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2:44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探讨老龄化趋势下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虚置化”问题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桂莹,邹焰,张忆雄,等.遵义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1-3.

[3]罗占廷,杨颖,郭梁.银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J].统计与经济,2011,25(6):43-46.

[4]黄莉.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构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0(1):134.

[7]翟玲玲,江遥.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浅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3-66.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养老;养老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1-0084-03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青壮年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发展不足,农村养老面临较大压力。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养老的积极作用,化解新型城镇化伴生的农村养老不利因素,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福利和获得感,成为一个紧迫而重大的难题。本文以我国第一农村人口大省――河南省为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试图为解决这一难题做出初步探索。

一、新型城镇化下河南省农村养老的发展状况

我国农村养老发展变化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人口格局紧密相关。从河南省的情况看,改革开放初期,该省处于农村人口在城乡人口结构中占绝对主体、青壮年人口在人口年龄结构中占绝对主体的传统型社会,农村居民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形态,以属于社会保障范畴的集体“五保”供养等作为补充。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速,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青壮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村人口老龄化特征凸显。1990年至2014年,河南省城镇化率由15.3%提高到45.2%,提高了29.9个百分点,而人口老龄化率由8.8%提高到14.9%,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近年来,河南省常住人口总体缓慢增长,农村人口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0年至2014年,全省年均增加7.8万人,农村人口则年均减少153万人。①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9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2.7%;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802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13.9%;②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4年河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0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4.9%;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58万人,占到农村常住人口的16.6%,比全省老年人口比重高出1.7个百分点。③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省农村的养老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应对快速老龄化挑战,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河南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不断扩大传统集体公益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等新型服务设施、服务组织规模,初步实现了以家庭养老为主、集体“五保”供养等为补充的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向现代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初步转型。目前,河南省有农村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3315个、床位26.17万张,“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39%,以农村幸福院为主体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7706个,覆盖率达16.8%。④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化养老服务处于初创阶段等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农村养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现代型居家养老模式尚未建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农村家庭传统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现代型居家养老却由于体制机制、配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不完善。以农村幸福院为主体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虽已初步建立,但经费来源严重不足,服务对象覆盖面窄,服务内容过于简单。三是公立养老机构作用发挥有限。公立养老机构在硬件上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管理模式落后,服务内容单一,人员队伍不专业,大多只提供“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服务。四是民营养老机构发育程度低。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出现了一些民办养老机构,但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护理人员,服务内容只是简单的生活照料,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目前河南省已经建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并实现了城乡统筹,但资金来源有限、保障水平较低,每人月均养老保险金仅有78元⑤,远低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水平,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

二、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养老的多重影响

1.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农村老龄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使农村养老问题更加凸显。一是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早、发展快。随着城镇化加快,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减缓了城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从河南省的情况看,1998年,河南省农村与全省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率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比城市高0.1个百分点。⑥随着农村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减少、收入相对减少,农村居民养老、医疗等支出大幅增加,农民生活负担明显加重。二是农村居民“未富先老”。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外流和计划生育“少子化”的双重影响,使农村越过发达国家或地区“先经济发达、后人口老化”的历程,在人均收入较低、公共服务不发达的基础上,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阶段不匹配的现象,呈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社会影响更加明显。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多数已落户城镇并成为城镇常住人口,造成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突出,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现象普遍,严重削弱了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也削弱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2.新型城镇化严重弱化了传统农村养老模式

新型城镇化改变了传统农村的人口结构、家庭经济结构和社区组织管理模式,对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造成了较大冲击。一是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农村家庭人口和经济结构变化,弱化了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随着农村居民在城乡、地区间的流动加快,农村家庭生育率不断下降,“少子化”“空巢化”、小规模成为农村家庭人口结构的新特征,家庭成为经济单元,人口生产功能被逐步剥离,出现了农村老年人口经济上的养老供给和实际赡养中的生活照顾的分离,严重弱化了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二是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弱化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提供能力。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的单向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农村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经济实力和对经济资源的掌控能力不断下降,弱化了农村基层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弱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传统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三是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村养老保障压力。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仍然固化着业已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造成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大量农村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镇社会,在“碎片化”的养老保障制度背景下,返乡养老人口退出劳动大军后缺少养老保险的保障,额外增加了农村养老压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建立新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3.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形成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的制度安排

新型城镇化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形成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制度安排。一是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差距,化解城市内部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二元结构矛盾,现代文明成果将由全体人民共享,从根本上解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形成的农村养老难题。二是能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养老水平。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城镇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推动了我国在21世纪初期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城市反哺农村的实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增强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养老社会化水平。三是有利于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实现了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和转移接续,在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大规模流动中,农村居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养老得到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最终保障。四是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实现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全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均为农村发展养老服务业奠定了必要的公共服务基础。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农村养老

问题的对策选择

1.着力推进城镇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减轻农村养老压力的制度安排

积极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使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同步,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同时,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从根本上解决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住得下、能融入、不返乡,从根本上减轻农村养老压力。

2.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促进农村养老由剩余型福利模式向混合型福利模式的根本转变

适应机构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改革以家庭为主、对特殊困难群体进行保障和救助的农村养老制度,根据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和我国财政实力,建立基于混合型福利模式的新型农村养老制度,重新确定政府、市场、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农村养老中的合理分工,由政府承担特殊困难群体养老救助和全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运转,由市场承担营利性的商业养老服务,由家庭、社区和公益性组织相互结合、共同承担非商业性农村居民养老服务,形成合理分工、有机合作的混合型养老模式。

3.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积极作用,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政策

