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9:59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1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就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严防妥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通知指出,要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落实培训收费管理政策,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要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预收费全部进入本机构培训收费专用账户。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校外培训机构提供培训服务收取培训费应依法纳税,应如实开具发票。

 

采取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预收费进行监管

 

通知强调,要全面实施预收费监管。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包括本通知前已收取但未完成培训服务的预收费资金。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监管。实行预收费银行托管的,校外培训机构要与符合条件的银行签订托管协议并报教育等主管部门备案;开立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做到全部预收费“应托管、尽托管”。托管银行不得因提供托管服务而额外收取培训机构、学员费用。采取风险保证金方式的,校外培训机构应与符合条件的银行签订协议并报教育等主管部门备案,开立风险保证金专用账户,存入规定金额的保证金作为其履行培训服务承诺和退费的资金保证。

 

将培训机构的预收费情况纳入其诚信建设内容

 

通知明确,教育、发展改革、人民银行、银保监、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的协同监管。建立定期共享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有关信息的工作机制,强化风险预警。要将培训机构的预收费情况纳入其诚信建设内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在信用建设、纠纷处理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培训机构规范运营,积极主动将培训预收费纳入监管。

 

对是否存在“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开展集中排查整改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2

 1.优秀的机构(企业)应制定企业标准  

 目前,民办培训教育服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健全。优秀的机构(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以将其作为办学的依据,提升办学质量。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进行规范。技术标准是指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企业)来说,课程其实就是产品,因此要制定课程标准。每开发一个新课程,要先制定标准。工作标准是针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来说,就是制定各个部门的员工的工作内容、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标准,比如教师(培训师)工作标准、课程顾问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是针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对民力、培训教育机构来说,就是制定机构内部管理标准,比如财务管理规范、人事管理规范。 

  2.行业协会应组织研制行业标准   

一些教育培训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德国等)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行业规范。日本与我国在文化背景等方面比较相似,其国内类似于我国的各类校外培训机构被称为“学习塾”。学习塾被明确划为独立的服务型产业,由日本经济产业省负责管理。一方面,经济产业省通过制定与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对学习塾进行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经济产业省还委托学习塾的行业性组织—全国学习塾协会(法人组织)管理全国的学习塾,主要是进行行业内部的规范和自律,包括制定行业准人基准与认证,评审学习塾的经营活动,对学习塾师资进行培训和能力认证等。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应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各个机构应主动参与,优先建设课程标准、教师从业标准和机构认证标准(指标体系)。

当前,民办培训教育机构的课程涵盖校外教育、职业教育等几大类,大类下的小类多达数十种,具体课程就更多了。关于课程的名称、内容、培训的要求等尚无统一的行业规范,导致课程名称五花八门,课程内容、培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课程是否具备培训性质还有待商榷。因此,应抓紧研究制订行业统一的课程基本标准。为此,应梳理现有的课程,首先认定哪些课程属于培训课程,然后依据其主要内容将这些课程分为相应的大类、小类和具体课程,规范课程类别和具体课程的名称,并对课程的目标、对象、具体内容、课时、场地和设备、形式、方法与手段、教材使用、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做出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机构开设新课程前应先制订课程标准,并向行业协会或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民力、培训教育机构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大、不稳定,导致其师资水平整体不高,这显然不利于持续提升培训服务质量。其原因可能是民办培训教育行业教师的平均薪酬偏低、职业发展前景不够清晰以及社会保障待遇较低。因此,教师从业标准既要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任教资格、专业能力等方面做出基本要求,又要对教师的薪资、职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待遇等做出基本规定。考虑到不同类型课程对培训教师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师从业标准也应分类制定,类别应与上述课程大类相一致。

 民力、培训教育机构认证标准(指标体系)可以考虑设立定位与目标、资源与设置、组织与管理、培训与服务、行业影响与社会评价等一级指标。认证结果不仅分为合格与不合格,还应包括优秀等级,这样可以鼓励机构做优、做强、做大。当然,认证标准的制订也要考虑不同类型机构的共性与个性。

 3.地方政府应健全和完善监管标准  

 第一,修改、完善非经营性机构的监管标准。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型机构的共性与个性修订、完善准人(设置)和评估(年检)标准。  

 第二,健全经营性机构的监管标准。由于国务院尚未出台经营性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大多数地方政府也未出台具体的监管标准。对这类机构,这些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般按内资公司注册,只要有一定的资金就可以注册,对师资、设备、场地等没有具体准人要求,准人门槛较低。此外,根据“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这类机构不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人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因此,一些机构的办学条件较差,有些甚至是先招来学生再招聘培训教师和租赁培训场地,培训服务质量较低。河南省民办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曹占武(2013)指出,河南省民办教育培训市场乱象丛生,良秀不齐的原因之一就是还没有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准则,造成行业难以监管的现状。可见,经营性培训教育机构的监管标准缺失与其培训质量较低不无关系。在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监管的国家标准出台之前,地方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先制订监管的地方标准。 

4.国务院组成部门应研究制订国家标准   

2016年1月8日一2月6日,全国人大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该修正案提出将民办学校划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大类。2016年4月18日,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力、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可见,我国民办学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大类,政府分类管理是大势所趋。为此,国务院应出台营利性民办培训教育机构监管的国家标准,就地方政府对其设置准人门槛和实施评估做出全国统一的基本(最低)要求。可以设置与非营利性机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监管标准,给这两大类机构创设平等的竞争环境,以更好地促进行业办学质量的提升。

此外,鉴于未成年人教育培训服务尚无国家标准,我国又有很多主要以未成年人(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应该考虑制订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3

以教师教育为基础,从校外校内两个方面进行,校外由政府、权威性的质量评估机构、民间质量评估、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等部门机构进行保障,全方位多元化师资培训、教师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全员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师教育保障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合作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良好的教师教育质量又需要健全的教师教育[1]质量保障体系加以保证。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制度保障、师资培训、全过程监控、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研究。制度保障从教师教育认证与评估制度、教师素质与人文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教师培训保障从机制机构保障、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校本培训等方面进行,将教师教育监控贯穿到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工作的教育全过程和教育各阶段中;建立全员参与、教师自我研究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教师教育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组织构成

高校教师教育质量与教学评价的正常、顺利运行,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教师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应该由政府、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民间监控评价、高校五方共同参与、协作下完成。

1.1政府

政府应对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建立一个权威性的、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统筹管理各级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并整合各个地方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培训机构中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设备资源等,真正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建立一个管理培训机构的部门,统一管理培训机构,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认定,评估的内容应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育活动质量等方面全面进行评估,只有保证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管理等各方面的水平,才能真正保证师资培养质量。政府除了对各教学相关单位进行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外,也应为各评估机构、单位提供政策、法律和资金的帮助和支持。

1.2权威性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

成立一个对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教师培养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评估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需对该评估机构进行资质认证和评价;并对教师教育资格进行审查,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层次做出严格的划分,有效期失效后,需重新提出申请进行考试。教师教育评估机构除了对高校进行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外,也应为政府绩效考查提供所需要的各项数据,及制订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监控评价标准。

