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建设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1:07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1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庄改造;生态;效率

数字技术改造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实现农庄的农业资源、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客源管理等的科学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技术对农庄的改造,促使传统农庄规划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得到解决。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博远农庄为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规划,探讨传统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1数字技术对农庄改造的启示

1.1促进农庄规划的科学化由于农庄改造规划设计过程需要大量基础资料分析整理,所需基础资料数据量大,涵盖面广,而传统农庄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数字化,数据缺乏高效管理,造成许多数据丢失和数据变动问题,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对规划方案造成了影响,并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充分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缺乏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对农庄进行科学化的规划改造。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农庄进行改造,有利于实现社会、空间、环境的一体化的规划目标,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运用数字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查询、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反映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拓扑关系,描述地理信息的动态演变,时空建模,分析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最终进行科学决策[1]。

1.2促进农庄管理的智能化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数据都是农庄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参考信息,农庄可据此对农作物及其他相关管理内容做出安排。并且农庄管理者可在物联网终端上浏览智能温室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从而进行精细化种植。通过屏幕便可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其量身定做灌溉和营养计划。依托于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大力推进农庄创新,建设适合城市人群需要的特色农庄,才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享受真正的绿色生活,向往智能化的生活环境[2],提高城市生活的服务效率[3]。

1.3实现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就是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数字技术手段,融合社交网络、app等终端工具和方法,实现数字反馈的时效性。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农庄应将与客户的线上交流活动与线下跟踪活动相融合,做好线上的客户意愿咨询与线下交易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生态农庄与客户及潜在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效率。这便要求生态农庄通过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数字社交网络平台来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4]。外地客商也可通过物联网终端平台上浏览大棚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溯源清晰。

2数字技术在博远农庄改造中的应用

2.1前期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基础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所以对博远农庄改造项目规划前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数字化收集与处理主要分为: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即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即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景观处理等方面,下面就针对这点,依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1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对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规划、远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改造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相关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规划信息和数据共享功能,从而有效地提升农庄改造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这对我国城郊农庄再建乃至相关园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闽北地区有众多农庄,这些农庄往往占地广、跨地形地貌程度高。南平下辖市邵武市博园农庄的土地现状比较复杂,除农场建设用地、交通工程用地外,草地、林地、耕地、滞留用地、滩涂地、水域面积都较大———即使规划中最少的交通用地亦有2.43hm2,仅占总面积的1%;此外,整个农庄的景观资源也需要重新分析,譬如山泉水稻田共计121.5hm2,它既包含了水域部分,也包含耕地部分。这些分析很多重叠,将交错的数据整合与再分配是改造过程中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需采用数字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多维度考量,从而进行权重配比,譬如,交通工程用地需要考虑避让生态景观、连接主要景观外,并且考虑客源的分布,对南平市及各辖市乃至省外旅客成分进行历年数据比对与预测。当然,这还有待更多的后期验证,单从目前的农庄经营效果来看是初步成功的。这些分析中很多如客源分析都是数据共享的,通过网上便可查询,非常便捷。

2.1.2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对较好的空间数据与相应分析。同时,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提取和分析,并且在相应的系统中,构建完善的空间层面的数据库。由此,设计双方都可以进行全面的提取和查询,并且对各个数据可以进行全面、长期的统计,这样对工程的操作、编辑、提取及输出等工作的开展和后期的管控提供了重要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博远农庄设计前期,利用地理3S技术对农庄原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如arcGSi提供的坡度、坡向测量算法等对场地进行了虚拟测量,这些都已经是常规的数字技术手段。这些数字技术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农庄,并且往往没有数据记录史的对象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必经之途。甚至一些简单的测量已经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协助完成,非业内人士也完全可以进行测量,数字化相应带来的即是大众设计参与度的巨幅提升[5]。平面数字与空间数字的结合也可应用在如农庄工程样式与材质的选定的前期多个方面。利用au-toCaD3DS、3dsmaX、Quest3D、2Dshaper、SketchUp等软件,构建相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材质编辑器的形式,对其样式及材质进行全面的选定,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同样,平面数字、空间数字各自内部的相互叠加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农庄内的博物馆就采用了参数化建筑建模,这就是将平面数字联系、集成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6],虚拟现实手段在这些多重数字的集中处理方面是极为擅长的。

2.2中期效果的虚拟数字化展示

景观处理是数字技术在农庄再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主要利用网络信息处理的形式,对农庄景观进行全面的虚拟、描述和处理。整个过程中主要包含有两种展现形式:静态效果展示、动态效果展示。

2.2.1静态效果展示主要是以农庄的二维、三维数字展示、景观效果展示为主,利用3S技术,可以对庄园内的园林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其后工程施工与维护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经过前期的资料数字化原始收集与简单处理对如水的酸碱度、硬度、导电率等自然条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包括农庄内农作物的植物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期的数据使用上非常便捷。农庄设计中反复比对果园与农田的分割、用数据论证设计结果。同时还要结合旅游景观需求,这便是景观效果展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应用了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景观效果在数字与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虚拟展示。因为还有后期实景数字化,故不赘述。

