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讲课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3:13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5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因此,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学生有效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大好时机。现代教学倡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只有有效解决了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没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避免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无疑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方面存在不足,教师按照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该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进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影响了知识点有效呈现,同时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没有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无疑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不足

历史虽然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学习难度相对不大的学科,然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引起重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二、应对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通过理解知识点进而深入掌握知识点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机械的记忆知识点的情况。

(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有效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本人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集体作答,这样就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优势;问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59-01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当然也不例外。纵观中学各科课堂,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重大作用。直观来讲,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历史教学是很有利的,因为它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意境,图文并茂的方式也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滥用多媒体、对多媒体形成依赖等问题,笔者认为巧妙结合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总结反思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技巧,希望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一、中学历史教学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滥用多媒体,忽视学生主动性学习

这一现象大多出现在青年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比较熟练,课件制作以及课堂掌控上也较为得心应手。多媒体不仅可以减轻备课压力,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有的教师很容易走极端,他们不是把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是作为一种主要的展示工具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断放映各种图片、历史典故视频,这样一来尽管一节课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教师的教学目标却很难实现,学生们沉浸在视频中也很难对该历史事实有准确的理解和看法。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师生的交流时间,也弱化了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来势必会弱化学生的历史思维。

2、多媒体技术呈现的内容与教学目标偏离

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运用信息化技术,没有对其进行恰当的定位,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而非真正的教学内容,更不是讲课时要考虑的重点。很多教师在讲课前只是注重课件的图片是否形象生动,声音效果好与否,无视了板书和语言的力量。教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把课前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给学生看,而缺少了板书和个人风趣幽默的讲解,就本末倒置了,因为长此以来,学生势必会对多媒体教学产生麻木的感觉,进而对这种教学手段失去之前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理念的没有实质性的转变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进入中学历史课堂是教学手段的一大进步,其背后也蕴含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工具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由教师们一直讲解到多媒体影像资料的狂轰滥炸从本质来讲就是教育理念落后造成的,显然新瓶装旧酒也是不能改善教学效果的。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1、有机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灵活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运用时一定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到好处地使用。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中学历史课程需要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性、一次性、不可复制性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因为如此,学生很难直观感受和理解各种历史现象,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个难题,它凭借生动的画面、新颖的内容等还原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了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在讲授历史人物时,笔者建议教师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历史人物图片或影响资料,让学生在感到亲切的同时,能够认识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出行方式、生活状况等;此外,在讲授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示意图,把问题具体化,难点浅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新课改提出的一大观点。教师应该在上课前要从学生的作业、课堂答问、考试卷、个别谈话的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如《抗日战争》一课,可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介绍抗战爆发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形势,让学生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之后的“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可以利用历史录像片段为学生展示当时的历史场景,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全国人民所面临的危机。在这样的感受中,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会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针对历史知识扎实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网络技术,上网了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

3、不断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提高课堂掌控能力

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掌握得比较熟练,制作的课件非常,在教学中也能运用自如,但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关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对课件的制作感到吃力,在课堂上也会由于一些意外状况失去对教学进度的掌控,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实践,造成了低效率的教学。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能制作好恰当的课件基础上可以非常娴熟掌控运用。

4、认真贯彻课改教学理念,带动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要突出主体意识。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使用多媒体手段,营造一种融洽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授业主体变为学生的顾问,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落到实处。

综上,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注意避免多媒体技术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巧妙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3

“史艺”一词是我国历史教学法专家赵恒烈先生在总结章学诚“史家四长”之说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赵先生关于“史艺”概念的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历史教学的技艺。主要指历史教学的技能和方法。

世间成就万事,无不讲求方法,培根曾将方法比做照路的灯笼。毛泽东主席曾将方法举喻为过河的“桥”和“船”。可见,“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历史教师也必须研究传授历史知识的恰当方法,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有法,并无定法。如果不因地因人而宜,一味抄袭照搬别人的方法,就难免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清人顾嗣协诗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教学方法亦是如此。讲述、讲解、讲读、谈话、图示等方法各有所长,能否针对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不仅要看历史有无扎实的业务功底,?关键还在于历史教师是否具备了“吏艺”才能。

