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讲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5:12

案例教学讲义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式教学;关系处理

2005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了全新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调整后的新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着眼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同时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如果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单调、呆板、枯燥无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做到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信得过的。经过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案例式教学是《原理》教学中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本文在论证其可行性的过程中,着重从《原理》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来辩证分析案例式教学法在《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式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1]。案例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起初主要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等教学领域,用来教授业务实践中的理论、技能、方法及内在原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主要是由于案例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1、案例式教学法能使深奥难懂的原理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把握理论知识

05方案的《原理》课是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合而为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传统的教学往往通过对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对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证,对逻辑进行严密的推理,由于远离现实生活,忽视学生实际,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面面相觑。因而该课程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门神秘的学问,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达到思想共鸣。案例式教学法针对传统教学法中的弊端,大胆创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老师精选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现实中发生过的活生生的实例,带有一定的关切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这些案例中都暗含着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然后以案例为载体由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评论,最后老师要做画龙点睛的总结,从而使学生在听、讲、评“故事”中“恍然大悟”,使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通过案例这一载体变得通俗易懂,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使学生在“思”、“辩”中学好这门课程,大大提升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在《原理》课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有利于增加课堂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对象,而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之一,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讨论中争辩、质疑中探索、交流中互动、深思中增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牢靠、应用的更熟练,使学生与老师在良性互动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案例式教学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中要注意应用,特别是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定位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过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而案例式教学中通过案例这一载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案例学习、探讨,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和相关案例,认真分析和思考,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与辨析等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教学的主角,处于主体地位。这样,由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发生了被动性和主动性的转换,学到的就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在实践和理论结合过程中产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处理好典型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

在《原理》案例式教学中,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基本工具,是重要的载体。精心选取案例材料设计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所选案例的质量,要处理好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做到典型性和新颖性相结合,各取所长补其所短。典型性的案例可能是人们经历了长时间的使用,在反复比较中流传下来的,这些案例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可能是最近发生的引起人们重大关切的,影响面大、意义深远的事件,这些事件里面也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典型性的案例具有实例生动、逻辑严密、说理形象等优点,是不错的案例式教学法的载体。但它们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从时间上来看这些案例的发生时间节点距离现在已经太过久远,显得有些陈旧,在解释理论知识时有些可能是学生已经听过很多遍的了,已经没有了太多新意,容易引起感觉疲劳,从而达不到案例式教学法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新颖性的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新”,所谓“新”,是指所选取的案例具有时代性、时效性等特点。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快捷迅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选取国内外新闻、社会热点等案例,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关注度,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真正做到“三贴近”,让大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新颖性特点的案例优点比较明显,但是和典型性案例相比也有其不足――热点过后随着大家关注程度的降低,可能人们会渐渐淡忘这些热点,由这些热点作为载体传授的知识也可能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和持久。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做到典型性和新颖性相结合,各取所长补其所短,让案例式教学通过精选的案例这一载体发挥最大效益。

3、处理好通俗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

《原理》课是把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内容糅合在一起编排成了一门课程,因此《原理》课是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科,总体来说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理性,理论性较强,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普遍有难度。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这类学理性较强的课程时能否使所讲内容通俗化、大众化便成为学生能否准确掌握的关键。而案例式教学法正是使《原理》内容大众化、通俗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此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来阐释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使这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使大学生学地明白,掌握地牢靠,应用地灵活。但是在应用此教学方法使其理论通俗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并非是不要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并不是要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相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为基础、为前提,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有根基,才不会‘变样走味’”。因此,在应用案例式教学法讲授《原理》课时,一定要精选案例精讲原理,在精选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为了案例式教学而拼凑案例的现象发生,避免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兴趣、博得学生一笑而选取一些庸俗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式教学只会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在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声中结束了一堂课,学生们除了记住了那些可笑之处外什么也没记下,更别说牢靠掌握、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其实践了。

因此,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时一定要精选案例,要注意做到使用案例使其通俗化的同时,一定要避免使其庸俗化,要辩证地处理通俗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在选取案例时要以学理性为基础,在学理性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俗性,发挥案例式教学的最大优越性。

4、处理好知识性和导向性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性和导向性之间的关系。《原理》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公共课、必修课,也是主课。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学习专门性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应用案例式教学法上好《原理》课,在案例的选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选的案例要能体现该门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深刻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完整的体系有机的统一。与此同时,《原理》课还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课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总目标是把握“一个主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贯穿“一条主线”,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一个重点”,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应用案例式教学法上好《原理》课,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以及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专业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注意强调其思想性和政治性,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绝不能将案例式教学讲成一般知识型讲座。

【参考文献】

[1]周德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发挥[J].科教文汇,2008.11(中旬刊).

