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十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十篇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1:48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在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一)上课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采用的都是照本宣科的方法,没有利用多媒体等科技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课堂效果十分不理想。(二)教材选用不合理。有些学校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没有认真筛选该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导致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出现内容重复的情况。而且有些教材并没有系统地把知识整理到一起,不注意知识的过渡与衔接,导致大一学生学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学二的课程非常困难。(三)教师上课时理论脱离实践。很多学校的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高校的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有不少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用思想政治课中的知识来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即使专业技能非常出色,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起来。高校不管开展什么课程,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才,也就是育人。因此,在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就要把育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去考虑,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考虑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它的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素质更出色的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注意育人与教书相结合。(二)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很多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时,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述上,没有合理地给学生安排与实践相关的内容,所以学生仅仅听了理论部分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所以,在上思想政治课时,一定要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明白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新形势下的社会人才。(三)改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与目标。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分析教学方式与目标时,要结合社会情况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四)应用协同发展的教学方法。对于各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是比较复杂的,它牵扯到许多不同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独立地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要多学科协同合作,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来贯彻执行。详细地讲就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还需要班主任与其他教师一起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时间、场合来展开教育,团、党组织与学生会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五)加大对互联网的利用。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电脑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利用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很多信息,对于教育来说,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工具。相关统计表明,目前使用网络的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如果利用好网络,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的心理走向,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促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的社会人才。利用互联网来建立学校的网站,可以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对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是单一的,而要多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提高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要针对目前的社会现状与学生实际情况来改变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出对社会贡献更大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曹军单位: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2

关键字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生活的表现

(一)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理想。

高职学校教师常运用理想的眼光去教育高职学校学生,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职生中应该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最终进入理想的境地,但是,实际结果却导致教育工作脱离实际。在高职生素质培养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容易出现理想化的弊端,高职学校教师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毫无瑕疵的完人和圣人,但是学生并不需要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虽然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把完人和圣人作为教育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之中中却时时透露出这种倾向。比如,为了向学生宣扬“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经常引用那些因带病工作而死在岗位上,或者因工作繁忙而无法照顾并重父母的事迹。我们不否认这样的事迹很感人,并且值得宣传,但是如果高职学校教师把这种圣人标准用在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那么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很难脱离亲情和爱情的束缚而做到大公无私。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

知识化的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人们只要掌握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知识,就会成为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使得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纯地成为了传递知识的过程,高职学校教师认为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之后就完事大吉了。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凌驾于生活至上的教条,学生不是作为人接受教育的,而是作为接受命令的工具接受教育的。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之中盲目服从教师安排,阳奉阴违、做事浮皮潦草,或者在面临人际关系危机或者感情纠葛时难以适应、仓皇失措。

(三)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忽视了高职生的作为人的价值,而是过度重视其社会工具的价值。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要对社会绝对服从,而学生个体在生活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完全被忽视。虽然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个人和社会没有真正实现过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生活哲学,其本质要求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化,它也应该秉承这样的精神追求,把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品德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如果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个体的生活主体地位,仅仅把学生当作工具来培养,显然就脱离了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现实。

二、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方法

(一)确立立足现实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才能使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的基础,那种忽视学生的理性的圣人教育模式必须被摒弃。我们要把高、大、全的抽象主义的教育目标转化为现实可实现的教育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标准被降低了,而是贴近了生活,考虑到了高职生的现实情况。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方面要做到从少数先进的精英回归到广大学生,广大的学生是学生群体的大多数人群,他们构成了学生的主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广大学生的需求和标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设定不可单一,要体现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层次性取决于高职生的思想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社会存在时复杂和多变的,社会意识出现了多层次的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从生活获取来源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教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导高职生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人生观念的过程,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依据就是科学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经过生活检验的真理和科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取材于生活,可以让学生接受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僵硬的概念和教条。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动和动力,因为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或者工具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践

思想政治的教育,仅仅通过知识的学习或者机械的学习时完全不够的,学生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感悟体验并获得自身的发展。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流于形式。体验具有启发心灵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到达高职生的心灵,就必须体验,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没有亲身的体验,往往难以认同和理解,有了亲身体验,学生可以产生共鸣,教育就容易在学生的心中驻扎。体验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验催化了认知的内化,它将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学生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它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通道,使主体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生活化,需要高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紧贴生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主义的问题还需要高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院系中的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博士研究生论文,2007

[2]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3]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3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古到今都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有德无才的人可以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德才兼备的人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而有才无德的人,则往往为社会之害。当代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要做好身正为师的表率作用,在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历史、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理论跟学生做思想交流的同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在学生中寻找思想道德的标杆,起到带动其他大学生的作用。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对当代青年少年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但无论信息如何高速传播,全球化如何蔓延渗透,世界的主题仍旧是和平与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应当直面新时期的这些机遇与挑战,利用这些变化推动自身转型,塑造出更多的怀有共产主义理想、立身为善伟大情操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工作既要跟时代相结合,还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鲜明的名片,也是国人面对世界时候最有力的开场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取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教育观点、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文化细节相结合,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文化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可以说,读懂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的对接,就读懂了“中国梦”的伟大内涵。

2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获得的阶段性成就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创新、改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已经有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也有了较大的成绩,下文将列举三条。