历史千头万绪,方法多种多样。欲使讲授史实感人肺腑,分析史实一针见血,学生听讲兴趣盎然,举一隅而三隅反,历史教师必须掌握“史艺”六字秘诀,即博、爱、导、精、新、巧。

1.傅览书籍,具备一个“博”字

历史教材几百页,记述中外历史二三百万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仅就文化方面而言,又包括了天文、历法、数算、文史、医药、化学、建筑等等。复杂的社会现象,浩繁的历史典籍,加之当今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成果,都需要历史教师去阅览,并根据教材的取向去搜集、鉴别、整理。

历史教师只有通过积累大量的史料,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才能自由地把握住历史教学。

2.了解学生,突出一个“爱”字

教学实践说明,历史教师要教好历史必须了解所教对象一学生,分清所教班级好、中、差三个层次,做到胸中有数。要分析好每个“差”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做到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既有爱教育事业之心,又有爱全体学生之心,特别是对差生要以爱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3.激发情趣,强调一个“导”字

有人说“情趣是成功之源”。也有人把情趣比做学习的动力。一个好的历史教师总是先从激发学生情趣入手,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加以点拨,诱导。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

4.抓住课堂,研究一个“精”字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讲清,还要讲透;学生不仅要理解,还要掌握。若沿用注入式满堂灌,再辅之以“题海”,方法陈腐,直接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此,全国各地新法倍出,有上海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有杭州的“读、理、练”三段教学法;还有北京三中朱尔澄老师的“情感型”教学法。这些方法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但都紧紧地抓住了课堂教学,讲授精益求精。这些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和经验,都在说明“抓住课堂,讲究一个精字”的重要。

5.熟读教材,发掘一个“新”字

现行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且故事性、概括性强,一改过去专著缩编式的编写方法,很适合目前中学生使用。但是,“剧本编得好,还须演得巧”,这就需要教师熟读教材和教参,认真思索,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做到常改常新。

这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6.精心琢磨,力求一个“巧”字

“巧”即教学的技巧。它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说明、提高、变化、强化、使用教材、总结等诸多外显技能的升华。教学技巧是每个历史教师都力求掌握的,而要掌握这一点,就必须精心琢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甚至分解研究,微格剖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反复练习,使上述技能达到极其纯熟的地步,灵活运用讲述、图示、比较、演示各法,力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若能如此,则历史教学成绩必然会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史教学的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而这种发展与创新主要是在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方法方面。那么何为发展创新呢?展望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以规定为三点准则。

1.凡是符合“三个面向”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就是发展,就是创新。

2.凡是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及天津首创的“五色反应卡”?的使用等)能增加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方法,就是发展,就是创新。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4

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有一些浅显体会,愿与大家交流。

一、巧妙导入技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一个巧妙的导入如注入一针兴奋剂,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知的欲望。又如乐章的序曲,一开始便让学生收到强烈感染,使整个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如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摘录了报纸上的一段新闻:“据报道,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着汉时的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这时我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徐福漂洋过海去干什么吗?答案就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专心听课、探个究竟。

二、课堂提问技巧,渲染课堂气氛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已不再应用。课堂提问成了活跃气氛、提起学生注意的常用方法。但提问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如新课进行一半左右时,学生一般就有些精神不振。这时如能加上一个有趣的发问,那就截然不同了。如讲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目“法国大革命”后,问学生“谁知道路易十六是怎样被捉住的吗?”然后老师指出:“是由于他的马车太大被城门卡住”。这样,学生既对路易十六被处死这一知识点加深印象,又进一步认识了王室的挥霍无度、“封建制度必然会被资本主义制度代替”。而且这种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精神又起,有利于维持学生注意力。

