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1:23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科技竞技现状重要性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想要快速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力量,必须依托教育、发展教育,把发展科学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保持我国科技发展的进步性,提高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强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生产了,提升国民的素质,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尚未发展成熟。首先,由于受现实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条件等的影响,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仍然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动手操作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把科学实践课程上成了科学理论课,对于科学教育者这种对学生动手能力高的课程来说,缺乏实践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创新机会,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存在模式化、结构化和程序化缺点,而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存在学术化的特点,过分注重科学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弱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目前仍倾向于“应试”教育,这大大影响了科学教育课程的均衡发展。科学教育教师常有功夫进行科技实验,不如多做题来的实际。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的影响学生,所以学生对科学知识实践机会更加不重视,态度敷衍。即使有实践的机会,学生也只是亦步亦趋的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步骤去做,既没有仔细的观察,也不做实验记录,更谈不上对实验现象进一步的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和讨论。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竞技活动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科

学实践,,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建全小学生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科学竞技活动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方学习科学技术、展示个人才华和聪明才智、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园地。通过科学竞技活动鼓励小学生在竞技活动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健康成长。

(一)科学竞技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科学竞技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结构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科学竞技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小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科学竞技中的落实意义非凡。对于科学教育的授课教师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次的科学竞技过程中。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素质,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个人修养,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科学竞技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科学竞技可以把一群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小学生汇聚在一起。在科学竞技活动中鼓励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得到发展,让小学生们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科学,并且在科学竞技活动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使小学生在主观上乐于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让小学生在科学竞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让他们感受在自己可以胜任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推动小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说是小学生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三)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普通的课堂教学,往往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一丝不苟的完成作业,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师生关系往往淡漠而疏远。小学生的科学竞技活动中,自然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帮助。但是在活动中,学生仍应该被确立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做到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新。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在科学竞技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平等,互尊互爱,加强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原意积极向老师提问,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到个人能力和既往认知的限制,科学竞技通常难以个人独自完成,所以在科学竞技中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在科学竞技活动中,小组中的每个孩子的分工不同,有的负责设计工作,有的负责采购所需物品,有的负责查阅资料,各司其职。指导教师负责巡视学生的相关准备工作,必要时可以给予指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在竞技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科学竞技活动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表现出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发挥自己的科研才能,还可以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感受科学的严肃性和科研的魅力。在竞技中,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和能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小学生要勇于展示自我,学会展示自我,才能竞争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从而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开展科学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对促进我国科学进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宝玲,郑飚.厦门市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化[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汤跃明,金海燕,李瑞萍,等.档案信息化问题研究[J].现代科学教育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2

9月17日至23日,一年一度的科普盛会――全国科普日活动在神州大地同步举行。这也是今年5月底“科技三会”后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科普活动。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把科普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在江西,经过多年探索,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挑战,如公民科学素质如何提高、科学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何去何从等。笔者从事科技报道多年,针对这些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曾走进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听取经验和建议,写过不少科普性质的科技报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江西科普的现状以及科技新闻应在中小学科普教育中的责任与担当。

不久前,省科协公布了江西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情况。数据显示: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仍然是我省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根据国际通用的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体系调查,2015年江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5.1%,还没达到全国6.2%的平均水平。

没有科学普及,创新无从谈起。科学的未来、创新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在青少年,科普必须从娃娃抓起,从科学教育抓起。因此,如何把科技报道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不同层次尤其是中小学读者,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探求的目标。在江西,科技新闻中的上乘之作、通俗生动之作、有价值有新意之作较少。不少科技新闻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形成一种“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局面,归结到一点,还是科技新闻写得不够生动有趣。从事科技报道近10年的笔者,在推动科技新闻在科普教育中应“有趣有料有作用”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1.科技新闻要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教育必须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发自内心的乐趣,科技新闻就必须传递出这种快乐,让青少年感受到科学是有温度的、不是冰冷的,科学就在大家的身边、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一次,笔者采访一场科普报告会。没想到,这场讲座点燃了一位小女孩对星空的好奇。回家后女孩就让妈妈下载了星图,并用星图认识了蓝色的织女星、红色的火星……一堂生动风趣的报告,激活了孩子对科学的渴望和热情,或许这正是科学普及的魅力。笔者把这一细节写进《让科技馆流动起来》稿件,鼓励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也是不少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呼声。

2.科技新闻要更加“有料”

真正的素质素养一定不是“灌输”的,而是在生动鲜活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领悟和积累的。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比如,科学教育难免被考试指挥棒所牵引,但在2015年4月,第30届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风向标变了,它是省教育部门宣布科技竞赛与高考加分、保送脱钩后的第一场比赛。笔者在现场采访发现,从火爆程度来看,我省青少年参与热情不降反升。为此,笔者抓住“大赛与加分、保送脱钩,消除了一定的功利色彩,反而更能回归本源”的特点,采写出《不做“功利派”,做科技“快乐派”》稿件,回归到“科技创新需要的就是青少年本身的兴趣与热情”这一主题。此稿的意义在于,当前创客教育正在蓬勃兴起,新闻工作者需要更多转变视角,推动创客精神进课堂,让青少年在奇思妙想中动脑动手,增强将创意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3.科技新闻还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科技馆为例,科普场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教育的魅力。但现实的情况是,孩子们喜欢的科普产品较少,科学教育不系统,科普场馆不能满足日渐高涨的需求。2015年5月13日,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对外免费开放的92家试点科技馆名单。然而,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江西只有上饶市科技馆进入免费开放行列,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省科技馆都没有纳入其中。