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后,政府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全覆盖,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规划、扶持引导,逐步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政府还应积极构建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与农村“五保”、优抚孤老供养、最低生活保障、高龄老人生活补贴相配套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4.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机构养老的重要作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适应小型化、专业化、社区化、连锁化养老机构发展趋势,加快发展农村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与农民居家养老相结合,形成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加快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以农村幸福院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不断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开展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制试点,重点发展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医养结合型等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民营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5.充分发挥家庭、居民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营造养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高度重视农村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改造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养老设施,大力发展农村居家养老,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形成自我养老的观念和意识,发挥农民个人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劳动年龄农民通过积蓄、理财、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等方式,自我储备进入老年后的养老资金。在城镇化加速推进、市场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继续弘扬我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为发展养老事业、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2014年以前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2014年数据由河南省统计局提供。

②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2011年5月的《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③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2015年7月的报告《全国及河南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

④⑥数据来源于河南省民政厅2015年7月《关于报送河南省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有关材料的报告》。

⑤数据来源于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5年7月的报告《河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情况》。

参考文献

[1]高辰辰.互助养老模式的经济社会条件及效果分析――以河北肥乡为例[J].河北学刊,2015,(3).

[2]梁誉.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理念与发展路径[J].老龄科学研究,2014,(5).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对策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根源,其一,老年人口基数大。根据中国统计局相关资料并参照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老年人数量占据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加快;其三,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不合理。中国家庭典型421结构和不匹配的养老模式给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选择并完善养老模式,将成为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和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社保专家指出,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在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单纯依靠适度普惠的社会化养老方式来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并不现实。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也就成为进一步破解养老难题的不二选择。

二、居家养老现状研究

我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采取法律、财政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如下:

(一)法律保障。为了应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政部加快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201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我国家庭小型化和养老功能相对弱化的角度增加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等内容,同时也强调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作为子女赡养人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抚慰、照顾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义务。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更是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二)社会保障。国务院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规划要求,到2015年“十二五”末,养老床位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而去年底,全国养老床位是390万张,每千名老人20.6张。同时,社区为老服务的覆盖率,城市要达到百分之百,农村要达到50%。

但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和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我国居家养老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讲,

其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小。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但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二,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居家养老模式的是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当地居民收入。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城乡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的现状尚未改善,这也加大建立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难度。

三、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针对居家养老模式现在存有的弊端,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改进,

(一)国家层面。中央政府应顶层设计,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省级依据本省实际需求,补充相应的基础建设。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福利”和“市场福利”,防止“政府干预过多”和“市场调节走偏”两大弊端。

(二)企业层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尽量降低担保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另一方面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等措施,对养老服务业予以大力发展和扶持,落实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向养老机构进行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家庭层面。鼓励421型家庭多生一胎和倡导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并在家庭成员的早期教育上形成孝道的思想观念,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协作,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同时,通过家庭财富的共同积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四)个人层面。物质上,鼓励个人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倡全民参与养老、医疗等保险,并倡导部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再就业;精神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2010,09:70-72.

[2]胡钟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2:204.

[3]王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2,04:52-55.

[4]王文静.论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完善[J].新西部(理论版),2012,13:10-17.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这个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封市常住人口有4676159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87239人,占总人口的8.28%,同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给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此外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存在养老需求与资源不协调、养老机构服务单一等问题。但同时,大量老龄人口也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带了来广阔的市场。对于开封市来说,养老服务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新途径。

二、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开封市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由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2014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9.4%。而开封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百分比为10.2%。开封市的老龄化水平在河南省18个城市中占第七位,且高于全省水平,老龄化现状较为严重。

图2-12014年河南省各地区老年抚养系数对比图①

图2-1显示的是2014年河南省各地老年抚养系数。可以看出开封市的老年抚养系数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每单位劳动力要负担的养老压力较重。

2.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截止到2014年,开封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1张,要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5张至40张的要求,则需要近2万张床位②。因此,开封市的养老需求缺口极大。不同消费水平,各种服务类型的养老机构的进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其中公办75家,拥有床位7935张,入住人数5658人;社会办养老机构76家,拥有床位9106张。③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公立与民办共同发展,良性竞争,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较高,并且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而且开封市积极进行了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的探索。养老服务业在朝着社会化、社区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政府规划

开封市民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修订出台了《开封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5张以上,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目标。开封市提倡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重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政府规划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引导养老模式的居家社区化发展。

而在《开封“文化+健康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开封市将养老服务业的规划与文化底蕴相联系,提出打造趣味乐居城市、尊老孝老城市等。充分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利用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理念发展开封独特的“文化养老”模式。这是开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方向与规划。

三、开封市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前景

1.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1)开封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

图3-1显示的是2009年-2014年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以后,开封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高于河南省水平。不难看出,开封市老龄化水平较高,因此对养老服务业的需求必然较大。

(2)开封市良好的区位优势条件

首先,开封市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地处平原气候适宜,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适宜居住。

其次,开封是八朝古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老龄人口的人文环境。

最后,开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如图3-2所显示的开封及周边代表城市郑州和新乡在2010-2014年65岁以上人口数,可以看到在郑州的65岁以上人口不断增加,而且比开封老龄人口多。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开封与郑州的联系日渐加强,可以吸引大量郑州老龄人口在开封养老。

(3)政策优势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开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给开封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开封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劣势

(1)开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图3-3反映的是2013-2014年河南省各市人均GDp,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中,开封市的人均GDp排13位,甚至低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开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开封市老龄人口在养老方面的意愿支出额会较低,从而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开封市养老服务业规模良莠不齐