三、多媒体教学技巧,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将逐步普及课堂。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教学实践证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创设认知情境;播放“秦灭六国”动画,并配以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使学生认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磅礴的历史过程;展示战国时期不同文字和货币图片,使学生感知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对比加强对万里长城的感知等。一边是醒目的图片,一边是教师生动的讲说,学生耳濡目染,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插入故事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清代文化时,插入范进中举的故事,教师以诙谐的语言,简介社会底层老童生范进一跃成为统治阶级举人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各方面的反映,使学生不但了解了明清时期讽刺小说的内涵,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引入竞争技巧,巩固课堂成果

课堂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巩固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巩固时,要注意趣味性、多样性。根据初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分组抢答、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巩固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在学习了拿破仑帝国、全课总结后,教师出示讨论题:你怎样评价拿破仑?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双方唇枪舌剑,精彩纷呈。

正方某生:我方认为,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保证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反方某生:但拿破仑称帝、分封贵族、崇拜欧洲宫廷,纯属历史倒退,所以我方认为拿破仑是一个反动的军事独裁者。

正方某生:拿破仑称帝不是历史倒退,而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必然结果。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适应了法国革命形势的需要,以他的执政措施,并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扞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反方某生:可他后期的战争是侵略性的,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正方某生:但我们也应看到他扩张战争的积极性。他强迫法国占领下的欧洲国家和地区实行《法典》,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法典》成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这样,学生在激烈争论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巩固了新知。

六、巧用记忆技巧,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让学生无从下手,记住、记牢确实不易。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琢磨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活学生思维,打开他们的记忆之门,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1、编顺口溜、打油诗。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打油诗有一定的韵律,节奏感强,受学生欢迎,记忆起来效率就比较高。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给学生编一顺口溜:“(17世纪)40开始88变,1689立法案。专制建资统,推动世界史进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重大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5

关键词: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成人教育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是成人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艺术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感染力,关系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存在枯燥、乏味,成人学生不愿学不愿听、没有兴趣,课堂上打瞌睡、看小说有的甚至逃课,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有待提高。要使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成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必须善于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理论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征服成人学生。

一、巧妙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节课讲好开头,巧妙地设计导入新课,事关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一下就吸引听众的眼球,先声夺人,一鸣惊人,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可以引用恰当的材料、诗歌、名人名言、歌曲等等,以此导入新课一定能触动感染学生,如果每堂课都巧妙的设计导入新课,一定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巧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如何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巧的设计,呈现给成人学生精彩的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四讲”:

第一,讲好历史事件,形成形象认知。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很多历史事件,讲清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每堂课都有一个特写镜头,对于成人学生加深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选用恰当的材料讲好历史事件,对于向成人学生传授知识、形成形象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讲活重要人物,启迪做人处世。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对于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理论、历史功绩,有很多值得我们成人学生学习的,任课教师善于利用历史人物丰富的资料讲好人物生平,对于启迪成人学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立世做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讲解学术前沿,开拓理论视野。学术界对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对于一些基本理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介绍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助于给成人学生呈现学术研究的动态,开阔理论视野,培养成人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将学术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恰当的介绍给成人学生,必然会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启发成人学生治学为学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

第四,讲解考研真题,促进学生发展。当今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通过成人教育提升自己的学历、知识、层次是很多成人的选择,有很多人通过成人教育拿到了本科学历后,又准备选择考研究生这条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考研必考科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特定的章节适当讲一些考研真题,对于激发成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讲解时要着重在真题分析、答题技巧、学法指导等方面展开。这对于帮助成人学生熟悉考研政治理论考试,提前进入考研角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见,精巧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讲好历史事件、讲活历史人物、讲解学术前沿、讲解考研真题,可以激发成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对于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式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最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任课讲师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

第一,问题教学法。要精心设计问题,当然提问成人学生有技巧,提问时要先说出问题然后再点学生回答,以便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机会,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积极思考。

