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3:15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政治学原理;应用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即开设的最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导论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甚至将直接决定日后的专业学习。但是这门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特别是书中的很多理论都给人很刻板很学究的面目,很多学生因而失去对该专业的兴趣。如何能够把基础理论课程讲好,既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基本知识,又能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成为讲授这门课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相对于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基础理论课中的概念和原理比较粗相,如果只是进行理论讲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兴趣降低、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基本理论与政治现实之间搭起桥梁,从而为学生开启思路进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如果使用适度、适当的话,是提升《政治学原理》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1、利用案例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虽然《政治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但是这些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案例的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案例分析,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首先是使学生正确理解《政治学原理》的重要性。政治这个词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它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又似乎又就在身边;既能让我们鼓起爱国主义的高尚,又能让我们体会的黑暗;既能让我们直面暴力和流血的直白,又能体会过暗箱操作的高深。特别是在中国泛政治化传统的影响之下,政治这个词语更是受到了太多人的诟病,一般人心目中的政治无非就是权术之争,阴谋诡计和尔虞我诈。在这种傲慢与偏见的观念影响下,学生往往以政治为不屑,对这门课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开始讲课时就引用亚里斯多德的话:“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每个人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受到政治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问题?而且进一步向学生阐明,所谓政治学与政治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就像研究艾滋病毒是为了消灭它一样,研究政治学也是为了让现实社会更加优良,用亚里斯多德的话就是指向整个城邦最高而最广的善[1]。那又如何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政治学习来掌握政治知识和能力。或许一个人的想法无法改变世界,但是每个人都做一点点,这个世界就会进步一点点。如果大家都不去努力,那未来生活的美好就会变成不可预期的赌彩。

其次是借用名人名言加深理论深度。古今中外思想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如果使用适当的话,可以使学生在这些震人心魄的语句中理解到学术的时代超越性,以及与伟大思想家的心灵相通,从而产生对于政治学古老话题的时代共鸣。如在讲到人是群体性动物时,引用中国古代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马牛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西方亚里士多德同样有:“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罗尔斯的一番话则引来了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回归:“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就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3],“假如正义在这个世界上荡然无存,那么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4]由此可以看出制度设计的重要作用。其他如孔子、孟子、黄宗羲、梁启超、柏拉图、卢梭、密尔等思想家的话都可以在不同场合引用。

再次是关于名人的典故。学生大多对名人轶事比较感兴趣,在别人的故事里体味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而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也留下了非常多合适的例子可以巧妙运用。如讲到“授权”时,引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事迹,他如何利用好手下的三名大将而打好战役,可见作为领导者授权的重要性,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在合理运用手中的权力来结成一种政治关系,而德国屠杀犹太人,则是要破坏一种人际关系,由此来让学生反思权力和暴力之间的不同。诸葛亮在云南一夜之间砍掉椰子树,说明权力如何以暴力作为后盾,而暴力只是潜在的威胁,并不在于真实的打击。克林顿性丑闻事件以及美国的处理过程,又是在怎么样的程度上显示出西方的三权分立及其相互制约制衡,等等。

最后是引用政治事件来加深理论分析。政治学虽然不同于现实政治,但毕竟两者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很多理论都是在政治现象基础上的提升,或者可以用政治学理论来反思现实政治问题。在讲到政治文化可以影响政治机构的设置时,可以引用案例: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为何美国没有采用君主立宪制?在讲到政治文化影响各种政治机构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则可以引用案例:美国和德国为何总统的权力差别这么大?在讲到政治参与必须是实质性参与而不仅仅是投票率时,可以引用美国妇女1920年才有选举权;瑞士妇女1971年才获得,现在成为全球第五个在内阁中女性多于男性的国家。西班牙1874年给予所有男子选举权,要早于英国,但实际上选举结果操纵在地方党魁和内政部手中。在讲到合法性危机时,引用卡扎菲的案例可以充分说明,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而言,合法性对于一个政府有着更加重要的影响力,应该成为政府致力于追求的目标。

2、利用案例将枯燥理论生活化

政治学理论相对非常枯燥,容易让学生感觉离现实非常遥远,或者面目可憎,没有一点可爱之处。其实有些问题可以用生活中的案例做简单的比附,虽然不一定完全确切,但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桥梁作用。

首先是用生活中的案例来引申理论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权力,可以引用一系列案例来逐步深入。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罗素说权力是“有预期的努力的结果”。但跳高运动员越过二米五十的横杆和学生读懂小逻辑,这种结果则不是权力,由此得出“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属于权力范畴呢?一名学生通过劝说同伴去某处逛街,这虽然也实现了预期目标但仍然不是权力,由此“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那么是不是说这种支配关系需要随时体现出来才可以,地主是不是要时刻拿着鞭子驱赶雇员去工作?是不是这种支配关系需要这样的行为来维系?熟睡的君主仍然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以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典冠典衣”的例子,由此得出“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等”。在这一步步的递进中使学生逐渐理解权力。再比如在讲到权力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能量时,可以引用爱情会随着时间不可预期的悄悄变化来作为比附。在讲到几种代表性权力类型时,也可以用生活中教师上课的例子来做比附,如用老师点名来比附强制性权力,用平时发言计平时成绩来比附功利性权力,这样使学生能够通过身边的案例来反思出这些权力要发挥作用时需具备哪些条件。

其次是通过一些案例来调节气氛。作为理论课程,很容易让学生沉闷疲惫,因此适当引用一些有意思的话题可以调节一下气氛,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之余能够再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内容上。如讲到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时,引入罗素的《权力论》中的分类,在罗素看来,人类怎么样对待动物,也就会怎么样对待人类自己,于是让学生反思,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对待动物的主要方式都有哪些?由于该问题贴近生活,一般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并积极反思和发言都怎么样对待动物。由此逐渐引出罗素的分类:捆猪、引驴、耍猴、牵羊[5]。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这四种对待动物的方式在政治世界里都分别对应什么样的权力,由此经过几个回合反复,学生会非常容易理解强制、功利、教育、宣传等权力作用方式。再如讲到中西封建制的不同时,引用《射雕英雄传》中里黄蓉说《孟子》里的错误:“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岂能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以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的本意。再比如,利用经典话题:“几个人作为中介,全球任何两个人都可以建立联系?”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计算这道题目,借此来分析社会资本所具有信任、规范、网络这三大要素和自我积累的基本特征。