[2]金鑫铭.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学理性的关系[J].西部大开发,2011.5.

案例教学讲义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运用

[作者简介]王文圣(1970-),男,安徽六安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浙江临安311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Yb104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53-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理论分析能力的一把钥匙。然而,“马原”这门课程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理论艰深,抽象难懂,同时,课时少,学理性、政治性强,导致不少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深感头疼,更有同学反映他们听不懂老师在课堂上讲些什么。由于听不懂,老师授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甚至抱头大睡。

本人长期从事“马原”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针对上述情况,曾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认为要让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抽象的东西来解释抽象是不行的。要想把抽象的理论向学生解释清楚,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采用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为此,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本人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马原”教学中可以达到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案例的设计和运用

案例教学的实施,首先是对案例的分析,用具体的东西来解释抽象,从而让学生获得智慧与启迪;然后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最后,把抽象的理论运用于实际,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化理论的技巧,提高其掌握知识的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自从192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倡导案例教学法以来,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而历久不衰。

如何应用案例教学法呢?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十分必要,不经过严格筛选与精心编制,在教学实践中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在“马原”课程教学中,要使案例教学真正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教师在设计和运用案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罗万象,不管是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虽然经过专家们的压缩和挑选,但内容仍然繁杂,因此我们在选择具体案例时就必须具有针对性,不可驴头不对马嘴,王顾左右而言他。例如,我们在讲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时,可以根据真理的特性设计案例。常听到一种议论,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讲这些一百多年前的东西?在有些人看来,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观点,哪能不陈旧,哪有不过时的?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赞同这种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已过时。但是,欧氏几何学是几千年前诞生的,牛顿力学也已经被运用了数百年,它们在自己适用的范围内仍然是真理,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性质与欧氏几何学、牛顿力学的性质是一样的,如果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抛弃了它们,是十分荒谬的。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它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时效性。在案例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用新鲜生动的、刚刚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件、热点、数据等来选择典型案例。例如,我们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时,就应该向学生讲清楚,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当今时代的中国,就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了让理论与时代紧密结合,我在这里着重讲述一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背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以及“三个代表”思想的意义等,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媒体经常播放的,是当代大学生经常看到的,也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们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视频,如在中共十六大上的讲话,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以及社会各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简况等。如果我们这样来讲述马克思主义,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用案例及时引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相信学生绝不会抱怨听不懂。

3.专业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晦涩,很多同学上课时确实听不懂,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所以,我们上课时要兼顾到不同背景的学生。给文科同学上课时,应多选社会科学方面的例证;给理工科同学上课时,就应该多选自然科学方面的例证。但不管怎么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抽象的哲学原理具体化,让抽象难懂的哲学原理通俗易懂。例如,在对中文和历史专业的学生教学中,我们就可多举些历史典故,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等等。在给物理学专业学生设计案例时,我们就可多举些自然辩证法的例证,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宇宙运行的规律、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的奥秘等。