第二,比较教学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可比价值的知识点和世界近现代史进行大胆比较,这对于成人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比较题目可以提前布置,课上典型发言。比较教学法,既可以调动成人学生动手查资料、动脑筋思考问题,又可以使他们加深对基本理论的学习,是一种值得运用的方法。

第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案例,对于成人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而选择案例不是容易的事,必须多读书,勤上网,重积累。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打造认真负责的教师形象。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要把课堂这台戏唱好,教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那是蹩脚的教学,这台戏也就很难唱好了。因此,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打造认真负责的教师形象。

第一,仔细锤炼多样的教学语言。成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多样化,要做到准确、形象、幽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俗语、习语、成语、歌词等。准确的意思是表述基本理论知识必须使用专业术语;形象就是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幽默就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善于使用幽默的语言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认真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现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制作课件要力戒把课件简单的变成了黑板,不能仅有单调的文字,课件制作要精美,不仅有文字,而且要有丰富的图片资料,要恰当的截取历史影视资料放在特定的教学章节中,这样能给同学们以直观形象的认识,增加课堂吸引力。总之,精美的课件必须是有文字、图片、图示、表格、影视、声音、甚至通过超级链接能连接网络,这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试卷;评改

初中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诸多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时代变迁等,因此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大量记忆,这就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出现内容混淆等状况,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技巧,在背诵的基础上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结果。然而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主要的目的是将教与学相统一,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试卷批改和讲评的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提供重要依据。

一、历史试卷讲评分析

考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试卷中具体的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评改试卷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通过考试,针对其中的问题做好记录,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非单纯地评分。历史试卷在讲评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知识掌握以及概念理解方面,知识迁移以及应用能力方面暴露出此问题。教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讲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重视试卷中反馈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试卷讲评中,具体做到:①让学生交换评卷。通过别人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看自己试卷中是否也存在,试卷的书写是否规范等。学生常常忽略的问题要重点分析。这种交换评卷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以评卷员的身份从试卷中发现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②了解出题的意图以及采分点。教师在历史试卷讲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出题的目的,明确各个采分点。对知识进行标注给分,这样学生明白知识的掌握层次,以便在下一次考试回答中,不失去分数。③做好批注评分和签名。为了提高批卷的客观性,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因此在批卷过程中要在试卷上注明批卷人。批注并评出分数,提高评卷质量,这也是一种评卷的负责态度。

二、对评卷结果要予以肯定和表扬

在历史试卷评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评卷结果进行查阅,重新把关之后,再做最后的分数确定。针对在批卷过程中对批注比较认真以及批卷比较合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并且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要当堂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助于在以后的评卷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针对在评卷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现象,教师同样要重视,及时进行谈话等,对相关学生进行指导。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先总结原因,再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并指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历史学习的知识点及正确解题的思路,提高历史答题的技巧和要点,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使得以后的评卷更加合理。

三、特别纠正

针对个别学生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指导和引导,以正确的解题思路来提高试卷成绩。历史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了解不同的题型。有目的性地帮助不同学生分析试卷问题,找出失分的原因。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情况,从基础知识、解题技巧上进行分析并查漏补缺,针对不同的原因,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讲评。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比较试卷效果的过程中,总结原因,然后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最终达到强化知识点以及掌握正确解题思路的效果,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明确答题要点。学生通过历史试卷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历史内涵,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初中历史试卷在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阐述了在评卷完成之后如何进行讲评等工作,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考试成绩,丰富其历史知识的目的。通过考试,学生了解了自身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另外还可以从试卷中反映的问题,为以后答题提供更多的技巧。在评卷过程中针对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及时的改正,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和历史学习效果。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了解考试的真正目的,让学生提高历史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秀兰,吴云生,于学忠,夏燕.影视作品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3).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7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漫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0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运用好的教学手段能增强教学效果。历史漫画是形象幽默的历史学习资源,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直观教学资源。它在历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中魅力无穷。

