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专项审计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6:01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1

一、切实做好年度项目计划的编制工作

(一)明确计划编制的原则要求

计划编制总的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巩固温饱、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构建和谐为目标,以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按照“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到村到户”的总体思路编制计划。在计划编制过程中,要有贫困村群众的广泛参与,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好充分的考查论证,保证项目计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扶贫开发项目主要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修建小型公益性生产设施、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施、贫困村村组道路(基础性建设投资不能超过30%),优良品种的引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及培训,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等。

扶贫开发项目选择应立足地方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按照面向市场、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产业化机制,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低收入农户有序进入市场,有效增加收入,加快产业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

(二)规范项目计划的编制内容

扶贫开发项目计划内容应包括:一是计划扶持区域内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条件、区位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贫困状况及原因;二是项目计划的任务目标,包括项目覆盖的贫困村、户的范围和数量,解决的贫困人口,社会经济效益;三是项目计划的主要建设内容及质量标准;四是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五是项目建设的进度安排;六是项目效益分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七是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八是各类相关的附件材料。

(三)严格项目计划的申报、审批程序

项目计划的申报、审批统一按照乡镇(单位)提项编制、县级审查上报、省市审核批准的程序逐级进行。各重点扶持乡镇(单位)要根据本区域扶贫规划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总体部署编制年度计划,上报县扶贫办、财政局审查。县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结合上级对申报扶贫项目的有关要求,提出年度扶贫项目计划草案,报经分管副县长、县长审定后由县扶贫办、财政局联合行文上报省市扶贫办、财政局审批。扶贫开发项目年度计划经省市扶贫办、财政局批准后,由县扶贫办、财政局行文下发至有关乡镇(单位)。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变更;确因条件变化,需要调整变更的,要按原申报程序逐级报批。

二、认真组织项目计划的实施

扶贫开发项目计划要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扶贫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监督项目实施;财政部门负责扶贫资金的核拨、会计核算和使用监督检查工作;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项目监督和审计工作。各重点扶持乡镇(单位)是扶贫开发项目的具体实施责任单位,乡镇(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项目计划下达后,县、乡镇、村要逐级签订责任书。扶贫项目实施前,各扶持乡镇(单位)要制定出项目实施方案,落实自筹资金,认真组织项目施工建设,并搜集整理项目相关资料。

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一是题目:县乡镇村年财政专项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二是项目村基本情况:包括区域位置、户数、人口(其中贫困户、贫困人口,按照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标准计算),耕地面积,经济状况、主导产业等。三是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四是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或可行性分析)。五是项目建设具体内容、质量标准及投资概算。建设内容、质量标准要翔实、具体,可操作性强;投资概算要科学合理。六是项目资金来源及各级资金的用途要明确。七是项目效益情况。八是组织实施。包括:项目实施的准备(包括公示、物资招标采购方式),项目建设进度,竣工时间,检查验收等有关事宜。九是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十是逐户填写《年度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受扶持贫困户登记表》。

三、加强完善项目资金和物资的管理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项目管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报帐提款制度,要做到专款专用,项目、账户、资金、核算独立运作,避免账户、资金交叉管理,严禁项目之间相互挤占挪用资金。资金报帐,由项目乡镇(单位)依据项目建设进度向县扶贫办、财政局提出项目建设进度查验申请,填写项目建设进度审核表,经县扶贫办、财政局实地查验后,向财政局提出报帐提款申请,填写报帐提款申请表,提供有关报帐手续和原始报帐凭证,经县扶贫办、财政局审核后,由财政局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办理。项目乡镇(单位)提供的凭据必须真实合法。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财政部门不予报账提款:

1、未列入年度扶贫资金项目计划擅自实施的项目;

2、不按要求提供有效报帐文件和合法凭证的;

3、扶贫、财政部门未经查验的项目;

4、未经上级批准,擅自改变上级批准项目建设内容的;

5、经查有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行为的;

6、违反国家规定,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超出规定支出范围的;

7、经县级验收未完成计划的。

四、建立和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

各重点扶持乡镇(单位),要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和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的通知》的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严格的公告、公示。公告、公示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审批程序,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实施单位及负责人,资金来源、额度及结构,大宗物资及招标情况,质量标准及效益目标,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完成验收后的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要重点做好到村入户项目的公告、公示。到村入户项目应在事前公示,广泛征求意见。项目审批后,应公告接受监督。公告、公示时间均不得少于7天。

五、严格项目验收与奖惩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2

一、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审计查处的扶贫资金案例看,由于扶贫资金涉及面广、项目多、布局分散、监管难度大,因此在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加强监管和整改。

(一)扶贫资金长期滞留、闲置

案例1:因农户搬迁意愿发生变化、村镇规划调整、项目建设用地难以落实等原因,至2016年9月底,某县2012年至2014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951.3万元财政资金闲置2年以上。

案例2:由于资金统筹整合不到位、部分资金分配审批时间过长、部分项目推进较慢未满足支付条件等,截至2016年6月25日,某省三个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88.7万元闲置1年以上。

(二)扶贫资金监管不到位,存在挪用套取或违规使用现象

案例1:2013年至2016年,某县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2个单位通过虚报种植面积、虚报工程量等方式,套取扶贫贷款贴息等财政补助资金156.64万元。

案例2:2012年至2014年,某县扶贫开发中心、教育体育科技局审核把关和监管不严格,致使部分学校、学生违规申领雨露计划补助资金71.88万元。

案例3: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某县将345.92万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用于博物馆和广场建设。

(三)扶贫项目推进缓慢

案例1:201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下发通知,在6个省区组织实施“宽带乡村”试点工程(一期),项目实施期为2014年至2016年,要求到2015年实现95%以上行政村通光缆、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30%。由于某省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及审批耗时较长,截至2016年6月底工程未开工,44个子项目尚处在初步设计阶段。

案例2:2012年11月,某县将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用于名特优鱼类繁育养殖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计划于2013年11月建成。由于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主管部门工作推进缓慢等,截至2016年6月25日,该项目仍未建成运营。

(四)决策失误、管理不当

案例1:2013年至2015年,某省13个县的生猪养殖项目等25个产业扶贫项目,因县扶贫、财政等部门立项研究不充分、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种植养殖物被变卖或死亡,663.28万元扶贫资金未达到预期效益。