1.3建立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

建立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机构,高校教师通过不定期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接受专业或者职业培训,达到教师继续教育、不断学习的效果。对于新进教师,要求必须在固定的高水平的指定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后,才能上岗。专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应在行政、管理、教学方面完善,并具有政府认定的资质和能力,同时应得到政府的各方面的支持或直接由政府指定建设。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具有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多技能,能为高校教师提供帮助、并给予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职业能力、专业培训等各方面的指导,自然应具有高工资待遇。

1.4民间监控评价

目前,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个人、团体对高校、高校教师、教育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监督和评议,[2]包括航空评议、大学排行榜、招生就业报道或者其他等方面的报道,可以为政府提供数据,为高等院校形成舆论影响。

1.5校内教师教育评价部门

一般校内的教师教育评价部门主要设在教务处,专门对教师教育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进行数据采;各二级教学单位主要有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教学过程进行监督、信息收集、反馈,同时兼顾其他教师、学生的监督。教师作为教师教育主体,对自己进行自我监督,创造性地开展教师教育活动。

2健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教师教育质量的保障首先是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及师资队伍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学生的升学就业质量。因此,需构建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机制。

2.1建立专业的职前培养机制,形成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通过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给教师职前教育提供场所,这应区别于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3]高等院校在引进新教师签订合同后,应给新进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场所进行培训,而专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是职前教师培养的最佳场所。由政府或者高等院校建立专业的职前培养机制,给教师提供足够的职前培养机会,使新进教师得到全面的发展,为高校教师成为真正的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师提供基础保证。

2.2实行职前、入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培养

构建完善的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应建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些机构或学校建立专门的教师发展项目,为入职前的教师提供观察、实践、研究及反思的机会,有效地改善了大学教师入职前的质量。教师教育培训机构需建立新进教师实习制度、完善专业化实习内容、规范评价制度,及入职在岗实习(配备指导教师)等制度。目的在于新进教师适应教师角色转换和高校教学环境,树立职前教师的信心。职后教师教育进修和教育培训。学校内部建立教师培训计划、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为教师提供连续的指导和学习,保障新进教师及老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教师职前培养,按照连续性教师培养即师范生培养,及整合性职前培训;教师在职期间培训模式可采用面对面的交流培训、基于媒介的远程教育及侧重实践的课堂见习或课程实践培训等。

2.3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

目前,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参差不齐的培训机构,但是却没有一个专门用于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在财政上给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足够的支持,保障培训机构的校舍、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方面的质量,并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指引,监控其培训效果。而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应是能力素质高过高校教师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质量的高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才,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确立教师之师的地位。教师的引进可从高等师范院校、名牌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引进,这些教师应具备其特有的长处。

2.4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校本培训方案

校本培训指高等院校内部主要负责,由教师教育培训机构、高校内部安排的对教师进行的培训,师资可以从机构或者高校聘请,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师培训计划进行。校本培训主要有高校校长牵头,组建校本培训工作组,该工作组应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建立教师教育培训计划,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建立有效的在职培训项目,选定合适的培训模式。同时,为二级院校培训计划和培养形式提供指导。二级院校应也有院长负责,安排固定形式、随机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可为新知识讲座、专业课程培训、教师教育方法、教师行为修正、科研教研能力等。同时,也可安排对学生、领导、家长的培训。

2.5教师自我研究

自我研究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一种新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教学日志、网络博客等方式让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并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同时,也可参与教师教育者协会和教育研究协会共同讨论教师教育自身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包括教学认知、教学知识、实践知识和实际教学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教师教育课题、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开展教师教学研究,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为自身及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3建立基于教育服务观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应建立基于教育服务的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教师评价由学生、同行教师、院系领导和教学督导员、教师自评组成,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服务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等,以使评价全面、公平、公正、合理。全方位的评价主体对教师进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工作表现等方面做出评定,相关部门收集教师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使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改正。

3.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教师参与各种教学大奖赛、年度考核、教师发展、教师工资的重要参考,评教时应注意学生信息的保密性、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权限也应进行严格的规定,使教师本人能看到评价信息,即使根据搜集的信息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上应从教学准备、教学阶段、应用阶段和练习阶段进行评价,评教也应分为随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等阶段,有利于从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师的教学。

3.2同行评教

同行教师指学科专业大致相同的教师,他们对课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很好测评教师教育的质量,同行教师根据该教师的课堂表现、课堂录像、课程材料、教师学术工作、教学档案袋等资料,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对于同头课教师,他们对评价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深刻体会,可以相互间找差距、相互交流学习。评价流程上应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确定评估时间、评估前了解、正式评估等过程对被评教师进行正式评估,并及时反馈给相关评价教师。

3.3院系专家、督导人员评价

院系专家主要是有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退休专家组成,在全院范围内随机听课、集体听课、单独听课的方式。同时,教务部门或者学院教务办公室科员通过教学信息员、问卷调查、教师学生代表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教师教育检查,或者直接进入到课堂中,询问学生教师教育情况,并及时给教师反馈教学情况,提出建议。[4]

3.4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从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创新性活动、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学校应根据教师评价的标准做出决策,使教师选择自评工具(教学录像、自我评价表、教师教学日志等)进行评价,应尽量真实客观反应自身的水平,并做出反思性总结。

3.5对课程进行评价

师生对课程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是教师教授课程的直接体验者,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自然应包括学生自身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2)对课程体系的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自己专业的课程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专业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建设、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从而保障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效果。(3)对课程自身的适用性评价。课程适用性评价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编排、教学方法等对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4结束语

通过研究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构成,从教师教育的校内校外机制进行研究,研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权威性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为指引、以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为平台、校内教师教育评价部门为主体的组织构成。具体实施运行机制主要从教师教育的培养、教师教育监控与评价两方面进行。建立健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从而真正提高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应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系统,要求教师以服务理念出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陈艳格单位: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1)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JSJYLX-044,2016年2月立项

2)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ZS186,立项时间2016年2月

参考文献

[1]陈国仕.加拿大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

[2]周立群,肖建春.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25.

[3]刘加铭,周国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7(6):75-77.