一、巧用历史漫画创设趣味情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相关的历史漫画,就非常容易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动机。例如,在讲八年级历史的“”时期,笔者就利用一幅漫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画中的大萝卜比两头毛驴还要大,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学生看了轻声议论,产生好奇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起学生对这段历史关注与探究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时期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总之,巧用历史漫画,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也会使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历史漫画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记忆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能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意义记忆比无意义记忆效果更加持久。[1]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后,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有教师引用了漫画《时局图》,要求学生猜测漫画的寓意,指出黑熊、老虎、青蛙、巨鹰、太阳、肥肠分别代表的是哪个国家,并记住它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学生对《时局图》上的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议论猜测,然后教师对《时局图》进行解读。“《时局图》是时一位爱国志士谢缵泰绘制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一群魔鬼张牙舞爪:来势汹汹的黑熊正在我国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它就是沙俄;凶狠霸道的大老虎盘踞在长江流域,它代表的是英国;青蛙吸附在西南地区,它代表的是法国;而面带杀气、眼露贪婪之光的巨鹰正扑向中国,掠夺这块肥肉,它代表的是美国;盘踞在山东的是德国……”教师接着把动物―国家―势力范围组合成一道连线题,随机叫了几个学生来连线,他们全部做对。这说明学生很快就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分布图记了下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配上这么一幅漫画,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领略历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又使学生记忆犹新、过目不忘。的确,历史漫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三、巧用历史漫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也曾说:“想象思维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巧用漫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形象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笔者在讲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时,曾运用画家华君武所做的漫画《磨好刀再杀》[2]。此漫画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假和平、真内战的历史,这本来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在华君武的笔下却变得简明而深刻。画家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光头、高颧骨、小胡子的生理特征,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比的真人照片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磨刀准备杀人?他准备杀谁呢?看他气急败坏的样子,肯定会采取卑鄙的手段杀人?他到底会用什么手段呢?总之,一幅好漫画,其寓意深刻,如果运用得当,同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巧用历史漫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主动感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观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知觉,就在于观察的过程始终有思维的积极参与。例如,在讲八年级的《》一课中有幅漫画,画的是一辆车子要过社会主义关,但是过不去。笔者当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此画:为什么过不了关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观察后回答:“因为车上有东西。”笔者接着问:“车上有什么东西?”学生答:“科技成果和代表文化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笔者紧接着问:“为什么科技成果会过不了社会主义关?科技成果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观察思考,学生能理解“科技成果代表文化教育事业,但是当时这些被当作追求名利双收的行为。而追求名利双收的思想行为,怎能通过社会主义关?”这幅漫画说明我国“”期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受挫。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训练了观察能力,而且对这一历史事件加深了印象。

五、巧用历史漫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漫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切实可行的。任何有深度的漫画作品,无不是借用了逻辑的力量的。例如,在讲述美国在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多年中拒不承认中国是一个国家时,笔者运用了苏联漫画家发表的《美国国务院制造的地球仪》。该画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中国是一个国家,美国统治集团却假装看不见这个拥有5亿以上人口的国家,那其心目中的地球仪一定是这个样子的。这样借用漫画的形式来开展充分说明美国当时对华政策的荒唐可笑。

六、巧用历史漫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思想教育的功能。运用历史漫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例如,教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有教师在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历史漫画《团结一致,撕碎法西斯》。学生一看到这幅历史漫画就能脱口而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教师乘机提问:这幅历史漫画还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七嘴八舌:“团结就是力量!”“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当人类面临共同的挑战、生死攸关时,什么社会制度、什么人种的力量都能够联合起来。”“法西斯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就能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理解了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这样利用历史漫画开展历史教学所取得的思想教育效果是显著。