2.1明确了教育目标

在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同时社会经济都在深化改革的转型阶段,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提倡大学生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要注重增加社会价值,同时在思想上要努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力求实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将这种思想内化。

2.2大幅扩充师资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内的相关课程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不同专业往往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老师授课,过去因为教师数量不足,往往都是大班授课,教师难以照顾到学生的感受。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具备专业技能的在校教师已基本达到配置需求,同时很多教师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还了解学生的所学专业,课程内容深入浅出,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

2.3教育保障机制逐步加强

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是教学体制和教育学一直在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保障机制已经基本完善,形成了双重保障机制。第一重是组织保障机制。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由校党委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起这方面的教学、校风引导、监督、检查的工作,有这方面的教育责权。第二重是监测预警制度,即互联网服务系统。因互联网的信息高速传播和具有一定隐藏身份作用的特性,在校利用校园网络在大学生之间的普及校园论坛和心理健康咨询等平台,对大学的心里健康做监测预警,及时解决问题,这样做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动灵活和可操作性。

3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3.1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可以说目前还不够完善,不健全,在校思想政治制度往往存在部分思虑过细而另一些领域还仍旧空白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充分地贯彻执行

各校、各专业的教育教学侧重点不同,部分在校、院系、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不够重视,虽然课程符合课时,但对听课到场率、专心程度、考核要求并不做较高要求,于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地位就降低许多。同时部分教师的课业水平不高,教授过程往往不能旁征博引而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吸引力度不够,使得这些课程仅仅走了一个上课的流程形式。

3.3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缺乏足够的时效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应当有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但是,当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并没有这些互动氛围,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多的则是所教授内容过于抽象,不能够“接地气”,要讲授的内容还过于庞杂,为了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即便愿意旁征博引,也只能选择将知识先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

4针对上述问题所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案

4.1从在校管理层面着手

在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把手应当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以专业、院系轻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应该建立校内详细制度,弥补国家相应政策的空缺。另外在校管理者在思想认识方面要合理转变,不仅仅要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注重完善相应的制度。

4.2将信息反馈模式制度化

新时代在校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心里问题产生和发酵的速度也相当快,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学校应当建立机动的在校学生信息反馈模式,并将其制度化,以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在课堂教学、课外谈心的过程中加以引导、改正。要做到这些,就要建立迅速的反馈机制确保大学生反馈信息的时效性。在校和相关部门要投入足够的人财物力,整理收集学生的第一时间反馈信息,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知识结构,甚至是流行趋势,然后反馈给教学老师,让教师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同情心,这样,在教学当中学生才能和教师产生更多的共鸣。

4.3加强相关监督力度并形成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进程中要主动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要听学生自己的声音,同时也要听专家的声音。建立形成制度化的监督机制之后,在校就可以充分了解到基层教师群体的思想,并受其监督。在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定期针对不同问题对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校园分发、教师分发填写等不同方式向基层群众发问卷做调研,用数据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时要完善在校信访制度,让学生和基层教师也有自己的发言权,让学校充分了解学生、教师的生活、工作、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疑惑,并及时解决。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地区学校担负着民族地区教育的重任,如何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学生是每一个民族地区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所民族地区学校都要面临的任务,针对民族地区的学生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民族地区学校都能按照要求以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整体上看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但是在民族地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出现发展不平衡现象,不同的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中学校之间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总的看来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城市要比农村地区实施得好,领导重视到位、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当前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就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不足,师资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存在,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使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年轻的教师没能完全胜任教育的要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的被动局面。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任务更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强烈,这导致部分学校领导及专业课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虚的东西,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出现一些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所在的工作只是敷衍应付上级的检查,一些老师只教书不育人,只做经师不做人师,个别民族地区的学校甚至出现违规宣传宗教教义最极端的是出现宣扬的现象。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思想活跃,对外界的东西充满好奇,民族地区的学生因为生存环境的原因更愿意接受能直接改变他们命运的东西,认为学习技术等能够带来一技之长的东西更实在,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觉得老师在说教,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习没什么用处等,所以不愿意用心学习和接受相关的教育。

二、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有共性也有特性,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准确把握好民族地区的特性,要做到这一点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对于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学生来说不可避免都会烙上本民族的烙印,带有本民族的独特思维模式和认知、情感模式,这些东西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影响到甚至干扰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应对这种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族特色,使各民族各自的资源为学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用,这是民族地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技术发展带来挑战。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手段都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的变化远超前人的想象,变化比较明显的是现在的学生都是上网“高手”,在网络上“冲浪”的技术是他们的父辈望尘莫及的,除了电脑现在的智能手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为重大,现在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手机,形成了学生群体中所谓的“手机党”“低头族”这也是学校、老师遇到的极为头痛的问题。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世界的信息传播出现了革命性的改变,信息的传播变得扁平化、多元化。现在学生的信息来源已经是多元化的了,原来笼罩在教师身上的“权威”光环已经褪去,老师不再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传道者了,老师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已经从别的渠道得知,甚至老师还不知道的东西学生已经提前掌握,如何应对这种转变是学校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挑战是国外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上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发激烈、尖锐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国外的一些势力把他们意识形态渗透的目标瞄准了我国的民族地区,想从我国的民族地区打开意识形态渗透的缺口,我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宗教等因素就是国外一些搞渗透活动的组织或人员认为是可利用的管道,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有责任把这些漏洞填补起来,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责任重大。