[4]陈艳格.论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8.23:185-186.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4

为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根据《##市教育局

##市市场监管局

##市民政局

##市行政审批局

##市公安局关于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综合执法的通知》、《##市教育局关于做好暑假期间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摸排等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公布2021年##镇校外培训机构摸排情况,截至6月29日,全镇共有培训机构共计21家(不含本镇培训机构3所分校区),证照齐全的培训机构1家。

各中小学要提醒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休息时间,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外培训。如果您确有让孩子接受课外培训的需求,请注意选择正规合法的校外培训机构,切勿让学生到列入“黑名单”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学习。同时,欢迎广大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违规办法行为进行监督,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提醒学生参加文化课程培训时,务必选择有办学许可证的合法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自觉抵制缴纳3个月以上的培训费用,远离非法培训。各中小学要继续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及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监管,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附:2021年##镇校外培训机构摸排及监管责任制一览表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5

【关键词】教育培训;上市;法律风险

一、我国教育培训公司上市现状

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激烈。规模来看,现有教育培训机构近万家,德勤(2012)预计,包含各类培训机构在内的中国民办教育市场,将继续保持15%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5年将达6,400亿元规模。市场业务来看,教育培训主要业务涵盖:语言培训、职业培训、管理培训、教辅培训、幼儿教育。行业发展来看,知名品牌教育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业务主要地位。

教育培训机构虽然众多,但上市公司却较少,且没有教育培训机构选择国内上市。从教育行业大类来看,虽有国内上市公司“方直科技”等,但其并非教育培训机构。此外,自2006年有9家教育培训机构海外上市,依次为东方纪元、新东方、弘成教育、正保远程教育、ata公司、安博教育、环球雅思、学而思教育和学大教育等。

从表1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培训机构的上市地点都选择国外,其中除东方纪元选择在新加坡外,其余8家教育培训机构均选择在美国挂牌上市。不禁要问,为什么我国教育培训机构不选择在国内上市?

二、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国内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内教育培训机构众多,融资需求旺盛。事实上,教育培训机构并非不想在国内上市,而是在国内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我国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很难在境内上市。

(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难成上市主体

上市主体,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并登记成立的企业法人。而《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按照相关法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大多为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企业法人。因此,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公益性和民办非企业法人的自然属性决定其难成上市主体。

(二)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有营利限制

《教育法》第25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从法律上排除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营利性基础。但《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此处“合理回报”界定尚不明确,如果合理回报指通常意义上的营利,那么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就与其他营利性法人相同。但这又与《教育法》规定相悖。

(三)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11条规定:“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学前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举办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于部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业务内容模糊,且各地审批登记难易程度不同,没有完善的审批登记制度将对该民办教育机构整体上市的核准造成障碍。

(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有所限制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8条的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向学生、学生家长筹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此处“不得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尚不明确是在学校最初成立之时,还是包括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成立后也不得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支持学校的后续发展。因此,如果对其采取严格的界定,那么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上市融资又面临一法律障碍。

(五)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税收法律障碍

国家对公益性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和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税收方面采取了不同的优惠政策。但是目前为止,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针对捐资举办和不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对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尚不明确,对此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造成一种不确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税收法律障碍。

此外,目前我国适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会计制度尚不健全,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确认方式不利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国内上市。综上各种因素,我国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规避法律风险纷纷奔赴海外寻求上市融资谋取发展。

三、我国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国内上市的实践

国内教育培训机构在上市筹备过程中面临种种法律障碍,但这并非否定了教育培训机构国内上市可能性,部分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在法律规定的合理框架之内上市,并进行了实践。

(一)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国内上市形式之“上市公司并购”

“拓维信息”作为一家计算机应用服务类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7月,以中国动漫第一股概念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股票代码为002261。作为上市公司,其近年来积极拓展教育培训业务,并购多家教育培训公司,确立了教育培训为其主营业务的事实。

1.收入构成

“拓维信息”上市之初业务包括系统集成及软件业务与传统增值业务。2011年主营业务构成有了变化,教育培训业务已经作为其主营业务的一部分并逐渐得到壮大。

资料来源:“拓维信息”2009、2010和2011年年报

公司收入构成在2011年及之前并不包含移动教育业务,而2011年移动教育业务已经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9%,而2012年中报显示,其移动教育较之于去年同期增长219.84%,占总收入的32%。而文化创意、传统增值业务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6.43%、35.26%,占总收入比分别为20%和20%。显然,移动教育相对于其他业务而言,已经成为公司创新业务中的最重要的一块。

2.移动教育业务构成

“拓维信息”教育培训业务2011年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国内“校讯通”业务;通过移动互联网推出的“名校联盟”、“博士热线”、《哇哇教育》等在线产品;在线下开设实体培训学校。其中“校讯通”业务可以看作公司增值服务业务的教育领域的延伸,而线下实体培训学校需要教育局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是民办教育机构典型的业务形式。目前从公开资料无法确认实体培训学校收入所占比重,但与之前上市公司不含实体培训学校收入相比,拓维信息已有一定突破。

3.“拓维信息”教育培训业务

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计算机应用服务类行业,其工商执照上经营范围未包含“教育信息咨询服务;教育软件的研究、开发”等与教育相关的业务,也未取得当地教育局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其教育培训业务的收入依赖于子公司及其控股孙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拓维信息2011年审计报告整理

由于上市公司仅对外公布合并报表,各级子公司的业务相对不透明。仅从股权结构图中可以发现北京九龙晖科技有限公司是拓维信息教育培训版块的重要节点。北京九龙晖成立于2002年10月,由拓维信息全资子公司湖南互动传媒有限公司持股70%,拥有信息产业部颁发的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主营业务一直是电信的增值业务。从2010年并购珠海市龙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北京九龙晖逐渐演变成为一家教育培训业务的控股公司。鉴于教育培训业务审批门槛高、区域性强、客户资源优势重要、维护成本较低、竞争激烈等特定,2011年北京九龙晖快速设立或购并多家以教育培训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大多采用与其他公司或自然人合作方式,但为了各地业务遵循统一标准,在各新公司章程中约定由代表拓维的出资方行使100%表决权。

(二)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国内上市形式之“ipo”

“洪恩教育”成立于1996年,据其网站最新资料显示:公司注册资金4500万,是一家以学前教育软件研发为主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点读笔、纸质有声读物、益智玩教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1年9月北京市环保局已对其进行了环保公示,意味着洪恩教育或成为教育培训行业国内上市第一人。在2012年2月间媒体曾对此事广泛报道,公司登陆创业板进程已处于“落实反馈意见”阶段;公司网站对其主业的描述由“学前教育”变更为“学前教育软件研发”已规避作为民营教育培训机构上市的法律障碍;公司主要有四大类业务,一是多媒体教学软件,二是交互式教育VCD/DVD,三是有声读物系列产品,四是教学实验示范基地(教育业务),主要是针对0到8岁的儿童;对于公司是整体上市,还是将教育培训业务剥离后再上市,其财务总监冯智明曾对媒体表示,公司还没有最后决定等等。

截至2012年7月5日证监会的《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中,洪恩教育上市进程仍处于“落实反馈意见”阶段,由于未到预披露阶段公众无法了解其对教育业务的处理方法,如果其预披露招股说明书中主营业务不含实体学校的业务,即意味教育培训机构上市之路还未到破冰时,反之证监会将对此类企业上市的法律障碍做出新释义,但不排除其观察公众反应后在发审会做最终裁决的可能。

(三)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国内上市形式之“挂牌地方otC市场”

2008年9月成立的天津股权交易所(简称:天交所)是成立较早影响力较大的地方产权交易所,其教育版块有两家教育培训机构挂牌,分别是“北海教育”和“尚学教育”。

“北海教育”是“山东北海教育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其成立于2005年,于2011年4月在天交所挂牌,从天交所披露的信息来看,其主营业务包括“全托、半托幼儿机构、双语中小学教育、国际化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尚学教育”是天津尚学教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其前身天津尚学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10日,于2012年5月在天交所挂牌,从天交所披露的信息来看,其主营业务包括“小学、初中及高中课外辅导和升学辅导”。此外,天交所还披露了“尚学教育”的办学资质信息:“公司在2011年12月19日取得南开区教育局颁发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教民112010470001011号],办学内容为培训、业余面授,举办者为天津尚学教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17日取得由天津市南开区民政局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津南民证字第010281号],名称为天津市南开区尚学教育培训学校,业务范围为培训机构。”