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共有养老机构151家。⑦而截止到2014年底,河南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有551家。⑧可以看出开封市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多。但据实地调查,开封市的机构规模呈现出两极分化,床位在100以下的占多数,规模差距较大,且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3.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亲属抚养的家庭养老模式,但是由于早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421”的家庭结构。这一结构使家庭养老愈加困难,老人的养老成为难题。而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模式既能满足由人口老龄化催生出的巨大市场,又能使养老服务业良好发展。因此推行养老服务业的社区化与社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可以顺应这一趋势,推行社区化与社会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其要结合地产、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多行业,实现跨行业整合。全面建立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⑨。开封市在发展这一“中国式养老”时,要注重居家、社区、机构的相互补充;同时要实施好医养结合工程;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四、促进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府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养老服务业有着很强的地区性,因此要不断探索符合开封市习惯和特色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因此要完善基础设施。二是,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普及,做到持证上岗,给老年人满意的服务。三是,大多数养老机构不能给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因此,要关注老年人内心的诉求,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伴随着新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的兴起,养老服务业要想占据一定的位置,必须改进自己经营方式中的不足,积极发展和推广居家社区式养老模式。

政府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充分意识到到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我们对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养老服务业关系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政府要认识到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以及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2.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便规范逐步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减少开封居民的负担。政府可以通过医疗补助制度和医疗保险等方式来对养老机构的具体服务给予资金补助,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的发展,例如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兴建。加强对养老机构卫生环境方面的检查管理,改善开封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

5.开封应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开封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养老”,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形成自己在养老服务业方面的特色。

注释:

①《河南统计年鉴2014》.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政务信息,2014.

③开封网.2016.

④《河南统计年鉴2009-2014》.

⑤《河南统计年鉴2010-2014》.

⑥《河南统计年鉴2013-2014》.

⑦开封网.2016.

⑧《河南统计年鉴2015》.

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凌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1(06).

[2]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5

好和圆则是以目前养老市场上最主要的老年公寓的形式开办.目前正在装修,完工后将设置100张床位,环境优美,软硬件设施齐全。

本人服务于聚福园服务站.该服务站是以社区为依托,为老人提供集托老﹑养老﹑娱乐﹑康复﹑心里关怀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同时为老人提供餐饮服务,上门家政服务。

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养老形式,由于中国的家庭观念比较重,传统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对老人的生活习惯有较为深刻的感染和影响,结构复杂,医疗水平的进步使人口寿命增加,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人人口众多,家庭服务业不发达,社区养老成为将来的养老主流成为必然,社区养老的市场开拓势在必行.但是由于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可供参考的社区养老方案,因此,目前开办这一形式的养老服务站的我们还只是在一个摸索的创业初期,路漫漫而修远。

在实习近20天的时间里,本人亲眼见证了聚福园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与成长.由于老年人的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认识不清,致使我中心刚开始的工作进度就受到了阻碍,在对小区的老人进行动员初期,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在鼓楼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帮助下,通过多方努力,完善信息传播网.通过对外娱乐的免费开放,先吸引一部分较为开明的老人的注意,然后逐渐深入宣传.兼以室内布置的完善,空调﹑吊扇﹑日光灯﹑员工守则﹑条例以及各种登记表的制作完成,使工作走上正轨化.现在,我中心每天都会有老人前来娱乐,接下来是制定收费计划以便争取更多的老人的活动参与(很多老人不收费不愿意老我中心活动,觉得比较难为情).老人定餐也开展起来了,每天都会有老人来我中心定餐,并且人数逐次增加.员工的热情服务的态度也得到了前来我中心参观的老人们的好评。

在实习期间,同伴们互相帮助,相处和谐融洽,共同努力,都为银杏树作了力所能及的事.吴院长不仅给大家以工作上的指导,还给予生活上的关心.院长工作很忙,每天来回奔波劳碌后,还会与大家探讨问题,与大家分享她以前的工作经验,有一次还差点出了车祸!在这里,我们感谢吴院长,谢谢你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这样的学习机会和在工作上﹑生活上的关心。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银杏树能够继续蓬勃向上,天下老人能在银杏树的树阴下聚欢颜!

问题:

1,和同伴做过一次关于老人主要活动场所----室娱乐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市场上老人娱乐收费比较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而且消防卫生服务差,有的乌烟瘴气。室仅仅只为老人提供麻将这一项娱乐活动,这严重影响着生命安全及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关于室的市场整顿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及时的有效的关注.这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目前市场上或者说老人们身边很少有适合老人的娱乐场所.说到这里就有人就会质疑了:认为广场﹑公园不是很适合老人活动吗?而且确实可以看到每天有很多老人在那里活动.但是,这样的事一般是在好天气的早晨或者傍晚,老人用于晨练或者散步.能够实实在在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这还要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支持,加大社区服务力度,不仅要对老人的物质生活给予积极关注,更要积极开展适合老人的文化生活。

2,本人在实习的近20天里,最大的感触就是:老人活动场所太狭窄!由于建设初期,我中心资金不足,现在是租的2室2厅的房子,可供老人娱乐的场所仅仅只有一个客厅,面积大概30平米.平时老人来一桌麻将一桌棋还可以,要是来的人多了,都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每天下午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幕:

好几十老人只能在室外的背阴场所娱乐,这不是这一个小区的实景,是中国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区娱乐场所的建设迫在眉睫!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积极改善老人的娱乐场所,即扩大社区服务站活动空间,以社区服务站为背景基础,让社区提供软件活动资源,政府出资进行硬件设施建设带动养老服务的发展,既能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减轻政府压力,又能够促进社区服务的发展,更能够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从而实现三赢!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6

