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机械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7:30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作用

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农业机械化项目的技术、财务、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多方案对比,找出最优方案,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装备农业,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技术措施,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必须对农业机械化的环境条件、技术的适应性、经济的合理性认真研究分析,这就要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1根据经验教训,认真搞好可行性研究,有利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近年来,在农机化工作中经常凭主观愿望而不按科学的经济规律办事,不注意研究农业机械化的环境条件,不管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盲目追求较高的机械化程度。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不适应,出现了某些农机产品粗制滥造的现象;由于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不适应,有些机具推而不广,甚至有些机器无人用或很少用;由于农民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使一些机械寿命短,作业成本提高;由于油料供应不足,有些机器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机械不重视更新换代,经济效果不佳。因此,认真搞好可行性研究,有利于选择使用适合当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农业机械,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搞好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就必须遵循可行性研究的规律。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要根据当地条件和社会需要提出研究项目,确定实施项目的必要性。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在确定项目的基础上,必须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预测,并在调查收集情报和预测的过程中,注意广、快、精、准的基本要求。对所编制的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技术对比,从中选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技术情报资料,掌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对所采用技术的寿命期作出分析判断,特别要注意分析技术的地区适应性,必要时要进行试验。对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算的项目,还要进行综合效果评价,如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及综合经济效益等。将可行性研究各阶段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多方案的详细论证,进行项目的综合性评审选出最佳方案,作出可行或不可行的评价结论,并对不可预见的因素,提出应变和补救措施,作为决策的依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水平、经营规模和文化技术水平等差异很大,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可行性研究为解决我国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机械化技术提供了有效方法。

2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搞好可行性研究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项社会活动,投入一定资金后,要求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果,特别是将无偿投资改为有偿贷款和开始引用外资来搞农业机械化建设项目,更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计算资金的回收偿还能力,选择既能保证农机的使用经营单位在经济上合算,又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力的农业机械化项目。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多用于投资较大的企业经营性项目,对这类项目不但要分析其是否符合国家计划的要求,还要设计几个可行方案,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计算方法,比较准确地计算出个方案所能给予企业经济利益的各项指标,并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农机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人集资办农业机械化项目,也需进行可行性研究。

3农业现代化需要搞好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农业机械的先进性,而不注重机械的适用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而是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否则,将违背机械化发展规律,延缓我国机械化发展进程。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是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农业机械化方案、措施的经济效果,探讨农业机械化项目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机械化方案或措施经济效果的取得,都与技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联系,先进可行技术方案和技术管理方法是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中技术适应性分析得出的。技术适应性分析是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效果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没有先进可行技术方案,就谈不到好的经济效果。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为我国发展适合国情的机械化技术提供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机械化技术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手段,同时也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挥农业机械化重要作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它的广泛应用,必将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天福.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文i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1-0236-01

1前言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发展要求。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使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依据专业背景,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农业机械进行合理设计和制造,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及效率,推进我国农业朝向整体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其更加便利。

2农业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2.1初期计划设计

农业机械设计初期,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明确分析机械部件设计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对农业机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提高农业机械的整体性能,为农业生产及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机械设计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生产要求,达到良好的机械设计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设备基础。

2.2分析设计方案

农业机械加工之初,要优选机械设计方案,使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以推进农业机械制造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实现农产品生产效益。具体设计实践中,要明确机械设计原理,并加以阐释;依据实际生产需求,对农业机械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使其外观与性能兼备。与此同时,也要对农业机械的运作方式进行兼顾,使其与产品结构相符合,适应农产品生产及发展需求。机械设计过程中,要明确具体设计思路,使机械零部件的选择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设计人员要采用正确的方式,绘制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图纸。完成农业机械设计工作之后,依照正确的流程,对它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产品结构与性能能够满足农业及农产品生产需要[1]。

2.3主要技术设计分析

机械设计技术是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创新农业机械设计技术和方法,能够使农业机械具备较高的性能,也有助于推进农业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参照设计背景及具体设计要求,采用正确的方式,核对和计算设计图纸,分析对比草图及最终设计图纸,使农业机械具备优良的性能。与此同时,也要对农业机械进行定型设计,确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