最后是利用生活中有意思的题目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讲到政治学能否价值中立问题时,西方曾经兴起过的以中立性语言来代替带有歧意的词汇,因此出现了很多看起来很奇怪的词汇,如“不同能力者;化学受挑战者;社交隔离者;精神探索者;自定义认知速率;功能失灵的大地之子。”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些词都分别在形容哪部分人来理解完全使用价值中立的词汇是非常困难和不便的。在讲到法治建构时,伯尔曼曾经说过,其实自儿童时期就蕴含有法律建构意识,如小孩子常说:“这是我的玩具。”“你答应过我的。”“你先打我的,这不是我的错。”“爸爸说可以这样做。”让学生回答这几句话分别蕴含着哪种法律意识,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讲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治文化逐渐走向了民族性的空洞,让学生完成这样的填空题:“所有的人都是威权主义者;所有的人都是情场高手;所有的人都爱吃比萨饼;所有的人都洋溢着男子气概;所有的人都是恐怖主义者”。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民族性的不可靠性,以及其与政治文化概念的区别。

3、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的好坏不仅仅在于老师讲了什么,更在于学生在其中学到了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也是现代教学理念一直探讨的核心话题。相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基础理论课程的学生参与相对难度要大一些,如果方法不当只是询问非常枯燥的理论问题的话,学生可能也不会有兴趣,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没有能力”,进而“没有勇气”来回答问题。因此,使用适当的案例,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使他们在参与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首先是打破学生非此即彼的思维。这门课程都是在大一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作为大一新生,对学习还都保存着高中时期的特点,那就是更喜欢获得带有固定性的知识,而不是具有竞争性的理论。针对这一问题,在课程导论时就尽量使学生发散高中的思维习惯。首先是用多媒体放出一副图片,看上去是一个青蛙,然后再放一副图片,看上去像是一个马头,同时把两张图片放出来,可以看出只不过是把第一副图片进行了90度的旋转而已,由此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就会看出不一样的世界。紧接着把这样的现象升级,通过放一副图片而不进行旋转,让学生看从中是什么图案,事实上这既可以看成是老妇人,也可以看成是,因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甚至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也并没有发生任何角度的旋转,不同的人仍然可能会看到不同的图案。借此使学生理解,社会科学应该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当你感觉自己的看法有足够理由时,并不能否认别人的答案也有一定道理。当你听到别人的看法与自己不一样时,同样也应该坚信自己的看法仍然有自己的理由,这样就首先在理论上跳出了思维的局限。

其次是使学生树立自信。学生很多时候都难以战胜自己的面子问题,在讲到功利性权力时,让学生讨论:如果我说每次发言计5分平时成绩,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会都积极发言,在选择发言或不发言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怕答错了丢人现眼。当然这是该问题的答案,也就是权力客体会考虑其所得与所失之间的关系。但是可以在此问题上做一些引申,希望学生不应该太在乎这一问题,在众人面前发言都是一件困难的事,知名教授第一次讲课还有紧张的情况,必须要自信才能逐渐走向成功。另外,还要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大学就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有再多的失误都可以从头再来,而在社会中的成功才是大学培养人的最终目的。因此,希望学生们不要害怕失败,如果人生注定有失败,希望这些失败都留给大学,走出大学步入社会以后成为勇敢自信的自己。借此鼓励学生树立发言时的自信,不要有后顾之忧。

再次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发言问题。在刚开始上课时,就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但并不要跟学生讲这是要计入平时成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中间讲到功利性权利时,才借此引出这一话题。即学生的发言也会在期末计入平时成绩,但也借此引申这样的道理,即不希望学生们是因为平时成绩诱惑起的功利心来发言,而更希望让大家是为了学术,为了真理而发表自己的见解。中国古代素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改变命运”的功利性传统,而西方更多强调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自己度过了快乐的一生,可见他们对于学术的境界追求,以此来加深和提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最后是请学生换位老师。在讲到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时,因这部分内容高中时期基本都接触过,因此可以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主讲单一制国家,一组主讲复合制国家,两组互相给对方打分计入改组的平时成绩,并可以互相评论和提问。原想学生可能也只是按照知识点能够讲清楚两种国家形式的主要特点,但两组学生准备相当充分,每组都有非常精彩的幻灯片,而且列举了很多的案例,并且其中一组还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创新课程内容。原计划大约40分钟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积极发言讨论参与,基本进行了两节课,虽然可能影响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但学生们意犹未尽的发言就足以是成功的表征。

4、用适当案例来升华主题

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敢于对生活中的权威进行反思和疑问。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循环式过程,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本、挑战权威、突破传统,使他们能够参与研究、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和形成新思想。但学生在高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往往特别愿意相信书本的权威。因此,在讲到用多元观点看到现代政治学问题时,可以给学生讲授哈佛谎言的例子,使学生敢于怀疑一切。哈佛铜像的底部镌刻着三行字:“JohnHarvard(约翰・哈佛),Founder(创始人),1638。”但这个铜像上存在着三个错误。首先,这个铜像并不是根据哈佛本人的样子所塑的,因为在哈佛大学决定要塑一尊哈佛的铜像之时,哈佛本人的相貌已不可考,也没有任何画像或者照片留下来。其次,哈佛也不是学校的创办者,而是捐赠者。第三,哈佛学院的创办时间是1636年。哈佛校方的解释是:怀疑的精神和冷静的态度是哈佛人一向秉持的原则,这座“谎言塑像”不断地提醒哈佛人,不要轻信传说中的权威偶像,努力追求自己坚信的真理,用一种唯美的观点来欣赏这座塑像,通过三个谎言,将真实的事实牢牢地记住。