2.2.2动态效果展示主要是在时间轴线上利用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农庄原生资源的变迁、农庄次生绿地的发展、农庄长期建设的情况,实施动态预测与模拟。以博远农庄为代表的闽北地区的庄园都背靠大山,有河流穿过,这对农庄绿化、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是非常好的自然优势亦是规划挑战。除此之外,将整个庄园的排水排污系统重新规划,利用arcGsi技术建立水系模型演示污水处理效果,既能保证污水的快速流通,又能保护旅游景观效果不受太多影响。两种形式的效果展示是相辅相成的,如涵水条件,它既要考虑静态的一些水源特征、储量,又要考虑月降水量分布、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等等,这些没有数字的支撑很难整合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设计的细节。

2.3后期实景的数字化采集与管控

2.3.1农庄实景的数字化农庄的实景数字化主要是指:将庄园风景的真实图像,通过利用图像化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表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其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取。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利用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形式,对其图像进行全面的技术化处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中的作用。在动静效果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景数字化,强调的是整个循环方法的再验性,这便是区别于中期图像处理的地方。在博远农庄的前、中期景观数据收集、处理中,没有套用类似农庄的效果模板,而是充分利用人工拍摄、航拍图像的再处理,以此演示设计效果。这样不仅便于甲方理解设计方案,也让后期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再次得到提前校验。

2.3.2农庄工程后期对旅游景观效果的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承接上述的实景数字化处理,对其相应的图像全面过滤,并进行艺术效果分析,主要通过隶属函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相应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全面的视图进行输出,可以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以此提升农庄建设和设计的效果。农庄的景观效果往往需要长期经营(博远以一年为近期规划,五年为中远期),这样的虚拟手段不仅可以更真实地接近实际情况,也是旅游宣传的一部分。2.3.3农庄后期管理的数字化这一部分虽未彻底完成,但依然对其他项目具有参考意义与启发,故一并罗列。农庄的后期管理除了常规的旅游、经营管理,更要强调的是不断监控客源地、客流量、农庄内旅游路线、消费组成等,对相应的农庄部分进行调整;景观的监控则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依照不同季节、时间段进行长期的评估,并加以干预改造。依照前期数据收集与处理形成的数据库,在后期可以帮助构建评价体系并做多维参照,这样构成一个基本的循环方法论,可以永续循环以求动态的数字稳定、农庄兴盛[7]。

3小结

新型的观光农业园是在传统农业园基础上,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笔者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于农庄改造的启示,并以南平博远农庄改造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后期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改造提供借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逐步被运用到各类规划改造中来,也必将对新型观光农庄的发展,运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汪成亮,温鑫.智能环境下分布式Rete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6,36(7):1893-1898

[3]席晓晶.“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周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5]蒋文燕,栾汝朋,朱晓华.基于VRmL_arcGSi的虚拟旅游景观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2010,9(29):1715-1723

[6]宣千云.参数化建筑建模实例研究[J].江苏建筑,2012(6):111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2

【关键词】农村配电网规划;数字化;实际应用;发展

在农村配电网规划中,数字化应用越来越多,实现了农村配电网的数字化管理,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电力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村配电网规划的数字化应用,实现了配电网数据的共享,降低我国电力建设的管理成本,促进我国市场经济长远发展。

一、农村配电网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加大了电网改造力度和电力建设力度,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速率,给人们生活用电供应量提供可靠保障。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配电网运行时存在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给农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配电网规划数字化建设,可以对配电网的结构进行改造,采集相关数据信息,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农村配电网的数字化管理应用,促进我国农村电力建设自动化发展。

二、农村配电网规划数字化的应用成果

根据我国农村配电网规划情况来看,数字化应用是在GpS、SCaDa、GiS和GSm等技术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组态分析技术和逻辑控制技术等,对配电网进行系统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农村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目前,农村配电网规划数字化的应用成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在线路上安装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将数据信息传输到配电网监控中心,对配电网的电流、电压、运行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使电力系统得到全面管理和控制。当不正常情况出现时,数字化管理系统会及时作出警报响应,大大提高了配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2.通过GpS、GiS等技术,配电网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对电力系统野外运行进行和电力供应情况进行安全操作,并在电网监控数据出现不正常情况下,进行及时的纠正操作,使配电网系统在第一时间恢复正常运行。

3.在电力运行过程中,运用RCm检修系统,可以对数字化设备进行定时检修,对设备运行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迅速解决,保证配电网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延长配电网系统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农村配电网建设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在配电网监控中心的管理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巡检操作,使设备的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各国变电站的数据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共享,促进电力系统设备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配电网系统的稳定性。

5.通过数字化技术,运用DmS技术等可以促进应用软件的开发,对配电网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分析,进行开关电自动操作,以及配电网系统和用户之间的远程操作等,从而降低电力系统故障发生率,提高配电网供电的整体可靠性,促进配电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三、农村配电网规划数字化的实际应用

