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7:34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1

案例教学在选择案例时要把握时效性、真实性、可借鉴性及典型性原则,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案例来源。

一、什么样的案例才适合案例教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案例教学”。现代案例教学是一个专门的概念,专指美国哈佛大学路易斯·班尼的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的,学生站在案例角色的角度讨论分析,发现案例隐含的管理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与“运用案例开展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用案例开展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案例,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各类教学活动。这类教学活动既包括我们这里讲的“案例教学”,也包括其他一些类型的教学活动,如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创立的“范例教学”,芝加哥大学首创的“案例研究”,以及“举例教学”。案例教学与其他“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训练,是一项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而且在知识的运用上并不限于某一具体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后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其次,要区分“案例”的类型。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案例按其用途可分为两大类,即教学案例与非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按照用途分,则可分为“范例教学”类案例、“案例研究”类案例、“案例分析”类案例、“举例教学”类案例。各类案例的教学目的、性质、复杂程度、描述角度并不相同。二、怎样选择合适的营销案例1.把握四条原则一是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是指营销案例发生的时间不太久远,案例发生所依托的营销环境没有发生变化。学习这类营销案例的操作手段及营销理念,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营销工作会有参考借鉴意义。但是,由于我国正在经历体制转轨,并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市场营销环境具有变化快、不稳定、不可逆等特点,我国企业的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的调整速度非常快。发生在过去的多数营销案例都没有借鉴意义,因此,选择营销案例时,最好选择那些当年发生的事例。二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案例是真实的发生过的事件,编写者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编写而成;写作过程中没有因为追求趣味性和理论性而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图,或有意夸大或掩盖某些方面。根据真实性原则,对那些流传广泛,新闻性很强,故事性很强的案例,要特别注意甄别。那些适合举例教学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者特别能说明某个原理的案例,不一定适合案例教学。三是可借鉴性原则。案例教学最关键的是能够为当前或未来工作提供参照。因此,对于那些无法为中国当前或未来营销实践提供参照的案例,无论它多么经典,多么吸引人,都不应该选择。在中国的营销课堂上使用外国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是一种教条主义学风,应加以杜绝。四是典型性原则。所谓典型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营销案例能反映中国营销环境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使学生学习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财富积累故事层出不穷,失败的营销事例也屡见不鲜。面对眼花瞭乱的“营销案例”,我们在选择时应该总体把握,选择那些最能提高学生营销素质和营销能力的案例。2.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案例来源选择案例,渠道很多,但选择时既要遵循前面提到的四条原则,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特点。第一,慎重挑选出版物上的案例。要知道,案例是一种典型的“时令商品”,在有效的范围内,它价值非凡;过了期限,则一文不值。在美国,案例编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并且由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人员承担。我国一些著名的高校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往往需要花费数万美元才能买到这类案例。所以,真正具有价值的案例是有价格的,而且价格不菲。由于教科书或案例集等出版物上的案例发生大多较久远,一般不宜采用。当然也不排除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需要精心挑选。第二,可以请“营销人”走上讲台。案例教学引入我国虽然已有二十余年,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本科院校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高教系统、单个高校或者单个老师,都没有经验与资金去建立大型的案例库。应该循序渐进,从积累经验开始做起。方法之一就是请企业有经验的营销工作者走上课堂,直接传授。这样既保证了案例的时效性、真实性、可借鉴性,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机会。第三,以基金资助的形式开展营销案例研究。成熟、可用的案例往往是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凝结了编撰者大量时间与心力,因而是一种知识财富。因此,应该鼓励教师以申请基金资助的方式开展案例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案例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教师的营销操作能力,提高案例教学的组织效果。不应提倡教师为了功利目的而胡编乱造所谓的“营销案例”。第四,搜集报刊或网络中即时发生的营销事件,经过甄别整理后作为案例素材。在网络社会,人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公布于众。当然这些信息大多真假难辨,但也不乏真实可信的内容。由于当前信息来源很多,如果多方查证、实地调查,应该可以去伪存真。报刊信息虽然因考虑新闻性而可能省去营销案例需要的许多信息,但这类信息往往经过记者实地调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将经过搜集整理,多方求证的网络与报刊信息作为素材型案例,是快速获取案例教学所需案例的重要途径。第五,建立校际交流渠道。由于当前各高校在案例开发方面投入不多,所开发的营销案例十分有限。而且由于营销案例时效性很强,所开发的营销案例很容易过时。因此,各高校将自己开发的营销案例拿出来进行校际交流,不仅可以保证教学需要,而且可以节约时间和资金成本。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2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多元化教学方式

民商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学学科,其对案例教学是极其渴望的,如目前的民事借贷和商事借贷如何区分,民事担保和商事担保应否区别等等,都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个案分析以分清现状、理清法理。但从现有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其实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民商法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探求新的思路和出路。

一、角色定位——案例教学的实质价值

(一)案例教学的引进——对传统教学的批判

1.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中国学生从踏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至学生生涯结束,其接受的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即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演讲,学生坐在下面不停地记笔记,没有思考,有的只是被灌输既有的学术观点、优秀成果;没有开拓创新,有的只是学生为了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死记硬背知识点。这种传统的教育,教给学生的只是如何更好去接纳现成的东西,更好地应付考试,而不能带给学生一种将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能力。

2.我国传统法学教学的不足

我国传统教学的不足在于其教授的学生多数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特别是在法学教学方面,对于学习民商法学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实践和分析能力,那么即使是学校里面的佼佼者,在毕业面对职场公共时,也只能被称为与社会脱节的法律人。毕竟书本上的东西是有限的,它也只是前人在自己的经验上总结出来的,不像现实世界内容丰富,不断变化发展。

3.国外案例教学的价值

案例教学在世界上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各国的案例教学的具体一些细节情况显然是不同的。例如,在美国,案例教学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即由学生总结案情,分析判例中隐含的规则;教授只是不断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思考。而在德国,其练习课即相当于案例教学,由高级助教或者教授助手主持,由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由主持人组织讨论并加以系统终结。虽然各国案例教学的细节不同,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显然是一致的。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即从设问引导分析的法学思维方式的训练,或者说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适用法律的针对问题解决的模拟演练,其价值是十分明显的。传统教学所缺乏的即为案例教学的价值,亦即问题导向的开放式、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总结归纳和问题解决试案的提出。