经过多方调研,笔者发现是体制原因导致省科技馆没有列入免费开放范围,为此根据科技馆隶属关系和经费限制因素,写出了《全国免费开放92家科技馆江西为何只有一家》稿件,指出从长远看科技馆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江西需要更多地在科学普及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建树的科技馆。此稿引起了中国科协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推动了省科技馆的免费开放进程。一年后,江西省科技馆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笔者认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科技馆的免费开放,将使青少年有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使整个社会更加理性。以科技新闻推动科普教育,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以科技新闻推动科学流行,还必须用好“互联网+”。

今年以来,网络上关于引力波事件、关于“天宫一号”的“刷屏”,让我们见识了网络科普的厉害。当前,科普作为“量大面广”的社会活动,“点对点”的方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时代要求。科普必须更多“上网”,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覆盖广度和传播深度。同时,科普上网需要更加规范,要关注传播“热点”,更要丰富传播内涵,让理性的旋律越唱越响,让谬误的声音没有空间。

也因此,每逢重大科学事件发生,都是新闻工作者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的大好时机。如今年1月10日,是一个载入江西史册的日子,我省12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首次实现两位数。更为可喜的是,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领衔完成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中唯一的一等奖,实现了我省该奖项“零”的突破。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国家三大奖种中对原始创新难度、自主创新水平、推动科技进步作用、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小等综合性要求最高的奖种,一等奖经常空缺。我省能够拿到发明奖一等奖,标志着江西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重大提升,江西科技发展实现了重大历史性跨越,凸显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显著成效。

为此,笔者在前期的采访中做了充分准备,不仅以消息、通讯、评论等形式在报纸上全方位反映江风益的事迹,还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尤其是通过“江西日报时政头条”进行推送。不少读者认为,硅基LeD技术专业性很强,但“江西日报时政头条”的报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诠释出最新的科学知识,做到了传播科技事实与传播科学精神并举,让读者意识到硅衬底LeD技术对人类照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稿件也得到了江风益的肯定,其本人也对该条微信进行了转发。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3

[关键词]科技馆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建构主义项目学习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产业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其初衷是为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服务,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社会需求的发展,它已对普通公众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医疗、教育、娱乐、交通等领域都能看到机器人“身影”,这也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培养机器人设计与操作人才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目前很多中小学校和校外机构都开设了机器人教育及培训课程,这对机器人人才储备而言具有重大意义。而作为校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体系中理应占据一席之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呢?笔者认为,应在明确机器人教育的概念、厘清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教育理论,确定合适的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

一、机器人教育的概念

1920年,当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创造出“机器人(Robot)”这个词的时候,他肯定没料到在近一个世纪之后,其小说中让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的情节已经变成了现实,并且它们还对公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伴随着“机器人”这个词的诞生,社会各界一直对它的定义争论不已,但是一般说来,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那么,什么是“机器人教育”呢?根据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彭绍东教授的定义,“机器人教育”就是学习、利用机器人,优化教育效果及师生劳动方式的理论与实践。

彭教授根据机器人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把机器人教育分为五大类:

(1)机器人学科教学(RobotSubjectinstruction,简称RSi);

(2)机器人辅助教学(Robot―assistedinstruction,简称Rai);

(3)机器人管理教学(Robot――managedinstruction,简称Rmi);

(4)机器人(师生)事务(Robot―RepresentedRoutine,简称RRR);

(5)机器人主持教学(Robot――Directedinstruction,简称RDi)。

国内外目前所开展的主要是前两个类型,即机器人学科教学(RSi)和机器人辅助教学(Rai)。前者是指以机器人为对象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机器人学科”;而后者指的是以机器人为工具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由于国内外情况的差异,我国中小学目前所开展的机器人教育以“机器人学科教学”为主,而国外则两种教育类型发展较为平均,并无特殊偏重。

二、国内外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

在一些发达国家,机器人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热点。在美国,一般通过机器人技术课程、机器人辅助教学课程、课外活动及机器人主题夏令营等定期活动来对中小学生进行机器人教育。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中工程与技术联盟在为高中生开设的工程与技术选修课程中,提供了RoBotiCS课程,主要介绍机器人技术历史,基础,术语,微控制,传感器,程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项目“K―12教育中的机器人技术”,目的是帮助K―12教师以及其他教育者开发或改进以机器人作为一种工具,来教授Stem的课程和开发机器人技术课程;印地安那州的purdue大学与LaFaYette学校合作,在5至8年级学生课外活动中开展的RoBotiCS项目;Carnegiemellon大学提供的针对高中生的RoBoCamp暑期机器人计划,通过八星期的课程,使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与机器人有关的电子,机械和计算机科学知识。

在日本,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欧美各国,这与他们对机器人教育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他们不光在各个大学设立了机器人研究专业,并且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中也加进了机器人课程。每年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大赛,各个学校也会在假期举办机器人研习营,从而形成了一个多角度、全覆盖的机器人教育体系。

此外,英国、俄罗斯、巴西、新加坡等国也早已出台了多项措施推进本国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发展。