4.动态性。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把多媒体教学引入到了大学课堂中,大量的视听资料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动态性。举例来说,我们在讲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时,可以播放有关SaRS的视频“揭开SaRS的神秘面纱”,向同学展示中国为了攻克SaRS病毒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从2002年11月在佛山发现第一例病例,到2003年6月“非典”(SaRS)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控制,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这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数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讨防治和战胜“非典”的对策。刚开始时,人们对“非典”不是很了解,所以采取的措施也不是很有效,后来,在人们与“非典”的斗争中,在医生对病人的救治过程中,以及科学家对病原体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对“非典”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医学家也研究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使“非典”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以上为视频解说)。看完这个视频后,我们可以明白晓畅地得出结论:对于一个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不是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就能完成,而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案例教学法在“马原”课程中的运用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马原”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马原”教学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找到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非常重要,可做到这一点也非常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平时要注重积累,博览群书。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中找案例,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编辑案例,从我们周边发生的新闻热点中发现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讲的案例是真实的、科学的、有趣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必然是一个能吸引学生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才能使学生相信和折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策略。可这种效果,是一般的教学达不到的。因为,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高度关注这些案例。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法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

2.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有关“马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大多乏味无趣,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如果在“马原”课堂上引入生动活泼的案例启发学生,学生在案例启发后,学会自己去思考与创造。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例如,让学生就案例自主发表意见,也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让小组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演讲,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案例教学的效果还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只有在有了创造性的教师后,才会有创造性的学生。只有在教师活学活用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精神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对“马原”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有热情与教师进行合作。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进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要鼓励那些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把整个教学活动推向高潮。之后,教师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的点评。总之,在工作配合中,形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求学生多讨论,倡导合作性学习以及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真正实现互相合作、互相尊重、取长补短。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马原”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无疑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马原”教学中的案例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目的性、实践性、启发性。通过案例的引入,我们就能够把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从而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马原”课程中的运用意义重大。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增进了学生对“马原”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内化教师自身的知识,而且通过案例还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掌握理论,缩短其教学情境和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邓晓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惠民,洪晓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案例教学讲义篇3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功能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职高学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德育课,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一直是教师们思考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目的和宗旨,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职业道德与法律》课,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最后山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评。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时,我设计了生活中典型违法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并运用图表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最后利用学生从网上寻找的相关法律案例,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巩固,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1.2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例如在讲到《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这课时,给学生播放全国劳动模范马班上的邮递员土顺友的事迹资

料,有助于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含义和意义,再播放一段爱岗敬业模范世界一流桥吊专家许振超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敬业”的理解,启发学生做事情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1.3有利于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契介点

案例教学法,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得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正确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时,我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讲解,这些案例涉及到社会上大家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如房屋合同的订立,旅游中遇到的合同纠纷以及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等等。从对这些案例的讨论中,使学生不仅感受到合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认识到了学习有关合同的法律知识,学会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的重要意义,看到了法律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形式

2.1用案例讲授法例证观点

这种方法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揉合,是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先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材料,接着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归纳出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最后,教师再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简略的讲解。这样通过教师对案例和课程内容的讲解,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2.2用案例模拟法创设情境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以生动的实例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情境中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能够设置高度仿真的问题情境,那么,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洞察力与想象力。如讲《崇尚程序正义》时,我先选用了法庭审案的影像资料进行讲解,然后再模拟法庭的活动,这样以自观的材料,生动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领悟法律程序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切实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2.3用案例讨论法协作探究

这种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常见形式,一般步骤是:先让学生熟悉案例材料,接着提出课前精心准备的问题,然后,把学生分组并让他们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从学生们的讨论结果中引导他们总结相关理论。如讲《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时,我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分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我概括点评。这样做使学生从浑然不知的当局者变为清醒的旁观者,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3.1学生主体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找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

3.2激励参与原则

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多是大班上课,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进行前做必要的说明和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并制定适当的分组和考核办法。

案例教学讲义篇4

一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案例,组织并指导学生学习、思考、研究以及锻炼能力的教学方法。视频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用典型适用的视频案例,组织学生观看,并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达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视频案例教学法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开放式。视频案例教学法不是封闭式的,而是开放式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思考的问题、隐射的原理和蕴涵的结论全部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堂表现,将学生所思所想与教师所讲所授能够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二是动态式。动态,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视频案例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维处在动态过程中,不时地将思想、事件、原理与问题联系在一起,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三是互助式。引用视频案例教学法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合作交流,使教师和学生在语言交流和思想碰撞中相互引导,相互启迪。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兴趣,发展能力,学生引导教师发现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自身理论的不足,有效实现教学相长。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教学中,合理使用视频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原理》所讲授的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可以获得相关知识的理性认识,但认识不会很深刻,理解不会很透彻。教师选用合适的视频案例,将书本的抽象知识与现实的具体事例有机联系起来,正确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的把握。二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识讲授法的弊端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趣,难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视频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体验和感受《原理》课程中概念的具体化、原理的故事化以及内容的生活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展现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且可以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视频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质疑、分析、争辩、归纳和总结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所看视频联系起来,找到理论和实际联系的契合点,针对相关教学知识点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原理》课教学中引用视频案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而且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选择视频案例应处理的关系

