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笔记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5:29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1

【关键词】细读;讨论;思考归纳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目标细读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

2.提问讨论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3.思考归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1)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2)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4.读书记笔记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北;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复习效果。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2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阅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看(书报),并理解其意思。历史阅读能力就是通过看历史书籍(包括各种材料)并理解其意思的能力。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在能力方面规定:“在把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可见,高中生学习历史最基本的主要的一个能力就是阅读能力,这是学习各方面能力的基础。

一、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1.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历史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2.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需要

从全国高考和各省高中会考看。能力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历史学科的趋向是:以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这种趋向,以近几年采用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和历史材料论证题最典型。用课外历史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课内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新情境进行观察、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做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表述、论证,解决历史进程中规律性和本质性的问题。这种趋向,实现了把阅读能力与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相结合进行考查。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指导阅读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老师应作阅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的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应当如何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如何弄清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如何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句、段落。如何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如何认清哪些是史,哪些是论,史论是怎样结合的等。

2.指导学生带着目标仔细阅读课本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3.适当提问讨论启发学生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4.要求学生思考归纳,深化理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1)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2)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5.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中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批注:(1)莱克星顿枪声(开始);(2)大陆会议召开(建军);(3)《独立宣言》发表(建国);(4)萨拉托加战役(转折);(5)约克镇投降(胜利);(6)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3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要充分发挥自主性,课前预习就是在没有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复习旧知,认识新知,即先“温故”后“知新”。

1.先了解目录,知道这节课内容在整本书整章节的地位,然后根据页数找到课文。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这节课重要程度有所了解,知道这节课前有什么因后带来什么果。

2.预习课文,明确学习目标。首先明确大标题,再通览一下大标题下有几个小提纲,心中对课文有个大概印象,然后一个个小提纲预习下去。在预习时要勤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设问题,要大胆质疑教材,质疑权威和教师,及时解决问题。注意梳理教材知识结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时代特征,找出重点、难点并尝试解决。

3.预习时间可尽量有限制,最好十至十五分钟。预习可小组讨论,可个人思考,可与老师共同探讨。

比如,笔者是这样预习《秦朝的统治》的。从目录看,秦朝的统治在第二章第一节,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章)与两汉(第二章第二节)之间,亦即说明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联系,对西汉统治有影响。接着翻到课本22页开始预习。这是由三个小提纲构成的课文: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及秦末农民战争。这三者构成了整个秦朝历史。

“谁有能力在战火纷飞的诸侯称雄割据形势下实现统一呢?他有什么条件实现统一?怎样实现统一?统一有什么意义?假设不是他统一还会有谁?”带着问题预习课本,既容易抓住基础知识点又容易记牢,最后一个问题还深化了教材,拓展了思维。讨论和自己钻研教材都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预习第二个小提纲时,笔者发现这个纲目内容多、难理解,于是把它当做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来对待,尽量一个个字理解透彻。如“三公九卿”的“三”“九”,在古代三六九都是虚数,表示“多”;“公”“卿”指官职,理解起来就是在中央设置多位官职。有些内容自己不懂,则做好标记;有些需要用比较法则试着比较。在这里“措施”是关键词,于是笔者用归纳法归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有多少个措施,最后把这些措施列成如下框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预习“秦末农民战争”时,笔者这样设置问题:强大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它给我们什么启示?预习时专心找出因果关系,尽量学会自己解答问题。

二、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

新课改要求实行有效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教的帮助,只有两者和谐平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的教是点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课,适当做一些笔记,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

1.“记而不听则罔”。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和精心预设,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再者教师是用教材教,对教材分析有一定的深度。比如分析“皇帝制度”,预习时学生根据课本了解皇帝制度来历,皇帝的权力有多大。教师可把它条理化,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常识记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及人们歌颂他们的原因。②嬴政采纳目的:宣扬自己的功劳。③归纳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④性质。⑤评价。这样,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促进了学生的学。