在农村配电网规划中,数字化实际应用有很多方面,可以对构建电力系统管理体系、进行应用软件平台设计、对整个电力供应全程进行建模等,从而实现配电设备系统管理、配电运行管理、配电调度管理、图纸资料管理、配电检修管理等,使农村配电网建设的科学技术含量得到不断提高,促进农村电力建设更加稳定、可靠。下面例举农村配电网规划数字化的实际应用中的配电设备管理,通过对配电设备管理的实际应用分析,使配电网的日常管理变得更加规范,促进农村电力供应系统运行稳定性不断提高。

在配电网系统是数字化技术中,miS技术、GiS技术和emoS技术等,可以使配电网业务流程更加清晰、有效,使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提高配电网的自动化水平。

1.设备建模和属性信息维护。通过设备建模,可以对整个配电网的系统进行全面了解,是设备管理最基础部分,以促进设备使用有效性不断提高。根据模型的设计要求,对设备属性进行编辑、录入等,并存储在设备库中,便于进行设备维护时使用。

2.设备维护。在进行模型设计的时候,图形的信息也要进行编辑、导入等操作,并存储在设备库中,包括设备自身照片和沿线分布图等。在进行设备维护时,要对设备关系、异动、克隆、杆塔编号、杆塔顺序和调整顺序等进行维护,以保证配电网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配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电网相关设计。在配电网的相关设计中,要对配电网设备的一次性节点图、台账和网络拓扑等进行设计,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高效性。

4.电网查询统计。配电网的查询统计包括设备查询、业务信息查询等,以对设备图形界面内各种信息的统计,通过逻辑查询、检索等操作,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处理。

四、结束语

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配电网规划数字化应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使农村配电网的建设、设计和管理集成到一起,实现了农村配电网数字化统一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农村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推动我国农村配电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光耀.农村配电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3.

[2]师耀辉.农村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及其管理系统的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3]喻琢舟.农村配电网可靠性的分析与计算[D].长沙理工大学,2008.

[4]施波.农村配电网中变压器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272.

作者简介: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3

关键词:测绘建设新农村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先对村庄的地形现状进行统一的测量、绘图,然后在所绘数字地图上进行规划设计。之后才能按照规划建设新农村,把新农村建设成美好家园。

一、测绘先行,科学制定村镇建设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之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其主要任务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等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切实改变村容村貌。以上这些,都要先行科学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推进。村镇规划是统筹村镇建设发展的蓝图,而测绘是编制这张蓝图的底图提供者,没有测绘先行,村镇规划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测绘工作者应当放眼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不辱使命,加快工作步伐。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国家统一的大地控制体系基础上,尽快启动大比例尺地形图和相关图件的测制工程,为村镇规划做好超前服务。

一、测绘应着重服务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出的宏伟蓝图。要把这幅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科学规划是前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这些都离不开测绘工作,测绘成果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中都大有作为。比如,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城乡规划、产业布局、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都迫切需要测绘规划底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田水利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农村能源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电信工程等,都需要测绘作为基础;在生态与环保方面,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生态保护等,都离不开测绘的支撑;在数字农业方面,农作物估产和监测、土壤侵蚀调查、精准农业、测土配方等,需要空间地理信息支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涉农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等,更需要基础地理信息作为支撑。

大比例尺地形图是新农村规划建设、村镇建设的必要基础数据。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工程等,需要利用地理信息辅助进行环境的评价、建设的规划以及模拟的模型预测分析,辅助决策。另外,村镇政府和各应用部门,迫切需要纵览全貌的村镇地图和影像图,为村镇发展布局、招商引资、生态保护、推广展示等提供良好的平台。

农业信息化需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需要发展精准农业。中小比例尺地理信息是农业规划和布局宏观管理的重要支撑,大比例尺、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是建设精准农业的基础。通过地理空间信息的表达、查询、统计,提供农业相关信息的分布和数量;通过地理信息的及时更新、识别、收集,对规划、决策实施结果进行监督、测量,推动农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是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预测和预警水平,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其中,矢量地形数据是对各种专题数据进行分布统计和预测分析的基础,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预测、洪涝灾害的评估和预测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实时获取的遥感影像,能够对森林火灾的发现、监测提供准确的信息。

在生态与环境建设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对地表状况进行客观、细致的反映,对生态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持续的监测;基于影像提取的信息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统计、分析。基础地理信息是规划、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也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不可或缺的保障。

农田水利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包括大、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涉及人畜饮水安全的工程建设。这些建设需要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支持,对工程的合理选址、工程量准确估算及科学施工起到关键作用。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公路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基础资料,对于地形起伏较明显的农村地区尤其重要。通过高精度地理信息的使用,可以方便、准确的计算工程的填挖方量,选择工程的最优路径,有效节约工程投资,提高施工效率。

在电力设施的设计和规划中,基于地理信息可以科学规划电力线的架设选址,减少不必要的布设点,提高工程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测绘高新技术手段可以对于已建成的电力设施和电力线进行动态监测,对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和及时修正,避免事故发生。

三、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测绘保障

2008,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国家测绘局出台了《关于为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好测绘保障服务的若干意见》,及时调整测绘生产力布局,把项目更多地调到现实需求上来,把建设更好地放到公共服务上来,把产品更快地转到有利于民生上来,把资金更有效地用到扩大内需上来,把工作重心切实落到促进发展上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项目立项工作。