3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分析

3.1数控机床技术

数控机床技术属于基础类技术,它在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适应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家要加强数控机床人才培养力度,为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提供人才助力。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中,采用的多为国外数控技术,国内该领域技术缺乏核心性,而农业机械零件生产厂家的选择空间比较小,不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数控机床技术进行创新,将核心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制造中,提高农业机械生产质量。依据农业机械制造及运行效率,对数控技术进行发展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及农业机械性能,实现农业机械生产目标[2]。

3.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应用比较广泛。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机械设计和质量检测中,为其提供开阔的发展空间。虚拟制造技术极具应用范围和空间,在农业机械生产制造过程中很适用。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备及模具生产,可以模型方式,修改工艺和结构,明确了解机械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对它的运行情况具备充分的认识,一旦发现问题,要予以更正,充分发挥系统的优越性。可在农业机械测试中,对虚拟现实技术加以应用。因系统庞大,测试过程复杂,采用虚拟方式,实现程序简化,使模块的增加、修改和减少等更加便利。

农业机械制造中,离不开虚拟现实技术。具体实施方法是采用计算机对设计及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并在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对其进行充分应用。当前,因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农业机械制造中,我国并未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充分开发和应用,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它是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变革的主要突破口。

3.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简称CimS,以计算机为载体,实现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对人员、技术、管理等各要素进行有效统筹,使农业机械生产过程更加完整。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具备信息化、数字化和集成化特点,在农业机械制造中极具适用性。

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与其他类别的机器制造没有太大差别。因农业具备区域性差异,其个性特征明显。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专业性强,设计过程复杂,涵盖的学科领域比较广,需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多采用新型生产模式和方法。依据农业机械行业基本特点,将高新技术用以农产品研究中,并在该过程中,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进行充分应用,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优化,降低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及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制造效益。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用以农业机械制造中,极具可开拓性[3]。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直接关乎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中,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含量,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目标,使其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得到充分应用,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其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勇,李平安.现代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J/oL].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07):10.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3

论文关键词:因子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农业机械化

 

1.问题及背景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不同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又是不平衡的,以往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农用机械的绝对拥有量的描述上的,《2005年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分析江苏农机化论文》【1】只给出了绝对的统计数据并简单的编制了一些指数,各地区的差异从中表现的并不很明显。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吉林省9个地市2005年和2009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排名分类研究。

表1吉林省农业机械总量及增长率

 

年份

农用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台)

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台)

大中型机引农具(部)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台)

粮食加工机械(台)

2005

1471.30

90750

538024

171632

416968

101088

2009

2001

245162

589961

480785

469501

113467

增长率(%)

36.00

170.15

9.65

180.13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故障;维修;保养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因为不当操作或其他原因而出现故障。这些大大小小的故障,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影响机械的性能与寿命。因此,只有充分分析这些故障,找到有效的维修手段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才能延长农业机械使用的寿命,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

1农业机械常见故障分析

1.1常见故障类型分析

农业机械因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故障多发且存在以下种类型:零件损坏。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振动等原因导致零件松动,进而导致零件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影响使用;农机设备失调。因为使用过度,导致各部件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影响了操作指令的执行;零部件因为氧化、腐蚀等原因出现漏油等状况,无法保障安全。

1.2故障发生原因分析

一些农机在购进后,使用者为了提高农机的性能而自行改造零件。这样虽然会提升农机的性能,但是因为零件尺寸的变化无法与其他零件完美搭配,进而导致摩擦加剧,零件破损严重。农业机械因为没有定时保养,也会导致零件本身发生磨损、老化,最终导致故障发生;一些零件在接触到具有腐蚀性的农药或化肥后会受到腐蚀。在农业生产环节,农机部件沾上了农药或化肥,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则可能导致表面生锈。虽然在初期不会发生问题,但是长此以往零部件的承重能力也有所下降,最终导致变形;农机运行时间过长,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之下,就可能达到零部件承受的极限从而产生疲劳。在这个状态下继续运转就会导致摩擦增大,设备故障发生。这种问题多发于弹簧、螺丝等细小结构上;农机操作不当也会导致设备损坏,发生故障。虽然农机不属于精密器具,但是如果在使用时不按照相应标准与要求进行操作,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尤其是在使用前与使用后不进行检修与保养,会大大降低了农机使用的寿命。