“原理”课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为这门课程既体现政治性,又体现思想性,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理论性,而且包含马克思主义的三部分内容,凝结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华。“原理”课教师在选择视频案例时,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视频案例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教学内容是由教材中的事实、概念、原理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的主要信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通俗化,教师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应该符合教学内容,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和精髓。例如,在“原理”课中,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时,教师可以选择《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视频案例。这个案例通过千年伟人的评选、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等事件的再现,讲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通过观看这个视频,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深刻影响,从而自觉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敬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二,视频案例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利弊,教师应正确各种教学方法的关系,使其达到协调性。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适用的视频案例,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视频案例有机统一起来,尽量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故事化,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时,教师可以选择纪录片《生命的起源》作为视频案例。这个视频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讲述了物质的进化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世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个视频运用3D技术,结合影像和声音,再现了生命的起源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生命现象的出现,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再到人类的产生。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变化、生命的起源以及人类的产生,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定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点。

第三,视频案例与教学效果的显著性。教学效果是关于教师教学对学生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影响的总称。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积极成长等。“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锻炼辩证思维能力,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采用视频案例,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思想观点和问题融入故事情景之中,运用原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指导自身行为的效果。例如,讲授地理环境的作用时,选择播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馈赠》。这个视频讲述了生存于不同环境的人们,依赖自然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养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真切感受自然界对于人类的重要影响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从而激发生活热情,热爱大自然,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大潮中,为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强盛而积极奋斗。

三实施视频案例教学法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案例教学法与“原理”课的有效结合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原理”课的教学特点,掌握“原理”课的教学规律,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视频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视频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第一,选择合适的视频案例。教师在选用视频案例时,应坚持“五个原则”:一是政治性和思想性原则。“原理”课的性质具有政治性,内容具有思想性。教师不仅应关注世界局势的发展,更应了解我国的国情。教师所选择的视频案例,既要反映我党的政治立场,又要体现教学内容;既要贯彻我党的政治目标,又要表达教学思想,力争使学生通过视频案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二是科学性和理论性原则。“原理”课的学科具有科学性,体系具有理论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术动态,更要关注理论发展。教师在选用视频案例的时候,应将学科发展动向与学术发展前沿联系起来,使学生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三是真实性和事态性原则。“原理”课的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应关注现实的发展,选用真实的视频案例向学生展现所发生的事件,使学生及时关注现实、了解世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四是文化性和地方性原则。大学所处的环境,不仅展示地域文化,也展现校园文化。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以视频案例的方式展现出来,将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了解文化,还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五是故事性和趣味性原则。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通俗化、生活化,就应选用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视频案例,在故事中蕴涵哲理,在趣味中折射思想,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升华境界。

第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就是说,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旺和发达。“原理”课教师担负着教育、培养学生的重任,应具备“三方面素质”: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应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坚定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风范,包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以学生为本”的信念、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不朽的爱岗敬业精神。教师应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包括威信力、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和技术是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说:“一个国家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说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3]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三是健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积极发挥,取决于“三个把握”:一是把握国际形势。“原理”课的政治性特点,要求教师关注世界,关注社会。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效选取关于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视频,有助于合理组织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播放有关事件的视频,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授真理内容时,播放十胜利召开的视频,使学生在教育中更加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二是把握学术动态。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源”和“流”关系,即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只有关注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动态,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三是把握学生思想。大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他们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学校、关心同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在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现学生的思想疑惑,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正视生命价值。

第四,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技术、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是现代教师的必备条件。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注重“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积极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要环节。加强教师多媒体技术培训,是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第二步是努力学习。适应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学习型教师。努力学习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三步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而技能的熟练则在于实践。教师只有不断实践,加强锻炼,才能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原理”课教学不仅体现政治性,而且体现思想性;不仅体现科学性,而且体现艺术性。探索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艺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功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将精心备课、精选视频案例与精彩讲课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好讲课、讲好课,达到精、准、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5-6-27.