可见,“北海教育”及“尚学教育”作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抑或成为我国教育培训机构谋求上市打开了一条道路。

四、关于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国内上市实践的几点思考

目前,虽然没有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在国内ipo上市挂牌,但是各民营教育培训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规避相应的法律风险,谋求国内上市。“拓维信息”作为上市公司,其ipo时主营业务不含教育培训,但通过设立合并子公司等运作,教育培训逐渐成为其主营业务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算是教育培训机构曲线上市。然而随着相关政策逐渐清晰,“洪恩教育”ipo进程不断明朗化,暗示了教育培训行业国内上市存在可能,尽管存在着前述种种法律风险,但从另一角度而言,似乎也无法排除民营教育培训机构“闯关ipo”的可能,从监管者的角度而言将好的教育培训机构留在国内上市也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此外,“挂牌地方otC市场”成为地方民营教育培训机构踏上资本之路的第一站,“北海教育”和“尚学教育”在天交所的挂牌表明地方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已率先放宽民办教育机构挂牌限制,不排除此事件的示范效应将会影响到全国其他场外交易市场,甚至a股市场。

(一)提前规范的教育培训机构或将成为首批获益者

规范化的经营运作是教育培训机构国内上市的基本前提。尽管“拓维信息”和“洪恩教育”等公司的实践有所不同,但都可看作我国教育培训机构谋求在国内上市的努力。这些公司通过规范化的经营运作,逐步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随着国内教育培训行业上市政策明朗化,提前规范的教育培训机构或将成为首批获益者。

(二)亟需相关法律及政策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正确定位

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进步及相关改革只有经过法律的确认,才能变成行业发展规范,促进行业长久有序的发展。因此,对《教育法》等应进行适当修改,对公立教育、私立教育、营利性教育加以区别明确。只有明确教育培训机构营利的适当性及其企业属性,才是其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法律保证。

(三)应该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登记注册管理监督

部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业务内容模糊,各地审批登记程序有待完善,这些都将对民办教育机构上市的核准形成阻碍。因此,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等级注册管理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明确教育培训机构登记注册机构,加强工商税务部门对其经营监管,确保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政策法规得到落实相,切实做到各监管部门对教育培训机构的无缝衔接。

(四)教育培训机构上市主体的价值取向应清晰正确

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特殊的上市主体,应有清晰正确的价值取向。事实上,教育培训机构不仅是教育培训产品的提供者,更是知识技能等无形产品的传播和输出机构。这些无形产品对于其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清晰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理念有助于其得到社会认可获得融资便利。

参考文献

[1]陈杰.民办教育培训企业境外上市境内难的原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07).

[2]李伶,唐海花.我国民办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8(01).

[3]宣立虎.探析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上市之路[J].法制与社会,2011(28).

[4]兰君.我国民办教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0(35).

[5]周凤荣.对我国现行民办教育政策法规的几点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04).

[6]高志国.民办学校营利与公益关系的哲学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6

关键词:高校培训管理策略师资保障

纵观高校发展史,人才培养、科技和社会服务构成普通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其中,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提供各类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发展培训已经成为普通高校实现其社会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实现高校经济效益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高校培训市场正在不断壮大,培训规模稳定增长,同时参培人员对培训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与其相悖的是,大多数高校培训体系尚不成熟,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不能满足社会以及参培人员对高校培训质量的高度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总结不足,改进高校培训工作,充分利用高校比较成熟的教育资源,抢占培训市场,推动高校培训工作的发展。

1.高校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常培训管理分为三个部分:项目开发(培训前期)管理、项目过程(培训中期)管理、项目评估(培训后期)管理。三者相互衔接,缺一不可。现就每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1项目开发(培训前期)管理

1.1.1高校缺乏市场化培训机制,市场信息掌握力度弱。首先作为高校下属的行政单位,培训部门往往受高校大环境的制约,使得培训管理者的种种行为都被限制在一个不得逾越的范围内,不得不把侧重点放在把握好服务和利润之间的尺度上。其次高校培训管理者局限于“行政管理”,没有一批洞察培训市场环境的“专才”,以至于培训管理者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培训市场的需要,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敏感,缺乏市场化的竞争意识和培训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1.1.2品牌意识缺乏。高校培训的门类涉及到各个学科,大多数高校培训把所有的培训项目全部囊括进来,没有侧重科目,采取“一锅端”的培训模式展开培训,这说明品牌意识淡薄,缺乏长远规划,难免使得管理者对培训品牌培养这条主线投入精力不足。同时高校也面临着各大校外品牌培训机构的入驻,高校培训力量很难与之抗衡,校内培训工作得不到扩展,导致大多数管理者抱着做稳做熟的想法,很难有高校培训推广出去的动力。

1.1.3培训硬件设备投入力度不够。硬件设备主要指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辅助软件(例如培训课程安排系统、成绩导入系统)等。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认为只要做好课堂的传授就好,忽略了对其他培训建设的投入力度,造成培训开展拖沓延缓,影响了培训的进程和效果。

1.2项目实施过程(培训中期)管理

培训项目实施过程(培训中期)阶段的任务占重大比例。首先是资源的准备,包括授课老师的安排、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资料的订购,培训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其次是培训过程监督。培训监督的主要任务受训对象、授课老师、课程进度及培训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为培训质量提供保障。目前,高校在实施过程(培训中期)管理这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如下。

1.2.1培训师资保障不到位。培训师资队伍是保证整个培训体系运行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培训教师不仅要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所授知识的可操作性、实践性以及时效性。

目前多数的高校培训着重自身的教育资源,习惯于独立培训,很少去聘用社会专才进行授课,大多是院校老师站上了培训讲台,虽然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且对于知识的传播等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但缺乏实践支撑,务实不足,一旦理论和实践脱了节,就不是真正的培训,而是在传课授业。这种情况下进行培训事半功倍,往往达不到可喜的培训效果。

1.2.2培训课程设置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课程设置是培训工作的核心因素,课程设置的全面与否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好坏。首先,有的高校仅注重理论课程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中很少甚至不结合实际案例及经验应用,难以满足培训需求。其次,培训方式设置过于简单,教师授课方式大多以“知识灌溉”为主,缺乏实践调查以及对社会热点、难题的学习和探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对受训对象缺乏吸引力,无法提高受训对象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培训质量和效果不理想,培训工作停滞不前。

1.2.3培训过程监管复杂多变,管理不到位。这里强调的是过程监管,这个阶段的监管覆盖面太广,包括对授课教师、受训对象、课堂质量及效果等全方位的监管,这种监管是最具有挑战性,也是最不可控的,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多种培训项目同时进行的时候,大多数高校由于管理人员太少,不能协调培训发展的规模和监管力量配备之间的关系,往往只简单的走个过场,对教师的授课效果和质量等只了解表面,使的培训处于一种“形式监管”的尴尬局面。