三、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5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yjc710026)“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35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0年度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专项项目(cdjsk10003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证研究”;高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cdjsk100045)

作者简介:代礼忠(1971-),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dlzmx@cqu.edu.cn。

摘要:文章以大学生对执政党执政效能及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操作变量,并基于重庆市高校的调研,采用sem法对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学生对执政党的执政效能低度认同,对执政价值中度认同;第二,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路径有两条,即“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价值认同)和“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其中,间接路径影响力更大,而且,间接路径的效应主要由执政效能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所贡献;第三,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认同;影响路径;结构方程建模(sem)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190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被各界所关注。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语境、社会转型背景以及网络时代的信息膨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实效性频遭质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质疑声中,理论课的教学被寄予厚望,但同时又不堪承受之重。文章以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为例,从政治认同的视角,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sem),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现状、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进行实证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质:政治认同的程度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其实质是价值认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对特定的实践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表现为成员是否形成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符合特定阶级、政党、社群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这个层面讲,实效性的实质是价值认同程度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从价值评判角度探究理论课的实效性[2]。

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阶段以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行动规范培养、德性品格养成、政治认同等层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层次,既是目标,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的途径”[3]。

在中国正规化的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开设来实施,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侧重不同。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名称是《思想品德》,主要内容是行为规范教育和培养,同时在培养行为习惯过程中强调品格铸造和德性养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本(人教版)名称为《思想政治》,辅以副标题,四本必修教材的副标题分别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另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侧重于智力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理解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运行的方式,进而认同,特别是对政治体系运行方式的认同,即政治认同。但这一时期认同教育重点放在“是什么”问题上,学生独立判断和评价能力尚未形成,政治认同尚不稳定。

持续、稳定的认同需要建立在理性分析与选择基础之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为什么”的逻辑分析,形成、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目的性而言,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培养提高政治认同;二是提高政治素质。思想政

治教育就是要把符合时展需要的代表前进方向的政治要求、政治主张,以特定的渠道、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以期得到社会成员的理解、赞同、支持,整合政治意识,规范政治行为,形成较高程度的政治认同”[4]。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代礼忠,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建模法(sem)的分析

政治认同表现为在一定政治生态条件下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即政治体系或系统)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及其与政治体系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蒋荣等对政治认同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认为,政治认同包括国家认同与政党认同两个维度,政党认同包括执政效能认同与执政价值认同两个方面。实证研究发现,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执政价值认同是政党认同的终极指向[5]。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质是大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现行执政党的执政效能与执政价值,尤其是对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

基于“理论课”的价值认同教育实质以及政治认同的层次性,文章重点研究高校“理论课”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影响,重点分析“理论课”对大学生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路径。

二、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分析及理论假设

(一)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执政效能认同的影响分析

执政效能的认同程度主要取决于政策制定及实施效果自身的公平性、效率性与正义性。民众总是站在自身的利益立场对政策效果加以评价,因而,同一政策不同利益主体的评价往往不同。政党虽然是特定阶级的代表,如果要长期执政需要协调兼顾好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任何一项政策效果的评价,都有民众“有限理性”的烙印。执政党为了取信于民,除了尽可能协调好各方利益外,还需要说服民众理解他们的苦衷,并且意识到他们已经尽力,或正在努力做得更好,这种说服性工作往往通过宣传、教育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通过引导大学生超越狭隘的利益立场和经验判断,对党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理性的“回顾性评价”。一般而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越高,相应地理论课的引导、说服教育就越有效。因此,提出假设1(h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就教学内容认同而言,重难点突出,逻辑清晰、说理透彻,善于联系实际释疑解惑,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就教学态度认同而言,学生青睐乐学敬业、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却又严格要求他们的教师。就教学形式认同而言,反对学院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风格,期望平等交流和独立思考,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论上,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的认同度越高,政治理论课的说服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可以进一步假设1a: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1b:大学生对教学态度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1c:大学生对教学形式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

(二)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分析

首先,意识形态是执政价值的集中体现,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首先取决于意识形态自身的内在逻辑,即理论要无懈可击。诠释执政当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当局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一般而言,教学内容言之有理,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越高。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大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越认同,相应地,对执政党价值的认同程度就越高。深动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加深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因而,高度认同的教学形式同样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于是,提出假设2(h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2a: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2b:大学生对教学态度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2c:大学生对教学形式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

其次,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更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可证实性,即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在于:他往往“与个人对其所领

的关于世界的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起,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会改变意识形态上的看法。实际是,他是要试图发展一套新的、能更好“适应”其经验的合理解释”[11]。因此,为了使意识形态有效率(更充分地诠释、更有效地凝聚),它必须相当好地合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民众包括大学生对执政效能的认同对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执政价值的认同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提出假设3(h3):执政效能认同对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即执政效能认同度越高,则执政价值认同程度相应越高。

如果将上述三大假设用图1所示的结构路径图加以反映,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存在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对执政价值产生影响,称为“直接路径”;二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对执政效能的评价,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评价,称为“间接路径”。