2农业机械故障维修保养策略分析

2.1按标准进行调试

农业机械在运行一定时间后就要按照相关要求与标准进行调试与检查,确保农机能够运转正常。农业机械一些潜藏的故障也只有在定期检修时才能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机以最高的效率进行农业生产作业。

2.2保证农机的良好

实践证明,在农机故障中有超过一半以上是因为不良引起的。定期做好工作是延长农机寿命的最主要手段。为此,要合理使用剂,并且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农机使用季节与环境的不同使用最恰当的油,保证农机内部构建的良好,减少零件磨损。

2.3做好日常保养

做好农机的闲置保养。要将农机放置在通风处,及时清洗油污、灰尘、杂草等,保证机体的干燥、清洁。在放置前要运转20s左右,将内部残留的水分蒸发;及时排清水箱以及水管内的水;要通过摇转曲柄,确保发动机处于压缩行程开始的位置,然后包好进气口与排气口,避免杂质进入。要定期对闲置的农机进行擦洗,避免机身生锈,如果有必要还需要对机体补漆,防止锈蚀造成机器磨损。每隔2个月就要发动机器运行超过20s左右,然后再重新包扎。做好针对性的保养。如果农机发生故障,就需要对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单独保养。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发生其他问题,避免超负荷运转。需要注意的是,在农机工作时,如果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就要及时维修损坏的部位并采取措施进行保养和维修,尽量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保障其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2.4做好农业机械故障的应急维修

对于农业机械来说,要加强故障预防,还要灵活运用维修方法,尽快排除机械故障,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零件修理法、替代修理法以及零件换用等。其中,零件修理主要是指去就近的维修厂采用加工、研磨或焊接等方法尽快修复破损的零件,比如传动轴断裂等机械故障;替代修理法主要是指采用身边完好的零件代替坏损的零部件,比如用普通钢板垫片代替缺损的垫圈,用塑料布代替密封的石棉等;零件换用则是指用新的零部件替换已经破损无法修复的零部件,以排除故障。

3结语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农业;虚拟样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66;tp3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4-0191-01

虚拟样机技术是指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在没有建造物理样机的时候建立数字化的机械模型系统,并使用仿真分析方式,将该系统模型在实际运作中的特性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机械设计方案。将其应用到农业机械设计中,有利于提高机械设计的效率。

1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上应用的意义

传统的农业机械设计中往往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如再试验、设计的改进、田间的试验、试制样机等。而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更多的是以自己的设计经验进行设计,具体的设计参数也通常靠经验来确定,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对提高其质量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而且我国的农作物和农业用地的地形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对机械的要求也具有差异性,所以研制的农业机械也应当具有针对性,结合作物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而在试制的时候由于受季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将会造成设计周期的延长。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设计难以满足新时期的需求,在虚拟样机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设计中之后,不但能够模拟农业机械的功能、结构,还能够及时发现设计阶段出现的样机缺陷,然后做出相应的改进,有效地在设计之初完善机械设计方案。另外,虚拟样机技术还实现了同步进行设计工作和完善工作的目标,对优化设计方案、做出前瞻性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还有利于节约机械原材料,促进机械设计成本的降低[1]。

2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上的具体应用

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aDamS仿真方法,或是其他软件结合aDamS进行仿真分析农业机械,以此来提高农业机械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2.1aDamS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虚拟样机的模型建立在aDamS中,然后再仿真分析样机的功能等。其优势在于可以无缝连接数据,但也存在较弱的建模功能的不足之处。较为复杂的、大型的模型很难建立起来。例如在设计农用运输车的时候,基于原有的多体动力学模型,使用aDamS仿真分析其平顺性,对完善其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造稻麦联合收割机模型的时候使用aDamS中的仿真软件,优化了该模型的结构;在使用aDamS仿真建立收割机结构的模型时,还仿真设计了割刀的运动,仿真之后得出的结果也比较合理,仿真设计的准确性较高,对机械设计具有极大的帮助[2]。