大学是一种爱的教育,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离成功和幸福会更近,而这种热爱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和渗透进去。正如冯友兰在回忆中所说:“像牛津、剑桥那样的大型,重点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怎样生活”[6]。在讲到“政府能否独立于国家存在”时,最明显的故事就是戴高乐1940年在伦敦宣布成立“自由法国”政府以驱逐德国人的例子。在讲述这个例子时,可以借机讲授《玫瑰花的早晨》的故事:1942年5月,德军直驱巴黎,巴黎凯旋门广场周围的几乎所有人家都受到一大把鲜艳的玫瑰,内附纸条:“明天上街请都怀抱鲜花,让纳粹看看我们并没有被他们吓着,我们依旧热爱生活和大自然。”落款:洛希亚,一个卖花姑娘。据说,当洛希亚看到德军进驻巴黎,无人买花非常难受,不是担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沦落的生活。于是她把自家的玫瑰花和其他店里买来的玫瑰花分发给邻居。她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德军发现,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没有一丝绝望的眼神。这一举动也成为法国士兵勇敢战斗收复国土的精神支撑和勇气来源。德国士兵回忆: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但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7]。对生活的热爱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政治学作为一门具有价值判断的学科,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对人类美好生活的信念。如果没有价值判断,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中立,那么人类的生存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比如说,在面对种族屠杀的时候,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伤害,我们绝对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犹太人被杀了多少,用的什么武器,这种武器的射程多元,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上,我们首先要进行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屠杀是不符合人类的基本价值的。如果对这样的事情都宽容,那么下一个被杀的人可能就是自己。讲到全人类在同一个世界应该有同一个梦想时,可以引入奥运会对和平的追求。各个国家虽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和争端,但在和平这个问题上,这是我们永恒的道德追求,不分民族,不分国别。虽然奥运会并不能永久消灭战争,也不是每一届奥运会期间都能实现停战,甚至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塞尔维亚战火还在纷飞。但是全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呼吁这个地球上的人放下武器,走向运动赛场。罗尔斯在上课结束时,学生都会站起来鼓掌到很久,一直到教授“听不见”为止,那么如何衡量教授何时“听不见”,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长短的真问题,更是一个内心崇敬的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政治学是一种向善的学问,引导人类社会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努力。

由此可见,基础理论性课程虽然相对要枯燥得多,但只要坚持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且在过程中多做总结,多多搜集整理合适的案例,就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基础理论课也可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正如哈佛学者斯腾恩伯格所说:“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差别特征,即知识的差别、效率的差别和洞察力的差别,就知识而言,包括三个层面,即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8]高等教育应该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缩短了学生与枯燥理论之间的距离,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递进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

[2]荀况.荀子・王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4]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3.

[7]熊培云.自由在高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4.

[8]吴安平.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2(5):22.

applicationofCaseteachingmethodinBasictheoryLesson

――exampleofthe“principlesofpoliticalScience”

YUnChun-xi

(LawandpoliticsSchool,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266100,China)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2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3

本文作者:刘琳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可行性

(一)“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特点1.教学设计以情感目标设计为重点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基础”课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培养什么样的态度等有关学习者发展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都要用具有可观察、可测定性的术语精确地加以表述。“基础”课教学要实现的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教学注重认知领域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讲解传授,对于大学生是否领会、如何应用、怎样分析、综合创造以及评价判断等,缺乏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具体展现和反馈,而贯穿于以上认知领域分目标实现的恰恰需要情感领域的教学设计,情感目标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应当是实施的重点。情感学习包括学习者的接受或注意、参与反应、价值评价态度以及价值观组织比较,从而形成个人品质性格等等内容,这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2.教学策略要遵循“引导—发现”程序教学程序是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也就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基础”课要实现学生在情感价值态度方面的目标,通过案例,让学习者了解典型人物或典型案件的存在,并且在案例中体现符合教学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展示典型人物的命运或典型案件的后果,因而案例教学比直接的劝服更具有效果。“引导—发现”程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2]。这个程序要求教师按问题创设出认识上解决难题的情境,以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和比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并进行假设和验证正误,作出认识上的结论。3.教学方法需要多种方法结合并且以讨论法为核心遵循“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程序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形式和媒介。过去把教学方法的使用局限在教师运用的层面,仅仅作为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并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这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应当是学习主题、目标和情境的设计者,指导学生去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和选择知识。“基础”课教学应围绕形成学生价值观点的核心目标,通过对案例主题的群体讨论,启发学生群体思考,让学生在参与、倾听、表达、协作、论辩等过程中形成对价值观判断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案例讨论法在“基础”课中的使用,并不排除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的辅助应用。(二)“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关键1.“道德两难”案例与大学生道德经验紧密相关大学生具备较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但欠缺的是成熟的道德知行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有效展现,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某些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败德现象和违法行为,比如“拼爹”现象和药家鑫案件,尽管只是个别案例,但是从一个侧面凸显了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当中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灰色地带”。道德两难案例的应用要凸显针对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经验设置道德两难情境,提高大学生面对实际道德困境中的知行判断和理性选择能力。道德两难案例情境的设定可以是学生身边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还可以是社会实际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可能被大学生遭遇的道德两难问题。在道德两难案例中设置的道德冲突规范必须是真正的两难道德选择而不能是非常明显的善恶抉择,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在道德两难实际案例中的道德推理选择能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前提条件。只有围绕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系统完整地体现对道德冲突多方面的考察,并且这些问题容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性,才可能实现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海因茨偷药救妻的案例中,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海因茨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假定要死的是一个陌生人,海因茨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如此?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只有如此才可能在充分的讨论基础上实现价值观引导。(三)“道德两难”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应避免的误区1.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法混同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案例材料结合教学主题,使学生把握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出行动方案以及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级能力。但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受限于案例编写的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虽然冠名为案例教学,但实际上是举例教学。这种举例教学通常把现实的例子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加入课堂讲授中,作为对某一原理的现实注脚,或为增加说服力,或为增加趣味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并不是以围绕案例的问题教学为向导进行教学设计,无法体现出案例使用的“引导—发现”程序以及价值评估判断功能。2.案例教学的案例设计不合理道德两难案例材料的益处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两难情境中具体行为选择的分析讨论,判断评估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意识是何种情况,在评估基础上进行引导教学。但由于对“基础”课案例教学方法理解运用方面的偏差,易产生案例教学设计环节的某些缺失。首先,对案例的编写并非按照案例教学的设计方法来编写,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案例教学进程并非以问题讨论为主体,在教学策略上对于教学的顺序和节奏、教与学的方法尤其是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无法发挥案例教学的整体功能。最后,案例教学中的测试性案例使用设计方面缺乏,导致对教学效果有效评估的困难。在通常理解的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是真实和典型的案例材料,这种案例带有明确的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结论性倾向,但是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对测试性案例材料的运用。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建议和原则