[3]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徐云峰,张嘉友.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5]陈若松,陈艳飞.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设计元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案例教学讲义篇5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抽象性和实践性特点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理解;有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但是,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我们也需注意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马原”课)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几乎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的全部重要内容,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旨在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同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然而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觉得学习马克思很枯燥乏味,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能达到真正地理解与运用。因此,要转变学生对“马原”课的态度,重点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应在讲授“马原”课时要根据这门课自身的特点,紧密结合现实,采用案例教学法,使教学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一、“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点

(一)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因而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着的一系列理论构成,而贯穿在这一系列理论中的红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唯物主义的立场,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主要包括实践观、唯物观、辩证发展观、经济观、阶级观、群众观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主要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总之,“马原”课要始终站在革命阶级上以立场为平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为指导借鉴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整体统一把握马克思主义,因而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二)注重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马原”课注重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否“过时”的问题;大学生的消费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经济理论不能满足的现状;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现状和状况与马克思主义所表达的社会主义是否不符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等等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把书本上的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形成正确的信念。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案例

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案例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生活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案例的教学是通过案例向人们传递有针对性教育意义的有效载体。案例与一般讲课用的举例是不同的。举例的目的在于佐证讲师的观点,或者承上启下,主要起到论证或者引导的作用。而案例讲课重在参与和体验,重在分析与决策能力,重在知识框架的运用,重在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一些典型的事例,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总结,促进他们的准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了解到案例,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必要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无形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了,同时老师随时给予引导,促使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

(三)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理解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过去对学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针对案例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统一把握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在一个个案例中,通过浅入深出的运用,帮助学生从具体案例分析着手,最后上升到对抽象理论的领会,不仅可以使马克思知识传授更加生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地更好理解。

2.有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现实中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因为教学中所选案例是从当今社会实践中抽选出来的,通过课堂上的案例解析,可以形成一种示范。例如在讲矛盾分析方法这一节时,以“不该发生的悲剧”为案例,先介绍案例,再通过讨论分析案例并回答相关问题,了解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悲剧给我们有哪些启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进而达到对自身能力的培养。

3.有助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活动,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的权利,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这种情况在理科生中尤为突出。合理的教学模式应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既要强调教师读教学的主导作用,也要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作用。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一方面,有助于老师更好地传达知识,鼓励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将教与学双向互动应用于“马原”课中,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采用案例教学法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要恰当采用

案例教学法只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规律方法中的一种,在讲授马克思主义课时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而且,采用案例教学法应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牢牢把握“马原”课的精神实质。另外,不是说“马原”课从头到尾都用这种方法,如绪论等章节就不需要用。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有一定的分析,甚至有时案例的答案有无数种,所以,一些章节的讲授要恰当采用,才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

(二)所选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这就决定了“马原”课必须有针对性地回答马克思主义在当展过程中遇到的、学生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案例的选择也很重要,由于要考虑到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而且还要考虑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所以,所选案例在数量上不能超过两个,而且要精选案例,有对所讲内容有针对性,如果与教学目的无关,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案例最好不选或少选。

(三)采用案例一定要有补充和归纳

案例教学法是符合“马原”课程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它能将具有抽象性的理论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事例,以熟悉又亲切的面孔面对学生。但案例教学法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这种理论转化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理论既是教学的终点又是学生实践的起点,不管是将案例放在原理之前、之中或之后,老师都要积极引导,结合原理,让学生分析思考,补充归纳。这样一来,既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又加上老师的补充说明,所学知识就会在学生记忆中更加牢固。(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讲义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市场营销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传载符号系统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想,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因此,知识应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或群体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一站式”传授而获得,学习是一个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建构意义的复杂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诸多实践也证明了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法未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使学生未能在最大程度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和更新。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在学习营销理论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实际应用的亲验和探索,就不能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体系,而且,由于这一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它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新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开放性和主动性,将无法及时更新营销理论和知识,其知识体系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扩展传统教学中的“三尺讲台”,使教学的时间、空间、方式得到延伸和拓展。

