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十篇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十篇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4:08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1

——图书馆成为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打卡地”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兰州新区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文化传播、阅读推广主阵地的作用,围绕“重温红色历史,推进全民阅读”主题,购进配套红色书籍、设置党建图书专区,坚持联系实际、用好红色资源、注重面向基层,积极协助兰州新区各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做好“四史”宣教工作,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以馥郁书香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五月以来,兰州新区组织部、兰州新区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东航甘肃分公司、兰石集团、彩虹城中心社区、新区第一初级中学等各级党组织分别在兰州新区图书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和读书会活动。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各级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兰州新区组织部党支部以更严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实的作风走在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前沿。“学党史,诵经典,永远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读书会活动中,新区组织部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干部在红色党建专区集体学习了党史,部分党员代表围绕“我的初心对党说”主题,向党寄说美好祝福语,表达了爱党爱国的热情。全体党员干部在读者交流室观看了《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集红船起航>》,3个党小组分别诵读了《永远跟党走》、《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长征组诗》等红色经典诗词。铿锵有力、激荡人心的声音在兰州新区图书馆读者交流室回荡,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的红色经典诗歌朗诵,以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诗句和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尽情抒发新区组工干部对党的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与欢欣喜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经久不衰的红色之歌蕴含着饱满的热情、滚烫的旋律,让同志们都热血沸腾。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唱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必然,唱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豪迈情感。

“重温百年党史,书香润泽初心”。兰州新区财政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党支部全体党员佩戴党徽,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时的神圣誓词和奋斗决心,立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恪守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立足本职,严格自律,真抓实干,全心全意为新区财政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铭记党的初心,肩负民航人的使命。东航甘肃分公司飞行部党委在“学党史,铭党恩,做新时代党员”主题党日活动中,朗诵红色经典诗歌《有一首歌》,尽情抒发对党的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与欢欣喜悦,把民航人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激情传诵。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飞行作风建设,把确保航空安全作为最直接的政治担当,着力打造不畏艰难、意志顽强、能打硬仗的飞行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航奋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兰石集团纪委和集团检验公司党支部、兰州新区科技文化旅游集团机关党支部和医养公司党支部、兰州新区第一初级中学党支部、兰州新区文曲中心社区机关党支部、中铁二十局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兰州新区西排洪渠碱沟调蓄项目经理部党支部分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选读党史书籍,集体观看红色影片,分享交流红色故事,认真开展“学习南梁精神研讨交流”、“党史学习笔记评比”、“一曲红歌忆党史”等活动,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弘扬党的丰功伟绩,发扬红色传统、传承革命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活动中,党员干部对照初心使命,深刻检视剖析,查找自身不足,明确工作短板,进一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发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以良好工作的成绩检验学习教育的实效。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2

(2021.6.30)

***党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现将***上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精心谋划,动员部署。

市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后,局党委迅速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局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工作,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党史学习教育方案》《***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台账》。***及时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深入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安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深刻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全身心投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去,掀起了学习党史热潮,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是丰富载体,认真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一)开展专题学习。

局党委把党史作为重要学习内容,根据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工作安排,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有思想、有深度的研讨交流。一是班子成员围绕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扎实开展专题研讨4次,深刻学习领导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学习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学习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二是班子成员围绕学在推进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及总书记在广西、福建调研考察时讲话精神开展专题研讨3次。

(二)自觉运用“五种学习方式”加强学习。

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一是每月扎实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领会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跟进学习最新讲话精神,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等4本必学书目。二是按照局党委党史学习教育方案要求,制定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学习台账,为党员干部细化了学习内容,要求全体党员每天学习1小时,每月学习不少于20篇,做好学习笔记,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三是七一前,局纪委书记史清川以《重温“红色足迹”,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前行动力》为题,为全体党员讲了一堂精彩的党史专题党课。史书记从走进大别山、什么是大别山精神及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前进动力三个方面,为全体党员详细讲授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及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同时要求全体党员要传承好红色基因,把大别山精神蕴含的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持续推动园区事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按照第九巡回指导组举办“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庆“七一”演讲比赛通知要求,局党委高度重视,积极准备,选派张媛媛参加,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三)抓好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