1.教学案例筛选需要真实与虚拟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情操和具有法律意识等是“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从案例教学最早应用的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案例选择来看,倾向于真实的案例应用,这是由法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为法律问题探讨的是规则应用的事实。在“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必须应用真实的案例达到教学目标。而对于“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在案例筛选方面需要把握真实案例与虚拟案例的结合。这两种案例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价值,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可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道德两难”特征的虚拟案例分析可以评估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价值判断。真实案例的选择需要贯彻的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主流媒体提供的比如“焦点访谈”、“道德观察”、“今日说法”、“3•15”晚会等,都是真实案例的渠道来源。虚拟案例的编写可以参照真实案例的情境,设计两难的困境或问题,可与实际生活产生“认知的相似性”,在分析或选择过程中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实际应用。2.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主导原则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重要起始,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并且设计围绕案例开展的教学环节,对案例材料和演示进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划分和问题设计。首先,教师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应用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优势,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道德两难问题,阐述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教师要具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力。对于道德两难案例的编选需要教师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挖掘具有时代感的新知识、新观念道德两难案例。“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教学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再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结合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以各种方式和方法对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3]。3.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导向原则道德两难案例教学要处理好案例选择与教材导向的关系。案例教学的方法除非是在法学和商科教学中可以实现课程全部内容的案例教学覆盖,在“基础”课中,适当选择适合于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难点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形成“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的课型之一。道德两难案例是具有开放讨论空间的案例,在组织讨论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背景以及道德经验各异,提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十分普遍。因此,需要教师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原则,在案例讨论总结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提升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效果。案例教学实践已经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课程新方案”已经实施多年,新课程改革后积极探索新课型教学,通过道德两难案例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法律知识融入与现实结合的案例当中,不但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实践抉择能力。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经济法基础教学;运用

经济法基础教学这门课程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枯燥的理论概念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因为乏味、单调的学习产生厌学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实现老师和学生教学中的双向探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学习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经济法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教师教学只是停留在对经济法律知识的简单介绍上,并不能对立法知识和原则作出深度阐释,以至于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多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往往对理论的表达内容并不理解,一旦遇到问题对法律规定只能生搬硬套,不能根据经济纠纷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经济法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济法基础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多运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性、逻辑紧密的理论知识,忽略对学生内在智力的开发,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也不重视,学生学习法律条文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思考和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薄弱。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济法基础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为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需要对实际法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学生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案例,从多个角度思考案例中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属于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意见,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条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和研究案例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案例问题需要学生自己不断搜集信息,通过交流、讨论来完成。在特殊的教学活动情境氛围中,学生还要能够独立决策,运用所学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者是对真实案例的虚构和改造,学生在分析、探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学生为了能够独立解决实际案例问题,全面提升自我的能力,会激发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自觉积极的学习经济法律知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案例教学的应用,为了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案例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因为其属于一个沟通、合作、交流的过程,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听取意见,也组织语言进行交流。由此,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之间彼此尊重和信任,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纠纷案例,或者是一些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将枯燥单调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讨论过程中,需要引用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选择

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案例的选择,案例最终为教学内容服务,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相关性、针对性、真实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或者即将学到的经济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以达到学习和巩固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目标。

(二)对案例讨论过程的控制与调整

在案例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基于案例情况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对此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并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对问题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知,也加强对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类信息都是双向互动的,往往年轻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由此可借助案例教学弥补这一不足,由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交流,再由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学生的讨论思路,指出学生分析理论问题的不足,同时讲解教学内容,突出案例教学的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三)注重与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相结合

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并不是抛弃理论讲解,如若在教学中只重视案例分析,忽略对理论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可能理解案例的内容,但却无法准确找到分析案例的切入点,甚至不能使用经济法专业术语表述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此外,在案例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的推理技巧,学生只有掌握法律思维,才能够对案例做出科学准确的推理。

(四)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健全完善案例库

利用网络在线平台开展案例教学。首先,全校师生参与到案件搜集中,将案例素材上传到素材库,再由其他老师通过评分的形式进行二次改造;其次,选择与经济法基础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进行改编,将文字教学案例改编成300-800字,课堂导入部分应用的视频素材剪辑到3-5分钟,视频案例则需控制在15-30分钟,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最后,素材库健全完善后交由专门的老师负责管理,并将经典案例与经济法基础知识相结合,与各个知识点构建索引关系,利于后期的二次改编和利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培养运用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当前经济法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意义,最后从实际教学出发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高经济法基础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戚海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8(005):256,271.

[2]龙雯.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好家长,2017(042):86-86.

[3]宋立娟,王金兰,张晓冬.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18(006):179-180.

[4]陈颖.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06):253-254.