按照国家测绘局的部署,遵照"需求牵引、统筹规划,分级投入、科技推动,因地制宜、测以致用,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各省、市、自治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示范项目的实施,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与此同时,开展了相关技术试验和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摸索出低成本、高效益采集制作农村地区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技术,建立了一套专门针对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系列产品模式,树立了测绘技术和成果成功应用于涉农工程的典型。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4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方积极参与,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将其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省长亲任组长的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全省信息化建设。各市政府建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工作机构,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省政府和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数字安徽”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3~2007年)》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将“信息工程”列为“861”行动计划的六大基础性工程之一,并设立了专项发展资金。各重点领域信息化牵头部门加强协调和宏观指导,以项目为抓手,创造性开展工作,有效推动了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省政府办公厅注重需求导向,以政府公众网功能拓展和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省经委坚持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省商务厅创办进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等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在商贸领域的应用。省农委着力加强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多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因地制宜,实现面向“三农”信息服务的广覆盖。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加大信息化推进力度,规划实施各类信息化工程项目,在全省范围形成政府推动、各方协力、全社会参与的“数字安徽”建设良好氛围。

(二)实行统筹规划、试点引导,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推进信息化,必须规划先行、试点引路,以避免重复与浪费。五年的实践表明,“数字安徽”建设规划纲要及各地各部门制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起步阶段在全省选择确定了15个重点项目开展试点示范,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在安徽省实施各类信息化试点工作。阜阳、芜湖被原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宁国、舒城被原国信办列为全国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合肥、黄山分别被原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全国城市信息化和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商务部批准安徽省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建设部批准合肥等六市为国家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国土资源部确定安徽省为全国“金土”工程一期两个省级试点单位之一。这些部级试点项目的示范带动,加快了安徽省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三)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一是引导传统工业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过程现代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具有特色优势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软件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实现快速增长。三是积极鼓励采用本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产业互动,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5

信息早报:陈总,今天来参加年会的大部分人都是中国数字农村网的员工吗?

陈总:少部分是中国数字农村网的员工,还有部委领导、渠道商、企业家以及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可以说,今天来到年会现场的全部都是关爱、关心三农发展的人士。

信息早报:中国数字农村网是怎么诞生的?

陈总:从2004年开始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关注三农,一方面说明农业问题关系国家发展大局,另一方面也说明长期以来农村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是亟需得到快速发展的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数字农村网在2011年1月3日正式上线并开始运营。中国数字农村网希望通过先进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运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就能完成的,它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

信息早报:陈总,您说中国数字农村网算是“另类”的电子商务网站,为什么这么讲?

陈总:说中国数字农村网是一个“另类”电子商务网站,更深的含义应该是说它是一个创新的网站,一个“服务三农”的网站。这有别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我们经常提到B2B、B2C、C2C类型的电子商务平台,中国数字农村网吸收传统电商平台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独创了“m2m”的电子商务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带动农村走“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将农村通过先进的渠道引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中来,破解农产品卖难,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信息早报:中国数字农村网上线不到两年就已盈利,怎么这么快就实现盈利了?

陈总:只说盈利我觉得不是很准确,我觉得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中国数字农村网的运营模式获得了市场认可。农村本来就是一个有着良好市场发展机遇的地方。这么些年,政府在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在政策、科技、金融、投资等方面帮扶农村走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的改观,传统小农意识的转变等等,这些改观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活力,中国数字农村网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实现盈利也只是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信息早报:今天年会现场也有风险投资身影,他们是否有投资中国数字农村网的可能?

陈总:中国数字农村网的发展很迅猛,这里面当然也需要更多投资机构的支持,我相信他们在今天的年会现场也感受到了数农事业的发展潜力,目前和多家投资机构正在进行投融资洽谈,已得到资本对模式的认可,相信我们在今后和投资机构的合作将会更多。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6

做好20**年全省广播影视工作意义深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20**年全省广播影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全省广播影视“发展繁荣、惠民服务、行政监管”的主体任务,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传播影响力和综合发展实力为核心,以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目标,更加注重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更加注重提升影视动画产业,更加注重加快数字电视发展,更加注重构建广电惠民服务体系,更加注重推进广播影视科技创新,更加注重依法加强和改进管理,更加注重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促进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大局,不断开创**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一、加强主流媒体建设,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坚持以新闻宣传为中心。始终把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强化新闻立台理念,坚持正确的办台方向,准确把握广播影视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遵循广播影视新闻传播和产业市场运作的双重规律,发挥广播影视宣传教育和娱乐服务的双重功能,坚持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广播影视发展道路。各级广电台要从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人才保证上实施倾斜政策,扎实保障综合频率频道办好各类新闻节目栏目,加大新闻类节目播出数量,着力提升新闻报道质量,不断扩大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进一步促进省、市、县三级播出机构加强新闻类节目的通联协作,积极向中央台上送新闻节目。坚持广电传媒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提高文化服务能力。继续抓好对农、少儿频道的节目建设,大力推进省、市电视少儿频道及省级其他频率、频道节目扩大覆盖范围,支持各类公益性专业频道、栏目的发展壮大。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原则,坚持推进新闻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切实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本领,及时主动报道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充分发挥广电媒体阐释政策措施、化解困惑疑虑、稳定社会心理的作用。切实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本领,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在第一时间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牢牢掌握正确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开展舆论监督的本领,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到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广播影视品牌化战略,精心打造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群众欢迎、影响力大的品牌频道、品牌栏目、品牌节目、品牌活动和品牌主持人,增强广播电视媒体宣传的传播力、亲和力和竞争力。注重品牌建设的内涵、深度、品位、品格的提升,在差异化、个性化、本土化上狠下功夫,保持品牌的持久生命力。改进和优化广播电视各类奖项的评选工作和导向作用,健全品牌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更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