一是支部每周开展集中学习一次,学讲话精神,集中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目前已开展支部集中学习活动12次。二是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知识测试1次,检验并巩固了前期学习成果,调动了大家参与党史学习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了以考促学、以考督学的作用。三是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手抄入党诗词红色革命诗词》活动,通过手抄入党誓词活动,让党员把入党誓词深深烙印在心里,将“初心”永远铭记在心头,深入推进了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进一步牢记了入党誓词、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党性修养。四是各支部党员积极围绕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改革开放时期新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及在南水北调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在广西、福建考察调研的讲话精神进行了研讨交流。五是各支部书记按照支部工作特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支部党员讲了党史学习教育党课,支部党员结合自身工作讲了5分钟左右的微党课。六是在6月29日,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全体党员在局纪委书记史清川带领下庄严地举起右手,紧握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在党旗下接受心灵的净化和洗礼,牢记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四)开展线上教育培训。一是园区全体职工积极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河南干部网络学院等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目前,学习强国员工学习学分不少于25学分,河南干部网络学院员工平均学时已到达了96.1学时。二是组织全体职工在活动期间每天积极参与学习强国—河南平台的“永远跟党走党史知识我来答”活动,做到了全体职工全覆盖、共参与,进一步提升广发干部职工学习党史的积极性和时效性,营造了学党史的浓厚氛围。

(五)参观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

5月初,组织35名党员赴大别山干部学院开展“学党史守初心”党性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百年辉煌的历程》等报告,参观鄂豫皖苏区将帅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并重温入党誓词,重走志仁小道等,共同追忆红色大别山浴血荣光的革命历史,深切学习和感悟到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

(六)观看红色电影,开展专题研讨。

局党委组织党员先后观看了《光辉历程》《初心永恒》《建国大业》《千倾澄碧的时代》等红色影片,召开研讨交流会、党史学习交流会3次,园区党员在观影结束后,围绕学习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和观看心得,积极畅谈在学党史、悟思想方面的感悟。

三是学史力行,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突出抓手,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园区班子成员立足岗位职责,立足群众需求,确定了“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办实事。***积极围绕营造良好生态提升幸福指数办实事,大力美化园区环境。按照园区定位,一是今年打造了牡丹、粉黛草、草花等四季花海景观,建设了紫藤长廊。二是对现有景观进行修剪和整理,修剪了濮上园绿篱和草坪,对杂草进行了大面积的清理。三是在芙蓉塘种植了近2000平方米的睡莲,提升了水系景观效果,美化了园区环境。四是积极打捞水草和水面垃圾,成立了水草治理小组,每天组织专人打捞水草,观察水草长势,清理水面垃圾,保持水面清洁。

(二)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办实事。***积极做好同共建村的帮扶工作,一是加强对所有脱贫户的监测,积极宣讲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有效防止贫困户返贫。二是积极同联通公司协调,按照平安乡村建设要求,积极为张集村街道及村户安装监控,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三)围绕保障基本民生需要办实事。***在提升园区品质满足精神需求上办实事,一是实施园区环境卫生综合提升工作,对园区卫生工作进行区域划分形成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全面加强对园区环卫清扫、道路保洁、卫生配套设施的环卫综合管理工作,确保为游客提供一个清净整洁、生态优美的环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修建竹海二级道路,荷兰风车,打造海棠香苑精品景观,新建“网红”景观紫藤凌霄长廊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举办《百年追梦•盛世欢歌》文艺汇演。五一期间,***与市委统战部联合举办了《百年追梦•盛世欢歌》文艺汇演,丰富了绿色庄园的活动,让进入庄园的游客都能了解感受到园区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四是在园区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活动,对园区游乐设施、商庭商户、动物园、办公场所、水面进行了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游乐设备运营、电路运行、水面指示牌,积极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安全防范,强化责任落实,营造安全和谐的景区环境。

(四)围绕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办实事。***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力以赴做好游接待工作,做好在文明服务、疫情防控、环境卫生、车辆引导、商户管理、游乐设施安全运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用优质的服务为游客营造了“安全、有序、欢乐”的游园环境。二是在绿色庄园动物园对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出台了免费入园参观的政策。三是在游客服务中心,配置饮水机、儿童推车、轮椅、雨伞、急救包等便民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四是认真做好员工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更好的服务游客,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园区职工全年无休,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管理局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午餐,为夜间值班员工提供免费的晚餐,解决了员工的就餐问题。五是积极为园区商户办好事办实事,为四合院、月子会所修缮漏雨房屋,进一步拉近同园区商户的距离;积极为园区商户办好事办实事,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帮助商户办理健康证、卫生证等证件。六是组织党员到古城路与开州路交叉开展“文明交通安全出行”志愿者服务活动,劝导纠正不文明交通行为,规范道路交通秩序。七是按照全市卫生城市复检工作台账安排,组织志愿者到分包路段开展卫生清洁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按时到岗、坚守岗位,做到片区内卫生常态化保持,积极维护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五)围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实事。一是设立党员先锋岗,发挥支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党员积极参与到园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秩序维护、卫生清洁、售检票工作中去。二是在濮上园东门建设规范停车场管理系统,提高节假日期间车辆引导,疏导能力。