[5]王克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纳税,2018(04):247.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5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适合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既深化对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方法的理解,叉能对这些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中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案例教学应用于“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的意义、实现途径进行探讨,并提出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建议.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会计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后续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对将来从事的会计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优化“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提高其教学效果意义重大。将案例教学引入“基础会计学”就是完善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将对案例教学应用于“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的意义、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对提高“基础会计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传统“会计学基础”从系统上来说,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对于从未学过会计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概念、方法和程序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一种以真实情节为背景,对某一个或几个有典型意义事件的综合描述,并借助于图表、相片、计算机等辅助手段,使人能得到某种启示的例证。如何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基础会计学”中,需要经过案例选择、课堂讨论和得出结论三个过程。现以一个案例来分析案例教学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的作用:腾飞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生产甲产品的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300万元,收到a投入的资本金100万元,B投入的资本金100万元。经过九年的发展,现在企业净资产已达2亿。问题如下:(1)公司成立之初收到资本金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2)净资产的概念是什么?由哪些项目组成?(3)净资产的增加怎样在会计处理中体现?

对于这个案例中的问题,学生需要将在整个“基础会计学”中所学的方法都理解透彻以后才能解答。因为仅仅公司收到资本金这一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需要涉及到银行存款、实收资本等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法),然后运用借贷记账法(复式记账法:借:银行存款20万;贷:实收资本——a10万,B10万)进行处理,将这一会计分录填制到通用会计凭证上,然后进行审核(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法),再按照银行存款、实收资本的内容设置账簿(登记账簿法),分类反映银行存款、实收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最后经过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法)以后,编制到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报告法)中。由此可见,案例中的一笔经济业务就能将所有的会计基本方法串联起来,使学生既能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又能从整体上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密切关联,后面两个问题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内容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这种案例的教学,达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

二、实现案例教学与“基础会计学”有效结合的客观要求

要实现案例教学法有效应用于“基础会计学”课程中,从案例的选择、集中讨论到得出结论需要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一)案例教学-R-求教师改变“基础会计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懒惰”。这种方法在“基础会计学”中的表现也很明显。虽然学生对于入门课程都抱有很大的热情,但对于毫无理论基础的学习者来说,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总会让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入门的不顺将严重影响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案例教学法应用生动的案例再现现实经济生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复式记账,就需要通过描述整个案例发生的全过程来理解设置该方法的目的和意义。案例如下:行政人员小王为了工作需要到一文具店购买办公用品,购买中花费现金1000元,取得发票一张。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该项经济发生的必要性,然后再确定该笔费用的性质、资金的流转和结算,最后通过分析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办公费1000;贷:库存现金1000),让学生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案例中体会到复式记账的科学合理性。

(二)“基础会计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高质量的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作用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案例的选择要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案例必须源于生活,具有可触摸性的真实存在;(2)现实中的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指导性;(3)案例必须具有某种趣味性和挑战性;(4)每一个现实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我们现实的案例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1)不顾教学对象,盲目选择大型典型案例,缺乏针对性;(2)以案例教学替论讲授,割裂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内在联系;(3)过分强调案例的结果,忽视了案例讨论的过程;(4)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够合理。“基础会计学”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难度更大,因为要让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学生在案例中理解这些带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抽象的会计概念。因此,该课程应选择那些贴近日常生活、易于理解、更具有感官性的案例。如材料采购模拟、办公费用购买模拟等。

总之,在案例选择阶段,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既深化了对内容的理解,又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合理定位“基础会计学”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学相长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不应该刻板地理解为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讲述材料采购的业务时,教师可以结合甲企业购买材料的案例,让学生a充当甲公司的采购员,学生B充当乙公司的销售员(假设此案例不考虑增值税的结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a向B采购材料,甲公司的立场是什么,乙公司又是什么(理解会计主体的含义)。甲、乙公司的资金是如何流转的?应该运用哪些会计科目和账户以及借贷记账法来进行会计处理?然后,对比两家公司的账务处理,完整地了解资金的流转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

从这一案例中可知,教师在整个案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学生作为参与者真切体会资金流转变动所带来的会计账务处理,从中明白了会计主体的含义、采购成本的构成、销售收入的核算、应收应付账款的形成(假设是赊购)、坏账准备的形成等内容。

三、结论和启示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6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对计算机文化有一定程序性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操作;三是让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提取、分析和,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工作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章节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主线,首先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来进一步剖析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最后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或者小组讨论得出总结,和教师共同对案例进行总结,掌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三种不同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区别。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在教学设计时可采用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会疑惑: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通过呈现理论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案例,让学生明白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进行案例呈现——“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对于计算机使用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分析计算机分成哪些部分?主要的计算机硬件有哪些?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软件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何不同?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归纳出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所有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讲解)——案例实践——实例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每个章节呈现案例时,展示利用相应软件制作的综合作品,教师对操作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作品中所使用的操作技术有哪些。学生进行案例实践过程中也可分组,由小组长(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担任)指导全组同学进行操作,教师对组长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生完成案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管理,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可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最后抽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部分内容有些是纯理论的,有些是理论加实践的,教师可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教学。如“网络信息安全”这章节内容,在案例呈现中可播放目前由于网络应用中出现的网银信息被盗、电脑信息通过网络泄露或手机上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视频,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网络信息不安全问题,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分析讨论,如出现的原因、如何避免,最后归纳网络信息安全包括的领域以及相关理论和操作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进行个性化设计,既要注重优秀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全体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让所有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敏力.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7

一案例教学法施用于“基础”课教学的基础理论分析

1对几个相关概念的厘定分析

查阅近几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论文发现,通常有这样几个概念交叉重复出现,如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由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及施用范畴、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概念的辨析。当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有的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宏观模式,有的是将其作为一种具体方式、方法。如对案例教学法的定义表述是多样的: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案例教学法系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或事例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等如此种种。下面仅就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三个基本概念加以分析。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技术和操作程序所构成的有机系统。”[1]主要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由以上简略分析可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是三个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案例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是被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普遍使用的,也有学校如大连理工大学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实施,并已产生创新性的示范效应。还需指出的是,案例教学不同于教学中的举例。举例应是一种具体教学方式。本文侧重从教学方法这一层面探讨其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施用的特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法学、管理学等学科课程开始普遍施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第六条明确指出:“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2]仅就“基础”课而言,案例教学法的施用有其特性。一是教育性,二是启发性,三是主体性,四是针对性。案例的选取和教学设计要将教材中规定的理论重点和难点问题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思想疑点问题实现一个有机的对接与融合,二者偏向任何一方都不能实现“提升教学实效”这一教学目标。传统的讲授法之所以不受欢迎,就是因为没能将来自学生的疑难困惑深度融入到理论讲授中,平铺直叙的宣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不以理论深度阐述为基础的就事论事的“释疑解惑”是难以收到持久的实效的。因此,这是“基础”课教学应着重体现的实质特性。