(一)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即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主动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探索性解决问题,还应当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条件,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和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捕捉营销理论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对知识进行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地消化吸收,从而使其营销知识体系得到拓展和更新。

(二)协作学习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习的协作化是指学生在团体中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进行的互助式学习。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组织实施的互助或互动学习模式,进行交流合作,组员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优势互补,不仅使学生验证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扩大了个人对问题认识的视野,从而完善了营销知识认知体系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三)情境学习提高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

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使知识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更广泛地迁移。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如营销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能对营销实战进行亲验,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能学于其中,从而提高营销实战能力。

二、建构主义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决定了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宗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基于此,笔者认为,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原理进行高职系列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验,这对于学生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市场营销学知识体系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一)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基本是“满堂灌”的“机械式学习”,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改革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索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及时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还应适当讲评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知识,鼓励学生对一些市场营销的热点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笔者在讲授市场营销调研时曾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针对潮汕人内敛的性格特征以及潮汕地区浓厚的人情文化,小型企业应采取什么有效方法搜集某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为学生构建了“探索式学习环境”,启发和诱导他们主动发现实际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业务技能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引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如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理念融入到营销实践活动中,并加以讲解点评,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还应能把握好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充分考虑思维的多样化和个体的差异性,尽量激发其思维创造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市场营销实战案例,师生以及学生之间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总结营销理论,提炼营销观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营销实战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情境学习的平台和“学习者共同体”,使学生能在协作的团体中亲验学习,使他们能以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的营销知识体系。在培养企业营销人才过程中,案例分析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营销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案例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企业营销实战经验,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案例分析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总结分析法。即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提炼,总结出案例体现出的相关知识点,最后针对以上案例和营销知识点再向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营销问题或营销热点,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二是个案分析法。即选取规模较小、事件较简单的案例,就某一侧面进行重点分析,把相关知识融入到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深化和知识扩充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把握和透彻理解。如对爱多VCD价格战进行个案分析,可以从企业实施价格竞争的优缺点入手,层层剖析推进,一直涉及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三)开展实训教学

案例教学讲义篇7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教研相长

由于我国正处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以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更有甚者直接称西方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不断被弱化,西方经济学地位得到很大提升,逐渐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的课程分配上过度偏重西方经济学。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发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内容、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很大的冲突。大部分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更具实用性,政治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空洞。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时,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

事实上,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政治经济学受到了来自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严重挑战,如何创新地讲授该门课程以应对这一困境是目前该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讲好导论是教学成功的起点

导论部分是学生接触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开始。学生在高中阶段虽已了解到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他们的许多认识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纠正他们对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认识,厘清政治经济学的准确内涵,就成为导论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其次,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还没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因此,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经济学专业的作用等也应成为导论部分必须讲解的内容。我们的教学经验是,导论部分的讲授一般要花费4-6个学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解除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的疑惑,纠正其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误解,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兴趣。最后,介绍一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动态,以及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

导论部分讲授的内容一般包括:1、通过提问和讨论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的动因,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2、从经济学发展史出发,介绍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政治经济学;3、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厘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理论课、邓小平理论课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4、介绍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色和最新动态;5、介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6、讲授经济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实践经验来看,导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导论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兴趣大增,这便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案例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案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向学生提供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早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类、法学类及其他许多应用学科的教学中,并且收效明显。

政治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抽象的理论推导,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经过精心准备,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即案例交给学生,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对青年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