四是存在问题。

一是党史学习教育集中在理论学习层面多,实践活动开展相对较少,活动开展形式单一,创新性不够,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二是为群众办实事结合工作多,群众实际困难掌握的还不够。

五是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以支部为单位,结合“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通过开展专题研讨、读书交流会、党史故事分享等活动,丰富学习形式,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党员群众的学习参与感,提升学习效率,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学习成果转化行业实践服务能力,更好的为广大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3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思维;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61-01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新课程的推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水平与智力、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个性特点。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即:历史的时间观念、历史的领悟能力以及历史的分析和解释。下面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初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差别及其能力:

一、历史的时间观念

历史的时间观念就是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历史思维,即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具有清晰的年代顺序感。时间顺序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是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尺度。新课改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实行通史编写体例,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编纂;而高中是按照专题+模块、中外史混合的体例进行编写。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时间非常敏感,几乎都可以熟练记诵朝代顺序表,都可以说出中国史、世界史的分期,都清晰记得历史上某年发生过什么大事件。他们或许会对某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但对于事件发生的朝代、历史人物活跃的时间却都是信手拈来。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往往忽略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而对某个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记忆都非常牢固,经常侃侃而谈。可见,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现行的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以及历史教学的跳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历史的领悟能力

柯林武德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时,仅依靠教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教材的层面上进行提升,开发自己的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处于12-15岁的年龄区间,正处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过渡的时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处于一个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与幼稚性、自觉性与盲目性、开放性与闭锁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比较突出,优势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认知能力明显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评价能力上,学生开始有了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评价,开始根据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新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明显发展,开始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开始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思想开阔,直面敢言。如有些学生开始思考:假如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发生吗?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后究竟在做些什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历史的领悟想象能力具有先天的优势。

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15-19岁,正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感情丰富。生理上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个时期是“初步完成个体社会化、使个体达到社会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展,社会理想初步形成;认知水平逐渐提高,抽象思维渐占优势。“高中生是理想形成、确立的时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并力图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因此,在知识的学习上,他们更关注于现实所需。他们不再漫天的思考历史,更多的以历史教材为蓝本,闭封于狭小的历史圈子里。他们往往学习要学的、该学的或者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考试大纲范围内的。尽管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逐步扩大,但活跃的范围主要还是在学校,所面对的人物依然是教师、学生。因此,学生受外界的影响主要来自学校,学校的教师就对学生的思维无形中起到了禁锢作用。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思维呈上升趋势,但其对历史的领悟想象能力却受到限制。

由此可见,初高中学生由于生理年龄的差异,其对于历史领悟的能力也有所区别,年龄的增长并不代表领悟能力的提高,由笔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历史领悟想象的能力上,高中生明显远远不及初中生。

三、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对于历史的分析和解释能力,波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不同思想价值观的对比,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的区分、史家观点争论的评析等。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已逐渐被重视。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水平,我们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坚持民主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摆正心态,融入学生集体之中,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增进师生感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和老师分享真实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而区别对待,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激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及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学习热情和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困生制造思考的机会,给予学困生指导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困生紧跟课堂教学节奏,实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师生关系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伙伴,是学生赖以信任的伙伴。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突出学生主体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历史教学质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优异生带学困生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搜集素材,整理分析资料,总结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后经过,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小组学习动向,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使自己也参与到学生集体中,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从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

二、精心设计好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可以引导教学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有序开展,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开展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赛活动时,制定了以下目标:(一)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和秦始皇有关的资料,至少搜集20条;(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将搜集的资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整理的资料更加完善;(三)小组之间开展辩论活动,在一个小组陈述的过程中,其他小组负责纠正其错误,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犯的错误最少,哪一个小组纠正的错误最多。第三,导学案要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要有可测量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科举制度产生及正式确立是在哪一年?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情况?第二,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科举制度具有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十足,大大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另外,为了保证导学案的合理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没有局限性。