案例2:2014年至2015年,某县共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2个,计划帮扶3229个贫困户脱贫。至2016年9月,实际完成投资3592.29万元,由于部分项目未实现与具体帮扶对象有效对接、项目建设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实际仅对接245户帮扶贫困户,且均未实现脱贫目标。

(五)扶贫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

案例1:2011年至2015年,某省财政预算安排扶贫小额贷款贴息3.25亿元,在14个县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底,14个试点县均未发生扶贫小额贷款贴息业务,试点工作未能推开。

案例2:2015年,某省安排5个县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已核准的68个光伏电站计划于2015年底前建设完成。截至2016年5月底,由于土地落实不到位等,4个项目尚未开工建设,17个已开工项目尚未建成。

案例3:某县违规认定扶贫对象,审计发现,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

二、加强扶贫资金审计,助力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扶贫项目跟踪审计,保障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

深刻把握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扶贫项目立项审批、资金拨付、扶贫资金投入使用等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督,及时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和重大问题,保证扶贫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审计机关要与当地扶贫、财政、发改等部门充分沟通,掌握基本情况、资金总量、重大项目及投资情况,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审计全覆盖,做到审计监督“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加强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与财政审计等其他专项审计的衔接配合,其他审计中发现的涉及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方面的问题,跟踪审计报告中要及时、充分反映,发挥审计合力。审计人员要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勘查测量扶贫工程建设情况,核实扶贫资金到户情况,准确掌握扶贫资金使用和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揭露违法违纪问题。持续关注扶贫进度安排、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落地、扶贫人力调配和扶贫推进实施等,完善脱贫攻坚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制度,全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落地生根,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二)着力监督检查扶贫资金绩效,提升扶贫资金管理水平

要将绩效理念贯穿扶贫审计全过程,循着资金流向,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到项目和个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在对扶贫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后,重点抽查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村级道路畅通、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实施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了解扶贫项目实施后,是否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扶贫补助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项目实施后群众是否满意,重点揭露脱离实际、盲目决策,以及后续管护缺失等原因导致扶贫项目建成后废弃闲置,造成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等突出问题,促进扶贫重点项目发挥实效。

(三)创新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充分发挥扶贫资金聚合效应

改革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支持贫困县搭建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平台,推动解决财政支持贫困县资金条块分割、上级管得过死、贫困h主体责任与相应资金自不匹配等问题,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关注贫困县政府是否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把扶贫项目与各类项目工程、政策试点安排统筹协调推进,把扶贫开发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科学融合,提高脱贫攻坚的整体效益。

(四)强化扶贫审计整改落实,保障扶贫开发成效精准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3

一、主要涉及农办系统项目进展情况

年,我办负责申报的主要扶贫资金有造福工程搬迁及省、市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到户小额贷款贴息项目、产业化扶贫企业贷款贴息项目。通过今年月的专项检查,三年来全市累计到位市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5753.32万元。从对各县检查的情况看,项目资金全部落实到农户、企业,总体运行良好。

二、扎实做好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

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各地县(市、区)财政局专门设立扶贫资金专户,省、市扶贫部门拨给我市的扶贫资金,一律进入所在县(市、区)财政扶贫专户,任何单位都无法将其挪作他用。各地县财政负责对资金的管理与核拨,农办负责对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

(一)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财政捆绑资金

年省派第三批扶贫开发重点村财政捆绑到位资金569.5万元。从项目申报实施和资金的报账使用,均由省直下派挂职干部严格把握,报账审批表必须经挂职第一书记审核签字、乡(镇)领导复核盖章(签字),同时附上有效支出票据(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盖章)、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纪要复印件、项目公告、公示材料复印件(凡项目实施发包的一律要有招标材料、合同书原件或复印件)报送农办再次审核,最后报县财政终审核拨给有关乡(镇)财政所,由乡(镇)领导或指定分管领导将资金落实到位、到项目。

(二)造福工程补助资金

(1)造福工程人头补助资金:年全市造福工程人头补助14160.92万元(其中灾后重建补助资金11709.5万元、计生户增补1313.25万元、少数民族补助76.74万元)。一年来我市扶贫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一方面加强检查督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分阶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造福工程”的实施进度、资金投入情况、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督促。另一方面建立验收制度,实行村初验、乡自验、县总验、市复查的验收模式,层层把关。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卡,列入造福工程农户档案中,做到有据可查。每年年终,扶贫、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造福工程”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严格按照《福建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福建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实行了造福工程补助资金“一卡通”试点,确保补助资金足额到人到户.

(2)造福工程基础设施补助资金及配套资金:年7个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省级补助资金475万元、市财政安排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200万元。通过检查各县对省、市级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各安置点的“三通一平”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相结合,严格按照各安置点申报项目加以实施建设,坚持专款专用,检查中未发现未造成资金滞留或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益。

(三)扶贫贴息小额信贷资金

年扶贫贴息信贷资金374.9万元,其中,计生小额贴息信贷资金177万元、巾帼信贷资金50.9万元,中央扶贫贷款贴息项目资金120万元分别是市华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碧海乳业有限公司、县华新食品有限公司、县杉优玩具有限公司、县大森林木业有限公司、市虬江食品有限公司、县三林木业有限公司。项目扶贫带动农户6016户、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扶贫贴息信贷资金主要用于省、市、县部门挂包扶贫村和造福工程示范点村,由各地农办提供要求贷款的户主和扶持项目表到当地信用联合社,由信用联合社负责实施发放和回收;计生户信贷工作和贴息发放由各地计生局负责抓落实;巾帼扶贫贴息信贷则由各地妇联负责落实,以上各项信贷和贴息发放工作从检查情况都得到很好的落实,使许多计生户和家庭主妇的贫困面貌得到了改变,不少低收家庭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4

贞丰县者相镇小桥流水人家布依风情小镇安置点。搬迁安置730户3370人,为省级示范点。目前,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省移民局组织的技术审查,正按州级评审意见对文本进行修改,近期可下达批复文件。项目已到位资金3000万元,完成土地征用1200亩,工程于6月18日下午正式启动进场施工,已初步完成路网清表、挖运、填方等工作,210套住房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

兴义市东峰林布依山寨旅游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搬迁安置580户2146人。该点原为省级示范点,但因安置点内涉及医院、养殖场等附属设施的迁建,工作难度大,难以在短期内完成迁建任务,同时,该点未确定招商引资方案,没有确定施工方,安置点未实质性动工,综合多方面因素,该安置点暂不具备示范建设的作用,为避免对我州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尤其是省级示范点工程建设的进度造成影响,经向省、州请示,该安置点已取消作为2015年省级示范点进行打造。目前,已落实土地4000余亩,省移民局已下达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技术审查意见,正按州级评审意见对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养殖场和医院等附属物拆迁方案已通过市政府审查,正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招商引资方案已经市政府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目前,正在作进一步修改及确定施工方。