(二)案例教学的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教学目标——理论+实践

哈佛商学院曾把案例教学界定为“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进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教育大词典》认为“案例教学是高等学校在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的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

2.教学开展方式——教师+学生情景互动

法律现实主义者将法律分为“书本上的法律”和“行为上的法律”。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拥有书本上和行为上的法律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为主导,自己动手去查找大量资料,在资料查找过程中,进行总结,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老师则是一个提示评价的角色,在学生进入误区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提示,在案例结束时做一个总结,评价学生们的观点。可见案例教学是能培养将理论与创新,动手与动脑结合的法律职业能力人才的必要武器。案例教学的价值是巨大的,但是前提是要运用的恰到好处,否则案例教学就会出现大量的问题。

二、问题透析——民商法案例教学与现实的冲撞

在我国实际的民商法学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体现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价值也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民商法学案例教学的目标价值问题

在我国,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批判和对国外教学经验借鉴的产物。然而我国对引进来的案例教学的定位却偏离了原有的位置。在现今,我国高校虽然认识到案例教学给法学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却没有吸取到精华,只是一种表象,其实未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所讲内容,老师采用中间穿插小案例的形式来阐述问题。这种中间穿插式案例教学的确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但完全错位了案例教学的价值定位。民商法学案例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力,预期达到一种对话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老师是一个中立的评价者。即以卓越法律人才为教学目标,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法律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从知识、思维和实践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

(二)案例教学的选材问题

案例教学,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案例。

1.案例的选择问题。如何选择一个案例,既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说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这在案例教学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在我国,相比于判例法的美国,案例来源选择受到很大局限。法院判决书显然是选择案例的绝佳途径,但我国并没有强制规定法院必须公开每一个判决;而法院公开的判决,又都是有选择性的,因此,案例来源相对有限。

2.案例与知识点的衔接问题。在我国高校的案例教学中,大多数案例来源于教课书,它们大部分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设计编写的,并不能很好地涵盖和深入每一个知识点。而法院的判决书,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固定版本,学生通过判决书在得到真实案情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法院的判决结果,这在无形中固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往往只是从法官判决的角度去理解案例背后的法理,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三)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包括根据教师选择的案例,查找相关资料,分析和总结案例。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案例教学仍然是书面式的教学,仍然是象牙塔里的实践。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复杂多样的法律关系,层出不穷的纠纷,难以固定的立法、修法以及适用法律等,象牙塔里的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只是身在情景再现中。例如在模拟法庭这种案例教学中,学生们只是在课下反复地模拟排练进而在课堂上发挥。纵然有些教师很好地应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案例教学只是情景创设,纸上谈兵对学生来说依然是无实战的教学方式。

三、出路探寻——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探思

在我国,案例教学本可期待的价值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因此在探寻民商法学案例教学的出路时,我们一方面应极大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价值,将其作为深化理论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引入美国的“诊所式”教学,作为理论与实践衔接的桥梁,以求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的卓越法律人才。

(一)“诊所式”教学方法的引入

“诊所式”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进行教学,强调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法律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从而缩小法律理论教育与法律职业技能的距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准。笔者预期将“诊所式”教学作为理论与实践衔接的桥梁,即将案例教学归属于传授“书本上的法律”的教学方式,即是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而将“诊所式”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作为传授“行为上的法律”的教学方式。

在高校中,开设“诊所式”教学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与法律援救中心合作,高校可以将经过案例学习的大三大四或者研二的学生,送到合作的法律援救中心。在法律援救中心,学生真正地作为法律人,可以亲身接待当事人,参加案例研讨和庭审等等。并且在法律援救中心,学生将由法律事务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带领学习。

2.高校自己成立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或者义务法律事务所。如武汉大学成立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在该中心服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法维护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民告官”等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学生亲身接待咨询,回复信件和电话,诉讼,并且组织街头法律宣传教育等等。

3.与知名公司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基地如与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合作。在公司企业的法务部门实习中学生可以参与公司章程制定,在一些证券公司更有机会了解实践中公司如何成功上市等。

这些课程使学生获得课堂上无法传递的知识,并充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对学生法律道德思想情操也进行了深化和熏陶。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们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念、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在“诊所式”教学中,学生在法律援助中心或者弱者保护中心,自愿无偿地帮助社会困难群体,并可能经常看到社会上一些不平等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们就会在自己的思想中不自觉添上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民商法学案例教学的重构

对民商法学案例教学法预期的目标是,训练学生法律思维方法,教授学生法律内容,更注重教会学生法律推理的方法,即像法律职业人那样思考。

1.对教师的要求

运用案例教学实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要相应地实现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组织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完成从划分专题选择案例提前布置任务层层设问、启发思维总结归纳等几项明确的任务,每一项都不容忽视。

(1)对于教授法学课程的教师来说,其可以按照课时,将本学期所开课程分为几个专题,针对这些专题进行系统的教授。按照相关专题,教师要选择好与专题知识点相符合的案例,案例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视听资料等,但要注意案例应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疑难性。教师将选择好的案例和资料,提前交给学生预习准备,并应有硬性的要求,如要求每个学生写案例分析报告,或者就该专题的某个方面写出自己理解思考的小论文。

(2)在课堂中,教师应将案例作为理论知识深化的工具,研究分析完案例后,学生必定要从该案例中收获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处于引导作用,可以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课上,让每个小组代表作课前预习思考的汇报发言。然后,老师可以就理论知识背景做个简短介绍。再针对学生的思考发言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并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问题讨论。每个问题最后教师都可以做一下有关此问题的前沿观点介绍。

2.对学生的要求

案例教学其价值最终体现来源学生对其参与的的积极性。因此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

(1)课前预习,学生要阅读上文中教师交给的相关资料,然而学生却不是简单地进行阅读,要在阅读材料案例中,不停地思考,发现疑问,然后带着这种阅读的成果,在课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那么这样一个阅读思考和探讨的过程就形成一个理论深化过程。

(2)对于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表现,是使课堂不至于冷场的前提。提高学生课上发言的积极性,除了从学生兴趣入手外,应该制定严格的成绩评定制度,即将课堂表现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评定标准,可以将课堂表现列为70%,考试成绩列为30%,甚至不用考试将课堂表现列为80%,平时的案例报告或者小论文列为20%。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偷懒的机会,同时也给那些害羞不善表达的同学一定的动力。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几点问题

