家要逐渐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卫生监督力度的同时,不断完善卫生设施,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场所。

参考文献:

[1]张光南,张淑兰,公共卫生执法监督的管理与对策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9,35(14),2988-2995.

[2]蒋海辉,张建华,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会医学杂志,2010,8(24):1-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资金拨付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革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动也成为了重点任务。要想实现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对此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的基本情况

人人享有基本免费就医惠民服务,是我国医改的核心,也是在努力完成的目标,而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是国家各级财政部门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为了实现其资金的规范管理,我国相关部门也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其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保障资金高效运转。

(一)资金筹集

医疗资金筹资标准也代表着我国国民综合实力,因此资金配套会随着经济发展等因素提升,按照十二五期间医改政策的落实,当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筹资标准,要求每年人均45元,有些发达地区已经达到50元/人/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医疗资金的筹集也会不断的增加,为城乡基层医疗服务提供了实际保障。

(二)资金拨付

当前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拨付方法,主要以年初预拨、次年结算两种形式为主。年初会根据管辖实际情况实行部分年度项目资金的预拨,确保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次年初按照实际工作量、相关文件规定等,测算项目成本,并根据项目资金补助总额制定成本补助的标准,最后根据绩效考核等进行资金清算。

(三)资金使用

针对于资金的使用,按照相关标准规定,采取了使用对象、使用范围两手抓的对策,明确规定项目资金使用单位的性质,以及能够列支的费用范围。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使用该资金,而行政机构不能使用;县区级卫生计生和财政部门要按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暂行管理办法》(财社〔2015〕255号)的有关要求,根据本地项目内容和任务量,合理测算各项服务补助或支付标准,按照购买服务机制,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拨付资金,在核定服务任务和补助标准、绩效评价补助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可统筹用于经常性支出。

二、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列支指导性文件问题

我国对于该资金使用的原则等进行大概性的规定,多种条文规定界限模糊,在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绩效考核时,针对尺度的把握因人而异,甚至很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执行中感到无从下手,造成资金违规支出、按项目比例分摊等问题,尤以职工福利表现最为明显,大大的降低了资金的支出率,也会出现结余过大等现象。

(二)会计费核算与专项管理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作为经常性财政拨款实施会计核算,基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角度将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当做是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并明确规定要专账核算等专项管理,而经常性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是不能进行专户储存的,基层医疗机构以单位基本户的形式存储资金。按照相关规定,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不能超出其使用的范围,更不能利用其弥补医疗支出亏损。目前,2011年印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基本公共卫生资金核算办法与项目组专项管理模式存在部分冲突之处,时常混淆专项资金管理概念,这为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三)项目资金支付方式问题

结合《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暂行管理办法》(财社〔2015〕255号),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常住人口数量、人均经费标准,采取因素法进行详细分配,做好绩效工作的审核任务。在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中,项目资金支付方式还有待改善,尤以绩效考核措施为典型代表,再加上财政资金的补助标准逐年提升,部分地方群众得不到相对应的优质服务,实施有效的监管制约手段显得迫在眉睫。目前,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相关部门利用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别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效益,但如何落实资金管理标准、提高服务绩效,成为当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完善服务项目资金支付体系的关键要务。

三、完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落实指导性文件

首先国家卫计委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卫生部门的联系,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办法、意见、手册等,细分并明确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的使用内容、范围、原则等,规范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统一性的公共卫生资金资金管理办法,有效的避当前资金混乱使用或结余过大的问题。

(二)注重资金专项管理

从目前医疗卫生机构方面来看,做好公共卫生资金专项管理环节,在国家政府明文规定文件的基础上,以项目支出、耗材支出为关键构成,定时定量检测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预防违规操作现象(造成结余、亏损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专款专用”管理方案,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算与计划,并做好具体数目核算工作,保障资金支出记录数据的可靠性;立足于财政补贴、项目投资等情况,整合各项公共卫生资金应用资源,设定财政资金支出、卫生支出核算计划,从“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科”衡量标准来考虑实际问题,调整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规定,完善各项公共卫生资金利用机制;基于财政部门稳固保障机制,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科学管理制度,重点考察服务质量、绩效考核等内容,严加审批手续、项目购买管理流程,强化成本补偿、待遇水平、福利保障,激励资金专项管理优质化、科学化发展,有助于服务社会大众。