2.大力推动州级示范点项目建设。我州两个州级示范点是:兴仁县城南街道办杨泗屯扶贫生态移民项目和义龙鲁屯镇七一村马鞍山扶贫生态移民项目。

兴仁县城南街道办杨泗屯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搬迁安置1000户4000人,批复总投资3.2亿元,原为州级示范点,因兴义市东峰林布依山寨旅游扶贫生态移民项目省级示范点调整,该点已升格为省级示范点进行打造。目前,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州级评审,并下达了批复文件。自今年1月8日开工建设以来,累计到位资金2700万元,600套住房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其余住房正开展基础施工。计划今年9月底完成全部房屋主体工程。

义龙试验区鲁屯镇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搬迁安置700户3000人。目前,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州级评审,正按州级评审意见对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近期可下达批复文件。现已完成征地750亩,完成场平300余亩,测量房屋40余栋,完成安置点约2公里路网建设。

3.积极指导小城镇示范建设。望谟县油迈瑶族乡安置点。搬迁安置168户831人,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较少少数民族安置点。目前,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州级评审,正按州级评审意见对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近期可下达批复文件。该安置点共建设住房11栋168套,均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4.切实抓好“十三五”扶贫生态移民规划编制工作。为确保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一系列建设内容及时纳入到各行业、各部门“十三五”规划盘子,最终实现项目资金资源整合的目的,我局超前谋划,2月初与州发改委联文下达了《关于开展易地扶贫(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4月底组织开展了全州扶贫生态移民“十三五”规划编制业务培训,5月份州县两级移民部门参加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十三五”规划编制业务培训。截止6月底,各县(市、试验区)已初步完成规划文本初稿,但因深度不够,仍需加强对乡镇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协调对接力度。目前,局长王尧忠同志正亲自带队赴各县(市、试验区)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十三五”规划专项培训。

根据省移民局、发改委、财政厅、扶贫办4月3日下达《关于2015年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预安排计划的通知》、《贵州省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等文件,2015年省下达我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共25个,搬迁任务为5461户23504人。按中央和省补助资金1.3万元/人计算(其中:中央住房补助资金0.6万元/人,省财政住房补助资金0.6万元/人,省财政基础设施补助资金0.1万元/人),可争取中央和省资金共计3亿元以上。

5.全面抓好整村推进工作。一是全州41个500人以上的移民小康示范村,__年度省下达94个项目已完工41个,正在实施37个,下半年启动16个。全州87个20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移民村,__年度省下达项目106个,目前已完工43个,正在实施40个,下半年启动23个。二是全州共申报2015年度项目211个,申报移民后期扶持专项资金7449.4万元,目前已获省级批复“整村推进”项目资金4220余万元及小型水库扶助资金225万元。三是突出抓好省级重点村建设,贞丰县董箐村、义龙新区马别村、册亨县板坝村、望谟县纳王村4个省级重点村2013—__年共下达项目48个,已完工项目17个,已验收项目2个,已移交2个,正在实施项目22个。四是将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纳入后期扶持工作重点,成立了局班子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领导小组及两个遍访村党建扶贫小组,制定了脱贫帮扶计划,拟在遍访贫困村新房子村、战马田村发展绿壳蛋鸡养殖2万羽。五是积极打造安龙县坡脚乡平班库区立体生态现代高效农

业示范区,目前共协调投入项目资金1.03亿元,完成坡脚蕉种植20000余亩、甘蔗规范化种植8400余亩,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3个,种植桉树25000多亩,养殖香猪2000余头,网箱养鱼460箱,拦河养鱼880亩,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3000亩,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6.创新推动避险解困试点工作。__年度全州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涉及兴义市、册亨县、望谟县移民2288户9094人,中央和省级下拨项目资金2108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8589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491万元。规划住房建筑面积207475.41平方米,目前完成住房建筑面积122200平方米,占总规划面积的58.90%,已搬迁入住移民1860人,签订搬迁安置协议4500人,正在签订搬迁安置协议2734人。

组织指导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贞丰县申报了2015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4月份对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方案进行了修编,修编后全州共申报移民避险解困帮扶对象2138户9155人。其中兴义市1425户5532人,望谟县414户2109人,安龙县244户1118人,贞丰县81户396人。目前正待国家审核批复。

7.切实抓好“三五”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工作。现普安县已正式上报规划文本,兴仁、安龙、晴隆、望谟、册亨、贞丰已经完成规划编制初稿,兴义市即将完成初稿,义龙试验区正在开展编制工作。

2015年度后期扶持项目(包括避险解困试点项目)预计争取资金超过3亿元,目前已到位1亿余元。

8.主动配合完成马岭水库前期工作。积极同省移民局、省水司、贵阳院等单位联系,对接前期工作经费、预付款协议、初设阶段设计单位招投标、移民监理委托等事宜,主动向州政府请示汇报,全力推动兴义马岭水库移民前期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常有序推进,可研报告一经批复,移民投资一经确定,马岭水库移民规划安置等各项工作将及时跟进。

9.积极推动中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木浪河、打鱼凼、西泌河、七星等水库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编制工作按计划有序开展。我局积极同平桥水库业主对接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年度移民资金计划、协议签订、技施阶段设计部门和移民综合监理部门、移民实施规划编制等工作事宜。上半年本年度搬迁安置任务完成较好,中型水库年度搬迁任务数734人,目前已完成649人,占年度任务数734人的88.41%。(其中:小龙潭水库260人,木浪河95人,五嘎冲水库283人,西泌河水库11人)。

10.切实指导小型水库安置规划编制及实施。革里、大观、上亭、八一、鲁打、箐口、科花等一批小型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的前期实物调查、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已完成并通过州级审查。

1.狠抓项目实施促进库区和谐。全州2011年以来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总计897个,上半年完工142个,总完工项目616个。通过采取积极实施项目的方式,极大的改善了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从本质上促进库区和谐稳定。