1.引入“诊所式”教学出现的问题。

“诊所式”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来源。但在实行“诊所式”教学时不可避免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经费问题。在“诊所式”教学的基地,学生开展的是义务法律帮助,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如何维持基地运行,经费来源是个重要问题。现有已开办“诊所式”教学的学校,解决经费的来源除了学校自己拨款,主要是与国际学校开展合作项目,得到国际支援。因此,今后在开办“诊所式”教学时,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国家应当予以支持,这是一种法学教学的改革,旨在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毫无疑问,政府应予以财政上的支持。

(2)师资来源问题。“诊所式”教学虽然类似于放羊式的教学但是也不能缺乏老师的指导。但是在高校中,一般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教师是很少的,而教师的科研任务很重,加上教学任务,就很难再分身从事“诊所式”教学基地的指导任务。所以可以考虑从律师事务所招聘一些兼职实践导师,主要从事在幕后给予学生指导的工作。甚者高校和公司企业合作开办实习基地,从而是整个法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成为学生的实践导师。

2.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构建案例教学,首先就需要对高校传统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即高校“进门”难,“出门”容易现象的改变。这一现象导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进入大学后的学生,出现懈怠迷茫,甚至只想混个文凭,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这个问题必将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冷场,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上述案例教学其价值实现,就必须依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高校将“出门”的门槛拉高,将课堂上表现作为成绩评定标准,如果学生不积极应对,课前不做大量准备,那么他就会挂科,而将挂科与毕业的标准挂上钩,挂上一门课学生就毕不了业,这样就会督促学生努力配合老师搞好学习。再者大班教学问题,要发挥案例教学的实质意义,小班教学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就对高校师资力量提出了考验,而在中国法学教育出现尴尬境地的今天,相应的缩小法学教育的招生数量,不失为一个良策。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装备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26-01

装备管理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员岗位任职业务中的装甲装备管理保障能力。学员来自装甲机械化部队基层分队,担任不同职务,大多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常适合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要采取适当措施,会收到良好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

装甲装备管理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教员缺乏装甲装备管理实践

教员熟悉部队、熟悉装备,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装甲装备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装甲装备管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但由于部分教员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部队任职或代职经历,缺乏部队装甲装备管理的实践经历和经验,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以至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面对从部队来的分队军官,底气不足,案例启发角度单一,案例点评不能切中要害,难以让学员信服,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欠佳。还有一些教员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教学艺术和课堂组织能力不强,要么对学员控制过多,要么对学员指导不足,影响了案例教学质量。

2.部分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多年的应试教育,学员已经形成了教员讲、学员听,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学员来自装甲机械化部队基层分队,有的学员专业不对口,任职时间短,对分队装备管理业务工作还没有到熟悉的程度,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感到无话可说;有的学员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发言打秫;还有的学员是“公差学员”,一年外出学习数次,感到在本单位不受重视,可有可无,到院校培训就是出公差,自然也没积极性。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员课前没有按教员要求认真准备,临时抱佛脚,发言三言两语,质量不高。造成讨论发言总是几个人在唱主角,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3.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学法效果的好坏,也受到案例本身质量的影响。有些案例教材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着重于叙述说明,内容浅显,启发性不够,不能引起学员兴趣,不符合装甲装备管理案例教学的需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

在目前装甲装备管理课程标准中,没有专门安排案例教学时间,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展开讨论后时间不够用,采取的对策只能是压缩讲授时间,结果是基础好的学员感到收获很大,而基础差的学员却感到收获甚微。

二、解决措施

1.甄选合适案例

一是目的性。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讲授的装甲装备管理知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二是新颖性。装甲装备管理案例选择在车务、修理、器材三大专业改革方案实施后,有最新特点的典型意义的案例。三是针对性,不能盲目选取。即紧密围绕装甲机械化部队分队岗位任职装备保障业务工作所需要的业务能力,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四是生活性。多选择贴近学员生活和基层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越是学员训练中的、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2.当好称职“导演”

教员是案例教学的导演。作为导演,课前教员要做好充分的谋划,这不仅包括案例的选择,而且包括所选案例的背景知识,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将管理学理论知识与案例中阐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课上要当好导演,包括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不断提出问题。作为演员,学员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主角,因此教员在讨论中要注意放下“架子”与学员平等相处,发挥“移情作用”,站在学员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无论合理与否,是对还是错,允许学员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调动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员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1]同时教员还要有驾驭课堂讨论有序进行的能力。

3.做个合格“演员”

学员是案例教学的主角,是“演员”,必须更新学习观念,全心投入,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首先,课前认真准备,查找资料,掌握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学员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学员应以案例中“扮演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4.合理分配时间

案例教学法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升华,课堂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2]对任职培训的装甲装备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时间控制在60%为宜。因为分队军官的专业对口率不高,大量非专业军官需要基本装甲装备管理知识的讲授,他们在掌握了基本原理和知识后,才能在案例教学中有话可说。

5.及时做好总结

教员在案例讨论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除了通过对学员的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以及对学员的正确合理回答以及创新观点给予积极肯定外,教员还要明确指出学员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哪些不足,如何利用装甲装备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合理、更有效。与此同时,学员应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案例、讨论发言、观点形成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思考从管理案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掌握了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进而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4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方法[1]。它秉承了经验管理学派的理论假设,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管理案例的分析、比较和研究,从而抽象出某些有助于提高理论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结论或原理。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具备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而不单是理论演绎,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而不只是对某个概念、原理的理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正是促使工商管理教育由“书本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的有效实现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该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多维性的教学目标

案例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案例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判例,是作为一种可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求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工商管理案例则提供了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2]。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带动理论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理论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现代高校纷纷实行“多课少时”的做法,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全面灌输”的讲授,教师和学生都会疲于奔命,而案例教学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虽然是单一的、具体的,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要用到的知识是全面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去了解案例环境,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觉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开课之前针对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布点”,从而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战略安排。

2.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性。案例教学是促使管理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既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又紧扣管理学科的特点,具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权变性,任何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在具体环境中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因此大多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不是靠“学”,而是靠“悟”,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而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分析环境,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的管理人生。