而我国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则起步较晚,且覆盖面较小。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将机器人普及教育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2001年,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卢湾高级中学等学校开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机器人活动进课堂的探索和尝试。2005年,哈尔滨市正式将机器人引入课堂教学,在哈尔滨师大附小、60中、省实验中学等41所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用必修课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机器人科学方面的教育。

除了这些进行正规课堂教学的学校外,有些中小学则采用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育。

庆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课标”中有所体现。如教育部在2003年4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标准》中,首次在“通用技术”科目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一个选修课程模块。现在,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科目中也已设立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这是我国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体系中,科技馆所占比例几可忽略。我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科普的重要阵地,科技馆理应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科技馆与中小学机器人教育

1.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的定位

作为校外科普机构,科技馆不可能将完成“课标”为己任,而是应定位于中小学机器人校内教育的补充与提高。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我们认为,补充的内容应该是校内教育极少涉及的机器人辅助教学(Rai),而提高的内容是校内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的机器人学科教学(RSi)。

2.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可采用的指导理论

在杜威“做中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本文的讨论范围不包括激进的建构主义〈radicalconstructionism〉),近年来已经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世界的意义却是由人建构的。它强调知识的动态发展性,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中心地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要主动对意义进行建构;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故在此理念下,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用探究的方式,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他们需要主动搜集、分析相关信息、资料,并对要学习的问题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引导学生之间的协作、对话,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科技馆教育的教育特点非常契合。因为“科技馆教育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模拟再现了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实践过程,并且不是简单地模拟再现,而是以学习为目的、经过改造的模拟再现,创造了引导观众进入探索与发现科学过程的条件。科技馆提供的‘从实践中学习’的途径不仅成为它与其他教育、传播机构及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而且是科技馆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科技馆的教育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观众自己进行意义建构,并且在此过程中,可能伴有观众与科技馆员工或观众之间的交流,这恰恰正是一个完整的建构主义者所提倡的教育过程。

3.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可采用的模式

1918年,著名教育学家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在他名为《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的概念,用以说明有目的的设计行为对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它让“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儿童对真实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它在真实世界中让学生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的学习,具体表现为构想、验证、完善、制造出某种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由学生制作的物体,如书、剧本或一项发明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项目教学法已经在美国一些学校的低年级中得到了运用,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则在广大中小学中得到了普遍推广。

我们认为,项目学习法正是在科技馆中进行机器人教育所可以采用的模式。不论是机器人学科教学(RSi),还是机器人辅助教学(Rai),都可以项目学习的模式开展。而可采用的活动形式有机器人俱乐部、夏令营、机器人比赛等。

选定项目后,就需要组织学生对主题的探究活动。这一阶段一般都以学习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生首先要对项目的主题进行调查、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收集相关信息,对它们进行处理和分析,再验证或之前的假设,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为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应对他们的一切探索和决定都持鼓励态度,而毋须规定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四、结论

科技馆作为重要的校外教育机构,也有必要在此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科技馆的机器人教育应定位于中小学机器人校内教育的补充与提高,补充的内容应该是校内教育极少涉及的机器人辅助教学(Rai),而提高的内容是校内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的机器人学科教学(RSi)。具体应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项目学习的模式,开展机器人俱乐部、夏令营及机器人比赛等形式的中小学生机器人教育。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论机器人教育(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6):4.

[2],张剑平.美国机器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109.

[3]教育新闻网[eB/oL].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4

一、科技教育奖励制度化。

多年来,潜江积累了丰厚的科技教育底蕴、丰富的科技教育经验及丰硕的科技教育成果。为了将科技教育引向深入,市政府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为科技教育建立了权威性的长效保障机制。

2008年7月,潜江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潜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奖励办法》,设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主要内容是:潜江市财政每年预算经费10万元,对积极参与科技实践与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本市青少年进行奖励。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4个奖次。特等奖奖金为10000元,一等奖奖金为4000元,二等奖奖金为2000元,三等奖奖金为1000元,奖金均按学校、辅导老师、学生4:3:3的比例予以分配。对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免试进入市重点高中或给予中考加分奖励。

2009年、2010年、2011年,潜江市教育局分别对当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广泛征集,共收到1528位同学申报的成果1801项。经专家小组认真评选,棉花原种场彭雅琴、潜江中学刘思佳等同学的108项成果分别获得首届、二届、三届潜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

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潜江市人民政府隆重召开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颁奖大会,对获奖学生给予重奖,169名在国际、国内科技教育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小学生,获得政府颁发的10万元奖励。

由政府建立权威性奖励机制,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重奖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少年。这一举措,是对广大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的一次恰如其时的政策引领,在区域科技教育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激励广大学生、教师和学校科技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既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有益尝试和教育创新,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的战略选择。

二、科技教育载体阵地化。

为了让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能有发表和展示的阵地,我们搭建了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即主办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科辅杂志《科技新苗》。1995年,《科技新苗》由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委托潜江市教育局主办。主要发表中小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观察、小种植(养殖)、小实验等作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新苗》作为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士的良师益友,受到广泛赞誉和欢迎,培育了几代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青少年。

与此同时,我们搭建了科技教育的另一载体,即开发地方课程教材《科技》。国家规定,中小学教材必须有国家统编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组织编写了地方课程教材《科技》,经湖北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发行。教材遵循了《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开发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结合潜江市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高新科技的应用等实际,选取具有浓郁地域特征、农村实际、科技前沿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和“设计与技术”活动,获得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体验、感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农村学生的科技素养。我市在全市初中、小学开设了地方教材课程,科技课排上了中小学生课表,科技教育走进了课堂。