关键词:高端养老社区:保单;实物养老

一、背景分析

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6%,达到了2.2亿。加之曾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形成了“4+2+1”的家庭结构,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养老负担。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产生了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其中,高端养老在我国需求强劲,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增长迅速。在个人高端客户金融服务领域享有盛誉的招商银行和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联合的《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截止2015年5月,中国大陆千万高净值人群数量已达121万,同比增长11%,为历年之最;亿元高净值人群数量7.8万,同比增长16%。香港和台湾千万高净值人群人数分别为19.8万和16.7万,亿元高净值人群分别为1.1万和9千。在这一庞大的人群基数上,未来高端寿险、养老业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高净值人群倾向靠社区和保险养老。在考虑养老的问题上,高净值人群一般选择保险服务。有四分之三的高净值人群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了保险,平均每年缴纳保费13172元,养老险是其中的主要的险种之一。另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现在一些高端养老社区成为高净值人群投资的方向之一,这些高净值人群在考虑养老安排时,观念开放,更能接受在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高端养老机构中养老。针对这部分高净值人群的养老产业,孕育着巨大的财富空间。

(三)高端养老社区缺乏资金投入,保险公司险资寻求投资渠道,由此形成互补优势。目前,高端养老社区所需要的资金缺口严重,得不到有效的投入,虽具有一定基础,但总量普遍不足、布局与结构不合理,总体发展明显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寿险公司面临着大量险资无法得到有效运用,投资结构单一、收益率低以及风险较大、资产负债特征严重不匹配等诸多问题。

二、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优势

所谓高端养老社区嵌入保险单,是指投保人通过购买规定范围内的一定额度的保险产品,获得保险公司投资建设高端养老社区的入住权,并在达到规定的年龄后入住。这种高端养老社区获得充足的寿险资金注入,设施配备一流,集居住、餐饮、理疗、健身、娱乐于一体,符合高净值人群的养老需求。总体而言,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概有以下优势。

(一)资金优势。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涉及养老、房地产、保险三个方面。养老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保险则是国家鼓励大力开发发展的行业。首先,就养老方面,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但事实上政府无力进行全盘操办,统的养老机构虽然能在不同程度上能获得社会或政府提供的资金、物资、设备,但是由于分散化程度高,不能产生相当程度的规模化效应,政府亟需社会上的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养老行业。就房地产方面,房地产是初始投资金大、资金周转周期长的行业,少有企业有足够资金、敢冒风险投资养老房地产,而保险公司大量闲置的寿险险资的储蓄性、规模性与长期性的特点,恰好符合养老产业所需资金的要求。同时,保险公司有风险管理的特长,能够妥善预防、抑制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二)连锁效应。相比于传统的养老形式,高端养老社区在满足高净值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实现了保险、医疗和居住生活的有机结合。社区配备高水平的医疗和护理团队,通常人均一位专属护士,各项生活设施均配有求救呼叫装置,入住者在因疾病、不适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病历存档,则加有助于针对性治疗。同时,由于医疗费用的支出与医疗保险赔付的保险金成正比,保险公司会为减少保险金支付而压低医疗收费,所以在该模式下,被保险人能以付出合理的或者是较低的成本获取优良的医疗服务;对于保险公司,则可以通过被保险的病例存档,医护人员的日常观察,制定相应的健康计划,防患于未然,减少保险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因被保险人医疗成本的压缩而减少保险金的支付。

三、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的效益与前景

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并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养老。对于社会和保险公司而言,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具有以下效益。

(一)高效利用养老资源,缓解养老压力。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符合供给侧改革政策,有助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将养老资源集中供给,可以避免资源分散、利用率低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较高的利用率则可以使更多老年人分享养老资源,从而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二)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扩大就业。高端养老社区从餐饮到医护,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人员配置,形成了对高水平服务人员的大量需求,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对于择业者而言,在我国服务人员不易得到尊重的情形下,进入高端养老社区从事餐饮或医护不失体面,得到被服务人员的尊重相对容易,从而服务业的队伍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

(三)促进保险公司业绩增长,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对保险公司而言,高端养老社区与保单的捆绑可以促使客户购买更多的保险,保险销售额增长,保险公司现金流增加,投入的资金也逐步得到收回。同时,目前房地产仍是一项增值能力很强的投资渠道,放假升值也将构成保险公司的收益。另一方面,投资高端养老社区使保险公司闲置的大量寿险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而这一模式将保险与房地产业结合,以实物为保险保障的构成部分,可以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养老险集中给付的情况,从而改善寿险公司长期资产负债结构,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的意义。

(四)提高保险公司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巧妙地将保险完全融入的被保险人的生活中,入住者享受的餐饮、医疗设置均有保险险资的投入,该模式切实体现了保险行业能发挥的巨大作用,有助于提高保险业在国民心中的形象。同时,保险公司大规模投资新领域是企业能力的体现,是扩展力的体现,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知名度。

(五)推动相关险种开发,促进保险业发展。一方面,保险公司要使较多客户总保费额达到能获得高端养老社区入住权的底限,就需要在关联险种上进行创新,以扩大客户的保险需求,由此可以推动保险创新;另一方面,投资渠道的开拓和保险创新有助于拉动保险公司间的积极竞争,从而推动保险行业的发展。