1.3项目效果评估(培训后期)管理

培训后期管理主要是对培训资料进行整理与存档,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培训资料分为培训宣传文件、受训对象名单、受训对象考勤记录、培训教案、培训成绩登记录入、培训总结等。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后期管理的关键,通过考勤记录、成绩情况以及学员反馈等指标对培训进行整体测评,有助于查漏补缺,纠正偏差,提高培训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效果。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培训管理集中在培训的教学、过程管理上,对培训后期管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足,不能及时总结和整理培训中所发现的问题,导致了培训一直在“瘸着走路”。

2.高校培训的管理模式与创新策略

2.1项目开发(培训前期)管理

2.1.1建立健全培训市场体制。整个培训体制坚持按需建立。首先任何培训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受训对象、社会岗位、高校发展”等三方的需求作为起始点,这样才能调动受训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有利于培训顺利进行。其次设置高校二级院系专职人员,建立联系网,细化培训分工,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市场调研、市场需求分析,为受训对象提供合理的培训。这样既可以整合培训资源,集中学科优势,又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最后在开展项目前,培训管理者要通过市场问卷、网络平台交流、现场座谈等方式,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分析,行政管理人员、二级院系专职人员、授课教师以及受训对象等多方及时沟通相互协调,梳理培训流程、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主题、优选师资配备、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梳理培训细则,逐步建立健全培训体制。

2.1.2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研发,推广品牌培养战略。企业驾驭未来的关键在于品牌培养,这是知识经济社会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同样用于高校培训中。要想把培训做强做大,就必须推广品牌培养战略。这里说的品牌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品牌项目的培养及品牌教师的培养。

首先品牌项目培养要根据国家政策及社会发展需求为切点,避免“一锅端”,有所为有所不为,取舍得当,对所有项目进行多层次的分类,并且斟酌考虑,在每个层次进行金牌项目的培养。其次是坚持“内外兼修”,校内聘请熟悉培训工作、掌握培训技巧的老师,定期安排进修,培养自己的“品牌教师”,校外则积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关心高校发展、洞悉培训动态的品牌老师入驻,打造一支特色的师资队伍。

2.1.3加大对培训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备的设备是培训顺利运行的物质保障,现代培训种类的多样性、复杂性,都对培训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市场的指引下,许多新兴的培训项目发展起来,这就要及时更新资源,购买配套教学设备,完善设备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首先高校高层要重视培训的窗口化影响,对培训设备建设加大财力投入,完善培训设备,建立实践基地,提高高校培训整体水平。其次开发辅助软件,涵盖整个培训流程,例如学生网上项目选报―课程安排设置―成绩导入――培训质量、效果评估系统等,既节约了人力、物力等资源,也能保证培训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后建立图书馆平台,在图书馆设置培训教材专栏,供受训学员参考阅读,同时同步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交流平台,供受训对象、授课教师、管理人员及时探讨培训过程中所发现的难疑点,为多方提供一个开放的、良好的、便捷的交流环境,有利于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2.2项目实施过程(培训中期)管理

2.2.1多渠道发展师资力量。高校培训要坚持“内外结合、择优聘请”的原则,根据高校自身资源的优劣,整合师资力量,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模式,校内选用热爱并从事该专业项目的教师作为培训教师,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调研和后续学习,使其能够及时洞察社会培训动向,提高培训整体教育水平。校外则整合那些实践能力强,经验多的专家、优秀管理者、学者等纳入讲师行列,逐步丰富培训师队伍。

2.2.2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设置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向两端延伸。首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精细化,满足受训对象的需求和发展。要求培训部门在设置课程时,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制定培训主题,完成课程整体架构设置,要求培训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其次精心斟酌课程、教材选择、培训师资安排及授课方法,要把理论课程和时间结合起来,把握好两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和联系,避免陷入纯理性或者纯培训的缺陷(误区)。着高校要借鉴国内外培训理念,结合受训对象的特点以及校内外资源,制定

2.2.3多方位监管。在培训过程监管中,首先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来配备适合的监管力量,可适当的增加人员(例如协调二级院系专职人员),保证监管强有力进行。另外由于监管的覆盖范围太广,可在培训前进行风险预测,充分明确各监管人员的责任和权利,把培训中可能出现争端矛盾细节化,并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其次是严格过程监督管理,加强培训过程中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反馈,采用听课、学生测评等形式了解培训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培训效果,及时对教师授课过程进行考核和评估。最后建立专家组,聘请相关专业的培训人才对培训进行指导和监管。

2.3项目效果评估(培训后期)管理

项目评估是培训后期管理的关键,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高校应坚持以培训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培训的评价和反馈。通过对培训教师、培训过程的检测和管理、培训效果的实现与否进行测评,并获得及时反馈,有利于培训计划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巩固培训成果,然后根据实际反馈调整培训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培训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为培训实现预期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未来培训管理累计丰富的经验和实施细则。因此,在培训的所有阶段管理中,必须重视项目评估这一阶段,这样对于开展下一次培训提供了数据、资料及经验支撑,促进教师教学技巧和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培训是高校对外宣传与交流的平台,是高校和社会连接的重要窗口。目前,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训对高校的经济利益以及形象塑造带来的深刻影响。面对越来越繁杂的培训环境,只有机遇与挑战并存,才能实现高校与培训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纪海.建立目标培训管理体系[J].中国培训,2009(5):37-38.

[2]张伟.培育高校培训品牌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3(12):11-12.

[3]肖勇,兰觉明,尚春雅.高校培训教育管理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155-158.

[4]徐.论监管理念创新对高校培训发展的促进作用[J].探索与实践,2010,,24(12):45-47.

[5]夏川生.品牌化:地方高校培训机构的发展策略选择[J].镇江高专学报,2009,22(3):5-7.

[6]黄桂姣.浅谈高校培训的现状及其发展之路[J].青春岁月,2011(22):74.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7

关键词:作风机制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改革的重要保证。“作风”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常用于工作、生活、党的建设等方面,是个人或团体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高校机关作风状况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外在体现。在这方面,中西方高校基于社会文化、大学管理体制的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英两国大学内部管理差异进行比较,试图为我国高校改进机关作风、推进作风机制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二、现状分析

为客观深入地了解目前高校机关的作风情况,本研究在南京部分综合性大学部分师生群体间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高校机关各部门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机关清正廉洁、勤政务实、公平民主的作风有了很大的改进,已经形成了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高校机关管理人员的精神状态、服务意识、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虽然高校机关作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校教职员工的期望,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拖拉松散、效率不高的现象在高校机关管理人员身上或多或少有所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思维陈旧,缺乏学习精神;职能交叉、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办事程序不够清晰,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

三、基于中英高校管理差异分析影响作风水平的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非常注重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并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本文选取英国为示例,从社会文化传统、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通过对中英高校内部管理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作风状况的因素。