三、科技教育序列化。

科技活动是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形式,我们通过抓活动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一年举办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颁奖大会,一年举办一次中小学校园科技月活动,一年召开一次中小学生科学大会,一年举行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科学夏令营,一年组织一次中小学生无线电制作竞赛和七巧科技竞赛。

每年4月,我们在全市举办科技月活动。通过橱窗、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电视等媒介及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种植(养殖)、小论文等科技实践活动;组织科幻画作品创作活动;组织校园周边环境调查活动;组织车辆(航空)模型竞赛活动;组织“走进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科技月末期,各校纷纷举办科技节,展示科技活动风貌和成果。科技月活动已坚持举办了近20年。

我市学生的科技活动还搬到了中央电视台。我们组织6所学校的学生,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参录了9档科技创新《异想天开》节目,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

我们还组织参加全国“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潜江“小实验家”在全国第五届“争当小实验家”活动中摘金夺银,获5金4银26铜,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向获奖同学颁发了奖杯和奖牌。

组织参加一年一次的全国、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省青少年无线电制作竞赛、全省青少年车辆模型大赛,屡夺团体第一。数百件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获得省以上奖励,其中《鸡胚胎的免疫报告》等科技创新作品在科技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多名同学应邀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颁奖典礼。

四、科技教育评价常态化。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价值判断,可为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为了促进科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入,我们制定了中小学生科技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技教育评价体系,包括《潜江市中小学科技教育评价体系》、《农村小学生科技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低段)》、《农村小学生科技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高段)》、《农村中学生科技素质评价体系》等。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5

一、建设科技校园功在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

学校是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科技化程度高,则学生的见识就多,就赢在起跑线上。着力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科学教育环境,无疑是最有效的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举措,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深入,中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中大量增设了科学实验进行导

二、先行启动“小学科技校园m程”立足基础做起

建设科技校园是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业,百年大计始于基础,根据全市教育发展的需求,从小学段先行启动建设是宁波教育部门深思熟虑的一项决策。自2006年开始,宁波市的部分县(市、区)学校就开展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探索、实践、研究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取得各方面的实践结果后,决定在全市小学推进“科技校园工程”建设,加速科技兴校,并提出具体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切实推进各学校实施和开展教学的改革。主要目标内容:

1.所有小学新科学课程全面落实,科普教育全面展开,力争使城市和农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

2.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所有小学都有科学探究性教学的教室和科普教育活动的基地(场所),基本形成适合小学生的普及型、系列化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体系。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和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4.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涌现一批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质的优秀学生。

5.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工作机制健全,形成有利于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市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素养提升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成长期,在校园科学氛围和环境里,对现代科学的好奇势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动力,实现巩固和拓展科学教育的目的。因此,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增进师生互动,学习互助,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是非常有效的,宁波市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建设科技校园工作要与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同步推进,科学课程教学要率先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加强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按规定开齐上好科学实验课并分组安排实验。

四、实行全市统筹共建科技校园,普惠城乡所有小学

农村小学是任何城市的最大教育群体,由于地理差异和经济原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部分方面还在扩大,因此,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宁波教育部门在实施科技校园工程建设方案中,作了很周全的安排。首先对全市的近500所小学纳入整体建设,制定建设标准,实行全市统一项目内容的招标,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补助和奖励资金,用于推进县(市、区)的学校建设,并对加强科学教育设施和资源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从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培养新一代宁波人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经费投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设立专项,增加科学教育经费投入。学校重在公用经费中安排落实好科学教育经费。要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和资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6

【关键词】科技教育;办学特色

长城中心小学建校于1913年,经过百年的文化沉淀,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师生群体的合力创建,逐步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特色兴校、质量兴校”的办学新路。尤其在特色办学上,学校立足实际,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教育科研为平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如今,我校的科技特色教育工作,在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延着“总结梳理——探索提高——彰显特色”的科技教育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五化五结合”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学校特色文化及办学品位的不断提升。

1.以“五化”为依托,为特色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保证

1.1 组织建设网络化。学校建立了三级科技管理网络。

1.1.1 一级网络:科技教育领导小组。

1.1.2 二级网络:科技教育工作小组。

1.1.3 三级网络:学校建立一支由40名学生组成的科技小辅导员队伍。

学校要求领导小组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做到“三到位”,即领导到位,议事到位、经费到位。

1.2 制度建设规范化。学校把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制度归纳为“三定”、“两总结”、“一考核”、“三挂钩”,保证科技工作的系列化、规范化。三定是:一定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三点到四点是科技活动固定时间;二定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一学期不变;三定活动内容,按计划确定活动内容;“两总结”是:一是每一活动结束要有总结;二是每学期结束后,要进行专题总结;“一考核”是:将辅导员的科技活动情况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内容。“三挂钩”是:一是每年把班级科技活动情况进行量化,评出科技活动先进班集体,与市、区三好班级评比相挂钩。二是将相关教师科技教育成绩作为其业务考核、职称评聘、绩效奖金的依据之一。在科技比赛中获得名次与学科比赛所获名次同等对待,同样给予表彰。三是学校还把科技活动作为考评学生的一项内容,凡是不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不能评三好学生。对优秀学生利用升旗仪式表彰或在全校张榜、科技画廊内予以表彰。