3.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提升管理潜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工商企业实务工作,又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者潜质。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冒险精神及诚信品质等,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而通过案例教学,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中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决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日渐形成一定的管理者潜质。

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3]。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适合的行动方案。每个案例往往最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特点,针对成教生和硕士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融于案例中,而不必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本科生,教学应在强调知识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2.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对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开设较早的基础类课程案例的选择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将基础打牢,如果过多地涉及其他知识内容则可能使学生很难深入分析下去。而对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可以运用综合性案例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国情。有人提出管理无国界,一段时间哈佛案例曾经成为工商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选,但不考虑国情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针对本国企业编写的本土化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景的需要,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工商管理对象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工商管理案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一成不变,对于已有案例应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主动编写工商管理类案例。相对而言,根据文献资料或实地调研、走访各类机构和组织而自己动手编写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的案例应将现实生活中各经济组织所遇到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仓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以通俗易懂并引入入胜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形成故事描述出来,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评价。在案例编写中关键是搜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文件、档案资料,对编写对象的相关人员访谈,直接观察编写案例对象的运行状况。在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时,编写者必须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搜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管理的不同流程和阶段进行选择。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全员参与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充分互动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而是可以局外第三人的角色评判案例,或以辅导员的角色推进案例的有序进行,或以智库的角色不断地答疑解惑,或以企业最高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居间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公司竞争者的角色寻找案例分析中的漏洞。

2.强调全员的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案例教学应在学习型团队中进行,课下将教学班级划分为5~7个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表明观点;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作为发言主角,鼓励小组之间展开争辩,教师则营造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思考、分享体会,通过脑力激荡共同感悟管理真谛;课后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体会,组长对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

3.案例教学处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能会遇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情况。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方案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防止偏离主题。

四、强化案例教学的支撑和考核体系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课程教学的整体变革密切相关,最为主要的即是支撑案例教学的硬件与软件环境以及完善的适合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5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够。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为了迎合时展,工商管理的求学思路、办学理念都必须改变,也就是说从传统的专业教育、灌输式向重能力、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模式转变。从实施成果来看:案例教学很好的实现了工商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整合,同时也弥补了可操作性缺乏、理论不完善构成的影响,它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虽然国内工商管理教学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教学改变,但是案例教学一直以非主流的姿势呈现,缺乏明确的教学地位,从而对教学效果也构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缺乏符合本地国情的案例。从髙等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提供的案例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哈佛大学使用的案例,适用于实践经验较丰富的mBa学生;第二种是彼得.德鲁克提倡的精焊短小式案例。这两种案例受不同的文化与案例背景影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价值并不大。第三种则是1999年北京大学提出的中国管理案例库工程,这类案例满足国内工商管理实践活动,只是案例明显缺乏对企业管理进程的调整和专业审批,在案例整理、搜集、分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出正确的评价与分析。另外,不鲜明的案例,案例落后陈旧,根本不能正确反映国际市场工商管理发展,这也是现代工商管理强烈要求改善教学的主要原因。

(三)老师缺乏案例教学水平。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对结论与分析方法作出正确的评价。但是事实上,国内案例教学,不仅缺乏符合实际的案例,老师也缺乏案例教学水平,大部分老师都是根据教学经验与自身理解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影响了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同时在内容重复交叉的情况下,让大部分案例限于表面,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让学生陷入了疲于应对的状态。

(四)案例教学方式落后。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和其他的知识讨论不同,为了顺利实施案例教学,老师必须作出大量准备,它需要一定的硬件、软件环境,具体如:电视录像、幻灯片演示、多媒体教学等。从教学实际来看,受经费短缺、认识不够等多种问题影响,很多学院在教学投入上明显不足,在教学方式落后的环境下,让工商管理教学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局面。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成效,必须改变落后的案例教学状态。

二、强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一)重视案例教学地位。为了提高教育成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研讨会、案例式研究以及讲授课堂进行了不同方法的研究,并且在培养分析能力、传授知识、转变态度、提升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案例教学的综合成绩排在第一。所以,高校老师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正视案例教学对工商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调节案例教学比例,从根本上增强案例教学的地位,让它成为授业、解惑、传道的有效方法。

(二)选择符合工商管理教学的案例。案例作为提高案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恰当的案例才能让学生对教学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必须结合案例教学的新颖、典型性,让案例教学和现实生活缩短距离,同时这也是掌握工商管理动向的重要方法。另外,案例还应该具有针对性、鲜活性,在案例选择时除了要考虑学生阅历和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国际性与本土化。

(三)提高案例教学老师素养。案例教学作为一项层次较高的教学方式,它对老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老师的工作区域都在校园,缺乏其他工作经历。所以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与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了解企业运作以及职能要求。

(四)完善案例教学手段。受案例分析的不确定性影响,只有老师在掌握了数据与事实以后,对案例的识别能力才会越强,所以在教学前老师必须精心准备,通过掌握案例精华,帮助学生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这样才能有所得。通常,案例教学采用的是讨论的方法,它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全班或者分组讨论,所以老师必须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及时归纳、总结,找出最佳答案。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6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理论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提高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理论经济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案例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在理论经济学中,最早使用案例教学的美国哈佛大学,随后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逐步被推广使用。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经济教学中的问题

1.1传统教育机制和理念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教育机制是应试教育,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形式,这与案例教学的理念是相悖的,给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机制和教育理念下,一些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鼓励和倡导实施案例教学的机制。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闭卷考试是主要考试方式,理论知识是主要考试内容,这些都无法全面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日常考核中,一些高校并没有将教师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纳入其中。这些不利的因素都影响了案例教学在理论经济教学中的应用。

1.2不健全的案例库限制了理论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用

实施有效的案例教学最主要的支撑是要有科学、合理的理论经济学教学案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案例库。然而,构建理论经济学案例库是一项时间长、难度大的工程,一些高校在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和整理等方面还很落后,多数是从一些文学作品、期刊、报纸上照搬而来。以这种新式编制的案例,虽然在内容上与教材有一定的联想,但是缺乏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对学生的启发较小,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

1.3落后的教学手段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案例教学是需要一些高科技技术支撑的,如多媒体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这给很多高校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一些高校并没有设立专业的案例教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信息传播和案例课件等方面的资源还比较匮乏。同时,案例教学实质是一种实验性质很强的教学方式,需要有专业、规范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这同样给高校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缺乏完善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限制了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降低了教学效果。