1.文化传统

英国社会所奉行的伦理实质是基督教伦理,大学的德育内容渗透了宗教的价值内核,受教育者受基督教教义的约束,对上帝赋予的事业充满神圣感、使命感,人们不敢随意破坏制度,也更愿意为服务对象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不同,中国人没有宗教情结,对职业、工作的态度和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受教育后的自我“修炼”,主观随意性较大。

另一方面,英国是契约社会,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倡“公意”,公意是全体订约人的共同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公意既是自由的也是服从的。在此基础上,实现政治和管理上的“契约自由”,有利于公民养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中国是关系社会、人情社会,传统的中庸之道和由此形成的人格、思维与行为方式都使得“人情法则”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导致机关一些工作人员只对领导、熟人热情服务,对不熟悉的人则“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另外,即使有制度,由于没有契约约束下长期形成的“自觉”,在缺乏有效监督下,制度不能有效渗透。另外,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制度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导致了大学管理行政化、官僚化、等级化。

2.管理体制

(1)评价指标

早在1980年的时候,西方许多国家的高校中就广泛应用绩效指标对学校的办学成果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数量化的测评,该指标具体、量化和标准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副院长、校长协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CVCp/UGC)的研究,他们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类:输入指标,主要反映高校可利用的资源、人力和经费情况;过程指标,主要反映办学过程中有关资源的使用率、管理行为和组织行为情况;输出指标,主要反映教育的成效与产出情况。分类中的过程指标反映的就是对行政人员管理效率的考量。我国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作风状况的考核评价,多以听取述职报告及民主测评的定性考评方式为主,量化考评缺乏持续性、深入性,导致考核评价结果真实性不高,难以为高校管理人员作风建设情况提供有效依据。

(2)办学模式

中英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政府主导,高校在政府相关部门统一治理下,通过政府部门直接任命的校长行使对高校的管理职能,校长向上对政府部门负责,向下对高校行政人员以及教学与科研人员进行管控。英国高校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实行董事会制。董事会都是由来自校外的非教育专业人士组成,管理大学各类事务,校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校长是Ceo,具有职业化的特点,他对董事会负责,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寻找资金和在全球寻找人才。

(3)管理机制

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结构。学术理事会负责学术事务管理,董事会负责大学行政事务管理,二者代表大学不同群体的利益,在“权力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权力制衡。中国的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部治理结构表现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三元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政治权力是中心,行政权力是重心,学术权力处于边缘。

在监督方面,英国政府对大学进行协调、支持、控制,社会力量1通过各种评估机构、咨询委员会、董事会等形式参与高等教育决策和管理,发挥咨询和监督作用。另外,政府机构要求高校尽量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以实现高校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在我国,政府部门对高校进行行政化管理,高校管理干部作风建设主要受到教职工代表大会、来信来访检举控告、工会、舆论媒体等四种形式监督。由于受到明哲保身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群众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不敢也不愿参与监督;另外,由于高校在政策决定等方面对外界不够公开透明,群众无法了解到干部的权力运作和办事程序,无法实行有效监督。

英国大学管理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服务功能,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中国的大学,行政权力往往大于学术权力,管理多于服务。

3.队伍建设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培训工作。英国高校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设置深度不同目标不同的课程。培训由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及特设的学校管理学院负责或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教育学会、协会等机构来承担,培训主体可以是大学内部机构,也可以是民间团体。培训内容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法律、时间管理、财务及账目管理、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发展领导视野及能力、学校管理策略、政策制定及执行、职业生生涯管理、正确处理面临的挑战及压力等。这些培训内容重点是帮助领导懂得“如何管理”,而不是“管理是什么”。

我国高校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由学校组织、人事部门承担,一些科研机构也会受委托开展短期业务研讨或培训。培训内容大多涉及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三个板块,较少针对不同人员的年龄、专业背景、职业愿景的差异提供个性化选择,培训与需求脱节,培训模式急需调整创新,培训绩效缺乏评估反馈。

四、对我国高校作风制度创新的启示

深入研究作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制度法规体系,使其具体周密、系统配套,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作风建设系统机制框架。

1.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

高校要用机制规范保证高校管理人员培训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管理人员不同职级、年龄、发展方向和岗位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探索丰富高效的以在职培训为主,以集中学习、在线学习、实践锻炼等灵活形式为补充的培训方式。重视培训过程与结果的考核与反馈,把培训情况与任用、晋升和待遇等方面结合起来,保证培训务实、有效。

2.完善监督考评机制

高校作风建设的问责主体包含了政府、员工、学生、社会群体等,我国高校可探索理事会制,引入社会作为重要问责主体的作用,建立组织监督、师生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考核体系。坚持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管理,探索建立动态、全面、客观的定量考核体系。注重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并切实实行,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

3.建立职员制下薪酬模型

对高校机关管理者推广实行职员职级晋升机制,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全部管理人员薪酬模型,从而稳定管理队伍,激励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模型可以用Y=a+F(X)表示,Y表示管理人员的总收入,a表示一个合格管理人员的最低保障收入,X代表影响收入的因素集,主要包括职员职级、工作业绩等因素,这些因素是非线性变化的,因此Y=a+F(X)是一个非线性曲线。

参考文献

[1]张卫杰.健全和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研究[J].党史文苑,2014(5)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劳帼龄.国外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对国内高校办学效益评估的启示[J][4]黄维德,牛凯云.中西方高校绩效考核体系比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左彦鹏.析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6]李翠屏.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设计[J].2014(12)

[7]苏剑峰.职员制下高校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级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年六月份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会议召开前,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今后必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高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3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职业学院试行“半工半读”的意见》,“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创新点;2012年1月,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了解行业企业的运营情况,提高职业素养,为进入社会走向岗位做好准备。我国职业教育开展较晚,实践教学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也较少。由于师资,实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有名无实,高职教育的“职”字无从体现,使得高职教育与其他普通高校教育并无多大区别。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部分,把实践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等同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性的要求明显不符,造成了我们的高职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而实践技能又十分薄弱的局面。国外的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发达,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就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比例约50%左右,有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去相关企业相关部门实习。加拿大的高职教育中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而不是突出学历或理论知识体系。其具体做法是由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某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若干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并将此作为实践教学的依据。丹麦的职业教育重视产学结合,社会合伙人和当局代表组成学校董事会,参与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接受学生学徒在企业实习。