学校根据工作实际,还制订了有关科技教育的规章制度。

1.3 科技引领专业化。我校科技教育专业引领队伍组成,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五类:一是学校的科技骨干教师,二是在科技教育上有一技之长的兄弟学校教师,三是外聘的上级有关教育、科技部门的专家、教授,四是聘请的校外科技辅导员,五是有科技特长的家长。

1.4 营造环境温馨化。学校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为此,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坚持“校园文化”这一阵地建设。学校有百米长的科技长廊、50余米长的科幻画廊、节能环保创意墙、科普作品展柜等。学校还定期举办学生科技活动作品展评、学生科普知识宣传画展,通过科技活动室的定期开放和科技图书的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崇尚科学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1.5 阵地建设系列化。学校共有六大科技阵地

1.5.1 小小发明家俱乐部

1.5.2 科技长廊

1.5.3 科普活动专用教室

1.5.4 小小种植园、养殖园:

在办公楼的前面约2亩的平地上,开辟了“红领巾种植园”。在教学楼前面的花园内建立了“红领巾养殖园”。同学们开展了“小种植、小养殖”活动。种植园从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入手,划分为数个板块,由三~六年级各班负责“承包”。

养殖园内,水池里游的各种鲤鱼达300余条,同学们能结合四季温差、光照,采取科学的喂养方法,悉心照料。在观赏娱乐的同时,陶冶了学生情操,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试验、实践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1.5.5 家校科技工作委员会。有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科技教师和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家校科技工作委员会,为家长颁发聘任证书。定期开展全校性活动。通过“四参与、一转变、三提高”等途径,在家庭中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促使学生和家长增进了解,共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5.6 科技教育辅导站:自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大连市科技馆、大连市发明创新俱乐部、沙河口区科技活动中心、旅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长城博士工作站等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这些活动基地开展参观、学习、访谈、实践、体验等各类科技主题活动。

2.以“五结合”为载体,全方位开展科技教育工作

2.1 科技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走普及之路。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领会到,科技特色成为学校特色,重要之一是全体师生参与科技教育活动,达到科技教育普及化。因此,学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全员参与科技活动。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

低年级(1-2年级):以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主。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年级(3-4年级):以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为主。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能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5-6年级):以发明创新为主,重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样就使各年级既相互并列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了不同年级段不同的学习特征,加强了科技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普及型。目前,全校300余名学生均能够参与到科技教育活动中来,参与率达到了100%

2.2 科技教育与教育科研相结合,走创新之路。

2.2.1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①组织学生阅读科普作品

②通过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③开展科技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

学生的探究课题《让烟尘远离我们》、《低碳生活我先行》等科技实践活动,受到了镇政府的高度重视。

2.2.2 以科研课题为牵动,推动科技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结合“十一五”课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科技类)开发的探索》研究,使学校科技教育研究更系统、更有生命力。目前“科技与创新”这一主题下设的《小小发明家》《智力七巧板》等8类校本课程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喜人的成绩。

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模式研究已成为我校“十二五”省级重点研究课题。如今,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兴趣浓厚,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2.3 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走整合之路。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技意识、提高科技能力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以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重点,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性,教学环节的变通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学中要做到“四渗透”:思想渗透,内容渗透,方法渗透,手段渗透。

2.4 科技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走延伸之路

2.4.1 认真组织研究型、提高型兴趣小组,做强科技特色教育。在科技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全面普及科技特色教育的同时,学校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科技苗子,开设多个兴趣小组,并集中最强的师资,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多元发展的机会,使学校的科技教育更具有层次性,多元化,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学校先后成立了建筑模型队、车模飞模队、七巧板队、机器人队、om竞赛队、科技实践活动队等多个科技兴趣活动小组。

2.4.2 打造学校传统节日,做亮科技特色教育。我校的科技节、科普周、科技开放日已成为学校重大的节日。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活动体系。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班级科技特色活动展示、学校科技成果展览、参观访谈、科技论坛、实地考察等活动。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汇聚成学校科技教育的亮点。

2.4.3 抓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活动,做优科技特色教育。学校科技特色教育工作的普及与提高,为师生参加国家、省、市科技竞赛,储备了优秀的科技人才。仅近两年,就参加了省、市、区等各级科技活动100余次。学生们以赛代练、以练促赛。实践能力在大赛中得到检验。这也是我校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2.5 科技教育与科学的的评价机制相结合。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登记、归档。

评价过程中我们注重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实施过程化、评价工具档案化,我们实施了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主要搜集小学生历次科技作品的成绩,最佳作品项目,科技方面的特长,参与的重要的科技实践活动等。该档案由教师保存,定期发给学生,师生共同持续记录,形成纵向比较,指导学生学习。

2.6 科技教育成效显著。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七巧科技”《校本课程》试点实践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第七届智力七巧板科普活动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第14届“七巧科技”系列活动总决赛科普示范学校、“辽宁省家长学校示范校”、辽宁省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参赛单位、“大连市科技之星竞赛活动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获得此项荣誉)”、“大连市优秀发明单位”、“大连市创新活动先进集体”、大连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旅顺口区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等50余项荣誉。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项科技比赛,成绩显著。学校先后有500多人次获得各种奖项。其中,在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上,三次喜获辽宁省金奖。参加全国智力七巧板总决赛、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先后获得一金、四银的优异成绩。

在专利评选活动中后有300余人的作品被中国国家专利产权局受理,124名同学取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授权书。70人取得由中国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国家专利证书。