下面我以自己的一段教学实例加以印证分析。有一次讲授“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当时距上午课程结束还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个别学生已饥肠辘辘,坐不住了。一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现在都搞市场经济了,谁还为人民服务啊?”其意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难以推行。这是在许多人头脑中都存在的疑惑,也是一个理论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教材中有明确的理论阐述,但若直接“灌”给她,我想她是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的,我应该找到她思想困惑的原发点。于是,我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但对她极具吸引力的问题――下课后去哪儿吃饭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部分同学都说食堂饭菜不好吃,要去学校门口买盒饭吃,三块钱一盒,很实惠。这时我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个卖盒饭的人也是在为人民服务。不得了,同学们的情绪反应更强烈了,有的人甚至“愤愤不平”。刚才提问的那名女生又“腾”地站起来:“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卖盒饭的不是为人民服务,我花了三块钱买的盒饭。”这时我反问:“如果卖盒饭的不要你的钱,把盒饭送给你吃,是不是就是为人民服务了?”她回答:“是啊,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不都是这样的嘛。”至此,我找到了她思想疑惑的结点,也就是“思想疙瘩”。接下来我告诉她:“如果你想不花钱就吃饭,只有回家找爸爸、妈妈了”。学生们会意地笑了。接下来我顺势引导:“卖盒饭的人也要生存,要有收益,但客观上满足了你们的需要,所以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有价值的。”继而总结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同学们也要在学习、生活中实实在在地践行。同学们听后情绪平复下来,认真聆听,用心领会。可以说这节课在师生的思想撞击、交流中真正地收到了实效。课后我对其加以概括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次引用,效果都不错。可见,这个来自学生平凡生活的实例兼具上述四个特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广泛认同。

二案例教学法施用于“基础”课教学的实践问题分析

1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施用的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目的不明。有的教师为追求表面热闹的教学效果,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制造轰动效应的噱头,没有认清“基础”课施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目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体系中,作为教材体系的结构方法和教学体系的建构方法,其施用应该服务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一中心任务。

第二,案例的选取和应用较为随意。没有针对教材中规定的理论重点和难点问题或者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疑点问题认真斟酌、选取案例,也没有对案例本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案例教学成了故事会,案例的应用流于泛泛,效果平平。

第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规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有一套相对系统的应用程序和策略,如案例的导入和呈现、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案例的总结和归纳等,都需要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将案例教学与举例子混同、教学环节不完整、讨论流于形式、对案例缺乏深度的理性分析等。

第四,案例教学法的施用成效还缺乏科学的测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施用成效一方面在课堂上即时显现,另一方面应转化为学生思想认识的转变、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更为重要的是良好品行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当前常用的测评方法就是通过闭卷或者开卷来测查学生对事例、案例的认识水平,对由知到行的实际转变还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测评体系来完成。

2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施用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基础”课教学中施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理论及现实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基础”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若要对提升教学实效产生切实的效用,还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地认识案例教学法的地位及作用。由对案例教学法的特性分析可知,案例教学法能够综合体现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实现教学目标也可发挥直接、显现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客观地认识到,案例教学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当前对其施用于“基础”课教学实践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一些探索性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做法还未全面评估、总结,因而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综合研究,使案例教学法能够与其他教学法协同发挥作用。

第二,切实把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一主题。基于“基础”课教材内容整合、概括的特点和学生复杂、多样的思想现实,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具体的教材体系解构方法和教学体系的建构方法。因此,从案例的选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测评都必须始终把握这一主题,不能偏离。

第三,创造性地探索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应是不同的。依据“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条件,积极借助并创设灵活多样的案例呈现方式以增强案例的情境冲突性和感染力,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讨论,及时归纳、梳理讨论中出现的不同意见,正确引导学生提炼观点、提高认识,并通过考核等方式得以深化,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

第四,加强对案例教学法施用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一种教学方法的施用效果要在对比中显现出来,并可据此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施用前后的对比研究,也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学生的试卷考察学生思想认识的内在变化规律,还可以采用个案追踪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从而综合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施用效果。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8

第一,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将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目的相结合,通过精心策划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深入“现场”分析案例,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身份的互换,达到深层次的沟通,完美呈现“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二,案例教学,其特点案例教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和学生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营造出的一种多边互动轻松的教学环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思想的“创造者”,教师是引导者,在交流探讨时学生可以无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整合,实现共赢[1]。

二、案例教学法在技校会计教学方面的具体应用

会计学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要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巩固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可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来讲述基础理论知识,既能增加课堂活力,又可使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比如教师在向初学者讲述“会计恒等式”这个教学难点时,教师可在课堂中设置一些比较活泼有趣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速的掌握这个教学难点:

首先教师导出案例:如果a想要创建一个汽车修理厂,那么当务之急首先该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现状,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让学生掌握汽车修理厂的经营是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资金投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a自己投资、他人投资或者向外界进行贷款方式解决。

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到。其资金的来源,主要两种途径,其一是投资者自己的投资,其二是债权人权益,即就是负债。接下来教师就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来讨论公司要用筹集到的资金做什么:租场地,买设备或是其他的用途。

在同学热烈的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最终总结,汽车修理厂不管是用筹集到的资金租场地还是买设备或是其他的用途,都是一个资金周转的过程,最终会形成企业的资产,从而得出结论:资产,就是获得的权益;资产,也就是权益和负债。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可轻易的理解“资产和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这一知识难点。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会计教学中所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性

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当选择具有举一反三效果的典型案例,这样才能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和学生产生更好的共鸣,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2]。同样,案例在实践性的选择上也不容小觑,只有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才能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只有经过亲手实践,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和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