1.4不完善的师资力量阻碍了案例教学的发展

案例教学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在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的,虽然在理论知识上有一定的素质,但是在实践经验上还比较欠缺,而且在应变能力、判断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上都还比较稚嫩。由此可见,我国理论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还需要构建一支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2.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对策探讨

2.1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高校要注重案例教学,开设更多的案例教学课程,编制更为完善的教材;学生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要勇于探究、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如在导论部分第五节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经济思想史上代表不同结局利益的政治经济学”为教学案例,通过介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尼耳・马尔萨斯、蒲鲁东等不同的经济思想,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经济学这一主题。或者教师可以事先设置问题,如社会主义经济学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中国经济学发展应该如何体现其阶级性?让学生先自主研究和分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在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2科学创建,丰富教学案例

创建科学的案例库,保障教师在教学中有丰富的经济学教学案例可用,进而保证理论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发展。一方面,编制案例时,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案例的内容要真实、合理。另一方面,编制的案例要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空间,要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获得利用更为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资源,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如在《劳动价值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和使用案例“北大方正界定资产构成中的价值创造争论”;在《经济人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和使用案例“盗窃者与雷锋:不同经济人理论的阐述”等。此外,对高校而言,还需要加大对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案例教学教室、实验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手段。还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构建一支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经济学教师队伍。

结语

总之,我国理论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如教育机制和教学理论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案例库不健全、经济学教师队伍不成熟等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7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对案例及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案例重构忽视教学论理论,教学组织实施偏离案例教学法的轨道等问题,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本文以专业教学论理论为依据,阐述了这些问题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析了其成因,旨在使教师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更好地达成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目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法;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09-03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情境为依托,兼顾教学理论的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且对外部教学条件要求较低,颇受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中,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和错误认识,影响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鉴于此,笔者拟就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致力于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同行有所裨益。

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和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借助蕴含专业主题内容的“案例”,通过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的归纳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对人类经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经验在人的知识结构中占很大比例,它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尝试和反思形成的,以脚本或者剧本的形式存在于大脑认知图式中。因为脚本除包含独特情境下的事件列序和行动顺序外,还包括人物、道具、开场和结尾等元素,所以我们可以将脚本理解为“典型行动和活动过程”的场景剧本。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每个脚本都蕴含大量的信息,但在具体场景中被激活的仅仅是该场景下典型行动所需要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拟完成的每一个事件都会产生很多想法,诸如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怎么做可以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脚本是要求较高的行动计划。事实上,以习惯和常规形式存在的人类经验,都是以脚本为基础的。因此,在借鉴“人类经验形成过程”提出的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相当于脚本,要蕴含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事件和行动序列,而且叙事与行动应达成一致。所以,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应具备较强的叙事性,可以脚本为基础进行设计,甚至脚本本身就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材料。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论思考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一般应包括案例源的选择、案例的建构、学习任务设置、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和由具体结论过渡到一般理论等环节。

在专业教学论视角下,建构教学用案例时需要考虑:(1)寻找合适的、蕴含专业内容的案例源;(2)对案例源进行教学论简化,即以专业教学论为依据对案例源进行重构。聚焦在市场营销学科,重构教学用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围绕一个营销主题展开;具体生动地描述事件产生与发展过程;事件的发展在一定的时空内;案例最好包含有人物且能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案例应是最近三年内的事件;案例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专业教学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目标、内容、材料、方法和学生五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制约。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应蕴含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支持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一方面要分析案例蕴含的各种信息的内在关联性,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入手,明确案例蕴含的不同主题、案例材料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另一方面,要分析案例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兼顾教学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构建合适的学习任务,搭建起专业内容与现实情境的桥梁,引导学生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营销方法能力的形成过程。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其课堂教学组织应遵循以下路径:呈现案例,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布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小组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师生对小组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教师引导,完成从具体结论到一般理论规则的转化,呈现专家结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实践的常见问题及成因

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有引导性案例、范例型案例和综合分析型案例。基于三种不同形式的案例,教师通过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总结归纳出相关的市场营销理论;体会市场营销策略在企业中的成功运用;尝试诊断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而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渊源、内涵、特点及组织实施过程缺乏系统的分析和透彻的了解,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一)对案例及案例教学法内涵的理解存在误区

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通常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对案例的内涵理解缺失。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要么很随意地把一句话、一幅图片或一个问题当作案例,要么直接截取连篇累牍的市场营销片段当作案例。二是忽视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的本质差异,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

造成第一个问题的原因,是忽视了案例是基于脚本形成的,应具备场景和事件顺序,蕴含人物及人物行动的目标等特征信息;而“真实企业营销情境片段”往往包含多个主题,信息量大,情境复杂,其中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典型行动所需要的信息与其他主题信息混杂在一起,造成学生从案例情境中获取专业相关信息困难,难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上,最终必然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同时,直接截取过分冗余的“真实企业营销情境片段”作为教学用案例,违背了案例信息应该是经济的这一教学论原则。不难想象,基于这样的“案例”展开的案例教学,将使教师的学习任务设计和教学组织变得困难;同时,也使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主学习无从展开。

将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混为一谈的根本原因在于模糊了两种教学方法概念与内涵的差异。举例教学法是从理论到实际,是一种验证性教学方法,在讲解理论时列举一些典型例子来说明理论;而案例教学法是从实际到理论,是一种归纳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具体案例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的由具体到一般的学习活动。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占据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基于案例展开;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则处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只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而举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教学行为。

(二)案例重构忽视教学论理论

教师把经过删减的“真实企业营销实践片段”当作教学用案例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案例须在教学论理论指导下进行重构,因而会在没有分析“真实的企业营销实践片段”与专业内容关联度、与学生已有知识关联度以及所采用教学方法的支撑度的前提下,通过简单的文字删减,形成教学用案例。不难想象,以这样的材料作为教学用案例,不仅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带来困扰,对学生自主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表明,案例确定后,教师需要基于案例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便引导学习的展开。这里学习任务起着桥梁作用,连接着学生已有知识和专业内容,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问题是,由于案例是“真实的企业营销实践片段”简单删减而成,极易造成与专业内容相关的主题信息丢失,为教师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设计带来困难。同时,简单删减的“真实的企业营销实践片段”往往不包含具体生动的事件描述,没有嵌入人物,不包含故事情节,这样便难以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因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分析处理案例时的困难,使得自主学习难以展开;再者,简单删减的“真实的企业营销实践片段”往往蕴含不同的主题,当学生沿不同的主题方向处理时,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归纳出不同的结论。所以,用这样的材料作为教学案例,一则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内容的学习归纳;二则如果教师事先教学准备不充分,其指导者的作用会大打折扣。最终,教学不得不回归教师对案例进行阐释的讲授模式,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