图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一)量表制作

此次调研的测量工具为likert5级量表。量表设计之前,笔者与重庆大学的部分师生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大学生政治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量表和大学生政治认同量表。于2009年5月在重庆大学采用偶遇抽样的方式,对300名大学生进行试测。通过样本指标可靠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了提纯和修正,最后,正式的教学评价量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三个因子,9个题项。大学生政治认同量表包括执政效能认同与执政价值认同两个因子,6个题项(见表1)。

教学内容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惑点的处理情况(见表1的3101、3102、3103);教学态度评价包括三个题项(见表1的3205、3206、3207),主要反映授课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教学形式主要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见表1的2202、3203、3204)。

执政效能认同包括对执政党和政府工作效果与能力的评价,就效果而言,是指当局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所表现出的效率性、公平性与正义性。执政效能分量表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项政府工作作为题项设计(见表1的2203题项),同时,通过了解被试对执政党的信心及党员素质的评价,测评被试对执政党能力的认同程度(见表1的2201、2204题项)。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要标签,执政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执政价值分量表主要针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两个方面,从历史与现实角度设计了3个题项(见表1的2208、2209、2210)。

(二)被试特征

2010年9-10月,课题组成员在重庆大学(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和西南大学(偏重于人文社科的综合院校)进行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两个学校共抽取2400个样本,分别发放问卷1180和1140份,回收率分别为97.03%和98.51%,总回收率97.76%。笔者对回收问卷进行严格筛选,最终,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回收问卷的有效率分别为74.76%和62.6%,总有效样本数为1559个,总有效率为68.74%。

信度检验表明(见表1),各分量表、各因子的信度界于0.766-0.913,其中,教学态度认同量表、教学内容认同量表、教学形式认同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872、0.861、0.822;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总量表的信度为0.913;执政效能认同量表和执政价值认同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766和0.835;政党认同总量表的信度为0.840,均大于0.6[12],表明各题项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描述

1.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的总体描述

将得分4分及以上分为高度认同;3-4分为中度认同;3分以下为低度认同。表2统计表明:总体上,两校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度认同,其中,对教学态度的认同度相对高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认同,对教学形式的认同度最低。表1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描述分量表因子题项题项代码总体均值总体标准差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老师对热点问题跟踪及时,分析深入老师对重点问题把握准确,讲解深刻老师对难点问题剖析清楚、入理老师乐学、敬业老师对我们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老师关心爱护我们,值得信赖课堂上鼓励我们独立思

考课堂上注重培养我们的自信心课堂上注重与我们交流,不是一味的灌输3101310231033205320632073202320332043.153.283.283.513.423.423.213.153.141.0040.9410.9341.0040.9881.0111.0151.0101.074政党认同执政效

能认同执政价

值认同我对中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信心我对党和政府在下列工作中的表现很满意大学生就业支持医疗改革房价调控反腐倡廉教育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差距民主政治建设目前党员队伍中,有坚定信仰的党员占很大比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了共产党没有别的党派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220122032203-12203-22203-32203-42203-52203-62203-72203-822042208220922103.142.613.013.022.352.362.672.492.252.682.573.823.613.621.0840.7700.9381.0651.0381.1061.0611.0010.9841.0561.0501.1251.1711.059教学内容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240.85591教学态度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450.88701教学形式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170.88587执政效能认同(加权)低度认同2.780.80715执政价值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680.97133注:本表的测评工具为likert5级量表,对上述陈述的态度“非常不赞同”记1分,“较不赞同”记2分,“一般赞同”记3分,“较赞同”记4分,“非常赞同”记5分。2.政治认同的总体特征

表2政治认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值及标准拟合指标实际值拟合标准x2rmrrmseagfiagfinfiificficnx2/df159.281(p=0.000)0.0240.0300.9830.9730.9840.9920.9927572.069p﹥0.05﹤0.05﹤0.08大于0.9,小于1,越大越好﹥2001﹤x2/df﹤3注:本表由amos17统计所得。

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表现,总体上,大学生加权的执政效能认同仅有2.78分,属于低度认同;执政价值认同为3.68,属于中度认同。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路径分析

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法(sem),实证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影响路径(如图2)。

表3显示了模型的拟合优度,除卡方值(受样本规模的影响较大)外,主要适配指标均达到模型可接受标准,表明假设模型与观测数据之间具有较理想的契合度,模型收敛效果佳。

[ht6k〗注:本图系采用amos17工具,根据修正指数>4的原则加以修正后的模型

图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结构关系图

第一,根据图2显示的各因子间的结构可以看到,在α=1%的置信水平下,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的因子载荷都是显著的,而且,除执政效能认同的2204题项外,标准化参数全部>0.7,总体上说明执政价值认同量表、执政效能认同量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量表测量有效。

第二,所有路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理论课教学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对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产生影响,两条路径联合的解释变异量为51%(r2=0.512);理论课教学既会直接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影响,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理性的“回顾性评价”,从而间接影响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

第三,从路径图可以发现,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价值认同)的总效应为0.12+0.27+(-0.28)=0.11;然而,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的总效应为(0.14+0.12+0.29)×0.65=0.36。这表明,间接路径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有更大的影响力。