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造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是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而校外实践教学又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很多高职院校都将校外实践教学设计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最近几年高校建设反复强调内涵建设,这里的内涵建设就包括广泛开展校外实践教学,依托企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机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即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有着不同的本质属性,企业不是培训机构,第一要务是赢利而不是教学,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太可能像校内实践教学那样纯粹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校外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根据校外实习单位提供的岗位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单位———温州顺衡速运公司每年都会给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两到三个月的顶岗实习的机会。企业和校内的指导老师会根据每个岗位的职责来确定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再确定基于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磨合,现在企业给该校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基本已定型,主要集中在点部的仓管员,运作员,仓储中心的仓库管理员,订单管理员以及客服中心的客服管理员。这些不同的岗位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该校通过轮岗的方式逐一对学生进行培训,真正做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3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校外实践教学除了体系构建较为困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外,其质量监控也一直是个难题。按照高校的传统做法,教学质量监控一般是由校学术委员会,校级和系级督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及学评教等机构来共同管理。校外实践教学由于已经脱离学校正常的教学环境,全部是在企业中进行,因此实习单位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该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时非常重视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以及实习效果质量的评价,在校内教学质量监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改进。经过几年的合作,该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摸索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图1所示。这里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为三大块:监控点、监控主体以及监控内容。其中监控点又包括事先监控、过程监控以及事后监控三部分。事先监控是根据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制定详细的实践任务以及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指导老师的工作任务,召开学生实践动员大会,与学生沟通好顶岗实践的学习内容以及考核方法,并将相关的实践教学安排通报学校的教务督导室和产学合作处等管理部门。这一过程一般是由教研室主导,企业对接部门提供一些支持。过程监控主要是由物流教研室专业老师联合企业指导老师一起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全过程指导,在这过程中校内老师主要负责检查实践环境是否符合要求,学生是否能按时上岗实训,能否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以及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进行协调。企业老师主要负责培训学生的岗位技能,并对学生工作进行监督。学校的教务督导室和产学合作处不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检查。事后监控主要指每次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都要返校做实习总结。教研室老师和企业老师都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打分,学生自己也要进行自我评价,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作为该校校外实践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为该校接下来开展工学结合积累了经验。监控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其中实践教学条件是由顶岗实习的单位提供的正常的工作环境,无毒无害,对学生健康没有影响,实训设备安全,先进,由企业指导老师负责培训学生。实践教学设计是根据实践内容由教研室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制订,一方面要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另一方面可能要根据实践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校内外老师共同完成,其教学成果由企业老师,教研室老师,学生自评以及教务督导室和产学合作处共同打分加权得到。

4总结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校外实践教学由于需要企业的参与,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形成企业与学校互惠互利的模式,因此实施起来难度更大。同时校外实践一定要有详细的实践方案,严格的管理制度,以避免出现“放羊”的现象,造成师生重视程度低,实践效果差,企业把学生当作低廉劳动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苟建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10月,27(10).

[2]刘刚桥,李明,师建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月.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9

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情况调查

问卷从课程模块、作业和论文设计、专家团队、培训资源丰富程度、学习进度安排等方面调查参训校长对培训内容及形式的满意度,经过统计选择满意以上的人数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90%,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参训学员对培训所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体验感到满意。问卷从运行速度、在线交流互动、使用敏捷度、技术服务、学习意愿等方面调查参训校长对网络环境及平台运用的满意度,经过统计选择满意以上的人数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总体达到84.76%,这表明大多数的参训学员对网络环境及平台运用感到满意,但是满意度不如培训内容及形式的满意度高,还具有提升的空间,也有待培训网站的优化和完善。问卷从学习管理制度、培训指导、网上互动交流、辅导教师管理能力、课程定制等方面调查参训校长对培训机构管理能力的满意度,经过统计选择满意以上的人数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总体达到87.57%,这表明大多数的参训学员对培训机构的管理能力感到满意。但是,经过对各分中心的分别统计发现,参训学员对某一分中心满意度只有70.18%,远低于87.57%的总体满意度,表明个别管理机构管理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管理机构的总体形象和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2009年的“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重庆市300名中小学校长参与了此次远程培训。由此,重庆市开始了大规模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组织与管理。随着,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一批次参训人数由最初的几百人,增加到上千人,培训的组织管理逐渐开始出现管理不到位,监控失效等问题。有效的外部监控必须是由行政管理手段、学习考核手段及网络技术手段等综合运用形成立体监控体系来发挥监控效能[2]。由于大规模远程培训组织和管理经验的欠缺,培训管理机构的监控手段比较单一,学习考核的方式设计欠缺科学性和灵活性,缺乏完整立体的多维监控体系[3]。重庆市各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有着较大差异,因此,来自不同地区的参训校长,特别是城市校长和农村校长的知识结构、关注的培训重点和内容差异较大,这就让培训组织管理机构在培训课程设计方面遇到了重大的挑战。在远程网络培训的初期,网络课程多是国家或地方面授教材的网上克隆[4],随着远程培训的高速发展,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资源逐渐丰富,但是针对参训校长的关注重点进行的课程开发还非常欠缺,特别是具有针对重庆地方情况的特色课程还需要组织管理机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远程网络培训这一学习方式缺少传统学校的校园环境,且培训讲师和参训校长以及参训校长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分离,参训校长主要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和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部分校长,特别是第一次参加远程学习的校长,对于远程学习环境和远程培训的特点不熟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产生了对远程培训的排斥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校长由于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自觉性不强,态度消极,在提交培训当中的作业和参加交流研讨中缺少自身的原创和感悟,流于应付,大大影响了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敦促和协助各培训网站进一步保证网络平台畅通,因参训学员均为校长,平时学习时间紧张,在他们有限的学习时间中,网络平台的快捷反应和网络的通畅对学员们尤其重要,同时各网站应提供更加贴心细致的技术支持服务和更快捷的咨询反馈,让学员们减少参训学员在操作中的后顾之忧。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课程内容的开发,特别是针对培训对象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发相应的课程,同时,可增设拓展课程,此部分课程可不计入总分,使参训学员在学习之余能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精心设计研讨主题,进一步加强学员与专家、学员和学员之间的在线互动交流,增加并固化专家实时答疑的时间,增加专家线上论坛答疑次数并给予学员及时的反馈。同时,专家的答疑和指导情况记入市级专家考核档案作为其他项目组建指导专家团队的基本依据。加强和各培训管理机构的沟通,确保培训管理机构管理到位、关怀到位、服务到位,为保证参训校长有效学习而尽职尽责。在巩固传统远程培训分散学习的模式的同时适当增加网上集中实时授课培训,这样有利于参训校长与专家直接接触,减少因离线分散学习带来的距离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知识及解决疑难问题。

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实施策略

重庆市成立了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领导小组和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执行办公室,负责全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的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重庆文理学院分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和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作为培训实施单位,分别针对重庆市主城片区、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和渝东南片区进行远程培训的具体组织和管理。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与其他三个分中心成立了远程培训教学管理小组与各区县教委干部培训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负责联络协调、管理监督,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平台,使每个片区都形成了三级培训组织管理支持体系,保障在大规模校长远程培训的过程中,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技术支持到位。重庆市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领导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基层校长远程培训的基本状况,与指导专家一起科学规划远程培训的重点,确定参训片区和校长类型。校长远程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的优质资源,组建网络班级,每班40人,配备一名由当地行政人员担任的班主任,并且选取一名校长学员担任班长负责班级学员学习的进度跟踪、讨论交流、技术辅导等。在市级校长培训指导专家组的指导下,网络班级为学员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培养反思能力、拓宽学习视野的平台,满足了学员学习和交流需求,避免了学员孤独感。加强课程需求调查,在市级校长培训指导专家组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让参训学员充分表达自己所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实现课程的“按需”设计使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培训考核方案注重网上学习和网上交流的结合,学习过程性和实践性考核的结合,合格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的结合以及学员评价和专家评价的结合。考核方案不仅能引导学员网上自主学习,也要求学员参与网络交流;不仅考察网上学习的具体情况,还要求学员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思路;不仅要对基本项目做合格评价,还要设定优秀学员评选办法,设置附加项目做激励性评价;不仅要进行学员之间的作业互评,还有专家对研修成果的评级。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重庆文理学院分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和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分别指派了专职人员对本片区远程培训学员的学习状况进行网络动态督查和跟踪,防止学员通过“挂机”增加网上学习时间。在全面掌握整体培训进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对学员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掌握每个学员的学习情况。每半月进行一次统计,与那些学习困难和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员从思想上进行沟通,同时每月一次的统计简报都将学习情况通报市领导小组和各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保证培训工作的规范有序。#p#分页标题#e#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篇10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现状;实习实训;质量监控体系