(三)滥用案例和案例教学法

在市场营销学科,专业内容具有科学性、应用性、艺术性、共经验性和权变性等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又存在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因此,教学可采用多种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考虑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匹配度。比如,对于技能操作的程序性知识,使用案例教学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好采用角色扮演法;对于相对抽象的基本概念(如企业的组织架构)的学习,最好采用考察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专业内容,如广告词设计类内容,“头脑风暴”法应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则可通过典型性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并辅以相应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学习掌握;而对于某些理论或者道德两难问题,比如销售中的虚假信息、价格欺诈等,为了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但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多用案例教学法,课堂上案例越多越好。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首先,案例呈现过多,会导致教学偏离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内涵。案例教学法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典型性案例的深度处理,掌握专业内容,提升专业能力。而过多呈现不同主题的案例,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聚焦在一个案例上,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相应的结论。案例运用过多,还会导致课堂变成“故事会”,成了简单的举例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识记大量的案例信息,使教学回归到“讲授、灌输”的传统模式中。同时,案例太多也会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沿着不同的主题方向发散出去,很难再聚敛回来,致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成为一句空话。最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案例运用过多,势必造成时间的紧张,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的保障,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梳理、归纳、升华就不会充分,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教学组织实施偏离案例教学法的轨道

调研发现,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中,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呈现案例,讲解案例中蕴含的营销知识或技能,学生被动听讲,完全忽视了案例教学法组织实施的逻辑步骤。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把案例呈现给学生,不引导、不总结;还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作讲故事,招呼学生漫无边际地议论一番,缺乏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归纳总结,至于教学评价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两环节,更是被严重疏忽。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践中,忽视了教学实施环节应有的教学论的考虑。根据专业教学论理论:在案例教学中,在教师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应该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的机会,组织学生就其结论做进一步质疑和辨析,以便能及时纠正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偏颇思想;同时,要提醒学生就其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针对教学环节的反思,是学生深化新内容、构建最佳方案的过程,也是学生营销方法能力养成的必经之路。最后,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应该给出点评,并在此基础上呈现专家结论。教师的评价能架起专家知识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桥梁,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结论,奠定从具体结论到一般理论的基础。如果对学生的结论不做评价,尤其是对他们处理案例的方法、学习的组织、实施等缺乏点评,而直接给出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学生便难以在自己的结论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间建立联系,从而直接影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张俐俐,张文敏.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开发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4]martinHerold.SoL-SelbstorganisiertesLernen.praxisbd.2.Deutsch-englisch-mathematik-Volks-undBetriebswirtschaftslehre-wirtschaftundRecht[m].Schneider-Verl.Hohengehren,2005.

[5]盛群力.现代教学原理、F策略与设计[m].马兰主,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8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之教学逐渐陷入深层次困境,导致教师培训质量水平不高,并制约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提升与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严重的、根本性的教学问题,归结起来,这些教学问题主要是由五个方面相互交织构成的。第一,理论脱离实际。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理论补缺性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教学内容,原本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培训教学过于重视对有关概念、理论的阐释,过于重视对完整理论体系框架的建立,过于重视传授当下流行的理论、公认的观点和结论以及权威学者的看法。培训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使参训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理论知识带到他们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用以指导他们的实际工作。但事实却是,据很多中小学教师反映,他们在培训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多大帮助,甚至所接受的某些观点与实际情况存在冲突。原因在于,培训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根本问题。承担培训任务的大多数培训者都缺少对基础教育教学的直接认识,他们在把握具体问题的经验水平上与参训教师完全不能对等。因此,培训者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第二,教学形式单调。我国的教师培训在教学形式上以集中培训、报告式培训、讲座式培训为主,这种单调的培训形式过分依赖培训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常常使参训教师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灌输的境地。参训教师不得不以机械学习、无意义学习的方式进行信息接收和处理,结果往往是“参训教师被培训的身心疲惫,对培训的满意度大打折扣”。由此,培训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第三,浅层次的经验交流。作为教师培训的有效组成部分,聘请优秀的一线教师在培训中进行经验交流,更容易受到参训教师的普遍欢迎。但是,培训中很多进行经验交流的一线教师仅对事实、现象加以渲染描述,缺乏深入本质的、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经验交流就是浮在浅层次上的经验交流,对提高参训教师分析问题能力意义不大。第四,培训内容的可移植性差。在前面叙及的培训内容中,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培训,还是经验交流的培训,都存在可移植性差的问题。也就是说,参训教师难以把这些培训内容移植到自己的具体工作中,借以促进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尽管有的时候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之中对培训内容若有所思、点头称道,甚至拍手叫好,但是培训过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场景中,他们却又深感那些好的理论、好的经验换了个环境就“水土不服”,南橘北枳了起来。因此,“培训后效应”没有充分显现。第五,培训对教师能力训练和价值观念革新的效果差。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解决能力、改造能力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现代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等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对他们能否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毋庸置疑,中小学教师上述能力的训练与价值观念的革新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培训中,藉由“单调的教学形式”和“浅层次的经验交流”,再加上“可移植性较差的培训内容”,很难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长期以来,这便是教师培训教学中的一种目标性缺失。

总之,教师培训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教师培训必须解决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才能使教师培训走出教学上的困境,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二、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教师培训的原理

1.教师培训中的“案例”内涵诠释

教师培训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师职后进修方式。从表面上看,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可以进一步学习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开阔视野,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行好的经验和做法,并进行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质上,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是通过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革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素质,从而促进自己获得进一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培训中的“案例”是什么?“案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或教学)事实、现象与问题,也是对师生主体行为、经验、思路的具体描述,其中包含着问题的情境、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参与,同时也隐含着相关教育(或教学)概念与理论的应用,还可以反映出对教师的有关教育教学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导向。总的来说,教师培训中的“案例”是在教师真实的实践之外为教师开辟的比较真实的模拟实际工作的“练武场”,这个“练武场”所提供的培训资源(即培训“案例”)是经过精心设计,使其同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有关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教师藉由这些培训“案例”可以对自身的视野、经验、理论水平、能力素质、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一一进行“操练”。更进一步地说,所有这些方面的“操练”往往是融合在“案例”中同时进行的,也是在参训教师沉浸其中而不能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借助培训“案例”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提升教师培训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激发参训教师的积极情绪和凸显其主体性地位。