进一步分析间接路径的效应大小发现,理论课教学对执政效能认同的效应值仅界于0.12-0.29之间,说明理论课教学虽然能够改善大学生对执政效能的评价,但改变不了执政效能的客观状况。如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腐败频发等客观事实,这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图2中,执政效能认同对执政价值认同的直接效应高达0.65。这表明间接路径的效应主要由执政效能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所贡献。

第四,进一步分析理论课教学对价值认同的影响发现:教学内容对执政价值的直接效应为0.117,间接效应为0.0886,总效应为0.2056;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认同的直接效应为0.274,间接效应为0.0789,总效应为0.3529;教学形式对执政价值认同的直接效应为-0.297,间接效应为0.1883,总效应为-0.1087。比较表明,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的

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最后是教学形式。

第五,实证研究发现,教学形式认同对执政效能认同和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其中,教学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负向影响,与假设不符。笔者在设计测量教学形式认可时,强调独立、平等,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教学形式允许、鼓励学生对现有理论进行大胆质疑。教学形式认可度与执政价值认同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现有理论需要随着实践变化不断创新,以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四、结语及启示

培养、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在分析政治认同维度及层次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核心层次的政治认同——政党认同的影响及影响路径。 第一,大学生对执政党在执政效率、公平、正义上的表现低度认同,对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执政价值中度认同。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可谓任重道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路径有两条,即“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价值认同)和“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其中,间接路径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且,间接路径的效应主要由执政效能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所贡献,这表明,价值认同不仅需要“言之有理”,更需要“行之有效”。新时期以利益协调为着眼点,加强执政效能建设特别是加强执政能力和防腐拒变能力建设,是培养、提高政治认同的关键所在。

第三,就“理论课”对价值认同的贡献而言,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高尚的人格打动学生。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释疑解惑,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传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最大区别,“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道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学术水平,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许志功、方永刚到贾凤姿,之所以能成为优秀的马思思主义传道者,无不具备乐学、敬业、爱生的品质。

其次,重视学术研究,以精湛的学术水平说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传授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博大精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说服学生,首先要说服自己。对此,需要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跟踪、把握理论前沿,将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实践进程引入课堂,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课的学术魅力,而不是强词夺理的说词。

最后,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政治认同是生活体验的主观反映,执政效能所反映的公平性、正义性与效率性是民众经验的重要部分,“社会不公与腐败是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最大障碍,是现阶段消耗我党合法性资源的主要政治和社会问题”[13]。正如前文所言,政策效果评价带有民众“有限理性”烙印,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超越狭隘的利益立场和经验主义,改善对执政效能的“回顾性评价”,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博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5):54-57.

[3]高国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4-9.

[4]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12.

[5]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2-392.

[6]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5-12.

[7]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j].探索,2009(1):62-69.

[8]吕芳.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与国际主义支持的实证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129-135.

[9]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10]柴宝勇.西方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的关系[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2):98-106.

[1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

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载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3]袁铎.认同与拒斥——从政治合法性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23-27.

empiricalstudyonteachingeffectofideology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

universitiesandcollegesbasedon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

dailizhong,jiangrong

(marxismtheorydepartment,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p.r.china)

abstract:takingthepartyperformanceandvalueidentityasindexesoftheteachingeffectofideologyandpoliticaltheorycourse,weresearchedontheteachingeffectofideology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universitiesandcollegesbyusing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basedonourinvestigationinuniversitiesandcollegesofchongqing.theresultsshowthat:1)universitystudentsholdlowperformanceidentityandmiddlevalueidentityofthegoverningparty;2)theideologyandpoliticaltheorycoursecaninfluenceuniversitystudentsfromtwopathswhicharethedirectpath(thetheorycoursevalueidentity)andtheindirectpath(thetheorycourseperformanceidentityvalueidentity).theindirectpathismoreimportantanditseffectiscontributedmainlybythemediationvariableperformanceidentity;and3)theteachingattitudehavethemostimportantimpactsonvalueidentitycomparedtoteachingcontentsandteachingstyles.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隐形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77-0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单一,仅仅依靠学生工作部门和人员方面的力量来解决十分困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效果比较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形成合力。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种双重转型所引起的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的重大变化,社会体制的重大转变和社会变革的急剧发展,往往引起人们的价值错位、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和社会发展一定程度的混乱无序状态,且影响人们对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

2.高校连续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严峻的形势

1999年,出于拉动内需、扩大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的考虑,中央政府推动改变了中国十几年来的高校招生规模,史称“高校扩招”。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2009年至2013年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11万人,630万人,660万人,680万人,69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但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我国毕业即待业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往年更甚。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当前占到77.5%的大学生最烦恼的问题。

3.面对竞争压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较严重

在当前严峻的竞争压力下,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从现实来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犯罪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断出现,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现象更是普遍,这一切都表明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疏导,提出通过调整就业期望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树立自信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方法加以调节。

4.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乏部门协同配合

图书馆是广大学生经常汇集的场所,相比于课堂,这里更多了些民主、自由的气氛,而思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实现。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组织协调和周密的计划安排,教育实践中出现理论建设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就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减弱。大学生的成长要求趋于多样化,涉及思想、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诸多方面.而必须通过包括图书馆在内的高校不同部门、不同院(系)的所有教职工的共同协作来加以解决。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无论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来看,图书馆都有独特的优势作用,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