2.“听而不记则殆”。对于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教材内容的延伸性分析、学生感觉比较模糊的内容都应该记下来,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的依据。

三、课后复习,重在巩固知识,形成完整思维概念

由于每节课学习内容很多,有些跟其他学科还有密切联系,因而课后有必要整理巩固。概括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形成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最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个过程不必完全记住知识点,只要求能对这节课的内容从历史阶段、历史特征上理解运用,第二天再进行记忆,三五天再回顾,以在最容易遗忘时再激活学习思维。

四、基础知识学好了,运用才是关键

做一定的练习和试卷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这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做题时要做好以下两点。

1.学会审题。拿到试卷,先调整好情绪,然后认真审题。选择题先找时间再找关键词,再对照找答案。材料分析题一定要审清有没有“依据材料”回答,有则答案一定在材料里。问答题问什么答什么,重复问就重复答。

2.学会答题。答题时尽量有条理分要点回答,一个要点一个序号;切忌答题潦潦草草;答题文字表述要规范,坚持史论结合。

五、学习升华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学习历史方法

创新是时代的“灵魂”。“授之以渔”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对教学规律的遵从,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历史智慧的“捷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让“记笔记”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

古人在治学方面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笔记。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笔记训练。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几种笔记训练:

1.抄写。这是一种较普遍的笔记训练。这种笔记可抄写有关参考书上的重要历史资料,如原文、名言、典故、数据等;也可抄写教师拟定的或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答案要点等;还可以抄写历史专有名词中容易写错的字或字数较多难记忆的名词,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容易混淆的“戌、戍、戊”可记下口诀:“横戌点戍空心戊”,还有难记的外国地名、人名等。通过这样的抄写练习,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2.眉批。即充分利用教科书,在听课时、预习时或复习时进行随手的笔记。眉批笔记要求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边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易行,边读边记,下一次在阅读教科书时,眉批笔记就能起引导作用,各种符号也能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点、重点。

3.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即学生随教师的讲授而做的笔记。它要求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线,记下教师讲课的板书提纲、讲授重点或难点,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可记下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课堂笔记中,学生可在笔记旁边留出一些空白,便于补充、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各种符号、字母、缩写来代替不同的意思,如记下相应页码,以便查找。同时,对于听课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应在笔记中注明,便于课后及

时请教教师。

二、学会“加工”知识,形成层次分明、内容相联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过程,是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在知识层次的重要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首先,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把知识点正确地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时,我提示学生:这一课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氏族公社”两个子目,在第一个子目“人类的出现”中包括人类的形成、人类的进化、人种的差异,在第二个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的出现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还必须学会运用思维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后,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整理方法后,还要进一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疏理、概括、归纳,找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三、学会融会贯通,在学科“交叉”中学习

历史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和丰富。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交叉”学习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如,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再如:金字塔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作为出入口?要运用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来进行回答。还有地理上地图的知识、哲学上矛盾运动原理等。教师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各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以史为鉴”,学会“历史”地看待现实问题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更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学会历史的智慧。对前人的失败和成功,我们不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更要让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和借鉴作用,让历史和现实统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今天,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中就能得以体现,事实证明孟子的思想正确无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历史的教训在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中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有大量的史实可以证明,中国的是不容侵犯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

五、学会科学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有大量的知识点要记忆。要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忆方法。这里试举几种:

1.压缩记忆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的记忆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可压缩成陈、李、胡、鲁。

2.联想记忆法。是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

3.等距离记忆法。是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两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4.谐音记忆法。是用谐音的方法,赋予人为的意义,以增添兴趣的记忆方法。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可记成北捉(涿)南鱼(余)落(洛)中心。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笔记

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内容多,课堂知识容量大,巩固时间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用对课堂笔记。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思路、抓住听课重点,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经验与对学生笔记的指导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高中学生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做好准备工作