2.狠抓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完成《鲁布革水库移民安置存在问题报告》并由我省及云南省级移民部门组织了审查。《平班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修编报告》已上报省局待审查。龙滩电站目前正在开展移民搬迁安置完成情况及资金清理工作。光照电站涉及的河塘大水井88户337人移民的安置工作已完成,移民房屋全部建成,成功调处长流乡争议地16宗54.6亩,兑现资金42万元,按照《光照水电站晴隆六枝库区库岸失稳处理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已委托贵阳院对库岸失稳处理开展勘察规划设计。复核自迁分散100户547人移民安置基本情况,已专题请求省局尽快协调落实。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5

 

一、整改工作部署情况

     **区审计局党组迅速召开会议,传达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的文件及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局党组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关于扶贫工作、巡视巡察重要论述,强化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强化问题意识,确保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到位。我局成立了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确了责任人,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分工进行了进一步细化。

二、整改项目推进情况

截至3月29日,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方面,对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学习不够等共性问题立行立改,进行销号处理。对需要长期坚持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全部实行立行立改,正在持续推进。

巡视反馈问题方面完成整改项是:

1、问题类别:对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不够

整改项目(整改措施):提高政治站位,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纳入本局学习重要内容,及时在局班子会(党组会)上学习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学习省委刘奇书记在中央巡视组反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2)及时召开本局民主专题生活会,找差距,举一反三,抓好整改。

整改情况:我局在局党组会议和全体干部会议上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3月28日下午专门召开局党组脱贫攻坚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专题学习了在参加全国人代会甘肃代表团讨论时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强化了责任意识。将长期坚持。

2、问题类别:扶贫资金监管存在一定风险,滞留延压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机制不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监管机制不健全,问题排查、资金追缴、案件查处工作不严不实。

  整改项目(整改措施):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坚持每年开展扶贫专项审计,着力跟踪扶贫脱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加强扶贫项目实施、资金管理使用、目标完成情况的审计监督,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率,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整改情况:按照市局的统一布置,我局于3月27日派出审计组进驻区扶贫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扶贫资金专项审计、产业扶贫资金审计调查及产业扶贫信贷通审计调查。

3、问题类别:对区直部门的责任压力传导不够。区委对区直有关部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缺乏指导督导的有效措施。

整改项目(整改措施):(1)加强对乡镇的压力传导和扶贫资金落实的督促检查。(2)区扶贫开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每年底向区委、区政府和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和问题整改情况。

整改情况:我局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督查扶贫资金的落实,将继续长期坚持。

4、问题类别:检查考核不切实际,填表造册有增无减。省贫困人口退出第三方评估调查问卷,从2016年48题增加到2018年511题,许多专业术语老百姓听不懂。

整改项目(整改措施):对督导发现的问题责令有关乡镇及部门限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由区纪委区监委启动问责。

整改情况:我局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不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科学安排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与扶贫资金审计同步开展。将继续长期坚持

5、问题类别:统筹协调力度不够,相关部门数据共享、信息沟通不畅,核实金融资产、房产、工商注册等个人信息方面困难较大,影响了扶贫数据实时性、精准性。

整改项目(整改措施):加强部门信息实时动态共享,充分利用大数据比对,切实增强扶贫数据实时性和精准性。

整改情况:我局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加大大数据的建设,增强扶贫审计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将继续长期坚持

6、问题类别:布置任务多,调研分析少,面上要求多,具体指导少。

整改项目(整改措施):深入推进“五型政府”建设,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推行一线工作法。

整改情况:我局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市局的部署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审计,配合相关部门加大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查处。将继续长期坚持。

7、问题类别:少数地方党委存在传达多研究少、学习多落实少等现象,如有的县委没有对省委《关于对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立行立改的意见》研究贯彻意见,县直有关问题闭门造车,形成全县自查自纠报告。

整改项目(整改措施):(1)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立行立改“回头看”,认真梳理研判存在问题的根源,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举措,确保问题不复发、不反弹。(2)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推行一线工作法,精文简会,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掌握研判实情,及时答疑解惑。突出整治提不切实际目标,盲目下达指标任务的现象,纠正调门高、落实差的行为。坚持以上率下、注重进村入户,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了解掌握研判实情,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整改情况:28日局党组认真学习了区纪委《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的实施方案》,梳理研判我局存在问题的根源,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摆在问题整改的突出位置,要求所有审计人员审计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打造审计铁军。

三、主要特色工作

我局于27日开始开展我区2018年扶贫资金专项审计。审计小组由13人组成,所有业务股室全部参与,尽锐出战,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局下一步将按照区委整改办的要求,主动加压,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地完成整改工作。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6

一、指导思想

财政扶贫发展资金专项治理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专项治理工作,切实解决扶贫资金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资金的监管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重点村的发展,帮助贫困农民持续增收、推动重点村和谐进步。

二、组织领导

县扶贫办成立财政扶贫发展资金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负责扶贫发展资金的专项治理工作,主要领导亲自任组长。各乡镇必须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亲自研究和部署专项治理工作,并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专项治理工作小组。

三、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治理工作,要切实纠正和查处扶贫资金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规章更加完善、管理使用程序更加规范、管理使用机制更加健全,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转。

四、治理范围和重点

治理范围:2005年至2012年中央和地方安排的财政扶贫发展资金。

治理重点:1、擅自改变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计划;2、违反规定改变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3、未及时拨付扶贫资金或履行项目报账,造成资金滞留或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益;4、违反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和扶贫项目立项、审批的程序;5、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和骗取扶贫资金。

五、治理的方法和步骤

1、组织动员阶段。时间为8月1日至10日。各乡镇按本方案要求,在前期开展的“落实强农惠农扶贫开发政策情况监督检查”及迎接省审计厅对全省2006年至2012年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此次专项治理的范围和工作重点,研究部署好本乡镇和所辖重点村的财政扶贫发展资金专项治理工作。

2、实施检查阶段。时间为8月11日至10月15日。其中:(1)自查阶段为8月11日至9月15日。8月25日以前由各乡镇和重点村先进行自查,8月26日至9月15日县扶贫办对各乡镇、重点村的自查情况进行检查和市扶贫办对我县自查情况进行复查,县检点村的比例不少于30%。(2)抽查阶段为9月16日至10月15日。省将结合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及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对重点县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少于重点县的30%。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7

扶贫资金是由国家设立的资金,其目的是扶持贫困地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财政在扶贫事业上的投入逐年扩大,扶贫事业相应取得了一些成效。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扶贫任务仍然艰巨。由于扶贫资金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情况,关系到国家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扶贫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必须注意的,由此,需要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进行审计。