2.2结构分析软件结合aDamS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aDamS的结构分析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刚体是aDamS主要的分析对象。因此,为了有效地分析柔性体,在仿真的时候就需要结合相关的结构分析软件。如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aDamS,建立了水稻钵苗模型、水稻移栽机模型,比较物理试验的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从而设计出质量更优的产品;这2个软件结合还仿真建立了耕整机的样机模型,并在实际测量具体的尺寸之后,研究耕整机的实际震动原理,从而根据其性能设计符合农业实际需求的耕整机;另外使用aDamS与anSYS结合建模,还需要分析具体的作物特性,如基于了解了甘蔗的物理性能之后,先使用anSYS将其数字模型建立起来,然后在虚拟样机aDamS引入数字模型,构建工作对象甘蔗与虚拟样机之间的联系,使收获机作用于甘蔗,并对机器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精确的描述[3]。

2.3控制系统分析软件结合aDamS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机械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结合控制系统与机械系统,能够促进机械结构自身复杂性的降低,利用结合的控制系统可实现以往不能完成的复杂运动。同时还能促进结构运动,增强可靠性、精度。如在研究弹性轴轴承系统的时候使用matlab结合aDamS的方法,仿真分析其受到径向正弦载荷作用之后,所呈现出的动力学的具体特征;在研究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的特性时,可以先仿真收获机输送臂的液压模块、机械模型,仿真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aDamS,然后在Simulink中构件其控制模型,最终结合matlab与aDamS集成仿真系统的模型。在分析系统模型之后,就可以实现仿真分析输送臂工作原理的目的。

3结语

总之,通过对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的研究,可以了解目前农业机械设计存在的不足,将虚拟样机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机械设计中可以有效解决其不足,还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机械设计的需求,从而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促进农业机械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牛.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上的应用和发展初探[J].科技资讯,2013(31):58,60.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现代化水平由机械化水平决定。它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业发展速度,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吉林省各个市在农业上的机械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可是由于每个省市的发展节奏不一样,导致其机械化水平也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

1背景和问题

每个国家都会发展自己的农业,农业属于基础性的产业,是一切产业的核心。农业在世界上的发展历史表明,农业的机械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它是农业得以现代化的重要过程。衡量农业的发展水平有很多的指标,其中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就是其中的一大指标,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指标之一。针对不同的地区,其机械化的水平不一样。过去在研究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时往往都只停留在机械的拥有量上。一般的研究都只会提供一些统计的数据,然后编制一些极为简单地指数,每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很难从中表现出来。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通常包含两种研究方法。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在“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的农业机械的增长率和总量都有了极为明显的上升,特别是针对一些大中型的机引农具和农用拖拉机,其数量和以往相比增加了至少3倍以上。

2模型方法

2.1因子分析法

之所以要采用因子分析法,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进行数据结构的简化,通过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能够解构出良好的指标体系,再对评价的对象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对因子进行分析具有如下的过程。

把原始的数据具体化和标准化,这样可以消除变量间的差异,无论是在量纲上或是在数量级上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标准化数据间的有关矩阵;计算出相关矩阵方面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计算出累计方差的贡献率和方差的贡献率;进行因子的确定。设立多个值为p个因子,然后从这所有因子中取出m个因子,这m个因子中会包含很多的数据信息,在信息的总量超过80%时,就可以取m个因子反映评价的指标;因子的旋转。若实际的意义不是非常明显,或说m个因子难以确定时,需要把因子做相应的旋转,这样可以获得比较明显的含义;通过线性组合来计算各因子的得分,利用估计法或者回归估计法来计算因子的得分;综合性的得分。应该以每个因子在方差上的贡献率当作权重,通过各大因子之间的线性组合来获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2.2聚类分析法

所谓聚类分析的方法就是对于研究对象,比如变量或样本,按照性质的相似程度来分类,它属于一种具有统计性质的分析方法,即建立分类。在没有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的状况下,按照其在性质方面的亲疏度,可以自动地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可以不用事先拟定出一个分类的标准,通过聚类分析法就能够有效地分析数据,对分类的标准有一个客观的决定。

3进行效果的对比和分析

对吉林省各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在“十一五”发展进程中,有9个市的农业在机械化水平上的竞争排名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排名稍微比较靠前的市有延边、白城、白山和辽源。排名相对较落后的有松原、通化、吉林和长春等。唯一没变的是四平市的排名。