必须使用单独的笔记本,纸张质量稍好一些,以便保管和翻阅;每页用虚线分成左右两区,左区面积大,用来记录专题概述和知识体系等课堂主要内容,右区面积小,用来对重、难点进行阐释和补充;选择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二、明确记录内容

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是四记。一是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以便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二是记重点难点,考试的重要考点是什么,应如何复习,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三是记心得启示,本节课总结出的主要历史规律和学习方法;四是记典型例题,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和高考真题解析。

三、注意记录方法

思考为主,记录为辅。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讲课堂变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而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高书写速度

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地方法。不必过于讲究字体字迹,可以潦草快速地书写,亦可简化某些字和词,甚至使用一些数学符号来代替不太重要的连词,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五、采用提纲笔记

做笔记时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用大括号和序号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同时,可利用一些简单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列表并加以说明。

六、及时查漏补缺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十分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笔记,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指导,也要靠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在听懂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思维,经过“选择―加工一归纳一浓缩一反馈”的过程,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记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笔记成为促进我们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刘小亮,曹永红.浅谈高校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J].青年文学家,2009(18).

2.陈金芳.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谈如何做历史课堂笔记[J].考试周刊,2007(52).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6

一、强化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应试教育余波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对历史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的眼里,历史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好学坏关系不大;到了初三阶段,只要将老师罗列出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一般问题不大。针对学生存在的这种错误思想,教师要强化思想教育,纠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开展历史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考试的内容,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历史,以史为鉴,也是每一个公民最基础的义务。

二、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知识线索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以下要素的作用:原因、时间、地点、过程、人物、结果、性质、影响或作用。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根据课文列出提纲。大部分同学都能一一列出。我在学生已经掌握本课线索的基础上,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它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不可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再加上我的点拨,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我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并做好学习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如红军长征的经过,我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1934年10月开始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1935年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学生对于长征的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课题是课本的“黄金眼”,善用课题,纲举目张

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个课题,不少老师简单地认为课题只是在目录中为了把这一课与另一课区分开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上课时只简单地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揭示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行了。其实课题往往是用点睛之笔把本课的要点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在一堂课教学之前如能与学生共同解析课题,对于迅速把握本课的中心和要点具有很好的作用。课题是全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教材知识的主题,让学生理解每一个课题的含义,有助于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的本质认识。有些课题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这课讲的是什么,有些课题寓义比较深,需要教师进行解释。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课题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星星之火”指的是什么?学生会产生疑问,众说纷纭。教师可以这样解释: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而中国革命却在、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们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而第一粒火种是井冈山会师后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只有对每个课题加以理解,明确每一个课题的基本含义,才能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所帮助,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四、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答题,重视四种能力的培养

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考生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部分考生审题比较轻率,根本没有看清题目就仓促作答,缺少一定的答题方法。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复习课;现状;对策

历史教学中的复习课具有梳理和归纳所学知识,帮助知识记忆,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的作用,因此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各阶段的复习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实施和推广的今天,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在历史复习课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据笔者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现状分析

1.复习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上好历史新课难,上好历史复习课更难。这是我们历史老师的共识。在复习课上,因为要复习的都是平时所学知识,一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要么是放任自流,学生自由背诵和复习。要么是一统到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厌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内容重复,学生了无趣味

一些教师在复习课上把课本的知识作简单的重复,沿袭着上新课的老路,既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又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横联系,简单“炒冷饭”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对这样的复习课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但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能力,甚至连基本的历史知识都无法得到全面而细致的把握。

3.教师包办代替,学法指导欠缺

课上,老师不是进行必要的指导,而是大量的题海训练,似乎只有学生做得越多,才越有效果。这样的题海课代替复习课,表面上看起来也是轰轰烈烈,但由于钻进题海,学生对所学知识缺少系统性的认识,对知识的联系认识不够,所记忆的历史知识完全是被动和凌乱的。面对考试中稍微灵动的题目和综合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即使勉强做出也是散乱而不完整的。

当然,历史复习课的现状可能还不仅仅是这些,一些家长和学生包括部分老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不足,对历史复习课的重视不够等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状,改进我们的历史复习课呢?