1.图书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隐性教育作用

隐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载体之中,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让受教育者去自我体会、自我领悟、自我提升,在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特别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他们的政治道德教育却隐藏在学校教学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往往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思想实际,发挥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单纯依靠课程教学很难收到好的效果,除了开设内容丰富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外,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逐步从显性课程转向隐性课程,高校图书馆可以巧妙地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思想政治提供丰富的文献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空谈抽象的理论,需要有丰富、充实的内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干部开展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图书馆可以有针对性地采购、收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的资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帮助。图书馆采编人员可以利用平时工作,对大学生读者编制读书推荐目录,采用手机图书馆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与大学生的互动,开展个性化、互动式的网络思想教育导读服务。

3.图书馆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标志性建筑之一,有物质环境建设的优势,包括馆容馆貌、建筑设施、环境布置等已成为图书馆典雅的外在标志。理想的物质环境是图书馆文明的载体,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精神面貌。对学生起着潜在的陶冶作用。这种环境熏陶所体现的感染性,往往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达到的。二是人文环境优势,主要指人际环境,体现在图书馆员的精神风貌上。是图书馆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化。图书馆员的人格、形象、作风、语言、仪表、行为等都对学生思想产生着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大学图书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加强对图书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方位、全面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只有多方面配合协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共同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而目前,对于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校相关领导对与大学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有待提升,图书馆馆员对于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和任务同样认识不足。

2.加强大学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馆员通过自己的热情服务和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首先应该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也正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其次,图书馆馆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特别是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要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迅速获取信息,拓展获取信息的空间并筛选搜集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资源,进而开发、优化和整合,及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高层次。第三,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这就要求馆员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3.促进大学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输符合一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并使其具备我国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网络作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当今的大学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和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起来,会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进展。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宣传,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4.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优势作用

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文献资源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馆员将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图书资料集中在一起,开辟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引导学生采用阅读疗法,在心理方面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服务,同时,还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开展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大学生身心得到了放松,通过互相交流,同学们可以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知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增强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2013-01-29)[2014-09-25].http:///ku

ai_xun_4343/20130129/t20130129_898345.shtml.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40.

[3]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90-110.

[4]谢丽斌.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3):51-53.

[5]段书蓉,李新堂.论高校图书馆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186-188.

[6]魏治国,冯振威.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图书馆学刊,2006(2):106-107.

[7]田赞明.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探[J].图书馆,2008(6):118-120.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需要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StudyonStudents'needs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

educationResultsinVocationalColleges

YanGXiaoshu[1],ZHanGpan[2]

([1]Schoolof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2]ChongqingCollegeofelectronicengineering,Chongqing401331)

abstractForordinary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thecoreofeducationstudentworkandimportantfoundation,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effectisthestartingpointofallactivitiesandultimateending,thefeasibilityoftheresearchisthecurrenteducationfieldacrucialimportantproposition,directlyinfluencetheschooldailymanagementandthedevelopmentofthestudentsthroughouthislife.thispaperisintendedtothestudentsneedtostudyhowtoimprovethetheorybasisfortheeffectivenes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romanewangleofview,providesnewthoughtsandideasforpoliticaleducationworkinhighervocationalschool.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eneedtheory;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ults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从这个角度而言,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称之为“人学”。而至今,国内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和肤浅。从实践操作层面,当前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以是书本内容为核心的教条主义的灌输,不尊重甚至完全忽视学生的需要,这种教育现状难免会使得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对人的需要的研究,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增添新的更科学的视角,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使我们进一步把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的关注点从外部因素转向内部因素,从而切实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对需要理论的借鉴

需要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学术词汇,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其应用的淋漓尽致,这个概念的用途之广,超出我们的想象。

而在对需要理论的研究中,人们最为所熟知的还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在其专著《动机与人格》中,主要从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以及人类科学的方法论这四部分来论述其主要观点。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当属其需要的五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所谓基本需要就是最根本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总是沿着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虽然西方理论界对其需要理论进行很多的论证,认为审美的、认知的需要被排除在外,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仍是被大众最为熟知和赞同的。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马斯洛提出所谓的“优势需要”,这种需要被解释为:人同时存在多种基本需要,各种基本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是不同的,而在所有的基本需要中,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大支配力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人的行为大多数行为都是围绕这种“优势需要”的满足。①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启示我们,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需要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其中优势需要是最为迫切、最优先的需要。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代表作《逃避自由》和《健全的社会》中对人的需要也有详细的论述。他提出自我保存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身份感的需要、方向感和献身的需要。②弗洛姆的需要理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对人的精神的理解,必须植根于对人的需要的分析之上,而这些需要则根源于他的生存条件”。③研究人的需要必须从人的生存条件开始,这个思路对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启示意义。

2学生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相关性

2.1人的需要的分类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相关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为人的本性,要想进行深入的、人性化的思想教育就必须重视人的本性,研究人的需要,并能够时时刻刻从人的需要出发。对人的需要的研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深刻理解人的需要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解析需要的分类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关系。由此进一步推论出,对学生需要的研究,能够更加使得我们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人的需要,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概念。基于此,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更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人的需要的分类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关性的研究。从横向上看,人的需要根据性质可划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据内容可以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根据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纵向进行分类,可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提高的过程。其中人的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简言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及其程度。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是要研究现实的人,或者更进一步说就是研究现实的人的现实需要,需求契合即谋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基础。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重视学生的需要,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观察,理解和分析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的需要,从而能够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2.2对学生需要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点