三、精心设置课堂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动力的时候感知就会更加敏锐,记忆就会更加牢固,想象就会更加活跃,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则感知迟钝,脑子不灵活,学习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亚里士多德认为:“创新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要在重点处、关键处设置悬疑,让教学内容跌宕起伏,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脚步探究问题的奥秘。初中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只要我们善于设置悬念,让学生觉得历史很神秘,学生就会有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将枯燥的文字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诗词开头、成语开头、歌曲开头、故事开头等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成语开头。传统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历史给学生的多是陌生感和距离感,自然会对历史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我们可以采用成语开头,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生动轻松,将历史科目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使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解释“围魏救赵”“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这些成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引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上。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被调动起来,自发参与到学生探索学习中,活跃课堂氛围,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设置悬念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发现解决问题,不但能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利用角色扮演活动,再现当年历史情景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师讲生听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扮演历史中的人物再现历史情景,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背景下人物内心的世界和心理变化。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根据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快速融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还原历史真相,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袁世凯、溥仪、梁启超、蔡元培等历史人物,还原那段历史的情景,武昌起义为开端,再到袁世凯坚持复辟帝制,接着共和革命的革命之火生生不息,表演情景剧的过程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的细节,理解革命的含义和历史意义。

五、教会绘制历史图示,强化学生认知记忆

历史图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历史是由若干历史事件按照空间范围和实践顺序所组成的,学习历史要学会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相结合,将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区别解析出来,历史图示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按照规律有序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清晰、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尝试绘制历史图示,将历史事件进行多层次划分,比如从空间横向分析角度把历史分成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从时间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成近代历史和古代历史。另外,还可以使用多类型图示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比如树状图和概念图,可以将历史知识有结构性、层次性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区分相近概念的区别,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例如,学习革命和改革的区别,革命的目的是除旧布新,推翻旧制度,可以采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改革则是采用温和的方式在原本制度基础上修修补补,保留原本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它们没有采用暴力的方式,目的并不是改变原本的封建制度;法国大革命则是一种革命,采用的是暴力形式,推翻旧的制度,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新社会制度。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68-1

一、注重质疑,启发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打破道听途说的迷雾,通过详实的史料记载与逻辑严密的分析,来得出可靠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用新的角度、带着创新意识去学习历史,深入历史,真正把历史学活。

案例:在进行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材内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并重点阐述他的足智多谋。但在教学中,教师认为可在此挖掘不同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鼓励学生去多找资料进行人物形象的丰富与完善,根据资料得出自己新的看法。在教师的有效启发与任务布置下,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不同于课本上的观点,纷纷在课堂中,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积极发表了自己对于诸葛亮的各种看法。有的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在用人方面存在瑕疵,不仅任人唯亲,同时还相当忌惮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所以,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专治与狭隘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人唯贤。说到此处,另一位同学马上表示有补充,并举例说明了诸葛亮对于改过自新的人不予重用,其对人才的培养与提高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个蜀汉局面对于诸葛亮个人的完全依赖形成了除诸葛亮以外,没有一个人可以承担起政权接替的局面,并造成大批谋士与将士独立性不足,谋略不足,能力不足,最终导致诸葛亮一死,无人能继续维护与壮大蜀汉政权……

在这样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大胆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寻找、搜集史料并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理性表达与思辨。

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思考与看待问题,摆脱了传统历史课堂上,对于教材的机械式背诵和重复性教学。也通过尊重与深入学习历史,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理性评价与客观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过程里,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活跃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大大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自主,提高创新

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发现新观点,提出新问题,找出新依据。学生能否在初中历史中学会创新,学会探索的根本性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感受与观点去发现与学习。如在世界史学习中,对于日本大化改新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联系俄国的改革,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对比,把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归纳。以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处于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普通人,你会发现身边有什么变化么?”通过此类感同身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学习,从大局上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总结出大化改新让日本从过去的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为后期的“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而历史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劳动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治维新”中,又是什么促使了其改革,又是什么决定着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而与“大化维新”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一环扣一环的历史链条就必然会带领着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进一步理解与深入思考这两者的区别。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归纳。如大化维新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造成,而明治维新则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内忧外困引发。这样的对比性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变革的原因,而且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总结,通过纷繁的历史现象看透其本质:落后的生产制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时,必然会导致变革。