七、巧用历史漫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国著名的画家方成指出:“讽刺文学和讽刺艺术作品,都是以美感动人,无论见之文字或形以图像,都要求予人以艺术美的感受”[3]。由此可见,历史漫画给人的美感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画家的思想感情。他们描绘的对象是一些令人憎恶的人、事、物,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间接地向人们传递美好的正面的信息和观念。第二,画家高超的技巧。高超的艺术足以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上的美。法国艺术评论家葛塞尔面对罗丹的雕塑《年老的》惊呼:“啊!丑得如此精美。”当面对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这幅漫画时我们也同样惊呼:“啊!丑得如此生动。”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进历史漫画教学,不仅可使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更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

[注释]

[1]单秀玲.历史课堂教学中漫画的选择与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巧导入方法

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好的导入就犹如一场演出的序幕一样,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在一堂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导入可以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活动做好铺垫。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设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影响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努力为学生设计出一些别出心裁的导入内容,使得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被导入内容吸引住,从而为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指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直接切入主题,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使得学生迅速准确地进入预定的学习轨道。这种导入方式是所有导入方式中最简单的一种。直接的导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这种直接切入主题的导入方式对学生的要求往往也比较高,一般在高年级采用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会更加适合,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的意志力都比较强,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往往比较适用于他们的学习特点。如果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采取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那么往往会收效甚微。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谨慎地选用这种直接导入法。

二、节日、纪念日导入法

如今在生活中所通行的各种节日、纪念日都诞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例如,八一建军节其历史背景就是八一南昌起义,七一建党日则始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支党小组的成立。通过学生熟悉的节日、纪念日等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一系列节日、纪念日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到《新文化运动》这课的内容时,就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会过一个名字叫做‘五四青年节’的节日,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有的学生可能会知道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导:“你们知道什么是‘’吗?你们知道‘’发生在什么时间吗?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爆发‘’?‘’给当时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哪些影响?”就这样,在一连串问题引导之下,学生自然会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迅速地进入本节新知识的学习。

三、文学影视作品导入法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很多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都是以一些历史背景或者历史事件为蓝本而创作出来的。与课本上历史知识相比,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以更加曲折生动的手法描述当时的历史事实,这种艺术化的历史知识往往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也经常会借助于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来作为新课的导入环节。例如,笔者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太平天国》的片段,这部电视剧很多学生在课下就看过,因此,当笔者把这部电视剧搬到课堂上时,学生显得异常兴奋。就这样,借助于学生对电视剧的热情,顺利地开始了本节知识的教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故事导入法

《百家讲坛》是一档在在央视播出的汇集了各个名家的专题讲座栏目,在《百家讲坛》的众多题材中,尤以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讲座最受关注。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种专业学术类的讲座往往受众群体很小,然而,这档节目却不同于一般的讲座节目,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广泛欢迎,分析下来,其中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原因就是历史文化知识的故事化。很多学者在进行讲座的过程中,把一些历史、文化知识用故事化的手法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感受到了别样的历史、文化魅力。同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把历史课上得如同讲故事一般,那么学生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呢?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是教师常用且效果很好的导入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孙中山、、、拿破仑等名人轶事来作为导入的题材,也可以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成语故事进行新课导入,等等,这样,带有一定故事性的历史知识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进而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的目标。

课前导入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开胃菜”,如果教师能够做好这道“开胃菜”,接下来,学生就会拥有更加浓厚的兴趣来享受“大餐”,那么,历史学习活动就不再被学生看做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了。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根本的转变,由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全身的智慧细胞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最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加理想,学生会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也会向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孙春雨.中学历史新课导入教学初探[J].才智,2009(14).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激励兴趣学生“说”多重感官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越来越倡导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智育为主。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科大纲和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种现代教学论思想。现代教学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只重传统知识,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倾向。

我们今天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有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教育的倾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情况,教学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只重视分数、标榜及“及格万岁”、“死记硬背”,造成教育的脱节。在我们这个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中学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有一句话:“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巧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达到新课标对中学教学的要求,这就要看你上课的技巧。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优秀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一些好的上课技巧。

一、激励“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之一。把新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旧知识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到他们的对比点,从而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