精心组织各项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深入宣传各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深入宣传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惠民生为主线,加大对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报道力度;认真开展我省“十一五”期间重大建设成就宣传,突出重大典型的宣传报道;切实组织好全国、全省“两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省运会等重要会议、重要活动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做好广播影视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支持**电视台国际频道加强全省广播影视协作,集聚优质资源,提高对外宣传的覆盖面、到达率和影响力。抓好各项重大宣传任务,力求做到精心策划,深化主题,整合力量,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二、繁荣影视动画生产,着力提升质量效益

加快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制定出台《**省电影产业发展规划(20**-20**)》,以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繁荣电影创作生产、推进电影院线和影院建设、完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机制、加快电影数字化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我省电影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突出抓好省级东部电影集团的筹备组建,形成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播出一体化发展的市场主体。组建全省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新机制建设。大力加强县级及有条件的中心镇的现代电影院建设,用五年时间完成近50个县城现代化多厅影院建设,20**年争取启动10个县级城区现代化多厅影院(五厅以上)建设。鼓励电影院线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积极开展现代化电影院建设。适时召开全省电影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电影产业发展繁荣工作。

扎实抓好影视动画精品生产。在继续抓好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生产数量的基础上,要着力提高质量、多出力作,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抓、两加强。要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在加强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少儿精品及浙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和全省广播影视文艺奖、影视动画奖、电视剧牡丹奖、电影凤凰奖等的引导功能,重点抓好题材剧本和原创作品,制作更多更好传承中华文明、体现**特点的优秀精品。全年力争电影产量达到20部,电视剧产量达到1300集,动画片产量达到30000分钟以上,争取有更多的作品在全国热播并产生良好的双佳效益,努力推动并实现我省动画电影生产取得新的突破。及早着手规划和抓好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视创作生产。

培育和壮大影视动画市场主体。支持国有,扶优民营,形成多元资本共同参与和推进我省影视动画产业发展壮大的格局。实施一企一策工作措施,支持和培育一批重点影视动画骨干企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努力打造有实力、有影响、有品牌的广播影视产业龙头示范企业。推进全省县级电影公司和影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时代电影院线等影视企业上市,增强电影发展主体的生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和推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走出去”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建立全省动画节目合作交流平台,拓宽动画片省内播映渠道,优化动画作品播放环境。继续大力扶持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开拓发展,进一步推进**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中国美院、**大学、**传媒学院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发展,促进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健全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打造联合发展的产业链。支持**广电传媒中心和**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建设。办好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广电网络数字化

加快全省有线数字电视联合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的意见》,抓紧推进全省有线网络数字化进程,努力构建覆盖广泛、传输快捷、功能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尽快实施由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看电视变用电视的目标任务。按照省委“以华数为主体,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发展平台”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业务和资本合作的多种方式,在巩固和发展市一级网络联合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县一级网络加合发展,形成省、市、县三级统一贯通的传播格局,确保在20**年底前基本达到中央提出的一省一网的要求,实现在统一的数字电视平台上让全省人民享受到优质丰富的广播影视节目和其他增值信息业务服务。

加快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网络双向化改造。按照三网融合加强网络建设改造的要求,坚持以城市和中心镇为重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制定工作规划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表,有序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网络双向化改造,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撑能力,落实好中央确定的到20**年底,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任务达到60%以上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整体转换的区域,要加快双向化改造步伐;尚未完成整体转换的区域,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同步推进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乡有线数字电视一体化发展。各地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通过贷款贴息、基础项目补贴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有力支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要紧紧抓住三网融合机遇,推动符合条件的广电企业积极开拓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

加强有线数字电视内容建设和管理。坚持技术创新与内容建设并重,大力开发政务信息、科学教育、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业务,促使有线数字电视真正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综合平台。建立健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管理体系,研究制订有线数字电视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对华数数字电视内容平台规范发展的管理,努力提高有线数字电视服务用户的水平。

四、落实广电惠民标准,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广播影视惠民服务运营维护长效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广播影视由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的要求,认真落实全省广电惠民服务标准,推动广播影视惠民服务工作向优质化、数字化、均等化目标迈进。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广电惠民服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提高农村广播影视均等化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广播影视公共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广播影视系列惠民服务工程的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广播影视惠民服务运营维护管理长效机制的落实到位。高度重视基层运营维护机构和技术保障建设,确保有钱投入、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有人维护。