学校还多次接受了各级媒体的采访:其中辽宁电视台、大连电视台、旅顺电视台先后多次来校专程采录学校科技活动的成功经验。

大连日报、半岛晨报、国家专利产权报、大连教育网、旅顺教育网等多家媒体也对学校的科技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7

紧紧围绕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目标,落实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要求,稳步推进学校科学教育改革,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科普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科普教育网络,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和基础条件建设,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广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未成年人学科学的兴趣,拓展科学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和创造能力。

1.进一步学习、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未成年人从小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文广局、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

2.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局、团市委)

(二)稳步推进科学课程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断提升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

1.认真实践科学课程标准,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为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一线的经验与建议。市教育局)

2.认真做好中、小、幼“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实验。市教育局、市科协)

(三)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和科普室场建设,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促进课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1.建立健全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专用室场建设。期间,使全市中小学科学探究室及其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达到省年3月颁发的教育技术装备的要求。市教育局)

2.开展“未来工程师工作室”建设,开辟青少年可操作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丰富科普活动内容,培养青少年动脑、动手能力。市科协、市教育局)

3.围绕纲要年度主题和对未成年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开展宣传和科学体验活动。

围绕“节约能源”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市教育局、团市委、科协)

围绕每年的阅读节”开展“科学在身边”主题读书活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妇联)

开展“珍爱生命、远离”宣传教育活动。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教育局、文广局、卫生局、市科协、团市委、妇联)

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文广局、卫生局、市科协、团市委、妇联)

4.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等活动,组织科学家对未成年人作各种科普报告、进行各类科技辅导和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市科技局、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妇联)

5.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全市中小学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市教育局、科技局、市科协)

6.每23年举办一届全市性少儿艺术节。市文广局、市妇联)

(四)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

1.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集成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科技活动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妇联)

2.加强现有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创造性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和实施新科学课程提供支持和服务。市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妇联)

(五)加强未成年人科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1.期间,加大力度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科学教师队伍和科技辅导员队伍。积极探索中小学科学课程专任教师培养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培养渠道,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质量。市教育局、人事局)

2.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各类学会、协会特别是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作用,组建强有力的科学教育专业支持队伍,深入基层,引导并推动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教师研修、科普讲座等活动,帮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市教育局、科技局、市科协、团市委)

3.加强科学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志愿者。市教育局、团市委)

(六)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在未成年人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开展社区科学工作室建设,组织“欢乐社区行”暑假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

2.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长的科学素质。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并对家校联系工作实行考核。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妇联)

3.发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的宣传教育功能,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

三、年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科学教育阵地与培训基础工程建设

1.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工程,通过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科学教育探究实验室,配齐配足相关仪器设备。市教育局、各有关成员单位)

2.开展创建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活动,发挥好科技教育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市教育局、市科协)

3.推进学校、社区科学工作室建设,逐步在全市形成各具特色的系列科学工作室。市科协、市教育局)

4.合理配置中小学图书馆用书。中小学图书馆必须配置占图书馆藏书15%以上的科技类书籍。市教育局、各有关成员单位)

5.中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市教育局、人事局、科技局、文广局、市科协)

1组织多学科、多层次的科学教育专业团队,深入中小学校,发现、研究和解决科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市教育局、人事局、科技局、市科协、团市委)

2通过组织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提升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市教育局)

3加大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培养力度,让更多优秀的科学老师脱颖而出。市教育局)

4加大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力度,给予科技辅导员老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支持。市教育局)

6.加强科学教育课题研究。市教育局)

1加强科学教育课题研究,积极开展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将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研究列入市教育规划课题专题。市教育局)

2开展科学教育教研活动。组织科学教育课程教师定期开展赛课、评课、集体备课和论文评比等教学研究活动,提高科学课程的质量。

(二)加强学校科学教育

构建学科、活动、环境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探索科学课程新模式,为科学课程标准修订提供实践依据。市教育局)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1.节能在身边—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市教育局、团市委、科协)

2.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市科协、团市委、市科技局、教育局)

3.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市文明办、市教育局、文广局、卫生局、团市委、科协)

4.科技竞赛和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市教育局、市科协)

(四)加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和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功能。

1.科技馆进校园”活动试点工作。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科技局、市科协)

2.继续创建省、市、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科协、市教育局)

3.建立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继续命名一批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使全市每所中小学逐步与科普教育基地建立联系,开展好科普活动。市科技局、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

(五)创造良好氛围。

1.培训一批社区科普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协、团市委)

2.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科学素质。市妇联)

3.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

四、工作要求

(一)各相关单位要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列入工作职责,纳入工作计划,落实工作经费。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8

关键词科技教育专业历史必然性创造教育能力创造性人才培养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跨越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类将以惊人的加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追求知识创新的信息时代。当前,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诞生,并迅速向全球扩展。知识经济将人的创造力提高到社会财富的首位,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则被推向科学探索的前沿,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尖端科学[1]。

笔者研究发现,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关键是教师的创造教育能力。因为,创造教育能力本质上是以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2]。那么,如何去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较强创造教育能力的教师呢?综观培养教师的主要基地师范院校的所有专业,没有哪个专业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教育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因此,笔者以为,未来教育的处女地--科技教育专业的创办就很有必要了。