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房地产+保险”实物养老保障模式,目前需求量较大,发展态势较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投入大量险资,建设大规模高端养老社区,可产生中小型养老机构不能实现的规模效应。高端养老社区的设施、服务趋近完善,完全褪去了传统养老的消极成分,对高净值人群具有极大吸引力,随着项目的进一步扩大,配合得力的宣传,势必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一旦普遍实现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即入住权的获得需要购买一定数额的有关保险实现,保费收入便会大量增加。除了对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外,保险公司还可以将急需提升发展的有关保险对接入口,有助于保险公司内部有关项目的发展。同时,由对高端养老社区的大量需求引发的对保险的大量间接需求也会促进保险的进一步设计和有关险种的开发,从而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由此看见,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具有可观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较为充分地了解到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的优势、效益和前景。寿险资金可在房地产、养老服务业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既为保险公司开辟了崭新可靠的投资渠道,又符合相关政策,有助于解决社会养老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可以尝试投资建设高端养老社区,保险公司仍根据其闲置资金量、资产负债比例等谨慎决策,量力而行。对于保险公司发展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模式,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高水平的医疗队伍为重。切实保证入住的被保险人能随时、及时地得到有效的健康服务,以健康安全保障增强高端养老社区的吸引力。同时,只有被保险人对社区医疗足够信任,疾病发生时选择在社区内就医,才能使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的连锁效益得以实现,使保险公司获得从减少医疗费用赔付中获得盈利。

(二)大力开发潜在目标客户。调研发现,对于高端养老社区,中年群体的需求最旺盛,远大于老年群体,其主要原因是中年人群尚有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对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未来,向往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所以,建议保险公司目标客户的开发不可局限于当前有需求的老年人,中年群体更应注重。

(三)创新设计相关险种,扩大客户的保险需求。若只通过增加现有险种的购买,或增大保险金额以提高保费,难以使较多客户总保费额达到能获得高端养老社区入住权的底限,所以保险公司需要在关联险种上进行创新,以扩大客户的保险需求,增加客户的保险投入。

(四)增大宣传力度,配合体验型宣传。从目前状况来看,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被了解程度很低。因此在进一步发展保单嵌入高端养老社区模式时,应配合适当合理的宣传工作。就实现途径而言,可以建设体验馆,赠予客户体验卡,让客户切身地体会到高端养老社区的不同,以切身体验刺激客户需求,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

(五)避免盲目扩大规模。一方面,保险公司投资建设高端养老社区应考虑其闲置资金量、资产负债比例等,量力而行;另一方面,目前房地产是一种增值迅速的资产,但现实是现在房地产业存在较大的泡沫,高端养老社区的建设应分期进行,根据具体运行情况调节规模,并做好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居家养老”模参考文献,58页

[2]隋牧蓉.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3.

[3]刘海强.日本“养老”经验借鉴[J].房地产导刊,2014

[4]孙秀娟.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7

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提出构建专业化社区护理师资队伍、完善社区护理课程设置、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多种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对策,以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护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按照国际标准,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1]。预计2021年我国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51年老龄人口达最大值[2],平均每3个人中将有1位是老人[3]。以上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疾病谱和死亡谱随之改变,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增高,使众多老年人带病生存成为可能,这对基础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另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4-2-1的家庭结构,居家养老将使晚辈精力、体力、财力都力不从心,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4]。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改革方案的重点行列。国务院2006年10月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意见》[5]以及2011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6]中明确指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加快高水平社区护理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国内社区护理教育发展趋势迅猛,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国际护理教育体系中也已经将社区护理列入重要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1.1社区护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来自临床,并未从事过社区护理工作,自身对社区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缺少专业培训机会,对国内外有关养老服务方面的社区护理新进展缺乏了解,出现知识老化[3]。另外,各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即学院老师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社区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的现状也是影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相比较而言从事社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人员也不多[7]。

1.2社区护理教育课程结构需进一步调整我国以社区护理专业为方向的学校较少,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多数以考查课的形式展开,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无统一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3];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社区护理学》教材与其他专科护理等有较多的重复,特别是当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下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8]。

1.3社区人文护理知识比重需进一步加大与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教学中人文学科薄弱[3]。新修订的《老年法》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突出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失能和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但是,在当前医学教学中过于重视医学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却忽略了人文关怀情感和人文关怀技巧的培养,而对护生人文知识的灌输则是国外相当重视的[3]。

1.4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由于对社区护理认知存在一定偏差,护生在择业时绝大多数把目标定位在各大综合医院的临床护理,很少选择社区护理[8]。王辉[9]的调查显示,不同层次护生(普通本科生、专升本科生、专科生)在择业时较少选择去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张彩虹等[10]调查也发现,大部分护理本科生对毕业后直接到社区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持否定态度,而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是影响从事社区护理意愿的主要因素。张伟等[3]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研究结果。

1.5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需进一步完善

1.5.1社区护理教育管理体制尚需健全当前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应对此形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没有统筹规划[8],缺乏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的有效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尚未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模式[5]。

1.5.2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及岗位培训需进一步规范我国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社区居家养老,但至今此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其中高素质人才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3]。我国社区护士普遍为中专、专科学历,工作以三级预防为主,整体水平不高[11]。郭玲等[12-13]的研究表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社区护士。《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岗前培训率应达到95%。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以护理知识为主,缺少规范化的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知识、基本公共卫生技术[14]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特殊技能的培训。

1.5.3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面对快速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社区养老模式逐渐形成。处于当前形势下的社区护理教育,建立并健全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已成为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护理院校通过不断的实践已纷纷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社区护理实训室和社区护理实践基地[15],但社区护理实践基地仍存在数量少、质量不高、管理欠规范等问题[16]。由于缺乏完善或标准的社区实践基地,使社区护理实习被临床护理实习的延续所代替,造成社区护理实践能力不足[3]。