对9个市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进行了分类,在“十一五”开始之时,松原市为第1类;延边、白山、辽源和通化为第2类;白城、四平、吉林和长春为第3类;在“十一五”即将结束的时候,其具体的分类情况又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白城、松原和长春市为第一类;四平和吉林市为第2类;延边、白山、辽源和通化市为第3类。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得出结果,看出松原农业的整体机械化水平在整个吉林省中相对是较高的。白城和长春的速度也非常快,四平和吉林市的发展速度则相对要靠后。

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变化,吉林省农业的机械总量也随之有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各个市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难以保持平衡。与此同时,其发展速度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毋庸置疑,不平衡的机械化水平很容易导致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在发展上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这也给缩小各市农业的收入差距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现如今农业技术的变迁普遍都会将劳动节约当作取向。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的生产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生产总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农业机械的数量和总动力的增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也会有所提高。

4结语

吉林省各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节省出众多的劳动力,还能让其在生产中创造出更巨大的财富,从而加快农村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对于一些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应该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推进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提升其装备的应用水平,保证农业机械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吉林省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东.吉林西部农业机械化与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农机化,2010(06).

[2]李骅,尹文庆.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2).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支持政策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

(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

(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净值增加1元,则全国将有11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1983~2006年。这是因为安徽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1978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年1月。全国只有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年12月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认为1983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1996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来反映土地经营规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1983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1995年为界线设立政策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如GDp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RpFi变量进行考察,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R&D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误差项。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期m=1,2,6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异方差自相关一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但估计结果仅在10%的水平显著。

4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构成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与理论预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个变量,也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的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观点似乎矛盾。但就我国农村现阶段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农业机械功用而言,这一结果具有现实性。因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一方面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四轮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主要是农民自购自用,有的兼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这一结果说明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已经出现。

5本文对于政策变化(D1)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的估计结果也是显著的,表明农业机械化对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四、结论与启示

从本文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对相关政策的启示一并总结如下:

第一。农民收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国家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农业机械的价格水平还是影响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直接补贴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提高新型农业机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目前不应将小型的行走动力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通过下面的结论会更清楚其中原因。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农业机械;应用

引言

在经济信息化时代的驱动下,我国农业机械的产品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农机的管理与应用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滞后性。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推动农业机械未来的发展,本文基于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对其现状与应用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1管理方面

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农机制造、农机维修等各个方面,几乎覆盖了农业机械使用的全范围,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特点。在农村,我国农业机械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机械使用者大多为农民,很多使用者对于机械的熟悉和认知程度并不高,只能进行简单的操作,对于稍有难度的操作则无从下手,无法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使计算机的性能无法被完全挖掘发挥。针对此现象,应该培养一批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操作与管理,利用定期培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先进功能。除此之外,管理技术缺失也可能是另一主要原因,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及时引入先进信息管理技术,保证机械信息获得的速度,还可以加强机械使用者对机械维护的重视程度,通过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水平提高可以帮助农业机械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帮助管理方法的有效运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及时高效性,及时对市场经济进行分析,了解农产品的相关特点,进而反馈给农民,还可以提高农民对于机械的熟知程度,正确使用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其性能。在产品的维修上,通过计算机技术保证农业机械管理的现代化维修手段,提高机械的使用性能,能有效推动农业机械向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

2设计方面

2.1智能化农业机械的使用

目前在农业机械上,CaD三维技术还未被广泛应用,虚拟技术等也同样如此,其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农业机械中结合CaD的三维技术与虚拟技术可以更高效的对机械整体与零部件进行设计,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将机械的使用情况通过计算机反映出来,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农业机械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机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帮助其提高产品质量,并辅助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2.2农业自动检测机械的应用

自动检测对于农业机械来说相对重要,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之中,但是个别地区仍然需要结合人工检测,无法达到完全自动化检测,检测效率偏低,效果也不太理想,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我国有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对农业机械的自动检测,大大加提升检测的效率与质量,例如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对大面积的农产品进行气味、产量、颜色等因素的区分,判断其品质,然后对其进行分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检测质量。

3推广方面

由于农业自动化机械的成本较高,在推广方面就存在一些难度,加之农民对其的陌生性,很难快速推广使用。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设立一个农业机械产品服务站,为使用者提供维修与指导服务,一方面可以对其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技术讲解,使机械使用者认识到农业自动化机械的高效与便捷。推广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推广者获得多元化的推广方法,基于计算机技术实践应用的可行性,可以看出其对于农业机械推广效果的促进作用。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大数据;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