教师培训中的“案例”是教师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理论”主要具有抽象性和内隐性,“实践”则主要具有形象性和外显性,而“案例”兼具二者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特性的综合体现。借助“案例”,教师培训可以轻易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用“理论”解释和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建构“理论”。培训“案例”的这种综合性特征填补了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对促进教师培训有所帮助。

2.案例教学的本质特征

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征,其教学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思考并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动机是选择“案例”的基本要求。案例教学是以“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开展的教学。这些“真实的案例”不是系统理论知识和现成结论的载体,也不一定是正面的、正确的、积极的材料,而只要求是对教学有帮助的典型材料。案例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往往采用小组讨论和组间辩论的合作学习方式。案例教学由教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安排教学环节,并对学生的学习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案例教学的目的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此外,它对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教师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首先要求“案例”的设计必须亲密贴合参训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选择真实的、典型的材料,击中参训教师头脑中的谜团,同时还要清楚地描述问题情境以引发参训教师积极思考。其次,采用案例教学必须打破以往常规的讲座式、报告式培训方式,由培训者组织参训教师针对案例材料分组讨论、辩论和质疑,结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或结论(注意:即使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也不一定意味着教学的完全失败)。最后,采用案例教学是以参训教师为学习主体的培训教学,参训教师必须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思维并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成员交换意见。

3.案例教学对教师培训的作用

针对上述教师培训存在的根本性教学问题,案例教学作为解决教师培训中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教师培训至少可以起到如下五个作用。

(1)理论联系实际。我国中小学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理论功底,同时加强理论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二者实现密切的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教师培训,即借助“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培训者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很好地融理论教学于实际工作场景之中,在真实案例材料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检验理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参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牢固。

(2)创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身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具有突出的优势。案例教学有利于变革教师培训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度,克服因教学形式与方法单调而造成参训教师被动接受学习和培训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此外,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有利于发挥参训教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使参训教师借助案例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快速地投入学习状态,并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有助于参训教师从培训教学中获得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参训教师可以在培训案例教学过程中扭转长期以来所处的被动接受地位,使自己从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变成积极的经验和智慧的传授,并与培训者共同推动教学过程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培训教与学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有效生成。

(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师培训应克服形式化、浅层次和工作汇报性质的经验交流,因为这些经验内容完全可以通过书面资料获得。一线教师要作为教师培训者主体的有效成员,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经验,使培训教学达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目的,以使参训教师能在将来自己特殊的“现象”中仍然能够学会分析探及问题的“本质”。在经验交流的培训环节中采用案例教学,将使参训教师不单了解一线教师所提供的事实和经验,还能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各类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探索其本质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经验交流的价值,提高培训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扩大“培训后效应”。教师培训应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针对工作中的问题来开展教学,使参训教师在培训中获得解决现实工作问题或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可移植性和“培训后效应”的产生。传统的培训教学形式主要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要求参训教师自己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自己从中获得所需的启示,因此,很大程度上依赖参训教师对学习的自我约束力和对信息的感悟能力。而采用案例教学实施教师培训,所选用的案例材料容易使参训教师沉浸其中,激发其深度思考,而且培训者要求参训教师积极地参与教学互动,促进培训主体教与学之间的人际交往。通过案例教学式的培训,参训教师即使在培训结束以后,也会不断结合实际工作对案例材料进行反思,并从中受到启发借以改善自己的工作。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克服以往教师培训内容可移植性差的问题,进而扩大“培训后效应”。

(5)促进能力训练和价值观念革新。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和革新教师价值观念,应该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同时也是培训教学较难实现的目标。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求参训教师必须运用多种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直接对参训教师进行能力训练,尤其有利于参训教师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为先进教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提供了意义建构的有效支架,有助于参训教师价值观念的革新。

4.教师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的程序

1.做好培训教学前的准备。这主要是指为了节约培训教学的时间,在教学开始之前把案例材料发给参训教师阅读,并要求参训教师写出讨论发言的提纲。

2.教学实施阶段。由培训者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展开教学过程,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3.培训教学后的总结阶段。在实施案例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并要求参训教师写出个人的学结。

三、教师培训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

“案例”选取必须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案例”确定之后,要对案例材料进行设计,使其突出可供分析的价值。有时因教学之需要,可以对案例材料做合理调整和改造。“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最好能够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进行集体研讨式备课,不能仅凭培训者一人“单打独斗”。

2.采用案例教学开展教师培训,要求在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确立“主导—主体”的教学关系

培训者是教学的主导,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参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扮演参与者、探究者的角色。培训者始终都不能取代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其处于被动接受预定结论的状态。

3.开展案例教学存在着时间与效率的问题

在教师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必然存在由于时间紧张而完不成培训教学任务的情况。因此,培训者在做教学设计时,必须格外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设计,并在教学实施中严格控制参训教师讨论交流的时间,确保教学效率。

尽管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表现出很多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案例教学法就不适应传达政策性内容的培训,所以不能把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培训教学的唯一形式。合理的做法是,将案例教学与讲授法、参与式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益明.论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2).

[2]叶丽新.解析教师培训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11(7).