在我国以往进行的扶贫资金审计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于绩效审计还进行地不够深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依法治国的高度,首次将审计监督纳入了国家监督体系的范围,明确了国家审计的重要地位。此外,还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这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扶贫资金作为公共资金,又关系到民生大计,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必然趋势。

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2013年12月28日,国家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19个县2010年至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这是国家审计署首次公布与扶贫资金相关的审计结果公告。该审计结果公告包括了对云南省等贫困省区的19个县财政扶贫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报告中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发表了审计评价意见,并对审计反映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了陈述,这是目前关于扶贫资金审计国内最具权威的审计结果公告。通过对这19份审计结果公告的研读以及可获得的一些其他方面的资料,可以总结出目前扶贫资金审计的一些特点。

(一)时间维度:覆盖度不足,审计工作集中在事后绩效评价。

对于现有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无论是审计署特派办组织的审计还是贫困地区地方审计机关对扶贫资金的审计,都集中于事后评价。绩效审计事后评价的重点集中在贫困人口的减少数、贫困发生率的变化、GDp的增长幅度、扶贫项目投入后基础设施如公路、供水供电设施的增加等。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中的原因的,对扶贫资金进行事后绩效评价,审计证据的获得比较容易,审计评价标准比较直观,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相对简单且容易出成效。但对于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扶贫项目是如何立项的,扶贫资金是如何分配使用的,扶贫项目是如何开展的,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扶贫资金的绩效。仅仅关注事后绩效评价,使得审计的职能停留在监督评价的层面上,由于审计关口靠后,对于扶贫项目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相应的措施,无法及时止损。

(二)空间维度。

1.只对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未实现审计项目的全覆盖。

在扶贫资金审计实务中,审计机关往往只选择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对其他相对不那么重大的项目只进行财政收支审计或者干脆不进行审计。针对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众多,贫困资金有的投入到建设项目,有的直接投入到贫困户中,扶贫资金的流向众多,审计资源与审计的需要之间存在矛盾,对于审计项目,未能实现全覆盖。随着国家对扶贫事业的重视,扶贫资金的总量和增量只会日益增加,扶贫资金涉及的扶贫项目范围也会越来越宽泛。由于扶贫资金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扶贫资金审计全覆盖是大势所趋,是审计机关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任务。

2.重经济效益的评价,轻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评价。

扶贫项目一般周期比较长,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扶贫项目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关注短期的贫困人口人均GDp增加,而是提升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使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将返贫率降至最低。现阶段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在对扶贫工作成效上的评价是比较片面的,主要集中在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如贫困地区GDp的增长情况、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何等等,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鲜有关注。经济效益是直接效益,社会效与生态效益是间接效益,绩效指标的确定有难度,审计证据的获得也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的审计工作主要局限在对经济效益的评价上。

从审计全覆盖的角度,绩效审计不仅仅是对经济效益的评价,从扶贫项目的整个周期来看,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同样重要。社会效益涉及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中,在基本情况和审计评价意见中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技术推广方面的情况有所提及,但基本是一笔带过,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事项上。

3.重对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轻政策评价,未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目前对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是“就事论事”型的审计,绩效审计的重点是扶贫资金运用地如何、扶贫项目的效益性该如何评价,审计重点并未覆盖到扶贫资金相关政策的绩效评价上来。实际上,扶贫政策是扶贫开发的行动指南,有了扶贫政策的指引,政府相关部门才能确定扶贫的对象、扶贫资金如何分配、设立什么扶贫项目;反之,若扶贫政策不明确、不完善、不可行,扶贫工作没有清晰的方向,精准扶贫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将绩效审计范围覆盖到政策绩效审计领域是极其必要的。

三、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全覆盖不足原因分析

(一)外部问题。

扶贫资金自身的特点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绩效审计的覆盖范围受到了限制。首先,扶贫资金分布在各个扶贫项目之中,扶贫项目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以工代赈项目,种类非常多,对所有项目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绩效评价存在不小的难度;其次,扶贫资金是由财政部门下发的,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众多部门,从中央到省、市、县、村甚至到户,其中的管理环节众多,对扶贫资金进行全覆盖的绩效审计,会涉及到整个链条上的各个部门,工作量巨大,各个部门是否会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也是一大问题;最后,扶贫地区多处在高原、山区地带,交通不便,实施绩效审计工作需要大量走访、调查等等,开展审计工作难度很大,实现全覆盖需要克服的阻力较大。

(二)内部问题。

1.审计人员数量稀缺。

对扶贫资金进行全覆盖的绩效审计,对审计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扶贫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主力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审计署对其进行人力资源上的补充。全覆盖的绩效审计要求能覆盖到所有扶贫资金涉及的方向,审计资金所到之处就要有相应的绩效审计。我国目前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对当前的审计机关是不小的挑战。

2.审计资源质量欠缺。

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不仅对审计人员的数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一方面,在专业素养上,现有的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以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的知识储备为主,对于绩效审计的知识和经验有所欠缺,这使得全覆盖的绩效审计工作缺乏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在心理素质上,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深入到贫困地区,了解扶贫项目的最新情况,与当地的领导干部、贫困户进行走访调研。扶贫开发地区一般交通不够发达、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对审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大的考验。

四、改进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措施

(一)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全覆盖审计。

扶贫项目有着“点多、面广、线长”及地处偏远的特点,扶贫资金又有总量大、实施周期长的特点。要及时整合审计资源,在扶贫项目设置之初以及扶贫资金运行之初就要开始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将审计把控关口前移,促进审计的全覆盖。

对于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事后审计目前还是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事后评价的审计证据比较易于获得,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难度相对不大。但是,事后审计对于优化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的作用微乎其微,关键还是要靠事前和事中的有效监督。审计机关需要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对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全覆盖,将审计范围扩展到扶贫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对于扶贫资金的审计,应当做好跟踪审计,关注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通过走访调研群众等方式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审查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的落实、脱贫的成效,对精准扶贫的程度进行监督评价。

(二)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评价标准。

审计全覆盖的理念要求审计要全方位、多角度。在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关注经济效益,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设立扶贫资金的目标是促进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增强。扶贫资金的绩效需要看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在进行扶贫项目的同时,也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是否遭到了破坏,是否有以牺牲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的现象。此外,对贫困人口不仅仅是要关注人均产值提高了多少,更要关注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是否增强,这好比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从长远角度来看,贫困人口是否能真正脱贫,何时能做到脱贫后不返贫。