引入案例教学,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政治经济学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结合点,使学生学会自觉的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从而增强了深入理解和接触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自觉性,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公认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方法。由于这种教学法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之中,凭借案例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去优选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即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老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没有了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可见案例分析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揭示了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以及后来列宁提出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过去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只能机械的记公式、背概念,根本不理解其内在的必然性。我们将前苏联和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制定并执行了几十年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以及执行这一方针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加工整理成一个教学案例。把大量有关我国和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数字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出分析和判断。通过充分的讨论,可以看出,学生不仅掌握了什么是“按比例发展”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存在的必然性,而且认识到了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律的重要性,许多学生还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利弊,指出应该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合力来实现这些规律的要求并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种教学效果,是采用传统教学法很难达到的。实践证明,将案例教学法引进政治经济学课教学不仅是必要、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所以,我们认为,引入案例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坚持教研相长是教学成功的法宝

在历史上,经济学的发展体现为其研究内容中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分分合合,经济学的名称曾经是政治经济学,近十余年来西方经济学界又兴起了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热潮。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中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实际上是人们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体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价值不容置疑。高校教师积极投身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其学术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其政治经济学素养。而教师要想教好政治经济学,必须拥有良好的政治经济学素养。故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是教学成功的法宝。

我们知道,《资本论》所阐述的共产社会是对未来的预期,需要高度的抽象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在论述过程中,引用大量的实例进行分析,所阐述的是事物的本质。教师是《资本论》教学实践的主体,能否教好《资本论》,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法。《资本论》是宏观且抽象的,缺乏直观性。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熟悉《资本论》的历史、背景,没有深刻领会《资本论》的思想,如何能教好学生?所以,教师在讲授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广度,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准确性。即,教师在想尽千万百计改进执教方法的同时,还要深入开展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之路上长盛不衰。

简言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在某些重要的问题上要以一定的理论研究做积淀。同时每位教师更要深刻地认识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愈来愈难,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使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感兴趣,我们的教学人员既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又要深入研究实践中发生的新变化,(下转封三)(上接第292页)发现的新问题;既要有一流的理论水平,又要对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实践十分熟悉。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给政治经济学教师更多的学习时间与考察时间,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考察学习,使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宽阔的专业知识,又对实际情况比较熟悉。

其次,政治经济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清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分析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原意,给学生们一个清晰的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二是讲清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特别是分析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产生差距的原因;三是讲清楚在实践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问题,给政治经济学更强的生命力。

最后,政治经济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增强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一方面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性,具体要讲好三个理论: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发展对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即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动态。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实践。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既要用一定的篇幅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方向性的对策建议,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又要用一定篇幅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解释,并预期它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阵军.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6(1).

[2]杨敏,谢元态.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学生感受差异性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2).

[3]杨文进.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六大区别[J].学术月刊,2007(12).

作者简介:

案例教学讲义篇8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案例教学讲义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举例技巧

一、收集教学案例的方法分析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通过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内在联系,进而能够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师收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案例,应从多方面进行收集,例如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介上,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在授课时,教学内容可涵盖到社会与历史的各个方面,例如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社会主义思想、人情风俗等。作为一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教师,应对各方面知识都能有所了解,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将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生动、富有趣味的故事,在生活中不断收集感人事迹、社会重大事件等,并将其记录下来,根据收集体裁的不同,将收集的资料分门别类的放置妥当,做好备课标记,一旦有需要时,可及时将其调度出来,长期积累下去,教师在授课时,也能自然而然的举出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分析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针对性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由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对教材中某一观点或内容举例说明,切勿举例与课本内容不符、举例不充分、案例观点过于模糊等。在教学中举例应有具体的说明意义,不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学案例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选取的教学案例应符合具体、形象、针对性的基础原则,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当教师讲到不可大手大脚花费,培养节约勤俭的习惯时,教师举出瑞士虽富仍尚节俭的例子,当讲到生产关系应符合市场生产力这一规律时,教师举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例子,与学生沟通探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具体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关系。选择此类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知识,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典型性