0引言

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数据潜在的价值已具备充分挖掘的可能,通过搜索、分析、总结等过程,数据产生的价值将不可估量。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包括农业机械行业的各个领域,但我国农机水平起步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应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大数据背景下农机行业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相关部委都对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农业机械的研发、购买等进行补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和能源、材料等共同成为驱动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各个传统行业发展的驱动剂。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环节的漏洞,可以及时发现哪些农业机械不按时年检、逃检等问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让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具备定位、测量、计算、管理、自动调度等功能,使得农业机械使用和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大数据在农机方面的应用前景

2.1开展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控制

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的系统,利用遥感、传感等技术手段,采集农业地理、土壤、气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归类、分析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再将这些数据作为农业机械操作的决策依据,帮助实现精准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如,可以根据土地的肥力等因素,进行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灌等,大大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节约了成本。也可以用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农业机械的操作提供决策。以收割作业为例,运用信息技术,不需要人工对作业的场地进行测量,只需通过GpS的定位就可以得出农业机械的运动轨迹,把经纬度进行计算,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对参与收割作业的机械的行驶速度、割台、脱粒等零部件的参数进行动态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收割物的掉籽率、机械故障率。还可以对收割作业的仓库进行监控测量,不仅可以精确计算出收割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评估农业机械操作员的效率。

2.2对大规模机械作业提供调度决策

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各类农业机械进行定位、导航和联动调度,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系统作业时,如果没有借助信息技术,管理者很难对作业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很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闲置或冲突,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协同效率。如果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各个农业机械的工作情况,通过专门的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根据作业场景的模板给出决策数据,帮助管理员对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合理的调配。另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管理,可以对各个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评估,为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空驶率提供帮助。

3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3.1为农业机械信息化制定行业标准

为了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为行业量身定做产业链标准,如统一数据格式、编写数据接口规范等。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农业机械的作业信息与农业地理信息、气候信息、土壤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还要开发一个便捷、直观、数据可管理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并引入虚拟管理技术,让管理系统具备智能化、网络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施集中化管理。

3.2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将农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大科研院所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力度,多给一下政策性引导。大力发展农业高等院校中农业信息类和农业机械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的培养,要支持和鼓励产学研联合技术研发,从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突破瓶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加强现有农业机械化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安排一些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3.3加大对农业机械智能化产品研发的政策支持

要重视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国内信息化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相关农业化机械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多引导和鼓励相关行业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对产业链中的电子控制单元、数据采集器、数据传感器、B/S平台、3S技术(GpS、CiS、RS)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行业的技术革新。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购买智能化农业机械和大型、高端农业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力度,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的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忠富.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2]李到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2(1):1-6

农用机械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补贴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ursocietyisacomprehensivesocialtransformation,ruralsocietyisundergoinganewroundofreform,inbuildingacomprehensivewell-offsocietyandmodernizationofagriculture,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isveryimportantandkey,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researchmustkeepupwiththesociety,thedevelopmentofthetimes,adheretothepeople-oriented,comprehensive,sustained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standinahigherangle,themorein-depthstudyinamorebroadperspective.

keyword: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Subsidies

一、引言

论文在分析我国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深远历史的影响和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历史阶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系统分析、回归预测、区域分析、生产函数和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有利的社会经济等因素;系统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分析影响农机化发展因素基础上,建立了农机化水平发展模型,建立了农机化水平变动与农机净值变动和农业劳动力变动的关系模型。最后,论文建立了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框架和模型,并以政策发展、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的视野,简单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制度经济学意义,论文最后分析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城市化,并且早于城市化,这带来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以农业机械化研究为基础研究劳动力转移,其着重点在农业机械化;二是以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研究农业机械化,其着重点在劳动力转移。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樊日文认为农业机械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刘雪等认为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机械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是取决于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等要素,若单从农业劳动生产率考虑,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大小,与由他产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成正比,与非农产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权重成正比,也跟农业劳动力与非农劳动力的数量比值成正比。