首先,人的一切活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一切现象都建立在人的本性这个根基上,并表现着人的本性。如果不论人的本性进行研究,无疑是丢掉了研究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研究如何对现实的人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学科,自然和人性密切相关。对于其人性的尊重与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缺少整个基础,任何教育都犹如无根的浮萍,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我国学者候玉基认为,我们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作者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对人的行为深入剖析上,结果造成对学生基本的需要心理即对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的不够重视与忽略,使得我国目前大多数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其产生认同感和追求感的合理需要,忽视了使人的需要更好的发挥的原动力作用。

其次,人的需要是人的现实活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作用是具有双重性的。其中,合理的需要可以驱动人去进行积极的活动,而不合理的需要则容易驱动人去做坏事。人的需要也是人内在利益系统和价值系统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价值观教育就要重视人的需要。研究学生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必然要求,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高度重视合理需要,能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3学生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契合的实现途径

3.1以灌输理论为依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尽管国内外学者曾对灌输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进行持久的辩论,最终人们不得不承认,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理论不会通过自发的形式进入学生的头脑中,综观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灌输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灌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为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理论上认为,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一般都要经过两个阶段,即强制阶段和自觉阶段。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直到能够自觉得将其变成自身的行动为止,灌输都是学习和认识科学思想理论的基础和个体社会化的必然选择。

3.2以人本理念为核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要实现个体需要社会化,这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人本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现实为基础,重视人的实际需要,关心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避免空洞的说教,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同时,应注重人的需要差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根据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思想实际的差异等情况实施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注重个体需要差异,坚持个性化的教育原则。

注释

①②[美]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③[美]弗洛姆著.健全的社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参考文献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8

(一)师资队伍较弱。(1)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弱。原因是多方面的,民办高校为了自身生存,较多强调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了各种硬件设施建设及后勤服务,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却投入不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无论是师资力量配置还是设施建设,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德育手段研究落后于专业教学手段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严重不足。(2)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兼职为主。民办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的,学校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而且不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单一。(1)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课堂教育,将政治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学到的知识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进而形成民办高校学生道德自律的机制。(2)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传达和沟通,是民办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方式。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组织保障。作为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学生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民办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集体主义观念弱、自主意识强、自律意识弱。民办高校学生能够理解学校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目的,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认为学校的严格管理是对他们的爱护,多数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的管理。但由于民办高校校园建设相对滞后,办学历史短,与公办高校条件反差大,学生入学后心态较难较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表现在旷课、上课迟到、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熄灯等方面。还有些学生感情用事,容易冲动,甚至出现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建设稳定的、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1)尽量减少教师队伍的流动,建立专职专任的教师队伍,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教师队伍的不断加强,学校机制的不断健全,才能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而且有利于学校全盘工作的系统化,使学校形成一支稳定的政工队伍。(2)鼓励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建设一支热爱学生和学生工作,既懂政治又懂专业,又红又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要创新理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队伍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它把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教师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班导师,两支队伍合而为一,既符合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又增强了人员精干的要求。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9

【关键词】学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生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资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形成规模,高校也基本形成了以“奖、助、贷、补、减、免、勤”为主体的资助体系。随着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已初步实现了“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现阶段国家的资助体系走向了资助育人。但同时,现阶段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资助宣传力度不大,对经济困难学生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存在资助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资助与育人相平衡的工作模式,实现资助育人的最大效用。

一、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是明确国家资助政策导向的重要途径

政策的导向功能即政策能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一是增强经济资助的广度和力度。新的国家资助政策增加了财政投入和扩大了资助覆盖面。二是引导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合理分布。在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倾斜,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引导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

高校的资助工作人员应该让学生理解这种国家的资助政策导向,这就要求资助管理工作必须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在进行资助工作的同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能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实际经济困难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尊、过于自卑、不善人际交往等,也会在生活中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经济问题等。所以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相结合,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以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二、被资助学生的思想状况

(一)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和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是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ψ陨砩缁崛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在被资助的大学生中,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困难是社会问题造成的,他们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自己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感激谁。这部分学生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努力学习,也不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整天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社会责任感淡薄。

(二)缺乏励志进取精神。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赖于社会,依赖于获得资助,他们不愿意吃苦,缺乏励志进取精神,缺乏与贫困作斗争的勇气,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很少考虑,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无所追求。他们对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经济困难缺乏信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奋斗意志,产生惰,不愿参加一些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工作。

(三)诚信缺失。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学生受助资金大、资助面宽,资格审核的程序也较为简单,如在困难生界定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界定标准,高校一般会参照当地相关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对困难生作模糊的界定,缺少监督。这就使得少数同学,利用政策的漏洞,捏造家庭经济困难事实,跟真正贫困的学生争抢受助名额,获得不应获得的资助。在助学贷款环节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利息的贷款不用就亏了,所以,很多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去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使得少数贷款学生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信用意识,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逾期还款、违约的情况。