(三)完善项目资金支付体系

在实践工作中,为满足老百姓的生活补助需求,依据国家规范标准,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制定全面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以资金补助、卫生服务为关键性内容,达到惠及百姓的实施目的。从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服务视角来考虑,做好地方财政部门、基层卫生机构联系工作,适当增加经费支出管理弥补措施,通过法律政策规定的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体系;倡导竞争考核机制,参考城乡交通状况、服务数量、人口密度相关方面,并统一规定资金补助的标准内容,遵循“讲求绩效,量效挂钩”原则,构件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制度,避免均衡分配不合理现象;合理有效协调医疗机构公共费用占比情况,以“人员支出40%、医疗补贴20%、健康教育10%、耗材支出20%、其他公用10%”作为主要经费管理依据,充分发挥财政协调杠杆功能,保障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效益。依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163号)内容,结合专业项目分配特点,平均分配基层单位经费支出比例,以确保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对资金管理项目具有促进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作为一项基本管理措施,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效益显得尤为关键,对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具有一定影响。在实践工作中,明确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沿用合理有效的针对性解决举措,以完善、科学、可行性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便于提升人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有利于为小康社会、医改政策的全面实现提供辅助条件,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丽琼,李丽文,王爱华,林英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4,10:8-10.

[2]蒋日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94-95.

[3]胡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6,02:90-91.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7

【摘要】目的:了解北海市慢性病管理项目实施效果,为制订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海市2

>>试论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如何提高管理效果大石桥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慢性病管理项目分析慢性病管理中增加循证公共卫生应用的思考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探讨与建议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现状及建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慢性病管理效果探讨浅谈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慢性病管理效果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与体会分析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践及体会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慢性病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思考及改进建议深刻认识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环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实施慢性病预约门诊的方法和效果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浅析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务管理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探讨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确保服务项目落实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妇幼卫生工作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LiuY,RaoK,wuJ,etal.China’shealthsystemperformance.theLancet,2008,372(9653):1914-1923

[3]陈丽,舒展,姚岚.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8):23-25.

[4]李伟.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5):25-26.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8

1.1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缺乏

为了保证自身生存,乡镇卫生院不得不实行以医疗创收为主,造成农村三级网络功能被严重弱化,卫生服务的指导工作和卫生工作的根本目标相偏离,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不合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区县级医疗机构对三级网络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了镇、乡、村卫生机构的信息采集工作。区县、镇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相互制约、环环相扣、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环节也会相应的遇到问题。

1.2各级医院竞争激烈

在相互依存的同时,区县、镇乡、村各医院之间存在经济上的竞争。由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紧缺的现状,各级卫生院各自为政,争抢病人,上级医院疏于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指导,最终造成乡镇卫生院在夹缝中求生存。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秩序混乱,各级卫生问题不能尽早发现解决。

1.3政府在乡镇卫生工作中职能发挥不到位

监督工作没有做好,对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仅是卫生资源投入不足,监督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管理、专项资金被挪用等现象也在乡镇卫生管理工作中频频出现。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乡镇卫生院管理监督体系成为政府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乡镇卫生院应该集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妇幼保健、慢病康复、健康教育等多专业、多功能于一体,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卫生费用总量在增加,然而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所以,明确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和管理范畴,对发挥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2我国农村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定位

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是乡镇卫生院的重要职能之一,要使乡镇卫生院充分发挥其职能,就必须落实科学及安全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政府部门对农村卫生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乡镇卫生院发展滞后,但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很多乡镇卫生院出现了就诊率极低,床位空置率高等问题[1]。存在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两方面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多的效用。在使农村乡镇卫生院功定位明确的基础上,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促进其功能正常发挥,将会有利于农村三级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最大程度的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农村居民卫生服务质量。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的内容涉及计划、基本卫生信息统计、监督管理,卫生服务指导与管理四大方面。