浙江农业补贴新政策,根据前不久出台的《2014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意见》,今年浙江省补贴机具共12大类35小类95品目,较去年增加了1大类、4小类和15品目,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均可享受补贴,更多的购机农民将享受到政策实惠。浙江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加快“机器换人”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浙江省今年重点扶持发展粮食、畜牧、茶叶、渔业、菌果蔬等产业所需的机械,对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畜牧饲养机械、废弃物处理设备等关键薄弱环节的机械设备敞开补贴。不少诸如电子饲喂站、扁形茶加工流水线等产业发展急需的机械,通过向农业部争取,也成功列入补贴目录。大量生态友好型农机被列入补贴目录,是今年政策一大亮点。“生态导向是今年政策指导思想上的一个显著变化,浙江省将围绕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业水环境治理等,优先发展节地节水、节药节肥、低耗高效、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友好型农机装备。”据了解,在今年购机补贴目录中,不乏清粪机、固液分离机、沼液沼渣抽排设备、微灌设备等,施肥机、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翻堆机等新型机具也被增补进入目录。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设施装备的保障。今年浙江省将设施大棚作为自选品目列入补贴范围,规定设施大棚原则上应在农业“两区”内建设,按“标配整体”进行补贴。同时,降低起补面积,如单体钢架标准大棚,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中建设5000平方米起补,其它地区集中建设2万平方米起补,起补面积均为去年的一半,更多农业经营主体有望获得补贴,从而加快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益

将农机补贴效益分成五个部分:农机装备水平、粮食产量、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化等,其中农业装备水平包含三方面内容: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净值和农机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包括两反面内容: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是接本增效:农业劳动力包含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等两个方面内容:农业生产效益包含单位产出效益和规模效益等两个方面内容。对于农业产业化方面,一是要建立或延伸农业产业链,二是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工业化,三是农业服务的系统化和组织化。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一项农业机械化支持措施,效益突出,作用明显,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的政策支持,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等。因此,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进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文化方面影响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理论、实践价值和政策指导意义。

1.农机总动力和农机总净值的提高

农机购置补贴直接产生的作用是农机总动力和农机总净值的提高,以及农机产品结构的改善,表征为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直接产生的是农机作业能力的增强,间接的是释放农业劳动力和提高农机工业效益。农机作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农机化水平,进而提高土地的集中度,从而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释放的农业劳动力,流向是工业和服务业,农机工业效益的提高,增加就业,也就是吸收农机化水平提高而释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另外,农机工业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农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或带动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农机购置补贴而引致的技术进步不仅是一个内在的因素,也是农机购置补贴影响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一个要素。

2.提高粮食产量

农机购置补贴另外一个直接作用是提高粮食产量。农机购置补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同时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接本增效,一是增加粮食单位产出,另外是减少收获过程中的损失。农机购置补贴的作用和影响还包括转移农业劳动力,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这些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在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框架中,这些是最后的输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要素,是沟通农机购置补贴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桥梁。

由上述分析,我们得出,机械购置补贴效益分析不仅涉及到定量模型,也涉及到定性判断准则,这些是分析框架中非常必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机化水平,农业劳动力变动时间序列模型,这当中涉及农机总动力与农机化水平,农机净值与农机化水平和与农业变动力变动等关系模型,还包括需要建立的一些关系模型,主要是农机购置补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因此,可以说农机购置补贴效益分析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分析框架。

四、结语

对农机购置补贴效益进行分析,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思路,一是在约定的机械化水平发展目标下,由农机化水平和农机净值关系模型,测算出农机净值的增加值,包括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在中央财政投资与社会投入分配的经验水平下,可以得出中央财政补贴投入,再根据补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进而通过产出指标来检验农机化水平发展目标。这个思路的假设前提是:一是由于农机化水平时间序列模型与给定的农机化水平发展目标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必须依靠额外的投资才可以弥补:二是中央财政可以无限制的投入,也就是能够满足所有的投入,弥补差距。第二个思路是给定中央财政投资水平,由补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测算农业化水平增量中的相关因素,推算农机化水平,根据农机化水平和农机净值变动关系模型和中央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分配的经验水平,校验给定的中央财政投资水平。两种思路的差别是给定条件不同,第一种思路是规划发展思路,是理想的思路模型,第二种是评估思路,是现实的思路模型。

参考文献:

[1]卓杰强,杨敏丽,郑诚;广东省水稻产业工程机械化现状与促进措施[J];中国农机化;

2005年06期

[2]王惠萍;田仲林;;欧美农业补贴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卢荣善;;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