(三)关注政策绩效,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

只有对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的绩效都给予关注才是全覆盖的审计。目前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是以资金绩效和项目绩效为主,对政策绩效没有太多的关注。扶贫资金相关政策与资金和项目相比更加宏观,体现了扶贫资金应该向哪个方向流动、扶贫项目应该如何开展的大方向。

扶贫政策的效益直接关系到扶贫开发事业的绩效,扶贫政策的制定关系到是否能精确瞄准贫困人口,是否能科学设立扶贫项目,扶贫政策的遵循关系到是否能合理指导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审计人员在审计政策绩效中应当关注政策的制定是否完整、科学,政策是否得到良好的遵循,是否发挥其作用,产生的效益与预期是否相符。

(四)优化审计资源,助力全覆盖的绩效审计。

首先,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对审计资源的要求较高,而有限的审计资源与巨大的审计工作量之间的矛盾是各级审计机关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解决此矛盾,可以多方合作机制,加强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合作、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的合作,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弥补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资源上的不足。

其次,应着力提高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业务能力,提升现有审计团队的审计素养。由于绩效审计是目前扶贫资金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知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课程,尽快使审计人员跟上绩效审计的工作要求。除了专业素养外,审计人员还需要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职业精神,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在现有的审计力量之外,审计机关还可以选择购买较高质量的社会审计服务,便于现有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招标、选聘等方式,考察社会审计组织以及社会审计人员的素养,聘请一些优秀的社会审计人员,形成对现有审计力量的补充。

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审计署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注意彼此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全覆盖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善平.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监管的“无影灯效应”改进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89-95.

[2]寇永红.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审计研究,2014,(4):19-22.

[3]刘锡平.国家扶贫资金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J].审计月刊,2014,(3):11-12.

[4]蔡春.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2011,(4):32-38.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8

2012年,黎川县被列为中央专项公益金扶贫开发创新试点县,试点资金1100万元。我们严格按照试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支持小型、生产性的公益设施建设这个重点,以实现“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为目标,坚持公平性、生产公益性、集中资金投入和自主选项等原则,精心组织,科学规划,试点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今年1月25日至27日接受了国家终期绩效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基本情况

全县实施项目73个(其中2012年度38个、2013年度35个),涉及4个乡镇15个行政村,覆盖人口32514人,其中贫困人口3332人。项目分2年实施,总投资约1310万元,其中公益金1100万元,整合其它资金200余万元。项目建设严格执行中央专项公益金扶贫开发试点要求,建立了工程管理体系,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后期管护制等。共建设机耕道路16.02公里,修建桥梁3座、提灌站2座、陂坝20座、护磅2190米、水渠2510.5米。资金管理依照中央专项公益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实行专户管理、分账核算、县级报账制。至7月6日,拨付项目资金1079.4813万元,通过项目管理和审计结余资金20.5187万元。结余资金按要求重新安排用于小型生产性公益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预计10月份全面完工。

二、试点成效

中央专项公益金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以解决群众生产方面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为落脚点,也是当前农村最需要最迫切的生产性基础性项目。项目的实施极大地完善了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成效显著。一是改善了灌溉条件,保护了水土。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全面改善,解决了2万余亩农田灌溉问题,项目村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保护了水土,进一步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生产条件有效改善,增加烟叶种植面积1000余亩,增加了烟田轮作面积,促进了烤烟产业的持续发展。提高了烟叶生产效益,烟农效益由2012年的2165元/亩提高到2014年的3315元/亩,烟农户均收入由2012年的6.4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7.85万元。新增种植黄花菜1000亩、白茶500亩,受益群众人均增收近1000元。项目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15个项目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3332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2405人,减少贫困人口92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7.4%,下降了2.8个百分点。三是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密切了党群关系。通过项目的实施和覆盖,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切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带来的变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大为加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四是扩大了公益的影响,激发了群众公益热情。公益扶贫开发创新试点,既是一项农村生产公益扶贫活动,也是对公益知识的一次广泛宣传,更是对社会公益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通过项目实施和试点宣传,最大限度地调动受益对象参与试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了公益的影响,激发了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热情。群众积极购买公益,我县公益销量逐年加大,2012年、2013年、2014年销量分别为805.5万元、946.5万元、981.5万元。

三、主要做法

我们十分珍惜广大彩民爱心捐赠和中央及省市对我县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按照试点工作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工作中,我们重点做到“三个有”。

一是在凝聚合力上有力度。做到“三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试点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财贸、扶贫工作的县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各乡镇由主要领导亲自管。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或现场办公会,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责任落实到位。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项目区党政一把手为项目第一责任人,县委、县政府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县“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重点项目进行考评,实现县、乡(镇)、村三级联动、部门互动。经费保障到位。县政府按试点工作要求落实了11万元工作经费。

二是在发动主体上有方法。做到“三个公开”,即:选项公开。在项目规划论证阶段,每个试点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村民讨论确定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公开。所有项目批复后均向群众公示公告,项目建设中委派当地村民监督,项目完成后进行实施情况公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每个项目乡镇均在醒目位置设立了大型户外标志牌,每个项目村在醒目位置粉刷了宣传标语。每个项目点均设立了统一的标志牌,将项目建设有关情况进行公示公告,同时宣传公益有关知识。建立了投诉制,明确专人负责试点工作投诉的受理与反馈,自试点工作以来未接到一起投诉信件。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9

(2)严格资金管理。一是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二是严格拨款程序。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按4:4:2进行拨付。资金拨付实行四级联签制(提出用款申请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纪委书记)。三是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所有扶贫资金全部在财政直接支付,到户资金一律实行一折通支付。乡村不设扶贫项目资金户。四是结合县情,制定出台了《**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确保资金到村到户,规范安全。五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完善了资金县级报账回补制,每批次资金报账由用款乡提出申请,经县扶贫办审批后,由县报账中心按批复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审核,报账再回补剩余资金。六是大宗物资进行招投标统一采购,严格管理。七是严格审计制度,项目完成后,要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意见书。八是每年组织纪委、监察、财政等部门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一至二次的检查监督。

5、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扶贫开发投入主体,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动员投工投劳。“十一五”以来共累计投劳折资3564.2万元,占总投资的14%。

6、部门协作,整合资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资金。一是整合扶贫内部各项扶贫资金;二是整合外部门投入。