大力提高广播电视入户率。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等技术手段的覆盖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村有线网络联网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努力实现省政府提出的20**年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的目标。“村村通”工程,要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长期通、优质通;“村村响”工程,要做到乡有广播站,村有广播室,户内户外相结合,进一步构建覆盖广泛、安全可控、快速高效的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广电低保”工程,要切实解决好有线电视通达地区低保户免费收看有线电视问题,维护和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要促进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和数字化发展,确保实现全省农村中心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性目标,力争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送20万场电影到农村的指标任务。

加强对农广播影视节目服务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对农节目服务工程建设三年规划要求,市、县级广电播出机构每周自办对农或涉农栏目广播要达到三档以上,电视要争取达到三档,全省广播电视对农或涉农栏目达到400档以上。规范和支持县级台开办有线对农广播节目。进一步加强对农节目内容建设,推动各级播出机构打造对农服务的品牌栏目,制作体现本土特色、符合农民需求、群众喜闻乐见的对农节目,增强对农服务节目的贴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抓好通用性电视对农节目的征集和提供工作,努力提升对农宣传服务的整体水平。

五、拓展广电发展空间,着力加快发展新兴媒体

牢固树立抢占新阵地、拓展新市场的责任意识。要从适应信息传播技术变革、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高度,把新兴媒体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正确处理好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加快由广播影视单一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转变。做到早谋划、早布局、早投入,积极构造广播影视多媒体发展的新平台、新通道,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的业态。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支持有条件的播出机构开办互联网视听节目网站,继续深化**网络电视联盟发展,做大做强“新蓝网”,并使之成为全省第一、国内一流、国际领先、覆盖全球的综合性音视频网络媒体。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按照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发展的要求,积极拓展CmmB手机电视在**扩大覆盖、发展用户、形成规模,创新内容生产和运营模式。继续推动购物电视、楼宇电视、车载电视、广场电视等新的传播业态规范发展。重视加快高清电视发展,推进**卫视高清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能力,做好高清电视频道在各地的落地入户工作。

重视抓好新媒体视听节目内容生产。要适应互联网、手机等传播特点,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制作与传输优势,大力加强新媒体节目内容建设,使广播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单位成为新媒体内容生产基地及信源集成输出的主渠道。要深入研究新媒体受众接受习惯,创新视听节目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作、开发和生产出更多适合新媒体传播的视听产品,努力满足多媒体播出平台、多种接收终端的内容需求,不断增强新媒体传播的竞争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六、加强依法科学管理,着力强化安全播出工作

严格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各级广电行政部门要全面履行导向把握、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政府职能,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管理责任制,依法行政、敢于管理、科学管理、和谐管理,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有效。坚持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办台、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广播影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政策文件的要求,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科技、法律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以管理促发展、保导向、保安全。跟踪国家立法进程,重视研究和加强我省广播影视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抓紧制定《**省公共场所显示屏播放节目管理办法》。注重做好广播影视法律法规的社会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加强广播影视安全播出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研究制定我省实施细则,进一步理顺关系、细化任务、明确责任、规范程序。继续推进各市广电监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监管资源,理顺监管体制,扎实构建集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安全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体系。扩大省广电监测中心的监管内容和对象,抓好向县级台延伸的监测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安全播出技术保障体系、应急处置预案和长效管理机制,倍加重视抓好日常管理基础工作,着力做好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工作,全力保障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播出。扎实开展创建“无非法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乡镇(街道)”活动,持续开展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整治工作,从源头上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电视接收行为。继续开展“三电”专项斗争,切实抓好广电设施保护工作。

加强播出秩序管理。加强节目管理和宣传管理,以深入开展抵制低俗之风、净化荧屏声频为抓手,着力加强节目审查和收听收看、视听评议等工作,重点监管综艺类、情节类、法制类、选秀类、谈话类节目和广播夜间节目,加强虚假违法医疗和药品广告整治,规范电视购物健康发展,推动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继续加强播出机构和频道频率管理,维护全省广电正常播出秩序。研究制定电视剧播出管理措施,重点加强对境外影视剧违规播出管理。认真推进实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综合评估办法》,促使各级播出机构严格自律和规范建设。

加强新媒体新业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抓住准入、监管和退出等关键环节,健全和完善新媒体管理体系。坚持集成播控平台必须由广电机构掌握、集成播控业务必须由广电机构运营的原则,切实加强手机电视、ip电视等管理。继续开展整治手机和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和社会监督作用,积极营造新媒体的文明服务环境。

七、夯实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广电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要求,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努力加强广电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重视做好老干部工作,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认真落实《**省广播影视系统20**-20**年培训工作规划》,围绕广播影视的中心工作,重点加强对新任局台长、乡镇广电站长、新闻记者、主持人、技术骨干、营销管理、电影动漫产业等人才的培训。继续办好赴美全省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与经营培训班。认真抓好全省广电系统系列知识视讯讲座、广电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广电学会、产业协会等团体、中介组织在行业服务、学术研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真做好省广电学会的换届工作。