2.1计划工作职责

就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具体要求,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好工作部署并落实和组织实施,它包括公共卫生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应该由区县级政府组织,乡镇卫生院实施具体的工作,相互配合落实各乡村的工作。

2.2基本卫生的统计职责

统计的范围包括人口学信息、疾病信息、妇幼保健信息、计划免疫信息[2]。对于这些基本卫生信息的统计收集整理有利于及时、全面的反映乡镇卫生院状况,尤其是在对流行疾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监督管理职能

有效的监督管理是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秩序,维护患者权益的重要方法。政府是监督管理的执行者,只有各级政府明确监管职能、依法行政,才能使医疗市场运行井然有序,它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管理和对相关卫生工作的管理。

2.4卫生服务指导职能与管理职责

主要是乡镇中心卫生院通过技术上的指导提高各乡镇卫生院医生,各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能力,并根据具体情况优化人员配置和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3]。一般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在中心卫生院的指导下工作,并配合中心卫生院的工作,其工作对象主要是针对村卫生室进行业务上的指导、相应人员的管理及培训以及收集相关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

3讨论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专项资金是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因此,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

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现状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推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其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对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项资金使用混乱

国家明令禁止挪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而有些单位却不顾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在专项资金使用时偷梁换柱,借补助、奖励等名目,将款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经费支出,而用于公共卫生规定的服务项目支出相对甚少,甚至有些基层医疗机构将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购买车辆等,没有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一方面,由于专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不清晰,导致会计核算时不能记入相应的账户,导致“医疗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两个账户核算不正确,而财政补助往往是“以收定支”,进一步导致支出项目核算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进程加快,而单位中具备信息化技术的会计人员严重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此外,由于拨付环节较长,造成拨付时间延长,部分机构不能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拨付资金,造成专项资金滞留、滞拨资金问题;服务项目开展不全面,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审计存在问题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审计是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活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具有项目多、金额大、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对各项专项资金的审计存在不够全面、深入的状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审计方式上,重视事后审计,对事前和事中审计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医改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项资金审计的需要。因此,应当由重视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监督并重。审计过程应当渗透于公共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以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二)注重专项资金使用环节审计,效益审计工作薄弱

在审计过程中,对各项专项资金支出比例、用途等进行评估测算,但在效益审计方面,不但指标评价标准缺失,而且没有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指导准则,绩效审计工作制度还很不规范,针对性不强导致效益审计无标准可循。评价标准这一技术因素难以确定,一直制约着效益审计有效开展。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其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也不太科学合理。

(三)信息技术环境是形成审计风险的新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手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缺失,对公共事业专项资金审计提出挑战。因操作、程序处理错误、黑客非法入侵、传输故障等问题均可能对电子数据造成破坏和泄漏,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审计对策分析

(一)以审计专项资金收支真实、合法为重点

查阅专项资金相关文件指标,将文件与专项资金相关账户进行核对,审查资金是否按照规定到位,有无少拨付,是否记入专门账户等。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是否挪用资金。支出项目是否属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审查专项资金支出凭证是否真实、正确、完整和合法。购买药品和器材有无明细清单及验收证明;发票是否真实合法;财务审核手续是否完整;支出项目是否及时入账;对金额大发票,必须高度关注,审查是否存在虚列支出,套取专项补助资金。

(二)专项资金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监督活动。在对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地利用资金,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审计。在具体审计工作中,使用专项资金到位率、专项资金支出结构、资金有效率等,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专项资金使用是否按照规定开展,预期目标是否达成,对于民众关心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是否得到圆满的解决等进行审计。

(三)加强社会审计监督

与国家审计相比,注册会计师获取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被审计医院配合和协助,审计范围容易受到限制,不能延伸审计。而专项补助资金往往是跨年度的,结余如何使用的,缺口如何弥补的,仅仅对某一年度、某一医院审计,未必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需要向以前和以后年度做延伸审计。进行延伸审计,实现适时监督,才能实现专项资金审计的客观和公正。

四、结束语

通过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审计,揭示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发现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加德.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J].大科技,2014