(四)感恩意识缺乏。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因为自己的家庭状况,让其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和羡慕心理,甚至产生不满社会的情绪,这部分学生开始封闭自己的生活,不能与同学之间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们对自己所获得的资助费用没有做到勤俭节约。由于学校对学生的资助有名额限制,学生还出现埋天怨地的现象,他们的感恩意识难以形成。个别受资助者对恩人漠不关心,只担心能否继续被资助,这些感恩意识较差的贫困生不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

三、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以育人为导向,加强资助工作宣传

重视资助政策宣传,大力开展资助政策解读活动,让学生理解资助政策的价值指向和行为导向,深入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的一项制度。

资助工作宣传要注重常规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把握新生入学和开学前后等重要事件节点进行重点宣传,同时举办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注重学校宣传、家庭宣传和社会宣传相结合,真正做到资助政策“全覆盖”,体现育人导向。

(二)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同的困难生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长期、系统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包括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通过励志教育,开展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培养困难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引导他们化压力为动力,积极体验生活的意义,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通过诚信教育,增强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诚信教育作为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的核心推动力,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引导学生内诚于心、立信于行、守信做人、勇担责任;通过感恩教育,在困难生群体中大力弘扬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培养困难生的回报社会意识,力争用优秀的表现回报国家、回报母校、感恩父母;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困难生的健全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引导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针对贫困生开展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应实现多样化。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开展困难学生家访活动,一方面可以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家长们宣传资助政策,让家长明白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可以开展“励志、诚信、感恩”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付诸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实现由“受助”向“助人”的转型;可以利用网络和校园文化阵地,营造诚信、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和个别谈话,引导他们提高对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

(四)调整资助结构,更多发挥勤工助学作用

勤工助学制度是一项国家鼓励学生自食其力的教育制度,为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

高校首先要加大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勤工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内勤工助学的机会。其次,要更多的发掘一些能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让困难学生在助学的实践工作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改变勤工助学就是体力劳动的陈旧观念。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环节。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必要。Y助工作不但要重视对困难生的经济资助,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资助中实现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是新形势下资助工作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李钊,沈婷婷.大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2]史凌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3]赵贵臣,刘和忠.在大学生资助服务指导中提高思想政治

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4]武立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调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

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3).

[5]袁秀良,陈中桂.资助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

[6]洪流.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

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7]杨凯.论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

度[J].科教导刊,2010(9).

[8]吴薇.发挥资助工作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实效性―――厦门市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调研报告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6).

[9]赫崇飞,王继辉,彭勃.高校被资助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

对策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研究

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并非学生工作部门的“专利”,而事实上似乎有此之嫌,其他部门较多的是持观望态,所以这是个问题。

2.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队伍问题

大学生思想教育并非学生辅导员一支队伍,而目前较多地注视着辅导员这支队伍,所以这也是个问题。

3.(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及思想觉悟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之以前有较大变化,以前是:接受消化实施;现在是:判断取舍实施。可以说大部分同学以自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作为思维的第一出发点,考虑利己的多,考虑利他的少。

目前大学生思想觉悟的现状是:对政治冷漠(表现为缺少辨别、判断的兴趣);对公益不够关心(表现为缺少同情心、正义感);急功近利倾向明显等。

4.任课教师及其他人员的影响问题

任课教师及其他人员一个不恰当的观点,甚至一句不太好的话,往往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心血白费。

二、针对问题的对策思考

1.关于体制机制问题的对策思考――理顺体制各司其职

这里有三个层面的角色定位及职责功能应明确:

(1)“两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要明确。

“两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应加强,要充分发挥其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真正承担起《意见》所明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

(2)学生工作部及其干部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要明确。

学生工作部的相关功能应加强,要切实发挥其在思政理论、时事观点、热点问题等方面在党委领导下应有的引领作用。

(3)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要明确。

不能把辅导员当作一般管理员使用,要保证其有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履行党委明确的《辅导员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实际问题,帮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2.关于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思考――明确任务、加强建设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四大主要任务:

(1)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4)素质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应同时抓好三支主要队伍的建设:

(1)“两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

通过“两课”教学,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2)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队伍

学工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抓得早也抓得紧,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很大。但是,在辅导员的职责、作用以及这支队伍的结构、使用、流向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思考研究。应该将辅导员与一般的管理员加以区分,要给辅导员减压、松绑,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要职责,而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应付日常事务性管理。

(3)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这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然,要建立和建设“专职+专业+专家”“三专”结构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有很多问题要研究、探索和解决,比如:要解决完善这支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教师职务的聘任问题;要建立、完善这支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要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工作,成为思政教育方面的专家等等。

3.关于大学生思维方式和思想觉悟现状问题的对策思考――转变观念、积极引导

(1)承认现实(即承认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改变的现实),要意识到这是一代人的特点,是时代的特征。

(2)改变现有的思政教育方式,变说教包办的方式为融入开放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3)积极引导、启发自觉。要结合专业开展各项活动,如:具有时代命题的“树根立魂”教育活动;爱国、爱校、爱专业、爱社会、爱他人爱生命的博爱系列教育活动等,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4.关于任课教师等影响问题的对策思考――加强师德教育

从学校党委的导向教务、人事、组织、学工部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要求各院系的具体操作落实,要形成一个师德教育的系统网络,营造我校党委提出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教职员工都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教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