二、几点对策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复习兴趣

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靠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发现。备课中,既背教材的知识体系,也要备学生的实际状况。比如说,根据章节内容,是采用比较法教学还是答问式教学,是情景教学还是合作探究学习。笔者认为,对基础知识完全可以采用答问式教学法,由学生来直接回答,这样教师既节省精力,又可以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更重要的解题分析能力上。对一些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或合作探究来处理,从而可以把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环境中,让学生主动去归纳思考,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当然部分章节的内容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有关的历史事情和历史人物等相关内容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教师巧设疑问,如:帝国主义对华发动了哪几次战争?战争的起止时间?签订了哪些条约?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有了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

历史的复习课如果在一开始能给学生设置几个悬念,那么整节课学生都会很专心的学习。如果我们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世界的风云时事相结合,我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高。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我就联系到现实,设置了这样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华发动了哪几次侵华事变?20世纪70年代中国为什么要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作为青少年怎样看待中日关系?

2.重视学生主体,提高学习能力

历史复习课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绝不是放任学生,老师应该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引导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归纳和总结,延伸和拓宽,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学生历史知识认知的最前沿区,或启发,或提问,或质疑,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思考答疑总结中不断产生和形成的。如: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制作成表格用投影或者多媒体打出来,让学生来总结回答。比如讲到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农村有哪四次重大变革?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笔者始终认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是削弱了而是更重要了。学生有了一定的记忆、理解、归纳、辨别能力后再去做题,就会更轻松,而且回答问题,分析问题会比简单的死记硬背更准确,也更全面。

3.强化规律教学,注重学法指导

在大量的知识点面前,我们如何让学生有规律的去学习和记忆,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去发现和挖掘这些凌乱的历史事情和个别的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要善于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的系统和线索。如中国近代史,线索就是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在这条线索的背后,可以分成两个大块去复习,每一块都是由相关的历史事情,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的。大到一本书是一条线索去归纳。小到几个历史事件的时间的背诵都可以去寻找相对应的规律。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到“”召开之前有哪些外交成就?作为老师就要提醒学生应怎样入手,认真判断的时间是1956年,然后再去思考外交上有哪些成就。在材料的解析方面,同样可以辅导学生如何有规律性的去寻找答案,寻找材料中的中心词,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做题的能力会迅速提高,复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8

养成习惯,自主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好任何一门功课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自主学习,感受自主阅读的快乐,逐步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历史阅读质量的提高。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善思,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教师要做学生自主阅读的引领者,在学生进行了一段历史知识的阅读自学后,要结合课本内容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要给与阅读收获最大的同学鼓励,以期加大自主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阅读为助推,训练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举办“阅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在阅读中得到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最后的讲历史故事比赛环节,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结合内容,拟定提纲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学生阅读理解时会遇到很多困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便于克服学习困难,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拟定恰当的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充分的解读,找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拟定提纲,为学生的阅读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从而化难为易,提升阅读质量。比如,在教学“商鞅变法”时,笔者为学生拟定了这样的一个阅读提纲:1.商鞅变法的背景;2.商鞅变法的时间;3.商鞅变法的内容;4商鞅变法的性质;5.商鞅变法的影响。学生按着这个提纲去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商鞅变法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目标设问,引领回答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把教材知识转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存在较大难度的历史知识的阅读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设计,提出的问题要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联,所学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一定要体现到问题中来。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大多低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把设计好的问题打印出来让每一位学生人手一份,对照问题去阅读,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提升。