一、对科技教育专业的基本构想

科技教育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尚有待考证。至于什么是科技教育专业,目前尚未见有统一的、规范的定义。笔者认为,科技教育专业就是以培养有较高科学技术素养、较强的创造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中小学科技教师为目标的一种师范专业。该专业的理论支柱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创造学、科学学等,及其有关的交叉学科如:创造教育学、创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

科技教育专业主要覆盖中小学科普教育课、科技活动课、劳动技能课、自然课等科技教育课程。在这些科技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侧重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思想、创造规律的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正是该专业的特色。

一个该专业毕业的合格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创造教育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他能站在科学学的系统高度上掌握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并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将世界科技事业飞速发展的较新科技信息补充到教学中;他能敏锐地抓住学生小小的创新闪光点,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结合学生的实际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科技教育专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承上所述,笔者以为,该师范专业的诞生具有其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基于以下的时代背景:

1、素质教育的实施为科技教育专业的诞生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强烈地震撼着中华大地,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不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中华民族毕竟被卷进了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在这场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全方位的较量中,中国将会怎样,这是每一个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所关心和不能回避的问题。

无数事实表明,从本质上说,这场全球性大竞争归根到底是人们创造力的竞争。一味地模仿外国,一味地依赖进口,不但不是什么进步的标志,而且长期下去还会滋长崇洋媚外的心理,继而进一步会磨灭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只有不断地培养和发扬创造精神、提高创造能力,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不创则必亡。

然而,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大学生中95%以上人的创造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开发,他们在毕业后的较长一段时期难以进行各种创造发明活动[3]。造成这种局面决不只是因为传统的高等教育,而是因为整个传统教育尤其是传统的基础教育极大地延误或限制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因而,他们不但很难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且更难参与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党和政府早已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教育要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继续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由此可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为科技教育专业的诞生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法轮功"事件是科技教育专业的"催生剂"

"法轮功"事件震惊中外,虽然"法轮功"组织已被取缔,但"法轮功"事件震动的余波未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居然会发生如此荒诞的"法轮功"事件,而且卷入该事件人数之多、知识层次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这不得不引起上至党和政府下至平民百姓深刻的反思。"法轮功"的泛滥,有多种社会原因,但不少人缺乏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这个事件,无论党和政府还是平民百姓都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1999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因此而召开。会议强调科普教育至关重要,是提高国民科学技术素养的有效措施,要大力加强中小学的科普教育工作力度。李岚清强调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4]

3、"两会"核心精神的一致性

1999年6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同年12月召开了全国科普工作会议,这两个会议的核心精神是一致的。因为,科普如果只停留在告诉学生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史实这一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思想和创造规律。因此,笔者认为,科普的核心应该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思想和创造规律的教育。而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会"核心精神是一致的。那么,这两个会议的核心精神如何去贯彻落实呢?承前所述,创办科技教育专业显然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两会"给科技教育专业的诞生揭开了序幕。

4.创办"科技教育专业"是大量培养合格科技教师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技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别的学科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把中小学生培育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课、科技活动课、劳技课等科技教育课程已作为必修课程排入了课表,并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相应的教材。

可是,在我国由于较长时期封建文化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师范院校从来没有培养过专门的科技教育教师,造成目前上述课程没有专门的老师,临时应付的现象较严重,往往是由没有学习过科技教育专业的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的教师临时担任,使实验和科技制作课等的教学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即使配备了相应的硬件,由于缺少受过培训的科技课教师,自然课和活动课的实验仍不能正常开展,而是以填空式作业代替,有的活动课虽然开展起来了,但也只能停留在工匠式的师傅带徒弟的低层次教学上,不能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载在科技活动课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现在在职科技活动课教师进行一两次短期的培训,是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一定提高的办法。但在短时间里,要使其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现代科技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教育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是比较难的,加之各类学校对科技教育课教师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在师范院校设置"科技教育专业"是大量培养合格科技教育师资的最有效的途径。

三、展望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党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科普必将更加重视,并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各级各类学校的科技教育类课程必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不久的将来,正如要求各个中小学必须配备2-3名心理学老师一样,教育部必将同样要求各个学校必须配备若干名科技教育专业教师。那时,科技教育专业教师的供需矛盾必将骤然突出。

全国高校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已成为各高校势力主要表现时机之一,各高校纷纷看重此类活动,因而,科技特长生已成为各高校争夺的焦点,也是各中学的门面。科技教育是使科技特长生脱颖而出的有效措施,因此,科技教育将成为各中学竞争的重要方面,优秀的科技教育专业教师将成为中学的"抢手货"。

由此看来,科技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必将有广阔的市场。

综上所述,时代在呼唤师范院校尽快培养出合格的科技教育专业教师。"科技教育专业"的创办,是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所需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它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邓小平先生认为:"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1992年提出的名言如今已成为共识:"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科技教育专业是未来教育的处女地,我们应该站在未来教育的高度来创办"科技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著科教兴国的教育使命--实现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2、王伟清著对创造教育能力的理性思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3、庄寿强著普通创造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李岚清、温家宝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16日

thevirginsoiloffutureeducation--science-technologyeducationprofession

abstrat:thescience-technologyeducationprofessionwillbehistory-inevitablyanormalprofession,thedestinationofwhichistomaketheteachersinmiddleandelementaryschoolhavebetterscience-technologycultivatedcharacter,moreforciblycreative-educationabilityandpracticeability.Herdevelopmentalforegroundwillmustbecapacious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9