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过去被动性接受变成了主动性思考,教师教法也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效模式,角色也相应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可以顺利学会如何去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世界观去发现与探索,教师也从过去的“授之以鱼”转换到了“授之以渔”。这样的历史教学不仅体现了创新,更体现了对于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庆满.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1).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能力分组教学。研究证明,按照能力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因材施教,从而避免由于“一刀切”所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

1应明确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智力差异、思维差异、学习差异以及兴趣、爱好、动机、性格等的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状况,达到分层递进、全面提高的教学效果,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合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条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实现目标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初中历史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既有内在的要求,又有外在的客观必要性。

2.1初中历史实施分层次教学是其学科特点的要求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克服传统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确定了新课程应该十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更新历史课程面貌的关键所在。为此,历史教学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意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这些都要求历史教育者在课堂中充分尊重个性的差异,分层次教学,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发展。

2.2初中历史实施分层教学是现实社会的要求

当今有个奇怪的社会现象:在影视面前,人们往往对历史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在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话题往往也跟历史有关。可在调查中,最不受学生欢迎及重视的课当中就有历史这门学科。究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应试教育的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环节的整齐划一,从而让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其主要原因。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体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而近年来,一些学校经过大规模的扩招后,班级学生数量超饱和,学生的生源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学习态度的差异和学习基础的差异都十分明显,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纵向的,与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学习模式的不一样,也表现在横向的,同一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有了很大变化,加之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盘踞人们心间,同时社会的浮躁情绪对学校教育也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现实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如果历史教学仍片面强调学科知识齐步走而不因材施教,那它将永远没有出路。

3初中历史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

3.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接受水平,跟踪学生各个阶段的测试成绩制成详表分析,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比例大概为3:5:2,a层学生为优等生,特点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学生为中等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学生为后进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事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了解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并可以结合每一次考试进行流动和变化,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地作些调整,即消除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状态,也是鼓励进步的学生,鞭策暂时落后的学生;

3.2分层备课

首先是教学目标分层,备课应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的可能性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分层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立足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号教学计划,编排好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方法,设计号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实际,每一层次采取不同的难度,不同的进度,不同的课堂提问和技能训练,作业要求体现梯度,设置分层练习、作业、或反馈检测题。以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吃饱、吃好。

3.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根据备课组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同时努力为优生突破和差生达标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好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反馈,分层纳入知识系统等六个教学环节。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3.4分层训练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如:将《导学与训练》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拓展题。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3.5分层测试

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次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平时在班内进行模拟测试时,可以尝试把试卷分为a、B两种,或可以将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基础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各层学生都要做。提高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a、B两层学生必做,C层学生选做;综合题考查的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分为20分,a层学生必做,B、C层学生选做。这样改变试卷和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3.6分层评价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尤为重要。分层次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有所得,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对C层学生侧重表扬,B层学生侧重鼓励,a层学生侧重促其发展,让每位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成绩进步的给予升级,退步的则降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我们分层教学中要了解与掌握的。教学不但要因材施教,而且也要量体裁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构建高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36-01

初中历史内容多,课时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总会居高临下,从大处着手,学生往往会出现跟不上课堂节奏的现象。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勉强跟上进度,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则会与老师的进度逐渐脱节,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历史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设置小一些的跨度,照顾大多数能力一般的学生。课堂教学要设置精巧细致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学习要实现当堂反馈,强化记忆,把学习的知识变成有形的成果。

一、知识联系跨度小巧

历史知识是前后继承的关系,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承前启后。但是“承前”不要联系太远,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接受速度。科学设置“小步子”,由易到难,化繁为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看得见的成功,学习便有了自信心。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要及时回顾《改革开放》一课的内容。从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意义切入学习,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做到温故知新。由已知到未知,这是基本的学习规律,在历史学习中更为明显。