比如,历史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历史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在讲课前利用3至5分钟,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要求故事必须与要讲的课堂内容有密切联系,能说出要讲的主要内容。学生听了故事和做了认真评价后兴趣盎然,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以此为起点,教师可提出教学目标及本堂课的主要问题;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时要强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史实,思考问题;阅读后,按阅读前提出的题目,让学生练讲、讨论所提问题,再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解答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强化。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通过释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讲诉新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灵活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兴趣。

二、让出讲台,培养学生“说”的功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是最基本的。”但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说”的训练。课本知识枯燥,如果老师一味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记,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而“说”的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在必要的时候把讲台让出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分析、去辩论。这样,学生的思维活了,课堂气氛火了,课本知识才能活学活用。

在今年“桂林市送教下县”的优质课教学活动中,在临桂一中展现了两节优质课。一节是针对高中生的,讲的是《情绪调控》。一节是针对初中生的,讲的是《从心开始,用爱沟通》。这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很好地运用了让学生“说”的技巧。

《情绪调控》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各种表情让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来说“情绪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然后,教师讲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并用电脑屏幕出示情绪产生的原因。再让学生来说“我们该怎么来管理情绪”,让学生发表学会释放情绪和控制情绪的看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作充分地肯定和补充。接着放映《哭婆变笑婆》的故事,让学生来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再让学生看一幅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结果的图片后,启发学生看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应该用积极地态度去看待问题。看完图片后让学生发言“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齐声朗读结束语。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在充分地“说”中找到了自己要学会的知识。

《从心开始,用爱沟通》这节课,教师先让学生把手放在胸口,闭眼聆听感受所播放的音乐,音乐停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告诉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来朗读一位学生的周记。然后,让学生观看情景动画《孩子迷上网络游戏》,再出示对这件事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的对比列表。然后,教师告诉同学们并在屏幕上出示:沟通的方法。再让学生观看心理短剧《考试后》,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讲自己类似的经历,再让学生谈如何看待父母的行为。开始,学生都把矛头指向父母,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教师就请一位家长代表发言《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学生听后,教师再问“能理解父母的行为吗?”这次发言,学生都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苦心。最后,让学生说出一件与家长发生冲突的事,并运用所学的方法处理,让学生相互交流再与大家分享。这节课不仅充分运用了“说”的技巧,还运用了“听”“读”“看”等上课技巧。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能充分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学效果显著。

三、调动学生多重感观

如果一节课,老师说学生听,偶尔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课堂是无法让学生能坚持到底的,最好把学生的感觉器官都用上。

就比如前面所说的《情绪调控》和《从心开始,用爱沟通》这两节课都用了多媒体教学。《情绪调控》这节课,让学生观看了《哭婆变笑婆》的故事和多维图片,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并且通过提问,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将要结束的时候让学生齐声朗读结束语,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从心开始,用爱沟通》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听音乐,谈感受,提高了学生的领悟能力;让学生观看情景动画《孩子迷上网络游戏》和心理短剧《考试后》,学生能直观的了解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朗读学生周记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这两节课都能调动学生听、说、读、想、看等各种感官,学生在从直观到抽象中完成了知识的提升。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上《红军长征》这课的时候,在不同的班级中,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有一个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上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观看红军长征的历史片段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图片,然后提问:“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是哪个?”接着,让学生了解敌人的四次“围剿”,顺势引入第五次“围剿”,让学生说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然后在屏幕上显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接着,讲解红军长征的开始,让学生在书上找出并注意识记红军长征的时间、出发地、红军渡过湘江后人数的变化。让学生观看影片《遵义会议》,引导学生在书上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并注意识记。让学生回忆红军长征的情景,找出红军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观看《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和识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地点。观看油画《三大主力会师》,在书上找出并识记会师的时间、地点。让学生齐读的诗《长征》、观看红军长征的片段,让学生想象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归纳红军精神。让学生观看《汶川大地震》的相关图片,学生归纳大地震中体现的中国人民的精神。学生看教材,归纳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独自重走长征路,让学生说说这种壮举的意义。最后,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这节课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要识记的知识容易记住,并且记忆深刻。