2对策

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巨大挑战,当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形式不完善,国家还没有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也没有可借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因此,护理教育者应针对当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从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出发,对社区护理教育进行改革,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培养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2.1构建专业化社区护理师资队伍首先,引进更多具备护理本科以上学历、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学/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8]。其次,开展适合社区养老卫生服务的社区护理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护理院校社区护理师资的理论水平及教学能力。刘桂萍等[17]的研究也表明,以社区工作需要为导向,立足现有师资水平与教师的培训需求,以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中心,综合运用讲授、小组学习、专题研讨会、现场参观、行动学习等教学方法,定期对其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师资培训是提高社区护理课程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学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师资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18],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保障教学质量。最后,在社区护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及时更新现代教育和人文理念及社区养老护理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前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的情景相联系[3]。

2.2完善社区护理课程设置

2.2.1整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型的综合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在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注意多角度整体性开发,将最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纳入课程体系,制定规范、明确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上,不能片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要考虑今后在社区工作中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不必过多地重复,重点要让护生把学到的知识和社区特定的情境相联系,不断扩充关于社区的补充知识,还要突出人文、法律和伦理学科在社区护理教育中的综合性特色[19]。在此基础上,为迎合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将《社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给护生灌输并强调在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时,群体性与个体性健康教育方法并重;提高康复护理技术并在提供康复护理过程中维护老年人的尊严;注重多元化照护能力的培养[3]。

2.2.2加大社区护理实践课程比例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是护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途径。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卢琦[19]建议,要求理论课与临床实践的时间为1∶1,学校与医院、社区养老卫生服务机构等实践基地形成密切的伙伴关系,共同完成培养护生的责任。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一般30个学时,并无社区护理实践课程,由于缺乏完善的或标准的社区实践基地,使大多数护生社区实习流于形式[3]。在此状况下,张伟等[3]建议,社区护理教育者应变通思维,积极寻找可利用资源,如在校园内、福利院、养老中心、康复中心等,以任务为形式,以发展能力为目标,指导护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康复功能训练等活动。

2.3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多种教学手段

2.3.1案例教学法(CBL)引导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当前的社区护理教育中,应不断丰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发展护生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的社区护理学教学案例[5],在此基础上联合能提升护生自学、合作、解决和分析问题以及职业能力[20]的项目驱动教学法[21],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融技能于任务,建立课堂学习与社区养老服务实际工作的联系,使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22]。2.3.2基于网络平台的“慕课”“翻转课堂”本土实践基于现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平台,护理教育者应以护生兴趣为导向,着眼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积极开发、构建本土化、特色化社区养老服务课程体系及课程知识体系网络精品课程模式[23],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又称为慕课[24]。在mooC模式下,课程、课堂教学、护生学习进程、护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均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被引入教学本土实践。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护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将时间有限的课堂变为学生消化知识的场所[25]。2.4改革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程度进行评价。社区护理教育应形成一种标准化的培养方法和人才评价模式,构建统一的社区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标准[3]。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前提下,应从应用的角度,将理论考试与社区实践相结合,平时考查与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设计情境与真实病例相结合等,测试护生认知能力及创新能力。

2.5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意见》[5]中指出,社区实践是社区护理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学校-医院-社区”联合性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还应承担社区护士培训基地的师资和人员培训任务,以及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从而加强社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3小结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8

春秋阁小区同样演绎着一曲甜美的歌赋,一处三层小楼内热闹非凡:一楼的自助餐厅专为空巢老人提供餐饮,解决他们一日三餐的后顾之忧;二楼的娱乐健身中心内,老人们或舒展筋骨活动身体,或读书看报陶冶情操:三楼是健康知识大讲堂,老人们正在专注地收看电视讲座,学习专业健康知识……

一个个温馨的画面,一幕幕和谐的场景,组成了滕州市龙泉街道新型社区的一道道亮丽风景。中纪委,山东省委组织部、省纪委,枣庄市老龄委,滕州市老龄委领导先后到龙泉街道社区考察,对社区的为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给社区居民尤其是离退休老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龙泉街道在滨江国际花苑、跻云桥、通盛花园等小区,高标准建设了集党建、老龄、计生、低保等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公,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办理事务。此外,社区还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信息中介等公益岗位,广泛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等社会活动,着力开发社区“三保”“三托”等服务项目,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据统计,今年以来,龙泉街道先后安排再就业人员1600余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0余人。

另外,龙泉街道按照枣庄市规范化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标准要求,充分对居委会闲置空房进行修建、改造,力求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滨江国际花苑、通盛花园、宗鲁门等小区开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一站式服务大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餐饮、学习、娱乐、健身、心理咨询等服务。

建试点,树标杆,选典型,龙泉社区开展了“枣庄市级规范化老年人活动中心”创建活动,贺庄居委会投资40万元,建设了湖心走廊娱乐亭、室、阅览室、台球室等老年活动场所,购置了双位漫步机、腰背按摩器等近30种健身器材,免费向老年人开放。荆善社区还新建了老年人活动室,配有图书室、健身室、老年学校及室外活动场地,为社区老年人学习、娱乐、交流创造了条件,使社区真正成为了老年人的温馨家园,滨江国际花苑社区被列为居家养老示范点,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居家养老话温馨”的社区特色活动,把居家养老服务点做大、做强,使之为辖区居民服务。活动以社区工作者、基层骨干、党员、巾帼志愿者等实行睦邻相帮结对活动为主线,结合居家养老示范点所开办的“周周乐”和“品经典唱红歌”的特色服务活动,使辖区老人在玩乐和歌唱中享受居家养老带来的欢乐和实惠。居家养老示范点还积极与辖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共建共享,派出医务人员志愿者对社区老人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疾病的随访工作,加强对孤寡老人关注的同时与辖内多位老人结对,每周上门测量血压,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陪老人聊天。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让老人安度晚年。形式多样的结对帮困活动,使空巢老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慰藉,生活上得到照料,让老人倍感社区带来的温暖。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9