历史知识纵向联系的特点比较明显,在知识梳理时常常按照纵向轨迹进行系统归纳。横向的知识比较也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中更加全面。如在学习九年级世界史时,要及时和八年级的中国史比较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单元的学习中,要及时联系同一时代的中国科技文化的成就。这样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清晰地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世界科技发展中所占的位置。知识的联系要从小的切口导入,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找到联系点,在学习中能够看到进步,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教学环节的设置要精巧,可以结合时政整合教材内容,在学生的兴趣点上优化课堂结构。尤其是到九年级时,教材的内容非常多,老师就可以删掉一些比较杂乱的内容,和学生一起把教材知识梳理成一条线。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正确面对现实和未来。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时,可以结合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盛况,体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背诵间隙,感受大阅兵的恢弘场面,内心深处产生了珍惜和平、珍爱幸福生活的情感。由此可见,教学环节中精巧的穿插,会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的历史学习还可以加强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可以把“科技的发展”教学放在一起,如《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蒸汽时代”的到来》以及《璀璨的近代文化》可以放在一起设计教学,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联系。在知识识记时有比较有分析,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适当为学生拓展知识。课堂内容的优化整合,可以删除部分难度过大的历史知识,为学生节约时间。

三、课堂知识反馈快捷

及时跟进的检测反馈才能让老师明白学生学习的动态。在教学设计中要有知识反馈的环节,可以及时暴露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在问题面前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有个性差异,设计课堂反馈时要分层次,不但要有明确答案的客观基础题,还要设置主观性的分析提高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快捷反馈的主要方式就是当堂训练,老师通常采用学案的形式,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有利于学生整体提高。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讨论探究深入学习。30分钟以后,老师出示课堂反馈题,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以“南北战争”为中心话题,概括出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焦点、战争开始的导火索、战争的结果。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概括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解决上述问题后,老师留给学生一个拓展题: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时,我国发生过什么大事?经过回忆,有的同学能够想起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与美国的南北战争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学生积极讨论,力争在下课前解决这个问题。课堂及时反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要想有大收获,必须从小处着手,设计精巧的课堂结构,有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整合,有学习与检测的互相促进,整个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和高效。从小处着手,可以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的节奏,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向知识的纵深处挖掘,简单设计能够有不简单的收获,“小”的台阶同样能够助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8

《国运》(以下称《国运》)则是一部以更开阔的时空背景、风际云会的历史交响,宏大地演绎了南中国改革开放壮丽历史画卷的诗史。

《国运》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的大气象。作品是对一个特别的省份,在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时期,发生的特别重大的社会演进所作的“史记”。“南方”在地缘文化政治视阈中,是一个颇有意味的“意象”。“南方”偏离中心,它常被指称为蛮夷。但“天高皇帝远”,倒也时常可以滋生出许多超逸陈规旧制的新的创造。《国运》叙写的“南方”,特指的是广东。作为“南方”的广东,在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的先导和引领的意义。“南方”探索关系国运,国运鸿福实有“南方”的历史性贡献。

《国运》是一部基于中国改革开放时代风云的具有独特景深的史志性报告文学,“南方”在此成为结构当代中国大叙事的一个别具丰采的视窗。作品全景而立体地叙写了广东改革开放新时期,具有可载入史册意义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但作品又不拘于直接的核心叙事,而是高开远起,将晚近的存在推置于具有关联性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凸显。《序篇》简写明代以降及至民初在这片热土上书写过历史的人物。南粤自然的灵性养育了广东人立本开新的性格。气势不凡的开局,为全篇的大叙事立定了基点。第一章《血色中的跋涉》到第六章《国运彷徨》,从民主革命时期广东志士的取义抗争,写到开国初年的艰难探索、“”时期的动乱和萧条,沉郁顿挫的叙写,不仅给出了历史曲折逶迤的图景,而且也告示我们改革开放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第七章到第二十五章,作品以19章的篇幅,全面具体地描叙了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其间对广东人的敢于任事、智慧与胆略、沉着与务实等“广东性格”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雕刻。

当然作品更以浓墨重彩记录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84年1月和1992年1月两次南方视察的历史事件及其效应。这里记载着邓小平对“特区”命名的最终敲定;记载着他在特区遭受非议、争议时,在特区处于彷徨迷惘时,以过人的胆识、非凡的智勇与务实的品格,给予特区独特的支持、指导以及对于特区人精神的感染。“小平撬动了中国的历史巨轮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迈进,而广东就是他的支点;当改革开放面临难以跨越的陡坡时,广东更像奋勇向珠穆朗玛峰冲击的登顶突击队;小平指挥了登顶的全过程,而且在每一个节骨眼上都为广东登顶助推了一把”。对这种形象的譬说,作品运用大量珍贵的史料,作了具体生动的注释。