基础理论教学是基础,案例教学是在基础理论的教学的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如果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案例教学,那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得不到提升,而相反,只重视案例教学而忽略理论教学,那么案例教学将会缺少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则不便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案例教学也缺少了该有的意义,因此,只有将案例教学和基础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最大益处。

(三)会计案例教学的案例应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在会计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既巩固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灌输”学生知识,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给出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受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3],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决策性,教师应该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启发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例如:a公司于2014年11月11日投资成立一家台湾餐厅,生意很火暴,于是决定成立分店。现有两个方案:一是选择市中心建立分店,租金昂贵;二是在郊区建立分店,人流量却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假若学生就是这家餐厅的会计,他的选择会是哪个方案,选择这个方案的理由,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学,在提升了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83-02

针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需要教学工作者首先认清楚经济法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基础作用,进而展开相应的教学组织工作,以提高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提高相应的经济法授课质量。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符合新课改对教学工作创新进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探索,有利于优化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工作,从而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开设,有利于完善经济法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是完善经济法教学工作的有利措施,也是从根本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有利措施[1]。因此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又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和教学方法过于落后等。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随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逐步深入,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的特点越来越凸显出来[2]。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属于高职院校经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面对经济法课程科目繁多和重难点不同等特点,高职院校在进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基于学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实际需要等问题,教学中心和侧重点存在很大偏差,如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工作者基于对证券法的认识,在进行经济法教学工作中往往会侧重于证券法的介绍和重难点分析。经济法是一门包含经济法理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证券法等多种经济法律学科的综合知识学科,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工作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讲解,由于教学工作者对经济法认识的片面性,对教学工作内容存在相应的盲区。

(二)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逐步展开,由于经济法教学工作者对经济法认识的局限性和了解程度,教学工作采用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经济法理论知识授课枯燥,教学质量不够理想。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在组织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采用听讲结合的教学方式,过多的理论理论讲解,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产生经济法理论基础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对经济法理论掌握不够深刻,严重影响学生对相应的经济法的认识[3]。同时,经济法教学工作者对经济法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经济法理论基础授课不理想的客观因素。教学工作者在进行经济法理论基础知识授课时,对经济法如果停留在了解层面,缺少对经济法理论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仅局限于理论基础知识讲解,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活跃教学课堂,也是影响经济法理论基础知识授课的原因,从而造成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教学质量不理想和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利用商业管理中的相关事件为背景,合理展开教学工作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方式[4]。案例教学法的概念,是指教学工作者为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和活跃教学氛围的双重目的,针对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内容和实际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符合新课改对教育工作的创新要求,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的身份,而且更多地担当设计教育和指导学习方法的多重角色,从而实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多重目的。在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教学工作者针对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相关案例和社会事件进行整体规范和教学备课工作,以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客观上对教学工作者组织课堂和施教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而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对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学习中,针对相关理论与社会事件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案例法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工作者的引导下,增加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最后,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运用理论知识和社会事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讲解,这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社会事件,变抽象为具体的新型教学组织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5]。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应用中受限因素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作用发挥不明显,存在的受限因素:案例和知识没有有效结合和教学能力有限等。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中,需要教学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社会事件搜索进而利用,合理进行备课工作,才能确保社会事件的运用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起到补充完善作用,如果社会事件引用不当或者与理论基础知识结合不够密切,容易造成分歧或者给学生思考造成误区的引导。这是案例法在实际的经济法授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学工作者注意。针对教学工作者教学组织能力对案例法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指教学工作者由于自身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不能对案例法在实际的教学组织工作中充分利用,对教学质量起着反作用,这点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根本原因,也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起积极作用的前提。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应首先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包括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学习能力等[6]。教学工作者的能力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发挥作用程度,因此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是确保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加强教学理论体系学习,通过听讲专家授课和与优秀教学工作者的交流,提高教学理念,进而针对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次教学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参观调研中的学习,进行具体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不仅得益于建立教学法先进的教学法,最基本的是案例教学法是对教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针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起到辅助和完善作用。因此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工作者对案例教学法应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便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教学课堂氛围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进行相关应用,不仅局限于经济法教学工作中,以便教学工作者对案例教学法都有系统的认识,便于在教学经验交流中有效沟通教学心得,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营造教学氛围。其次,教学工作者应对案例教学法有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对基础理论的补充突完善作用,针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要适当引用案例教学法,不能过度依赖案例教学法,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利用应进行合理安排。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专业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工作者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利用相关案例,严禁错用或者滥用案例。同时针对经济法内容,应有效结合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新媒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和多媒体教学优点,应加大对多媒体的利用,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形象补充,进而达到丰富教学形式的效果。教学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教学氛围,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是新课改要求下对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对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针对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教学工作者应首先增加经济法理论基础的全面认识,进行教育工作的备课工作,其次运用理论知识和社会事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理论引导,社会事件的客观阐述,进行与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交流,并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论思考,促进学生与老师及学生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案例教学法是将客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事件影响,从而提高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丰富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言雅娟.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析[J].学周刊,2014,(10):8-9.

[2]严明婕.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10,(10):89-91.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篇10

关键词:高职基础会计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一)探究式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内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提出了“探究教学”的教学方式,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美国1990年的《2061计划》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强调了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并着手研究探究教学的标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很多学者开展了对探究教学的研究,力图改变知识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把教学看成是一种探究过程,因为探究过程蕴含着教育的本质,学生借此才能真正了解事物和知识的本质,掌握探究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与精神。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它活动。