归纳整理,系统掌握

初中历史教材知识零散且又紧密相联。学生在阅读中,要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需要经过一个消化知识、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在历史知识的复习中,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在此基础上更加牢固地掌握。复习课不是机械化的重复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个机会,运用结构阅读的方法和层次阅读的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在复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课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建构知识框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的图示。有的学生以传说为点,将其分为英雄事迹(其他民族、地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两部分。英雄史迹又分为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两部分,华夏族的人文始祖又分为炎帝、黄帝、尧舜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知识框架,理顺了历史知识和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深刻理解了课文,达到了巩固知识的效果。

做好笔记,增强效果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作笔记的习惯,课堂阅读的笔记主要有三部分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的第一堂课就要明确提出要求,告诉学生阅读笔记的重要意义、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何运用简洁易懂的阅读符号、上课需备有红笔,准备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等等。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写上自己的评注,评注可以写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空白等。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记忆;有利于今后复习。因为一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就会呈现,便于复习,增强效果。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9

一、学生自主讲述法的含义

学生自主讲述法,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围绕课程中的某一历史主题进行归纳整理、讲述、讨论,以达到讲述学生和听讲述学生共同学习历史,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最终目的。这一教学方法不简单地等同于学生自学,而是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不简单地等同于课堂教学或课外辅导,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一方法为实现三维目标找到了一条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为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学生自主讲述法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学生自主讲述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自主讲述法由学生自己阅读课程与搜集历史材料,并进行归纳、分析、对比、推断,其过程是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如何寻找工具,寻找什么样的合适工具、去获取自己所需知识或信息,并懂得如何分检、合成、提取、加工日益膨胀的信息的能力,将来进入社会处理问题时就游刃有余。

其次,学生自主讲述法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学的功能的实现与否不是看教育者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习者学得怎么样。作为历史教学,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为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理解现在和将来,在于认识现实。在学生自主讲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搜集、归纳、分析、讲述和讨论,逐步掌握并完善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筛选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将来出身社会遇到问题时,就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去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恰当的结论,并有效地指导所遇问题的解决。同时,因为是自己探究的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的关系,必会对古代史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近代史中列强侵略和人民的抗争,现当代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切的感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学生自主讲述法的实施,会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

第三,学生自主讲述法符合青少年思维的特点。在少年时期,一方面分析事物和现象、钻研事物的细节和局部的能力日益发展,一方面他们明显地表现了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和感知对象的意图,并且力求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正面特点或反面特点提出关于感知对象的看法。他们要求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有着极强烈的进行抽象思维和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的精神需要。因此,教师把历史史实、历史结论全面进行讲解,学生做笔记和背诵的教学不受学生欢迎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没有了思维的空间、时间,更没有进行思考的“食物”了。实施学生自主讲述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满足他们进行抽象思维的精神需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三、学生自主讲述法的实施

要有效地实施学生自主讲述法,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要有序有步骤地进行。一般来说,包含以下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步,提出讲述任务。教师选择某一单元或有联系的几个单元中的内容,把它分成几个主题,再把全体学生分成相应的几个课题组,把主题分配给各小组,要求各小组整理出讲稿,给同学们讲述这一主题的知识。这个任务要有具体的时间限定,讲述内容的具体要求,使学生自主讲述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步,阅读、归纳、整理讲述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程内容,初步归纳讲述内容,要求准确的信息,即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大事件表、结果、方式、性质、结论等内容,并思考所阅读归纳的历史史实能推断出什么样的结论。如果历史史实推断结论与课程相同,那么小组分工合作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选择相关历史信息作一个更充分的说明。如果产生了另外的结论,哪怕是想法或对课程中某些地方有疑问,也小组分工合作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分检、提取和合成所获信息说明或证实自己所得的结论或疑问,最后,整理出一份讲述的讲稿。在这一步里,教师应指导学生归纳、对比、推断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如何查阅资料搜寻信息,指导为学生就如何分工合作,帮助学生如何分检、提取、归类、分析所收集的信息。这样,既保证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又可以提高质量。