加强广电县级台和乡镇站建设。充分发挥县级广播电视台和乡镇广播电视站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中的基石作用,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基层和农户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广电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县级广电台加强管理和促进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完善县广电台对乡镇广电站的垂直管理运营体制,制订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规范标准,提高乡镇广电站服务农村公共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广播影视技术骨干和人才的培养,关心支持长期奋斗在基层第一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各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反映和解决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省局机关建立每月“调研周”制度,运用调研成果促进工作,为正确决策服务。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7

1规范操作原则在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纸质载体数字化,还是接受电子文件,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实现依据标准化、程序规范化,尽可能避免在保管和使用中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提高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安全管理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矛盾的结合体,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虽然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有较大优势,但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保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充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3效益优先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因此,必须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将年限较长、具有馆(室)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农业科技档案优先数字化,达到效益最大化。4分工协作原则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和存储平台根据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健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采集平台。一是,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和电子档案录入接收工作室(即电子文件备份站),配备计算机设备,实现目录数据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工作;二是,建立扫描工作室,配备普通平板扫描仪、高速扫描仪、专用照片扫描仪、缩微胶卷转换仪等设备,实现科技档案由传统介质向电子信息的转换;三是,建立安全可靠的科技档案信息存储平台。数据存储采取磁盘阵列柜、磁带机、光盘库等设备,进行磁盘阵列自动备份、光盘刻录备份、磁带备份、异地备份,实现档案信息的安全存储。2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配合数字化档案的建设目标,逐步建立动态更新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综合档案室内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检索数据库,在室外建立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并实现接口统一,动态及时归档。3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完善资源库建设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根据专业标准科学选定农业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将室藏农业科技档案的案卷级目录和卷内目录全部输入微机,建立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并加强机读目录数据库的质量控制,规范着录标引,包括着录格式的标准化、着录数据的完整性和着录数据的标准化;二是,农业科技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技术将馆(室)藏纸质载体的农业科技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扫描件与机读目录对应挂接,实现全文检索。4建设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内部局域网建设等,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建立上至国家科技档案馆,下联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形成四通八达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高速公路”,向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农业科技档案各类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8

论坛上,与会各方见仁见智,纷纷就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本社记者对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数字农村网项目首席执行官进行了专访。

《时代》:您认为此次“新农村・新农商・新产业――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为什么中国数字农村网会成为此次论坛的主办者?

任殿国:众所周知,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重点。然而,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农村信息化建设更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规划与推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次论坛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搭建一个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交流沟通平台,让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关注和参与到农村信息化建设事业中来,集群智,汇民力,更好的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三农”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中国数字农村网会成为此次论坛的组织者,我想这是由我们“为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现代化而奋斗”的项目使命决定的,只要是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对缩小城乡差距有利,对“三农”事业发展有利的,中国数字农村网就乐于并敢于去做。

《时代》:我国农业信息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您认为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的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去解决呢?

任殿国: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布局分散,而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长期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注入,尤其是缺少现代信息产业这一高端产业链条的带动与整合。同时,广大农村地区互联网知识普及面还不够,农民对于互联网的不了解也成为制约农村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城乡信息资源的统筹和农民互联网知识的普及成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而这也是中国数字农村网正在做的事情。一方面,“中国数字农村网”有效了整合以城市多年来发展积累的最具价值的商务信息资源和以农村地区有效市场信息资源,并建立起覆盖全国、直达城乡的机构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超级市场。另一方面,项目还在全国各地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农资、农机等各种实用农民培训,让信息化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时代》:“为实现中国农业信息化、现代化而奋斗”的项目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数字农村网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决心,我们想知道目前中国数字农村网项目运作情况是怎样的?未来又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任殿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中国数字农村网“诚实守信、关爱‘三农’”的理念和各项务实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面认可。截至目前,项目已在全国建立省、市、县及乡镇分支机构近1000家,培训信息员近10000名,在北京、山东、天津、江苏、河南等全国各地举办各类活动20余场次,产品代销等各项运营工作也在逐步开展当中。

“十二五”规划即将拉开大幕,接下来,我们将朝着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上市准备,我们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完善服务体系,形成一条全面的农业信息化产业服务链,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9

覆盖方式的多样性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广播电视覆盖方式主要有卫星、有线以及地面无线覆盖。

随着以数字压缩和数字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电视飞速发展,卫星覆盖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卫星直播电视(DtH)。DtH汇集了当今数字电视和卫星通信领域的诸多前沿技术,综合了传播范围广、受地理环境限制小和数字电视抗干扰能力强、传播节目多的突出优点。DtH采用数字电视压缩技术和动态统计复用技术,使用同步轨道上的广播卫星或大功率通信卫星,可以传送多至100~200套的高质量节目,无论是效率还是成本都具有其他广播电视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DtH不仅传送节目的能力强,而且配合有条件接收和用户管理技术,可实现对平台的所有节目、用户的直接授权和管理,还能同时传送图文、电子节目单和数据等多种信息,向观众提供金融证券、internet、教育、游戏等各种增值业务,极大拓展了广播电视的业务空间,同时也将推动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