[2]盖彦芳.关于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管理的探讨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2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体制残缺;制度失衡

[作者简介]赵云,右江民族医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190-04

一、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系改革的形势分析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与医学院校专业单一的困境,右江民族医学院于2003、2008年分别开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信息方向)、公共事业专业(医疗保险方向)(两者以下简称卫生管理专业),标志着右江民族医学院只办医学类专业历史的结束与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发展的开始。经过6年的发展实践,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卫生管理专业一直存在纵向发展不足与外向发展缺位的问题。“纵向发展不足”就是专业办学层次与学科建设层次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医改政策下对卫生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形势。6年以来,卫生管理专业建设始终立足于本科教学与管理,未能通过强化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将办学层次提升到硕士、博士教育层次。“外向发展缺位”就是卫生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专业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没有与社会形成有效互动,“直接服务于卫生体制改革的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妇幼保健管理方面的课题不多,不能发挥决策咨询的作用”。卫生管理专业纵向发展不足、外向发展缺位的问题与办学主体的错位、低位与管理体制的残缺有着密切的关系。“办学主体错位”体现在卫生管理专业2003~2006年挂靠临床学院管理,2006~2009年挂靠人文社科部管理,一直没有独立建制;“办学主体低位”表现在卫生管理专业一直实行教研室管理体制,教学、科研、行政没有明确分工,教研室的功能集教学研究、办公室管理、学生管理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残缺”表现在“体”的残缺与“制”的失衡两个方面。“办学主体与管理体制的制约,导致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体制性缺陷”,卫生管理专业发展相对滞后。要改变卫生管理专业的弱势现状,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关键。本文重点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的困局并提出改革对策,以便为同类同级医学院校非医学类涉医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的困局分析

管理体制残缺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卫生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管理体制残缺的问题不仅是“体”的残缺问题,也是“制”的失衡问题。

(一)“体”的主要问题:残缺

1、卫生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办学主体上实行的是人文社科部归口管理体制。问题:人文社会科学部与卫生管理专业性质不同(社科求善、公管求真),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同(思想政治教学与专业教学),性质不同与任务不同决定了卫生管理专业的出路:长远目标――独立成系(最优,但条件成熟与否存在争议);短期目标――人文社会科学部实行思想政治教学部与卫生管理专业的分类管理(即一个牌子下设两个平级单位)。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用马列主义教学部的管理理念与体制去管理卫生管理专业是否合适?会不会形成外行指导内行?卫生管理专业会不会变成长不大的小孩?

2、卫生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实际上是教研室管理的体制。问题:专业的教研室管理体制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教学功能的不到位与行政功能的越位;也导致了卫生管理专业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责、权、利失衡的弊病,管理人员有责无权(管理丧失权威)、有责无利(管理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工作难以开展,严重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效果。

3、管理人员的非专业化与非专职化。卫生管理专业建设与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否则就会导致外行管理内行,外行决策,内行不服,管理链条就会断裂;专业管理人员必须实行专职化,由一些享受一定待遇、一定级别,掌握一定权力的人进行专门管理。管理人员专业化与专职化以后,才会想干事、能干事,而且干成事,才能成为卫生管理专业建设的真正掌舵人。

4、管理结构呈现狭长状态,即管理层次长(人文社科部主任―人文社科部副主任一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一教研室教学秘书);管理幅度窄(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行政、教学、学生一把抓)。问题:管理幅度过窄必然导致卫生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与教学任务过于集中于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超越能力、精力与职责范围),由于体制不健全,过重的管理任务压在主管日常事务的教研室副主任身上;管理层次过长又导致决策程序拉大,不确定因素增多,议程复杂化,好的方案可能在过于复杂的程序中被搁置或否定,也可能导致合理方案在决策过程中错失良机。

5、在学生管理上实行学工处管理的体制。现状:专业建设与学生管理的分离。弊端:导带分离。我们可以将专业建设比喻为“健脑”,将学生管理比喻为“健肢”,健肢必须服从健脑,人才能成为思想正常和身体健康的人,两者分离必然导致神经病或半身不遂。导带分离表现在专业建设上就是学生管理阻碍甚至主导专业建设(本末倒置),专业建设演变为教育教学,所以专业建设不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建议:建议学工处下放学生管理权限,实行学生的院系管理体制,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和专业建设的有机融合。