《国运》在记写改革开放历史大事时,注意恪守报告文学真实、信实的文体品格。可以说《国运》是一部关于叙事对象的信史。改革开放是史无前例的艰难的革命性实践,其间充满了曲折矛盾甚至是冲突。作者不回避其中的困难挫折,不粉饰正面的历史进程,以对历史忠诚的叙事态度,以对历史本真非虚构的还原方式,写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本来面目。“杀出一条血路”,表征了除旧开新的不易。新历史起航之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矛盾交织,加之特区走私贩私、贪污受贿掺杂,广东的改革开放一时成为众矢之的。“特区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飞地’,走私的主要通道,旧中国上海的租界”。广东省委领导先是无奈进京参加“学习班”,而后补课“二进宫”作检讨,特区负责人更是十易其稿写作特区总结,但“来自高层的批示令深圳特区的负责人闷闷不乐”,“身心均受到重大打击的吴南生倒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特区哪怕是一个具体的管理举措,在当时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一个工地的超产奖,就直接惊动了北京,有关部门一声令下,这种奖金要停”;“深圳人一遇到与现行体制的冲突,自己就如坐针毡,担心一项奖金的事搞不定,就会引发一连串多米诺效应,最终危及特区的生存权”。正是作品介入对象矛盾的这种深度叙事,使其平添了一种吸附读者的阅读魅力。同时,这也使历史叙事在走向远去的历史时,能够真正地回到历史的实然,作品的文献价值也由此得到了提升。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资源;时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71-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已长久根植于学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理想中。我长期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较大,2013―2014学年上学期我所带的七年级参加市期末统一考试,年级均分62.99,与市区的学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深切体会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性。下学期一开始,我在本校七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历史的学生达91%,但是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只有63%,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原因有:课程内容单调乏味;与现实生活脱节;虽然上了不少历史课,但对身边的历史却一窍不通,不喜欢每节课都小测等。针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问题,我采取了措施,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前面提到的七年级学生在2013―2014学年下学期区期末统一考试中,年级均分70.51,居区属校第一名,其中两个班级均分超过76分。以下是我对提高初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做的探索。

一、整合课程资源,让简单的教材“复杂化”

新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只有主要历史事件的基本骨架,缺乏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和精彩细节,而历史学科本身具有具体性和综合性,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我认真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参、教材,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对课本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特别注意增加关键史料、图片、当事人的真实情况,让过程更精彩,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故事性。例如讲到玄奘西游时,我增加了玄奘“偷渡”出境的惊险、西去路程的艰险、在天竺游学的细节、回国在大雁塔译经的努力,“重播”了一遍当年玄奘西游的经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临其境。当然,决不能为了讨好学生的“故事欲”而滥讲故事,应紧扣教学内容,恰当处理,收放有底,这样既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老师和同学亲历过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因此,我特别喜欢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拍摄所到历史景点的图像、视频,加以整理后在课堂上播放。如上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影像资料,把自己旅游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请到过北京旅游的学生发言。同学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对紫禁城、明长城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比较到位,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拓展,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把历史课与时事联系起来

历史课让学生感到枯燥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师只重视课本重点知识的讲授,就事论事,不能贴近生活。如果能在课堂上适时引进时事热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家夏D尊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引入现实生活的一些事例,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升华。比如在上郑成功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整理台湾的历史资料,以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立足现实,对两岸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追本溯源,从三国讲到抗日战争结束,所列举的材料远远超过课本内容,由于本地区地处侨乡,很多学生都有亲属在港澳台,学生对两岸的关系各抒己见,表现出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期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既系统地学习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锻炼了收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体现了创新精神和个性的特点,使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引进时事,要立足教材,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要面对所有学生,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加以评价。

三、把地方史引进课堂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地方史的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地方史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2]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也提到对家乡的历史不了解,造成对历史的隔膜感,觉得学习历史跟自己关系不大,忽视了历史学习。为了弥补教材不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特意增加了地方史的内容,例如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除了重点讲教材里林则徐、关天培的英雄事迹外,我还着重介绍了本地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抗英事迹,讲到明朝,我增加了明朝时期本地历史人物蔡复一的政绩,介绍了蔡复一与本地著名小吃“薄饼”的关系,还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了蔡复一故居和孔庙,讲到郑成功时,介绍了厦门演武小学、演武大桥与郑成功的渊源,并带兴趣小组的学生到鼓浪屿皓月园参观郑成功的塑像等等,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甚至触手可及,从而亲近历史,热爱历史。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我邀请本地的地方史专家到学校开讲座,系统介绍家乡的历史,鼓励学生听完讲座后再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历史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地方史,对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历史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方史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过多过滥地使用地方史进行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可能还会喧宾夺主,淡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度”,应适可而止。