7、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发挥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实行社会帮扶和挂钩扶贫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合力推进扶贫工作。

8、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是一个集山、少、边、贫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解放前,**尚处于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原始共耕制等多种社会形态。1956年自治县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中央、省、市的深切关怀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扶贫工作不断推进,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发展慢,至今仍是一个全省特别贫困的县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面临许多困难问题。

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由于上级关心支持,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热情高涨,投工投劳积极性高,扶贫效益十分显著,每年减少贫困人口4500人左右。但由于返贫现象突出,贫困人口基数居高不下。到2008年底,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元标准,全县仍有18.14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8%。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和干热河谷地区。这些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质量极差,过着吃粮靠老天、穿衣靠救济的贫寒生活,许多贫困家庭家产不足千元。

五是产业发展基础弱,贫困群众增收难度大。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单一,结构不合理,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扶持发展了一批特色种养业,但因投入不足、不成规模、销售难度大、商品率低等原因,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自去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价跌,使好的收成变不成好的收入。另外,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的急剧增加,许多贫困村已无青壮年劳动力,这对于培植贫困地区的产业和提高生产技能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扶贫专项审计报告篇10

今年以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在县w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巩固提升”工作核心,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目前各项工作稳中有序扎实推进。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在责任运行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扶贫决策部署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党w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统筹全局全面部署。年初,制定了全县*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表,擘画了全年工作思路,明确了目标任务,对重点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重新确定了*个行业牵头部门和*个成员单位,对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作明确分工。

今年以来,共召开六次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四次县w常

w会议,四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在全县层面专题研究破解疑难问题与瓶颈制约。县w书记率先垂范,带头开展“三级书记遍访贫困村户”活动,解剖麻雀,谋划措施,狠抓落实。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广辟途径、拓宽形式动员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各界力量,明确*家企业帮扶*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发展产业、帮助就业、捐资捐物、技术服务等帮扶活动。丰富社会宣传,通过宣传栏、电子屏、户外大型广告等媒介,形成较为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继续建设扶贫车间和扶贫作坊,设立乡村书屋、田间课堂,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激发基层干群脱贫的内生动力。

行业部门发挥“主力军”作用,立足本职凝聚合力。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梳理编制了《*年度脱贫攻坚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行业部门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分解表》。*个行业牵头部门充分发挥牵头带动作用,适时召开联席会议,每月一协调,调度汇总工作进展情况。优化提升行业部门结亲连心工作机制,县直各单位与结对村签订*个结对帮包协议,制定帮包措施,投入千万余元帮扶资金、物资。

(二)在资金投入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扶贫资金资产的保值性与增值性

充分整合涉农资金。*年全县整合涉农资金*万元,其中上级约束性资金*万元,县区统筹安排*万元,县级预算安排*万元,计划实施涉农项目*个。

持续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年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万元,其中上级资金*.*万元,县级配套资金*万元,主要用于发展产业项目和落实各类政策保障。制定资金使用计划,编制资金分配方案,及时分配下达资金,提出使用要求,确保扶贫资金下的快、分的准、用得好。

探索完善资产收益政策保障机制。在消化吸收上级关于扶贫资金资产管理管护方面的文件精神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扶贫资产折旧管理方法,研究出台《扶贫项目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实施指导意见》和《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指导意见》,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稳定受益。探索实施扶贫资产收益差异化精准分配制度,采用“因素法”,实现贫困户之间、非贫困户之间差异化分配,防止“泛福利化”,不吊高群众胃口,把好事办好,减少矛盾隐患,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持续抓好小额扶贫信贷。今年以来,共发放小额扶贫信贷*.*万元,其中富民生产贷*万元,帮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人均增收*元以上;扶贫小额信贷*户*.*万元。

(三)在产业开发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扶贫产业项目的规范性与高效性

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年,改变以往投资少、规模小、撒芝麻盐式产业项目建设理念,在保证项目所有权不变、贫困户受益权不变的基础上,根据因素分配法,县级层面统筹整合扶贫资金。始终坚持有产业基础、有市场需求、有稳定经营主体的选项立项“三有”原则。在经过前期精心的选项、全面的考察、充分的论证、科学的评审基础上,目前共安排*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实施*个扶贫产业项目,已开工*个,正在招标*个。预计年收益*万余元,帮扶贫困户*余人。

探索实施项目分类管理。根据产业扶贫项目运行、经营收益、资产管护等情况,将全县所有产业扶贫项目划分为a、B、C、D、e五种类型,建立分类管理台账。对于项目效益较低或不稳定的B类项目,通过政府引导提升、变更运营主体、调整运营方式等手段,提升项目质量和经营活力。对于闲置、损坏、灭失等C类项目,通过追加投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对接优质经营主体盘活扶贫资产、筹集资金修复恢复等,全面提升项目实施管理、运营管护水平,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收益。

加快实施中央公益金项目。我县是全市实施*年公益金项目的*个县之一,项目总投资*万元,在坊前镇、板泉镇*个村建设生产性道路*公里,管涵桥*座,平板桥*座,安装防护栏*米,两侧路肩培土及开挖排水沟*公里,配套建设绿化、标识牌等。预计*月底实现全面完工。

(四)在政策保障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户脱贫村摘帽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保障。加快开展村社日间照料、托养服务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托养扶贫模式,全面启动精准扶贫特困老年人集中托养工作,全县建有敬老院*处、幸福院*处。全面落实居民养老保险扶贫政策,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提升全县*名“三无”失能贫困人口护理质量,每月按时发放*元护理补贴,严格落实护理责任,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医等日常护理照料,保障失能贫困人口日常生活质量。继续抓好孝赡养老扶贫工作,用好县级孝赡养老基金,丰富村规民约,大力宣传传统“孝”文化,昌树优良家风,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覆盖强度。

进一步完善“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政策。聚焦贫困群众粮食安全,县级财政投入*.*万元,创新开发小麦种植保险,为*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亩小麦投保,每亩保险费*元,保险金额*元,按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最高赔偿标准、损失程度及受损面积理赔损失,放大了政府扶贫救助的政策效应。

一是危房改造。

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经全面摸排,发现现存危房*户,目前已改造*户、已自行修缮*户、已搬安全住房*户、已故*户、核实为B级*户。

二是医疗健康扶贫。

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和门诊“两免两减半”政策,进一步减轻贫困人口门诊就诊负担。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特惠保险、医疗机构减免等各项保障救助措施,实现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医疗支出不超过总费用的*%。截至目前,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理赔*.*万元,医疗机构减免*.*万元,受益贫困人口*人次。