由于教学内容过多,教师课时相对较少,因此,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典型的事例加以说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在讲到科技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时,可列举电影《变形金刚》,并提出电影与高科技拍摄技术存在必然联系。当教师在讲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时,可举出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的变化,例如旧城改建、六城联创、广深港高铁等,学生能够对改革开放有所了解,树立了改革促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时代性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格外注重时代性,运用书本知识与实际向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强调教学案例的时代性。为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讲历史的时候,也应展望未来的发展,从历史角度阐述当今时代的发展。例如教师讲到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要点时,教师可举出现阶段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交联系,并提出近几年美国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外交联系。教师在讲到贫困问题和人类生存、发展间的关联时,教师可举出非洲饥饿事件、危机等当下热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讲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体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思想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为了体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德育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相互渗透。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强调教学案例的教育意义,使其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身观,因此,在选取教学案例需强调教学案例的思想性。例如教师在讲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树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这一课题时,可举出故宫里的星巴克这一事件,提出民族文化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并能够在外来文化大冲击的情况下,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特色。

(五)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之趣味性

任何教学若没有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就失去了自身的效用,众所周知,只有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注重教学案例的趣味性,将书本知识与富有趣味的事例联系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这一性质时,教师可举出东施效颦的例子,在越国有个美女名叫西施,一直以来都有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时,她总是轻轻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皱着眉头。有一次,东施看见后,举得这样的动作很美,于是也学西施捧心皱眉,自以为也很美。然而乡里中的富人、贫穷人看了,则赶紧带着妻子和孩子躲开。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除了对故事里的人物有所熟悉后,也能够了解到事物具有普遍联系这一规律,在看待问题时也能做到客观性、全面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举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举例说明,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能针对该事例进行思考,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观念,进而培养起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实现了师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良云.谈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技巧[J].新课程(上),20118(8)

案例教学讲义篇10

一、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在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体系确定之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学是过程的主体,教依赖于学,没有学也就没有教。因此,研究如何教,首先要研究如何学,必须研究学生求知时的心理过程,掌握学生听课学习时经历什么样的思维活动和心理反应过程,以及过程事件发生的次序。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要求把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地讲出来。使教的过程正好与学的过程同步,引起心理共振,产生强烈的震憾,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听课过程真正成为“授业解惑”的愉快过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三步曲”(即把讲授每个知识点的过程变成依次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的过程)正好与学生求知心理的自然过程同步。“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不但是表征知识的三个层次,而且恰恰是学生听课求知过程中依次产生的三个思维活动,或叫三个求知渴望。如果教师把握了这一规律,在讲授时按照这一求知心理过程依次回答出“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就能把传授知识的过程与学生的求知心理过程相同步,成为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三步曲”可以使教师备课(写教案或讲稿)有章可循。备课时,只要先确定要讲授的问题,这样大标题一、二、三……就确定了。之后,每个问题都按“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三个层次讲清楚,这样大标题下的小标题1,2,3也确定了,只要填充内容求生动即可了。讲“是什么?”就是直接给出要讲的定义、概念或立论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并通过背景的介绍和含义的解释等加深理解记忆,因为只有记住的东西才是心灵的财富。接着讲“为什么?”就是讲事物的原理或理论的推理证明,这一步可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加深理解记忆。第三步讲“干什么?”就是讲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按“三步曲”写出的教案或讲稿可以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论述透彻,逻辑性强。讲起来,琅琅上口。而且由于每个问题的讲法有一定规则,因此很容易脱稿讲课。这种按照知识产生的顺序来传授知识的教法可以说是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决不肤浅的课堂教学。这正是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提倡的原则。

教学“三步曲”给了教师准备和实施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则,可以使教师从盲目和无把握的烦恼中解放出来,节省的精力精力可用于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教学“三步曲”正好与学生的求知心理的自然过程同步,因此学生课堂听课成为一种实时解惑的愉悦过程,不会产生厌倦和疲劳感,教学效果较好。

二、课堂研讨

课堂研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加强理解和应用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在实际授课中,涉及到一些实际问题,在不同的营销环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在阐述、分析问题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是一个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否则,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就会无所适从。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是及其复杂的。作为教师,主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有效的应用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课堂组织学生讨论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案例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法定的高等教育任务,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力所在。积极探索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的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历史任务。

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综观案例教学方法,其对大学生创新潜能的激活(如开放性个性和前瞻性眼光的激活、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的激活)和务实精神的塑造,以及大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如学习能力的提高、社交能力的提高、利用时间和处理模糊性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用和教学组织是关键的两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