关键词:香港老年福利特色启示

香港早在1981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香港人口已经严重老龄化。三十多年来,香港通过不断完善老年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富有特色。香港老年福利体系的经验,对于高速发展和日趋老龄化的我国内地,有重要参考价值。

香港老年福利体系的主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之后,港英政府开始重视老年人问题,1973年的《香港社会福利未来发展计划》白皮书,1977的《老年福利服务》绿皮书、《私营安老院自愿注册计划》、《强制公积金计划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和法规有力推动了香港老年福利的发展,并形成了老年福利的“香港模式”。

在香港,老年社会福利是包含老年社会保障的,侧重指经济物质援助,主要包括:综援、公共福利金、强积金、公务员退休计划及各种职业退休计划、公屋计划尤其是长者优先配屋计划等。此外,还由社区支援服务和院舍服务等共同组成了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如表1所示。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在“安全网”中具有托底作用。综援实施40多年来,老年个案已经占到一半以上,是对老年人(尤其是贫困老年人)影响最大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许多贫困老年人的唯一或主要的生活依靠。公共福利金中涉及老年人的有普通高龄津贴和高额高龄津贴,老年人个案所占比例高达80%,所领取的金额也超过了70%(刘芳,2010)。香港强积金覆盖了96%的就业人口,香港强基金管理局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保证资产的安全,强积金和其他自愿退休计划一起使公民实现老有所养。香港的公屋计划成功解决了香港近一半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对老年群体的优先配置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社区支援服务和安老院舍服务是香港安老服务体系的两大支柱。社区支援服务是为了践行“老有所属”和“持续照顾”的施政方针,为长者和护老者提供社区为本的支援。长者中心服务侧重以中心的服务为基础,鼓励长者和护老者到中心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和参与中心的活动。长者社区照顾服务侧重以长者家居照顾服务为基础,为体弱者提供入户式的一站式服务。院舍照顾体系是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自理能力将安老院舍划分为长者宿舍、安老院、护理安老院和护养院四种类型。这四类院舍照顾的长者所需的护理服务程度由低到高。专业人员配置和每月收费也是越来越高。从2005-2006年度开始,长者宿舍和安老院逐步取消并转型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院舍。可以看出,外来安老院舍重点是为身体欠佳、自理能力差的长者提供持续、优质的照顾服务(纪晓岚等,2012)。

香港老年福利体系的特色分析

(一)清晰的理念目标体系

从香港的经验来看,政府在介入老年福利发展过程后,有比较清晰的理念来指导改革的进程,这种理念也与中西交融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由主义的经济体制紧密相关。在发展之初,经济发展至上的政府是拒绝介入社会福利的,主要靠民间的慈善救助,而随后,政府被迫介入福利事务后,开始逐渐肯定社会福利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将自身定位于社会救助方面,理念方面主张发挥家庭和社区的养老作用,对于各种社会力量,看到了他们潜在的力量,则从最初的放任转为扶持。特区政府成立后,政府依然将居家养老、持续照顾、老有所属、老有所为等作为老年福利的理念,并在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规划中逐步贯彻落实这些理念,为社会各界的参与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种有限政府,以社会救助为核心,多元主义、选择主义、渐进主义的社会保障理念,融合了东西合璧的文化,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背景,有力推动了香港形成符合全体居民需要、符合香港发展需要、有自我特色的社会福利模式。

(二)全面持续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模式

在香港的社会福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老年物质保障和老年福利服务并重,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的完善的养老服务则更具特色。老年福利服务特色之一是全面,体现在针对老年人多样化

特殊需要,香港的居家安老社区服务尝试统合医疗、康复、日常照顾、住房、社会保障、心理、社会等各种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人的全方位需要,体现社区、家庭和个人的配合与协同。特色之二是服务的持续性,主要是指香港的社区服务由专业团队运用个案管理的手法来及时掌握和反馈老年人的情况,当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发生变化,原来的服务不再适合他们的需要时,长期照顾服务的一站式统一评估机制能让他们及时获得能配合自身需要的服务。这些都和长期照顾的理念和政策,专业化的照顾模式以及紧密合作的专业团队密不可分的。同时,完善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也弥补了养老保障发展晚和相对滞后的现状。

(三)良好的三方合作机制

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香港的老年社会福利形成了政府、商界、ngo多元并存,多方合作的格局。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的作用是立法、监管、政策制定、规划引导等,主要依靠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形成,是政府-雇主-雇员的合作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政府起到核心作用,包揽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组织管理运营,大量资金支持兜底等;在养老服务领域,非营利组织是中坚力量,大部分服务都是由非营利组织提供的,非营利组织的就业人数占到香港就业人数的1/7左右,政府和商界提供相应的支持,形成了政府-商界-ngo的分工合作关系和机制。当然,这和香港发达的慈善组织,浓厚的慈善文化分不开,此外,还有从政府到民间对于各类基金会、慈善组织的严格的监管体系和义工的登记、管理和发展服务制度,都保证了民间组织的参与积极性。

香港老年福利体系的启示

(一)培育全新的社会福利理念 我国内地的老年福利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改革,改革的思路和目标主要是社会福利社会化。一方面把政府养老机构向社会开放与企业养老服务的剥离及其社会化,以及养老保险开始覆盖农村,另一方面,私营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但是,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出现了私营化、市场化、城乡两元分化现象,违背了福利追求公正公平的价值理念。因此,有必要吸取香港的经验,充分认识到社会福利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政府应该主动接受并主动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并结合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树立全新的社会福利理念。与西方社会相比,作为儒家文化熏陶的华人社会,香港与内地养老体系中最突出的价值观就是孝道(chow,2004)。可以结合已有的孝道观念和家庭养老传统,借鉴西方多元主义、选择主义、渐进主义的理论,明确“小政府,大社会”的老年社会福利理念定位,倡导社区养老、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具体理念,同时,不断完善内地的法制规范,将这些具体的理念通过一些法律、政策、规划、财税资助、协调监管等手段来引导规范推动老年福利制度的发展。