各地网络整合力度的加大,也使有线电视的覆盖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一项新兴产业。有线覆盖方式就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光纤、电缆、mmDS微波等传输技术,在省、市、县各行政区域范围内建设有线电视网。目前,正朝着大容量、数字化、双向多功能等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网络实践,一个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平台和一个以传输数据为主的平台已经取得成功。既保证了千家万户收看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又为数据通信和各种信息的传输提供高速率、大容量、低资费、安全可靠的传输手段。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已开通采用数字技术的光缆干线,实现了全省、全市范围内的联网。同时,全国骨干网采用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为开展数字、数据传输业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从而推动我国有线电视进入了实现数字化、交互式高速多媒体信息网的实验阶段。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地面无线覆盖仍然是广播电视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中提供服务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内容,是确保村村通的一项重要举措。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供的数字,我国有3.78亿户家庭,有线电视用户占1.4亿户,其余60%以上的家庭主要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因此无线覆盖在我国广播电视覆盖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线覆盖工程成为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工程,是确保广大农村群众享有听广播、看电视等基本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是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工程。

工程建设受多重制约

鉴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成为整个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现有的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建设管理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所设计的大量台站及其相关资料还没有完全实现数字化存储和管理。二是数据资源分散,集成度不高。有关工程建设现状资料以及工程实施的详细内容资料比较分散,不利于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决策,需要有统一的数据集成标准和管理环境。三是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还缺乏丰富的地理空间数据支持,缺乏诸如地形、人口、道路等一系列有关台站选址、改造、建设与实施的空间信息基础支撑依据。四是工程建设管理还缺乏清晰、直观、可视、易读的信息呈现和服务手段。五是还缺乏有效的覆盖预测、覆盖分析手段。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地理、地形等空间数据以及相关的空间分析技术支持。

网络数字化的应用

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中,我国的广播、电视覆盖网数字化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调幅频段中波、短波广播的数字化DRm系统已在多个发射台做过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DaB和DmB数字音频广播也在广东、北京、郑州等地播出。电视的卫星传输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但对于数字电视的三种综合覆盖手段来说,在我国不能恶性竞争,而应是优势互补,适度竞争和协调发展。数字有线电视更适合于城市高楼大厦和人口密集型地区的固定接受用户收视;数字地面电视更适合于移动人群和有线电视覆盖不好的城郊地区的居民收视;而数字卫星电视更适合于居住在地广人稀地区的居民收视。

覆盖区域及技术分析

广播电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最有效的人口覆盖,其重点是解决“盲区”的覆盖问题,新增台站和发射机或调整现有台站发射机是常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会与现有覆盖区产生重复覆盖。为最大限度利用频率资源,实现最有效的覆盖,需要对前后覆盖区进行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及其他原因,我国的广播电视覆盖预测规划要靠野外实地考察加经验进行,这种覆盖预测规划越来越不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频谱资源需求越来越多,有限的频谱资源变得弥足珍贵,粗放式的广播电视覆盖规划会浪费不少的频谱资源,从而使本来就比较复杂的广播电视覆盖规划变得更加困难;二是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信号的“峭壁效应”要求场强预测更加准确、合理。

人口的分布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不同的海拔高度、地理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水体分布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尽管人口统计的最小单元是自然村,但人口的现实分布区是趋向于面状分布特征的。考虑到广播电视对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特别计算的要求,可以考虑在对城镇人口进行聚集性处理、对乡村人口进行面状化分布计算的基础上,对两类不同人口信息的数据进行整合计算。

数字农业建设规划篇10

2011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4%,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增;外贸出口增长25%,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10‰以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朝着更高的工作目标去努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和“服务企业年”活动,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目标是1180亿元,其中100项重点工程计划投资216亿元,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开工18项,计划投资30.8亿元。今年政府性资金重点投向:一是改善民生和解决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二是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力度。四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项目,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现科学发展。六是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大力扶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突出抓好关键环节。一是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快项目审批,实行联合审批。三是加大筹措建设资金力度。四是切实解决项目用地。五是加强领导和协调。六是建立健全项目评审、资金筹措、招投标等工作机制。七是加大督查力度,实行问责制。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继续实施“百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亿元工业企业建设工程”,不断扩大亿元企业数量和规模,力争新增亿元企业30家以上。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技术开发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强化行业合作,促进资源整合。

抓好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坚持“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继续优化园区布局,建设一批特色园区。

2、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100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60亿元。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完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5个、社员4000户以上,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事业和农民住宅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切实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加快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3、立足扩大内需,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全民推动的方式,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服务民生。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引导住房、文化、汽车、通讯、餐饮、娱乐等消费,确保需求稳定增长。

全面提升商贸会展旅游业水平。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拓展新型商贸业态,提高南宁商业品位。培植和打造会展品牌,争取更多的大型展会落户南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精心打造旅游休闲、都市观光、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生态休闲度假产品。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完善各物流园区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融合发展,壮大网络服务、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动漫、创意产业文化、数字游戏互联网增值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首府优势,把房地产业作为聚集人气、美化环境和城市经济支柱的产业来大力发展。

(三)狠抓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区域性国际城市功能

完善城市规划,严格规划执法。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坚持“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和各项专业规划。

加快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积极投入“南北钦防”城市群建设,全力加快五象新区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市民中心、广西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集中力量打造核心区、总部基地和金融中心区,增强我市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