另一个班级,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直接导入新课,依次讲授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的意义。让学生在书上把重点内容画出来并注意识记。学生的学习变得很被动,有的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甚至睡着了,还有的学生开小差,不愿意听老师讲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太单调,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而生动。

除了以上几种上课技巧外,还有巧妙运用语言艺术、精彩导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等多种方法,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只有合理地运用好上课的技巧,才能上好课,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成为现在教育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庄瑞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175-176.

高中历史讲课技巧篇10

论文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紧扣重难点,注重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抓住提问的时机;预想意外,作好准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积极开展了针对怎样提高学生素质的探索。我也积极参与听课、总结、研讨、分析与评论。给我的感受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过程。在此,我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要想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弄清楚怎样提问,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能感兴趣的且乐于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语言的训练,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注重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修养。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且能将各种知识融通、应用于课堂教学。此外,注重演讲口才的培养。教师要在深入浅出地阐述历史观点,有声有色地叙述历史故事,形象具体地描述历史人物,必须有善辩的口才和娴熟的讲演技巧。而这种技能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练习,掌握用语的深、浅、详、略。控制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才能使教学语言在论证时富有说服力,在阐述时富有渗透力。在描绘时富有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问首先应弄清楚哪些地方才能产生问题

一个教学问题的产生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还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能够在学生通往目标的路途中,让他们发现不能很快地和直接地达到这个目标,从而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疑惑或心理上的紧张。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对它的兴趣,产生相应的探索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探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智力。经过努力探索达到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克服困难,跃过障碍,因此而灰心丧气。这三个条件的掌握分寸,因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因各自的教学进度不同也必不相同。在具体的运用中有一定的难度,但绝不是无法掌握。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反复运用,才能达到灵活自如的地步。在我所听的众多教研课中。我也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经验越丰富的教师,越能根据具体情况编拟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引人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的认识程度、认知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设计问题时必须精心考虑的因素。

三、掌握怎样提问的技巧

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些教师所上的课自然流畅,轻灵飘逸,给人以行云流水一般的优美感.而有些教师也同样在问,也同样在组织学生讨论、探讨,但就是给人一种生涩艰难、装模作样的,好像生搬硬套的一样;为什么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较好,而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并不好呢?其实,跟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还要探讨怎样提问的问题。

第一,提问应紧扣课本的重、难点,同时注重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围绕课本的教学重、难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特别是编拟能力提高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时。必须突出这一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因此,在新课程教改的探索中,必须注重基本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即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例如:我在上初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课开始,就将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探讨;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我就将怎样简评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之路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在单元问题之下,再设计各课的问题。才开始上一、二课时,只有少数同学能想到一点点,但随着后面课文的展开,很多同学都能主动找出应有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能让学生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又能让学生牢记史实。

第二,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多样性,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而异。特别是初中历史课所面对的全是11~13岁的少年,更应该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变化多样的提问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机会。另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因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能绝对地说哪种方法比哪种方法好。或讲演、或讨论、或争辩、或活动、或评述、或提问等等,该让学生活动就尽量让学生活动。新课改注重学生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在这里。但是,教师必须选择好提问的时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在课堂上掌握好学生的“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

第三,提出问题之前,要想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并作好应对的准备。新课改提倡学生的活动,要求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必然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探究活动。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必然会在探究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或相反的答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低估学生,但也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作好让学生出错的准备,敏锐地捕捉、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和缺陷,及时采取对策,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引导到正路上来。特别是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随时做到这一点。即预先想到学生可能混淆或答错的内容,允许学生出错误;但教师必须及时纠正错误。

第四,要创造解决课堂提问的先决条件,即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博观才能约取,厚积而后薄发,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就愈强。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