三是饮水安全。

利用我县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巩固提升全县*个镇街*个园区,*个自然村,*.*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解决全县所有存在饮水安全隐患的贫困户,目前已完成*个村庄的自来水建设任务(包括*个省定贫困村),计划今年*月底全部完成*个自然村的自来水建设和改造任务。

四是教育扶贫。

实现*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覆盖,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每生每年*元的生活补助;*年,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扩大到在校寄宿生的*%。对就读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平均*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雨露计划”帮扶贫困学生*人,人均每年补助*元。

进一步完善低保兜底政策保障。切实推进“两线合一”,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动态稳定高于扶贫标准,*月底前全县城乡低保标准达到*.*:*,对收入水平已超过扶贫标准但仍低于低保标准的,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做到“脱贫不脱保”。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后,给予一定时间的减退期,确保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对因遭急难事导致短期生活困难的脱贫户,及时给于救助,对救助后能不能解决的长期性困难,按程序重新审核纳入低保制度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兜住兜牢。

(五)在问题查改机制上持续巩固,提升稳定脱贫质量与贫困群众满意度

扎实开展“回头看”活动。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s,省市巡s巡C、审计监督、督导考核、明察暗访等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在全县范围组织开展了“回头看”活动,通过镇街交叉互查、审计调研、专项督查、暗访检查,全面深入查摆突出问题,着力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压牢整改责任,强化问责问效,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全面整改到位。

抓好上级反馈问题整改。将扶贫领域问题整改作为常态贯穿全年工作始终,以省市年终考核和市审计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全面开展问题整改工作。目前,年终考核反馈的*个方面*条问题、市审计反馈的*个方面*条问题、媒体暗访发现的*条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二、存在的问题。

*、脱贫稳定性不高。脱贫退出不严格,把关不严,贫困户退出重收入、轻“三保障”是否落实,存在“凑数脱贫”“算账脱贫”现象。脱贫人口多,老弱病残群体占比高,部分已脱贫户的收入构成以政策性收入为主,一旦政策取消极易返贫。贫困底数不够精准,个别镇街存在应纳未纳、过度清退现象。

*、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是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贫困户不同程度的存在住房安全问题,医疗保障方面的兜底性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开发完善,还有部分贫困户没有接通自来水。二是新识别贫困户做不到即时纳入即时帮扶,无法享受各类帮扶政策,没有保证脱贫的政策支持。三是被清退的户帮扶工作开展难度大,享受政策界定难;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数量大、困难多,随时可能致贫,缺乏政策支持。

*、与乡村振兴融合不够。目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三年攻坚期,乡村振兴正处于三年取得重大进展关键开局年,两大战略的政策契合度、实践衔接度与上级的要求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发展的层次不不够高,多数为传统种养殖等农业项目,产业附加值低,抵御风险能力弱;公共服务基础不健全,产业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攻坚责任有待进一步夯实。个别镇街(园区)及行业部门认为已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工作重心发生偏移,落实政策打折扣;村级压力传导还不到位,有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对扶贫政策不熟悉,对贫困户基本情况不了解;部分结对帮扶干部工作不深入,存在突击式走访、慰问式帮扶现象,结对帮扶流于形式、走过场,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工作不满意。

三、*年工作打算。

一是构建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对符合条件的户,应纳尽纳,严把采集、核实、比对、录入各个关口,确保采集录入数据质量。全面摸清即时帮扶户和脱贫监测户的底数,核查脱贫户帮扶措施,对脱贫享受政策户明确帮扶措施,确保稳定脱贫;对新出现的突发性、临时性贫困人口,即时发现,即时帮扶。

二是构建资产管护制度。

实行一证一书一合同,纳入一平台,登记两本台账,实现“五个统一”。即通过资产产权证书,对扶贫资产规模和归属进行确定凭证;通过帮扶协议书,与受益贫困户签订协议,明确贫困户收益权、帮扶成效、帮扶时限等;通过经营合同,与资产经营主体签订合同,明确资产经营权、收益和管护责任等。所有财政扶贫资金建设的项目全部录入农村资金资源资产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扶贫资产及收益要在镇经管部门登记《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和《扶贫收益管理台账》。进而实现统一资金核算、统一资产登记、统一资产运营、统一收益分配、统一资产处置。

三是构建产业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立项实行“三评一审”、“两公示一公告”制度。即村级评议、镇级审核、专家评审、县级评判,项目批复前,通过村级评议的项目在村公示栏进行拟订公示;项目批复后,在项目镇村公示栏,对项目内容进行审批公示;县级在政府网站政务公开专栏进行公告。项目实施实行“四制”管理和调度通报制。即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责任制,建立项目推进工作台账,明确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责任人、任务目标、工作时限,每个项目至少要确定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具体负责推进实施工作,并且每日上报项目进度和现场照片,县扶贫办组织人员进行巡查抽查,并将结果进行通报。项目竣工验收实行三级验收、中介审计。即施工企业进行自验、项目镇村进行初验、县级组织竣工验收,w托第三方对工程进行审计,并作为工程结算最终依据。

四是构建督查问效制度。

县纪w监w、县督查落实w员会办公室、县扶贫办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强化对各镇街(园区)、县直各部门单位问题整改情况和工作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即查即办。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对镇村两级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定期电话抽查,全县通报;对发现问题情节严重的,严肃问责处理。

五是构建收益分配制度。

采取公开发包和w托经营等方式,由村集体会议研究确定收益底价,采取公开竞价方式确定经营主体;w托有特色产业优势、经营状况良好、经济实力较强、乐于扶贫助困且诚信守约的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运营项目。签订经营合同,经营主体要每年定期交纳收益并存镇经管站代管。收益分配积极推进差异化分配,避免平均分配,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分配方案,在村公示栏进行公示,报镇政府审核审批后签订帮扶协议。镇经管部门根据方案和村级申请,直接将收益发放贫困户,报县扶贫办进行备案存档。

六是构建群众参与制度。

在项目实施、经营发包、收益分配、资产管护,履行好公示公告制度,争取群众支持,吸纳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使群众参与到扶贫资金项目资产管理的全过程,特别要充分发挥村第一书记、扶贫理事会、扶贫协理员的作用,全程参与监管工作。改进帮扶方式,注重扶志扶智,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通过选树勤劳致富典型,讲述先进故事等方式,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