(二)“制”的主要问题:责、权、利失衡的问题

卫生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出现的问题不仅集中在“体”的残缺上,还体现在“制”的残缺上。在管理上,“体”解决的是“有没有人干、什么人干”的问题,而“制”解决的是“这些人是否想干、能干”的问题。

1、失衡的内涵:卫生管理专业在管理中“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责、权、利的失衡。由于专业实行教研室管理体制,教研室管理人员承担着专业教学与专业建设的多、重、繁、杂的任务(“责”),但是在权力上没有享受任何级别(“权”),在利益上不能享受对应的待遇(“利”)(表1)。

2、失衡的危害:这种有责无权、大责小利的问题严重削减了专业管理人员对专业建设想干的积极性与能干的主动性。即使在道德责任感的推动下专业管理人员可能会“无私奉献”,在不计个人权、利得失的情况下对专业建设“艰苦奋斗”,但是这种精神也不可能长久保持与持续发展。另外,在管理层级上也出现同样问题:专业负责人与教研室主任因为责任缺失“不想”承担专业建设的重任,而教研室副主任因为权力缺失“不能”承担专业建设的重任,教研室秘书与专业教师因为利益的缺失“不愿”承担专业建设的重任,所以导致卫生管理专业如今积弊重重的建设格局。

三、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为了实现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的跨越式发

展,针对卫生管理体制现存“体”的残缺和“制”的失衡弊端,我们提出了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再造的理论和对策。

(一)专业管理体制设定原则

1、“体”的设定原则:体系分工与整合。(1)思想政治教学与卫生管理专业的分类管理;(2)专业建设与学生管理的统一(健脑与健肢的统一);(3)专业教学与专业行政的分类管理(教学与行政分离);(4)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异向调整(管理结构扁平化);(5)管理人员的专业与专职化(内行专职管理)。通过管理体系职能的分工和效能的整合,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系的科室个体战斗力和整体凝聚力将大大提升,从而为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性环境。

2、“制”的设定原则:责、权、利的平衡。责、权、利的平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责不变,增大权与利,具体方法是教研室管理体制升格为系部或学院管理体制(成立卫生管理系和卫生管理学院);二是权、利不变,将责分散并由不同主体承担,具体方法是将卫生管理专业教研室管理体制分割为教学(卫生管理教研室与医疗保险教研室)与行政(办公室、教学科、学生科)两部分。结论:两种方式应该双管齐下,宏观上提升管理体制层次,微观上对内部管理职能进行明确分工。双管齐下式改革一方面可以构建管理体制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组成科室的个体效能。

(二)专业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1、“体”的改革建议

系级建制:最优为独立成系,权宜之计为分类管理,人文社会科学部统一管理下实行思想政治与专业建设的分类管理。

决策体制:领导应设一正两副,正职管战略,两副职分管专业教学与专业行政(表2)。

执行体制:(1)行政与教学“二分”。行政科室设办公室、教研科、学生科;教学科室设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与医疗保险教研室。其中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管医学信息方向的专业建设工作,医疗保险教研室主管医疗保险方向的专业建设工作。(2)专业建设与学生管理“合一”(设学生科)。学生管理与专业建设归属为系部统一管理。原因是专业之间存在着属性的差异性,不宜实行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另外,学生的很多活动同时具备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性质,需要多部门同时批准才能进行,降低了活动的效率。

2、“制”的改革建议:三步走

第一步:独立。改变办学主体上挂靠体制,实行独立建制,由系级机构独立承担人才培养的全程责任。具体建议:成立卫生管理系或卫生管理学院。

第二步:升格。升格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地位(系级或学院建制),分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功能(教学与行政分离),成立卫生管理教研室和医疗保险教研室。

第三步:建制。依据权力等级与类型,设定相应的责任制度与激励机制,以保证管理者能干事、愿干事,而且干成事。

(三)专业体制改革三大注意:归属、领导体制、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