近些年来,民办高职已经逐步意识到创办初期所注重的数量扩张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众多民办高校向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管理、制度创新等有利于民办高职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轨道上转变。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民办高职的教学质量方面。民办高职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毕业生的水平与素质,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因而,探讨民办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是加强民办高职教学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办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现状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现状分析。民办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然而师资队伍的组成与政府创办的院校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民办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质量存在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首先,为了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声誉、办学水平以及加强对外宣传,民办高职院校通常会聘用国家或者地方创办的名牌本科院校的在职或者退休的教师。这些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他们从事本科高等教育,有着丰富的本科教育的理论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工作单位是原本科院校,对高职的实习、实训教学难免在精力上有所限制,而且学生有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很难与教师当面沟通。此外,这些教师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对高职教育的实习、实训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并不是十分熟悉,常常误认为高职教育教学就是本科教育教学的简化版。本科教学中,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扎实,教学内容是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开展的,这与高职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难免不相符合。而且,本科教育重在理论的掌握与深入研究,而高职教育在注重实践与专业技术的掌握,这点也造成了师资结构组成限制民办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处于教学经费考虑,会聘请一些在读研究生来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研究生尽管自身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由于本身依然是学生,与所教的学生的思想处于相同的水平,比较容易沟通。但是,他们仅仅是具备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却没有经过与高职学习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相关的培训,同时也缺乏实习教学的经验和技术,更没有能力去总体上把握实习、实训教学的目标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除此之外,对于这些在读研究生而言,给高职生上课本身就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有些只是出于经济原因来完成一项任务,课前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授课内容,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带领学习参加实训。上课缺乏相应的技术让学生学有所得,而课后又忙于自己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民办高职的教学质量。再次,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原有的在职教师。这些教师参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高职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操作能力方面的要求。这类教师在高职教育一线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能力处理好实习、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但是,他们中的实践教学理论与技术的老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对于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理论接触的较少,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这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又存在的一定的距离。

(二)民办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分析。民办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与服务质量,一直是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学生与学校管理,家长期望与学校的实际办学能力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于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方面的管理仍然不够严格,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往往是科学的,符合时展需要的。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在经过层层的“过滤”之后,真正落实到实际中的,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招收学生时为了吸纳更多的优秀生源,做的宣传非常到位,但是,在学生入学之后当时的承诺就以各种借口大打折扣,造成学生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学校存在一定的反感情绪,学习没有效率,也不能积极探索好的方法来训练自身的动手能力。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这种状况也限制了民办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设置明显存在不足。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建设的不合理。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课程参照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设置,而忽视了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这一基本理念。此外,由于实训基地的空缺,有些对高职学生就业非常有利的实训课程被删除了。在精品实习、实训课程的建设上,民办高职院校的软件设施,建设点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在学生的实习教学方面存在质量问题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国近些年来加大高校扩张的范围和力度,使得学生生源质量下滑,再加上学校学风不浓,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等因素,要想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即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进步输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基础的技术型人才。民办高职教育也应在秉承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这就有必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革新,一些无法胜任高职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的教师,劝其离开工作岗位,而对于那些本身能力很强,只是没有很好的应用于现代高职教学的教师,学校应该选取合适的时间进行培训,使其明确高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此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应该改掉甩手不管的习惯,定期检查不同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及时发现偏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规范做法,积极采取纠正错误,以确保从平时做起,实现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吻合。

2.“以人为本”是我国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归宿。培养技术型人才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注重人的诉求和实际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点。学生的能力是教学质量提高工作中最有发言权的主体,而教师和实习基地的硬件条件则是保证。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可以采取实时对授课教师打分的形式,对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对于一些没有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要发现问题所在并且解决问题。而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采取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激励其他教师共同进步。

3.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系统。由班级、系、院共同协作,共同构建统一的实习、实训管理网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相应的负责人,由该环节的负责人进行解决。高效、统一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网络是整个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

4.民办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承诺与落实存在差距。在今后的高职教学中,承诺学生和家长在现有条件下能达到的水平和要求,应该在今后的实习、教学工作中适当安排得以实现。在实习、教学开展前,做好实现实习教学目标的准备,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实时监控整改工作,在教学结束后以开会总结交流的形式对实习教学目标与结果予以评价,发掘值得改进的地方,在下一环节的实习教学中加以改进。

(二)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基础

1.健全实习、实训规章制度。民办高职院校要实现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首先在制度上为实习、实训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实习的各项工作确立适当的指导原则和规范,从而保证实习、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从高职院校培养方案出发,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实习任务书,实习、实训的计划和任务要经过学校与学生代表的反复协商,最终确定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与学校开展的实习计划与任务书。然后,采取为学生开动员大会的形式,使即将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明确实习、实训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以及需要上交的实习报告等文件。

2.为开展实习工作建设实习基地。民办高职院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公办高职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建设实习基地保障实习工作有效开展,是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办高职院校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学校根据现有的专业水平和学生人数,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招标等方式,建立模拟实验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检查与考核。以实习计划和任务书的实习、实训进程为根据,对实习、实训进程的各个阶段,实习、实训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要加强检查,采取的方式可以是不定期的,不同形式的。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以保证实习、实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的表现情况,也应制定相应的方案对其进行考核,比如可以提交实习报告,由相应科目的教师进行评定。对于同批次学生的实习成绩,应该予以总结,发现问题,争取在以后的实习、实训活动中予以解决。

(三)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要点

1.理论教学效果的监控。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成立教学督导组,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授课情况与学生的听课情况,教师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教案、作业等等与教学相关的文件同样要接受检查,以对教师的理论教学效果做出一个合理而综合的评定。

2.实践教学效果的监控。实践教学是民办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对实验课的开展情况,实习、实训、课堂设计,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进行考核,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教师实践教学的效果。

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了解教学情况。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在教师教学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老师进行打分的形式反应教师的教学情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监控方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通过谈话的形式对教师和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努力整改学生不满意的教学模式。

4.对毕业生动向的追踪。对毕业生动向的追踪培养方案和培养效果是一个很好的反馈。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整理反馈的信息,从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