四、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继承宝贵思想文化遗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可见,学会评价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过于简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刻意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8课详细介绍了郑成功的经过,但对郑成功评价只有一句“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没有对的意义进行评价,影响学生对的这一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了弥补这一点,我增加了对郑成功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述:“郑成功捍卫了国家,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通过对郑成功这方面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郑成功的历史地位和他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教材对历史经验教训甚少提炼,在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方面存在不足。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3课介绍了宋元文化的科技部分,教材仅仅限于对宋元几个科技成就的介绍,没有总结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使得教材内容略显单薄。在上这一课的时候,除了介绍教材里的科技成就外,我着重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宋元时期科技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归纳出宋元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1)宋元时期国家相对统一,政治相对稳定;(2)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3)宋元时期重视教育,培养了科技人才;(4)宋元时期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5)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流;(6)对前代科技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引申到今天我国要发展科技,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怎么做这一问题上来。通过这样的归纳提高,学生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对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比较清楚,也能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课堂上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材料题解答非常有帮助。通过课堂上加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树立学生对历史的判断准则,使之成为欣赏并追求真、善、美的人,同时升华学生对历史的认同,使之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4]

一学期来,我力求每堂课都让学生有认知收获和历史感悟,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通过把时事和地方史引进课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加强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的这些探索,提升了历史能力培养的效果,更促进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良南.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2]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初中历史跟高中历史的区别篇10

有人说,读书何难?一课书一会儿就读完了。其实不然,读书包/!/括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引文、书下注释、思考题、习题和大事年表等。本文仅就如何教会学生读目录、课文、地图三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如何读目录

学生读书一般不太注意看目录,而目录是一本历史教科书的骨架、脉络、总纲,它体现了各种社会形态的递进和更替,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了每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过程。因此,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目录。

教师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向学生全面介绍新课内容的安排时,就可以先指导学生读一下目录。如果是初一的学生可以告诉他们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进行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也可以辅导学生在具体复习每章、每节各方面内容前,再浏览一下目录,这样会有助于学生掌握总的线索。通过读目录,也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如何读课文

第一,要按照知识的框架结构去读。

历史课文中的每一章之间、一章中的每一节、一节中的每个子目、一个子目中的每个内容、一个内容中的每个问题、每个问题中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大方面入手,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再将着重点放在掌握知识点上。

通过读书,要求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内容,概括为要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读书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分清主次、抓住要点。合上书本后,知识点历历在目,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所适从。

第二,粗、细、精读结合,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教材。

在读的过程中,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要细读、精读,要逐字、逐句、逐段,反复阅读。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在自学、总结、归纳、提炼结论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突出重点;对生僻的字、词、人名、地名或书名等要准确识记、不写错别字;对一些过渡性内容、课文补充的小字内容要求学生粗读。

第三,带着问题去读。

教师在讲解之前,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或阅读,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考。

第四,边读书边思考。

学生读书时要进行思考。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出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

第五,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常常分散在若干章节,读书时除按教材顺序复习外,还要从个案或其他角度进行整理归纳。

三、如何读地图

历史事实总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之下的。历史地图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所以,地图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也有助于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会学生识读地图,到图中去找寻历史知识,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读地图呢?

第一,要史图结合。现在的教材配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史图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时间概念、历史史实,也具有了空间概念。

第二,读图时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和今天所属地区。

历史上的地名跟现在的地名往往不同,且所属地区也未必是同名同区,所以,读历史地图时要注意这些变化。要将要求掌握的且不容易记的地名“今天化”。

第三,读图时注意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第四,读图要细,不仅要读图中所示内容,而且要读图旁文字说明,示意符号等。

第五,引导学生由“面”到“点”地读图。历史地图,范围有大有小,大到世界版图,小到某一地方图。学生读图时,要主次分明,把有用的东西从图中读出来。

第六,把地图读“活”。在读图时如果把某些地图加以分析比较,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把史书与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