[3]林森.“案例教学”:破解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状态的新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1).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9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创新思维本土化激励机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案例的内容和相关材料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和进入特定事件的场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识别、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具体问题,借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应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它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当前,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更多的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纷纷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实施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些问题。

《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法的优势.1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案例描写的大都是国内外比较知名工商企业遇到过的或行将面临的真实问题,这些公司说出来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甚至我们日常都在用这些公司的产品,感觉非常亲切。例如,我们经常选用海尔、联想、蒙牛、宝洁等公司的营销案例。这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情景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案例,可以了解现实,认识到有关理论、方法在实际管理中的意义,增进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角色转变,学生的参与性较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经常是通过学生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认真分析评价、分组讨论、报告写作和课堂演讲等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性较强。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1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学院认为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个人的事,教师缺乏财力和时间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编写工作,加之又不计算工作量,直接打击了教师进行课改的积极性,客观上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应用。

案例的质量不高。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同目前在国内的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引用国外的成型的案例t第二就是自己选编国内企业的案例。

在高职高专学生营销案例的选择上,要紧密结合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做到难易适度,既不能太易,也不能搞得学生毫无思路,另外在分析的时候还有一个事件所处的背景问题。

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就内容而讲内容,而应对所讲的内容追求本源,通过了解案例的时代背景,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应该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等。但是目前我们很多教师的业务素质还没有达到自如驾御的程度。

学生自身水平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则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因而,学生自身综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学习主动性不够、参与意识不强、习惯填鸭式的教学等现象,学生自身的一些传统的学习观念也必须改变。

提高案例分析教学的效果的对策探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提高《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效果。

树立正确的案例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案例教学的地位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构建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通过典型示范引导、逼真模拟训练的过程,拓展同学们的思维和培养其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编营销案例案例要新。营销教学案例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舍弃已有的定论、情节过时的案例,对已采用的还有价值的案例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案例体现出时代的特色。

案例要实。这一方面要符合客观实际,要在体现教学目的、要求的基础上从实际社会和工作中精心选编,反复推敲,案例表述要有血有肉,数据精确,真实可靠。

另一方面要从本地出发,尽量选择离学生生活最近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要深。案例本身要有深度。如果案例本身内容肤浅,学生用课本的基本知识就能得出统一结论,则失去了它的意义。要选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涉及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案例。这样才能形成见解纷呈,观点不一的案例教学应有的氛围,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在较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应当具备双师素质,才能使案例教学组织引导的好,效果发挥的更好。

所谓双师素质教师可理解为教师既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教师技术职称,同时又具有本专业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能全面指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高职学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既是讲师,又是营销师。双师素质的教师不仅仅是案例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它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逐年提升,但离实际教学水平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真正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积极引导学生适应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课前积极准备面对刚刚接触案例教学的学生时,最好先由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介绍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时,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课堂表现与参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确需要鼓足勇气,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是案例教学又一成功关键因素。

案例教学的问题篇10

关键词: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一、引言

新课导入作为教学环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网络体系中。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够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可以达到让学生更加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中,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强其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适当的新课导入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和安排,同时也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新课导入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新课导入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相关的分析。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需要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方面的投入;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良好情感学习的体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模式。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也有相关的说明:“数学教学属于数额学活动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其中,重视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该标准不仅仅重视了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新课导入,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检,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取,为学生们努力打造一个更加轻松、安全、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处于一个更为轻松欢乐的情感体验下学习数学知识。

案例1:对于10的认识

师:同学们,请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字呢?

生:0;1;2;3;4;5;6;7;8;9。

师:让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数字游戏。让同学都来猜猜,有一个最小的数字,可以表示什么都没有。也有一个数字是靠近0的,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学中最大的是哪一个?

生:0;1;9。

师:我们所学过的数字最大是9,9在其他数字里面发生了一段小故事,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通过多媒体播放)

师:听了相关的故事后,大家认为数字“1”说的话对吗?再看看1和0分别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多少?

生:对!变成了10!

师:答对了!大家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从认识10开始进行新课的学习。

案例分析:

老师的定位不应该是居高临下,而是应该能和学生相处融洽,案例中的这位老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把自己看做是学生中的一员,与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相处,这就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如今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新课程理念。此外,从教师利用随和的话语和亲切的交谈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的极大尊重,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学生们在数学体验过程中的愉快性,其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极大的,因为通过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不再仅仅再局限于数学学科的领域内,而是偏向于更为广阔的领域方向进行延伸。

三、开拓开放空间,注意学生个性化差异

《标准》解读(2011版)支出:“数学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的活生生生命,它必然要面对个性化的差异。我们认为,因为不同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勤奋度不同,因此,在数学发展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只是希望能够通过数学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适应每一位学生对于数学的需求,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学生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笔者建议,新课导入应该重视对每一位学生的培训,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要尽力对不同层次能力学生的培养,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加强对每位学生掌握新课导入的适应性。

案例1:两位数作为出书的口算除法

师:在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一位数作为除数的除法运算,那么我们首先进行复习。

通过多媒体展示。

生:80表示8个十;160里面有20个十;90个2是180;3个80是240。20个3是60。

教师出示口答题,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依次找了一组学生来回答。

师:有90个气球,每个班可以分到30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班?我们应该怎么样列式,怎么样算出准确的结果?

生:90÷30

师:今天我们将进入两位数作为除数的除法运算。

案例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形形式式的四边形,我们谁能举个例子说一下平时生活中的四边形。

生:梯,垃圾桶,伸缩门。

师:都是什么形?

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课的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

案例1利用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通过设计不同层次和形式去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鼓励学生开拓新的思维,掌握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无形之中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一方面促进学生潜移默化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在各方面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案例2通过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们相对熟悉的校园画面,以学生在校园内随意寻找四边形为切入点,在看到图形的时候能够让学生顺利理清图中的四边形;老师的授课也不太拘谨,随机提问,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自由回答,而多媒体上所出示的图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来。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要尽可能设计和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四、设置问题情境,关注思想方法的运用

对于新课导入问题的设计,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到深,采取阶梯式地逐步发展。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掌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略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

案例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有一种这样的游戏,我现在大体上对一个物体进行描述,看看谁能够猜出他的名字。我现在拿出一个图案并将其贴所在黑板上,大家认真看看,并准确地描述图形,猜出图案的形状。

生:它有四条边,两长两端,而且是互相平行的。是长方形。

师:正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应知识。

案例4: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同学们,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有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推到出来的吗?

学生一边思索着,老师一边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剪拼。

同时,老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解题方法,“转化”的思想还能运用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上。我们在这节课上一起进行探讨。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老师在传统的新课导入上往往只会注重学生关于知识点的了解情况,并不重视学生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还有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选择上多下功夫。从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以“接受数学知识”作为核心,同时也应当注意对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获取。为此,笔者建议对于新课的导入,可以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得到方法来实施,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过去只是点的复习。上面的两个案例就足以证明了这点。

参考文献

[1]高巧英.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几个问题与建议[J].学周刊,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