(二)加快建设社区居家养老

从2000年开始,内地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探索。但目前社区居家养老还比较滞后,福利机构不足,主要是养老院和福利院,而这些机构的服务方式比较单一,机构和设施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购买不了服务,针对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人生活质量较差,基础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老年人照护的需求。因此,借鉴香港经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既包括家居照顾,提供各种各样的日间照顾、短期照顾,生活护理等,又成立各种社区中心,在社区内提供各种照顾和参加各种活动。这也顺应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精神,规划提出: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

(三)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老年福利服务机制

目前,我国内地老年福利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家庭,主体比较单一,社会成员参与不足,老年福利社会化程度偏低。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表明,由国家或企业包办或完全由个人负责的国民生活保障制度是注定会遭遇挫折,而香港利用发达的社团与市场,建立政府和民间组织相结合的保障方式,并注重兼顾公平与效率,既避免了政府包办的种种弊端,又解决了诸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代表了老年福利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许飞琼,2002)。非营利组织可以针对不同需要提供灵

活的社会福利服务,也可以实现社会福利资金筹资渠道的社会化,这些都是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相对于政府的独特优势。因此,政府要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引导民间力量的参与。例如,可以制定和实施鼓励性的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社会福利服务;或者可以借鉴西方民办公助的方法,将公共服务的生产和递送由公共部门转向私人,而公共部门在提供财政支持方面仍起着主导作用(张秀兰、徐月宾,2006)。通过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对养老服务市场的引导、评估和监管等。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的老年福利服务机制。

总之,香港社会福利特别是民间社会福利发展较早,经济实力雄厚,制度设施比较完善,相对我国内地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还应看到香港和内地的老年福利都在经历从单一责任本位向社会共同责任本位转变的过程(刘祖云、田北海,2008),共同的经济发展和老龄化进程中,有着共同的伦理文化基础,在有效分配资源、管理资金和服务方面,必定有可以借鉴和学习之处,同时要结合我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历史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老年福利制度快速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香港人口推算2010-2039[r].2010

2.刘芳.香港养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纪晓岚等.2012院舍照顾视角下的香港养老服务[j].社会工作,2012(2)

4.chow.asianvalueandagedcare.geriatricsandgerontologyinternational,vol.4,2004

5.许飞琼.香港:政府、社团与市场三结合[j].世界经济,2002(7)

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篇10

【关键词】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策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一般指由于出生率下降,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高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根据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则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13.26%,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8.87%,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1.91%。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老龄化进程在逐渐加快。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增加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

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峻。2013年河南省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末河南省总人口数为10601万人,与2012年相比仅增加58万人,这表明河南省总人口呈现低速平稳增长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生育水平较低,2013年河南省人口出生率为12.27‰,仅比2012年上升0.4‰;201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万人,增幅略低。在2013年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为1988万人,占比为21.12%,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6572万人,占比为69.8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53万人,占比为9.06%。与2012年比,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3万人,自2010年来,河南省老年人口年均增长0.23%。由此可见,河南省老龄化进程正逐步加快。

为了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老龄化的现状,本文利用1953―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划分河南省常住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目前,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一般都用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来表示,见表1。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1、1953―2010年间河南省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分析

自1953年以来,河南省常住人口总数逐年增加,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已达9402.99万,与1953年相比增长了近5000万,位居全国第三。虽然,河南省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增长速度自1990年以来明显放缓,1990―2000年增长率已低于10%,尤其是2010年仅比2000年增长147万人,增长率仅为1.58%。

从年龄结构来看,河南省常住人口具有以下特点:(1)0―14岁少儿人数在1953―1982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少儿人数逐渐下降,同时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也自1964年的近40%下降至2010年的21%,降幅明显。(2)1953―2010年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表现出持续增加态势,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增速不断加快,从在常住人口中占比来看,除二普较一普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现出上涨态势。(3)1953―1964年间,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低于5%,表明此时河南省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河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5%,达到5.23%,表明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已转为成长型;2000年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至此河南省由成年型年龄结构转变为老年型结构。

2、与中部其他地区的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的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4.91%,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而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高于5%,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2000年,全国平均老年人口占比为6.96%,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此时,河南省老年人口占比已达7.0%,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结构,这表明河南省老龄化进程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自1982年起,河南省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均为成长型,而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老年人口占比均低于5%,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到2000年,河南省与湖南省、安徽省老年人口占比均高于7%,人口年龄结构步入年老型。

三、河南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老年人口增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当前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大力发展经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物质基础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经济发展做后盾。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不高,2014年河南省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在逐步加快,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因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河南省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2、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亟需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中国家庭规模正逐渐趋于小型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和独居化现象日益普遍,家庭养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因此,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将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当前,河南省社区养老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为了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河南省需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使老年人能够享有全天候、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在应对老龄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2011年河南省各类收养性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达3605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约为26.2万张,这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所以,今后河南省应不断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扩大养老服务规模。

3、延长退休年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增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劳动人口供给减少、劳动力出现短缺。因此,为了减轻社会养老负担、增加劳动力供给,延迟退休年龄使老年人可以继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0岁。而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方面,据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为72.38岁,女性为77.37岁,因此,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是可以实行的措施之一。

(注: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城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2014qn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

[2]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