甘肃省嘉峪关市育才学校是一所地处嘉峪关市西北部郊区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小学,学校始建于2004年8月,占地面积48000m2,校舍建筑面积12766m2。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75人,其中农村户口学生占比超过90%。学校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中级职称教师66人,高级职称教师8人。学校条件相对简朴,但是各类教学设施完备,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科普活动大厅等设施,配齐了教学、实验仪器和音体美教学器材,建立了科学实验室、科技工作室和科技成果展示室。

育才学校以“立德、启智、育美、强身”为校训,以“面向生活育人,面向社会育才”为办学理念,以“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鼓励创新意识、开发智力潜能”为办学宗旨,坚持走“科技启智、艺术强基”的办学特色之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成效显著,屡创佳绩。

夯实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基础

为了实现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快乐、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育才学校始终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且放在面向社会育才的高度加以实施。学校大力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美丽心灵。学校成立了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协调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设立了学校科技教研组,由巨少青老师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之中,形成了覆盖全校的科技教育工作网络,建立起了完整配套的考核管理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学校定期表彰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并在绩效考核、职业晋升、定岗、评先等方面予以体现。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科技教育工作计划,并将其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老师。做到每周1、4下午按照科幻画创作、技术设计与发明、电脑制作、科学DV拍摄、生命科学体验、学校防震灭火安全教育演练、模型制作等内容设置活动版块,安排专门教师进行分类指导。为了满足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学校克服资金、设备、人员紧张的困难,积极开发、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建立了科学实验室、科技工作室、科技画廊、科技成果展示室等活动场所,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全面实施特色教育活动

育才学校坚持常年开展科技创新宣传教育活动,寓科技创新教育于学校常规工作之中。积极利用校园宣传栏、展板、楼内走廊、黑板报、校园网、升国旗仪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多渠道、多形式地在师生中倡导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近年来,主要开展了节能节电减排低碳环保活动、科学家小故事、节约粮食健康生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珍爱生命之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等宣传活动近90场次。针对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成立了科幻画、小发明、小制作、科学DV拍摄、电脑制作、车辆模型、建筑模型等第二课堂活动兴趣小组,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计算机制作科幻绘画比赛、模型创意制作比赛、节能环保专题科技实践活动、DV拍摄等。每一学年学校都会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大型科技活动,评选校园创意之星,表彰在科技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学生。

育才学校的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城市学校而言比较简朴,但是学校结合省市科普大篷车联合进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校园洋溢着浓厚的科普气息,逐渐打造出具有科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是2011年由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在嘉峪关市的活动点之一。2012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嘉峪关市科协与甘肃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共同举办的“省、市科普大篷车联合进校园活动”也在育才学校举办。各种高层次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在校园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搭建了高层次科技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育才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师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学影像节、车模和建筑模型比赛、电脑制作比赛等活动。其中创意大赛(18年级)参加学生约1260人·次;科幻画(17年级学生)参加学生约2100人·次;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科普活动参加学生约2100人·次;放风筝、参观气象塔、城市博物馆等参加学生约1180人·次;嘉峪关市科技创新大赛辅导、组织(19年级学生)参加学生约1350人·次;甘肃省科技创新大赛参加学生约20人·次;防灾(防震、防火、救护等)19年级学生,参加学生约2100人·次;电脑绘画及嘉峪关市电脑制作比赛(48年级学生)参加学生约1330人·次;国家比赛参加学生约10人·次;科普讲座参加学生约2100人·次。每学期上交科普手抄报160多张、科幻画200多张,并选择其中优秀作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对于科技辅导教师的专业培训,育才学校也是大开绿灯。先后有7名教师参加了在济南、呼和浩特、北京、银川、广州举办的全国科技辅导教师交流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

特色教育成果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科技创新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推动了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截止2012年底,学校获得全国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奖12项,省级奖30多项、市级奖60多项。有110多人次获市级以上奖项,涌现出了全国十佳优秀辅导教师巨少青、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牛正福、全国优秀电脑制作辅导教师姚振全和张明堂、任佩婷、姬怀仓、霍志宏为代表的十多位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和获得全国特等奖、一等奖的王瑄、张永亮,三等奖的程文轩以及省级一、二、三等奖的牛龑曌、王彧哿、王艺文、程佳慧、俞强等一大批优秀学生。2011年和2012年学校连续2年荣获“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11年作为甘肃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普日北京主会场活动;2012年被评选为“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同时,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市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单位、嘉峪关市文明单位、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

中小学科技教育篇10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系统的科学素质行动,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列入教育局工作计划。要确定一位副局长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局办公室为牵头处室,基础教育处和职业与成人教育处为责任处室,负责布置和开展具体工作。基教处要有一名干部为兼职联络员,负责与各部门、学校联系协调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和教师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增强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建立教育系统科学教育与培训和科技辅导员的骨干教师队伍,表彰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组织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上岗培训,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合作开展*市科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不断创新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4.加强中小学生科普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重视新课程改革实验、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内容、教法改革,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科技、环保、安全等宣传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科技传播活动,让科普知识进家庭、进社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网和科普基地的科普宣传作用。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合作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举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小学生航模锦标赛、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论文评选活动,不断开拓,不断提高,争取在国家、省级相关比赛中获奖。

6.形成科技方面办学特色。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宣传,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各县(区)争创1至2所科技方面的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