第三步,讲述。由小组中推选出代表向全体学生讲述他们所分配的主题。讲述时,要求听讲述的人即时把自己所产生的疑问或未听明白的地方或产生的新见解记下来。讲述人和他的小组过后记下未讲清楚或比较模糊的地方,以便再次查阅补充。教师参与听讲述全过程,全程监控这一过程,但此时不加以评价。

高中历史笔记归纳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记忆法;压力

说到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最让学生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大量

历史知识的记忆。虽然我们不倡导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一些基本史实的记忆还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要想记忆上下五千年、浩瀚如海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着实要费一番工夫。那么,怎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摆脱记忆的“苦海”,把该记住的知识轻松地记在头脑中呢?那就要依靠一些记忆方法的恰当运用。下面是笔者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一些记忆的经验总结的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

一、年代记忆法

在记忆历史知识的时候,年代是其中一个记忆的难点,很多学生在记忆各类历史事件的年代时往往容易混淆。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利用年代来串联记忆。例如,我们可以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采取逐年记忆方法,如1919年的、1920年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发生了香港大罢工等等,这样,按照年代的顺序,把重要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记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记忆效

果。除此以外,间隔年代记忆法、对称数字记忆法、复数年代记忆法等,也是年代记忆法中常用的方式。

二、口诀记忆法

在记忆历史的过程中,口诀记忆法向来受学生的欢迎。通过朗朗上口的口诀,学生可以迅速地记住很多复杂的知识点,不仅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使枯燥的记忆活动带有些许趣味。因此,作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收集一些常用的记忆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例如,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口诀:《诗经》风雅颂,楚词赋新歌;《离骚》浪漫境,汉代有“乐府”;唐诗辉煌诗仙白,三吏三别“史”杜甫;宋词豪放婉约歌,杂剧散曲合元曲;古今传奇熔一炉,明清小说天下传。还有关于书画成就的口诀:中国画起原始,演变各朝有特点;三代(夏商周)人物肖像,秦汉门类最齐全。通过这些容易记忆的口诀,原本的记忆难点立刻变成了趣味记忆的内容,让学生在趣味的口诀中轻松地记住了相关知识点。

三、比较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多相近或者相反的知识,学生在记忆起来往往特别容易混淆,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比较记忆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把相近或者相反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不但可以增强记忆的效率,还可以有效避免由于相近或者相反而造成的混淆问题。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进行时间上的比较,也可以进行特点上的比较,还可以进行性质上的比较,既可以通过中外进行比较,也可以进行古今比较。总之,怎样容易记住就采取怎样的比较记忆方式。例如,说到封建社会的历史时,可以把中国和欧洲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很容易在比较的过程中记住,中国封建社会的诞生早于欧洲一千多年,而结束则是在欧洲封建制度结束后的两百年。通过这种比较记忆,可以记住中国和欧洲封建制度分别产生和灭亡的时间,封建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加深远,封建制度的过程也更加曲折。这些知识就是我们通过比较记忆而衍生出来的收获。

四、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是记忆方法中一个比较基础而常用的方法。历史知识之所以难记,是因为它非常零散繁乱,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归纳起来,使零散的知识变得条理化、系统化,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相关知识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事实上,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其内容就是采取板块式的编撰方式,把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放在

了一起,必修二中就将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放在了一起讲解等。因此,我们在记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材分门别类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归纳,使各个知识点呈现出板块

化、系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大大提升记忆的效果,减轻记忆的

压力。

除了以上总结的几种常用的记忆方式,在历史学习中,还有很多记忆方法也会经常用到,像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故事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图像记忆法等等。并且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还将会有各种新奇的记忆方式,甚至是古灵精怪的方式出现。其实,采取哪种方法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记忆方法对于每个人的效果。毕竟,无论哪种记忆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这样,利用科学的记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花在死记硬背上的时间,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用在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学习中,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