(二)案例教学的发展历程及内涵案例教学最早于本世纪20年代形成并运用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后来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尤其是mBa教学中予以广泛运用。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被引入中国。案例教学逐渐地被大多数学者、教育者所接受。当前国内对于案例教学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常颖、陈立群探讨了会计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及教学的组织实施。贺三宝以作者的亲身体验探讨了我国会计案例教学发展的障碍、准备及实施。杨有红等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前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论证了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案的设计、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研究及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基础会计》教学运用探究式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基础会计》课程特点《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课程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该课程讲授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概念、账户结构、借贷记账法、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与费用概念、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及其适应范围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因此,《基础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各种会计方法处理常见经济业务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基础会计》运用探究式案例教学的优点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教育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施展的舞台。因此,要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教师应由主讲变为主导,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中背后的导演,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同时,应改变原有教学的形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是将现实事件作为教学手段或方法获得教学成果的过程。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引入《基础会计》教学,以会计案例情节为线索,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方法。探究案例的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利导行”。同时,案例教学的采用能促使教师深入到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中,搜集会计实务资料,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案例,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研究

(一)职业能力培养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目标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多少,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应用人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就是使用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始终围绕着案例进行,案例叙述了实际会计工作中真实片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思考如何将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在分析案例时,首先要学习案例并针对案例中的疑问,主动地查找相关资料与信息。在这一独立的探索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在对案例分析的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学会相互协作与沟通,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案例教学中,通常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观点与解决办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的能力。

(二)正确定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成为教学的导演。首先,在案例教学中,作为案例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应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实际的会计业务,科学地设计教学案例。其次,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作为案例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在了解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应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问题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积极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引领学生如何研究分析案例,如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案例讨论的时间和方向,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再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称为案例教学的促进者。因为,单纯的知识传递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或者点评。在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不是“观众”而是“演员”,教师应将舞台交给学生。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首先,学生应在理解并掌握老师课上教授的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认识,为案例教学打下了基础。其次,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案例分组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再次,在充分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加深对会计知识的理解。

(三)合理的案例设计与运用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有效保障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是整个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应合理的设计和运用案例,以保障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1)案例的设计。对于教学案例的设计,总的来讲,教师应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企业的实际工作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规律来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总之,案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专向操作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统一;注重学生职业岗位针对性与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培养的统一;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统一。具体来讲,教学案例的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案例的设计应依据教学目的,所描述的情境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便于学生理解。案例应该能准确反映理论的实质,以便于学生准确把握。第二,案例一般应选择经济生活中典型的财务会计事件,案例的描述要生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认知能力。第三,教学案例难度要适中,过于简单易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过难易使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第四,案例的呈现形式应该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案例可以采用口头描述、文字叙述、图片展示、多媒体播放以及组织学生表演等形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要求:案例应围绕课程目标,把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等按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具有针对性;案例应是生动事例的再现,应有一个中心论题,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案例描述的应是近年发生的事情;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决策的评价;案例要能教培养学生相关的一能力。(2)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课前对于案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教师应布置学生预习,也可以将难度较大的案例提前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首先,教师应结合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可以采用发散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可以在案例基础上,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或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这样的设问有利于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拓展思路,灵活地解答问题。其次,对于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小组讨论中,经过相互交流和启发,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自己在课前准备案例中遇到的困难。再次,根据各小组讨论后提交的结果,展开班级集中讨论。对各小组代表陈述的观点,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质疑,在问答中不断地取他人之所长,进而有效地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对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对案例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总结并给出答案,分析案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评价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思路和结论,充分肯定学生新颖意见的独特之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进学生课后对案例所涉及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究,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总之,通过案例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清晰性、连贯性和一致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最终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3)案例分析报告。在每一次会计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案例阅读、资料的查阅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以及在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收获。因此,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案例分析报告也可以成为进行教学考核的资料。

(四)“双师”队伍建设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条件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考取了“会计师”的会计专业老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因为,很多会计教师虽考取了会计师,但只是掌握了会计师理论知识,仍然缺乏会计实践能力,只是为拿证而考证。适应案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会计实际工作,设计恰当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因此,只有专业素质较高的会计教师,才可能设计出好的案例,把案例教学的优点充分地发挥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可以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在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派会计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顶岗实习,不断提高其会计实际能力。

四、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实施

(一)探究式教学观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实例教学目标:理解的原理及意义,掌握试算平衡的方法。案例背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位会计专业实习生在企业编制试算平衡表的案例的影像资料。该案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小王到某公司实习,某月末,财务主管让他编制公司这个月的试算平衡表,总账会计为小王提供了公司所有的总账账簿;第二部分,小王编制了一张“总分类账户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表格上三组数字相互平衡,小王非常激动。案例问题:(1)根据案例第一部分,思考小王应如何编制试算平衡表,该表的格式应如何设计。(2)根据案例第二部分,试算平衡表中的几组数字平衡了,是不是意味没有错账了?有没有通过试算平衡表无法发现的错账。教学实施: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试算平衡的相关知识。课堂上以案例导入新课,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让学生讨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思路,倾听学生的言论,并做必要的指导。约15分钟后小组讨论结束,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各自讨论的结果。正如教师所预料的,各组都能较准确地回答试算平衡表的原理及其编制方法,但对于试算平衡所不能查找出的错账的类型,各组的回答都不是很完整。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约8分钟的班级集体讨论,以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自己对案例的分析,最终针对试算平衡所不能查找出的错账的类型这一问题总结出较完整的答案。针对小组讨论的班级集体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与点评,分析各组观点的优缺点,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同时,应布置学生及时撰写本次课的案例分析报告。案例点评:本案例的材料基于实际的会计工作,并以Flas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因此案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是从整体逐步到细节,与分析思路相吻合,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如下事项:(1)案例的典型性、关联性和系统性。教师应根据行业特点设计的教学案例,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案例的内容应充实,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不同的案例之间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以促进学生能够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2)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往往不是孤立地使用的,而是应该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因为,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并不是运用一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应该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提高,不仅要求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求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学手段。为此,《基础会计》的教学应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更形象直观的将教学内容表述出来,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制作网络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但多媒体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一味地扩大信息量,过分注重课件的动画效果,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消化这些信息,他们可能就像看电影一样,对教学内容一头雾水,达不到预期目标。(4)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做出评价,而考试内容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评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过程性学习情况。在实施案例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评,除了平时作业,还包括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课堂发言、课堂活动、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常颖、陈立群:《关于会计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4]杨有红、胡燕、谢萍:《关于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调查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